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化。

普洱古茶园: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在云南省普洱市境内,包含着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这里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应用与借鉴传统森林茶园栽培管理方式进行改造的生态茶园的各个种类的茶树居群类型,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植资源库,还保存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因此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2年9月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世界茶树之源。普洱市境内有茶树始祖化石——第三纪景谷宽叶木兰(新种)、中华木兰化石及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野生茶树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全世界唯一树龄千年以上的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最大规模的野生野茶自然群落和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

茶树种质资源博物馆。古茶区茶树资源丰富,几乎包括了原始和进化的各种类型,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等不可或缺的材料,其中野生大茶树是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最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初级茶树种质资源。与普通无性系茶园不同的是,野生状态的古茶树对各种病虫害、冷害、冻害等抗性更强。普洱市有大叶茶16个种、中叶茶5个种、小叶茶2个种,是茶树变异最多、最集中、茶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充满生态智慧的古茶园。古茶园是当地居民在逐渐摸索茶树生长习性的基础上,长期利用林窗内的合适光照、水湿条件,形成的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茶叶栽培方式。种植于林窗之中的茶叶受天然森林的遮荫,凋落物量大,有机质丰富,不需要喷洒农药和施用化肥,因而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丰富,保存了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在茶树的栽培中,一些少数民族为防治病虫害,提升茶叶的口感等多种目的,在茶园中有意识地栽种树木、花果或蔬菜,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获得了更好的茶叶品质。古茶树上有较多的寄生和附生植物,仅发现少量的茶籽盾蝽、蚜虫和茶毛虫等病虫害。这种源自传统经验的耕作方式使农民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存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人和谐共处。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澜沧江中下游世居少数民族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礼、茶俗、茶医、茶歌、茶舞、茶膳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云南及其邻近地区各民族(主要是布朗族、佤族等)可能是最早引种、驯化野生茶树和食用茶叶的先民。不同的少数民族皆有其祖先利用茶作为药品的传说,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如傣族的“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佤族的“烧茶”,拉祜族的“烤茶”,彝族的“土罐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在各民族的婚丧、节庆、祭祀等重大节日和礼仪习俗中,茶叶常常作为必需的饮品、礼品和祭品。茶对当地各民族的影响已经浸透到生活、精神和宗教各个方面。

茶马古道的起点。茶马古道是亚洲大陆上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交通贸易网络,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形态最复杂的古商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茶马互市的结果。据史学家考证,普洱市(古称普洱府)在东汉时期已有人工栽培茶树,距今有1800多年;唐朝时普洱茶已作为商品销往西藏等地,明清时已大批运往海内外,并形成了“普洱昆明官马大道”、“普洱大理西藏茶马大道”等6条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也因此使普洱市成为普洱茶生产和贸易的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普洱茶文化的中心地带。

精选阅读

景迈古茶园正申报农业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古茶园正申报农业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原题《茶树自然博物馆景迈古茶园迈上申遗路》)

采茶归来

被茶树包围的村庄--古寨翁基

景迈山是澜沧古茶山的代表。时值午后,一阵雨刚过,太阳羞答答地从白云中挤出半张笑脸,光芒铺满山地。极目远处,云海茫茫。把目光近移,背靠青山,绿意熏染,村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座座竹楼在千年古茶树的掩映中宁静而美丽。太阳雨来了又停、停了又来。为了探访景迈山古茶园的芳容,记者从澜沧县城驾车前往景迈山。县城至惠民,47公里的二级路;惠民至古茶园,20余公里,沉醉在《芦笙恋歌》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

古茶园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古茶园里,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那些曾经历尽沧桑的古茶树仍生机盎然、葱翠欲滴。雨后的古茶树又冒出了娇嫩、翠绿的新芽,向上、向上、再向上。茶叶散发出的独有清香,穿越了千年后依然沁人心脾。

澜沧县委宣传部部长施文艳告诉记者,景迈山古茶园是布朗族、傣族的祖先早期人工进化种植云南大叶茶的典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茶产业开发和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展示窗口,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根据历史记载,其古茶树栽培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250年,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整个茶园总面积达2.8万亩。

