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中国式茶叶大国,底蕴丰富的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古往今来,人人都会喝茶,但并非人人会品茶,品茶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是一种艺术的欣赏,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功夫,仔细体会,徐徐品味,品茶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穷乐趣,让人们在不自觉中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安逸。

自古以来,很多人将品茶与人生、性情联系在一起,那一片小小的茶叶能释放出无穷能量;茶在沸水的翻滚中就好比人为了生活在人生中的摸爬滚打,经历一番艰辛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句“茶如人生,有多苦有多苦”让人为之动容。

茶叶还是中茶的,茶水还是苦的,心情还是闷的,夜还是静的,思絮还是乱的。人这一生总会有些许事是不尽人意的,也总会有些决断是错的,生命之重在于承受;对错不重要,不管是何味道的事情就如眼前的茶一样,只一口下肚,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皆在承受二字,或许文人会说,那叫品味。

茶如人生,有多苦有多苦,需慢慢品味;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在手中,思绪回忆这曾经的美好,品味已拥有的温暖,笑人生的洒脱和快乐。

一杯香气四溢的茶沁满了心田,暖热了身体,性情也在茶香的包围中竟变得如此淡然!茶需要去感受,需要去品读,其实,茶不仅仅是饮品,更多的是它对人性的容纳,人茶融为一体的品性和愉悦。对深知茶性的人来说,品味是品性茶文化的延绵不绝;其充斥的是身心,浸泡的是精神。

茶有茶性,人有人性。品茶的过程要用心,如果分神,分心,茶就会变了味道,它不再香甜甘美,充其量只是一杯加了颜色的水而已。品茶感人生,生活像杯茶当用心去品味的时候,就能品出生活所赋予的美好,就能感知到生活的真谛和气息。

生活中,很多时候会被某种爱心的付出或接受而感动着,也为一些不齿的行为而痛恨着,被名利媚俗所腐着。或抱怨或感动或陌生或熟悉;让人激昂或沮丧;其实不是事情的自身有此魅力,控制了人的境界,而是事情自身以外的情愫行为决定了人格的美丑;本质只是载体是过程折射出了人性的高尚与卑微,品茶也是如此,其实品茶的时候品的不只是茶,而是心态!

一茶一世界,一叶一追寻。茶赐予人们的是能清醒的看待世界,激励人人勇敢的面对生活,进而使人得道;懂得品茶的人,就懂得品味生活;懂得品茶的人,就懂得珍惜生活。

扩展阅读

《禅茶一味》:茶人与禅宗


茶人与禅宗

南坊宗启是安土桃山时代(1573~1598)的茶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宗易居士(1522~1591)的入室弟子。南坊宗启编撰的“利休流”茶道秘传书《南坊录》(《南坊录》为千利休弟子南方宗启所著“利休茶汤传书”。分为“觉书”、“会”、“棚”、“书院”、“台子”、“墨引”、“灭后”等七卷。虽然学术界及茶道界关于著者南方宗启本人以及《南坊录》成书经过等多有疑义,但仍是了解千利休茶道理论的一部重要茶书。)中,介绍了其师千利休当年在位于“堺”(今大阪府堺市——译注)的南宗寺集云庵品茗会上的一段史话。

这段史话以南坊宗启提问、千利休作答的形式展开。南坊宗启问道:“一般来说,茶道以‘台子’(原指正式茶道摆设风炉、杓立、盖置、建水、水指等一系列茶具的茶具棚架,这里特指正式“茶事”——译注)为本,但是师父您经常对我们讲‘茅棚小屋品茗会更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为什么呢?”

千利休听后缓慢地开口答道:“小草庵之茶汤,首先以佛法为修行得道之根本。讲究茶室排场,追求美味佳肴,乃世俗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陀之教诲、茶汤之本意。所谓茶汤,即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饮、插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行。至于其中详细,宜自行思忖研究。”

自古以来,这段名言脍炙人口,淋漓尽致地表达传授了千利休倡导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的高足山上宗二(1544~1590)依据随其师习茶二十余年的亲身经历,编辑了茶道秘传书《山上宗二记》(《山上宗二记》为利休弟子山上宗二(1544~1590)所撰“名物记”及阐述千利休茶道的茶汤书。山上宗二在武将丰臣秀吉攻打小田原城时,被其君主丰臣秀吉割掉耳鼻处死。)。《山上宗二记》中称:“茶汤风采尽在禅也。”或:“茶汤由禅宗而出,故专依禅僧风范。珠光、绍鸥皆禅宗也。”这段记述是在教诲天下茶人:茶汤之道源于禅宗,所以茶人应该效仿禅院僧侣专心侍佛的心境,修习茶道。并列举了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精神的村田珠光(村田珠光(1423~1502)为日本茶道创始者。曾拜一休和尚参禅。后经日本室町时代连歌师、画家,侍奉室町幕府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左右的能阿弥举荐,教授酷爱艺术的足利义政茶道。)和武野绍鸥(武野绍鸥(1502~1555)为日本茶道史上名人。继承村田珠光茶风,并将其传于弟子千利休。)两位茶道先人。

禅茶一味,日本饮茶风俗的普及,茶文化的发展和茶道的形成,源于禅林“茶礼”的礼法及其精神。名留茶道史册的茶道巨匠的创作精神和艺术修养,都来自投身禅门、参禅修行、内观自省的体验和悟证。日本茶道界,尊奉村田珠光为“佗茶”开祖,因为他在“四席半”的有限空间里,创造了追求“茶禅一味”、“和静清寂”之无限艺境的“佗茶”。

室町时代的茶人村田珠光(1423~1502)原为奈良称名寺的僧侣,后移居京都,拜大德寺一休禅师习禅,开创了禅风浓郁的“点茶法”,被誉为“佗茶”之祖。所谓“佗茶”,为茶道流派之一,流行于桃山时代。“佗茶”追求拙朴、简素、恬淡、冷峻、清寂的精神,与东山时代流行的“书院茶”茶风迥异,由千利休大成。

武野绍鸥(1502~1555)为室町时代后期的茶人,师从村田珠光的门人宗陈、宗悟修习茶道,奠定了“佗茶”的实践基础,而后传至千利休。

《山上宗二记》还记述:“道陈、宗易(利休)以禅法为要。”这里是说,统率“东山流”(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命令擅长艺能的“同朋众”即侍者能阿弥创立的茶道流派之一——译注)的堺的茶人北向道(陈北向道陈(1504~1562)系出身于堺的茶人,为千利休的茶师。曾向武野绍鸥举荐千利休。),以及其弟子千利休都颇受“珠光流”茶道影响,而以禅法为茶道之要。

《南坊录》著者南坊宗启出身于堺的富商“淡路屋”,师从当地禅通寺的春林宗俶参禅(参禅,即拜师坐禅修行。)修道,由“喝食”(喝食,即唱喝之意。僧堂进斋时,向僧众宣告斋食内容和进斋方法。“喝食行者”一般以少年僧居多。)、“藏主”(藏主为各藏、殿主管,负责掌管禅宗寺院的“看经阅藏”。),进而升任“首座”(首座为禅院中位于僧众之首的职位。),人称“庆首座”,师从千利休参究茶道之法。

天正十九年(1591)2月28日,千利休蒙受“莫须有”罪名,被迫剖腹自尽。身为千利休入室弟子的南坊宗启闻讯无比悲哀,遂将由先师处亲耳聆听到的有关茶道的逸闻整理编辑成“寂后”一卷,完成了共七卷的《南坊录》。

