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梧州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

2月9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总结分析六堡茶产业发展形势,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市长朱学庆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朱学庆指出,去年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丰收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打造百亿元茶产业,保持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好态势,六堡茶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和产品价值稳步上升,工作成绩值得肯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距与不足,采取措施提高茶叶企业实力市场占有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朱学庆强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六堡茶作为横跨一二三产的特色优势产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各级各部门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继续加大六堡茶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快打造百亿元茶产业,努力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全面提高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一要做优产业规划明晰茶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向、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遵循。二要做实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三要做大产业规模,一方面突出抓好六堡茶原料基地及六堡茶加工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实现六堡茶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四要做响品牌和影响力,加快申报注册“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商标,加大公共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六堡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五要做大销售市场,完善“线下”流通网络,打通“线上”营销渠道,扩大六堡茶市场占有率。六要做好产业融合发展文章,一方面做好与旅游业发展的结合文章,另一方面做好与健康养生产业的结合文章,推动茶叶、旅游、养生等元素深度融合。七要做强科技和人才支撑,提高六堡茶科技含量,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六堡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据悉,目前全市六堡茶生产企业达50家(获QS或SC认证),从业人员4500多人;2016年六堡茶产量超1.2万吨,产值达12.8亿元以上,创税超2700万元。

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主持会议,市领导叶剑强、黄恩、黄荣森参加会议。(祝琳梧州日报)

CY260.com扩展阅读

广西六堡茶学习“茅台”闯劲做大做强


广西六堡茶学习“茅台”闯劲做大做强

中国“国酒”茅台酒,因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以酱香突出、酒体醇厚、回香持久等特点而名扬海内外。然而茅台酒的发展壮大也曾经历过一段阵痛,出现过严重亏损。逆境中,“茅台”大胆创新,大力实施“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品牌茅台”的发展战略,闯出了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0年后,茅台酒年销售收入从原来张明沛的8亿元增加到40多亿元。

与茅台酒有着相似特点的梧州六堡茶也因其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据考证,六堡茶的产制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因生长在北回归线附近低纬度、气温适宜、雨量充沛、云雾缭绕的山上,茶叶鲜嫩品质好,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被列为中国24种名茶之一。早在清代嘉庆年前后,六堡茶就远销日本、东南亚、港澳、两广等国家和地区,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场仍占主导地位,盛时年产1500吨左右,曾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但之后,由于营销观念老化,缺乏干劲与闯劲,六堡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停滞不前,质量不稳定,品牌没打响,因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六堡茶在国内外的销售量逐年降低,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六堡茶厂难以为继、发展艰难。

茶为国饮,国盛茶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方重视与支持,随着观念转变,消费需求量逐步加大,茶叶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著名的六堡茶因其特色明显、品质特好、发展较快,效益显著。目前,人们对六堡茶的认知度高,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稳打稳扎,做强做大。各级各方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真抓实干,促其发展。六堡茶生产企业要有战略眼光,要站在高起点高水准上谋求大发展:

一、要借鉴“茅台”经验,特别是敢闯敢干的精神,抓住良机,加快发展,创造辉煌;

二、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坚持开放搞活,大胆开拓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用好用活六堡茶国家地理保护产品这一标志,努力打造“六堡茶”知名品牌,让六堡茶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作者为广西农业厅厅长)

六堡茶:深修内功做大六堡茶产业


六堡茶:深修内功做大六堡茶产业

六堡茶茶艺表演是春茶节系列活动中备受市民喜欢的一项。孟亚西 摄

梧州茶博城在鸳江丽港开业以来,成为梧州市六堡茶企业宣传和营销产品的重要窗口。陈健新摄

六堡茶受到了外国游客的喜爱,两个英国游客特地到鸳江丽港一家茶行品茶选购。孟亚西摄

2010年6月16日至21日,国家农业部、文化部联合举办全国农民艺术节。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在这个艺术节上展示了六堡茶产品和制作工艺。麦朝枢摄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3月19日讯:尽管市场上都知道六堡茶这个名茶,但能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六堡茶品牌还不多。有专家建议,要做大六堡茶市场首先就要先做强六堡茶产业,依靠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以及信誉度赢得消费者,以求实现整个六堡茶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010年3月,广西(梧州)第三届春茶节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举行,现场交易额达587.63万元,35家企业与外地客商签订了六堡茶购销协议,合同购销额高达3.77亿元。

同年5月,多个六堡茶品牌产品入选上海世博会,独特风味让国内外游人迷醉,大大提升了六堡茶的国际影响力及品牌知名度。

8月,台湾茶艺专业期刊《普艺》用多达70多页的篇幅介绍了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以及产业发展状况,全面地向宝岛群众推荐六堡茶这一历史名茶。

在去年的第七届梧州国际宝石节上,作为“梧州三宝”之一,六堡茶不仅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还成功通过六堡茶制作工艺和茶艺表演活动,让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为世人所知。

以上仅是六堡茶在过去的一年里所取得辉煌成绩的一部分。近年来,六堡茶早已走出了梧州这片土地,以“红、浓、陈、醇”著称的独特茶香已飘到了全国十多个省(市、区)以及东南亚国家。

