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白茶十年】

一路有你:六大茶山感恩十年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将于2012年4月10日至12日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勐海隆重举行。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殿蓉女士将在本次庆典仪式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精辟总结公司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公司生产的各系列茶品和“六大茶山“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公司已具备了雄厚的生产实力,获得了数十次的茶叶评比大奖及多项社会荣誉,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届时出席庆典的嘉宾有勐海县政府领导、茶业界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600多名嘉宾们将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十周年生日的欢庆时刻。庆典主要内容有: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阮殿蓉董事长致辞;各级领导讲话介绍贺开古茶山资源保护开发项目的推进;宣布设立六大茶山基金,由朝阳基金和夕阳红基金组成;表彰和奖励优秀管理干部、优秀员工、一起成长的员工、优秀供应商、优秀经营商和优秀大客户;十周年庆典活动期间,公司还将举办十周年庆典文艺晚会、“六大茶山全国知名作家探秘贺开古茶山行”、泼水节庆祝活动、勐海曼谢长街宴款待参加庆典的嘉宾、新品鉴赏会等多项活动。

cY260.com编辑推荐

云南“六大茶山”有几个意思你知道吗?


云南“六大茶山”有几个意思你知道吗?刚接触普洱茶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些朋友说到“六大茶山”,然而有时候却感觉不是在说同个地方。那么问题来了,云南“六大茶山”究竟有几个意思呢?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山示意图

 古六大茶山

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关于云南六大茶山,经考证,应是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倚邦、漫撒六山,均位于澜沧江东岸,除攸乐山在景洪县境,其余五大茶山均系今勐腊境内”。其中,“攸乐”又称“基诺”,“莽枝”又称“莽芝”,“漫撒”又称“易武”。

据传古六大茶山在“三国”前就有种植茶树,“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到了唐宋时期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清代中叶,古六大茶山的茶叶远销四川、西藏、港澳等地,普洱茶从此名扬中外!

古六大茶山

新六大茶山

 “新六大茶山”又称“江外六大茶山”,包括南糯、南峤、勐宋、巴达、布朗、景迈。其中前五座茶山均集中在勐海县境内,只有景迈位于澜沧县、与勐海相连之处。

新六大茶山年平均温度在18℃左右,雨量充沛,茶园海拔在1200-1800米之间,自然环境优越,所产茶叶品质极佳。

新六大茶山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及销售普洱茶、红茶、绿茶的企业,总部位于昆明,拥有贺开16200亩古茶原料基地及位于临沧凤庆县的岔河10000多亩有机茶园原料基地,年生产能力15000吨。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现在您清楚了吧?以后看到市场上标着“六大茶山”的广告牌、茶叶包装都能分得明白了吧!

古六大茶山的品质特点


古六大茶山的品质特点

曼撒(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品质特点: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入口醇和,香气浓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香气感饱满,优质茶的甘韵能扩及到两颊。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品质特点:倚邦茶山的茶叶属乔木小叶种,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茶芽细长,汤色橙黄,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革登: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革登山茶叶属乔木中小叶种。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汤色橙黄,香气自然,入口微涩,上颚香甜微有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莽枝: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和口感类似。汤色呈深橙黄色,入口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上颚香甜微有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攸乐: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品质特点:香型和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气高扬、汤水柔和、舌面苦涩度较高,茶树的树龄一般较小,茶性较烈。

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品质特点:蛮砖茶山的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烈,香气沉郁。

六大茶山概况及历史变迁


六大茶山概况及历史变迁

当代随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需求呈现多样化,普洱茶文化也开始从尘封的历史中走出,人们对名茶爱不释手,掀起了对普洱茶收藏、经销、研究的热潮,对有着产茶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茶种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及茶文化多样性集为一体的云南普洱茶讨论热烈,对越陈越香的普洱老茶和芳香醇厚的乔木古树茶,特别是对江内外古六大茶山的新老“七子圆饼”追求者更趋之若鹜。六大茶山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岁月沧桑,原名噪一时的古茶山和悠悠茶马古道发源地今何在?我们将探寻的目光再次投向普洱和版纳。

今西双版纳、普洱及临沧等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发祥地,茶马古道的源头。种茶、制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悠久。其中今属今属西双版纳州澜沧江东岸(亦称江内)的,以易武(曼撒)为中心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等六大古茶山和位于澜沧江西岸(亦称江外)的,以佛海(今勐海)为中心的南糯、勐宋、布朗、贺开、巴达和景迈等六大古茶山,同为西双版纳十二大古茶山,共同成为自古代至民国历史时期的普洱茶主产区域。

