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时当金秋,暗香浮动。

茗战。

广州城一夜间成了普洱茶的江湖,是日,品茗高手均汇聚于此,只有一个目的:一决高下。

群雄争霸,风起云涌。

孙春辉显然是特别的一个。他不太喜欢说话,但散发着超越同龄人的镇定与自若,看不出锋芒。他总是一个人对着茶左闻右嗅,好像这江湖只剩他一人与茶独舞,别无他物。倒是很多人都说他不简单,身怀绝技!

不错,他的过人之处就是他品鉴茶的不二之法——定时定量。

有人说过,时间用在哪是看得见的。早在5年前,他就接触过各种茶,虽说不上精通,但自有一番见地。他泡茶习惯定时定量,每次泡茶都会称分量,冲泡时间都会固定,总是那么一丝不苟。由于看电视时对一见钟情,从此便“术业有专攻”起来。

当问起何以对大益茶有如此高超的了解和品评技艺时,他又只有四字:“多看多喝。”话不多,显然他很有斗志。

倒是句实在话,任何人确实只要“多看多喝”,都可以无师自通,可关键是这条路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尤其还是每次冲泡都要“定时定量”,大概那兴趣和耐心都被这“定”字磨尽了。

喝茶猜名,这种赛事本身有很多问题时很难克服的,因为就算是同一款茶,由于存放时间和条件的影响,有时确实会相识相见却不敢相认。

当被问及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时,他居然只说了句:“这倒是没什么影响。”他确实话不多,这显然很有斗志。

因为他只专注于他的茶。

他重视这场斗茶,除了他的泡茶原则之外,同样的茶品会反复喝,并且按照比赛的标准来,对水的要求也颇为讲究,他深知水对茶的色泽,滋味起着跟关键的作用。

被问到对接下来的比赛有何期待时,他心念一动,不禁展颜一笑,道:“期待宝马!但关键是在比赛中学习进步。”

也有人说过他这样的泡茶法得不到那种闲适自在的韵味,但他完全享受这种程式化带来的满足,但又不完全受程式化的约束,如果那样,茶就会失去生命力,这个度是要灵活掌握的。

他爱茶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据悉,孙春辉有个挺不错的背景,若子承父业想必也会有另一番作为,可人生有时真的像极了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有多美妙,而人也只有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会安心,安心才会开心。

茶,依旧令人心脾神骨皆请。这场茗战,永远没有输家,赢,不过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而真正的较量,应该是

谁愿为茶,袖手天下。

cy260.COm小编推荐

茶,到底为“喝”还是为“吃”?


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

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

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

斗茶

壹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

贰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

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采茶工:为茶辛苦为茶甜


4月13日讯:故 事

春暖花开,又到了春茶飘香的季节。雷山县大大小小的茶场里,采茶女工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4月6日,60岁的张化珍出现在雷山县科委茶场,头戴斗笠,腰系竹篓,开始了今年的采茶之旅。

“做采茶工有四五年咯,好多茶场都采过,今天是今年第一天上工。”跟随儿女居住在雷山县城的张化珍老人,平日在家含饴弄孙,每年的3月至6月,她又有另一个“身份”――采茶工。

在雷山县,像张化珍老人一样的采茶工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每逢茗香四溢的季节,她们从县城或各个乡镇赶来,转战一个个茶场。

“采茶需要赶时节,每年雷山县都需要大批采茶工,有的茶场甚至要到临近县市去聘请。”雷山县茶叶发展局副局长吴光仕告诉记者,由于采茶是一个细致活,又具有季节性,采茶工大部分是留守妇女或闲散老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群体。

天麻麻亮时,张化珍老人就会乘坐茶场主人安排的面包车来到茶场,直至天黑才会收工回家。

“中午随便吃点便当。”采了大半天的茶,张化珍老人的手已被汁液染成黑色,与竹篓里鲜翠欲滴的嫩芽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今天,老人的运气也不错,碰到了好几个来自老家永乐镇的同乡。大家偶尔聊上几句,有时兴致一来还会唱起歌来,欢声笑语在一片清香中荡漾开来。

“采茶很辛苦,但也甜得很,有收入,能结识朋友,还能在山上呼吸新鲜空气。”采茶工人们介绍,采一斤新鲜茶青能收入25元,一天最少也能得100元左右,一个采茶季大部分都有几千到上万元的收入。

“在家闲着也闲着,出来活动一下还有不错的收入。”老家在雷山县方祥乡的毛昌英老人已经62岁了,一直跟随子女在县城生活,今年也加入了采茶工的行列。“昨天采了4斤多,收入100多元,今天估计也差不了,欢喜得很。”

陈永亮:让富硒茶名扬天下


陈永亮观察茶叶长势

让开阳富硒茶红起来,实现产、销两旺。陈永亮坚信,这是每个开阳茶人的共同心愿。2009年,他创办了贵州由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有机生态茶园为发展核心,正式开启了开阳富硒茶的黔茶梦。

