普洱茶沱茶。

下关沱茶“非遗”数字博物馆评审会召开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将实现数字化展示

7月23日上午,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正式上线评审会在大理州文化局召开,州文化局主要领导,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字博物馆项目组负责人;我公司营销副总杜发源,公司行政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朱子纲,公司宣传工作负责人员和评审专家一起,对该数字博物馆进行评审。

评审会上,数字博物馆项目组成员首先向评审专家进行了博物馆情况介绍和演示。评审专家们从博物馆的栏目设计、内容涵盖、视听效果、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评审。公司营销副总杜发源在评审会上首先对大理州文化局和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并对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成表示充分肯定,他认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以加强对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宣传和保护,同时也能为我州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参会领导及专家针对下关沱茶“非遗”数字博物馆项目评审、讨论据了解,该数字博物馆以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为主题,涵盖大理历史文化、茶俗、茶文化以及非遗保护等相关内容,以图片、文字、影像、3D虚拟展示等手段进行全面展示。目前已收录专业文章37篇,图片188张,视频资料7部,相关法律法规和介绍性说明文字29篇,约20万字。访客通过该数字博物馆,还能在电脑屏幕上实景参观下关沱茶博物馆。wwW.cy260.COM

评审会后,该数字博物馆项目组工作人员将根据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数字博物馆也将于近期正式上线。

精选阅读

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成立


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成立

2011年5月20日,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在云南省昆明市康乐茶文化城落成。

中国茶膏博物馆占地200平方米,共有展品216件,是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茶膏博物馆。

中国茶膏博物馆从茶膏的历史、工艺、功效、原料等方面对茶膏作了全方位的解读,梳理了一条清晰的茶膏发展史。

茶膏作为更高形态的茶,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在明代、清末曾出现过两次隐退期,到现代实现了工艺的突破。千年历史,跌宕起伏。

通过中国茶膏博物馆,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茶膏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有陆羽、蔡襄、陶谷、赵汝砺、吴任臣等茶人,也有宋徽宗、雍正、乾隆这样的帝王;有文学家鲁迅,也有药学家赵学敏。

中国茶膏博物馆还首次展出了多款珍稀茶膏藏品:如普洱茶母——云南省博物馆唯一馆藏茶膏、康熙御笔“福”茶膏——恭王府博物馆唯一珍藏茶膏,玉蝉膏——对宋朝制膏工艺的首次复制、特大金瓜——世界上纯手工制作者的最重的茶膏和清朝宫廷普洱茶膏、九龙茶膏等。

茶膏古今制作工艺也在中国茶膏博物馆作了一个全面的展示。从宋代的压榨制膏(高温),到清代雍正年间云南土司大膏熬膏,再到乾隆年间的宫廷压榨制膏(常温),直到现代的高温制膏和低温制膏。

中国茶膏博物馆还揭示了茶膏历经千余年发展却唯独留下普洱茶膏、且以普洱茶膏为上品的原因,科学论述了普洱茶膏的原料——普洱茶制作茶膏的优势。

中国茶膏博物馆历时三年,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物品筹备工作,博物馆成立的宗旨是传播茶膏的历史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茶膏这一源自中国的养生文化。

中国茶膏博物馆诚邀各界人士莅临参观品鉴!

参观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南大道康乐茶文化城中心馆36幢5号

安化黑茶香飘晋商文化博物馆


作为“晋丰厚”茶庄的第六代传人,谌小丰向该博物馆捐赠了“千两茶”、“百两茶”和“廿两茶”。

湖南省安化县是晋商茶马古道的一个起点,来自安化的茶商后裔向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赠送了安化特有的黑茶。

祁县是晋商茶马古道上的“中转站”,从南方贩来的茶叶,又从祁县出发继续北上到达俄罗斯等国。湖南省安化县是我国黑茶主产地,清朝末年,安化成为了祁县茶商的办茶基地。当地史料记载,当时“资江安化段两岸茶行林立,车船竞发”。“晋丰厚”茶庄是当年晋商与当地谌氏家族合办的茶行。上世纪80年代,“晋丰厚”第六代传人谌小丰恢复老字号继续加工茶叶,还因此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今年,谌小丰重走晋商茶马古道时到达山西,通过本报寻找到了祁县“诚记”茶庄后裔闫璋,又在祁县找到了“兴隆茂”茶庄后裔渠荣华,今日,3人相约渠家大院,品陈茶叙旧情之余,谌小丰特向晋商文化博物馆赠送了安化特有的黑茶。

