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群姐的六堡情缘

■《食尚》记者覃希云

将清香的茶叶反复炒、反复揉,几经翻炒搓揉后卷成了一粒粒的螺状……在“品味广西:201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展”上,“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第五代传承人”――韦洁群,用灵巧的双手演绎六堡茶制茶工艺与文化完美交融。

韦洁群的农家六堡茶,坐落在苍梧县六堡镇云雾缭绕的黑石山峦,她一手建造的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就在两树拥抱绿荫婆娑的百年榕树底下。不远处,至今还保留着清中后期嘉庆、道光年间留下的那一片青石砌筑而成的老茶园。黑石山高温多雨,终年盖雾,特殊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

右手轻柔慢慢打转,左手协调地配合也跟着转圈,一圈接一圈,大圈套小圈,圈圈不断,韦洁群一边重复着熟悉的动作,一边饶有兴致地说起她与六堡传统工艺制造情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六堡长于六堡未满20岁的群姐,已经开始随老一辈制茶师学艺了。由于勤奋好学,她很快就掌握了传统的制茶技艺。对原生态“土茶”的钟爱,让群姐此后一直坚守乡间。她行走于纯净的黑石山岭,采用六堡原产茶青,坚持以采茶、杀青、初揉、沤堆、复揉、烘干、分类、发酵、干燥、上蒸、陈化……六堡茶制造的传统工艺,执著地坚守原生态农家茶制作工艺。

对话

《食尚》:坚守传统的六堡茶制作工艺,是否会越受茶友喜欢?

韦洁群:在长期的实践中,六堡原种茶青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反复杀青揉捻工艺的特点,从而形成六堡茶独有的特色。逐步形成红浓陈醇的特色,后发酵时间越长越显槟榔香的特点,得到很多茶友认可,传统制作对于我是有动力的。

《食尚》:生活中为何对原生态“土茶”特别钟爱?

韦洁群:其实是受前辈们的影响,凡是跟六堡有关的箩筐、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物品,都搜集回家自,把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等名茶置身其中,觉得是一种享受,从中会慢慢体会原生态黑石山茶的缘由和醇香。

链接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延续至今,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基本一致。而今天所经历的六堡茶的整套初制流程中,部分工艺得到传统方法的启迪,部分特有工艺经过反复探索、改进而成。

精选阅读

群策群力:推动六堡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群策群力:推动六堡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017年梧州市第二次政党会议协商于7月5日上午在市委会议室举行。会上,梧州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为梧州市不动产登记工作的情况和六堡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受市委书记黄俊华委托,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学庆主持会议。会议现场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有: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学庆,市委副书记蒋海东,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钟碧珍,市政府副市长赵越,副市长黄恩,市政协副主席、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李贞梅,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会主委韦宁,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曹垂龙,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督查室主任陶建军,市政府副秘书长邹知明,市政府副秘书长孔斌,民革市委会专职主委钟锋,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民革市委会兼职副主委潘建忠,民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周云英,民建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燕萍,苍梧县副县长、民建市委会兼职副主委黄文斌,民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梁汉樱,广西益远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民进市委会兼职副主委冯勤,农工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刘萍,梧州市顺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农工党市委会兼职副主委陈旭棣,市侨联主席、致公党市委会兼职主委蔡光天,致公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继宗,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卢莹,市工商联主席钟雁,市工商联副主席黄干洪,市一中副校长、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林卿云,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江琳,市委改革办主任刘继斌,市发改委主任曾健勇,市科技局局长陈绍霖,市工信委主任梁钦,市财政局局长李旭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封雷,市住建委主任覃震西,市农委主任赵春宝,市旅发委主任罗剑,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局长曾一戈,市茶产业办副主任武卫国,市房改办主任甘伟棠等。

会上,市茶产业办副主任武卫国从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工作措施及亮点、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四个方面汇报了六堡茶产业发展情况。

