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李威喜欢用大玻璃杯喝普洱,他说“喜欢透过玻璃杯观察普洱茶汤的颜色变化,晶莹剔透,灵动的颜色,是有生命的。”

李威现在周围同事都喝普洱,久而久之,普洱色已经成了李威工作中对颜色的指认标识之一。

李威,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从《新疆日报》踏入传媒行业,先后任广东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和南方电视台综艺频道总导演,现任珠江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电视作品有《游吟人生》、《西域响土》、《魂系归途》、《木之韵》、《戏品超然》、《隐秘的境界》、《天使颂》、《生命交响曲》和《都市文身》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电视奖项。曾担任南方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导演、担任《重走唐僧西行路》、《香港回归十周年祈福法会》、《天音禅韵梵呗音乐会》的执行总导演。

和很多喝普洱的人不一样,李威钟情于普洱并不是因为它的养生保健作用,更不是因为普洱可以收藏增值投资,而是因为记忆里一段念念不忘的怀旧情怀。他喝普洱甚至不在乎所谓的年份、陈茶之香,关键是要对口,只要味道和当年在新疆牧民毡房里喝到的那碗飘着茶杆儿的解渴茶类似,就是对的茶。

凭记忆重拾旧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威初入《新疆日报》做文字记者,有时坐汽车,有时骑马,有时徒步跋涉到草原上牧民家里采访。在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在新疆,有客人来甚至可以不招待吃饭,但不能不敬茶,客来敬茶是主人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表达喜悦之情和诚挚欢迎。即使牧民家再简陋,家里还是少不了好茶。所以,李威到牧民毡房采访时,总能喝到当地最好的茶和用这茶调配的奶茶。“他们用刀把整块茶砖撬开,放一些到大铁锅里煮,下面柴火烧得正旺,几分钟茶便煮熟了。牧民一勺一勺舀到碗里分给我们喝。碗里的茶汤还飘着茶杆儿,一碗还冒着烟的热茶下肚,一天的车马疲惫顿时烟消云散。喝完茶我们也学着当地人咀嚼茶杆儿,甚是亲切。当时怎么都没法理解这么粗犷的茶竟然还有这么柔和的味道。”物资匮乏的年代,无论工作多么辛苦,总少不了一碗热茶的温暖。带着感激之情,李威把这“冒着烟儿、飘着杆儿”液体的颜色和味道铭记于心,成为他的好茶标准。

“自1990年来到广州以后,喝过很多好茶,但是始终没法找到在新疆喝茶的感觉。”后来结识做茶的朋友,在品茶之余,聊起各自喝茶经历,李威依稀记得当年新疆砖茶包装纸上写着“云南…砖茶”字样。朋友说,你喝的茶和普洱是一样的。原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饮用普洱砖茶历史由来已久。据《普洱府志》载,早在唐宋时已有生产,茶叶多被制成长方形砖块状,便于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少数民族地区,饮食中少蔬菜、多肉乳,喝砖茶有助于消解油腻,并能提高人体对高原低压缺氧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李威在朋友的引荐之下开始接触普洱,果不其然,就是当年砖茶之味。如今,到外面吃饭的时候,在诸多茶中李威会毫不犹豫选择普洱,他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喝茶选择这么多,选择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情,然而普洱是我不用选择的选择。因为我已经习惯它了。”

“给我调一个普洱色”

中国人喜欢用物体给颜色命名,比如说西瓜红、咖啡色。李威觉得“普洱算是中国的‘斋咖啡’,和咖啡的颜色非常接近,但是咖啡颜色比较死,浑浊不见底,不如普洱般透亮、清澈;普洱的颜色是活的,有温度。”李威现在周围同事都喝普洱,久而久之,普洱色已经成了李威工作中对颜色的指认标识之一,”有时候电视节目做后期选颜色的时候,我会跟同事说调一个普洱色,大家立马领悟,很快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在很多人讲究用泡普洱的时候,李威选择用大玻璃杯喝普洱,他说“喜欢透过玻璃杯观察普洱茶汤的颜色变化,晶莹剔透,灵动的颜色,是有生命的。”此时,茶面上还是少不了飘着几根茶杆儿,他说这是繁忙工作之余送给自己修心养性的视觉享受,并不奢侈。有时候,嚼着茶杆儿,看着玻璃杯里的普洱茶他会走神好长一段时间,仿佛回到了多年前围坐在新疆牧民毡房里的大铁锅边大碗喝茶的岁月。

Cy260.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人孙纲用“中庸”的气度来爱茶


图为:聊起普洱茶的知识,孙纲信手拈来。本报记者陈莹摄

孙纲在烟台普洱圈里是个另类的人,他是圈里的先行者,经验老道、见多识广、不吝分享。又常常游离在圈外,极少与人荐茶,如果你是普洱新人,爱上他泡的那盏茶,他会送你一饼,也鲜少会谈起品牌。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认识普洱,源于一次偶然

中国古典文化中,茶道与禅学是玄之又玄的依存。孙纲与普洱的缘份,便有着这样的禅意。刚大学毕业时,孙纲给一位领导做秘书。领导爱茶,尤爱绿茶。受他的影响,20多岁的孙纲也喜欢到单位先泡上一盏绿茶。

每年新茶上市,孙纲都会选择性入手。大约在2006年年中的一天,由于工作繁忙,孙纲的办公室一时断了茶。

“我去问一位女同事借茶,正好是普洱。”那时正是普洱茶方兴未艾的时间,孙纲对它略有耳闻。可惜,单位女同事对茶根本不了解,只不过是取了普洱减肥的功效。这一泡品质低劣的普洱,让有了五六年茶史的孙纲很失望。

