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金受申

茶叶的种类

北京人常喝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

(一)茉莉香茶包括所有经过茉莉花窨焙的香片茶。其中细目不下二三十种,以“蒙山云雾”、“蒙山仙品”为最佳,以次有“黄山风眉”、“黄山仙雾”、“双窨梅蕊”、“双窨茗芽”、“老竹大方”、“铁叶大方”等,此类香片茶有的也曾充贡品,由两淮盐运使呈进,以黄山所产为主。至于此类四个字的雅名,只是茶店对顾客的介绍,实际内行另有简名。即购者也只说要多少钱一斤的龙井或香片,没有呼名的。

(二)珠兰清茶茶经窨制则失茶味,但不经窨制又只觉苦涩,而珠兰茶可缓其冲。此类茶叶另销一部分嗜爱者,并非普通人的喜好。珠兰茶在茶店呼为“兰窨”,有“兰窨岩顶”、“兰窨娥眉”、“兰窨宝珠”等,有一二十种名称。京人通称为“连蕊”,写于茶馆茶牌上的,只是珠兰茶中的一种名称。珠兰茶颜色清淡而非龙井,亦非素茶,非静心人不能辨其妙点。

(三)武夷红茶红茶为熟茶的一种,冬天饮之能祛寒暖腹。此种茶向为旧京人所不喜欢,一般家庭中极为少见。自欧风东渐,跳舞厅、咖啡馆里都有了红茶,西餐馆用红茶代替咖啡,有时还加牛奶、砂糖,于是红茶大走“红运”,茶食店中有了红茶,新家庭中也预备下红茶,但早茶晚酒之士是不屑问津的。红茶以“铁观音”“上下岩茶”为最佳,以次有“龙须”、“白毫”、“红寿”、“九曲君眉”、“桂花红眉”、“大红袍”、“红雨淋”,名色佳隽、更有做成茶团或茶束成对计价的,如“水鲜龙团”、“武夷龙须”等。

(四)龙井绿茶茶店以“红绿花茶”四字为号召,红即红茶,绿则指龙井及六安素茶。

龙井茶自以西湖龙井所产得名,但龙井地大不过一顷,能有多少茶树?即西湖近处亦不见得能喝着真龙井,何况远隔数千里,几元钱就能买一斤呢!茶店将龙井叫做“龙茶”,倒实际一些。按等级分,最好的是”超等龙茶”,其次才是“西湖龙井”、“明前贡龙”、“春分贡龙”等。绿茶尚有“洞庭碧螺”、“四望攀针”、“六安梅片”、“六安针晃”、“六安春茶”等,最次的是“大广丁”。

(五)各种花茶茶店中花茶以菊花为正宗,有“贡菊”、“黄菊”、“白菊”等,统名之为茶菊,和药店所售有粗细之别。此外“霍山石斛”也列入花茶之中,但价值高昂,多有不预备的。花茶还有“枸橼茶”、“野蔷薇茶”、“桑顶茶”、“桑芽茶”、“苦丁茶”、“玫瑰花”、“安化贡尖”等类。至于窨茶中的茉莉花、珠兰花,也叫花茶。近年苏州首以“玳玳花”入茶,渐传北方,玳玳花已成今日茶店中必有品了。

(六)普洱茶昔盛今衰的普洱茶产自云南的普洱,种类也不少,以“蛮松芽茶”为最佳,次为“蛮松普”。它的装制与一般茶叶不同,装成茶饼的名”七星饼”,装成茶砖的名“普洱茶砖”,装成茶膏的有“普洱茶膏”。装成茶团的,分大小两种,大的重百两,名“百两普洱团”,小的可以零星称用,名“普再星团”。喝普洱茶必须熬煎,有时还要加姜片,为边塞旅行的必备之品。

第2页/(共3页)

茶叶在产地采摘以后即经人工择制。红茶更须经过炒、晒、蒸等手续,茶的寒性全被涤净。其他窨茶、绿茶则稍经加工即直运各地,所谓双窨是到销地以后重加茉莉花窨蒸,花的数量要与茶成比例,过多过少皆不可。窨焙有一定时间,大约为一对时(二十四小时),至时开封。不及时味不佳,稍过时味亦变臭,即香极生臭之理。

