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什么是茶树原产地的核心价值?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普洱茶、晒红茶的原产地。今天《普洱》杂志记者李楠专访我,提出什么是普洱茶原产地的核心价值?我思考片刻后总结了三个“新的”核心价值:

一是茶树资源的核心价值。云南有丰富的茶树资源,从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一条茶树进化演变轨迹;有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的茶树种群;有数十个国家级、省级茶叶良种;有上百座古茶山、名茶山。

二是茶叶加工工艺的核心价值。云南的茶叶可作为六大茶类的优质原料,从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晒红茶的特殊工艺及不同民族的制茶技艺在云南这片热土上发明、传承、创新、共享。

三是仓储的核心价值。普洱茶、晒红茶等后发酵茶,在仓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转化,依托云南的“自然仓”,在自然温度、湿度、空气条件下,建设标准的仓储空间,在时光的岁月中慢慢升华,让一片茶叶从“新茶”到“中期茶”再到“老茶”的不断升级,让茶叶中的茶多酚不断递减转变,使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物质不断的变增,在茶汤的变化中慢慢的品味着茶叶的魅力。

cy260.COm小编推荐

包忠华:普洱茶只产于云南是个误区!


普洱茶的来世今生?过去中国的茶叶名字一般以出产地来命名。在普洱这块大地上,有数千年的种茶历史,今天普洱这名字也经历不断的演变,唐代称“银生节度”这茶叫银生茶;元、宋时称普日部和普耳部,这茶就叫普茶;1729年雍正皇帝进行改土归流,封设普洱府。

相传普洱府的官员进贡朝廷茶叶,雍正皇帝问这金瓜型和饼型的茶叫什么茶?身边的太监回答道,是云贵地区普洱府进献的贡茶。雍正皇帝说“那就叫

!”从此世上就有了普洱茶的大名。鸦片战争以前,普洱府比今天的普洱市大得多,包括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部,临沧市、红河州部分地区,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部分地区。

目前,普洱茶的范围扩大到云南省近百个产茶的县区,成为云南省的地域品牌。但近年来,在澜沧江流域的越南、老挝、缅甸与中国相连的很深山中发现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种植的古茶树。

茶树相对连片,因长期没人修剪、釆摘,树型高大,茶性返野生性较强。这也是植物进化演变的规律,最先是人类对野生型茶树进行栽培、训化,进化成过渡型和栽培型茶树。反之,栽培型茶树在长期自然状态下,慢慢返野性化。这就好比一些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已经很温顺,但放归自然后,逐步恢复其野性是同理。

所以今天的普洱茶一方面是扩大了原本的区域,另方面是原本属于原产地的又未被纳入。也许今后新修订的普洱茶国家标准能更客观、全面的进行界定。

包忠华:普洱茶自然仓的那些事


关于“自然仓”那些事?前文我讲了云南作为普洱茶原产地,具有“茶树资源、加工工艺、自然仓储”三个核心价值,能讲是核心价值,首先是特殊存在的主客观条件,一句话“你不具有我具有”。核心价值如何体现?如何转化成现有生产力及经济价值?

云南只要有古茶山,名茶山的地方,现已成为茶山游、自驾游、茶山体验游的热点,得到国内外游客、茶人的青睐,已成为云南旅游的新亮点、新增长点,这是茶树资源核心价的体现。加工工艺包括茶山上各民族的初制加工工艺和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如以版纳州勐海县、普洱市思茅区、临沧市双江县等地,已形成了普洱茶精深加工工艺及强大的产能基础。

我今天重点谈云南“自然仓储”的价值转化,一个新概念、新体系的形式,能改变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轨迹,形成一个新业态。“自然仓”是包忠华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普洱茶仓分湿仓和干仓,干仓又分自然仓、科技仓、密封仓。

自然仓即在自然的温度、湿度、空气条件下仓储普洱茶,自然仓的最佳温度在10一35度,最佳相对湿度30一75,需有洁净的空气,标准的库房;优点是仓储成本低,回归普洱茶的本质,弱点是转换慢些,也就是茶多酚转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相对于湿仓和科技仓慢。

科技仓是用科技手段,设定一定的湿度、温度进行控湿控湿;密封仓是为保存茶叶原有的香气,使茶叶密封保存,但因缺乏普洱茶转化所需的温度、湿度和氧气,转化较慢。这是根据普洱茶的仓储价值和发展趋势提出的,当时的仓储体系混乱,众说纷纭、没有标准体系。

在白马非马、艾文华,方水子等一批茶文化学者,茶文化宣者的不断挖掘、丰富其内函,宣传推介下,如今在普洱茶界已形成云南以“自然仓”为主流的仓储理论体系和示范企业,“自然仓”也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有些州市把“自然仓”建设纳入茶产业扶持范围,在普洱市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新华国茶的自然仓”“景谷茶马司的自然仓”“普洱茶集团的自然仓”等一批企业。

多年来普洱茶形成“云南产、广东藏”的格局,云南作为普洱茶原产地长期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我想当一大批云南自然仓形式时,云南至少在自然仓的中期茶和老茶方面逐渐能提高话语权和定价权。

包忠华:关于“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故事!


接作者上文《包忠华专栏:关于大树茶、中树茶、小树茶分类的看法》。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概念,最早是包忠华在《被低估的江城茶文化》一文中提出并加以论证:“以普洱为起点的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应有五条,即东北路(前路官马大道)、西南路(普洱、澜沧茶马大道)、南路(普洱、易武茶马大道)、西北路(滇藏茶马大道)、东南路(普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从普洱府为起点-江城-越南莱州-海防港入太平洋的茶马大道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从普洱经思茅倚象坝、石膏箐,抵达江城曼克老、圆盘山、阿树寨至勐烈街后,用马帮或者牛帮将茶叶驮运至坝溜渡口和土卡河渡口装船,顺李仙江而下抵达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再经海防转运至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及其东南亚等各地的茶叶之路。这个路程,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当时已经是普洱茶销往国外最快捷的一个路径。

李仙江进入越南后称为黑水河,黑水河是红河的最大支流,它在越南海防港汇入太平洋,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漂洋过海至世界各地。勐烈街,就是现在的江城县勐烈古城,是普洱府因茶马古道而兴起的五座古城之一。它成为“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重要驿站,是跟其所在的江城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的。

