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文/周滨

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一个人的镜头行走

2006年时,学工业设计的李迅,放弃了朝九晚五的IT白领身份,转而投入了镜头的世界。这之前在上大学时,他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这小小镜头里的世界,为何如此神奇,能映出包罗万象的生活呢?只是大学时代,李迅的兴趣被日常生活所掩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选择和别人一样上班、下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回忆当初,他常常想到刚拿起相机的时候,和刚毕业的妹妹用手中仅剩的二三十元钱淘了两大盒最便宜的散装饼干,当了近一个星期的口粮。而为了省钱,他每天还要赶着饭点去蹭高教出版社后面最便宜的食堂,两个人一餐还不到五元钱。这种轨迹直到在他接触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和圈子后,才被打破了:因为偶然,他进了娱乐圈,写起了剧本、当起了演员,还当了制片人,目睹了银幕前后的种种精彩与落寞,这让他的心灵,泛起极大涟漪。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与相机为伴,我与镜头起舞,我用相机来品味生活,我用镜头来思考人生,我用相机来书写爱情,我用

有许多人羡慕李迅在娱乐圈的经历,怀着好奇的心理向他打听,而李迅只是淡淡地忠告:“做事先做人,要诚信,尽职尽责以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而不是以这份工作所能带来的利多利少来权衡。”其实李迅坦言,自己在最初拿起相机时,从没想过会改变这一生的历程,也没想过以它做自己的终生职业。摄影曾是他的一种记录和寄托,让他想起那闪烁画面下曾经埋藏的唏嘘和野心、那艰涩童年及苦苦求索并徘徊着的生活历程:“命运总是会绕着圈子和你开玩笑,我从刚出生一抱进电影院就停止啼哭目不转睛盯住大银幕的婴儿期,到小学、中学时代因自恋拍过镇上所有照相馆的青少年,到进入大学用赚到的第一笔钱为自己买了一架国产凤凰单反相机,再到2006年从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摄影,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命运既定的轨道上。所以我从此不再犹豫、顾忌,将所有情感都通过那刚入门的相机和镜头而呈现为一幅幅画面。我真正知道了,自己愿为此付出所有,愿以画面作为我对世界的表达。”

2006年时,李迅组成了自己的摄影团队,集体创作了摄影大片《那一年,那一抹青涩回忆的诞生》。这组镜头最终流行网络并一发不可收拾,而李迅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后来有许多个夜晚,他抱着电脑通宵工作到天明,试着将中国文化、西式时尚、画面冲击力、故事内涵性、人文关怀等种种元素融合在镜头方寸之间。他要用自己脑海中的本能画面,去创造利润并推动这个团队的集体发展,所以肩头的压力颇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最多睡六个小时,每天生活的感觉犹如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刻闲不下来却看着时间在身边飞逝。

“实在是太累了,我就想寻找一个更安宁更古典的内在世界,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而很幸运的是,这时我遇上了茶。”李迅微微一笑,那顶标志般的鸭舌帽下,是他若有所思的眼神。

一颗心的茶话空间

出生于湖北荆州的李迅,对故乡最深的记忆,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蓝天。他也记得在家乡周边的那些小城里,有着许多茶室,人们闲适地坐在一起,三五成群地聊天。在那漫长而青涩的少年时代里,他常回味这幅画面里的乡情乡韵,也对茶有了别样的好感。

“我真正喝茶是从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的,还记得第一次喝的那泡茶是信阳毛尖,那小小翠绿的叶片躺在清澈而透明的玻璃杯里,像青春一般动人。而那年我刚23岁,正徘徊在淡淡惆怅的初恋情愫中,喝完以后就觉得很特别,不但头脑清明,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许多。”从那以后,李迅深深爱上了绿茶,他爱绿茶的透明与澄澈,像他的心一般无瑕。

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李迅常常要进行大量的创作,为此他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这时茶就派上了用场。“平时我工作紧张、心情烦躁时会喝淡淡的绿茶,而心情低落时就会泡上一杯浓茶。因为摄影师的工作状态非常不定性,忙的时候可能通宵达旦,压力太大时我就用最爱的绿茶来减压,这不失为一个良方。”受李迅影响,他身边有许多的摄影师朋友都爱上了喝茶,一旦有闲暇的时刻,大家就会齐聚在李迅家,喝茶聊天,借以放松长期绷紧的心灵。

除了摄影的业余时间里,李迅还爱上了淘茶具,每当他在家邀朋友喝茶时,就会把各种珍藏的茶具拿出来,与友人共赏。而朋友们也知道他的爱好,所以就有人专门花费近万元买了上好的赠给他。这份情谊让李迅很感动。“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我很感激茶让我们惺惺相惜,在彼此的时间和空间里互相鼓励前进。我也会珍惜和茶的缘分,好好地欣赏它、品味它,感受我生命里难得的轻松。”李迅如是说。

在李迅眼里,其实茶是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物质,爱茶之人即使不太了解茶文化,却依旧能从清清茶汤中,感受它的韵味和精神,达到与茶在精神上的共鸣。而且更主要的,茶对人的身体极有好处,是一种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有很多的亚健康症状,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也像别人那样爱喝碳酸饮料,后来就发现这些可乐、雪碧什么的,喝多了会使人发胖、引起糖尿病,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导致出现骨质疏松。而爱上喝茶以后,我的精神感觉特别好,身体轻松了,整体健康指数也非常平稳,即使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依旧有许多创作的激情。”李迅笑言,自己也并不总是有时间摆上一整套茶具,更多的时候,他要为各种类型的商业大片来回奔走,手里就只能带一泡便携装的绿茶。“但是没关系,尽管形式简略了,但内质依旧存在,我用茶来稳定自己的心灵,使它不致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李迅进入了他的摄影培训小组,到外景地进行一组婚纱习作的训练。我发现这时候的他,完全进入了一个忘我的世界,闪烁在那镜头中的眼神,既有着不容置疑,又怀着雄心万丈。而这个文艺范儿十足的青年人,就在此时透露自己一直想要完成的心愿:“我想创作一些结合中国茶的题材,因为我觉得茶这种古老的物质,可以由镜头体现出不一般的青春时尚,让生活动感十足。我也想让这悠久传统的茶文化变得更自然、更轻快,让身边更多更广大的年轻人,都爱上喝茶,并懂得欣赏好茶。”

原来,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cy260.COm小编推荐

李瑞河的回甘人生


李瑞河,193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祖籍福建漳浦。现为天仁集团总裁、天福集团总裁。一个曾连续相亲三次都没人要的穷小子,却能坐上台湾茶业的头把交椅。

一个因“证券风波”而一败涂地甚至差点破产入狱的台湾老人,于58岁高龄进军祖国大陆,打造出“天福茗茶”这样首屈一指的茶业品牌。

他,就是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一个在茶中演绎人生传奇、同时把中国茶推向世界的风流人物。

把吃苦当吃补

李瑞河出身于茶农世家,从小就与祖母等劳作于茶园间。年幼时每逢采茶季节,他就为采茶的父亲和叔叔伯伯们送茶水,当他摇摇晃晃地走近茶园时他总会吆喝起来:“大家来吃茶喔!”