北京的水

北京人喝茶,对于水虽不讲究,而实亦顾及此点。早年北京没洋井及自来水(北京第一个洋井,说者虽皆以耳闻目见为说,实仍以十二条西口刘家洋井为最早最佳,主人刘五,山东人,能画马,而隐于商贩),普通井水,虽不是土井,是砖井,仍以苦水为最多,那时八旗军家,四季发米,全是老米(俸米是白米),煮老米饭,应以使苦水为香越,所以苦水也为人所重视。做菜做汤,有时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涤器浇花,则以二性子水为主,至于烹茶,才用甜水。够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贫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代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为苦水,水苦涩有碱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较苦水稍佳,介于甜苦之间,并数较苦水井为少。甜水井最少,甜水井固然是汲淘深的缘故,实也因当地适有佳泉。笔者曾饮“上龙”井水,上龙为昔日有名甜水之一,尚不如洋井之深,然甘洌过之,可见为地有佳泉之故。

第3页/(共3页)

早年挑水的山东人,聚处为“井窝子”,能得一二性子水,已能发财,人家向备两缸,一贮苦水,二贮二性子,中等人家,则另备一小坛,以贮甜水,大家则摒弃苦水不要。挑水的有专挑某种水的,有兼挑两三种水的,其专挑甜水的,则为水夫中翘楚。以前宫中例用玉泉山水,其有茶癖的,或和黄龙包袱水车夫交友,或许以金钱,以期得偶然盗用少许御水,但仍须在预定地点相候,有时且要迎出城老远的去。有的和玉泉山当差人员相识,可以取用一些。其各府第,自以水车每日向各甜水井拉水。“大甜水井”一处,每日可卖水费五十三两整宝一个。那时北京有一俗谚是“南城茶叶北城水”,所谓北城,盖指安定门外而言。安定门外甜水甚多,当是地脉所关,以“上龙”、“下龙”二处为最佳。二井相离,不足二百步,上龙在北,下龙在南,现在下龙已然填堙,屋宇无存,上龙仍由毛三兄支持开茶肆。安定门外下关北口外,地当小关之内,有甘水桥甜水井一处,此井由元明以来即有名,甘水桥尚是元代旧名,以明代为最热闹,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戏杂陈,几成闹市(明代公安派文人所游之地,至今仍有茶可吃者,只剩西直门外白石桥一处了)。到清代虽没有以前的繁华,卖甜水是仍旧的,直至洋井盛行,此处立刻冰消了。安定门外角楼北土城边还有一处“满井”,水齐井口,俯身可饮,水更清甜,此地在明代也是文人常到的地方,也相当热闹,在清代却寂寞无闻,也没人在此取水。此井现在仍存附近土地滋润,清幽异常。前几年曾和门人王永海三数人前往,自携试验化学用的汽油炉及茶具酒果,在此踏过青,难得并无主人相问,极有清幽的趣味。

本文节选自书籍《茶人茶话》,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cy260.COm小编推荐

茶对联(二)


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饮茶思源,何曾望极;吃菇念树,岂可忘恩。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清。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

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心细谈心。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佳肴无肉亦可,雅谈离茶难成。

借得梅上雪,煎茶别有香。

扫来竹叶烹茶叶,挖得松根煮菜根。

此地千古茶国,满城都是君子。

寻味君子知味来,伴香雅士携香去。

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茶字草木人人茶茶人,品者三口德德品品德。

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始皇明月照青陵,茶心原在一杯中。

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碧泉涌出山腹事,玉壶映进苍天心。

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沽酒客来风亦醉,买茶人去路还香。

喜辞旧岁,春风梳柳;笑迎新春,苗润茶新。

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青山起新居,绿水映茶园。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茶风流。

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鸿雁贺喜衔柳枝,春风迎亲带茶香。

茗苑寄来曾怜黔娄梦白,蓉城逆去又悲汝士升仙。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日子,半个心半点意半瓶墨水度终生。

