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专家发言摘录

11月7日下午,“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梧州市政府二楼会议厅召开,来自中国工程院和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就六堡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专家发言摘录--

开发六堡茶系列饮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陈宗懋

这两天在梧州喝了不少六堡茶,觉得口感不错,既能养胃又能降血脂,这么好的健康产品以后肯定有市场。梧州应该更注重产品的营销,像云南普洱茶一样,增强六堡茶的知名度。

现在梧州六堡茶产量很高,为了避免出现滞销,我建议尽快对六堡茶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不断研发新产品。六堡茶现在已经有了老茶婆、茶宝等,还可以专门摘芽尖,做稀有珍贵的高端品种,还可以开发六堡茶系列饮料,弄些精美的瓶装或者灌装,非常方便携带,这会吸引众多年轻消费群,而且又方便外销。

为了保证茶叶质量,我建议梧州茶农尽量少用农药,如果实在要用,就用溶解性较强的脂溶性农药。

我国是产茶大国,以绿茶为主。绿茶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大,部分人群喝茶之后大脑过度兴奋,连觉都睡不着,这部分人因此不敢喝茶。六堡茶发酵过后咖啡因含量较少,且在长时间发酵过程中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老少人群皆适宜。梧州可从这个优点出发大力推广,让全国人民都喜爱六堡茶。

六堡茶应尽快进行品牌定位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江用文

如果作为黑茶,我觉得六堡茶颜色还是偏浅了一点,不够红亮。我们可以想办法进行深加工,让六堡茶变得像普洱茶一样更加红浓,那样才符合黑茶的身份,也增加了卖相。

六堡茶虽然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也有六堡茶黑石顶的传说,但我觉得还应该继续深挖它的文化价值,将历史传说等浓厚文化赋予六堡茶,营销的时候也要打文化牌,以文化为软实力提高它的品味,在情感方面塑造它的价值。

六堡茶应尽快进行品牌定位,明确其到底要以什么产品特点进入人们视野,扩大到什么程度,占有多少市场份额等。

当务之急是做好品牌计划。名字是进入人们视野的第一个要素,像乌龙茶、铁观音、碧螺春等这些名字,一听就能让人记住。六堡茶这个名字其实不特别,既不顺口又不凸显文化内涵,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可以重新为它起一个特别的名字,并且在现有的几个六堡茶产品中选一个最有特色的进行推广,其中一个知名了,其他产品自然跟着受益。

重点推介保健养生功效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

梧州六堡茶具有显著的降脂减肥功效,可有效保护酒精引起的肝损伤、调降血液中尿酸水平、抗辐射抵御皮肤老化、平衡肠道菌群、调理肠胃、效延缓衰老等。这是六堡茶区别其他茶叶的最为明显特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以保健养生功效为主开发市场。

目前农药残留、稀土残留、重金属污染、氟铝富集问题和微生物污染问题都是制约农产品发展的因素,六堡茶应该进行无公害栽培和有机栽培,建立绿色食品,确保其是纯粹的有机茶,同时还应汲取传统工艺精华、融入现代发酵技术、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建立绿色、健康、安全、高效的六堡茶产业,建设高标准生态有机茶园。

六堡茶产品加工发展方向也应该调整,建立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标准化的加工过程,用现代化压制生产线逐步取代农家制茶机和手工炒茶的小作坊形式,建立现代速溶六堡茶加工基地。

产品也要创新,包装精美别致,品味高雅,方便化、功能化、高档化、时尚化,符合不同阶层的人们需求,并专门生产一些礼品搭档,让六堡茶进入人们过节送礼的视野。

研发六堡茶系列食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汪一飞

茶只有30%鲜叶采摘利用,成品茶只有30%水溶性成分冲泡饮用。因此,传统饮茶只有9%功能成分被人类所利用,91%被浪费。

我们可以用现代技术对茶资源内含物(主要是功能性成分)进行全方位利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消费价值。它能彻底突破传统茶种植、加工、消费模式,广泛应用于健康食品、医药、保健、日用、化妆品、化工、功能饮料等领域,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六堡茶茶业核心竞争力。

六堡茶可以做成茶系列食品茶饮料、速溶茶、茶蛋糕、茶酒、茶甜品、茶菜肴、奶茶等;茶保健品如减肥茶、茶化妆品、茶日用品、茶保健片剂、防辐射贴膜等。

目前六堡茶基地建设差,品种杂、树龄老、单产低,无性系良种比例低,尤其是缺少适制六堡茶的品种;现有茶园管理粗放,精品标准化茶园偏少,机采、机修普及率低,成本较高。

我们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三基地一中心:从基地、加工、营销渠道建设和延长产业链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六堡茶的茶叶组织化营销建设太过单一、品牌建设太过分散,我们可以借鉴烟酒产业的相关运作模式进行深度调查,拓宽营销渠道或通路,运用营销组织、品牌、网络、企划、终端等多种方式不断投放广告进行全国大范围宣传。

培育六堡茶优良品种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月荣

目前梧州六堡茶品种杂乱单产低,应该进行产业化现代化生产,多培育优良茶种。良种茶叶有高产、稳产、低成本高效益等巨大优势,利润空间也比较大。每个成功的名茶或者茶区的背后都有若干个良种。如果要走向全国,六堡茶也不能例外。

良种是解决茶产业关键问题的关键因素。目前夏天和秋天的茶叶普遍较为苦涩,六堡茶可以进行低苦涩味的茶树品种推广应用。为减少病虫侵害,可以加大抗病虫茶树品种的推广种植。现在六堡茶主要靠人工采摘,遇到用工紧张的时候出现无人采摘茶叶烂掉的现象,这不仅加大了种植成本,也浪费了茶叶资源,我们应该大力普及适合机械化采茶品种的推广。

培育一个优良品种约20年左右,这对茶农来说太漫长,我们可以引进应用资源分类、种性鉴定;重要基因克隆;转基因(抗虫、抗病、重要经济性状)新技术,加快优良六堡茶品种的培育进程。

另外,我们可以针对六堡茶专用品种问题,开展不同品种适制性研究,筛选优质品种,引进推广,提高感官品质和消费者接受程度;从六堡镇品种资源中培育优良品种;寻找特异品种选育,开发新产品。

cY260.com编辑推荐

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专家学者“品”名茶


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行专家学者“品”名茶

11月7日下午,主题为“倡导健康饮品,振兴历史名茶”的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深茶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品茶论茶,共同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把脉支招。

论坛由2012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组委会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夏涛,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梧州市领导吴浩岭、李桂珍、彭健铭、陈澄波参加论坛。副市长彭健铭主持论坛。

市委常委、秘书长吴浩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六堡茶具有1700多年历史,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市的一项支柱产业,特别是在2011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更是驶入了快车道。近年来,我市把六堡茶作为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五大种植业项目之一,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措施,建设集中加工区,健全生产技术规程,注册地理标志,完善市场营销,创建优势品牌,建立六堡茶研究院。经过持续的扶持与引导,六堡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系和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快,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论坛上,各位茶学专家、学者纷纷围绕“名茶与健康”的主题,从茶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了精彩论述,为我市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陈宗懋院士在论坛上作了主题发言。

首届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南宁举行


首届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南宁举行

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作为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13日上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和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茶船古道’——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吕克俭,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厅长王乃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健,中共梧州市委书记黄俊华,梧州市市长朱学庆,以及斯里兰卡工商部部长里沙德·巴蒂尤丁等100多名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张秀隆在发言中说,广西六堡茶产业资源丰富,开放历史悠久,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本届六堡茶产业高峰论坛,是东盟博览会举办十三年以来,首次举办的茶产业高峰论坛,这对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乃至中国以及东盟国家茶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广西和东盟各国以这次论坛为新的起点,以茶为媒,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共同在建设标准化茶园,发展绿色有机茶园,建立生产标准、创造著名商标等方面,积极开展务实的合作,不断促进以六堡茶为重点的茶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合作共赢。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在会上发言