“我们当时的吃茶其实是喝茶梗泡的‘排骨茶’。”李瑞河回忆说,“当时种茶的人多,的人少,我们家跟一般农民一样都很穷,甚至一家人舍不得喝茶叶泡的茶,那些都留着卖,这正是所谓‘烧瓷的吃缺碗’。”

令他印象更深的是,有一次一位茶商到他家收购茶叶,当时天快黑了,正好是晚餐时间,眼看着茶商举棋不定,李瑞河的母亲就把客人留下,并且含泪宰杀了一只一直留下来下蛋的老母鸡。茶商酒足饭饱之后,才向李家收购400斤茶叶。茶农的卖茶难,母亲的挥泪杀鸡画面,李瑞河历历大目。

长大后,李家为了生计弃农从商,举家搬迁,开起了一家小茶店。李瑞河作为长子承担起家庭经济重任跑起业务,用一部脚踏车跑遍高雄、台南等地。每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李瑞河都会“入门看人意,入山看山势,见农说农话”。有时候看到主人家里小孩在做功课,他会关心一下书念得怎样,小孩有不懂的地方,他还会顺便拿起纸笔指导一下。“我反对强势推销,在卖东西给别人之前,要先学会关心别人。”李瑞河说。

慢慢地,李瑞河以自己的勤劳和诚恳打开当地市场。当然,商场如战场,随着市场的开拓,李瑞河触及了一些同行的利益,甚至受到威胁“再去找他们,有你好看的”。对此,李瑞河的父亲一直教导他以和为贵。

21岁那年,李瑞河入伍,部队生涯又给李瑞河上了一课,最苦的时候21天没洗澡。但他把吃苦当作进补,把“被管理”当作是“学习管理别人”,他说“差使别人之前,要先学会差使自己”。

三次相亲没人要

夸下海口促辉煌

成年后的李瑞河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一表人材。然而他却一直没找到对象。25岁时连续相亲三次均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售票小姐,还是代课老师都以“卖茶的没前途”、“家庭不富裕,弟妹多负担重”等理由拒绝了他。李瑞河解释说,当时兄妹共有9个,全家人就靠一个小茶店吃饭,人家一打听都吓一跳。当然,相亲的失败跟他埋头工作,没有积极主动追求对方也不无关系。26岁时,一战友实在看不过去,为他介绍个对象。刚开始,女方家长一听说他家情况就拉下脸。不过这次李瑞河没有退缩,而是壮大胆提亲:“我们家世代种茶,虽然兄妹多,但我打算以后让每个人都开一家茶行,我们9个兄妹一人开一家,那九家茶行就可以组成一个大公司,让你女儿当老板娘······”准岳父听后哈哈大笑:“年轻人,有气魄!”

就这样,李瑞河定下终身大事。结婚后的1961年11月10日,26岁的李瑞河率先在台南市西门路开第一家茶行——“天仁茗茶”。开店成本4万元台币中,有1.2万元台币是岳父交给女儿带到李家的,还有8000元台币是妻子变卖首饰的钱。肩负着那份亲情和责任,李瑞河破釜沉舟,立誓要“汗洗台南”,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军人精神去兑现他的诺言。14年后,李瑞河果真在台湾开了9家“天仁茗茶”,后来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他的店遍地开花,而且创办天仁茶厂、天仁茶园、陆羽茶艺中心等,当竞争对手感受到他的威胁时,他已是势不可挡,奇迹般地创建了资本额逾40亿元的天仁集团。

商海浮沉,失败不失志

1988年8月8日上午8时8分8秒,李瑞河与8位董事一起为天仁证券公司开幕剪彩,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那一长串“吉利”的数字并没给他带来好运,而是噩梦的开始。两年后,台湾股市崩盘,天仁证券因从事丙种垫款,出现30亿的财务损失。这对再有钱的人都是个晴天霹雳。出事后的连续7天,他几乎瘫痪在家,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为了避免引发更严重的一系列问题,一周后他还是提起精神处理危机。在记者会上,李瑞河坦承过失,并承诺:愿意用名下的财产来偿还债务,宁可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穷人。其落泪坦白的照片成为第二天各大报的头条新闻。随后他辞去一切职务,变卖家产抵债,包括在美国的一幢房子。为了恪守“成功的荣耀全体共享,失败的责任我肩独担”的信条,他还一人独担司法追究,好在不用服刑。他的诚信,他的重情重义,使他失去万贯家财的同时也赢得了尊重和信任。“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大陆市场的希望。”李瑞河说,经过1990年到1992年两年的疗养期,他重新振作,而诱发他人生第二春的,正是祖国大陆12亿人口的大市场。后来的事验证了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的事迹也成为闽南歌《爱拼才会赢》的最好注脚。

1993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瑞河筹集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后踌躇满志地转战大陆。由于在大陆是从福建起家,他把公司起名为“天福茶业公司”,打算产茶做外销。然而新的事业刚开始,打击又来了:生产的第一批茶从东南亚转运回台湾时,因政策原因被海关扣留4个货柜的茶叶,损失1000多万元台币。

出师未捷,李瑞河没有气馁。而是调整经营策略,转型做内销。这时候他表现出来的不是“老迈”而是“老道”,用他的话说是“在台湾行销茶业数十年,经验丰富,来大陆驾轻就熟”。在福建立足后他搬出以前积极的经验,迅速向全国扩张,由点到面。如在某大都市的闹区设点,在实践中培养服务人员,之后提拔优秀人才为店长,再派他到邻近区域开设店面,一间变两间,两间变四间······

他先后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1300多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云南、浙江、江苏等省建有14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3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天福”获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家茶业企业。天福集团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

2011年9月26日公司股票(天福06868.HK)在香港证交所主板上市。

以茶会友,以情留人

李瑞河在台湾茶界称王用了几十年时间,而在大陆这个十几亿人口的辽阔土地上驰骋,他却用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的成功秘密何在?李瑞河概括为“自助、人助、天助”。他说自助是前提,人助是纽带,天助是机遇。

