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六堡茶大观:何为“宜茶之水”(上)

水与泡茶

对于六堡茶的冲泡和品饮,很多品饮者都会有一个感觉:使用同样的六堡茶,在不同地方或场所所冲泡的时候,居然会品出不同的口感和香气,有的时候甚至感觉开出来的茶汤汤色也不尽相同。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环境、温度、心境等因素外,很大成都上还可能是由于择水。冲泡之水的选择与使用,也是泡好一杯六堡茶的关键。

可能有些六堡茶爱好者认为,用于冲泡六堡茶的水干净卫生就行了,还需要分什么好坏?其实,这就是一个泡茶选水的误区。

所谓“烹茶,水之功居大”,皆因古人对宜茶之水十分讲究,虽然当时所使用者均为自然界水质,然则烹茶用水尤应“澄沏无垢,清明不淆”。按此要求,历代入茶论水的主要标准多集中于两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于冽(清冷)。故而在传统的茶叶冲泡用水标准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1、山泉溪流之水

​2、江心之水

​3、井水

在目为上品的两道水质中虽然泉水为先,然则“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故烹茶之水,先讲究甘冽,“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泉水甘冽,证明该泉自地表之深层沁出,因此水质优良。如此冽泉,又与“岩奥阴积而寒者”有着本质不同。后者多为潴留于阴暗山潭中之“死水”,常饮对人体不利。

而被称为“天泉”的雪水,则更宜于烹茶。清代小说家曹雪芹于《红楼梦》中描写妙玉以珍藏五年、从梅花瓣上扫下之雪水煮茶,茶味之妙,妙不可言。此虽小说家之言,却并非出于想象。经现代科学检测,雪水中的重水含量比普通水质要少得多,而重水对所有生物的生长过程都有抑制作用。但此处应注意的是,“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CY260.com扩展阅读

何为“六堡茶”?


何为“六堡茶”?

对于六堡茶,真正知道的人其实恐怕很少,即使是茶道中人也只知道它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黑茶家族中的一员.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是梧州的传统茶品。该茶是以地名命名的茶。对于它的确切定义。千百年来无人说得清楚,造成了梧州以外生产的黑荼也叫六堡茶的情况。“六堡茶”几乎成了通用商品名称。在2003年3月8日,广西检验检疫局发布了《六堡茶》(GXCIQ88—2003)出1zl标准,并于当年10月8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得到技术监督部门、广西茶叶进出口公司、广西土产公司,以及当时仅有的并—直生产“六堡茶”的两家企业等15家相关单位的支持和认可,这是“六堡茶”行业性的第一个标准。

在《六堡茶》标准中对“六堡茶”有明确定义,这就是“六堡茶”(LiuPaoTea)是用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s)新芽、嫩叶和嫩茎,采用六堡茶初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和六堡茶精制(筛、风、拣、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笠、陈化)的传统工艺,制成具有“六堡香”品质特征的黑茶。

六堡茶,何为好茶?


六堡茶,何为好茶?

六堡茶,何为好茶?(一)

炫皓/文

有新茶友来函《品茶论道》问及:“怎么样的六堡茶才是‘好’?”“该如何评价一泡六堡茶的好与不好?”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笔者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感受和认识。

让人愉悦即是好茶

随着六堡茶被市场广泛认同,厂家多起来了,品种也多了起来,有轻发酵的风格的、有传统工艺的、有各种不同香型的,但面对风格各异的六堡茶品,何者为好?各种风格,适合各人的口味,有喜欢轻发酵的铃兰香,有喜欢陈茶的木香,有喜欢六堡茶特有幽幽的槟榔香,正如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笔者以为,能让品者愉悦的茶,即是好茶。好茶,说复杂,也很复杂,很多讲究,如从茶树品种、茶青等级、采制季节、制作工艺,保存环境等等方面来评判一个茶的优劣,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喝着,感觉好,让人愉快,就是好茶。

一泡好茶,是通过茶汤来体现的。茶汤,细而分之,有色、香、味三各方面。推而广之,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道理也是一样的,好茶,总是相通的。

我们说茶的好与不好,茶汤占有绝对的分量。在我国汉晋直到后来的唐宋,茶,从“吃”演变到“喝”,但即使是唐宋,依然是以煮茶、点茶的茶末为主。自明朝初年起形成“叶茶以开水沏泡”这种泡茶方式之后,直到我们现代,几乎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喝茶。因而,茶汤的好坏就等同于茶之优劣。其他诸如干茶条索、形状、干茶香气等等指标,可以供我们可以辅助手段来判断茶的好与不好。

从茶的苦味说起

有茶友说为什么茶汤中会有苦味?有苦味的茶好不好呢?

很多绿茶有轻微的苦味,在六堡茶中,有没有苦味,是由其制作工艺决定的。部分轻发酵和新的六堡农家茶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苦味。

茶汤中的苦涩味主要是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咖啡碱、花青素等。茶叶的苦根据其不同的茶树品种、采制季节、制作工艺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云南大叶种较之其他的中小叶种茶树,其茶叶含多酚类物质高,所以较苦。夏天采的茶又较春茶花青素含量高,所以也较苦。在制作工艺中,绿茶和六堡农家茶工艺保留了更多的多酚类、花青素等物质,也会偏苦,而经过沤堆的普洱茶、六堡茶,其转化较多,其苦涩味较低或没有,而转化不足时(轻发酵茶)就产生一些苦涩味。

有茶友说,苦味当然是人们都不喜欢的,怎么还会有好茶呢?其实,关键还在于这个苦,还应细分为让人“苦后回甘”的可转化的苦、苦而不化的苦。

品质很好的普洱生茶、六堡农家茶、绿茶,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涩,但苦在口里,会很快转化为甘甜生津,会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愉悦,这便是好茶。但如果单纯的苦不化去,犹如苦丁茶那种苦,或者是苦持续到最后,或是我们平日说的“苦尾”,让人品饮中觉得不快,觉得难受,那么不管商家怎么“忽悠”你,你都可以认为这些是不好的茶。

好茶色与好茶香

说一泡六堡茶好,我想应该是指这个茶在色、香、味三个很基本的方面让人愉悦,之后,方能称之为好茶。

一泡好茶,冲泡开来,新鲜绿茶有清新的绿,看着如春天般的新绿,让人心旷神怡,六堡茶、红茶如红酒般的红亮通透,闽南乌龙茶有黄绿澄明,即使是白茶,其浅浅的绿中微黄,都是一般的醉人。好茶的茶汤汤色,会让人看了,有愉悦之感。

而如果一泡六堡茶或普洱茶,冲泡开来,像酱油的颜色,其色黯哑,黑而浑浊,则无论如何,即使是甚少喝茶的新手,也都会知道这茶,好不到哪儿去。

好的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比之上好的铁观音,从香型来看,一个是清香扑鼻,令人愉悦,而上品的铁观音,兰香满室,丰韵悠悠,何尝输于绿茶呢?比较起闽北乌龙中的水仙、肉桂、大红袍,其火香浓烈,岩骨花香,又何尝不是让人愉悦呢?再比较起其他茶种,道理是相通的。

一泡好的六堡茶冲泡开来,必然是有令人愉悦的茶香,无论其是兰香、木香、槟榔香或什么香型。如果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如杂香、霉味、吭味,又或窜有其他香皂味、油漆味、汽油味,必然不会是好茶。

说穿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泡好茶,“色香味”三方面怎么可以有让饮者觉得不快的杂香杂味呢?