江城,被勐野江、李仙江、曼老江三条江水滋润的土地,是连结陆路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它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西北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靠红河州绿春县,西邻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为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

最为重要的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航运、铁路、公路交通开始发展,从江城经水路与越南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易渐渐频繁起来,大量茶叶由此出口,逐渐有商人来猛烈街开办茶庄、茶号经营茶叶,开设驿站、马店、马帮等。因出口越南茶叶利润丰厚,昆明、普洱、思茅、墨江、易武和石屏等地的茶叶也欲途经江城大量出口越南,不少普洱、易武的茶庄、茶号也纷纷到江城开设分号,于是江城老街上汇聚了如敬昌茶号、江城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永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等20余家号级茶庄。

商铺茶庄林立,酒楼客栈鳞次栉比,商人马帮摩肩接踵,一座边疆贸易古城逐渐形成,从目前呈现的古城建设规模、建筑风格也可以看出,当时它的繁华程度并不亚于内地古城。

包忠华:普洱名山古茶系列之金鼎古茶山


古茶园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

海拔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

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7100px,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3975px;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4250px;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4200px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2250px等古茶树。

古茶树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

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

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隐藏于无量山1800米海拔的深山中的,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也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无量山的农家院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

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

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包忠华:将老乌山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


在青藏高原的南麓,滚滚的澜沧江冲破横断山脉的阻拦奔腾而下,在其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古濮人在这里种了至少三四千年的茶,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民族。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临沧与普洱一带有一种云南茶叶栽培史上的奇葩——藤条茶,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成为一项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园艺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中对之作了详细的介绍。

藤条茶是云南自古形成的一种传统茶树采养方式,不仅仅盛行于双江的勐库东半山与邦协,还分布在临翔区的昔归与永德、澜沧等地,而在澜沧江的东岸,无量山纵贯普洱市的景谷、镇沅、景东三县,从景东的大朝山东镇开始,穿越镇沅的宝仓山、老乌山,一直延伸到景谷的苦竹山,这绵延将近一百公里的古茶区,拥有20万亩茶地,其中有4万亩古茶树,大多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堪称天赐普洱市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

普洱市茶文化学者、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在去年底与今年初,数次考察这一带独特的茶叶资源之后,与普洱市茶人李琨合写了《老乌山:茶界的又一匹黑马》一文,提出了将老乌山打造成普洱市第二个景迈山之战略构想,其后又针对景东、镇沅与景谷三县的古茶山打造与宣传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深入规划,以及没有找到自己核心价值之弊端,于今年4月份提出了整合景东、镇沅、景谷三县在无量山系的古茶资源,以横跨镇沅、景谷两地的老乌山为核心,打造老乌山古茶区,并将藤条茶作为最核心的资源与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发与宣传,使之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

将藤条茶作为核心名片来宣传,是要冒点风险,同时需要足够的识见与勇气。

为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正名

“茶树不采不发,越采越发,但光采不养,就会造成过度采摘,不但使茶叶品质下降,也往往会大伤茶树元气,甚至会导致其衰亡。云南先民在长期种茶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云南大叶种乔木型茶树的采养方式,一方面保证了产量,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养护手段,保证了茶树的旺盛生机,这就是云南特有的藤条茶采养方式。”长期耕耘在种植与加工第一线,对藤条茶有深入研究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说。

建国以来,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普洱茶的传统采养模式被抛弃,采用了追求产量、卖相、嫩度的绿茶化茶园管理模式,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同时大面积定植台地茶。到了2003年普洱茶兴起之后,随着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最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但所谓的不干预理论,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在追求靠产量来换取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茶农面前不堪一击。于是,这几年“过度采摘”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

当云南茶叶摆脱了现代过度干预的绿茶思维,采取了几年黄老无为而治,而治理不了过度采摘之痼疾之时,是不是该回到老祖宗的传统去看一看,有什么可救当今之时弊,这样一来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就走到前台。

其实,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的。

“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李琨说,“藤条茶采养方式的原理跟种果树是相通的,都需要修枝打叶,疏花疏果,松土施肥,老百姓在采藤条茶的同时,进行修枝叶、疏花果的工作,自然会造成满地枝叶的现象。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丰产茶园管理模式、最近流行的不进行人工干预模式与云茶传统采养模式都有其生存空间。比如在追求产量、卖相与嫩度的时代,密植的灌木型台地茶园就大受欢迎,而到了古树茶概念兴起之后尽量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茶园就深受欢迎。但在利益驱使下,老百姓往往会对茶树进行人工干预,以提高产量,增加利润。这时,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就到了隆重登场唱主角的时候了,因为其兼顾了产量与养树的统一,能让广大茶农学会正确的、科学的干预茶园,在兼顾品质、产量与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下探讨出云茶产业大开发之全新路径。

将老乌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不但能为藤条茶正名,也是探索一种区别于自然放养与过度开发利用的第三种茶树开发利用模式。

老乌山拥有全球最大的藤条茶区

4月8日,在景谷县凤山镇文绍村丫口村民小组,也是老乌山著名的大石寺古茶片区,包忠华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老乌山古茶区打造思路。

“我以前在普洱市茶业局工作,镇沅、景谷、景东都到过,都是直接去单个的山头,没把无量山系的“二无量”走通。今年大年初三,我与李琨从景东西北部的漫湾出发,沿着无量山一直向南走,经过的地区属于历史上景东县的西五区、南五区(西五区在如今的景东县西境,而南五区在解放初期划给了镇沅、景谷两县),即沿着漫湾、林街、景福、大朝山东镇、里崴、勐大、振太、小景谷、凤山,用三天时间顺着有茶山的山路走,人们把这条山习惯称为二无量,山的最高顶和核心区为老乌山,为了方便统一宣传打造,我就做主把它统称老乌山古茶区。我们发现这一片区,气候、海拔、土壤、茶树品种、种茶历史类似,最大特点是留养模式为藤条茶,总茶叶面积20万亩,以藤条为主百年以上的古茶有4万多亩,呈现种植密度不高,小区域分布的特点,以老乌山古茶区的名义,打造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中国藤条茶之乡。”包忠华说。

老乌山为无量山的一条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老乌山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近百公里。当地居民以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为主。海拔15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这里有近似的气候、海拔、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通透性好,是生长优质茶叶的好地方。

