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清嘉庆二十年,蒲圻(今赤壁市)贡生周顺侗的一首《莼川竹枝词》,道出了二百余年前晋商经营茶叶生意中,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一带制作砖茶发往蒙古、俄罗斯国的盛况。周顺侗词中提到的西商,正是闻名一时的晋商。

古镇寻访晋商足迹

古朴小镇,青石板铺路,操着浓重湖北口音的居民听说来的是山西客人,纷纷放下手头活计合影。5月31日,重走茶路的山西企业家、记者们一到赤壁市羊楼洞,当地相关人士便热情相邀,到古镇寻访晋商当年的足迹。

200多年前,晋商除从福建武夷山一带购买茶叶外,在湖北赤壁市(原湖北蒲圻县)也有充足的茶源。羊楼洞就是晋商在太平天国后开发茶山和茶园的重要基地,当时的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均在这儿建有茶叶基地。

采访中,记者沿石板路前行,每走一段,就会看到石板上留有的车辙印。当年,晋商就是在这儿,将收购来的茶叶制成砖茶,再用独轮车运往蒙古、俄罗斯、欧洲等地。

蒙、俄商人看好“川”字茶

在赤壁市赵李桥镇一家大型砖茶厂内,记者看到,陈列馆内收藏着当年晋商遗留下来的一些砖茶。“每千克一块的砖茶,上万、几万元的并不算贵。”茶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羊楼洞附近有著名茶山“松峰”,光绪中期,晋商逐渐在羊楼洞加大制茶作业,建筑厂房20多处,雇用数千工人。每年,羊楼洞一带的茶农,早早就收到晋商的订金,将成批茶叶采摘后制成砖茶。晋商们将砖茶统一收好后,按照各自的“商标”贴好,并写上监制字样。WWW.cY260.CoM

“三玉川”“巨盛川”……当年,山西茶商的商标以“川”字为多。据说,蒙古、俄罗斯乃至欧洲的商人、牧民、居民们,只要在砖茶上摸到“三道杠”,便纷纷竖起大拇指。

晋商精髓“诚”字当头

如今,人们提起中国茶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会想到云南的“千年古茶树”和滇藏之间、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事实上,200多年前,晋商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古茶道,同样是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贸易大通道。

当年的晋商们,制作砖茶时,往往要在分量上做足,以便在商界树立不倒的品牌。“前辈们打造的诚实守信,我们如今仍受益匪浅。”武汉太原商会投资顾问、湖北知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如今,在湖北的数万山西商人,只要说起自己来自山西,仍会受到尊重和信任。”

延伸阅读

古徽道上茶飘香


朋友给我送来了一盒茶,说这茶生长在与仙寓山同属一脉、海拔近1200米的鸡头岭上。朋友是教师,可他夸起这盒采摘于古徽道上的茶,就如茶商一样头头是道,什么“它每天早晨迎来第一缕朝阳后,就遁入云山雾海里;它饱含原始自然之气,孕蕊百花之中。叶厚芽壮汁水浓,汤色碧绿味甘醇,连名字都是乾隆爷起的呐”。说得神乎其神,听得我心驰神往。

我于是约朋友去一趟古徽道,去寻找有关“徽道茶”的故事。

当邻县的一段古徽道早已被人揭开面纱的时候,坐落在东至葛公的古徽道,还像披着红盖头的嫁女,等待人们前去掀开,一睹芳容。

葛公的古徽道素有“道尾江头”之称,因为它是邻县古徽道的末端,又是连接长江边重镇东流和古城安庆的重要通道。徽州人从这里将茶叶等山货运到长江边的码头,贩到南京、上海,又将外面的“世界”带回徽州。这段古徽道同样承载着徽商的致富梦想。

山花烂漫的四月天,在当地的李姓老人带领下,我们走在古徽道的石板路上,才发现这段古徽道还是那么古朴与沧桑。似乎让人感到光溜的青石板上,古人的脚印尚未褪尽;在路亭里,放下茶箩歇脚时,抽的旱烟还在缭绕;背囊中,妻子给男人打包携带的鳜鱼,还散发着别样的香味……葛公的古徽道真是一段没有被人翻晒过的历史。

