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陈仓”六堡茶

前几日,有幸得到了PF兄的几款茶。其中的六堡茶是我从前未曾有缘得遇的,只知道是黑茶的一种。对于未曾谋面的茶,我总怀有深深的好奇与期待,期待一种全新的体验。

昨晚,拿出试喝。

是散茶,不算特别匀整。泡出来的茶汤虽也红艳,但稍嫌不够透亮。但是一款茶,只要有一个特点能感动我们,它就算一款有价值的好茶。这款茶的特点是——它有神奇的仓味。这种仓味,来源于漫长岁月的陈化。

我很感动于这样清高悠远的仓味,因为只要在储存的过程有些受潮,这种仓味就不可能达到它目下的这种纯净感。如今,它的仓味还是如此高远,给人以安宁冲淡的感觉,就如在聆听一曲古琴。这种境界,就仿佛经历了极致的绚烂,归于平静,万籁此俱寂。

这种仓味,让我想起了曾在张姐家喝过的99年的普洱,也是有一种浓重的陈仓味,非常类似,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属黑茶,亦是多年陈化,有同样感觉的陈仓味,也不足为奇吧。

PF兄当时跟我形容,说它有雪花膏的气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珍珠霜、白玉霜。当时我就好奇,真有那么怀旧的味道?如今喝过,我鉴定为陈仓味。也可见,同样的茶,带给每个人的感觉是很不同的。

第二日,翻查百度百科,形容六堡茶应是槟榔味。可叹我没吃过槟榔,在网上苦求槟榔味是什么味,也不得明了。也可见,喝茶的人,若想能好好领会茶的滋味,平常还是应该多多接触花果草木,才能明了那些神奇的气息与口感。

我还有个小小的私心,闻着这仓味,就如回到了小时候。小小的个子,踮着脚,艰难打开外婆平日紧闭的衣柜门,一股古老的陈仓味铺面而来……今晚六堡茶的仓味,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童稚的年代。人若能如孩提时无忧,该多好!可惜,岁月带给我们浓重的“陈仓味”。

茶与人也要看缘分,若能喜欢它的独特气息或口感,就是与这款茶有缘,它自然能带给你独特的感受与遐想。每个人都在寻找能感动自己的茶。每款茶也在寻找能赏识它的知音。

补记:

昨夜,独自,静心,再品这款六堡茶,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开茶时才发现,因为有外婆的麝香风湿膏放在旁边,这款茶很不幸沾上了麝香之气。初次冲水的时候,干茶竟发出了簌簌的声音,也可见,这确实是一款“干”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同乱丢的下关沱没有沾上麝香气,独独六堡茶“中”气了,确实是够“干”的茶啊,存放不错。

第二次冲水后(算是第一泡),异味基本祛除。

第二、三泡,槟榔香很明显。我终于明白了,过去认为的陈仓味是错觉,这应该就是槟榔。鉴于没有真正吃过槟榔,暂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稍保留意见。第三泡香气略转淡,第四泡后更淡,之后一直维持这个香气水准。

第三、四泡,香气虽转淡,但口感上更圆润一点,略清甜,略带普洱的感觉。

都说六堡茶“红、浓、陈、醇”为好,颜色确实是红亮清透的,衬着鸡翅木茶盘,有红酒般的色泽,不逊于99普洱太多。

可泡七八泡,对于散茶来说,已经可以了。若想坚持至第十泡,那就必须在开头几泡上扣好出水时间。

对于陈年好茶,冲泡技术尤为关键。曾经发挥失常,将99普洱泡出过酱油汤般的感觉,难以入口。发挥最佳时,也未曾能泡到老板娘张姐的水准,那种高远冲淡的感觉,非吾辈目下所能及啊!

所以,好茶,应是懂得的人、在和谐的环境与心境中,才可匹配啊!

CY260.com扩展阅读

六堡茶有仓味怎么保存


六堡茶产自广西梧州,是一款典型的黑茶代表,也是黑茶中的珍品。而随着黑茶的流行,同为黑茶类的六堡茶也愈来愈受人们的存眷。六堡茶作为陈茶可久储,但储藏六堡茶也有讲究。否则就会有仓味或者陈味,甚至会有霉味等。

六堡茶保存要点

1、为了能够有效防止六堡茶有仓味异味,要注意存放时不宜密闭,应略透气,用棉纸、宣纸或牛皮纸包裹即可,剥开后存入瓷瓮或陶瓮内,瓮不必密盖,可以略微透气。

2、如果六堡茶茶叶有仓味了,可以放置于空气中,等到它的仓味散尽再储存。

3、如果六堡茶的茶汤口感有出现“紧”或“涩”,可将茶叶剥散或摊开,待其天然“回润”,益增其滋味之丰富及香气。

4、六堡茶存放的环境要选好,应该避免放在厨房和一些有怪味的地方。

5、散仓味以每年10、11元月吹北风时,让天然风吹最好,因北风干燥,湿度在50度高低,平时干燥天时可开窗透气,雨天时要留意密闭窗户防止受潮,留意勿受太阳光直射。

6、有气之茶(以50年代居多)如不立即品饮时,应保留其外包装,以护其气。品饮前再将外纸去除,剥开“回润”,曾经常品饮,即可渐入佳境,“回润”至适当时,即可用纸包裹储存。

7、无气或略有仓味的茶,宜将外纸撕去,清理干净,适度透气后再储存。

8、以冷气送风会过于干燥,想去除仓味时可用此法,但仓味去除后,仍需以天然空气,适当的湿度来“回润”。

六堡茶的仓味

1、六堡茶仓味

首先,六堡茶如果储存不够讲究方法的话,那肯定会出现仓味的。而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仓味,就是茶叶在出厂后,退仓不够带出的不良气味。除了仓味外,还有储存条件带来的杂味、堆味等味道,这些气味都会影响茶叶的口感。如果茶叶带有这些味道,通常要经过洗茶、煮茶等步骤去除味道,才能更好的品饮。

2、六堡茶霉味

其次,我们要对六堡茶会出现霉味的源由了解下,相信这个大家还是比较清楚的。那么霉味是因为高温或者高湿环境下,通常我们指的是一种味道,都是茶叶霉变形成,闻起来会有恶心的感觉,类似受潮的衣柜里面的味道。

3、六堡茶陈味

另外,六堡茶自带的陈味就不一样了,这个一定要与霉味和仓味区分开来。那么六堡茶的陈味往往是茶叶陈化转化出来的香气,常常伴有中药香,闻起来不会使人不舒服。

六堡茶宜久藏,越陈越好,因为久藏的茶叶有“发金花”,即生有金黄霉菌(学名为冠突曲霉菌)。因金黄霉菌能分泌多种酶,促使茶叶内含的各种物质加速转化,形成特殊风味。陈年的老六堡,在30—50年左右,色泽黑褐油润,会有槟榔、松烟香味,清爽醇厚,味中有甜、汤色澄明。据化学分析,茶叶含咖啡碱、茶碱和挥发油等特质,有兴奋大脑、心脏和健脾胃的功能。

六堡茶红、浓、陈、醇之“陈”说


六堡茶红、浓、陈、醇之“陈”说

【圣源专家·茶说】何谓六堡茶红、浓、陈、醇四大特征,其实,不少茶客还是不甚了解。前不久,由小编采访圣源制茶专家姚静健而先后推出的《六堡茶红、浓、陈、醇之“红”说》和《六堡茶红、浓、陈、醇之“浓”说》,便相继有不少茶客在追问后续如何,可见众多茶客对六堡茶的喜爱和关注。今天,小编还是“全文书接上一回”,继续开始六堡茶红、浓、陈、醇之“陈”说。

