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苦”为中药五味(酸、甜、苦、辛、咸)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阈值极低。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常见食物如苦瓜、百合等,饮料如苦丁、菊花等,这些苦味的东西,人们的本能是排斥的。

茶根本的味道也属于苦味的。因为茶多酚是茶叶的核心物质,尽管茶叶中含氨基酸等鲜甜味物质,但核心还属于苦味的。这个苦味的饮品,如果说人们一开始就喜欢,纯粹是假话,懵懂的小孩,可以用一点茶水试一试,他绝对是拒绝的。

青少年为什么喜欢可口可乐而不喜欢茶,也是这个道理。在茶没有成为饮茶习俗之前,人们本能是拒绝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如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是不能接受其苦。

那为什么中国人能忍受茶的苦味呢?中医药里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等,人们在食用苦味的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某种功效,实现清热解毒或者其他需求,尽管是苦的,但乐于接受,长期以后形成习惯。

中国人长期受道家影响,茶是作为道教的服食饵药逐步被更多人群接受:从一开始的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只放上盐巴调味,直至宋代徽宗以后,茶才实现清饮。这也说明直至此时,整个社会饮茶风俗才稳定下来,对于茶的苦味已经逐步普遍接受,真正成为一种嗜好品。

再到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掉茶的苦味,使茶更易于平常人接受。另外现代制茶技术,绿茶的摊凉,乌龙茶的摇青等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减少了茶的苦味,让人更易于接受。

综合来看,茶确实是苦的,但由于其某种功能性,人们愿意接受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制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苦味;另外茶的氨基酸等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给人味觉和精神的愉悦;人们在利用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味觉依赖和习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嗜好品,苦已经不是问题。

cy260.COm小编推荐

从茶苦到茶香之爱情茶的故事


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他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地爱喝茶,而他从来不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

他想,江南的女子大概都爱喝茶吧,一杯上好的龙井或者碧螺春往往就是一首诗呢,这是她说的。所以,他以后去江南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

而他依旧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打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幅好画,仿佛仙女下凡吟诗,那一刻,他是喜欢的。

她和他说过,一斤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个才得这一斤茶?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也许要历经很多次的风雨才能达到吧,而他不信。当然,依然坚持喝自己的饮料,这般的方便和刺激,像广告上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夏天里一杯冰凉的饮料,多爽啊,比喝那热热的茶要舒服多少?

后来结了婚,她依然是积习难改,只是生活的忙碌让他有些看不惯她的作派了,永远一副懒散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像泡在杯子里的那温温的茶。其实,她的性格也像那茶,温润的、散漫的、自然的,只是他,越来越不习惯了。于是他说,别把那些光阴浪费在那些茶上吧,你也可以尝试着喝饮料啊。

而她笑说,不习惯。第一次,他讨厌她那慢吞吞的样子,永远和现实有一步距离,不像那些和他一起泡酒吧的女孩子,真炫啊,什么都敢喝下去。而她,单薄到只是喝茶,而且长年一个人在家里喝,一个姿势,仿佛永远不厌倦。

但他倦了,对于婚姻的厌倦就像讨厌那屋子里散发着苦涩味道的茶香。很快,他们分开了。她走了以后,屋子里没有淡淡的茶香,开始他觉得很好,还找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人来家里喝酒聊天,结果弄得乌烟瘴气,烟草味混合着酒精味,家里再也没有那种清香的气息了。

他一个人过了很久。

他还是喝饮料,但久了才发现,这种东西喝多了胀胃,而且色素太多,刚喝下去很刺激,时间越长胃越不舒服。有一天,他一个人实在闷,整理旧物,忽然看到抽屉里还有一罐封存得很好的碧螺春,于是他找了一套她留下的茶具,然后自己简单地冲了一壶茶,放了一年多的茶,居然还是那么清香。很快,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他忽然感觉到眼睛酸酸的,这么久了,他才知道,那些气息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甚至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他皱了一下眉,然后再喝,居然喝出了温润,一下到了胃里,极温暖,像是一把熨斗在熨。他想起她说过的话,喝茶是在品生活的味道,喝到第二杯,如在空灵的雨中禅寺,于是想起恋爱时她喝茶的样子,那样的清丽与不俗,喝到第三杯,已是有了淡淡的甘甜,他才知道,茶到三杯原是淡淡的香和淡淡的甜,只是,他一直没有耐心喝到第三杯,就像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好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就中途散了场,落得了无言的结局。

后来,他也爱喝茶了。当然,又结了婚。新婚的妻子问他,怎么这么爱喝茶啊?他总是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

所以,他总是还会想起她来,只不过是在那偶尔喝茶的午后,因为是她教会了他——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赵丈田:醉在古村茶香中