“几个月之后,普洱突然飙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孙纲说,2007年4月20日,被誉为21世纪内普洱收藏界一个波澜壮阔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市场上的指标品种“大益7542生饼”,30公斤(一件)飙到2.3万元,同样是在这一天,它旋即缩掉6千元。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可它恰恰又饱含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个性。普洱茶激进瞬变,让投资市场之外的人看得瞠目结舌。

与茶友不吝分享知识与口福

孙纲就是带着强烈的想要尝出一二的心态,购进了人生中第一饼普洱:大益7542。

“7542就像如今可追溯的代码差不多,75表示的是配方的年代,4是茶青的级别,2就是茶厂的代码。”如今聊起这些普洱的基础知识,孙纲信手拈来。

而那时,这款,不论价值几何,他都会动手冲泡。待对方呷上一口茶,孙纲就会很认真地说:“比绿茶,入口时苦涩味是不是厚重?很浓烈?”如若对方始终抓不住那一种感受,孙纲会毫不犹豫地再泡上一壶绿茶。

恰恰是孙纲的这份不吝分享知识与口福,让他在短短五六年间,便在普洱茶的圈子建立起了稳固与良好的声誉。

不想被囿于圈子之中

收藏带慢生活的节奏

喝到好茶,他会写品茶笔记

在孙纲家书房有一爿藏茶地,他常常会在那儿静坐许久,冥想那一寸天地里正默默发生着的吐纳生息。

采访的过程中,孙纲数次提醒记者,不要提及厂家和品牌。这种既乐于与同道享受茶之乐趣,又不予指导后辈采购方向的方式,恰恰是他不想被囿于圈子的风格。

由于风投的强势涉入,普洱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茶品中,市场化色彩最强烈的品种。

孙纲坦言,由于普洱在北方的发展势头,并不像南方一样火,也因此在烟台本地的“小圈子”里早已超过见面三分熟的交情。

“作为收藏人,我不能说哪个茶好、哪个茶不好,如同所有的事物都有适合、喜好一样。”孙纲这样解释。

事实上,普洱营销三驾马车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圈子营销。在这个营销模式中,茶友一旦爱上普洱,想要了解更多的普洱知识,与同好者交流便是最佳的渠道。不知不觉中,便进入这个圈子,茶友不单单在知识层面得到提升,还会品尝到很多听到却不容易见到的名品、藏品。渐渐地,圈子培养了一批志趣相投、口味一致的茶友。

而因为信任资深茶友,他所举荐的茶,往往是后入门的茶友购买的主要渠道。在圈子里浸润久了的孙纲,深谙此道,而这也成为让他与圈子若即若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天的午夜,临窗而坐,凉风习习,静静喝杯普洱,惬意。”钟爱普洱的孙纲,时常展现出与这个快节奏社会相异的禀性。就如同他对普洱茶的收藏,也是另类的,“收藏普洱茶的目的,无外乎有两种:自喝与投资升值,我个人是以第一为目的。”

在孙纲书房独辟出的一角,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收藏的近百款不同年份和产地的普洱。“每年新茶上市,我都会购入一些,其中75%都是用来自喝,剩下的25%才用来投资升值。”2009年,随着孙纲接触普洱越来越深入,最初秉持自喝、怕遇不到好茶的他预感到普洱波渐起。

“茶事,盛起于唐,道始于僧,兴于东瀛。流传至今,南方得其真叶,北方知皮毛者众,烟台浮于形式居多,几个明白茶之真味?简单之事,被商人趋利套之文化大帽,舍本逐末,何日还得我烟台清净树叶水?”孙纲的古典气质令很多收藏同道着迷。

孙纲的家里有很多把壶,一款买两到三把,分别泡不同的茶。为了观察茶种对相同泥料的壶养出来的效果区别。“我以前甚至讲究到一杯侍一茶,现在看来,没必要搞得那么累,喝茶是随性的事情,简单就好。”如今的孙纲不太拘泥于形式、器材、文化这些茶的衍生品,“可以玩玩,有兴趣可以深入,没兴趣可以附庸风雅,甚至可以不屑一顾,各有各的玩法,自个高兴就好。”

孙纲从不否认,在最初痴迷最深时,也曾不顾一切,“前些年,我追遍了几乎所有名山头的纯料老树,包括小圈内知名的纯料制作商及茶农。”

渐渐地,孙纲看穿了,他现在对纯料的态度是既不追求,也不排斥,偶尔喝喝调剂一下。但凡是包装印有百年老号、千年老树、纯手工石磨、千年野生等等这类字样的茶,他很少碰。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在孙纲的身上有着很浓郁的爱茶人的气息,而这也恰恰是很具有中国古典传统的“中庸”气度。普洱茶做为可入得了口的古董,其自身早已超越了“茶”本质的东西。

“多尝少买,多买大厂的常规茶,还是新手的首选。”孙纲拿出2009年入手的另一饼大益7542(901批),虽然经过了四年的时间,普洱干茶依然清香无异味、无潮霉等不良现象。

“前段显涩、微苦、化得较慢,伴低沉的蜜香。中段苦涩降,勐海特有蜜香扬,胶质感强,茶汤厚实,水路较粗,口腔留存度较久。后段寡淡,蜜香依然,加入显水味,中段的生津感此时显现,但不算强。泡了十道,应该还可以续泡几道,但我口重,所以放弃了。”在孙纲的品茶笔记上,记者看到他在2010年冲泡后的整体评价:“此茶刚进入第二年的普洱阶段,较初时青气稍褪,口腔刺激性略减,2009年第一批的茶质还是不错的,茶力不算突出,但尚足,有转化良好的趋势,值得期待。”

周重林:我眼中的《普洱》和普洱茶


周重林:我眼中的《普洱》和普洱茶

周重林《普洱》杂志的副主编,全面主持普洱杂志的工作,今天我们来看看周重林眼中的《普洱》杂志和普洱茶

编辑付颖推荐:周重林现在虽然不在普洱茶行业了了,但是他对普洱茶行业的贡献在说话是最有分量的?