话说六堡茶之“陈”,主要反映在它的存贮时间,即俗话说的“时间越久就会越陈”,如陈年老酒般,存放于酒窖的时间越长,经过持续物化过程的酒就会越醇,陈茶的意思亦然。所以,一般来说,茶叶存贮的时间越长,它的陈化程度就会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所产生出来的香气就会越醇,味道也会越好。其道理是一样的。这是小编在续篇“六堡茶红、浓、陈、醇之“陈”说而采访圣源制茶专家姚师傅时,姚师傅说出的一道“开场白”。

然而,尽管如此,茶叶的存贮过程,时间固然主要,但存贮的环境也须讲究。一般来说,茶叶的存贮环境,最好在温度、湿度适中的地方,而且要避免多余的杂物和气味。由于茶叶的存贮过程同时也是茶叶内部的不断物化过程,特别是六堡茶这种发酵茶,由于在制作工艺上,茶叶经过了杀青、蒸压、渥堆、开堆、晾置、发酵等多道工艺而成,因此,茶叶成品在入库存贮甚至是消费者购买后在家存放过程,都仍然一直处在自然陈化的状态,而且其存贮过程的气候环境等都无疑对陈化的质量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一些良好的环境、特定的条件或者是在特定的工艺培育下,其陈化的效果品质也是不尽相同的,如圣源茶业的“板仓陈茶·三年陈”、“槟榔香·四年陈”、“原窖陈茶·五年陈”等,虽然都是使用了同样的制作工艺,但由于存贮时间的不同,因而在确定产品质量时也会有所区别。

姚师傅认为,正是由于梧州六堡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存贮方式,因此,红、浓、陈、醇四大特征的“陈”,就在其“陈化”过程中品质得到充分体现,其“陈香”也会自然散发出来,如“槟榔香”、“板仓陈香”、“年份陈香”等,这些特有的六堡茶的陈香也是其他茶所没有的。

六堡茶的陈香,主要靠制作工艺完成后进入成品并存贮过程所产生的,是后发酵的一个物理现象,这一阶段,对茶的品质的形成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为什么现在的许多茶叶生产厂家,都对茶叶存贮的窖藏十分讲究,如温湿程度的合理控制,茶叶摆放的疏密通风程度,藏窖的气味调控等等,都是茶叶成品在进入后发酵期的一些必经的陈化过程。如云南普洱茶、安化黑茶和梧州六堡茶都同样十分讲究后发酵过程的培育,像培育“金花”等,都是在茶叶储存期的后发酵过程进行的,不同的是,前者的“金花”培育要复杂一些,而后者的“金花”培育则大多在后发酵过程自然形成。因而,相比之下,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的“金花”则要比六堡茶的“金花”更多更易体现出来,这也是不同的制作工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结果。在与姚师傅聊“陈化”、“陈香”的话题中,姚师傅一再强调六堡茶的“陈”,并非体现在制作工艺而是体现在后发酵的存贮过程。

前不久,一位资深茶友到圣源茶厂,喝起了有四年存贮时间的圣源六堡茶“槟榔香·四年陈”,回味之余连连称好,并一再迫不及待地问起“槟榔香·四年陈”的制作工艺的形成和主要特色。好客善谈的姚师傅,当即把圣源“槟榔香·四年陈”的一些特色工艺作了一番解释,其中,更多的也是在“槟榔香·四年陈”的“陈香”特色上给予细细描述。在一边嗅闻一边品饮过程,听制茶专家的一席谈,也就对六堡茶的红、浓、陈、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难怪乎,在喝茶品茗聊天后,资深茶友大呼“过瘾”,说是喝茶喝了那么长的时间,一直没细细分析品味过六堡茶“红、浓、陈、醇”四绝的成因所在,今天与姚师傅品茶聊天,与六堡茶专家一席之谈,可谓大开眼界。欲想继续了解六堡茶“红、浓、陈、醇”之“醇”为何解,请听下回【圣源专家·茶说】六堡茶红、浓、陈、醇之“醇”说。

再谈六堡茶越陈越佳


再谈六堡茶越陈越佳

■彭庆中

日前,笔者在本版第183期、184期“品茶论道”发表了文章《六堡茶越陈越佳》,引起了业界颇大反响,很多茶友也打来电话,对这篇文章的发掘整理、考据工作作了充分肯定,并对文中的观点进行了探讨,笔者觉得有必要再谈谈“六堡茶越陈越佳”。

越陈越佳

更早的记载

越陈越好

另一层含义

有一位茶友的见解比较具典型性,他认为“茶叶专家说了,茶叶专著也有,就能说明六堡茶是越陈越佳吗?”

确实,六堡茶是越陈越佳不是由专家学者说了算,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实际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茶业界如茶学家庄晚芳、茶业院士陈宗懋这些老一辈的学者,他们治学非常严谨,著述都是有依据,经得起推敲的。这一点,笔者随后在茶友吴平先生提供的一份资料中的得到了印证。

笔者在这份书籍复印件中发现了六堡茶越陈越佳的更早的记载。在一本由福建省福安农业专科学校编校、农业出版社1961年7月出版的中等农业学校试用教科书《茶叶制造学》里面,在237页的第八章第六节“六堡茶的制造”中,有“汤色红亮、滋味醇和爽口,有槟榔味,香气纯正,叶底带黑色,有的茶内有黄色菌类孢子着生,消费者有认为品质越陈越好。”

这个记述很早,成书于1961年,也就是说,从文字记述上早于1961年,人们已经在生活中发现,六堡茶经过陈放后,“品质越陈越好”。

其实,据笔者采访所了解到,在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故老相传就有“六堡茶越陈越好”的说法(与之对应的还有“六堡茶隔夜不馊”,日后另文撰述),这个说法可追溯到抗日战争前。这本书上的说法,是很准确而客观的“消费者有认为品质越陈越好”,是表述消费者中有部分认为六堡茶有“品质越陈越好”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断,庄晚芳、陈宗懋等专家学者应该是在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发现六堡茶原产地及其销售地区的消费者中,流传有这个“品质越陈越好”的说法,才记载进其学术专著中的。

越陈越好

另一层含义

笔者在对六堡镇老茶人的采访中发现,这个“六堡茶越陈越佳”有着其另一层含义。

对传统六堡农家茶非常熟悉的大典六堡茶业的茶人黄超说,六堡茶越陈越好,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说过。从前,地处山区的六堡,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制茶产茶的六堡当地人往往把六堡茶当作药用而收藏着,以防不时之需。慢慢地,人们通过实践发现,一些老茶往往具有更好的药用功效,六堡茶越陈越好的说法也流传了开来。

无须讳言茶的药用功效。追溯历史,茶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药用食用的作物出现的。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这里明确地说到,茶的解毒作用。

虽然今天我们不应去片面强调其药效,更不主张有病靠喝茶不用上医院,但说到茶的功效还是应该客观科学地对待的。

笔者在对一些老茶农的采访中了解到,以前六堡茶多是作为药用而不是品尝而被收藏,也正因是茶农有这么个用途,六堡茶才会有部分老茶得以留存至今,让我们今天品尝得到,也真正体会到六堡茶品质的越陈越佳。

