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图为:聊起普洱茶的知识,孙纲信手拈来。本报记者陈莹摄

孙纲在烟台普洱圈里是个另类的人,他是圈里的先行者,经验老道、见多识广、不吝分享。又常常游离在圈外,极少与人荐茶,如果你是普洱新人,爱上他泡的那盏茶,他会送你一饼,也鲜少会谈起品牌。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认识普洱,源于一次偶然

中国古典文化中,茶道与禅学是玄之又玄的依存。孙纲与普洱的缘份,便有着这样的禅意。刚大学毕业时,孙纲给一位领导做秘书。领导爱茶,尤爱绿茶。受他的影响,20多岁的孙纲也喜欢到单位先泡上一盏绿茶。

每年新茶上市,孙纲都会选择性入手。大约在2006年年中的一天,由于工作繁忙,孙纲的办公室一时断了茶。

“我去问一位女同事借茶,正好是普洱。”那时正是普洱茶方兴未艾的时间,孙纲对它略有耳闻。可惜,单位女同事对茶根本不了解,只不过是取了普洱减肥的功效。这一泡品质低劣的普洱,让有了五六年茶史的孙纲很失望。

“几个月之后,普洱突然飙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孙纲说,2007年4月20日,被誉为21世纪内普洱收藏界一个波澜壮阔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市场上的指标品种“大益7542生饼”,30公斤(一件)飙到2.3万元,同样是在这一天,它旋即缩掉6千元。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可它恰恰又饱含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个性。普洱茶激进瞬变,让投资市场之外的人看得瞠目结舌。

与茶友不吝分享知识与口福

孙纲就是带着强烈的想要尝出一二的心态,购进了人生中第一饼普洱:大益7542。

“7542就像如今可追溯的代码差不多,75表示的是配方的年代,4是茶青的级别,2就是茶厂的代码。”如今聊起这些普洱的基础知识,孙纲信手拈来。

而那时,这款,不论价值几何,他都会动手冲泡。待对方呷上一口茶,孙纲就会很认真地说:“比绿茶,入口时苦涩味是不是厚重?很浓烈?”如若对方始终抓不住那一种感受,孙纲会毫不犹豫地再泡上一壶绿茶。

恰恰是孙纲的这份不吝分享知识与口福,让他在短短五六年间,便在普洱茶的圈子建立起了稳固与良好的声誉。

不想被囿于圈子之中

收藏带慢生活的节奏

喝到好茶,他会写品茶笔记

在孙纲家书房有一爿藏茶地,他常常会在那儿静坐许久,冥想那一寸天地里正默默发生着的吐纳生息。

采访的过程中,孙纲数次提醒记者,不要提及厂家和品牌。这种既乐于与同道享受茶之乐趣,又不予指导后辈采购方向的方式,恰恰是他不想被囿于圈子的风格。

由于风投的强势涉入,普洱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茶品中,市场化色彩最强烈的品种。

孙纲坦言,由于普洱在北方的发展势头,并不像南方一样火,也因此在烟台本地的“小圈子”里早已超过见面三分熟的交情。

“作为收藏人,我不能说哪个茶好、哪个茶不好,如同所有的事物都有适合、喜好一样。”孙纲这样解释。

事实上,普洱营销三驾马车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圈子营销。在这个营销模式中,茶友一旦爱上普洱,想要了解更多的普洱知识,与同好者交流便是最佳的渠道。不知不觉中,便进入这个圈子,茶友不单单在知识层面得到提升,还会品尝到很多听到却不容易见到的名品、藏品。渐渐地,圈子培养了一批志趣相投、口味一致的茶友。

而因为信任资深茶友,他所举荐的茶,往往是后入门的茶友购买的主要渠道。在圈子里浸润久了的孙纲,深谙此道,而这也成为让他与圈子若即若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天的午夜,临窗而坐,凉风习习,静静喝杯普洱,惬意。”钟爱普洱的孙纲,时常展现出与这个快节奏社会相异的禀性。就如同他对普洱茶的收藏,也是另类的,“收藏普洱茶的目的,无外乎有两种:自喝与投资升值,我个人是以第一为目的。”

在孙纲书房独辟出的一角,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收藏的近百款不同年份和产地的普洱。“每年新茶上市,我都会购入一些,其中75%都是用来自喝,剩下的25%才用来投资升值。”2009年,随着孙纲接触普洱越来越深入,最初秉持自喝、怕遇不到好茶的他预感到普洱波渐起。

“茶事,盛起于唐,道始于僧,兴于东瀛。流传至今,南方得其真叶,北方知皮毛者众,烟台浮于形式居多,几个明白茶之真味?简单之事,被商人趋利套之文化大帽,舍本逐末,何日还得我烟台清净树叶水?”孙纲的古典气质令很多收藏同道着迷。

孙纲的家里有很多把壶,一款买两到三把,分别泡不同的茶。为了观察茶种对相同泥料的壶养出来的效果区别。“我以前甚至讲究到一杯侍一茶,现在看来,没必要搞得那么累,喝茶是随性的事情,简单就好。”如今的孙纲不太拘泥于形式、器材、文化这些茶的衍生品,“可以玩玩,有兴趣可以深入,没兴趣可以附庸风雅,甚至可以不屑一顾,各有各的玩法,自个高兴就好。”

孙纲从不否认,在最初痴迷最深时,也曾不顾一切,“前些年,我追遍了几乎所有名山头的纯料老树,包括小圈内知名的纯料制作商及茶农。”

渐渐地,孙纲看穿了,他现在对纯料的态度是既不追求,也不排斥,偶尔喝喝调剂一下。但凡是包装印有百年老号、千年老树、纯手工石磨、千年野生等等这类字样的茶,他很少碰。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在孙纲的身上有着很浓郁的爱茶人的气息,而这也恰恰是很具有中国古典传统的“中庸”气度。普洱茶做为可入得了口的古董,其自身早已超越了“茶”本质的东西。