据介绍,以老乌山为核心的大老乌山茶区南北直线距离60公里,走公路的话将近一百公里,包括景东的大朝山东镇,镇沅的按板、振太、勐大,景谷的小景谷、凤山、民乐,总共7个乡镇。从老乌山茶树王“和尚寺大茶树”——树龄600到800年,以及苦竹山两棵五六百年的大茶树来看,当地栽茶历史至少在800年以上,而且这些大茶树都采用藤条茶的采法,表明当地早在数百年前就形成了独特的云南传统大叶种采养方式,并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推广。

打造云南茶叶第二个景迈山模式

光就茶叶而言,景迈山不是最耀眼的,老班章、冰岛地位在其上,但对茶区进行整体综合性开发,打通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用庄园经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打造最具特色的名片等方面来看,景迈山是云南茶产业深度开发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范本意义。

构建老乌山大茶区,就是借鉴景迈山模式对古茶山进行综合性的深度开发。

“过去这一带是以县为单位分别打造,景谷打造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镇沅打造老乌山古茶山、勐大古茶山等,多以行政名称为主的山头,分得太碎,不利于品牌推广。在大茶区整体打造之下,可以学习易武茶区的先进经验,像易武大茶区下面推介弯弓、麻黑、刮风寨顶级品牌一样,我们可以在大老乌山茶区之下推诸如文山、秧塔、苦竹山、打笋山、大石寺、和尚寺等顶级名片”包忠华说。

据了解,老乌山,不但拥有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澜沧江从旁边奔腾而过,留存多处新石器遗址,茶叶的始祖——3540万年之前的宽叶木兰化石,以及千家寨野生茶王就位于附近,而且其为银生节度故地,是“茶出银生”的地方,也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自古当地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农耕文化发达,拥有凤岗、按板等多处盐井,多条茶马古道分布其间,各路马帮往来于山涧,其地盛产的茶叶与盐巴被驮往四方,繁荣的商品贸易,催生了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乌山的先民们就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堪称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老乌山大茶区拥有的各种资源并不输于景迈山,可围绕茶这张名片,对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立体开发。

当古树茶成为稀缺资源之时,各路资本都去追捧名山茶,台地茶乏人问津,2010年在普洱市政府的引导与大力推动下,景迈山做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将景迈山古茶园周边的上万亩台地茶通过砍二留一进行稀疏留养,并广植覆阴树,禁止施农药、化肥,为之营造类似古茶园的生态环境,通过茶园生态系统的再造大幅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益。

景迈山开创的稀疏留养茶园管理模式,在普洱市、版纳州与临沧市等得到大面积推广,云南掀起了对低效茶园进行升级改造的浪潮。

包忠华认为,在过去追求产量的年代,云南茶园流行的是“低改”(低产茶园改造)模式,而到了追求品质的时代,我们也要提“低改”,不过实质完全不同,是低效益茶园的改造,也就是所谓的提质增效工程。

新时代的“低改”,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密集种植的有机茶之路,另一种是以景迈山为代表的稀疏生态留养模式。而老乌山大茶区构建的“中国藤条茶之乡”,可以探索第三条道路,对台地茶园进行云南大叶种茶传统采养方式的改造。

“老乌山古茶资源有限,最大面积的茶园还是台地茶,怎样对之进行提质增效,政府还是要引导老百姓回到藤条茶采养方式,对之进行升级改造。坚持二三十年后,就可以形成区别于景迈山的另一种生态留养模式。景迈山台地茶是稀疏生态留养,2010年开始留一砍二,产量下降,使用农药、化肥模式改变,恢复生态,不打药,也很少有病虫害,二三十年后景迈上的3万多亩台地茶跟古茶差不多。景迈山是一米留一株。我们推广老乌山大茶区藤条茶留养模式,留一砍一,把枝条留养,用三到五年来推动这项工作,二三十年后结合周边自然人文景观,以茶产业为主线,并深度挖掘茶马古道文化,打造云南最大的古茶区,使之成为第二个景迈山。”

包忠华对这项事业,信心满满,“今年春茶价格不理想,景迈古茶500—600元/公斤,生态留养100—120元/公斤,台地40元/公斤左右。而我们老乌山这边,藤条古茶120—200元/公斤,藤条生态留养70—80元/公斤,一般台地茶30元/公斤左右。这可以看出采用生态留养方式,效益增加非常明显。”

大茶区构建需要大品牌带动

要说明景东、镇沅、景谷茶叶的现状,老乌山大茶区的小景谷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从云南茶叶发展史来看,景谷、镇沅、景东茶区兴起于清朝,盛于民国,解放后沦为下关茶厂原料基地,复兴于近几年,茶叶重镇小景谷一直见证着其百年风雨。漫步小景谷街头,家家户户做茶卖茶,一间间房子堆满了毛茶,许多人坐在街边捡剔黄片,其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原料大仓库,是除了思茅之外普洱市最大的毛茶交易中心,每年从小景谷拉出去的茶叶当在五千吨以上。可惜了,小景谷,继续为他人作嫁衣,何时才能复兴号级沱茶时代的辉煌?

要说各大品牌不重视这里的茶叶也不是事实,只是大家每年来这里大量收购优质毛茶,却将其当做二三线茶区来对待。以这里的古茶为主打的,有李记谷庄、茶马司等屈指可数几家知名品牌,由于缺乏大格局下的整体规划,显得形影相吊,孤掌难鸣。

由于,老乌山大茶区的茶卖不起理想的价格,许多茶农转而求其次去追求产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做的是茶叶品质很难提升,极大影响声誉的事,让市场上形成一种观念,景谷茶芽头大,滋味淡薄,只适合撒面,以增加茶饼的卖相。

出生在镇沅,与镇沅、景谷一带的茶叶打了将近20年交道的李琨认为,老乌山遍地产好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之特点。这里多为丹霞地貌,地表‘猪肝石’虽被开采利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其“把把茶”“藤子茶”更深得茶客喜爱。

由此观之,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提质增效,整体打造大茶区品牌。包忠华认为可从三方面来入手:

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大交通,打通各县只修自己的而造成的断头路;

其次,大茶区统一规划,打造最具特色名片——中国藤条茶之乡;