在水木蓝山茶城六顺茶庄经营六堡茶的六堡人石靖玉曾说过这么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他家住在六堡四柳,一直以来交通非常不便,而且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要看病什么常常需要走山路,翻山越岭到六堡镇上去。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女儿突发高烧,各种措施用尽,未见有效,不久,还昏迷了过去。眼看小孩危在旦夕,他们一边准备连夜走山路将小孩背出六堡镇,一边聊尽人事地按照老人所教,将一把陈年六堡茶嚼烂,喂到女儿的嘴中,并喂了一点水。让人意想不到,小孩子很快醒转了过来。后来,经过治疗终于完全康复。说起这回事,石靖玉还心有余悸说,好在当时家里还有点点老茶,这点老六堡茶,为治疗争取了时间,“救”了他女儿一命。也从此起,石靖玉便对老茶情有独钟,这么些年来,他走遍六堡镇各个村寨,收购和收藏了不少老茶。

据石靖玉介绍,据老人相传,从前茶农家中多穷困,而山区医疗水平低,茶就是药了,茶叶药用则以老茶为好,有越陈越好的说法。这应该也是六堡茶越陈越佳的另一种含义。

越陈越佳

时间来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堡茶,到底是不是越陈越佳,就我们喝到的不同年份的六堡茶而言,确实是呈现出这么一个趋势。这点在茶友中已是共识。

很多茶友恐怕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新出的一两年的六堡农家茶,像“绿茶”,苦而涩,虽然最后回甘回甜,但起码一开始让人难以接受。沤堆工艺的六堡茶也是,新茶一年两年,往往沤堆味道有点不是很乐于接受,但经过数年陈化,会变得很“陈”、“醇”,口感会变得很好。有四五年的茶已经“很好喝”了。

手边有不同年份的六堡茶,有今年的社前茶,去年的春茶和中茶、霜降茶,还有些是前几年的陈茶,也有十多年的陈茶,通过品饮,我们可以发现,从色香味等各种指标来看,起码三十年之内,时间越久,茶品口感多个指标明显呈现出越来越好的状况。手头上也有些超过三十年的老茶,但由于年份更难以甄别确定,或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不作定论,但,总体来说,品感还是非常好的。与笔者一起品饮过这些老茶的茶友都有相同的看法。

由此,笔者坚信,六堡茶越陈越佳的说法,起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如50年)内,都是经得起检验的。

由福建省福安农业专科学校编校、农业出版社1961年7月出版的中等农业学校试用教科书《茶叶制造学》的局部截图,其中有“……有的茶内有黄色菌类孢子着生,消费者有认为品质越陈越好”的记述。

储藏六堡茶要注意“散仓味”


储藏六堡茶要注意“散仓味”

随着黑茶的流行,同为黑茶类的六堡茶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六堡茶作为陈茶可久储,但储藏六堡茶也有讲究。中华古鼎香六堡茶研究院院长梁志海提示消费者,储藏六堡茶透气、散仓味很重要。

梁志海表示,六堡茶在加工过程中会经过窖藏处理,因此买回家后要注意贮藏方法,才能使其滋味更醇厚,更具价值。其贮藏和回润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不宜密闭,应略透气,用棉纸、宣纸或牛皮纸包裹即可,剥开后存入瓷瓮或陶瓮内,瓮不必密盖,可以略微透气。

2.若茶有仓味,可置于空气中,待其仓味散尽再储存。

3.若茶汤口感“紧”或“涩”,可将茶叶剥散或摊开,待其自然“回润”,益增其滋味之丰富及香气。

4.应远离厨房及有怪味处。

5.散仓味以每年10、11月吹北风时,让自然风吹最佳,因北风干燥,湿度在五十度上下,平时干燥天时可开窗透气,雨天时要注意密闭窗户防止受潮,注意勿受太阳光直射。

6.有气之茶(以50年代居多)如不立即品饮时,应保留其外包装,以护其气。品饮前再将外纸去除,剥开“回润”,经常品饮,即可渐入佳境,“回润”至适当时,即可用纸包裹储存。

7.无气或略有仓味的茶,宜将外纸撕去,清理干净,适度透气后再储存。

8.以冷气送风会过于干燥,想去除仓味时可用此法,但仓味去除后,仍需以自然空气,适当的湿度来“回润”。

据《北京晨报》

广西:六堡茶 越陈越佳


广西:六堡茶越陈越佳

———为历史名茶六堡茶“越陈越香”正名

六堡茶的“越陈越佳”在专业论著有记述,但如何才能将这个独有的特色用之于市场营销,市场应该怎么规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茶界院士著述权威

越陈越佳专业严谨

上回说到,有人指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说是在1993年由中国台湾学者邓时海首先提出。而在黑茶之中,由于六堡茶一直以来都有崇尚陈茶之风,其文字记述“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在1979年最早见之于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等著《中国名茶》中。在1993年之前,其他黑茶类包括普洱茶,暂未见类似说法。

之后,笔者在一些茶叶相关的学术专著中屡有发现,在专业著作中,只有“六堡茶”中有这种说法,而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普洱茶兴起之前,这种越陈越家的说法,未见用于他茶类,“越陈越佳”仅仅是针对六堡茶而言。如在中国百科大辞典(十六)“农业卷”中293页,“六堡茶”的词条中有“越陈越好”。

茶学泰斗陈宗懋在他主编的两本专著中,都在六堡茶里提到“越陈越佳”这类说法: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茶经》(上)688页中,的“六堡茶”里面有“有槟榔香,越陈越好”的记述,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权威著作里面的“茶类部”第273页“六堡茶”词条里,有“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的记述。

茶学泰斗陈宗懋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2003年,70岁的陈宗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茶业界的第一位院士。

笔者从手头这些茶叶权威专著里面都有六堡茶“越陈越佳”这种说法,而同样字眼未见于其他黑茶,可见绝非偶然。而普洱茶类似提法则在1993年邓时海提出之后出现,多见于本世纪初普洱茶兴起后出版的一些普及读物中。

越陈越佳专业严谨

从在近年我们一些专业机构对六堡茶及其他黑茶的理化分析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陈化的黑茶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发生较为复杂的成分变化。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一篇黑茶存储及其理化指标变化的论文中,陈茶在储存过程中,其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茶多酚等指标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氨基酸可与多酚类化合物和糖类相互作用生成具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参与茶叶色泽和香气的形成,从而形成更佳的口感风味。黑茶在一定的时间内陈化,品质发生的变化是有实验室的数据支持的。

黑茶中这些成分发生变化,表现在其口感、味道、香气等多方面,综合体现黑茶品质的提高,其中,香气物质多属可挥发性的成分,单纯说“越陈越香”似乎不够科学、准确和全面,而且,易于被人以量化分析中一些香气成分的减少为由进行批驳。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这些权威的书籍中,用的均是“越陈越好”“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等字眼,而并非“越陈越香”。在此,笔者建议业界今后在“六堡茶”的描述中,尽量采用茶业院士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里面的权威说法:“存放越久品质越佳。”

市场规范尤为重要

目前市场上出现诸多对“老茶”的看法,这点在普洱茶市场现在的低迷状况尤为明显。很多普洱茶研究者包括茶叶界的部分专家对“老茶”的概念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老茶”不会具备更好的品饮价值。更视“越陈越佳”这类说法为异端,片面理解为不合常识。个人认为,这种认识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失偏颇。对“老茶”、“陈茶”,部分人从一开始的极端崇尚,到现在的彻底否定,都是不可取的。

“老茶”其“越陈越佳”说起来,还有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如100年),其陈化过程,可以“越陈越佳”,但不可脱离了这个前提,无限引申———“到三五百年之后,岂非更佳”等等。据经验得知,六堡茶的陈化口感曲线,呈现出一定的抛物线形态。例如,从理化变化的角度,若干年(十多年或数十年),在经过一个口感达到最佳的顶峰阶段,之后应该可以理解为走向一个艺术层面的阶段。近百年的“老茶”从逐年渐渐淡去的茶味中,品饮历史,品味沧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顶峰阶段呢?