更多的要求

一款六堡茶在“色”、“香”、“味”这三个方面,给人的感受基本上可以很完整地评价一个茶。六堡茶历来有“红、浓、陈、醇”几大特点,说的正是色“红”、香“陈”、味“浓、醇”这三个方面。

有一些“好事”茶友在评价六堡茶的“红、浓、陈、醇”的四个方面中,加入了“甘、香、爽、滑、清、凉”六个字,可以更好地评价六堡茶,但这些评价可能是“更高的要求”,更适合针对有一定年份的老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实,六堡茶原有的“红浓陈醇”中,也不是一出产就具备的,经过沤堆工艺的六堡茶在出厂不久,“红、浓”或许有了,但“陈”是明显没有的,“醇”更是应借助时间的。

而有些茶友提出的增加几个字,这些“指标”在某些茶品会有,比如有些在六堡农家茶中会更为突出。“甘”、“香”是颇有道理,好茶回甘,是指口腔喉头中的余韵。六堡茶历史上有神秘的槟榔香,而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六堡茶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典型的香,如木香、药香、樟香、兰香等等,口有余香,确实也是六堡好茶的指标,厂家所产的经沤堆工艺的六堡茶也可具备这样的特点。“爽”、“滑”这两项中,“爽”往往与工艺关系更大,有数年的茶也可具有“爽”的特点,“滑”则非一定的年份不可。而后面这两个“清”字和“凉”字,则是对原料和工艺都有一定要求,这样的特征,六堡农家茶或许会比较明显,是不适合作为标准来评判所有的六堡茶的。

而这些原有的“红浓陈醇”六堡茶特点中,包括茶友们推崇的“新增”的一些指标,都离不开“喝着让人愉悦”

六堡茶何为好茶(二)

彰显个性是好茶

日前,笔者在一茶庄喝茶,遇到了孙先生,他从一茶友处得了一泡很不错的六堡茶,就拿到茶庄与大家分享,也想探讨一下这泡六堡茶的优劣。像孙先生这样,拿到好茶,就到常去的茶庄走走,与茶友一起品评赏鉴的人不少。对于这样的顾客,茶庄主人也很欢迎,这样可以看看别人都在卖什么品质的茶,同时也好为自己的茶做个对比,并且可以了解到当前茶友们的喜好和喝茶水准。

对比着喝孙先生和茶庄老板的茶,大家探讨起好茶的不同看法。

“对我来说,最直观的就是高价就是好茶,毕竟对茶我不专业,但我又喜欢喝茶,以价钱来区分茶的好坏,虽然方法比较‘土’,但很简单实用。”茶友陈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好茶的“理解”。这其实是个好办法,但前提是茶市场很规范,价格很实在,商家很“忠厚”。但陈先生这个做法也有可行之处。按他的说法,他先是通过与茶友多喝,认识了不少茶庄老板,之后,凭着他在商界锻炼出来的敏锐眼光,找定三两家,跟茶庄老板交上朋友,之后,较为固定地“帮衬”。

每个人的性格各异,口味不同,对事、对茶各人认识水平不同,其喜好自然也彰显出个性,在如今个性的时代,对好茶的认识也必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合适就是好茶

喝了十多年茶的老茶客陈先生说:“我喝很多种茶,不管是绿茶、闽南铁观音、武夷岩茶还是普洱茶都喝,喝茶,我讲究的是合适,很简单,就是喝着让人觉得舒服,没有异样的感觉,我就觉得是好茶了,不管它是价值几十还是几千。”陈先生对茶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

说起普洱茶以及一些人提出的普洱茶的评价标准“质、形、色、香、味、气、韵”七个方面,确实,前面几个方面还容易理解,但后面的“气”和“韵”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很难自行去判断,这样,对于推广无疑不利的。

茶庄老板梁智中先生说,民间有句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饮食习惯,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则偏爱辣的,更有地区上的差别,川人喜辣中带麻,湘人则最喜咸辣,所谓众口难调,烹调是如此,品茶也一样,有人偏爱茶的芳香,有人钟情茶的甘醇,有人或许喜欢茶的清苦,饮茶习惯也是因人而异。有这么个说法:“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这既是茶客买茶的标准、茶商卖茶的原则,也是茶业界的商业道德,适合顾客消费、适合顾客口味的茶才叫好茶,而不是价格贵的茶才是好茶。”

有茶友说,有某些店家,如果看你买的是等级不高的便宜的茶,往往在言语在举止上给顾客以“白眼”,如此商家其实并不懂茶,不懂茶“廉、美、和、敬”之四德,卖茶如此,不“帮衬”他也罢了。

怡神益气为好茶

作为女性茶友,古小姐对好茶的看法最是直接:“我并不是很在意‘专业意义上’的好茶、因为我也不懂那么多专业的东西,也不可能为了喝茶而去学,我喝茶,纯粹是为了消费,为了作为一种健康饮料来享受,如果硬要我说对好茶的看法,我认为,一泡好茶应该要颜色好,口感好,喝了之后让人回味清远,让神经放松。能让我享受的,就是好茶。”

好茶怡神益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改善肌体的免疫能力,这些作为常识早为人所熟知,而且,好茶除了其成分有益于人体,能促进人体机体的健康,其香宁神,更能改善人的心态的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

茶质好最终还须口感好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辨别茶质的优劣,茶确也有它的学问所在。

饮茶是消费,是为了享受其美味,茶中如果有非正常而使人厌恶的滋味或气味。而这类滋味和气味,不管是源于毛茶原料、加工不正常或保存受污染等等因素,都不会被人所接受,因而加工正常并保存良好是好茶基本要求。而加工正常主要指采摘、鲜茶存放、杀青工艺、揉制、干燥、后发酵等等工艺的规范。

饮茶的目的,是为了生津润喉,并从中享受香甜醇美,使喉咙滋润滑腻而舒适,因此,回甘快而强烈,生津润喉度高,而且香气浓而纯,滋味正而厚,喝着口感好、舒服,便基本成为茶友们好茶的标准。