千树梨花几壶茶,一庄水竹数房书。

茶煮三江水柔情似水,烟飞万里霞笑态如霞。

茶开千里市市场繁荣,酒醉五湖春春光明媚。

茶为山藏富富贵齐天,酒催豪客歌歌唱盛世。

饭热茶热八方客常暖,茶好汤好世季店如春。

名苑清风仙曲妙,石潭秋水道心空。

人上人制茶中茶,山外山出味中味。

茶中茶制人上人,味中味出山外山。

鸡鸣院内茶,白鹤井中水。

美酒千杯成知已,清茶一盏能醉人。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

名山名寺共名茶,水碧山青茶更佳。

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枝采茶时。

山实东吴秀,花称瑞草魁。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春茶一杯依旧,桃符万户更新。

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春其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凝成云雾顶,飘出晨露香。

客到座中宜数碗,水是人间第一泉。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受经济影响 紫砂普遍未涨价


“由于经济下滑的影响,今年紫砂产品普遍未像前两年那样涨价,而是保持平稳。”昨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将于17日-20日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的第五届广州紫砂·陶瓷艺术文化节暨茶文化艺术精品展上获悉上述消息。

“近十年来的紫砂热潮,并没有因前两年的负面消息而减弱。前两年很多投资者喜欢投资中档的紫砂产品,1000多元到2000多元的为销售主流,但现在这类中端的消费在萎缩,”该展会组委会副主任何敏思表示,“随着投资市场的分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消费者买紫砂有的只会花几百元买来自用,而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投资者则愿意花更多的钱买有升值潜力的工艺师的作品,价格在3000元以上的作品非常受欢迎。”

紫砂投资市场出现了两极分化,“因此,今年不少参展商表示,普通的紫砂产品肯定不会涨价,因为消费环境不景气,如果价格上涨可能会流失一部分消费者。”何敏思透露,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毛国强等大师将参加本次展会,工艺师的很多作品价格连年上涨,供不应求,上届紫砂艺术节的现场成交量和订单量总额达到1.8亿元。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大师们将在展会现场解答消费者的问题。

茶联欣赏(二)


茶联作为诗词形式的一种变体﹐以对联为形式﹐对偶工整﹐平仄谐调﹐往往悬挂于门庭上或室内﹐以茶事生活为内容﹐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

(1)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

烹茶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2)

鹿鸣饮宴﹐迎我佳客﹔

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3)

煮沸三江水﹔

同饮五岳茶。

(4)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5)

歇一歇消消暑气﹔

喝二杯品品香茗。

(6)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7)

阁构三层读书论世﹔

泉飞云壑听瀑煮茗。

(8)

松涛烹雪醒诗梦﹔

竹院浮烟荡俗尘。

(9)

瓦壶水沸邀宾客﹐列位请进请进﹔

茗碗香腾破睡魔﹐诸君快来快来。

(10)

来不拈﹐去不送﹐礼义不拘方便地﹔

烟自奉﹐茶自酌﹐悠游自得大罗天。

西湖龙井传说二


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

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低,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位。而那茶有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

在杭州,龙井茶、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金茶的传说


金茶,产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地以井传,镇以井名。金井河对岸的码头上,存古井一口,水清可鉴,其味甘甜,为老街附近居民唯一饮有水源。大旱年随汲随满,洪涝时不浊不污。相传明初洪武年间,有江西孙某,举家迁徙,来到长沙,在长平浏交界的凤形山下安家。孙老爹每日清晨出门放牛,经常发现河边有一袭纱幕,氤氲缥缈,若有若无,定眼一看,原是一股紫气,从一丛茶树间升起,缭绕其上。便与儿子一道,刨去荒草,剔除荆棘,小心翼翼将茶移植到新开的山土上。说也奇怪,那茶就栽就长。看那芽叶鲜嫩可爱,老爹将它摘下,却又随摘随发。再到原长茶处,仔细观察,发现有一泉眼,不断冒出水花。深挖数尺,有一石板,揭开一看,水底浮起一只金鸭,祥光闪闪,叫声嘎嘎。蹼底泉眼,涌流不息。倏忽金鸭不见,泉涌如注。父子惊异不已,倍觉神奇。商议修成一口水井,供村人饮用。井沿青石护砌,坚固美观,还在一侧竖立石碑,镌刻“金井”二字。井水大旱年随汲随满,洪涝时不浊不污,水清可鉴,其味甘甜。井水泡茶,茶尤香冽,略成金色。金井之名由是而始,金鸭不再浮出水面,“金茶”之名却以流传。

古朴高雅的茶联(二)