文禄二年(1593)2月28日,千利休离世三周年之日,南坊宗启来到恩师灵前,供香献果,诵经回向,而后悄然消失离去,最终无人知晓去向。

顺便提上一笔。经近年考证,传为南坊宗启撰的《南坊录》内容中,含有许多后世茶人添加之笔。《南坊录》共七卷。贞享三年(1656),在筑前(旧国名,今福冈县西北部——译注)黑田家的家臣立花实山处发现了前5卷。元禄三年(1690)在南坊宗启的传人纳屋宗雪处得知,纳屋宗雪曾将由他处得到的第六、第七卷抄写下来,自称“南坊流”茶道而加以传布。同时,还将该书中最为“秘密”的九条摘录出来另成一卷,加上追加增补的一卷,共九卷流传至今。

日本茶道的先驱者们赞颂不绝的“禅”的本来面目到底如何呢?首先,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这个对于理解茶与禅的关系至为重要的话题吧。

毋庸赘言,禅对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禅不仅对日本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禅宗以外的其他佛教各宗派对于日本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范围,基本上局限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宗教方面。然而禅宗的影响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范围,禅思想和禅文化已经深入到了日本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到“禅”,一般人都认为深奥叵测而难以接近,所以往往敬而远之。当然,真正理解禅的真谛确非一件易事,但是禅一直为具有理智之人所追求。近年来,怀有诚挚之心的参禅者日益增多。很多在校学生及普通的工薪阶层都积极踊跃地前来禅寺,参加坐禅会。近年来,禅被视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受到大洋彼岸为数众多的西方人的憧憬和追捧,热衷于参禅问道的西方人急剧增加。

参禅热潮方兴未艾,说明禅作为打破西方文明的窒息状态的崭新的思想武器,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体系,正日益受到东西方世界的瞩目。

1976年10月,作为庆祝美国建国两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我率领日本六十名禅僧,参加了在坐落于美国纽约州卡兹奇山麓、风光旖旎的比彻湖畔的国际大菩萨禅堂举行的国际坐禅大会。当年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幕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头顶竹编斗笠,脚履草鞋,肩背袈裟背包的六十名日本禅僧步出肯尼迪机场,列队整齐,表情肃穆。鱼贯而行的身姿立刻就吸引了当地美国人的围观。围观者中发出的那惊诧和感叹之声,至今仍然萦绕耳畔,难以忘怀。

特意赶到机场迎接日本禅僧代表团的美国禅人也尽显堂堂仪表。他们“叉手当胸”(叉手当胸为禅林礼法之一,将右手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即双手交叉置于胸前,肃然伫立,以目致礼。虽然这只不过是日本禅家日常修行的一般仪礼规矩,但在异国他乡亲眼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深深地感受到:这六十名日本禅僧的禅心已经和美国人的热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美国、墨西哥、日本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一百余名代表汇聚一堂,有条不紊地在雪花纷飞的严寒中,共同举行了长达一周的“接心”,即“打禅七”,度过了充实而宝贵的时光。据我所知,这是首次国际范围的参禅活动。其后,以日美禅僧为主的参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参加者人数日益增多。进而扩展为包括日本在内的东西方世界的崭新的禅法交流形式,实在令人难以预料。

下面我打算简单地概括一下禅的本质和禅的发展历史。这对于理解茶道与禅的关系至为重要。

在古印度,作为宗教实践的方式之一,曾经盛行瑜伽。人们认为,这种实践方式的目的在于,平心静气地控制呼吸而最终达到统一精神,提高大脑的认知思考能力,增强身体素质,进而创造出奇迹。这就是流行于现代女性之间的瑜伽的源流。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这种实践方式就已经为众多的修行者所实践和传播。释迦牟尼佛出家伊始也曾加以修习实践。但是,释迦牟尼佛历经六年左右苦行修炼生活,却始终没有达到觉悟的目的。那么,释迦牟尼佛通过苦行修炼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一个什么境界,释迦牟尼佛为何始终未能得悟呢?下面让我们共同地回顾一下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吧。因为禅的宗旨就是源于“释迦牟尼的觉悟”。

有关释迦牟尼觉悟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下面,让我们参照一下深受日本学术界好评的渡边照宏先生撰的《佛教》,来追寻回顾一下释迦牟尼求道成佛的生涯吧。

有关释迦牟尼佛传记的历史资料繁多。例如《大藏经》中就有不少详细记述释迦牟尼佛生平的典籍,但是其中不乏历史事实与传记记述混杂相间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所谓佛陀的传记,并不是仅仅传达事实经过,即类似现代的新闻报道。它是以传达宗教史实为唯一目的而撰写的。换言之,这种传记不脱离佛教的教理教义。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传记。因此,即使对待此类传记中出现的异想天开之谈,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佛教倡导的教理和教义,即汲取佛教的真髓。

《禅茶一味》之茶人与禅宗


南坊宗启是安土桃山时代(1573~1598)的茶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宗易居士(1522~1591)的入室弟子。南坊宗启编撰的“利休流”茶道秘传书《南坊录》(《南坊录》为千利休弟子南方宗启所着“利休茶汤传书”。分为“觉书”、“会”、“棚”、“书院”、“台子”、“墨引”、“灭后”等七卷。虽然学术界及茶道界关于着者南方宗启本人以及《南坊录》成书经过等多有疑义,但仍是了解千利休茶道理论的一部重要茶书。)中,介绍了其师千利休当年在位于“堺”(今大阪府堺市——译注)的南宗寺集云庵品茗会上的一段史话。

这段史话以南坊宗启提问、千利休作答的形式展开。南坊宗启问道:“一般来说,茶道以‘台子’(原指正式茶道摆设风炉、杓立、盖置、建水、水指等一系列茶具的茶具棚架,这里特指正式“茶事”——译注)为本,但是师父您经常对我们讲‘茅棚小屋品茗会更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为什么呢?”。

千利休听后缓慢地开口答道:“小草庵之茶汤,首先以佛法为修行得道之根本。讲究茶室排场,追求美味佳肴,乃世俗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陀之教诲、茶汤之本意。所谓茶汤,即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饮、插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行。至于其中详细,宜自行思忖研究。”

自古以来,这段名言脍炙人口,淋漓尽致地表达传授了千利休倡导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的高足山上宗二(1544~1590)依据随其师习茶二十余年的亲身经历,编辑了茶道秘传书《山上宗二记》(《山上宗二记》为利休弟子山上宗二(1544~1590)所撰“名物记”及阐述千利休茶道的茶汤书。山上宗二在武将丰臣秀吉攻打小田原城时,被其君主丰臣秀吉割掉耳鼻处死。)。《山上宗二记》中称:“茶汤风采尽在禅也。”或:“茶汤由禅宗而出,故专依禅僧风范。珠光、绍鸥皆禅宗也。”这段记述是在教诲天下茶人:茶汤之道源于禅宗,所以茶人应该效仿禅院僧侣专心侍佛的心境,修习茶道。并列举了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精神的村田珠光(村田珠光(1423~1502)为日本茶道创始者。曾拜一休和尚参禅。后经日本室町时代连歌师、画家,侍奉室町幕府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左右的能阿弥举荐,教授酷爱艺术的足利义政茶道。)和武野绍鸥(武野绍鸥(1502~1555)为日本茶道史上名人。继承村田珠光茶风,并将其传于弟子千利休。)两位茶道先人。