我正徜徉在远古的幽思之中,老人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抬眼望,山顶云雾中出现了隐隐约约的一畦畦茶园,老人说,原来徽道茶都是山僧野植的,后来才有小规模的人工培植。还说乾隆爷微服私访时,曾路过这儿。老人指了指前方的路亭,走近一看,这路亭已没有了顶棚,只是裸露的青石垒成的墙,墙体的黑色苔藓似乎向人们倾诉着那段古老的传说。

乾隆爷坐在路亭中,让下人到山里茶园人家讨水喝,山里人就用山泉水为这位气宇轩昂的客人冲泡了一壶茶。乾隆爷喝后顿觉神清气爽,疲乏全无。他摇着纸扇,望泉轻吟:“天泉流云霞,子路访农家。巡问谁解乏,此乃徽道茶。”后来地方乡绅吟诵此诗,才发觉是藏头诗“天子巡此”。从此徽道茶就被乡人传为御赐饮品了。

其实这种传说充其量是野史,乾隆帝下江南又喜欢微服私访,人们借以演绎点故事未必可信。

我们一行到了鸡头岭茶园边的一户人家,主人让我们洗手净面,坐定后,只见主人家的红衣少女,打开包装好的徽道茶,用兰花指夹一撮茶叶,放在洗净的瓷杯中,将煮沸的水稍将冷却后,慢慢倒入杯中。杯中的茶叶被浸润得叶蕊舒展,香溢满屋。细啜慢饮,口齿生香。难怪制茶名师黄荣铨先生为之叹曰:“此山茶叶内质之优不可多得。”

当我们称赞不已时,主人给我们讲起了茶道人生。在这条古徽道上来来往往的贩茶商人,也有因生意失败而厌倦人生的。每逢此情,山里茶农就拿出手工茶,以沸水冲泡,只见卷曲的茶叶,慢慢展开,但色泽如黛,略有香气;再冲,叶更舒展,色已变绿,香味浓郁;第三次冲时,叶状若兰,色已碧透,其香绕梁。

茶农劝道:人生如茶,只有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失意的商人听后若有所思,背起包裹,又坚定地走向远方……

我们喝着徽道茶,听着主人的茶经,回味着美丽的传说,仿佛觉得一缕缕徽道茶香从远古飘来,飘进了我们的鼻息,飘进了我们的心田……

茶马古道上仅存的古集市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曾将云南沙溪列入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目录,意大利庞培古城、中国的万里长城也在名录中。沙溪究竟在哪里,为何具有如此大的价值?翻开云南省地图册,在剑川县一页上,找到了沙溪,它位于云南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在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总面积287平方千米,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四方街上古朴的戏台,早已曲终人散

石钟山石窟群距沙溪仅十多公里

耕读世家欧阳家的大院,是一座典型的白族民居

昔日马帮走过的这条茶马古道上,至今仍回响着清脆的马蹄声

从昆明坐上高速客车用四个多小时到达大理下关市,赶上最后一班去往剑川县的车,用了三个多小时,在一个叫甸南的地方下车,在热情的白族司机的联系下,恰好搭乘上一趟去沙溪的中巴车,此时,已是漆黑一片,只有天空上星星在眨着眼。一个多小时,车到达了一个极安静的小镇,这里就是沙溪。夜色掩映中的这座千年古镇曾经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贸易集散地,又是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活动中心。要揭开它披着的神秘面纱,只有等到天亮时分了。

古有茶酒争高,今看茶酒斗口


核心提示

古时候,茶酒争功,茶对酒说:“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成吟兴更堪夸。亡家败国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反驳说:“瑶台紫府荐琼浆,息论和亲意味长,祭祀筵宾先用我,何曾说着淡黄汤(茶水)?”10月中旬的一天,酒与茶在餐桌上相遇,它们又开始争起功来。