茶园中,生长着被誉为茶树精灵的螃蟹脚(因衍生在古茶树上、形似螃蟹的脚而得名)。螃蟹脚汲取古茶树的精华,还被称为“茶茸”,因为具有保健功效,深受茶农和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产量很低,价格已超过茶价。

效益高每公斤古树茶叶七八百元

茶水煮饭、螃蟹脚煮鸡、茶叶煎鸡蛋、凉拌鲜茶叶、茶叶炒肉……千万别惊讶,事实上,在当地,茶叶还可以做成酸菜。

村中茶、茶中村,如今,茶树已成了当地村民的摇钱树。

仙贡是景迈芒埂土生土长的傣家女。她告诉记者,家里有20亩古树茶、40亩现代茶园,单这60亩茶园,一家人的年收入就达到20万元左右,加上做茶生意、开特色农家乐、乡村旅馆等,总的年收入约100万元左右。她说,在景迈村几乎家家都种茶树,收入都很可观,这几年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得感谢祖辈们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资源。”仙贡说,自2004年起,景迈茶价格一路攀升,到今年,每公斤古树茶茶叶已经卖到了七八百元。

在翁基古寨一布朗族村民家中,当谈及他们家的幸福生活时,主人笑着说:“现在已经拥有好景、好山、好茶,今后还要更好迈!”他说,“好迈”就是希望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迈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正申报农业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说澜沧是一壶醇香的古茶,那么,景迈山就是其中最醉人的一杯。保存完整的布朗族茫景村翁基古寨、傣族的糯干古寨,也如同这千年古茶山一样,经过历史的积淀,散发着醇厚的清香。

为了更好地保护,现在,景迈山古茶园已经通过了国家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初审,待国务院公布新名单时列入。同时,普洱市还加快了景迈山古茶园申报全球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进度,专门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申遗工作列入全市今年20个重点工作之一。

目前,景迈山古茶园申报全球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已基本完成,申报文本已呈报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待评审,有望今年内申报成功;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聘请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组成的专家团队编写申报材料。3月,完成文本编撰并通过省级审查;4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初审;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完成了现场考察评估工作。

科普:茶原是药曾经叫“腊”

据《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布朗族、傣族人民所栽种,他们对茶有着相同的称谓“腊”,“腊”一开始都被他们的先祖当做良药,随后才成为饮品、菜肴的。

景迈村村委会主任岩三永告诉记者,“景”汉语为城,“迈”汉语为新,“景迈”的意思就是新城府。按照岩三永的讲述,当年,傣族部落头人的王子召笼法率领3000余部落人员从德宏出发,沿澜沧江流域而下开始了大规模迁徙,其中一部分人在沿途定居,而召糯腊最后带着1000余人到了景迈开辟村寨。

岩三永说,他们的先祖到了景迈后,召笼法的妻子南应腊生了一场疾病,大家每天上山找草药治疗,但仍不见好转。一天,召笼法到山上寻找药时,发现了一棵叶子翠绿、开着白花、挂满果子的树,更让他奇怪的是,树上还有一种很像螃蟹脚的寄生物。召笼法想,动物的脚怎么会跑到树上呢?这一定是上天赐予的宝贝。于是,他采了一些叶、花、果和寄生植物嚼了一下,发现略苦、清凉,不仅没有中毒,还回味无穷,于是采了许多带回家,配上其他草药,煮给妻子喝,又用汤和渣给妻子擦洗全身。次日,他发现妻子病好了许多,随后继续给妻子喝、洗药水,不到几日,妻子的病痊愈了。

当时,召笼法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但认为能除疾病,就命名为“腊”。后来,人们就把茶称作“腊”。

世界上第一杯红茶——正山小种


红茶历史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桐木在宋代称崇安县仁义乡,周村里桐木关,这里的劳动者主要经济来源靠桐油及制作绿茶类的龙团凤饼”贡茶为生。由于桐油生产的荣,当地大量地种植油桐树,受桐油发展的影响,故此整个这一地区大地名——曰桐木,出入中原的关口——曰桐木关。但因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不安,且桐木是地外入闽的咽喉要道,有一次一支军队从江西进入福建过境桐木。占驻茶厂,待制的茶叶无法及时炭火烘于,产生红变,茶农为挽回损失,采取易燃松木加温烘干,形成特有的一股浓醇的松香味,既桂圆干味。口感受极好,有特色,稍加筛分制作即装篓上市,得到海内外消费者喜爱,由此产生正山小种”红茶又称桐木关小种。正山小种红茶于1610年流入欧洲。