在古村张谷英东南方向八公里处,有一个群山环抱的村庄叫竹坪,那是大革命时期湘北特委的所在地,也是一个历史久远具有建筑特色的村落。村前有着一条从大山深处奔泻出来的清澈溪流,村庄里有着一条泛着潮湿的青石板路,有着一栋栋直接用粘土筑成的近代民居,村前村后的山坡上到处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茶树,农家土屋里散发出淡淡的茶香。

古村产茶,是大自然的恩赐。竹坪村位于幕阜山的最北端,山上树木葱茏,竹海云山,尤其春秋朝夕,山谷间云雾缭绕,烟霞茫茫,土境肥沃,雨量充沛,是典型的板页岩地貌,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茶树种植没有科学规划,有的种在傍山腰的梯土边,梯土种植红薯、蚕豆等;有的栽种在房前屋后道路边,还有的就栽植在蔬菜地边缘。“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每到茶采季节,姑娘们背着背篓,穿着艳丽的衣服,再加上优美的采茶动作,构成一幅活动的“春满茶乡”图。

古村制茶,是烘青茶制法的世代传承。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茶叶加工都是土法上马,自产自销。清明谷雨时节有制茶技术的青壮年把采回的鲜叶,放在铁锅里杀青,出锅后进行摊晾,然后用手揉成条,揉捻后的茶叶放在自制的蔑盘中用炭火烘干。村里会制茶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常常是分散采回,集中制作。记得小时候,几里外的大村庄里有一个木制结构的揉茶机,利用溪水冲动水轮,水轮带动茶机,可惜后来被铁制机械取代了,这些制法在现在看来显得落后,但“土”法制出的茶叶有着特别的香味,尤其山里人喝茶,喝完茶汤,还要咀嚼茶叶并连渣都吃掉的习惯,只有这种茶最合口味。

古村茶俗质朴无华,走入生活。客来敬茶是山里人家最普通、最基本的礼节,农村的火坑里时时都燃着柴火,吊一把铜壶,铜壶里盛满大山里流出来的山泉水,客人到了,冲一杯滚荡的清茶,没有修饰和夸张,表达着主人的真心实意。主人敬茶通常是从长辈至晚辈,客人还要起身接茶,以表尊重。

山里的婚礼茶俗一直流传至今。婚宴上“敬茶”是红糖加花生米和红枣,既象征夫妇甜甜蜜蜜,又寓意早生贵子。婚宴结束后再去新房中“吃抬茶”。新婚夫妇双手抬茶逐一敬客,新郎新娘要以儿女的身份称呼客人,是长辈或亲属还要给些茶钱,有的还要说上赞美的四言八句。到了晚上年轻人就去“闹茶”,唱的唱,跳的跳,有时甚至把新娘抬起来,据说一直闹到天亮。

离开故乡快四十年了,那里的大山、茶友、茶俗,仍是我深深的眷恋。

慕寒:寻找心里的“老班章”


我从事,首先知道的就是老班章,不少的人告诉我老班章怎么怎么样,我也为此着迷,他就像我内心的魔兽一样,时常出没。

学茶时间久了,就会认识很多的做茶人,他们的言语中我了解的却不是老班章怎么怎么样,而是老班章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老班章是普洱茶之王,是普洱茶的代表,但是高高悬挂的价格,老班章真的是老班章吗?

还记得今年的一次,一个朋友说我们这里有两泡刚在老班章村里带来的茶,过来一起喝喝,耐不住心中的呼唤,我很兴奋的去了,因为之前的确也喝老班章,但是毕竟不是直接去收的,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朋友是专门去收的,总不会有错,到了以后他拿出茶让我看看,我仔细观察,是一些散茶,看起来条索确实漂亮,紧结,带有肥壮的芽叶,闻起来干茶就有很野性的香,我捧若至宝,慢慢欣赏回味之前喝的班章味,正所谓的茶未入口,嘴已生津。呵呵!

片刻间器具已备好,水也等不及般沸腾起来,我喜欢紫砂泡茶,总以为这是我自己的感觉,慢慢投茶,注水,醒茶润茶,出汤,终于到入口的时刻,此时的我已安静下来,只有心还迫不及待,茶汤通透金黄,看起来是具有非常好的内质物。

遵循一看二闻三品原则,我闻了一下,公道杯香气浓郁,具有老树茶香还有馥郁的山野霸气之香。茶汤入口,具有布朗系茶的厚重特点,香气仍然沉稳在茶汤之中,舌根微苦,但不过喉,上颚中后段涩味稍显。苦退涩化,口腔回甘,舌底生津如泉,三泡试后,喉韵显现,喉咙中感觉气韵强烈,有呼之欲出之感,鼻腔此时香气浓烈,不喝茶呼吸也是具有香味的,就这样慢慢泡了十泡之余,看叶底,感觉仍是深绿,由于是新茶,所以不奇怪,喝完茶以后,感觉额头,后背有微汗,回甘生津仍旧强烈,