酒:我叫酒。

茶:俺叫茶。

酒:我有悠久的历史。

茶:俺有灿烂的文化。

酒:我品种繁多,有白酒、红酒、啤酒、料酒、洋酒、碘酒之分。

茶:俺品类不少,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花茶、果茶等。

酒:我能解忧。

茶:俺能解乏。

酒:《祝酒歌》让人百听不厌。

茶:《采茶舞》让人百看不烦。

酒:目前酒店到处可见。

茶:眼下茶馆随处都是。

酒:到饭店少不了酒。

茶:喝酒前必喝茶。

酒:酒场上有酒规。

茶:茶馆里有茶道。

酒:酒醇香醉人。

茶:茶清香宜人。

酒:酒场上造就不倒翁。

茶:茶馆里慢品功夫茶。

酒:酒喝多了能醉倒。

茶:茶喝多了睡不好。

酒:酒喝多了还会伤身体、伤感情。

茶:茶喝多了身体也受不了。

酒:那你也没我厉害,你要敢醉驾,我能把你送进

监狱,让你丢官又丢人。

茶:……

承接千载,借古开今的滇濮茶人


——当代十大茶文化名人,茶界“文中公”蒋文中教授

2005年,蒋文中的第一部专著《中国普洱茶》使他的名字响遍了茶界,这是第一部由茶文化学者编著的中国普洱茶书籍,全面客观、系统地描述普洱茶承前启后的历史长卷,具有专业性、科普性、趣味性特点。2006年蒋文中的《中华普洱茶文化百科》《爱随茶香》和2008年的《古茶乡韵》及2009年他主要撰写和主编的《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及2010年《云茶大典》不断轰动了茶界。

2005年,蒋文中的第一部专著《中国普洱茶》使他的名字响遍了茶界,这是第一部由茶文化学者编著的中国普洱茶书籍,全面客观、系统地描述普洱茶承前启后的历史长卷,具有专业性、科普性、趣味性特点。2006年蒋文中的《中华普洱茶文化百科》《爱随茶香》和2008年的《古茶乡韵》及2009年他主要撰写和主编的《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及2010年《云茶大典》不断轰动了茶界。

“滇濮茶人”是蒋文中教授的别名,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云南民族文化、茶文化及旅游文化等研究、教学等工作。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发表科研成果500余万字,20余部专著及专业学术论文100多篇。被誉为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使者,茶界的“文中公”。2008年被评为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使他的名字蜚声海外,响彻四方。这沉甸甸20余部专著,历时20余年,其中的茶史茶人共描写从三国直到今日各式人物,正是这位富于开拓精神的文化学者将笔下的历史及人物,用现实主义的写实与形式上作了浪漫主义的结合,使得他笔下的历史及人物被刻画得真实、深刻、感人,仿佛让我们回到远古,一次次重温种茶、制茶、贩茶的的又一新时代。

邝信和2012年8月3日写于广东

注:文中部分资料来自周其辉先生主编的云茶天地

今茶非昔茶


“寒夜客来茶当酒”,又到了围炉煮茶的时候。茶是沟通情感的最好媒介,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可许多人不知道,现代人喝的茶,和古代人喝的茶有着千差万别。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先民吃茶,就是把茶树上新鲜的叶子采下来,直接放进嘴里嚼,或放进锅里煮一下连汤一起吃。在唐朝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是吃煮的茶,茶里还要加葱、姜、桂、橘皮、薄荷、茱萸、盐等,美其名曰为“茗粥”“羹饮”。

现代人喝茶谈茶文化,必言陆羽。陆羽得诗僧皎然和尚、大书法家颜真卿等贵人的相助,钻研茶技茶艺,撰写了世界第一本茶叶的专著《茶经》。《茶经》带动了唐时期饮茶方式的调整,茶叶虽仍煎煮,但不再放葱姜等调料,开始追求茶的本味。