会议上,里沙德·巴蒂尤丁、吕克俭、王乃学、朱学庆就茶产业发展合作等方面分别致辞,多名文化学者、六堡茶研究专家以及知名茶企负责人齐聚此次论坛,分别作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六堡茶产业、文化挖掘和科技创新提升六堡茶品牌附加值、茶与健康、茶马古道与六堡茶文化创意·传播、中马经济交流与合作等演讲,共话六堡茶,碰撞思想,为广西茶产业发展交流意见。

据了解,六堡茶一直在港粤及东南亚地区享有盛名,是传统出口产品。如今六堡茶老茶飘新香,2010年成为上海世博会特属的茶叶产品、201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参加世博会并获得了金骆驼奖、2016年6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首个六堡茶国家标准《GB/T32719.4-2016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是广西茶叶界首个国家标准。目前全区六堡茶品牌价值已达15.79亿元,年产量1.12万吨,产值超过11亿元,创税2500余万元,成为广西重点发展的特色茶产业基地。

斯里兰卡工商部部长里沙德__巴蒂尤丁向工作人员了解六堡茶

当前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正在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性战略,加快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成为西南、东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资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也为进一步深化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茶文化和茶产业交流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赵贵明记者彭丽芳/中国商网广西)

论茶道 又见六堡——记六堡茶产业发展新动能高峰论坛


论茶道又见六堡

——记六堡茶产业发展新动能高峰论坛

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的成功举办后,一年来,六堡茶借助其特有的文化介质“茶船古道”重返南洋,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斯里兰卡、印度等国精彩亮相。2017年,梧州市委市政府乘着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风,举办了更高规格、更大规模的六堡茶产业发展新动能高峰论坛,各路大伽众论茶道,为六堡茶扬名立万,茶人雅客愈发青睐六堡茶,不经意间,六堡茶成了香饽饽。作为一名曾经从事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工作者,倍感庆幸,仅以此记录心路历程,再说说六堡茶。

我所认识的六堡茶是寿茶,更是福茶。

六堡茶是以地理名称命名的历史名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属黑茶类,具有“红、浓、陈、醇”的特有品质。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清代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享有盛名已有二百多年。六堡茶作为侨销茶,长期以来,在港、澳及东南亚华侨之中久负盛名,是传统出口商品。

一、茶船古道的文化积淀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作为中国历史名茶及著名的侨销茶,梧州六堡茶早在清朝中后期就已远销东南亚地区,通过“茶船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

与人们耳熟能详的“茶马古道”的陆路不同,“茶船古道”是通过内河航运将六堡茶销往海外。由于地处西江流域,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六堡茶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的运输过程非常独特,漫长的水路、重重的险滩、特有的茶排茶船,在中国茶史上绝无仅有且富于传奇色彩。六堡茶沿着西江走出珠三角,到达东南亚,成为一条历史积淀深厚、充满传奇故事的“茶船古道”。

这条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然而,六堡茶深厚的茶文化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当时六堡交通闭塞,直至今天仍保留有大量古代制茶的痕迹和线索。以六堡茶为主线串起来的古老煮茶品茶文化、民俗文化、古法工艺传承文化、茶食文化、保健养生文化、诗词文学文化等等,犹如一条精美的珠链,上面每一颗珍珠都是那么的璀璨夺目。独特的“六堡茶韵”,带给人们的是乡土的记忆和文化的醇香。

二、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

六堡茶属于温性茶,除了具有其它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湿、强健脾胃、明目清心的功效。既可在饱食之后饮之助消化,亦可以空腹饮之清肠胃。六堡茶冲泡后隔夜滋味不变,汤色不浊,在闷热的天气里,饮用六堡茶清凉祛暑、倍感舒畅。

六堡镇的茶农历来有种茶、制茶、藏茶的习惯,民间常用陈年六堡茶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储存5年以上的六堡茶,可治小儿惊风等症;六堡茶若加适量冬蜜饮之,可治痢疾。清末的名进士程远道有诗曰“六堡名茶满山岗,止渴去腻有专长,请君泡碗今宵喝,明日犹留齿颊香。”

六堡茶在东南亚诸国深受华人华侨和当地居民的喜爱,至今仍拥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甚至现在都可以找到多年以前的陈年六堡茶。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侨胞在清代嘉庆年间已普遍用六堡茶作为治病驱痢和解暑祛湿的生活必备饮品,被称为“救命茶”。特别是在早年的怡保等锡矿区,它是矿工和矿老板祛暑保健的必备饮料。每天,矿场主人必定会提供六堡茶给工人们饮用,由于六堡茶具有消暑解渴的功效,备受矿工们的青睐。

三、具备收藏价值的金融属性

六堡茶属于后发酵茶,非常适于存放,存放得好的话会有相当好的转化,口感与香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令人捉摸不透,几乎可以说每个月都会有让人惊喜的表现,这也是六堡茶吸引人的地方。如果说对于其它茶类,人们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么对六堡茶而言,它打动人的则是岁月的沧桑,那愈陈愈香的特质是其它茶类不具备的。六堡茶本身具有很高的保健功效,加之其耐于久藏,越陈越好的特性,就使得六堡茶极具备收藏价值。

由于老茶属于稀缺资源,物以稀为贵,今年的六堡茶的价格较上年也稍有涨价,价格涨幅20%-30%,因此六堡茶的收藏价值年收益回报率预计在20%以上。当前六堡茶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放越久价值越高,民间的六堡茶投资收藏热潮已现端倪,收藏价值空间仍然是很大的。

当然,六堡茶收藏应本着“存,随岁月变化;品,随层次升华”的原则,存新茶、品老茶,使六堡茶能慢慢健康成长,任何盲目过度炒作都不利于六堡茶产业发展。

四、六堡茶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随着饮茶之风悄然兴起,六堡茶也同样得到消费者的关注,历经百年兴衰的六堡茶正面临一个重振昔日雄风、加速发展的良机。梧州市委、市政府连续推出举办六堡茶博览会、六堡茶行销全球等各种推介措施,六堡茶的身价也对应的水涨船高,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扩大。如何在稳固现有市场的同时抓住供给侧结构改革机遇提速发展,是摆在业界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要继续加强六堡茶文化的发掘研究,弘扬六堡茶文化,以茶文化来引领、推动整个六堡茶产业的加速发展;要继续加大六堡茶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推广,通过举办六堡茶大型公共推介活动和重要论坛,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六堡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建立一支产供销专业队伍,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良性互动发展,以工匠精神让六堡茶冲出海外,走向东盟,销遍全球,让世界了解六堡茶、爱上六堡茶。

2017年“六堡茶产业发展新动能高峰论坛”即将举行


2017年“六堡茶产业发展新动能高峰论坛”即将举行

9月12日至15日,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东博会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确定以:“相聚东博盛会,谱写海丝新篇”为主题口号。

而在本届东盟博览会上,咱们六堡茶也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乘着东博会的东风,于9月14日上午,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B103会议厅,举办“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茶船古道”——六堡茶产业发展新动能高峰论坛。

本次活动也作为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重要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深入贯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全区千亿茶产业发展工作部署,宣传推介六堡茶文化,推动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培育和打造六堡茶品牌,加强和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茶产业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主办:

本次活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与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承办:

由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梧州市商务局与梧州市财政局共同承办。

协办:

由梧州市外宣办、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梧州日报社、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映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活动预告:

本次高峰论坛活动,一如既往地精彩,除了能了解到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国内外茶业届知名专家的专题演讲,更有新产品推介等一系列精彩的茶事活动。

去年高峰论坛现场状况:

主题:“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茶船古道”——六堡茶产业发展新动能高峰论坛

时间:2017年9月14日上午

地点:南宁国际会展中心B馆103会议厅

流程:琵琶独奏→播放宣传片→领导致辞→项目签约→产品推介→专题演讲

博览会期间(9月12日-15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农业国际合作展区(展位:B1B009、B1A029)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联合参展,各种香浓醇美的六堡茶等你来品鉴!

