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收信人:陈冬林,福建武夷山茶农,享年51岁

写信人:赵翼,乡土乡亲创始人

陈叔:wWw.cy260.com

未及与你见面,已阴阳两隔。

时至今日,我仍常常翻看那段关于你的视频。在这段三年前拍摄的仅仅1分30秒长的视频里,你的样子仿佛还和昨天一样:

大山里,你戴着蓑帽不善言辞,在前引路。正是武夷岩茶的制茶时节,你熬了十几个通宵未睡,但为配合我们的工作,仍坚持亲自上山。从9岁那年起,你便开始跟随父亲手工做茶。这条通往慧苑坑的路,你已重复走了40多年;茶林茂密,看起来几乎要把你淹没。

听与你合作的同事聊过一件旧事,让我对你的印象格外深刻。1993年时,你的父亲看你管理茶园可怜,出山赶集曾买了一罐草甘膦,劝你使用。你看到说明书里说“药水打完以后两个小时,草就会全部死掉”,就认为这个不能打。你说:“肯定药水是很毒的,否则怎么会打一下就死呢。”你爱惜茶叶,是怕这些有毒的化学品把茶叶打坏了。直到很多年之后,你和妻子偶然看电视才知道,这个草甘膦会残留50年,对茶叶和土壤的破坏非常大。想必那时的你,一定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的决定,毕竟你如此地爱惜茶叶。

你妻子说,这么多年,你爱茶惜茶从不用农药打虫。好在深山高岭里虫本来就少,如果有虫,你都是用手一个一个地捉掉。

就是这样,仅仅是凭着珍惜自己的茶叶,在那个人们还不懂得什么叫农残的年月里,你就在不自觉中保护了茶树,保护了土壤。

拍摄的同事在与你共度的五天里,唯一看过一次你的睡态:一天中午,他去找你,只见你的家门大敞,你睡倒在入口处附近的地面上,身下只枕着一块薄薄的白布——那是你白天晒茶用的。武夷山五月山风阴冷,你被汗水湿透的衣服却已又被吹干了。一个人必定是已经疲累至极,连楼都来不及上,才会睡在那处的吧!天下茶,数武夷岩茶最难制:采茶山路陡峭,只能通过人力抵达;焙茶工序繁多,一熬就是十几个白天黑夜。而你最懂岩茶的脾气。每次焙茶,你必通宵看制,亲力亲为。在这样的日子里,你一天睡眠的时间不足1小时。

谁也没有想到,这段视频拍摄之后28天,你就去世了。你走得太快了。在此之前,谁也不知你的病情,连你自己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严重,你坚持到采茶结束才去医院,也就耽误了病情。

那次拍摄工作结束不久,我们接到你家人的电话,希望我们尽快把片子剪出来。那时,我们并不知道你已病重。我们赶紧剪了一个粗剪版本,一个未公开版。后来,你家人告诉我们,他们和你一起在医院看了片子。之前你连照片都不多,因此这些关于你的影像太珍贵了,他们为此很感激。这是在听闻你去世的悲恸之中,我们唯一的一丝欣慰。

你离去时,儿子陈冰才24岁。而你与妻子,更是伉俪情深。你妻子说,从前每当你喝醉了酒,便会对她说,“娶了你,我要是有那么一天死了,都心甘情愿。”

妻儿和这片茶园的未来,一定是你临走前心头最大的牵绊。你走后,邻居们一度觉得你家的茶园“肯定不行了”。毕竟制茶的经验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陈冰还很年轻。

你走后不久,陈冰专程来京与我长谈,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里,坦承这些变故将对茶叶带来的改变。他是一个踏实的孩子,和你一样质朴。我对他说:“虽然我知道你跟你父亲的制茶经验还有差距,但是我们愿意陪着你走下去。”

