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贵州雷山望丰乌江村村民李志辉竖起大拇指:村长带领发财,我为村长点赞》新闻,乌江村委会主任李世达一时成为了新闻人物。

“吃半年饭,借储备粮;挖野菜充饥,烧草灰当盐;搭木皮建房,借月亮当灯。”61岁的村支部书记李毅介绍,这曾经是雷山县望丰乡乌江村极度贫困的写照,因为太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183户的乌江村青壮年几乎选择外出务工。

“连吃盐巴都买不起。”苦日子让61岁的村民李文刻骨铭心。

李文的好日子迎来转机,是李世达带他种茶开始。2007年,李世达免费提供茶苗,李文种下50亩茶叶,三年后就开始产生效益。去年光茶青收入就有6万余元,现在家里冰箱、彩电、电脑等高档电器应有尽有,去年还给两个儿子添了两部小车,存折还有余款10万多元。

1997年,李世达从雷山县职校毕业,因为学的是茶叶专业,一毕业就进雷山县银球茶叶公司上班,一干就是十来年。2006年,因公司改制,李世达下岗,回到村里租荒山种下100亩的茶叶,2008年,他淘得茶叶“第一桶金”3万元,当年扩建300亩茶叶基地,还创办雷山黄金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李世达成为乌江村种茶致富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13年,李世达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还当上了县政协委员,利用自身的技术,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经济,对想种茶的贫困户,他免费送去茶苗,义务为茶农开展种茶培训和技术指导。去年该村建有茶园3620亩,能采茶面积达1800亩,实现茶叶综合收入400万元,户均2万多元。

李世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计划两三年的时间,达到6000亩的优质茶园规模。

该村以茶为主多种经济发展遍地开花,目前稻田养鱼110亩,茶叶套种魔芋130亩,辣淑种植160亩,三项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涌现出李志生等20余户黑毛猪养殖大户,去年,李志生靠养猪就纯赚36万元。有序组织100余名劳动力到浙江义乌从事首饰品加工,年创劳务收入300万元。

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00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就达30户,100万元有3户。

如今,春夏采茶、秋来卖田鱼、冬售黑毛猪,已成乌江村民一年四季都有钱赚的“新常态”。

经济快速发展,村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通村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公路,洁净的自来水引进家里来,崭新的古香古色吊脚楼成为一道风景线。斗牛场、芦笙场、寨道太阳能灯安装等一件件事关民生工程也在紧密锣鼓地进行。

今年,乌江村60多名老人过了一个不平常的春节,他们大年初二就“组团”到湖南、云南、侗仁等地方去旅游。

73岁的苗家老太龙芬干兴奋地:“做梦都想到,余生还能到外地观光旅游。”

李世达知道,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起来,但精神文化也要富起来,每年在村里开展“五好家庭”、“卫生模范户”、“孝老模范户”、“创业模范户”等系列评选活动,利用苗族节庆,举办“茶艺”、“赛马”、“篮球”、“苗族歌舞”等赛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现在,乌江村里比创业、比奉献、比孝顺、比文明已蔚然成风。

吃水不忘挖井人,乌江村能有今天,李世达功不可没,所以被村民点赞

cy260.COm小编推荐

汕头海岛种茶女能手带村民致富


据《汕头都市报》报道,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25年不断学习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一名当地公认的茶叶种植女能手,她就是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村民王耀兰。在自家茶庄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她鼓励和带动周围群众在种茶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改良,使村民种植的茶叶得到丰收。近日,王耀兰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盘山路边树枝摇曳、茶香袅袅,不时有一片片青翠的茶苗在青黛的雾色中隐现,这就是有“海岛后花园”之誉的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目前,后花园村的妇女们正开始忙碌于春茶采摘前的准备工序,王耀兰也不例外。准备好制茶燃料、清洗茶庄卫生、整理采茶工具……王耀兰蓄势待发,为3月中下旬的春茶采摘工作做准备。

王耀兰的丈夫余远科告诉记者,起初王耀兰对种茶一窍不通,1980年结婚后才开始跟随他进茶庄学种茶。眼看茶叶种植效益差,王耀兰觉得光靠四肢劳动来探索种茶经验并不够。为了更好地掌握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有关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茶叶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结合多年的茶庄管理实践经验,王耀兰掌握了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一名茶叶种植能手,培育茶叶品种达到十几种,年收入10多万元。

在自家茶庄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王耀兰致富不忘群众,积极带动后花园村厝边头尾的“姐妹们”种茶。“妇女有心灵手巧的特点,在茶叶的培育和采摘方面有优势。”当地妇女主任林惜香告诉记者,后花园村以“妇女+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内70多名妇女参与茶叶的生产、加工,王耀兰在这个平台上,积极与村内妇女交流种茶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技术与其他农妇分享。

王耀兰不仅鼓励“姐妹们”通过劳作来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农村经济,还在种茶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改良,使村民种植的茶叶得到丰收。品尝到收获的喜悦,村民们进行新型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几百亩,成功培育出美名远扬的海岛名茶。

在记者采访中,朴实的王耀兰不善言辞,总是说“自己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宣扬的”,连记者提出为她拍照的要求也被婉拒。但是,当记者采访周围村民时,大家都对王耀兰交口称赞。“她是我们公认的勤劳优秀的妇女,也是我们公认的种茶女能手!”当地妇女主任林惜香称,茶园的修剪时间一到,王耀兰必定会主动提醒“姐妹们”该劳作了,在日常打理上也会进行支招,这令村民们很信赖她。

