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0月31日,普洱市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了解各相关县工作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目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市政府副市长童书玮参加会议并讲话。他说,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把各项工作做好。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任务艰巨,各相关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研究,加强指导、学习和考察;加强宣传,认真分析,配合做好规划,加强协同配合,加快各项工作推进。

会上,思茅区、宁洱县、镇沅县、澜沧县作了工作汇报。

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CY260.com扩展阅读

景迈古茶园正申报农业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古茶园正申报农业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原题《茶树自然博物馆景迈古茶园迈上申遗路》)

采茶归来

被茶树包围的村庄--古寨翁基

景迈山是澜沧古茶山的代表。时值午后,一阵雨刚过,太阳羞答答地从白云中挤出半张笑脸,光芒铺满山地。极目远处,云海茫茫。把目光近移,背靠青山,绿意熏染,村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座座竹楼在千年古茶树的掩映中宁静而美丽。太阳雨来了又停、停了又来。为了探访景迈山古茶园的芳容,记者从澜沧县城驾车前往景迈山。县城至惠民,47公里的二级路;惠民至古茶园,20余公里,沉醉在《芦笙恋歌》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

古茶园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古茶园里,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那些曾经历尽沧桑的古茶树仍生机盎然、葱翠欲滴。雨后的古茶树又冒出了娇嫩、翠绿的新芽,向上、向上、再向上。茶叶散发出的独有清香,穿越了千年后依然沁人心脾。

澜沧县委宣传部部长施文艳告诉记者,景迈山古茶园是布朗族、傣族的祖先早期人工进化种植云南大叶茶的典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茶产业开发和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展示窗口,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根据历史记载,其古茶树栽培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250年,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整个茶园总面积达2.8万亩。

茶园中,生长着被誉为茶树精灵的螃蟹脚(因衍生在古茶树上、形似螃蟹的脚而得名)。螃蟹脚汲取古茶树的精华,还被称为“茶茸”,因为具有保健功效,深受茶农和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产量很低,价格已超过茶价。

效益高每公斤古树茶叶七八百元

茶水煮饭、螃蟹脚煮鸡、茶叶煎鸡蛋、凉拌鲜茶叶、茶叶炒肉……千万别惊讶,事实上,在当地,茶叶还可以做成酸菜。

村中茶、茶中村,如今,茶树已成了当地村民的摇钱树。

仙贡是景迈芒埂土生土长的傣家女。她告诉记者,家里有20亩古树茶、40亩现代茶园,单这60亩茶园,一家人的年收入就达到20万元左右,加上做茶生意、开特色农家乐、乡村旅馆等,总的年收入约100万元左右。她说,在景迈村几乎家家都种茶树,收入都很可观,这几年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得感谢祖辈们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资源。”仙贡说,自2004年起,景迈茶价格一路攀升,到今年,每公斤古树茶茶叶已经卖到了七八百元。

在翁基古寨一布朗族村民家中,当谈及他们家的幸福生活时,主人笑着说:“现在已经拥有好景、好山、好茶,今后还要更好迈!”他说,“好迈”就是希望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迈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正申报农业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说澜沧是一壶醇香的古茶,那么,景迈山就是其中最醉人的一杯。保存完整的布朗族茫景村翁基古寨、傣族的糯干古寨,也如同这千年古茶山一样,经过历史的积淀,散发着醇厚的清香。

为了更好地保护,现在,景迈山古茶园已经通过了国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初审,待国务院公布新名单时列入。同时,普洱市还加快了景迈山古茶园申报全球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进度,专门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申遗工作列入全市今年20个重点工作之一。

目前,景迈山古茶园申报全球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已基本完成,申报文本已呈报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待评审,有望今年内申报成功;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聘请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组成的专家团队编写申报材料。3月,完成文本编撰并通过省级审查;4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初审;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完成了现场考察评估工作。

科普:茶原是药曾经叫“腊”

据《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布朗族、傣族人民所栽种,他们对茶有着相同的称谓“腊”,“腊”一开始都被他们的先祖当做良药,随后才成为饮品、菜肴的。

