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②】华工们说:那年头,不带六堡茶,你都不好意思下南洋

以前,无数勤劳的华工,乘着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遥远的南洋,艰苦谋生,落地生根。来自梧州的六堡茶,也紧随着这些华工的步伐,通过“茶船古道”海外延伸线,向南洋各地进发。

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旧称“巴达维亚”,这是华人进入南洋地区的第一站,据《东南亚概述》记载,从17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华人在雅加达地区从事开垦种植等工作。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荷兰殖民者开采印尼的邦加、勿里洞锡矿,大量使用华侨华人做矿工。而邦加、勿里洞矿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为恶劣,据《东华觐见录》介绍,1901年,清廷官员吕海寰在外出查看后上奏折说,邦加地区的华工在锡矿上工作,苦不可言。由于长期在水中工作,他们经常患风湿和腹胀之症,而且当地气候异常炎热,华工因此死伤枕籍。

《中国茶讯》(1951年版)指出,为了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少前往东南亚矿区的华工都随身带去自己家乡的茶叶,因此当时的东南亚矿区里,最多的就是六堡茶和乌龙茶。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第二集

没想到,我们来到雅加达,却从当地茶人茶商处获悉,如今雅加达地区的华人华侨大部分都已不喝中国茶,更别说六堡茶了。茶商林莹辉和陈福森都已在印尼经营茶叶多年。9月4日晚,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印尼的华人华侨中,文化断层的现象较为严重,传统的饮茶习惯从20世纪60年代后就逐步消失了,绝大部分人华人华侨都已经习惯于喝加糖的英式红茶。最近十多年,随着中国茶道重新缓慢地恢复,雅加达的一些华人华侨又开始逐渐接受中国茶,但销量仍然不大。林莹辉在印尼和新加坡两地经销各类茶叶已有5年时间,而且,他在刚刚开始售茶的时候,就接触过六堡茶。但直到现在,他每个月销售的产品中,普洱茶仅仅只有两三百公斤,六堡茶更不见踪影。而陈福森也经营茶叶多年,从去年开始,他带了一些六堡茶的样品回到雅加达试销,但喝过的朋友和客人们都表示不太接受。

林莹辉(右一)和陈福森(左一)和记者交流六堡茶在印尼的发展情况。苏爱清摄

9月5日,我们和印尼中华总商会副主席陈杜栋、印尼百家姓协会副主席杨健昌等华人华侨代表茶叙。品饮过我们带去的六堡茶后,这些华人华侨们都一致叫好。但他们同时也遗憾地告诉我们,由于文化断层太严重,现在印尼大部分华人华侨都只喝咖啡,或者是加糖的英式红茶和当地出产的花茶,别说六堡茶,就连中国茶在当地都很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雅加达地区的唐人街还有几家广式茶楼,来自两广地区的华人华侨还会去喝喝茶。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华人社会快速本地化、西化,饮茶的习惯转向了,这几家茶楼也关了门。

记者邀请印尼华人华侨代表共品梧州六堡茶。导游傅通伦提供

在我们备感失望时,来自邦加岛的老华人黄荣汉的一番话,却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今年已经66岁的黄荣汉向我们回忆说,他的曾祖父在清代末年从广东梅州乘船来到邦加岛上开土产杂货铺。当时岛上有很多开采锡矿的华人矿工,大多都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六堡茶”这个名称他没听过,但他知道,从他曾祖父那时候起,岛上就有一种叫做“南邦”(印尼语音译)的茶,这种茶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由被“卖猪仔”的华工随船带来的,冲泡以后外观、口感都像普洱茶,但味道没有普洱茶那样苦涩。当地华工把这种茶作为一种中药来使用,认为它可以消暑化湿,而且,他们每餐吃完了油腻的肉食以后,都习惯喝这种茶来消食去腻。“南邦茶”的使用量很大,黄荣汉曾祖父、祖父,乃至他父亲三代人经营的土产日杂铺里都有出售,但也因为使用量太大,华工们随船携带的茶叶供不应求,后来,当地的华人华侨就直接使用印尼本地的茶叶制作“南邦茶”。时至今日,邦加岛上的华人仍然饮用着这种“南邦茶”。

记者(左一)采访老华人黄荣汉(右一)。苏爱清摄

黄荣汉还说,邦加岛上的华人饮用“南邦茶”,传统的饮法是用一个大陶罐或大木桶,把茶叶投进去,然后冲满热水,闷上一段时间以后,再用大杯子舀着喝。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就用大的玻璃杯或者搪瓷杯盛满了分给客人,以示尊重。

在这些邦加岛传统的“南邦茶”饮用方式中,我们依稀见到了一缕六堡茶昔日在印尼的影子。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新客”都爱六堡茶,原因究竟是什么?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新客”都爱六堡茶,原因究竟是什么?

每年从三月开始,南海进入信风季节。历史上,无数从梧州出产的六堡茶,在信风季节沿着“茶船古道”在海外的延伸线,直抵南洋各地。

在南洋地区,新加坡是一个最重要的中转站。据《东南亚概述》记载,新加坡旧称“石叻坡”,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华埠。而据新加坡牛车水原貌馆的资料显示,19世纪,中国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上社会长期动荡,大量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众生活困苦,他们不得不冒险远渡重洋,到南洋地区谋生。其中,到达新加坡的华人被称为“新客”。南来的“新客”逐年增加,使新加坡华人人口剧增。1824年,新加坡华人仅有3317人,到了1901年,就增至164041人,这个人数还不包括收留在合法猪仔馆内暂时逗留的“新客”。来到新加坡的“新客”中,有很多人来自两广地区。而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放宽对妇女的出入境管制,大批华人女性也到南洋谋生,如充当家庭佣人或到工厂丶建筑工地当工人。这些女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广东三水,喜欢戴红色的头巾,她们因此在新加坡被称为‘’三水婆‘’或“红头巾”。不少‘’新客‘’及‘’红头巾‘’均喜欢饮用六堡茶,认为这种茶价钱便宜且有解暑去湿的功效,这种饮茶习惯的传承,带动了六堡茶在新加坡的销售。