禅茶一味,日本饮茶风俗的普及,茶文化的发展和茶道的形成,源于禅林“茶礼”的礼法及其精神。名留茶道史册的茶道巨匠的创作精神和艺术修养,都来自投身禅门、参禅修行、内观自省的体验和悟证。日本茶道界,尊奉村田珠光为“佗茶”开祖,因为他在“四席半”的有限空间里,创造了追求“茶禅一味”、“和静清寂”之无限艺境的“佗茶”。

室町时代的茶人村田珠光(1423~1502)原为奈良称名寺的僧侣,后移居京都,拜大德寺一休禅师习禅,开创了禅风浓郁的“点茶法”,被誉为“佗茶”之祖。所谓“佗茶”,为茶道流派之一,流行于桃山时代。“佗茶”追求拙朴、简素、恬淡、冷峻、清寂的精神,与东山时代流行的“书院茶”茶风迥异,由千利休大成。

武野绍鸥(1502~1555)为室町时代后期的茶人,师从村田珠光的门人宗陈、宗悟修习茶道,奠定了“佗茶”的实践基础,而后传至千利休。

《山上宗二记》还记述:“道陈、宗易(利休)以禅法为要。”这里是说,统率“东山流”(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命令擅长艺能的“同朋众”即侍者能阿弥创立的茶道流派之一——译注)的堺的茶人北向道(陈北向道陈(1504~1562)系出身于堺的茶人,为千利休的茶师。曾向武野绍鸥举荐千利休。),以及其弟子千利休都颇受“珠光流”茶道影响,而以禅法为茶道之要。

《南坊录》着者南坊宗启出身于堺的富商“淡路屋”,师从当地禅通寺的春林宗俶参禅(参禅,即拜师坐禅修行。)修道,由“喝食”(喝食,即唱喝之意。僧堂进斋时,向僧众宣告斋食内容和进斋方法。“喝食行者”一般以少年僧居多。)、“藏主”(藏主为各藏、殿主管,负责掌管禅宗寺院的“看经阅藏”。),进而升任“首座”(首座为禅院中位于僧众之首的职位。),人称“庆首座”,师从千利休参究茶道之法。

天正十九年(1591)2月28日,千利休蒙受“莫须有”罪名,被迫剖腹自尽。身为千利休入室弟子的南坊宗启闻讯无比悲哀,遂将由先师处亲耳聆听到的有关茶道的逸闻整理编辑成“寂后”一卷,完成了共七卷的《南坊录》。

文禄二年(1593)2月28日,千利休离世三周年之日,南坊宗启来到恩师灵前,供香献果,诵经回向,而后悄然消失离去,最终无人知晓去向。

顺便提上一笔。经近年考证,传为南坊宗启撰的《南坊录》内容中,含有许多后世茶人添加之笔。《南坊录》共七卷。贞享三年(1656),在筑前(旧国名,今福冈县西北部——译注)黑田家的家臣立花实山处发现了前5卷。元禄三年(1690)在南坊宗启的传人纳屋宗雪处得知,纳屋宗雪曾将由他处得到的第六、第七卷抄写下来,自称“南坊流”茶道而加以传布。同时,还将该书中最为“秘密”的九条摘录出来另成一卷,加上追加增补的一卷,共九卷流传至今。

日本茶道的先驱者们赞颂不绝的“禅”的本来面目到底如何呢?首先,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这个对于理解茶与禅的关系至为重要的话题吧。

毋庸赘言,禅对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禅不仅对日本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禅宗以外的其他佛教各宗派对于日本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范围,基本上局限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宗教方面。然而禅宗的影响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范围,禅思想和禅文化已经深入到了日本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到“禅”,一般人都认为深奥叵测而难以接近,所以往往敬而远之。当然,真正理解禅的真谛确非一件易事,但是禅一直为具有理智之人所追求。近年来,怀有诚挚之心的参禅者日益增多。很多在校学生及普通的工薪阶层都积极踊跃地前来禅寺,参加坐禅会。近年来,禅被视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受到大洋彼岸为数众多的西方人的憧憬和追捧,热衷于参禅问道的西方人急剧增加。

参禅热潮方兴未艾,说明禅作为打破西方文明的窒息状态的崭新的思想武器,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体系,正日益受到东西方世界的瞩目。

1976年10月,作为庆祝美国建国两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我率领日本六十名禅僧,参加了在坐落于美国纽约州卡兹奇山麓、风光旖旎的比彻湖畔的国际大菩萨禅堂举行的国际坐禅大会。当年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幕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头顶竹编斗笠,脚履草鞋,肩背袈裟背包的六十名日本禅僧步出肯尼迪机场,列队整齐,表情肃穆。鱼贯而行的身姿立刻就吸引了当地美国人的围观。围观者中发出的那惊诧和感叹之声,至今仍然萦绕耳畔,难以忘怀。

特意赶到机场迎接日本禅僧代表团的美国禅人也尽显堂堂仪表。他们“叉手当胸”(叉手当胸为禅林礼法之一,将右手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即双手交叉置于胸前,肃然伫立,以目致礼。虽然这只不过是日本禅家日常修行的一般仪礼规矩,但在异国他乡亲眼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深深地感受到:这六十名日本禅僧的禅心已经和美国人的热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美国、墨西哥、日本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一百余名代表汇聚一堂,有条不紊地在雪花纷飞的严寒中,共同举行了长达一周的“接心”,即“打禅七”,度过了充实而宝贵的时光。据我所知,这是首次国际范围的参禅活动。其后,以日美禅僧为主的参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参加者人数日益增多。进而扩展为包括日本在内的东西方世界的崭新的禅法交流形式,实在令人难以预料。

下面我打算简单地概括一下禅的本质和禅的发展历史。这对于理解茶道与禅的关系至为重要。

在古印度,作为宗教实践的方式之一,曾经盛行瑜伽。人们认为,这种实践方式的目的在于,平心静气地控制呼吸而最终达到统一精神,提高大脑的认知思考能力,增强身体素质,进而创造出奇迹。这就是流行于现代女性之间的瑜伽的源流。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这种实践方式就已经为众多的修行者所实践和传播。释迦牟尼佛出家伊始也曾加以修习实践。但是,释迦牟尼佛历经六年左右苦行修炼生活,却始终没有达到觉悟的目的。那么,释迦牟尼佛通过苦行修炼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一个什么境界,释迦牟尼佛为何始终未能得悟呢?下面让我们共同地回顾一下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吧。因为禅的宗旨就是源于“释迦牟尼的觉悟”。

品茶与茶道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茶道”一词可简单地解释为茶之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序。提起茶道,普遍认为它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实茶道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由日本的留学生从中国传人日本,就连茶道一词最早也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一书。南宋时期(1191年),被日本人尊为“茶祖”的禅师荣西,曾二度来到中国学佛,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和种茶技术,后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广到民间,成为颇具特色的日本传统饮茶习俗。

日本茶道是一种综合文化艺术形式,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程序完善复杂。茶道涉及的学科很多,如哲学、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礼仪等,日本茶道的核心是“和、敬、清、寂”。“和”指和平、祥和:“敬”指尊敬、互敬;“清”指清洁、清爽;“寂”指幽寂、苦寂。这种茶道精神一直是茶人追求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茶道的日益普及,茶道已走出日本狭窄的天地。在世界许多国家扎根,其精神含义则更深更广,茶道的追求目标上升为——争取世界和平。茶这种植物除了其物质属性之外,它的精神属性应为“和”。朋友相聚要喝茶,喝茶时总有一种祥和、谦让的心境,如果大家都用这种心情待人接物,社会就会安定,战争就会远离生活。这便是茶道的精神所在。