那年的冬天,你的妻子和儿子在你的墓旁种了六棵茶苗。墓园里的土质并不适合茶树的生长,但是他们知道你一定喜欢这几棵茶树的陪伴,闻着茶香长眠。

今年,听说你的墓地旁边的茶树,虽然只有三棵成活,可是已经长出了新芽。如今你的茶园在妻儿的管理下,井然有序,一切仿佛你还在一样。因为他们像你一样,爱茶敬茶。他们与你一样坚信,只有用心做出安全的好茶,才是茶叶的未来。

最后,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开展了新的工作。将通过生物防治等新技术、新方法,帮助更多的生产者转换生产方式。我们希望的是,在未来,你的妻儿,以及其他像你这样的有理想、有坚守的生产者,不需要这么辛苦就能种出安全的茶叶。

谨以这封信,纪念我们优秀的生产者—陈冬林,福建武夷山人,享年51岁。

Cy260.com精选阅读

80后山里农民林毅建:到特区“玩”电商卖茶


“电商”足不出户,网连天下。而在“茶乡”华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茶叶公司的总部在深山里的仙都镇,电商部却设在特区厦门,经营公司的是个80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

这家公司是福建南阳楼茶业有限公司,这位年轻农民名叫林毅建。这几天,南阳楼茶业的淘宝店进入试运行,五月一日即全面上线营业。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将进行19.9元全国包邮的浓香型茶叶产品促销活动。”林毅建说。他准备参加5月上旬举办的第十一届厦门海峡旅游博览会,带着浓香型铁观音代表家乡参展。

主攻烘焙技艺浓香型屡获奖

今年31岁的林毅建,早期在外销售竹凉席。2000年,他开始学制茶。2002年,他办茶厂,使用空调制茶,制作清香型铁观音。

一次偶然机会,林毅建到安溪,看到当地有的茶农制茶不需要空调,杀青、摇青等工序仍保留着原始的方式。林毅建说:“这让我深受启发,下决心对传统制茶工艺一探究竟。”

在清香型铁观音的加工方法基础上,根据不同发酵和烘焙程度,可加工成“浓香型”和“韵香型”。“两种茶均耐冲泡且各具特色,还解决了常温保存、运输等难题,我觉得市场前景很广阔。”林毅建说。

林毅建渐渐爱上浓香型铁观音,多年的制茶经验,加上与各地制茶师傅多次交流,2010年3月,他创办华安县南阳楼茶业科技研究所。

从此,他专注于浓香型茶叶烘焙技术的研发。在他的品茶室里,三天两头都会组织一些茶商、茶农来斗茶,大家评茶的优点、缺点。

“与机器烘焙相比,使用古老的焙笼烘焙出的茶叶,熟度好,储存时间更长,还告别了传统制茶需要的空调、冰柜。”林毅建对比说。

他在沿袭百年烘焙方法基础上,创新方法将传统炭火焙笼改造成电炉丝焙笼,再二次烘焙,减少了烘焙过程中的温度流失。

2013年,林毅建成立公司时,已是国家高级评茶员、国家高级加工员,拥有茶园近80亩,年产茶量达一万多斤。他有一套自己的经营模式:无需加盟专卖店,只要进货5000元以上,便可代理他的茶叶,目前代理商已有20多家。

浓香渐“浓”。林毅建凭借着研制的成果,先后揽获了首届中国世界功夫茶茶王赛浓香型铁观音银奖、中华海峡两岸茶叶联盟首届茶王赛铁观音优质奖、2013年两岸斗茶茶王赛清香型铁观音优质奖、2014年首届海峡两岸(安溪杯)茶王赛浓香型铁观音优质奖、第八届华安县铁观音茶王赛浓香型银奖等一系列奖项。

山区对接特区试水电子商务

起初,他对开拓电商市场并没有信心,“虽然市场大,但是店铺太多,如何让消费者点进你的网店,还有网店品牌的打造等等,这些都是难题。”