9月7日和8日,我们深入到新加坡茶叶进出口商会以及部分茶庄,详细了解六堡茶在新加坡的经销历史。

成立于1925年的白新春茶庄,是新加坡的老字号,现在的负责人白进火已经是第四代传人。白进火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他还是小孩子,白新春茶庄就有六堡茶销售。当时新加坡的街边有很多小食铺,一些铺子会买入六堡茶,泡在大壶里任由食客就餐后免费饮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六堡茶是低端茶,每公斤售价不高于5元新加坡币。而且,当时的茶叶店一般都紧靠着小食铺,茶庄购进整笠的六堡茶后,分成小包装后,很方便就能卖给沿街的小食铺。不过,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六堡茶在新加坡的市场越来越窄,白新春茶庄也不再销售六堡茶。

白进火向记者介绍六堡茶在新加坡销售的历史。

其实,在新加坡,要说销售六堡茶历史久且名气大的,应首推广珍茶庄。广珍茶庄成立于1935年,由来自香港的苏振业先生创办。自创办之初,茶庄就开始销售梧州六堡茶,后来还获得了直接进口梧州六堡茶的资格。时至今天,虽然执掌茶庄的已是苏振业的孙媳妇刘秀凤,但茶庄始终坚持销售六堡茶。据刘秀凤介绍,多年来,广珍茶庄所销售的梧州六堡茶,均是通过海运从中国广州运抵新加坡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六堡茶销售的‘’黄金时代‘’,当时,茶庄一次性就买入需要一个大货仓存放的茶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受大环境的影响,广珍茶庄的六堡茶销量也出现了下滑,但近年来,茶庄每隔一两年仍会进口两三百公斤的六堡茶。

广珍茶庄店面旁,立着一块与梧州六堡茶相关的牌匾。

记者向刘秀凤

【茶船古道·境外行印尼篇①】六堡茶在南洋爆红,从“卖猪仔”开始


【茶船古道·境外行印尼篇①】六堡茶在南洋爆红,从“卖猪仔”开始

深山有茶飘香,万里漂洋过海。

梧州的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输送到了珠三角地区的各大商埠,然后又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输出,在清代中后期至今的百多年间,成为了一种著名的外销茶。

使得六堡茶蜚声海外的,首推清代中后期开始形成的华工“下南洋”风潮,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市场文化科副科长、梧州市六堡茶研究会秘书长于翠萍介绍说:“梧州六堡茶对东南亚地区的出口,随着19世纪中后期南洋华工的剧增而达到一个峰值。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东南亚华工数量常年保持在40万人左右,因为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存在,使梧州六堡茶对东南亚的出口保持一个很大的数量。1935年,广西出口的六堡茶就有1000多吨。时至今天,梧州六堡茶仍是当地华人华侨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大批华工“下南洋”在当地安家,随船而去的六堡茶在南洋各处也落地生根。此时,“茶船古道”的外运线路呈扇面展开,自广州、香港、澳门等珠三角商埠向新加坡、巴达维亚、巴生、山打根、怡保、马六甲等地伸展,源源不断地向东南亚各地输出六堡茶。

随着东南亚地区华工数量的增加,华工们随船携带而去的六堡茶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的需求。于是,从19世纪后期起,逐渐有茶商大批采购六堡茶,然后使用远洋船舶运输到东南亚各地销售。1950年以后,自梧州出口的六堡茶基本上都集中到香港中转,再发往东南亚甚至日本。这些运输线路使得“茶船古道”的外延不断深化。现任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蔡一鸣,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从事梧州六堡茶的外贸出口业务,他对六堡茶的海外销售市场相当了解。蔡一鸣介绍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梧州六堡茶出口的主要销售地区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每年最高出口量超过1000吨。

也正是从这时起,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不再是仅仅作为低端的“矿工茶”来使用。据《茶艺》杂志介绍,由于六堡茶已经成为了当地华人华侨生活中的一种日常用品,茶商们进口了六堡茶以后,往往先行筛选,选出最优质的一、二级茶叶,专门提供给茶楼使用。中等级别的六堡茶则销往市面,在茶叶店、海味店、日杂铺等店铺出售,以供应居民家庭日常饮用,剩下低等级的六堡茶才销往锡矿区、种植园或橡胶园,以供应工人饮用。只是由于当时工人群体和居民群体太大,中低端市场的六堡茶消费占据了大多数,因此才给了外界一种“矿工茶”的感觉。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六堡茶在东南亚各个矿区、种植区、港口码头都留下了鲜明印迹。例如,印尼的雅加达,旧称“巴达维亚”,从明清时期起,就是华工进入东南亚地区的第一站,六堡茶的消费在当地也曾一度盛行。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六堡茶对印尼的输出基本断绝。但是,我们依然沿着“茶船古道”的海外延伸线路,来到雅加达,开始我们寻访六堡茶在海外踪迹的旅程。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悠悠古道连南洋 源源输出看港澳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悠悠古道连南洋源源输出看港澳

六堡茶是梧州市的特色产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令六堡茶得以走出深山,进入珠三角地区甚至走向世界的,是一条独特的“茶船古道”。去年,梧州日报社派出采访组,对“茶船古道”的史实进行见证式采访、抢救式挖掘,较完整地还原了“茶船古道”在境内的历史轮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为更好地挖掘与宣传六堡茶历史文化,为梧州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持,从今年6月份开始,梧州日报社再次派出采访组,启动“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六堡茶产品覆盖和文化影响较明显的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三国。其间,采访组继续沿用田野调查方式,全力收集与六堡茶文化相关的资料史实,并结合史料记载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稿件,努力为六堡茶和“茶船古道”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资料。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调查采访与当事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为读者全景式展示本次境外行采访的内容。系列报道将分为“概貌篇”“轨迹篇”“余音篇”等三个篇章。