很多茶友对制茶工艺也很熟悉,这对于挑选茶叶确有一定帮助。他们往往讲求茶叶的品种、选料的优劣,还有毛茶也讲究采摘的时序,如社前、雨前、明前、夏茶、秋茶等分类,六堡茶在茶叶等级、制作工艺、存放时间、存储环境等多方面,都也有很大的学问。不过,这么多从技术层面上的分类,其实只是为了制作出更优秀品质的茶,作为消费者,了解这些当然更好,不过,即使是最好选料、最好的工艺、最佳的存储,做出来的六堡茶还是必经用口品尝来验证,好喝的就是好茶,

金庸先生论好茶

日前,香港电台著名的主持人陈曦先生回梧省亲,与其品茶时,听他说起一件金庸先生品茶论茶的趣事,谈及什么是好茶,颇有启发。

今年2月,香港电台与某著名电台合作在福建武夷山做一个名为“魅力中国———魅力武夷山之‘九曲溪漂流’”的节目。陈曦先生他们数人在武夷山呼啸岩山脚下休息喝茶的时候,碰巧看到金庸先生跟一大桌子人也坐在隔壁桌喝茶,当然,喝的是景区所提供那种大众茶。这时,与香港电台合作的该著名电台的一位著名主持人“马上拿出话筒冲了上去”,要求采访金庸先生,哪料到金庸老先生委婉地拒绝了:“这次是私人出游,不接受媒体采访!”。

后来,据说当时这位著名主持人一下子下不了台,为了打破尴尬,便随口说:景区的茶这么差,金老先生怎么喝这种茶啊?哪知道,金庸先生听后,很认真地对他说,小朋友,这茶好不好先不说,喝茶更在于心境,你看这武夷山的山水明秀,景色迷人,让人心旷神怡,坐在这里喝茶,已经是很好的享受了,在这样的心境和环境下,与好友喝茶,这茶就是好茶,至于真正是喝什么茶,倒也在其次了。

喝茶,喝好茶,都是为了身心的愉悦,精神畅快,做到这点,无论什么茶都是好茶。在这里,金庸先生说的,又另是一重境界了。

六堡茶专家:六堡茶,何为好茶?(一)


有新茶友来函《品茶论道》问及:“怎么样的六堡茶才是‘好’?”“该如何评价一泡六堡茶的好与不好?”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笔者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感受和认识。

让人愉悦即是好茶

随着六堡茶被市场广泛认同,厂家多起来了,品种也多了起来,有轻发酵的风格的、有传统工艺的、有各种不同香型的,但面对风格各异的六堡茶品,何者为好?各种风格,适合各人的口味,有喜欢轻发酵的铃兰香,有喜欢陈茶的木香,有喜欢六堡茶特有幽幽的槟榔香,正如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笔者以为,能让品者愉悦的茶,即是好茶。好茶,说复杂,也很复杂,很多讲究,如从茶树品种、茶青等级、采制季节、制作工艺,保存环境等等方面来评判一个茶的优劣,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喝着,感觉好,让人愉快,就是好茶。

一泡好茶,是通过茶汤来体现的。茶汤,细而分之,有色、香、味三各方面。推而广之,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道理也是一样的,好茶,总是相通的。

我们说茶的好与不好,茶汤占有绝对的分量。在我国汉晋直到后来的唐宋,茶,从“吃”演变到“喝”,但即使是唐宋,依然是以煮茶、点茶的茶末为主。自明朝初年起形成“叶茶以开水沏泡”这种泡茶方式之后,直到我们现代,几乎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喝茶。因而,茶汤的好坏就等同于茶之优劣。其他诸如干茶条索、形状、干茶香气等等指标,可以供我们可以辅助手段来判断茶的好与不好。

从茶的苦味说起

有茶友说为什么茶汤中会有苦味?有苦味的茶好不好呢?

很多绿茶有轻微的苦味,在六堡茶中,有没有苦味,是由其制作工艺决定的。部分轻发酵和新的六堡农家茶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苦味。

茶汤中的苦涩味主要是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咖啡碱、花青素等。茶叶的苦根据其不同的茶树品种、采制季节、制作工艺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云南大叶种较之其他的中小叶种茶树,其茶叶含多酚类物质高,所以较苦。夏天采的茶又较春茶花青素含量高,所以也较苦。在制作工艺中,绿茶和六堡农家茶工艺保留了更多的多酚类、花青素等物质,也会偏苦,而经过沤堆的普洱茶、六堡茶,其转化较多,其苦涩味较低或没有,而转化不足时(轻发酵茶)就产生一些苦涩味。

有茶友说,苦味当然是人们都不喜欢的,怎么还会有好茶呢?其实,关键还在于这个苦,还应细分为让人“苦后回甘”的可转化的苦、苦而不化的苦。

品质很好的普洱生茶、六堡农家茶、绿茶,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涩,但苦在口里,会很快转化为甘甜生津,会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愉悦,这便是好茶。但如果单纯的苦不化去,犹如苦丁茶那种苦,或者是苦持续到最后,或是我们平日说的“苦尾”,让人品饮中觉得不快,觉得难受,那么不管商家怎么“忽悠”你,你都可以认为这些是不好的茶。

好茶色与好茶香

说一泡六堡茶好,我想应该是指这个茶在色、香、味三个很基本的方面让人愉悦,之后,方能称之为好茶。

一泡好茶,冲泡开来,新鲜绿茶有清新的绿,看着如春天般的新绿,让人心旷神怡,六堡茶、红茶如红酒般的红亮通透,闽南乌龙茶有黄绿澄明,即使是白茶,其浅浅的绿中微黄,都是一般的醉人。好茶的茶汤汤色,会让人看了,有愉悦之感。

而如果一泡六堡茶或普洱茶,冲泡开来,像酱油的颜色,其色黯哑,黑而浑浊,则无论如何,即使是甚少喝茶的新手,也都会知道这茶,好不到哪儿去。

好的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比之上好的铁观音,从香型来看,一个是清香扑鼻,令人愉悦,而上品的铁观音,兰香满室,丰韵悠悠,何尝输于绿茶呢?比较起闽北乌龙中的水仙、肉桂、大红袍,其火香浓烈,岩骨花香,又何尝不是让人愉悦呢?再比较起其他茶种,道理是相通的。

一泡好的六堡茶冲泡开来,必然是有令人愉悦的茶香,无论其是兰香、木香、槟榔香或什么香型。如果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如杂香、霉味、吭味,又或窜有其他香皂味、油漆味、汽油味,必然不会是好茶。

说穿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泡好茶,“色香味”三方面怎么可以有让饮者觉得不快的杂香杂味呢?

