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闲谈品饮六堡茶

喝茶,其实很简单。

但是,其中一些门道,不可不知。

我们先从品饮六堡茶的一些“细节”说起。

一、不吃刺激性食物。

平日应注意保持好的味觉系统,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在评茶品茶前数小时内(这个因人而异,自行掌握),不吃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烟、酒、糖、巧克力、辣椒、葱蒜、薄荷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同对不同味道感受是不一样的。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偏后部)的味蕾可以感受茶叶的酸味;舌头通过搅动用舌侧感受茶叶的醇后度,配合上口腔及咽喉,可以感受茶叶的茶汤“厚度”(感受茶汤的浓稠度和茶汤内果胶类物质)。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感觉茶的韵味?用什么器官?

这个问题很多茶友都会困惑,是啊,平日品茶,茶韵在咽喉处体现的最为明显。这又如何解释呢?

对这个问题,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味蕾不单在舌头上,还在舌的底面和口腔内咽部、软腭等处有分布,而且,除了味蕾外,舌头和口腔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感觉细胞,并在嗅觉的参与下,形成多种多样复合的感觉,从而,在我们品茶的时候,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茶味、茶韵。

二、不要喝太烫的茶汤

品评六堡茶一般以50℃左右较适合评味,但冲泡六堡茶的水必须滚烫,达到全“开”,这样才有利于泡出六堡茶的茶味和茶香。这个并不矛盾。cY260.COM

品饮六堡茶时,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瞬时麻木,会影响正常评味;相反,茶汤温度过低,会明显削弱茶香,茶味中的“涩”“苦”也会因此更为明显,影响评定的客观和准确性。

对于“冷香”和“杯底香”,在六堡茶而言,没有其他茶品那样重要。但作为一种辅助的品鉴手段对茶品加以分析也还是可以的。而喝着“凉”的茶汤,茶的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缺陷”也变得容易分辨,不过,这样的做法,往往要建立在一定的品茶经验上,不然容易影响品茶的“客观”性。

三、品六堡的用杯

因为六堡是比较注重“色”的,从茶色可以判断六堡茶的发酵程度、陈化以及工艺、品质。所以,笔者觉得平日喝喝六堡茶可以不拘泥什么杯,随意即可。但要品评六堡茶的时候,必须用内壁白色的杯子,这样才能更真实反映六堡茶的汤色。

市场上有专门的茶叶审评杯卖,但多是绿茶审评杯,跟黑茶略有差异。况且,我们作为爱好者,也不太必要买套审评器具(这样喝着也太累了),况且,认准了内壁为白色这条,更多精美的瓷器可供选择,如现代的仿汝窑、德化的白瓷、景德镇的青花都是不错的选择。

瓷杯宜选择薄壁宽口,杯口向外张的杯型为最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手指的接触面积,不被烫着。

四、品六堡用紫砂壶好?还是用盖碗好?

这个问题历来颇有争论。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会深入谈到。

用什么泡六堡好,这个问题,其实很明确,关键是看你想品评出这款六堡茶的真实品质,不加任何修饰,那你必须采用盖碗。

而用紫砂壶的问题,就相当复杂。好的紫砂壶,未必能泡好六堡茶。还必须结合紫砂泥料、器型(壶身大小、高低)、出水流畅(工艺)等因素,最关键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及很多茶友都有过这样的看法,有些壶,就是泡不好六堡茶,有些壶,却相得益彰,将六堡茶的神韵冲泡出来,更耐品味。所以,还需要用数种六堡茶具体试泡,才知道这个壶适合不适合泡饮六堡茶。

综合一句,品评用盖碗,家里慢慢喝,可以考虑用壶。

五、怎样看六堡茶汤色

六堡熟茶常见汤色有:红亮:茶叶汤色不甚浓,红而透明有光泽。称“红亮”,光泽微弱的,称红明。(六堡茶的新茶多会带些浑浊,但有一两年,乃至数年的六堡则不应该是浑浊的)观察叶底,多呈暗红微黄,滋味较“浓酽”。

红浓:汤色红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观察叶底,多呈红褐柔软,滋味较醇和。红褐:汤色红浓,红中透紫黑,匀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多呈褐色欠柔软,滋味较醇和。褐色:茶汤黑中透紫,红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较醇和。黑褐:茶汤呈暗黑色,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黑褐质硬,滋味较醇和。这几种色泽和叶底都是比较好的六堡茶的感观,如果六堡茶汤仅仅是微黄,浅浅橙色,叶底色黑而硬脆似炭,滋味淡而寡,估计是发酵过度“烧心”的六堡茶。