最后,大品牌带动大茶区整体崛起。通过大茶企、大品牌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整合传媒与渠道资源,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导茶农与初制所提质增效。

目前,天下普洱茶国正在积极牵头做大茶区构建落地的几项实事:

一是由高产迈向高效。在过去是低产茶园改造,现在是低效茶园改造。政府引导,企业在收购价方面进行倾斜,让老百姓形成藤条茶留养习惯。

二是加工水平的提升。天下普洱茶国整合景谷3家、镇沅2家、景东3家合作社,输出晒红等技术标准,确定合理的毛茶收购价格,从鲜叶开始把控质量,保证合作者的利润空间。

三是产品研发。天下普洱茶国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老乌山晒红、老乌山紫茶、老乌山古树藤条茶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茶品,以市场口碑的形式打响老乌山的名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四是藤条茶申遗。建议镇沅县尽快启动构建“中国藤条茶之乡”工作以及藤条茶独特的采养方式申遗工作。

包忠华:后炒作时代,茶叶细分标准的倡导者


总有一些宏大主题,像飓风一样卷过神州大地,给时代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于是,我们都被教育要做风口上的猪,被大风幸运地刮起,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当我们拥抱这些时代关键词与热门词的时候,有一些人避开呼啸而来的飓风,因为其深知这风来得迅猛,去得也快,人类社会有时需要这些狂飙突进的变革力量,将我们拖进全新的时代,但更多的时候,推动时代进步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持久的细微创新与变革。

恢复自然农法的有机茶园

以最寂寞的心,向褚橙学习做细分领域专家

普洱茶就是被“疯狂的普洱茶”旋风刮过两次的行业。第一次是2003年到2007年,全民热炒普洱茶,这是普惠主义的时代,凡是做普洱茶的,都赚了钱,只要贴上普洱茶标签的,哪怕是一片树叶也能卖上好价钱。第二次是,2009年到2014年的古树茶热、大益茶热,这是普洱茶的小盘时代,将普洱茶的稀缺价值玩到极致,创造了又一个炒作神话。通过普洱茶这十余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当普洱茶的两次大风吹起,只要跟风的,及时站在风口的,都赚了个盆满钵溢。是茶都要炒炒的,从普洱茶到金骏眉,到黑茶,再到今年盛行的老白茶,一个个茶类,一个个概念,轮番拿出来炒,“风水轮流转,明年到你家”!

炒作是中国茶摆脱不了的命运,以普洱茶尤甚。炒作一方面吸引了各路资本、人才关注并投身茶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跟风消费与投资。这是炒作正向的一面。小炒舒经活血,大炒伤筋动骨。每一次中国茶的炒作运动,都是由小炒开始,逐渐失控,最后陷入了疯狂炒作的境地,搞得鸡飞蛋打,一片狼藉,最终伤害了行业,让行业的良性秩序一而再,再而三无法建立。

2015年,是行业重建秩序的绝好时机,因为中国乃至世界一大波泡沫经济已经走过一个大周期,全球进入了长期的去泡沫化时代。普洱茶乃至中国茶长期以来摆脱不了炒作,其实是跟全球盛行的泡沫经济有关。如今,大气候已经变了,茶界的小气候自然会变得干净清新,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暴利思维,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想法,想想怎样为行业生态秩序的重建添砖加瓦,改变粗放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向专业化、精细化要效益。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就是这其中的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改变行业秩序,他想到的是用“健康普洱”体系重塑行业生态,用一个个精细化标准来规范引领行业发展,将一个个细分领域做深做透,用深度来创造行业价值。

包忠华认为,普洱茶是最健康的饮料之一,我们要从种植环节、加工环节,乃至仓储与渠道、消费终端环节来规范,让整个产业链都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一种全新的健康发展的行业生态。其也身体力行,以天下普洱茶国来牵头做这个事,在全国各地大力宣传推广“健康普洱”概念,引起了业界极大反响。

“健康普洱”这个生态系统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一些落地的支点,而为行业制定一系列细分的标准,就是天下普洱茶国公司为推动行业进步,做的最大实事,也是发力“健康普洱茶”的最大战略支点。

我们可以举褚橙的例子来看看行业精细化标准的重要性。褚时健老年二次创业投身的是冰糖橙事业。冰糖橙作为柑橘的一个细分品类,褚老发现缺乏种一棵好橘子的操作标准。没有办法,褚时健夫妻俩只好做实验,搞原创,通过数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搞出了一套种植冰糖橙的操作流程,才种出了品质独步天下的冰糖橙。正是有了细分领域的精细化标准在支撑,褚橙才得以成为后来的励志橙,褚老也才成为时代创业的精神教父。

以褚橙为对标,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中国茶产业这些年的狂飙突进,热闹是热闹了,大家都在做表面化、平面化、规模化的跟风运作的事,在短期利益上追涨杀跌,而没有几个人避开行业浮躁风,躲进小楼成一统,做细分领域的研究专家,用行业原创小数据,来制定细分领域的精细化标准,开启中国茶的精耕细作时代。

我们都在谈论学习褚橙,笔者认为这个才是其精髓,也是茶行业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基地公路旁栽满了“地涌金莲”。

一流企业做标准,晒红与大自然仓开启产业新出路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晒红三大指数)。普洱茶品好在哪里,值不值得收藏,需要一个权威、客观与直观的评价体系,供收藏者参考。

“普洱茶长期靠八因子审评来判断好坏,其是针对所有普洱茶的,而没有专门针对收藏品的评价体系,而且八因子评分体系,太过于专业,老百姓看不懂,也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和兴趣去弄懂。这样一来,我们首倡构建收藏指数来引导消费者选茶与收藏。对于老百姓而言,用比较直观的指数更适合,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比如气候指数、幸福指数、书画收藏指数等等。把抽象的评分数的东西变成指数化的东西,让第三方来评估、监督与发布,形成一个权威的参照体系。这是一个不断完善、总结的过程,总要有人去做,吃螃蟹。”包忠华说。