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产茶史若以革登茶山、茶王树与孔明山传说的“武侯遗种”及各种考证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只是唐以前无正史记载,自唐朝起特别是明清以来就有许多史籍记载西南少数民族(主要是今天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茶叶的生产、加工及销售情况。

明代以后,六大茶山等地茶叶的生产贸易有了重大的发展,原因主要是茶叶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和加工,传统的制作团饼茶的加工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尤其在日益扩大的茶叶贸易的贮存、运输需要下,促进了当地茶叶加工工艺、方式的变革。以云南大叶种茶晒青为原料的“七子饼茶”为代表的紧压茶更加出名,从六大茶山运销各地。

到了清代,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联系,普洱茶色艳味美,久留味醇等特点而成为宫中达官贵人的新宠,列为贡茶,普洱茶的生产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石屏、四川等地汉族大量进入六大茶山制茶卖茶,进一步带动当地少数民族茶叶种植。乾隆嘉庆年间,茶区农民开山种茶,大建茶园。从乾隆至光绪初年(1736~1875年)勐腊县境内五大古茶山周围已八百里,年产茶叶上万担。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勐乌、乌德被割让法国后,茶叶销路受阻,茶叶产量减到5000担。民国10年(1921年)新开通易武至越南莱州茶道,茶叶销路好转,产量回升到6700担。1937年后,由于法国人禁止茶叶进入越南、老挝、缅甸三国,再加上茶区瘟疫流行,茶农大量死亡,还有农民抵制官府的苛捐杂税,组织起义并以大火攻城使倚邦街与牛滚塘街化为灰烬,居民尽迁走他乡,因而使得茶叶生产下跌,茶商倒闭,茶农弃茶种粮,茶园荒废,1949年建国前夕县境内茶园采摘面积只有2770亩,年产量只有401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勐腊县政府的搬迁和远离交通干线,使得古六大茶山勐腊境内的五大茶山处在偏僻一角,虽然县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发动茶区人民恢复茶叶生产,但古茶山的茶叶生产已没有了原来规模了。

在历史上曾繁盛一时的六大茶山,在清末走向衰落,其原因应当说与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封建经济的崩溃,社会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人民负担加重。1856年起,云南爆发了席卷全省回民大起义,推举杜文秀为首领,建立大理政权,同时有哀牢山李文学起义,长达21年的战乱,市场通路阻断,茶山走向衰落。继而1884年~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国夺去我领土勐乌、乌德,又占领越南,法国势力伸入云南,开思茅易武通商,普洱茶南行商路又受到法国在越南重税盘剥,引起争议,法国则禁止华茶入口。茶商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普洱茶不复再兴。

光绪末年,随内忧外患,匪盗蜂起,交通阻塞,茶商畏途,茶叶无销路,茶农生活无着落,毁茶种粮。民国时期瘟疫流行,茶农大量死亡,十不剩一,易武曼庄,弯弓大寨恶疟流行,死人无数(詹英佩、曹仲益调查)。1941~1943年,攸乐族(基诺族)受不了当时车里县长王宇鹅的苛税压迫和强征兵员,首领阿四组织起义,进攻倚邦国民党新编一大队,以火攻之。倚邦牛滚塘街均成灰烬,居民全部远走他乡,六大茶山彻底衰败,人气散尽。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昆(昆明)洛(打洛)交通干道路从景洪—勐海—打洛出境,六大茶山长期居僻一角,丧失了发展机会。政府重点发展集中于低热区的胶、糖,六大茶山茶业的发展与其他茶区更拉开了距离。再加多年未对古茶山加以保护和重视,对古茶林、茶山乱砍滥伐,加上近年来在商业驱动下更采摘不当,造成对古茶资源的巨大破坏。近年,随普洱茶的兴起和各地政府的重视,重振茶山,古老的六大茶山再次走向了兴旺发达。

十年六堡 颠覆性口感


十年六堡颠覆性口感

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给了茶客们更多尝试的机会,日复一日各地香茗的滋养带来更多对口感的追求,因此茶商面对现代茶友不断改变的口味,也是颇费一番心机。比如尊雅茗茶十年六堡,运用传统工艺制作,却在原料上别出心裁,使用凌云白毫制成的这款六堡茶,经过十年干仓陈化后,为茶客的口腔带来了一种颠覆的滋味。如果你喜欢六堡茶的同时又喜欢一种清新自然的滋味,也许这款茶便能满足您口味的需求,成为您心头新喜好。

藏家:广西南宁尊茗茶叶有限公司

藏品:尊雅茗茶十年六堡

收藏品鉴:盖碗中投入些许干茶,沸腾的水缓缓注入,洗茶润茶……第一道出来的茶汤红亮剔透,艳丽得如同经年的红酒,骄傲地彰显着这款茶品的年份。持杯轻轻啜饮,茶汤入口瞬间便感觉到顺滑,滑落之后在口腔中留下甜醇滋味。一泡接一泡的茶汤中茶的红浓与醇厚韵味提示着我们这款茶的所拥有的六堡血统。但与此同时,一种别样的清新自然的感受却也席卷着我们的味蕾,让人联想想起制作它的原料——凌云白毫本身所带的自然花香。