而农家六堡茶的汤色又截然不同。

黄绿:是绿中微黄的汤色,清澈鲜亮的茶汤。这类茶品,随着生茶不断陈化,茶汤绿艳消失,逐渐演变为杏黄明亮的汤色。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桔黄色。藏期在3-5年的农家茶即显此汤色,亮度较高。深黄:汤色暗黄,有一定年份的农家六堡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红汤:老茶(自然后发酵充分)方能显出红汤,而且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得的好茶。但人为加速陈化的需注意分辨。

六、怎样看叶底

冲泡后的茶叶(叶底),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茶叶的真实品质,包括后发酵和存储方面的信息。

评看叶底,可以发现很多“信息”。

一是靠眼睛看。判别叶底的老嫩、匀整度、色泽和开展与否,有无弹性,是否易烂,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有无其它杂物掺入。

二是靠闻,辨别香气,是否添加或茶本身所有。

三是辨别茶青品种品质,从叶底的叶脉络、形态等分析毛茶类型,甚至可以辨别产地。这种更多见于辨别农家六堡。

四是辨别经过“入仓”的六堡茶,通过分析叶底,可以基本分析出后发酵是否恰当,仓储过程“湿”度是否过高。

看叶底是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个人觉得我们一般平日在家,也不需要个什么叶底盘,我们的用的盖碗的底托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分开理顺、铺开、观察茶叶的老嫩程度、是否均匀整齐、色泽状况、撕扯叶底,感觉茶叶的软硬等。

延伸阅读

六堡茶品饮:广西茂圣六堡茶品评


六堡茶品饮:广西茂圣六堡茶品评

广西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主要行销东南亚,在北方很少见。本次选取的是茂圣公司出品的5615(1年)、5626(2-3年)、5612(3-4年)三泡茶,用盖碗冲泡,以了解六堡茶的品质及后期转化的特色。

用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洗茶一遍。

第一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半分钟。

品评:

5615:茶汤汤色褐红,滋味厚滑浓重,尚醇,苦微涩、回甘,香气沉稳浓郁。

5626:茶汤汤色浓红,滋味厚醇浓重,苦微涩、回甘,有陈香。

5612:茶汤汤色浓红,滋味醇厚甘滑,苦而化甘,陈香浓郁。

第二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钟。

品评:

5615:滋味厚重,刺激渐强,涩加重。

5626:滋味更加厚重,有冰凉感,苦回甘。

5612:滋味醇厚,微苦涩,有冰凉感,香气转扬。

第三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半。

品评:

5615:滋味基本同上,味涩,两颊舌下明显。

5626:滋味基本同上。

5612:滋味浓醇,微苦、涩,有冰凉感。

第四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冲茶注水。

浸泡时间:2分钟。

品评:

5615:滋味开始转柔和。

5626:滋味转醇和,香气浓郁。

5612:滋味醇厚浓重,苦涩能化,有冰凉感,香沉持久。

第五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冲茶注水。

浸泡时间:3分钟。

品评:

5615:滋味转甜,轻微冰凉感。

5626:滋味厚重,涩、舌下明显,有冰凉感。

5612:滋味醇和厚重,冰凉感明显。

六堡茶作为历史名茶,具有其特有风韵,滋味浓醇厚重,香气浓郁持久,基本或多或少的带有冰凉感。而经过陈放的茶给我感觉更似一种陈香,而所谓六堡茶特有的槟榔香,就如同普洱茶的樟香,很难使大多数人出现相同的认知。另外明显的不足是,觉得这几款六堡茶的熟化近似于普洱熟茶。如果是4-5年之内的茶就有这样的熟化程度,那么必然是期间人为催熟速度较快,致使茶品在变得醇厚的同时出现闷和浊的感觉,尤其在品饮时会在舌面的中央部分产生不适感,这样的话反而让人觉得新茶要比经过陈化的茶清爽干净。

彭庆中:闲话品饮六堡茶


彭庆中:闲话品饮六堡茶

■ 彭庆中

不吃刺激性食物

平时应注意保持好味觉系统,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在评茶品茶前数小时内(这个因人而异,自行掌握),不吃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烟、酒、糖、巧克力、辣椒、葱蒜、薄荷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对不同味道感受是不一样的。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偏后部)的味蕾可以感受茶叶的酸味;舌头通过搅动用舌侧感受茶叶的醇后度,配合上口腔及咽喉,可以感受茶叶的茶汤“厚度”(感受茶汤的浓稠度和茶汤内果胶类物质)。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感觉茶的韵味?用什么器官?