“多尝少买,多买大厂的常规茶,还是新手的首选。”孙纲拿出2009年入手的另一饼大益7542(901批),虽然经过了四年的时间,普洱干茶依然清香无异味、无潮霉等不良现象。

“前段显涩、微苦、化得较慢,伴低沉的蜜香。中段苦涩降,勐海特有蜜香扬,胶质感强,茶汤厚实,水路较粗,口腔留存度较久。后段寡淡,蜜香依然,加入显水味,中段的生津感此时显现,但不算强。泡了十道,应该还可以续泡几道,但我口重,所以放弃了。”在孙纲的品茶笔记上,记者看到他在2010年冲泡后的整体评价:“此茶刚进入第二年的普洱阶段,较初时青气稍褪,口腔刺激性略减,2009年第一批的茶质还是不错的,茶力不算突出,但尚足,有转化良好的趋势,值得期待。”

扩展阅读

著名导演“李威”我用普洱来怀旧


李威现在周围同事都喝普洱,久而久之,普洱色已经成了李威工作中对颜色的指认标识之一。

名人速写?

李威,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从《新疆日报》踏入传媒行业,先后任广东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和南方电视台综艺频道总导演,现任珠江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电视作品有《游吟人生》、《西域响土》、《魂系归途》、《木之韵》、《戏品超然》、《隐秘的境界》、《天使颂》、《生命交响曲》和《都市文身》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电视奖项。曾担任南方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导演、担任《重走唐僧西行路》、《香港回归十周年祈福法会》、《天音禅韵梵呗音乐会》的执行总导演。

和很多喝普洱的人不一样,李威钟情于普洱并不是因为它的养生保健作用,更不是因为普洱可以收藏增值投资,而是因为记忆里一段念念不忘的怀旧情怀。他喝普洱甚至不在乎所谓的年份、陈茶之香,关键是要对口,只要味道和当年在新疆牧民毡房里喝到的那碗飘着茶杆儿的解渴茶类似,就是对的茶。

凭记忆重拾旧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威初入《新疆日报》做文字记者,有时坐汽车,有时骑马,有时徒步跋涉到草原上牧民家里采访。在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在新疆,有客人来甚至可以不招待吃饭,但不能不敬茶,客来敬茶是主人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表达喜悦之情和诚挚欢迎。即使牧民家再简陋,家里还是少不了好茶。所以,李威到牧民毡房采访时,总能喝到当地最好的茶和用这茶调配的奶茶。“他们用刀把整块茶砖撬开,放一些到大铁锅里煮,下面柴火烧得正旺,几分钟茶便煮熟了。牧民一勺一勺舀到碗里分给我们喝。碗里的茶汤还飘着茶杆儿,一碗还冒着烟的热茶下肚,一天的车马疲惫顿时烟消云散。喝完茶我们也学着当地人咀嚼茶杆儿,甚是亲切。当时怎么都没法理解这么粗犷的茶竟然还有这么柔和的味道。”物资匮乏的年代,无论工作多么辛苦,总少不了一碗热茶的温暖。带着感激之情,李威把这“冒着烟儿、飘着杆儿”液体的颜色和味道铭记于心,成为他的好茶标准。

“自1990年来到广州以后,喝过很多好茶,但是始终没法找到在新疆喝茶的感觉。”后来结识做茶的朋友,在品茶之余,聊起各自喝茶经历,李威依稀记得当年新疆砖茶包装纸上写着“云南…砖茶”字样。朋友说,你喝的茶和普洱是一样的。原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饮用普洱砖茶历史由来已久。据《普洱府志》载,早在唐宋时已有生产,茶叶多被制成长方形砖块状,便于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少数民族地区,饮食中少蔬菜、多肉乳,喝砖茶有助于消解油腻,并能提高人体对高原低压缺氧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李威在朋友的引荐之下开始接触普洱,果不其然,就是当年砖茶之味。如今,到外面吃饭的时候,在诸多茶中李威会毫不犹豫选择普洱,他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喝茶选择这么多,选择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然而普洱是我不用选择的选择。因为我已经习惯它了。”

“给我调一个普洱色”

中国人喜欢用物体给颜色命名,比如说西瓜红、咖啡色。李威觉得“普洱算是中国的‘斋咖啡’,和咖啡的颜色非常接近,但是咖啡颜色比较死,浑浊不见底,不如普洱般透亮、清澈;普洱的颜色是活的,有温度。”李威现在周围同事都喝普洱,久而久之,普洱色已经成了李威工作中对颜色的指认标识之一,”有时候电视节目做后期选颜色的时候,我会跟同事说调一个普洱色,大家立马领悟,很快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在很多人讲究用泡普洱的时候,李威选择用大玻璃杯喝普洱,他说“喜欢透过玻璃杯观察普洱茶汤的颜色变化,晶莹剔透,灵动的颜色,是有生命的。”此时,茶面上还是少不了飘着几根茶杆儿,他说这是繁忙工作之余送给自己修心养性的视觉享受,并不奢侈。有时候,嚼着茶杆儿,看着玻璃杯里的普洱茶他会走神好长一段时间,仿佛回到了多年前围坐在新疆牧民毡房里的大铁锅边大碗喝茶的岁月。