周重林:对,他的话是能够引起产业关注,他以前是省茶叶公司的总经理,后来是云南省茶业协会的会长,他对普洱茶很了解,而且有着30多年的经验。30年,足够成为一个专家了。其实,在云南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他们懂得怎么去种茶,怎么发酵,但他们对这个行业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且具备了系统的认识还要知道怎么写出来,写出来了还要知道怎么去传播,这个不容易。为什么现在普洱茶乱麻麻的?今天一个调,明天一个调,因为这完全是自己看不到,而要外地的人来发现。

新报:你怎么定义普洱茶?

周重林: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两极文化。一方面,它是贡品,是奢侈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便宜的,老百姓的,有很强的民生性。它既是日常生活性的,又具有它的皇家气息。所以,今天还有人搞马帮进京,这种事很有市场,但也是一种典型的自卑思想,在这些人的意识中,就是非得要进京,只有进了北京才厉害。前几天我又听说有人要挑着茶叶担上北京了,这简直是没事干了,茶业成了行为艺术表演,现在的运输这么方便了,你为什么不用火车不用飞机?非得要人走马驮?当然,我也不否认普洱茶奢侈性的一面。而居这两者之中的一部分人,他们觉得喝不喝都无所谓,这是一群很理性的人,他们认为,既然普洱茶那么好,那就不会一百年默默无闻,按说普洱茶出现了上千年,有史记载的上百年,可真找有效的信息却很少,文化的根基很脆弱。你说产业兴盛过,那它的原始积累哪里去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比较理性地看待普洱茶,慢慢地去推进它,形成一种坚实的文化基础,而现在是每个人都在插手,每个人都在发言,每个人都在抢夺话语权。我写过一个文章,叫《时间,普洱茶的精神内核》,很鲜明地给普洱茶做了定位。

新报:普洱茶把很多文化人都网络了进来,你觉得这些文化人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周重林:其实,有很多人懂,但写不出来,而能写的又就是那么几个人,不信你看看,如果过几天有别的什么东西热啦,大卖啦,又是这帮人!

新报:你怎么看待这些关于普洱茶的书籍?

周重林:只能说有些书呢,丰富了普洱茶,但是并没有给普洱茶带来理论上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突破。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很多东西,要么是访谈记,要么是到茶山走走,采访些老人,我把它定义为“田野考察记”。这种东西很简单,比如说我到一个地方去,我不了解普洱茶是什么东西,我可以去跑跑茶山,找几人问问,“你们觉得怎么样?”,实际上,大量的证据已经表明了,很多农民并不懂普洱茶。而且那些所谓的后继时代的传人,都是普洱茶热了,他们再转过来做普洱茶,这就跟钱钟书说的“野孩子认父亲”一样。

新报:在办杂志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最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动的事?

周重林: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像王洪波老师,还有何真老师,他们都是很优秀编辑和策划人,而且他们是跟我父辈同龄的人,在一起工作也没有代沟。他们当时觉得自己的观念比较落后了,想找个观念新的,其实不是这样,他们的观念也很新,有这种想法就已经很先进了。普洱市政府委托他们办杂志,他们找到我来参与,我也把我以前团队的一些人带到了杂志中来。一年中,他们付出了许多。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都很努力,同时,这也是多方促成的,是多方的资源整合,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资源整合。

新报:现在有没有想过要推出什么新的栏目?

周重林:我们目前新增的栏目呢,主要是发现了普洱茶的外延价值,我们接下来会准备改版,既要兼顾读者,读者要读着好读,不至于是一些太论文的东西,也要兼顾茶商。

新报:普洱茶在外国的情况怎么样?

周重林:这个不是很了解。据邹家驹先生介绍,八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在日本的销量很大,每年都是上千吨的销量,后来因为其他地方做假,市场受到了破坏。韩国还有中国普洱茶学院呢,姜育发就在韩国做普洱茶学院的院长。法国要好些,普洱茶在法国一直都有市场。有个叫甘普洱的老兵整个家族都在做普洱茶的生意。

新报:你觉得普洱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人们所认识,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周重林:我觉得很多人是因为好奇,还有人是因为看到了商机。其实,很多人搞不懂普洱茶是什么东西,说了半天,其实是长期空白。现在推出了那么多的刊物,很多报纸也刊登了相关的文章,也说明很多人都想搞清楚这个问题。

我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朱向东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茶来茶往普洱茶


世人只知龙井却不晓普洱,近些年普洱茶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随着普洱粉人数的增多各种茶趣也越来越浓。我也不例外也是一个普洱茶的忠实粉丝。在接触普洱之前我也是一个小茶迷,喜欢喝各种茶,看见家里有什么茶都喜欢拿来品饮一下。喝茶的人往往都比较向往心灵上的清净,古往至今好多人都把茶与佛联系在一起。茶能使人禅定,茶能使人静心参悟….多不胜数。我却是茶者中的奇葩,不错,我喜欢喝茶但我也喜欢喝酒。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喝茶人不喝酒,我却不以为然。