笔者有幸,也饮过一些真正的老六堡茶,得以体会到老茶的魅力,也得以体会到从老六堡茶“品饮层面”到“艺术层面”的不同。只要不是假老茶,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非常难得一遇的。很多茶友不了解或否定老茶,大多源于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老茶。

老茶对有着“越陈越佳”特色的六堡茶而言,承载六堡茶购买、存储的价值判断,也承载着这个历史名茶的太多东西,而在还没有一个准确

鉴定老茶年份科学方法的今天,“陈茶”市场的诚信尤为可贵。

一个假的老茶,没有相应的口感,没有相应的品质,流入市场,会影响其品饮者对六堡茶的认知和认可度,也必定会影响相当部分茶友对六

堡茶存放品质的预期,影响到新茶的销售,其影响的甚至是整个市场、整个产业。

酒陈而贵多有启迪

众所周知,同样有着“存放久而品质益佳”说法的比较著名的有葡萄酒和白兰地、威士忌等。在国际葡萄酒市场上,刚刚酿造出来的新酒因为所含单宁“强劲”,口感并不是非常好,很多有实力的名牌酒庄的新酒大多至少要窖藏两年,才能允许进入市场,称为“reversa”(窖藏),窖藏5年以上称为“grandreversa”(陈年)。葡萄酒等洋酒以陈为好、越陈风味越佳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六堡茶早有历史证明,记载于权威典籍的“存放越久品质越佳”更应该得到确认,并作为六堡茶独具的特色广为宣传并用之于市场营销。

从某个角度理解,由于新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可以理解为一个“半成品”,需要适当存放,适当地后发酵使品质变得更好,之后再进入市场。六堡茶应该秉承“越陈越佳”的后发酵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建立好新茶与陈茶的市场关系。利用“越陈越佳”的优势,探索这么一种管理模式,在产品经过正确存贮若干年(如分三年、五年、十年),统一贴上某种年份标识,这种经过认定年份的茶品,成为不同级类的茶品,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对存储年份的信赖并卖出更好的价钱。

笔者认为,六堡茶市场是否可以探寻这么一种模式,以一个业内认可的机构,用一种业内皆认可的方法,客观公平地认证现在市场上六堡茶的年份和品质,借鉴欧洲葡萄酒类的营销模式,为六堡茶产业探索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六堡茶红、浓、陈、醇说


六堡茶红、浓、陈、醇说

——圣源制茶专家姚静健访谈

梧州六堡茶具有红、浓、陈、醇之特征一说,几乎茶人皆知。然而,何来的红、浓、陈、醇?红、浓、陈、醇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就并非是茶客所尽知晓的了。

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姚静健,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制茶经验的行家里手,在他的眼里,将红、浓、陈、醇作为对梧州六堡茶的概括是颇有学问的,这也是根据六堡茶特殊的传统制作工艺,才能在色、香、味、形中充分体现出来。在采访制茶专家姚师傅当中,姚师傅就六堡茶之红、浓、陈、醇娓娓道来,令人大有释疑解惑之快。姚师傅指出,与其它各类茶有所不同,六堡茶的红、浓、陈、醇不但经过多道复杂的传统制作工艺中慢慢体现出来,而且它四大特征里各自散发出来的保健功效也不尽相同,可说是六堡茶的红、浓、陈、醇大多在不同的茶叶原材料、不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窖藏陈化中都会有着大小不一的区分。

“红”说话说六堡茶的首要特征之“红”,它与我们平时所见的红茶泡出来的“红”就有所不同。在一般的红茶中,所泡出来的“红”是明显带有红艳的感觉,而六堡茶的“红”,其实是经过茶艺的泡沏,于茶汤中衍生出一种近似泛红的琥珀色,这琥珀色不仅仅是表面透亮的色泽而且还像轻轻地抹上了一层醉人的金箔,煞是好看。而且,六堡茶的“琥珀红”也特显淳厚古朴,更具黑茶魅力。正如前不久认识的一位资深茶人所道白:“先前我是不喝六堡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看上去黑乎乎的六堡茶,想象不出有什么好喝。然而,一次品茶会上,看到茶艺师泡出的六堡茶,同样是黑不溜秋的茶叶,却泡出了靓丽的琥珀般的红润汤色,如此这般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可不,这一喝,竟让我从此认准了六堡茶作为我的忠实伴侣。”

在一边示范泡沏六堡茶、一边观察六堡茶的汤色、嗅闻六堡茶的陈香过程,姚师傅一边侃侃而谈。他说,六堡茶的“琥珀红”,还充分体现在它的原料和制作工艺。原料越好、制作工艺越精细,无疑它的透亮红润度也就更好,它的色泽持续性也就越久。同时,在泡沏的过程也有讲究,如水温和时间掌握的程度不一,茶汤的“红”的润泽程度也会不一。由于六堡茶特有的这种琥珀红,以及这红润的茶汤可养胃驻颜、去腻降脂、美白肌肤、健脾消滞,所以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茶客喜欢并爱上了它。可见,六堡茶的“红”不单是表面上的诱惑力,而且养生保健的内涵实质也是实至名归。

“浓”说对六堡茶四大特征之“浓”,平日里,听一些茶客说到他们不大喜欢喝太浓的茶,因为,喝浓茶会睡不着,容易失眠。又有一种说法,就是喝浓茶不科学,长期喝浓茶还会容易患上高血压、会伤脾胃等等。那么,“浓”本来就是作为炫耀六堡茶之正宗之优秀之妙绝的一大特征,如此说来,岂不是给蒙住了吗?

对此,姚师傅认为,其实这纯属是一种误会。要知道,六堡茶的“浓”主要是说它的耐泡程度。抓上一把好的六堡茶,无论你冲泡十多道,都还能持续凸显出浓浓的汤色淳淳的茶味,再者,六堡茶的“浓”也是与其他茶的浓有根本区别,在泡沏或闷煮过程,无论是多浓的茶汤都不会涩,而是浓中带醇,这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或许,正是经过一代代茶人的品饮总结,才归结出“浓”可列入六堡茶可贵的“四绝”当中并成为六堡茶特有的一大亮点。

姚师傅谈到,要说由于担心喝了浓茶难以入眠,虽不无道理,但并非六堡茶的“浓”就会影响到睡眠质量。因为,六堡茶“浓”的程度,也是完全可以由冲泡者或茶艺师在泡沏过程掌握的,如“快冲快出”就是控制茶汤浓度的手法。“浓”的程度,也可根据品茶喝茶者的爱好,以及各人体质等实际情况而定,主要以适度为好。这道理也有如喝其他茶,如喝绿茶时,就不要简单地将绿茶视为可随意放怀畅饮的清茶,因为同样,对于体质弱或者胃寒,有胃病、低血糖的茶客来说,就不适宜喝太浓的绿茶,甚至是不适宜喝绿茶。所以,为什么往往发现,有的人清早上茶楼喝绿茶一类的茶茗时,几杯下肚就感觉出现反胃直想吐清口水的难受,其实,这也是由于绿茶大多茶性偏寒的原因,所以,一般体质虚弱的人又或者是空腹的茶客,就不大适宜喝绿茶了。