针对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问题,梧州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抒己见,为梧州市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出谋划策。比如:建议加大六堡茶种苗繁育、标准化茶园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六堡茶产业基础水平;大力发展六堡茶旅游,六堡茶产业发展与旅游、健康养老等问题结合发展;发展六堡茶龙头企业,解决“有星星没月亮的问题”;同时建议挂牌六堡茶高新技术企业,申办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提升科技内涵,加大六堡茶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建设六堡茶主题公园,尝试在主要街道、桥梁等基础设施上,增加六堡茶文化元素;创新六堡茶宣传模式,讲好六堡茶故事;加强六堡茶产业创新发展与互联网融合,引导企业差异化发展;吸取其他茶类经验教训,紧抓茶叶质量安全等等。

在认真听取发言后,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学庆指出,大家对问题分析很透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操作性强,市委、市政府将认真研究、积极采纳,融入到下一步工作当中,推动不动产登记、六堡茶产业发展工作等工作扎实开展。

其中,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学庆对六堡茶产业发展尤为关注,他在会上特别提出三点建议:

1、注重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其中规模是指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和扩大企业产量产能,双管齐下打造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2、抓好品牌提升,提升六堡茶品牌影响力。一是发挥国际市场的优势扩大出口,二是抓住六堡茶特色小镇建设的机遇加快产业发展。

3、抓好产业融合,重点做好茶与旅游的结合。以建设岭南健康养生城为主导,以打造六堡茶特色小镇为核心,将茶与长寿结合起来,规划做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讲好六堡茶故事。茶与科技融合,建立区级重点茶叶实验室,引导六堡茶企业优先挂牌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本次会议大家群策群力,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非常中肯到位,对六堡茶产业发展又是一大‘助攻’,相信未来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韦洁群对家乡六堡镇黑石村的原生态农家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坚守乡间苦心钻研、制作和传承传统六堡农家茶,并因此在2009年获得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的殊荣——黑石山峦间的执着坚守

谷雨时节,我们慕名前往苍梧县六堡镇大山深处,寻访被乡亲们尊称为“群姐”的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在久雨初晴充满乡土风韵的塘坪村,在若隐若现云雾缭绕的黑石山峦,在两树拥抱绿荫婆娑的百年榕树底下,群姐的家以及由她一手建造的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就坐落在这里,而在不远处,至今还保留着清中后期嘉庆、道光年间留下的那一片青石砌筑而成的老茶园。

走进群姐的茶室,就像走进六堡茶的世界:箩筐、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盛茶器具古色古香,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名茶品种琳琅满目,置身其中,但觉茶气袭来沁人心脾。捧着群姐精心泡制的六堡农家陈茶,慢斟细品间满齿留香。此时此地,我们才悟出了些许一些老茶客喜欢喝原生态黑石山茶的缘由。

六堡镇黑石山高温多雨,终年盖雾,特殊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六堡长于六堡未满20岁的群姐,已经开始随老一辈制茶师学艺了。由于勤奋好学,她很快就掌握了传统的制茶技艺。对原生态“土茶”的钟爱,让群姐此后一直坚守乡间。她行走于纯净的黑石山岭,采用六堡原产茶青,苦心钻研和制作传统六堡农家茶。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呈现出复兴的势头,群姐也及时抓住商机,大力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

六年前,群姐在黑石山承包一方山地种下当地优质树种,发展六堡茶种植和加工业。近年来,她种植的六堡茶产量不断扩大,但是,依然未能满足茶叶加工生产的需要。由于群姐信誉好,附近的茶农都喜欢上门卖茶青。然而,群姐对茶青的要求甚高,她认为选茶青一要看手感,二要辨汤色,三要观察茶园土壤,为了保证春茶品质,她还严格要求茶农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而在传统制作工艺的推广方面,她更是颇费苦心。每逢春茶上市,群姐就会办起培训班,在十里八乡招收新学员,采茶、杀青、初揉、沤堆、复揉、烘干、分类、发酵、干燥、上蒸、陈化……六堡茶制作的传统工艺,她毫不保留地向乡亲们一一传授。

执着和坚守让群姐得到了回报。2009年6月,群姐荣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称号,成为广西惟一获此殊荣者。采访时,我们细心观察群姐所揉制的茶叶,几经翻炒搓揉后竟卷成了一粒粒的螺状,可见其“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并非浪得虚名。