古朴高雅的茶联(二)

21、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烹茶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22、鹿鸣饮宴﹐迎我佳客﹔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23、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24、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

25、歇一歇消消暑气﹔喝二杯品品香茗。

26、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27、阁构三层读书论世﹔泉飞云壑听瀑煮茗。

28、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29、瓦壶水沸邀宾客﹐列位请进请进﹔茗碗香腾破睡魔﹐诸君快来快来。

30、来不拈﹐去不送﹐礼义不拘方便地﹔烟自奉﹐茶自酌﹐悠游自得大罗天。

31、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32、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33、茶可清心﹔酒能乱性。

34、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35、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春。

36、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且斟茶。

37、酒好能引八方客﹔茶香可会千里友。

38、消愁不用一杯酒﹔遣兴当喝几碗茶。

39、酒可宁心少饮有益﹔茶能醒脑常喝无妨。

40、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41、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

42、看《水许》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43、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信阳毛尖五山二潭


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因条索细圆、紧直有锋芒,又产于河南信阳,故取名“信阳毛尖”。

它产于河南信阳镜内的大别山区。冲泡三四次尚有较浓的熟果香。

信阳毛尖素以叶嫩、汤明、清香、味醇而远近驰名。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优质奖章和奖状。1958年,在全国名茶鉴定会上,被评为十大名茶之一。

信阳毛尖的主要产地在信阳西部山区,这里有“五山二潭”之称,即车云山、震雷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及黑龙漂和白龙潭。其中尤以车云山出产的茶叶品质最佳。其芽叶细嫩有峰梢,精制后紧细有尖,并有白毫,所以叫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这一带群山逶迤,奇峰高耸,溪流遍布,常年云遮雾障,土层深厚肥沃,湿度很大。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便于茶树吸收各种养分,并形成了信阳毛尖茶芽肥壮、柔软细嫩、叶质不易老硬的特色。

信阳毛尖色绿光润,白毫显露而有锋芒;汤色清绿、芽叶鲜嫩,香气清远,滋味醇厚,饮后回甘生津,略有栗子香味,冲泡四至五次,茶味仍然浓郁。

据古籍记载,早在1500多年以前,信阳一带就已生产名茶。唐代时,信阳毛尖已成为当供奉朝廷的贡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8世纪全国有8大茶区,其中淮南茶区就包括皖北和豫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毛尖传说二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

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估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茶之二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

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背诵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

金艳红-“公主”与茶


很多时候,金艳红给我的感觉除了是个商人,更是一个竭力传播布朗文化的“公主”。

在采访中,金艳红给记者介绍了景迈古茶山的传奇,布朗公主的故事,以及布朗族的习俗,甚至还教了我几句简单的布朗话,公主叫“南”,茶叶叫“腊”

这个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讲起,传说茶祖帕岩冷死后,他的妻子———傣王的七公主继续留在为布朗后代们教授制衣、制茶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佛教礼仪直到老死,所以,七公主和茶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她在布朗人心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尔今,有这样一位女子,也在续写着祖辈与茶密不可分的历史,用她的真心奉献给世人最甘醇的“布朗公主茶”,她就是被很多人称为“布朗公主”的澜沧景迈布朗公主茶厂的负责人—金艳红。

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都爱称呼金艳红为“公主”,这里的公主代表的不是所谓的“公主情结”、“公主病”等这些贬义词,而是与她的身世有关,金艳红介绍说,她的祖辈曾是旧时当地布朗族中的“贵族”,很多人知晓了她家的历史后,都打趣她叫她“公主”。对于这个公主称呼,她也常常感到无可奈何,“除了家里人,好像别人都这么叫我,开始不习惯,后来也就习惯了,反正我家茶厂就叫布朗公主茶厂,大家怕是把我当做‘品牌’了,喜欢叫我公主就叫吧。”

“公主”的故事,绝对不仅仅是有着特殊的身份和经营着茶叶生意这么简单,80后的她,有着一双水汪汪的会说话的大眼睛,脸上总是带着甜美的微笑,给人很阳光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年轻女子,却把布朗公主茶经营得红红火火,在业界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金艳红很喜欢谈起她的家乡———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那里有成片的茶林,纯净的空气,质朴的村民,也许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长大,“公主”总是有种谦和温婉的气质,让接触到她的人都忍不住想进一步了解她。和她聊天,确实是一件快事,她婉转好听的声音向你道来一个个久远的故事,时不时还来两个“包袱”,让我完全忘记了是在采访,更忘记了采访本和相机还躺在包里,交谈间,她的故事早已经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解不开的茶缘