这个问题很多茶友都会感到困惑,是啊,平时品茶,茶韵在咽喉处体现得最为明显。这又如何解释呢?

对这个问题,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味蕾不单在舌头上,还在舌的底部及口腔内咽部、软腭等处有分布,而且,除了味蕾外,舌头和口腔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感觉细胞,并在嗅觉的参与下,形成多种多样复合的感觉,从而,在我们品茶的时候,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茶味、茶韵。

不要喝太烫的茶汤

六堡茶茶汤的温度一般在50℃左右时较适合评味,但冲泡六堡茶的水必须滚烫,达到全“开”,这样才有利于泡出六堡茶的茶味和茶香。这个并不矛盾。

品饮六堡茶时,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瞬时麻木,会影响正常评味;相反,茶汤温度过低,会明显削弱茶香,茶味中的“涩”“苦”也会因此更为明显,影响评定的客观和准确性。

对于“冷香”和“杯底香”,对六堡茶而言,没有其他茶品那样重要。但作为一种辅助的品鉴手段对茶品加以分析也还是可以的。而喝着“凉”的茶汤,茶的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缺陷”也变得容易分辨,不过,这样的做法,往往要建立在一定的品茶经验上,不然容易影响品茶的“客观”性。

品六堡用什么杯

因为六堡是比较注重“色”的,从茶色可以判断六堡茶的发酵程度、陈化以及工艺、品质。所以,笔者觉得平日喝六堡茶可以不拘泥什么杯,随意即可。但要品评六堡茶时,就必须用内壁为白色的杯子,这样才能更真实反映六堡茶的汤色。

市场上有专门的茶叶审评杯卖,但多是绿茶审评杯,跟黑茶略有差异。而且,我们作为爱好者,也不必专门买套审评器具。因为还有很多精美的瓷器可供选择,如现代的仿汝窑、德化的白瓷、景德镇的青花都不错。

瓷杯宜选择薄壁宽口,杯口向外张的杯型为最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手指的接触面积,不被烫着。

品六堡用紫砂壶好还是用盖碗好?

这个问题历来颇具争论。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会深入谈到。

用什么泡六堡好,这个问题,其实很明确,关键是看你想品评出这款六堡茶的真实品质,不加任何修饰,那你必须采用盖碗。

而用紫砂壶的问题,就相当复杂。好的紫砂壶,未必能泡好六堡茶。还必须结合紫砂泥料、器型(壶身大小、高低)、出水流畅(工艺)等因素,最关键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及很多茶友都有过这样的看法,有些壶,就是泡不好六堡茶,有些壶,却相得益彰,将六堡茶的神韵冲泡出来,更耐品味。所以,还需要用数种六堡茶具体试泡,才知道这个壶适不适合泡饮六堡茶。

综合一句,品评用盖碗,在家里慢慢喝的,可以考虑用壶。

怎样看六堡茶汤色

六堡熟茶常见汤色有:红亮:茶叶汤色不甚浓,红而透明有光泽。称“红亮”,光泽微弱的,称红明。(六堡茶的新茶多会带些浑浊,但有一两年,乃至数年的六堡则不应该是浑浊的)观察叶底,多呈暗红微黄,滋味较“浓酽”。

红浓:汤色红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观察叶底,多呈红褐柔软,滋味较醇和。红褐:汤色红浓,红中透紫黑,匀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多呈褐色欠柔软,滋味较醇和。褐色:茶汤黑中透紫,红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较醇和。黑褐:茶汤呈暗黑色,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黑褐质硬,滋味较醇和。这几种色泽和叶底都是比较好的六堡茶的感观,如果六堡茶汤仅仅是微黄,浅浅橙色,叶底色黑而硬脆似炭,滋味淡而寡,估计是发酵过度“烧心”的六堡茶。