茶文化高峰论坛聚焦 两个W


茶文化高峰论坛聚焦两个W

5月24日,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在普洱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2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在大会发言并与听众交流互动。本届论坛以“茶·文化·生态”为主题,围绕“茶与人”、“茶与信仰”、“茶与自然”三方面,深入挖掘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探讨、揭示其背后的中华文化伦理、哲学和智慧。不过梳理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述可以发现,论题主要集中在两个“W”方面,即“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What茶文化到底是什么

茶文化到底是什么?是本届论坛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此前虽然已经举办过两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但对于茶文化的基本界定仍旧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每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经历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这也恰好证明了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认为,茶是两岸文化交融的活水。他说,茶,既是中华文化表层的日常用品,也是中华文化中层的生活方式,更是中华文化底层的精神追求。两岸文化的交融需要人为促进,而茶就是其中极具生命力的清泉活水。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林治说,茶是“健康之液”、“快乐之杯”、“灵魂之饮”、“民生大计”、“图腾饮料”。可以说,茶文化是一种生活、一种享受、一种境界。普洱祭茶祖活动深刻地表达了普洱各族人民将茶作为图腾饮料的虔诚心理,我们中华儿女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那么我们理当把茶奉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饮料,切实怀着敬畏之心来事茶。对茶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杜绝乱施化肥、乱打农药、仿冒名牌等乱象,再辅以茶叶生产标准化的完善、国家卫生标准的实施和加强市场管理,才能使那些让人深恶痛绝的乱象得到改观,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就会得到提升。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悦提出,茶文化是中国人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儒释道的思想,还是民间大众的观念,都已成为有机的整体。中和之道、名伦之理、清雅之境,是茶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从古代文士生活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文士和茶有着不解之缘,“品”是茶与文士的精神追求,“雅”是茶与文士的社交娱乐,“韵”是茶与文士的艺术创作,品、雅、韵三个方面与茶文化密切相关,也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密切相连,这些既和茶事生活融为一体,又和精神家园密不可分。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罗庆江认为,茶是跨越宗教的信仰。茶道通过茶事修炼增强自我认同,从物质享受开始,但最后超脱物质,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清虚无我、自性自度、反染成净、知足感恩,通过自我启悟的生活艺术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与佛教的“觉悟”、道教的“天人合一”、基督教的“感恩”如出一辙。事实证明,茶是全人类的健康饮料,各宗教信徒都喜欢茶,尤其蕴涵华夏文明的茶道,各宗教礼仪中只有禁酒而不禁茶,可见茶是超越宗教的信仰。

How茶文化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很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来自可乐的威胁”,这里所说的可乐并非特指,而是泛指那些对传统饮品构成冲击和威胁的新型饮料,这些饮料尤其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这和青少年对茶等传统饮品的兴趣很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继承和发扬的危机。如何应对这样的危机,将茶文化发扬光大,专家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点子”。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提出,弘扬茶文化、创新茶科技,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茶产业工作者需要提高认识,带头承担起弘扬茶文化的责任,纠正有悖于茶文化核心理念的行为。在具体实践中,要树立敬畏自然的理念,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理念,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有害物排放;树立敬重顾客的理念,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消费者买得起的好茶。

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吴军捷集中解答了“中国茶如何走进现代生活”的问题。他说,要给年轻人一个喝茶的理由,而且是让人接受的理由,明确茶首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宣传茶不要忽视大众而着眼于小众,必须搞清楚茶人和喝茶的大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要将喝茶变成实实在在的体验,而且是作为大众化的体验,最实际的是结合一日三餐的体验,而且体验要适应多元化、快捷互动的需要,并在大众喝茶的基础上,引进茶的美学、修行和文化气氛。同时,茶要走功能化的道路,让茶成为一种有影响的生活方式,将中医和茶进行结合,为茶的推广多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完善茶的实用功效。总之,中国的茶文化带着理性、带着功能,才能走出世界、造福人类。

“冀望普洱茶再创茶文化的新风尚”。香港茶味小集的负责人陈采月如是说,普洱茶健康地发展,是所有对中国茶文化有期待的人都热切关注的。普洱茶真的很好,好喝、耐泡、产品种类多、可以保存收藏,能够欣赏岁月的滋味,随着宏观价值的觉醒、蜕变、再生,做普洱茶、喝普洱茶、接触到普洱茶、想到普洱茶时,人们自然都有这样的联想:好喝保健、事业稳健、有文化品位、有美的体验、有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这应该是普洱茶、中国茶值得期待的茶文化风尚,我们相信,这样一个美好、清新,蕴涵着滋润生命美学灵魂的风尚,会有永续发展、历久不衰的价值和可能。

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韩星海认为“茶人精神”是关键。他说,我国是历史悠久的茶故乡,要让茶人精神代代相传,陆羽、吴觉农、于若木等人就像一面明镜,不仅星照过往,也拷问着我们当下的茶人。学前辈、见行动,我们就要在国内大茶业格局中,始终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以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让茶人个个都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只要我们做到了,茶与人生的事业才更有意义。

普洱茶投资与收藏高峰论坛首站在太原举行


普洱茶投资与收藏高峰论坛首站在太原举行

经过长达近6年的低谷徘徊之后,近来种种迹象表明,普洱茶投资开始升温。昨日,应投资者之邀,酝化直通车全国行———普洱茶投资与收藏高峰论坛首站在太原举行,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收藏家的目光。与2007年疯狂炒作不同,此次更多的是理性目光和投资理财的一种选择。普洱茶被称为“能喝的古董”,具有越陈越香的品质特性,这一特质造就了其独有的投资与收藏价值。2007年,全国各地参与到“炒茶大军”中的庄家、散户多达数百万人,加上在这个热潮之中被忽悠进来的普洱茶消费人群,与整个产业相关的人多达三千万。泡沫被挤破后,普洱茶进入了近6年的低谷徘徊。但是普洱茶的价格在今年开始上升,太原一些经营散茶的茶商向记者证实,市场上优质的普洱茶平均价格上涨约20%,普通的普洱茶今年的价格较去年也上涨了一成。对于今年普洱茶价格上涨,茶商们给出了不同解释,但大多数人认为云南干旱、产量减少是其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人工、运输成本等上涨,也是普洱茶涨价的一个原因。尽管已经受到关注,但太原市场依然波澜不惊,并未明显增加专门的普洱茶投资者,太原茶叶集散地也生意平淡。太原一位茶商表示,从目前的行情来看,普洱茶的价格还是稳中有升,像之前疯狂炒茶的现象并不会出现,不会有太多的泡沫,现在的价格波动在市场正常的调节范围内。但山西的收藏潜力依然被看好,此次,七彩云南茶叶为全国收藏者专门打造的两款新茶就首次在太原亮相,并在专卖店开设选茶、购茶、存茶、交易等一站式便捷服务。昨日的论坛上,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七彩云南茶叶研究院院院长张俊表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品质好、存放得当的普洱茶,每年均有15%—40%之间不等的涨幅。“山西市场有很大潜力。”在当日的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一场小型拍卖会,起拍价1000元的300克庆丰祥远年老青饼,经过激烈的竞价,被一位临汾人以1.98万元的高价拍走。据了解,继首场活动在太原成功举办之后,七彩云南“酝化直通车”系列活动还将陆续开往沈阳、重庆、武汉、济南、青岛等十多个重点城市,增进普洱茶收藏者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为收藏者提供服务。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培育,企业的积极参与,六堡茶市场流通体系初露端倪。一是全国首家六堡茶专业零售市场在梧州鸳江丽港开业,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梧州六堡茶企业相继开张营业;二是梧州茶网建成,通过梧州茶网宣传六堡茶产业和六堡茶文化,宣传和推介六堡茶产品等。

而六堡茶最终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也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堡垒。"地理标志为梧州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防止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一鸣,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7年之前,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开拓不好,梧州茶厂都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生产六堡茶,一年也就300吨的产量。"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何志强向记者介绍说。2007年以后,由于梧州各六堡茶生产企业开始注重宣传,积极参加区内外茶业博览会,注意改进产品包装,增加产品的美观度,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逐步建立。

