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刘勤晋老师与很多混资历而成为名师、泰斗的茶界专家不同,认真而执着,刘师母在吃饭时一直说,刘老师就是直脾气,容易得罪人。其实,要成为大学者,学问仅仅是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性格,才可能自成一家,事实上,人间事,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论坛开始前一段时间,刘老师一直与我沟通到底谈什么题目比较好。每年茶界召开的论坛、会议数不胜数,论坛的议题能引发市场讨论的则不多。谈太高则虚无,谈太低,则眼界未开,谈不胜谈。

核心文化论坛的目标与众不同,是面对市场、面对大众、面对媒体,需要接地气,这与之前所有的论坛面对政府不同,不需要谈论空洞的理论,更不需要所谓的高大上。

市场上,存几年茶就自称为专家的人太多,但是,绝大多数又缺乏专业的背景,往往是望文生义,望山生茶。

所以,如何谈得深入浅出,其实并不容易,尤其面对一众云南茶界的专家、泰斗发言。

正因为与之前的论坛不同,论坛开始前,我还是有些担心,对于普洱茶,“茶文化”其实已经谈得非常多,对于“茶”倒是谈的非常少。然而,刘老师一发言,我所有的担心都烟消云散。举个例子,刘老师谈到普洱茶的历史只有500年,这个论断对于很多江湖大师所谓“周代就出现普洱茶”的论调是狠狠的一耳光,并且明确说出“普洱茶出现于明末清初”,这对于很多拼命要拉长普洱茶历史的专家们同样是语出不同。

刘老师这一课,值得很多人听,不仅仅是江湖的大师,更是值得很多专家、学者听。

我们的时代,修饰太多,而忘却了真义,正如刘老师所言:普洱茶需要真实的声音。

刘勤晋简历:刘勤晋,男,1939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带头人。西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现代化学系(应化系)进修,曾为日本国立静冈大学农学部访问学者,曾先后赴韩国、日本、泰国、越南及我国台湾、香港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主编高等学校教材《茶文化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茶馆与茶艺》、《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茶·茶文化·旅游》论文集,是高等学校教材《茶叶加工学》副主编。

主编参编《中国茶叶大辞典》、《茶文化学》等近10部专著与教材。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一级核心刊物30多篇。

编写教材与著作:

1、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主编

2、茶叶加工技术(四川科技出版社)主编

3、名、优茶加工(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

4、茶、旅游、茶文化(重庆出版社)主编

5、改造古老的西南茶区(西农出版部)主编

6、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出版社)分部主编

7、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8、中国茶经(上海科技出版社)参编

9、制茶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10、茶叶加工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11、茶、咖啡的现状与展望(日文)(日本东京工业会志社)参编

12、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广东旅游出版社)主编

13、古道新风――茶马古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

14、普洱茶的鉴赏与冲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主编

15、茶馆与茶艺(中国农业出版社)主编

Cy260.com精选阅读

湖南射击运动员刘英姿喜欢煮咖啡,也喜欢普洱茶


在刘英姿的信念里,既然射击是自己的选择,那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这种信念也渗透到她生活中的爱好当中,譬如煮咖啡。

“平时训练,只要有空我还是喜欢自己煮咖啡。”刘英姿说:“我喝咖啡不放糖,更不爱喝速溶的,因为磨咖啡豆、慢慢煮的过程可以自己控制,能够让咖啡的味道释放得最好。既然是自己喜欢的,就把它做到极致,那样才是最好的享受。享受的不光是结果,还有过程。”

和80后、90后年轻队员一起训练的间隙,刘英姿喜欢煮好了咖啡和他们一起喝。

“一起喝咖啡不仅是对紧张训练的一种缓解,还是一起分享快乐的过程。”

茶叶也是刘英姿的最爱,尤其是普洱茶。生普的口感让她十分喜爱:“他们都笑我小资,其实我哪里算小资,纯粹是按照自己的口感来做选择,对品牌倒没什么概念。不管咖啡的苦,还是生普的苦,包括做运动员的辛苦,其实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值得细细去品尝。”