收藏理由:

1.原料等级高,嫩度好金毫显现。

2.融合了六堡和普洱的特点,风味与众不同。

3.陈化年限长,从2005年起至今已有十年。

4.干仓存放,干茶黑褐有光泽,叶底油亮富有弹性,活力十足,茶汤红亮剔透。

5.茶叶符合欧盟食品卫生标准,是一款达到欧盟卫生标准的黑茶;生产商广西南宁尊茗茶叶有限公司经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卫生安全有保障。

广西梧州借助“一带一路”重塑千年六堡茶辉煌


广西梧州借助“一带一路”重塑千年六堡茶辉煌

10月18日,梧州市苍梧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亮牌仪式现场。 黄艳梅 摄

作为中国历史名茶及著名的侨销茶,具有1500年历史的梧州六堡茶早在清朝中后期就已远销东南亚地区,通过“茶船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广西梧州市官方18日称,将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重塑千年六堡茶辉煌。

“中国六堡茶发源地”及“中国名茶之乡”梧州市苍梧县,近日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大魅力茶乡”称号。梧州市借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地六堡茶战略品牌打造以及产业发展构想。

梧州市长朱学庆介绍,梧州地处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心位置,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水系发达,因河而兴,有“三江连五省、总汇在梧州”之称。梧州是沟通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内河枢纽和往返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对接点。

与人们耳熟能详的“茶马古道”的陆路不同,“茶船古道”通过内河航运将六堡茶销往海外。梧州六堡茶沿着西江走出珠三角,到达东南亚,乃至日本、北美地区,成为一条历史积淀深厚、充满传奇故事的“茶船古道”。

六堡茶属黑茶类,具有“红、浓、陈、醇”的特有品质,因其原产于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

梧州市官方介绍,目前,梧州市有六堡茶生产企业45家,集中加工区2个,专业茶叶市场2个,六堡茶年产值达11亿元人民币以上。六堡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六堡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6年,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专项评估中,六堡茶品牌价值达15.79亿元人民币,在黑茶类列第3位,在广西茶叶类区域品牌中排第1位。今年6月,六堡茶获批了首个国家标准,这也是广西茶叶的第一个国家标准。

朱学庆称,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梧州市加快推进六堡茶产业的“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文化普及化”建设,全力做大做强茶产业,打造百亿元六堡茶产业。

苍梧县长谢善高亦表示,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当地将重点面向粤桂和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着力打造成为“茶香景美、茶旅融合”更具特色的魅力茶乡。

梧州市官方提出,力争在未来5年,梧州市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茶产量达到10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

古六大茶山:制茶高手频现


古六大茶山:制茶高手频现

如今,以收购鲜叶加工毛料为主的毛茶初制所,像雨后春笋,在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应运而生并勃然兴起。许多有志茶农着力初制技术的探索实践,部分具有较高技术的初制能手已脱颖而出,不断推动古六大茶山毛茶初制工艺水平的提高。

勐腊县象明乡?崆寨高发新,于2005年春开始重视和钻研制作好自家毛料的初制技术,其初制技术水平率先达到较先进水平。其后开始收鲜叶加工,200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已初步形成微型毛茶初制所,收购鲜叶初制毛茶,并且其所制毛茶受到众茶商好评。

易武居民李存良夫妇2005年租用易武中心小学职工私房建立初制所尝试收购附近鲜叶加工毛茶,不断向当地专家取经学习制茶技艺,取得初步成功。仅今年初制出毛茶约4吨。夫妻俩所制作的毛茶深受韩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众茶商的好评。

景洪市攸乐茶山茨通老寨基诺族茶农泽切阿弟及其所在的村寨,以前普遍存在各种制茶缺陷,如带有较浓的烟味、煳味、生味等。在有关专家向其传授毛茶初制工序中各道环节的基本知识后,泽切阿弟不断摸索、总结、改进毛茶初制技术,现已成为寨里的制茶能手,连续制出多批制作质量较高的毛茶。如今他已建起微小的毛茶初制所,开始收鲜叶加工毛茶,还培养出了几个毛茶初制徒弟。同时,他还向寨里广大茶农推广自己所掌握的毛茶初制技术,宣传生态茶林的管理技术等,成为该寨提高茶农的茶林管理和采制技术的推进人物。