何志强说,随着茶企给予经销商的各种优惠激励制度的建立,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渐大。2007年,梧州生产的六堡茶产品,几乎都是没有生产出来就已经定购一空,国内市场已从以前广西及粤港澳市场,逐步拓展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大市场,且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外销渠道方面,数十年来六堡茶每年都保持着数百吨以上的出口,近几年来梧州市每年的六堡茶出口量都在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六堡茶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

何志强向记者陈述了自己关于六堡茶市场发展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说:"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制约,犹如泡茶,讲究时间和技巧,掌握不好容易发苦。"

何志强说,随着六堡茶市场需求的逐年扩大,原料短缺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梧州茶厂在加强原料采购和改良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在昭平、蒙山等地培植和扶持种植基地,这些基地进入盛产期时,年产干茶可达3000吨至4000吨,将逐步满足其年产量1万吨的发展需要。

然而,近年来,六堡茶生产与经营作坊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部分企业租用旧厂房、旧仓库作为车间进行六堡茶加工,生产设施简陋,存在加工技术不成熟,经营管理无序等问题。何志强认为,原料优良、生产过程规范直接影响六堡茶的品质。品质不好的六堡茶含有超标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物质,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外,口感不好的六堡茶其营养成分也大打折扣。

记者注意到,自己正在冲泡的六堡茶编号为"0855",其参评广西第一届春茶节,获得"桂茶杯"特等奖,代表梧州茶厂制茶水平,具有价格适中、质量中上性价比较高的特点,汤色红浓明亮。据介绍,"0"为茶叶等级,即特级;"8"为年份,即2008年获得"桂茶杯"特等奖;"55"为批次,即第55批次。然而,另一款编号为"07123"则意为2007年4月份在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得金奖。同一厂的茶叶编号并不一致。

此前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其每批次茶叶编码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致。如本地某知名厂家生产的"5612"六堡茶同样荣获2007年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但编码完全不同。各生产厂家、各批次六堡茶的编号为何不一致?编码的依据是什么?

何志强等一些梧州茶人还指出,目前,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保健功效等还缺乏系统全面的宣传推介;六堡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六堡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以及六堡茶茶树品种选育等,由于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研究,相关定量、定性指标有待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何志强告诉记者,六堡茶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同为黑茶类的云南普洱相比,其知名度在全国来说仍远远不及。六堡茶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已经成为梧州六堡茶企业及政府部门关注的的问题。

在此前的采访中,梧州市几位知名六堡茶企业的负责人,也与记者探讨了关于打造六堡茶品牌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认为,在宣传方面,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打造梧州六堡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而作为企业自身,宣传时则提炼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如"中华老字号"、绿色生态、多项国际金奖的特优产品等宣传口号。

六堡茶文化的挖掘和传播,直接影响六堡茶产业今后的发展,因此搜集六堡茶资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六堡茶文化的特点,整理出版六堡茶专着,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在充分完善六堡茶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通过书、报、刊、影视等形式,传播弘扬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间风俗。

同时,六堡茶的编号絮乱难记,不仅消费者容易混淆,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业内人士指出,六堡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普洱茶的经验,设立规范的品质标准。使消费者通过有规律的编号,理解茶叶生产的厂家、年份及品质。

另外,以梧州的两个中国六堡茶名茶城为龙头,建设以各主产区乡镇批发市场和各零售商店为支撑的本地市场网络。创造条件在区内外各大城市设立六堡茶连锁专卖店网络,在广州南方茶叶市场、深圳东方国际茶都等一些大城市的专业茶叶市场开拓一块六堡茶销售专区,以成为六堡茶企业在各大城市的基地,以便于向各大城市的茶叶零售店分销茶叶,拓宽销售渠道。

此外,梧州交通网络发展迅速,因此与旅游业的结合必定能使六堡茶产业得到更快捷有效的发展。政府可打造一个六堡茶文化博览园,以六堡茶文化博览园建设为主,挖掘和开发民族茶文化,打造融茶文化体验、溯源、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区(长廊);加快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促进茶健康消费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梧州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


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梧州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

2月9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总结分析六堡茶产业发展形势,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市长朱学庆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朱学庆指出,去年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丰收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打造百亿元茶产业,保持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好态势,六堡茶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和产品价值稳步上升,工作成绩值得肯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距与不足,采取措施提高茶叶企业实力市场占有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朱学庆强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六堡茶作为横跨一二三产的特色优势产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各级各部门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继续加大六堡茶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快打造百亿元茶产业,努力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全面提高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一要做优产业规划明晰茶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向、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遵循。二要做实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三要做大产业规模,一方面突出抓好六堡茶原料基地及六堡茶加工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实现六堡茶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四要做响品牌和影响力,加快申报注册“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商标,加大公共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六堡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五要做大销售市场,完善“线下”流通网络,打通“线上”营销渠道,扩大六堡茶市场占有率。六要做好产业融合发展文章,一方面做好与旅游业发展的结合文章,另一方面做好与健康养生产业的结合文章,推动茶叶、旅游、养生等元素深度融合。七要做强科技和人才支撑,提高六堡茶科技含量,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六堡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据悉,目前全市六堡茶生产企业达50家(获QS或SC认证),从业人员4500多人;2016年六堡茶产量超1.2万吨,产值达12.8亿元以上,创税超2700万元。

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主持会议,市领导叶剑强、黄恩、黄荣森参加会议。(祝琳梧州日报)

苍梧县积极抓好六堡茶产业发展


苍梧县积极抓好六堡茶产业发展

原标题:苍梧县积极抓好六堡茶和沙糖桔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苍梧县积极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力度抓好六堡茶和沙糖桔产业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县依托六堡茶原产地的优势,着力打造非遗纯手工农家茶品牌,并加大宣传力度,畅通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从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低产茶园的扶持,做好茶园低改工作,不断提高产量,做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与梧州市沟通,用活梧州市六堡茶基金,根据相关政策落实本地六堡茶企业补助资金,鼓励本地茶企收购、销售本地六堡茶,解决好销售渠道问题。下半年,我县将完成六堡茶园基地建设规划,并做好全县现有六堡茶园普查工作和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筹备工作,积极组建农业发展融资平台,促进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我县不断加大沙糖桔黄龙病防控力度,建立植保机防队,在每次新梢期及时统一喷药2次防治木虱,控制和减缓黄龙病的蔓延。在沙糖桔生产重点镇附近建设集产品交易、分拣、物流、结算、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市场,使之成为桂东地区的砂糖桔销售集散地。建立“互联网+柑桔”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构建我县产地与市场的对接体系,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促进沙糖桔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增产增收。(李会鑫)

第三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暨第四届茶文化高峰论坛八月底开讲


第三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暨第四届茶文化高峰论坛八月底开讲

8月8日,第三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暨第四届茶文化高峰论坛预备会及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文化院召开。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出席预备会并讲话。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出席预备会并讲话。中国文化院秘书长张武主持预备会并在新闻发布会介绍茶文化论坛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副书记陆平出席会议并作新闻发布,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国云出席会议并在新闻发布会介绍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情况,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鸿彬出席预备会并主持新闻发布会。

许嘉璐对普洱市的论坛筹备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论断。绿色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模式介绍给世界。近年来,普洱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护生态、绿色永续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艰辛努力,为世界保留了北回归线上最美丽的绿洲,值得肯定和弘扬。

许嘉璐强调,当今世界,资源环境危机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应对这一危机,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举办绿色发展论坛,围绕推动绿色发展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发挥学者才智,为彰显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对引领和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深远重大意义。希望普洱市认真组织好此次论坛的各个议题,借助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来加速绿色发展,大力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为全世界在绿色发展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把中国人的智慧贡献给全世界,让全世界共同分享绿色生活。

卫星对中国文化院特别是许嘉璐先生长期以来给予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和普洱绿色发展论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以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初步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普洱特色的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绿色崛起新路子,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他说,当前,普洱市正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新“三个定位”战略,积极做好迎接国家对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中期评估各项工作,全力推动绿色经济从试验走向示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好本届高峰论坛,对于进一步推动新发展理念在普洱深深扎根、开花结果,实现普洱追赶跨越、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卫星希望论坛突出主题,大胆创新模式,多角度、宽视野地总结提炼、丰富升华普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他表示,普洱市将与中国文化院紧密合作,将本届论坛办成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企业聚焦绿色发展的一次学术盛会,充分展示普洱绿色发展成就的平台窗口,努力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打造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国际知名论坛品牌。