文/闫涛,吴淑岚,

“中庸茶人”赵玉方:老茶品出新人生


赵玉方,53岁,石家庄人,工程企业家。玩儿茶、收藏茶、从茶里体味人生,他总结:茶是老的好,明天的茶永远比今天好喝,做人也一样,明天永远比今天进步。张雅琳/摄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3月6日讯:大多时候,人们了解一个人习惯用眼睛直观地去看,最终留下的只是视觉印象,而当你回忆起一个人时能留下一些“味道”,这是比“看”更高一级别的。赵玉方就是这样的人。他作为“茶界圈外”的潮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1500平方米的茶库和100吨的茶叶收藏总量,也不在于他喝一口茶立马就能说出茶叶的生产厂家和生产年代,而是因为他在茶中重新找回了自我,一如他所说,“肉体跑得太快了,灵魂得跟上。”

做人要像六堡茶

见到赵玉方的时候,他刚坐凌晨五点半的飞机从广州回来,脸上看不出疲倦的神色,坐在茶店里颇有兴致地泡着茶。“冲第一遍水,要倒掉,我们叫润茶。注水的方式有很多,高水细冲时,水对茶的作用力小;高水粗冲时能迅速把茶激活。不同的注水方式冲出来的茶汤不一样,不同产地的杯子泡出来的茶味道也不同。通常半老的杯子冲出来的茶比新杯子好喝。”他埋着头,一边说着,手上的动作也没停下,水流忽高忽低,壶盖与壶身碰出令人愉悦的声音,一愣神儿的工夫,一杯茶已推到面前。

尝一口,微苦,还带着股土腥气,但香气凝重,含在嘴里一团和气散不开。老赵介绍说,这是2000年广西生产的一种黑茶,叫六堡茶,也是他的生活茶。“普洱、茯茶属于热茶,白茶、绿茶属于凉茶。六堡茶居于两者之间,即便坐着喝一下午也没关系,你感觉不到它进到你的胃里,而是在全身上下融化开了,身体只有润的感觉。”他说得不含糊,没有把玩语言的油滑,字字平实。喜欢六堡茶,是因为它中庸,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他也是这样的人。

“圈外人”看茶看得清

赵玉方这次去广州的目的是与一些茶友访茶,鉴定两款茶的年份和价值。从外在信息上已经完全鉴别不出来了,只能通过内在信息,去喝、去品。有一款千两茶商家打算卖掉,但断定不了生产年代,也就无法判断其价值。赵玉方知道,千两茶在上世纪50年代生产过一批,六七十年代停产了,再次恢复生产是1983年。但他从口感上判断,茶既不是50年代也不是80年代的,而是介于两个年代之间,可70年代又没有厂家生产……

最终,他下了一个看似简单的结论——野千两,也就是茶农自己留下来的茶。“茶跟人差不多,科班出身和野茶出身价钱会大不相同。”老赵打趣道。他对比过60年的农家六堡茶跟同一时期的厂茶,“味道的确要差很多。”

老赵走到哪儿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把对茶的一些感受随时记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作为一个“圈外人”对茶的新认识。“为什么一些品茶会邀请我过去?因为圈里人对茶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我是做企业出身的,面临千变万化的市场,我有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当圈里人百思不得其解时,我给出了个概念‘野千两’——问题解决掉了。”他两手一摊,呵呵一乐,笑里满是成就感。

广州博物馆给一个卖普洱茶的商人三个月的时间展示茶的历史,商人专门请来设计团队,定的主线是“茶叶贸易”。老赵一听,说主线错了,广东在全国最出名的不是茶叶贸易,而是广东人喝茶的文化,“潮汕功夫茶”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占着重要地位的。他直接告诉那商人,贸易没意义,重要的是展示广东人的茶文化。商人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茶香要凝聚,生活也一样

赵玉方最开始喜欢上茶有一个细节,他去北京找一个收藏六堡茶的专家,专家喝了第一泡把茶一泼:你这个茶是哪个厂产的,再喝第二泡:你这个茶是哪个年份的,第三泡:你这个茶没法要。为什么?说出个一二三来。老赵一听就来兴趣了,当年就投资买了几千万的茶。通过这个细节他找到了生活的支撑点,玩儿茶、收茶。他现在很轻松地说:“只要经常喝,你也能喝出来。就好比一篇文章,懂文字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谁写的。”

以前总觉得,茶文化在庙堂之上,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没想到一句“经常喝”说明了一切。

很多人夸赵玉方学茶快,他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我只是多跟国家级的专家打交道,而不是跟茶商打交道。专家给我的信息很正,评价也是很客观的。不像我身边很多玩儿茶的人,太浮躁!”老赵说他们有领袖欲,炫耀自己有多少收藏、到处给别人讲茶。“他很少给人讲茶,讲得更多的是人生。老赵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能达到这些水平,就是因为追求的东西不同。弘一法师出家晚,但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才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河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南方这样评价他。

老赵从2009年开始接触茶文化,他说当时把自己的灵魂弄丢了,想从茶里找到更多值得精神去寄托的东西。“肉体跑得太快了,得想办法让精神追上它。”见记者不解,他又接着说,“当一个人做到花钱不眨眼的时候,是很可怕的,特别像我们这样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人,会出现空虚的状态,找不到创业时的激情了。”这类话是入不了大多数人的耳朵的,很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他就坐在你对面,你却对他“鄙视”不起来,因为他的眼神特别真诚,“我在39岁之前还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当我们什么都拥有的时候,追求会很散,找不到目标,生活也就没动力,这时候就不得不重新寻找目标。老赵说,评价一款茶的好坏,要品它的香是不是够凝聚,有些茶喝到嘴里香很散,给口腔和身体的信息是杂乱的,这就不是一款好茶。真正的好茶,香味要统一一致,生活也一样。

追求自在的茶道形式

最近他一直在思考中国的茶道究竟是什么?是“遥看草色近却无”的静谧?还是努力适应年轻人的价值观?“中国的茶道原本是让人静静地坐在那儿享受,而不是去奔跑、撒欢儿。”赵玉方参加茶圈人士举办的茶会,茶会上要求手机静音,要求正襟危坐……一结束,所有的人都长嘘一口气:太压抑了。