景迈村村委会主任岩三永告诉记者,“景”汉语为城,“迈”汉语为新,“景迈”的意思就是新城府。按照岩三永的讲述,当年,傣族部落头人的王子召笼法率领3000余部落人员从德宏出发,沿澜沧江流域而下开始了大规模迁徙,其中一部分人在沿途定居,而召糯腊最后带着1000余人到了景迈开辟村寨。

岩三永说,他们的先祖到了景迈后,召笼法的妻子南应腊生了一场疾病,大家每天上山找草药治疗,但仍不见好转。一天,召笼法到山上寻找药时,发现了一棵叶子翠绿、开着白花、挂满果子的树,更让他奇怪的是,树上还有一种很像螃蟹脚的寄生物。召笼法想,动物的脚怎么会跑到树上呢?这一定是上天赐予的宝贝。于是,他采了一些叶、花、果和寄生植物嚼了一下,发现略苦、清凉,不仅没有中毒,还回味无穷,于是采了许多带回家,配上其他草药,煮给妻子喝,又用汤和渣给妻子擦洗全身。次日,他发现妻子病好了许多,随后继续给妻子喝、洗药水,不到几日,妻子的病痊愈了。

当时,召笼法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但认为能除疾病,就命名为“腊”。后来,人们就把茶称作“腊”。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讨论会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讨论会

3月19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讨论会在北京中国文化院举行。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门的申遗专家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出谋划策、把脉问诊。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市政府副市长童书玮参加讨论会。会上,申遗文本编制团队就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文本的编制情况进行了演示说明。听取介绍后,参会的专家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其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富有见解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说明理由和修改意见。大家认为,在文本编写及申遗过程中,要以深入的遗址研究、严谨的价值阐述以及充分的现场展示和完美的保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奠定基础。童书玮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专家对普洱申遗工作给予的帮助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文本编制单位要按照要求,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尽快修改和完善文本,再发现问题、再核实情况、再深入研究、再简练文字,对编制中不充分、不准确的地方做到字斟句酌,使其更加完善,为文本编制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市、县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为文本编制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熊正益要求要尽快修改完善申遗文本,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推进申遗工作。市、县要建立工作机制,加大申报遗产区的保护力度,科学维护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价值意义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申遗成功。据了解,我市启动申遗工作以来,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2012年9月,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2012年6月,普洱景迈山古茶园通过了国家文物局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评估,2012年11月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今年1月,申遗文本通过云南省专家初审,文本将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底前上报国家文物局。

普洱古茶园: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古茶园: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在云南省普洱市境内,包含着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这里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应用与借鉴传统森林茶园栽培管理方式进行改造的生态茶园的各个种类的茶树居群类型,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植资源库,还保存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因此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2年9月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世界茶树之源。普洱市境内有茶树始祖化石——第三纪景谷宽叶木兰(新种)、中华木兰化石及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野生茶树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全世界唯一树龄千年以上的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最大规模的野生野茶自然群落和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

茶树种质资源博物馆。古茶区茶树资源丰富,几乎包括了原始和进化的各种类型,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等不可或缺的材料,其中野生大茶树是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最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初级茶树种质资源。与普通无性系茶园不同的是,野生状态的古茶树对各种病虫害、冷害、冻害等抗性更强。普洱市有大叶茶16个种、中叶茶5个种、小叶茶2个种,是茶树变异最多、最集中、茶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充满生态智慧的古茶园。古茶园是当地居民在逐渐摸索茶树生长习性的基础上,长期利用林窗内的合适光照、水湿条件,形成的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茶叶栽培方式。种植于林窗之中的茶叶受天然森林的遮荫,凋落物量大,有机质丰富,不需要喷洒农药和施用化肥,因而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丰富,保存了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在茶树的栽培中,一些少数民族为防治病虫害,提升茶叶的口感等多种目的,在茶园中有意识地栽种树木、花果或蔬菜,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获得了更好的茶叶品质。古茶树上有较多的寄生和附生植物,仅发现少量的茶籽盾蝽、蚜虫和茶毛虫等病虫害。这种源自传统经验的耕作方式使农民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存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人和谐共处。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澜沧江中下游世居少数民族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礼、茶俗、茶医、茶歌、茶舞、茶膳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云南及其邻近地区各民族(主要是布朗族、佤族等)可能是最早引种、驯化野生茶树和食用茶叶的先民。不同的少数民族皆有其祖先利用茶作为药品的传说,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如傣族的“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佤族的“烧茶”,拉祜族的“烤茶”,彝族的“土罐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在各民族的婚丧、节庆、祭祀等重大节日和礼仪习俗中,茶叶常常作为必需的饮品、礼品和祭品。茶对当地各民族的影响已经浸透到生活、精神和宗教各个方面。