六堡茶,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六堡茶、世界的六堡茶。

契机:墙内墙外日渐飘香

“这是正宗的六堡茶吗?有多少年了?”3月5日,在鸳江丽港一家特产专卖店,利用周末来梧探亲的广东肇庆游客刘友谊捧起一块六堡茶茶饼闻了又闻。见游客心存怀疑,店主马上倒了一杯香浓的六堡茶递给刘先生。试饮过后,刘友谊二话没说,立即买了两盒。类似这样的一幕,几乎天天在梧州各大六堡茶销售点上演。

从2005年开始,承借普洱茶的东风,同为黑茶的六堡茶以其独特品质以及悠久的历史底蕴迅速走红,打破了狭小的传统销售市场,市场越做越大。六堡茶的独特茶香不仅已飘到内地各省市,更飘到东南亚、日本、欧美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墙内墙外都日渐飘香的喜人发展势头。

种种迹象显示,六堡茶,这款一度沉寂的中国历史名茶,已走出发展的低谷,正迎来市场不断扩大、产业持续发展的灿烂春天。

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气息的应该是站在生产销售第一线的六堡茶茶商。人称“六堡昌”的陈伯昌是地道六堡人,从1989年算起,陈伯昌从事六堡茶销售已有22年了,对于六堡茶市场由衰落低迷到重新繁盛的巨大变化,他有着切身的体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六堡茶市场低迷,一级六堡干茶甚至卖到2元一公斤也没人要,六堡镇不少茶园丢荒或是改种木薯。从2001年开始,六堡茶才渐渐出现转机。”陈伯昌说,也就是从那时起,六堡茶渐渐进入了持续至今的快速发展时期,市场销售日益红火。尤其是够年份的六堡茶供不应求,价格更是一再飞升,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炒作六堡茶的现象。

2004年,随着普洱茶的兴起,目光敏锐的陈伯昌嗅到了六堡茶潜在的巨大商机,他先是开设了一家以六堡茶做原料的茶美食餐厅,随后又筹资开设茶庄,专营传统六堡茶,正式成为一位六堡茶文化的传播者。如今,陈伯昌的茶叶生意不仅已遍布大江南北,还走出了国门,在马来西亚、韩国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生意越做越大。

来自梧州市农业局的统计数据也佐证了陈伯昌的成功:2010年,梧州24家六堡茶企业共生产出成品六堡茶8400吨,产量是十年前六堡茶市场刚复苏时的12倍,年产值达8亿元。据预计,2011年,梧州成品六堡茶产量将有望首次突破万吨大关,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六堡茶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侨销茶,国外市场一直是六堡茶的传统销售市场。目前,六堡茶的国外市场也在不断地复苏,出口态势十分良好。据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统计,2010年梧州市六堡茶的出口量、出口总值分别为325.954吨、95.3750万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66%、108%。

《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第一起草人、食品安全管理高级工程师吴平表示,虽然这325.954吨的出口量与历史上最高的出口量1250多吨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但随着六堡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作为传统侨销茶的六堡茶,其出口前景依然被看好。

六堡茶专业市场从无到有也是六堡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果。2008年初,全国首家六堡茶专业零售市场——梧州茶博城在鸳江丽港开业,梧州茶厂、梧州中茶、梧州茂圣茶业等十几家六堡茶企业在茶博城设立店面开张营业,向南来北往的游客展现六堡茶的迷人魅力。2008年11月,全国最大的六堡茶交易中心——梧州茶城在西环路水木蓝山小区商业街内建成开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集茶艺、交易博览、茶文化、旅游康乐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六堡茶专业市场从无到有,更为我市六堡茶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宣传和营销平台。

不足: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茶叶消费者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没有几家强大的龙头茶叶品牌的带动,茶产业将难以取得快速的发展。跨入21世纪以来,健康产业日益崛起,茶叶作为健康饮品,将会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市场消费规律,茶叶注定要走工业化、品牌化路线,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否则茶叶将被继续作为农产品而非工业品。

那么,梧州六堡茶离这条品牌之路有多远呢?从以下事例中可窥见一斑:在去年春茶节的广西名优茶评比活动中,梧州中茶和梧州茶厂生产的多款优质六堡茶获得金奖和银奖,但这些产品外包装仅有“六堡茶5015”、“0113六堡茶”这样的产品编号,而没有明显的专属的品牌名称。显然,在这个品牌化的时代里,这一包装不利于消费者的熟知和市场的推广。

“可以说,随着六堡茶市场的复苏,六堡茶已经获得了很高的集体荣誉,成为了梧州的城市名片。然而,即使是在梧州本地,不少人也叫不上梧州有哪些单个六堡茶产品品牌,这就是我们目前品牌建设的现状。”高级工程师、原梧州茶厂厂长郭维深说。