蒋淦勤:一把壶 半世缘


蒋淦勤又捧回了一项金奖。在不久前闭幕的第十届中国文化产品交易会上,蒋淦勤凭借几十年来精湛的制壶工艺拔得头筹,他早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次得奖了。

穿过繁忙的长兴县城区,走进皇家湾小区一栋11层的房屋内,便到了75岁的国家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紫砂烧制技艺传承人蒋淦勤的家了。屋内一间向阳的房间,摆放着一张长条木桌,上百件老旧工具整齐地排列着,这是蒋淦勤的工作台。

这个工作台,盛装着的,是最纯正的长兴紫砂印象。

匠心与泥土的融合

“啪啪啪”,随着枣木制的泥搭子一阵拍打,紫砂泥条薄厚均匀地出现在眼前。蒋淦勤戴着老花镜,右手操起一把鳑鲏刀轻轻一划,泥条被切割成边角齐整的长方形,“这个是用来打壶身的,边角要齐。”

随后,蒋淦勤继续拍打泥片,拍打至恰到好处时,拿起一把规车稍微一转,旋成圆溜溜的泥片,“这些圆片用来做壶底、口以及围片。”

壶艺是硬功夫,即使是再平常的一把紫砂壶,也是匠人们与泥土拍、揉、搓、打上千次甚至上万次而来。拍打泥片是紫砂壶艺的基础,紫砂艺人曾曰,若未拍打过三千张泥片,莫论做壶。打好长条泥片和圆泥片,用时再经拍打,蒋淦勤便开始了一把紫砂壶的创作之旅。

蒋淦勤面前摆起一个灵巧面平的转盘,将圆形的围片黏贴在转盘正中,糊上一层清水。随后,双手持泥条沿着围片围,腕部向外一扣,一个椭圆的泥筒子便成了。此刻,蒋淦勤右手持一把薄木拍子,以左手三指衬于圆筒内壁,轻柔拍打。随着转盘的转动双手配合到位,不一会儿,泥筒便拍打成型,辅以明针刮平修正,细细看来,器身形状已圆润平滑。

蒋淦勤捏完器身,随后挖足、开面,加柄、嘴、盖等,每一步骤都谨小慎微。制壶过程可少不了脂泥调制,蒋淦勤用清水将其调制得均匀细腻,软似浆糊,涂于各部件衔接处,看上去天衣无缝。

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工具。一把紫砂壶的制作,从第一道工序打泥条开始,所用工具少则十余种,多则上百种。蒋淦勤的工具,多为自制,甚至因形因泥而制,经过常年累月摩挲,大都已溜光锃亮。

枣木做的泥搭子,灵巧面平的转盘,修饰壶面少不了的竹剪刀,切削泥片用途广泛的鳑鲏刀,开壶口划圆泥片的矩车,圆整壶嘴壶盖、壶钮的独果,给壶面打光的牛角片,开嘴孔的挖嘴刀……这些工具,也像有了生命一般,在蒋淦勤手中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紫砂壶精品。

寻“土”而来留长兴

沸水入壶,随着一丝青烟萦绕,茶香四溢。柜橱之内,造型各异的紫砂壶陈列其中。坐在藤椅上的蒋淦勤眯着眼睛,打量着桌上滑如鹅脂的紫砂壶,随后抿口红茶,便打开话匣,讲起了他与长兴紫砂的半世情缘。

1941年,蒋淦勤出生于宜兴市川埠乾洛村一个紫砂世家。小时候玩儿着泥巴长大,耳濡目染下做些装饰小陶器。15岁时蒋淦勤进入宜兴紫砂厂开始系统学习紫砂壶制作,师从大师王寅春,后经朱可心、顾景舟及胞姐蒋蓉等大师的言传身教。

在宜兴紫砂厂掌握紫砂制作的基础,又因其聪慧好学,3年后蒋淦勤被推荐至南京艺术学院,学习素描、雕塑、画图以及美学理论等课程。而此时,蒋淦勤的兄长蒋淦春已看中拥有丰富紫砂矿的长兴县,并欲将世代所传的紫砂技艺带至长兴。