“酒逢知己千杯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喜欢古人的豪迈,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坦然。那种怒发冲冠为红颜的直率情怀。反之,喝茶讲究的是修心内敛,恰巧与喝酒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那种淡然,儒雅,波澜不惊的心境也是我人生的大爱。茶即茶,酒即酒,人即人,何必在乎的太多,简单自在的活着就好。

无论什么东西一定要学会控制,适可而止。再好的东西吃多了,喝多了都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我虽然是一个普洱粉,不过我偶尔也喜欢喝一下其它的茶叶。众所周知能在民间留下好名声而又被世代传颂的事物都有其不可掩饰的特色。而我呢就喜欢去了解这些事物的特色,譬如喝茶。我喜欢去一一品味这些茶中的滋味,各种回味,其乐无穷。

喝茶其实对于我而言是一天静下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在当你徘徊在各种事情面前的时候,又没有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抉择。你可以泡上一壶含淡淡清香味的绿茶来缓解一下自己的内心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很多时候许多事情只要自己静下来,只需稍加思考就能得出最好的方法。

心静自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每当在自己觉得累了的时候,我说的累是指精神上面的累,那种感觉想必大家都会有所体会。我会为自己沏上一壶浓香饱满的乌龙茶,说实话乌龙茶对于提神的效果的确很明了。浓浓的香气吸入鼻孔,顿时精神会随之一怔。全身有关精神上的颓废已经去掉了一半,当你喝在嘴里的时候,那种舌尖上的苦会让你马上忘记身心上的疲惫。鼻孔之间呼吸着浓浓的香气,舌尖上回味着之前所残留着的微苦。味觉与嗅觉彼此交缠着,纵享彼此之间的丝滑,那种感觉是言传不了的。以此喻人,生活中我们大家都有累的时候,累才证明自己活着,舒服那是为死人准备的。有苦有甜那才叫生活,只要我们以另外的一种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甘甜处处可见。

初次接触普洱是在一年前,那时喝茶也有好长时间。不过说实话还真是第一次喝普洱茶,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去年的冬天,跟朋友去串门,还记得那天天气很冷。我和朋友到他家时都快冻僵了,围着取暖器烤半天才慢慢暖和起来。听朋友说他也是一个茶迷,本想开口讨点茶喝,哪知定眼看去人家已经已经在准备茶席了。看他在布茶席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茶迷,突然感觉自己在他面前简直就是大巫见小巫了。自嘲一笑便随朋友按席入座,他泡的茶很奇怪,茶叶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看着有点像黑茶,对就是黑茶,茶叶是压成圆圆的饼子,看着他用茶针取下一小块放入陶瓷盖碗,慢慢的卖弄起来,看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讲究。直到开汤,因为我知道黑茶汤色的颜色会稍微重些,不过看着他泡出来的汤色颜色的确很漂亮,我瞬间被那种汤色吸引住了。汤色红透,像极了陈年的葡萄酒,配合着水晶剔透般的公道杯,简直就是一块品质上乘的琥珀。

开始开茶了,茶气缓缓的被我吸入鼻腔,一种莫名的香气在我的脑海里盘绕着。这种香气很特别,它跟绿茶,黑茶,乌龙茶的香气都不同。我在心里憋出了一大堆问号,同时也伴随着一肚子的感叹号。随着我把茶喝入口中,入口柔,这是第一感觉。伴随着柔润的茶汤在口中的还有那缠绕在舌尖上的醇香,这种香仿佛是经过岁月沉淀过的,口齿鼻腔间都在弥漫着这种香气。下咽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滑,感觉就像小时候经常吃的果冻一样。这种茶汤第一次喝,这种口感让人有太多的感叹!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字“好茶”。太多的感叹,太多的疑问纠缠着我,不过朋友跟他正在谈正事我也不方便插上嘴,只好把问题憋回肚子里面。接下来又是一泡茶汤开出来了,这泡茶明显比第一泡的时候更要红透一些,我忍不住拿起瓷杯,凑到鼻腔前慢慢来感受它的香气。不错,这一泡茶香气比之前浓郁了很多,又是一堆问号缠绕在我的心中,茶不是越泡越淡吗?为何这茶一泡比一泡还要浓郁?接连喝了十多泡茶,滋味依然是那么荡人心魂。我终于忍不住了,果断的问出了我内心的疑问。为什么这茶香气那么特别?为什么口感上跟我以前喝过的黑茶区别会那么大?为什么这茶能泡这么多泡还不变味?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一下把我朋友跟他问懵了。接踵而至的是一种奇异的眼光盯在了我身上,我莫名的问为什么不回答我。接下来他两都笑了。

席间我听他们解释才知道,原来这个就是我们云南土生土长的普洱茶,哎~我这老脸都红到脖根了,这次泡的茶是普洱茶中的熟茶,普洱茶还有生茶。生茶的滋味比起熟茶来更值得品味,主要是熟茶比较温和一些,天冷了才给我们泡熟茶的。这一次没有白来,虽然弄出了好多笑柄,不过一句话挺值的。

这就是我个人的普洱茶趣。从之后我开始接触普洱茶,对普洱茶的爱也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的我开始接触的意义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面的东西我想我用一生也学习不完。现在经常跟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偶尔的时候也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发生。偶尔有朋友调侃我,你的茶道是什么?我都是理直气壮的告诉他们“一道跟一道不同”没什么别的,我不是什么茶大师。更不是什么禅师,喝茶只是一种心境,不求追求什么大道。“一道跟一道不同”茶如此,人生亦如此。

吴远之:山海茶约,我来因为你在


每年,当枫叶红了的时候,当农夫们家家户户庆祝丰收的时候,我们大益益家兄弟姐妹们便收拾行囊,奔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无论路有多远,无论天气有多恶劣,也无论要换乘多少种交通工具,我们都会如约而至。

当上帝把茶籽撒在西双版纳高山上的时候,就注定了茶的命运,要从崇山峻岭,顺着黄河长江,流向大海,从一片简单至朴的小小树叶,化成五洲四海千百亿万人杯中温暖的茶汤,化成千百亿万人心中浓浓的乡愁和美丽的诗篇。茶人的命运也从此注定要以四海为家,天涯为邻,就像一滴水,毫无例外,奔向大海!