“一个好汉三个帮。三国时有桃源三结义,有三个好汉就可以打造一个王国。”除了自已努力和把握机遇外,李瑞河最看重的还是“人”与“情”。

其实李瑞河在台湾时就与不少高官称兄道弟,来大陆后又巧妙运用茶业经济与政治的结合点,长袖善舞。曾有人借政治色彩问他“你到底是穿什么颜色衣服的”。李瑞河巧妙地说是“茶色”。他解释说,红、绿、蓝调配一起,就是茶泡出来的颜色。“茶是和平、和谐的饮料。”在李瑞河看来,茶能调和人际关系,能让你在寒冷时知道温暖、在得意时学会平静。他说,不要小看茶这种农产品,运用得好,它可以助你以茶会友,广交四海朋友。他补充说,人应该严谨而不失幽默,茶是个很好的介体,否则越老会越没人缘,越没人缘会越懒。

有一次,天福女员工泡茶时,李老询问她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有没有男朋友,还赞她几句。他说:“像这样,关心一下人家,开开玩笑,又不用付钱,却利人利已。”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李瑞河说“把员工当作自家人,这就是我的用人之道”。正因此,天福的管理被誉为“有人情味的管理”。而天福的企业文化和茶文化也随着“天福茗茶”这一品牌渐渐深入人心。惟一令李瑞河感到不足的是:“不够脚手(闽南语,意为不够人手)”。

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

如今,天福茗茶、天仁茗茶两大名牌正风靡世界,天福茶博物院也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茶文化基地,而天福茶学院则是全球首个专门培养茶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李瑞河,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经销商,也是茶文化积极推动者,业界有“世界茶王”之称。

说起近年来茶界群雄崛起,竞争激烈,李瑞河坦然笑道:“竞争虽然让人讨厌和紧张,但对我们长期投资者来说不但没什么影响,反而更有利。”他说关键是共同把蛋糕做大。随着大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上茶这种健康的饮料。

他还分析说,一个国家的国饮与国家政治、经济、人文是有密切联系的。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英国人向世界行销红茶,因此才有“立顿”;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因此才有“咖啡、可口可乐”;而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此中国的茶必将香飘四海。为此,李瑞河一边布点全球,积极备战,一边期盼国富民强。他说,反过来,茶也会影响一个民族。“日本人彬彬有礼,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作用。对于中国,我希望中国的茶道能塑造一个富而好礼、祥和乐利的‘大同社会’”。

天色渐晚,天福茶博物院通过广播播放《感恩的心》。李瑞河说,每天下班时间都会播这首歌。他说他这一生想感谢的人太多太多,也希望人们活着能心怀感恩。

李瑞河道:为人当心善志远,真正的伟大是平凡的,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的,真正的力量是温和的······

李师程:普洱茶是我人生重要的支柱


6月18日,在“一眼三国”的云南江城县,面对壮观的牛洛河万亩茶园,云南省文产联茶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先生,首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专访。这位被云南普洱茶香熏染了65年的茶人深情地说:“普洱茶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记者:有人说,您出生于易武的普洱茶世家,从小受茶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易武历史上众多的手工作坊和老字号茶品牌,并创造了辉煌的易武“茶庄文化”。历史上的40多个茶庄、40多个品牌,是与易武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产生于清代的茶庄文化,有自己的生命力,应该传承和保留。正由于挖掘、整理、传承了易武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才引来了众多的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和广东人,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的茶客到易武寻茶、做茶。“易武模式”适应了易武茶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了茶客对易武茶的特殊需求。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你和您的弟弟妹妹都是易武“安乐”老字号的传人,您怎么看待自己家族的这个老字号品牌?

李会长:我和我的弟妹们是易武“安乐号”的第四代传人。“安乐号”种茶、制茶的始祖为李氏十四代孙李祖培(字鸿宗)。清嘉庆年间,高祖鸿宗到易武做生意,看准茶叶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从事茶叶。道光四年(1824年)曾祖举家迁到易武,见易武街土地开发余地不大,就到离易武街5公里远的地方落户,决心在此开发能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茶园,所以把这个地方叫“易比”。道光三十年,高祖鸿宗去世,曾祖李开基(字肇业)继承父业,并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五年间,历经乡试、会试,经学政选拔上报朝廷为贡士,后由于赴考途中生病,缺考殿试,朝廷敕授“例贡进士”,皇清敕“修职佐郎”之职,成了监督采办贡茶的“专职茶官”。祖父治家有方,事业有成,至光绪年间已办起了茶店、药店、将易比发展成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可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大寨子,并创建“安乐号”茶庄。

曾祖去世后,祖父李炳荣继承茶庄。1925年,祖父去世,留下不到3岁的独子李定伟——易武安乐号的第三代传人,我的慈父。2004年,在易武茶业再度兴起时,我父亲李定伟带着我大妹李春仙办起了茶厂,恢复了安乐茶庄。2008年4月12日晚上九点,父亲在易比去世。安乐茶庄由大妹李春仙掌管。

“安乐号”和易武所有老字号一样,是易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安乐号”强调做茶先做人,我祖父在做茶、行医时,常常免收穷苦人家的医药费,免费让乡邻吃饭,特别注重与易比、易武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竭力营造百姓安居乐业、茶人平安快乐的氛围。

祖辈忠君爱民的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父亲在辞世前告诫我们:“只要求你们一辈子做好人、做好茶,家庭要团结,茶庄要和睦,兄弟姐妹要扭成一条绳,发展茶业,复兴祖业。”

作为曾经谋划并推动过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官员,我对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寄予厚望;作为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学者,我被民族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深深感染;作为易武“安乐”老茶号的第四代传人,我对所有的“老字号”情有独钟。

我人生有很多支柱,普洱茶产业和文化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李芷汀——93岁老茶商的传奇人生


93岁老茶人李芷汀近影记者祝田园摄

几起几落,不改诚信经营的初衷子承父业,对茶的热爱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祝田园实习生邱华

在张庄路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有一家名为“恒昌泰”的茶行。这家茶行,是1996年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成立时第一批进驻市场的商户。说起这家店,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镇店之宝”———今年93岁的老茶人李芷汀。

李老先生已经退隐近20年,但他还不时到儿女开的茶行来看看。从17岁入行当学徒起,李芷汀便与茶结下了一生的缘分。虽然几十年的岁月中命运有沉有浮,但他的视线从未离开过茶界,经营茶叶也始终恪守诚信的理念。