现在流行上新三板,其门槛低,很多企业都可以进来,大都以融资为目的,但真正融到资的不多。“天下普洱茶国”结合国有公司特色,设计一套有特色有针对性的上新三板的方案。

“2014年,云南上了20多家,真正在新三板获得融资的不多。鉴于此,公司股改就计划引入跨行业的战略投资方云南圣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扩股的形式,可以融到一定规模的资金,再上新三板。企业有了资金,可以做战略布局,在市场低迷期收购优质原料。上新三板的好处是,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用两到三年转入主板,进入资本市场。茶行业需要资金,周期长。目前,银行不让茶叶抵押,只有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收到大量的优质茶叶。通过投入资金收储茶叶,加工、销售茶叶,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今年到9月30日,我们上了850万元的税,占全市茶行业税收五分之一左右。”包忠华说,公司设计的先股改,引入战略性投资,再上新三板的方案,解决了新三板融资难的问题,被作为先进经验在普洱市推广。

据了解,随着公司上市,会走多元化道路,以茶叶为主业,也会跨界做适合的行业,比如可以做大自然仓抵押担保业务,降低中小茶企融资成本,也会做茶山旅游等业务,涉及文化产业。

黄龙山美景

给每一片普洱茶贴上身份证,构建产业基础数据库

普洱茶行业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产品难以质量溯源造成的。二维码技术的出现与普及,给茶行业带来了正本清源的马可福音。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跟中国普洱茶质检中心合作开发普洱茶(二维码)追溯系统,在今年10月份以后进入了应用阶段,等工商、税务、质检三证合一之后,将在普洱市挑选20家品牌茶企首先使用。

“茶山的基础数据,比如原料来自哪座山,这座茶山的气候、土壤、加工情况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查询。其分为正码、副码,正码贴在茶叶包装纸(绵纸)上,副码压茶叶时放在内飞上。通过扫二维码,产品的每个批次都可追溯,从而建立了茶叶身份证。第一批使用的是晒红、茶马史诗、抱朴三个产品系列,订了6万套二维码标识,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追加数量。”包忠华介绍道。

我们都在提大数据,但许多行业第一手的基础数据存在空白,而这需要通过常年的观察与记录才能填补。其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家企业,或某家机构,凭一己之力就能在短时间完成的,它需要行业的从业者都来积极投身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挖掘,再通过系统集成将一个个分散的行业基础数据,用云计算的方式整合成行业基础大数据,供政府、茶农、茶企、商家与消费者用作决策参考依据。比如,茶农可通过茶山多年的气候数据库及预测模型,预测到下一年可能会干旱少雨,从而提早采取抗旱准备,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项目是跟版纳一个年轻人洽谈合作,他弄了一套非常先进的监测系统,涉及土壤、水分、各种物质的含量、降雨量,蒸发量、风向、风速、空气污染程度等。其用卫星定位收集信息,用仪器来监测、记录,收集茶叶基础数据,涉及种植、加工、仓储等环节。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跟他计划一起在黄龙山、景迈山、老乌山等收集茶山数据,大自然仓的数据收集,茶叶在仓储中农残自然降解情况等。比如在仓储环节,每一年茶叶有关物质(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等)的变化。”包忠华表示,产业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从茶行开始实施,然后推广到咖啡等其他行业,其应用范围非常广,非常具有前瞻性。

文/白马非马图/王文贵

包忠华专栏:南段古茶山——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


刚下了一场大雨,抢栽“雷响田”

南段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南段、洛勐、阿里、宛卡、戈的等村,共有茶园28600亩,其中古茶园面积868亩;南段古茶山最高海拨215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茶园生长在海拔1600米—2000米之间,四季气候温凉;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保护非常完整;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是中国与缅甸分界的山,国境线长56.8公里。

糯福位于澜沧县南部,距县城97公里,全乡辖糯福、阿里、宛卡、南段、洛勐、戈的、勐宋、阿木嘎、坝卡乃等9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879平方公里。糯福乡居住着拉祜、哈尼、佤、傣等多种少数民族,是拉祜文字的发源地。

从景迈山的芒景村往前16公里就是南门河,海拔不到800米,一个V形河谷,没走多久,茶园逐渐稀疏,然后过渡到橡胶林,进入糯福乡洛勐村,又是橡胶林渐渐变成了茶园。

自古以来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习惯于定居在山上,南段古茶山上的居民大都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腰上。由于河流、沟渠缺水,种田只能种“雷响田”——要等天空雷电交加之时,在雨季来临之后才能栽秧,所以叫“雷响田”。

2014年6月13日,我到南段古茶山采访,前夜下了一夜的大雨,恰逢当地百姓在抓紧栽秧,看到3个男子,一人在犁田,一人在耙田,一人在糊埂,8个年轻妇女在栽秧,突然听到一阵欢歌笑语,女方唱:“大河发水小河干,过河栽下一丘秧,认得秧好早下种,晓得好玩早成双。”

男方回应唱:“大田栽秧谷棵稀,谷棵下面有秧鸡,抓着秧鸡来下酒,抓着小妹来做妻。”我赶忙照下几张难得的照片,终于碰到了久违的田园美景,让人追忆起乡愁。

南段茶山只要有茶园就盖有简易小屋,我们好奇的询问陪同的张文灿经理。他说:“茶园里盖小屋是这里的传统,过去全都是小草屋,特别好看,现在很多用石棉瓦代替茅草。它的用途首先是避雨休息;其次是摊凉茶叶;还有一个用途就让你们猜猜。”

在我们一番催促下,他笑着说:“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比较贫困,每家的干栏式草屋,人和牲畜拥挤地住在一起,年轻小伙和姑娘谈情说爱不方便,就到茶园小草屋里来谈恋爱。”拉祜族、佤族是幸福指数特高的民族之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青年男女在小屋里倾诉心声,唱着“芦笙恋歌”、“快乐拉祜”。所以人们就给这些简易小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拉祜甜蜜小屋”。

南段山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中有“三宝”:多雨果、野杨梅、南段野茶。普洱市有117.8万亩野。在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时,南段古茶山也列入辐射、缓冲区域。所以南段古茶山被称为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

余秋雨 :普洱茶的“核心机密”是什么?