赠茶仪式在渠家大院戏台院举行。所赠茶叶共三种,各一支,分别是“千两茶”、“百两茶”和“廿两茶”。“千两茶是1000两茶一个包装,这是当年祁县茶商在安化加工黑茶时的一个产品标准,也是祁县茶商的代表产品。”谌小丰介绍。

据了解,为挖掘晋商茶叶之路,2000年,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在祁县渠家长裕川茶庄旧址上办起“晋商茶庄博物馆”,2006年经祁县文物管理部门同意,古城34个茶票庄遗址都悬挂了标志牌。

逛中国茶膏博物馆记


逛中国茶膏博物馆记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文

周末,约了几个朋友,去云南昆明康乐茶文化城观摩中国茶膏博物馆,这是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茶膏博物馆。路上,一向挑剔的朋友说,现在昆明博物馆很多,但有意思的却少,比如某动物博物馆,“对大人说太浅,对小孩来说不够有趣。”一句话,教育功能不够。

好吧,牢骚和怨气才进到茶膏博物馆就被小伙子、小姑娘的微笑打散了。先被邀请到一楼的品茶室,看冲泡茶膏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透明的玻璃壶可以目睹茶膏慢慢融化的全过程,顺着水温,色彩蔓延扩散,很快,一壶开水变成了茶水。倒进玻璃小杯,倘若不是热气腾腾,会以为这是一场红酒会。我记得我博客里有人就在喝茶膏图下留言道:怎么红酒也可以温着喝?品饮了数款茶膏,两款茶膏印象特别深刻,一款红色小瓷瓶中的茶膏,会漂浮在水面,红色的茶汤如烟雾一般向下溶解,煞是好看,它有个喜庆的名字叫“红运当头”,相当的贴切;另一款是叫“玉龙胜雪”,黄色瓷瓶,里面的茶膏表面有一层类似白霜的物质,还是第一次见到,据说是茶膏的营养物质的天然结晶物。

每次喝茶,都有喝茶的故事。朋友中有人第一次喝茶膏,还以为茶膏是一个新产品。品茶顾问告诉他,茶膏从唐代就有,陆羽《茶经》中介绍的制茶的几个程序,在“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艺之间,随着茶汁溢出,茶叶就产生了膏化现象,只不过当时不被唐代茶人重视罢了。展馆里配有陆羽制茶工艺图,很直观地展现了唐茶的制作流程,到现在,还有日本人按照《茶经》记载的方式制茶。

当然,许多刁钻问题,品茶顾问不能一一化解,她说,何不上二楼,都写在展板上呢。

听介绍,这个博物馆的灵感来自观摩故宫的感受。北京故宫现在都还收藏着100多年进贡到皇室的茶膏,但因为大部分人都对茶膏不了解,加上故宫里宝贝实在太多,所以像茶膏这样的珍品被无意中忽略了。但翻开历史,又发现,茶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中国养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蒙顿萌动了在昆明建造一个茶膏博物馆的想法,算是为昆明打造博物馆之城奉献一个小而精特色博物馆。

品茶顾问说,茶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茶,纯净而充满灵性。她引了一首韦应物说茶的诗: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源。

聊因理群馀,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对我们来说,就是喜得美人言了,如此炎炎夏日,终有一地,即可饮茶,又可大饱眼福,增添知识,何乐不为?

云南有的是大好山河,古六大茶山响彻华夏大地,至今还躺在故宫博物馆的茶膏就来自这些闻名遐迩之地,善良而朴实的云南山区民族,把他们最好的东西不远千里送到皇宫,之后又被皇帝分送给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外交使节,留下的,成了历史,化为文物的茶膏,见证了一个物种的奇迹。

展板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文字与照片之间,人的思绪也来回穿越。

不可言说的时间啊,竟然成为了普洱茶的精神内核。过去的六年中,我辗转大江南北海内海外,淘茶、寻茶、喝茶、品茶,在火塘边、在大茶树下、在丝弦管乐中,苦苦寻求茶于世人普遍价值,难道真的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么?