概貌篇

采写:西江都市报记者苏爱清杨麦龙天传

摄影:西江都市报记者苏爱清

2017年6月25日上午,位于香港西环的港澳客运码头人流如鲫,一班班客轮往来于宽阔的海面,划出道道白练。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葵涌码头建成前,从这里一路到上环,大小码头一字排开,梧州到香港的船也停泊于这一带,从梧州运来的茶叶就从这里上岸或转运。”站在港澳客运码头边的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办公室的窗前,84岁的公司原副总经理伍慎隆凝望香江,缓缓地述说着,话音里满是对往事的怀想。

港澳客运码头位于维多利亚港

茶船远去,古道悠悠……穿越西江的波涛,从梧州起行的茶船载着一箩箩茶叶和无数茶人的希冀,沿着“茶船古道”一路东去,到达广州这个中国内地的枢纽港口。

但是,“茶船古道”的篇章并未因此划上句号。从清代中期开始,大批华工“下南洋”,前路茫茫,归途无期,六堡茶便成了他们寄托乡愁的傍身之物。多少悲欢离合中,“茶船古道”连接上“海上丝绸之路”,向境外不断延伸。

“古道”延伸到海外

关于六堡茶向境外的输出情况,虽无系统记述,但人们透过各种史料不难管窥一二。1951年版的《中国茶讯》就有这样的记载:“旧时粤商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出口港、澳。六堡茶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分销南洋怡宝(怡保)及吉隆坡一带。”

《中国茶讯》的记载只有片言只语,事实上,六堡茶向境外的输出,足以写成一部史诗。“茶船古道”境外延伸线上,有茶客相聚品饮的欢愉,也有华工寄情于茶的苦涩;有经销商竞争较量的残酷,也有运输者历经波折的辛酸。

港澳茶客的消费,是“茶船古道”得以向境外延伸的重要因素。

香港开埠后,人口飞增。流入港澳地区的人口大多来自两广地区,他们都有饮用六堡茶的习惯,港澳地区因此成为六堡茶在中国境外的一个主要消费市场。今年66岁的黄鹏绪,曾任英皇酒店管理公司顾问、中国海外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对香港茶楼的消费习惯与变迁颇有研究。他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六堡茶在香港餐饮市场的消费量较大,一度占到黑茶消费量的七成,很多茶客在茶楼都饮六堡茶。”

但六堡茶的境外消费,更多的还是来自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是无数东南亚的华人,让“茶船古道”的境外延伸线坚实而长久。

据《华工出国史料汇编》记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地区进入全面开发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极大,导致“下南洋”的华工数量激增。民国政府国务院侨工事务局19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在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的华工数量超过了200万人。这些华工大部分来自两广地区,因而,六堡茶在南洋各地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自从1842年清政府被迫实行“五口通商”后,“十三行”的外贸垄断地位被打破,广州作为唯一茶叶输出港的地位快速下滑,香港的茶叶中转枢纽地位则不断提升。这一时期,澳门因是中国苦力输出的主要起发港,大批来自两广地区的华工随船带去六堡茶,使得澳门也成为六堡茶输出的重要港口。

于是,“茶船古道”除了在广州港集结外,又向香港和澳门延伸,并发展成为由广州、香港和澳门中转后,再面向南洋各地及日本等国,呈扇面展开的海上运输大通道。

茶船古道境外线路图(资料图)

百舸千帆连港澳

“茶船古道”向海延伸,最前端便是香港和澳门。

澳门海事博物馆是澳门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其外形像一艘扬着白帆的三桅船。在博物馆的陈列厅里,浏览各式海事展品,聆听电子语音讲述,人们不难感受到澳门的发展与大海的密切联系。

翻开澳门工务局编撰的《澳门航运发展史》,可以更清晰地触摸到澳门航运业发展的脉搏:随着葡萄牙海运贸易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快速发展,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澳门的航运转口贸易达到全盛,澳门也成为联结欧亚和拉美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大循环的枢纽。这一时期,不仅是葡萄牙,连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设在远东地区的贸易公司也通过澳门大量从事茶叶贸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世纪中期以后,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港迅速崛起。香港学者赵子能在《香港港口》一书中提及:从19世纪末期开始,香港的站口贸易,尤其是对中国内地转口贸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到1900年,中国对外贸易额41%经由香港进出。学者陈慈玉在《近代中国茶叶之发展》一书中更指出:“1871年海地电线敷设以后,上海、香港能立刻与英国取得联络,促使中国茶商和茶栈能够更确实地预测茶叶的交易情况。”

自清代以来,梧州一直是广西最繁华的内河港口,与港澳的航运关系非常密切,这使得梧州的茶叶能顺利地输出港澳。

据《广西通志·交通志》记载,梧州至香港的水上航线在1875年就已开通,往来其中的船只都是木质帆船。1897年梧州开埠以后,大量机动船只进入梧港航线,使这条航线出现了客货轮定期班次。

1902年,澳门内港里停泊着很多运货的木船。(网友供图)

1902年,从内地运货到香港的木帆船。(网友供图)

由于梧州出口到港澳的货物总量增大,从1906年起,中外商人纷纷加大对轮船的改装力度,往来梧州至港澳航线的机动船舶数量与吨位快速提升。《中国旧海关史料》记载:“本年(1914年)往来梧港之英旗船镇波及华旗昇泰(太)均于年初停驶,继后者则有新添略大之船三艘,一曰海华,悬挂英旗,载重245吨;一曰广英,载重407吨,一曰华安,载重433吨,此二艘皆挂华旗……由梧直达澳门之航路。”

此后,梧州至香港的航运线路一直保持高速运转,《西江航运与腹地农业经济外向发展(1897~1938)》一文介绍,“自梧州开埠以后……至民国10年至20年间,港澳客货轮日多,每日有四五艘开出”。