相比之下,梧州六堡茶属黑茶类,是一种经过蒸压、渥堆、窖藏、陈化的后发酵茶,茶性温且具中性,颇具儒家中庸之道的意味。功效有暖胃健脾、消滞去脂、清热降压、美白肌肤等,尤其对祛除色素沉着具有很好的茶疗作用。因而,为什么六堡茶现在越来越受到更多的东西南北茶客所认识、所了解、所喜欢,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老茶客来说,熟知这些,也就根本不存在怕“喝了浓茶会失眠”“喝浓茶会血压升高”等等的思想顾虑了。不但如此,甚至有的老茶客还会专门泡一些稍浓的六堡茶来喝,认为这样对消滞降脂、健脾养胃会起到更好的功效。

说话间,面露喜色、满脸红光的姚师傅笑着说:“你看,我现在六十多岁了,脸色和精神都不错吧,血脂不高血压正常睡眠良好,这其中也大多功归于长年喝六堡茶啊。几十年来,我一直不间断地喝六堡茶,甚至喜欢喝稍浓的六堡茶,可说是既喜欢研制又喜欢品尝。”这,正好道出了姚师傅难舍难分的六堡茶情结。

“陈”说。

六堡茶之“陈”,主要反映在它的存贮时间,即俗话说的“时间越久就会越陈”。如陈年老酒般,存放于酒窖的时间越长,经过持续物化过程的酒就会越醇,陈茶亦然。一般来说,茶叶存贮的时间越长,它的陈化程度就会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所产生出来的香气就会越醇,味道也会越好,其道理是一样的。

然而,尽管如此,茶叶的存贮过程,时间固然主要,但存贮的环境也须讲究。一般来说,茶叶的存贮环境,最好在温度、湿度适中的地方,而且要避免多余的杂物和气味。由于茶叶的存贮过程同时也是茶叶内质的不断转化过程,特别是六堡茶这种发酵茶,由于在制作工艺上,茶叶经过了杀青、蒸压、渥堆、开堆、晾置、发酵等多道工艺而成,因此,茶叶成品在入库存贮甚至是消费者购买后在家存放过程,都仍然一直处在自然陈化的状态,而且其存贮过程的气候环境等都无疑对陈化的质量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一些良好的环境、特定的条件或者是在特定的工艺培育下,其陈化的效果品质也是不尽相同的。

正是由于梧州六堡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存贮方式,因此,六堡茶的“陈”之品质就在其“陈化”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其“陈香”也会自然散发出来,如“槟榔香”、“板仓陈香”、“年份陈香”等,这些特有的六堡茶的陈香也是其他茶所没有的。姚师傅分析,因此,为什么现在的许多茶叶生产厂家,都对茶叶存贮的窖藏十分讲究,如温湿程度的合理控制,茶叶摆放的疏密通风程度,藏窖的气味调控等等,都是茶叶成品在进入后发酵期的一些必经的严格陈化过程。如云南普洱茶、安化黑茶和梧州六堡茶都同样十分讲究后发酵过程的培育,像培育“金花”等,都是在茶叶储存期的后发酵过程进行的,不同的是,前者的“金花”培育要复杂一些,而后者的“金花”培育则大多在后发酵过程自然形成。因而,相比之下,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的“金花”则要比六堡茶的“金花”更多更易体现出来,这也是不同的制作工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结果。

“醇”说

“六堡茶的‘醇’主要体现在‘气’与‘味’,‘气’以闻来体验;‘味’以品来感受。一是在冲泡过程,六堡茶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香气,淳淳的、透透的,闻着嗅着就有沁人心扉的感觉;二是在品的过程。一杯六堡茶入口,润泽齿颊,茶气在咽喉间欢快绕缭,那种甘甜醇和、那种舒畅爽滑的口感简直是无以伦比,这就是六堡茶‘醇’的魅力所在、六堡茶‘醇’的独特之处。”在品茶聊天中,姚师傅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述,展开了他对六堡茶的“醇”说。

姚师傅表示,这种富有灵气的香醇味正是六堡茶的特征,这是其它茶所没有的。尽管有的茶也提到了“醇”为其特征之一,但与六堡茶相比也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如六堡茶特别是有年份的老茶散发出来的槟榔香味、板仓陈味,就明显地散透、体现出这种富有灵气的醇醇的茶味。这也是为什么在经常接触一些老茶客时,间中不少提到,就是喜欢一些富有灵气的“醇”味的原因。无疑,现在的许多老茶客,最终都是冲着六堡茶“十足的茶气、醇和的味道”而来。

“然而,六堡茶的‘醇’,虽说是在后发酵的陈化过程,其陈化时间越长,‘醇’味越浓,储藏环境越好,‘醇’质越优,但同时,六堡茶‘醇’味口感的纯正,也与最初的选料有关。”姚师傅强调:“可以说,选料越好、制作工艺越精、贮存条件越佳,经过后发酵的六堡茶的“醇”味就会越优秀。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的‘见茶做茶’的原因,其实,这也是我做茶几十年的经验之谈。从选料、加工、制作,到蒸压、发酵、陈化,只有道道环节紧紧相扣,这样研制出来的茶才可称得上是好茶佳茗。”

拨动手心那一把透香的六堡茶,姚师傅还细细解释:从六堡茶红、浓、陈、醇四大特征(或称“四绝”)来看,其中“红”、“浓”的特征产生是在独特的制作工艺中形成的,而“陈”和“醇”则是在后发酵过程也就是陈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六堡茶的“醇味”越足、越明显,说明它的陈化环境越好、时间越长。正因为六堡茶的制作有着独特的传统的工艺流程,其产生的“醇”必须经过杀青、揉捏、蒸压、渥堆、散发、晾置以及后发酵的复杂过程,所以,从茶理上分析,六堡茶的“醇”的产生更能体现制作工艺的终结性,完全有充足的理由归纳到四大特征之一。也正因如此,各具优势而又功效互补的凸显四大特征之六堡茶在茶界当中才更显弥足珍贵。

姚师傅之“四说”,刚好填补了六堡茶界对红、浓、陈、醇完美解释的一个空白,无疑,六堡茶之“四说”也令笔者茅塞顿开。同时,笔者认为,六堡茶的“醇”,不单单显示在它的香气、它的口感,还显示在它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对“醇”的体验,须经慢慢的泡沏,细细的品尝、深深的体味过程,才可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积淀得到更为完美的诠释。可说是,维系延续了1500多年历史的六堡茶的红、浓、陈、醇,在漫长的茶船古道中均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在中国茶文化前行中益发展现出它那璀璨的华彩。

六堡茶,无愧为茶船古道上的一颗恒久璀璨的“黑宝石”!