阻止我们滥情的是一面墙,墙上有一排我们不认得的字。博学如凌博士这般的人,也发出了求助的信号。这种神情,我在大理剑川的时候见过,为了一幅普通人家的对联,大家羞愧地低下头颅。我们这些搞文字工作的人,无法读全那副对联。眼前的字,有着汉字的笔画,也有英文字母的影子,既看得到书法的痕迹,又有着版画式样,也只能称呼其为“天书”。

好在,有馆长。他介绍说这是徐冰的字。对,就是那个因为创造天书、地书而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徐冰。徐冰以汉字为型,拉丁文为体,综合创造了许多字。墙上收录的有七个创意词语,分别为茶膏的特点:高贵(noble)、精华(essence)、纯净(pure)、便捷(convenience)、营养(nutrition)、安全(security)、科技(technology),真是好创意。

我想,会有许多人因为好奇而刻意记住这些词语,“天书”背后,也蕴含着,茶膏虽然与茶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其依旧是脱胎于茶,它也脱离了农业、手工,转向与紧密仪器拥抱,正是这样的结合,造就茶膏不一样的地位。著名的茶膏专家陈杰在其专著《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中定义茶膏时候说,茶膏就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这是中西、新旧的结合,侧重的是美学,好的博物馆应该具备这一条件。

100多年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博物馆。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说,博物馆能“开民智悦民心”,他的学生梁启超进一步说,开博物馆能振兴中国。从看一个国家拥有博物馆的数量,就能反应这个国家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程度。同理,看一个城市的博物馆质量,就能看出这一城市内在的精神特质。

博物馆从它诞生那天,就扮演着迥异于其它文化机构的角色,它倡导收藏、展示、教育等等多种功能和理念,这就要求博物馆本身具备强大的经济能力方能完成这些任务。

茶膏博物馆花了很大的空间来展示茶与茶膏的历史,从陆羽到赵佶、从陶谷到蔡襄,从赵汝砺到罗养儒,从熊蕃到乾隆,从赵学敏到鲁迅,这其中,有大名鼎鼎的茶文化开创者,也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人,有帝王,也有平民百姓,有隐士,也有积极救世之人,因为爱茶,他们跨时空地连接到一起,华夏饮茶版图被激动、被围观、被传达、被解读。人畅游其间,会被介绍的声音指引、被灯光的落点左右,融在图片与文字中的故事与历史,留下太多思考的线索,从一粒小小的茶膏出发,我们体会到的就不在是一些词汇。而是代表了一个个时代的跌宕起伏、一群人的探索与追求。

仅仅有这些显然还不够,既然能看到茶膏,了解了茶膏文化史,只能解决其历史根源。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进而要回答,这些历史带来审美层面,对于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茶膏博物馆提供了体验的空间,比如,两间品茶室,让人一进门就在色香味中首先认识茶膏,在展板中回顾先贤,进而深入到工艺层面。茶膏博物馆一样花了不少精力来诉求茶膏的工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许多人来说,宋代的“榨茶”并不容易理解,他们配着图也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好的方面也许是,在民间的语境里,冬天冰霜“榨”过的青菜,能够去除苦涩。

茶膏工艺,除了介绍其发展,还要理清许多误区,这同时也回答了从云南土锅熬制到清代宫廷御茶房压榨再到现代科技低温萃取的必然,因为时代不一样,理念必须适合干净、科学以及卫生等要素,在一个食品安全卫生很成问题的年代,让人放心喝茶,指导人学会选择茶膏,博物馆完全了其教育的功能。

一个多小时下来,我们再次回到品茶室入座,大家谈论的话题已经变了,朋友说,以后回家,一定要带茶膏给父母。这让我又想起另一个朋友,参观了法门寺的唐代茶具后,回来把自己的硕士论文选定为这些茶具的考释上。

茶膏的追溯中,它再不是清晨绿叶上哪一滴转瞬即逝的露水,而必须是,树之泪带着穿过它的阳光,有声地没入尘土后酿造,等它转化成琥珀出世时,如此晶莹耀眼,你可以闭上双眼,但遏制不住崇敬与怀思,茶膏带着生命而来,你不得不去响应。