而农家六堡茶的汤色又截然不同。

黄绿:是绿中微黄的汤色,清澈鲜亮的茶汤。这类茶品,随着生茶不断陈化,茶汤绿艳消失,逐渐演变为杏黄明亮的汤色。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橘黄色。藏期在3~5年的农家茶即显此汤色,亮度较高。深黄:汤色暗黄,有一定年份的农家六堡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红汤:老茶(自然后发酵充分)方能显出红汤,而且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得的好茶。但人为加速陈化的需注意分辨。

怎样看叶底

冲泡后的茶叶(叶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茶叶的真实品质,包括后发酵和存储方面的信息。

评看叶底,可以发现很多“信息”。

一是靠眼看。判别叶底的老嫩、匀整度、色泽和开展与否,有无弹性,是否易烂,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有无其他杂质掺入。

二是靠鼻闻,辨别香气,是否添加或茶本身所有。

三是辨别茶青品种品质,从叶底的叶脉络、形态等分析毛茶类型,甚至可以辨别产地。这种更多见于辨别农家六堡。

四是辨别经过“入仓”的六堡茶,通过分析叶底,可以基本分析出后发酵是否恰当,仓储过程“湿”度是否过高。

看叶底是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个人觉得我们一般平时在家,也不需要什么叶底盘,我们用的盖碗的底托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分开理顺、铺开、观察茶叶的老嫩程度、是否均匀整齐、色泽状况、撕扯叶底,感觉茶叶的软硬程度等。

六堡茶品饮的“十分标准”


六堡茶品饮的“十分标准”

在中国,茶的饮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茶经》中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从上古时期的神农氏族至今,恐怕具体时间实难考证。

但陕西省汉代阳陵出土的陪葬品出土发现的茶叶残物,为茶叶在中国的饮用历史提供了实证。说明至少在2150多年前,中国人对茶的品饮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至于身居社会最顶端的汉景帝也成为品茶爱好者。

茶的品饮形式经过了一个由简入繁,再由繁复简的发展历程。早期的茶叶制作由于工艺简单,基本就是采摘茶叶进行原始的凋萎晾晒处理后直接成型,因此饮用的形式与程序相对简单。但随着制茶工艺的改进,以及茶饮在上层社会尤其是皇室的流行,使得茶叶品饮的形式逐渐繁复起来。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团茶的出现,茶的品饮形式更为繁琐。1987年在西安法门寺出土的一套唐代僖宗时期宫廷茶具,就有茶笼、茶碾、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调料盛器等十多种,其使用流程涵盖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碾磨、罗筛、烹煮到饮用的各个环节,且所有器皿俱为金银所制,唐代茶饮之风的奢华程度可见一斑。比及宋朝,自上而下直贯各个社会层面的斗茶风气更令茶饮成为一种仪式,茶的品饮形式和程序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巅峰时期。

此后,随着炒青工艺导致团茶的趋衰,茶的品饮模式也逐渐由唐宋时期的煎点法向明清时期的瀹饮法转变,茶饮经过一个形式上的高峰之后重新恢复到了相对简约的状态。这种瀹饮法一直影响至今,成为当前对茶叶品饮的主流模式。这种品饮方式最讲究一个“味”字,包括了对茶的口感(直接感官)与韵味(精神享受)。为达到这个效果,对品饮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都有着相应的要求,所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

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的一个独特的茶品,品饮的形式自然就难脱中国茶品饮模式的窠臼,但对于包括六堡茶在内的中国茶的冲泡和品饮方式,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一个“五分茶叶三分水,一分器量一分人”的境界,即讲究茶叶、择水、器具搭配,以及品饮环境的相互配合。若然茶叶质量、用水准确、器具搭配合理、品饮环境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相互融洽的和谐格局,从而为品饮者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品饮状态,那就是品评茶叶最佳的“十分标准”了。

故而言之,茶叶质量的评定不在于价格的高低,也不以是否稀缺为定论,而在于对品饮者所产生的感觉影响。简而言之,品饮以后能够令人身心愉悦的六堡茶就是好茶。

参考资料

[宋]黄裳.《演山集》卷四十六·茶法.台湾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六堡茶:煮饮六堡茶果壳


一直以来,听说过六堡茶除了常规的老茶婆、中茶、茶谷之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品种,如茶巴、蜂窝茶、茶花蕾、茶果壳等,只不过,除茶花蕾得品尝过外,其他因甚是少见,一直无缘一饮。