“来长兴吧!”1962年,当时还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的蒋淦勤接到兄长邀请,没多思虑便答应了。蒋氏一脉开始转入长兴,为长兴现代紫砂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生。而正是像蒋氏兄弟这样高技艺人才的到来,原本作为紫砂土原料供应地的长兴,也逐渐向产业链高端的紫砂壶生产发展。

作为长兴紫砂技艺的创始人,蒋淦勤1983年曾任长兴紫砂厂技术厂长,于1988年创办长兴紫砂工艺研究所,承担起传承和兴盛当地紫砂产业的重责。如今,活跃在长兴的紫砂壶艺人,大多来自当年的长兴紫砂厂。可以说,寻“土”而来的蒋氏一脉,在与长兴几十年的融合后,为当地的紫砂产业发展注入了生命和活力。

每把壶都有故事

紫砂壶捏造之法起于日复一日的反复锤炼,随后辅以装饰让其锦上添花,而真正赋予紫砂壶以生命的则是烧窑。蒋氏兄弟抵达长兴时,尚未有专门的紫砂窑。1958年,长兴青明山陶器厂建立了紫砂工艺品车间,首次试制紫砂,聘请了出身制壶世家的蒋淦春入厂指导紫砂制壶。

一把紫砂壶的制作,每一步都充满风险,想制出精品,靠的是技艺与天时地利。蒋淦勤记得1987年,当时他花近半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把荷花藕花器,拿进厂去烧制,不料随着“嘭”一声,待出窑时,壶身已炸裂。这对制壶人来讲,并不鲜见。

“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蒋淦勤带着对紫砂壶的血脉情缘,扎根长兴至今,不断超越自我,并带动他人。“每一把壶,都讲述了一段故事,捏出来的紫砂生坯,烧造后质感与色彩的沉淀,是最令人兴奋的,然而想要将紫砂壶工艺好好传承下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他感慨地说。

【制壶者言】

紫砂捏造之法,是“灌浆”等外在技术无法比拟的。正是这一捏一合之间,才将片片泥土赋予新的生命。制壶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做了一辈子紫砂壶,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能做的,就是继续坚守,并将毕生所学授予那些创意无限的年轻人。

“茶支书”刘恒能


每逢春夏,洪雅、丹棱等周边地区1000余劳动力纷纷到修文村采茶务工,各路商贩也争相前来抢购茶叶。村民认为,将偏远的修文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生态茶叶特色村、劳动力输入村,多亏了“茶支书”刘恒能。

修文村地处离县城近40公里的偏远山区,一条长长的修文坡,成为阻隔村民致富的“高墙”:农产品很难卖出去,生产资料运进来成本高。

1992年11月,刘恒能当选村支书,当即立下“军令状”:打通修文的进出路和产业路。当年,村道建设拉开帷幕,他身先士卒,带领村民建成了全县山区第一条通村公路。

2002年,他瞒着妻子把1万多元定期存款提前取出,把房产证抵押,垫付村道硬化工程款……如今,村里建成了全县第一个通乡、进村、连社、入户的水泥路网。

上世纪90年代起,刘恒能自费到龙泉驿、郫县等地参观学习,认真把每一个致富点子记下来。随后,他回家做试验。搞玉米制种,失败了;栽种水稻,产量不理想;发展水果,品质不佳……有一年干旱,村里玉米、水稻、蔬菜等作物几乎绝收,唯有他搞的那片茶园长势喜人。刘恒能见状高兴得直拍脑袋:对,发展茶叶!

刘恒能率先砍掉自家果树,辟出茶园6亩,接着动员群众发展茶叶。开村民大会,走访动员,办田间技校,协调贷款,引进茶苗……执著与汗水换来收获,全村茶园面积迅速发展到4500余亩,户均年产值近2万元,茶叶加工大户迅速发展到90余户。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4205元。

目前,修文村98%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0%的农户盖了新房,60%的农户发展了庭园经济。在刘恒能的带领下,“农业部乡村清洁示范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正在该村顺利实施。