“现在的年轻人做不到这点。”他说,后来他干脆不刻意还原什么了,把很多形式都淡化掉,“边喝茶边玩儿手机,有什么不对?没有人会说你坐姿不对而体会不到茶的味道。”慢慢发现,来找他喝茶的总是年轻人居多,他不是迂腐的老夫子,是追求自在的一个人。与此同时,他也在把这份“自在”影响着身边更多的“茶人”,“喝茶只是一种形式,为了喝茶而喝茶没任何意义。”

石家庄一个知名企业家喜欢收藏玉,有一次喝茶时跟老赵说了这样一番话:首德次符,意思是如果一块玉的品质很好,不用给它加任何符号它依旧是一块好玉;如果它只是一块石头,再怎么细心雕琢,它也只是一块石头。人性本质的东西远远高于外在的东西,赵玉方没有玩物丧志,而是通过玩物来提升自我,玩儿茶,最后超越茶。

【稿件来源:河北青年报】

全茶叶冲泡法,爱茶人必知


黑茶浓郁厚实;白茶清淡爽滑;黄茶清香甘甜;绿茶清新宜人;青茶变化多端;红茶醇厚甘美。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习性,故泡茶有方,顺应其茶性泡出来的茶,才能最大发挥这一片片自然之叶,通窍、养肤、清心等神奇效用,下面与茶友分享各种茶叶最佳冲泡方法,以供参考!

不同茶类最佳冲泡方法

中国茶类划分有多种方法,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主要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六大类冲泡方法均有讲究。

1、绿茶

比较常见的绿茶有普龙茶、碧螺春、西湖龙井、蒙顶甘露等。这类茶比较细嫩,不适合滚烫的沸水冲泡,水温以80℃~85℃为宜,茶水比例以1:50为佳,冲泡时间为2~3分钟,泡出来的茶,汤色清翠碧绿而透明清澈,最好现泡现饮。

冲泡温度过高或时间过久,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容易被破坏,茶汤不但会变黄,其中的芳香物质也会挥发散失。瓷杯冲泡时先用四分之一的水把茶叶润一润,过20秒或半分钟再冲水饮用,一般不盖盖子,否则茶汤会发黄。玻璃杯泡茶,观看茶叶在水中的沉与浮,又是一种别样的情趣!

2、乌龙茶(亦称青茶)

乌龙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它具有红茶之甘醇、绿茶之鲜爽和花茶之芳香,深受茶友喜爱。品饮乌龙茶不仅可以生津止渴,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乌龙茶泡饮技艺三个要素,即泡茶用水、泡茶器具和泡饮技艺,并掌握“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的原则。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泡乌龙茶最好用专业的紫砂壶或盖碗杯,并且一定要用95℃的沸水,乌龙茶的投叶量比较大,茶叶基本是所用壶或盖碗的一半或更多,泡后加盖。

泡乌龙茶时,第一泡要倒掉,用倒掉的水可以把所有的杯子润一下,然后再倒入开水冲泡饮用。乌龙茶可冲泡多次,品质好的可冲泡7~8次,每次冲泡的时间由短到长,以2~5分钟为宜。

3、黄茶

黄茶属于轻发酵茶,蒙顶黄芽、君山银针、沩山毛尖等都属于黄茶。其茶质细嫩,水温太高会把茶叶烫熟,所以冲泡温度最好在85-90℃之间为宜。冲泡黄茶,按照茶具容量放入四分之一黄茶茶叶,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口味进行斟酌增减。

第一泡的最佳冲泡时间为30秒,第二泡延伸到60秒,第三泡再延伸至大概2分钟,这么泡出来的茶汤口感更佳。用玻璃杯或瓷杯,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银针为最佳,可欣赏茶叶似群笋破土,缓缓升降,堆绿叠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观。

4、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其代表名茶是祁门红茶。常见的红茶有高档工夫红条茶和红碎茶。与绿茶不同的是,高水温浸泡能够促进其中有益成分溶出。因而泡红茶最好用刚煮沸的水,用水量与绿茶相当,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高档工夫红条茶可冲泡3~4次,红碎茶则可冲泡1~2次。

红茶最好用盖碗和紫砂,用盖碗,能泡出它原味的口感,各方面层次分明,所以在试茶样时,都是用盖碗,方便闻香,能够准确的评出一泡茶的优缺点,但保温性没有紫砂好;有心情有情趣养壶就用紫砂。

5、黑茶

黑茶是后发酵茶,在储存中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然的陈化,在一定时间内,还有越陈越香的特点。黑茶不仅功效突出,而且不影响睡眠,特别适合晚上饮用。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说的就是黑茶,由此可见黑茶实在是一种集收藏,文化,健康与一体的非常的特别茶。

以安化黑茶为代表的黑茶,冲泡时也要用100℃的沸水。第一次冲泡黑茶,要用10~20秒钟快速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儿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不仅滤去了茶叶的杂质,而且使泡出的茶汤更香醇。后续冲泡时间常为2~3分钟。黑茶一般用专业的茶具来泡,紫砂壶、盖碗杯都可以,投放量一般是绿茶的2倍。

6、白茶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因鲜叶原料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泉城红、泉城绿、贡眉、寿眉及新白茶5种。白茶冲泡要选择一芽二叶初展,干茶翠绿鲜活略带金黄色,香气清高鲜爽,外形细秀、匀整的优质白茶。白茶冲泡选用上好的水是最重的,由于白茶冲泡要求原料细嫩,叶张较薄,所以冲泡时水温不宜太高,一般掌握在85-90℃为宜。

白茶冲泡选用透明玻璃杯或透明玻璃盖碗。白茶冲泡通过玻璃杯可以尽情地欣赏白茶在水中千姿百态,品其味、闻其香,更能观其叶白脉翠的独特品格。

茶叶是一片树叶,因它来自自然;茶,也是一口甘甜,因它源于生活。不浮夸,坚持喝生活茶。不肤浅,透过滋味去感动心灵。茶不讲大道理,只要自己用心去体会便可在泡茶、品茶、赏茶中获得最美的体验!