茶马古道的起点。茶马古道是亚洲大陆上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交通贸易网络,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形态最复杂的古商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茶马互市的结果。据史学家考证,普洱市(古称普洱府)在东汉时期已有人工栽培茶树,距今有1800多年;唐朝时普洱茶已作为商品销往西藏等地,明清时已大批运往海内外,并形成了“普洱昆明官马大道”、“普洱大理西藏茶马大道”等6条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也因此使普洱市成为普洱茶生产和贸易的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普洱茶文化的中心地带。

云南茶马古道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云南茶马古道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5日,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长木霁弘在云南历史文化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将在丝绸之路申遗后进行,目前云南线路制定、确认保护文物等前期申遗工作已完成。茶马古道曾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它的历史比丝绸之路更悠久。木霁弘告诉记者:"茶马古道被发现后,有些古道上的文物古迹随着近年来的修路、工程建设等遭到了破坏,如保山荠虹桥已经因为水库建设消失了,有的破坏后重新摆设了‘假古董’,申遗有利于保护正在慢慢消失的茶马古道遗存。”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研究,他们想出一个称呼——茶马之道,最后定名“茶马古道”。经过10余年的考察研究之后,木霁弘最早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发现者。木霁弘透露,目前,云南茶马古道的申遗申遗的线路制定、确认保护文物等前期工作已完成。将于今年10月份展开文物保护工作,茶马古道提交申遗报告拟在明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后进行。此外,他认为目前云南除茶马古道外,普洱茶也适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茶马古道申遗估计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普洱茶的生态遗产


普洱茶的生态遗产

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位置,横断山脉所构成的地形地貌,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地质条件,悠久的人类生产活动史,使云南成了“茶树植物王国”。茶业作为云南省传统支柱产业,历经了无数兴衰,近几年云南普洱茶又成了中国茶叶界所关注的焦点。

普洱茶的生态遗产

普洱茶是用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如今,绿色健康则是消费者对云南普洱茶提出的新要求。绿色普洱茶,不仅指普洱茶后期加工的环节,还应涵盖普洱茶原料生产、管理以及原料加工这个上游环节。

云南大叶种茶是一种独特的种质资源

云南大叶种是分布于云南省茶区的各种乔木型、大叶类茶树品种的总称,是加工云南普洱茶的原料。云南大叶种茶树生长环境的与众不同也是形成其特殊品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云南茶区山峦错综,河谷幽深,气候类型十分复杂,形成了立体农业的环境条件。独特的红土壤更是云南茶树生长的根基。这些土壤大部分布在北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域,土壤发育程度较深,结构良好,呈酸性反应。由于气候、土壤、生物、地质、地形和茶树品种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普洱茶的独特风格,其它各地,即使引种云南大叶种种植,其茶叶品质,亦无法与云南茶叶相比拟,这就是云南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之处。

云南大叶种茶就生长于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分布于1000-2100米的高海拔地带。这些区域远离污染源,水土纯净,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好;既有利于茶树生长,又不易发生病虫害,而且,有大量的益虫益鸟,茶叶病虫害难以大面积蔓延。因此大叶种的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叶的主要成分比中小叶种高很多,有效成分的组成比例也协调适口。茶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云南的传统产业,很多地方至今保持了不给茶叶树施农药、化肥的习惯,这使得云南省茶叶农药残留量非常低。

普洱茶品质演变的过程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产茶历史悠久,但在云南茶叶生产区域内的众多少数民族,历史上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或因文化落后,使得包括普洱茶生产在内的许多茶事都无法留下载诸史册,直到至今三、四百年前,才正式有了关于普洱茶的相关记载。