确实,“有好茶无名品牌”,这是业内人士谈到六堡茶品牌建设时常用的句子。这不免与品牌制胜的当今时代极不相称。

为何在六堡茶这样一个企业快速成长、产品推陈出新的朝阳产业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呢?郭维深认为,这有着历史原因:历史上六堡茶产量一直相对较少,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更多的是以侨销茶的形式出口,由于对内宣传不足,六堡茶品牌以及其独特的风味、特有的保健作用等都较少人知。

事实上,六堡茶企业自身的品牌意识淡薄,不重视品牌建设,也是六堡茶“有好茶无名品牌”的另一症结。

苍梧一家六堡茶企业总经理曾对记者表示,他在企业产品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非常“低调”,认为只要有好的产品就自然会有好的销售量,没有必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推广,而且投入能否收到效果还是未知数。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产品全部都在本地销售,目前还没有“走出”梧州,开拓外埠市场。究其原因,是企业品牌意识淡薄,产品知名度低、影响力弱,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由于对品牌认识的不透彻,一些即使有品牌意识的企业,在品牌发展之路上也越走越窄。

不少的六堡茶企业都获得过从各地举办的茶叶评比的奖杯、奖状,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这些闪闪发光的荣誉的作用多是出现在企业的产品宣传册中,成为宣传推广时惯用的一个噱头。

“参加各种茶博会、茶叶评比比赛确实对宣传推广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品牌的打造并不能只靠参加茶博会。因为现在各种类型的评比太多了,其实,外省有些茶博会含金量并不高,可以说完全是商业行为的,就是那种只要参加都能得奖的业内游戏。”梧州市古鼎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关展波直言不讳,“显然,六堡茶品牌的建设是不可能靠茶企蜂拥参赛来完成的。”

从2007年成立公司涉足六堡茶产业以来,关展波几乎跑遍了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对于六堡茶品牌的知名度的低下,他有着深切的体会:“在区内,六堡茶还算小有名气,但出了广西,在与客户接触的时候,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人对于六堡茶几乎一无所知,还以为我们说的是六安瓜片(安徽一种名茶),营销人员只好采用‘六堡茶与普洱茶同为黑茶,因原产于梧州六堡镇而得名’诸如此类的解释,人们才会有一点初步认识。”

关展波建议,在梧州六堡茶整体知名度还不够的情况下,品牌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六堡茶这一茶叶品类的推广和宣传上,而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六堡茶,仅靠单个企业去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只有政府牵头切实地做些全面工作才能达到,而不仅仅是组织茶企参加各种博览会那么简单。

对策:好产品才能托起大市场

一直以来,在提及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上,我们常用的表述是“做大做强”,那么,六堡茶该如何“做大做强”?“做大”与“做强”两者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再具体到六堡茶市场的发展壮大,“做大做强”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在这个产业基础尚未打牢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市场的大,追求市场的广,那是舍本逐末,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把六堡茶市场做大,首先要做强六堡茶。”郭维深认为,六堡茶市场的做大与整个产业的做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大”的市场,也就没有“强”的产业,当然,没有“强”,这个“大”也一定是要打引号的。

郭维深认为,要“强”产业,就必须在抓优良茶树的种植、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和加工两方面下工夫。“有了优质的六堡毛茶,继承了优秀的工艺,依托标准的生产,我们定能生产出优质的六堡茶产品,这就把六堡茶产业做强了,产业强了,市场自然就大了。”

“梧州六堡茶若要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还需继续在提升质量方面下大气力。”《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第一起草人、食品安全管理高级工程师吴平说,虽然六堡茶海外市场日益扩大,但种植基地还不够大,没建立实物标准样品,生产企业执行该标准的力度不一,导致六堡茶的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吴平认为,做优产品质量、做大产业规模、做响茶叶品牌,才能提升六堡茶在茶叶外销市场的话语权,才能抢占更多的潜在市场。

对此,市委党校讲师吴海表示认同:“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有质量就有市场,有质量就有持续发展力。对于六堡茶这个古老又年轻的产业来说,过度的吹捧和炒作是对它的‘棒杀’。要知道,一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坚实的产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过硬的质量,因为质量好才能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拥有了消费者你才能谈打造品牌,才能壮大产业。做大市场要先做强产品,这本身就是一个事物发展先后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六堡茶产业应该多在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美誉度、消费者的忠诚度等短处加大建设力度,只有这样,产业发展之水才能永不枯竭。

梧州举行六堡茶产业发展研讨会


梧州举行六堡茶产业发展研讨会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梧州市茶业商会年会》在梧州市江滨国际大酒店举行3月20日,由梧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梧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梧州市茶业商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梧州市茶业商会年会》在梧州市江滨国际大酒店成功举行;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茶业学科带头人、茶业研究所所长王登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一级评茶师刘栩,广西茶叶学会理事长、会长麦楚均等专家应邀出席研讨,梧州市政府相关领导和管理部门、梧州市六堡茶生产及经营企业等共180多人出席研讨会。

梧州市茶业商会对2014年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颁奖表彰在茶业商会年会上,会长苏淑梅女土作了题为《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六堡茶品牌建设》的发言,对商会去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2015年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随后对茶业商会2014年“先进会员单位”、“先进个人”进行颁奖表彰。