雅致的宋朝人喜欢点茶,他们把茶磨得很细,用沸水冲泡,并用竹器搅拌,专业术语叫“击拂”。点茶作为一个技艺游戏存在,则是我们常说的“斗茶”,比谁的茶泡沫更白、更细,咬盏更持久,谁就是赢家,这有点像啤酒泡沫。

奠定今天中国人喝茶格局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的“茶叶革命”造福亿万茶人。当时给朝庭的贡茶是蒸青制法的龙团凤饼,但民间已出现了炒青制法的散茶,朱元璋曾处于社会底层,感受过民间百姓的疾苦。登上高位后,他便下了道诏令:“岁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炒青散茶的规模化出现,使中国茶的制作、冲泡、品饮,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般的变化。

炒青的价值在于将那些低沸点芳香物质,如茶叶的青草气挥发掉,同时促进茶叶内的物质转化,使茶的香气更高,滋味更甘甜。在炒青、蒸青、烘青、晒青绿茶工艺完善的同时,人们又发现了通过发酵、通过微生物这一奇妙物质的作用,提升茶的香气,丰富茶的口感。随着工艺进步,六大茶类形成,使今人能品尝到龙井的豆香与回甘,大红袍的高香与醇厚……中国茶成了世界上香气最丰富,滋味最丰富,口感最丰富的神奇的东方饮品。

小小一杯茶,经历了几干年的变幻和演进,承载着中国人对吾土吾民深厚而又独特的情感体验。

茶马古道上的动人山水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惟一幸存于茶马古道上的古集市获联合国保护奖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委员会,向沙溪复兴工程一期工程颁发了“二OO五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贡献奖”。

连接中国与印度的古老驿道——茶马古道,在云南省剑川沙溪寺登街再现寨门、传统客栈和庭院,宛如时空倒转。在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与剑川县政府合作保护下,这座中国“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让现代人感受了古代马帮的风尘生活和茶马古道的文化韵味。

沙溪寺登街古集市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东南部,是秦汉时期南丝绸之路三条干线交界点上的重要集市。唐朝以来,这里又成了沟通川、滇、藏边三角地区的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冲,它以藏族地区的毛皮、麝香、鹿茸、藏红花、贝母、虫草和云南、四川的茶叶、红糖和布匹为流通对象,以马帮商队作载体,进行着汉、藏、白、彝、纳西、摩梭等各民族间的物质、文化、宗教、艺术交流。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区域既完整保留了茶马古道上传统的古集市风貌,显示了独特的白族文化氛围,又体现了汉藏,东、南、西亚,中原等多种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二OO一年十月十一日,沙溪寺登街与古长城一起荣登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公布的“值得关注的一百零一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二OO二年八月,剑川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空间与景观规划研究所签订备忘录,双方投入一千两百万元人民币,共同实施沙溪寺登街一期“沙溪复兴工程”。瑞士方面通过瑞士发展合作署、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罗伯特·威尔逊保护遗产挑战基金、美国运通公司、瑞士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国际渠道争取到资金援助,并按照国际通用的古建筑修旧如旧原则,高标准实施古建筑抢救修复。

中国方面,在中央和云南省、大理州政府的支持下,剑川县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寺登街区自来水工程、生态停车场、供排水、街区强弱电管线入地、路灯、道路街场铺装、南北古街巷的铺装、生态卫生厕所等项目建设。此工程于二OO四年十一月二十八号竣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委员会认为,寺登街集市和古戏台的修复,标志着在保护多民族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项工程将历史研究、系统的方法、外界技术支持、本土传统知识,特别是民间工艺融为一体,展示了一种综合性的遗产保护途径,该工程为大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每年颁发一次,该奖项旨在肯定非官方个人与组织在这一区域内修复和保护建筑遗产方面所作出的成功努力。二OO五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委员会共收到来自十一个国家的三十四个项目申请,沙溪复兴一期工程在技术保护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都展示了很高的成就,从众多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