幸哉,我们有一个精美的茶膏博物馆。100多年后,昆明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目标时,这里已经盘踞着100多个博物馆,既有像云南省博物馆这样大而全的博物馆,也有像茶膏博物馆这样小而精的博物馆。

中国茶膏博物馆的大门

博物馆漂亮的讲解员说:这是蒙顿仿制的故宫博物馆存放的茶膏,好家伙,原版的茶膏在故宫放了一百多年了,值老钱了

原来宋朝都有茶膏了(提示一下,那个红衣服的是宋hui宗)

据博物馆的讲解员说,这个家伙体重有六公斤,真够大的

各种形状的茶膏,左数第二个还是藏文的,可惜俺不懂藏文,看不懂写的是个啥

清朝时的制茶图,长眼了

美丽中国:妙曼普洱 茶产业的活博物馆


美丽中国:妙曼普洱茶产业的活博物馆

古木汇成茂密的森林,这里,就是与缅甸和泰国相邻的中国云南省普洱市。在普洱,生活着2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茶神。

普洱的布朗族身居在密林中,每年四月,他们都要祭神,把活鸡的鲜血洒在神的面前。他们的神就是这棵高高的茶树。她枝繁叶茂,矗立在那里已逾千年。布朗族茶父苏国文说:“帕哎冷,被当做我们布朗族的茶神。1800多年前,她把茶叶介绍给我们。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大的祭拜活动,先要向茶祖祭拜,将茶魂——布朗族最高档次的茶摆在叭岩冷的脚底下放七天,很神圣。让茶与茶祖心连心,祈祷以后茶叶更好,来年更丰收。”

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就发掘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这是迄今唯一发现的茶树植物垂直演化的始祖。在她的周围,普洱市起伏的茫茫林海中,存活着总计40片136万亩千年古茶树群落。佤族采茶女李薇介绍说,通过长期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勤劳智慧的普洱人培育出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以提高产量。尽管如此,也难以满足世界对普洱茶的大量需求。她说:“过渡型的产量很少的,一棵只能采一点,很少的。现在过渡型的已经不采了,开始采台地茶,一棵能采5—6斤。一个季5、6亩能采50多公斤,比以前产量要多。”

为了满足更多量的需求,普洱市开始引导、鼓励种植台地茶。这种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在普洱地区被迅速推广。但是这种密植高产的现代茶园产出的茶叶,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密植和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上较老树茶稍逊。

对此,普洱市政府为确保普洱茶的品质,大胆提出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四步走的战略。普洱市茶叶局副局长刘伦介绍说:“我们把茶产业的发展定位为四个阶段,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2008年是科学普洱元年。普洱茶研究院,国家普洱茶检验检测中心这些都是为我们茶产业科学发展所做的匹配功能。普洱茶好还是不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们要用科学的数据来说明。”

从2010年起,普洱市提出全市现代茶园实施生态茶园改造,推进生态、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优化茶树品种,在现有茶园中每亩套种6个以上树种8—10株树苗,创建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规范茶园管理,规范农资市场,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有残留的农药或化肥。镇沅县苦聪山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厚有说:“建设有机茶园是特别好的一个事情。比如说现代茶园改成有机茶园,一亩里面多少株,它长得密麻就会长虫,这样你就要处理(农药)。你把它弄成生态茶园,最后植物多样性,各种植物栽下去,中间茶叶一棵和一棵距离分开了,分开了他之间的阳光就足了,就不会长虫。这样便可以让他自然生长,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肯定对人会更好。”

截止2011年底,普洱市完成生态茶园建设覆阴树种植100万亩,规范农资市场199个,从源头上把好第一车间原料基地关。现在,普洱市已成为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最大、茶企业和茶产量最多、茶文化最丰富、茶科研能力最强、投资环境最优的地区。佤族采茶女李薇说,茶叶已成为普洱的一大绿色支柱产业和边疆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她说“以前,我们只是种一些菜之类的,种了自己吃,没有什么收入,能让自己填饱肚子这样,供我们这些小孩读书还有点儿困难。经过家里面开始种植茶叶开发起来,种一点茶叶你还可以去卖,还可以收取一点钱,所以这样生活会更好。”