试茶结束后,朋友告诉我,这就是50%的老班章,他也算是班章的常客了,有些茶友去就10%左右。你是带着老班章的口感喝茶的,所以你觉得这就是,呵!原来这样就是老班章,心底顿时失落莫名,怀着期待的心情,带着莫名的激动,我又再次喝了一遍,顿时感觉毫无第一次时的味道,忽然之间我明白了,茶无尚品,适口为臻。

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就可以喝到什么样的茶,特意的追求,只是一种间接的毁坏,不管是茶,还是人,亦如此。

在时间里,煮一杯茶,品生活的香


在时间里,煮一杯茶,品生活的香。茶的叶子,在纯净的水中浮沉,舒展,然后绽放,归于平淡。人生的过程也就是这四个阶段吧!

最初的少年,如刚沁入水中的茶叶,在爱情和事业中选择,徘徊,几起几落,沉沉浮浮,茫茫然的勇往直前,打拼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勇敢,无畏,哪怕是沸腾的水中,也会置身无憾。

到了青年时期,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里,亲身经历了,懂得了收放自如的分寸。于是,舒展的如雄鹰般翱翔,搏击着蓝天。确定了目标,努力向上进取,全身心的投入,不问结局,不管困难。

真的到了中年了,年华正好,中流砥柱,尽情绽放。在事业上循序渐进,稳打稳扎。责任与义务,双肩都是力量。儒雅与智慧并存,知识与阅历同在。那就盛开吧,放射出所有的能量,扛起生命大旗,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渐渐老去了啊,一切归于平淡。静了下来,静静的做一顿早餐,静静的等一段流年,静静的包容着岁月的欠缺,静静的执手无言。仿若茶叶与水的最后痴缠,在安静中,彼此融入了彼此的全部。

爱茶的男人,是值得托付的。能与茶相伴,必定是温厚而踏实的,温暖而深情的,不会善变,性情稳定而深沉内敛。爱茶的女子,是值得怜惜的。她们温柔细腻,知书达理。不会去强求,知道进退,明白人心。能在茶香中浸泡的温和,是最具内涵的涵养。

一杯茶,渐渐凉了,留在唇齿间的余香缭绕,甘甜于心。沉浮中,茶叶走过了一季的轮回。短暂啊,光阴。像极了这杯茶的瞬间。就请珍惜吧,那握在手中的幸福,和品尝在心底的回甘。

这壶茶,轻煮心事,淡品余味无尽。

一杯禅茶品宁静 但留释然在心底


禅茶时光,但留宁静在心间

曾几何时,我们变得异常忙碌,“忙”字“累”字成了高频词,喝茶成了一种“奢侈”,竟也变得功利起来,而悟禅喝茶则是更遥远之事。现代人因为忙,舍不得“浪费”时间,索性把喝茶闲聊天南地北的时间统统给省了,以为这样就可以把这这段时间充分利用做更多的事。殊不知,也许你真的多做了很多事,但内心烦躁和焦虑也添了不少。

其实,喝茶就像文人写散文,飘逸脱俗,抒情文采,可长可短,有感而发。忙累之余,与一二知己小聚一处,论茶味、谈世情、聊古今,酣畅淋漓的沟通,就像经历一次心理治疗,让人变得轻松、剔透起来。

“龙井”、“碧螺春”是绿茶中的极品,气质典雅,高贵大方,而又深藏不露。捏一撮投入杯中,开水一冲,雀舌般的芽叶徐徐舒展,茶香四溢,汤色明亮,绿茶的风采与风韵一览无余。浅啜慢饮,议论风生间,人也显得宁静祥和、高贵脱俗起来。

春天来了,泡一壶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都很不错。花茶是绿茶和红茶的混合体,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却将所有的芬芳无私地沁入你的心脾。细细啜饮,自己也不知不觉中变得平易与亲和起来。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禅坐,让你内心安宁,沉淀下来的是对人生的开悟。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也可以说是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都可以让你感受颇多。一个人,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在跳舞,会生出好多感慨。你看那茶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就像人们刚入世一样,会碰壁。日子长了,经历了,就会慢慢地沉入杯底。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是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点。拿起杯吹吹杯口,看茶叶不停飘动,无奈分离,喝上一口苦涩在口中,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嘴,人仿佛都醉了。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微妙。当它放在杯中,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虽然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苍茫人世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

事业如茶,它有苦、有涩,更让你有苦尽甘来的意外。

友情如茶,浓时太苦,淡时悠悠,泡过三四巡后,意犹未尽,回味绵厚。

爱情与婚姻也如茶,恋爱时的苦涩与甜蜜、相思和缠绵,正如一杯新茶,色泽诱人,馨香扑鼻。婚姻的味道,如你正在品享的功夫茶,苦、涩、凉、甜,各种滋味,如何细说?而那不断冲泡后的淡茶,最后沉在杯底,相互簇拥的残茶叶,不正是夕照下相互搀扶的你我?