刘祥国:实干发展茶产业


刘祥国(右二)为茶农讲解6家、名优茶基地1.2万亩。年加工绿茶7万公斤、红茶3万公斤。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市场销售逐年扩大,跨区域辐射带动鄂、豫、皖3省9县区46家荼场。实现茶农户均年茶叶增收1500元以上。该公司原料全部来自“古光州”区域大别山高山茶园及施用饼肥的有机茶。全部按照国家标准化、清洁化要求生产。

公司坚持按照“诚信为本、仁义经商、先做人、后做生意”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采取资源、资金入股的方式和茶叶初精制一条龙,名优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办法,通过创新加工工艺,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市场信息等途径,实行订单生产,为成员提供技术、购销、信息等服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同时,每年自筹资金60万元,对成员实施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品等级认证、统一销售。实现合作社及合作伙伴“八个统一”。公司对社员和合作伙伴的茶叶高于市场价的15%左右收购,确保他们比其他茶农增收。

勇于开创新思路

光州牌信阳毛尖茶,刘祥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在国营凌集茶场进行加工工艺的改革并引进机械加工。研发了一套信阳毛尖茶的机制工艺。他将杀青的“生锅”改为滚筒杀青,投叶量大,杀青均匀,更能达到高温快速杀青的效果。确保了毛尖茶的色绿汤清。把“熟锅”做形理条先改用机动小茶把,后又改为揉捻机轻揉、热揉,再用整形机理条提毫。最后用烘干机两次烘干(初烘和足火)。这套工艺把原来的手工“两锅”、“三烘”的费时切难掌握的老工艺改成了全部机械的新工艺,省工省力,降低成本。保证了成茶质量,开创了信阳毛尖茶机械化的新路。这套机械制茶新工艺从上世纪80代开始逐步完善。现在已在潢川、商城、光山、新县、固始等地区普遍推广,是对信阳茶产业的一大推动。用这套机制工艺加工的信阳毛尖茶条形整细圆滑,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郁有板栗香。不会做出“小浑淡”的信阳毛尖茶。这就引领了信阳毛尖茶的回归,把毛尖茶又拉回了大众巿场。老百姓说,这样的毛尖茶可以自己喝,送礼好而且不贵。

他所创制的光州雪芽,人称毛尖茶中的名茶。外形扁平匀直,白毫显露,茶色翠绿,汤色黄绿明亮,清香高长,有熟板栗香。深得茶叶专家的喜爱,曾作诗贊曰:“信阳毛尖好,名茶出潢川。淮南光州上,复入榜名间。新秀有雪芽,尤喜冷水煎。紧结锋苗秀,品啜浓郁鲜。”就是这个东方佳人——光州雪芽,得到欧美人士的钟爱,来信来函订购。

刘祥国诚信做人,妙手做茶。做人讲义气,不忘老朋友。做茶质量好,物美又价廉。一身茶人精神,勇于奉献,不愧是60年茶亊功勋。

心性在茶之刘立


茶似生活诗意栖居

心性在茶

出了青岩定广门,沿着田埂,听着蛙鸣,远远有一盏灯,刘立的家,葱茏的树木围绕幽静的院落,门上书“南泉山月”。

我们苦苦追寻他的茶文化叙事。“喝茶!喝了我的茶,你们就懂了!”刘立微笑着说。在他手里,茶叶舒展开了,墨绿变成了翠绿,挺拔舒展在水中浮沉悠游。喝上一口,清甜中有草本的微涩,品位只属于当年春天的芬芳。

“种茶人的心性都表现在茶里了,与其我说,不如茶来说。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他说。

“有的人喝茶一味单纯地强调甘甜,不容忍一丁点的苦涩。”在刘立看来,一杯茶,香、甜、涩、苦都要有,不必去回避苦涩味,自然的滋味最重要,略带苦涩而口感丰富的茶才能带给人绵绵不绝的惊喜。“

他说:“如果只追求甜,还不如去喝糖水,何必喝茶呢?”