在美丽的“海岛后花园”中,起初对茶叶一窍不通的王耀兰,通过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价值,成为公认的茶叶种植女能手,也带动着后花园村的村民奔小康。如今,随着发展,茶叶已成为后花园村的主导产业,王耀兰相信,通过村民的努力,后花园村一定能变成名副其实的“花园”。

闵汉英:“逼”出茶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孝昌县邹岗镇二刘村,原本是无人愿意“挑头”的“空壳村”,在闵汉英的带领下,变荒岗为“聚宝盆”,成立联合社,联手打造茶产业的“航母”。

展望未来,60多岁的闵汉英信心百倍:“合作之路是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我们将租赁邻近村山坡岗地,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改善民生,努力终圆心中梦

追求无穷期,圆梦正当时。闵汉英知道,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

闵汉英带领村级一班人,实施民生工程,先后筹措120万元新修通湾公路7公里;投资65万元,建起高标准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150余万元兴办村幼儿园,整治塘堰13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绿满孝昌”行动,投资100余万元实施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近五年来,二刘村民生工程总投入达450多万元。

村委会还承担了村民应缴纳的水稻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帮助20余户特困户建房,资助40余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如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集体和农户家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庄环境面貌明显美化。“二刘村”变“一流”村,这正是闵汉英——一个合作社理事长的无限追求,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心中的梦。

王启茂:改造茶园促增收 带领群众摘“穷帽”


金秋十月,利川市柏杨坝镇春欣。经过两年的努力和示范基地的作用,至2015年,周边的响水、友好、龙凤、双梨、沿河、栏堰6个村发展茶叶4000亩。

目前,王启茂又向有关部门申报在该基地的响水村征地40亩,新建年加工2000吨的红茶自动化生产线;申请组建柏杨坝基层供销社和茶叶专业服务社,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柏杨坝高山名优红茶基地规模达到5万亩,成为全国新的高山名优红茶基地,使茶叶真正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改造茶园促增收

毛坝乡是全国的名茶之乡,2012年金利公司组建以来,就选择了该乡的清水、茶塘、向阳、上坪、车罗、联心6个村共15000亩出口备案茶叶基地。毛坝老茶园面积较大,茶叶质量、产量较低,公司请来技术人员,指导改造老茶园3000亩,使老基地焕发新活力。

为提升茶叶质量和产量,公司采取村企共建共管的模式,由公司统一制订基地技术管理规程,统一负责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统一负责农资的采购,统一负责指导农资的使用,统一负责产品的收购,让茶农放心种植;村委会根据公司要求,精心组织生产。

3年来,该公司为基地组织农资800多吨,免费提供基地冬管农资12吨。该镇每年能提供出口原料1500吨以上,而且每年为茶农增收6000万元,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茶农卖茶不再难

忠路镇茶叶规模较大,由于长期没有茶叶加工厂,茶农零星种植的茶叶无法变现,严重打消了老百姓种茶的积极性。2014年,为了配合州、市两级政府实施西南片区精准扶贫的战略,王启茂带领高管团队,深入忠路镇老屋基片区12个村进行调查,认为该片区是发展出口绿茶的理想区域。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该公司决定在该片区的合力村新建年加工2000吨绿茶的自动化生产线,解决老百姓卖茶难的问题,以此促进该区域茶产业的发展。工厂建立起来了,群众种茶无后顾之忧,周边农户新发展茶叶基地5000亩。目前,公司正在落实片区茶叶发展规划,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片区茶叶基地规模达到2.5万亩,带动2万人脱贫致富。

未来,金利茶业还将借助整体搬迁扩建的机遇,在利川经济开发区征地78亩,新建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形成年加工出口精制茶1.5万吨、高档名优茶100吨、功能袋泡茶4000吨的生产能力,每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

小小茶叶夹的创业梦 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今年39岁的黄炳定,家住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村那降坡。上世纪90年代,黄炳定初中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在揭阳一家茶具厂学习雕刻技术。2008年底,他与同在一个厂打工的老乡一起回到家乡,向亲友借钱筹办了广西第一家茶具厂。由于资金有限,刚开始他只能购买他人用剩的边角废料,用于生产批发价1.8元一把的茶叶夹。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产品不但行销全国,而且生产工人也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目前的62人。

艰辛创业只生产茶叶夹还屡遭退货

这是一把只有10多厘米长的茶叶夹,如果不是闪烁着红木特有的光泽,看上去就跟一把医用镊子差不多。1月29日中午,南宁市邕宁区广海茶具厂厂长黄炳定,就用这样一把茶叶夹,夹起一小撮茶叶放进茶壶后,淡淡地说:“这就是我们创业之初生产的产品。”

2008年年底,黄炳定回老家过春节。与往年不同,这回他决定过完年不走了,他要自己在家乡创业。“我在揭阳那家茶具厂干了5年,雕刻、打磨、喷漆……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胸,而且认识不少客户,除了资金,我已经具备单干的一切条件。”