如今,50多岁的群姐,最大心愿就是将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多年来的诚实经营,使群姐赢得不少的回头客,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甚至粤港澳地区的茶商都向她发来订单,她的产品已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势头。今年,踌躇满志的她计划增加十个传统工艺制作炉灶,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群姐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借助六堡茶文化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腾出几间客房,酿好几坛美酒,在茶园养好土鸡,在周边围起菜园,专门接待各方来访的嘉宾,让客人吃住在农家,并亲身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无穷乐趣,在学茶技、观茶道、品茶韵、赏山景中加深对传统生态六堡茶的认知。

寻访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寻访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图说:最让群姐珍惜的莫过于当年荣获的“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的荣誉了。

图说:采茶是六堡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群姐现场传授采茶心得,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图说:群姐手把手地指导年轻人学习“杀青”技术。

图说:将清香的茶叶反复炒、反复揉,是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的一个特色。

图说:茶厂工人正在精心分拣制作好的茶叶。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5月14日讯:韦洁群对家乡六堡镇黑石村的原生态农家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坚守乡间苦心钻研、制作和传承传统六堡农家茶,并因此在2009年获得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的殊荣——黑石山峦间的执着坚守

谷雨时节,我们慕名前往苍梧县六堡镇大山深处,寻访被乡亲们尊称为“群姐”的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在久雨初晴充满乡土风韵的塘坪村,在若隐若现云雾缭绕的黑石山峦,在两树拥抱绿荫婆娑的百年榕树底下,群姐的家以及由她一手建造的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就坐落在这里,而在不远处,至今还保留着清中后期嘉庆、道光年间留下的那一片青石砌筑而成的老茶园。

走进群姐的茶室,就像走进六堡茶的世界:箩筐、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盛茶器具古色古香,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名茶品种琳琅满目,置身其中,但觉茶气袭来沁人心脾。捧着群姐精心泡制的六堡农家陈茶,慢斟细品间满齿留香。此时此地,我们才悟出了些许一些老茶客喜欢喝原生态黑石山茶的缘由。

六堡镇黑石山高温多雨,终年盖雾,特殊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六堡长于六堡未满20岁的群姐,已经开始随老一辈制茶师学艺了。由于勤奋好学,她很快就掌握了传统的制茶技艺。对原生态“土茶”的钟爱,让群姐此后一直坚守乡间。她行走于纯净的黑石山岭,采用六堡原产茶青,苦心钻研和制作传统六堡农家茶。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呈现出复兴的势头,群姐也及时抓住商机,大力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

六年前,群姐在黑石山承包一方山地种下当地优质树种,发展六堡茶种植和加工业。近年来,她种植的六堡茶产量不断扩大,但是,依然未能满足茶叶加工生产的需要。由于群姐信誉好,附近的茶农都喜欢上门卖茶青。然而,群姐对茶青的要求甚高,她认为选茶青一要看手感,二要辨汤色,三要观察茶园土壤,为了保证春茶品质,她还严格要求茶农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而在传统制作工艺的推广方面,她更是颇费苦心。每逢春茶上市,群姐就会办起培训班,在十里八乡招收新学员,采茶、杀青、初揉、沤堆、复揉、烘干、分类、发酵、干燥、上蒸、陈化……六堡茶制作的传统工艺,她毫不保留地向乡亲们一一传授。

执着和坚守让群姐得到了回报。2009年6月,群姐荣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称号,成为广西惟一获此殊荣者。采访时,我们细心观察群姐所揉制的茶叶,几经翻炒搓揉后竟卷成了一粒粒的螺状,可见其“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并非浪得虚名。

如今,50多岁的群姐,最大心愿就是将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多年来的诚实经营,使群姐赢得不少的回头客,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甚至粤港澳地区的茶商都向她发来订单,她的产品已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势头。今年,踌躇满志的她计划增加十个传统工艺制作炉灶,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群姐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借助六堡茶文化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腾出几间客房,酿好几坛美酒,在茶园养好土鸡,在周边围起菜园,专门接待各方来访的嘉宾,让客人吃住在农家,并亲身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无穷乐趣,在学茶技、观茶道、品茶韵、赏山景中加深对传统生态六堡茶的认知。

“传奇六堡”背后的“六堡传奇”


“传奇六堡”背后的“六堡传奇”