茶来茶往普洱茶


世人只知龙井却不晓普洱,近些年普洱茶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随着普洱粉人数的增多各种茶趣也越来越浓。我也不例外也是一个普洱茶的忠实粉丝。在接触普洱之前我也是一个小茶迷,喜欢喝各种茶,看见家里有什么茶都喜欢拿来品饮一下。喝茶的人往往都比较向往心灵上的清净,古往至今好多人都把茶与佛联系在一起。茶能使人禅定,茶能使人静心参悟….多不胜数。我却是茶者中的奇葩,不错,我喜欢喝茶但我也喜欢喝酒。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喝茶人不喝酒,我却不以为然。

“酒逢知己千杯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喜欢古人的豪迈,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坦然。那种怒发冲冠为红颜的直率情怀。反之,喝茶讲究的是修心内敛,恰巧与喝酒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那种淡然,儒雅,波澜不惊的心境也是我人生的大爱。茶即茶,酒即酒,人即人,何必在乎的太多,简单自在的活着就好。

无论什么东西一定要学会控制,适可而止。再好的东西吃多了,喝多了都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我虽然是一个普洱粉,不过我偶尔也喜欢喝一下其它的茶叶。众所周知能在民间留下好名声而又被世代传颂的事物都有其不可掩饰的特色。而我呢就喜欢去了解这些事物的特色,譬如喝茶。我喜欢去一一品味这些茶中的滋味,各种回味,其乐无穷。

喝茶其实对于我而言是一天静下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在当你徘徊在各种事情面前的时候,又没有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抉择。你可以泡上一壶含淡淡清香味的绿茶来缓解一下自己的内心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很多时候许多事情只要自己静下来,只需稍加思考就能得出最好的方法。

心静自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每当在自己觉得累了的时候,我说的累是指精神上面的累,那种感觉想必大家都会有所体会。我会为自己沏上一壶浓香饱满的乌龙茶,说实话乌龙茶对于提神的效果的确很明了。浓浓的香气吸入鼻孔,顿时精神会随之一怔。全身有关精神上的颓废已经去掉了一半,当你喝在嘴里的时候,那种舌尖上的苦会让你马上忘记身心上的疲惫。鼻孔之间呼吸着浓浓的香气,舌尖上回味着之前所残留着的微苦。味觉与嗅觉彼此交缠着,纵享彼此之间的丝滑,那种感觉是言传不了的。以此喻人,生活中我们大家都有累的时候,累才证明自己活着,舒服那是为死人准备的。有苦有甜那才叫生活,只要我们以另外的一种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甘甜处处可见。

初次接触普洱是在一年前,那时喝茶也有好长时间。不过说实话还真是第一次喝普洱茶,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去年的冬天,跟朋友去串门,还记得那天天气很冷。我和朋友到他家时都快冻僵了,围着取暖器烤半天才慢慢暖和起来。听朋友说他也是一个茶迷,本想开口讨点茶喝,哪知定眼看去人家已经已经在准备茶席了。看他在布茶席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茶迷,突然感觉自己在他面前简直就是大巫见小巫了。自嘲一笑便随朋友按席入座,他泡的茶很奇怪,茶叶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看着有点像黑茶,对就是黑茶,茶叶是压成圆圆的饼子,看着他用茶针取下一小块放入陶瓷盖碗,慢慢的卖弄起来,看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讲究。直到开汤,因为我知道黑茶汤色的颜色会稍微重些,不过看着他泡出来的汤色颜色的确很漂亮,我瞬间被那种汤色吸引住了。汤色红透,像极了陈年的葡萄酒,配合着水晶剔透般的公道杯,简直就是一块品质上乘的琥珀。

开始开茶了,茶气缓缓的被我吸入鼻腔,一种莫名的香气在我的脑海里盘绕着。这种香气很特别,它跟绿茶,黑茶,乌龙茶的香气都不同。我在心里憋出了一大堆问号,同时也伴随着一肚子的感叹号。随着我把茶喝入口中,入口柔,这是第一感觉。伴随着柔润的茶汤在口中的还有那缠绕在舌尖上的醇香,这种香仿佛是经过岁月沉淀过的,口齿鼻腔间都在弥漫着这种香气。下咽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滑,感觉就像小时候经常吃的果冻一样。这种茶汤第一次喝,这种口感让人有太多的感叹!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字“好茶”。太多的感叹,太多的疑问纠缠着我,不过朋友跟他正在谈正事我也不方便插上嘴,只好把问题憋回肚子里面。接下来又是一泡茶汤开出来了,这泡茶明显比第一泡的时候更要红透一些,我忍不住拿起瓷杯,凑到鼻腔前慢慢来感受它的香气。不错,这一泡茶香气比之前浓郁了很多,又是一堆问号缠绕在我的心中,茶不是越泡越淡吗?为何这茶一泡比一泡还要浓郁?接连喝了十多泡茶,滋味依然是那么荡人心魂。我终于忍不住了,果断的问出了我内心的疑问。为什么这茶香气那么特别?为什么口感上跟我以前喝过的黑茶区别会那么大?为什么这茶能泡这么多泡还不变味?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一下把我朋友跟他问懵了。接踵而至的是一种奇异的眼光盯在了我身上,我莫名的问为什么不回答我。接下来他两都笑了。