随着“妙曼普洱,养生天堂”概念的提出,生态普洱茶的绿色,有机品质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苦聪山寨茶叶有限公司的销售员蔡晓说:“现在的人都追求品质生活,古树茶、生态茶基本农药化肥不施,品质更好,它的购买量和需求更大一些。”

这种茶农、茶商、消费者、政府多方共赢的局面在普洱越来越突显。普洱市民吴长江表示,茶叶这种大自然无偿赐给普洱人的礼物,让他们无比骄傲、自豪。

如今,普洱市的千年古茶树群落如慈祥的母亲呵护着约240万亩郁郁葱葱的现代茶园,连接成从古到今茶树生存发展的生物链条,构成天然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品种齐全的世界茶树博物馆,谱写出人类发现、驯化、种植和利用茶的文明史,也奠定了云南大叶茶种普洱茶优质原料的品种优势。普洱不但是茶叶的发源地,也真正成为世界茶叶的中心。

下关沱茶公司终端服务商会议在昆召开


下关沱茶公司终端服务商会议在昆召开

8月1日至2日,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世纪金源大酒店召开了下关沱茶终端服务商(广东市场外)规范会议。会议旨在进一步推进下关沱茶全国专卖体系建设,规范终端服务商管理服务职能,完善公司配货订货体系,探讨未来市场发展规划。陈国风总经理(左四)代表公司致欢迎辞

董事长严云江、总经理陈国风、常务副总褚九云、营销副总杜发源等公司高管参加会议。此次会议,为全国各地的终端服务商营销渠道的规范管理、衔接专卖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搭建了交流平台。会议期间,销售部经理李小波、市场部副经理钟孝富分别作了《下关沱茶终端服务商管理手册》和《下关沱茶专卖店管理手册》的讲解,销售部客户主管李佳还对参会人员进行了下关沱茶网络订货平台的培训和实操演示。

公司要求全国各地终端服务商按要求组建服务团队,并进行区域市场划分,设立大区经理与当地终端服务商服务团队对接配合,共同做好当地市场营销管理服务工作。8月起,公司还在专卖体系运行“下关沱茶网络订货平台系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定配货等营销工作。

除广东市场外的全国的终端服务商及工作人员共6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的圆满召开,标志着下关沱茶专卖体系加快全国布局步伐,营销管理服务水平将得到很大提升。

巴可携长春理工大为普洱茶打造全立体博物馆


巴可携长春理工大为普洱茶打造全立体博物馆

全球可视化解决方案领导者巴可公司,携手长春理工大学(CUST)为云南普洱茶博物馆打造了目前亚洲唯一的立体全景MEGAI-Space类博物馆。巴可精心设计的可视化系统,包括基于GalaxyNW-12的12通道投影机在内的整套系统,为博物馆展现出了壮观的立体全景图像。

普洱茶是云南的名茶,但很多人对普洱茶的历史和文化并不了解。为了宣传和推广普洱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普洱茶,让云南名茶的历史代代传承,云南普洱茶文化馆决定建设这座MEGAI-Space类博物馆。11.1mx11.1mx4.5m的超大屏幕,四周平面幕和顶幕组成的立体全景空间,为云南普洱市向全国展示和传播中国普洱茶文化历史,现状,和未来。

整套系统由12台系统优化过的GalaxyNW-12及相关外设组成。GalaxyNW-12为世界上首款采用引擎全密封及液冷技术的虚拟现实用三片DLP投影机。WUXGA(1920x1200)分辨率、12000流明。与传统的显示系统不同,此系统设计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适合多人多角度,通过360度全景立体技术的展示,触手若可及,融合了梦幻与现实,集成了传统与现代。参观者置身于巨大的虚拟空间中,体验着震撼的沉浸效果。巴可的多通道处理技术保证了所有画面在颜色空间以及亮度上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为观看者展示出超高清的完美画质。