如今,经过6年耕耘,陈永亮的茶园开始逐步投产。

公司取名“由由”,让农民靠田出头

今年45岁的陈永亮,已连任两届贵阳市政协委员,系贵州省由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开阳磷矿的陈永亮,无论是90年代外出务工,或者2000年后回乡创业,做的买卖都与化工有关。缘何在2009年突然转型,进军农业呢?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独有的地形地貌,虽说风光秀美,但良田稀少也让农民们很难富不起来。”陈永亮说,看着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他突出萌发出要让农民种田种土出头的想法。田字出头,正寓意着农民种田盼出头的梦想和心声。就这样,贵州由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因此而生。

陈永亮告诉记者,由由诞生后的目标,就是成为绿色的有机的高端农业代表。通过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以强强合作的战略经营模式,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排放无害化等要求,以5000只黑山羊基础种羊养殖为契机,利用羊粪作为种植肥料,来发展万亩优质农业基地。

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让富硒茶名扬天下

“由由农业创建后,我便有了让开阳富硒茶扬名的大胆构想。”陈永亮说,由字倒转即为天干之首甲,我们不仅要出产最好的富硒茶,且让它名甲天下。

说干就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流转土地和建立富硒茶叶产业合作社等多种发展模式,陈永亮在龙岗镇大石板村、大鸭村、坝子村建成国家级标准示范茶园5000余亩,在南龙乡建成标准茶园2000余亩。

陈永亮介绍,“黔由由”牌富硒有机茶,产品原料来源于“贵州由由高效有机循环(草羊沼茶)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对该基地“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的羊粪无害化处理,确保茶园有机肥供给,实现茶产品真正的富硒有机。

如今,陈永亮的茶园开始逐步投产。使用“互联网循环生态可视农业“基地管理模式进行推广品牌价值,在淘宝、天猫等多个优质电商平台均可买到“黔由由”牌开阳富硒茶。产、供、销等一体化茶园管理模式,每年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并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

“做中国最生态的富硒茶,是我对产品定位;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则是我对消费者的承诺。”陈永亮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年销售额已突破2000万元大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他的心愿,就是出产更多更好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未来五年,在开阳县龙岗镇打造休闲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提供农业观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山地运动等综合性消费需求为一体的生态体验式环境、设施及优质服务,努力向全省科技最前沿、综合性最强、环境最生态的现代农业企业发展,最终实现“做中国最好的循环农业企业”战略。这些是陈永亮的愿意。

普洱茶人孙纲用“中庸”的气度来爱茶


图为:聊起普洱茶的知识,孙纲信手拈来。本报记者陈莹摄

孙纲在烟台普洱圈里是个另类的人,他是圈里的先行者,经验老道、见多识广、不吝分享。又常常游离在圈外,极少与人荐茶,如果你是普洱新人,爱上他泡的那盏茶,他会送你一饼,也鲜少会谈起品牌。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认识普洱,源于一次偶然

中国古典文化中,茶道与禅学是玄之又玄的依存。孙纲与普洱的缘份,便有着这样的禅意。刚大学毕业时,孙纲给一位领导做秘书。领导爱茶,尤爱绿茶。受他的影响,20多岁的孙纲也喜欢到单位先泡上一盏绿茶。

每年新茶上市,孙纲都会选择性入手。大约在2006年年中的一天,由于工作繁忙,孙纲的办公室一时断了茶。

“我去问一位女同事借茶,正好是普洱。”那时正是普洱茶方兴未艾的时间,孙纲对它略有耳闻。可惜,单位女同事对茶根本不了解,只不过是取了普洱减肥的功效。这一泡品质低劣的普洱,让有了五六年茶史的孙纲很失望。

“几个月之后,普洱突然飙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孙纲说,2007年4月20日,被誉为21世纪内普洱收藏界一个波澜壮阔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市场上的指标品种“大益7542生饼”,30公斤(一件)飙到2.3万元,同样是在这一天,它旋即缩掉6千元。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可它恰恰又饱含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个性。普洱茶激进瞬变,让投资市场之外的人看得瞠目结舌。

与茶友不吝分享知识与口福

孙纲就是带着强烈的想要尝出一二的心态,购进了人生中第一饼普洱:大益7542。

“7542就像如今可追溯的代码差不多,75表示的是配方的年代,4是茶青的级别,2就是茶厂的代码。”如今聊起这些普洱的基础知识,孙纲信手拈来。

而那时,这款,不论价值几何,他都会动手冲泡。待对方呷上一口茶,孙纲就会很认真地说:“比绿茶,入口时苦涩味是不是厚重?很浓烈?”如若对方始终抓不住那一种感受,孙纲会毫不犹豫地再泡上一壶绿茶。