在六堡茶产业发展讨会上,专家就六堡茶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刘仲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黑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六堡茶的市场前景》的演讲,王登良教授作了题为《六堡茶体内抗氧化作用的研究》的演讲,刘栩研究员作了题为《以质量为本,兴六堡茶产业》的演讲,专家们围绕六堡茶行业团队意识培养、标准化生产、公共品牌建设、保健功效研究、茶文化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等进行深入阐述,受到与会各界人士欢迎。

据悉,至2014年底,梧州市获得生产许可(QS)证的六堡茶企业增至39家,其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企业达6家,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企业2家,六堡茶总产量达10050吨,全行业呈现产销两旺态势。

梧州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钟碧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竺坤松、副市长姜云飞、市政协副主席梁华等参加了研讨会。

梧州市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专题会研究部署工作


梧州市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专题会研究部署工作

1月13日,梧州市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专题工作会议,总结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做大做强我市六堡茶产业的对策措施。

市领导黄俊华、朱学庆、蒋海东、吴浩岭、黄振饶参加会议。

会上,市农业局、苍梧县分别汇报了我市、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情况,市六堡茶研究院和市发改委、工信委、食药监局、质监局、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就进一步加强六堡茶产业科技研究、推动六堡茶产业规范发展、做好六堡茶产业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市委书记黄俊华指出,近几年来,我市加大对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取得较好成绩,种植、加工、品牌推广等方面工作有了较快发展,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六堡茶产业的认识、研究和发展思路等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为六堡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基础。

黄俊华强调,六堡茶产业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是“接二连三”的产业,对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我市六堡茶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探讨和部署进一步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十分重要和必要。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凝聚共识,科学谋划,齐心协力推动我市六堡茶产业创新发展。要围绕六堡茶的功能和价值、农家茶和厂茶的定位与整合、六堡茶的标准化建设等根本性问题,进一步强化对六堡茶特性和特点的研究,精准发力做好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基础性工作,从中找到符合自身实际及适应市场需求的科学发展策略。要加强对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并完善专门机构,加大投入抓好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做好六堡茶产业的科研、管理、引导、培育、宣传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统筹推进六堡茶产业的创新和健康发展。

市长朱学庆指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努力下,我市六堡茶产业的行业管理规范、种植技术水平、基地及市场建设等发展快速,成效显著,从氛围、环境、条件上,为进一步经营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提供了良好基础。

朱学庆强调,全市上下要科学谋划,精心部署,推动六堡茶产业在新时期实现新的跨越发展。要坚持抓规划,高起点科学布局,以高水平的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要坚持抓激励,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市扶持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设立专项资金,实行奖励措施,并积极争取自治区有关政策支持,从多方面加大对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大原料和加工基地建设,加快良种茶苗选育和引进工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加大对现有六堡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主动对接全国茶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大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要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健全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六堡茶标准和科研体系,提高六堡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抓好营销和宣传,积极拓宽市场渠道,弘扬六堡茶文化。要抓好保障,成立和完善产业机构,筹办茶业学会,强化科研力量支撑,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同能力,凝聚起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台湾媒体聚焦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


台湾媒体聚焦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

12月2-3日,台湾TVBS电视台、旺报记者走进广西梧州,了解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及规划,实地了解六堡茶产业在梧州的发展状况,重点采访梧州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下“茶船古道再扬帆”的做法。

在梧州茂圣六堡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中茶公司、六堡镇八集茶园、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台湾记者实地拍摄六堡茶制作工艺,从茶叶的采摘、陈化、工艺和包装等环节,记录工人的日常生产场景和六堡茶现代化生产流程,全方位采访报道梧州六堡茶“茶船古道”的历史、加工技术等,突出反映六堡茶生产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讲述梧州人与六堡茶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台湾记者还兴致勃勃地拍摄了该公司特色六堡茶全茶宴,以六堡茶为原料,创新烹饪手法,无论是蒸煮,还是焖炖,都用简单的六堡茶,配以或荤或素的食材,菜式创意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惊叹于茶与食材相互搭配的神奇效果。

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高嘉甫说:“这次以六堡茶为线索的拍摄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梧州市民很懂得享受生活,这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地方。”台湾旺报记者许昌平说:“对于梧州的美食,在来之前就听说跟粤菜的风格很相似,毕竟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来了之后,发现茶叶不仅仅是用来喝,还可以用来做菜,变成食物的一部分,比如有一个用六堡茶茶叶做的一道鸡汤,非常的鲜美,还有用茶叶炒制的河虾,吃起来的感觉也是非常的好。”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唐云凯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红、浓、陈、醇”四绝及独具槟榔香味而位列全国24种名茶之一。近年来,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和发展六堡茶产业,使六堡茶产业发展迅速,至2016年,全市六堡茶年产量已超过1万吨,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15.79亿元。(中国台湾网广西梧州市台办通讯员吴洁)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品牌提升综述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品牌提升综述

六堡茶产业是梧州市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经过最近十多年来的多举措培育,已初步形成种植基地规模化、市场销售扩大化、产业发展制度化的格局,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