尊崇自然

刘立种茶,源于一种情结。

他毕业于贵州农学院,学的就是与茶有关的专业。毕业后,爱写诗、爱绘画的他从事的却是包装设计行业。2003年,厌倦在城市中奔波的刘立在他的老师——贵州农学院陈振强教授的鼓励下,重新回到花溪黔陶,老师建议他把赵司贡茶重新做起来。1701年,时任翰林侍读学士的周渔璜曾将赵司茶献给康熙帝,康熙帝饮后,赞曰:“品尝周公赵司茶,皇宫内外十里香。”从此,赵司茶成为贡品名传天下。

刘立说:“赵司贡茶虽然有名气,有文化内涵,但这么多年来,已经逐渐衰落。我当时很犹豫,去茶山查看了下,黔陶村那里只有很少的茶树淹没在杂草、灌木丛中。赵司村和骑龙村还有一些,但都是处于无人管理中。”最终他还是签下了承包合同,2003年,刘立开始了他的茶农生涯。

“到我接手的时候,茶树没几棵,土地严重板结,比足球场还硬,我用3年时间才把这五六百亩的茶园地挖松,把茶树整理出来,又把新茶树种下去。我几乎走遍了那一片的农民家里,请求他们不要把茶树砍了,卖给我,春天的时候,我来采茶。”

在刘立看来,茶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他说,种茶不太需要精耕细作,让茶园建立起较完善的生态体系,能自我调节生态平衡。他拒绝使用农药,允许虫吃掉一部分茶青。

农业是靠天吃饭,这话刘立深有体会。种茶这9年来,他笑称,几乎所有的天灾他都遇上了。一年夏天,气温很高,一天,村主任打电话说他的茶园被烧了两亩多,他想到两亩还能承受,也没说什么。谁知道晚上村支书又打电话来说,又烧了几十亩。他说:“接到这个电话,我都要哭了,几十万就这么没了!”

尽管遇到这么多困难,但刘立并没有放弃,他说,我是把“赵司贡茶”当成文化品牌来做的,没有任何炒作,也没有广告,赵司贡茶凭着内在的魅力已经渐渐获得一帮爱茶懂茶人的认可。

授艺传道

对茶的爱惜与善意,也延续到刘立的生活中。青岩,他的茶店里时常都有大学生、朋友在那里喝茶,学习茶道。他还有一个身份是贵州大学茶道社指导老师。

在刘立的茶山上,有学生实习基地。每年,他都会带领学生来学习采茶、制茶。不仅如此,他还开班教授茶艺茶道,在他看来,泡茶简单,但却是需要在所有的东西都学到了之后才能达到的“简单”。首先是茶技,如水温的掌控、茶品的理解、茶器的选择;然后是茶艺,泡茶的手法、节奏、环境、服饰、仪表等要与茶艺所表达的主题相契合;第三层才是茶道,上升到个人的修为。这时候茶已经带有了精神层面的思想来和生活相融;第四层则一切回归本源。

“人们对茶寄托的、要求的,需要通过恰当的人来实现。习茶、悟茶、从技到艺,到道,这就是我最终想要告诉学生的。”刘立说。

刘应成:律政之外 普洱茶之间,在峨毛茶上的三个首创


峨毛是一个小村名,这里出产的茶叶就叫做峨毛茶。峨毛村躲藏在云南新平县者竜乡的大山里,者竜应该是当地彝族或傣族的音译,这个地名具体有什么含义,这就得请教刘律师了。

刘律师叫做刘应成,他的家乡就在者竜峨毛村。峨毛村今年十一大假的时候,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十月二号那天,高朋满座,“新平凤翥峨毛茶专业合作社”挂牌仪式在这里正式举行,主其事者,就是刘应成律师。实际上这个玉溪市制茶行业的首家农村合作社早在2011年就建立了,正式挂牌则是今年十月。

挂牌这天,刘律师摆了数十席松毛宴,把加入合作社的乡亲们全都请到了,亲朋好友们也应邀前来,大家席地而坐,大口吃酒,大口吃肉,者竜乡著名的牛汤锅的香味飘散在夜空。吃完了酒肉,乡亲们还观赏了一台乡土味道浓烈的晚会,那时,刘律师安静地躲在观众群中,台上的灯光不时投射到他的眼镜上,五十多岁的人了,那时也压不住有些激动的样子。峨毛茶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名气,都和这位律师的执着努力分不开。

普洱茶今天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其中惊心动魄的故事和真假难辨的奥秘以及专家与伪专家之间的臧否,早已成为陈词滥调,所谓“欲辨已忘言”者也。但刘应成律师似乎很少参与那些无聊的纷争,他所做的,是背起行囊,带上相机,和三五好友一起,徒步进入茫茫哀牢山中,去寻找那些传说中的古茶树。

者竜距离大叶茶的原生地普洱——以前叫思茅——不远,直线距离不过百里之遥,也是所谓上争得一席之地,刘律师的话是不听不得地!