“小时候,村子外面有很多茶树,外面自己家也种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一起去采茶,别人都是把采来的茶叶放进背篓里使劲压紧以后继续采,以便能装得更多,而我嫌累,就把茶叶松松散散地随意扔进背篓里,佯装采了很多的样子去向妈妈‘邀功’,经常被妈妈责骂。”采访中,金艳红谈起了小时候的很多事情,大多都与茶叶有关。的确,在那样一个世代种植茶叶、制作茶叶的地方,金艳红闻着茶香、听着美丽的传说、看着祖辈们把质朴的情感揉进茶叶里……如她所说,她的这一生,注定与茶有解不开的缘。

金艳红对于茶有很深的感情,从和她的谈话间就能感受到,古茶、粗制、加工、QS认证、春茶……这些词汇出现的频率总是特别的高,可以说,对于茶,金艳红“钻”得很深。对于茶叶的好坏,她可以一眼就辨别出来,这与她常年的积累有关。除了从小对茶叶的了解,甚至连茶叶的粗加工这种“苦活计”她都干过。

“茶叶的粗加工我学习过,采来鲜叶后,要在大铁锅里面翻炒,待凉了以后又用手揉,经常呛得我满脸的泪水,真的是一边“哭”一边做茶,又累又好笑。”虽然茶叶的粗加工很辛苦,但是,提起这些,她总是一脸轻松。

虽说从小就生活在茶的怀抱中,家族世世代代都在做茶,可是,认定了要做茶叶后,她又下了很多功夫,到外地考察,学习别人的经营管理经验,常常看些经营管理和茶叶方面的书,虚心地向前辈和专家请教茶方面的技术。尔今,对于茶她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如何经营好自己的茶厂,她也一步步摸到了门道。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公主

金艳红说,几乎每个人都会对她家的历史好奇,所以,她经常得像“背口诀”一样向朋友们介绍她家的情况,“没有办法,大家对我们布朗族了解得太少了,希望我的介绍对他们了解布朗族,了解我们的茶文化有帮助。”

虽然顶着“公主”的“头衔”,可是从小,她在乡亲们的眼里就像一个普通的女孩,大家如同对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平等地去关心爱护她,都亲昵地称呼她的布朗族名字“玉歌香”。而祖辈那些风光的历史,金艳红的父母并没有从小就告诉过她,这些家史反而是长大以后一点点从亲戚口中知晓的。讲述中,金艳红说,一直以来她都和同龄人一样,该上学就上学,该干活就干活,高兴了就和小伙伴撒欢地到处奔跑,不开心了就大哭一场,她的成长经历丝毫与娇滴滴的公主沾不上边。

“现在是新时代了,虽然而祖辈曾是“贵族”,曾经住着大房子……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公主’,‘公主’哪有像我这样得天天操心的啊?哈哈!”谈起“公主”这一身份,金艳红这样自嘲道。

虽说她极力撇清与公主的联系,可是,她泡茶时那一脸专注的眼神,对待朋友和客人那谦和的态度,真的很像童话中善良可爱的公主。从芒景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到

家里的“掌门人”

有一件事情,是公主至今难忘的,就是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虽然考上大学在当今早已经不算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可是,2002年的那一纸录取通知书却让她成为了芒景村第一个大学生。虽然内心窃喜,可是她却极力掩盖着脸上的笑容。如她所说,那天的她很激动,高兴的到处走来走去,甚至开心地“消灭”了两大碗饭。

在思茅师专学校中文系学习的三年里,金艳红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让她知道该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更奠定了她做茶的信心。

大学毕业后,金艳红并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了茶叶的相关知识,摸索做茶的门道,并不断给家里的茶厂出谋划策,从幼稚到成熟,她的建议也一点点被家里人接受。直到2008年的一天,父亲郑重地告诉她:“从今天起,茶厂的大部分事务由你来管理吧,我在后方支援你。”听罢那一句话,金艳红说,她立刻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在肩。也就是从那一年起,二十出头的她就这样懵懵懂懂地开始接手所谓的生意上的事情,成了家里的“掌门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布朗族