有一阶段,他朋友的网店,促销期一天300件左右的发货量让林毅建很是心动,但却被告知这些都是“亏本赚吆喝”的买卖,这让林毅建对电商的营运模式更是费解。

直到今年春节,林毅建与一位已经开了4家网店的朋友交流后,才对电商的营运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位朋友今年29岁,大学毕业后在厦门从事设计工作,而后经营淘宝网店。两人交流后,发现彼此的经营理念也十分合拍。最后他们决定股份合作每人投入20万元,办淘宝网店。

“厦门的物流费用相对较低,优秀人才多,还比较能留住员工。”林毅建分析说。如今,公司在集美区租了100多平方米作为电商部办公场所,已有20台电脑和7名学历较高的员工。

“南阳楼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华安大地土群的中的一座楼。前几年,我成功注册‘南阳楼’茶叶商标,跟土楼可是很有缘哪,公司总部在通往土楼的必经之路,设在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只要有朋友来,我都会带他们去参观。”林毅建说。林毅建希望未来自己的“南阳楼”牌浓香型铁观音能够成为淘宝上独树一帜的品牌,并为家乡旅游事业出一份力。

制茶人陈树褔:二圣茶山上的隐居岁月


前阵子,《法国小伙重庆练铁砂掌炒绿茶》的新闻,一时间席卷网络各大媒体。

而我们也顺藤摸瓜,找出了法国小伙所拜的师傅——重庆茶业集团资历最老的非遗传承人,陈树褔老先生,聊一聊,他的如茶人生。

陈树褔已经记不清上一次走下二圣茶山,去闹市区走走逛逛,是在几个月前。他的活动半径,从很多年以来,都一直是从半山腰的住处,到山顶茶园的往返小路。一如他身上的蓝工装,穿上它似乎就是一生。

“城里头的生活我不习惯,”陈树褔摇摇头,“太嘈杂了,每次去了市区,回来都觉得很不适应。”“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啊,还耐得住寂寞,过得去就好。我女儿这代人就不行了。”

作为重茶集团资历最老的非遗传承人,陈树褔原本想让80后的女儿继承衣钵,但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自己的选择,让她出去打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而且做茶确实是辛苦。”

一年中最忙碌的春茶季终于过去了。坐下去,一杯茶端上来,看着茶叶在水中起起伏伏,陈树褔的脸上露出这几个月以来久违的松弛神态。

茶的名字叫“定心”,而陈树褔,这位一生与茶打交道的老师傅,每天在田间地头巡视的身影,何尝不是重茶人心中的一颗“定心丸”。

生为茶人

陈树褔这辈子没有做过茶以外的任何营生。又或者说,他的名字——“树褔”就似乎昭示了此生与茶树、自然、土地剪不断的命运联系。

重庆山多树稠,茶树资源也极为丰富,而在渝东南的高山名优绿茶区,尤以巴南区二圣山的“巴条茶”远近闻名,而陈树褔的祖辈,就世世代代耕种于这二圣山下,以茶为生。

“那时候有还很多野园,我记忆中,小的时候就经常跟着大人去采了回来自己做了喝,亲戚朋友来了,都要拿些回去。”就像其他任何地方靠山吃山,生来就会耕种、插秧的农家人一样,采茶、制茶,是陈树褔从小就耳濡目染学会的基本技艺。

1985年,对陈树褔,乃至对整个巴南的茶产业都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濒临破产边缘的二圣茶厂由张节明承包,从此开始如日中天的发展,而陈树褔也随后进入了二圣茶厂(今重茶集团),这一干,就是30年。

陈树褔说,茶叶的生命有3次,长在树上吸取养分、自由生长是一次,在被人采摘、翻炒、揉捻继而出落成自己特有的茶形是一次,最后被懂茶的人冲泡、品饮、欣赏是第三次。陈树褔懂茶,而作为制茶人,他无疑是给茶叶第二次生命的人。

手工业时代练就的非遗传承人

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制茶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几乎都是靠手工完成全线流程,而每到春茶季,制茶师傅们几乎都是夜夜加班,每一道工序都亲自上阵,“累的几乎一下生产线,站着都能睡着!”