品茶与品人


不抽烟,不喝酒,工作之余泡上一壶好茶,邀二三知已,品品茶聊聊天。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和休闲方式。

品茶一般来说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品茶的地方。要选择清静淡雅之处,最好是荫萠之下、花园之中、书房之内等等。二是要有清心寡欲的人。所谓清心寡欲就是性情随和心地善良,不用心机,清淡处世的人。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配上这样的人,品茶才能品出味来,才能于品茶中得到乐趣。每每是一杯香茗在手,清香悦鼻,顿觉神清气爽。细啜慢饮,回味无穷。博古论今,谈天说地,忧烦尽去。吟诗作画,听琴对弈,雅趣横生。

可以肯定的说内心趋于浮燥的人是不会去品茶的。他们受不了这种寂寞,也没有这份耐心和细心,便无法领略这清雅的乐趣。他们喜欢的是酒桌上的喧嚣和牌桌上的争斗。如果他们去品茶了,十之八九也是迫于无奈的应酬。较之于茶,他们比较喜欢的是烟和酒。那些玩意有较强的刺激感,符合他们的心里需求。当然他们也需要茶,但那是用来解渴、用来“牛饮”的,而绝不是用来品的。花上几百元买条烟,上千元买瓶酒,眼都不眨。要花钱买茶,他们是舍不得的。话又说回来,即使好茶到了他们的手上,也只是体现了茶的商品价值,却难以体现其使用价值。

品茶对泡茶的器皿和水质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妙玉用贮存了五年的梅花上的雪水来泡茶,招待贵客黛玉、宝钗和宝玉。她所用的茶杯也是玉质的古玩珍宝。茶圣陆羽的《茶经》上说到泡茶用水时,也有山水上(泉水),江水中,井水下之说。泡茶的器皿似乎有陶器上,瓷器次,其它下之论。水和器是茶的帮衬,没有这种帮衬,再好的茶也难品出什么好味来。

想想人亦如此。光有自身条件是不行的,还要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才能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就我们的国情而言,一个人要想成功以下条件好像必不可少,即:才貌、机遇、位置、人缘。这里面,人缘似乎还要摆在首位。为什么?不必细说,大家一定都知道的。

茶有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黄茶、青茶、白茶、黑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质特点。绿茶香醇,红茶鲜爽、黄茶醇厚、青茶馥郁、白茶清亮、黑茶爽口。各具特色。但不管是什么茶,品茶一般要从色泽、香气、滋味和形状四个方面来品。比如绿茶,一般来说要求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看起来才养眼,喝起来才上口。有一个方面欠缺就不能算好茶,其档次就要大打折扣。

人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有经验的人,能从一个人的气质、谈吐,爱好和行为上分辨出这个人的“档次”。比如说出口恶言恶语的人,至少说明他缺少修养。就像做红茶发酵没有发好一样,做出的茶必然是红不红,绿不绿的。或者发黑发臭的也有。

茶有优劣。喝好的茶是一种享受,喝不好的茶简直是受罪。有时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热情的泡上一杯茶来。不经意间喝上一口,一股陈味、轻微的霉味、其它东西的串味直扑肺腑,真是难受。含在口里,进不得,出不得甚是尴尬。

与人相交也有类似的感觉。交上一个好朋友,一个知已,总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就是与正直的人打交道,心里也很受用。尚或不慎结识了一个不好的人,那也是件烦人的事。对于那些奸恶之人,人们往往是要避而远之的。

像爱抽烟、爱喝酒一样,爱茶的人也有不少。其爱法和喝法也各不相同,大可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学学品茶,于品茶中品出知识,品出韵味,品出快乐。最好是于品茶中交上几个豁达大度,性情平和的朋友。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茶人与禅宗


南坊宗启是安土桃山时代(1573~1598)的茶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宗易居士(1522~1591)的入室弟子。南坊宗启编撰的“利休流”茶道秘传书《南坊录》(《南坊录》为千利休弟子南方宗启所着“利休茶汤传书”。分为“觉书”、“会”、“棚”、“书院”、“台子”、“墨引”、“灭后”等七卷。虽然学术界及茶道界关于着者南方宗启本人以及《南坊录》成书经过等多有疑义,但仍是了解千利休茶道理论的一部重要茶书。)中,介绍了其师千利休当年在位于“堺”(今大阪府堺市——译注)的南宗寺集云庵品茗会上的一段史话。

这段史话以南坊宗启提问、千利休作答的形式展开。南坊宗启问道:“一般来说,茶道以‘台子’(原指正式茶道摆设风炉、杓立、盖置、建水、水指等一系列茶具的茶具棚架,这里特指正式“茶事”——译注)为本,但是师父您经常对我们讲‘茅棚小屋品茗会更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为什么呢?”

千利休听后缓慢地开口答道:“小草庵之茶汤,首先以佛法为修行得道之根本。讲究茶室排场,追求美味佳肴,乃世俗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陀之教诲、茶汤之本意。所谓茶汤,即汲水、取柴、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饮、插花、焚香,此等行为皆为践行佛祖之行。至于其中详细,宜自行思忖研究。”

自古以来,这段名言脍炙人口,淋漓尽致地表达传授了千利休倡导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的高足山上宗二(1544~1590)依据随其师习茶二十余年的亲身经历,编辑了茶道秘传书《山上宗二记》(《山上宗二记》为利休弟子山上宗二(1544~1590)所撰“名物记”及阐述千利休茶道的茶汤书。山上宗二在武将丰臣秀吉攻打小田原城时,被其君主丰臣秀吉割掉耳鼻处死。)。《山上宗二记》中称:“茶汤风采尽在禅也。”或:“茶汤由禅宗而出,故专依禅僧风范。珠光、绍鸥皆禅宗也。”这段记述是在教诲天下茶人:茶汤之道源于禅宗,所以茶人应该效仿禅院僧侣专心侍佛的心境,修习茶道。并列举了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精神的村田珠光(村田珠光(1423~1502)为日本茶道创始者。曾拜一休和尚参禅。后经日本室町时代连歌师、画家,侍奉室町幕府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左右的能阿弥举荐,教授酷爱艺术的足利义政茶道。)和武野绍鸥(武野绍鸥(1502~1555)为日本茶道史上名人。继承村田珠光茶风,并将其传于弟子千利休。)两位茶道先人。

禅茶一味,日本饮茶风俗的普及,茶文化的发展和茶道的形成,源于禅林“茶礼”的礼法及其精神。名留茶道史册的茶道巨匠的创作精神和艺术修养,都来自投身禅门、参禅修行、内观自省的体验和悟证。日本茶道界,尊奉村田珠光为“佗茶”开祖,因为他在“四席半”的有限空间里,创造了追求“茶禅一味”、“和静清寂”之无限艺境的“佗茶”。

室町时代的茶人村田珠光(1423~1502)原为奈良称名寺的僧侣,后移居京都,拜大德寺一休禅师习禅,开创了禅风浓郁的“点茶法”,被誉为“佗茶”之祖。所谓“佗茶”,为茶道流派之一,流行于桃山时代。“佗茶”追求拙朴、简素、恬淡、冷峻、清寂的精神,与东山时代流行的“书院茶”茶风迥异,由千利休大成。