易武高山寨的周小平加工自家茶叶零售过程中,经常带领商家到茶农家选茶,从而得知各户茶农加工的毛茶缺点普遍偏多偏重。为改善本寨毛茶初制品质,2009年春,他在外地商家的支持下建盖专用茶房并设置专用锅灶,先后在倚邦茶山的曼拱、蛮砖茶山的曼林等地创建初制所收鲜叶加工。为提高其初制技术,他积极探索,虚心向有关专家和茶商请教。目前,他所掌握的初制技术也受到众商家的称赞。

象明乡中心小学教师家属高文会来自倚邦山曼拱寨。早在几年前贩卖毛茶过程中,她就深知茶农制作的毛茶问题较多,茶商不满意。为此,她认真钻研鲜叶炒青等初制技术,并且曾两次到易武,与当地专家讨论毛茶初制技术。在专家的指导、商家的指点和自身的摸索、总结下,她的制茶技术明显提高。今年,还与外地商家合作,分别在倚邦山曼拱和蛮砖山曼林建起初制所收鲜叶制作毛茶,并向茶农宣传茶林的生态管理及采制技术。

此外,莽枝山牛滚塘的杨云华,也在易武高山周小平的带动下,着手建立毛茶初制所,开始收鲜叶初制毛茶。倚邦街也有人建起毛茶初制所,并制作出不少毛茶。

在他们的努力下,所制作出的毛茶已初步显现出各山茶应有的品味,基本实现“生态加工”要求,毛茶单价也有较大上升。

云南六大茶山古茶园的兴衰历史


云南六大茶山古茶园的兴衰历史

普洱茶名重天下。清朝中前期,即1662—1870年,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是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产茶最高峰的时候,可年产干茶8万担,茶叶产品的品种也很多。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变迁,以及战争、瘟疫等诸多原因,普洱茶几经沧桑,几度沉浮。

从明末清初到现在的300年间,六大茶山随着时代的变迁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起落。

第一次衰落:清朝中后期,清政府不断加重农民的负担,使农民不堪重负,茶农的经济利益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茶商也无利可图,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好另走他途,茶农们纷纷丢弃茶园另谋生路,六大茶山的茶叶产量逐年下降。到了清朝末年,由于地方混乱,盗匪蜂起,交通阻塞,商旅畏途,茶叶经营无销路,制茶商号纷纷倒闭,过去那种茶商云集、马帮络绎不绝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六大茶山的茶叶贸易也一蹶不振。

第二次衰落: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内地的汉族商人又逐渐进入茶山购买茶叶运至越南的莱州销售,运输全靠马帮和牛帮,牛帮运送一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随着茶叶销量的逐年增加,六大茶山才慢慢开始复苏,过去的一些茶号又开始恢复了茶叶加工。在倚邦,除了过去已经有的庆丰号、庆丰益号、元昌号、恒盛号等老茶庄外,又新增加了园信公号、惠民茶庄、升义祥号、鸿昌号等茶庄。但是,老茶园没有完全得到恢复,茶号虽多,但产量有限,每年只有两千担左右,茶号之间相互抢购毛茶,一些茶农为了眼前利益,乘机制造了部分假茶,被买方发现,名茶倒了牌子,销路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是六大茶山第二次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第二次兴起后,产品主要是运到越南的莱州进行销售。当时越南被法国占领,法国人看到中国的“普洱茶”在越南很受欢迎,唯恐市场被中国人控制,便任意加重了“普洱茶”的进口关税,引起了中国茶商的抗议。随之,法国人即下令禁止中国的“普洱茶”在越南销售,并强迫中国商人将运到越南的“普洱茶”全部原路运回。中国商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私下与当地华侨商人协商,勉强将茶叶收下,仅收取了一点返回的旅费。茶商回国后,马帮和牛帮的主人又来追讨运费,茶商们只好变卖家产还债,茶号再次纷纷倒闭,茶市一派萧条。至此,六大茶山出现了大萧条。这就是六大茶山“普洱茶”第二次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二。

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第二次兴旺的同时,勐海茶区的茶叶贸易也处在热火朝天之中,其产品主要是通过缅甸销往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国内的四川、西藏等地。二战期间,国内局势不稳,道路运输困难,极大制约了茶叶的销售。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占领了缅甸,勐海茶区的外销通道被堵死,刚刚建成的佛海茶厂不得不忍痛撤离,私人茶庄多数也倒闭。