5月12日,在恒昌泰茶行,老人手捧一杯龙井茶,回忆起那些尘封的往事。

解放前

茶叶店里当学徒,与茶结下不解缘

李芷汀1921年出生于章丘水寨镇苑李庄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在他的少年时代,家里日子过得清苦。由于家境贫寒,1938年,17岁的他跟随父亲的叔伯兄弟李文强先生(“恒丰泰”茶行创始人)到济南城剪子巷附近的聚盛茶庄当学徒工。

那时,学徒不能站柜台,只能在货房里干活。勤奋好学的他很快便跟着师傅学会了茶叶拼配、品茶,并能熟练使用筛簸等各种制茶工具。

在聚盛茶庄干了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转到了一家安徽人开的安东茶行当店员。这里销售的都是产自安徽大别山的黄大茶,主要销往山东的泰安、莱芜和临沂等地。

在安东茶行工作的三年中,李芷汀了解到,茶叶是大别山产区的经济作物,当地人主要靠种茶、卖茶维持生计。“路上运货很难,要先用竹排将茶叶运到六安,从那里装船,一船装三车皮、大船装100吨货,到阜阳原墙集码头卸货,用独轮车将茶叶推到亳州,再用马车拉到商丘,然后用铁路运输到济南,”李芷汀说,“因为运输困难,收茶运茶的人盘缠不够,就给大别山茶产区先打白条,运达一个地方,由每个地方接货的茶行垫运费,等到把货都销出去了才能结账。春天采摘的茶叶,往往中秋节才能送到济南,大别山产区的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半年才能收回茶叶成本。”

大别山老百姓的贫困,激发出李芷汀深切的同情心。这也为他日后的茶叶经营理念打下了铺垫。

南下安徽卖茶叶,济南茶商求帮忙

由于跟错了安东茶行中的派系,三年后李芷汀失了业。别人介绍他来到筐市街东口的福元茶行当店员。但干了一年,李芷汀不满于该茶行经营方式保守,直接南下来到安徽省蚌埠市一家搞茶叶运输、颇负盛名的大中公司做业务。

当时,由于他在山东市场熟人多,这家公司让他专门负责往山东运送销售茶叶。李芷汀在此工作一年多后,国共内战打响,茶叶市场运输销售受到严重冲击。

1948年,他再度失业。但他没有气馁,联合在蚌埠茶行工作的济南几个老乡合伙,凑了几百元,在当地开了家“厚昶茶行”。

凭着多年积攒的经验和人脉,李芷汀将茶行运作得逐渐风生水起。济南的不少茶庄因为缺货源,都托熟人找到他,求他帮忙进货。有时候,就连济南当时最大的茶行———植灵茶行货源紧缺,也会找李芷汀帮着进货。

解放后

巨额银行贷款进茶,茶叶全分给其他同行

自从“三反”、“五反”运动后,国家鼓励发展商业。受到这一政策的鼓舞,1961年,回到济南的李芷汀独资开了家茶庄,起名为“谊农”。

当时,他并没有多少钱,但他做出了一件在别的茶商看来疯狂的举措:从人民银行贷款30万元,全部用来购入安徽大别山的茶。

要知道,那时候,人均月工资仅有一二十元钱,30万元无异于天文数字!李芷汀说,当时济南有七八十户茶庄,真正有资金能到南方茶叶产区进货的只有十家左右,而且大多数茶商对国家政策还持观望态度,没有胆量向银行大量贷款。“他们手里没有钱,在市场上也弄不到货(茶),就向市工商联反映,工商联找到我问情况,我说:‘谁有钱谁到我这里提货’!”李芷汀说。结果,茶庄的商人们纷纷到李芷汀处买货,他手里的茶叶还没等自己销售就都以成本价分给同行了。

李芷汀称,他后来想想,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因为南方有茶运不过来,这边的茶商又因没钱或缺货源进不到货,他贷款大批量进货,正好给双方搭设桥梁。

但也因为这件事,他差点被当成地主遭到批斗。

戴右派“帽子”21年,年届六旬重操旧业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济南成立了国营茶叶公司。李芷汀回到济南后,在该公司取得一席之地。而后,济南国营茶叶公司合并到济南市轴承厂,李芷汀当选为供销科科长。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1958年,李芷汀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革开始后,李芷汀一家老小被迫返回章丘老家。直到1979年,李芷汀终于获得平反,这才与家人回到济南过上稳定生活。

1983年,槐荫区茶叶公司聘请他担当销售顾问。据李芷汀讲,因为他常年与安徽大别山茶产区保持良好的关系,产区的茶农非常信任他,以他的名义进货都不用提前交货款,等货卖了再给钱。“从1983年到1995年,我给槐荫区茶叶公司赚了足有800万元的利润。”李芷汀说道。

1995年之后,部分国营商业逐渐变为自主经营,此时,李芷汀考虑自己年事已高,逐渐退居二线。

现如今

子孙继承事业,一家三代茶人

李芷汀有六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其中一儿一女继承了他的事业,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经营着茶叶生意。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李芷汀的儿子李茂鹏子承父业进入槐荫区茶叶公司工作,跟随在父亲身边十余年得到了老人家的言传身教,逐步成为公司的主要骨干力量。1996年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公司产生变故。时逢济南市茶叶批发市场成立,在父亲的支持鼓励下,李茂鹏成为第一批进驻市场的茶商。由于从小受到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李茂鹏对茶叶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很有前瞻性和独到的观察力。2000年,他大胆地第一个将普洱茶引入济南市场,之后几年在市场上把普洱茶经营得风生水起。

福建是产茶大省和茶品种最多的省份,云集了众多的制茶大师和审评专家。为了父亲将茶事业做得更加扎实、更加纯粹的心愿,2005年李茂鹏将公司总部迁至福建福州,一方面将茶叶经营品种扩大至红茶、青茶、普洱、绿茶、白茶、再加工茶等多个品类,并将销售区域扩大至北京、上海、江浙、山东、福建等全国众多地区;另一方面努力将恒昌泰打造成集茶叶销售、品种研发、茶味禅心、茶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产业集团。

2006年,李茂鹏遵从父亲的教诲,为了纪念和感恩将他父亲引入茶行业的前辈李文强先生,原本想将“恒丰泰”老字号传承下去,但因“恒丰泰”的品牌当时已被注册,父亲李芷汀又选取“恒昌泰”的字号,寓意“永恒、昌盛、太平地将茶的事业世代传承”。