现代书籍记载:“普洱茶名目较多,有普洱散茶、普洱沱茶、圆茶(七子饼茶)、紧茶、饼茶……”,“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采摘其鲜叶,经杀青后揉捻晒干的晒青茶(滇青)为原料,经过泼水堆积发酵(沤堆)的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原思茅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自治州)生产的,集中于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县)销售的,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以及用其压制成的紧压茶。”尽管表述略有不同,但已表明普洱茶是一种具有独特品质的茶。即按演变到今天的公认商品形式的普洱茶,无论是散茶或压制成各种形状的紧茶,都具有其固有的品质特征。事实上,从其品质特征来看,与原初的普洱茶有明显区别,已非过去的普洱茶。普洱茶这种演变是有赖于过去的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人们对茶叶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消费的需求的变化以及制茶技术的改进密切相连。

云南的少数民族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有25个。以上提到的普茶,即是濮人所创制。历史上的濮人,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记载:“布朗族和崩龙族统称朴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根据现有材料分析,濮人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云南大叶种茶树确系布朗族和崩龙族的先民濮人所种植。)

云南省是迄今所知世界上野生茶树群落、古茶园保存面积和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价值,目前云南省现保存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野茶和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这些山区从来不受外界的影响,基本不受其他外来的污染,人们过着悠闲的生活。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房前屋后都可见茶树的身影,不仅如此,茶与这些民族古朴、独特的民风民俗密切相关。自不必多说,少数民族与云南省的野生茶园存在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绿色生态,悠久历史与少数民族和谐的共存,这就是绿色普洱最令人感动的绿色根基。

云南景迈山古茶园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云南景迈山古茶园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连日来,普洱市加快推进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目前,景迈山古茶园已通过了国家文物局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并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申报文化景观类遗产的景迈山古茶园,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首家以茶为申报主体的项目。申遗范围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景迈、芒景2个行政村,申报的遗产区面积2.8万亩,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园。该市邀请和组织了多批国际国内遗产专家对景迈山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和基础研究,聘请北京大学申遗专家团队到古茶园进行考察,对茶园保护与管理规划和申遗文本进行专题编写。

为保护好景迈山的自然生态、古茶树、古村落,普洱市采取了多种手段和保护措施,通过立法工程加以规范和保护。自2009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保护景迈山古茶园和景迈芒景古村落的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同时,在上景迈山的路上设立关卡,禁止外面的茶叶、未审批的钢筋水泥建筑材料、违禁农药化肥等流入景迈山,对不符合规划的茶厂和民居建筑进行拆除,还逐步引导景迈山申遗区居民逐步搬迁,减少景迈山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保持申遗区原有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另外,普洱市加大对景迈山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恢复造林等工程,切实保护好景迈山的一草一木。

《安化黑茶文物实录》摘编(连载十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安化黑茶文物实录》摘编(连载十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下】

由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务院批准于2008年6月7日公布,其中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和茯砖茶制作技艺(935-VIII-152)已被列入其中。

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程序分晒干、拣梗、拼堆、烘焙、编篓、计量、汽蒸、装篓、滚压定型、自然干燥、包装入库等。

茯砖茶制作技艺有备茶、拣梗、干燥、拼配、计量、筑砖、蒸茶、压制、发花、干燥、包装入库等工序。

茯砖茶制作技艺

安化黑茶在明朝万历23年(1595年)被定为『官茶』后,以『陕引』和『甘引』形式运销西北。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前后,来安化采购『甘引』的茶行开始将安化黑毛茶运至陕西泾阳,委托当地茶坊加工成『茯砖』(当时称『泾阳砖』)。1958年之前,茯砖的生产集中于陕西泾阳。1953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湖南白沙溪茶厂前身)试验生产茯砖获得成功。1958年湖南白沙溪茶厂改用机器压制,开始大量生产茯砖。此后,国家将茯砖茶的定点生产集中到了湖南安化。1970年按政府统一安排,『茯砖茶』改由湖南益阳茶厂生产。目前,益阳市生产经营茯砖茶的企业近百家,年生产量在2万吨以上。