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1689年,英国更在中国的福建省厦门市设置基地,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英国喝红茶比喝绿茶多,且又发展出其独特的红茶文化,均与上述历史事件有关。因为在厦门所收购的茶叶都是属于红茶类的半发酵茶——''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国,取代了原有的绿茶市场,且很快成为西欧茶的主流。武夷茶色黑,故被称为''Blacktea''(直译为黑茶)。后来茶学家根据茶的制作方法和茶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武夷茶冲泡后红汤红叶,按其性质属于''红茶类''。但英国人的惯用称呼''Blacktea''却一直沿袭下来,用以指代''红茶''。营养成分红茶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钙、磷、镁、钾、咖啡碱、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营养元素。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化学反应使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会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其香气比鲜叶明显增加,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喝正山小种红茶,它有何养生效果?利尿功效在红茶中的咖啡碱和芳香物质联合作用下,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扩张肾微血管,并抑制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于是促成尿量增加。如此有利于排除体内的乳酸、尿酸(与痛风有关)、过多的盐分(与高血压有关)、有害物等,以及缓和心脏病或肾炎造成的水肿。

消炎杀菌功效红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消炎的效果,再经由实验发现,儿茶素类能与单细胞的细菌结,使蛋白质凝固沉淀,藉此抑制和消灭病原菌。所以细菌性喇疾及食物中毒患者喝红茶颇有益,民间也常用浓茶涂伤口、褥疮和香港脚。

解毒功效正山小种,红茶中的茶多碱能吸附重金属和生物碱,并沉淀分解,这对饮水和食品受到工业污染的现代人而言,不啻是一项福音。

提神消疲功效记忆力增强;它也对血管系统和心脏具兴奋作用,强化心搏,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利新陈代谢。由医学实验发现,红茶中的咖啡碱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形敏锐。汗和利尿,由此双管齐下加速排泄乳酸(使肌肉感觉疲劳的物质)及其他体内老废物质,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生津清热功效夏天饮红茶能止渴消暑,是因为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且刺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并且产生清凉感。同时咖啡碱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调节体温,它也刺激肾脏以促进热量和污物的排泄,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抗氧化延缓衰老绿茶和红茶中的抗氧化剂可以彻底破坏癌细胞中化学物质的传播路径。红茶与绿茶的功效大致相当,但是正山小种的抗氧化剂比绿茶复杂得多,尤其是对心脏更是有益。美国杂志报道,正山小种抗衰老效果强于大蒜头、西兰花和胡萝卜等。