我们来到大连,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美丽的风景,可口的美食,还因为这里有我们的弟兄姐妹,有着一群和我们一样以茶为生的人,还有一大批懂茶、喜欢茶、热爱茶的茶友。当他们快乐时,忧伤时,激动时,幸福时,他们和我们心意相通,就像水滴和大海性情相通一样,我们拥有共同的茶基因,大益基因。

我来,因为你在。

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一棵茶树,也是弱不禁风的。当你独自在一个城市,一个街区,经营一间小小的大益店时,你是孤单的。竞争的无情,人心的无常,各种烦恼和困难,常让你无能为力,暗自神伤,而当一滴水归向大海,便拥有了地球上最伟大的力量,波澜壮阔,生生不息。当大益人紧紧拥抱时,我们会从对方信任的眼神中,感受到彼此那颗滚烫的心,千辛万苦,万语千言,瞬间溶化成人间最香浓的深情。

茶,茶人,是山的儿子,海的女儿。

大益之恋,山海茶约,我来,是因为你在。

此刻,我们的内心,都在听从同一个声音的召唤,那就是对自由、平安与富足的追求,是对生命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渴望与坚守。这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共同的生活理想。

我们的宗师,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自传中说,当他与朋友相约时,即使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他也义无反顾,绝不失约!

我来,因为你在。

当我们告别大连,当我们返回到日常工作岗位,今晚美妙的时光,每一个瞬间,将成为大海中一片美丽的浪花。大益人,将共同期待下次枫叶红了的时候。

我一定会来,

因为,你一定会在!

文/大益吴远之

(2013.10.12.在2013大益嘉年华“大益之夜”年度颁奖盛典上的致辞)

我为普洱“邪”—茶人黄刚访谈


我为普洱“邪”—茶人黄刚访谈

文/黄素贞

在北京的普洱茶界,有一个叫“京茶东邪”的人物,他就是黄刚。他说他从喝到第一杯普洱茶开始,自己的一生都无法抵御普洱茶的诱惑,他的“邪”都是普洱茶惹的祸。从一名军龄20年,具有中校军衔的转业军官,到一个对普洱茶如痴如醉的茶人,黄刚常会做出一些让人觉得邪乎的事情:他会因为得到一片好茶而大哭一场;他会拿价值不菲的老茶来培训自己茶馆的员工;他会在普洱茶最低迷的时候提着自己的行头奔走于全国各地开办普洱茶讲习班——“黄普茶校”;连邮件附件都不会发的他却能把自己的博客经营得风生水起,几乎日日更新,日日有看点,点击率超过50万。他笑称自己还会“就这么邪下去”……

普洱: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普洱茶?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契机?

黄刚:我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并不长,大概是2004年3月份的时候第一次喝到的普洱茶。我清楚地记得所喝的第一口普洱茶是“老茶头”。接触普洱茶是因为我要开茶馆,主动联系活跃在北京茶文化圈中的人士,他们就带我去了当时北京的几个茶城他们所熟悉的茶商那里,其中就包括普洱茶商。但是很遗憾,当时北京的普洱茶商还基本没有真正懂得普洱茶的,所以花了巨额学费而学不到东西就成为了必然。我可以说是北京较早为普洱茶交了学费的一批人之一。

普洱:谈谈您的习茶经历好吗?

黄刚:我的习茶经历,细说起来就话长了。我写过一篇博客叫做《我的普洱茶习茶之路》,概括起来就这么几句:“瞎打瞎撞冲进普洱茶圈,稀里糊涂交出巨额学费,运交华盖得遇良师益友,感恩图报决心回报普洱。”

普洱: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下,您从一个部队军人到一个活跃的普洱茶爱茶人士的过程中一些心理上的转变吗?

黄刚:如你所知,我在部队工作学习了20年,部队的这段生活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锻炼,在做茶后对我帮助较大的主要是认真钻研的态度和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走到今天。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接受了非常正统的教育,包括理想教育,所以每当遇有困难的时候我都想着要坚持走正路、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普洱: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普洱茶在北京的发展情况吗?

黄刚:我是北京普洱茶发展历史的见证人。04年及以前,北京很少有人消费普洱茶,大概是从05年起步,06、07年达到了高峰,并和全国市场一起跌入谷底。最火的时候,在马连道茶城言必称普洱。不管你是卖什么茶的,茶店里都会摆上一些茶饼。我的朋友中做东欧服装出口生意的,也拿出资金加入战团,腾出仓库来收了大批的普洱茶并跟大经销商们联手进退。

应该说,这就是盲目炒作了。盲目炒作的理论依据就是对“越陈越香”观点的片面理解,从商家到消费者都完全忽略了普洱茶需要陈化、陈化需要时间和环境条件这些最起码的基本常识。违背客观规律做事情就一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所以现在知道“普洱茶”这三个字的人很多很多了,喝普洱茶的人也不少,但与茶商的期望值相比差距还很大。

普洱:那目前普洱茶在北京市场的情况又如何呢?