据悉,沙溪复兴工程的二期工程已正式启动,它将对兴教寺古建筑群及壁画、老马店古建筑群等建筑遗产进行修缮,同时建设博物馆、生态卫生系统、寺登街花园宾馆等项目,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游客的需求,实现沙溪的可持续发展。

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庄


1909年—1910年,历史上,勐海与缅甸景栋之间就有长期的贸易往来。在勐海,大丫口,思茅之间经营散茶、黄烟等商品的商业资本很早已经存在,而以揉制茶叶,做紧茶——普洱茶的则在1909年间才开始在勐海出现。

最早的一家普洱茶庄叫张堂阶。在此之前,勐海茶叶散茶远至思茅揉制。藏族在三月和十月,两次来思茅买茶。张堂阶设立了茶庄,由思茅请来了汉族揉茶师傅,传授技术,开始揉茶,制紧茶。从此,运往西藏的茶叶由勐海出口,经缅甸景栋、仰光,印度的加尔咯答、噶伦堡进入西藏。傣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大批揉茶技术人员。在汉族师傅的培训后,逐渐成长起来,勐海地区揉制茶叶的商号也纷纷出现。

字号年份规模掌堂

“恒春”号1909—19102盘灶张堂阶

“洪记茶庄”19246盘灶董耀庭

“可以兴茶庄”19271盘灶周文卿

“恒盛公”19273盘灶张静波

“新民茶庄”19282盘灶

“利利茶庄”19292盘灶罕荣邦

“时利和”19282盘灶王确实

1930——1931年开业的有:

云生祥2盘灶李云生大同茶庄2盘灶麦植三

佛兴茶庄2盘灶李佛一

1938年,民国政府开设机蒸制茶厂。

茶马古道上看动人山水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也成了人类为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不管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由于不可思议的僻远艰险,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似乎还在坚韧地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民生命生活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民的善良、纯朴和美好。我觉得,藏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强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来自藏区的大自然本身,相辅相成,那样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们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这就是茶马古道。

紫砂壶春拍:老艺人壶仍为市场热点


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把当代紫砂壶名家顾景舟制石瓢壶以1232万元的成交价创下当时宜兴紫砂之最。

4年后,在5月18日举行的2014中国嘉德春拍中,顾景舟制的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创顾景舟作品拍卖纪录新高。

这一套茶具以梅干为造型设计,壶嘴呈喇叭式,出水点注顺势而出,遒劲有力;壶把乘势而起,蜿蜒苍劲,端拿舒适。壶身点缀朵朵梅花,花瓣块面饱满,纹路清晰,雕塑技艺高超,气韵高雅。

九头咏梅茶具1970年代制成后,一直展示于宜兴紫砂厂陈列室。1996年由于陶瓷公司体制调整,这套茶具经过紫砂厂,辗转成为台湾某重要收藏家藏品,在其银行保险库中保存了近二十年。

顾景舟一生创作的近百个品种中,绝大多数为光货,花货极罕见,“九头咏梅茶具”呈现出顾景舟经营花货的风格与功力。另外,顾景舟的作品主要以单壶为主,连杯的套组较为少见,这套“咏梅茶具”有九头之多。在18日进行的“紫泥春华——近现代紫砂臻品”专场中,这套九头咏梅茶具创下了2875万元的高价。顾景舟制供春壶以345万元成交,列该场第二位。整个专场的成交额达到了3930.93万元。