更多的要求

一款六堡茶在“色”、“香”、“味”这三个方面,给人的感受基本上可以很完整地评价一个茶。六堡茶历来有“红、浓、陈、醇”几大特点,说的正是色“红”、香“陈”、味“浓、醇”这三个方面。

有一些“好事”茶友在评价六堡茶的“红、浓、陈、醇”的四个方面中,加入了“甘、香、爽、滑、清、凉”六个字,可以更好地评价六堡茶,但这些评价可能是“更高的要求”,更适合针对有一定年份的老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实,六堡茶原有的“红浓陈醇”中,也不是一出产就具备的,经过沤堆工艺的六堡茶在出厂不久,“红、浓”或许有了,但“陈”是明显没有的,“醇”更是应借助时间的。

而有些茶友提出的增加几个字,这些“指标”在某些茶品会有,比如有些在六堡农家茶中会更为突出。“甘”、“香”是颇有道理,好茶回甘,是指口腔喉头中的余韵。六堡茶历史上有神秘的槟榔香,而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六堡茶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典型的香,如木香、药香、樟香、兰香等等,口有余香,确实也是六堡好茶的指标,厂家所产的经沤堆工艺的六堡茶也可具备这样的特点。“爽”、“滑”这两项中,“爽”往往与工艺关系更大,有数年的茶也可具有“爽”的特点,“滑”则非一定的年份不可。而后面这两个“清”字和“凉”字,则是对原料和工艺都有一定要求,这样的特征,六堡农家茶或许会比较明显,是不适合作为标准来评判所有的六堡茶的。

而这些原有的“红浓陈醇”六堡茶特点中,包括茶友们推崇的“新增”的一些指标,都离不开“喝着让人愉悦”的共同特点。

六堡茶专家:六堡茶何为好茶 (二)


彰显个性是好茶

日前,笔者在一茶庄喝茶,遇到了孙先生,他从一茶友处得了一泡很不错的六堡茶,就拿到茶庄与大家分享,也想探讨一下这泡六堡茶的优劣。像孙先生这样,拿到好茶,就到常去的茶庄走走,与茶友一起品评赏鉴的人不少。对于这样的顾客,茶庄主人也很欢迎,这样可以看看别人都在卖什么品质的茶,同时也好为自己的茶做个对比,并且可以了解到当前茶友们的喜好和喝茶水准。

对比着喝孙先生和茶庄老板的茶,大家探讨起好茶的不同看法。

“对我来说,最直观的就是高价就是好茶,毕竟对茶我不专业,但我又喜欢喝茶,以价钱来区分茶的好坏,虽然方法比较‘土’,但很简单实用。”茶友陈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好茶的“理解”。这其实是个好办法,但前提是茶市场很规范,价格很实在,商家很“忠厚”。但陈先生这个做法也有可行之处。按他的说法,他先是通过与茶友多喝,认识了不少茶庄老板,之后,凭着他在商界锻炼出来的敏锐眼光,找定三两家,跟茶庄老板交上朋友,之后,较为固定地“帮衬”。

每个人的性格各异,口味不同,对事、对茶各人认识水平不同,其喜好自然也彰显出个性,在如今个性的时代,对好茶的认识也必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合适就是好茶

喝了十多年茶的老茶客陈先生说:“我喝很多种茶,不管是绿茶、闽南铁观音、武夷岩茶还是普洱茶都喝,喝茶,我讲究的是合适,很简单,就是喝着让人觉得舒服,没有异样的感觉,我就觉得是好茶了,不管它是价值几十还是几千。”陈先生对茶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

说起普洱茶以及一些人提出的普洱茶的评价标准“质、形、色、香、味、气、韵”七个方面,确实,前面几个方面还容易理解,但后面的“气”和“韵”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很难自行去判断,这样,对于推广无疑不利的。

茶庄老板梁智中先生说,民间有句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饮食习惯,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则偏爱辣的,更有地区上的差别,川人喜辣中带麻,湘人则最喜咸辣,所谓众口难调,烹调是如此,品茶也一样,有人偏爱茶的芳香,有人钟情茶的甘醇,有人或许喜欢茶的清苦,饮茶习惯也是因人而异。有这么个说法:“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这既是茶客买茶的标准、茶商卖茶的原则,也是茶业界的商业道德,适合顾客消费、适合顾客口味的茶才叫好茶,而不是价格贵的茶才是好茶。”

有茶友说,有某些店家,如果看你买的是等级不高的便宜的茶,往往在言语在举止上给顾客以“白眼”,如此商家其实并不懂茶,不懂茶“廉、美、和、敬”之四德,卖茶如此,不“帮衬”他也罢了。

怡神益气为好茶

作为女性茶友,古小姐对好茶的看法最是直接:“我并不是很在意‘专业意义上’的好茶、因为我也不懂那么多专业的东西,也不可能为了喝茶而去学,我喝茶,纯粹是为了消费,为了作为一种健康饮料来享受,如果硬要我说对好茶的看法,我认为,一泡好茶应该要颜色好,口感好,喝了之后让人回味清远,让神经放松。能让我享受的,就是好茶。”

好茶怡神益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改善肌体的免疫能力,这些作为常识早为人所熟知,而且,好茶除了其成分有益于人体,能促进人体机体的健康,其香宁神,更能改善人的心态的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

茶质好最终还须口感好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辨别茶质的优劣,茶确也有它的学问所在。

饮茶是消费,是为了享受其美味,茶中如果有非正常而使人厌恶的滋味或气味。而这类滋味和气味,不管是源于毛茶原料、加工不正常或保存受污染等等因素,都不会被人所接受,因而加工正常并保存良好是好茶基本要求。而加工正常主要指采摘、鲜茶存放、杀青工艺、揉制、干燥、后发酵等等工艺的规范。

饮茶的目的,是为了生津润喉,并从中享受香甜醇美,使喉咙滋润滑腻而舒适,因此,回甘快而强烈,生津润喉度高,而且香气浓而纯,滋味正而厚,喝着口感好、舒服,便基本成为茶友们好茶的标准。

很多茶友对制茶工艺也很熟悉,这对于挑选茶叶确有一定帮助。他们往往讲求茶叶的品种、选料的优劣,还有毛茶也讲究采摘的时序,如社前、雨前、明前、夏茶、秋茶等分类,六堡茶在茶叶等级、制作工艺、存放时间、存储环境等多方面,都也有很大的学问。不过,这么多从技术层面上的分类,其实只是为了制作出更优秀品质的茶,作为消费者,了解这些当然更好,不过,即使是最好选料、最好的工艺、最佳的存储,做出来的六堡茶还是必经用口品尝来验证,好喝的就是好茶,

金庸先生论好茶

日前,香港电台著名的主持人陈曦先生回梧省亲,与其品茶时,听他说起一件金庸先生品茶论茶的趣事,谈及什么是好茶,颇有启发。

今年2月,香港电台与某著名电台合作在福建武夷山做一个名为“魅力中国———魅力武夷山之‘九曲溪漂流’”的节目。陈曦先生他们数人在武夷山呼啸岩山脚下休息喝茶的时候,碰巧看到金庸先生跟一大桌子人也坐在隔壁桌喝茶,当然,喝的是景区所提供那种大众茶。这时,与香港电台合作的该著名电台的一位著名主持人“马上拿出话筒冲了上去”,要求采访金庸先生,哪料到金庸老先生委婉地拒绝了:“这次是私人出游,不接受媒体采访!”。