武野绍鸥(1502~1555)为室町时代后期的茶人,师从村田珠光的门人宗陈、宗悟修习茶道,奠定了“佗茶”的实践基础,而后传至千利休。

《山上宗二记》还记述:“道陈、宗易(利休)以禅法为要。”这里是说,统率“东山流”(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命令擅长艺能的“同朋众”即侍者能阿弥创立的茶道流派之一——译注)的堺的茶人北向道(陈北向道陈(1504~1562)系出身于堺的茶人,为千利休的茶师。曾向武野绍鸥举荐千利休。),以及其弟子千利休都颇受“珠光流”茶道影响,而以禅法为茶道之要。

《南坊录》着者南坊宗启出身于堺的富商“淡路屋”,师从当地禅通寺的春林宗俶参禅(参禅,即拜师坐禅修行。)修道,由“喝食”(喝食,即唱喝之意。僧堂进斋时,向僧众宣告斋食内容和进斋方法。“喝食行者”一般以少年僧居多。)、“藏主”(藏主为各藏、殿主管,负责掌管禅宗寺院的“看经阅藏”。),进而升任“首座”(首座为禅院中位于僧众之首的职位。),人称“庆首座”,师从千利休参究茶道之法。

天正十九年(1591)2月28日,千利休蒙受“莫须有”罪名,被迫剖腹自尽。身为千利休入室弟子的南坊宗启闻讯无比悲哀,遂将由先师处亲耳聆听到的有关茶道的逸闻整理编辑成“寂后”一卷,完成了共七卷的《南坊录》。

文禄二年(1593)2月28日,千利休离世三周年之日,南坊宗启来到恩师灵前,供香献果,诵经回向,而后悄然消失离去,最终无人知晓去向。

顺便提上一笔。经近年考证,传为南坊宗启撰的《南坊录》内容中,含有许多后世茶人添加之笔。《南坊录》共七卷。贞享三年(1656),在筑前(旧国名,今福冈县西北部——译注)黑田家的家臣立花实山处发现了前5卷。元禄三年(1690)在南坊宗启的传人纳屋宗雪处得知,纳屋宗雪曾将由他处得到的第六、第七卷抄写下来,自称“南坊流”茶道而加以传布。同时,还将该书中最为“秘密”的九条摘录出来另成一卷,加上追加增补的一卷,共九卷流传至今。

日本茶道的先驱者们赞颂不绝的“禅”的本来面目到底如何呢?首先,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这个对于理解茶与禅的关系至为重要的话题吧。

毋庸赘言,禅对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禅不仅对日本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禅宗以外的其他佛教各宗派对于日本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范围,基本上局限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宗教方面。然而禅宗的影响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范围,禅思想和禅文化已经深入到了日本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到“禅”,一般人都认为深奥叵测而难以接近,所以往往敬而远之。当然,真正理解禅的真谛确非一件易事,但是禅一直为具有理智之人所追求。近年来,怀有诚挚之心的参禅者日益增多。很多在校学生及普通的工薪阶层都积极踊跃地前来禅寺,参加坐禅会。近年来,禅被视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受到大洋彼岸为数众多的西方人的憧憬和追捧,热衷于参禅问道的西方人急剧增加。

参禅热潮方兴未艾,说明禅作为打破西方文明的窒息状态的崭新的思想武器,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体系,正日益受到东西方世界的瞩目。

1976年10月,作为庆祝美国建国两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我率领日本六十名禅僧,参加了在坐落于美国纽约州卡兹奇山麓、风光旖旎的比彻湖畔的国际大菩萨禅堂举行的国际坐禅大会。当年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幕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头顶竹编斗笠,脚履草鞋,肩背袈裟背包的六十名日本禅僧步出肯尼迪机场,列队整齐,表情肃穆。鱼贯而行的身姿立刻就吸引了当地美国人的围观。围观者中发出的那惊诧和感叹之声,至今仍然萦绕耳畔,难以忘怀。

特意赶到机场迎接日本禅僧代表团的美国禅人也尽显堂堂仪表。他们“叉手当胸”(叉手当胸为禅林礼法之一,将右手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即双手交叉置于胸前,肃然伫立,以目致礼。虽然这只不过是日本禅家日常修行的一般仪礼规矩,但在异国他乡亲眼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深深地感受到:这六十名日本禅僧的禅心已经和美国人的热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美国、墨西哥、日本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一百余名代表汇聚一堂,有条不紊地在雪花纷飞的严寒中,共同举行了长达一周的“接心”,即“打禅七”,度过了充实而宝贵的时光。据我所知,这是首次国际范围的参禅活动。其后,以日美禅僧为主的参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参加者人数日益增多。进而扩展为包括日本在内的东西方世界的崭新的禅法交流形式,实在令人难以预料。

下面我打算简单地概括一下禅的本质和禅的发展历史。这对于理解茶道与禅的关系至为重要。

在古印度,作为宗教实践的方式之一,曾经盛行瑜伽。人们认为,这种实践方式的目的在于,平心静气地控制呼吸而最终达到统一精神,提高大脑的认知思考能力,增强身体素质,进而创造出奇迹。这就是流行于现代女性之间的瑜伽的源流。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这种实践方式就已经为众多的修行者所实践和传播。释迦牟尼佛出家伊始也曾加以修习实践。但是,释迦牟尼佛历经六年左右苦行修炼生活,却始终没有达到觉悟的目的。那么,释迦牟尼佛通过苦行修炼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一个什么境界,释迦牟尼佛为何始终未能得悟呢?下面让我们共同地回顾一下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吧。因为禅的宗旨就是源于“释迦牟尼的觉悟”。

有关释迦牟尼觉悟的着述可谓汗牛充栋。下面,让我们参照一下深受日本学术界好评的渡边照宏先生撰的《佛教》,来追寻回顾一下释迦牟尼求道成佛的生涯吧。

有关释迦牟尼佛传记的历史资料繁多。例如《大藏经》中就有不少详细记述释迦牟尼佛生平的典籍,但是其中不乏历史事实与传记记述混杂相间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所谓佛陀的传记,并不是仅仅传达事实经过,即类似现代的新闻报道。它是以传达宗教史实为唯一目的而撰写的。换言之,这种传记不脱离佛教的教理教义。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传记。因此,即使对待此类传记中出现的异想天开之谈,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佛教倡导的教理和教义,即汲取佛教的真髓。

品茶与悟禅


《庄子·天道》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着名学者于丹女士在其《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中,将此诠释为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因为水流就是如此,故宁静的水流就能映照到世界。她强调的是生活需要一点悠闲功夫营造的情趣,来调节生命为生存和发展而紧张凌乱的忙碌,让生活慢下来。

其实,繁忙的现代人,若创造条件,放慢节奏,耐下性来,细细品茶,不失为一种简约优雅又时尚直接的静心方式。也难怪时下城里城外,大街小巷商铺林立,银行多过米铺,茶叶茶具行多过银行。虽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生意红火得很,这是不争的现状。