办厂是件大事,一个人可做不来。于是,黄炳定找到几位一起在揭阳茶具厂打工的乡友,希望大家共同创业,大伙一听都非常支持。就这样,加上黄炳定的父母、兄弟,一个由8人组成的茶具厂挂牌成立了。

建厂之初,由于缺少资金,黄炳定的茶具厂只能生产茶叶夹。整块的木料买不起,他就购买家具厂丢弃的边角废料进行再利用。“可就是这样一个批发价1.8元1把的小东西,发给经销茶具的客户朋友也屡遭退货。”黄炳定苦笑道:“2009年年底一算总账,厂子不但没挣到钱,还亏了8万多元,大伙干了一整年,谁都没能拿到1分钱工资。”

屡遭退货只因产品比别人的厚了0.2毫米

通过经销商反馈回来的意见,黄炳定很快发现,自己生产的茶叶夹屡遭退货,是因为手感“太硬”。

原来,品茶在中国是一种儒雅的文化,喜欢喝茶的人对茶具通常都很挑剔,仅仅是一把茶叶夹,取茶叶时手感“硬”了点都难以接受。

黄炳定了解到,在我国,木制茶具以福建制造的最好,也最受欢迎。于是,他专程赶往福建的多个生产厂家取经学习,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设备不够精密,茶叶夹的木片比别人生产的厚了0.2毫米。“0.2毫米,肉眼根本看不出来,但就是这么一丝丝差距,使用时手感就输给了同行。”黄炳定感慨道。

从福建回来之后,黄炳定严把质量关,每一把茶叶夹都要由他亲手试过,手感合适了才允许发货。而为了省钱,他还尝试就地取材,每看中一棵树,都直接与树的主人商谈价钱,然后砍伐回来作为生产原材料。

功成名就产品经销商遍及全国各地

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厂越做越大,员工也从最初的8个人增加到62人。此外,除了原有的茶具厂,黄炳定还注册了一家“广海家具厂”,将业务拓展至家具行业。

在黄炳定的仓库里记者看到,其产品不但有各种规格的茶桌、茶托,还有雕花的八仙桌、太师椅等。黄炳定说,过去师傅是手工作业,每雕刻一幅茶托需要一整天时间,现在引进了电脑雕刻设备,6个钻头同时启动,3小时即可完工。而建厂之初每人每天只能打磨80把茶叶夹,现在熟练工人一天也可以打磨出600把了,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据了解,黄炳定的产品在全国每个省会城市都有经销商,在广东更遍及每一个地级市。“生意做久了,很多客户自然就成了朋友,现在,我早就不用出去跑业务了,产品出货基本都是对方先付款,其中不少还是预付款下定”。

在黄炳定的带动下,当地不少外出打工者纷纷选择回乡创业。黄炳定的堂弟黄炳征告诉记者,他也注册了一家茶具厂,并通过开网店的方式面向全国销售。“我只要坐在家里守着电脑,每天就能发出去几批货”。

记者了解到,目前仅光和村就注册了12家茶具和家具生产企业,有力推动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望。

美好心愿规划工业园区造福一方百姓

乡亲们看黄炳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都亲切地称他为“大老板”,当地许多农户家里也都有人在他的厂子里打工,有不少甚至还是“双职工”呢。

目前,最令黄炳定头疼的是交通问题。从光和村村委会到那降坡,2公里长的村道虽然铺设了水泥,但宽度只有3.5米,别说大型货车,就连农用车会车都很困难。黄炳定每次从外面进原料回厂,大货车都只能停在村委会,然后再用小型农用车一车车往那降坡转运。

“如果道路等硬件设施改善了,村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黄炳定告诉记者,受投资环境所限,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都选择了异地创业,仅光和村,在广东建厂自己当老板的,就有好几个人。

黄炳定希望光和村也能采取由政府出面征地,企业自主建设的方式,规划出一片工业园区。“这个愿望一旦实现,不但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将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要致富 种茶树 要翻身 找庭坤


“要致富,种茶树;要翻身,找庭坤。”这是在宜都市王家畈乡古水坪村民中广为留传的一句口头禅,夸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宋庭坤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的故事。古水坪村平均海拔750米以上,气候、土壤适宜茶叶生长。特别是大丰口一带出产的茶叶因口感清香、回味醇爽而闻名于市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宋庭坤看到茶园荒芜、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农民种茶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市农业局举办的茶叶技术培训班,从抽槽施肥、病虫防治到名优茶制作,掌握了全套的栽培技术,并取得了茶叶技术员和加工技师的称职。1989年,他首先拿出1.5亩茶园作试验,获得亩平收入过千元的好效益。周围农民纷纷拜他为师,全村出现了茶园管理热。1990年,他当上了村里的科技主任,被确定为市科技示范户。他将7亩承包耕地全部改种茶叶,并承包了村里20亩茶园。在他的带动下,一组90%的农户将承包耕地改种茶园,实现了人平3亩茶,亩平收入过1200元的目标。

