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类。

今年39岁的黄炳定,家住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村那降坡。上世纪90年代,黄炳定初中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在揭阳一家茶具厂学习雕刻技术。2008年底,他与同在一个厂打工的老乡一起回到家乡,向亲友借钱筹办了广西第一家茶具厂。由于资金有限,刚开始他只能购买他人用剩的边角废料,用于生产批发价1.8元一把的茶叶夹。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产品不但行销全国,而且生产工人也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目前的62人。

艰辛创业只生产茶叶夹还屡遭退货

这是一把只有10多厘米长的茶叶夹,如果不是闪烁着红木特有的光泽,看上去就跟一把医用镊子差不多。1月29日中午,南宁市邕宁区广海茶具厂厂长黄炳定,就用这样一把茶叶夹,夹起一小撮茶叶放进茶壶后,淡淡地说:“这就是我们创业之初生产的产品。”

2008年年底,黄炳定回老家过春节。与往年不同,这回他决定过完年不走了,他要自己在家乡创业。“我在揭阳那家茶具厂干了5年,雕刻、打磨、喷漆……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胸,而且认识不少客户,除了资金,我已经具备单干的一切条件。”

办厂是件大事,一个人可做不来。于是,黄炳定找到几位一起在揭阳茶具厂打工的乡友,希望大家共同创业,大伙一听都非常支持。就这样,加上黄炳定的父母、兄弟,一个由8人组成的茶具厂挂牌成立了。

建厂之初,由于缺少资金,黄炳定的茶具厂只能生产茶叶夹。整块的木料买不起,他就购买家具厂丢弃的边角废料进行再利用。“可就是这样一个批发价1.8元1把的小东西,发给经销茶具的客户朋友也屡遭退货。”黄炳定苦笑道:“2009年年底一算总账,厂子不但没挣到钱,还亏了8万多元,大伙干了一整年,谁都没能拿到1分钱工资。”

屡遭退货只因产品比别人的厚了0.2毫米www.cY260.COm

通过经销商反馈回来的意见,黄炳定很快发现,自己生产的茶叶夹屡遭退货,是因为手感“太硬”。

原来,品茶在中国是一种儒雅的文化,喜欢喝茶的人对茶具通常都很挑剔,仅仅是一把茶叶夹,取茶叶时手感“硬”了点都难以接受。

黄炳定了解到,在我国,木制茶具以福建制造的最好,也最受欢迎。于是,他专程赶往福建的多个生产厂家取经学习,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设备不够精密,茶叶夹的木片比别人生产的厚了0.2毫米。“0.2毫米,肉眼根本看不出来,但就是这么一丝丝差距,使用时手感就输给了同行。”黄炳定感慨道。

从福建回来之后,黄炳定严把质量关,每一把茶叶夹都要由他亲手试过,手感合适了才允许发货。而为了省钱,他还尝试就地取材,每看中一棵树,都直接与树的主人商谈价钱,然后砍伐回来作为生产原材料。

功成名就产品经销商遍及全国各地

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厂越做越大,员工也从最初的8个人增加到62人。此外,除了原有的茶具厂,黄炳定还注册了一家“广海家具厂”,将业务拓展至家具行业。

在黄炳定的仓库里记者看到,其产品不但有各种规格的茶桌、茶托,还有雕花的八仙桌、太师椅等。黄炳定说,过去师傅是手工作业,每雕刻一幅茶托需要一整天时间,现在引进了电脑雕刻设备,6个钻头同时启动,3小时即可完工。而建厂之初每人每天只能打磨80把茶叶夹,现在熟练工人一天也可以打磨出600把了,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据了解,黄炳定的产品在全国每个省会城市都有经销商,在广东更遍及每一个地级市。“生意做久了,很多客户自然就成了朋友,现在,我早就不用出去跑业务了,产品出货基本都是对方先付款,其中不少还是预付款下定”。

在黄炳定的带动下,当地不少外出打工者纷纷选择回乡创业。黄炳定的堂弟黄炳征告诉记者,他也注册了一家茶具厂,并通过开网店的方式面向全国销售。“我只要坐在家里守着电脑,每天就能发出去几批货”。

记者了解到,目前仅光和村就注册了12家茶具和家具生产企业,有力推动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望。

美好心愿规划工业园区造福一方百姓

乡亲们看黄炳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都亲切地称他为“大老板”,当地许多农户家里也都有人在他的厂子里打工,有不少甚至还是“双职工”呢。