六堡茶专家:品茶论道:六堡茶 越陈越佳(二)


六堡茶的“越陈越佳”在专业论著有记述,但如何才能将这个独有的特色用之于市场营销,市场应该怎么规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茶界院士著作权威论述

上回说到,有人指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说是在1993年由中国台湾学者邓时海首先提出。而在黑茶之中,由于六堡茶一直以来都有崇尚陈茶之风,其文字记述“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在1979年最早见之于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等著《中国名茶》中。在1993年之前,其他黑茶类包括普洱茶,暂未见类似说法。

之后,笔者在一些茶叶相关的学术专著中屡有发现,在专业著作中,只有“六堡茶”中有这种说法,而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普洱茶兴起之前,这种越陈越家的说法,未见用于他茶类,“越陈越佳”仅仅是针对六堡茶而言。如在中国百科大辞典(十六)“农业卷”中293页,“六堡茶”的词条中有“越陈越好”。

茶学泰斗陈宗懋在他主编的两本专著中,都在六堡茶里提到“越陈越佳”这类说法: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茶经》(上)688页中,的“六堡茶”里面有“有槟榔香,越陈越好”的记述,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权威著作里面的“茶类部”第273页“六堡茶”词条里,有“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的记述。

茶学泰斗陈宗懋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2003年,70岁的陈宗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茶业界的第一位院士。

笔者从手头这些茶叶权威专著里面都有六堡茶“越陈越佳”这种说法,而同样字眼未见于其他黑茶,可见绝非偶然。而普洱茶类似提法则在1993年邓时海提出之后出现,多见于本世纪初普洱茶兴起后出版的一些普及读物中。

应是“越陈越佳”更为严谨

从在近年我们一些专业机构对六堡茶及其他黑茶的理化分析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陈化的黑茶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发生较为复杂的成分变化。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一篇黑茶存储及其理化指标变化的论文中,陈茶在储存过程中,其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茶多酚等指标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氨基酸可与多酚类化合物和糖类相互作用生成具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参与茶叶色泽和香气的形成,从而形成更佳的口感风味。黑茶在一定的时间内陈化,品质发生的变化是有实验室的数据支持的。

黑茶中这些成分发生变化,表现在其口感、味道、香气等多方面,综合体现黑茶品质的提高,其中,香气物质多属可挥发性的成分,单纯说“越陈越香”似乎不够科学、准确和全面,而且,易于被人以量化分析中一些香气成分的减少为由进行批驳。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这些权威的书籍中,用的均是“越陈越好”“存放越久品质越佳”等字眼,而并非“越陈越香”。在此,笔者建议业界今后在“六堡茶”的描述中,尽量采用茶业院士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里面的权威说法:“存放越久品质越佳。”

规范陈茶交易 尤为重要

目前市场上出现诸多对“老茶”的看法,这点在普洱茶市场现在的低迷状况尤为明显。很多普洱茶研究者包括茶叶界的部分专家对“老茶”的概念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老茶”不会具备更好的品饮价值。更视“越陈越佳”这类说法为异端,片面理解为不合常识。个人认为,这种认识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失偏颇。对“老茶”、“陈茶”,部分人从一开始的极端崇尚,到现在的彻底否定,都是不可取的。

“老茶”其“越陈越佳”说起来,还有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如100年),其陈化过程,可以“越陈越佳”,但不可脱离了这个前提,无限引申———“到三五百年之后,岂非更佳”等等。据经验得知,六堡茶的陈化口感曲线,呈现出一定的抛物线形态。例如,从理化变化的角度,若干年(十多年或数十年),在经过一个口感达到最佳的顶峰阶段,之后应该可以理解为走向一个艺术层面的阶段。近百年的“老茶”从逐年渐渐淡去的茶味中,品饮历史,品味沧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顶峰阶段呢?

笔者有幸,也饮过一些真正的老六堡茶,得以体会到老茶的魅力,也得以体会到从老六堡茶“品饮层面”到“艺术层面”的不同。只要不是假老茶,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非常难得一遇的。很多茶友不了解或否定老茶,大多源于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老茶。

老茶对有着“越陈越佳”特色的六堡茶而言,承载六堡茶购买、存储的价值判断,也承载着这个历史名茶的太多东西,而在还没有一个准确

鉴定老茶年份科学方法的今天,“陈茶”市场的诚信尤为可贵。

一个假的老茶,没有相应的口感,没有相应的品质,流入市场,会影响其品饮者对六堡茶的认知和认可度,也必定会影响相当部分茶友对六

堡茶存放品质的预期,影响到新茶的销售,其影响的甚至是整个市场、整个产业。

酒类以陈为贵 多有启迪

 众所周知,同样有着“存放久而品质益佳”说法的比较著名的有葡萄酒和白兰地、威士忌等。在国际葡萄酒市场上,刚刚酿造出来的新酒因为所含单宁“强劲”,口感并不是非常好,很多有实力的名牌酒庄的新酒大多至少要窖藏两年,才能允许进入市场,称为“reversa”(窖藏),窖藏5年以上称为“grandreversa”(陈年)。葡萄酒等洋酒以陈为好、越陈风味越佳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六堡茶早有历史证明,记载于权威典籍的“存放越久品质越佳”更应该得到确认,并作为六堡茶独具的特色广为宣传并用之于市场营销。

从某个角度理解,由于新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可以理解为一个“半成品”,需要适当存放,适当地后发酵使品质变得更好,之后再进入市场。六堡茶应该秉承“越陈越佳”的后发酵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建立好新茶与陈茶的市场关系。利用“越陈越佳”的优势,探索这么一种管理模式,在产品经过正确存贮若干年(如分三年、五年、十年),统一贴上某种年份标识,这种经过认定年份的茶品,成为不同级类的茶品,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对存储年份的信赖并卖出更好的价钱。

笔者认为,六堡茶市场是否可以探寻这么一种模式,以一个业内认可的机构,用一种业内皆认可的方法,客观公平地认证现在市场上六堡茶的年份和品质,借鉴欧洲葡萄酒类的营销模式,为六堡茶产业探索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六堡茶知识:六堡茶轻发酵冲击红浓陈醇


六堡茶知识:六堡茶轻发酵冲击红浓陈醇

工艺的探索与改进,关键在于必须符合市场需要。市场,永远是对的。

这两年,随着市场上六堡茶的兴起,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同厂家的六堡茶,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可谓百花齐放。品种多了,选择多了,是茶友之福。

近日与几位茶友喝茶,从近年铁观音、普洱等工艺向轻发酵变化,说到现在六堡茶的工艺变化,说说其中的个人喜好、茶友品评,或许有一点点借鉴吧。

市场:趋向轻发酵

茶友孙先生喝茶也有十多年了,他是从喝铁观音一直“喝”过来的,他说现在的茶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工艺上不同,但都是往轻发酵方面发展,如铁观音,轻发酵流行了几年了,更飘香,汤色更绿,因而有人戏称绿茶化的铁观音。而传统的中发酵铁观音在市场上慢慢地消失,更几乎不见“芳踪”了。普洱也是,从一开始地传统工艺,这些年也出现一些轻发酵的普洱熟茶。如大益的8562上,就更直接打上轻发酵,也颇受市场认可。六堡茶作为与普洱最有对比性的茶品,很多厂家的品种,也都往轻发酵工艺上下工夫,也推出了一些探索性的轻发酵茶品。

几位茶友中,多是有一定茶龄的老茶骨,一个更是业界中人,对当前市场的这种工艺上的探索,各有看法,不过,正如一位茶友说:“市场,永远是对的。”必须跟着市场走,跟着消费的趋势走,才能够不至于在竞争中落败。