传统的油-包-苕种植模式一经打破,全村种茶热情急剧高涨,茶园由不足400亩上升到了1000多亩。此时,宋庭坤又转向茶叶加工,办起了茶厂,他请来茶叶专家现场指导,研制的“仙女碧峰”茶多次在省市名优茶评比中获奖。1999年,他被群众推选为吉家坪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全市村组合并后,他再次当选为古水坪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他通过算帐对比、典型引路、奖惩兑现等激励措施,带领群众新发展无性系茶叶450亩,使茶园开园比过去提前15天,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村茶园达到了1500亩。2002年初,善于捕捉机遇的他,自费到浙江等地考察,决定新上有机茶项目。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这里气候独特、茶叶质地好,且远离工业污染,适合有机茶的发展。村里迅速投资40多万元,对老茶园进行改造,茶厂新上了设备。2003年,300亩茶园获得了有机茶认证。同时,他在全村组织科技培训,把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落实到家家户户。如今,茶叶已成为全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有机茶产销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李德洪:茶山群众的领路人


李德洪(左一)在三七种植基地和群众交流经验

致富带头人

“你看看这一棵,长势就很好,明天这一片可以再浇点水。”日前,记者见到隆阳区杨柳乡茶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德洪时,他正在重楼种植基地和技术人员一起查看重楼苗长势情况。近年来,李德洪带头种植经济作物,种植重楼苗7亩共7万株,种植三七6亩,他把传统的玉米地变成了中草药基地,成了茶山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茶山村属于隆阳区西山片,是一个彝族、白族聚居的山村,多年以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以及外出务工,村级集体经济也一直处于“空壳”状态。为了摘掉“空壳村”的帽子,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村党总支书记李德洪带领干部群众,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统一管理烟房,激活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2012年,李德洪任党总支书记后,就开始琢磨如何发展中草药产业,他去外地取经学习如何种植重楼、三七,学习后把种植技术带回了茶山村。

“2010年,听说种重楼收益好,我就种了3亩左右,由于管理不规范,长得不好。后来,在李书记的指导下,学到了科学种植重楼的知识,盖起了遮阴棚,并把水管排进了棚里,通过规范及科学的管理,重楼长得非常好。明年重楼就可以挖了。按今年的市场价,预计3亩重楼可以收益180多万元。”茶山村主任杨来想到丰收的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德洪的带领下,茶山村的重楼全部实现规范种植,全村种植的30亩重楼,成为茶山村增加群众收入的一项重要经济产业。除了种植中药材,养蜂也成为李德洪带领群众致富的又一条路子。在中草药基地后山的树林里,记者看到一窝窝棕色的蜂窝包,李德洪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养的“土蜂”。

去年9月,李德洪无意之中在看到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养蜂的电视节目,于是,他开始花心思学习养蜂,熟习了采蜂王、蜂王过冬、取蜂王、蜂王进箱、养蜂王、蜂王产卵、工蜂筑巢等程序。他最初养了80窝蜂,其中25窝成功,8月份可以收第一批蜂蛹,预计今年的收入将达2.5万。

“今年10月取蜂王后,群众想养蜂的就可以直接来我这里拿,技术方面,我统一地教他们,这可以为每家每户增加收入。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我的职责。”李德洪说。

“在李书记带领下,我们茶山村村民都脱贫了,收入好的家庭比城里人收入还高,生活还好!”杨柳乡组织委员杨祖元羡慕地说。

李德洪担任党总支书记3年来,茶山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4672元增加到2014年的7109元,茶山村成为了杨柳乡快速脱贫致富的典型。

双江拉祜族群众传统饮茶法


烧茶:拉祜族传统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鲜茶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至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

先将陶罐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去掉浮沫再加入开水。待茶煮好后,主人先倒少许茶水自尝,以试其浓度,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相适,然后再倒给客人饮用。这种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糟茶:也是拉祜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法。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水在锅中煮至半熟,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少许放在开水中再煮片刻,即倒入茶盅饮用。糟茶茶水略有苦涩酸味,饭后饮用有解渴开胃的功能,风味特别。

1、炒煨茶,既抓起一把茶叶(约二、三两)放到锅片或土罐或搪瓷缸内,置入火炭中慢慢烘烤,边烤边抖,使其均匀受热,后发出滋滋的响声,茶叶变黄似螃蟹脚,这时茶香扑鼻正好火候,就将开水倒入茶罐或茶缸中,发出诱人的清香时即可饮用。

2、泡茶。泡茶分为两种:一种是先烧好开水再抓起一把茶叶(二、三两)放入茶壶或茶杯中(搪瓷缸),冲上开水约三、五分钟即可饮用,俗称喝青茶,也叫生茶。二是抓起一把茶叶放到锅片中烤黄后,再到入茶壶杯中冲上开水约两、三分钟即可饮用。

3、明子茶。拉祜族山寨多为松树环抱,拉祜族首先发明了茶和明子混煮兑胡椒引子能治风寒性重感冒的药方。明子、茶叶混煮兑通管散、甘草能治气管炎、哮喘病的药方。

4、糊米茶。将茶叶、糯米、扫把叶炒糊焦后倒入开水煎熬,再兑几粒砂仁作引子,对腹泻病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5、鲜茶叶、红毛树类、枪子果藤尖、骂犁果尖混嚼后,用温水吞服,肠胃畅通,对消化不良,结肠炎病效能明显,俗称口嚼茶。