这一带就是当年梧州到香港的船舶停靠的地方。

由于梧州至港澳的轮船吨位大、速度快、船期密,因此当时桂东南的物产汇聚于梧州,再出口到港澳地区,当中包括六堡茶在内的茶叶占据了很大比例。据《中国经济通史》记载,“广西的农副产品沿西江水系,随着长距离贸易扩大了流通范围……在传统运输条件下,近代广西流通的主要商品种类有三类:……经济作物,以棉花、茶为大宗。”广西统计局1934年编修的《广西省各县出入境大宗货物概况》记载,当时广西农副产品有11%输出港澳,主要包括茶叶在内的山货、赤糖、禽畜及矿砂等。

战时输出陷低谷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和广州沦陷,中国茶叶出口市场转移到了香港。1938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在全国推行茶叶统购和统销,集中到香港输出,这使得香港的茶叶出口量剧増。

但是,好景不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我国的香港及东南亚各地相继沦陷,这些地区的茶叶消费跌入低谷,中国茶叶经香港输出也陷入瘫痪状态。而因为梧州到香港的茶叶航运线路一度中断,六堡茶在香港的出口基本断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的外贸、航运产业发展重现曙光,梧港航线得到恢复,六堡茶在香港的出口随之复苏。“在1949年以前,梧州经常都有私营货轮前往香港,这些轮船都停泊在旧时的大南码头一带。每逢有船从梧州开航,一些‘九八佬’就会举着牌在沙街上代为招揽运输生意,直至下午轮船起航为止。”对于梧港航线的恢复,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桂生最为欣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葡萄牙处于中立国地位,因此当时中国的茶叶出口转由澳门港承担。《澳门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一文指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澳门仍然承担着中转港的角色。同时,战争还使得澳门的人口流入量大增、贸易兴旺,六堡茶在澳门地区的消费也得到提升。出口大幅下滑的梧州六堡茶,借助在澳门的中转输出及当地的消费,得以保有一线生机。

通港“茶船”成“稀客”

1950年后,“茶船古道”向境外延伸的线路重新活跃。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港澳地区的人口出现了数次跃式增长,当地的餐饮业不断扩展,茶楼酒楼一派兴旺景象,使得六堡茶在当地供不应求。永生祥茶行有限公司曾在香港地区独家代理经销“六堡茶”,公司董事经理司徒法至今还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司每年都要进口超过100吨精制六堡茶,这些六堡茶往往是刚在西环的码头卸货,就被等候已久的“二盘商”(分销商)瓜分一空。

香港传统茶庄多分布于西环、上环一带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南亚锡矿开发逐步恢复,当地华工数量再次暴增,六堡茶经香港出口东南亚的辉煌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再次书写。资料显示,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从梧州外贸口岸出口进入香港市场,以及透过香港再发往海外的六堡茶,每年都超过1000吨。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六堡茶通过船运向港澳输出的黄金时期。回眸这段岁月,梧州到港澳的航运情况也数度发生变化。对此,陈桂生及澳门南光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展京作了精辟的分析:

其一,经营的主体在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梧州的航运业务逐渐公私合营,国营的梧州航运公司成为主角。20世纪90年代初,梧州航运公司专门成立了梧港船务有限公司,之后,桂江船务有限公司成立了顺景航务公司,两者在梧州至香港的航运竞争中并驾齐驱。

其二,运输的船只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梧港、梧澳航线上多是拖曳驳船的拖轮,以及客货混装的花尾渡。到了1966年,新型货轮在梧港航线崭露头角。20世纪80年代中期,来往于梧港之间的货船全部变身为货轮。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使用集装箱装货的方式在梧港航线中盛行。

其三,运输的航线在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受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禁运政策的影响,澳门港的发展陷入低潮,梧州至澳门的货物运输只能由香港中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梧澳直航航线才恢复。

不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六堡茶向港澳地区的水路输出,渐渐归于沉静。这个时期,香港的航运产业悄然下滑,六堡茶在港澳当地的消费市场也逐渐萎缩,“茶船古道”在港澳地区的延伸线迅速弱化。

进入2000年后,梧州每年发往港澳的六堡茶产品仍有几百吨,但时移世易,随着公路交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梧州到香港的航运逐渐式微,往来于两地之间的“茶船”成为“稀客”,梧港船务有限公司更是彻底退出了舞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梧州至澳门航运业衰微,梧澳直航航线再度中断,包括六堡茶在内的所有货物全部转由香港或珠海中转,直至今日。

“解放前六堡茶一般在大南码头装船外运去香港”

讲述人:陈桂生(60岁,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居香港)

1976年,我到梧州航运局参加工作。我听航运界的老前辈介绍,解放前(1949年以前),梧州所产六堡茶一般在梧州大南码头装船外运去香港,也有很多私营小船经由广东的贺江外运六堡茶。

当时,在梧州为船舶揽货的人叫做“九八佬”。每逢有船从梧州开航要承揽货源时,他们就会举着招牌摇着铃铛走在沙街上,大声叫着准备出发的船期和船号,通知当时云集沙街有运货需求的商家。茶商如要外运茶叶到香港,就会将茶叶装运上对应船只。从梧州到香港的船只都停泊在旧时福汉酒楼和新西旅舍对开的大南码头一带。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梧州六堡茶依然是通过私营船只运抵香港。当时,在香港代理这些私营船只船务公司的老板名叫“梁炳基”(音)。

在我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以前,梧州市没有一个专门的港澳码头,包括茶叶、日杂货在内的出囗商品,多数通过盘艇上货装船,经海关验放,再用“桂海”“桂驳”输出香港。到了20世纪80年代,港澳航线上的货船更新换代为机动散货轮,名称改为了“桂运”。进入20世纪90年代,港澳航线的运输船只以集装箱货轮为主。

“以前六堡茶出口香港用船运输”

讲述人:吕苏虾(70岁,中茶梧州分公司退休职工,现居梧州)

以前,梧州六堡茶出口香港一直都依靠船运。我们会先用盘艇将茶叶从梧州茶厂或工农仓(即李家庄码头)运到下关码头,再换装到航运局的大船。每次出货,盘艇都会运去100包(总重量约5吨)茶叶,每月出货总量都是三五十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梧州外贸公司每年出口香港的广西“陈茶”“六堡茶”和“青毛茶”大约有1000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西“陈茶”出口达到最高峰,每年出口量为1500吨。