目前,最令黄炳定头疼的是交通问题。从光和村村委会到那降坡,2公里长的村道虽然铺设了水泥,但宽度只有3.5米,别说大型货车,就连农用车会车都很困难。黄炳定每次从外面进原料回厂,大货车都只能停在村委会,然后再用小型农用车一车车往那降坡转运。

“如果道路等硬件设施改善了,村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黄炳定告诉记者,受投资环境所限,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都选择了异地创业,仅光和村,在广东建厂自己当老板的,就有好几个人。

黄炳定希望光和村也能采取由政府出面征地,企业自主建设的方式,规划出一片工业园区。“这个愿望一旦实现,不但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将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CY260.com编辑推荐

汕头海岛种茶女能手带村民致富


据《汕头都市报》报道,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25年不断学习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一名当地公认的茶叶种植女能手,她就是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村民王耀兰。在自家茶庄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她鼓励和带动周围群众在种茶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改良,使村民种植的茶叶得到丰收。近日,王耀兰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盘山路边树枝摇曳、茶香袅袅,不时有一片片青翠的茶苗在青黛的雾色中隐现,这就是有“海岛后花园”之誉的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目前,后花园村的妇女们正开始忙碌于春茶采摘前的准备工序,王耀兰也不例外。准备好制茶燃料、清洗茶庄卫生、整理采茶工具……王耀兰蓄势待发,为3月中下旬的春茶采摘工作做准备。

王耀兰的丈夫余远科告诉记者,起初王耀兰对种茶一窍不通,1980年结婚后才开始跟随他进茶庄学种茶。眼看茶叶种植效益差,王耀兰觉得光靠四肢劳动来探索种茶经验并不够。为了更好地掌握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有关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茶叶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结合多年的茶庄管理实践经验,王耀兰掌握了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一名茶叶种植能手,培育茶叶品种达到十几种,年收入10多万元。

在自家茶庄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王耀兰致富不忘群众,积极带动后花园村厝边头尾的“姐妹们”种茶。“妇女有心灵手巧的特点,在茶叶的培育和采摘方面有优势。”当地妇女主任林惜香告诉记者,后花园村以“妇女+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内70多名妇女参与茶叶的生产、加工,王耀兰在这个平台上,积极与村内妇女交流种茶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技术与其他农妇分享。

王耀兰不仅鼓励“姐妹们”通过劳作来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农村经济,还在种茶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改良,使村民种植的茶叶得到丰收。品尝到收获的喜悦,村民们进行新型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几百亩,成功培育出美名远扬的海岛名茶。

在记者采访中,朴实的王耀兰不善言辞,总是说“自己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宣扬的”,连记者提出为她拍照的要求也被婉拒。但是,当记者采访周围村民时,大家都对王耀兰交口称赞。“她是我们公认的勤劳优秀的妇女,也是我们公认的种茶女能手!”当地妇女主任林惜香称,茶园的修剪时间一到,王耀兰必定会主动提醒“姐妹们”该劳作了,在日常打理上也会进行支招,这令村民们很信赖她。

在美丽的“海岛后花园”中,起初对茶叶一窍不通的王耀兰,通过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价值,成为公认的茶叶种植女能手,也带动着后花园村的村民奔小康。如今,随着发展,茶叶已成为后花园村的主导产业,王耀兰相信,通过村民的努力,后花园村一定能变成名副其实的“花园”。

陈勇:白手创业 一步步朝着“茶叶梦”的方向前行


高中毕业后,高县羊田乡华丰社区的陈勇并未继续求学,而是选择了创业。从对茶叶的种植、制作一无所知,到借钱创业,用四年的时间实现茶叶年销售1000万元,带领四百多户茶农增收。

创业过程中,他也遭遇过“全军覆没”的尴尬局面,在跑市场的时候,也遇到过别人的冷眼相对。面对这些,他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初心,一步步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

白手起家

高县本是产茶大县,有川红、峰顶寺、早白尖等享誉川内的知名茶企,不少高县人都有种茶的习惯。“其实还没毕业的时候,我就想自己创业了。”2010年,陈勇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准备开始创业,项目选择的便是制茶销售。他说,从小就帮家里采茶、卖鲜叶,觉得自己对茶叶还是很懂。