恰恰是孙纲的这份不吝分享知识与口福,让他在短短五六年间,便在普洱茶的圈子建立起了稳固与良好的声誉。

不想被囿于圈子之中

收藏带慢生活的节奏

喝到好茶,他会写品茶笔记

在孙纲家书房有一爿藏茶地,他常常会在那儿静坐许久,冥想那一寸天地里正默默发生着的吐纳生息。

采访的过程中,孙纲数次提醒记者,不要提及厂家和品牌。这种既乐于与同道享受茶之乐趣,又不予指导后辈采购方向的方式,恰恰是他不想被囿于圈子的风格。

由于风投的强势涉入,普洱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茶品中,市场化色彩最强烈的品种。

孙纲坦言,由于普洱在北方的发展势头,并不像南方一样火,也因此在烟台本地的“小圈子”里早已超过见面三分熟的交情。

“作为收藏人,我不能说哪个茶好、哪个茶不好,如同所有的事物都有适合、喜好一样。”孙纲这样解释。

事实上,普洱营销三驾马车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圈子营销。在这个营销模式中,茶友一旦爱上普洱,想要了解更多的普洱知识,与同好者交流便是最佳的渠道。不知不觉中,便进入这个圈子,茶友不单单在知识层面得到提升,还会品尝到很多听到却不容易见到的名品、藏品。渐渐地,圈子培养了一批志趣相投、口味一致的茶友。

而因为信任资深茶友,他所举荐的茶,往往是后入门的茶友购买的主要渠道。在圈子里浸润久了的孙纲,深谙此道,而这也成为让他与圈子若即若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天的午夜,临窗而坐,凉风习习,静静喝杯普洱,惬意。”钟爱普洱的孙纲,时常展现出与这个快节奏社会相异的禀性。就如同他对普洱茶的收藏,也是另类的,“收藏普洱茶的目的,无外乎有两种:自喝与投资升值,我个人是以第一为目的。”

在孙纲书房独辟出的一角,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收藏的近百款不同年份和产地的普洱。“每年新茶上市,我都会购入一些,其中75%都是用来自喝,剩下的25%才用来投资升值。”2009年,随着孙纲接触普洱越来越深入,最初秉持自喝、怕遇不到好茶的他预感到普洱波渐起。

“茶事,盛起于唐,道始于僧,兴于东瀛。流传至今,南方得其真叶,北方知皮毛者众,烟台浮于形式居多,几个明白茶之真味?简单之事,被商人趋利套之文化大帽,舍本逐末,何日还得我烟台清净树叶水?”孙纲的古典气质令很多收藏同道着迷。

孙纲的家里有很多把壶,一款买两到三把,分别泡不同的茶。为了观察茶种对相同泥料的壶养出来的效果区别。“我以前甚至讲究到一杯侍一茶,现在看来,没必要搞得那么累,喝茶是随性的事情,简单就好。”如今的孙纲不太拘泥于形式、器材、文化这些茶的衍生品,“可以玩玩,有兴趣可以深入,没兴趣可以附庸风雅,甚至可以不屑一顾,各有各的玩法,自个高兴就好。”

孙纲从不否认,在最初痴迷最深时,也曾不顾一切,“前些年,我追遍了几乎所有名山头的纯料老树,包括小圈内知名的纯料制作商及茶农。”

渐渐地,孙纲看穿了,他现在对纯料的态度是既不追求,也不排斥,偶尔喝喝调剂一下。但凡是包装印有百年老号、千年老树、纯手工石磨、千年野生等等这类字样的茶,他很少碰。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在孙纲的身上有着很浓郁的爱茶人的气息,而这也恰恰是很具有中国古典传统的“中庸”气度。普洱茶做为可入得了口的古董,其自身早已超越了“茶”本质的东西。

“多尝少买,多买大厂的常规茶,还是新手的首选。”孙纲拿出2009年入手的另一饼大益7542(901批),虽然经过了四年的时间,普洱干茶依然清香无异味、无潮霉等不良现象。

“前段显涩、微苦、化得较慢,伴低沉的蜜香。中段苦涩降,勐海特有蜜香扬,胶质感强,茶汤厚实,水路较粗,口腔留存度较久。后段寡淡,蜜香依然,加入显水味,中段的生津感此时显现,但不算强。泡了十道,应该还可以续泡几道,但我口重,所以放弃了。”在孙纲的品茶笔记上,记者看到他在2010年冲泡后的整体评价:“此茶刚进入第二年的普洱阶段,较初时青气稍褪,口腔刺激性略减,2009年第一批的茶质还是不错的,茶力不算突出,但尚足,有转化良好的趋势,值得期待。”