黄刚:从我办普洱茶讲习班接触到的情况来看,普洱茶还没有成为京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喝茶的首选,普洱茶作为生活茶的消费量应该排在花茶、铁观音和绿茶之后。在中高端消费和茶礼品中,普洱茶也排在铁观音和绿茶之后。目前北京的普洱茶市场除了礼品市场之外,真正的个人消费市场乃可以看作是十分小众的爱好者市场。在这样的一个小众市场里面,主要活跃着一批自己掏钱买茶、对茶有一点认识的普洱茶爱好者,数量有限而且还被各种普洱茶的“理论”所引导并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但是这也让我们警惕:如果一个市场中的每一个份子都需要被培养成专家才能使得对市场及产品达成共识的话,这样的市场会有多大的生命力呢?

我说过,普洱茶真正的春天在于快速消费品的大量出现并被终端消费者所广泛接受。产量及质量稳定的云南普洱茶以袋泡茶、速溶茶、小迷你沱等形式大量出现在京城仍至全国各地的大型超市的时候,便是普洱茶第二个高潮到来之时。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普洱:“黄普茶校”从什么时候开办的,第一次在哪里开讲的?开办这个讲习班是基于什么原因?

黄刚:黄普茶校是2008年7月份开办的。第一次就是在北京露雨茗苑茶馆开讲的。办这个班纯属偶然。当时针对普洱茶的颓势,茶界比较悲观,有朋友写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普洱茶?》,我就开玩笑说我给你测试—下,办个讲习班看看普洱茶到底还有没有吸引力。就这样办起了班,没想到一直办下来了还受各地茶友盛情邀请办到了上海、广州、天津、南京、长沙、成都、昆明、青岛、温州等地。

现在,我已经不再从一个简单的办班角度来看待黄普茶校了。有个长期观察我的作家朋友已经把这归纳到“普洱茶现象”中去,并认为是一种可深入持续地做下去的“行为艺术”。我则认为这是推广普洱茶最好的“前沿阵地”。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比较顺畅地向我的朋友们表达我的思想、观点。这是一项比较适合长期做、比较适合我做的好事情。

普洱:黄普茶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参加的人员主要是些什么人?

黄刚:在茶馆、茶庄、教室都可以讲。一般是利用周末的时间,这样参加的茶友好安排时间。现场要求不高,只要有电能够烧水泡茶就行。一边讲、一边泡茶,边指导大家品饮边回答问题。学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公务员、企业老板、白领都有。只要是对普洱茶感兴趣者都可以参加。

普洱:与您接触感觉您是个比较慷慨的人,也经常会有朋友找您“蹭好茶”,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黄刚:我自己也是通过蹭老师们的茶而对普洱茶喝得比较明白的。有机会我还要去蹭老师们的茶,也会让更多的朋友特别是达到了临界点的朋友蹭到该喝的茶。周围有不少茶友是通过蹭我的茶而对普洱茶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的,基本上我喝过些什么茶他们就也喝过些什么茶,所以水平相当高。

普洱:您对普洱茶有什么自己的主张吗?

黄刚:如果说,我这几年时间里还为普洱茶做了点什么事情的话,那么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中生代的概念,主要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到2003年这段时间里生产出来的生茶,这些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数量,与新制生茶相比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化,但是还没有完全转化熟成到位。研究中生代茶的转化过程很有意义,对于了解总结普洱茶的规律、引导消费具有现实的作用。

二是提出了品鉴中生代普洱茶的三条重要标准,即:强烈而刚猛的茶气,丰富而愉悦的滋味,持久而绵长的香气。普洱茶因为存在后发酵,所以其他茶类的评审标准无法简单套用,这三条标准的归纳提出相信对于鉴别中生代茶的品质具有意义。

三是提出了普洱熟茶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方式,并归纳总结出了备阶段备仓储条件下熟茶的品鉴标准。

四是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归纳总结了《普洱茶基本冲泡方法》。因为是我们茶馆的“馆标”,被茶友们取汉语拼音简称GB,即国标的意思。呵呵,这是美好的愿望。

五是撰写了《漫步在品茗美学与艺术之间》系列文章,对于普洱茶提出了哲学与艺术层面的思考。

这最后—项,我觉碍在中国茶道文化建设方面有开创性,我自己也比较重视。

普洱:关于的根基。文章转载自《普洱》杂志!

马哲峰: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


导读:《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是马哲峰老师以美学的视觉审视普洱茶,分为五部分来讲述普洱茶的美,即:普洱茶的形态之美、普洱茶的汤色之美、普洱茶的香气之美、普洱茶的滋味之美、普洱茶的叶底之美,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人说茶中最难是普洱,我说茶中最美是普洱。普洱茶中从不缺乏美,设若我们以美学的视角审视普洱茶,那么,会从中照见一个怎样瑰丽的普洱新世界?且听我慢慢为您道来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

一、普洱茶的形态之美

以茶的形态变迁来俯瞰普洱茶,仿佛是一个因时空交错,遗落在遥远的七彩云南,绝世而独立佳人。当紧团茶倍极尊荣的唐宋时期,她抱朴守拙,以“散收,无采造法”自然钟野紫的形态,游离于中原人士的视野之外。中原腹地,紧团茶历唐宋元明数百年,遇上了出身草莽明太祖朱元璋,一道“罢造龙凤团茶”的圣旨,旧有的尊荣在君恩浅处,化作过眼云烟。或许是山高皇帝远,极边之地的云南,假以“蒸之成团,西蕃市之”现实需要之名,承继了紧团茶的衣钵。