很多时候,金艳红给我的感觉除了是个商人,更是一个竭力传播布朗文化的“公主”。

在采访中,金艳红给记者介绍了景迈古茶山的传奇,布朗公主的故事,以及布朗族的习俗,甚至还教了我几句简单的布朗话,公主叫“南”,茶叶叫“腊”……

据她介绍,在2006年的时候,布朗公主茶厂出资在芒景村立了一个铜质的公主像。“当时立公主像的时候就像过年一样,村子里所有的人都来了,就连附近村子的人也来了,我家茶厂大摆了三天的宴席,虽然别人看着有点‘烧钱’,但是,我家人都觉得值,立公主像,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布朗公主,了解我们布朗族的历史。”谈及立公主像的初衷,金艳红的表情瞬间凝重起来。

不仅是这样,金艳红还经常带着国内外的客商到芒景考察,并把布朗公主茶推荐给国内外的客商,让他们爱上这里,爱上这里的茶。另外,今年国庆节的时候,金艳红筹备了好久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布朗公主山庄也在芒景村开门迎客了,营业至今,其充满布朗特色的建筑和浓郁的布朗文化受到了许多游客的青睐。让布朗公主茶一天比一天好

对于布朗公主茶的未来,金艳红有自己的打算,但是这个打算却不是夸夸其谈,她只是淡淡地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布朗公主茶被更多的人接受,让更多的人喜欢,希望茶厂不断壮大,一天比一天好。几句简单的描述,道出的却是不简单。目前,金艳红的布朗公主茶已经远销到韩国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凭借着优质的茶叶和自己良好的信誉,每年,她家的订单都如雪片一般涌来,在业界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渐渐打响了布朗公主茶这一品牌。“公主”也“愁”嫁

虽说金艳红有着很好的条件,可是,她却忙得没有时间管自己个个人问题,所以,她现在还是单身。这也成了她的一个“心病”。

金艳红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朋友基本都结婚了,有些都当妈妈了,每次回老家都被亲友追问个人问题,还要帮我介绍男朋友,呵呵,搞得我也着急了!”虽然终日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却一点没有减少,她略带羞涩地告诉记者说,虽然忙和累,她想努力在三十岁以前结束单身。

采访结束后,金艳红甜甜的笑和那些动人的故事还久久在我脑海中盘旋萦绕。我在期待,期待这个充满灵气的女子续写布朗族与茶密不可分的历史,让布朗公主茶香飘海内外。

普洱茶商:谢文章、云南谷申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普洱茶商:谢文章、云南谷申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文章出生于云南景谷的“茶三代”,是个骨子里都透着茶香的人,大学毕业后就到昆明金实茶城创业,身边总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欢衬衫搭配休闲西装,做事严谨,又不乏幽默,常常在Q0日志里记录着有关男人的宣言:每一个人都逃不过经济危机,我们也一样。其对应的办法莫过于改革创新,加强售后服务……应对危机,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执行的心态速度一定要坚决迅速,没有任何商量。想到,立刻去做。

谢文章从彩程普洱茶网开始,经营自家茶园茶手工石磨压制茶——彩程普洱茶、各种普洱茶和云南特产。2010年3月12日,谢文章在昆明市金实茶叶市场,正式注册了“云南谷申商贸有限公司”结合网络与全国几千客户进行销售。小谢卖茶也在广告上下点儿功夫,每天投资广告的费用保持在650元,特别在百度上的广告宣传取得了较好效果。小谢的网站提倡“简单生活,简单茶!”,在“今日推荐”、“最新文章”和“”栏目中充满了吸引眼球的照片和图说,而且重视企业文化的小谢,常常在茶品包装中下功夫,对细节的追求近乎苛刻,但一直都没有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品牌包装,对于喜欢挑战的小谢,每一次尝试就是一次提高。