养胃护胃人在没吃饭的时候饮用绿茶会感到胃部不舒服,这是因为茶叶中所含的重要物质--茶多酚具有收敛性。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空腹的情况下刺激性更强。而红茶就不一样了。它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性就随之减小了。正山小种不仅不会伤胃,反而能够养胃。经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抗癌关于茶叶具有抗癌作用的说法很流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也对此做过许多的探索。传统上一般认为茶叶的抗癌作用主要表现在绿茶方面。但也有研究发现,红茶同绿茶一样,同样有很强的抗癌功效。保存方法茶叶应避潮湿高温,不可与清洁剂、香料、香皂等共同保存,以保持茶叶的纯净。最好放在茶叶罐里,移至阴暗、干爽的地方保存,开封后的茶叶最好尽快喝完,不然味道和香味会流失殆尽。不同茶叶不宜混合饮用,以免不能欣赏到该种茶的原味。1、铁罐的储藏法:选用市场上供应的马口铁双盖彩色茶向作盛器。储存前,检查罐身与罐盖是否密闭,不能漏气。储存时,将干燥的茶叶装罐,罐要装实装严。2、热水瓶储藏法:选用保暖性良好的热水瓶作盛具。将干燥的茶叶装入瓶内,装实装足,尽是减少瓶内空气存留量。瓶口用软木塞盖紧,塞缘涂白蜡封口,再裹以胶布。由于瓶内空气少,温度稳定,这种方法保持效果也比较好,且简便易行。3、陶瓷坛储藏法:选用干燥无异味,密闭的陶瓷坛一个,用牛皮纸把茶叶包好,分置于坛的四周,中间嵌放石灰袋一只,上面再放茶叶包。装满坛后,用棉花包盖紧。石灰隔1-2个月更换一次。这种方法利用生石灰的吸湿性能,使茶叶不受潮,效果较好,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茶叶品质。特别是龙井旗枪大方等一些名贵茶叶,采用此法尤为适宜。4、包装袋储藏法:先用洁净无异味白纸包好茶叶,再包上一张牛皮纸,然后装入一只无孔隙的塑料食品袋内。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出,随即用细软绳子扎紧袋口取一只塑料食品袋,反套在第一只袋外面。同样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压再用绳子扎紧袋口;最后把它放入干燥无味密闭的铁筒内。5、木炭密封储藏法:利用木炭极能吸潮的特性来储藏茶叶。先将木炭烧燃,立即用火盆或铁锅覆盖,使其熄灭,待晾后用干净布将木炭包裹起来,放于盛茶叶的瓦缸中间。缸内木炭要根据胡潮情况,及时更换。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挺直匀整有质感,泡水后汤色红浓,味道更是令人着迷。叶底红亮匀齐极耐泡,数泡过后仍不减风味,这源于它独特的制作工艺,除一般工夫红茶的全部工序外,尚有与乌龙茶相似的过红锅(杀青)处理。正山小种用什么茶具泡?白瓷、紫砂壶、玻璃杯均可,不过还是首推紫砂壶,紫砂壶胎质气孔率适宜,会令茶香格外氤氲,更显饮茶的品质感。正山小种冲泡方法1、首先要用滚水将茶具内外烫洗一遍。2、将正山小种干茶放入壶内,如用紫砂壶,可在壶身外浇烫热水,轻轻摇晃紫砂壶,利用热水的温度驱逐茶中潮湿气及其他异味,同时烘出干茶香。3、接下来是洗茶的步骤了,往壶内注入开水进行洗茶,将茶汤表面浮起的泡沫刮去,马上快速出汤。4、再次将开水注入壶内,然后用开水再浇一遍茶壶。5秒出汤。

6、品尝正山小种。7、泡完茶后用滚水将茶具内外冲洗,使茶壶迅速干燥。

云南景迈山古茶园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云南景迈山古茶园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连日来,普洱市加快推进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目前,景迈山古茶园已通过了国家文物局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并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申报文化景观类遗产的景迈山古茶园,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首家以茶为申报主体的项目。申遗范围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景迈、芒景2个行政村,申报的遗产区面积2.8万亩,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栽培型古茶园。该市邀请和组织了多批国际国内遗产专家对景迈山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和基础研究,聘请北京大学申遗专家团队到古茶园进行考察,对茶园保护与管理规划和申遗文本进行专题编写。

为保护好景迈山的自然生态、古茶树、古村落,普洱市采取了多种手段和保护措施,通过立法工程加以规范和保护。自2009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保护景迈山古茶园和景迈芒景古村落的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同时,在上景迈山的路上设立关卡,禁止外面的茶叶、未审批的钢筋水泥建筑材料、违禁农药化肥等流入景迈山,对不符合规划的茶厂和民居建筑进行拆除,还逐步引导景迈山申遗区居民逐步搬迁,减少景迈山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保持申遗区原有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另外,普洱市加大对景迈山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恢复造林等工程,切实保护好景迈山的一草一木。

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0月31日,普洱市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了解各相关县工作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目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市政府副市长童书玮参加会议并讲话。他说,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把各项工作做好。普洱茶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任务艰巨,各相关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研究,加强指导、学习和考察;加强宣传,认真分析,配合做好规划,加强协同配合,加快各项工作推进。