巴可的可视化解决方案系统,具有多产品能力和多领域设计能力。无论系统光路设计,机械设计,线路设计以及光路调试,皆由巴可的相应专业团队完成。它可充分满足客户的所有创建和维护永续方面的需求,也为项目的整体显示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长春理工大学项目负责人范教授说:“选择巴可作为合作伙伴,是因为巴可的优胜设计能力及高水平的系统质量。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盛誉。我们很高兴能与全球可视化解决方案领导者巴可公司来共同完成这个肩负文化传承使命的项目。”

全立体全景MEGAI-Space类博物馆,在展览展示博物馆行业增添了新的系统概念,不单止为文化民俗类博物馆增添了新的展示内容元素,也为博物馆展教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创造了条件,这将对全国各类博物馆产生深远的影响。

巴可公司大中国区销售及服务董事总经理唐枫先生表示:“巴可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次与长春理工大学的联手合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凭借着为云南普洱茶博物馆安装的这套设备,成功为观众打造了目前亚洲唯一的全立体全景博物馆。不仅如此,在世界博物馆中,这还是智能化管理的创新。因此无论对巴可,还是国内博物馆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这次的合作也为未来更多的企业和机构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关于下关沱茶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主产地在云南,茶坨的分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更容易购买和零售,包装很好看,要选购色,香,味俱全的沱茶,我建议大家还是选下关的好。下关沱茶是大理市下关茶厂生产的名牌产品之一,原名“团茶”,1902年由下关“福春恒”商号生产,大都销往四川叙府(今宜宾)等地,用四川沱江之水泡茶,味道甚佳,因此更名“沱茶”。在国外,人称“减肥茶”、“美容茶’、“益寿茶”。在中国,下关沱茶与云南白药、云烟被誉为“滇中三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沱茶的相关信息吧:

(一)香气口感与陈化特征

相较于其它紧压茶,沱茶使用茶菁较细嫩、紧压度略高。若以相同之茶区、茶种、茶树生长型态与制程,在以上共同条件下来做分析讨论沱茶的香气口感与其它紧压茶的差异性。沱茶细嫩茶菁,相较于饼茶所使用的青壮叶,其质感较细腻、香扬,苦涩味都较不明显,汤水较短、甜而薄、层次变化少、黏稠感不明显。

其陈化特征,因为较为紧压、接触空气面少,在没有入仓的状态下,茶菁出现油光、沱身松开的时间都略较饼茶慢,相对香气口感的转化稍慢。但也因为紧压,以致于在稍有湿度的情形下(轻微入仓),与中茶牌铁饼相同,容易出现类似花香的口感。这也成为喜爱沱茶之人,除了形状与口感外,最主要的原因。[图片:后期下关沱茶,纸张和早期的油面纸不同]

(二)如何选购

从外观辨识,以新制、没有入仓的沱茶而言,色泽不要过于杂沓,以墨绿色为优,芽毫显露、茶菁肥壮,没有枝梗碎末、紧压适中为佳。由汤色观察,金黄色由优质,避免出现碧绿色或是暗红色。叶底以完整为佳,过多碎末枝梗不仅外观不佳、冲泡不易控制,也将影响后续陈化。叶底也须柔韧有弹性,避免有糜烂之叶底。

入过仓的沱茶,外观色泽最好也能保持干净油亮,叶底仍保持柔韧,汤色虽深红但为清亮。因为沱茶紧压度高,所以时常出现外观干净,但内部仍满布白霜,这也是选购时应注意的事项。另外,若有茶菁十分干净,但却出现异常红变,且外观与内部茶菁颜色差异甚大,也避免选购。(图片:有经验的茶人可以根据沱茶的形状判断其生产年代??掣C是重要的鉴定依据)

(三)冲泡要点

沱茶因为紧压、使用茶菁较为细嫩,冲泡时茶叶延展性会较明显,所以置茶量要比一般青壮叶压制的饼茶或砖茶为少。水温稍低、浸泡时间稍短。

若品茗新制未入仓茶,使用盖杯或瓷器类,也是不错的选择,突显出其香气特色。若冲泡老沱茶、入仓沱茶,仍建议以紫砂壶为佳,扁腹、宽口有利于温度散发与茶叶伸展。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举行新员工欢迎会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举行新员工欢迎会