中茶六堡●深山野韵饼以“甘醇如饴”著称,其茶汤的滋味,犹如参汤、甘露一般纯净甜美。其实,甘醇的背后有一段六堡茶的传奇佳话,为深山野韵创作团队带来了一些灵感。“苍梧之野,舜帝巡之;传茗六堡,甘醇如饴。”

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而“苍梧之野”以六堡的产茶量最大,最为著名,于是六堡茶在“苍梧之野”的历代人民群众守护中,生长繁衍,生生不息。

古代人将茶的原叶煮水,药效显著,而滋味却苦涩。作为现代工艺典范的“深山野韵”六堡茶经过中茶梧州的特别醇化技术,滋味变得甘醇甜美,大幅度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品饮此茶,便会想起“苍梧之野,舜帝巡之;传茗六堡,甘醇如饴。”

六堡茶:和光同尘老六堡


六堡茶:和光同尘老六堡

功夫在茶外

前几天喝到一泡令人铭心刻骨的茶。说来茶也平常,只是市场多见价廉物美的六堡茶。只是此茶选料格外精妙,年份又有三十年之久。人为的精心制作、存放,加上偶然配合的天时地利,再加上永恒的时间,方才成就这一泡韵味极佳之绝品,一饮之下,自然难忘。

几天之后,偶然想喝一碗薄茶,喝完翻出日本茶道的书来看,当看到过去的日本茶人茶会之前所做的准备时,心中若有所动。在日本的茶事里,茶会的主人往往要准备超出我们想象繁杂、整洁的茶庭与茶具。洁净到每一块炭都事先用湿布拭去炭屑,用心到每一块踏脚石提前三十分钟洒上一些水。为了茶事里的一朵茶花,甚至提前半年去云游寻访。我想这个寻访,并不仅只是为了一朵花,也是为了内心的成长。

合上书时,忽然想起这泡老六堡茶,于是我想,不写不行了。

茶之艺

茶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了。干茶盛装在竹制的小篓中,颗颗饱满,粒粒匀称,是六堡茶中少见的芽叶成茶,虽然比平常的茶细嫩些,盛装的竹篓又比平日见到的小好几个单位,但是当此茶呈现在茶人面前时,仍是带着别开生面的大气与威严。带茶来的老师并没跟同座的茶友说这是什么茶,但仅凭这干茶透出的松、定、静,大家纷纷推测:此是年份极老的六堡茶。

开汤润茶,乳白纱状的茶烟自茶台飘起,久凝而不散,举座皆静。平时要喝好茶前,老师总特别提示我们:要安静,谁也不许说话了。可是泡这泡茶时,大家都敛神静气,注视着茶与水的交融,注视着每一丝茶气的唤发。使人宁静的,并不是“茶”,而是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它的力量博大,却来得从容而宁静,足以使人静下来,我想所谓爱茶,就是希望与之达成交流。

吃茶之美,在于静默,在于不分别。老六堡的茶汤味若槟榔,可嚼,可听,可琢,可磨。当你口中含着一口温润的茶汤,茶气与茶汤的温度合力将四万八千个毛孔一齐打开,污浊尽散,烦闷尽破。此时,茶的苦、甜、陈、郁皆在口中轮回,入口时是清凉、甘甜的,徐徐咽下后,从胃里缓缓升上一股暖意,一种老六堡茶特有的甘醇馥郁徘徊在唇齿之间,使你舍不得张嘴,不忍心讲话。于是平时必不可少的评论与交谈也省略了,你咽下了茶,也咽下了没出口的话,方才发现:哦,原来这是不必说的……

最妙的,原是那一丝若有若无的苦。苦,本是茶中难以回避的,有的茶用香来遮盖这苦,有的茶用润来化解这苦,有的茶苦的钻心,有的茶苦的回甘。而此茶,此苦,天真坦然,令人直面。初入口时那丝微微的苦,在向你诉说:我是茶。回味时那一缕稍纵即逝的苦,则更短暂,更直接:喏,此即是苦。佛遗四谛:苦、集、灭、道。苦乃第一谛也,你知道这是苦了,并不回避它,贪恋它,追逐它,而是放下它,遇苦之时不惊不怖,不喜不悲,方才算是“经历”过苦了。