会上,思茅区、宁洱县、镇沅县、澜沧县作了工作汇报。

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云南茶马古道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云南茶马古道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5日,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长木霁弘在云南历史文化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将在丝绸之路申遗后进行,目前云南线路制定、确认保护文物等前期申遗工作已完成。茶马古道曾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它的历史比丝绸之路更悠久。木霁弘告诉记者:"茶马古道被发现后,有些古道上的文物古迹随着近年来的修路、工程建设等遭到了破坏,如保山荠虹桥已经因为水库建设消失了,有的破坏后重新摆设了‘假古董’,申遗有利于保护正在慢慢消失的茶马古道遗存。”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研究,他们想出一个称呼——茶马之道,最后定名“茶马古道”。经过10余年的考察研究之后,木霁弘最早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发现者。木霁弘透露,目前,云南茶马古道的申遗申遗的线路制定、确认保护文物等前期工作已完成。将于今年10月份展开文物保护工作,茶马古道提交申遗报告拟在明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后进行。此外,他认为目前云南除茶马古道外,普洱茶也适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茶马古道申遗估计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讨论会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讨论会

3月19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讨论会在北京中国文化院举行。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门的申遗专家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出谋划策、把脉问诊。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市政府副市长童书玮参加讨论会。会上,申遗文本编制团队就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文本的编制情况进行了演示说明。听取介绍后,参会的专家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其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富有见解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说明理由和修改意见。大家认为,在文本编写及申遗过程中,要以深入的遗址研究、严谨的价值阐述以及充分的现场展示和完美的保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奠定基础。童书玮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专家对普洱申遗工作给予的帮助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文本编制单位要按照要求,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尽快修改和完善文本,再发现问题、再核实情况、再深入研究、再简练文字,对编制中不充分、不准确的地方做到字斟句酌,使其更加完善,为文本编制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市、县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为文本编制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熊正益要求要尽快修改完善申遗文本,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推进申遗工作。市、县要建立工作机制,加大申报遗产区的保护力度,科学维护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价值意义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申遗成功。据了解,我市启动申遗工作以来,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2012年9月,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2012年6月,普洱景迈山古茶园通过了国家文物局遗产专家现场考察评估,2012年11月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今年1月,申遗文本通过云南省专家初审,文本将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底前上报国家文物局。

普洱茶晶的故事:一个创意成一个产业


普洱茶晶的故事:一个创意成一个产业

编者按

在创新体系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那么,小微企业在创新中如何利用平台?本文提供了案例——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可以和平台合作,将项目慢慢“孵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通讯员陈洁浦东报道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一个创意变成一个产业的故事。

2009年11月,从美国回来的旷双远博士带着普洱茶原料与实验室小试成果,只身一人来到张江,找到上海中药制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志远,说:“我没有公司,没有更多资金,只有这个项目。你有技术,有平台,能不能帮我做?”

在得知旷双远要把普洱茶原料做成像速溶咖啡一样的颗粒剂后,刘志远也兴奋起来。在一番论证后,刘志远决定给力旷双远。

两年多后,梦想成真,旷双远成立了公司,融到了资金,朝着产业化发展。旷双远感慨地告诉笔者:这一切源于中药现代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研转化+技术培养+产业推广的模式能让好的创意成为现实。

研发

刘志远所负责的中药制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开发、生产、加工及相关的技术经营等业务。客户有项目需要中试,平台提供场地,仅此而已。但刘志远并不满足于此。因此,当旷双远说出了他的想法后刘志远心动了。“我们很想将这个科研项目转化。”虽说有一定难度,但刘志远决定和旷双远共同研发这个项目。

普洱茶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口感上有一种霉味和涩味,如何在保证茶叶提取物不失原有香味的前提下,又可除去霉味和涩味,并确保茶叶中的活性成分不流失,是刘志远和旷双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刘志远带着实验室核心研发人员和旷双远一次次实验,终于发现采取超临界萃取方法,就是提取茶叶中小分子量的香味成分。再通过水提取离心去除其中蛋白类有霉味的成分,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确定了比较成熟的提取工艺。