6、盐茶。将茶叶煮沸,兑一点火烧红盐后饮用,对因肝火旺、肚腹热、口腔或舌头热泡相当管用。

梅相靖:茶业能人致富乡邻


走进福鼎点头柏柳村,弯弯曲曲的山路两边,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鲜嫩的绿色,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制茶高手梅相靖就住在村里。今年66岁的梅相靖,出身在茶业世家,其先祖梅伯珍是福鼎茶业老行家,福建茶商名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将福鼎白茶推向世界各国,在茶商界有“梅占魁”之尊称。梅相靖从小继承父辈梅毓芳、梅毓厚、梅毓淮学习培育茶苗、出产茶叶。

当过村干部,干过多年的农活,对茶叶情有独钟的梅相靖,几年来,致力于发展茶业,经过一番艰苦创业、艰辛探索,他的外号“茶仙”已早已被省内外广大茶商、群众所了解熟悉,他的茶苗质优价高,总是足不出门即被茶商抢购一空,他成了点头远近闻名的种茶制茶能人。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梅相靖和其他村民一样,家里的主要收入靠种田为生,一年辛苦下来赚不了多少钱,但他不甘心,寻思着如何致富,于是就和父亲偷着种茶,年手制白茶数担,托人带到外省卖。当时,全村的茶叶总面积也不过四五十亩,茶站的收购每公斤价仅0.8元左右,而在广东,却卖了20多元。广东的茶人说,你们福鼎点头有这样的好茶,不能拿出来卖真是可惜。

从此,梅相靖开始努力研究培植茶苗,制茶,在原有育苗基地的基础上,选择新品种试点试种,加强育苗基地新品种茶树的繁育以及开发,并学会了从栽种、采摘、摊青、杀青,到揉捻、理条、晒干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把古老的白茶制茶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其白茶制作技艺2010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也光荣地被确认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几年,每到产茶季节,梅相靖就成为大忙人,茶农争着请他去帮助培植茶苗,他的足迹走遍福鼎所有产茶的乡村,他讲授过制茶技术的地方,茶农据此培植出来的茶苗、制出的茶叶价格总是大幅上扬。在茶乡点头,像梅相靖这样的种苗、制茶能手一天天地多了起来,茶园面积达到8万多亩,仅点头镇每年销往中西部茶苗近80吨,春茶茶青量约1500吨,每公斤售价50-75元,茶农收入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犹如倒吃甘蔗节节甜。

湖南省第人大代表汤宇:带领“茶业湘军”走向世界


1964年8月,汤宇出生在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拜师学艺,选择了当时比较时髦的木匠行业,凭借自己的手艺和汗水,积累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茶业湘军”走向世界

百里茶廊美景如画、炒茶科技全国一流……汤宇现在是湖南湘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公司在中国茶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汤宇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国人喝上放心茶、科技茶、品质茶,打造一支优秀的茶业湘军。“让我们的湘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个子公司、四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农业产业集团,自有茶园面积45000亩,基地辐射至长沙、浏阳、汨罗、平江4县12个乡镇的11个村,带动基地辐射区近6万农户增收致富……这些年,湘丰集团所获荣誉不计其数,产业更是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乡办小茶厂。

汤宇虽然不是高等学府出来的毕业生,但农民家庭里出生、成长的他,始终牵挂着农业的发展。他干过木匠,也开过饲料厂,用自己的汗水和坚持赚取了“第一桶金”。在原乡办的脱甲茶厂由于茶树老化、品种淘汰、设备陈旧等原因濒临倒闭时,他毅然承包了茶厂。在他的领导下,湘丰集团目前涉及了从茶苗繁育到茶业种植、加工、销售,以及茶业旅游、会所、培训、卖场等产业的产业链标杆企业。

“发家不忘地方父老乡亲,致富不忘残疾人困难户,厂兴不忘扶贫助弱。”对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汤宇也是满腔热情。

“发家不忘地方父老乡亲,致富不忘残疾人困难户,厂兴不忘扶贫助弱。”对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汤宇也是满腔热情。

乡亲称他“最贴心的人”

“发家不忘地方父老乡亲,致富不忘残疾人困难户,厂兴不忘扶贫助弱。”对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汤宇也是满腔热情。街道修缮缺钱,他立刻自掏腰包;职工家庭困难,他知道后更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2002年开始,汤宇每年都拿出10多万元对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让他们像同龄孩子一样,能够充分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公司还专门成立了助残扶贫领导小组,把助残扶贫列为企业工作任务之一,并使之制度化,为建设残疾人康复扶贫基地、优先残疾人就业上岗、优先残疾人晋升工资等还出台了奖励办法,凡主动与残疾人合作开发种茶种红薯者,均可获得奖励。2002年至2014年,公司共为260余名残疾人和困难户提供资金和物资130多万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汤宇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认可,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青年农民企业家的殊荣,并被评为长沙市第二届长沙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同时他还是湖南省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担任长沙县茶业协会副会长、县工商联执委等多个社会职务,中国科学院聘请他为客座高级工程师,乡亲们都称他为“最贴心的人”。

龚威是湘丰集团董事长助理,也是汤宇的“贴身管家”。在他眼里,汤宇不像老板,反而更像朋友。“这些年,他扎扎实实的用劳动带动村民致富,不仅肩负着企业发展的重担,也承担着社会责任。他没有架子,和百姓员工都走得很近,也很愿意倾听民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决不能当“挂牌代表”