经历过苦的人,是可以从苦中得到自由的人。

唯此似有似无,似苦似甜,无是无非时低首一瞥,杯中之汤,如琥珀,如老蜜蜡,如寒夜古寺中老禅师点起的暖暖一盏酥油灯……

自此一茶,物我两忘。

茶之境

世上茶岂止万种。而每一种茶,都必有其知音。读茶如六堡,我觉得六堡中最有力的乃是:和光同尘(注1),不忘初心。

人生,还真是像是一次旅行。跟自己商量好了目的、归期,联系好了驿站,最后却往往忘了要到哪里去。一些美丽的风景可以使我们迷路,一些荆棘可以使我们退缩,因为这种种假象层出不穷,种种假我使自己迷惑,久而久之,我们就忘了自己要去哪,也忘了为什么要去那儿。我们将自己调整到越来越随波逐流,越来越自欺欺人的境地,教自己的心各种偏见与谎言以适应这个暂时的驿站和暂时的假象。

可是心不昧境。于是在旅途与终点的屡屡错过之间,矛盾产生了,慌乱产生了,不确定、不安全与不信任也产生了,彼此之间的仇恨,不可回避的产生了。可怜的世人,为了在假象中维持那一个苦苦捏造的假我,不停地制造着动向和意向,不停地暗示着别人和自己:这是我的房,这是我的车,这是我喜欢的品牌,这是我厌恶的人……

茶之境,亦是一条茶之径。拨开这些假象,拨开那个不停要跳出来证明“自我”,害怕真相的软弱的“我”。当你卸下种种面具,不再苦苦扮演自己,当你放下种种欲望,不再迎合执著,当刻意熄灭,造作止息,定有一个自然之真我,在路之尽头与你相遇。当一泡茶用发自生命的体验,用真实向你发问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茶之道。

禅茶不二

禅茶的可恨,可恨就可恨在“禅”之一字。赵州从谂禅师之可爱,可爱就可爱在三称“吃茶去”(注2)而不是“吃禅茶去”。

禅茶不二,是身体力行的体证,而不是费劲心机、自以为是的弄出一种叫做“禅茶”的东西,满怀期待的等着世人顶礼膜拜。如果说茶与禅之间有一些联系的话,我想那在于茶事之中的念念不失,在于“善护念”,在于对一次茶事与茶、茶人乃至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珍视与尊重。一种来自接受的尊重,一种洞察世事的穿透力,一种理解之后的宽容。一种拨除纷乱,静至极谧时可聆听和发现到的宇宙语言,这,也即是成就菩提,禅茶不二的指向了。(张菁)

注1:

和光同尘:语出《道德经》五十六章,原文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注2:

吃茶去公案:有两个新来赵州观音院参访的僧人,赵州禅师问他们其中一人,你从前来过我们这儿吗?那位僧人说:没来过。赵州禅师就跟他说,那你吃茶去吧。又问另外一个人,你来过我们这儿吗?那个僧人说,我来过的。赵州禅师仍然说:吃茶去。院主(寺院中的一种职务)在旁很不理解,就问:方丈和尚,没来过的,让他吃茶去也就罢了,那来过的为什么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就唤他一声:院主!院主忙应“喏”,就相当于答应着了。赵州禅师对他说:你也吃茶去。

六堡茶加工:六堡茶茶树的品种


六堡茶加工:六堡茶茶树的品种

据六堡当地茶农介绍: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县八步传入境内,品种属槠叶种。湖南茶树有槠叶种,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故较为可信。

六堡茶为灌术型中叶种,树势开展。分枝密,从芽色分有四种。即青苗茶占60%,紫芽茶占20%,大白叶茶占5%,米碎茶占15%。以青苗茶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

二年自然生长的茶树高200厘米,树幅80厘米,分枝密。节间3.6厘米。叶片半上斜着生;叶长8.3厘米,宽3.6厘米。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滑或微隆,光泽中。叶缘微波,。

嫩芽梢淡绿色。有少量紫芽。茸毛少,发芽密,持嫩性较强;发芽密度702个/平方米,l芽3叶长6.2麒米,重0.46克,在3月中旬萌芽,4月初开采,属早芽种,萌芽终止期在10月中旬锯齿粗、深而稀,叶身平展稍内卷,叶质中,叶端钝尖;侧脉6~9对。