很快,陈勇就买回来了三台制茶设备,为节省开支,他租下了一座废弃的厂房。一个制茶师傅一个月的薪资待遇在5000元到8000元之间,那时,家里筹借的10多万元资金已经所剩无几,“我就不敢请制茶师傅,实在没钱了。”说起创业初期,陈勇显得有些无奈。

虽说村里种茶历史比较悠久,但是制茶技术却相对落后,再加上陈勇并没有聘请技术人员,导致制作出的茶叶效果很不好,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2011年,陈勇亏了10几万元,全是从亲友处借来的钱。很快,陈勇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节约了必需的开支,而这笔开支又是整个制茶环节最关键的地方。

2012年,陈勇开始到成都、雅安、乐山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引智”的方法,和乐山一家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乐山方面派一个技术员到陈勇的茶厂做技术指导,负责茶叶的生产加工。然后所有茶叶销往乐山这家公司,陈勇赚取一定的加工费。

“我们知道利润很低,但是没有技术和资金,这是当时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了。”陈勇说,技术指导到厂里后,他就请了几个工人,主要是负责“偷师”。同时,自己也将不懂的制茶技术向对方请教。2012年,陈勇的茶厂开始盈利了,当年就实现了10万元左右的利润。

打开销路

“我们只收取加工费,利润上不去,工人的工资也就跟着上不去。”陈勇说,要想将茶厂做大,就必须自己面对市场终端。在和乐山方面合作了一年多以后,陈勇和对方终止了合作。既然想自己开拓市场,那就需要产品被接受的程度来说话。2013年开始,陈勇开始自己跑销售。

为了节省开支,陈勇要算准外地市场大概是几点开门,然后从羊田乡开车前往。“一般都是凌晨4点出发,到成都差不多别人就开张做生意了。”陈勇说,自己跑销售的那段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跑10家茶叶经销商,有1家肯多说几句话,他都很高兴。

“一般而言,只要对方让你泡一杯茶来看看,供销关系的建立,就只差具体的进货价格了。”跑了两年多的销售,陈勇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说,一般去谈销售,对方不理睬是很正常的,这需要摆正心态,继续讲解自己产品的优势,让对方有一定的了解。对茶叶而言,对方一般会问产地,看茶叶的外形,然后再泡一开茶看汤色、闻味道等等,最后再谈价钱。

经过大半年的亲力亲为,陈勇的茶厂也建立起了一批自己的客户,当年茶叶的销售就有3万斤,达到了420万元的销售额。2014年,突破了千万元的销售大关。“他一直是一个肯吃苦的人,跑销售那段时间确实很辛苦。”陈杰是陈勇的堂弟,目前在他的茶厂上班,他眼中的陈勇不仅是哥哥,还是一个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榜样。

打造品牌

“我还是想创立一个自己的品牌,带领乡亲共同致富。”陈勇说,建立品牌于他而言,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如扩大规模、产品包装、对外宣传等都是一笔大的资金,“这两年的销售额,肯定了我们的产品质量,我是有信心的。”在陈勇看来,要想实现品牌的打造,还有三到五年的路要走,目前,他需要做的是更好的做好产品。

陈勇说,做企业也要饮水思源,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用之于社会,几年来,陈勇积极服务青年就业,帮助农民工再就业,带动445户种茶,为政府解决城镇人口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了贡献。

羊田乡的老百姓仅靠种传统农作物很难维持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照顾年幼的儿童,因此,平时在村子里很难看到青壮年,村里的小孩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陈勇建厂之后,实现了村民的就近就业,这样,村民既能兼顾家庭,又能挣钱补贴家用。

同时,陈勇清醒的认识到,仅靠自己一人之力想要解决全部村民的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积极联系兄弟企业,推荐村民们就业,并为无技术、无经验的村民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村民就业难的问题。在陈勇的努力下,2013年,村里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运用,仅他的梦宣茶厂就招收了十多名农民工,并计划进一步扩大工厂规模,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先做好产品,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这就是我2015年的愿景。”陈勇说,他会按照品牌的标准来做产品,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将品牌打造出来,“毕竟,品牌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农民挣更多的钱。”未了,陈勇如是说。

记者手记:

进入羊田乡华丰社区,居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有茶叶。此时,已是隆冬,不少茶芽已经“蠢蠢欲动”,争先当2015年早春的第一芽。创业者何尝不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呢?他们历经磨难、辛酸,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陈勇的创业故事不算精彩,甚至有些平凡,但正是这种平凡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坚持理想的力量。就像马云所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他走过一些弯路,能够很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同时,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他想到了“引智”,这一点也是值得创业者们学习的。他的扩张并不盲目,甚至有些亦步亦趋,这正是在创业初期,缺少资金、技术、市场的情况下创业者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只要坚持梦想继续前行,我们相信,陈勇心中的“品牌梦”定会像经过寒冬磨练的芽茶一样,在早春慢慢舒展,成为茶叶市场最引人注目的“宜宾早茶”。

村主任带领群众种茶致富 村民竖起大拇指


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贵州雷山望丰乌江村村民李志辉竖起大拇指:村长带领发财,我为村长点赞》新闻,乌江村委会主任李世达一时成为了新闻人物。

“吃半年饭,借储备粮;挖野菜充饥,烧草灰当盐;搭木皮建房,借月亮当灯。”61岁的村支部书记李毅介绍,这曾经是雷山县望丰乡乌江村极度贫困的写照,因为太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183户的乌江村青壮年几乎选择外出务工。

“连吃盐巴都买不起。”苦日子让61岁的村民李文刻骨铭心。

李文的好日子迎来转机,是李世达带他种茶开始。2007年,李世达免费提供茶苗,李文种下50亩茶叶,三年后就开始产生效益。去年光茶青收入就有6万余元,现在家里冰箱、彩电、电脑等高档电器应有尽有,去年还给两个儿子添了两部小车,存折还有余款10万多元。

1997年,李世达从雷山县职校毕业,因为学的是茶叶专业,一毕业就进雷山县银球茶叶公司上班,一干就是十来年。2006年,因公司改制,李世达下岗,回到村里租荒山种下100亩的茶叶,2008年,他淘得茶叶“第一桶金”3万元,当年扩建300亩茶叶基地,还创办雷山黄金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李世达成为乌江村种茶致富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13年,李世达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还当上了县政协委员,利用自身的技术,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经济,对想种茶的贫困户,他免费送去茶苗,义务为茶农开展种茶培训和技术指导。去年该村建有茶园3620亩,能采茶面积达1800亩,实现茶叶综合收入400万元,户均2万多元。

李世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计划两三年的时间,达到6000亩的优质茶园规模。

该村以茶为主多种经济发展遍地开花,目前稻田养鱼110亩,茶叶套种魔芋130亩,辣淑种植160亩,三项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涌现出李志生等20余户黑毛猪养殖大户,去年,李志生靠养猪就纯赚36万元。有序组织100余名劳动力到浙江义乌从事首饰品加工,年创劳务收入300万元。

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00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就达30户,100万元有3户。

如今,春夏采茶、秋来卖田鱼、冬售黑毛猪,已成乌江村民一年四季都有钱赚的“新常态”。

经济快速发展,村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通村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公路,洁净的自来水引进家里来,崭新的古香古色吊脚楼成为一道风景线。斗牛场、芦笙场、寨道太阳能灯安装等一件件事关民生工程也在紧密锣鼓地进行。

今年,乌江村60多名老人过了一个不平常的春节,他们大年初二就“组团”到湖南、云南、侗仁等地方去旅游。

73岁的苗家老太龙芬干兴奋地:“做梦都想到,余生还能到外地观光旅游。”

李世达知道,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起来,但精神文化也要富起来,每年在村里开展“五好家庭”、“卫生模范户”、“孝老模范户”、“创业模范户”等系列评选活动,利用苗族节庆,举办“茶艺”、“赛马”、“篮球”、“苗族歌舞”等赛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现在,乌江村里比创业、比奉献、比孝顺、比文明已蔚然成风。

吃水不忘挖井人,乌江村能有今天,李世达功不可没,所以被村民点赞

闵汉英:“逼”出茶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孝昌县邹岗镇二刘村,原本是无人愿意“挑头”的“空壳村”,在闵汉英的带领下,变荒岗为“聚宝盆”,成立联合社,联手打造茶产业的“航母”。

展望未来,60多岁的闵汉英信心百倍:“合作之路是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我们将租赁邻近村山坡岗地,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改善民生,努力终圆心中梦

追求无穷期,圆梦正当时。闵汉英知道,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

闵汉英带领村级一班人,实施民生工程,先后筹措120万元新修通湾公路7公里;投资65万元,建起高标准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150余万元兴办村幼儿园,整治塘堰13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绿满孝昌”行动,投资100余万元实施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近五年来,二刘村民生工程总投入达450多万元。