观点1:传统的才是最好的

老陈是老茶客,他的观点比较保守,他觉得六堡茶历来以“红浓陈醇”为好的标志,轻发酵工艺的茶,汤色橙红,有些甚至由于发酵不够而显涩,他觉得不太接受。

而由于轻发酵的茶品,多有一种比较独特的香,也受到部分茶友的喜欢,有茶友将之成为兰香。但以老陈为代表的茶客的观点认为,六堡茶从不推崇“香”,即使是,也是陈香,和“槟榔香”,现在工艺上的改进未必是好的。就如铁观音,轻发酵的茶更清香,易于推广被人接受,但也失去了一部分老茶人的市场,而一部分原先喝着铁观音的茶友是由于喝轻发酵的铁观音胃比较容易反酸,身体原因而选择了其他茶品。

老陈则认为六堡茶应该走传统的路,传统的才是最好的。而不应该乱搞什么创新,把原来的老传统丢掉。他的意见颇具代表性,他还举了个例子,前两年,梧州茶厂的0512出厂后不久,他没有试过便送了几箩给外地朋友。后来朋友在电话里跟他聊起,说六堡茶不是“红浓陈醇”四绝的吗?怎么汤色不是很红啊,而且“陈醇”也不太明显。老陈找来一试,果然,当时那批由于是小箩原箩压装的,而且,发酵颇轻,特别是刚出厂不久,味道尚涩,不是典型的“红浓陈醇”风格。这事很让老陈尴尬。

观点2:工艺探索很有必要

但也有相当的茶友对这样的工艺很接受,甚至比较喜欢。茶友庄先生就是代表。他说黑茶的发酵上一直在探索,大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益的6562,以及韵象等都是比较轻的发酵,六堡茶也有过相类似的如梧州茶厂的0512等,一开始上市,人们尚未接受,但到后来普遍都比较认同了。甚至,有的茶友还称之为“具有老生茶风味”而津津乐道。

其实,无论怎么样的探索,最终能为市场认可的才是正道。

茶友小范也说,这样的风格真的很吸引我,茶本来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轻发酵的茶品由于发酵轻,略带苦底,还有点点涩,茶色也是红中透黄,但就是这样的表现才会显的韵底长、滋味足。口感丰富,回甘明显,而且,耐泡度还不错。轻发酵的茶在冲泡时已略带老生茶的味道(部分茶叶底还是可看到轻发酵的绿叶或棕里透绿)。还可以微微感受到老生茶的凉气,让人非常期待后续的变化。而且,就如0512一样,经过一两年的自然陈放,后发酵在延续,该茶每年都会有转变的惊喜。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其实,从普洱、乌龙和六堡茶的发展历史来看,工艺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直以来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一些厂家某些品种在工艺上大胆尝试,也是好的。毕竟,萝卜青菜各取所需,大可不必说到丢弃传统这个高度上来。

现在的商品市场,只有真正符合消费者需要,有市场的东西,才会有生命力,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种类风格多样的六堡茶出现在市场上,让六堡茶爱好者们更多选择。

六堡茶品质“红、浓、醇、陈”,越陈越香


六堡茶汤色红艳,色泽黑润光泽,香气醇陈,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呈古铜褐色,带有松烟香和特殊的槟榔味。

六堡茶的初制程序与技术基本与湖南黑茶相同,但鲜叶采摘标准稍高,加工与湖南黑茶只是某些技术上有些区别。六堡茶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新梢,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制成。沤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沤堆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减掉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并使叶色变为深黄褐青,发出特有的醇香。初蒸渥堆是将按质拼配好的半成品,根据其干度加水湿润,然后输入蒸茶机中汽蒸,蒸后稍事摊晾,进行渥堆。堆要压实,渥堆时紧闭门窗,中间翻动1次,待茶坯色泽转化为红褐色发出陈香为适度。

六堡茶通常为篓装,根据重量其规格为30-50千克不等。六堡茶最后一道工序是晾置陈化。复蒸包装的茶篓茶的温度较高,须放置通风凉爽的地方,降低篓温,一般5-7天后进仓堆放,经半年时间的陈放,汤色变得红艳,产生陈香味,使六堡茶具有“红、浓、醇、陈”的品质特点。销区希望仓储时间久,所以有“越陈越香”的说话。

六堡、港仓、熟普的历史关联


六堡、港仓、熟普的历史关联

前一阵子,欧茶趣我认识了很投缘的X茶商,前去拜访,X茶商特地拿出一款珍藏的陈年《云南普洱茶砖》让茶趣试品,深深的吸引了茶趣,这款茶砖入口润滑,酽而带韵,略微鲜活口感,让茶趣感受到老熟普的魅力。

当时,茶趣也没有考究X茶商的《云南普洱茶砖》具体是哪一个厂生产的,因为以往都是统一使用中茶砖外包,不过不像是昆明茶砖,因为茶性偏软但回甘、清樟香,偏向勐海风味。历史以来,使用《云南普洱茶砖》很多茶厂,有大厂的,有小厂的,有后期仿造的,而《云南普洱茶砖》最出名的是昆明茶砖,细问之下该茶砖距今约三十年,没有一丝入仓的痕迹,略带鲜活的口感足以为此茶砖正名。

说起昆明茶砖,最负盛名的是7581砖,也是云南熟普的开山之作,但说起那段历史,特别是为何要研制熟普,如何研制熟普,熟普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翻阅很多资料,并且根据判断得出,茶趣曾探知过熟普史,希望能让读者有一个贯穿性的了解。

一直以来,茶趣都对香港这个地区有一种感情,或许身在广州这个南大门深受香港文化影响,自少就看香港电视台、看香港电影,有香港的亲人,能接触到很多当时较先进的科技产品和未接触过的美味食物。香港曾经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常常听到的是香港的寸金尺土,粤语歌更是风靡全中国,就算是非粤语地区一样流行听粤语歌。而香港之于普洱茶,就是近代普洱茶发展重要媒介。不过,香港的市井气息非常浓厚,平民百姓的居多,老一辈的香港人是勤奋、务实、耐苦滴,但对学术上有造诣的人较某些地方少,导致香港之于普洱茶的历史一直没有很系统的阐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在香港的推广,令茶趣惋惜。

说起香港之于普洱茶,几年前,茶趣曾读到一句对联:"普洱鐵觀音松禱烹雪醒詩夢,龍井碧螺春竹院彌香蕩濁塵"。短短的二十四字,把作者对茶叶的认识、钟爱度、理解等精辟阐述,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普洱。香港的普洱茶历史及现状是怎样一个状态呢,茶趣也没有全面的了解,但阻碍普洱茶在香港发展的因素是挺多的,一直说着香港寸金尺土,租金的高昂,让香港旧式茶庄越来越少,或者转向非街街铺发展;香港接触茶的媒介一般是茶楼和茶餐厅,旧式茶楼几乎绝迹。什么是香港旧式茶楼呢?一般的旧式茶楼,是两层高的单元,占地约三百平方米,讲求的是水滚茶靓,茶楼是家族经营,茶客一般喝铁观音、寿眉、花茶,普洱茶当然是有的,但比一般茶贵,而且是陈年普洱茶,茶楼有一个存茶房,里面存放着一直保存使用的陈年普洱,有茶饼、茶砖、沱茶,新一点的是几年陈期,旧一点的有十几二十年,茶楼老板受采访时透露,陈年普洱茶曾经有人想高价收购,但茶楼坚持不售卖,就是为了一路以来支持的茶客,保证家族生意能继续经营,但因为租金高企,经营到什么时候还不得而知。再说新式茶楼,就是占地两千平方米以上,装修上档次的茶楼,以做早餐、午茶、晚饭为主,有铁观音、寿眉、花茶、普洱、红茶等选择,以往好的陈年普洱几乎绝迹,现在让茶客品饮的都是熟普为主。茶餐厅是一种一百平方以内的小店,里面一般是混搭的茶,例如奶茶、冻柠茶、橘蜜茶等。