席间我听他们解释才知道,原来这个就是我们云南土生土长的普洱茶,哎~我这老脸都红到脖根了,这次泡的茶是普洱茶中的熟茶,普洱茶还有生茶。生茶的滋味比起熟茶来更值得品味,主要是熟茶比较温和一些,天冷了才给我们泡熟茶的。这一次没有白来,虽然弄出了好多笑柄,不过一句话挺值的。

这就是我个人的普洱茶趣。从之后我开始接触普洱茶,对普洱茶的爱也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的我开始接触的意义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面的东西我想我用一生也学习不完。现在经常跟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偶尔的时候也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发生。偶尔有朋友调侃我,你的茶道是什么?我都是理直气壮的告诉他们“一道跟一道不同”没什么别的,我不是什么茶大师。更不是什么禅师,喝茶只是一种心境,不求追求什么大道。“一道跟一道不同”茶如此,人生亦如此。

普洱茶人:周洁


普洱茶人:周洁

她轻拨琴弦

弦上流淌过四季

江南小桥流水上的桨声灯影、烟雨蒙蒙下的雨巷纸伞,背影已经远了、远了,一如琴声滴落在不可知的远方……这种时候,周洁不爱说话,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她,会剪一袭湖绿映荷的夏裙或着一身羽白飘花或烟紫淡雾的旗袍,自己泡一壶年份悠远的普洱,在半盏渺渺的茶悃里,慢品陈香,人静秋也静,一派古中国的调子,在大可堂里,颇有番占尽风情向小园的韵味。

走过地铁,萨克斯如泣如诉

有时还响起坎尼的《破晓时分》

上海出生的周洁,会想起傅聪把李白的狂放与莫扎特一比之说。传统与现代流行有多远呢,在周洁身上所谓传统美一点都不影响她自幼就酷爱欧美流行音乐,曾有小席琳迪翁的美称的她,欣赏爵士乐那种非常的都市、男性,非常的今夜、此时;而摇滚乐那种石破惊天的声效也令她有一种青春的兴奋。

她有时走得很远

只为体验

比如,只是沿着普洱茶香,周洁就会走到中国最遥远的边地景迈山,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去祭拜古茶园里的茶魂树,去倾听那些种茶民族部落让人落泪的古歌,去感受人可能有的最原生、最质朴的生活,没有人知道,在那种音乐中,她是否找到了《阿凡达》中那棵人类最后的灵魂树。

文/闲云

中庸、和谐与茶道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

孙春辉:为茶,袖手天下


时当金秋,暗香浮动。

茗战。

广州城一夜间成了普洱茶的江湖,是日,品茗高手均汇聚于此,只有一个目的:一决高下。

群雄争霸,风起云涌。

孙春辉显然是特别的一个。他不太喜欢说话,但散发着超越同龄人的镇定与自若,看不出锋芒。他总是一个人对着茶左闻右嗅,好像这江湖只剩他一人与茶独舞,别无他物。倒是很多人都说他不简单,身怀绝技!

不错,他的过人之处就是他品鉴茶的不二之法——定时定量。

有人说过,时间用在哪是看得见的。早在5年前,他就接触过各种茶,虽说不上精通,但自有一番见地。他泡茶习惯定时定量,每次泡茶都会称分量,冲泡时间都会固定,总是那么一丝不苟。由于看电视时对一见钟情,从此便“术业有专攻”起来。

当问起何以对大益茶有如此高超的了解和品评技艺时,他又只有四字:“多看多喝。”话不多,显然他很有斗志。

倒是句实在话,任何人确实只要“多看多喝”,都可以无师自通,可关键是这条路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尤其还是每次冲泡都要“定时定量”,大概那兴趣和耐心都被这“定”字磨尽了。

喝茶猜名,这种赛事本身有很多问题时很难克服的,因为就算是同一款茶,由于存放时间和条件的影响,有时确实会相识相见却不敢相认。

当被问及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时,他居然只说了句:“这倒是没什么影响。”他确实话不多,这显然很有斗志。

因为他只专注于他的茶。

他重视这场斗茶,除了他的泡茶原则之外,同样的茶品会反复喝,并且按照比赛的标准来,对水的要求也颇为讲究,他深知水对茶的色泽,滋味起着跟关键的作用。

被问到对接下来的比赛有何期待时,他心念一动,不禁展颜一笑,道:“期待宝马!但关键是在比赛中学习进步。”

也有人说过他这样的泡茶法得不到那种闲适自在的韵味,但他完全享受这种程式化带来的满足,但又不完全受程式化的约束,如果那样,茶就会失去生命力,这个度是要灵活掌握的。

他爱茶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据悉,孙春辉有个挺不错的背景,若子承父业想必也会有另一番作为,可人生有时真的像极了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有多美妙,而人也只有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会安心,安心才会开心。

茶,依旧令人心脾神骨皆请。这场茗战,永远没有输家,赢,不过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而真正的较量,应该是

谁愿为茶,袖手天下。

66位知名普洱茶人


按:网络流传近现代56位知名普洱茶人,颇有争议,角度不一,原因很多。在此基础上,我感觉还有疏漏,遂添补10位,并请有心人继续添加,普洱茶的历程,有他们的足迹——

特别说明,序号只为方便计数,排名不分先后。

01、张宏达

张宏达年轻的时候,他用生物学方法论证,茶的故乡在中国,把阿萨姆茶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他踏遍国土,发现了两个新的茶种——可可茶和苦茶。如今,虽已跨入94岁高龄,但他体魄康健,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以耄耋之年继续关心着茶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他就是茶学泰斗张宏达教授,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课题组的10位主要完成人之一。在他60多年学术生涯中为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和科教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奠定和构建了山茶属的系统分类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他以蜚声国际的科学成就被教研界尊称为“大师”。他毕生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耕耘,编著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出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调整和修改外国人的山茶属系统,并以充分的事实和根据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由此在现代科学视角上奠定了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02、邱辉