现在的峨毛茶,红绿皆有,品质一流,那些挂满了墙的奖状奖杯奖牌就是证据,那些在淘宝店上购买了峨毛茶后留下的好评也是证据。峨毛茶,听这名称就有一股子原生态的味道……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 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云南,普洱,一望无际的普洱茶林,随手捡拾起一枚地上滚落的普洱茶叶籽,圆润,饱满,掐一下籽壳,普洱的芬芳裹挟着高山流水的气息扑面而来,直入心脾。就在这一刻,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鸿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决定放弃北京既有的一切,到普洱重新创业。

5年中,各种意料之中的艰辛和挫折,各种意料之外的生死考验与生离死别,能坦然面对的,无法处之泰然的,都在5年当中密集地涌来。

“我刚从美国回来,美国人对我们的普洱茶叶籽油很惊讶。”7月5日,刘鸿接受腾讯健康记者采访时说,语气平淡,听不出悲喜。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从“废料”中发现“黄金”

2009年初,刘鸿和朋友一起来到普洱市,考察这里的木本植物。

几个月后,一个被大家视若无睹因此被忽略掉的事实,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刘鸿面前:茶农们都只是采集普洱茶叶,但与其同根同源的普洱茶叶籽,除少数用于繁殖外,却多被废弃。

“当地的老百姓主要把它当成肥料了。”刘鸿告诉记者,此外,大家还用它做一些皂角类的洗发剂,洗出来的头发既黑又滑,佤族的甩头发舞,就是用这种洗发剂洗发后,把头发晾干的过程中发明的舞蹈。

“我们知道,大自然当中有个规律,果实的生长周期越长,营养程度就越高。而普洱茶树的生长周期短的有七十年,长的则有一两千年,普洱茶叶籽里面肯定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元素。”刘鸿说,“至于能不能出油,就不知道了。”

用被视为废料的茶叶籽榨油,多数人对刘鸿的这一想法不以为然,但随着对普洱茶叶籽了解的越发深入,刘鸿心中的块垒就越积越大:普洱茶叶籽到底能不能出油?油的品质究竟如何?

为了弄清真相,8月份,刘鸿把在当地购买收集的几十公斤普洱茶叶籽,寄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油料作物研究所。

果然,研究所很快得出了令人惊喜的结论:茶叶籽能出油!出油率不是很高,但油的品质很好,富含茶多酚、角鲨烯、胡萝卜素及维生素E等数十种营养物质,其营养价值完全可以比肩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

首战告捷。

谨慎的刘鸿又经过了一年半的论证,两年的实践后,2012年,他决心从零开始,进行第二次创业,在普洱市投资建一个普洱茶叶籽油的生产加工厂。

当过兵的刘鸿知道,最难打的仗还在后面。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刘鸿先生普洱籽油创始人)

困难与质疑

“最初很多当地人都不理解。”刘鸿告诉记者,大家主要质疑的有三点:“他们认为你拿这么多钱投入进来,用的却是一些废料,能做出什么?其次,你们做出来以后,产品卖给谁?谁会买?第三,你们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投资能力?”