旷双远告诉刘志远,他一定要做成致密颗粒剂,而且不加辅料。又是一次次的实验,旷双远还请来了普洱茶原产地云南勐海茶叶专家,并根据明清朝时作为贡品的普洱茶膏(即普洱茶提取物)不添加任何辅料的事实,选择了真空履带式干燥制粒工艺。由于这种新的普洱茶颗粒密度高,不起粉尘,表面光泽成晶体状,旷双远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普洱茶晶。

孵化

旷双远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实验室从事了十多年抗癌机理研究,他一直对普洱茶情有独钟。他觉得,在天然植物中,对人类健康副作用最小,健康功效最明显的植物就是茶叶,而普洱熟茶由于其中国特色,还未被国外科学家重视。他走访了很多省市的高新园区,进行了很多调研,最后来到张江,选择与中药制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合作。

合作进行得很顺利,看着当初的“纸上谈兵”已转化为一包包实在的“内容”,多年从事科研的旷双远突然又有了一种冲动——想自己办企业。但成立公司,人才的招聘和培养问题凸显而出。旷双远的焦虑被刘志远一眼看出,“只要你招到员工,就送到我们公司的平台来培养。”有了这句话,旷双远当即招了2名员工,并在平台的生产线、研发实验室工作学习。“这些都为公司的运作打下了基础。”

推广

如今,旷双远不仅成立了公司,有了一支团队,融到了首笔资金150万元,还实现了项目的产业化。刘志远说,“来张江创业的科技人员有个通病,研发能力强,但营销推广成了他的‘死穴’。”当初,旷双远存在同样的困惑。

企业小,没有更多资金做推广,刘志远帮着旷双远想到了叠加效应。就是利用淘宝网店+实体销售,造成口碑相传,逐步在张江,乃至上海扩大影响。叠加效应一年,越来越多的白领成了普洱茶晶的粉丝,众多的企事业单位都成为其主要客户。

中药制药领域专家、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沈平?对科研转化+技术培养+产业推广的模式表示肯定。她说,以往很多项目在中试成功后,往往会以被转让而告结束。而这个模式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通过双方的合作,将项目慢慢“孵化”,变成了企业,引导了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家点评

创意可否转化为一个商业机会并进而利用这个机会创立一个企业的关键,要看这个创意是否满足四个条件,即创意是否有市场的吸引力、创意是否正当其时、是否在一个可持续放大的机会窗口之下、是否根植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之中。

普洱茶晶这个创意的确满足这四个条件。普洱茶的保健作用已被数百年的市场所证明;从2008年前后开始的一轮普洱茶的市场炒作已经预热了这个市场,所以它来得不早不晚正是时候。另外,从未有人从事过从普洱茶晶淬取提炼的工作,普洱茶晶的机会之窗刚刚打开。此外,以普洱茶晶形式呈现的产品方便顾客使用,价值得以体现。因此,普洱茶晶的确是一个市场机会。但将机会转化成一个创业企业还需要将创意商品化,而作为一个刚刚回国不久的年轻人,孵化的资金、设备均十分缺乏。因此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用开放式创新的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创新的效率。但最终企业的成功还需要在市场上去实现。

普洱茶晶要最终做成一个产业,还需要进一步营造创业环境,更需要旷双远博士发挥企业家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在其本人企业家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才可能跨越企业成长中的死亡谷。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宁钟)

"双陈"出席第一个全国地理性标志社团组织诞生典礼


"双陈"出席第一个全国地理性标志社团组织诞生典礼最具文化底蕴十大地理标志名茶同时出炉

8月16日,著名茶学专家、品牌管理专家,双陈普洱品牌创始人陈永堂先生,出席了北京新发地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会展中心召开的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地理标志产品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研讨相关理论和实务,并为获奖品牌代表颁奖。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推动下,作为保护区域性特色产品的法律手段,地理标志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知识产权界和经济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

1883年3月20日,11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原产地名称第一次被纳入国际法保护范畴;1994年1月1日,WTO发布《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给予了明确定义;在近几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多双边谈判中,地理标志更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

成立大会现场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大国,承载着地域人文和自然环境禀赋的特色产品达数万件之多。至2014年年底,中国已有超过6000件地理标志得到登记和保护,地理标志产业规模超过两万亿元,培育了阳澄湖大闸蟹、贵州茅台、金乡大蒜、安溪铁观音、琯溪蜜柚、平谷大桃、西湖龙井、章丘大葱当一大批享誉中外的地理标志品牌。