七月的女孩:孙茹男、微访谈


作为小半个文青,她的话语间透着少许稚气,喜欢看书,容易被感动到热泪盈眶,喜欢幻想,爱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期待未知的路途,她是孙茹男。我喜欢和她聊天,在她安静的外表下,和忽冷忽热的话语间,总能闪出几个犀利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孙茹男不太喜欢搭理陌生人,刚化好妆,趁着摄影师在调试灯光的空隙,她拿起一本书,往大树下一坐,立马就进入了她“与世隔绝”的小空间。我凑上前去刚准备说话,不想她倒先开口了,“嘘,还有一段,马上就完。”她在说话的时候很小声,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过书本,我很好奇她在看什么,便坐到了她的身旁。片刻,她合起书,微笑的看着我,“刚刚不好意思,我看书的时候不习惯被打断。”“没关系,你看什么书啊?”我问,“《当我们旅行》,一本比较久远的旅游书了,不过我喜欢”,她说话的时候,抬起头望着天,我能感觉她话语间夹带的些许憧憬。

她为自己挑选了一套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姊妹装,她说,这似乎就是为她而准备的,就像有些书,翻上几页你就会爱上,因为你知道那是写给你的书,里面承载着你对梦想最美好的信仰,有一些人,看到一眼就会爱上,就如书中的托尼和莫琳,在那个秋日午后的完美邂逅,是这场人生旅途真正的开始。

夏日的清风,吹起了阵阵草香,孙茹男在茶园里找到一条长长的板凳,她安静的坐在上面,摆弄着刚刚摘回来的茶叶,她拿起一片茶叶拿给我,说:“啊张嘴,嚼一片,可清香回甘了。”

佳人档案

姓名:孙茹男

身高:172CM

星座:水瓶座

职业:学生

爱好:表演摄影

喜欢的颜色:蓝色

喜欢的书:三毛的作品

喜欢的电影:牛仔裤的夏天

喜欢的电视剧:吸血鬼日记

喜欢的零食:巧克力

喜欢的动物:小狗

喜欢的植物:栀子花

微访谈

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自己最向往,最满意的?

孙茹男:充实的生活,拥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有向其努力的动力。每年能抽出时间旅行,就是我特别向往的。

最近有没有特别迷恋的地方?

孙茹男:厦门的鼓浪屿,因为第一次去鼓浪屿遇上下大雨,没能好好感受鼓浪屿的惬意,蛮遗憾,也许是因为遗憾,所以才迷恋。

对于茶和茶文化,有些什么感想或理解?

孙茹男:我的理解比较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道更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平时喝不喝茶?

孙茹男:平时不常常喝茶,偶尔接触一下普洱茶、铁观音、花茶之类的。转载自《普洱》杂志2012年7期。

为茶类寻根,为普洱正名——张宏达的普洱茶研究


1823年有一个英国军人,叫勃鲁(R.BRUCE),他在印度与中国交界地域阿萨姆(ASSAM)的沙地耶(SADIYA)山中发现类似野生的大茶树。第二年(1824)勃鲁的哥哥勃鲁士(C.BRUCE)也发现同样的大茶树。当时的东印度公司(“立顿”的前身)垄断全球茶叶贸易的原料,主要采购的是印度茶叶,他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率先提出了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而英国人郝经生(J.Hutchinson)更是错误地提出认为茶树是印度原产,还说中国人在很早以前深入印度,把茶树种子带回中国,由此引发了一些专家对中国到底是不是茶树原产地的争议。

这种争议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这种转折是被张宏达先生的研究改变的,他开始了一项令世界植物界刮目相看、为之一振的科研计划——探究阿萨姆。张宏达先后入云南、进贵州、奔四川、到广西,在各个茶山区做调研。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张宏达先生的研究结出了硕果,改变和重新确立了茶种学研究的科学版图。

张宏达先生指出,印度本身没有发现过野树,可能在17世纪前后,印度的阿萨姆有当地的掸族人从中国带回了茶树,开辟了茶园,由此逐渐发展起印度的植茶事业。

张宏达先生又从理论上证明,在中国分布的茶树有完整的系统发育体系,提出茶树、种茶、栽茶、制茶都不可能起源于印度。张教授的这一理论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后来人们从茶树的DNA测序也证明中国茶树植物具有最多的遗传多样,充分表明茶树是中国的原产。

张宏达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认为普洱茶野生种分布于阿萨姆—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南部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为更正这个历史错误,张宏达教授几度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在云南滇南部少数民族产茶居住区,终于发现和确定阿萨姆茶是为独立种,它和中国茶完全没有从属关系,且阿萨姆种是普洱茶原种,断定了印度阿萨姆种茶树原自云南西南部,并把阿萨姆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并得到了国家茶学界的广泛认可。

从张宏达研究的课题中,更加证实了中国不仅仅是茶树的发源地,而且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云南,它是我国茶组植物分类研究中所占比例种类最高,分布最广的省份。

刘文新:用‘心容天下’的理念做茶


“这里您看到的是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茶园,沿着这条路,我告诉大家这里就是信阳毛尖的发源地,传说中的第一棵茶树就是在这儿……”刘文新手指沙盘,语速极快,向来参观的贵宾介绍自己的文新茶叶基地。

这样的介绍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来的客人都是重量级的,需要刘文新亲自解说。

记者接过茶庄主人递上来的名片,各种头衔和荣誉占满了这方寸天地

信阳市中山北路205号,文新茶叶公司总部所在地;信阳市羊山新区新二十四大街北段,文新茶叶科技园。

去年12月14日上午九点,记者如约来到刘文新的办公室。

寒暄之余,记者接过茶庄主人递来的名片,各种头衔和荣誉占满了这方寸天地:“全国青联委员”、“共青团全国十五大代表”、“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劳动模范”等。

“这些荣誉你最看重哪个?”