有清一代,普洱茶名播天下。瑞贡天朝的普洱茶,散茶与紧团茶并存。比照中原腹地的名优绿茶,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普洱散茶,无疑是为了迎合主流。另一种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紧团茶,则有讨得皇帝欢心并以此来表达忠心的意味。

从上贡皇帝的普洱紧团茶的名称和形态,就可以管窥一斑。现有的文献中,有明确记述女儿茶的,非普洱茶莫属。从清乾隆年间的张泓和稍晚道光年间的阮福对女儿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采制女儿茶的是称为“夷女”的少数民族女子。阮福描摹形态为“小而圆者”。这种形态出现的缘由,直到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年在云南普洱茶山游历的过程中,才寻找到了答案。

在景迈芒景的哎冷山茶魂台,在巴达章郎布朗族博物馆,在南糯山半坡寨,在布朗山老班章寨子,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那就是生殖崇拜。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后来的文明社会。发达的中原文明先民一脉相承的祖宗崇拜,落后的云南少数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生殖崇拜,本质并无不同。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来考量,女儿茶正是云南少数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产物。在封建王朝的皇帝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向皇帝表达忠心,上贡皇帝女儿茶都隐含着深层的寓意。另一种普洱紧团茶人头贡茶,尽忠的意味更加明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普洱市博物馆,隔着玻璃,我长久的凝视普洱贡茶。在我看来,普洱茶的形态之美,在女儿茶、人头贡茶中蕴含有狞厉之美。

普洱茶名称和形态的变迁,无言的诉说着云南民族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间从未停止过的交流和融合。清中期用来上贡的女儿茶,到后期被称为景谷姑娘茶,雅称为私房茶。民国时期今儿被更加文雅含蓄的名称沱茶所取代,馒头形也被窝窝头型替换,这显而易见是汉族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边疆文化交融的结果。

自清末民初伊始,汉族带来的中原文明对普洱茶形态影响表露无遗。直到建国以后,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最好最细嫩的原料用来制作沱茶内销;老嫩适度的原料用来制作俏销的圆茶;边销的则是牛心型紧茶,牛心紧茶又名蛮庄茶,后来被砖茶所取代。这些都写进了茶学的教科书中。饼、砖、沱,毫无疑问的是普洱茶中的主流形态。如果我们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来看待这些形态,天圆地方,人为万物之灵,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浮出水面。

侨销港澳台东南亚的圆茶,无声的召唤这些海外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举杯邀陪明月,低头思恋故乡。

边销藏区的砖茶,召唤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新的长城。

内销的沱茶,饮茶思源,莫忘亲恩。

二、普洱茶的汤色之美

普洱茶终其一生,身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换,这其实与我们人一样。

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嫩叶,到锅炒杀青,揉捻做形,日光干燥,名为晒青毛茶。现代人以茶叶科学的名义,赋予了它一个明确的身份,大叶种晒青绿茶。它的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富于光泽。

晒青毛茶一经紧压成型,身份发生了变化,普洱茶的国家标准自此开始承认它属于普洱生茶的合法身份。历史上,生茶向来占据主流。新鲜的普洱生茶,仍然属于绿茶的范畴,茶品的汤色依然以绿为美。奇妙之处在于,这才仅仅只是普洱生茶变化的开始,历经经年的储存,普洱生茶的汤色由绿转黄,最终逐渐变红,汤色的变化意味着普洱生茶品质的升华。因其汤色后期变化性大,周期漫长,展现的是普洱茶的古典美学因子。

晒青毛茶经过泼水渥堆发酵,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普洱熟茶,无论紧压与否,都是法定的身份与地位。熟茶的汤色红浓明亮,在后期储存的过程中,色泽变化远较生茶小得多,仍然以红色为基调,只是在汤色的深浅和明亮度、清浊度上有所区分。问世较晚,展现的是普洱茶的现代美学因子。

茶文化视野审视普洱茶的汤色,崇奉的是“道法自然”的原则,各类普洱茶品汤色,无不遵循这一原理。色彩绚烂的普洱茶汤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普洱茶美学的丰富性,亦如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自唐代以来,儒释道主导了中国的茶文化。中国茶的主色调向以绿色为基调,中国人固守着这一抹绿色,沉醉其间。地域色彩强烈的青茶、黄茶,边销的黑茶,外销的红茶,各据一方。放眼国内外,茶的世界,版图色彩不一。变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开始,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国内茶版图色泽渐趋斑斓。文化的交流和融会才是核心。

从高原之地的藏区,到港澳台东南亚,再到海外,后又返回内陆。普洱茶行销的路线,犹若茶马古道般曲折迂回。从固守传统到接纳创新,文化的融会和交流从未停歇。

生茶也好,熟茶也罢,随着岁月的绵延,普洱茶终将老去。老而弥坚,愈陈愈香,时间成就了普洱茶,也造就了我们,结果好与不好,要回过头来看先前种下的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但愿从普洱茶汤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照见初心,莫失莫忘。

三、普洱茶的香气之美

令人愉悦的气味谓之香气,香气乃是普洱茶美学的核心和灵魂之一,闻香识普洱,藉由香气的引领,我们步入茶世界的桃花源,自此不闻他茶,唯爱普洱。

自唐以降,这一千多年以来,儒释道为翘首的华夏正统文化所到之处,成千上万的历代名茶,所受影响深入骨髓。尤以具正统主流地位的名优绿茶为甚。自古及今都追求清新自然的香气。从清香、嫩香、毫香、花果香味、果香和花香。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香中尤以兰花香味最为殊胜。茶圣陆羽《茶经》中要求茶人身体力行:“精行俭德”,被后世崇奉者以拟人化的方法,投射到了茶品的香气上。