这天,在鸳江丽港的六堡农家茶展示馆,遇上六堡农家茶协会的会长黎坚斌和副会长黄超,有缘一试六堡的茶果壳所泡的茶,也有所收益。

煮饮茶果壳的渊源

在六堡民间茶果的壳用做饮用始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也并非每家每户都用茶果壳饮用。据一些老茶人说,从前,茶农大都很穷,就如《蚕妇》一诗中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所说的一样,省俭的茶农大都不舍得将可以换钱的茶谷、中茶等自己饮用,所以,大多都是制作老茶婆或是这种茶果壳来饮用。

据黎坚斌说,六堡民间一直就有用老茶可治病的传统说法,所以,六堡茶农多有在家中存放着一些茶叶的习惯。有老茶婆、茶谷,也有部分的茶果壳,茶果壳耐放,经放置数年,往往更有“沉香”,与老茶婆等都不同,备受到茶客追捧。不过,单纯这样以盖碗或壶泡饮,茶果壳是不会很有味的,是以,必须烹煮才会“出味”,不过,如此“煮茶”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笔者向一些六堡茶发烧友中了解到,口感醇和风味独特的茶果壳的煮饮这两年来颇受一些茶人的欢迎。特别是一些品质好、存放了一定时间的茶果壳,有着很独特的沉香,汤色红透如琥珀,味道甘醇,韵味悠长,别有一番风味。

据资料显示,茶果壳含有木质素、茶皂甙、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其中茶子壳含有28.4%缩戍糖、8.7%茶皂甙是比较高的。

煮饮茶果壳有讲究

茶果壳的茶好不好喝,茶果壳本身的品质、年份是一个方面,而煮饮的用器、方法和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煮饮茶果壳可先用清水将果壳清洗干净,特别是放置了一定年份的茶果壳更须清洗去浮尘,一般可用温水冲洗几遍即可。

据六堡的老人介绍,六堡农家煮茶用的是一种叫“茶急”的粗陶茶煲,现在已难觅踪迹。其外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煮中药的茶煲,但又颇有差异,煮饮农家老茶婆和茶果壳等都可以使用。

平日泡茶用铸铁壶烧水,其水的味道会有所改善。但如果直接用铸铁壶来煮茶果壳,煮出的茶汤水会偏黑,而且茶汤越煮越深。所以,最好选择陶瓷类的器皿来煮茶,煮饮花茶的玻璃茶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难忘茶果的风味

前几天,在一次在近郊农家煮饮茶果壳的体验中,深深地体会到茶果壳独有的风味。

在农家的院子,一个小炭炉,一个瓦煲,一桶山间清水。很朴素的一切,却自有其自然清新之气。炭炉的火不大,煮茶刚刚合适。据有经验的茶友说,猛火煮的茶不好喝,先中火煮开,改文火烹煮,比较合适。

茶果壳是几年的陈壳,比想象中容易“出味”,改慢火后,便隐隐闻到茶香了。而且,通过这次煮茶,发现茶果壳很“耐煮”。

用的杯子也是中等的“茶碗”(较之平时用的小杯而言)。茶果壳茶的汤色红中带褐色,隐约有一种特殊的茶香,很内蕴,茶味醇和而回甘。跟平时喝的茶叶茶不同,却又是另一种“茶味”。细细品来,竟是别有洞天的一种新的感觉。不由得想,原来可以有这么一种“茶味”的。

这些天天气较热,试着将煮好的茶,以大碗盛着放温凉了,到村头田间走走之后,回来仰头一口喝干,顿觉全身舒泰清润,齿颊余香,非常爽快。就如感受到六堡农家上山下田回家,喝上一口农家六堡茶那种淋漓、畅快。心底里不由得衷心地赞叹六堡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茶果壳煮茶的聪明智慧。

不过,夏季或秋初的茶果,个头小,味道足,如能找到有十多年陈放的

那个味道,喝了难忘啊!