“我都看重,都是国家给的,没有孰重孰轻。”刘文新指着自己的名片说。

办公室很大,大约有40平方米,几棵植物点缀其间,茶桌上配有全套功夫茶具。

刘文新选择了靠窗户的位子坐下来,窗外的文新茶叶广告正好在他的背后,色彩清雅。秘书小袁正在准备功夫茶——信阳红“中原一号”,罐装,是信阳红家族中的极品。

“品品我们的信阳红,省委卢书记都说了,信阳红,那是真的红啊。”

“我这人干事是这样,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成,我26岁就当信阳最年轻的政协委员了。”刘文新言语中透露出自豪感。

在记者还没有提问之前,刘文新已经开始自我介绍,显然他很熟悉媒体。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记者看到刘文新在给客人介绍自己时,指着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的背篓、账本、各种荣誉证书、还有一部“大哥大”说,这就是我的创业史。

我们的访谈就从他的奋斗史谈起。

“那个时候我干的事情太多了,3天也说不完”

“我记事的时候,6个人的田地,4个人干,那累的要命啊,现在想想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幼小的肩膀挑稻捆,压的要命,肩膀磨得都冒血。”刘文新把“累的要命”说了三遍。

1972年,刘文新出生在信阳市素有“北大荒”之称的平桥区肖王乡肖王村,兄妹7人,他排行老六,全家9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里。

1986年,贫困的家境已没有能力供他上学,只有辍学回家。14岁到17岁这3年,刘文新在家里养过鱼,放过鸭子,贩过青菜。

1989年,17岁的刘文新带着养鸭子、贩菜赚来的300元,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带着一床旧棉被,从乡下来到信阳市,开始卖鸡蛋。

“每天天不亮就上路,骑车10公里,从肖王庄往市内贩鸡蛋,现在20岁的小孩也不愿意去卖鸡蛋,那时我在心里发誓,我一定要出人头地。”

但城里的生活,让刘文新几番折腾下来,几乎所剩无几。

刘文新的姐夫是做茶叶生意的。他听姐夫说市场上的信阳毛尖很紧俏,而茶叶的利润要远远高于鸡蛋的利润,这激起了他对茶叶生意最初的兴趣。

“我一直都觉得,命运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里,就看我自己怎么把握了。”

第一次买卖茶叶,在姐夫的帮助下,刘文新掏出身上所有的积蓄,购买了7公斤,回来沿街叫卖。他很快发现,一斤鸡蛋只赚一两角,而一斤茶叶能赚一块多。刘文新意识到,信阳是茶乡,商机巨大。

刘文新说,那时候的日子过的很艰难,冬天里没有钱买袜子、买毛裤。衣着单薄的他照常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双脚经常被冻肿。每天晚上回到租住的小屋,都要用掰开的辣椒泡水洗脚,否则就疼得睡不着觉。

“那个时候我干的事情太多了,3天也说不完。”谈起当年,刘文新并没有失落的表情,相反,很惬意。

在文新茶馆里,今年已68岁的老郭谈起当年出摊卖茶的事,“我比他大20多岁,这小伙子聪明能干,能吃苦,嘴巴会说,搞不过他,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能成事。”

“那时摆地摊,谁也摆不过我,生意基本上都能做成,另外我选位置一绝,知道什么地方有人气,现在文新所有的茶馆都是我亲自选的,文新产业园区所在地位置很好吧,高速路出入口处,所有上下高速的车都会经过我的门前,不看也得看。”刘文新哈哈大笑,言语间透着精明。

“我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奠基人,哪个地方做的不好,它会影响我的声誉”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茶乡再难平静。这一年信阳市提出建设“中国茶都”,决定举办第一届茶叶节,并投巨资建设幸福路茶叶市场。已经摆了3年地摊的刘文新决定第一个吃螃蟹,怀揣着1万元现金租店铺卖茶,结束地摊生活。

“虽然有点累,但是生意很红火,每天过的很充实很自信,当年就赚了几万块钱。”刘文新说,从小的磨砺,使他对市场有着特别的洞察力,当人们还习惯于用报纸包装茶叶时,刘文新开始用塑料薄膜;当别人用塑料薄膜时,他就用彩印塑料袋;当别人用塑料袋时,他又用上了彩印金属盒、木制礼品盒……