茶业援外:细调慢沏 一杯好茶在心间


细调慢沏,一杯好茶在心间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应几内亚所需,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从浙江省选抽技术力量前往援助,其中茶业就是重要一项。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茶业专家,戴志达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二话没说接受了任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党要求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1966年3月,戴志达被派入茶叶研究所,接受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茶叶的机械加工、栽培和植保方面的知识。当时余杭主要生产绿茶,对于红茶的研究较为薄弱,于是戴志达又去广东英德茶场实践了半个多月。

是年8月,所有的援外人员到中央农业部(当时叫“外联处”)报到,接受组织派遣。据了解,当年的“中国援助几内亚专家组”共有14人,涵盖了制茶、机修、栽培、篾工、木工以及翻译等多个领域。这也是继第一批之后,中国派出的第二支茶业援外队伍。

初尝,浓中带苦

来到几内亚的马桑塔接替工作,戴志达一行所要完成的是余下30公顷的茶叶种植任务(总任务是100公顷,第一批专家组已完成70公顷)。

当时的艰苦环境,令戴志达记忆犹新。“一个是语言不通”,戴志达说道,几内亚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当地人都说法语。而同去的专家组中只有一个法语翻译,制茶、机修、发电……所有的翻译工作都需要他一人奔波。为了工作的方便开展,戴志达他们决定每人学习法语。学会了简单的法语沟通,再加上手势比划,戴志达与几内亚人的交流有了明显改善。

再者是气候因素带来的困扰。几内亚地处热带,一年只有旱雨两季,每天严重的温差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据戴志达介绍,当地早上的温度只有4、5摄氏度,7点之前上班是需要烤火的,上午9点以后,气温开始升高,而到了中午11点,阳光下就基本不能站人了,温度时常会达到40多摄氏度。于是大家便到附近的树林或者宿舍午休片刻,等到下午继续工作。一整天下来,戴志达总要累得精疲力尽。

刚到几内亚,8小时的时差令大伙儿感到尤为不适。在国内,他们一般都是早上起来听中央人民广播,而在几内亚,听广播的时间就要等到晚上。不过,相比体力上的不支,倒时差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原定两年的几内亚援助,由于国内形势的影响,被延迟了半年。戴志达走后,一岁多的女儿忽然患上了小儿麻痹,为了不影响他工作,妻子沈杏仙一直瞒着,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四处求医。直到回国,戴志达才知女儿病情,夫妻俩立即赶赴上海为其医治,然而最佳的治疗时间还是错过了,女儿虽保住性命,身体却留下了残疾。

苦尽甘来,久闻茶香

皇天不负有心人,戴志达一行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两年后,我国不仅帮助几内亚完成了百顷茶园的任务,还为他们培训了一批茶业工人,种茶、培育管理、制茶、机修,基本的业务全部倾囊相授。

1968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毛主席派来的技术人员就是好——记我国帮助几内亚建设马桑塔茶园》的报道。这篇报道,既是对专家们援外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妻子沈杏仙了解丈夫国外生活的有效途径,她当即将这张报纸保存下来,并一直收藏至今。

在戴志达生平的两次援外工作中,妻子沈杏仙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丈夫长期在外,妻子便扛起了家中的所有担子。第二次到阿尔及利亚进行茶叶试种,妻子更是忍着肾结石的剧痛,强烈支持戴志达远出。

所谓“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戴志达的茶,有同志和贤妻共饮,苦中尝甜,久闻其香。

美心修德,礼义传承

茶业援外,一方面是传授技术,另一方面就是增进中非之间的友谊。回忆中,戴志达提到了一名叫牛凯的几内亚工人。有一天牛凯没来上班,戴志达便到其家中探望,上门后才知牛凯生病了,上吐下泻得尤为厉害。戴志达随即将专家组里的医生请来为牛凯治病,不几日,牛凯便康复了。之后,牛凯就和他相处得格外亲近。轮到戴志达生病的时候,牛凯也是每日登门看望,同时还带上了其他的工友。

以茶会友,援外工作中,虽然彼此的的交流更多是在园间,然而这种来自乡间的朴素情缘早已渗进了每一个中非人民的心里。如今,中非合作进一步增强,究其源头,离不开前人的辛勤铺垫。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最高境界。戴志达的这杯清茗,为中非友好所沏,品得深沉,品得高尚。

刘红傅艺葛玲燕整理

茶在英国


中国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40年代在英国去朋友家度周末,入寝前,主人有时会问一声:早晨要不要给你送杯茶去?