而且,特别耐泡,喝上一百几十道都可以,很神奇!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彭庆中

农家六堡茶干茶

朋友来访,煮水泡茶待客,朋友指名要喝“农家六堡茶”,于是,便拿出放之阁楼的“农家六堡茶”,喝上几泡。

尽管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但茶友们如此叫开了,约定俗成,也找不到更好的叫法,姑且也这样叫“农家六堡茶”吧。

据一位经营农家六堡茶的老板介绍,农家茶主要是茶区茶农所产,“茶谷”和“老茶婆”已属成品茶,为六堡茶的传统产品。据说此类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松柴明火烘干”工艺流程,产出的茶成品称为“茶谷”;而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阴干,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

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里看,这种“农家六堡茶”只是完成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而没有进行精制工艺流程的六堡茶。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原料毛茶”。

新农家六堡茶的茶汤汤色橙黄,如果用暖水瓶“闷泡”,汤色会变红一些。不管如何,“农家六堡茶”有着其固有的消费群体,农家六堡茶的“茶谷”,内含物比较丰富,新茶茶汤浓而苦涩,经数年的陈放后,减少了其苦涩滋味,汤色有明黄色转为橙红色,味浓而回甘,确实也别有风味。老茶婆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也较为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当地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据民间流传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

农家六堡茶一直流传着另一种泡饮方法就是———煮茶。据说是特别适合老茶婆,笔者曾经试过用手头的铸铁壶煮,滋味确实不错,但由于铸铁壶的特性,煮过几道后,因析出铁质丰富,发生反应后汤色褐红,颜色也很深,总感觉不“爽”,不及用陶土的壶煮饮的好。一位试过用陶壶煮农家六堡老茶婆的茶友,试过后,赞叹说的确“别有风味”。

据一位六堡当地茶农介绍,以前他们煮饮农家六堡茶用的是“砂煲”,也就是我们平日说的瓦锅或陶壶,但合适的煮茶瓦锅一时没找到,等以后有机会试过这种煮饮的方法后,再向大家介绍心得。

品茂圣六堡茶 讲六堡茶故事(一)


品茂圣六堡茶讲六堡茶故事(一)

五岳独秀,六茶聚首:2019年首届衡山论茶“茶让世界更美好”,茂圣茶业公司董事长苏淑梅与茶业界领导一起作主题演讲

(1) 六堡茶与马来西亚矿业

六堡茶在嘉庆年间就被列为我国的四十种名茶之一,并成为朝廷的贡品。而富有意味的是,六堡茶与远在重洋之外的马来西亚矿业,也有着同兴衰共命运的历史关系。

自从华人叶亚来率领八十七个同胞于1857年在吉隆坡开埠,1859年发现开采锡矿的两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华人以其辛酸的血泪和汗水,换来了早期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锡矿的开采,带来了六堡茶的巨大需求。

矿工大多数来自我国的广西、广东和福建。

南洋天气炎热,没有冬季,经常下雨,矿工要在露天烈日下挖矿,在闷热的矿井里干活,易得感冒、发烧、中暑等症,于是,六堡茶派上了大用场。六堡茶有解渴、祛湿、解暑、解除疲劳等功效,成为了矿工们每天必需的保健饮料,被称为这“保命茶”、“侨俏茶”。

当时,广州的“同孚商行”每年将大量六堡茶销往南洋。

曾任马来西亚茶会会长的马金龙先生说:“可能是思乡的情绪,亦可能是六堡茶特美价廉的因素,使它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茶品种。尤其在茶楼和锡矿场,六堡茶是“头家”大量提供的首选饮料。我记得在六十年代的时候,马来西亚每年进口六堡茶的总量高达350吨,是六堡茶最大的入口国。”

六堡散茶的茶品介绍


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其外型色泽黑褐、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甘、香气陈醇、有槟榔香。品质优异,风味独特。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效。

在海内外,尤其是在海外侨胞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视为养生保健的珍品。民间流传有耐于久藏、越陈越香的说法。苍梧县志(同治版本)则有“——六堡味厚,隔宿不变”的评价。而茶中有“发金花”的,即生长有金色菌孢子的最受欢迎。因金花菌能够分泌除多种酶,促使茶叶内含物质朝特定的化学反应方向转化,形成具有良好滋味和气味的物质,其保健功效也特好。

六堡茶是广西梧州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茶,其产制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很古老的茶制品。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所载:“南方有瓜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

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笔香辈。”说明远在五、六世纪时,两广地区的人们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朝期间,茶叶已经开始制饼烘干,并有紧压茶出现。正如陆羽《茶经》中所云: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封之、培之、茶之干矣。