“我这人善学,那个时候信阳的大街小巷,所有茶叶的包装都是我生产的。”

赚了钱,刘文新投资36万元购置了门面房。由于他经销的全是地道的大山毛尖,汤清色绿,味道醇厚,再加上价格公道,质量可靠,生意越做越大。他还聘请全国著名的茶叶专家作为公司的高级顾问,使“文新毛尖茶”的风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刘文新善于捕捉商机。他发现信阳毛尖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法保鲜,很多商家都不敢买进四五十块一斤的茶叶,因为一旦售不出次年就会出斑。刘文新再次抓住商机,装了信阳第一个专业保鲜库,把没人敢经营的茶叶装满冷库,等到大家的高端茶卖完了,只能到文新茶庄来批发。

“我保鲜起来的茶叶,质量好,叶绿色青,别处没有,价格虽然比原来的高出一倍但还是一售而空。”刘文新自豪地说。

1995年2月,刘文新成立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8月18日,文新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文新信阳毛尖”商标。

“那个时候年轻,思想活跃,虽然没有出过国,但经常看国外企业的书,知道国外很多知名企业,比如福特、松下都是用名字注册商标,我就想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刘文新说。

在文新茶馆所有的用具上,包括餐巾纸的盒子,都有“文新”两字。两字的旁边有一个像肯德基一样的商标,只不过图像换成了刘文新。

“高起步是最大的节约,低起步则是最大的浪费”

1998年,刘文新开茶叶店已7年,信阳国际茶叶节也举办了七届。这一届茶叶节中外宾朋云集,贵宾在品茶赏茶间隙,提出为什么信阳没有一家高档次的茶馆。说着无意,听着有心。刘文新决定在信阳建一家集文化、休闲、品茶为一体的茶艺馆。为此,他去北京中央美院重金聘请设计师。

“1999年,花了1万元请人设计,听起来可笑,在信阳,1000元都没有人愿意掏,那个时候我就有100多万元,已经购置了几处房产了。”

2000年9月,文新茶馆开张,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彭冲亲自题写了“文新茶艺馆”匾额。

“茶馆生意火得要命啊,当时像赶集一样,这桌刚走,立马就坐上了,一天卖水就可以卖到5000多元,我的经营策略特别多,一个想法接着一个想法,现在想想都可以写到北大、清华MBA的教科书里。”这一年,刘文新28岁。

紧接着,刘文新又投资千万元,在中山北路繁华地段修建了一幢2000多平方米的文新公司综合楼,除了销售中心、仓储、办公、职工食堂外,一半面积用来开办又一个茶艺馆,发展连锁经营。

2002年开业,刘文新请来了时任河南省工商联总商会会长张玉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国际知名茶叶专家沈培和等亲临现场。

这在信阳历史上是破天荒。

2006年,完成原始积累的刘文新决定到河南省会郑州打拼,先期,他凭借摆地摊看位置的眼光,选择郑州经四路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房屋,但遭到大家的反对,认为茶馆没有必要这么大,但刘文新毫不犹豫,拍板,干。

“连续几个月我都在工地吃住,瘦了18斤。”

现在,2000平方米的茶庄和茶艺馆,成为信阳毛尖在省会郑州最大的经营场所。

“高起步是最大的节约,低起步则是最大的浪费。”刘文新说。一位多年的朋友说,刘文新的不犹豫、不放弃,令人钦佩,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

“做生意其实就是经营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正直自信,堂堂正正做人”

“做生意其实就是在经营人,把人经营好了生意自然就成功。”刘文新说,商人更要懂得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情待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在文新茶馆和茶庄的每个桌上,都有一份最新的《文新茶》小报。茶馆里的服务员说,这份报纸的内容都是刘总亲自审定,每月都会发到各个茶馆。

“这是我们内部和外部沟通的桥梁,别看它小,力量大。”刘文新扬着手中的报纸说。

记者手上的《文新茶》报是2012年11月总第18期,共12个版,彩印。大部分内容是各级领导视察文新公司,刘文新陪同的图片,当然也有公司培训、员工工作心得这样的文字。第18期的头条标题是:省委书记卢展工与刘文新聊茶。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正直自信,堂堂正正做人,坚守道德的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刘文新刻意加重了“正直”两字的语气。

办公室的门再次敲响,访谈被打断,这是第四次。进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员工,刘文新在递过来的文件上迅速签上自己的名字,笔迹利落有力。

“昨天晚上你发短信给我,我没有回,你知道原因吗?”刘文新抬头,这位员工一脸尴尬。

“公司员工发短信给我,我很少有不回的,不回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次对你的任职,是我们高层经过认真商讨过的,你怎么能说自己不行呢,人要有自信,这么多年还没有从我身上学到吗?自信。”

在文新茶园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园区路两边,每隔一米就有一块造型精美的石头,上面刻着人名,旁边种一棵茶树。这是刘文新为每一个来视察的领导种下的。