喝茶,平淡中有回甘,清香里渗苦涩,洗尽古今铅华,常喝乐此不疲。一壶清泉,几撮香茗,三五知己,伴着蒸气与浸泡的各类名目繁多的茶叶,糅合升腾的氤氲,三指轻夹小巧玲珑的功夫杯,或谈经论道,或家长里短,或思维盛宴,国事、家事、天下事;房经、车经、股经、山海经,纵论天下,畅叙人生……那一抹幽香,沁人心脾,清爽了五脏,滋润了六腑,让人不自觉地将忙碌的工作、琐碎的生活节奏放慢下来,再偷闲细细梳理一下,盘点自己目前已拥有了什么,同时也理性地少奢求还未拥有什么,那样,我们浮躁的内心必将平静片刻,幸福也就悄悄地、不经意间在敲门了……

我们不妨书生意气一回:切勿小看一小杯浅尝辄止的茶,它分明是盛满了一杯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智慧。品茶就是品生活,品生活就是悟禅。

诚然,禅的真义是什么?笔者不才,也从未在此领域作过钻研,更谈不上心得。恐怕读遍所有的经书也未必能找到所谓的“标准答案”,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言,世界上无人能找到两片同样的树叶。乍似却异,千人千面,见仁见智。只是日常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因如我们从中似乎悟到一点点在生活、工作中,在现实世界里随处可见的人、事、物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与茶道、禅道何其相似的世道。

我们知道,广义上的禅,是指每个人对心灵的感悟,而悟是无限的,悟是需要毕生去修行,而修行也是无限的。在生活中禅确实是随处可见:禅就是世间万物的本原,同样看到的是山水,每个人眼里必然是不一样的山水,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悟了道(禅)的慧眼看,天地一切包罗万物皆为禅机,悟道前看山是山,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前后内涵却截然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已融入悟道者内心世界,并成一体已包容于心,是属于自己的山水并为我所用。

归结起来,我们在平时日常快节奏高负荷的工作生活中,只要能暂时放下,就能轻松做到品茶与悟禅同在,忙碌中不要忘记了四季的表情、城市的面孔、大自然的模样;疲累中不要忽略了亲情的珍贵、朋友的隔膜、儿时的梦想,还要包容同事的误解、上司的责备、生活的不公。有学者云,人活着的最好状态,应是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因为我们首先是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同时我们又是社会中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因此,我们每位社会人活着就必须要有精神坚守,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前,物质匮乏,人们一年都难得吃上肉,交通工具几乎是清一色的自行车,盼到年节才有肉吃,出门有自行车代步,就会感到幸福了,但当下物质财富越发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却越来越荒芜。人心浮躁不安,甚至偶有抑郁、厌世就决绝地通过各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各种犯罪和腐败等社会负面现象不绝。有时我们还会往往对不少事情看不顺眼,困惑而愤世嫉俗,深恶痛绝而随波逐流,甚至自甘堕落……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正处于这个社会急剧转型期,在各种欲望及纷繁矛盾包围中,自己的心灵还未能找到一处合适安放的地方。

品茶就是品生活,品生活就是悟禅机,悟禅就是悟做人的修行。正是:

细啜慢品时,轻松一刻到;

品茶如悟禅,茶道即禅道。

生活有真谛,尽在手中杯;

会心一杯茶,幸福来敲门。

一茶一坐——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餐厅,一个品茗休闲的好去处,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在一天紧张工作后,可以尝试将整个心灵托付给雅韵悠悠、茶香缭绕的空间,让茶的清香洗涤去浮躁、烦恼和所有的坏心情。上海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盛智先生说过:“一茶一坐是现代都会型茶餐饮,是时尚与专业的结合。讲求的是一茶之心、一坐之缘,希望通过一杯茶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架起桥梁,在坐下来品茗的瞬间,诠释出每一刻的幸福快乐。”

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并有好茶一壶相伴,绝对是一种享受。茶历来是高人逸士钟爱的杯中物,茗香是一种享受更是雅致生活情趣的体现。“一茶一坐”除了提供各类绝妙好茶外,另有多种诱人小点及特色套餐与茶相伴,打造了闹市中的悠闲空间。

茶本无道道在心中

“一茶一坐”听上去就相当亲切,带了点乡土味,反映了极简的中国传统生活状态。除了简单、清心、淡泊外,它还提倡了创新前卫的生活哲学。就如在功能上,“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馆,午后时髦男女、游客、公司职员或一家大小坐在一楼落地窗边,看人、看车、看街景,其乐融融的茗香,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聚会交谈的好地方

“讲究”美食有时不需付出昂贵的代价。“一茶一坐”也一样,花费不多便可尝遍口味独到的各式餐饮,如:香熏凤翼、超人气的风味海鲜煲,其中“三虾豆腐脑”以虾、菇菌和豆腐为主料,经过烧制,盛在砂锅内,色香味具全;另外招牌的东方美人及特有的芒果雪酪,彩虹椰果等,都是养生美容的最佳茶饮和甜品,应该最受女士的宠爱,又可约上三、五闺友,小聚片刻,何乐而不为。

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营造家的温馨与归属感,一茶一坐不是纯粹的茶座或是餐厅,这里是大家的客厅,自在的生活空间。一杯茶,一份心、一瞬间、一份缘。一茶一坐的空间设计,于现代风格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每日结伴而来的多是朋友或家人,三五知己好友在这里环桌而坐,点上一份功夫泡——奶香浓郁的台湾极品金萱,清香扑鼻的极品高山乌龙,或是成熟果香的东方美人;品尝一口上等香茗,如幽谷听兰心平气和。在一茶一坐的“专属的喝茶空间”,可以将自己的茶与茶壶寄放在店中,随时取出与朋友分享。在茶餐制作中同样体现了惜缘之情,为解台胞思乡之情,特制了台湾家乡风味的茶餐。“冰水果茶”以上等大吉红茶与果汁调制而成,再加9种新鲜水果入味,是为创新之茶。浪漫的红葡萄酒冻饮,印度大吉红岭与法兰西红酒在上海邂逅,演绎一段浪漫故事。

现代人崇尚的自然生活状态,“一茶一坐”已经诠释殆尽:手执一壶,泡杯好茶,天南地北,抚今追昔。

论品茶与喝茶区别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而形成的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茶,可谓人人会喝,如果是说品茶,可不是人人会品的。喝茶与品茶有着本质的区别,喝茶的目的在于解渴,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份不足,尤其是在剧烈运动、体力流失之后,大口大口的急饮快咽,直到解渴为止。而品茶,则品茶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解渴,重在精神,将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功夫,仔细体会,慢慢品味。

茶这玩意儿,是一件很怪地东西,需要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其中滋味,如你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状的喝茶,是万万感受不到茶的美妙;而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人生就充满了无穷乐趣。如鲁迅,其除了平时在家喝茶外,还经常邀三两友人或亲属去茶馆啜茗,以茶联谊,且往往与人边品茗,边谈心,甚至研究写作;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说:“我是一个爱茶若命的人,品茶是生活中的快事。没有它,恐怕如今一个字也不能留在人间”。除外,女作家冰心赞美茉莉花茶:一杯橙黄色的、明亮的茉莉花茶,茶香和花香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尤其在品过之后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鲜爽愉快的感受,健脑而清神,促使文思流畅;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气氛,少不了这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的东西却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喝茶离不开水,俗语说:“水为茶之母”,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茶的醇正与苦涩,因此,品茶尚须品水。据说我国古代品水名人刘伯邹曾将天下的水评成了七个等级,为当时饮茶者提供了一个品水的标准;而且苏东坡也提出了“活水活火,三沸而止”的烹茶要诀,所谓“活水”,就是泉水、江水、井水,三者的质地是不同的,也就是陆羽所谓的“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谓“活火”就是有焰的炭火。有了活水活火,还要掌握火候,三沸而止,茶味才清酽,所谓“三沸”,水开时“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此“三沸”,则“水老,不可食也”。

品茶进入了境界,会有一番美妙的议论,如善于品茶的林语堂的“三泡说”,即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又如日本禅师这样说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茶,慢慢品之,方能静心!茶,静心品之,方能识味。

唯一活过茶寿的茶人!