那时,我有位澳大利亚朋友——著名男高音纳尔逊·伊灵沃茨。退休后,他在斯坦因斯镇买了一幢临泰晤士河的别墅,他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游泳,二是饮茶。游泳,河就在他家旁边;为了清早一睁眼就喝上热茶,他在床头设有一套茶具,墙上安装了插座,每晚睡前他总在小茶壶里放好适量茶叶,小电锅里放上水,一睁眼,只消插上电,顷刻间就沏上茶了。他非常得意这套设备,他总一边啜着,一边哼起什么咏叹调。

初抵英伦,我对于茶里放牛奶和糖,很不习惯。茶会上,女主人倒茶时,总要问一声:“几块方糖?”开头,我总说:“不要,谢谢。”但是很快我就发现,喝锡兰红茶,非加点糖奶不可。不然的话,端起来,那茶是绛紫色的,仿佛是鸡血,喝到嘴里则苦涩得像是吃未熟的柿子。所以锡兰茶亦有“黑茶”之称。

那些年想喝杯地道的红茶就只有去广东人开的中国餐馆。至于龙井、香片,那就仅仅在梦境中或到哪位汉学家府上去串门,偶尔可以品尝到。那绿茶平时他们舍不得喝。待来了东方客人,才从橱柜的什么角落里掏出。边呷着茶边谈论李白和白居易,刹那间,那清香的茶水不知不觉把人带回到唐代的中国。

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我觉得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并且文雅多了。赴茶会的没有埋头大吃点心或捧杯牛饮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真可说是一种灵巧的艺术。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题目,又不让桌面胶着在一个话题上。待一个问题谈得差不多时,主人会很巧妙地转换到另一个似是相关而又别一天地的话料儿上,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变得更为透明。

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学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发的帖子最为别致含蓄。通常只写:

某某先生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在家

既不注明“恭候”,更不提茶会。萧伯纳曾开过一次玩笑。当他收到这样一张请帖时,他回了个明信片,上书:

萧伯纳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也在家

英国茶会上有个规矩:面包点心可以自取,但茶壶却始终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对壁炉的火具有专用权)。讲究的,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位客人倒茶时,都先问一下“浓还是淡”。如答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初时,我感到太啰唆,殊不知这里包含着对客人的尊重之意。

我在英国还常赴一种很实惠的茶会,叫做“高茶”,实际上是把茶会同晚餐连在一起。茶会一般在下午4点至4点半之间开始,高茶则多在下午5点开始。最初,桌上摆的和茶会一样,到6点以后,就陆续端上一些冷肉或炸食。客人原座不动,谈话也不间断。我说高茶“很实惠”,不但指吃的样多量大,更是指这样连续四五个小时的相聚,大可以海阔天空地足聊一通。

关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经常被列举的是火药和造纸。然而在中西交通史上,茶叶理应占有它的位置。咱们中国人大概很在乎口福,所以说起合不合自己的兴趣时,就用“口味”来形容。英国人更习惯于用茶来表示。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

(选自团结出版社《上午咖啡下午茶》,有删节)

茶香有九种 懂香才懂茶


茶叶香气组成复杂,形成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品种、地域、栽培条件、鲜叶质量、加工方法等都会影响着茶叶的香气。著成品茶香气归纳为以下九种香气类型,不妨一起看看,你杯中的茶是什么香型?

1、毫香型

干茶白毫显露,冲泡时茶叶所散发出的特有香气,称之毫香。凡有白毫的鲜叶,嫩度在一芽一叶以上,经正常制茶过程均可能会有毫香。

茶叶示例:如银针茶一般都具有典型的毫香,另外部分毛尖、毛峰则有嫩香带毫香。如白毫银针、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2、嫩香型

茶叶的一种鲜嫩香气。凡鲜叶新鲜柔软,一芽二叶初展,制茶及时,会带有嫩香。

茶叶示例:各种毛尖、毛峰等,如都匀毛尖、紫阳毛尖、峨眉峨蕊、雁荡毛峰等。

3、花香型

茶叶散发出类似的各种类似鲜花的香气,按花香青甜的不同,又可分为青花香和甜花香两种。青花香香型可包括兰花香、枙子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金银花香等。甜花香的有玉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和墨红花香等。其品种很多,一般鲜叶嫩度为一芽二叶,制茶合理,会有一些花香特点。