“甚至有人认为,我们从北京跑到普洱,是否有圈地的倾向?是不是来忽悠人的?”刘鸿非常释然地微笑着说:“从2009年8月开始,我们从论证,建厂,到研发设备、安装、调试等等,这5年多的时间,确确实实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大家都不理解。”

刘鸿将“不理解”归因于“语言不通”。当地人说的云南话刘鸿和他的团队都听不懂,而他们说的普通话当地人也听不懂,这种“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朋友的孤单和寂寞”的氛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饮食习惯的不同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普洱地区的食物主要以酸、辣为主,让刘鸿他们的味蕾备受挑战。

普洱的气候条件大家也一时很难适应。“我们北方人就喜欢四季分明,冬天就应该冷,夏天就应该热,而普洱这里四季温差不大。”刘鸿说。

在厂房建设过程中的遭遇,更让刘鸿始料未及——有两年的时间,普洱地区都是从4月份就开始下雨,几乎每天都下,一直到10月份雨才会停,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都无法施工,严重影响了进度。

更糟糕的是,下雨后发生的泥石流,经常会把刚建好的厂房冲毁。

“这个不是我们的质量问题,而是我们对当地的土质情况不了解,这里的土在不下雨的时候硬得像石头一样,雨一来就变成泥汤了。”刘鸿解释说,比如说我们刚刚建好的护坡,两场雨就塌下来了。“这样的话,我们又得重新去返工,重新根据土质进行设计。”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和死神擦肩而过

所有不期而至的困难都没有让刘鸿退缩,直到2011年。

“一天,在施工现场,我突然得了急性脑梗塞。人们把我送到到医院的时候,医生就讲,如果再晚来几分钟,恐怕谁都救不了你了。”刘鸿说。

“这几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普洱茶叶籽油这个项目中了,忘了自己,也忘了家人。”刘鸿声音有些哽咽,“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包括父亲去世的时候,我都没能守在老人家身边。”

从生与死的边界重返人间的刘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孜孜以求的一切:我做这些事情到底值不值?我付出了许多,失去了许多?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能有收获吗?又能收获多少呢?

刘鸿无法为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退意渐渐萌生。

“关键时刻,父亲生前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一下子警醒了!”刘鸿回忆说,“父亲在我决定做这件事的那一刻起,就提醒过我,说只要是你看准了想做,对农民,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就必须坚持到底。”

父亲的遗言平实而温暖,却有着巨大的能量,每当刘鸿想要退缩的时候,父亲的话就如同灯塔般升起,为他指明前进的路。

普洱茶叶籽油问世并量产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科学院武汉油料作物研究所传来令刘鸿非常振奋的消息。

原来,2009年8月,刘鸿把普洱茶叶籽快递到了武汉油料作物研究所后,研究人员发现,从茶叶籽中压榨出来的油是一种非常尖端的油,因此很感兴趣,主动提出要对当时的压榨设备重新进行研发,进一步提高油的品质。

“就是针对我们这个产品,研制最先进的纯物理压榨设备,不破坏原材料里的有机天然成分,把这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全部都保留下来。”刘鸿兴奋地说:“这样我们就拥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刘鸿和他的团队缔造的“英爵油业”,一共投资了2个多亿,占地面积达63亩,这样的规模和投资额在普洱当地算是非常大了。

6月,“英爵”普洱茶叶籽油正式量产问世!当第一滴晶莹的油滴开始滴落时,掌声和欢呼声刹那间响起,如愿以偿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刘鸿的心里却波澜不惊,他想起父亲的话:决定做的事就要坚持到底。他清楚,现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美式思维

6月底,刘鸿带着他的普洱茶叶籽油飞到了美国。

此前,刘鸿把普洱茶叶籽原材料和压榨出的油拿到美国进行检测,美国人对检测结果非常惊讶:这种油的茶多酚含量很高,角鲨烯等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的含量,也都非常高。

“美国对我们这个油十分重视,三番五次地跟我们谈,问我们这个油能生产出多少。”刘鸿介绍说,美国人的想法很独特,他们认为,这个油如果仅仅是食用,就太可惜了,他们要把其中高品质的东西再剥离出来,进一步对它进行深加工,提炼、萃取,然后添加到饮料、药品、保健品、护肤品中,这样,它就能产生更大的利益,实现更广泛的价值。

“这就是我们国内和美国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刘鸿感慨地说。

目前,美国食用油经销商和刘鸿已进行了多次接触,希望普洱茶叶籽油能进入美国市场,并主动承担了英爵油业在美国的品牌及FDA(卫生许可及检验)认证的前期工作。现在,英爵油业已取得了美国FDA认证号。