花冠直径3.9厘米,属中花种。花萼5~7片,绿色,无茸毛;花瓣6~7片,白色稍带绿,子房多茸毛。始花期在10月下旬,盛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开花结果能力强。种子成熟期在10月下旬。茶果直径1.5~3.4厘米,果皮棕褐色,果实为肾形或球形;果柄长0.6~1.3厘米,果皮厚1.5~2毫米,果实l~3室,每室l粒种子。种子圆形,少数长形。黑褐色。直径i—1.5厘米。

叶片结构:叶厚294.8微米;上表皮厚26.8微米,下表皮厚13.4微米;栅栏组织二层,厚107.2微米。第一层细胞排列较紧密,第二层较疏松;海绵组织厚147.7微水,细胞结构较疏松,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例为0.73:l.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42.65%。茶多酚28.77%,氨基酸总量3.12%。咖啡碱3.77%,儿茶素143.99毫克/克。

在60年代,六堡乡改为六保公社,当时办了公社茶场。引进了云南双凤大叶种,在当地产量较高,品质也好,适合加工六堡茶。在六堡,旧时种茶采用棋盘式丛栽,用种子直播,不修筑梯地,幼龄茶园间种木薯,一两年后退出间种。开始采茶。茶园不施肥,在夏秋之际中耕除草一次,公顷产225~375千克茶叶,1949年后,逐步推广梯级茶园,条裁密植,每公顷种茶达27000~33000株,开始施肥,修剪。合理采摘,茶叶产量提高。(本资料由根据互联网相关资料编辑整理而成。)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六堡茶以六堡镇地域名称命名,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便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苍梧(梧州)人以饮茶健身、防病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街市茶楼遍地开花,每天的茶楼座无虚席,尤其是近年来,更上一层楼,梧州街不大,大大小小茶楼不下几十间,梧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饮早茶,茶楼布满大街小巷,自古就“茶楼多过米铺”的说法。一般的茶楼设有早茶、下午茶、夜茶,什么时候都基本人满为患。上茶楼“饮茶”是茶文化圈里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梧州人“饮茶”并不光是字面意义上的“喝茶”。而茶桌上也有许多有趣的礼仪,例如别人向你敬茶时,自己必须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连一起轻点自己正前方的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谢意方式,也是源于道家的谢意风俗。

正因为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梧州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梧州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梧州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六堡茶以六堡镇地域名称命名,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便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苍梧(梧州)人以饮茶健身、防病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街市茶楼遍地开花,每天的茶楼座无虚席,尤其是近年来,更上一层楼,梧州街不大,大大小小茶楼不下几十间,梧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饮早茶,茶楼布满大街小巷,自古就“茶楼多过米铺”的说法。一般的茶楼设有早茶、下午茶、夜茶,什么时候都基本人满为患。上茶楼“饮茶”是茶文化圈里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梧州人“饮茶”并不光是字面意义上的“喝茶”。而茶桌上也有许多有趣的礼仪,例如别人向你敬茶时,自己必须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连一起轻点自己正前方的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谢意方式,也是源于道家的谢意风俗。

正因为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梧州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梧州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梧州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六堡茶资料:六堡茶介绍


六堡茶资料:六堡茶介绍

六堡茶是指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的黑茶,后发展到广西二十余县。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低温杀青、揉捻、沤堆、干燥制成。分特级、一至六级。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主销广东、广西、港澳地区,外销东南亚。

六堡茶为历史名茶。属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清嘉庆年间就列为全国名茶。原产于苍梧县六堡乡一带。为了便于存放,将六堡茶压制加工成圆柱形状。其汤色红浓明净似琥珀色,香气醇陈,滋味浓醇甘和,有槟?味。该茶的特点是越陈越佳。

(一)自然环境

苍梧县的六堡乡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天。六堡乡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在境内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从梧垌到合口这些村镇,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较大。茶叶多种植在山腰或峡谷,距村庄远达3~10公里。那里是个林区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历史上,六堡茶产区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据记载:村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雾独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则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昧浓而香,往往价格昂贵。其次为黑石村所产之茶。其山为黑石与坭所造成,溪涧之水长流,故茶树得水足,茶叶大而厚。除六堡外,苍梧县的五堡乡狮寨,相邻的贺县沙田,以及岑溪。横县等20多个县均产六堡茶,邻近的广东罗定、肇庆等地也产六堡茶。六堡大部分为云班石沙岩。风化变成黄赤色沙土,含磷、铁质多,当地主产稻谷、木薯、红薯、木材、松脂、竹、竹纸及茶叶等。