茶叶示例:属花香型的茶有青茶、花茶和部分绿茶、红茶。青茶如铁观音、包种、凤凰单枞、水仙、浪菜、台湾青茶等有明显的花香。花茶,不同茶品有其各自的花香,其中以茉莉花香占的比例较大。绿茶中如桐城、舒城小兰花、涌溪火青、高档舒绿等有幽雅的兰花香。

4、果香型

茶叶中散发出类似各种水果香气,如毛桃香、雪梨香、佛手香、桔子香、李子香、香椽香、菠萝香、桂圆香、苹果香等等。

茶叶示例:闽北青茶及部分品种茶属此香型,红茶常带有苹果香,如白琳工夫、滇红工夫等。

5、清香型

香型包括清香、清高、清纯、清正、清鲜等。一般见于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制茶及时正常的绿茶等;另外,少数闷堆程度较轻,干燥火工不饱满的黄茶和青茶类摇青、做青程度偏轻及火工不足的,香气也属此香型。

茶叶示例:清香属绿茶的典型香,如竹叶青、恩施玉露、蒙顶黄芽;此外如清香型铁观音也是此香型。

6、甜香型

该香型包括清甜香、甜花香、干果香、甜枣香、桔子香、蜜糖香、桂圆香等。凡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红茶制法,可能会出现这些特点。

茶叶示例:甜香为工夫红茶的典型香型,如宜红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等。

7、火香型

凡鲜叶较老,含梗较多,制造中烘焙火温高、充足、糖类焦糖化。该香型包括米糕香、高火香、老火香及锅巴香在内。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有黄大茶、武夷岩茶等。

8、陈醇香型

像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和湖南黑茶,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后发酵等一系列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出陈醇香型。很多普洱茶爱好者所推崇的“越陈越香”及“陈韵”,主要指的就是这类香型。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茶有陈放的普洱茶、六堡茶等。

9、松烟香型

凡在制造干燥工序用松柏或枫球、黄藤等熏烟的茶叶,一般具有松烟香。

茶叶示例:属此香型的茶有小种红茶、沩山毛尖、六堡茶及黑毛茶等。很多时候也是各种香型的综合呈现,可能以一种或几种为主。

茶香入室


日渐入冬,

一杯好茶

最是温暖人心。

虽说喝茶是桩寻常小事,

茶汤之所以香、甘、醇,

其实与水、与茶器、

与场所氛围

有着微妙的关系。

如今喜爱品茶的人们,

在家中收拾一间茶室

或布置一方茶席,

通过适度的装饰

与合理的搭配,

渲染一番趣味与美感,

即使并不精通茶艺,

也能将一杯茶,

喝出百般滋味。

11月对于习茶之人来说,是个忙月。天气渐寒,又到开炉日了。宋朝词人宋庆之写过一首《开炉日赋》:“……纸被添新絮,茶瓯煮细泉。虽云方寸地,春意一陶然。”可见这个时节,若是能在家烹上一壶茶,再小再简陋的屋子也仿佛有了温暖春意。

陋室也享茶

习惯喝茶的中国人,多多少少对茶文化之源远流长有所感触,对流派众多的茶道也怀有敬畏之心。喝茶若是喝得讲究,要有好水、好茶、好器,还得懂烹茶、懂品茶,有心研习茶艺的话,可谓“茶海无涯”。

但是实际上,享受喝茶这件事,并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与巨大的投入,最要紧的是慢下来,给自己找一个舒服的角落,好好拾掇一下,即使是在陋室之中,也能坐拥沁人心脾的茶香。

现代人的居住环境不尽相同,居家品茶的场所与方式也因人而异。有条件的专门开一间茶室最惬意,空间不足的也可以设一方茶席。再不济也可以为自己准备一套合用的茶具,像是泡茶用的壶、饮茶用的杯或碗、贮茶用的罐或盒,加上辅助的茶巾、茶针、茶荷等等。有时间的话,到处走走看看,也许就能淘到自己的心头好,然后坐下来,泡一壶茶,慢慢地品。

茶室与茶席

举办茶事的房间被称为茶室。作为茶室的房间本身并无特殊之处,唐朝以前,人们饮茶都是席地而坐。如果是正规习茶的话,茶室内应设有壁龛和地炉。整个茶席的色调以席面的色彩与纹理为基础展开,若是以原木或者大理石的台面作席,上面可以什么也不放,也可以辅以布、丝、绸、缎、葛等材质的茶巾,与竹草或荷叶编织的铺垫搭配,其纹理应与房间的其他装饰物构成和谐的组合。

早在宋时,人们就已将茶席置于自然之中。在花园或露台上设茶席,喝茶的环境与氛围便与在室内时截然不同。当然,设在室内的茶席,也可以有取材于自然或表现自然的艺术元素环绕周围,比如与茶艺共称“四艺”的插花、焚香与挂画。从现代家居空间设计的角度而言,无论是花卉盆栽、字画挂轴、屏风、布帘、竹匾,还是陈列古典工艺品的博古架与古乐器,都是为了营造茶室空间的别致雅趣而设。此外,茶室的设计还包括席面的布局与装饰、茶具的组合与搭配以及茶点的选择等等。根据个人喜好,茶室的空间可以有一个主题,通过各种道具的渲染与点缀,将茶事的仪式感烘托出来。

Q1.通常而言,多大的桌子适合用来作茶席?茶室的装饰色调上有何讲究?