7月3日下午,公司会议室里,中高层领导全部到齐。他们来到这里,并不是要和某位来访的领导座谈,也不是要召开重要会议,而是要迎接即将加入下关沱茶的11位新人。他们对这些新人充满期望,而这11位新人也将用自己的努力和激情,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相信新老“沱茶人”将共同抒写下关沱茶未来的美好篇章。附:新员工代表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揣丽萍,毕业于大理学院新闻专业。站在这里代表新同事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感谢公司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来表达我作为新员工的一些心声。说起与下关沱茶的缘分,我觉得可以说是“一见倾心”。与下关沱茶相遇时,我脑子里便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对了,就是它了!”相信在座的各位新同事和我一样,从面试之初就深深感受到这个企业充满人性化的管理和企业上下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渴求。在这里,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里,领导有着高瞻远瞩的思维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在这里,企业能够为我们提供发展的平台;在这里,企业认可我们的能力和努力。所以与沱茶企业相遇,让我感受到了这里便是我一直寻找和等待的地方。于是,我毅然决定要成为一名沱茶人。我们清楚的知道从“人才”的角度来讲,我们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因为我们怀着感恩“伯乐”的心,所以我们肯定是最努力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虚心向各位前辈学习,以强烈的责任感为下关沱茶的发展奉献力量,促成我们自己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完美蜕变。最后,我谨代表新同事们祝各位领导、前辈们身体康泰,祝公司发展越来越好!2012.7.3

广西梧州:古老非遗成产业龙头


广西梧州:古老非遗成产业龙头龟苓膏历史文化考古廊道、生产原材料展示柜……1月19日,梧州市中恒集团内的龟苓膏文化博览园,在讲解员的引领下,10多名远道而来的游客参观了园内陈列的各类展品。透过玻璃窗,游客们还现场目睹了龟苓膏的自动化生产流程。龟苓膏是梧州的传统药膳,具有独特的食用价值。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梧州民间一直沿袭着古代龟苓膏的制作工艺。2006年,梧州龟苓膏作为梧州市特色饮食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广西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梧州制药类龙头企业——中恒集团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龟苓膏生产基地,以弘扬龟苓膏文化、打造工业文化旅游品牌为宗旨的龟苓膏文化博览园也在基地内顺势而建。中恒集团执业药师莫桂坚对记者说,在这个集游览、购物、品尝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博览园中,游客可以“走”过梧州龟苓膏始于秦朝的历史长河,听到龟苓膏的“两文钱”“秦始皇南寻长生药”等故事之余,还能够购买、品尝到地道的龟苓膏。据悉,每年有将近10万的游客从这条龟苓膏文化长廊中走过,大大拉动了龟苓膏产品的销售。如今每逢周末,在梧州市新建起来的富民特色文化街里,梧州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六堡农家茶商陈伯昌边张罗着茶庄的生意,边与一众茶友交流茶经。走进陈伯昌的茶庄,横杆、茶炉、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六堡茶制茶器具古色古香,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名茶品种琳琅满目。茶庄内的六堡茶文化墙上,详尽展示着传统六堡茶制作工艺的采摘、杀青、揉捻等9项工序。陈伯昌是梧州市六堡乡人,祖父辈都是以种茶、制茶为生的茶农。他向记者介绍,从1500多年前起,产自梧州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就一直在梧州地区流传,祖父辈常对他说,六堡茶的魅力在于它原生态的工艺和文化。如今,陈伯昌继承了祖父辈传承下来的传统制茶工艺,尽管打造了一炮红、霜飞红等六堡茶系列品牌,但制茶工艺依然沿用传统。“六堡茶曾几经兴衰,近几年才又得以复苏,我希望它能一直兴盛发展下去。”陈伯昌说,让他欣慰的是,发展至今,梧州全市拥有六堡茶厂38家,六堡茶商260余家,种茶的农户30多户,茶园面积约6万亩,成立了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六堡茶因此在梧州民间焕发蓬勃生机。据了解,近3年,由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六堡茶的整体市场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13年的产量近9000吨。陈伯昌表示,机械化生产让六堡茶的产量以及销量有了提升,但在市场的冲击下,其制作技艺背后的文化能否保留,是他最关注的问题。据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叶羽脉介绍,梧州有着21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文化遗产丰富,梧州龟苓膏、六堡茶、梧州纸包鸡等制作技艺均是当中的瑰宝。实际上,对这些非遗加快产业开发,实现传承发展,梧州曾进行了可行性的探索总结。今年,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计划于4月把梧州纸包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福建商人林艳光看中了梧州纸包鸡的产业商机,2011年,他开始在梧州市投建厂房,批量生产梧州纸包鸡,打造“广西手信”产品。“近两年,非遗产品走市场的环境好了,产品有了销路,一年就卖了2万多件。事实证明,这些有着文化蕴涵的产品,能在市场上打响。”林艳光说。目前,梧州传统技能类非遗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近两年,梧州全市10余家龟苓膏厂家年总产值以大于16%的速度增长,年销售总额近2亿元;六堡茶年产值超9亿元。2012年,中恒集团广西梧州双钱事业有限公司等4家生产梧州龟苓膏、六堡茶等产品的企业被列入自治区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梧州市对纳入文化产业项目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投入专项发展资金、建立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编印《梧州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等措施,加强招商力度。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梧州有着自治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传统技能类占了近1/3,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尚有许多待挖掘的空间。“但对于非遗技艺的开发与利用,当地的文化部门尚未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多数当地百姓对此的认识也不足,这还需要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该负责人称。