后来,据说当时这位著名主持人一下子下不了台,为了打破尴尬,便随口说:景区的茶这么差,金老先生怎么喝这种茶啊?哪知道,金庸先生听后,很认真地对他说,小朋友,这茶好不好先不说,喝茶更在于心境,你看这武夷山的山水明秀,景色迷人,让人心旷神怡,坐在这里喝茶,已经是很好的享受了,在这样的心境和环境下,与好友喝茶,这茶就是好茶,至于真正是喝什么茶,倒也在其次了。

喝茶,喝好茶,都是为了身心的愉悦,精神畅快,做到这点,无论什么茶都是好茶。在这里,金庸先生说的,又另是一重境界了。

《六堡茶大观》出版发行


《六堡茶大观》出版发行

为首本由科研机构主导编著的六堡茶工具书

近日,由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主编的《六堡茶大观》出版发行,该书填补了由六堡茶科研机构主导编著实用性工具书籍的出版空白。

《六堡茶大观》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市长朱学庆,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梁月荣分别作序。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至2015年底,全市六堡茶年产量已经达到1.12万吨,六堡茶的品牌价值达15.79亿元。

为推动六堡茶实用性工具书籍出版与快速发展的产业互促共进,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去年以来在梧州日报社的配合下,着手组建《六堡茶大观》编著团队,通过走访产地、企业、茶人和收集史料,系统化总结和梳理六堡茶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同时,根据国内权威专家的意见建议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一本全方位介绍六堡茶知识的综合性著作。

《六堡茶大观》共分为九章,分别为六堡茶的历史沿革、六堡茶的产业发展、六堡茶的定义与归属、茶树育种技术、茶树栽培技术、六堡茶加工技术、六堡茶的养生保健功效、六堡茶的冲泡与品鉴、六堡茶选购与收藏,并附录茶业及六堡茶大事记。该书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科普与学术相兼、趣味与内涵并举,并专门收入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对六堡茶保健功能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作为六堡茶工具书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此外,该书收录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信息,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提升了该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上)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上)

摘要:广西六堡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六堡茶产业也攸关数万茶农的切身利益,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角色几个方面对广西六堡茶产业进行了分析,并对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钻石模型;六堡茶1背景和意义六堡茶产于广西,而以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所产的最为有名,故称六堡茶。六堡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类。六堡茶产业被作为梧州乃至整个广西的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因此研究六堡茶产业不仅关系到广西历史文化之一六堡茶的繁荣大业,也关系到数万茶农的切身利益。 2对广西六堡茶产业分析的框架对一个区域的某个具体的产业的分析,需要从竞争的角度来审视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这个产业的状态。从理论上看,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竞争力受其内外环境中的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角色。而且,这四个关键要素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机会和政府则对它们产生影响。这就是其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3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3.1生产要素分析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自然禀赋的初级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并认为,在现代社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六堡茶发源于梧州辖区的桂江两岸,山水相连,沃土成片,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应种茶。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生长出我国特有的黑茶。六堡茶受初级生产要素的支撑较强。另外,广西农业的科研力量一直比较强,在茶叶的科研上就有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各个六堡茶生产企业也非常重视六堡茶的的生产技术水平,在技术和管理上聘用高级人才。使得六堡茶的发展有了相当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由于六堡镇的茶叶产量不够,需要调动周边地区的茶叶来补充,致使茶品外相、内质不一,市场较混乱,直接影响到六堡茶的销售,不良的销售又导致市场份额的缩小,最终的结果是六堡茶没法产生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和大商家。3.2需求条件分析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和预期需求。作为一个历史名茶,六堡茶的需求历来比较旺盛。早在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畅销于穗、港、澳等埠”,其品质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六堡茶需求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其收藏价值。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耐于久藏,越陈越醇的特点。但是,由于宣传的力度还是不够,六堡茶在全国很多其他的地方还是很陌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六堡茶市场的扩展。3.3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波特认为,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广西的六堡茶产业,走的就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梧州市政府通过申请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聚集一批深加工企业,良性竞争,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地理标志共有品牌的引导运作,梧州市目前六堡茶加工企业已上升到l1家,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六堡茶产业群。六堡茶产业群的形成,促进了原料基地、包装供应商、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的发展。此外,苍梧县启动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列入休闲旅游业发展重要项目,努力延长六堡茶产业链。(未完待续)

石濡菲:指尖上的六堡茶传承


石濡菲:指尖上的六堡茶传承

站在高温的炒锅前,石濡菲赤手在炒茶锅中不停翻炒着茶叶,滚烫的茶叶在她的掌心中不停旋转——

【劳模故事】指尖上的六堡茶传承

历经兴盛与衰落,清朝年间从茶船古道走俏海外的梧州六堡茶,近些年重回人们视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告诉记者:“种茶、制茶、品茶,成了梧州六堡镇最鲜亮的名片。”

从学习制茶到打造一家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80后石濡菲在这一行业浸染11年。记者见到石濡菲时,她穿着一身清雅的旗袍。这身旗袍,就像是她在为六堡茶打拼的“战袍”,成为她向外推广六堡茶文化和带领乡亲致富的必备之物。

3代做茶人

回到茶厂后,石濡菲换下旗袍,穿上最朴素的制茶服,挽起一头长发。站在高温的炒锅前,赤手在炒茶锅中不停翻炒着茶叶,滚烫的茶叶在她的掌心中不停旋转。

“我外公外婆在茶厂工作,母亲17岁就在茶厂里制茶。”打记事起,母亲韦洁群每天都在制作六堡茶,石濡菲就是在六堡茶香中长大的。小时候,喝六堡茶是每天早上洗漱后的第一件事,而每天结束前一定要做的家务,就是要为第二天闷上几壶六堡茶。

在六堡镇塘平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园,都种茶制茶,六堡镇公社茶厂曾经是当地最大的茶叶收购点,1976年至1986年的10年间,石濡菲的父亲作为厂长负责管理六堡镇公社茶厂。

为了改进生产技术,在一次研制中,茶厂18吨茶叶一夜之间全部发酵失败,烧成了炭,遭此重创,虽几经努力,茶厂的亏损依旧无法挽救,1986年六堡镇公社茶厂倒闭。茶厂的倒闭,导致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制作“没有销路”的六堡茶,他们纷纷挖掉老茶树,改种起松树、八角等谋生。

2006年,石濡菲的父亲去世,为了帮助母亲照顾家中的生意,高中毕业的石濡菲回了家,进入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工作,学习制茶。回忆起刚学制茶的日子,石濡菲坦言,“一开始也只是当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来做。”

两年后,一位从广东前来寻找六堡茶的商人,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当时,通往六堡镇塘平村的路还未修缮完毕,泥泞的山路和上百个险急弯道都没能浇灭广东商人对茶的热情。走了数小时山路后,广东老板找到了石濡菲,指定就要当地原产的六堡茶。品尝过留存近20年的老茶后,广东商人兴奋地表示,高价收购石濡菲家中所有的六堡茶。

石濡菲把家中角落里无人问津的老茶都翻找出来,一称重才发现仅有不到2公斤。“以前我们觉得这些茶太老了,没有市场还占地方,就把很多老茶扔了。”广东商人带着遗憾返程。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发,不重振六堡茶的名声实在是太可惜了!”