李芷汀的六女儿李瑞杰十几年前从原先单位离职也投身于茶叶销售领域,几年前又从弟弟手中接管过济南茶叶批发市场的这家恒昌泰茶行,如今带着五姐的儿子从事茶叶销售,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恒昌泰茶行南墙正中位置挂着一幅名为《教子图》的国画。简单的笔墨生动勾勒出一对公鸡母鸡和翅膀下两只小雏鸡的形象。据悉,李芷汀夫妇都属鸡,子孙也有多人属鸡。李瑞杰说:“将这幅从北京一位著名画家处求得的国画挂在店中,意在提醒自己,经营茶叶要牢记父亲的教诲,做好人,卖好茶。”

记者手记

在见面之前,记者猜想过已经93岁高龄的李芷汀老人的相貌,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个佝偻着身躯、走路颤巍巍的老人。当5月12日下午在恒昌泰茶行里见面时,记者着实吃了一惊,因为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思路清晰,听力也不错,看起来顶多80岁的模样。

龙井、猴魁,对于名茶的产区情况,李芷汀老人讲起来头头是道。他说,成为茶人是他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卖茶比卖烟酒有益”,他身边有不少老茶人都挺长寿,身板硬朗。据称,他70多岁还能骑摩托车,2012年时还能骑自行车到英雄山锻炼身体。

李老风趣幽默,在与记者攀谈中,有多位顾客来店中喝茶聊天、选购茶叶,他说是我们在此有说有笑给店里带来了生意;李老又很客气,为了接受记者采访,他专门调整了作息时间,在茶行里一坐三个小时只起身活动过一次,临别时还称自己讲得不好,耽误了记者的时间。

礼让、谦和,这是李芷汀老人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茶,与李老相伴一生,已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包含着礼让与谦和精神的茶文化,已经渗透进他的骨髓,历经几十载沧桑,积淀成老茶人的一种品格。

人生如茶 茶如人生


恬静的午后,与同事沏上一壶清茶。当热水冲进杯中,茶叶浮上水面,而后舒展开来,茶香便弥漫着四周。

喝一口香茗,甘甘的味道,平淡无奇,可是,过了一会儿,一股淡淡的清香在唇齿间荡漾开来,令人回味无穷。当我把一杯茶喝完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已忘却。此时的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品茶了,因为茶能让你所有的烦恼都化成一缕清烟,被清风卷走,无论是生活上的,亦或是身心上的。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故事说的是:一位迷失者去向一位得道高僧求教,他问:“人生到底有何价值呢?”高僧无语,微笑着泡了一杯茶,他在杯中加了一些冷水,对那人说道:“你来品味一下这杯茶。”那人迷惑地看着高僧,不解高僧的用意,但他还是喝了一口。高僧问道:“这茶的味道如何?”那人说:“平而无味。大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高僧依旧是笑而不语,他又用温水泡了一杯茶,说:“你再来试一下这杯。”那人又喝了一口,说:“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高僧又笑着用沸水泡了另一杯茶,茶的那股特别的幽香弥漫在空气间,他示意让那人再喝一口,那人喝了一口,满脸的陶醉,说:“这杯茶浓郁甘甜。”高僧问:“你难道还不知道答案吗?”此时,他恍然大悟,说:“高僧,我懂了,多谢指点。”

其实,高僧的确很高,他借用了三杯茶,就把人生的价值一一叙述了出来,他的意思是:人生就如一杯茶,没有遇过挫折的人生,将会平而无味;而遇过一些小挫折的人生,它的味道就如那杯温水泡出来的茶,只是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并不精彩;而那些经历过大挫折的人生,它就如那杯热水泡出来的茶,拥有浓郁的香味,脱颖而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人的一生可以多姿多彩,也可平淡无奇,而这一切,又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所以,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挫折,大胆地去尝试吧,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便是了。

茶如人生 人生亦如茶


有人说,茶如人生,人生亦如茶。如此说来,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和瞬间,似乎也都像一杯茶,充满了玄机和韵味,只要慢慢去感受和品尝,就会觉得其味无穷。

双手捧着盛着春绿的茶杯置于鼻前,让浓郁得化不开的栗香在口鼻之间弥漫、缭绕,然后深深地吮吸、品味,这种感觉,美得无以言表。很久,我舍不得用开水将这种难得的感觉冲淡。在茶叶三品中,最让人留恋的就是鼻品了。

这里所说的春绿,指的是春天生产的绿茶。具体地说,就是绿茶中的名茶,也可以理解为高档绿茶,清明节以前采摘茶青,经过精细加工而成。茶叶聚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作为开春的第一批嫩叶,其营养成分丰富,没有任何污染,是茶叶中的上品。

懂得茶道的人都知道,茶叶品饮分为目品、鼻品和口品三个阶段,也可说是三个层次。

所谓目品,是指用目光欣赏茶叶浸泡前后的颜色、形状和姿态。有一次,我得到一些刚刚上市的龙井,打开包装,那股蕴含着新春气息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我连忙烧了一壶开水,用透明玻璃杯泡了一杯,先品为快。

制作龙井茶的原料,多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茶青,泡法大多为下投,即先茶后水。将开水倒入茶杯后,我看到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下,慢慢张开的茶叶上下翻飞,左右躲闪,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又似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像展翅欲飞的春燕,精彩绝伦,美不胜收。大约过了一分钟,茶叶一部分浮在水面,一部分沉入水底。这时,只见一枚已经泡开铺展成一芽二叶的茶叶,像一只美丽的凤凰,从水面慢慢地沉降到中间,然后轻轻地摇动着身子,很久很久,它就静静地浮在那里,像是故意展示它漂亮的身姿。还没尝到茶叶的滋味,已经先欣赏到茶叶的美丽,这无疑为接下来的品饮准备了一份好心情。

鼻品即闻香,这个“香”,包括茶叶和茶水的香味。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以紫砂材质的为例,大体包括茶盘、茶壶、茶洗、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茶匙、茶荷、茶漏、茶巾等。闻香杯约比大拇指粗长,专为鼻品茶香而制。茶艺师将泡好的茶水,从公道杯里倒入闻香杯后,立即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然后迅速地将二者合在一起,倒置过来,再放回茶盘上,这时,闻香杯就倒立在品茗杯里了。质量上好的杯具,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能够充分地咬合在一起。茶艺师在向上提闻香杯时,常常会连品茗杯带茶水同时提起来,然后以很快的速度送到你的面前,让你双掌合十捧在手心,再凑到鼻前感受茶水氤氲的气息和特有的芳香。这是鼻品的一种。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冲泡前的鼻品,那才叫沁人心脾,难能可贵。

李桂荣:茶,一位企业家的第二人生


李桂荣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一任天真”茶品牌创始人。作为一位经营企业十多年的企业家,色母经营是他的主业;而作为朋友眼中的“茶痴”,从2005年开始接触茶,特别是古树茶,茶已然是他的第二人生。