“我最大的爱好是找人聊天,不管是做什么的,哪怕是80岁的老人,因为从小辍学,我对知识有无限的渴望,我总是把自己比喻成海绵,别人说着无心,我听着有意,学到的马上就用,我看到一本书,会很快发现其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利用。”

迅速学习,从细节处琢磨,汲取并转换成执行力是刘文新的过人之处。

在刘文新办公室的书橱里,摆放着有《成功管理者》、《中国茶叶年鉴》、《茶叶深加工技术》,也有畅销书《大秦帝国》,还有《在北大听讲座》丛书。

“我看的第一本书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刘文新说从胡雪岩身上辩证地学到了处事的方与圆,知道人脉就是财富,这是他从中得到最大的启示。

茶叶界一位郭姓老板说,这么多年,刘文新除了勤奋、聪明外,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把人经营好了。

“我是山乡农民的儿子,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困境,是我的心愿”

浉河区何家寨村的陈正军,十几年前和刘文新一样,靠卖茶叶维持生计,一年辛苦下来,只能落个“肚儿圆”。

今天,当陈正军成为文新公司建在何家寨毛尖生产基地的成员后,茶叶由公司统一收购,一年收入四五万元。

“现在都成为他的工人了,他是个干实事的人,只要是文新来收茶叶,我们都愿意给他。”陈正军说。

像陈正军一样,信阳市依靠文新公司致富的茶农有2万多人。“我是山乡农民的儿子。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信阳毛尖这个产业发展起来,让更多的茶农尽快富裕起来。”从提篮小卖到今天的规模经营,刘文新摒弃了小农意识,实现了从茶贩到茶商人生质的飞跃。

“那个时候,我带着公司员工和技术人员到山上为茶农讲课,农民欢迎得很,不信你上山问问。”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刘文新端起茶杯咂摸着。

“鸦反哺,羊跪乳”。刘文新说,我深爱着生我养我的山山水水,能有机会回报家乡父老乡亲,是我的荣幸。

“我把自己当成名茶复兴者,用‘心容天下’的理念做茶”

“你应该对茶很了解吧?”

“对茶叶历史的了解,是在做茶的过程中慢慢知道的,原来不知道茶树长什么样,现在我的茶馆在中国可以说是最大的店,福建、安徽、四川、湖北等地的茶馆我基本上都熟。”刘文新再次端起茶杯先闻后抿上一口,言外之意没有我不知道的。

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早已闻名遐迩。

宋代大文豪兼好茶之士苏东坡曾经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参加万国博览会时,信阳毛尖就已经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获得过金奖。

历史在前进,但信阳毛尖沉沦了,落伍了,在国际国内绿茶市场,很多年找不到信阳毛尖的品牌。

做了20年茶叶生意、谙熟信阳毛尖秉性的刘文新说:心有不甘!“‘名茶复兴者’这个提法,给人第一感觉是口气很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刘文新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名茶复兴者,当时谁都不敢提,觉得这是笑话。我把自己当成名茶复兴者,提出‘心容天下’的做茶理念。”刘文新拍着胸脯说。

刘文新第一次提出“心容天下”的做茶理念是在2005年,当时,很多信阳毛尖企业的老总不以为然:“心容天下跟信阳毛尖有什么关系,我们就是做茶叶的,我们赚钱就可以了。”

刘文新说,他喜欢绿色,青山,碧水,绿茶,透亮翠绿的茶汤,都是绿色。

至今,刘文新仍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每到采茶季节,他凌晨两三点就赶到大山茶区,穿梭于茶叶批发市场,查看茶样,挑选质量可靠的茶叶;有时还翻山越岭到茶园和茶农家中查看,常常一天要跑七八十公里路。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打造信阳毛尖的精品品牌,我们要做精、做透、做信阳毛尖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专家。我知道,要复兴信阳毛尖这一块金字牌匾,我们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历史造就了信阳毛尖,我们又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作名茶复兴者,义不容辞!”刘文新坚定地说。

文新茶叶团队总结刘文新的口头禅,“你听明白了吗?”这是他向下属交代工作完毕后总会加上的一句,其实他是希望团队能准确无误地明白他的想法和意图,希望团队在思维和行动上,也能跑的更快一些。毕竟,名茶复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时间接近中午,窗户外冬日的太阳照在“文新茶叶心容天下”广告牌上:一张刚毅、阳光、俊朗的面孔,一杯浓酽翠绿的茶水,背景是隐现的千重山水,给人以无限的意境和蕴味。

“我最喜欢这样两个称呼:茶乡致富带头人、名茶复兴者。”刘文新自言自语、意犹未尽。

茶桌上,IPAD播放着由他担任总策划制作的MTV《心容天下》:“人生草木间,此字念个茶,妙在清新绽新芽,妙在爱无暇,云雾赠灵气,日月赋精华,一杯温馨品华夏,复兴看名茶。心容天下同泡一壶茶,香透了秦砖汉瓦,香醉了琴棋书画,和颜悦色共品温馨茶,亲近了你我他,和谐了泱泱中华……”