预备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文化专家李萍教授,茶文化学者孙韶辉等就办好此次论坛提出了意见建议。

由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中国文化院、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主办的第三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暨第四届茶文化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8月至9月举办。论坛主题为“绿色普洱·生态家园”。8月30日至31日举办第四届茶文化高峰论坛和第三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9月18日至19日举办“绿色旅游·康体养生”主题会和“绿色旅游”“养在普洱”两个专题会。论坛期间还将举办康养项目开工仪式、专家义诊、“绿色旅游康体养生”项目实地调研等活动。

收益杠杆撬动六堡茶产业发展


收益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三口居士(彭庆中)文/摄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值“两节一会”特别是梧州六堡茶博览会来临之际,我们茶友三人,赴六堡镇理冲、四柳、梧峒,走茶山访茶农,并聚而品茶论茶,就当前六堡茶产业论剑一番,从一个普通喝茶人角度,谈一下对当前业界的看法。

●劳力缺不愿种

成本高卖价低

在六堡茶山里,跟茶农聊起种茶,说到现在种植六堡茶政府比较重视,有补贴,但总的来说,茶农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在理冲原来种植有六堡茶的几个农户,在茶地上开始种植松木,准备放弃种茶。在六堡茶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今天,出现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其中有几方面原因。首要就是家中劳力不足。做茶耗费人工较多,劳动强度大。如春季,茶树萌芽快,几乎天天要采茶。白天去茶地采茶,忙碌一整天,也不过采得茶青数公斤(还得看采摘的嫩度要求)。采茶回来已经是傍晚,还得先摊晾开,避免发红。最好还是尽快杀青(不然会影响质量),依靠家中的锅杀青,每锅杀青量不多,速度慢。这时候,往往连晚饭也得赶紧吃,接着还要揉捻。一般而言,单靠手工揉捻,揉捻两遍三遍,已经筋疲力尽。接下来还有烘干,也是靠锅和茶甑用炭火烘干,即使全家老少齐上,一天制茶,也要从大清早忙到晚,甚至第二天一早接着干。加之采茶季节多是农忙时候,往往难以兼顾。很多家庭主要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靠中老年人做茶,忙不过来。

另一方面,做茶比价不高,要卖出后才算获利。老农给我们算了个数,相对而言,做茶产生价值不高,劳动强度大,获利却不大,往往做出的茶,还需要担心卖不出好价。做其他,如钩松脂、收八角等工艺简单,一般也能有80~100元一天。出外打工,基本也有不错的收入,劳动强度比采茶制茶一天忙到晚低许多。

制茶需要工艺,做工好,才能卖好价。尤其是杀青的技术,揉捻的技术和揉捻的次数,这些都要学习和摸索。现在很多茶农意识到这一点,也希望做好工艺卖个好价钱。但现实是往往跟市场脱节,茶农不知道怎么样做的茶受市场欢迎。做好的茶销路不明朗,渠道不多。多年来都是靠本地茶人茶商和合作社进去收茶,茶农没有销售渠道,往往是刚刚做好了茶,就需要操心销售问题。

制茶成本高,但卖价偏低。老农给我们大致算了一下,采摘的人工,请人摘的话基本上需要每天70元到80元。每天采得茶青约6~8公斤,每公斤干茶单单采摘成本就占去13元左右,加上其他杀青、揉捻、烘干的人工,所耗费的木柴、用电等其他杂项,卖价总得70~80元以上。如此价钱的毛茶,厂家拿来做精制六堡茶是划不来的,这样也导致没有了一项大的销售渠道。

与老茶农把酒话桑“茶”之余,我们也颇多感慨,现在的各级政府对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不可谓不重视,每亩补贴时有耳闻;在六堡镇上,各种“大力发展”的标语横幅宣传栏,也可见其决心;在六堡镇上,现在频频上马的立面美化、古镇重建、茶园发展项目,也足见其投入力度之大。但笔者三人看来,这各项工作还需落到实处,发展大产业,还得从细处着手。

发展六堡茶的种植,除了扶持、补贴政策的出台,还需要这些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惠及每一个茶农;除了打造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还需要切实地为茶农拓展销售渠道,协助解决茶农产品的销售;除了要加大科研力度、做好茶园种植研究,还需要切实地对茶农种植、加工等进行技术培训,规范工艺,让茶农掌握并自觉运用于生产。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用市场收益的杠杆,去撬动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

●科学管理茶园

利于机械采摘

一直以来,我们的科研部门对六堡茶的种植研究不少,对如何科学种植、管理,如何提高产量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笔者走访的多个茶叶产区,如公平、塘坪、不倚、四柳等,均发现不少茶园的开垦种植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有的是种植在田地里,这样种植出来的茶,产量固然高,但品质没有保障。如何引导茶农科学种植、加强茶园管理,不用农药喷杀害虫,种植遮阴树、提倡施用有机肥、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合理采摘,合理施肥以提高产量等等,这些工作需落到实处。

科研部门可针对原种六堡茶茶树的特点,综合原种六堡茶树的树冠、萌芽状况、采摘要求等等因素,研制、选用适合的采摘机械,或研究改良现有的采茶机械,使之适合于六堡茶的采摘。这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采茶效率,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社前茶、冬茶等精细的茶,可以仍旧采用人工手摘,产量会偏低,适合做高端高价茶品。近期也可以采用采茶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产量,兼顾品质。

对六堡茶而言,一直以来就不是等级越高就越好,这点与普洱茶有类似的地方。从前普洱茶进贡给皇帝的都是选用一些细芽做成“人头茶”,但这些高端茶品并不妨碍普洱茶的大宗茶在民间的边销和普及,反倒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六堡茶也可以继续发展一些精细的茶品,如社前茶、明前茶、冬茶等特色品种,但同时,应该大力推广机械采摘,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量,做出些中低端适合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茶品,特别是中茶、老茶婆这些传统优秀产品,已经形成较好的市场口碑,更应该研究怎么把这块市场做好。

一直以来,出口南洋诸国的六堡茶包括有各种级别的,但以较为粗老的三级四级为多,甚至是四级五级、级外的茶。这些在马来西亚现存的老茶可以佐证。其中,固然与消费群体如矿工、民众的购买力等有关,有价格因素的考量,但与其追求茶质浓厚、耐泡醇和等也有一定关系。这些对嫩芽要求不高的传统,其实是很有利于六堡茶使用机械采摘的。

从前,在六堡合口街收茶的茶商将六堡茶分作细茶、元度(原度)、粗茶、行等(行茶)等几个级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级外)、七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粗茶和低级别的茶每年销量不少。

在六堡茶的二级茶中,其净度要求是“净,稍含嫩茎”,而三级四级,则直接是“粗实、紧卷”、“有嫩茎、有茎”这样的标准了。可见,六堡茶与其他如精细绿茶等不同,是不排斥茶梗的。据一些老茶师介绍,一定比例的含梗量,工艺上是允许的,而且在出口的茶中,较粗的四五级茶也很被接受,除了出口日本的茶,对含梗率有一定要求。从工艺上,有一定量富含纤维素的茶梗、粗老茶青参与渥堆发酵、陈化,其口感更甜醇平和。一定含量梗的比例、较为粗老的茶青,也会有利于后期陈化。

●汲取传统精华

研究改进工艺

笔者走访过不少茶山,发现很多茶农做茶是“各有一套”,大都是依照旧时做法,没有培训,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一村一寨一处例”的尴尬,有的是杀青过火或不足,揉捻不够,条索过粗,烘干变焦,导致火烟味等等,也直接导致部分茶农的茶卖不出去,卖不得价。

针对这种情况,现阶段内通过集中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规范工艺,或者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中加工(或代加工),都是解决办法,既降低了劳动成本,也使得工艺一致品质稳定。部分茶农和合作社已经购置了杀青和烘干的滚筒杀青机,使用机械化取代手工,效率提高了很多。