鲜叶采摘后经过蒸饼捣揉出汁。用手拍紧成形,烘干后成为饼茶、团茶备用。而六堡茶的制法正是源自于这种方法。经过不断的演变,才形成了六堡茶今天的制作方法和品质。

六堡茶的制造采用当地的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作为原料,采摘标准是成熟新稍的一芽四、五叶,制作方法可分为原料加工(初、精制加工)、蒸压陈化两隔过程。鲜叶捎经晒凉,即采用绿茶制法。经过特殊的渥堆工序并经干燥后成为毛茶。再经精制,按成品级别进行拼配成为原料,用蒸汽蒸软了投入特别的容器中压紧。成形、包装好的茶放置再通风、阴凉、干湿度适宜、干净卫生无不良气味的地方自然风干一年以上即可上市销售。

品香茗 观历史——六堡茶故事


品香茗观历史——六堡茶故事

六堡背景

liubaocha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六堡沉浮

liubaocha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六堡历史

liubaocha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间(1926年—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今六堡镇)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渐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今六堡镇)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六堡今天

liubaocha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从2010、2011、2012年,三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数据看,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是:6.73亿元、8.30亿元、8.79亿元,在黑茶类的排名分别是:第三、第二、第二。可以看出,近三年六堡茶的整体市场状态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截止2015年,六堡茶的品牌价值更是上升到近14亿元。

六堡未来

liubaocha

至今,六堡茶为越来越多爱茶人士认识、喜爱,更有越来越多的爱茶人士来到六堡茶原产地探寻六堡茶手工制作的奥妙,正如陈年六堡茶的陈香味道一样,沉淀上百年之久的六堡茶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大放异彩!

六堡茶调饮,喝出新味道


六堡茶调饮,喝出新味道

广西六堡茶是我国黑茶之一,和云南普洱茶同属中国千年名茶。因养生保健功效显著,价格适中,广受茶友喜爱。而六堡茶的冲泡品饮方式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可以煮着喝、泡着喝、焖着喝、还可以调饮喝。调饮的思路很简单,六堡茶+X的组合。搭配一些其他食物混合调饮六堡茶,尤其适合自己创新喝法,犹如一场发现之旅。我们可以把六堡茶调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步是六堡茶茶汤的准备,第二步是添加物的调配。寒冷冬季,很多人都会选择买一杯咖啡来温暖身心,如卡布奇诺、摩卡、拿铁等。香甜的牛奶搭配醇厚的咖啡,的确是冬日不可多得的饮品。受这张图启发,小编就特想尝试下,用色泽浓郁、口感醇厚的六堡茶代替浓缩咖啡打底,来个六堡茶版马琪雅朵、卡布奇诺会有怎样的惊喜?黑茶版·马琪雅朵

◈材料准备:

1.六堡茶

2.牛奶(最好选用全脂牛奶,这样打出的奶泡会更加绵密,口感更加柔和)

3.起泡器(可淘宝搜索气泡器,30元左右一个,买来在家也可手动调咖啡)

4.玻璃杯容器若干

马琪雅朵意大利语为Macchiato,是意大利最美丽、最高贵的一种鲜花名称,意大利语中是一点点的意思,同时也代表了一种美和纯朴。

它的做法也十分简单,是咖啡与奶泡的结合,最大程度了保留了咖啡的风味。◈步骤:

1.首先将六堡茶煮好,20分钟左右,颜色深些更接近浓缩咖啡的颜色;

2.将全脂鲜牛奶加热到60°左右(利于起泡)后放入起泡器中起泡;

3.将煮好的六堡茶倒入杯中,按照1:1左右的比例倒入奶泡;

4.六堡茶版·马琪雅朵完成。口感:

这样的做法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六堡茶醇厚的滋味,牛奶的融入更增添了丝滑的感受。而六堡茶的米汤香,更让这版马琪雅朵有了别样的风味。但也由于比较纯粹,味道会比较淡,建议可以撒上一些奥利奥饼干屑以增加甜味。

六堡茶版卡布奇诺

◈材料准备:同上

卡布奇诺分为干和湿两种。所谓干卡布奇诺是指奶泡较多,牛奶较少的调理法。湿卡布奇诺则指奶泡较少,牛奶量较多的做法,这里我们选择的是干卡布奇诺的做法。

◈步骤:

1.前两步同上;

2.将煮好的六堡茶倒入杯中,六堡茶;鲜牛奶:奶泡以1:1:2倒入杯中;

3.六堡茶版·卡布奇诺完成。口感:

卡布奇诺的奶味相对较重,没有马琪雅朵那般完全凸显出六堡茶的味道,六堡茶与鲜奶完全相融,滋味比较适中。小伙伴们可以仿照上面视频,自己调试一杯六堡茶版·卡布奇诺哦。

六堡茶是广西梧州特有茶类,属于后发酵茶。近年来,由于六堡茶出色的保健功效,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六堡茶包容性极强,品饮方法简单而又多种多样,只要您喜欢总有一种方式适合您。它煮后茶汤浓郁,与各类奶制品调和后,不仅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热量,也能摄入更多的维生素。闲暇时,动手制作一杯六堡茶调饮,你的六堡茶生活或许就从这杯调饮开始了。

百家社区品六堡 弘扬六堡茶文化


百家社区品六堡弘扬六堡茶文化

5月4日,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社区,丰富“人文社区”内涵,充分展现社区党民同心共建“美好社区”的精神风貌,弘扬六堡茶文化,由市茶产业办、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和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百家社区品六堡弘扬六堡茶文化‘双报到’”活动,六堡茶文化展示馆迎来了大塘街道华洋社区街坊邻居。“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冷水渥堆发酵技术比普洱茶更早”、“六堡茶是著名的侨销茶,从梧州六堡镇装船……出口世界各地,形成了与茶马古道齐名的茶船古道”,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塘街道华洋社区街坊邻居一同参观了六堡茶文化展示馆。了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领略茶船古道的瑰丽画卷。有街坊表示,从小在梧州长大,六堡茶喝了很多,来到这里才知道梧州六堡茶还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

六堡茶文化展示馆由中国茶展示区、六堡茶展示区、六堡茶企体验区组成。从茶类历史,六堡茶制作工艺,茶船古道历史,各大茶企六堡茶产品等多个角度展示六堡茶。

随后,街坊共聚一堂,品六堡,看节目。清新典雅的茶艺表演,古韵悠悠的琵琶弹奏引人入胜。再配上一杯六堡茶令人回味。由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播放的3分钟六堡茶宣传片,也引起了在场人们的兴趣。不仅到各茶企体验店品茗,还与工作人员、茶艺师沟通交流六堡茶鉴赏、收藏、储存等知识。

从2017年开始,我市全面开展六堡茶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宾馆酒店的“五进”活动,打响梧州六堡茶品牌,提升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了解梧州茶文化。百家社区品六堡活动就是旨在引导梧州人民全民饮茶风尚,对外宣传推广梧州六堡茶,弘扬六堡茶文化内涵,引导六堡茶消费,培育六堡茶市场,打造六堡茶品牌,促进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弘扬六堡茶文化 百家社区品六堡


弘扬六堡茶文化百家社区品六堡

5月4日,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社区,丰富“人文社区”内涵,充分展现社区党民同心共建“美好社区”的精神风貌,弘扬六堡茶文化,由市茶产业办、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和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百家社区品六堡弘扬六堡茶文化‘双报到’”活动,六堡茶文化展示馆迎来了大塘街道华洋社区街坊邻居。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冷水渥堆发酵技术比普洱茶更早”、“六堡茶是著名的侨销茶,从梧州六堡镇装船……出口世界各地,形成了与茶马古道齐名的茶船古道”,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塘街道华洋社区街坊邻居一同参观了六堡茶文化展示馆。了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领略茶船古道的瑰丽画卷。有街坊表示,从小在梧州长大,六堡茶喝了很多,来到这里才知道梧州六堡茶还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

六堡茶文化展示馆由中国茶展示区、六堡茶展示区、六堡茶企体验区组成。从茶类历史,六堡茶制作工艺,茶船古道历史,各大茶企六堡茶产品等多个角度展示六堡茶。

随后,街坊共聚一堂,品六堡,看节目。清新典雅的茶艺表演,古韵悠悠的琵琶弹奏引人入胜。再配上一杯六堡茶令人回味。由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播放的3分钟六堡茶宣传片,也引起了在场人们的兴趣。不仅到各茶企体验店品茗,还与工作人员、茶艺师沟通交流六堡茶鉴赏、收藏、储存等知识。

从2017年开始,我市全面开展六堡茶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宾馆酒店的“五进”活动,打响梧州六堡茶品牌,提升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了解梧州茶文化。百家社区品六堡活动就是旨在引导梧州人民全民饮茶风尚,对外宣传推广梧州六堡茶,弘扬六堡茶文化内涵,引导六堡茶消费,培育六堡茶市场,打造六堡茶品牌,促进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本文整理自:六堡茶集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闲谈品饮六堡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