国家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显示,六堡茶品牌价值为15.79亿元,居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第28位、黑茶类第3位。至此,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已实现连续多年上升,排名再上历史高位。

抓住机遇六堡茶复兴崛起

近几年来,梧州的六堡茶企业纷纷“走出去”,在各地茶叶展销会上十分活跃,且收获颇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地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六堡茶产品先后多次获得金奖及“茶王”最高奖,其独特的品质日益得到业界肯定,引起广泛关注。

“梧州六堡茶属黑茶,在清朝就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历史悠久,飘香中外,可惜后来市场陷入低谷,产销一落千丈。直到本世纪初黑茶在国内外热销,给六堡茶带来了巨大机遇。”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说。

不少六堡茶企业抓住机遇扩大规模,使整个产业加快崛起。2005年至今,六堡茶市场稳步拓展,专卖店和经销商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市),销售量迅速增长到近万吨。目前,全市有45家六堡茶生产企业通过QS或SC认证,年产能力达一万多吨,去年实际加工量为11200吨,产品供不应求。

在本地成功举办的六堡茶博览会和交易会,又进一步助推了梧州六堡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2008年、2009年我市连续两年举办六堡茶博览会,2010年、2011年又连续承办了广西(梧州)春茶节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以及2012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到2014年,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这一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茶经济和茶产业合作交流盛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更好地提升了六堡茶的产业品牌。

建立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发展

2006年我市启动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历经四年的多边沟通、多方努力,最终为六堡茶正名,“梧州六堡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随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保证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内外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内力是企业自身要夯实基础增强实力,而外力则是政府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科学的行业发展引导。

毋庸置疑,市委、市政府对于六堡茶产业发展是十分重视的。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六堡茶列为梧州市十大优势农业产业,并制定《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及《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茶农、企业建设标准化和绿色有机茶园,投入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创建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促进梧州六堡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市六堡茶种植面积、市场流通、产业集聚等快速成长,夯实了发展基础。自2007年以来,我市茶园面积每年增幅都保持在3000亩左右,其中增幅最大的2010年新增茶园近10000亩。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达7.5万亩。我市还先后建设万秀区六堡茶集中加工区、苍梧六堡茶产业化集中加工区和六堡茶专业市场,初步形成六堡茶加工产业集群,六堡茶流通窗口平台日趋完善。

在推进六堡茶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市也作出了一番努力。“过去因为缺乏明确的地方标准,六堡茶市场上鱼目混珠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市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牵头起草六堡茶的有关标准,至今已先后推进形成了多个广西地方标准。近日,《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布,成为六堡茶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对于保证六堡茶品质稳定、保障行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公共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前景可观还需提高整体水平

日前,市六堡茶研究院、六堡茶协会作了2016年全国六堡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认为茶产业是绿色、健康和文化产业,在中国茶叶人均消费量逐年提升、市场日渐规范、产业稳步有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六堡茶产业及其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

“不过,面对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国茶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倒逼压力的形势和挑战,梧州六堡茶还需要在夯实六堡茶产业基础、确保六堡茶质量安全、提升六堡茶品牌知名度、扩大六堡茶市场影响力等重点问题上下工夫,推进稳步健康发展。”广西茶叶学会会长麦楚均说。

对此,市委、市政府持续研究探索六堡茶产业发展模式,完善落实扶持政策,并结合国家茶业宏观发展形势与自治区千亿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正在修改完善,对梧州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目标方向、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我市需合理规划和布局六堡茶加工企业,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形成市场互补的格局,提高六堡茶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作用。

我市还持续提升六堡茶加工和生产科学化水平。近年来,市六堡茶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桂林茶科所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六堡茶技改攻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下一步,计划在推动标准化茶园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认证、六堡茶品种选育及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有机种植与生产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实践和推广,通过持续努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成优势产业。(梁萍)

梧州六堡茶:收益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梧州六堡茶:收益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值“两节一会”特别是梧州六堡茶博览会来临之际,我们茶友三人,赴六堡镇理冲、四柳、梧峒,走茶山访茶农,并聚而品茶论茶,就当前六堡茶产业论剑一番,从一个普通喝茶人角度,谈一下对当前业界的看法。

劳力缺不愿种 成本高卖价低

在六堡茶山里,跟茶农聊起种茶,说到现在种植六堡茶政府比较重视,有补贴,但总的来说,茶农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在理冲原来种植有六堡茶的几个农户,在茶地上开始种植松木,准备放弃种茶。在六堡茶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今天,出现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其中有几方面原因。首要就是家中劳力不足。做茶耗费人工较多,劳动强度大。如春季,茶树萌芽快,几乎天天要采茶。白天去茶地采茶,忙碌一整天,也不过采得茶青数公斤(还得看采摘的嫩度要求)。采茶回来已经是傍晚,还得先摊晾开,避免发红。最好还是尽快杀青(不然会影响质量),依靠家中的锅杀青,每锅杀青量不多,速度慢。这时候,往往连晚饭也得赶紧吃,接着还要揉捻。一般而言,单靠手工揉捻,揉捻两遍三遍,已经筋疲力尽。接下来还有烘干,也是靠锅和茶甑用炭火烘干,即使全家老少齐上,一天制茶,也要从大清早忙到晚,甚至第二天一早接着干。加之采茶季节多是农忙时候,往往难以兼顾。很多家庭主要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靠中老年人做茶,忙不过来。