“直航线重启后梧澳商贸往来更密切”

讲述人:赖展京(61岁,澳门南光物流货运公司董事长,现居澳门)

澳门是一个近海港,以前港口里面有很多木质码头,停靠那些码头的船舶大多往来于香港和澳门之间。内地很多物资都是先运到香港中转再运来澳门,而且澳门当时没有直航船去东南亚,通过澳门出口到东南亚的物资都要经过香港中转出口。

在这些码头里面,南光码头是最大的。整个澳门地区只有南光公司才有出口权,即便澳门的其他企业要做内地物资的出口生意,也要由南光公司代理。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广西运来的物资包括六堡茶,多数通过水路运到香港,再从香港中转到南光码头卸货。

到了1974年,南光码头扩建成现代化码头,升级了装卸设备,能够同时容纳两只500吨级的货船停靠卸货,一年总吞吐能力达到三四十万吨。

澳门南光旧码头的木桩至今仍立在海边

20世纪80年代,我们和梧州航运局对接,拿下了梧州船舶到澳门的船务代理权,重新开通梧州到澳门的直航线,使得梧州的物资能够直接运到澳门,两地商贸往来因此更为密切,当时每周都会有一两班船往来于梧州和澳门之间。那时候从梧州运来的主要是生活用品,除了粮油食品,还有由南洋公司负责代理的各类土特产,如茶叶、酒类、中草药等,尤其是中草药材所占比例非常大。

“港澳船队用的是大吨位船舶”

讲述人:伍慎隆(84岁,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现居香港)

​记者在采访伍慎隆(左)

1954年左右,国内航运业开始实行公私合营,广西的私营船只被划进航运局。当时梧州的私营轮船有“天生”“大生”“明生”“民生”等名号。公私合营以后,航运局的船队分为“第一船队”“第二船队”“第三船队”等三个船队,主要走两广内河航线。后来成立的“第四船队”,即“文革”之后更名的“港澳船队”,专走港澳航线。

那个时候,走内河的船队使用的船只吨位较小,而港澳船队使用的都是大吨位的船,而且基本是平底深舱木驳船,每只载重在300吨以内,通常是十几只木驳船串在一起,用一只拖头(拖轮)拖着走。当时港澳船队的拖头有十几只,平底的深舱木驳船也有30只左右。船队里还有一些“花尾渡”和“电船”,吨位都比较大。“花尾渡”是客船,不过船上会有一个很小的货舱用来随船装货。到了20世纪60年代,航运局开始使用钢制驳船。

当时,航运局的船都有各自的编号。最初,拖头叫做“西江301”和“西江501”,后来改叫“桂航222”和“桂航333”。到了20世纪70年代,广西把拖轮的编号统一为“桂运”,拖头就叫“桂运501”和“桂运301”。1958年的时候,我接触的拖头编号还是用“西江”为主。公私合营以后,合营船舶凡是达到100匹马力的拖轮,就以“0”字头作为编号开头。若叫“西江”的就是上航船(梧州上游航线),下航(梧州下游航线)到香港的就叫做“桂拖”。其中有一艘“桂拖201”就是走香港航线的。另外,梧州航运局还在香港买了两只马力大的轮船,叫做“西江501”,后来改叫“桂拖501”。20世纪60年代初期,许多拖头的名称还沿用“西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才使用“桂拖”的名称。那个时候还有“桂驳”船——被拖头带动的深舱木驳船,这些走香港航线的“桂驳”船编号最多的时候排到“5052”,即一共有52只。

“以前运到香港的六堡茶在明生码头卸货”

讲述人:张荣(64岁,原梧港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居梧州)

1957年,整个广西只有一个航运局,就是中国交通部珠江航运管理局梧州分局。1972年以后,柳州、南宁从梧州分局分出去。即便如此,梧州航运局的总运力仍占广西总运力的六成多。

20世纪70年代,梧州的航运业发达,梧州航运局有专门走港澳线的“港澳船队”,整个广西的货品都经由梧州出口。“港澳船队”前身叫做“第四船队”,在“文革”前就已成立。当时,“第一船队”是客船队,“第二船队”是拖轮船队,“第三船队”是驳船船队。港澳船队的船只不会走内河线路,因为其吨位过大,不适合内河行驶。

1949年以后,广西运货到香港的船舶全部挂靠在广东珠江船务公司,由珠江船务公司代理船务业务,包括船舶的报关、联系泊位等等。为此,广西方面还派专人进驻珠江船务公司协助处理业务。

20世纪70年代,梧州航运局从梧州运货到香港的船不是固定的,既有木驳船,又有铁驳船、拖头,还有货轮,载货量都在200吨至500吨左右。只要船期合适,这些船都可以运货到香港,当时航运局可安排走香港线的船有过百只。

每次货船出发前,梧州航运局会以433传真形式,向珠江船务公司告知发货物品和香港接货人信息及货船到达香港的时间。航运局派驻珠江船务公司的专员接到相关资料后,会着手与香港的相关部门对接,开展船务代理工作。当时,香港供外来船只停泊卸货的码头很多,但码头货栈货仓对货主来提货的时间是有限制的,一旦超时,船主就需要缴交一定的仓租(即码头仓库租金),所以船主们都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里明晰泊位的具体信息,以便能够准确停泊。船务公司也要根据香港货主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船只的卸货点。

相应工作完成后,珠江船务公司会将信息反馈给梧州航运局和货船的船长,使其清楚知道该把货船停泊到香港哪个码头卸货。在珠江船务公司代理的时期,梧州的六堡茶运到香港,基本都在西环的明生码头卸货,然后交由香港德信行负责统一调配销售。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当年马来西亚六堡茶的进口量很大 甚至要从香港补货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当年马来西亚六堡茶的进口量很大甚至要从香港补货