“企业要发展,员工、农民更要增收。”对汤宇来说,发展农村经济、带动群众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任务。一直以来,他始终把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作为履职出发点,用实际、失效回报人民的期待。

“当代表就要称职,决不能当挂牌代表。”自当选湖南省人大代表以来,汤宇始终牢记全心为民的宗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企业党员,汤宇要求自己,不仅要“带头”,还要“带好头”。

在湘丰集团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湘丰集团1800多名员工中,80%是周边乡镇的农民,10多年来累计发放职工工资1.5亿元,仅职工工资一项年人均收入达20000元以上。不仅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为本地农民打开了一条就业、创业之路。“订单农户”、“全程科技服务”……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种植能手,湘丰经验也传遍了四方。

做大做强高附加值的农业主导产业、培育高效益的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高效率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他无时不在思考着湖南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并积极为党和政府出谋划策、献言建策。作为一名农民企业家,汤宇立足农村,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现在,湘丰茶业的产品已经销往了世界27个国家,“茶业湘军”也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人大代表的职务,给了我更多接触人民群众的机会,为我提供了为人民服务的平台,也激发了我的使命感。”汤宇说,今后他也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力献策。

神农“茶人”科学发展铺就致富路


随着神农架知名度提升,被誉为“绿色宝库”、“森林公园”、“自然博物馆”、“科研基地”的神农架已以绿色旅游为先导,带动着绿色旅游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乡特”为品牌的红花茶业正在引导着村民走向致富路,“不喝红花茶、枉到神农架”歇后语更加使神农“茶人”、游人和华夏儿女缅怀茶之始祖——神农氏。

《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相传神农尝百草中毒晕倒在茶树下,恰好有水从茶树叶子上滴下,流入神农口中,神农饮后起死回生,又一说是神农煮水,有茶树叶子飘落锅中,神农饮后,这种味苦回甘的叶子可提人精气神,于此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能。

如今神农红花“茶人”在这片有着千年茶叶生产历史的区域努力拼搏,科学地打造致富新路,“乡特”红花茶等品牌再次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杜成林,一名中共党员,在他眼中,红花坪是个产茶区,经济作物是茶叶,农民的收入也是靠茶叶。靠山吃山,依茶当然就应该“吃茶”了,1996年他用精明的眼光捕捉到了致富的商机,以个体的方式做起了茶叶生意。经过两年时间的打拼,他尝到了甜头。到了1998年,红花镇政府茶叶加工厂请他去当副经理,六年时间连续创造了年产值120万元的成绩。2004年,红花与木鱼两镇合并,茶叶公司宣告解散,杜成林也办起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但在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市场洗礼后,他发现如今在市场中单打独斗行不通了。正如他说:“在两年的经营过程中,思想还不不够解放,经营观念差,找不到市场,做不出品牌。”

与杜成林一样的还有红花坪村支部书记陈朝翠,也是在茶叶市场中打拼多年的共产党员,她凭着党性和责任感,一直把茶叶加工厂支撑到现在。她认为:“我们是村委会的,在村上也是个带班的,为了老百姓的茶叶,我们就应尽量排忧解难,帮助村民致富。”但致富路在那里,这是她和杜成林等茶农们一直琢磨的。

林区和木鱼镇党委政府一系列旅农林产业链政策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一个“整合”词汇启发了在逆境中奔走的杜成林和陈朝翠,与人联手的思路打破了原有画地为牢的发展模式。

杜成林认为:“林区党委政府出台了政策,旅农林产业链,在旅游的土突破上有新的起色,根据神农架旅农林产业的发展,这个趋势很好,如果三个(茶叶加工)厂家合并一下,在茶叶上作出品牌。”

青峰茶叶有限公司董事王祖清也认为:“我们整合以后可以把规模扩大,茶叶(加工)机械可以增加,老百姓(茶)鲜叶加工能够保证质量,确保老百姓利益。我们一起商量整合,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质量也能够保证,老百姓也如意,同时也减少了一些费用。”

陈朝翠更加赞同:“我们红花坪以茶叶为主,这是我们的经济门路,合并(整合)后,我们村上可以向有机茶方向发展,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问题,在老百姓生产生活上解决点实际问题,这是村支部、村委会认为合并的好处。”

在木鱼镇党委的斡旋下,红花坪三大茶叶加工厂负责人做到了一起,最终达成了一致,整合到了一起,开始了红花“茶人”的科学致富之路。

2008年3月,红花坪茶叶加工厂以产权入股的方式注册50万元成立了青峰茶叶有限公司,“乡特”为公司产品注册商标,整合资金82万元更新维护了生产设备,公司年收购、加工、茶叶能力达50万斤。截止2009年8月,公司年完成收购、加工、销售茶叶20万斤,创产值90万元。

青峰茶叶有限公司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当地茶农的积极性和发展。茶农吴启华说:“以前,我自己采摘、加工茶叶卖,赚一点钱,不是蛮多,当时干茶不好卖,一直到年底才能结账,利润低。(新)茶叶加工厂建起来以后,我的茶叶一般就好卖,有好价钱。”陈朝翠更是感慨万分:“当初老百姓茶叶销售主要是做干茶,请亲戚朋友、村上领导帮忙卖,销售达不到要求,价格低、品质低,销不动。现在品牌打出来哒,生产有机茶就不急销路了,老百姓的茶叶、鲜叶我们也收,干茶我们也可以帮他卖,共同致富路现在是走定了。”(作者单位: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董定权王文山周强)