另一方面,做茶比价不高,要卖出后才算获利。老农给我们算了个数,相对而言,做茶产生价值不高,劳动强度大,获利却不大,往往做出的茶,还需要担心卖不出好价。做其他,如钩松脂、收八角等工艺简单,一般也能有80~100元一天。出外打工,基本也有不错的收入,劳动强度比采茶制茶一天忙到晚低许多。

制茶需要工艺,做工好,才能卖好价。尤其是杀青的技术,揉捻的技术和揉捻的次数,这些都要学习和摸索。现在很多茶农意识到这一点,也希望做好工艺卖个好价钱。但现实是往往跟市场脱节,茶农不知道怎么样做的茶受市场欢迎。做好的茶销路不明朗,渠道不多。多年来都是靠本地茶人茶商和合作社进去收茶,茶农没有销售渠道,往往是刚刚做好了茶,就需要操心销售问题。

制茶成本高,但卖价偏低。老农给我们大致算了一下,采摘的人工,请人摘的话基本上需要每天70元到80元。每天采得茶青约6~8公斤,每公斤干茶单单采摘成本就占去13元左右,加上其他杀青、揉捻、烘干的人工,所耗费的木柴、用电等其他杂项,卖价总得70~80元以上。如此价钱的毛茶,厂家拿来做精制六堡茶是划不来的,这样也导致没有了一项大的销售渠道。

与老茶农把酒话桑“茶”之余,我们也颇多感慨,现在的各级政府对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不可谓不重视,每亩补贴时有耳闻;在六堡镇上,各种“大力发展”的标语横幅宣传栏,也可见其决心;在六堡镇上,现在频频上马的立面美化、古镇重建、茶园发展项目,也足见其投入力度之大。但笔者三人看来,这各项工作还需落到实处,发展大产业,还得从细处着手。

发展六堡茶的种植,除了扶持、补贴政策的出台,还需要这些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惠及每一个茶农;除了打造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还需要切实地为茶农拓展销售渠道,协助解决茶农产品的销售;除了要加大科研力度、做好茶园种植研究,还需要切实地对茶农种植、加工等进行技术培训,规范工艺,让茶农掌握并自觉运用于生产。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用市场收益的杠杆,去撬动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

科学管理茶园 利于机械采摘

一直以来,我们的科研部门对六堡茶的种植研究不少,对如何科学种植、管理,如何提高产量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笔者走访的多个茶叶产区,如公平、塘坪、不倚、四柳等,均发现不少茶园的开垦种植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有的是种植在田地里,这样种植出来的茶,产量固然高,但品质没有保障。如何引导茶农科学种植、加强茶园管理,不用农药喷杀害虫,种植遮阴树、提倡施用有机肥、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合理采摘,合理施肥以提高产量等等,这些工作需落到实处。

科研部门可针对原种六堡茶茶树的特点,综合原种六堡茶树的树冠、萌芽状况、采摘要求等等因素,研制、选用适合的采摘机械,或研究改良现有的采茶机械,使之适合于六堡茶的采摘。这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采茶效率,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社前茶、冬茶等精细的茶,可以仍旧采用人工手摘,产量会偏低,适合做高端高价茶品。近期也可以采用采茶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产量,兼顾品质。

对六堡茶而言,一直以来就不是等级越高就越好,这点与普洱茶有类似的地方。从前普洱茶进贡给皇帝的都是选用一些细芽做成“人头茶”,但这些高端茶品并不妨碍普洱茶的大宗茶在民间的边销和普及,反倒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六堡茶也可以继续发展一些精细的茶品,如社前茶、明前茶、冬茶等特色品种,但同时,应该大力推广机械采摘,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量,做出些中低端适合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茶品,特别是中茶、老茶婆这些传统优秀产品,已经形成较好的市场口碑,更应该研究怎么把这块市场做好。

一直以来,出口南洋诸国的六堡茶包括有各种级别的,但以较为粗老的三级四级为多,甚至是四级五级、级外的茶。这些在马来西亚现存的老茶可以佐证。其中,固然与消费群体如矿工、民众的购买力等有关,有价格因素的考量,但与其追求茶质浓厚、耐泡醇和等也有一定关系。这些对嫩芽要求不高的传统,其实是很有利于六堡茶使用机械采摘的。

从前,在六堡合口街收茶的茶商将六堡茶分作细茶、元度(原度)、粗茶、行等(行茶)等几个级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级外)、七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粗茶和低级别的茶每年销量不少。