技艺传承

下定决心后,石濡菲利用业余时间跟随老师傅学习制茶工艺,她走遍了六堡镇的每座茶山、每个村寨,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

采茶时节她跟随茶农一起上山,回家共同炒茶、揉茶,日复一日重复着最简单的劳作。她逐渐积累了一套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六堡茶的秘诀。但这仅是开始,好学的她总喜欢与乡亲们相互切磋、交流经验,经常就不懂的制茶工艺向老师傅们请教,并一遍遍练习。

渐渐地,她形成了一整套六堡茶制作生产的独特见解,并由此自主研发了符合大众口味的紫芽茶、七月七茶。两味新品一上市就广受欢迎,当年即为企业创造了丰厚利润,茶厂也因此破格提拔她为研发部主任,并以她的名字注册了“濡菲”六堡茶。每每听说外地有茶展会,她就会奔赴“前线”推广六堡茶。

泡茶、送货、接单都亲力亲为,在石濡菲的带领下,黑石山茶厂在梧州的销售店铺,从1家开到了3家,店铺面积由30平方米拓展成500平方米,茶厂的年营业额也上升到600万元。渐渐地,六堡茶从一份工作,变成了石濡菲的一份事业。

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她还向企业建议:扩大企业规模,从旅游和丰富特色文化等方面着手,扩建一间集纯手工作坊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厂房——六堡茶文化展示馆,供游客参观体验;建议在原有生产车间内,增加传统工艺生产线,增加成品茶产量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采纳她的建议,企业投资400多万元,建起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作坊和展示厅。

反哺家乡

六堡茶再次走回了辉煌,石濡菲也获得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对石濡菲而言,“传承”二字带来的责任更重了。

“我叔叔曾经跟我说‘你要培养年轻人,让他们把家乡的好东西传播出去’,我一直记在心里。”为了让更多的乡亲学到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石濡菲每年都开设两期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们。

未培训前,大多数村民做的六堡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做得又苦又涩,卖不出好价钱。培训后,村民们原本最多只能卖80元1公斤的茶叶,卖到了200元1公斤。据了解,8年来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50多人次,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25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23户农户成为传统制茶能手。

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再次拾起了六堡茶,来自塘平村的覃秀莲就是培训班的受益者之一,学习制茶之前,覃秀莲在梧州市打工,每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看准了六堡茶的发展前景,30岁的覃秀莲回到家乡参加石濡菲的培训班学习制茶。原本家中丢荒的茶园,在覃秀莲的打理下又种起了茶树,茶园也渐渐扩大至11亩,产量近450公斤。

在六堡镇工会的帮助下,2015年,石濡菲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除了对六堡茶的品种、口感创新外,工作室还开展经营模式创新、包装推广创新等。“以前觉得茶厂每年能挣三四百万元就很厉害了。有了创新工作室后,拓宽了线上销售渠道,现在完成100万元的订单是很轻松的事情。”每年,创新工作室都有不一样的课题,创新工作室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今年是石濡菲从事六堡茶行业的第11年,她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对于未来,她希望能将六堡茶一代一代做下去,给乡亲带来实惠。

今年,石濡菲计划要与母亲一起研制新茶——女儿红。

六堡茶: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上)


六堡茶: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上)

百岁老人徐爱梅珍藏的六堡茶已有80年。

本报记者唐建富文/图

六堡茶,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今六堡镇)的黑茶,后发展到广西20余县。它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几百年来,六堡茶主销两广、港澳地区,出口东南亚国家

1

探茶史六堡产茶千余年

六堡茶属黑茶类,黝黑发亮,在当地被称为茶叶中的“黑宝石”。六堡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到唐代已经盛产。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二十四名茶之一。原来一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均为地名)都有产茶,其中以五堡、六堡的茶做得最好,后得名六堡茶。六堡茶的做法正如陆羽《茶经》所云,“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封之,培之,茶之干矣”。鲜叶经过蒸饼捣揉出汁,用手拍紧成形,烘干后成为饼茶、团茶备用。六堡茶的制法正是源于这种方法。经过不断演变,六堡茶形成了今天的制作方法和品质。

2

寻茶路“茶船古道”下广州

从梧州出发,往贺州方向前行,然后转入山林小道,汽车便开始爬坡“绕圈圈”。这里的山路蜿蜒,弯道很急。进入六堡镇地界,峰峦叠嶂,冲沟纵横。六堡镇位于北回归线北侧,这里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很足,且高山雾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水分蒸发少,所生茶叶厚大,味浓香,价格昂贵。附近的黑石村所产的茶也不错。

云南普洱茶通过茶马古道飘香世界,苍梧六堡茶也有鲜为人知的“茶船古道”。《广西通志》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重山“封锁”之下,六堡茶如何走出山来?请往下看——

六堡镇北坡脚下,百岁老人徐爱梅手脚依然利索,可以打扫卫生。徐爱梅所住的土墙青瓦老房子记录了百年茶事。90多年前,10岁的徐爱梅开始上山采茶。后来,聪明伶俐的她开始“走船”,即通过船运卖茶。接到广东茶商的订单后,徐爱梅带着六堡茶要送到广州。以前没有道路,从六堡前往梧州,沿途的崇山峻岭连马匹都难以翻越,走完这40里山路必须带上干粮走一昼夜。山路难行,六堡人想到了水路,但由于六堡河河面窄,河道浅,只有每年的七八月份可以行船。贯穿的六堡河河水从镇上的河口街为起点,汇入东安河,达到梧州。一人、一竹排、数担茶,飘浮在六堡河的水雾中,这一画面在老人脑中是无法抹去的印记。竹排到梧州后,茶叶被装上木船,由西江进入珠江,直至到达目的地。