近代中国茶叶的出口贸易,香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是最前沿的外销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内,国内茶叶主要通过香港销售到全世界,香港当时集茶叶成品销售、批发、来料加工、制作和包装等于一身,其中包括了普洱茶的相关贸易。由于当时香港房屋租金贵,存放大量普洱茶的地方是租金较低的地下仓库,香港的地理气候环境是高温高湿,且地下仓库是密不透气,从而形成了以往港仓普洱茶特有的味道.现在说起,感觉港仓仓存并不好,而出仓的普洱茶还需要退仓处理后才适合饮用。有时候,茶趣和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的普洱茶老板交流,都很认同港仓普洱茶那种特有的味道,是其它地方不能复制的味道,这和当时香港仓库的微生物环境、高温高湿地理气候环境、香港普洱茶业界处理控制普洱茶温度、湿度、进程等层层关联,是不传外界的特有方式。茶趣也细想一下,几十年前的微生物菌落,一直繁衍,和普洱茶作用,就是说是几十年前的微生物类型,和现今的新建仓自然有很大不同。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兴起喝普洱茶,作为存放大量普洱老茶的香港,自然被台湾普洱茶爱好者收购了一批又一批的陈年老茶,这些老茶大多是具有香港仓存特色的老茶,由于当时对陈年普洱茶的认知无太多可借鉴的资料,以为香港仓的普洱老茶就是标准的普洱茶味道,导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之初,在大陆,特别是广东一带,建仓存普洱茶,都有参照香港的仓存做法,主要是迎合台湾的市场需求,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好茶变成了做仓茶。到了现在,这些做仓茶的价格比同时期自然仓和干仓茶的价格相距很大,茶趣也一直有个疑问,88青饼,究竟仓存怎么样呢,虽然外界一直奉为干仓陈茶的代表。

跟台湾的朋友聊起,上世纪台湾普洱茶热时,大量老茶除了是收购香港存放的老茶外,马来西亚也是有大量老茶销往台湾的,马来西亚仓存,也是有点类似香港的。以往,马来西亚人喜欢喝的是六堡茶,普洱生茶在马来西亚并不畅销,压制成品的生普是搭着硬卖过去马来西亚的。熟普的催生,茶趣看来,也是由于六堡茶。根据一些记载,云南省茶叶公司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有计划研究熟普,后来不了了之。接着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云南省茶叶公司再次计划制作熟普,并安排人员到广州、香港、广西等地研究潮水发酵技术,并最终研究出适合云南省气候地理环境的潮水发酵工艺,制作出第一批的熟普砖。

邹家驱先生曾说过,1948年前,云南只有紧压茶,五十年代初,云南到港大部分为散茶。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六堡茶的地位绝对不低于今天的普洱茶。六堡茶是广西六堡乡生产的茶品,工艺一般是对当地的茶青进行杀青、揉捻之后,堆放发酵后,再干燥成茶,接着装进竹篱放进竹排通过西江运往广州集散到世界各地侨居地。六堡茶是当时的出口最大的华侨消费品饮的茶品,而最大的出口地,是马来亚,即今天的马来西亚。后来,六堡茶出口口岸逐渐由广州变为香港,由于战乱、茶价低、计划经济的影响,六堡茶的产量下降,一段时间更是停止了生产,香港方面的茶商也研究出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并从云南购入茶青进行加工制作成六堡茶,确保外销量不受影响,所以后来马来西亚饮用的六堡茶,茶青未必是广西六堡乡的,有可能是云南茶青,更有可能是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茶青。估计在这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茶叶公司见到六堡茶的热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计划安排下属茶厂研制潮水发酵茶品,即是想研究制作六堡茶,但史书并没有说明,而且云南方面经过深入研究,最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研制出云南特色的类六堡茶,即是熟普茶砖。而广州和香港比云南方面更早的研究潮水发酵技术,某些文章更说明香港的某位大家是近代研制普洱熟茶的第一人,但茶趣已记不起这位大家的名字了。

马来西亚人平常喜欢喝六堡茶,另外老水仙也喜欢。六堡茶和老水仙都是汤色深红而浓浓茶香的茶品。马来西亚人为何喜欢喝六堡茶呢,最早的解释是解乡愁。因为在清末时期开始,很多华人去到马来亚做矿工,当时清朝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马来亚的锡矿和金矿有劳工需求,大批的福建、两广人因求生而坐船去到马来亚。那时候去马来亚打工,可不像今天这样,有回国的机会,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无论从国内存活空间少、交通阻隔和采矿危险度高等因素来说。由于两广地区当时盛行喝六堡茶,劳工船随船运到马来亚的还有六堡茶,而六堡茶茶性消暑解渴祛湿,适合在马来亚当地的饮用,久而久之,带动了整个马来亚人都喜欢喝六堡茶,就算后来的普洱茶,也是当地茶商当六堡卖的。近代著名的普洱茶推广者--台湾省邓时海教授,出生于马来西亚,也是从小接触六堡茶、水仙和普洱茶,对越陈越香有独到的见解,估计其对普洱茶的深入研究也是受到六堡茶越陈越佳启发的。

六堡茶经过上述的断层期后,老一辈的制作工艺已经没有,现时新制作的六堡茶,大多有云南熟普的感觉,不像老六堡茶那样有深深的槟榔香,还有红、浓、陈、纯的特点,而且六堡茶绝不是矿工茶那么简单,马来西亚社会各界都喝六堡茶,六堡茶也分几个等级,不同阶层根据自身能力品饮不同级数的六堡茶,而现今存世的老老六堡茶,大多是级数在中高端以上的六堡茶,并被马来西亚人定为魁宝。

现时普洱茶届,很多方面都在努力提高普洱熟茶的地位,其中有商业因素的关系,但老熟普,确实值得大家一品的。在茶趣看来,现在熟普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的,第一个时期是2000年之后,品饮价值是一般;第二个时期是2000年之前,品饮价值是非常值得品饮;第三个时期是七十年代的熟普,市场上稀少,难得一品,有机会一定要一试。所以,喝熟普,参考价值大的,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熟普,无论大小厂,都非常值得大家品饮,原因是当时制作熟普的原料好、工艺传统,陈期够,味道回甘汤色红润,不似2000年之后的熟普,由于工艺改变和选料影响,大部分熟普已经没有以往的特有味道,只有红纯的特点,味道也没有那么回甘。现时还时兴橘普,就是用广东新会柑橘皮搭配熟普散芽茶冲泡饮用,味道也是一绝,橘香和熟普香气溶于一体,冷冷的冬天喝上一杯橘普茶,带动满室的橘香,让自身健脾胃。橘普兴起于广东一带,特别兴起于广州,近七八年已经让更多的地区所认同接受,近几年一些云南大小型普洱茶厂也开始制作橘普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试哦。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陈仓”六堡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