从民国二年到民国二十四年,六大茶山的第二次兴起走过了二十余个春秋,最后还是在时局和天灾人祸的影响下,再次走入其生命的低谷。

第三次衰落:1949年以后,内战结束,国内形势趋于平稳,各级政府对恢复老茶园,促进茶叶生产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从1952年开始,茶叶生产开始再次复苏,一些老茶庄又开始了“普洱茶”的加工。到了1953年,全国进行了工商业改造,私营茶庄实行了公私合营的运行体制。由于受到国家计划经济的控制,茶叶被列为统购统销的商品,六大茶山和勐海茶区所生产的“普洱茶”由政府统一收购,并按照上级的计划和指令进行调拨和销售。私营茶庄的茶叶只能零售,不得批发。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社,1956年底至1957年农村纷纷成立了人民公社,六大茶山的私人茶庄被彻底解散,随之而来的是遍及所有产茶区的国营茶叶收购站、初制所。1958年,茶区所有的茶叶几乎都是用来制作绿茶和红茶,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部分红茶也出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传统工艺加工的“普洱茶”已经很少有人问津。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传统的“普洱茶”加工工艺被放弃了,对“普洱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停止了,六大茶山的古茶园大多数被荒废,靠近村寨的老茶园被进行改造,按照规定的标高进行砍伐,使之符合新式茶园的高度,六大茶山的生态茶产量在逐年下降。

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保障市场的需要,从1964年开始,西双版纳开始种植高密度的新式茶园。1975年,西双版纳又开发了一大批新式茶园。到1982年,全州的新式茶园已经达到了32000亩。由于新式茶园产量高,老茶园的生态茶产量低,所以老茶园慢慢的也就无人过问了。到目前为止,在六大茶山范围内,仍有老茶园16000余亩,新式茶园8000余亩,仅勐腊县的易武、象明、曼腊就有老茶园13873亩,新茶园6100余亩。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六大茶山古茶园在休眠了30多个春秋以后,再次焕发出了它独有的光彩。如今的六大茶山是家家采茶,户户卖茶,茶商络绎不绝,茶叶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普洱茶海外十年


普洱茶海外十年

一、海外吹来普洱风

普洱茶长期以来是一个奇怪的茶类,云南人生产了普洱茶,却几乎没有多少人喝它,绝大部分出口给港台人喝,这就造成了普洱茶产于大陆、藏在香港、兴在台湾的尴尬局面。韩国茶人姜育发在云南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云南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海外茶人怀着朝圣的心理纷纷虔诚地来到云南寻根。韩国茶人姜育发,就是朝圣队伍中的一员,1993年他首次来到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却惊讶地发现,当地人对普洱茶完全缺乏认识。2000年,姜先生在昆明街头流下了泪水,因为他在街上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昆明98%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剩下的2%也只听说过,作为一位研究普洱茶的学者,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事实上,港台长期以来作为普洱茶运动的策源地,向海外不断扩张,引发了日本、法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地此起彼伏的普洱茶热。普洱茶在海外局部地区热了数十年后才最终于2000年以后,以出口转内销的独特方式点燃了大陆普洱茶的热潮。

因此,长期以来,普洱茶的历史无疑是一部海外力量在推动的历史,大陆仅仅作为普洱茶的生产基地而存在。1993年在思茅举行的首届中国普洱茶节上,海外茶人首次受邀参加茶节以及国际普洱茶研讨会,这是海外普洱茶文化反哺大陆的开始。海外茶人真正为大陆茶界所熟知,还得等到十年以后。2002年在西双版纳举行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普洱茶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统一概念的地步,以结束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其他地区对普洱茶概念的分歧,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对云南普洱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统一了普洱茶的概念。这为普洱茶的第一个标准——2003年制定的普洱茶地方标准奠定了基础,从而结束了普洱茶的生产长期无标准可依,被迫借用黑茶与绿茶的标准的尴尬历史。此后,越来越多的海外茶人参与了蓬勃发展的普洱茶历程。在2005年的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上首次评选了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其中法国的甘浦尔、韩国的姜育发位列其中,这是大陆茶界对他们在普洱茶推广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并通过现代传媒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们的事迹。之后,随着越来越的媒体关注起普洱茶来,海外普洱茶界浮出水面,各种关于海外普洱茶的报道层出不穷,海外普洱茶由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越来越为国人所熟知。