他与诸葛茶翁一起合作、习茶,经过数年,对古树茶有了自己的一个理解与把控。“一任天真”是他在对优质茶山茶资源品质的把控下创立的茶品牌,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个基于对茶理解的作品。

这杯茶因纯粹而不俗

真正说起来,茶品牌并不是他的主业,仅是他的兴趣与乐趣。因为他除了“一任天真”的茶品牌外,还有远在东莞的色母厂,这个他自我经营十多年的企业,是他的主业,更是他做茶的经济后盾。

然而正是这个浓烈的兴趣,以及完全出于喜欢而去做的茶,融入了李桂荣对茶的深刻理解而不俗。

这些年来,他每年都去茶山收茶,一年要去到四五次,为自己的茶品牌寻找资源。秋茶时大概十几二十天,春茶时去茶山的时间会长一点,大概一个月左右。

为了追求古树茶的纯正与高端品质,了解最极致最高端的普洱茶饮品是怎样的,于是一直探索。

这是一个不计成本去热爱的兴趣,所以“一任天真”的产品量不足以称为生意,更像是李桂荣基于自身对茶理解的一个作品,或许正是因爱而生,李桂荣才会热爱这片茶山,将每片茶叶视为纯净的真爱。

这份爱缠绵了十多年

这一切,都离不开他这些年与茶的缠绵。

作为年轻的企业家,李桂荣经营色母厂十多年,无论是家里还是办公室,都可以找到茶的踪影,可以说是一日不可无茶,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茶痴”。

2005年第一次接触茶,是从一杯古树茶开始,那入口滋味醇厚,韵味久留于口的感受久久让他难以忘怀。

在遇茶、寻茶,与茶相伴的这些日子里,他也加深了对茶的认知,经过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近两年自己也尝试着独立完成了几批茶。而且经过这两年身边朋友的品饮,都觉得他做的这些茶已经非常惊艳。

“当然,这些是朋友们过于夸奖啦,”李桂荣笑着如是说:“我把茶视为自己的一个人生作品,作品好坏只能他人评判,我自己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

潜心茶事,造就佳品

2017年头春古树纯料顶级红茶

“一任天真”头春古树晒红,精选云南勐海区古树头春纯料大叶种茶青制作。

2017头春古树晒红,不烘干,新茶的香气的确不够高扬,但正因为没有高温制程,红茶在留存上没有普通红茶2年的赏味期限制,蜜香会越来越好,轻揉捻,中发酵,低温干。

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

古树红茶汤色红黄,汤厚味甜,苦涩不强,气韵高雅,喉韵深,余味悠长。

叶底肥嫩鲜美,颜色褐中带黄,色泽油亮,茶条完整匀齐,果香浓郁。

2017南糯古茶头春古树纯料普洱茶生茶357克饼

头春纯料古树茶,特选南糯山头春纯料古树茶。

在原料精挑细选之余,生产工艺也毫不马虎,每一道工序都用心做到尽善尽美。

饼形整洁,条索紧结。

口感醇厚顺滑,层次丰富协调,苦感微弱,蜜韵悠扬。

汤色透亮,粘稠。生津十分明显,让人回味无穷。

备注:茗星个人经历及其产品信息皆由茗星本人提供。

人生如茶 品茶品人生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都独树一帜。“粗茶淡饭”、“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这些俗语表明,茶以及因茶而形成的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浸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不仅健康,茶还和高雅有不解之缘。人们通俗的看法是“俗人喝酒,高人品茗”。品茶要平和的心境,要悠闲的时间,要清雅的环境,要复杂的程序和种种讲究,在古代,这些显然只有文人墨客能享受得到。他们甚至认为茶的精髓就是整个世界的精髓,接近“道”的境界,于是有了“茶道”。于名山古刹之巅,清冽泉水之侧,享受一杯清茶——那就是神仙的感觉。无怪乎卢仝《七碗茶诗》言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饮茶不仅仅可以解渴,更重要的是使人沉静,让我们在现代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一个专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从古至今,名人雅士无不以茶为友。

喝茶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却被演化成一种艺术,让人喝出滋味来。这“滋味”不是感官得到的物质性的味,而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那便是哲理。人们称之为“禅味”。

人越来越忙,实在没有闲暇去体会茶中的什么禅味了。但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总还需要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坐下来静静喝一杯茶,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从茶艺的讲究中,暂时抛开烦恼,体味闲适之乐,享受片刻的宁静和一时的纯真,得到一个好心境。正所谓“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涤烦”。即使在今天,茶中的禅意仍然存在啊。

人生如茶,品茶如人生。平凡中见滋味,苦涩里有幽香。你我有缘,品一杯清茶,为心灵找一个无染的场所。讲疲惫放逐在空寂淡泊里,品味适淡宁静的悠然心境。

“朋友似茶,淡而悠长,久而弥香”。真正的朋友,心甚平静,情甚清淡,表面没有热闹,内心充满热情,没有锦上添花的敷衍,确有雪中送炭的真切,没有朝夕相伴的肉麻,确有心心相印的实在。真正的朋友,一个轻轻的握手,一句简短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就可以心照不宣地敞开胸怀,就可以如胶似漆地谈天说地。朋友间营造的氛围,如第一道茶那样纯洁,那样浓郁,那样芳香扑鼻。

茶如朋友,情浓于茶。春淡雾浓的日子,找一间干净的茶馆,瓦屋纸窗,窗内有古朴的况味,窗外是恬静的风景,水清茶绿,瓷杯是素雅的。茶不要太多,要有花相配。花不是在瓶里,是插在壁龛上。花不要多,只要一束。不要瓣舞香烈、色闹彩喧,只要含苞未吐、纯白素净的一束。喝茶的人也不要多,如周作人那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在众多的茶叶茶名里,你会感受到那茶名如花名,眼花缭乱中一饱眼福地尽情在茶海浩瀚的绿色红波里品茶听雨。什么红茶绿茶铁观音茉莉花,那名字极其优美动听。

而品茶人古往今来,在这个屏幕内外,细咽慢饮,各自品出茶道茶情,百味人生。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人生,有甘甜苦涩。茶,也有甘甜苦涩。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经过萎凋、杀菁、揉捻、晒干和蒸压。把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但此时此刻,人们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片片茶叶,而是关注这杯中之水了。当人们把茶水喝下,又不关注这杯茶水了,而是关注感受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当你尝到茶的清甜时是否尝到茶农的艰辛,当你尝到茶的醇香时是否尝到制茶人的劳累,当你尝到茶的甘美时是否尝到收茶人的困惑。

一杯茶,你是否品出它的天地之灵、自然之气、岁月之味?一杯茶,来之不易,当用心品尝啊!