白姑娘种水仙茶


在武夷山奇伟挺拔的三十六峰中,有一座叫天心岩。它居于武夷群峰中央,犹如天之枢极。天心岩高高的山峰插入云霄,天心岩浓浓的云雾绕着山岭,天心岩周围花红草绿,四季如春,天心岩下有座庵,叫天心庵。

有一年,天心庵这里来了一户外乡人。老者叫白云公,是个忠厚老实的茶农,他有一个女儿叫白姑娘。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得借庵旁的土地搭个草庐,替庵里的道士种茶。父女俩种的茶香哩,方园百二十里的人,都闻名赶来品茗。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白云公老汉有一次得了重病,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只留下白姑娘孤伶伶的一个人。好在白姑娘勤劳能干,日子还算过得去。

这一天,白姑娘背着茶篓上山,看见一棵小茶树。小茶树上开满了星星点点的小白花,香味扑鼻。白姑娘觉得新奇,非常喜爱它,就小心翼翼地把它移到自己住的草庐旁种好。天心庵下有一个水仙洞,洞里有一眼山泉,泉水碧清碧清的,传说这泉水是从天庭瑶池里渗透下来的仙水呢。白姑娘拎来山泉浇小茶树。日日浇,月月灌,到第二年开春以后,小茶树长得很快,到了谷雨,竟有半人多高了。看那叶子,长得又厚又大,绿莹莹、亮晶晶、鲜嫩嫩的,十分惹人喜爱。因为这茶树是用水仙洞里的泉水浇的,白姑娘就给这株茶树取名“水仙”。白姑娘细心地将水仙茶采下制好,装进葫芦里,舍不得卖也舍不得喝。

再说天心岩下住着一个单身哥,不知名也不知姓。他干事勤快利落,喜唱山歌,大家都叫他鹤哥儿。鹤哥儿穷哩,靠砍柴过日子。这天,他生了病,还要挣扎着上山砍柴,没想到昏倒在半路上,碰巧被白姑娘遇上了,白姑娘把他背回草庐。白姑娘也没法救他呀,眼看着鹤哥儿浑身滚烫,双眼通红,出的气多,进的气少。白姑娘只好烧壶水仙洞里的泉水,撮上一把水仙茶叶,泡碗浓浓的水仙茶,给鹤哥儿灌下去。怪哟,没过多久,鹤哥儿的嘴唇红润起来,眼睛已能微微睁开了。白姑娘赶忙又冲上一泡水仙茶,这一碗比第一碗还香。鹤哥儿喝下第二碗,神志就清醒了。喜得白姑娘又冲了第三遍水,茶还是那么香!鹤哥儿喝完以后,竟然能够坐起来了。水仙茶冲到第四道水,茶叶渐渐沉到碗底,恢复像采时一样鲜嫩,水里还留有余香。鹤哥儿疾病消失,起身感谢白姑娘。

从此,鹤哥儿经常给白姑娘送柴担水,两个年轻人愈来愈亲热。后来,白姑娘和鹤哥儿终于结成了夫妻。

白姑娘,鹤哥儿不断地用水仙茶给穷苦人治病,治一个好一个,治两个好一双。这消息很快传遍了武夷山,家家户户都知道水仙茶成了仙药啦!

天心岩下赤石村里有个无恶不作的狗财主叫柴富。他听说水仙茶是“灵丹妙药”,就起了歪主意。这天,他装做买柴,把鹤哥儿骗进家府,诱骗鹤哥儿卖水仙茶。鹤哥儿不依,柴富就叫手下的狗腿子把他打死了,还吩咐手下家丁明日进山抢水仙茶。

鹤哥儿死后变成了一只白鹤,飞回天心庵旁的草庐,歇在一株老松树上,对白姑娘叫道:

柴富恶,柴富恶,明早抢茶要防着。

白姑娘向白鹤点点头,懂得了它的意思,白鹤就飞走啦。但白姑娘却没有想到,这白鹤就是她的鹤哥儿啊!为了保住水仙茶,白姑娘跑山前奔山后,找了许多穷哥们,商量了对付的办法。

第二天,日头刚刚爬上山岗,柴富果然坐着轿子进山了。狗腿子们耀武扬威,看那架势,今天非踏平草庐,抢走水仙茶不可。他们才到半岭,忽然一阵山风,送来了山歌:

天心今年奇事多,出株水仙能除恶。

白姑是个瑶池女,芦杆抽水水上坡。

柴富听了奇怪,顺着歌声看去,只见一个老农在犁田。用根毛竹引来涧里的泉水,贮在下丘田里,只用一根手根粗细的芦杆靠在田埂上,下丘田的水就顺着芦杆哗哗地倒流进上丘田里。这样的奇事柴富还是头一次见着,惊得伸出舌头半天缩不回去。他刚想打听个究竟,耳边又传来一阵山歌:

今年奇事真新鲜,竹竿晒茶指上天,

砻糠能搓九丈绳,缚个龙王守山前。

柴富正揣摩这歌的意思,忽见村口一株老松树下,有个老木匠正在推刨子,一根十来丈长,谷桶粗的大木头,正被刨成一根头尖尖,身圆圆的像针状的东西。旁边站着白姑娘,手里拿着一绺头发,一根接一根在连成线,口里也唱着山歌:

大树当针发当线,织顶天网不见沿,

请来天兵和天将,神鬼难逃法无边!