普洱茶在海外经历了三次热潮,第一次热潮是七八十年代普洱茶在日本的兴起,以及沱茶热销法国;第二次热潮是1998年到2001年的德国普洱茶热,并波及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第三次热潮是2005年至今的韩国、马来西亚普洱茶热,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大马仓”。云南普洱茶的出口,随着海外市场的跌宕起伏,呈现高潮与低谷的不断转换。大陆普洱茶兴起后,普洱茶的出口迎来了黄金时代,从2002年起,普洱茶的出口数量和金额逐年攀高,到了2007上半年处于顶峰,此后2007年下半年出口急转直下,到了2008年更是处于冰河期,到了2009年普洱茶的出口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增加了三成,到了2010年,普洱茶出口4578吨,金额2622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31.3%和34%。普洱茶崩盘后的数据显示,普洱茶的海外市场从09年起处在快速的恢复与增长中,令人关注的是,一向冷淡的欧美市场近年来对普洱茶表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俄罗斯、德国、波兰、美国等国家对普洱茶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云南的普洱茶企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一向的“外战”英雄——海湾茶业,其一年出口茶叶400吨。同时,在龙润与同庆号的努力下,主打海外高端市场的“国礼茶”市场也被开拓出来,08年同庆号的茶作为温家宝总理赠送来访的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的“国礼茶”,2009年4月2日“G20”峰会期间,我国送给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是产自云南的“龙润普洱•国礼茶”。此外,2010年以来,天士力也积极向日韩两国推介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使得普洱深加工产品继传统产品之后走向了世界。当然,普洱茶的海外复兴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中主要的挑战有:一是如何克服文化背景的差异来推广普洱茶;二是越来越高企的海外市场进入门槛,最主要的是海外国家的进口检验标准越来越严;三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这是当前普洱茶出口需要亟待解决的课题。

与此同时,普洱茶越来越受到诸如美国《时代周刊》、英国《金融时报》之类的世界级媒体的关注。2009年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普洱茶——中国下一个抢手货?”的文章,开篇就充满诱惑和想象力地说:法国盛产香槟,墨西哥以龙舌兰酒闻名,意大利则有帕尔马火腿和奶酪,这些地方都因其独特优质的食品享誉世界。现在,假如中国也想这样出名,那会是另一个名字——普洱。

二、普洱茶的四大海外高地

日本:战后日本经济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三高”之类的富贵病,这样一来以减肥、降血脂效果著称的普洱茶就找到了市场,许多日本人称云南普洱茶为“快瘦茶”“减肥茶”,形成了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普洱茶热。从1978年开始,日本茶商纷纷到广交会上疯狂抢购普洱茶,或者通过香港进口普洱茶,到了1980年普洱茶出口日本达到了千吨以上。在疯狂的市场需求下,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纷纷用中小叶种生产所谓的炒青、烘青“普洱茶”,大肆出口日本。在假冒普洱茶的冲击下,许多日本人喝了“普洱茶”后并没有起到减肥、降血脂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健康,于是纷纷对普洱茶提出质疑,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了对普洱茶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导致普洱茶于80年代后期在日本的衰落。

进入21世纪以后,大陆的普洱茶热潮也波及到了周边的日本,中日茶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起来,以海湾为代表的云南普洱茶企也在积极开拓日本市场,日本喝普洱茶的人口又逐渐多起来了,虽然还远不能跟鼎盛时期相比,但也呈现一定的复兴之象。目前,云南普洱茶每年在日本的销售量为三四百吨,其中海湾的出口占据半壁江山。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在日本的第一次兴起靠的是健康理念,那么当前第二次在日本的兴起,除了打健康牌外还可以加大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力度,从而更好地让普洱茶融入日本这个茶文化的大国。2006年5月发生了一件大益商标在香港被福建商人抢注的恶性事件,虽然大益经过多方努力成功维权,但此事给云南茶界敲响了警钟:在普洱茶的国际化进程中,长期以来云南的普洱茶企只知道埋头生产,在市场与文化话语权方面,乃至涉及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几乎毫无作为,从而给投机取巧的商人以可乘之机。鉴于此,在2006年底,云南省茶业协会宣布启动普洱茶商标的国际保卫行动,首选目标市场是日本,省茶业协会与日本商标专业机构——日本东株式会社合作,共同促进普洱茶商标在日本的保护工作。这是云南茶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觉醒与开端,2008年底普洱茶国家标准的通过,让普洱茶彻底地打上了“云南制造”的烙印,这是云南在普洱茶话语权之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国标制定以前,广东是云南之外的又一个生产基地,湖南、四川、广西、重庆等地也生产过普洱茶,在泰国、越南、老挝与缅甸一带,则盛行“边境普洱”,大量东盟国家的原料被制成普洱茶销往世界各地。就连后起的日本也趁着本国的普洱茶热,在生产“日式普洱茶”。国标的通过,国内其他地方生产普洱茶就成为了非法,这将极大地促进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当然国外的普洱茶生产还需要通过云南茶界积极启动国际维权行动来制止。