A:茶室的茶主人位置与客人的距离,也是传达滋味的距离,不宜太远,因此茶桌宜小不宜大。茶室的色彩以最基础、最安全的大地色系为好,例如麻布、竹器、木器、陶器,都会与茶的气场很融合。

Q2.在家里设茶席,有哪些必备的茶具?

A:我比较习惯在家里采用干式茶席,壶下会有壶承,旁边放有茶巾、盖置、茶针、茶则。此外,还需要水盂来装洗茶水及茶渣。其实,初习茶道并不需要专门购买成套的茶具。有时候,我会用四处旅行拣来的石头或是小玉件来当茶针架,甚至拿植物盆景的底托来做壶承。

Q3.茶室中摆放哪些家具更合用?有哪些装饰物可以放在茶席中增添饮茶趣味?

A:想要让客人品茶有滋味,首先是要让人坐得舒服。有时为了美观采用和式桌椅,会让客人越坐越累,就无法专心品茶。家中的茶室不比外头的会所,我建议避免丝绸与水晶灯之类的闪亮物件,更多地使用自然元素与清雅的颜色,在柔和的基调下用小而精致的瓷器、玉器来加强茶席的细节,比较不会流于纷杂。在不懂插花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家中盆景剪一段小巧的植物花卉,插在桌边增添趣味。夜晚招待客人喝茶,我通常会点上蜡烛,关掉顶上的大灯。这样与朋友相聚时也会具有幽静茅草屋般的怀古情调。

苦荞茶的传奇故事


苦荞茶是将苦荞麦的种子苦荞米经过筛选、烘烤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冲饮品。苦荞,属于蓼科双子叶植物,按其外壳颜色可分为黄白色的普通苦荞和深黑色的珍珠黑苦荞。苦荞麦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山西等地,苦荞麦喜凉爽,耐瘠薄,多生长在高寒山区;苦荞茶是一种高品质天然、健康的茶饮品。

苦荞茶在宋朝时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众所周知,杨家将是中国历代所推崇,有着清正高尚的民族气节。有一次,宋太宗及杨家将被辽军围于雁门关,而且几乎断粮,当时太宗饥饿难忍,全身无力;而且士兵也大多体力消耗殆尽,伤病满营,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救治,战斗力大大削减。就在此时,雁门关百姓拿出当地名产苦荞支援将士,饥饿多日的宋军,终于吃了顿饱饭,而且太宗更是赞不绝口,一直感叹苦荞的香醇美味;在连续使用苦荞数日后,太宗体力充盈,将士们的病况更是不治而愈,军队战斗力比之前更上一层楼了。

众人都觉得苦荞非常神奇,但却不知奥妙何在,只认为这是上天在保佑大宋,就将雁门苦荞称为“救皇粮”。细心的杨家将询问当地百姓,才知道当地百姓有人感觉身体生病不舒服时,很少去买药吃,而是连吃几顿雁门苦荞饭,病自然而然就会痊愈。

而后经历几番苦战,杨家将终于突破包围,击退了辽军。得胜回朝后,太宗仍怀恋雁门苦荞,后来御书“中国第一荞”赠送予当地百姓,表达对雁门苦荞救皇有功的感激之意,并下令当地官员将雁门苦荞作为“贡品”连年上贡。

由于雁门苦荞的特殊疗效和神奇色彩,它在雁门关拥有“土四环素”的美称;而且也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苦荞茶成为了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饮品,在日本,其把苦荞定为21世纪保健功能性原料;美国把苦荞食品,列为21世纪100种延缓衰老的主要食品之一;在韩国,相互馈赠苦荞食品成为上层显贵最为时尚的礼仪等等。

茶香遍成都


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茶”排位最末,但这并不表明茶的身份“卑微”。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今人们生活中,茶的概念已远远超乎身体感官的需求,而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含量。甚至可以这样说,茶已成为成都人宣泄情感的载体之一。这是油盐柴米酱醋六位“老哥”所不能匹敌的。在成都,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举出若干事例证明我言之不谬。