作为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内容,地理标志产业发育渐趋成熟,纬促进对外贸易,拉动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展现中国农业产业形象和人文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优势还没有形成的市场优势,价值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产区热、消费市场冷的局面亟待改善;侵权事件多发高发,地理标志的产权保护面临严峻考验;一些地理标志经营粗放,盲目追求“做大做强”,文化传播力不强,中国地理标志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近一年来,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联合全国463家地理标志行业组织以及知识产权专家、产区实业界人士,发起成立地理标志产品专业委员会,并进行了周密的筹备工作。

2015年8月16日,相关机构代表和人士300余人,齐聚北京新发地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会展中心,召开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地理标志产品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研讨相关理论和实务。截至目前,已有近千家机构和个人申请成为这家地理标志专业组织的会员。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易中舸表示,将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创新理念,整合资源,把这个专业委员会建设成连结地理标志产区、专业机构和农业组织的服务平台,推动中国地理标志产业逐渐形成整体规模优势。

成立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会长、WTO中美知识产权谈判首席代表段瑞春、著名茶学专家,品牌管理专家,双陈普洱品牌创始人陈永堂、中国新影集团微电影发展中心主任郑子等,为获得“最具文化底蕴的十大地理标志名茶”品牌代表颁发奖牌和获奖证书。在超过2700多件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有260多件是茶叶品牌。

这次评选,由当代中国画报社和地理标志产品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超过170万网友和读者参与投票,普洱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等十个品牌入选。这是媒体和中国专业机构第一次从文化层面关注中国茶叶品牌建设。

世界上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


公元758年左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前文提到,《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其次会中陆羽随伶人做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的乌(即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亲的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公元775年(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着。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着,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28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普洱茶农生态茶园里套种杂树


普洱茶农生态茶园里套种杂树

当茶价大幅上涨时,普洱市大面积单一性茶园快速涌现,同时?现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未经科学规划,见山就开,见树就砍,物种单一,导致茶园自然调控功能遭受破坏,抵御病虫害能力降低,茶叶品质受到抑制,化肥、农残等的“成长的烦恼”。当茶价理性回归后,普洱茶农今天为何情愿牺牲每亩约20%的面积,套种6个以上品种的杂树?茶农们在这“一栽一砍”的过程中,思想观念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交锋?

茶园栽杂树茶农“炸开了锅”

2010年普洱市委、市政府刚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时,全市10个县(区)茶农们像炸开了锅,思茅区倚象镇??村委会村民舒培林怎么也不愿意在自己茶园里套种杂树,他认为:“政府让村民在茶园里套种柿树、桤木、香樟树等6种以上乔木,而且每亩要达到8至10株,三五年成林后,履荫面积每亩在20%以上,这样自然会造成茶产量减少。”

“哪有茶农在自己茶园里栽杂树、杂草的,这不是撮合农民卖田吗?”??村委会共有8000多亩茶林,全村1400多村民感受也是一样,一开始不愿意接受这种做法。

舒培林是全村第一个反对此事的村民,他家全家共5口人,有26亩茶林,收入大都来自茶园。茶树就是他的命根子,让他牺牲茶园种一些毫无收益的杂树,他不愿意,尽管此前乡干部、新农村指导员反复做生态茶园的宣传,他仍旧坚持己见。

“群众工作不好开展。”这是当时市、县、乡三级干部最大的难题。倚象镇副镇长魏鹤回忆:“不能强迫村民砍树,又要按质按量完成茶园改造,而且不能出乱子。”如何引导村民自愿加入生态茶园建设?思茅区各个乡、镇党委班子开展了“大讨论”。

“挨家挨户磨破嘴皮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让茶农感受到了实惠,群众思想工作就会一通百通了。”倚象镇党委班子在讨论中拿出了一套方案。2010年9月的一天,一辆客车停到了??村委会大门口,村委会主任许健康带领30多位种茶大户上了车。