邱辉,原名邱维藩,字辉,男,云南昆明人,1929年5月生。1947年考入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49年5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政工队员、边纵四期干校政干班学员、武工队长、指导员、原普洱专署(今思茅市)建设科农林股长。1952年,先后任中茶普洱支公司股长、思茅行署外贸局茶叶科科长,行署茶叶领导小组副组长、行署茶办主要负责人。1995年12月离休,离休后至今继续在云南茶界发挥余热。

50年代中期,邱辉与同仁一道,组建茶区基层收购站(组),积极开展收购运销,深入茶山宣传,组织茶农垦复茶园,促进茶叶生产迅速恢复。他参与组织研制了第一台手摇、畜力和水力揉茶机,后推广应用传动、电机揉茶机,建立第一座节能土烘房和使用烘干机,促进从手工艺揉制到机械加工的转变。

撰写发表大量论文和其它相关文章:《论思茅地区茶叶生产区划》、《关于加速发展普洱茶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茶叶技术培训教材》(主编)、《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试点总结》、《茶叶(思茅茶叶篇)》、《关于在滇南江城县开发茶叶资源建立出口红茶基地的评估论证报告》、《漫话普洱茶》、《从邦崴古茶树的发现看茶树的起源与演化》、《论千家寨原始野生茶树植物群落在茶树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

03、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自愿赴边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考察发现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主编过《西双版纳文史资料茶叶专辑》。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出席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任组委会委员,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被收入《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

04、张毅

张毅,男,1941年生人,彝族,云南易武区区长,易武乡乡乡长,主任科员,于1996年退休。亲自组织指导发展新式茶园5000多亩;继承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并无偿传授给易武、象明、景洪、勐连、广西、南宁、韩国(李连喜)等地区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古六大茶山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100余家,使普洱茶的古老制法得到传承、延续,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民间传统手工制茶的流风遗韵。大大增加了茶农及地方财政的收入,带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易武人物谱》、《隶书字贴唐宋绝》。其中《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被收录入《国饮时代·普洱茶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普洱茶·经典文选》。

05、卢国龄

卢国龄所演绎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富于传奇色彩,但她自己总是把这些往事和现实,都付与淡定而亲切的笑意——眼睛里依然清澈的光芒,透露着那种卢国龄特有的正直仁爱、自信坚定,构成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令人感动和尊敬的美丽: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然生动,充满了卢国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已离休10余年,但她的目光依然凝望远方,她的脚步依然坚实:和老厂长邹炳良一道,带着勐海精神,创办了海湾茶厂,海湾茶厂的产品又创造了太多太多的荣誉。这些荣誉意味着,天下有好多好多的爱茶者能喝到质量卓越的好普洱茶。吉人天相,茶人茶寿。

06、邹炳良

邹炳良,男,汉族,生于1939年,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采用渥堆方法生产普洱茶最早探索、研究、重要的实践者之一。1957年到

爱普洱的快乐老太


文/杨坚红

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普洱,如果不是这个机会,可能我还是那个肥胖如熊,行动缓慢,一身病态的老妇人。很多人见了今天的我,都以为我一直就是这么个健康快乐,能跑能跳,爱说爱笑,爱玩爱闹,心态超好的快乐老人。我真的很感激南宁的好友,就因为在她家喝了一次普洱茶,竟然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13年前,因为身体不好,就从我热爱的教师岗位上提前退休了,当时我的体重是160多斤,走路边走边喘,上楼梯上三步停一停,爬得比蜗牛还慢,如后面有人喊,得费老大劲才能转过身去和人说话,脸上肥得像猪头,身体胖得像头熊。到医院体检,发现血压高,血脂高,心率快,体重严重超标,连我自己都认为过不了多久就应到上帝那报到了。南宁的同学知道我退了,极力邀请我去玩,因身体不好,一直推,一直推,推到2005年底,实在不好意思推了,才去了她家。同学见了我,几乎不认识了。

她大喊:“杨,是你吗?我的天哪!当年那个乒乓球打得虎虎生风,苗条如电线杆,让我们嫉妒得发狂的杨怎么能变成这个样子?造物弄人哪!”

我挪动着笨重的身子,饱含热泪向她走去,来了个熊抱,多年不见,大家都老了,但看起来我比她起码要老一轮,但实际上她只比我小不到一岁,悲催呀!

住了几天,想起区直机关还有一位好友,给她打个电话,约好去她家。到了好友家,她见我爬到四楼就气喘吁吁的,很是同情,马上给我泡茶喝。一闻,茶里有股特殊的香味,完全没有茶叶的味道。

我瞪着她:“拿什么东东糊弄我?这是茶吗?”