宋代范仲淹所做《斗茶歌》有:“香薄兰芷”的描绘,明代的张源《茶录》描摹茶品“茶有兰香”。兰,以其高洁的品性被誉为君子的象征。兰为王者香,以兰香喻茶香,是为传统儒释道文化浸淫下的茶人,对茶品最为美好香气的追求。

清代张弘撰《滇南新语》中描摹岁贡的芽茶,已改用了“味淡香如荷”的美好词汇。兰、荷,在香气的文化品性上一脉同源。普洱茶借由上贡的机缘,凭借士人的生花妙笔,开启了茶文化融汇的进程。

传统儒释道茶文化视野下,茶品香气,以纯为本,道法自然,以香喻德。如今最为美好的普洱茶香气,一如既往,誉为兰花香。

当今的普洱茶,在所有的茶类中,以众多的名山头乔木古树生茶独树一帜,几无产品堪与其比肩。以文化视野下的哲学观点视之,茶,天涵、地载、人育的灵物。每一座山的茶品,都有着曼妙迷人,而又自身风格卓绝的香气。易武茶的兰花香,景迈茶的花蜜香,冰岛茶的冰糖甜花香,贺开茶的果密甜香等等。可以视同为现代茶文化视野下,兼纳并蓄,多元化思维下的产物。

迎合现代潮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在普洱茶香气美学上,归类于现代主义的产物。熟茶香气有普香、梅子香、枣香、参香和沉香,无需长期等待,当下即可享受。

回溯过往,自唐及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的云南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异数。它的出产地域长期有利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在遥远遍地的雨林中倔犟的生存了下来。边地之人从不掩饰对中原文化的向往,现今流传在滇南少数民族中间所崇敬的茶祖诸葛亮即是佐证。惜乎受到正统文化教育的士人,看待这茶多有偏见。迟至明代的谢肇淛《滇略》(1620年)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每个时代,总有为数极少的杰出之人,能够超越身处时代的局限性。明代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越胜也。”这种远见卓识,令今天的我们自愧弗如。幸运的是,数百年以后,李元阳有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邓时海先生,化用明人李元阳的提法,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使普洱茶香气臻于独特文化境界,藉此融入主流茶文化的行列,为当代世人所公认。

普洱生茶,一脉传承,承继千年古典茶美学的香气精髓。

普洱熟茶,开拓创新,展现当下现代茶美学的香气潮流。

普洱老茶,继往开来,融会古典与现代茶美学香气之大成。

四、普洱茶的滋味之美

茶的滋味五味皆蕴,我们用自己的味觉来感知茶味。舌尖最能感知甜味,舌根于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于于酸味尤为灵敏,舌头的表面着重于涩味。茶的滋味就是生活的滋味,亦是人生的滋味。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自中唐时期陆羽的时代开始,中国茶脱离中药的范畴转投饮品的怀抱,美味成了共同的追求。

绿茶引领下的古典茶美学“贵新”,向以新鲜自然为上。我们暗自猜想,或许是远离茶产地的缘故,越是不易得,尤为珍惜的缘故。

翻看茶史,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一直深受人们的宝爱,自唐及今,已逾千年。如今,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虽然与名优绿茶绿茶同属一类,滋味都以“涩、苦、鲜”为主,滋味的强度上却有天壤之别。或许是饮食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滋味清淡的名优绿茶深受青睐。与之相比,大叶种的普洱生茶苦涩感强烈,远超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而在鲜爽度上与其相比,亦无明显优势。是故几百年以来,普洱生茶一直无法跻身于名优绿茶的行列。

当今名山头乔木古树普洱生茶的风行,科学家以为其内含物质与名优绿茶相若的缘故。茶美学途径的探寻更具趣味性,独具个性风格的普洱茶引人入胜。

普洱生茶被邓时海先生划分为阳刚性与阴柔性两大风格,普洱茶由此独具茶美学风格。

阳刚型的普洱生茶滋味苦重,苦的类型千姿百态,苦的强度各不相同。小勐宋苦茶的苦比黄连,苦后无甘;大勐宋的苦感尖锐,回甘迅猛;老曼峨的苦干凝重,回甘较慢;新班章的苦感较重,回甘较快;老班章的苦甜平衡,入口有苦,迅疾回甘。

阴柔型的普洱生茶滋味甜美,香甜的类型各异,风格绝不不同。易武的兰花香味,香甜柔美;贺开的果蜜甜香,甘甜醇美;景迈的花蜜香味,甘甜纯正;冰岛的花样芬芳,冰糖甜美。

我们禁不住的赞叹,没有任何一种茶,犹如普洱茶这般具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普洱熟茶所代表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茶美学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因为产地气候、原料、发酵工艺等原因,昆明茶厂、命名为宫廷普洱。

既往看待原料的老嫩,叶底一目了然。但以茶美学的方法看待叶底,细嫩不再是唯一的法则,反倒是原料老嫩适度,无论新茶或者愈陈愈香的老茶,后期的综合表现都更胜一筹。阴阳辨证的艺术鉴赏方法融入了茶美学之中。

六、结语

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普洱茶的美是古典的,承继了古典茶美学的精髓。普洱茶的美是现代的,开创了现代茶美学的新领域。

普洱茶的美是民族的,凝结了历代云南民族茶美学的精华。普洱茶的美是华夏的,开创了华夏茶美学的新境界。

普洱茶的美学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美在你我,美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文/马哲峰: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级高级考评员,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李威的普洱色-我用普洱来怀旧》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