成都的茶馆不仅历史悠久,且店家如云。民国时期全市就有茶馆400多家,这在当时的各大城市中堪称全国之最。时至今日,成都的茶楼、茶馆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的茶馆呢?从气候来看,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温润的气候使成都人养成了喜吃麻辣的习惯。但麻辣食物吃多了会燥火,清淡的茶品正好可以调节,加之四川盛产茶叶,于是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姓喜爱的饮品。“有行就有市”,铺天盖地的茶馆也就应运而生。蜀人饮茶渊源自古。

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据说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也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文化的摇篮。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后得出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坊与品茗的相映成趣,已构成成都一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变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四川先民特殊的生活情趣。难怪有外地人感慨:只要看看成都遍布大街小巷、公园河边的茶馆茶楼,就可以感觉到成都是一个多么消闲的城市。有人把成都人比喻成一杯盖碗茶,不张不扬、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喜怒哀乐随袅袅茶香慢慢蒸发。其实不尽然。硝烟刚刚散尽的世界杯赛给成都的茶饮业带来了更大的商机。

在激情四射而又热血澎湃的6月,成都许多时尚茶楼里有了些共同的景致:午后的斜阳透过白色窗幔和绿色植物,斑驳的光影撒满茶楼,新添置的大屏幕背投彩电前聚集了无数真假球迷在快活与激动中“喜怒无常”,成都人惯常的温文尔雅的饮茶作派和含蓄内敛的盆地个性,在这期盼了44年的盛大节日里已被疯狂和张扬取代。这就是成都饮食和成都人的迷人之处了:清淡和麻辣共存,含蓄与奔放同在。

龙井茶在香港


好多年前我在香港工作,因为带着“官方机构”的头衔,似乎是“有脸面”的人,很多认识不认识的人来香港,无论是公干还是私干,都会登门拜访。因为是杭州人,客人带来的礼物大多是茶叶。此外,我还常常收到从各地寄来的茶叶。每年过了清明,远方的茶叶就陆续寄送过来。此中档次最高的是梅家坞的龙井,那时,朋友寄来的龙井明前茶每市斤的价格大概要上千元。除了西湖龙井外,还有黄山的毛峰、吴县的碧螺春、安溪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北方的茉莉花茶、台湾的冻顶乌龙茶,名目繁多,美不胜收,各种各样的茶叶放满了几个抽屉,其中以龙井茶为最多。每天到了办公室,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然后坐下来,静静地闻龙井那股特别的清香味道,闻着它的气息就想起了家乡杭州,就想起了家人和朋友。

然而以我喝茶的能力,这些茶叶喝几年都喝不完。我在香港和中外商人打交道,经常收到一些礼物,如领带、香烟和洋酒,于是我便将龙井茶作为礼物馈赠,而他们对龙井茶的认知也明显不同。台湾和东南亚华商都非常喜欢龙井茶,谈生意时我以龙井茶招待,他们会兴高采烈,喝了一杯还要一杯。临别告辞时,接过我送给他们的龙井茶,常常是一脸的受宠若惊,然后会坚持要请我到豪华的饭店去吃饭,以表示礼尚往来的礼貌。到了次年春节的时候,我会收到那些商人寄来的新年贺卡,里面的言词绝不会漏掉对龙井茶的赞美。

而许多洋人虽也喝茶,却是只知红茶,对中国的茶叶很陌生,甚至根本不知道在中国大名鼎鼎的龙井茶。有个以色列商人问我:“龙井茶是不是来自有龙生长的水井里面?”有的洋商喝上一口龙井茶就皱眉头,我好奇地问为何皱眉?他居然回答:“坦率地说,此茶像马尿一样难喝,绝对不如印度和英国的红茶。”

广东人和香港人也不喜欢绿茶,包括龙井茶在内,他们喜欢的是福建和云南的茶叶。在饭店餐厅里最普遍的茶是普洱、国宝和铁观音,是那种味道有点像红茶,但比外国红茶力道更强的茶水。刚到香港时,我还会主动送龙井茶给当地的港商,后来我就不得不停止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友好行为。

大概是入乡随俗吧,时间长了我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我很抗拒广东茶的味道,后来渐渐地也喜欢起来,觉得那是另外一片饮茶的天地。但不管怎样,龙井茶始终是我的最爱。在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坐在阳台上,一边独自仰望异乡的天空,一边品着家乡的龙井茶,那是我一天忙碌后最快乐最安逸的时刻。

尽管我经常把龙井茶作为礼物送人,但由于每年收到的太多,送也送不完,到了第二年开春时,新的龙井茶又从浙江蜂拥而来,老的茶叶只好扔到住宅楼梯间的垃圾桶里。每每这样做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一种负罪感,感到自己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好心,也辜负了茶香里弥漫的一片乡情。

茶中的“苦、集、灭、道”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任何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结合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思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思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思,从平凡的小事中去体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心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苦在嘴里,香在心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