累是累了些,而说起当年几十口炒锅支起,炒茶师傅们一字排开炒茶的壮观情景,陈树褔依旧声音兴奋。“那时候还是好耍,人多,大家一起做茶,不像现在这么多机器冷冰冰的,不得跟你说话解解闷。”

在厂里,人人都知道陈树褔做的茶好,无论形或味,做出来的都堪称上品。但怎么做得这么好,陈树褔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人淡如茶的他看来,制茶是一项与生俱来的基本技能,仿佛那几十年来高锅温下形成的厚厚的手茧,和常年徒手炒茶,茶汁渗入掌纹形成的青黑色也是与生俱来一样。

而师傅们相互暗自较劲,较量制茶技术的过程,也是陈树褔想起来就要嘴角上扬的回忆。制茶的工序明明就是那些,而且大家都是赤手炒茶,但做出来的茶,就是没有工龄资历最老的陈树褔好,很多年轻小伙子还很不服气,日夜苦练,可泡出来的茶,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其实,制茶工序差不多就是那样,但是每一锅茶都不一样,好不好,就看你用不用心了。”陈树褔只言片语,却又一语中的。而且在他看来,从采茶开始的一系列工序,如果任何一个环节没有达到足够的“完美”,都会影响到茶叶出来的最终品质。

2012年,陈树褔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南茶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的名优绿茶太多了,对比其他绿茶,可能巴南银针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是高等级绿茶的各种优点,像是香气嫩甜啊、带毫香啊,滋味丰富啊等等评判一杯好茶的标准,它又全部具备。”“但凡有人说我的茶不够有特点,我都要跟他解释,茶是拿来喝的,我的茶没得撒子噱头,也不整嘿(很)多花样,但绝对是一杯味道纯正、好喝又健康的绿茶。”

工业化时代的手工传承

在新的世纪,市场需求的上涨已经不再是几十个炒茶工人朝夕劳作所能供应得上的,机器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已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步一步地完全替代了老一代手工制茶人的位置。陈树褔说起这些,怅然若失。

不过好在作为非遗传承人,每年都要固定收二到三个徒弟的陈树褔,已经不再担心手艺失传。“机器永远只能是模拟人的手工炒法,却不能完全和人一样,而人要控制机器,要让机器最大程度地模拟人工炒茶的优势,必须也得自己会炒茶。”

对于徒弟的要求,陈树褔只要求两点,“第一,要真心喜欢,第二,吃得了苦。”“做茶真的不是一个一时兴起的工作,要沉得下心来才行。”

57岁的陈树褔再过几年就要退休,说起此事,他有点意犹未尽,“只要厂里需要,我当然是要继续干。为什么?没有茶,我还不是没得耍事的(没事情做的)。”

木心的诗里曾写,“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对于二圣山上度过大半生的陈树褔来说,山里的日子,何尝不是很慢。

慢到一杯茶,就是一生。

清雅源清代的优秀茶诗


清代朝廷茶事很多,朝隆皇帝举行的大型茶宴,每会皆有大量茶诗,但大多数都是歌功颂德的俗品。倒是一些真正的文化人,才能写出饱含感情的好茶诗。如卓尔堪,有《大明寺泉烹武夷茶浇诗人雪帆墓》。

茶试武夷代酒倾,知君病渴死芜城。

不将白骨埋禅智,为写清泉傍大明。

寒食过来春可恨,桃花落去路初晴。

松声碧眼消闲事,今日能申地下情。

全诗充满悲凉哀痛的气氛,是一篇以茶为祭的典型诗章,犹如一篇祭文,但又把茶的个性、诗人与茶的关系写得十分巧妙。也有欢快的茶诗,如郑板桥的“竹枝词”,以民歌形式写茶中蕴含的爱情。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诗中好像呈现出一幅真实的画图:茅屋、江水、土墙、紫荆,一个美丽的少女依门相望,频频叮咛,用“请吃茶”来表达心中的恋情,一片美好、纯真的心意。