9月11日,记者来到裕生隆有限公司,采访公司负责人邓信孝先生。邓信孝说,裕生隆公司成立于1933年,主要销售酱料,海味,茶叶等日杂百货。该公司从邓信孝父亲接手开始便经销六堡茶。从1980年起,邓信孝经常跟父亲邓福汝前往中国参加广交会,并直接进口梧州六堡茶。如果六堡茶进口量很大,裕生隆公司还需要从香港茶商处补货。上世纪六十年代至2010年前,裕生隆公司每年可销售3吨六堡茶,2010年以后,该公司每年六堡茶销量达到6吨。

邓信孝接受西江都市报记者采访。苏爱清摄邓信孝店面所出售的六堡茶。苏爱清摄

邓信孝忆述,当时所采购的梧州六堡茶均是通过海运经香港、新加坡再运抵马六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六堡茶是用散柜运输。它先是通过远洋货轮运至马六甲河口对开的洋面,随后改用大木船分批运入河内,再由苦力把船上的六堡茶运上岸。当时,河岸两边货仓密布。苦力们把六堡茶搬上岸后就会放入指定的货仓,随后裕生隆公司会派人和车辆前往货仓提货。到了上世纪八九年代,中国出口马六甲的六堡茶则改用集装箱运输,并直接在马来西亚的巴山港起货。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在新加坡这个茶庄 六堡茶份额曾占所销售茶叶的10%以上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在新加坡这个茶庄六堡茶份额曾占所销售茶叶的10%以上

9月9日,记者到新加坡安发行茶庄采访六堡茶销售情况。茶庄负责人李麦莲告诉记者,其丈夫黄长安的家族很早就在新加坡经营日杂生意,其经营的品种中就有六堡茶,购买者不少是“红头巾”。1975年前后,黄长安自己创办了安发行茶庄,主要经销六堡、普洱、乌龙和茉莉花茶等茶叶。

李麦莲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苏爱清/摄

李麦莲向记者出示一张昔日在百货大楼内销售六堡茶的老照片。龙天传/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安发行茶庄六堡茶销售的高峰期,其经销的六堡茶主要从黄长安家族在香港的茶企进货。当时,安发行茶庄每年都会从香港进两三批六堡茶,每批重约一两吨。安发行茶庄的茶叶最初以批发为主,主要销往本地酒楼,同时,在百货公司、超市也有销售,不仅如此,一些茶叶还销往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当时,安发行茶庄的茶叶供应新加坡本地近八成的大酒楼,其中,六堡茶的份额占到10%~15%。1985年,安发行茶庄在硕莪巷开设了门店,茶叶的零售业务得到提升。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安发行茶庄的茶叶总体销量和六堡茶的销量均有所下降。进入2000年以后,安发行茶庄主要的进货渠道改为中国大陆。供茶的,仍是这个家族在中国大陆的分支。

安发行茶庄里至今仍有出售陈年六堡茶。龙天传/摄李麦莲收藏的两盒陈年六堡茶。龙天传/摄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细说印尼的茶叶生产、进出口与“大叶六堡”的那些事儿


茶船古道境外行:印尼的茶叶生产、进出口与“大叶六堡”的那些事

虽然印尼华人华侨的饮茶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印尼的茶叶生产和进出口一直以来都有所保持,而且还曾与“大叶六堡”有着密切关系。

9月6日上午,我们从雅加达赶到西爪哇省的茂物市,走访参观了印尼63茶叶公司在当地的茶园。该公司董事长陆友亮介绍说,63茶园始建于1990年,经过将近30年的建设,如今在当地已经开垦了300多公顷的茶园,出产的茶叶主要制成爪哇乌龙茶和红茶,在印尼当地销售,也有部分制成茶粉,出口到日本或我国的台湾地区。谈到深处,陆友亮感慨地说,华人华侨在印尼有着悠久的种茶制作历史,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印尼的茶叶种植全部由政府经营。在旺季,印尼全国的国营茶场每天能生产数千吨原料毛茶,这些原料毛茶中,等级比较高的全部出口到西方过国家,中低等级次的则加工成本地茶饮,也有部分出口到其他周边国家和中国的香港。

63茶园山清水秀。龙天传摄

63茶园里,两名茶农正在晾晒刚采摘的茶叶。龙天传摄

陆友亮(右二)给记者介绍现代化制茶机器。龙天传摄

陆友亮的话印证了我们其他的采访内容。9月6日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印尼华人文化公园内的印尼客家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展示了印尼华人到印尼谋生、创业的历史。据博物馆的资料介绍,华人来到印尼,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如文学、艺术、科技(主要体现在农业、林业、矿产、制造业等行业),以及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如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就在苏门答腊岛棉兰市经营商业和垦植业,广种甘蔗、椰子、茶叶等,成为当地有名的实业家。至今,棉兰市仍是印尼茶叶重要的种植区。

客家博物馆讲解员向记者介绍昔日华人下南洋的历史情况。苏爱清摄

记者听讲解员介绍博物馆里陈列的中国古代瓷器情况。苏爱清摄

客家博物馆向记者赠送珍贵书籍。杨麦摄

而此前,我们在香港开展“茶船古道境外行”采访活动的时候,就有很多香港的老茶商、老茶人提及,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六堡茶在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地供不应求,很多香港的茶商就从印尼、泰国、缅甸和越南等国家购进毛茶原料,加工制作六堡茶,这些来自印尼等国的毛茶原料所制成的六堡茶也被称为“大叶六堡”或“大叶青”。

在历史上,印尼的茶叶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在雅加达,我们采访了印尼ADF物流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李奇利告诉我们,从他的爷爷那一代开始,他们家族就在印尼经营“唐山货”(来自中国的土杂百货)进口生意。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们经营的进口“唐山货”里,就有来自中国的茶叶。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接管公司的生意,由于熟悉进出口审批流程,还代理了一些其他公司的进口业务。当时,这家公司每个月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就有二三十吨,主要是“乌龙茶”(青茶)。直至如今,ADF物流公司仍然从事着中国茶叶的进口业务。