同一天稍早前举槌的“紫泥菁英——紫砂古器遗珍”专场,汇集了从明末清初巨匠遗珍、清三代茗壶,到嘉道文人壶、同光玉成窑,乃至民国初期名家作品近百件。

清乾隆杨季元制萼怡斋款彩泥堆绘长方盆或为杨季元彩泥堆绘盆具传世孤品,受到藏家关注。该盆呈马槽形,器口饰以回纹一圈,底足外撇作如意云头,制作工整有致。紫砂泥胎呈赭红色,俗称“桃花泥”,彩色泥绘并堆砌于器身两侧外壁,整器秀气高雅。两面分别以彩泥绘制山水及芦雁图,画意颇似明代文征明《木泾幽居图》,气韵幽静而又意境深远,追求平静、空旷、明快、清冷的审美要求。该器山水画面压脚钤“杨季元制”,底款“萼怡斋”,传世所见“萼怡斋”款紫砂器皆属泥绘精品,此种堆绘工艺为紫砂上乘装饰手法,多见于宫廷御用紫砂器上。本器尺寸略小,应是书斋盆景用器,且用料考究、画意隽永、画工精湛,可谓是色堆泥绘作品中之传世佳作,据目前相关出版物,未有发现此类盆器,仅与上海私人珍藏一件“杨季初白泥彩绘山水饰足马槽盆”相似。这件拍品最终以368万元成交,创紫砂拍卖纪录。

紫砂收藏专家宋双才告诉《艺术评论》记者,紫砂壶见诸拍场是由台湾地区起步的。1997年10月曾举行成阳基金会收藏紫砂壶专场拍卖。内地全面启动紫砂拍卖则是在2011年后,嘉德、保利、匡时等先后组织专场。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紫砂壶专场主要集中于两类,第一类是明清和民国的壶;第二类是近现代壶,包括七大老艺人(注:任淦庭、吴云根、顾景舟等)和当代名家作品。从市场角度看,七大老艺人和当代名家的壶需求量较大。■

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难解之谜


60余枚寸许见方的小印,轰动了考古学界!无人认识的神秘符号,难以揣测的用途,使得这些被称做"巴蜀印章"的文物,成为了川藏茶马古道上最为难解的一道谜。

在荥经县文物展览馆,记者见到了这些令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小印。它们均寸许大小,以铜质制成,多数为圆形,少数是方形、矩形、半圆形、椭圆形、月牙形或山形。整个印仅几克重,印背有用于穿线的钮,其小巧的形状非常容易携带。而印面有别于其他的印章,没有文字,仅以阳文手法刻着神秘图案和符号,至今无人能够辨识,专家学者们称之为"巴蜀图语",有人推测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四川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以解读。

四川东部一些地方均出土过这种神秘的"巴蜀印章",三星堆里也曾发现过。但以数量而言,荥经县出土多达60余枚之多,其印面无一雷同,殊为罕见。在古代,荥经曾是西南边陲重镇,南方丝绸之路曾从这里经过,贸易异常发达。有专家推测,这种神秘印章可能是作为合法经营的凭证,或者通关证明,或者私人证明,但亦无法证实。

据荥经县宣传部门介绍,"巴蜀印章"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考古学者的兴趣,许多人慕名而来一睹古印风采,但其谜底至今无人破解。

女人与茶道——女人的茶道礼仪


女人与茶道文化,女人的茶礼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令年轻人对喝茶失去了兴趣。“我没时间,也完全不懂茶文化,”大家通常对煮咖啡更感兴趣。而在袅袅的茶香中我们能够发现崭新的生活方式,茶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下面为大家介绍女人学习茶道礼仪的好处。

女人·静心神

泡茶、喝茶讲究安静的环境,常处于这种环境中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有助于使人静心神、修身性,感觉自身沉浸在文化当中,浮躁的心态逐渐变得平和、安静。

女人·重细节

冲泡茶的过程是极为讲究的,而且非常注重当中的细节。在选择茶具、环境的格调、茶叶的多少、水温的高低、时间的把控等等这些环节上都需要小心操作、精心调理。在学习茶艺过程,可以慢慢培养一个人的细心、耐性。

女人·懂礼节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要做到相互尊重,做好相互之间的礼节。泡茶也不例外,相互之间的礼节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茶艺,经常泡茶容易培养成一种良好的礼节习惯,待人处事更懂礼仪。