茯砖茶『发花』工艺为国家二级机密,其『金花』学名称为冠突散囊菌,干嗅有黄花清香,内含丰富的营养素,对人体极为有益。金花越茂盛,则品质越佳。茯砖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南省地方标准《安化黑茶茯砖茶》(DB43/T569-2010)于2010年6月10日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茶砖茶以三级、四级黑毛茶为主要原料,经过筛分、拼配、渥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按照品质分为超级茯砖、特质茯砖、普通茯砖等三个等级;按照压制方式分为手工压制茯砖茶、机械压制茯砖茶。

茯砖茶主销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边疆地区,在保障西北各省、自治区少数民族生活必须品边销茶的稳定供应,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茯砖茶已成功进入以北京、长沙、广州、上海、西安为中心的国内黑茶市场,以及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的国际市场。

△01备茶

△02拣梗

△03干燥

△04拼配

△05筑砖

△06发花

△07烘干

△08装箱原载《安化黑茶》杂志2018年第2期总第21期

普洱茶重要成份之茶色素


普洱茶重要成份之茶色素

【茶色素】

茶色素是茶体有色物质的总称,包括:叶绿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色素占干物质总量的1%左右。

1、叶绿素是茶色素中的主要成分,叶绿素的氧化主要靠光的照射,随时间的推移,其茶底的颜色变化如下:绿-黄-红-褐。

2、茶黄素的保留取决于类似黄酮醇(天然抗氧化物)类物质的含量,酚性物经氧化与氨基酸结合发生褐变;

3、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比例之间的协调取决于茶体自身内含物质的多少及转换和氧化的时间。最佳比例为2:7:1

普洱茶的茶色素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叶绿素;二是由儿茶素经氧化而形成的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构成。

【不同茶类的颜色】

1、绿茶:经高温杀青的绿茶,由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被钝化和抑制,因而茶体会保持原来的颜色。

2、红茶:前期的鲜叶处理不是高温杀青而是低温萎凋,之后的发酵是利用茶体自身的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使茶体变为红色化合物。经氧化而来的茶红素,一部分溶于水,形成红汤;

3、普洱茶:生茶以茶多酚和多酚氧化酶的氧化为主,茶体颜色的转换由绿-黄绿-黄-橙-橙红-红-褐缓慢转变,实际上受制于温度、湿度、含水量和时间。普洱茶的熟茶发酵以外在生物酶为主,所以茶红素转化得快,来得激烈。发酵50天左右茶体就会产生褐变。

【茶汤颜色的意义】

通过判别颜色,再根据它们的相应的物质属性,有利于弄清茶汤中各种物质的基本含量、加工情况和氧化时间。例如:

1、茶黄素为黄色,茶红素为红色,都是儿茶素氧化脱氢结合后的产物。

2、茶黄素是酚性物质的初级氧化物,味苦,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茶汤的刺激度和亮度。

3、茶黄素与咖啡碱结合形成的乳凝状物呈黄亮酱色,是理想的“冷后浑”。

4、紫芽的出现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抗拒行为,茶叶通过反射紫光来抑制过多花青素的积累。

【茶色素的药理作用】

茶色素有调节血脂、抗凝促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

提升普洱茶产业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提升普洱茶产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对首当其冲的普洱茶产业如何借力腾飞?如何抓住机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等话题,记者采访了普洱市政府副市长杨卫东。