“茶院士”陈宗懋:愿爱茶者更年轻


梅灵南路10号—即使是杭州本地人,也未必对这个地址非常熟悉。

这里,一头是曾列新西湖十景的“云栖竹径”,一头是杭州人气颇旺的主题公园宋城,夹在这清幽与繁华当中的,是一家学术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最后加一点台州的羊岩勾青,后两种绿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味道比较浓。

常住杭州的陈老,已然半个杭州人。与龙井茶园毗邻而居的他,说把龙井看作自家女儿都不为过。每个月他都会喝上小小一盒。他说,喝了几十年龙井茶,有感情了,总想喝点,但龙井茶叶也要创新,从包装上、从口味上搞些创新,吸引年轻人。

后来,听那200多亩龙井保护基地的一位负责人说,这里种植着龙井43号、中茶108等国家级茶树良种及种质资源圃,近些年不断进行种植创新,茶园里用了很多智能装备,如日本研发的茶园防霜扇,以及太阳能杀虫灯、土壤养分监测等。看来,这名“女儿”不仅天生丽质,更是在最前端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了。“院士现在的研究方向是茶健康,其实他最大的贡献是首次探明了空气漂移是茶叶农药残留徘徊不降的原因,使得全国茶的农药残留超标率大幅下降,院士的实验室也被欧盟确认为中国茶出口的唯一认可检验机构。”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茶寿”代表一百零八岁。像院士这样爱喝茶的人,精神好、身体好,人们认为,与喝茶是有关的。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是冯友兰赠给金岳霖的一副对联。“米”指米寿,“茶”指茶寿。“米”字根据其形态,可代表八十八岁,“茶”字形态恰如“米”字之上加个草字头,可再加廿,即代表一百零八岁。

像院士这样爱喝茶的人,精神好、身体好,人们认为,与喝茶是有关的。茶叶中含有很多神奇物质,如茶多酚。它是茶叶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能防龋齿、降血压、降血脂、抗过敏……

“在日本,光茶多酚相关产品的年产值就能达到差不多100亿美元。”陈宗懋说,茶与健康的市场,潜力巨大。

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绿茶能抗癌,红茶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普洱茶、乌龙茶能减肥、降血脂等等。院士在其《茶对人体健康的功能》一书中介绍,人体中含有86种元素,茶叶中已查明存在的就有28种元素。

院士说,中国台湾、日本等市场率先研制了功能多样化的茶饮料,比如就乌龙茶来说,日本就能研发出针对几十个不同人群的品种:老年人降血压,女性减肥,小孩提高智力,白领抗疲劳……这些不同的茶饮品种中,根据所针对的不同人群,有的茶多酚含量高一点,有的则多一些茶氨酸的成分,这些变化都是从茶与健康的角度出发,把市场细分做到了极致。

聊茶聊得投入,耽误了院士下班,一看时间,已近黄昏6点。走出茶研所,天色已暗,梅灵南路很幽静。这个时节,这条路,在画家眼里,应该还是绿、灰、蓝为主的色调。但茶研所的人给我们看他手机里拍到的风景,照片上,这条路是彩色的,从空中绚烂到地面。

紫砂纪念壶上的民风和民俗


以紫砂壶为代表的陶瓷文化,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习俗,同时又体现时代的发展和具有当代意义的创造。在紫砂壶艺领域中有一大类属于纪念意义的壶体造型,业内称之为“纪念壶”。它既融入了鲜明的民风民俗,又不停留于传统的层面,而是不断地将文化修养、社会活动、人生阅历充实到壶艺创作中,形成开放的心境、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感,用紫砂壶传递纪念的主题。