左:农大校长盛军右:学者余秋雨

心哥导读:

秋雨先生写这片小短文,看似简单却是在普洱茶的陪伴下整整准备了八、九年,从想写,到应该写,到动笔,周期之长为先生散文生涯极少有的现象。从中可见先生的严谨和普洱茶历经岁月变化难以言表的魅力

茶痴说茶,就如同戏迷说戏,因其爱入骨,难免有有失客观,秋雨先生“阅”茶无数,却从未想过要占为己有,正是入我眼,即我有,入我身,即我得,先生写普洱茶是从一个普通爱茶客的情怀出发,尽可能客观的引领你走入普洱茶的深邃世界…

----------------

正文

普洱茶的“核心机密”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由过于痴迷的茶客来回答。这正如,只要是“戏迷”,就一定说不清楚所迷剧种的根本意义。能够把事情看得比较明白的,大多是保持距离的客观目光。

在我认识的范围内,往往越是年轻的研究者反而越能说得比较清楚。例如,一九七四年才出生的普洱茶专家太俊林先生,在这方面就远胜年迈的老茶客。距离也不是问题,两位离云南普洱很远的东北科学家,盛军先生和陈杰先生,对普洱茶所作的研究就令人钦佩。

因此,我希望茶客们也能听听有关普洱茶研究的当代科学话语。即便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概念,仍然不妨暂时搁下杯壶,硬着头皮听下去。

//我们不妨以发酵说起//

何谓发酵?简单说来,那是人类利用微生物来改变和提升食物细胞的质地,使之产生独特风味的过程。平日我们老在暗中惦念的那些食物,大多与发酵有关,例如各种美酒、酸奶、干酪,豆腐乳、泡菜、纳豆、酱油、醋,等等。即便是粮食,发酵过的馒头、面包也比没有发酵过的面粉制品更香软、更营养。在医学上,要生产维生素、氨基酸、胰岛素、抗生素、疫苗、激素等等,也离不开发酵过程。

经过发酵后的美味

可见,如果没有发酵,人类的生活将会多么简陋、寡味,我们的口味将会多么单调、可怜。

//发酵的主角,是微生物//

一说微生物,题目就大了。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出现才几百万年,而微生物己存在三十五亿年。世界上的生命,除了动物、植物这两域外,“第三域”就是微生物,由此建立了“生命三域”的学说。这些无限微小又无限繁密、无比长寿又无比神秘的“小东西”,我们至今仍然了解得很少,却己经逼得当代各国科学家建立了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等分支组成的生物工程学来研究。尽管研究还刚开始,奇迹己叹为观止。听说连开采石油这样的重力活儿,迟早也可以让微生物来完成。真不知道再过多少年,这些“小东西”会把世界变成什么样。

神奇的微生物

这就可以说到普洱茶了。它就是由两批微生物菌群先后侍候的结果

第一批微生物菌群长期活跃在云南的茶山里,一直侍候着大叶种古茶树,使它们能够保存并增加多酚类化合物,如茶多酚、茶碱、儿茶素等等,再加上氧化酶,为普洱茶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原料

第二批微生物菌群就不一样了,它们趁着“晒青毛茶”在湿热条件下“氧化红变”,便纷纷哄然而起,附着于茶叶之上,渐渐成为今后长期发酵的主人。它们一步步推进发酵过程,不断地滋生、呼吸、放热、吞食、转化、释放,终于成就了普洱茶。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凭着发酵方式的不同,来具体划分普洱茶与其他茶种的基本区别了。绿茶在制作时需要把鲜叶放在铁锅中连续翻炒杀青,达到提香、定型、保绿的效果,为此必须用高温剥夺氧化酶活性,阻止茶多酚氧化,因而也就不存在发酵。乌龙茶就不一样了,制作时先鼓励生物酶的活性,也就是用轻度发酵提升香气和口味后,随即用高温炒青烘干,让发酵停止。红茶则把发酵的程度大大往前推进了一步,比较充分地待香待色,然后同样用高温快速阻止发酵。

必须说明的是,红茶、乌龙茶虽然也有发酵过程,却因为不以微生物菌群参与为主,实际上是一种“氧化红变",与普洱茶的“发酵”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

普洱茶的发酵,在长年累月之间无声无息地让茶品天天升级。微生物菌群裂解着细胞壁,分解着有机物,分泌着氨基酸,激活着生物酶,合成着茶氨酸......。结果,所产生的茶多酚、茶色素、泛酸、胱氨酸、生物酶,以及汀类物质、果胶物质等等,不仅大大增进了健康功能,而且又大大增进了口味。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老茶品,也会在微生物菌群的辛勤劳作下,成为永久的半成品、不息的变动者、活着的生命体。

发酵过程可以延续十几年、几十年,形成一个从今天走回古典的“陈化"历程。这一历程的彼岸,便是渐入化境,妙不可言,让一切青涩之辈只能远远仰望,歆慕不己。

普洱茶对时间的长久依赖,也给茶客们带来一种巨大的方便,那就是不怕“超期贮存”。有好茶,放着吧,十年后喝都行,不必担心“不新鲜”。这也是它能制伏其他茶品的一个杀手锏,因为其他茶品只能在“保质期”内动弹。

我见过那种每个茶包上都标着不同年代的普洱茶仓库,年代越久越在里边享受尊荣。这让我联想到在欧洲很多国家地底下秘藏着的陈年酒窖,从容得可以完全不理地面上的兵荒马乱、改朝换代。我的《行者无疆》这本书里有一篇题为《醉意秘藏》的文章,记述了这种傲视时间的生态秘仪。这种生态秘仪,是我特别重视的“生态文化”的崇高殿堂。

欧洲那些兵荒马乱

周云川:什么是好的普洱茶?