后记

除了随机走访,这次正式访谈进行了两个小时,秘书小袁一直在泡茶、倒茶,前后十次。刘文新在访谈中间签了四次字,听了两次工作汇报,通过批评的方式鼓励了一名员工,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是他在说,我听并记录。

有种说法,企业家是天生的,除了智慧、眼光、胸怀外,企业家往往有着天生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直觉。对谈中,感知刘文新行胜于言,但不盲目,心中有数,就像他开车,可以开得很快,但一定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他对毛尖的熟悉,一把茶叶抓到手里一看,是哪座山产的,价格是多少,他都知道。直觉判断的背后,其实是大量经验的积累。

刘文新说自己甚至连睡觉都在工作,我的理解是勤能补拙。

刘文新说老一(河南话,老板的意思)就是生产力。我的理解,老板就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领袖,更多的时候,老板是通过精神的力量来实现对企业的驾驭,刘文新也是如此。

刘文新说,他最近愈发喜欢回忆过去的时光了。有人认为这是人开始衰老的标志,但衰老是自然规律。我认为,也许通过回忆,他在收藏人性中最朴素而闪光的东西——本色、踏实、善良、吃苦精神。

刘文新说,这一辈子不会吃其他地方的草,只专一地把茶叶做大做强。我的理解是专一的人做专一的事。

“斗茶”为博取帝王欢心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斗牛”、“斗鸡”、“斗蟋蟀”;但也大家大多数都没听过“斗茶”吧。究竟什么叫“斗茶”?斗茶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哪些人喜爱斗茶?又都斗些什么名堂?

斗茶之兴当与贡茶有关

斗茶,又称为“茗战”。简单地说,就是品茗比赛,是将对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于是有人以为斗茶起自徽宗时,这种说法稍嫌武断,因为一种风气的形成不是说产生就能产生的,一定有它形成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斗茶的产生,据考证当与贡茶有很大的关系,贡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则是从唐代开始。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于是争相献上优质茶品,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大盛于宋代。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

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最后两句“胜若登先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饮茶既为朝廷所提倡,全国产量迅速增加,民间饮茶之风也比唐代更盛,于是斗茶由从制茶者间走入卖茶者当中。宋人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有妇人、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文人斗茶极为讲究

民间斗茶之风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后,文人们往往相约三五知己,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当时连寺院里的和尚们也都乐于此道,清人郑板桥有诗云:“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可见斗茶除了茶品好坏之外,更注重闲逸与精神素质,是一种性灵上互相引发与交流。

后来连皇帝也加入了斗茶的阵容,宋徽宗赵佶对茶尤有研究,并写成一册专着,题名《大观茶论》,书中分列二十余目,对茶的产制、烹试和品质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皇帝亲撰茶叶专着,这在中外历史倒还是头一遭。

斗茶的评比内容

究竟斗茶都斗些什么内容呢?由宋人蔡襄的《茶录》可略知一二,斗茶之风很早便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蔡襄称之为“试茶”,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种,制茶者造出茶来,自然首先要自己比较高下,于是相聚而品评。《茶录》中提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没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蔡襄是品茶专家,以为斗茶不仅是“斗”茶味的色香味,茶盏上不粘附茶水痕迹者才是上品。此外唐庚在所撰《斗茶记》中记载的也提到:“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书中还谈到:“不问团铸,茶贵在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新茶配活水,相得益彰,这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江邻几杂志》中记载了一则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情形:

“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故事里提到虽然苏舜元的茶叶不如蔡襄的好,但他因为用了天台山的“竹沥水”煎茶,才胜过蔡襄。 

斗茶虽起于建安一带,但由于它的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很快地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厌其精,不厌其巧。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到心头的内在感受,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斗茶包括斗香和斗味,由于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评比,所以茶的品第高下自有公正评价。

今日茶叶评比 实斗茶遗绪

这些年来,全省及各产茶省区所举办的名茶评比会,其实就是古代斗茶的一种延续。一般角逐时,各地将做工精细,品质最佳的茶叶带到会场,组成一个由各方公认的评茶大师组成评委会,将各地选送的茶叶密码编号,评委会成员依次先观外形、色泽,再逐一开汤审评,闻香品味;然后用手揉摸叶底,评估老嫩。总之,要对色、香、味、形四个茶叶品质构成因子当场逐一示牌打分,最后按高分到低分揭晓,排列名次。也有的采用专家评定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双方各按50%计算,然后按总分多少对号入座。

所以,斗茶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品质的评比方式,它与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茶宴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过,对今人而言,斗茶对创制和发掘名茶,对促进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以及茶叶品质的提升,无疑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更充实、丰富了品茗艺术的内容。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孙春辉:为茶,袖手天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