中华民族历来对佳节、寿喜、婚嫁和重大庆典活动等都有欢庆、志喜、祝贺的优良传统。从诗赋文章到书法绘画可谓根繁叶茂。而宜兴紫砂也同样如此,数百年来用喜庆文化元素创制的紫砂纪念壶就不胜枚举。如民间的“五蝠蟠桃壶”、“子孙满堂壶”、“高寿梅桩茶具”、“福泉壶”、“大吉壶”、“鸳鸯归春壶”、“龙凤吉祥壶”等,都是对福寿吉祥的祈愿。资料显示,清朝皇宫也同样喜欢这类的紫砂壶,例如为乾隆寿庆而定制的“荷莲寿字壶”、“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清嘉庆的“飞鸿延年壶”、“粉彩百果壶”等。可见喜庆元素在宫廷也深受欢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今年的上海世博会,紫砂技艺人员为此创制了许多款式的“奥运壶”、“世博壶”以示庆贺,以紫砂的特质,铭记这重大喜庆带来的哲思和遐想。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有好多东西可以纳入紫砂壶的创作范畴。俗话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许多带有企盼吉兆的象征语境和新年贺岁的十二生肖都可以创制紫砂壶的血肉之躯和鲜活灵魂,脉动着纪念意义。

紫砂壶的上乘境界是现实的提升、精神的载体。十二生肖是紫砂壶的不朽题材。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紫砂陶艺家总是用紫砂泥捏制出每个生肖的可视的形象、造化的产物和无穷的韵致。从古至今,许多贺岁的生肖纪念壶,都是把生活中的情趣变化为手下的壶艺,流露出生活景象的信息,而成为心灵与生命律动际遇的产物。今年是农历庚寅年,纪念虎年的紫砂壶可谓千姿百态,精彩纷呈,以虎虎生威、福运多多的寓意而特别受到属虎人的追捧。高级工艺美术师葛军的新品“五福临门茶具”,一壶四杯组成,壶、杯用紫泥和段泥制作,圆润浑厚、饱满丰泽,呈现两色,对比和谐,并装饰有如意和祥云纹样。壶体和杯子里都彩绘虎的图案,或卧、或坐、或走,无不生动威武,形象逼真,犹如“四野传高啸,苍茫落照中,疾风思劲草,盛世待英雄”。这5只福虎出自“东北虎王”马彩华先生之手,而“五福临门”四字则由著名书法家都本基先生题写。“虎”、“福”谐音,故将紫砂茶具取名“五福临门”,以祈金虎之年,福进祥门。这是用紫砂塑成的雄健与祥和的祝福。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紫砂壶彰显了厚重的民间工艺元素,蕴蓄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髓,是具有东方色彩和文化气息的张扬艺术神韵的高雅艺术品,因此经常被选做馈赠新朋好友的礼品,甚至是国礼。

2007年“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宜兴范家壶庄受博览会组委会之托,制作了11把紫砂壶,作为国家礼品赠与与会的11个国家领导人,成为一个亮点。这11把国礼紫砂壶,并分别取名为“和平”、“团结”、“平等”、“合作”、“共进”、“和谐”、“和顺”、“繁荣”、“丰硕”、“共享”和“持续”,造型柔顺优雅,设计灵秀精妙,而且蕴含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团结共进、平等合作、和谐发展的主题精神。

“和平壶”以圆润为基调,用段泥制作,呈梨皮色,绿色的橄榄枝贴在壶身,可爱的和平鸽塑在壶盖上,展翅欲飞,神态可掬,寓意着安逸祥和的景象。“共享壶”展示了天地方圆的大千世界中,我们共有同一个地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合作壶”,壶体圆中有方,呈12个面,分别刻有包括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内及其东盟10个国家元首的签名,如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缅甸总理梭温、老挝总理波松等。壶上还镌有博览会的标志性图案,讴歌“东盟10+1”的国家团聚在一起,山水相依,携手共进。而壶盖上雕塑的一双紧握之手,分明是友谊合作、互惠共赢的象征。

茶商林林:轮椅上炒茶,炒出别样的一生!