在六堡茶的二级茶中,其净度要求是“净,稍含嫩茎”,而三级四级,则直接是“粗实、紧卷”、“有嫩茎、有茎”这样的标准了。可见,六堡茶与其他如精细绿茶等不同,是不排斥茶梗的。据一些老茶师介绍,一定比例的含梗量,工艺上是允许的,而且在出口的茶中,较粗的四五级茶也很被接受,除了出口日本的茶,对含梗率有一定要求。从工艺上,有一定量富含纤维素的茶梗、粗老茶青参与渥堆发酵、陈化,其口感更甜醇平和。一定含量梗的比例、较为粗老的茶青,也会有利于后期陈化。

汲取传统精华 研究改进工艺

笔者走访过不少茶山,发现很多茶农做茶是“各有一套”,大都是依照旧时做法,没有培训,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一村一寨一处例”的尴尬,有的是杀青过火或不足,揉捻不够,条索过粗,烘干变焦,导致火烟味等等,也直接导致部分茶农的茶卖不出去,卖不得价。

针对这种情况,现阶段内通过集中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规范工艺,或者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中加工(或代加工),都是解决办法,既降低了劳动成本,也使得工艺一致品质稳定。部分茶农和合作社已经购置了杀青和烘干的滚筒杀青机,使用机械化取代手工,效率提高了很多。

针对传统工艺不经渥堆发酵的六堡茶,新茶口感苦涩难以让市场普遍接受,有关部门不妨从改进工艺上加以研究。

日前在富民的六堡茶文化特色街开业的时候,就进行了一场六堡寒露茶的评茶比赛,参赛的茶样就出现了一些茶农自发的改进工艺的做法。不过,据资深老茶人郭维森评析,这些工艺的探索精神值得鼓励,不过,在探索的方向上,有点缺乏研究。比如,在发酵上,没有依据六堡茶后发酵茶的特点,而是把发酵提前了,在杀青之前,进行萎凋,做出来的茶口味上与传统差异较大,这些探索还未能真正的取得成效。

据笔者所见,六堡茶乡内,有不少“民间高手”做出来的茶,其工艺相当好,甚至是一年左右的新茶,不是采用前发酵的做法,但已经能基本去除苦涩,茶汤微红透亮,口感很好。而传统的如虾斗茶等著名品种中,按其秘传工艺,特制工具,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六堡茶,其中很多精妙之处,值得借鉴。有不少茶友建议笔者并已经开始筹备,按当年广生祥老茶人古法所传,严格遵循虾斗茶的传统工艺,小批量重做“虾斗茶”,让这个历史著名的品种重新焕发出光彩,并从中对工艺探索得出一些经验和启发。

相关的农业科研部门也可以从传统的工艺中,发掘其精华,并结合现代的制茶研究成果,完善现有制茶工艺,让广大茶农做出更多被市场接受、受市场普遍欢迎的好茶,把销路拓宽。

以收益作杠杆 撬动产业发展

无论政府怎么扶持补贴、大力宣传,最终还是茶品必须得到市场认可。销路畅顺,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工艺的研发推广,至为重要。换句话说,六堡茶销售旺了,能大把大把地赚钱了,无需政府大力扶持、努力宣传,茶农自然会想方设法扩大种植、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在这一赚钱效应下,政府可更多从宏观去引导,并对产业进行规范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一个茶品能否适销对路、拓展并占有市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品质和价格。加强茶园管理、规范工艺、改进工艺,品质得到提高;采用机械化的采摘、制茶,大幅降低劳动成本;加大科研投入,缩短六堡茶的生产周期,使得六堡茶新茶能很快就能够进入品饮期,让新茶也能被消费者接受和欢迎;通过提升品质、降低价格做出更多适合普通消费者消费的六堡茶,做大众化的茶,得到市场认识并认可,这样销量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也只有通过市场的广泛消费,让更多人品尝到原种六堡茶的风味,这样反过来促进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以实实在在的市场收益,真正惠及茶农,惠及整个产业各个环节。这样,茶农及茶商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去拓展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与生产和销售。相反,假如做出来的茶,销售不畅、价格偏低、获利甚少等情况下,无论怎么鼓励、扶持和补贴,茶农的积极性都难以调动起来,也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大发展。

历史上,六堡茶所经历的几次兴衰沉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市场需求猛增,产品适销对路的情况下,无需怎么推广扶持,当年六堡茶乡的种植和制茶是一片兴旺景象,甚至出现了旺甫、夏郢等地的劳动力来六堡采摘、制茶、贩运的情况。而后来品质下降、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没有找到其他适合销的市场,六堡茶的生产陷入下滑状态,也必然导致了六堡茶种植的萎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六堡茶百年盛衰给予我们的启示,值得深思。

六堡茶只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并大量消费,靠品质和价格赢得市场,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种植和产业发展。