李奇利还说,从他爷爷那一代开始,ADF物流公司进口的中国茶叶基本上都在香港采购,然后通过海运在新加坡中转,而后再运到雅加达的港口进行配送,最后发往棉兰、巨港、泗水、苏门答腊等印尼各地。

​李奇利的岳父张忠生先生今年已经74岁了,有多年从事日杂用品进口经销生意的经历。他告诉我们,以前中国出口到东南亚的茶叶等土产都要先经过香港,再到新加坡中转后,才能发往印尼等东南亚各国。后来,中国与印尼之间的海上通航日益畅顺,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就可直接运到雅加达,两国间的贸易方便多了。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 许多华人都有品饮六堡茶的习惯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许多华人都有品饮六堡茶的习惯

9月11日,记者采访了马来西亚马六甲州政府对华特使、拿督威拉颜天禄。颜天禄说,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近年来,每年经过马六甲海峡的商船有十多万艘,中国商船占了七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和沿线国家来说都是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马六甲州正抢抓机遇,在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规划建设临海工业园区,以重振马六甲州昔日作为东南亚重要商务贸易港口的辉煌。

颜天禄接受西江都市报记者采访。龙天传摄影记者向颜天禄赠送茶礼。龙天传摄影颜天禄向记者展示2011年广西代表团访问马六甲州期间赠送给他的六堡茶。杨麦摄影颜天禄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六堡茶。龙天传摄影

颜天禄说,马六甲州许多华人都有品饮六堡茶的习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到茶楼喝茶,如没有明确要求,店家上的一般都是六堡茶。他的外公是从广东来的,最爱喝的也是六堡茶,几乎每天都要泡上一壶。受外公影响,他平常也会喝六堡茶。

今年3月,“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活动在马来西亚举行。对于这个活动,颜天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有助于六堡茶和六堡茶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颜天禄表示,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堡茶解暑去湿,能调理肠胃,适合马六甲地区的群众饮用,他很乐意为梧州六堡茶和六堡茶文化在马六甲地区的推广出一份力。

中国南方黑茶重走“茶船古道”下南洋


中国南方黑茶重走“茶船古道”下南洋

工作人员在广西苍梧六堡镇一茶叶种植基地劳作(2016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对于南洋地区的不少茶客而言,原产于中国南方广西的六堡茶就像一位久违的“老朋友”。日前,六堡茶系列行销全球活动重走“茶船古道”,在吉隆坡举行的首站活动中,广西梧州市5家参展企业签署购销合约逾9700万元人民币。

“完全没有想到六堡茶会受到如此追捧。这也佐证了中国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人民之间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梧州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说。

六堡茶是中国黑茶的一种,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一带而得名。据历史典籍记载,当地种茶制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种黑茶上市前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中存放,自然发酵陈化数年,口感醇和厚重、汤色红浓透亮,别具特色。

六堡茶在东南亚不少国家受到欢迎,缘于华工下南洋。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中国岭南地区大批华工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带去了具有消暑化湿、润肠养胃功能的六堡茶,家乡的味道寄托着他们的乡愁,也逐步引领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茶饮风尚。

此后,一条起于六堡镇,沿六堡河经东安江、贺江再入西江,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变得日益繁忙。据《广西年鉴》记载,1940年广西出口六堡茶1100多吨。

中国的“茶马古道”和“茶船古道”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天然契合。马士成说,“茶马古道”是陆路,茶叶销往内陆边疆高寒地区直至中亚,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茶船古道”是水路,从华南销往东南亚,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茶船古道”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缕缕茶香的“茶船古道”正在复活。尽管运输方式变了,但从地图上看,六堡茶仍然大体沿着原来的轨迹“入江出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抵东南亚各地,直至行销全球。

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是广西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制茶企业,其六堡茶通过近乎严苛的检测,不仅销往东南亚,还出口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

“六堡茶在当地有很高的认同度,这让我们非常感动。”茂圣公司董事长苏淑梅说。

广西苍梧六堡镇一茶厂的工作人员在晾晒茶叶(2016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在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几乎家家户户种茶,漫山遍野的茶园蔚为壮观。苍梧县政协副主席曾庆梅介绍,深山茶园紧跟产业发展潮流,全镇4.8万多亩茶园,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约有1.5万亩。“在保留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对产品绿色有机的要求。”

在苍松茶厂的一处茶园,丛丛茶树错落有致,绵延好几座山头,茶园里每隔几步就有杀虫灯和粘虫板。茶厂负责人陈伟雄说,目前这个基地茶园面积2000多亩,年产六堡茶200余吨。“有机茶园施用的全是有机肥,采用物理和生物技术除虫,完全不用农药。”

目前,梧州市六堡茶生产企业达50家,年产量1.2万多吨,年产值逾12.8亿元人民币。

梧州市长朱学庆说,当地正在重点发展六堡茶产业,同时围绕“茶船古道”发展文化旅游。今年以来,六堡茶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举办的系列推介活动都非常成功。借“一带一路”东风,梧州六堡茶产业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在吉隆坡的一家茶行 六堡茶每个月的销量就有10多吨


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在吉隆坡的一家茶行六堡茶每个月的销量就有10多吨

9月12日,记者来到吉隆坡广汇丰茶行,采访茶行负责人刘伟才和刘俊光。据刘伟才介绍,广汇丰茶行创办于1928年,创办人是他的叔公刘大志。起初,广汇丰茶行主要经销种子等农资产品,以及经营农场,也兼营茶叶。随着茶叶业务占比越来越大,上世纪60年代,广汇丰茶行开始专门经营茶叶,六堡茶是其经营的主要品种之一。

(刘伟才出示一份1973年秋季广交会的交易合同)

刘伟才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汇丰茶行分别从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进口六堡茶,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其中,进囗的茶叶以中国大陆为主。当时,中国大陆每年都会举办两次广交会,广汇丰茶行正是从广交会上购买六堡茶。上世纪70年代,广汇丰茶行每年从中国进口并销售的六堡茶大约有10吨,此后,茶行销售的六堡茶数量不断攀升,80年代达六七十吨,如今每个月销量就达10多吨。广汇丰茶行会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的放矢地销售六堡茶,茶行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以前,一级茶主要供应门店、酒楼等地方,三级至五级茶则供应给当地的锡矿区。