杨卫东说,普洱的发展、希望、优势和潜力都是绿色生态,希望在山、发展靠绿。普洱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确立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思路,把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提升作为普洱发展的基础,把绿色产业作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把茶产业作为全市最具特色、惠及广大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加快普洱茶工艺创新、功能探索和基础研究,实现了“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四个普洱的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良好局面。“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它为宣传普洱,弘扬普洱茶文化,提升普洱茶国际地位和品牌树立了新标杆,必将进一步促进普洱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人文普洱”文化传承和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卫东分析,普洱茶价格在2006年、2007年曾经出现了疯狂攀升进而快速回落的一幕。这个事情要从两面看,虽然对广大茶农和一些茶企业造成了一定损失,但也为我们整个茶产业后续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正是从那时起,普洱茶价格回归理性,政府、茶企业、茶农对普洱茶产业发展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绿色生态有机概念深入人心,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价格逐年上升,茶农茶企得到了实惠。以今年来说,古树茶像澜沧景迈山的卖到了500元/公斤,墨江景星凤凰窝卖到了900元/公斤,宁洱困鹿山卖到了1200元/公斤,镇沅的老海棠、打笋山、老乌山等地的古树茶价格也不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好的古树茶,市场前景广阔,这就是我们茶叶原料的长远战略。杨卫东接着分析,对于种植年代不太久的茶叶,如果走的是“有机”之路,“钱景”同样光明。如董祖祥于2000年组建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他走的就是一条“有机”之路,施经过高温杀掉大肠杆菌后的农家肥,采用灯光、粘板、鸡、蜘蛛等物理、生物的方法防治虫害。公司的茶叶从育苗、开沟、种植等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着“有机”。如今,董祖祥种植生产的有机茶已远销到了北京、广州等地,价格达2800元/公斤,仅今年就出口欧盟10多吨,产品供不应求。由此可见,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对健康重视了,对饮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有机茶正好符合现代人追求生态、自然、安全、纯净的要求,祖祥高山茶的市场和价格充分体现了有机茶的独特优势。

杨卫东进一步分析,普洱茶如今的良好品质和巨大的市场份额得益于普洱良好的生态系统,茶树的生长环境良好,少施肥、少施药,加之以规范采摘、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环节,从源头上保证了茶叶原料质量。建设生态茶园,就是要通过建立生物多样性立体复合园林,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从茶叶生长环境入手,提升茶叶原料品质。生态茶园改造启动以来,仅今年市、县(区)各级共投入1.4亿元,每亩茶地种植香樟树、樱桃树、灯台叶等树种8-12棵,191万株,现已基本完成了全市生态茶园改造第一步的覆荫树种植工作。

杨卫东指出,从2000年至2012年的13年间,普洱市以普洱茶为重点的茶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全市现代茶园总面积143.66万亩,毛茶总产量6.08万吨,茶叶总产值36.18亿元,古树茶117.8万亩。可以说,茶产业实实在在地成了普洱市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增收致富支柱产业。虽然我市茶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农村茶树资源分散,管理方式落后,茶园建设有规模但质量低,与生态有机茶园要求有较大差距;茶叶企业多、小、散、弱,茶叶产品品牌多、杂、乱,营销滞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全市茶产业的科学发展,落实“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全市绿色、有机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和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工作思路,打造“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安全”的良好农业发展模式,引领整个茶产业实现新的跨越。今后,要狠抓基地建设,规范茶园管理,规范农资市场,禁止使用高残留、高毒性的农药和化肥,大力倡导有机肥,提升普洱茶品质。其次是要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开拓市场,促进销售,增加农民的话语权,帮助农民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鼓励茶企业申请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此外,还要发挥普洱茶研究院和普洱茶国际检测中心等科研机构的技术作用。通过这些措施,提升普洱茶在种植、生产、加工的水平,最终生产出消费者放心的安全食品,消费者满意的优质产品,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茶农和茶企业的收入。

杨卫东说,发展茶产业,要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就是要用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这一品牌,同样的,我们要把这一理念用来推动普洱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着力发展咖啡、石斛等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林下资源。同时,要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加大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发展普洱的高原特色农业,关键的突破口就是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这是今后一个发展方向。普洱市已成功引入国家重点制药企业天津天士力集团,该公司生产出的速溶普洱茶珍、普洱茶健康饮料和普洱茶因子饮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追求。最近,惠科、沃森等一大批有实力的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普洱,关注普洱的大农业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更多更大更好的企业到普洱投资,带动普洱市高原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

杨卫东一再强调,普洱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以不牺牲生态和破坏生态为前提,而是要走一条绿色、生态、自然、环保、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论仓储对于普洱茶的重要性


论仓储对于普洱茶的重要性

仓储对于普洱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是先天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少了仓储来看普洱茶的话,就会显得片面。