这一来,狗腿子们个个你拉拉我,我推推你,都不肯再往前走。柴富心里更慌,以为白姑娘是个仙女,冲犯不得,便偷偷地溜下山去了。从此,柴富再也不敢上山抢水仙茶了。

白姑娘保住了水仙茶,可是再也见不到她的鹤哥儿回来。她背上茶篓整天到山上各处找呀,找呀……这天,她爬上天心岩顶,突然看见一只白鹤从天边飞来,朝着她叫道:

姑娘姑娘莫心伤,鹤哥驮你进天堂。

于是白鹤落到白姑娘身旁,白姑娘骑上鹤背,朝天宫飞去了。

藏族的四种茶


奶茶,是将牛奶或羊奶掺入用红茶或粗茶加热成的清茶而饮。奶茶既有奶的甜味,又有茶的清香。夏秋产奶季节,特别是在牧区盛行喝奶茶。民间传说奶茶源于明王朝时期,主要是给小孩和青少年喝的,不放盐。认为青少年喝奶茶利于长身体。喝奶茶,对以肉食较多的牧民说,有助消化,去油腻腥膻之效。据说还能镇静安神、夜晚催眠。牧民都有一副洁白、整齐的牙齿,也与喝加盐的清奶茶有关。有人说牧民除了白天骑在马上,晚上睡觉以外,其余时间都离不开奶茶。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以牧业生产为主的奶源毕竟是丰厚的。解放前,藏族认为做奶茶的茶叶,以湖南产的砖茶和红茶为最好。湖南砖茶坚硬,要用火烘烤以后,使锯锯开,水凉时就要放入茶叶煮烧,持茶色红到一定程度,方才加上奶水。在牧区,做奶茶的人要用长柄铜杓在锅内上下翻舀,使茶和奶相融,起到打茶的作用。假如你到牧区出差,牧民还会告诉你,用茶渣或茶叶喂马,可以催膘助长。让奶牛吃茶渣、茶叶,能使牛的出奶量大大增加。甚至连孩子吃茶渣,也有利于健康。由此可知,藏人对茶叶是没有一点被抛撒的。

甜茶在西藏茶史上,没有酥油茶那么久远,但也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甜茶是将红茶、牛奶、白糖加在一起煮制而成的。甜茶在西藏大城镇中占着一定的地位。拉萨没有那个家庭离得开甜茶,也没有那个家庭不会做甜。

藏族地区熬茶,主要是清茶。熬茶时,包括酥油茶、奶茶和其它油茶;面茶等茶类都要放一点碱,加适度盐。谚云:“茶中无盐等于水”。解放前不少农奴买不起茶,而是常喝一种名为“桑当”或“恰买”的叶子,掺杂有大量茶梗的劣茶。一锅茶熬淡以后,为了添色,加过一次碱,再加一次碱,熬了再熬,相沿十来天的茶渣,才舍得用去喂牲畜。有些家庭甚至只能用淡盐水代茶。

藏族人民还有多种喝茶的习俗如炒茶,将酥油或菜子油在锅中烧化,放入少量糌粑和舂碎的核桃仁炒匀后,掺入清茶,煮沸后倒进酥油茶桶,加少许奶或奶粉,放入一两个鸡蛋舂捣均匀而饮。是款待贵客或产妇滋补的特制佳品。

香茶:是在清茶里放入炒熟后碾细的大蔴籽和少量酥油,用酥油茶桶舂捣均匀而成,芳香可口。

核桃酥油茶:是把舂碎的核桃仁与清茶水加酥油用酥油茶桶捣匀而喝,不失核桃的香味。

奶渣茶:是在清茶里放碎奶渣和少许糌粑煮沸喝。在旧时的上层社会中喜欢用磨成粉末的绿奶渣加放在甜茶、奶茶、酥油茶里饮用和用来待客。

面茶,是在清茶里放少量带麦的(本字无法显示:“厂+火”)面煮沸喝,被认为是老人,病人和产妇的滋补茶。

牛油或羊油茶:将切碎的牛羊油在锅里熬化,加少许糌粑翻炒均匀,再掺入清茶煮沸喝。这种油茶能御寒充饥,为秋冬的饮料。

青油茶,性质与牛羊油茶相同,是农区缺茶时在秋冬代茶的饮料。

在青海、甘肃的藏族、土族劳动人民中,许多家庭是喝不起酥油茶的。他们常用麦仁茶代茶。把麦子用铁锅在火上拌炒开花,色呈焦黄时、用沸水冲泡即是饮料。另外是将麦麸炒近糊色,用沸水冲泡代茶。有客来,他们常用麦仁茶或麸茶待客。有些贫困家庭,把饼在火上烘烤黄后,用鸡毛醮一点清油在焦黄的饼上扫一下奉献客人,再敬上一碗麦仁茶或麦麸茶,就是礼貌之举了。

在甘、青藏区还有一些无毒的野生树叶,如鸡爪藤叶,也被一些贫困之家采摘回来熬煮代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村主任带领群众种茶致富 村民竖起大拇指》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