小谢从9点到24点都处于工作状态,也在忙里偷点闲,常常和朋友们在茶店开个part或者回景谷茶山上的老家看看。“小潘、宇凌是我的家人,都和我一起做茶。现在还不太清楚会不会做一辈子的茶。将来的事还很多。离不开茶是真的。”谢文章正了正鼻梁上的黑色塑料边眼镜,告诉大家:一个80后的家人都和茶紧密连在了一起。父辈们做茶做的是“要做茶先做人”。到了谢文章这一代卖茶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首先人要正直、要善于钻研。不同的只是谢文章和父辈之间使用的工具不同,他首先借助“网络”和实体店的互动,取得了可以实现链接世界销售的渠道。

在生活中,谢文章和茶,无话不谈,爱茶就是从骨子里爱的那种80后做茶人。“你吃过茶虫吗?”他眉宇间闪着光,笑着说:“其实茶虫的粪便也可以泡着喝。而且只有70年代的茶才会有茶虫,那东西还是蛮好喝的!茶虫靠吃普洱茶生存,只吃普洱茶紧压茶的表面,但是不能够吃到普洱茶紧压茶的内部,对普洱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战为与普洱茶共生的生物。当把茶虫抖出普洱茶时,茶虫几秒钟就会死了……如果把其它小虫放到普洱茶上,这些小虫反而会适应不了普洱茶而死掉。因此,‘茶虫’很多时候也可以成为辨别普洱茶年代的小依据。”

他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脸,觉得自己帅了一点,真实了一点。“从脸上往脑子里面看,觉得我挺有胆量,挺能搞事的。”作者:段菁清!原帖为:“茶三代”的80味儿!

历史·寻找雷永丰 (二)


寻“雷”经过和考据趣事

2003年,我买到第二、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书中,我看到雷波、黄桂枢等人在多篇文章里介绍雷永丰的经营史和经营理念,这些文章对我寻找雷永丰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我对普洱茶文化研究的深入,我看到了很多关于雷永丰的文献,这些文献修正了很多过去我们所得到的雷永丰的信息。但更多的是口述和文献相矛盾带给我的困惑。比如,以前研讨会和零星发表的各种文章和回忆录都说,雷永丰在昆明经营复济号茶庄;大有庆在昆明经营永兴号。但从文献上我梳理出,昆明没有复济号茶庄,与复济名字相近的只有复聚号,他的老板是杨茂臣,他的儿子杨禹三在解放后还担任了昆明茶厂的副厂长。而陈永兴号则是一个更老的茶庄,他们在30年代分家成3个茶庄,分别是同庆茶行(后改名为源庆烟茶庄)、永兴茶庄、顺利茶庄,他们和雷永丰号的关系应该也是批发商和供货商的关系。

2007年,我在北京看到一个叫滇边老号杨复济的,我走进她的店,和老板聊起来。

问:你们茶店为什么起名叫杨复济呀?我感觉像药店。

答:我们是老字号,解放前在昆明很有名。

问:是你们家的字号吗?

答:不是。是这本书上说的。

说着,店主找来一本书,指着书上的文字向我介绍说,你看,这页、这页都有介绍。我无语。这几篇文章都是介绍雷永丰的,我无法向她讲清楚杨复济只是雷永丰家后人回忆时的一个口误,而这个口误却被当成了有根有据的正史,注册成了店名。

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联系上了雷家的后人,机缘巧合,我认识了雷波。雷波是雷溅波的女儿,也就是大有庆高峻的外孙女。她曾经担任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副所长,他很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长辈的口述资料和雷家、高家的家谱。尽管他对茶庄的事情了解得不全面,但我和她的多次交谈,解开了我很多的困惑。

林语堂:茶在二泡似女郎


林语堂:茶在二泡似女郎

文化名人林语堂不但熟悉茶叶历史,而且喜欢品茶论茶。他不但熟知茶性,深知茶的作用,而且极力推崇饮茶,他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同类型的人类发明。"他还认为饮茶"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我毫不怀疑它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为此,在林语堂的一生中,不但尚茶、崇茶,而且写茶、论茶。他一生与茶结缘,茶对他的回报是使他寿龄八十有二。林语堂还根据饮茶实践,总结了有关茶叶贮藏、水品选择、茶的冲泡、茶品次第等十条经验。特别是他的"三泡"之说,更是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他认为茶"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因此,他主张"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

此外,他还认为饮茶已经成为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并著有《茶与交友》一文。

神农尝百草与茶(二)


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草药的性能。

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

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种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幼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金受申:喝茶(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