茶,惟其苦涩,才能甘甜。

一个人在茶中有品味,自然对生活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自然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有操守。或许正是如此,中华民族才会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吧!也是如此,惟有茶能给我宁静和平实,也惟有茶才能给我人生的哲思。

茶中人生,哲理悠悠。朋友,不知你以为然否?

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岁月匆匆,白驹过隙。细想前尘往事,青春韶华,虽被生活荡涤的毫无色彩,却也残香依然。如一盏清茶,经过了滚热的水的浇灌,才能散发幽幽的芬芳。

人生百载,恍如梦幻。或富贵至极,或穷困潦倒,总是无法超脱在繁纷杂芜的尘世之外,世俗的虚幻的名利,任凭物欲的横流,人都有失去自我的时候。无法真正的做到,无欲无求,洒脱自然在喧嚣混沌的尘世间,渐渐的失去我们身上仅有一点宁静和纯真。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世事的纷扰,人间沧桑,有谁真正的想过,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古语说:懂茶者,必是“精行俭德之人”。所以,懂茶之人,必懂人生!

人生的坎坷艰辛,如杯中之茶,经火热之水浸泡,开始饮,虽苦涩无甘,但后味却清香宜人,杯盏之中余香仍留,耐人寻味。

茶,常与禅相通,相通在于禅理,故有“禅茶”之说。不知哪位大师所讲:“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亦即不知茶味”。

怎样从小小的茶壶中去感悟人生的挫折,如何从清淡的茶水里去品位人生哲理?也许,只有自己用心慢慢的体会了!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

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

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人生茶味


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杯清茶,一点一点地浸泡,慢慢地品尝,细细地回味,在氤氲的茶香中慢慢体会清香的悠远至味。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让心灵安静下来,做到处变不惊,从容淡定,物我两忘的。面对尘世里种种的诱惑,有多少人放弃了操守与品格,把自己送到了悬崖上?

其实,很多时候,你需要的,不是万千财富,而是一壶清茶。一个人,泡上一壶清茶,那清幽的茶香,会让你放下生活中的种种复杂,会让你慢慢思索和感悟,会洗去你心灵的尘埃。那袅袅的茶烟,也一定会给你清澈的领悟,让你的那一刻变得生动而博大,更会让你变得轻松而旷远。

生命中没有永远的精彩,也没有永远的不幸,岁月之河在经过了大浪淘沙的波涛之后,最后一定会归于平静。生命轮回,春秋枯荣,这烟火人间里的至味,我们安静下来之后,自然能够参悟。而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够放下?

如果能够邀请我们的家人一起,或者邀请我们的朋友一起,来品尝茶的滋味,那番情景,就不是一个温暖能形容的了。那份相守,那份瞩目,那份亲切,胜过多少冷静的承诺,胜过多少遥远的眺望啊。

对于我们来说,人生中所有的需求,其实我们都可以很简单地就可以拥有,不同的是,我们是否可以以一颗平静淡定的心,从容看待人生里的苦乐悲欢。

山水从不问人间恩怨,也不关心人生沉浮。

一壶清茶,自会带我们去山水之间,忘却尘世的云烟,放下人间的恩怨,享受自然的鸟语花香。

一壶清茶,能让我们笑看浮云流水,能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块垒,更可以让我们走向山川,拥有一颗博大的心。

茶味人生


茶,自在。一株茶树,简简单单,只要有立身之地,就什么也不会计较,山坡上、田埂边、岩缝里自在生长,而且往往“高山云雾出好茶”,鲜见有人将茶树当盆景来伺候。一片茶叶,朴朴实实,尽采山川风露之精华,率先绽放鲜嫩之新叶,即使让人采摘殆尽,也无怨无悔。一座茶园,密密匝匝,树与树、枝与枝、叶与叶互帮互衬,从不你争我夺,宛若一堵绿色城墙,又像一支整齐的队伍。正因为茶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人们在享受茶的无穷意蕴时,有谁牵挂过茶树呢?《庄子》里边讲,“相忘以生”、“忘适之适”。茶悠然自处、恬然自适,答案就在“忘”字。脱离了名缰利锁,活出了率性真实,故能圆融自在。

常言“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事是市井瓦肆、寻常巷陌、乡间村野的百姓生活,素来不离人间烟火,俗得不能再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粗茶淡饭,“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既是俭之所在,也是人之常情。在开门要办的七大俗事中,茶尽管排在最末,实际上又占据首要的位置。除了老话讲的“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其实是口腹之欲满足后的更高层次需求。窘可“大碗茶”,闲则细品茗。如若衣食足,便有闲工夫喝茶。可见,茶与人息息相关,既是日用必备,也是精神追求。

人固不能免俗,然人皆有雅致。一碗茶不仅折射俗世生活,而且映照精神世界,承载文化景观。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古人把茶称作“嘉木”、“瑞草”、“仙茗”,是要“贡五侯宅,奉帝王家”的。过去民间进贡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这说明,茶的出身其实是蛮高贵的。而在文士眼里,“琴棋书画诗酒茶”七大宝,茶是贯通其他六艺的,古诗词中常见有“听琴煮茗送残春”、“茶烟一榻拥书眠”、“诗清只为饮茶多”、“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等等之类的吟咏。不仅如此,茶还是状物感怀、抒发胸中块垒的仰赖之物。据说,东晋志士刘琨每“闻鸡起舞”必先饮茶,原因即在“体中溃闷,常仰真茶”。至于佛门寺庙,种茶、制茶、饮茶之风向来盛行,东晋时名僧慧远就曾在庐山植茶,敦煌行人单道开以饮茶苏助修,故有“禅茶一味”之说,意思是品茶如同参禅。到了唐代,喝茶蔚然成风,出现了茶圣陆羽写的《茶经》。自兹,茶作为一种文化广泛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制茶法有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由此又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画、茶道。茶由药用而食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这就有了艺术身段和文化意蕴。茶还是茶吗?不是,而是文化。茶溶于水,茶亦融入文明。古代中国不仅“以茶治边”,还借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把茶叶运往境外,茶在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文化使者、政治筹码的关键角色。由是观之,茶出入雅俗之间,无俗即无雅,其雅亦若俗,此间意蕴,尽显茶之本真。