众所周知,何为好的普洱茶?那一定是“好原料+工艺精良+优良仓储”。仓储决定着普洱茶的后期走向,包括陈化、外观、滋味口感、价值等等。

一款再好的普洱茶,如果仓储出问题,那么这款茶叶必将受影响。因此,仓储条件就十分重要了,甚至存放地都决定着这款茶的价值和价格。

近些年来,除了原料和制作工艺的概念在不断加强,仓储也提上日程,尤其是细分化的方法成为很多做茶人不断学习乃至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比如,在多年前一直强调港仓、大马仓、广东仓、莞仓,现在又进入到昆明仓、勐海仓,接着又细分下来自然仓、人工仓等。

虽然这些仓,看起来名目多样,难以有衡量的标准。然而通过这些仓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仓”对于仓储,甚至普洱茶来说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拿90年代的下关销法沱来说,如果是昆明仓的话,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可能价格会比广东仓高一些。

为什么呢?因为地域的不同会造就茶叶的转化方向,同时口感滋味也就不一样。“价值决定价格”,那么一旦这些茶流向市场的时候,人们就会对其做一个价值衡量,这时明显的差异化就出来了。同样的茶,同样的制作工艺,最后因为存放地不同,仓储条件不同,价格也许就不一样了!

这是不是说,昆明仓一定就优于广东仓呢?不是。而是仓储的不同,会从茶叶体现出来二者在口感滋味上的不同,喜欢陈、醇的,昆明仓会更适合,而喜欢仓味重点的,广东仓要好点。

长期以来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属性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而此时,陈香味明显的昆明仓,就显得很有优势。

就因口感不同,进而影响概念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这时候偏向性就会很大。

这样一看下来,“仓”和仓储对于普洱茶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不仅仅是可以从茶叶本质上来说,也可以从消费层面上看出来。

因此,仓储对于普洱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好普洱茶也需要好仓储(不局限于什么“仓”,而是有没有科学的仓储管理),也只有好的仓储,多年以后,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茶叶,甚至得到你所想象不到的,惊喜的口感滋味。那么你的茶叶无论是自己喝,还是流向市场,才会有价值和价格。否则,仓储不好,好茶叶也可能存废掉!

论仓储对普洱茶的重要性


论仓储对普洱茶的重要性

仓储对于普洱茶来说至关重要,好比人生的每个阶段,因存放地的不同,转化出来的滋味也就不同,因为时间关系,在每个时间阶段上,经历不同,呈现的口感也就会不同。因此,我们说再好的同一批次的普洱茶,可能因为仓储、存放地的不同,多年以后,有的成为了宝贝,而有的却成为了垃圾……

无论是大马仓、广东仓、港仓、昆明仓来说都是同样的道理。好的仓储,优良的存放地,造就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更是在塑造一种价值,形成一种有效的系统性的管理模式。

至今,那些在普洱茶行业赫赫有名的老茶名茶,除了当初的原料品质好之外,哪个不是在良好的仓储下放置出来的,如果不是这样,在流向市场的时候,也不会引起巨大的反响,更不会这么出名。

所以,什么样的普洱茶算是好的呢?好的普洱茶或者说优良的普洱茶,一定是“好原料+优良制作工艺+好的仓储”。因此,在强调原料为基础前提下,仓储的至关重要性,否则,垃圾存放一百年也就是垃圾。

就像你平时会喝到的名茶,名山茶,明明几年前喝着是非常好喝,但是因为放置原因,两三年以后再打开来喝,你会发现,变味了,就算不是变味,至少也不是原来那个味道了。

然后你会找寻它不好喝的各种原因,最后发现,不是原料的问题,不是制作工艺的问题,而是在存放上出了问题。因为,从你买来的那一刻,可能多方面原因,不小心把茶放废了。

通过以上,我们得知,大批量要注重仓储,存放地,小批量,家庭用茶,个人藏茶,一定要注意存放和收藏环境。不然,再好的茶也可能因为仓储,存放地而变质、变味。

对于做茶人来说,为了使普洱茶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必须把控好每一道环节,把控好它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在仓储方面要狠下功夫,要学会科学管理,因时、因地系统性的构建起自己的仓储体系来,这样的话,不仅能存放出良好的茶叶来,更能在未来的普洱茶市场上占据优势!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