中茶六堡2017优秀征文连载:印象六堡 舌尖上的窖藏好味道


中茶六堡2017优秀征文连载:印象六堡舌尖上的窖藏好味道

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六堡有茶,一饮千年。

追溯百年前兴盛的六堡茶事,却是从南洋的故事开始,那些离开故土的中国劳工们,就是靠着这一碗六堡茶祛湿、防病、养命。南洋那段苦难的日子已经不堪回首,六堡茶的滋味却已经在异国他乡扎根长留。对我来说,六堡茶最初的味道,是从友人沏泡的一杯中茶牌六堡茶开始的。多年过去,依然清晰记得那丝丝缕缕清远幽长的槟榔香,在口齿间弥漫回荡的感觉。正是这一场与六堡茶的偶遇,从此就喜欢上了六堡茶那种醇和甘香的味道,开始了一段闲暇时寻茶、品茶的历程,为自己在步履匆匆的岁月里留下那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

追寻的脚步一旦迈出,沿途的风景就成了一直走下去的动力。我沿着城市茶行的小巷追寻着六堡茶的踪迹,享受着找到好茶的欢喜。这一路上,我逐渐体会到了中茶六堡作为知名老品牌那多年所累积的制茶底蕴是多么地深厚,也明白了为什么喝过的每一款中茶六堡都让我感觉到愉悦的缘由。在寻寻觅觅中,我渴望着一次凌绝顶而俯览天下的品饮巅峰之遇,期待着一次舌尖上味蕾舞动的欣然之喜。

或许喝茶时容易让人的心情放松,茶席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就简单了许多。茶店里喝茶多了,便也认识了几位资深的茶友。某日品茶闲聊间,无意谈起我所渴望与六堡茶的那一场巅峰之遇,席中一位熟识的茶友笑而允诺改日约我品款高端窖藏六堡茶。在约定好的日子,我按时奔赴到茶店。友人说,品饮好茶不可以轻突,先冲泡一款中茶六堡茶砖3310润喉热身才好。虽说是热身之茶,茶汤滋味却也是醇香甘滑,细细品饮后,便为其所淋漓尽致呈现出六堡茶那“红、浓、陈、醇”的特点而赞叹不已。正觉意犹未足的时候,友人拿出一款茶,说是中茶窖藏六堡32106,这个茶在市面流通少却名声大。刚泡好茶,看到茶汤的红艳透亮,闻到杯中的浓郁陈香,我便心知茶不寻常。端杯细啜,醇浓香滑的茶汤如一滴滴温润的春雨,刚沾到舌尖,便催发了那些惫懒的味蕾,把这口中的小小世界化作了一片生趣盎然的春天。我感受到了那清甜的山泉在汩汩地奔涌,感受到了那清新的木参和槟榔香气在淡淡地萦绕,感受到了那清幽的香甜韵味在喉间轻轻地徘徊。这舌尖上如此雀跃般欣喜舞动的味蕾,让我恍然明白,这正是我渴望的那一次俯览天下的巅峰之遇。

听说,巅峰之上更有云山,还有一款中茶窖藏六堡22301比32106的滋味更为高远,不知那又是何等让人惊叹的一种境界,或许这将会是今生另一次云深不知处的奇妙之遇,我期待着未来那蓦然回首却相见的更大一场惊喜。

三口居士:六堡茶事茶名的变迁(上)


三口居士:六堡茶事茶名的变迁(上)

六堡与五堡(狮寨)交界处的一棵老茶树,树干接近根部处直径约有50厘米,据专家称其树龄应超过650年。

1937年由当时行政院新闻局印行的《茶叶产销》一书所绘当时的茶区茶市分布图。(图中红色圆点处为梧州,红圈内灰影部分为当时梧州及苍梧周边的六堡茶产区,其地图中图例示意为“其他茶”。)从图中可见当时梧州及周边和以北的贺州、桂林周边已经是“其他茶”的大产区了。

国画作品所描绘清末广州陶然亭茶楼的景象,当时大大小小的广东茶楼多有六堡茶供茶客选择。

1941年钱承绪所著《华茶的对外的贸易》一书中,提及当时的“粤茶”中六堡茶夹杂各类“青茶”对南洋出口的情况。

追溯历史,六堡茶曾用过的名称不少,其名气渐大后也有很多其他茶冠以“六堡茶”之名外销。笔者翻阅现存史料,试图拨开历史迷雾,从六堡茶名称的种种变化中,纵观其发展历程,从其名称的虚实更替、产区范围的大小变迁、茶青原料的适制选用,透视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六堡乡镇及周边地区自古产茶,茶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秦汉、三国、晋代至唐宋,从野生药用、煮羹食用一直发展到开始人工种植,作为岭南民众消暑辟瘴的凉茶和日常饮料,乃最初的“肇始阶段”;第二阶段为宋元两代及明代初期,为“活跃阶段”,受当时整个中国茶业兴盛及茶区中心南移影响,南方茶业发展进入一个兴盛期;第三个阶段是从明中期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为“兴起阶段”。第四个阶段,则是进入了清中期(道光、光绪年间),马来西亚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吸引了大批华南移民,也带动了岭南民众所钟爱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从这个阶段起直至抗战开始的1937年,是六堡茶业发展史上的“鼎盛阶段”。

前两个阶段,六堡茶尚未得“六堡”之名,第三阶段开始,六堡茶才以“六堡”之名销往南粤大地,到了“鼎盛阶段”,六堡茶因需求量猛增,开始与西江沿岸及各地“青茶”混称,并以此名销往南洋诸国。

宋元时当地已种茶制茶--如修仁茶的黑茶雏形

六堡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近代驰名粤港澳及南洋,为人们所熟知,并进入茶叶专著及教科书在黑茶的章节,成为不可忽略的历史名茶。

可以明确的是,明代之前,六堡一带尚未得“六堡”之地名,所产茶不叫六堡茶,但从留存下来的数百年树龄的老茶树估计,当地起码在宋元两代已经开始种茶制茶。

这点与普洱茶非常类似,“普洱”地名之得名也是在明代,明代万历年学者谢肇?所撰写的《滇略》中首先出现“普茶”一词,在清代康熙年间章履成的《元江府志》里才提到“普洱茶”,同样以老茶树为证,在明代之前当地及周边已经开始种茶制茶。

从明代开始推行的保甲制度,至清代相沿。苍梧县下设多贤乡等十一个乡的建制,多贤乡设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六堡由此得名,“六堡茶”之名也开始出现,更多以大箩筐装散茶形式在民间售卖,因此也称六堡散茶。

那么,在明代之前,六堡茶叫什么呢?