法国:法国是欧洲普洱茶热的始作俑者,也是欧洲普洱茶销售最稳定的国家,历经三十年而不衰,光下关沱茶每年就能在法国销售百吨以上。现在不少西欧国家把沱茶放在药店和百货商店的美容化妆品中出售,还成为家庭摆设中的工艺品,在法国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你要外形美吗?那就得喝沱茶”。跟日本一样,法国兴起普洱茶热也是70年代的事,一个叫甘浦尔的法国老人于70年代末期将云南沱茶引进法国。作为云南沱茶在欧洲的总代理商,甘浦尔先生对普洱茶最大的贡献为,一是将下关茶厂的“销法沱”引进欧洲,1976年他与香港天生行茶叶公司签订协议,在法国销售下关沱茶。二是其提出了在云南和法国两地同时做普洱茶药理试验的建议。昆明医学院附一院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饮用云南普洱沱茶医治高血脂症55例,与疗效好的降脂药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云南普洱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而且缓治不伤身,长期饮用无毒副作用。1986年在巴黎举行的云南沱茶研究会上,贾可托教授宣布,在克雷泰伊的莫道雨医院临床试验表明,一天喝三碗沱茶,使20名血脂含量很高的病人,在一个月后血脂下降22%,而饮同样数量的其他茶的病人,其血脂则无变化,为此,甘浦尔先生于1987年7月在巴黎王子酒家举行一次有关云南沱茶研究的报告会,邀请医学界、营养学界的权威和法国各主要报刊杂志及华侨报刊的记者参加,会上宣传了云南沱茶对人体健康的奇效。通过这些实验和报刊的宣传,过去在国际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沱茶已小有名气,很多人将沱茶作为降脂减肥的药物来饮用,或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放在美容化妆品柜和保健食品店出售。

到了21世纪,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传播到大陆,于是云南普洱茶界开始了探索普洱茶庄园模式,以期能打造像法国酒庄那样的普洱茶高端品牌,乃至奢侈品品牌,在这方面柏联集团无疑是先驱者与最坚定的践行者,2007年其高调向外界宣布柏联将依托景迈山的优质资源打造全球第一家普洱茶庄园。在借鉴外来事物方面,云南普洱茶界有两个学习的标杆,一个是以英国的立顿红茶为代表的大众快消之路,另外一个就是法国葡萄酒庄园的高端之路。由此,可见法国文化在普洱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国:德国是继日本、法国之后的第三个兴起喝普洱茶的海外地区。在1999年,一位德国科学家发布了云南普洱茶的特殊保健功效后,引起了轰动,以致在欧洲掀起云南普洱茶热。据茶人李德应撰文回忆:“1998-2001年,我从深圳回昆明,担任茶叶公司茶苑出口部经理,经历了普洱茶出口欧洲市场最辉煌的历史。普洱茶在德国销量超过千吨,一时间喝普洱茶不但成了时尚,而且成了必需品,大腹便便的欧洲人热衷上了普洱茶,他们不但喝、品,还宣传普洱茶。当时公司存有不少优质的普洱茶原料,如特级散普、84001、421、Y561、Y562、78071等茶,每天接到的传真有五六份,都是订购普洱茶的。红茶部的和煦先生每天接到的电话订单更多。最少的时候一天组织普洱散茶2-3吨,多的时候10-20吨,全部都是空运德国(汉堡、不莱梅州)、奥地利(维也纳)总共出口了450余吨(含供给其他部门的),公司总共出口1000多吨,这些普洱茶几乎是T/T预付款。茶在生产线上,茶款就已到了公司账上,这在国际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可惜的是,德国普洱茶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按照茶人邹家驹的说法是,普洱茶刚进入就进行造神式宣传,虽然最初销路很好,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神话破灭,普洱茶在德国现在连1公斤都没有。

韩国:韩国跟马来西亚一样,都是大陆普洱茶热了以后才带动起来的新兴市场,其市场特征也体现了普洱茶最近的发展趋势,与以往的日本、法国、德国等传统市场注重即时品饮与保健作用不同的是,韩国与马来西亚在强调保健作用外还非常重视普洱茶的保值、增值作用,以至于在韩国出现了“投资普洱茶收益远超股票”的论调,在马来西亚出现了热炒的“大马仓”。据韩国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韩国有饮茶习惯的人群大概有400万,约占总人口的8%,但这个数量在不断增加,近年来韩国的茶产品消费市场以每年15%的增长率逐年攀升。其中,普洱茶的消费量仅次于绿茶,广受韩国民众青睐。此外,普洱茶在降血糖、降血脂以及改善代谢综合症等方面的功效已为广大韩国消费者所接受。普洱茶在韩国的流行程度,可以用韩国烤肉在中国的流行程度来类比。据说,韩国人之所以接受普洱茶,乃是因为普洱茶跟泡菜一样都是发酵食品,发酵食品的功效在韩国早已深入人心,这样一来韩国人在接受普洱茶方面就具有了天然的优势,再加上普洱茶的增值作用,使得众多韩国人对普洱茶趋之若鹜,普洱茶也成为了高端商品,价格被不断炒高,投资普洱茶成为韩国人的一种新型理财手段。价格为数百万、数千万韩元的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生产的普洱茶,乃至近些年生产的普洱茶都受到市场的追捧。近年来,韩国人不满足于仅仅在国内代销普洱茶,纷纷来到普洱茶的源头——云南的茶山上亲自收茶。这样一来,每年的春茶上市季节,以韩国人为代表的外国人纷纷涌上名山收茶,成为了茶山一景。