今年42岁、家住荷花社区的林林,在王哥庄是颇有名气的人物。这些年里,他经营过崂山绿石,开过茶厂,还搞过特色种植和生态旅游,虽然2003年因为车祸导致双腿粉碎性骨折,但他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到更多残疾人就业。10月25日下午,记者在林林开设的残疾人艺术文艺创作展销中心见到了他。

遭遇车祸在轮椅上仍坚持炒茶

林林从小喜欢艺术,1991年开始从事崂山绿石雕刻生意,一直做了10年,成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1年,他又包了20亩地开始转做茶叶种植,正在事业开始风生水起的时候,老天给了他一次重创。2003年,一场车祸中使他的双腿粉碎性骨折,骨头接上之后,整个人矮了五厘米。前三年,林林都在轮椅和双拐上度过。那段时间,家里的钱基本全被用于治疗,因为天生不服输,林林没有放弃自己的茶厂,坐在轮椅上炒了一年的茶。靠着这股韧劲,家里的经济情况再次逐渐好转,茶叶开始供不应求。

见过林林的人都说,他思路很活,很多不搭边的资源在他的整合之下,都成了赚钱的好门路。2013年,乡村生态旅游逐渐火爆,林林开始策划运营,把草莓采摘、采茶体验、做大馒头等组合起来,开发了一条独具一格的旅游体验路线,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300多人。

发展壮大了以后,林林开始考虑回馈社会。2014年,他在自己的厂区开辟出一块专门的区域,成立了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作展销中心,为残疾人艺术家无偿推广作品。“本身我就喜欢写写画画,周围又有很多多才多艺的残疾人,我就考虑给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林林告诉记者,他开始在门店和网络中推广残疾人艺术家的作品后,没想到深受追捧,残疾人艺术家也因此获得了收益。

心系社会帮助残疾人寻找归属

与残疾人接触多了以后,林林发现有不少人性格比较孤僻,不仅无事可干,还很难融入到群体中,时间一长,就导致与社会脱节过多。为此,林林又开始了新的行动。2014年11月,他又成立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组织辖区的残疾人来此进行面点加工、小工艺品制作、生态农业种植等,以此增强残疾人的信心。“就业中心采取弹性工作时间,每天工作时间小于四小时,通过这种方式,不少人再次被认同,重新找到了归属感。”林林说。

据林林介绍,目前就业中心中有30多名残疾人在工作,如今的他每周都会出去考察两天,到处去联系爱心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给残疾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一步林林还计划着筹备残疾人艺术团,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

只有干不成事的人,没有人干不成的事。这是林林一直信奉的一句话。林林本来叫林学林,小学报名的时候,林林觉得这个名字太麻烦,就自己在报名表上改成了林林,后来就一直这么叫了过来。“林林这个名字好记,顺口,我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片树林,为更多人提供挡雨的地方。”林林笑着说。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林君贤林


香港林奇苑主人,君贤先生祖籍广东潮洲,于17岁时到香港,进入茶行当学徒。他做人诚实勤奋,得到老师傅传授一手制茶手艺。林先生于1995年创立了《林奇苑茶行》经营福建乌龙茶(铁观音)为主,并专营国产各类茶类,供销香港各大茶楼酒家。普洱茶一直为港人所喜爱,因普洱茶久存不坏、越陈越香、醇滑甘甜、汤浓耐泡、暖胃消脂。故获得港人收藏兴趣。林先生于80年代初期取得宜兴紫砂壶经销权,又打开了台湾经销市场。80年后期,台湾人热切转向对普洱茶的兴趣,林先生为了台湾普洱茶爱好者的需求,便率先为茶界收集古董饼茶及印级饼茶,作为两地交流桥梁,并将产品扩销到韩国、与东南亚地区。现年75岁的林先生开拓,已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茶人,对普洱茶之产地、质量、拼配工序等均有资深研究。他招徘覍業的經營手法廣受茶人喜愛,亦於二○○一年於溫哥華成立分店。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纪念我们优秀的茶山里的守望者—陈冬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