在茶人中,他是唯一一位活过茶寿的人。

他生于清末乱世,成长于边患之地,一生忧国忧民。

他办茶庄,开创的边茶三角格局影响至今,是以茶治边的典范代表。

他办实业,修路通电,让边陲之地与国际接轨,是全球化最早的践行者。

他著书立说,让世人了解不毛之地的显赫身世,于右任,徐嘉瑞纷纷为其提写书名。

他自幼父母双亡,自学成才,精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所著《泐史》、《十二版纳志》是我们了解傣族最珍贵的文献。

今天,他所缔造的普洱茶遗产,让边疆从传说走到现实,长活于茶水之中。先生的文章,被后人反复阅读引用并讨论。

他热衷教育,建立图书馆,他关注民生,成立佛海医院。晚年,依旧心系家乡,捐资20万,在西双版纳成立“李拂一教育特别奖”,而他的一件西服,30年未换。

他的名字叫李拂一,云南普洱人。生于1901年11月13日,逝于2010年9月7日,享年109岁。

因为许多历史原因,李拂一先生并未被大多数人所知,2006年,《普洱》杂志创刊,第一期特别介绍的人物正是李拂一,也因为如此,大部分人才了解到茶界有如此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在黄桂枢先生的笔下,李拂一是毫无争议的茶界以及傣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李先生回到故乡,作为一本新刊的特别介绍人物,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一个茶叶盛世,到另一个茶叶盛世,有太多人物需要被铭记,传颂,在今天一个茶人盛行的语境下,重温李先生的故事,有太多情感诉求。

有太多人,年过而立,就以一派宗师自居,这是一个茶叶创时代的奇观。也有太多人,年过半百,就以泰斗自居,一副舍我其谁的姿态。他们一定不了解,在他们之前,有一位茶人典范存在。

李拂一原名李承阳,早年毕业于普洱道立中学。1921年,与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之女柯祥凤结婚。1927年起从事傣学研究。1930年代,曾出任佛海县教育局长、省立佛海简易师范学校校长等职,并在佛海开办“复兴茶庄”。1939年成立中茶公司佛海茶厂。1934年4月,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撰写了《西藏与车里之茶叶贸易》、《佛海茶业概况》等文,对佛海——包括从佛海出境的车里(今景洪县)以及勐海等地的茶业从产量、质量、制法、包装、运输、价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1940年起,历任佛海县政府秘书、代理县长,云南省教育厅西南督学区国民教育视导员,国民党佛海县党部书记长,车里县县长,云南省政府秘书、参议等。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赴台后,又任宪政研讨委员会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0年2月,他考察金三角,随后去台湾,出版了《十二版纳志》、《镇越新志稿》、《鸡卦图谱》、《复庐存牍》、《南荒内外》等著作。

品茶——如何品尝一杯中国茶


品尝一杯中国茶步骤首先,品尝中国茶的准备

正确地准备你要品尝的茶是至关重要的。有趣的是,准备正式品尝茶是与正常的家庭准备有很大不同。这是你想要做的:

你的普通茶包或一杯散茶将容纳3-5克茶,浸泡在350毫升水中。对于您的茶品尝,可以测出通常啜饮的茶的量,或者只使用一半的水-175毫升。我们将在下一节解释原因。

加热你的水。在这里,您需要非常小心水的温度。

其次,品尝中国茶的基本准则白茶和绿茶:这些精致的叶子不能处理太多的热量,否则它们最终会带来苦味,焦味。在170到185华氏度的温度下陡峭。乌龙茶:加点热量!在180至190华氏度的温度下冲泡。黑茶和草药茶:更健康的叶子可以完全煮沸。在208和212度之间的温度下陡峭以释放出完整的味道。开始浸泡!将水倒在树叶上,盖住马克杯或茶壶的顶部以保持热量。将计时器设置为4-5分钟(完全成熟,长陡),并在计时器关闭后取出茶。然后,中国茶的品茶艺术

你可能会问自己-为什么我通常会炖两倍的茶?答案是:所以你的茶“茶”过分强调“每种茶中隐藏的味道。一个完整的,长的陡峭和两倍的茶可能不是完全愉快的味觉,但它将有助于梳理你可能通常不会注意到的味道,并使他们的舌头更明显。

考虑到这一点,在实际品尝过程中也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提炼出茶的味道并使其更易被识别:

气味:研究表明,我们品尝的80-90%实际上是由于我们的气味。考虑到这一点,你会想要像喝一杯葡萄酒一样对待你的茶:当你把茶带到嘴里时,要长时间吸一口气,这样香气就会和你品尝到的东西混合在一起。舌。

啜食!它可能会让你的茶品尝更加粗鲁和嘈杂,但啜饮茶是真正品尝它的唯一方法。啜饮冷却茶,并在舌头上运行,使其完全触及调色板的每个部分。并且不要吞下去!你需要让茶叶坐在你的舌头上,同时轻轻地从嘴唇吸入空气(提示更多的啜饮声音),从而给茶叶充气,让它完全越过你的调色板,带出全方位的味道。

吐:现在你的茶品尝非常粗鲁!像品尝葡萄酒一样吐出你的茶是纯粹的选择,但许多茶品尝者吐出他们的茶,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咖啡因过度“剔透”。

想知道在品尝多种茶时是否需要清洁调色板?你实际上没有。茶品尝者从茶叶过渡到茶,没有停顿,以快速比较口味。别担心-以前的茶的味道不会“淡化”你嘴里的味道。

再次,品尝中国茶你尝试过的东西

现在是困难的部分:把你所品尝的东西放到文字中。这一步的免责声明是纯粹主观-没有“正确”的答案。你品尝的是你的口味,你想用来描述你的茶的任何形容都很好。

起初这可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一步,所以作为一种训练轮,我们来看看这个味道轮的图像(由我的葡萄酒世界提供),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词,你可以用来形容你的茶: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个香味轮有一些很好的暗示性术语,你可以用来形容你的茶。然而,如果你还在寻找要说的东西,那么让我们通过观察茶的类型,并将它们放入它们通常属于的风味类别(木材,甜味,果味等)中来更加详细。

黑茶

许多红茶的朴实深沉的色调通常属于香精轮的木材和矿物类别。

绿茶

绿茶味道......绿色。绿茶的植物品尝特征意味着它通常属于风味谱的草本部分。

乌龙茶

乌龙的味道可以是烟熏和/或甜味,绿色和/或黑色。它通常占据绿茶和红茶之间茶叶的中间地带,因此其风味特征可以涵盖香料,甜味,木材和矿物质。

白茶

白茶的味道令人难以置信的微妙,明亮,往往有一点甜味。您经常会在白茶中找到令人愉悦的花香方面,以及甜蜜领域的风味。

最后,在品尝中国茶过程中的经验

您的第一次茶品尝可能并不完美。在第一次啜饮之后,你的舌尖可能不会突然出现正确的词语。但继续努力!经验使一切变得不同。当你改进你的调色板,并教你的大脑来描述它的味道时,正确的单词将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