苍梧县召开六堡茶产业项目推进会


苍梧县召开六堡茶产业项目推进会

5月16日,苍梧县召开六堡茶产业项目推进会,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对下阶段工作进行部署。县长谢善高、县政协主席黄海平、县政协副主席曾庆梅,六堡镇主要领导,县农业局、茶业局、财政局、住建局、林业局、水利局、六堡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城投公司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谢善高听取情况汇报后指出,前段时间,我县与深圳飞尚集团签订了六堡茶产业发展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需提供的各种用地要尽快落实好。9月份即将举办的六堡茶文化旅游节是提升我县知名度,进一步打响六堡茶品牌的好机会,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接待酒店的建设要马上着手开始前期相关工作,县国土部门要进行研究,从扶贫攻坚、乡村旅游、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着手,做好用地的供给。要增加新的垃圾场,6月底前要竣工,7月份要把垃圾处理完,为六堡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要做好六堡茶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有一至两家企业在六堡茶文化旅游节举办期间开工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仓储建设等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步伐。要高标准高起点做好六堡特色小镇建设的总规、控规等工作。水利部门要整合资金,把河道景观建设与河道整治结合起来。各部门、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把各项工作完成好。

黄海平在会上指出,特色小镇要加快申报,相关资料要加快完善。六堡茶种植方面,要尽快召集各镇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努力完成今年六堡茶种植任务。六堡特色小镇建设的项目要尽快确定,六堡茶文化旅游节项目要尽快敲定,旅游酒店建设、规划修编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与会的各单位领导分别在会上提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下阶段工作推进提出了意见、建议。

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品牌提升综述


六堡茶产业是梧州市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经过最近十多年来的多举措培育,已初步形成种植基地规模化、市场销售扩大化、产业发展制度化的格局,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

国家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显示,六堡茶品牌价值为15.79亿元,居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第28位、黑茶类第3位。至此,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已实现连续多年上升,排名再上历史高位。

抓住机遇六堡茶复兴崛起

近几年来,梧州的六堡茶企业纷纷“走出去”,在各地茶叶展销会上十分活跃,且收获颇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地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六堡茶产品先后多次获得金奖及“茶王”最高奖,其独特的品质日益得到业界肯定,引起广泛关注。

“梧州六堡茶属黑茶,在清朝就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历史悠久,飘香中外,可惜后来市场陷入低谷,产销一落千丈。直到本世纪初黑茶在国内外热销,给六堡茶带来了巨大机遇。”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说。

不少六堡茶企业抓住机遇扩大规模,使整个产业加快崛起。2005年至今,六堡茶市场稳步拓展,专卖店和经销商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市),销售量迅速增长到近万吨。目前,全市有45家六堡茶生产企业通过QS或SC认证,年产能力达一万多吨,去年实际加工量为11200吨,产品供不应求。

在本地成功举办的六堡茶博览会和交易会,又进一步助推了梧州六堡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2008年、2009年我市连续两年举办六堡茶博览会,2010年、2011年又连续承办了广西(梧州)春茶节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以及2012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到2014年,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这一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茶经济和茶产业合作交流盛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更好地提升了六堡茶的产业品牌。

建立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发展

2006年我市启动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历经四年的多边沟通、多方努力,最终为六堡茶正名,“梧州六堡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随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保证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内外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内力是企业自身要夯实基础增强实力,而外力则是政府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科学的行业发展引导。

毋庸置疑,市委、市政府对于六堡茶产业发展是十分重视的。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六堡茶列为梧州市十大优势农业产业,并制定《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及《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茶农、企业建设标准化和绿色有机茶园,投入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创建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促进梧州六堡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市六堡茶种植面积、市场流通、产业集聚等快速成长,夯实了发展基础。自2007年以来,我市茶园面积每年增幅都保持在3000亩左右,其中增幅最大的2010年新增茶园近10000亩。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达7.5万亩。我市还先后建设万秀区六堡茶集中加工区、苍梧六堡茶产业化集中加工区和六堡茶专业市场,初步形成六堡茶加工产业集群,六堡茶流通窗口平台日趋完善。

在推进六堡茶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市也作出了一番努力。“过去因为缺乏明确的地方标准,六堡茶市场上鱼目混珠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市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牵头起草六堡茶的有关标准,至今已先后推进形成了多个广西地方标准。近日,《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布,成为六堡茶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对于保证六堡茶品质稳定、保障行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公共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前景可观还需提高整体水平

日前,市六堡茶研究院、六堡茶协会作了2016年全国六堡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认为茶产业是绿色、健康和文化产业,在中国茶叶人均消费量逐年提升、市场日渐规范、产业稳步有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六堡茶产业及其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

“不过,面对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国茶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倒逼压力的形势和挑战,梧州六堡茶还需要在夯实六堡茶产业基础、确保六堡茶质量安全、提升六堡茶品牌知名度、扩大六堡茶市场影响力等重点问题上下工夫,推进稳步健康发展。”广西茶叶学会会长麦楚均说。

对此,市委、市政府持续研究探索六堡茶产业发展模式,完善落实扶持政策,并结合国家茶业宏观发展形势与自治区千亿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正在修改完善,对梧州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目标方向、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我市需合理规划和布局六堡茶加工企业,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形成市场互补的格局,提高六堡茶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作用。

我市还持续提升六堡茶加工和生产科学化水平。近年来,市六堡茶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桂林茶科所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六堡茶技改攻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下一步,计划在推动标准化茶园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认证、六堡茶品种选育及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有机种植与生产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实践和推广,通过持续努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成优势产业。三三三精品推荐三三三江苏大闸蟹产地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梧州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