世人都讲“最是知己便是茶”,苏东坡也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是人格化的“知己”、“佳人”,是助人排忧解愁的心爱之物。饮茶与其说是孤苦无助的内心独白,不如说是从容淡定的心灵对话,人道沧桑、万般心事都收纳于它的浮浮沉沉之中。因此,茶性蕴含茶德,茶德可悟茶道。何以见得?一曰隐忍。从采摘,杀青,揉捻,到焙火,最终还要经受沸水的考验,哪个环节不是百般蹂躏,万般折磨。茶始终隐忍,不忘初心,越是揉捻越能浓缩生命的精华,一遇沸水反能散发奉献的清香,为众生解渴、排毒、提神、怡情、静心、养性,从不讲求回报,可以说是“证得涅槃、普渡众生”。人生之修亦如是,只有历经栉风沐雨的砥砺,才能释放出人生的一脉幽香。古代的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居士修行先要“焚香”“煮茗”,都喜欢把日子浸泡在茶里,为的是过滤杂念、悟出菩提。坐禅、参禅的背后,下的正是一番隐忍的功夫。佛学大师赵朴初说,“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师从一片茶叶悟出许多佛法,涵养出云水禅心,难怪“无僧不爱茶,有寺必有茶”。次为贞洁。据《茶经》载,煮茶对水的要求最高,“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有诗言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都讲的是煮茶重水品,须是纯净、不受污染的活水,表明茶质玉洁不染、不容浊物。在古代婚俗中,之所以流行以茶叶作聘礼,就是因为“茶性不移”,象征男女爱情的专一和坚贞。再则清和。采茶讲时令,煮茶重火候,茶汤求均匀,水质决优劣,体现了和美、清静的自然法则。“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茶使人从杯盏中得到豁达、平和、恬淡,对清心修行、澄心静虑大有裨益。唐代有人把饮茶的好处提炼为“十德”,即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养志。照此说来,这“十德”既是茶性、茶品,也是茶德、茶道。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有情怀。有人说,喝咖啡的潇洒,喝酒的狂放,喝茶的含蓄。是的,茶没有咖啡苦,没有白酒烈,有的是本色滋味。杯盏之间,缕缕芬芳扑鼻而来,似空谷幽兰,又如桂香来袭。啜一小口,神清气爽;再啜一小口,沁人心脾;细细品茗,荡气回肠,正如古人所说“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很多时候,煮茶品茗更像是面对人生。饮茶不过拿起、放下两个简单的动作,过于执念于色、香、味、形,则难免举放失宜。人生的得失、宠辱、进退、甘苦,更应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事不能纠结于心、一味执着。茶香氤氲的日子最为悠闲,“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或夜对明月,或晨伴朝霞,水是沸的,心是静的,“心注一境”,宁静致远。如是,三五个友人围坐香樟院落,打来深山老泉,煮茶论道,畅谈古今,吟诗作对,泼墨挥毫,正如有联所云“说地谈天,且以烹茶寻雅趣;怡情悦性,还从赏月借春风”,其情其景,品的还是茶吗?分明品的是一种心情、一种缘分、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状态。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在开水中浮沉,人在社会中沉浮。品茶就是品人生。茶要细细品味才有滋有味,人生也是这样。茶浮茶沉、茶暖茶凉、茶盈茶虚、茶浓茶淡,都是人生滋味。有此心境,何来人走茶凉、茶尽杯空的感叹。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茶与人生


一杯苦苦的茶,一杯浓浓的茶,一杯香香的茶,这是许多人空闲时的最佳饮品。我也很喜欢茶这种饮品,首先是一阵苦,但回味起来,却是无比甘甜,使人的心扉顿时开敞,从苦中品味出甜,是一件多么舒畅的事!

儿时,我特别讨厌喝茶。因为茶太苦了,没有高乐高那么甜。毕竟那时我还小,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只是清楚地记得,那时的父亲特别喜欢喝茶。每天回家,父亲把一切繁琐的家务活都处理好,他就泡上一杯茉莉花香茶,一个人一边看当天的晚报,一边品着茶。我问他茶的味道如何,他便也给我泡了一杯,让我慢慢地品味,说是这样就能体会到他的感受。我无知地看了看爸爸,便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轻轻地了一口茶,可口中涌上来的是一股苦味。我不解地望着爸爸,爸爸喃喃自语道:“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时间慢慢地逝去,我也长大了。那时,我对茶完完全全改变了看法,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一种茶——苦丁茶。我对茶嘛,琢磨出四个字,也是对人生的看法“先苦后甜”。的确,人生如此,品茶也如此。我知道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对得,我随之而然。我学会了笑看人生,学会挑战自己,学会了认真对待,才会有结果,学会了许多许多。现在,我每天做作业时,都爱泡上一杯苦丁茶。一边做作业,一边品茶,体会人生中的奥秘之处。我此时此刻,我了一口桌子旁边的那杯苦丁茶,哇!这杯茶的味道好极了。我开始沉思,自言自语:“茶与人生”。

茶如人生


生命如此精彩,但是很多精彩随着年龄和阅历才会展现。茶便是如此。

35岁之前我都没怎么喝茶。现在却变成了茶不离手。有时想想为啥呢?年少不识茶滋味。

有趣的是,第一次强烈地想喝茶的时候,我不在中国。2003年在英国短期学习,很可能是本地食物的作用,我发现很想喝浓郁的红茶。虽然舌头不觉得好,但是身体很需要。

对英国茶文化早有所闻,所以我为英国朋友带去了绿茶,但是很失望地发现,人家客套两句,就回去喝斯里兰卡红茶去了。后来我发现,英国人虽然好茶,自己却不产茶。而中国虽然是茶叶的故乡,红茶产量却屈居世界第三,落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

不久后我回国,开始写美食,不断遇到茶圈儿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茶知识。原来世界范围人们喝的最多的是红茶,而中国人生产和消费则是绿茶居首。另外,中国人更爱喝所谓“原叶茶”,即叶片完整地制作而成的茶,而全世界人民主要以喝红碎茶为主。

中国人喝的茶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国外一般的红碎茶几个美金一磅(合0.91/斤),而我们在国内200-400元买的茶只能算是中低档。明前茶更是动辄上千一斤。

尽管如此,生为中国人很幸运,因为中国的茶类太多了。如果按地域分,估计有2,000多种茶,包括600多种地方名茶。更简单的分类是用颜色和发酵程度分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红茶和黑茶。

据说中国茶的历史已有5,000年。《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像这样的小故事,吸引着我这样的茶爱好者不断学习。

品茶如人生。有时候确实淡而无味,但也有时会充满惊喜。甚至偶尔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最好的是,你知道总有更多的好茶等着你去尝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李迅:茶摄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