(刘俊光展示一份宣传六堡茶的报章广告)

据介绍,广汇丰从中国进口的六堡茶都是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回吉隆坡的。从中国进口茶叶,从下定单、发货、运输到收货,以前需要几个星期,如今仅要一个星期左右就行了。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南洋篇 上世纪60年代 马来西亚每年进口的六堡茶达350吨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南洋篇上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每年进口的六堡茶达350吨马来西亚,位于赤道附近,是一个农业与自然资源的传统出口国。踏着南海奔涌的波涛,散发着氤氲茶香的六堡茶,也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国度。

从清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马来西亚锡矿业以及种植业的开发,两广地区大量华人带着六堡茶,也带着对故土的眷恋,进入马来西亚谋生。据《中国茶讯》记载,在1950年以前,梧州出产的六堡茶在马来西亚的怡保、吉隆坡等地广受华工欢迎。

1950年以后,中国对茶叶实施统购统销政策,但六堡茶在马来西亚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出口量。马来西亚茶叶商会永久名誉会长、建源茶行有限公司负责人许金龙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时,马来西亚每年进口的六堡茶达350吨。

马六甲,当年华工在马来西亚的第一个登陆点,当地不少华人家庭长期保留着喝六堡茶的习惯。居住于马六甲的六堡茶藏家巫昆仑介绍说,以前,马六甲当地的日杂店、海味铺、茶叶店都销售六堡茶,甚至寺庙里做法事,分发给善男信女们敬神用的小茶包里也有六堡茶。六堡茶在马六甲甚至马来西亚,都受到不少华人青睐,尤其是进入新千年后,陈年六堡茶因品饮口感佳且兼具收藏价值,销量大增,价格飞涨。

裕生隆有限公司已有84年的历史,是马六甲州一家规模较大的日杂百货经营企业,也是当地六堡茶进口的“头盘商”,其经销的六堡茶不仅供应马六甲当地,还远销吉隆坡、怡保、槟城等城市。公司的董事经理邓信孝从业已将近50年了,他告诉记者,在他接手公司的业务之前,公司就已经销售六堡茶了。从2010开始,公司每年都能销售约6吨的六堡茶。

邓信孝店面所出售的六堡茶在马六甲,曾经参与分销六堡茶的“二盘商”也不少,创办于上世纪30年代的高铭发茶庄就是其中一家。这家茶庄的老板高培材说,茶庄虽然主营福建茶,但以前也曾向一些茶楼酒店、“包店”(小食店)、杂货店以及当地消费者销售六堡茶,如今,店里的六堡茶也仍有一定销路。

与马六甲州相比,吉隆坡地区的六堡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广汇丰茶行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知名茶企,这家创办于1928年的茶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销六堡茶。公司执行董事刘伟才1970年进入公司工作,他说,上世纪80年代,广汇丰每年进口销售的六堡茶就有六七十吨,此后,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的趋势,到了现在,六堡茶每年的销量都超过100吨。

成立于1945年的建源茶行有限公司,原名建源茶庄,也是吉隆坡经营六堡茶的“老字号”。1946年前后,这家茶行还成立了联隆泰进出口有限公司,专营茶叶等货物的进口。据该茶行有关人士介绍,茶行从开创之初就经营六堡茶,如今每年仍然保持50吨的销量。建源茶行仓库内存储的六堡茶虽然六堡茶在马来西亚备受追捧,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前,要进口梧州的六堡茶可得花一番周折。

据刘伟才介绍,以前,马来西亚从中国大陆进口六堡茶,都由专门的茶庄或日杂公司负责,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六堡茶就是被广汇丰、联隆泰、南隆等五家“头盘商”所垄断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垄断才被打破。

而记者也从广汇丰茶行、建源茶行获悉,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由于从大陆进口的六堡茶货源不足,以及口感不能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这两家公司都曾经销过香港生产的六堡茶。香港生产的六堡茶有“四瑞”“宝兰”“六角四金钱”“孖公仔”等品牌,其售价并不低于从中国大陆出口的六堡茶。

有了直接的进口权后,运输就成了最困扰马来西亚六堡茶进口商的大事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国家对茶叶出口的调控,六堡茶从梧州口岸出口马来西亚,基本上都要经过香港中转。在香港,茶叶被装上远洋货轮,运抵新加坡,在这里,如果遇上合适的船期,茶叶就会被转装到吨位相对较小的散货船上,发往马来西亚各个港口。如果没有合适的船期,需要等待的时间过长,货主则会要求改用陆路运输方式,将茶叶从新加坡运往马来西亚的新山市,然后再发往马来西亚各地。

远洋货轮到了马来西亚,也并不意味着六堡茶马上就能到达货主手中。在马六甲州,马六甲河沿着板底街蜿蜒流淌,以前,南来北往的货物很多都是通过这条河被输进马六甲州的。然而,狭窄的马六甲河仅能行驶小船,因此,载货的散装货船到达马六甲州后,只能泊在马六甲河口对开的洋面上,而货物则需货主自行租小木船去运输回来。邓信孝说:“以前马六甲河道两岸,即如今的板底街,有着很多杂货铺,铺子都是前面朝街道,后面临河道,每个店铺都从后门铺设一条木板栈桥到马六甲河上,运货来的木船就靠在栈桥上。货物被卸下后,才运到杂货店的货仓里贮存。这种运货方式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马六甲河大面积淤塞才告终止。”

供货商对茶叶的调度,辗转多地的运输,再加上早期通讯不发达,上世纪90年代以前,六堡茶的进口从下订单到收货,至少要一个月时间。许金龙说,以前通过电报甚至通信联系时,确认订单后,一般要三个月才会收到货。现在的运输方便了,茶叶从中国大陆起运,到进入公司的货仓,只要一个星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茶船古道·境外行南洋篇②】华工们说:那年头,不带六堡茶,你都不好意思下南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