(二)茶树品种

据当地茶农说: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县八步传入境内,品种属槠叶种。湖南茶树有槠叶种,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故较为可信。

六堡茶为灌术型中叶种,树势开展。分枝密,从芽色分有四种。即青苗茶占60%,紫芽茶占20%,大白叶茶占5%,米碎茶占15%。以青苗茶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

二年自然生长的茶树高200厘米,树幅80厘米,分枝密。节间3.6厘米。叶片半上斜着生;叶长8.3厘米,宽3.6厘米。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滑或微隆,光泽中。叶缘微波,。

嫩芽梢淡绿色。有少量紫芽。茸毛少,发芽密,持嫩性较强;发芽密度702个/平方米,l芽3叶长6.2麒米,重0.46克,在3月中旬萌芽,4月初开采,属早芽种,萌芽终止期在10月中旬锯齿粗、深而稀,叶身平展稍内卷,叶质中,叶端钝尖;侧脉6~9对。

花冠直径3.9厘米,属中花种。花萼5~7片,绿色,无茸毛;花瓣6~7片,白色稍带绿,子房多茸毛。始花期在10月下旬,盛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开花结果能力强。种子成熟期在10月下旬。茶果直径1.5~3.4厘米,果皮棕褐色,果实为肾形或球形;果柄长0.6~1.3厘米,果皮厚1.5~2毫米,果实l~3室,每室l粒种子。种子圆形,少数长形。黑褐色。直径i—1.5厘米。

叶片结构:叶厚294.8微米;上表皮厚26.8微米,下表皮厚13.4微米;栅栏组织二层,厚107.2微米。第一层细胞排列较紧密,第二层较疏松;海绵组织厚147.7微水,细胞结构较疏松,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例为0.73:l.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42.65%。茶多酚28.77%,氨基酸总量3.12%。咖啡碱3.77%,儿茶素143.99毫克/克。

在60年代,六堡乡改为六保公社,当时办了公社茶场。引进了云南双凤大叶种,在当地产量较高,品质也好,适合加工六堡茶。在六堡,旧时种茶采用棋盘式丛栽,用种子直播,不修筑梯地,幼龄茶园间种木薯,一两年后退出间种。开始采茶。茶园不施肥,在夏秋之际中耕除草一次,公顷产225~375千克茶叶,1949年后,逐步推广梯级茶园,条裁密植,每公顷种茶达27000~33000株,开始施肥,修剪。合理采摘,茶叶产量提高。

(三)历史沿革

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保,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

六堡茶成品有制成块状的,也有制成砖状、金钱状的,如“四金钱”。还有散装的。其品质特点是:色泽黑褐光润,特耐冲泡,叶底红褐色。汤色红浓似琥珀,醇和甘爽,滑润可口。有槟榔味。越陈越好,港商常以“陈六堡”,“不计年”作商标。陈六堡茶含茶黄素0.13%,含茶红素18.7%。还有部分茶褐素,故呈琥珀色。陈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助消化等功效,在闷热的天气里,喝六堡茶特别舒畅。

《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问(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据苏海文在《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绍:“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价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3950担(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1954年以后,六堡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样茶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但是,六堡茶的收购价格比同等级的烘青茶收购价格低,所以有不少原产六堡茶的开始转产烘青茶,虽然烘青茶原料要求高一个级,但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基本差不多,而六堡茶还多一个沤堆的工序,实际上用工也差不多。

六堡茶历史上和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场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广西六堡茶减产,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销量逐渐降低,终于为其他名茶所取代。1981年。云南销往香港普洱茶500吨,四川销往香港普洱茶650吨。广西六堡茶却由原来年销1500吨左右下降到444吨。同时,越南的贺江茶,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场,现六堡茶年销往香港量为300~400吨,1983年,横县茶厂加工的六堡茶成品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和经贸部荣誉证书。(本资料由根据互联网相关资料编辑整理而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群姐的六堡情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