她慢条斯理地说:“你out啦,连普洱茶都不懂。”

我out啦?我这么一个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人也out啦?叫她找出普洱茶让我看看,是个圆圆的饼状物,上面写着七子饼,产自云南。云南我喜欢,少数民族众多,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已去过两次,但没注意过这玩意。其实不只是普洱茶,其他茶叶我也从未注意过。喝茶是小时候的事,那时喝的是妈妈泡的大罐茶,只是为了解渴,当开水喝的。长大后因打球,经常饱一顿饥一顿,胃出了问题,再也不敢喝茶。有人请我喝茶,我就把杯子拿在手里转来转去,装模作样地喝,其实一点也没喝进去,我可不想给自己的胃惹麻烦。所以茶叶之于我就如砒霜,恐避之而不及也。

端起茶杯,看着那亮如红酒的茶汤,甚是可爱。问好友:“你不会害我吧,我胃不好哦。”

好友笑着说:“放心吧,这是熟茶,养胃的,还能降脂降糖。我家那位喝了一段时间,血脂都差不多正常了。”

“你这是茶还是药嘛,别说得那么神乎其神的。”但看到那么漂亮的茶汤和诱人的香气,还是端起杯子一饮而尽,还真不错,喝到胃里暖暖的,很舒服。

快到饭点了,朋友留我在家吃饭,却怎么也不许我进厨房帮忙,我只好独自窝在客厅的沙发里,边自斟自饮着香醇的普洱茶,边看着无聊的肥皂剧,打发着无聊的时光。

奇怪,我突然觉得肚肚饿了,好久没有这感觉了。正好饭菜也做好了,可能是她们的手艺真的不错,反正那餐我吃的特来劲,特多,但饭后却没有饱胀感。平时吃的东西也差不多,但饭后总感到肚子胀胀的,不舒服。这天却没有任何不适感,难道真的是普洱茶起作用啦?

我问好友:“你放了太上老君炼的仙丹啦,消食效果怎么那么好?”

同学大笑:“仙丹可能没有,但王母娘娘的尿肯定有。”

“啪!”我赏了她一本杂志,这狗嘴里什么时候才能吐出象牙来呀!

从南宁回来后,我就把普洱茶放在了心上,俺不能再out啦。消食的作用肯定有,但得有理论根据。我不是科学家,不可能自己去做实验来论证它,但肯定已经有人作过了论证,我去找来学习总行吧。普洱茶,普洱茶,进了哪家书店我都问人家有没有普洱茶方面的书,答案基本一致:摇头。找呀找呀找呀找,终于被我找到了,没敬礼也没握手,拿起书本看开了。这是一本台湾记者写的书,封面上赫然写着:揭开普洱茶真面貌,教你分辨茶龄真伪,叫你买对茶、存好茶。嘿,我要的就是它,瞌睡遇枕头啦!

接受一样新东西,第一印象非常要紧,先入为主嘛。很庆幸我读对了书,为以后的。”

我们班长哀叹:“完了,普洱有毒,我们班的才女(错,是柴女,山大无柴的柴)中普洱毒太深了,无可救药啦!

老茶人贾天宝嘴巴里的普洱茶地理


贾天宝认为,笼统地说易武茶区的味道特点并不科学,原因是易武茶区各个地方的茶叶味道虽然是一种风格,但各个村寨又有各个村寨的特点。他说,在易武,麻黑的普洱茶比较温和,花香味明显,汤色清亮,新茶摆放上三个月就有不同味道出现,是变化非常快的一种茶;丁家寨的茶叶润滑度比较高,口感舒适,香气也好。茶树一般都是种植在房前屋后,所以味道口感跟高海拔地区的高山云雾茶有很大区别;属于古六大茶山之一的倚邦茶香气典型。跟附近山上采摘的茶叶味道不一样,而且做成砖还是饼,出来的香气都不一样,砖茶有荷香味;蛮砖茶叶的味道是回甘快,味道活性十足,饮用后两颊回甘的感觉十分舒服;芒枝的茶光是干嗅就已经很有特点了,一着水则香气袭来,这种香气自有其特点,用语言很难描述。

贾天宝对易武茶味道的把握十分细腻,早在普洱茶还没有起来之前。他已经喝了几十年以这个地区原料制作的绿茶。"绿茶和普洱茶虽然在制作工艺上走的是两条路,一个烘青,一个是晒青。原料的本质并无不同,差别明显的是味道。普洱茶的味道变化很快,讲述一个地区,一座山的味道,要从毛茶开始"他说。易武味:香扬水柔,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甘韵扩及两颊,刺激性较低。

贾天宝: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从事茶叶销售,具有30年以上的饮茶经历。2005年退休以后加入鸿庆号茶庄,专门经营易武茶区原料制作的普洱茶。

阮殿蓉:是哪一壶普洱服了你?爱茶人士的告白


人有人品、茶有茶品。人品乃人寄身世间的根本,茶品自然是茶为人所珍惜的特殊品质,人无品则精神无气象,节度无操守;茶无品则流于饕餮,味不正、神不在。人非圣贤,但成为圣贤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在此渐进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借助种种饱含精神特质的东西来冶炼自己,或以艺术陶冶情操,或以劳作体认艰辛,或以经史子集培育知识,或藉美景开阔胸襟,或以酒浇块垒,或以茶明心智,识淡泊等,大凡被视为精华者,全都品为上,容不得半点造次。作为普洱茶的经营者,我对“品”尤重之。众所周知,普洱茶之所以被称之为“茶中之茶”,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品质,即“香、甜、甘、苦、涩、津、气、陈”。从自己的角度看,这品质涵盖万千物种之妙味,机法通融,综合有度;从禅茶同心的角度看,这品质贯穿了生死法门,包罗生命进程于一汤、一色、一味之间,有静逸、有真知、有普渡。它的最高境界乃“无味之味”,多少省悟、多少历练、多少善举,多少悲悯,以及多少极致的功德和个体的脱尘之感,全部存之于一壶,由你自个儿去品、去悟。因此,能与普洱茶结缘,一直被我视为生命的奇遇。作为一种通灵的物质,普洱茶赐予我的是生命的恩惠和福祉。

我自始自终对普洱茶怀着敬畏之心情。记得在担任之旅中,我个人始终相信无论是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或者是其他茶业公司,逐利的欲望总是一再的被一壶壶的普洱茶所削弱,因为我们已经感到若干爱茶人士发出的告白,远远不如一壶香高味美的普洱茶来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我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朱向东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人孙纲用“中庸”的气度来爱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