针对传统工艺不经渥堆发酵的六堡茶,新茶口感苦涩难以让市场普遍接受,有关部门不妨从改进工艺上加以研究。

日前在富民的六堡茶文化特色街开业的时候,就进行了一场六堡寒露茶的评茶比赛,参赛的茶样就出现了一些茶农自发的改进工艺的做法。不过,据资深老茶人郭维森评析,这些工艺的探索精神值得鼓励,不过,在探索的方向上,有点缺乏研究。比如,在发酵上,没有依据六堡茶后发酵茶的特点,而是把发酵提前了,在杀青之前,进行萎凋,做出来的茶口味上与传统差异较大,这些探索还未能真正的取得成效。

据笔者所见,六堡茶乡内,有不少“民间高手”做出来的茶,其工艺相当好,甚至是一年左右的新茶,不是采用前发酵的做法,但已经能基本去除苦涩,茶汤微红透亮,口感很好。而传统的如虾斗茶等著名品种中,按其秘传工艺,特制工具,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六堡茶,其中很多精妙之处,值得借鉴。有不少茶友建议笔者并已经开始筹备,按当年广生祥老茶人古法所传,严格遵循虾斗茶的传统工艺,小批量重做“虾斗茶”,让这个历史著名的品种重新焕发出光彩,并从中对工艺探索得出一些经验和启发。

相关的农业科研部门也可以从传统的工艺中,发掘其精华,并结合现代的制茶研究成果,完善现有制茶工艺,让广大茶农做出更多被市场接受、受市场普遍欢迎的好茶,把销路拓宽。

●以收益作杠杆

撬动产业发展

无论政府怎么扶持补贴、大力宣传,最终还是茶品必须得到市场认可。销路畅顺,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工艺的研发推广,至为重要。换句话说,六堡茶销售旺了,能大把大把地赚钱了,无需政府大力扶持、努力宣传,茶农自然会想方设法扩大种植、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在这一赚钱效应下,政府可更多从宏观去引导,并对产业进行规范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一个茶品能否适销对路、拓展并占有市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品质和价格。加强茶园管理、规范工艺、改进工艺,品质得到提高;采用机械化的采摘、制茶,大幅降低劳动成本;加大科研投入,缩短六堡茶的生产周期,使得六堡茶新茶能很快就能够进入品饮期,让新茶也能被消费者接受和欢迎;通过提升品质、降低价格做出更多适合普通消费者消费的六堡茶,做大众化的茶,得到市场认识并认可,这样销量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也只有通过市场的广泛消费,让更多人品尝到原种六堡茶的风味,这样反过来促进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以实实在在的市场收益,真正惠及茶农,惠及整个产业各个环节。这样,茶农及茶商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去拓展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与生产和销售。相反,假如做出来的茶,销售不畅、价格偏低、获利甚少等情况下,无论怎么鼓励、扶持和补贴,茶农的积极性都难以调动起来,也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大发展。

历史上,六堡茶所经历的几次兴衰沉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市场需求猛增,产品适销对路的情况下,无需怎么推广扶持,当年六堡茶乡的种植和制茶是一片兴旺景象,甚至出现了旺甫、夏郢等地的劳动力来六堡采摘、制茶、贩运的情况。而后来品质下降、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没有找到其他适合销的市场,六堡茶的生产陷入下滑状态,也必然导致了六堡茶种植的萎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六堡茶百年盛衰给予我们的启示,值得深思。

六堡茶只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并大量消费,靠品质和价格赢得市场,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种植和产业发展。

六堡茶专家:谈谈存放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谈谈存放六堡茶

文/彭庆中(三口居士)

有经验的茶友都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六堡茶越陈越佳,所以很多茶友都喜欢多买些存着,边喝边放,感受六堡茶随着岁月慢慢老去所带来的变化。六堡茶该如何存放呢?家庭中存放六堡茶须注意些什么呢?

从主要因素而言,影响茶叶存储、导致其发生变化、陈化的四大因素是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再有就是陈放环境的干净、气味等。六堡茶的存储,需将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其中恰当的温度湿度等为利于陈化的因素,阳光直射、杂味串味等为劣变因素则须注意避免。

书上的方法并非都正确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很多书上都有关于茶的存储的方法,比如常见的“石灰块保藏法”“热水瓶保藏法”“抽真空贮藏法”等。这些方法对不对呢?

客观地说,这些方法都正确,只不过不适合我们常常说到的六堡茶存储而已,或者可以说,对于六堡茶或者是普洱茶而言,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

一直以来,平常看到的很多茶书都会说到茶的存储,而且这类茶的普及读物多半不会针对不同茶的分类而提出不同的存储方法,而单一地介绍一大堆“抽真空”、“密闭”、“低温”等措施,往往会误导很多新茶友。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品种非常多。茶行业中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确实,中国茶叶种类很多,权威分类中基本大类就有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白茶、黄茶等,其在种植、加工、品饮、存储等都各有其特性,不可一概而论。

由于过去绿茶是主要消费的品种,所以,很多普及类茶叶书籍介绍的常识多是以绿茶为主。而书中的“石灰块保藏法”、“热水瓶保藏法”、“抽气贮藏法”多是指绿茶而言的,而“抽真空”、“冷藏”等做法,也常见于闽南乌龙茶如铁观音、本山等。因此,新茶友必须了解这点,存茶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容易踏入误区,“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锡罐不太适合存储六堡茶

从前,很多茶客认为,储装茶叶以锡器最好,至今仍有一些老茶客有这样的看法。还有书上说从古至今已被公认为保存茶叶的最佳器皿。现在,市场上好的锡罐还非常昂贵而畅销。

锡罐的兴起应该是在陶罐、瓷瓶、漆盒(漆器的茶器具由于其难以消除的油漆味道而没有太流行)之后。锡罐流行始于明清两代,一则金属制品罐口紧密,而锡又较软而密封功能不错,二来质地光泽明亮,表面很容易做上精美的浮雕,造型又可多变,一经出现,便迅速风行。清末之后,随着手工业、现代工业的逐步发展,饮茶之风兴起,居家必备各式锡罐。纯锡熔点低,不需高温便可熔解,锡版成型之后镌刻容易,加之能工巧匠各出奇技,雕刻繁复精美的花纹,而更为盛行。

在明清两代,粤东潮汕各地陆续发现锡锌等混生的矿脉,潮汕即成锡矿产区。后来,马来西亚也发现了锡矿,开始了开采。潮汕盛行喝茶,将饮茶之风带到马来西亚的也有潮汕、闽南及两广人,他们对茶也是情有独钟,一时间,生产加工锡器皿的锡罐的行业配套便因应市场需要迅速跟上,并向各地推广,清末至民国期间锡罐一时风行各地。

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锡罐并不是特别适宜用来贮藏东西。因锡极易氧化,虽然新品出来,令人眼前一亮,但时间长了,都会氧化发灰发暗。不过,即使现代工艺逐步解决了锡罐易于氧化变暗的问题,但由于其质地软、过于密闭等特点,锡罐还是不太适合存储六堡茶的。因为,六堡茶的陈化需要氧气、适合的温度湿度环境。

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淋

有一些茶友提出,用玻璃瓶或玻璃罐来存储六堡茶,其实这个做法欠妥。在茶的存储中,避光是一个很重要的要求。

在茶叶中,光照会加速茶中芳香类物质的分解,促进脂类化合物的氧化。光使茶叶中的脂肪酸氧化生成了反-2-链烯醛和庚醛,使原有的香气变坏,形成强烈杂味(有人称之日晒味),有资料表明,贮藏在透光玻璃瓶比贮藏在木盒中的干茶变质更快。

记得小时候,印象中我们梧州很多茶叶店在售卖茶叶的时候,大多曾采用过玻璃坛罐装着茶叶。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做法,毕竟商家要向顾客展示所售茶叶的色泽和形状。不过,据向一些年老的茶商了解,按他们的经验,这类“露光”展示存放的茶叶,必须尽快清货,快则半月,多则几月茶就会慢慢劣变、色泽变得暗哑,香气变弱甚至变异。