此外,英爵油业已与美国多所大学达成对普洱茶叶籽精深加工的合作意向,在保健食品、医药用品和护肤用品方面共同研发,开拓美国市场,进而向欧洲及亚洲市场发展,将普洱茶叶籽油这个中国特有的食用油品推向全世界。

“把我们中国的品牌推广到全世界,同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断升级、打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云南普洱的民族品牌!”谈到自己的终极理想时,刘鸿充满信心地说。

刘仲华:白茶与健康


刘仲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茶学博士点领衔导师、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仲华一直从事茶叶科学和药用植物资源功能成分研究,在茶叶功能成分化学、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天然保健食品开发等研究领域具有颇深的学术造诣和颇高学术地位。

2011年,刘仲华承担了“白茶与健康”的研究项目,项目组采用现代最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在对白茶品质与功能成分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系列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探讨了白茶美容抗衰、抗炎清火、降脂减肥、调降血糖、调控尿酸、保护肝脏、抵御病毒等保健养生功效及其科学机理。现就研究成果发布如下:

第一、白茶具有美容与抗衰老作用

通过细胞模型研究和衰老生理指标分析发现,白茶能有效清除过量的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内毒性羰基的生成,有效抑制皮肤色素沉积和老年色素荧光物质的形成;可以有效降低由于自由基攻击引起的蛋白质变性以及由于毒性羰基化合物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有效增强皮肤细胞及脑神经细胞的活力与增殖能力,起到美容抗衰老功效。白茶能增强秀丽线虫抵御氧化应激的能力,有效延长秀丽线虫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的存活时间,表现出优异的抗衰老能力。

第二、白茶可预防皮肤细胞的光老化

皮肤光老化是由于长期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加速衰老的现象。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证实,临床许多皮肤病,光、线性弹力纤维病,日光性角化病、慢性光线性唇炎、日光性雀斑样痣、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素细胞瘤等的发生发展与皮肤光老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白茶能有效清除紫外辐射产生的过量自由基,增强皮肤细胞的抗氧化力,对紫外辐射引起的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第三、白茶可降血脂

通过细胞模型和高脂动物模型研究发现,白茶可激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通过改善肝脏及细胞的代谢功能,提高肝脏的抗氧化活力,有效高脂小鼠血液中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起到显著的降血脂效果。

第四、白茶可降血糖

白茶中的多酚类和酯类,有促进胰岛素合成的作用;茶多糖类物质,有去除血液中过多糖分的作用。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本研究以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四氧嘧啶制造小鼠高血糖模型,探讨白茶的降血糖效果。通过化学药物诱导的高血糖动物模型研究发现,白茶可通过有效调控高血糖小鼠的胰岛素代谢水平降低血清中血糖的浓度,减轻高血糖小鼠的临床病理学指标的不利变化。

第五、白茶有效修复过量饮酒引起酒精性肝损伤

通过小鼠肝组织外观、切片的电镜观察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发现,白茶能有效提升小鼠抵御酒精引起的氧化性肝损伤的能力,保护肝细胞,减轻过量饮酒引起的肝脏病变。

第六、白茶具有抗炎作用

在以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要改变的急性炎症模型中白茶能显著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炎症反应,对肿胀程度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见,白茶能有效调节细胞的免疫功能,抵御炎症因子,增强机体清除损伤因子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草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所含丰富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如苷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香豆素类及挥发油等的抗炎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实验资料显示抗炎中药对于急慢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中药抗炎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许多合成药物具有较强不良反应,人们愈来愈重视从天然药物中开发抗炎药物。

第七、白茶调理肠胃

通过小鼠饲喂实验发现,白茶可以有效增加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减少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等有害菌的数量,起到平衡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有效调理肠胃功能。

第八、年份白茶比新产白茶有独到的表现

过对1年、6年、18年的白茶同时进行研究发现,随着白茶贮藏年份的延长,陈年白茶在抗炎症、降血糖、修复酒精肝损伤和调理肠胃等功能方面比新产白茶具有更好的作用效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刘勤晋:普洱茶种都是杂种》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