图为:周云川讲述“什么是好的普洱茶”

从前,提起普洱茶,茶客们心中都会有一种感觉,水深。在不少茶客看来,普洱茶有着太多的“门道”,生茶、熟茶、纯料、拼配、古树、山头……就像一层层纱雾挡在眼前,让人难以捉摸。上周六,云南省滇红茶叶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普洱茶国标审定人、363普洱茶审评法制定人、国家高级评茶师周云川来到郑州,从学术的角度出发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什么是好的普洱茶”讲座,令在场茶人受益匪浅。

周云川告诉大家,从感官上来说,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就是“越浓越陈越香”,为此,他开创了“363普洱茶评审法”。所谓363,是指第一次冲泡30秒出汤,汤色要明亮,香气和滋味不能有明显杂味;第二次冲泡60秒出汤,茶汤滋味融合度要好,黏稠顺滑,生津回甘,无刺舌感,锁喉感;第三次冲泡30秒出汤,香气、滋味、耐泡度对比第一泡要相当。“感官的第一反应是不会骗人的”,周云川表示,“人们觉得普洱茶水深,主要是普洱茶专业评审标准缺失导致乱象丛生,霸气、山野之气、阳光的味道、花香、茶气,这样的说法都是不严谨的”。

图为:讲座现场的茶艺表演让听众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周云川认为,一款好的普洱茶,光有好的原料是不够的,加工工艺同样重要。“2001年、2002年茶叶全行业大崩盘,民营进入盘活普洱市场的同时,也丢失了很多茶叶加工的基本概念,做‘半套’的工艺必然带来明显的感官缺陷。到了后来,过分强调区域,忽视品种;强调树龄、忽视栽培采摘;盲目跟从所谓的市场商业热点;为了迎合市场任意改动茶叶加工基本工艺,这都导致了普洱茶行业的混乱”。

此次讲坛主办方,贵德号茶艺馆掌柜刘贵一告诉记者,近年来,郑州茶叶市场发展迅速,大有赶超北京马连道,成为全国第二大茶叶市场之势,了解、接触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针对当前普洱茶行业的乱象,需要周云川这样一个能够代表国家标准、官方声音、云南普洱声音的人发声,确立规范。他希望能够通过本届普洱茶专业讲坛,让更多的茶人拨开眼前的迷雾,接触普洱茶,了解普洱茶,爱上普洱茶。(作者:张弋,来源:大河报)

李文华:普洱茶的收藏价值


1973年,普洱茶熟茶的快速发酵工艺创始,经过四十多个春秋的磨砺与海内外市场的反复检验,现在的普洱茶熟茶产品,其用料、工艺、产品线已经日趋成熟和丰富。

在这四十多年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毛茶茶菁等级使用,发酵成熟度,以及拼配配方等方面,云南普洱茶界有过许多实践,铸就了目前丰富多彩的普洱茶熟茶产品线。

普洱散茶产品,在历史上大宗的普洱茶产品,发酵是全熟的(发酵成熟度十成),主要是满足市场“及时品饮的需要”。当然,即使是全熟发酵,这种普洱熟茶的收藏变化也是有的。

而市场上占大多数的普洱紧压熟茶产品,发酵并非是全熟的,这就为收藏中的后发酵留有不少变化的空间,为老熟茶的品味风格走向“润滑,砂化”奠定基础。

普洱紧压茶产品,由于历史的机缘,形成了不是完全成熟的发酵,它的后发酵空间带来的收藏价值特征,冥冥中是上苍对云南普洱茶的又一次眷顾。具体说,有哪些因素导致普洱紧压熟茶产品不是全熟发酵呢?

首先,发酵过熟,压制比较难成型,所以为了压制容易成形,普洱紧压熟茶产品发酵会轻一些;

第二,产品良好特征的需求,发酵过熟,外观色泽显黑褐色,欠润感;而发酵适中,色泽红褐,有油润的光泽,特别是嫩度高的原料,发酵偏轻,显金黄毫;

第三,在精制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后发酵,这一点尤其重要,无论是“半制品”、“再制品”环节,以及蒸压、干燥等环节,均存在发酵,所以在前期工艺上,要控制发酵程度;

第四,收藏存贮,后发酵的需求。

这些原因,是普洱紧压茶产品不全熟发酵的理由,也是收藏价值的理由,从最早的“云南七子饼茶”的说明书(大票)上写的是“适度发酵”可以看出这一点。

总的来说,和产品。

(下图:六大茶山公司2004年出品肆号熟饼)

古丈茶:一器是云华


云华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不夜侯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先春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故称。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香茗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称。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瑞草魁古人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谭生)

古丈茶史

古丈茶是茶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据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西晋武陵七县,包括今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全部,常德、邵阳各部分,共计二十六县(市)。《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杜佑《通典》载:“溪州土贡茶芽。”唐时溪州治所应为现古丈县的会溪坪。《永顺县志》载:“唐代溪州以茶芽入贡,其为地方生产可知。”今古丈县会溪坪、罗依溪、江洋溪一带,仍可见几百年树龄的古茶树。

在古丈茶叶的发展史上,我们不得不提到杨占鳌,据说他早年投到曾国藩的湘军水师帐下,曾官至正一品。杨占鳌四十二岁辞官还乡,买田置地种植茶叶。他对茶叶的抚育与制作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杨家的茶叶声名远播。1929年,古丈茶叶参加由南京政府举办的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当时的“湘西王”陈渠珍大喜,遂令古丈遍植茶叶。1930年前后,古丈茶叶价格高达每斤4块光洋,可换160多斤大米。1956年,古阳镇思源桥茶叶社把精制的毛尖茶寄给了毛主席。

现在,只要一到采茶季节,在古丈县满山满岭都可以看到采茶的人们,村寨的瓦背屋檐全都弥漫着茶叶的清香。(向午平)

古丈茶俗

湘西古丈民情纯朴,民风纯正,茶事民俗中深藏着许多许多有趣的东西。

过“赶年”土家族人腊月二十九这天要过“赶年”,全家人不准睡觉,坐等午夜的到来。这时喝的茶叫“眼屎茶”——因一家人夜半三更,睡眼惺松,眼屎一坨坨地冒出来。眼屎茶一是要浓,二要醇,三要敬武神,四要时间长,喝得久。

扛碗茶春种秋割时,吃晚饭时分,辛劳一天的村人端着装满了茶水的大海碗,聚到一处,这是古丈土家族苗族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扛碗茶”的习俗。扛碗喝茶,各人有各人的话题。老人说古论今,妇女带小孩逗乐,汉子们大喊大叫,妹子们叽叽喳喳围在一起说起悄悄话,小伙子们则看准机会利用扛碗茶来表达爱情。

筛茶土家族新娘与新郎拜堂后,由“女和官”引一对新人进洞房。然后婆家的七八个茶姑、歌姑端着茶盘,提着茶壶来到大门口的台阶处,把送亲的男女客人准备迎人中堂。此时,送亲中的茶姑与歌姑便开始发难,开始盘歌,开始喝茶,一唱一答,彼此叠起,以茶歌决一高低。(傅建华)