梧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冬春空气湿度较大,夏秋高温干燥,是比较理想的存放气候。而在北方,在秋冬季节往往会过于干燥,春季也不如南方潮湿,没有南方地区典型的每年干湿冷热循环一次的气候变化,而这点对于六堡茶的陈放是很有利的。就如同过去曾经将搬进搬出防空洞作为六堡茶的工艺流程的效果一样。

六堡茶对存放地点并不挑剔,不论是空间大或小,是阁楼还是专有茶仓库,只要不受阳光直射,不受雨淋。基本是适宜存放。

存放六堡茶器具的材质有瓷器、陶器、竹篾编织物、竹木器物等几大类。用瓷瓮放置六堡茶得留心,厂家茶特别是带略带酸气的新茶,偏于潮湿不宜放入这种容器,还是放入竹编箩筐或陶瓮较好。瓷瓮以存放陈茶为宜,特别是已经非常完美的老茶,用瓷质的容器放置,更为适宜。陶罐细分为上釉与不上釉两大类。上釉的陶瓮保湿度较佳,活性适中,同样适合放置陈茶。不上釉的陶瓮、竹编箩筐、竹木器物以及葫芦等,透气性好,有温湿度变化,利于茶的转化,一般的六堡茶都可以放置。

竹木器物(或者是漆器)的话,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因为新的竹木器具往往还有一些气味,漆器也是,衡量这些器物是否适合存茶,还是以其是否有异味为前提了。假如是经过长时间的晾放或采用工艺去除异味,这些竹筒、木盒、漆器之类存放茶叶,还是可以的。

放入这些容器前,六堡茶可以先用纸包好。纸的选用,最好是透气的无异味的玉扣纸、砂纸、生宣(不宜用熟宣,熟宣多有矾的气味)、棉纸、毛纸等,不宜使用塑料袋。一般家庭中如果放不了这么多坛坛罐罐,也可将六堡茶用纸包好后,存放于干净无味的装食品用的纸箱中。

正确把握通风和透气

一般茶书上,说到茶叶存放,大多都会写着“放置在阴凉通风之处”,对于六堡茶而言,此说值得商榷。尤其是梧州的冬春季节空气湿度很大,这种做法就必须小心,因为茶叶,容易吸潮。春季,如果增加了通风相反会令茶品很容易受潮。

六堡散茶可用纸包好或放入陶罐中,箩装茶、饼茶等可放入无味的纸箱中,并封好,做到“透气”就可(在春季“回南天”这点尤为重要,包装纸和纸箱有调节作用,可以挡住外界过多的湿气。)。可以封好度过春天雨季的茶品本身所含水分也不能太高,如果是新茶,本身含水很高,就在无雨的秋冬季就应该适当晾开透气,使其干燥。在春季湿度大的季节,不宜频频翻动纸箱,以免六堡茶受潮。

不过,也无需过于担心,即使是天气潮湿,对于存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你做到了上面几点,用包装纸和纸箱营造一个“湿度缓冲区”,就很足够了,建议不要使用除湿机或是空调的抽湿功能长时间“吸干”茶的水分,而以自然状况下的湿度存放为最佳。

即使是空气湿度不大的季节,也应该慎重看待这个“通风”,按一些茶人的经验,存放六堡茶的地方,不需要空气流动过快,也就是说不需要太“通风”。一般而言,经过充分沤堆发酵,发酵比较完全的六堡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通风放置,去除堆味后,不宜存放在过于通风的环境中。甚至,如果是一定年份的发酵充分的六堡陈茶更要避免通风,基本保持透气即可,过于通风相反是对存茶不利的,这里须把握好这个“通风”的度。

农家茶、厂家茶宜分开放

茶很容易吸味,有一定经验的茶友都知道这点,有的茶友更有一些教训。所以,我们存放茶叶的地方都必须远离污染和味源如化学品香精、香皂、檀香、香木、樟脑等气味浓厚的物品。而且一旦染上杂味,是很难去除了的。花茶的窨制也是利用了茶易于吸味的原理生产出来的。六堡茶中,六堡农家茶(即传统工艺的六堡茶)以有其独特的风味,受到很多茶友的喜爱。但很多茶友同时也觉得困惑,农家茶、厂家六堡茶这两种茶一起存放,可以吗?

一般而言,很多农家茶品有其特有的松烟味、炭火味,与厂家六堡茶(后期渥堆发酵)气味有很明显不同,混放在一起,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窜味”,是不适宜混放的。不过,由于茶友们手中的茶,往往都有各种独立的包装,不会真正“混”放,因此觉得“问题不大”,实在是没有分开存放的空间,这样的做法也未尝不可。不过,假如家里空间许可,还是分开存放为好。

说到这个包装,尤其需要注意异味,一些厂家商家往往会忽略了这点,在此提醒茶友们的注意。一款六堡茶拿回家中,请首先检查一下现有的包装是否有异味,特别是一些印刷的油墨味、锦盒包装味等等。如果发现有异味,请尽快地将茶取出,用干净砂纸简单包好,放置在通风处摊晾一段时间,或能补救。千万不能直接放置在有异味的包装内存放。

最后,强调一点,存放六堡茶温度和湿度是关键,根据季节变化和存放地点因地制宜,务实、灵活,个中既有效果又有乐趣。

梧州市举行茶产业发展科技论坛暨六堡茶国标贯宣培训班


梧州市举行茶产业发展科技论坛暨六堡茶国标贯宣培训班

12月24日上午,《梧州市茶产业发展科技论坛暨六堡茶国标贯宣培训班》在梧州市国龙大酒店开幕

广西科学技术协会方芳副主席正在作《科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与六堡茶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题报告

广西茶叶创新团队首度专家、广西茶业大师、推广研究员陈新强正在作《广西茶产业发展与标准体系建设》的报告

梧州茶厂书记兼厂长、广西茶业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郭维深正在作《六堡茶现代工艺的发展与演变》的报告

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长、市茶业办公室副主任、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农艺师马士成正在作《六堡茶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系副主任、教授张灵枝在作《六堡茶后发酵微生物的特征》的报告

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级工程师、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六堡茶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吴平正在作《〈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标准与〈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的比较》的报告

12月24日至25日,《梧州市茶产业发展科技论坛暨六堡茶国标贯宣培训班》在梧州市国龙大酒店顺利举行,全市共140多人参加了会议和培训。

据悉,举行这次论坛和培训是由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梧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由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梧州市六堡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办,其目的为提高我市茶产业科技人员素质,促进茶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贯彻实施国标GB/T32719.4-2016《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提高六堡茶整体品质水平,扩大六堡茶知名度,切实发挥科技人员为梧州市茶产业服务的功能,促进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茶产业发展科技论坛上,首先由梧州市人民政府王腾副市长致开幕词,他对论坛和培训班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提出了殷切期望,紧接着广西科学技术协会方芳副主席作了《科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与六堡茶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题报告。随后,广西茶叶创新团队首度专家、广西茶业大师、推广研究员陈新强作了《广西茶产业发展与标准体系建设》的报告,原梧州茶厂书记兼厂长、广西茶业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郭维深作了《六堡茶现代工艺的发展与演变》的报告,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长、市茶业办公室副主任、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农艺师马士成作了《六堡茶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系副主任、副教授张灵枝作了《六堡茶后发酵微生物的特征》的报告。

在六堡茶国家标准宣贯培训班上,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级工程师、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六堡茶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吴平作了《〈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标准与〈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的比较》的报告,他从标准编写依据和方法、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分类、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对GB/T32719.4-2016《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标准、DB45/T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与DB45/T581-2009《六堡茶》标准进行了深入对比,指出了这三个标准的异同并分析了原因,让学员们从三个标准的异同来掌握要领。随后,他还对生产企业如何贯彻实施《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标准、六堡茶预包装产品标签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措施等提出了建议。