女人·共和谐

学茶艺、懂茶品的人,通常都不会直接评价一款茶的好坏,而是从客观上讲述茶叶的特点。如待人处事一般,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接触茶艺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言语谨慎的习惯,做事学会多分析、少评论,懂得更好地与人和谐相处。

女人·宜取舍

茶道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学茶艺要懂得尊重其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冲泡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长期泡茶,就会懂得,需要综合自身的素养、能力,来做相对对自己合适的事。

茶道荟萃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太精妙深邃了。

山野庄户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为商品,品了上千年,除了提神醒脑、去油解腻的效用外,还把茶当作独坐、闲谈、外出、居家的“伴儿”。说它有何奇处,谁也拿不出答案,只感到离不开,他们以为这就是茶道。

文人葛兆光在《茶禅续语》说:“茶是什么味?清。但五味之中有酸甜苦辣咸,却无甚么‘清’,世人以‘清’评茶味,却不知它非唇吻齿间来,若要真个说茶之味,只好说‘苦’。”针对这个‘苦’字,古医书《本草拾遗》有“茗,味苦平”。但还是说茶先苦而后甘的评语多些。如《诗经》中有“谁谓茶苦,其甘如饴”。《茶经》“啜苦咽甘,茶也”。说茶有“妙香”之味道的话也不少,如《黄山志》中“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茶园十二韵》中“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溫”等,或许这些就是文人雅士的“茶道”?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所谓“茶道”,绝非挂在口上,流于形式,或自我标榜的题目,也非讲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艺,什么物质一与“道”字相关,便生出无穷之奥妙、无尽之遐思,不是文化、技艺、说教所能包容的。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现今茶馆星罗棋布,生命力很强,有些茶馆的消费水平大大高于酒吧及餐厅,这就是“茶道”的魅力,而不仅仅是那里拥有雅室、名画、美乐、茶艺、品茶的人,往往心不在茶上,多在沟通、交流、谈想法;饮酒的人,心多在酒上,往往挑剔酒的品牌、以畅饮达醉为乐,多在事情成功后欢聚一堂。事业、生意、学问、人情,远非几杯茶就能“达彼岸”的,人生漫程越觉味郁,越品越想品,既清脑又提神,既儒雅又显俊逸;而酒,虽先感怡畅、甘美而似有后患,往往端杯误事,而先机遇于交臂之间。但酒却是验证一个人的定力、机智、自知之明的“试液”,从此角度说,也有“道”理。

把所见、所悟、所闻、所触归纳起来,茶道究竟如何解释,如云在空、鹤在野,只闻其声观其形,不知其理与其情。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品赏心理的人们,对茶道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品一味达半生的茶水,确有它超群脱俗之处。古时有人向高僧问道,高僧只说“吃茶去”三字。究竟到何处吃?吃什么茶,什么时候去,都无交代。据闻求道的智者竟对此三字深有所悟,可见茶道的源头在中国。中国古圣贤对此有着精深的诠释。

1、茶道之清:清,也就是无杂。古人认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与俗人饮茶是有违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来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说。我们在从古往今来的众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和叙述。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明人陆树声和徐渭都作有《煎茶七类》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陆树声说:“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也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同时代的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论客”一节中说:“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辨,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陈继儒在其所著的《岩栖幽事》中则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由此可见,品茶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否则就落下了“施茶”的话柄。张源在《茶录》中亦有类似的说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饮茶活动本身就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就茶道来说,在历来的文章中讲静多于讲清。因静是清的结果,静比清来得更为直接,更为表面化。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写:“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韦应物所写的、“性洁不可无,为饮涤烦尘”皆是写茶之性本洁,而饮茶之人必须性清才能相得益彰。试想本是雅事,品茶之时却仍想着蝇营狗苟之事,岂不败兴。所以说茶道的精神之一应当是——清。

2、茶道之真: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⑴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⑵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⑶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3、茶道之和:在茶道中和主要表现在中和,人和、和气、和谐、和悦等几个方面。