30多位种茶大户来到了普洱市原生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生产基地,该公司总经理他永清回忆当时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你们的茶叶现在30元一公斤愁销,而我的茶叶每公斤可以卖到120元,并且供不应求,出口到日、德、美等10多个国家。因为我的茶树不施化肥、农药,自然生态,通过欧盟有机标准认证。如果你们的茶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每公斤120元有多少我收购多少。”

舒培林回家后仔细算了笔账,他有26亩茶园,每年产茶约2.5吨,建生态茶园虽然产量减少约20%,但价格却翻了2番,除去增加的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生态茶园建成后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收2万多元,算完账后,他自愿加入了种茶合作社,并主动改造老茶园,建设生态茶园。消息不胫而走,其他种植户纷纷效仿。

从抵触不情愿到配合参与

据了解,近几年,普洱市茶叶产量不断增加,但出口的却很少,只有普洱市原生茶业有限公司、思茅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西盟大黑山茶业公司等少量出口。原因就在于茶叶农残超标,达不到国际标准,难以走出国门。而国内市场上,茶价的理性回归,正考验普洱茶因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

一位茶农向记者掏出心里话,由于前几年普洱地区漫山遍野的茶园一窝蜂地栽种,导致茶园自然调控功能遭受破坏,在“速成效应”的催化下,化肥、农残问题突出,消费者不敢喝、茶叶卖不掉的问题逐步凸显,影响到了茶农收益和山区农民致富。

面对普洱茶面临的危机,从2010年开始,普洱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转方式、调结构,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生态茶园建设,加大了对普洱茶提质增效的一系列措施。思茅区把开展“四群教育”与生态茶园建设改造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分片包保”,充分发挥新农村指导员作用,多方位深入村组宣传,并组织技术人员驻村入户指导,让茶农理解改造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生态茶园建设中来,形成了上下一致,全面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思茅区不断完善机制,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分片挂钩、每周碰头会、每周通报进度等,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为减轻茶农在生态茶园改造中的负担,思茅区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仅2011年下发改造资金100多万元,不但让茶农在套种柿树、桤木、香樟树等与茶树共生互惠的树苗不出钱,每年还给茶农发放每株2元钱的扶管费,进一步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思茅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官励兵带记者来到茶园试验示范区,边走边介绍:“茶农从刚开始抵触、不情愿,到积极配合参与,再到主动加入生态茶园协会,得力于普洱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以及突出群众思想工作。常言道,只要利为民所谋,最终老百姓一定会拥护。”

农思想转变干部有了底气

“如今,茶农思想发生很大的转变,种什么样的茶、建什么样的茶园、什么样的茶叶受市场青睐,茶农们心里很有谱!”??村委会主任许健康开心地说。??村有9个村民小组,8000多亩茶园,多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茶树,生态茶园改造成林后,预计全村人均可增收1000元。

普洱市茶业局局长李富林向记者透露,普洱市启动生态茶园建设两年来,市级投入资金3906.5万元,县(区)投入资金3313万元,建设生态茶园96.72万亩,种植树苗1037.87万株,建立县级示范样板地40块,乡(镇)样板地158块,从源头上把好普洱茶第一车间原料关。茶农在实践中得出结论,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是一项既对产业负责,又对农民长远利益负责的基础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惠民工程。李富林说:“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从2010年开始,全市计划在3年内把136万亩现代茶园全部改造成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2012年全市还将建设生态茶园40万亩,茶农积极性高了,我们很有底气。”

据了解,普洱全市茶区分布在10个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委会,茶农22.9万户、113万人。两年来,普洱市共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459个,建设高密度留养茶园面积2.9万亩,规范农资市场414个,完成茶园登记114.19万亩,普洱独有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已形成。

目前,在普洱市建设生态茶园已成为茶农、茶企的共识。普洱市原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永清告诉记者,公司拥有2600多亩有机茶园,今年公司出产的元生红、黄金茶每公斤售价达260元,而且供不应求。

普洱市通过实施生态茶园建设,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茶园群落环境,而且提升了普洱茶的品质。2011年全市现代茶园总面积143.66万亩,毛茶总产量6.08万吨,增长13.86%;茶叶总产值36.1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819.9元。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古茶园: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