据了解,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全体人员,市六堡茶研究院科技人员,市科学技术协会有关人员,市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的7个单位分管领导和技术骨干,梧州学院六堡茶研究院负责人、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指挥部,苍梧县相关涉茶部门,全市50多家六堡茶生产企业、20多家六堡茶合作社及种茶大户的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部分六堡茶经营企业负责人、部分六堡茶爱好者等共140多人参加了会议和培训。参加会议和培训的主要专家与梧州市六堡茶研究技术人员合影留念通过专家研讨和对六堡茶国家标准的解读,学员们拓宽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思路,了解了六堡茶现代工艺的演变和六堡茶科研的新动态,掌握了六堡茶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增强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信心,这将更好地推动我市六堡茶科研的进步、六堡茶国家标准的实施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吴平/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六堡茶专家:漫谈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农家六堡茶

农家六堡茶的由来

说到农家六堡茶的由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

据笔者的考据研究,六堡茶的工艺发展分多个阶段,从六堡茶乡开始有零散茶树种植到唐宋为肇始阶段;唐宋始至明清这个阶段,可以称作为六堡茶的初级生产阶段。受当时整个中国茶业兴盛所影响,自宋元开始以当时流行的蒸青工艺生产蒸青绿茶,当时制作的是茶饼,继承了唐宋代制茶的基本工艺,并将工艺大多保留至清代中期。在明代开始流行散茶的时候,亦开始逐步向散茶制作过渡。至清朝嘉庆道光开始,由于产量逐步扩大,出现原始?堆做法,但未形成工艺。当时,六堡茶同时有散茶、饼茶和花卷茶(柱状的茶柱,类似湖南安化千两茶)等产品。

就在中国的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直至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六堡茶产量和出口量得到飞速发展。这个阶段直至1937年,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一次大兴盛时期。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两次蒸?压箩成为标准工艺。出现用大箩筐运输,在香港或马来西亚分装的做法。这个阶段,茶的种植生产规模也达到了顶峰,茶的品种均采用六堡原种品种。

这就是我们今天六堡茶的前身。可以说,六堡茶能够成为一代名茶而扬名海外,很重要取决于这个时期六堡茶的生产和品质优秀。

1937年以后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经广州到香港再转口海外。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再发展到后来的梧州茶厂改进工艺,生产现代渥堆发酵工艺的六堡茶,出口的六堡茶也逐步变为现代工艺的产品。传统工艺做法的六堡茶在1976年至1979年5月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之后,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进行精制生产。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几经起落,在土改之后获得一大发展,不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迅速衰落。之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再起再落,原有的生产工艺也缺乏承继,茶树种植也零零落落了。

不过,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六堡人也一直有把六堡茶当药用,以防不时之需的习惯,因此一直都有小规模的种植,很多农家也在屋前屋后,种上一些,供自己饮用和药用,一些六堡老茶多是作为药用而不是品尝而被收藏至今。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兴起,自2004年开始,六堡茶日渐受到市场的追捧,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农家六堡茶也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

农家茶叶的分类

农家六堡茶也有茶友称之为六堡农家茶。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不够准确,不利于其推广。溯其根源,建议这种继承古代制茶工艺,采用原种六堡茶所制作的六堡茶称作“古法六堡茶”更为适合,让人一目了然,其作为现代六堡茶在历史上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应予肯定,也应作为六堡茶中的一个传统品种、特色品种,得到重视、开发和宣传。六堡农家茶除了应该规范名称之外,其选用品种、卫生监管、制茶工艺等都应该予以规范,以利于这个特色品种的培育和发展。

古法六堡茶(农家六堡茶)的品种很丰富,有茶谷(即茶芽)、中茶、老茶婆等,其他的茶的各个部分也得到充分利用,如茶花蕾、茶果、茶宝(茶虫屎)等,按采摘时令划分,又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春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六堡原种茶在当地种植量不多,农家一般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拿去卖,换点生活用品。而茶农自己多是喝些粗茶,如老茶婆、二白茶、茶果等。

茶谷和中茶都是古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从前是茶商到乡村里面收茶,在六堡茶的采收季节,也有茶农往往直接拿到市场上交易,这种六堡茶由茶农自己采摘制作,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干”的古老传统工艺流程,制出茶成品;在秋季霜降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也有采用蒸汽杀青),阴干后,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老茶俗称“老茶婆”,是六堡茶特有的特色品种。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农家古法所制工艺就是其“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在历史上曾经普遍采用过的古老工艺,精制工艺是后来逐步形成的。

传统茶文化有待传承

古法六堡茶的种类多,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饮方式。

古法六堡茶里面的茶果,因其不容易“出味”,也是多采用煮饮的方式,别具一番风味。茶花则更多为女士所喜爱,冲泡简单,更有人用之泡酒,确实别出心裁。六堡传统更有将茶用于美食之中,是为茶宴,也堪称是六堡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六堡镇各个茶区,当地人至今仍保留着煮茶的习俗。茶选用的是老茶婆或中茶,而茶壶则有专门用于煮茶的陶制“茶急”,喝茶的是用瓷碗和大的瓷杯,不过到了现代多是直接用玻璃杯喝了。据当地老茶人介绍,现在六堡人敬神的时候,还必须采用这种煮茶的方式,而且流传下来有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序。围坐茶桌,煮茶喝茶也固有一套规矩,茶娘居中,茶杯摆成一圈。茶急洗涤干净,把茶放入冲洗干净,放在风炉上煮,等到水将开时,轻刮去浮沫。此时,茶香满室,余香袅袅。第一杯茶,须先敬神,专门有个杯子,是不喝的。接着,先敬座位中老人长者,长幼有序,递茶者须双手为敬,接茶者也要双手接茶,并致谢为礼。这套古老的茶艺体现了六堡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出敬老爱老、和谐互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茶艺茶文化也逐渐失传,到了现在,问起六堡的年轻人,这些煮茶敬茶的礼节大多都不知道了,颇为可惜。许多六堡茶的历史掌故包括六堡茶中著名的品种,如清同治版《苍梧县志》里面记载的“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产长行虾斗?者,名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中提到的虾斗茶,其实是六堡里面的一代名茶,更有着一段传奇的掌故和辉煌的历史,也几因乡里口音所误,以讹传讹,险遭埋没了;更有现在已经变身为一个老旧民居的茶亭,历百年风雨,记载着多少六堡茶的兴衰沉浮和风起云涌。这些与古法六堡茶一同传承下来的,除了其古老的制作工艺,还有其深厚的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历代相传的煮茶茶艺,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

地道原种六堡茶产于恭州陈放五年左右会显槟榔味

生态健康绿色环保

汤色清亮,滋味浓厚

粗茶,是个宝

据查阅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茶医学研究》,该书是2005年11月出版的,关于茶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该书介绍了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医学研究成果,其中提到关于茶多糖的最新研究成果。原来,一些粗老的农家茶,如中茶、老茶婆这些,往往含茶多糖更多。书中论述:“六级的粗老茶中茶多糖的含量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茶友们都知道,六堡农家的茶大多“粗枝大叶”,较为粗老,很多人因此觉得“端不上台面”,却往往因此“走宝”(错失好东西之意)。

资料显示,茶多糖不是单独一种化学成分,它实际上是一类复杂而且变化很大的混合物。其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茶叶多糖复合物。而茶多糖的药理功能有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凝血及血栓、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和保护心血管等功效,其药理药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及日本民间常常用泡饮老茶来治疗糖尿病的“民间秘方”,说道“茶叶愈粗老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越好,有效率可高达70%,日本高山大学研究系深田经长达3年的反复试验,提出了用冷开水泡茶治疗糖尿病的做法。”资料显示,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故粗老的中低档茶中因含较多茶多糖而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这些茶因含咖啡碱等兴奋成分较少,含有大量茶多糖,可对慢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

古法六堡茶特别是当地人称之为“中茶”和“老茶婆”的,一直以来以粗老为显著特征,如何冲泡饮用也有一定的讲究,除了我们平时的几种泡饮方法,不妨试试加盖闷泡,时间可以适当长些。

古老的六堡茶是先辈们留给了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如何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将古老的六堡茶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好,更好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是历史赋予六堡茶业界人士的使命和责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专家发言摘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