俗话说水火不能相容,但在茶道中水火不仅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风能兴火,火能熟水。”当然这也只是和在茶道中的一种最为简单直接的表现,亦是最为朴素的天地和谐的表现。

在茶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和则是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和悦。这一点在古往今来有关茶道的著述中提得也是最多。如明代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中对人的要求是“夜深共语,洞房阿阁,宾主款狎”,明代冯可宾也有“茶宜:佳客会心文童”的要求。在不宜中许次纾认为:人事忙迫和相宜之事相违背的都不可;冯可宾在茶忌中则认为:主客不韵忙冗。此皆有背和的宗旨。人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而饮茶则使这种美益甚。人和则生和悦之情。心情和悦则人世间是万事万物都会因此而彰显和美之意。这就是和的最终作用,亦是最主要的作用之一。

4、茶道之净:茶道之净的境界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就是饮茶环境的净,另一个就是饮茶茶具的净,只有这两条做到了才能真正的做到茶道的境界,才能真正的享受品茗带来的乐趣。我们再来看前人对于饮时“净“的高论。

茶宜明窗净几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小院焚香;

茶忌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案头多恶趣。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对饮茶的环境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所以在此我们把净作为茶道的主旨之一,这并非是空穴来凤。

5、茶道与人性:儒家思想的主张是崇尚礼乐,他们在人们日常的品茗中亦发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中挖掘出了处世的进退之道。

早在南北朝以前更早的时期,茶就被用在祭礼之上。茶道重礼,这和儒家重礼异曲同工。陆羽甚至认为,在进行茶道时,“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茶道礼仪之严,可见一斑。

我国自唐朝以来,宫廷中的重要活动(春秋大祭、殿试,以及举行的群臣大宴等等)都有一定的茶仪茶礼,以示尊重。进入宋代,儒家更将茶礼引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就是所谓的家礼之中,如普通家庭中的婚丧嫁娶修屋筑路待客等大事,无不举行茶礼。甚而有“无茶不成礼”的说法,客来敬茶的说法也是因此而来,由此可见儒教的礼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之深入。

茶道器具的配合务求和谐,环境务求清静雅致,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必须和谐统一。这从陆羽的风炉设计思路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儒家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清醒,更可以使人更多的自省,可以养廉(茶以养廉),可以修身,可以修德。

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人品和茶品的高度统一,就无意中达成了心灵与自然的自然契合,这正是儒家所要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6、茶道与境:古人对饮茶品茗的环境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人不能多(人多曰施),亦不能杂,境要清幽,干净整洁为佳。欧阳修在其《尝新茶》一诗中,记他得到朋友馈赠的新茶而不用来待客时,有“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之句。很显然,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对品茶的环境也是有相当要求的。从欧阳修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品茶的环境诸如天气、品茶地景色,饮茶的人(须佳客),所用茶具(洁净),泡茶用的水(甘泉)的讲究是很高的。

到了明代,人们对品茶的环境要求日趋严格。冯可宾就有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之说,所谓的“十三宜”是指: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含、会心、赏鉴、文僮;“七忌”乃是: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徐渭则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总而言之,都是反复强调在品茶时对茶、水、器、环境、人、心情等等的要求。

明代又人最讲究品饮环境,这在明人表现的画卷中也可以看出。明季文士往往把品饮活动置于大自然的环境中,独览山水之胜,饱尝林泉之趣,使整个品饮活动充满了诗情画意,颇合于天地之道。

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那么,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青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

至于家庭饮茶,环境是固有的,难以选择,但在有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努力,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发、台椅等。尽量把室内之物放得整洁,窗明几净,尽量做到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同样也能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品饮场所。

7、茶艺:一般说来,茶艺就是单纯的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当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实质上就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操作问题,这是一个具有一般品质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茶艺的实质要求不仅如此,这泡茶的过程中同时要求具有美感。

泡茶之人自己要感觉到这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作为品茶者在观看这一泡茶的过程中亦有艺术享受的感觉。这也就是说,作为艺茶之人,他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古茶道上晋商车辙今仍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