茶商龚志强:收藏什么样的普洱茶才有价值


普洱茶是云南一大特色产品,受到很多的喜爱与好评。而且普洱有越陈越香、越陈越有价值的特性,同时普洱在茶界还被人们誉为“可入口的古董”,从此可以看出此茶的收藏价值有多大。所以收藏普洱对茶友来说有多大的诱惑力就可想而知了,便他们殊不知收藏什么样的普洱茶才有价值?普洱在当下的茶市简直就像明星产品一样,受到万人的喜爱,因普洱口感醇厚、茶汤滋味浓郁而爱到一些中老年人的喜爱。如今很多茶商已经在普洱中加入菊花、红茶、荷叶等,让其功效更多样化;同时改变普洱醇厚的味道,使人群更广泛。我们来看看芳村普洱茶庄老板龚志强是如何谈收藏价值的。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普洱茶会有今天的盛况,全国各地都在热销。”广东芳村茶叶市场的普洱茶茶庄老板龚志强这样说。

“联兴隆”位于全国最大的专业批发茶叶市场——广东芳村茶叶市场,是历经5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普洱茶茶庄。从上世纪50年代家族老太爷涉足茶业,到自己90年代末从最基础的发酵工开始,再到如今成为集研发、生产、经销、存储于一体的大型老字号茶商,“联兴隆”第三代掌门人龚志强可以说见证了的推广培养职业经理人。“一个厂的管理很重要,而经营一个品牌更需要专业的人士,在现代社会,家族企业更需要现代的管理方式,我希望自己的老字号茶庄像普洱茶一样,越老越有魅力。”龚志强说。

对于收藏什么样的普洱茶才有价值,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所了解了。普洱茶也是有分好坏,按等级来区别其品质之间的差异。都知道普洱有六大茶山,而每座茶山因其地理位置不同、水分量不同、土壤成分不同等因素而存在差异,每个人因根据自身体质、喜好、口感来选择相应的茶叶。

蒋文中:普洱茶核心精神文化内涵的根本性把握


云南民族文化对普洱茶的茶道精神和茶艺影响可以体现为:

一为质朴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中和”及个体与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和谐始终是贯穿于中国茶文化中。在这一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内地茶文化无论在品茶的“色”“香”“味”“韵”还是形式上的“器”“形”“艺”“俗”已发展到与社会的均衡,和谐、稳定、有序的思想高度,从而形成具有释、道、儒哲学思想内含的茶道精神。而云南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内涵的又一根本。

三为自然之性。“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天地万物,其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人是自然之子,人受自然的恩赐生存又在大自然中获得思想和艺术启示而升华。只有自然才有生命的体现,在云南民族文化中,自始至终便充满了肯定自然和因之获得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动。饱受云南民族文化浸润的普洱茶,深得自然之性,一切取之自然、源于自然、归干自然的属性是那么的本真,所以体现在普洱茶的采种、加工、储存、运输、泡饮等都应符合自然,方能为茶道、茶艺最高境界。

四为明伦之礼。礼仪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规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千古不灭之传统。在无比丰富的云南民族礼俗文化中,其明伦之礼虽未上什升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高度,但也同样也体现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中,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茶德甚至可以是早期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为今天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活史料。如无论布郎族、傣族、哈尼族的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还是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以饮茶为契机的礼仪习俗,充满了在明伦之礼中的和谐统一。

五是求实之用。在云南民族生活中,茶是用来喝的、用来吃的、用来表情达意的,是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们在饮茶用茶中不仅关注冲泡过程,更关注解渴提神的作用,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和社交很好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如云南民族烤茶便是最具云南民族特色的生活化茶艺,它是云南民间仍然沿用的饮茶法,在各民族及很多山区汉族中,至今仍常饮用酽厚醇实的烤茶,并用烤茶欢迎客人。烤茶的历史可以上塑至千余年前,它曾是最

原始的饮茶方式。至今在云南一直沿袭着古老“烤茶”饮茶法,无疑成了研究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叶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是充满着自然主义的生活气息及生命的活力。普洱茶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比如,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吃烤茶,茶叶要煨好,才足以品出茶中三味和茶叶精华,才能在苦涩中体会极甘极醇,这才是吃茶,这才如佛家所说的包含太深的合义的“吃茶”。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虽不说“品”甚至也无“饮”只有“吃”,这个词似乎跟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这才是返朴归真的文化实质。

因此普洱茶从采制包装贮存烹饮,只要在严格符合卫生安全前题下,无须一定要规范要求,不僵化、不刻板、无凝滞,率性而为,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及越陈越香,才是普洱茶应充分体现的文化特质。在茶艺表现上,富有云南各民族文化特色的茶艺各有意境,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五彩缤纷与清丽脱俗,让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才能全面准确地体现出普洱茶独特而深刻文化内涵。

文/蒋文中

什么是普洱茶?自然与真实并存的一盏醇香


普洱茶的制作工序非常独特,一般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成为普洱茶毛青,这时的毛青就象涉世不深的的毛头小伙,个性锐烈而欠章理。

毛青制作后分两种工序。经过堆闷转熟的为"熟茶",可以直接上市,它就象一个青壮年味道稳重。

而毛青经过5--8年甚至更长时间自然转化而成的,则为生茶,其陈香中留有活泼的韵致。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越发显露,如同返老还童的老翁,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因此潽洱茶"越陈越香"具有收藏价值。

普洱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诸葛亮)的说法。"高山云雾出名茶"云南西南地区的思茅和位于沧江岸西双版纳地区,溪涧纵横,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普洱茶的茶树品种是"云南大叶种",其特点是芽长而壮,白毫特多,叶大而质软,韵味浓峻。

冲泡好的潽洱茶,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经各国医学考证该地区的普洱茶长期饮用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醒酒解毒,暖胃,生津,利尿的功效。

据医学实验证明,每日饮用4-6克潽洱茶,持续两个月以上即可将体内高血脂及胆固醇降低20%-40%以上。它含有"儿茶素"对女性来说,具有美容养颜和减肥之功效。在日本,德国,法国,香港等地有减肥茶,美容茶,窈窕茶和益寿茶之美称。

闲暇之时,品一杯滋味醇厚的普洱茶,真所谓"雾琐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包忠华:什么是普洱茶原产地的核心价值?》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