村委会还承担了村民应缴纳的水稻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帮助20余户特困户建房,资助40余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如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集体和农户家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庄环境面貌明显美化。“二刘村”变“一流”村,这正是闵汉英——一个合作社理事长的无限追求,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心中的梦。

通江苏家坪"茶书记"陈邦宏带领村民种茶致富


初冬时节,走进通江县烟溪乡苏家坪村龙虎山茶叶发展示范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村民们正在剪枝、清园、施肥……在苏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陈邦宏的带领下,全村靠茶致富,95%的人住进了新房,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而就在十年前,村民们还是只靠种玉米、土豆为生,人均年收入仅500多元。这个山乡小村的巨变,离不开陈邦宏的心血付出,他也因此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记”。

搞养殖率先致富

“我一定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不能再过一年挣500元的苦日子了!”时间回到2004年8月,苏家坪村迎来三年一次的“两委”换届,陈邦宏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撂下这句狠话。当时,谁都知道苏家坪村是全乡有名的经济困难村、交通落后村,山高路险、产业匮乏,群众过着肩挑背磨、早吃红苕晚吃洋芋的日子。

如何兑现当初的诺言?上任伊始,陈邦宏从南江买回了85只黄羊进行饲养,由于不懂技术,他就跑几十里山路向养殖能手请教,还多次借来资料自学。憋着一股一定要成功的狠劲,慢慢地,陈邦宏成为方圆几十里内响当当的养殖“土专家”。接着,他承包荒山1000亩办起了林下养殖场,年均收入超过了10万元。

“看到陈书记搞养殖赚了钱,我们也跟着学。他还免费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呢。”六组村民罗荣贵在陈邦宏的帮助下开始养殖黄羊,如今规模近百只。就这样,苏家坪村一户户养殖大户逐渐形成。不到一年,在陈邦宏的带动和指导下,苏家坪村先后建起标准化养殖场3个,发展养猪大户20户、养羊大户7户,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元。

种茶带村民增收

虽然村民们靠养黄羊赚了些钱,但养殖业投入高、风险大、收入并不稳定。陈邦宏暗自思忖:“要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必须找到一条稳定可靠、效益有保障的产业道路。”

2007年一次喝茶时,陈邦宏紧盯杯中茶叶出神良久,突然两眼一亮:“苏家坪是否也可以发展规模化种茶呢?”他马上通知村社干部开会商量,最终决定由自己先种。

不顾家人的反对,陈邦宏硬是拔掉了自己家2亩多茂盛的麦苗换种上了茶树苗。“你饿了喝茶就行,可是我们要吃饭!”父亲陈怀志气愤地指着他的鼻子说。但陈邦宏没有轻言放弃,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茶树苗长势喜人。

陈邦宏自掏腰包请来专家对土壤、气候进行科学测验。苏家坪村地处大山深处,春秋两季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富含碹、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适合种茶。在陈邦宏的带动下,村里党员干部纷纷种上茶苗,并走家入户动员群众种茶。一年内,全村90多户家庭种上了茶,面积达到800多亩,茶叶种植初具规模。

“带头种一亩致富茶,带头种一亩养老茶,带头种一亩上学茶。”在陈邦宏提出的党员干部“三带头”口号下,在党员的带头示范下,苏家坪村茶叶产业发展一年好过一年,群众收入也一年高过一年,到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

筑巢引来金凤凰

茶叶种植搞了几年,问题慢慢浮现。由于村民采茶技术、加工技术不行,茶叶质量差卖不出好价钱,这可急坏了陈邦宏。

陈邦宏先后多次登门拜访通江县罗村茶业公司负责人,恳请公司到村里投资办厂,解决村民茶叶加工和销售的难题。该公司负责人最终被陈邦宏的真诚所打动,投资2000余万元在苏家坪村建起大型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并与茶农签订茶叶收购协议。

“自从茶业公司把加工厂办到了村子里,我们再也不愁技术和销路了。”村民苏俊德说。近年来,在陈邦宏的奔走下,康梦公司、森清公司、龙虎山茶、四川巴蜀白茶等企业相继落户苏家坪村,彻底解决了茶农的后顾之忧。该村生产的绿茶、白茶、红茶、黑茶、大红袍、铁观音等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了韩国和日本。