成书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左右的《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王文楚点校本,2007年)中对南方产茶的记载要比唐朝详细和丰富。书中3139页【岭南道】八【封州】条【土产】中记载有:“春紫笋茶,夏紫笋茶。”苍梧五堡、六堡地处山区,山路崎岖,极为难行,所产茶历来都是经水路东安江入贺江,再经封州出西江。据笔者考据《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封州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大多出自当时六堡山区一带,其实就是六堡所产的紫芽品种。在宋代,是属于绿茶的工艺。

另外,当时北宋诗人郑刚中(公元1088~1154年)的一首七律诗序有记载:“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诗中提到的类似“修仁茶殊苦涩”的茶之工艺特征,对比传统六堡茶制法,可作佐证断定其记述的这些茶都是出产于当时的六堡山区一带的产茶区域,并通过水路沿江贩售。只是当时这种“土产茶”也没有正式命名,嗜茶的诗人也只好比作“下等修仁”来“称呼”了。

明代起始有六堡茶名--古法“青茶”在珠江流域推广

明代始有“六堡”地名,所产茶叶,周边乡人多冠以地名称之。

明代,人们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制茶都发生生了很大改变,大茶壶的泡饮逐步流行。直至?代、近代,在岭南的广府文化区,人们习惯用一种民窑粗瓷洋桶大茶壶来泡茶饮用,缸瓦铺里也有大瓦壶出售。富有岭南特色的佛山石湾当年也生产许多形形色色的大茶壶供民间使用。

正是广东人的这种爱茶嗜茶的生活习惯,刺激了六堡茶在广东(特别是珠江流域沿岸)的消费,也促成了后来的六堡茶大兴盛。在咸丰、同治年间,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变馊的特点,已经深入到人心,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日常用茶,“六堡”谐音“六宝”,意头甚好,其茶名在广东民间颇为“开名”,六堡所产“茶特别靓”成为了人们的口碑。

当年在六堡合口街设庄收六堡茶的,有来自广东省城、郁南、云浮、鹤山、江门等地的老板,他们在将六堡茶运销港澳的同时,也批发给周边茶庄。当时有茶庄出于减少竞争的原因,刻意隐去产地地名,把六堡茶称作“青茶”、“桂青”在市面上售卖。在广东民间老茶客所流传的当时饮用的青茶、桂青等,以及在很多广东老茶庄所保留的进出账目中,青茶特别是桂青,其实就是六堡茶。因为传统工艺的六堡茶新茶,在口味和外形上,与民间常说的绿茶、清茶、青茶比较相似。

这种情况在现在梧州及广东茶楼中,依然可以得到佐证,一般的茶客及伙计都“默契”地将绿茶称作“青茶”,而不会理解为真正属于“青茶”的铁观音等乌龙茶。

将六堡茶和其他地方的“青茶”混作一谈,有利于周边地区产制的六堡茶促销和消费方面的原因。

因为随着岭南民众对六堡茶消费的增加,六堡山区内的茶产量未能满足需要。很多地方也种植、生产六堡茶,供应市场。包括周边的如苍梧四堡五堡、岑溪、藤县、贺州(当时称贺县)、广东罗定、郁南、高要、四会等地。资料显示,这些地方所产的茶,也以六堡茶或青茶之名大量销往粤港澳及南洋。

广东的一些老茶庄资料显示:清中期起,大量“青茶”开始运销南洋。当时西人是不大饮用青茶的,整个南洋的华侨总数超过千万,闽人多饮乌龙,粤人(尤其是广府人)多有饮青茶的习惯,当时广东的茶叶资料有“南洋消费青茶最多”的记录,所指大多就是广西桂青———六堡茶。当然,也有一些茶庄采购其他地方的绿茶,充作桂青茶六堡茶出口南洋的情况。

清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六堡与各地“青茶”之名混用

据1946年十月第五卷9、10期《广西农业通讯》载刘文庆之《广西茶叶今昔观》:“苍梧茶产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品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本县茶以六堡乡为多,其栽培面积几占全县茶区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本县接近广州香港,交通堪称便利,所产茶叶,向来销售转运国外为多”。另有记载:“畅销穗佛港等埠。当六堡茶收成时,粤商在合口圩设庄收买,再烹炼制成茶饼,甚为精致,熬而饮之,味与普洱茶同,年产约50万斤。”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的状况:“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按其所述“六堡乡几占一半”,算来这“其余所产”规模也占了过半的面积及产量。这部分的茶(从现存的部分老茶树看来,相当部分也是引种于六堡茶乡),也以六堡茶或青茶之名,运销粤港及海外。

这里提到六堡茶又名?茶,就很能说明问题。笔者曾多次走访六堡镇各村老人了解这个情况,都说没有“也称作?茶(峒茶)”的流传。而事实上,该文提到的这个峒茶,当时是岑溪所产,也称岑茶。清同治12年版《梧州府志》卷三物产篇有“岑溪产峒茶”的记载:岑溪“归义下乡山心村”所产“山心茶”,有大峒山岭、“大石峒”山头所产为佳而有“峒茶”之别称,笔者就此求证于岑溪当地人,该地归义下乡“大石峒”确实以前曾有产茶,品质颇佳。据推测,应是当时六堡茶在广东销售畅旺,周边所产茶虽品质优秀,但亦愿意“混迹”于六堡茶中,以利销售。

同样的,周边的包括罗定、郁南、肇庆甚至四会等地,当时都贩售“西青”“肇青”“桂青”等“大三青”茶,甚至有的干脆直接也打上“六堡茶”的名称。

1941年7月由民益书局出版的钱承绪所著的《华茶的对外的贸易》中就有这方面的描述:“南洋侨胞集中各地,以马来亚销茶为最多,年约二十余万件,越南次之,约十余万件,泰国荷印缅甸及非律滨亦各销万件至数万件,其由香港转口者,为数尤多”、“战事以后,因闽茶来源不旺,南洋侨商颇多采购粤茶。”并述:“按茶叶销售南洋各属,其属吾国所产的,大都来自闽粤滇三省……”在“粤茶”里面提到“罗定所产茶,有西青土青六堡等名称,所谓西青即系西江绿茶,土青为土制的西青茶,其品质均甚佳”此外,并有“四会产有六堡茶”这些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周边以及西江沿江而下的民众,将西江上游来的茶称作“桂青”、“广西青”、“西青”、“土青”、“上河茶”,或以当地命名作“肇青”,或与六堡茶混为一谈,将六堡茶改称罗定或四会所产,以利商业销售。

旧时,六堡茶的命名相当混乱,有“桂青”“西青”(“西江青”的简称)、“广西青”、“上河青”、“土青”、“上河茶”、“峒茶”等,但在需要表述正宗正货的场合,如茶庄店铺则标上“正宗苍梧六堡茶”的茶名,以示正宗。

1937年由当时行政院新闻局印行的《茶叶产销》一书所绘民国时期茶区茶市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梧州(图中红色圆点处为梧州)及周边和以北的贺州、桂林周边已经是“其他茶”的大产区了。而且,作者对茶叶特性很熟悉,已经在图上将六堡茶作为“其他茶”而不是绿茶,区别标注了。

六堡茶这种繁荣的产茶制茶运销粤港南洋的局面,在抗日战争开始的1937年被打破了。更为准确的时间是1938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切断了西江航道的水路运输,六堡茶的产制运销被彻底专业中断。(待续)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大观 :何为“宜茶之水”(上)》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