最重要的是,您将逐渐开始对品尝的茶叶进行越来越多的鉴赏,并且能够真正区分您的普通茶,普通茶和一些最好的茶。

一位习茶人的自白(一)


茶人们常说:不美则死。你眼中他们或许很作,但我的体会是:在大自然中喝茶,用的是山泉水,采撷的是山中花,静静地喝茶,听着流水声,再看那朴素的茶席融合在大自然中,毫不违和,一切都好,只缺烦恼。

柴米油盐酱醋茶,寻常人家生活中的七件要事中,茶排在最后,但是近年来茶似乎成了生活的主角。伴随她的是“生活美学”这个概念,茶成了创造美、营造美、带来美的介质。

在我的印象中,茶是待客之物。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抓一小撮茉莉花茶放在纸杯中,用暖水瓶中的水冲泡,客人随意喝着,聊着家常。茶在那时,是朴素的温暖的情谊。这样喝着茶,直到去年中。一天,一位朋友送来一种叫“凤凰单从”的茶,他说:这个茶的味道,像你。我将它放在了抽屉里。又有一天,和网友聊天,我说很爱喝茶,他问我都喝什么茶,我脱口就说:茉莉花茶!他没再接话。又有朋友送来一种茶,叫福鼎寿眉白茶,问我喝过白茶没有,我说:喝过喝过,安吉白茶不错。他说,安吉白茶是绿茶,不是白茶。接触喝茶的朋友多起来之后,想起上面的经历,就成笑话几桩。

于是,去书店买了关于茶的书,一个奇妙的世界从此展现在我的面前,我为之倾慕热爱,并找到了今生的精神寄托——这个世界,就是茶的世界,她既小到一滴水,一片树叶,一块土壤,又包容了宇宙万物的哲学思想。难怪她6000多年前诞生在中国,中国人读懂了她,并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最后如英国这样傲慢的国家也接受并爱上了她。

1910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考察了东方各产茶国,搜集了有关茶叶的资料,最后写成《茶叶全书》。这是一本西方思维的理科生写的书,他从茶叶种植的土壤气候温度等,一直写到茶叶的贸易,而关于茶器和文学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其中有一节很有意思,题目叫:对嗜茶者的忠告,“茶可以在早餐、午餐和晚餐时饮用,但按照美国人的习惯,茶特别适宜在午后饮用,比如说午后4点”。威廉的书符合西方式的科学研究思维,看完此书,就像把茶叶解剖了一样。

其实,关于茶叶研究的书,在当代有很多,以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为巨。这本书,包含了中国茶叶的历史、茶叶种类、饮茶习俗、茶叶器具、茶叶人物、茶学著作、茶叶机构、茶树生物学、茶叶贸易等等,号称茶学精品工具书。我从网上买回来以后,一直放在家中的沙发上,还没来得及查阅。

其实,真正带领人们走进茶的世界的,当属公元780年唐代学者陆羽先生所著《茶经》一书。陆羽被奉为茶的祖师爷,因为他的著述,茶在唐朝迎来鼎盛,在宋代发扬光大,在明清实现了古典与浪漫的结合,在现代成为精神食粮。开头一句成为永恒的经典:“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通过实践总结了哪里产的茶好,哪里的水泡茶好喝,用什么器具煮茶好喝,注水出汤的火候等等,成为日后茶人事茶的规范。今天看《茶经》,或许简单,但做初始规范研究的人,既无百度可查,又无动车可坐,是靠脚步和诚心奉献给茶的初心。

白居易有诗云: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人们是因为喜欢喝茶,才会爱茶。但很少有人问自己:什么是茶?我为什么爱喝茶。其实,这两个问题,是茶的迷思。除了鸦片之外,人类的饮料依赖有3个:茶,咖啡(可可),可口可乐。但十分奇怪的是,它们喝了的确提神,但关于茶,我觉得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茶能带来精神的愉悦,另一方面,每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后,我更愿意享受喝茶带来的宁静时光,茶能让现代人思想放空,在片刻体会刹那的永恒,让疲惫的心灵有安妥之所。

现在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茶空间诞生了,它们秉持了“生活美学”这样的理念,继承了明代以来文人茶室生活的风格,又融合了日本和台湾茶道的精髓,逐渐探索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新生与繁华。这些年,中国大陆的杂志《GQ》《三联生活周刊》都做了关于茶道的专题,以“三联”两期的《茶之道》影响最大,基本勾勒和展现了当下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茶道现状和著名茶人。研究和了解当代茶生活,可以从这两期杂志中学习和找到线索,每一个人物都是打开茶之门的线索,都是无尽宝藏。

茶的精神:将个人融入大众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

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品茶还需一颗平和心


中国人爱茶,就像西方人爱咖啡一样。喝茶也有一定的讲究,每次喝茶,特别刚买回来的茶叶,不同心态在品的感觉上是不同的,这就是聚祥春茗茶培训部杜老师反复强调的喝茶心态的重要性,如果心情不好,喝什么茶就没了滋味,而好心情是品好茶的关键,体味中国茶文化的心境能让喝茶变成对身心都非常有帮助的习惯。

喝茶有利身体健康,现在人们食用酸性食品过多,茶碱能起中和作用,加之茶叶还含有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甚至还含有许多目前科学尚未认识的有利人体的元素。每天坚持喝茶的老茶人张天福,如今已101岁高龄,动作却还很利索,思维也很敏捷!

前几天聚祥春茗茶发货的一个外地朋友反馈意见来,说喝茶今天感觉好,昨天感觉不好,同样的茶为什么喝的感觉不一样呢,原来昨天茶叶刚收到,心情急切就冲泡,担心聚祥春茗茶的茶叶质量,因为心境比较着急、烦躁和担忧,导致品茶时候口感总是有点不满意,今天他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喝同样的茶,感觉非常值得,越喝越值,这样的情况您是不是也有过?

喝茶心态非常重要,用平和心去品茶,才能品出茶的清香,而不稳定的心情是喝茶的大忌,想品茶先平静心态,喝好茶要有好心情就是这个道理,微闭着双眼品味茶香,是每个品茶者都爱做的习惯,可见心态对喝茶来说是多么重要。

同样喝茶喝的是口感,而品的是茶文化,茶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以及“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喝茶对身体好另外也可以培养气质,以前都是老人爱喝茶,现在中年人喝茶的更多,就聚祥春茗茶相关人员统计的消费者年龄分层来看,爱喝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真的去品茶的却很少,一般年轻人喝茶目的明确,利用聚祥春铁观音的功效与作用,比如减肥,美白等等,这样就歪曲了喝茶的真实涵义。

喝茶是对一个人心态调整的培养,是对生活态度的转变,是对忧虑和烦恼的控制,不论什么茶,其味苦涩香甜,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一定是喝出不同的味道,品出不同的意会。而在人际管理里,倒茶礼仪能培养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常喝茶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茶,一种树叶、大众饮料、天然饮品而已,是喝的,甚至可以说茶就是为喝茶的人服务的。而平常的心情就是喝茶最好的时间,心态的调整是喝茶最能让人转变的动力,喝茶不是非要喝出来茶文化,只要喝出来好心情其实也就把喝茶已经当成了文化。

一般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如果有朋友就分享,这样都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喝茶心态很重要,喝茶是为人体健康服务的,不要太累,特别不要对茶要求太多,在要求的同时,你心态已经有点忧虑,而忧虑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品茶人与茶融入一体》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