目前,苏家坪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户均种茶达8亩以上,15亩以上种植大户40家,每亩收入5000-6000元。同时,辐射带动全乡茶产业的发展,全乡共建茶叶专业村6个,种茶面积达2万亩。

老杨说茶:出产茶叶的好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出产茶叶的好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笔者学茶、寻茶十年间,亲身探访了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区、武夷岩茶核心种植区域、洞庭碧螺春茶核心产区、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等多个中国十大名茶原产地。通过对名茶核心产区茶园、制作工艺的实地探访,笔者得出了以下三条不成熟、不完善的结论。

好茶叶生长地特征:

1、好山、好水、好的生态环境、适合的气候才能出好茶。俗话说的好,高山云雾出好茶,在笔者亲身探访过的茶山中,出产好茶的种植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很好,植被具有多样化特征,人工污染少的地方,而且好茶多产自山中,尤其是湿度较大、海拔较高的山间。2014年、2015年笔者连续两年赴云南西双版纳班章、勐宋、贺开等知名普洱茶产区探访古树茶,身在勐海县的群山峻岭原始深林中,感受不同山寨茶树生长环境的气息,对应该寨古树茶的口感特征,就会发现普洱纯料山头古树茶的香气口感特征与茶树的生长欢迎一一对应,相互印证。2017年十月的武夷山寻茶之旅中,在竹窠在小山场环境里面,通过空气中的味道就找到了竹窠肉桂茶的山场味和岩骨花香的岩韵。

2、出产好茶的地方,大多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名茶产区大多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比如:武夷山茶叶的种植加工至少有1500年以上;云南出产茶叶的历史在文献上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湖南种茶、饮茶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浙江杭州的径山茶在宋代就已经远传日本。

3、出产好茶的地方,大多都创制出了鲜明地域性的制茶工艺和独特茶种。云南的普洱茶采用晒青工艺制茶;武夷岩茶采用双炒双揉、手工碳焙火的工艺制茶;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采用过红锅、松烟熏制的工艺制红茶;安化黑茶茯砖茶采用发花制茶工艺等等。中国的知名茶种大多具有独到的传统制茶工艺。(来源:苏州老杨说茶)

茶人蔡金华的中国品牌梦


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东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在茶叶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中国梦”的宏伟愿景,在谈到自己的“中国梦”时,蔡金华说,他的个人梦想就是要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推动者和贡献者。承袭祖上茶之渊源,我要用我的实业报国和社会责任来回馈中国茶农对我的期望,要让中国七万茶企扬眉吐气。

他说:“我的梦想是要让中国茶成为中国健康饮品的引领者,让13亿国人享受我们的健康饮品,把我们的天得茶业做成全世界茶产业链第一平台,让全球70亿人可以分享到中国茶的资源。”作为天得茶业的舵手,一“本”在自心,另一“本”在员工和奉献社会。作为企业家,不仅是自己一个人发家致富,更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同时,要以人为本,让加盟商赚到钱,让员工能够看到希望,让茶农得到实惠,进而提升生活品质。

蔡金华认为,中国茶要成为世界品牌,实现茶通天下,当务之急,要系统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大对中国茶产业标志性项目工程和中国各大茶产区基地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二是加大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多种措施扶持鼓励茶企在品牌创建方面加强投入,实现中国茶真正走出国门的目标;三是加大对茶产业的科技投入,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对茶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茶深加工产品的发明;四是建立产学研体系,鼓励茶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东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在茶叶基地)

茶人蔡金华,肩负天下茶农重托

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茶代酒敬全国人大代表,彰显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运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道出了国泰民安的“道本”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用老子的话说出了治理大国的方略“治大国如烹小鲜”。李克强总理亦深有感悟“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东莞市人大代表、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对记者说。

十多年来,蔡金华走遍了中国每一个茶叶产区,亲身感受了茶农缺乏茶叶营销渠道的困境,因此他成立了天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茶叶生意,天得茶业系列产品在众多茶企中脱颖而出,天得茶业生意做遍世界各地,并在温哥华,纽约等地享有盛誉。他的良苦用心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传播了中国茶为国饮的文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蔡金华因社会贡献获得了“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诚信建设示范企业家”、“广东十大杰出粤商”等许多荣誉。