下关沱茶的诞生


大理是滇西古城,是明代从滇中到老挝、缅甸、八百媳妇国的贡道枢纽,也是茶马古道上通往吐蕃的最重要的中转地。

大理古产茶,大理的感通寺茶在明代为云南第一,具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属性。由于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清末,大理是产自滇西的普洱茶运输的重要中转地,后路马帮也就是祥云、巍山一带的马帮每年从六大茶山将总产量的大约三分之一运走,其中,三千担(每担相当于公制600克左右)经过大理、丽江运进藏区。其他有就地销售,也有以散茶形式通过四川销往全国的。而以饼茶形式销往内地的普洱茶则由石屏茶帮所控制,走昭通而不是大理进入四川。

清末边境贸易的突起,带来现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不但促进了腾冲的经济建设,也将当时归凤仪县管理的下关建成贸易转运中心,大理、鹤庆、腾冲的商人们纷纷在这里设立总号,一时间,马欢人闹,辐辏云集,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下关成了大理的新城。

【沱茶的诞生】

下关对茶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沱茶。

1903年(另说1902年),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同乡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集资1万两纹银,成立“永昌祥”商号,经营茶叶、生丝、布匹、山货、药材等。这些商品中的茶叶,当时主要是散茶,从云南或走德钦(当时叫阿墩子),进入巴塘、理塘;或走丽江、木里、雅安运往成都或康定(当时叫打箭炉)方向。彭永昌也做些雅安茶经康定进藏的买卖。

长期的茶叶运输使他们发现,散茶运输货“泡散”,容易齑碎,饼茶又一饼紧压一饼,透气性差,容易生霉。永昌祥研究了景谷姑娘茶、藏销的心脏形紧茶以后,开发出了一种窝头型,背后有一个碗状的后窝的沱茶,一举占领了四川市场。

1917年,他们将沱茶定型为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的形制。别小看这个五圆,它是下关沱茶与稍后出现的景谷沱茶最直观的区别。

永昌祥在重庆、自贡、汉口等地大力宣传,也加快了人们对沱茶的认知,沱茶完全取代了圆茶在内地的地位。

上世纪30年代,他们还在缅甸、美国做过宣传尝试,但缅甸市场不接受沱茶,美国则由于所需广告费用太高,不值得投资。

这里,我们说一下发明年代问题。1902或03年,是下关永昌祥的建号年代,1908年,是下关永昌祥设厂分拣、包装茶叶的年代,两者都不是沱茶诞生的年代。这除了上面给出的文件外,永昌祥少东家杨克成的回忆里也有详细的记述。

沱茶发明后,并不是所有经营茶叶的商家都跟风生产,早期,只有永昌祥、奚记、德瑞利三家生产。笔者采访了九十多岁高龄的尹隆举将军,他父亲尹守善1926年担任云南总商会会长,当时是下关最著名的茶商,号名复义和。他说:他家的茶当时都是散茶,主要运销成都。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下关沱茶“非遗”数字博物馆评审会召开》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