韩国与中国山水相连,同属于儒教文明圈,在文化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东北亚三国——中日韩,可以说是世界茶文化的主要创建者,日本贡献了茶道,中国贡献了茶艺,韩国就贡献了茶礼。因此,在普洱茶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韩国就走得相当亲热,韩国人不仅仅满足于销售普洱茶,还举办各种普洱茶的研讨会、交流会,还积极引进各类中国普洱茶刊物的韩国版。韩国茶人姜育发,是韩国韩瑞大学茶学系主任教授,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给学生们讲授关于普洱茶的知识,近年来进行《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文史稿》的课题研究。2005年,姜育发在他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中指出,朝鲜18世纪就有人接触普洱茶,至19世纪朝鲜还出现朝鲜人自己制作了大如巴掌,类似于普洱茶青饼的茶饼。在姜育发多年查阅考证的诸多史籍中,还记载了18世纪的中国就有普洱茶造假的情况,“当时界定普洱茶造假的标准就是云南以外的地方制作的就是假普洱茶。

马来西亚:早在1990年代末,一些台湾茶人就把普洱茶带到了马来西亚,经过数年培育,到了2005年在大马华人社区吹起了一股普洱茶旋风,直至2006—2007年达到顶峰。以此观之,大陆与马来西亚的普洱茶热,其实都是一根藤蔓上结的两个瓜,都是台湾普洱茶市场于2000年崩盘后,台湾茶商被迫突围转战造成的。2000年前后,一些台商借道香港、广东,深入云南产区,通过数年潜伏最终点燃了2003年以来的普洱茶狂潮。与此同时,台商还南下南洋,进入了中国茶叶的传统侨销市场——马来西亚。解放后,中国特种茶港销的主要是普洱茶,侨销大马的主要是广西产的六堡茶。普洱熟茶与六堡茶是近亲,工艺与口感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替代品的关系,这为港台商人南下推广普洱茶无疑奠定了优良的先天基础。加上,马来西亚的茶文化正处于蓬勃的发展期,各种茶艺馆遍地开花,成为了传播茶文化的主要阵地,拥有丰厚茶文化传承的台商的到来无疑极受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欢迎,台湾茶人一时领大马茶文化的风骚,也带动了品饮收藏普洱茶的热潮。

马来西亚真正为大陆所熟知,还是2006年以后的事,其标志性的事件无疑就是2007年“大马仓”的横空出世。普洱茶热起来后,引起了以海鸥集团为代表的财团的关注,在资本的介入下,继香港仓、广东仓之后的收藏普洱茶的第三极——“大马仓”高调诞生了。海鸥集团执行董事陈景岗称:“马来西亚得天独厚的气候特性已得到证实为最适合于收藏普洱茶,为普洱茶发酵之最佳条件,这里常年气候处于恒温恒湿,受热带雨林环绕的空气中所含的负离子系数极高,有助于加速普洱茶的发酵。把普洱茶存放于‘大马仓’中,茶叶陈化快、品质优秀,茶味自然真醇,韵足气厚。等到时机成熟、价值提升,再出口。”当地茶人普遍认为,大马可以吸收更多的茶叶来存放,届时再以优异的转化质量回销至原产地中国大陆,甚至成为香港、台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普洱茶集散中心。2007年10月9日,由马来西亚基金管理公司和马来西亚海鸥集团合作设立的全球第一支普洱茶基金在吉隆坡上市,这只规模为5000万马币,即一亿元人民币的基金,上市后即告售罄,并且有望在3年后取得50%的回报。2007年下半年大陆普洱茶已经崩盘了,马来西亚的普洱茶市场依然坚挺,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大马仓”与普洱茶投资基金,无疑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救世主——大马是普洱茶的福地,虽然大陆市场崩盘了,但普洱茶可以在马来西亚花开第二春。但后来的事实显示,马来西亚虽然是一个很不错的普洱茶市场,但毕竟普洱茶只在华人社区流行,而华人只有600万人,市场盘子太小,普洱茶的复兴寄托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市场上未免有些理想化了,因此,大陆普洱茶的复兴还得主要靠大陆人,这是08年以来的普洱茶复苏之路所证明了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一路有你:六大茶山感恩十年》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十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