蔡金华当选为东莞市人大代表,他说他感到莫大的荣耀。“我虽然是东莞人民选出来的,但我所做的事业却是关系到中国茶行业和中华民族的事情,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个茶人,我感到光荣、崇高,同时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蔡金华说:“喝酒容易喝坏身体,喝茶却能越喝越健康,越喝越和谐,还能增加中国茶农的收入,中国茶农和茶从业者超过千万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祖先在唐代就与茶结缘,一千多年过去,作为蔡氏后人能有机会回报天下茶农,是我的荣幸。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中国茶产业做大做强,让全世界的人受惠于茶。”这就是蔡金华,一个茶人一个民族企业家赤子的敬茶情怀。

茶行业市场空间巨大茶消费从“慢销”跑步“快消”

蔡金华不仅爱喝茶,更有经营好中国茶产业的宏图伟业,他要让“名门普洱”走入千家万户,世界上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国茶。作为管理学博士,他选择了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茶产品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在这个领域,众多国内知名茶企还处于“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食品领域的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尚未关注袋泡茶这类产品,国外茶叶同行巨头没有在中国得到较好发展。眼下人们的泡茶方式开始向冲泡方便、快捷、时尚的袋泡茶转变。相信蔡金华旗下的天得茶业,未来将如立顿一样成为茶领域世界级龙头大企业。

国家商务部经济研究中心学者刘年艳指出,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公斤,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3杯,那么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公斤。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同时,由于消费人群人对茶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茶消费正逐步走向细分。

蔡金华告诉记者,袋泡茶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好产品。茶企要想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品质的壁垒。他指出,速溶茶、茶粉、茶浓缩液的生产,需要应用生物科技等手段。这样能保证茶产品保留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在泡饮时既快捷,又不失原茶的色、香、味。而在袋泡茶的研发上,茶企还应着重考虑如何更耐储存、味道更好等问题。此外,以袋泡茶为主打产品进入机场、高铁、港口、高速公路服务区、商超等渠道、突破传统茶叶的“慢销模式”也很值得尝试。

中国茶走向世界,袋泡茶为领头羊

虽然中国茶产量、种植面积均占世界第一位,但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中国80%的消费者不懂茶,他们需要的是简单、便捷、确保安全和口味的茶。中国茶需要创新。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指出,茶企创新的突破口在于开发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便捷茶”。让高端的普洱茶进入寻常百姓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袋泡茶,不仅会成为茶产业的亮点,也将为快速消费品市场开拓一片新蓝海。

其实,袋泡茶的开发亦是对茶叶资源的充分利用。细茶、茶片、茶梗被称为附脚茶,其营养价值也很高。袋泡茶的出现与消费者群体的多样性有关,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蔡金华表示,洋品牌袋泡茶的出现,曾将消费者带入了茶饮的“快时代”,而主攻中端人群的国产袋泡茶的出现,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茶理念和选择。中山大学周帆教授表示,首先,袋泡茶以方便快捷经济的特点,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次,随着市场的成熟,茶企应抓住消费群体细分的时机,让袋泡茶满足茶企细分群体和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事实上,袋泡茶与传统茶业丝毫不矛盾,是对传统茶业的延伸而不是替代。知名专家谢付亮告诉记者,虽然袋泡茶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诞生,但是一直没有引起业内的关注,甚至被认为是茶产品中不入流的角色。长期以来,袋泡茶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处于低端的地位。实际上,处于边缘的袋泡茶正是茶产业发展的开阔地,也是未来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制高点。

人物·对话

关于中国茶产业:需要大财团大资本介入

中国广播网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怎样看待中国茶的产业前景?

蔡金华(以下简称蔡):茶产业完全具备打造成数千亿产值的潜力。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中,茶被列在第一位。目前我国茶产业发展形势良好,茶叶总产值达到1610亿元。一旦茶产业链延伸出来,前途更加广大,突破数千亿乃至万亿产值并非不可能。

记:您对中国茶走出国门有何见解?

蔡:国外多数是大财团在经营茶叶。中国茶国际化同样需要大财团大资本介入。国内经营茶业的企业数量多,但龙头企业少;家庭式、小农性质的企业多,现代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中国茶名头在国外较弱,是低档茶的代名词,通过大财团大资本介入等多种形式,能够有效改变原来小作坊的运作方式,打响品牌,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品牌竞争力。

记:在产品质量上,中国茶叶企业应做哪些努力?

蔡:尽管国外对茶叶进口的农药残留标准近乎苛刻,但随着有机茶、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有效控制茶叶农残含量,提高了茶叶质量,中国茶在全球市场正在提升竞争力。

抢占国际高端市场,茶企应突出其原产地特色,中国六大茶区当塑造精品意识,贵族化,占领高端市场后再推出低价产品。欧洲需要口味重的,而东南亚则喜欢新鲜清香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茶叶的口感要求不同,要在中国茶的深加工上应做足文章,提高中国茶产品附加值,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做出对应的茶产品迎合全球消费市场。

关于社会责任:还要继续回报社会

记:多年来,您做了许多回报社会的公益事业,出于什么原因?

蔡金华:企业家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企业如鱼,人民如水,鱼离不开水;企业脱离社会脱离人民大众就难以发展。这几年我尽己所能,向社会捐献了几千万元,我将以做好企业为根本,造福天下茶农,塑造中国茶品牌,继续为社会为民族多做贡献。

茶道与佛教的五个共同之处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5世纪间的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茶禅一味。宋代大学问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首茶联,曰“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我们敬爱的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也写过一首茶诗,曰“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从这些茶联、茶诗中不难从“禅”中闻到“茶”香,从“茶”中品到“禅”味。

之所以把茶与佛教的关系概括为“茶禅一味”的殊胜因缘,就是因为: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活动中,茶道与佛教之间逐渐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同之处。

其一为“苦”

佛教教理博大精深,但以“四谛”为总纲。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教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为“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物我双忘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为“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为“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我国一直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僧人对茶的需求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李浩:麻省理工毕业生回国创业经营茶叶


人们之所以对名校高材生的创业故事如此津津乐道,或许源于在大多数人眼里名校毕业生就应该平步青云、高官厚禄,而不应该自主创业尤其是做这种没毕业都能干的"卖猪肉"。其实名校高材生自主创业早已是平常事,麻省理工毕业的李浩说:"名校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那些和教材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创新,比如勇气,比如自由。"

正是李浩在名校的这种熏陶,让他非常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从麻省理工大学毕业的李浩是个典型的务实者,在没毕业之前就有了创业的想法。他说自己非常欣赏北大"猪肉大王"陈生说的一句话:很多事情不是做好了调查才去做就能做好,而是在条件不充分的时候,就要开始做,这样才能抓住机会。

李浩回国后,没有和大多数名校高材生一样考公务员、进外企等等,尽管这些他都有机会选择。然而他的选择却出乎家人和亲戚意料。回国后,他选择自己开店御可贡茶。手上资金不够,他宁可贷款。李浩告诉记者:"之所以坚定地选择贡茶经营,和自己爱好历史喜欢中国茶文化有关。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而最好的茶叶当属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也就是贡茶。"

通过李浩深入了解得知,中国贡茶集团的贡茶才是真正古代皇帝御可的正宗贡茶。御可贡茶经过了中国贡茶集团董事长周敬耀家族的传承,将千年御可贡茶制艺和现代科技创新巧妙进行了融合。正是这种结合既保留了贡茶的文化和美味,又保证了御可贡茶合作伙伴的经济效益。难怪御可贡茶是想不火都不行的好项目。

李浩告诉记者:自己的性格就是这样,无论做什么,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创业如此,当年考学也是如此。既然创业,既然想做贡茶,就做最正宗最高品质的,而御可贡茶就代表了贡茶的最高品质。紧接着选址开店装修,在御可贡茶总部的统一要求和扶持下,李浩贷款将自己的御可贡茶店开在了市中心最繁华的位置。

不出意料,贡茶店的生意火爆非常。那些曾经对这个贷款开店的高材生不屑一顾的人们,当看见李浩开了御可贡茶后,不仅贷款早已还清,而且很快拥有了豪宅名车,比起那些所谓"金饭碗"的同学丝毫不逊色,纷纷改变态度。对此,李浩非常淡然的说:"很多人总是喜欢以结果为导向,而真正做大事的人却总能排除外界纷扰,始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李浩告诉记者,他的目标不仅是挣钱,下一步准备继续开几家御可贡茶店,只是地点不在中国,而是在国外。他要让外国人也了解我们中国的御可贡茶,了解中国贡茶文化。让世界的消费者通过御可贡茶感受到"皇帝般的享受"!

打造品牌价值 浙“车门春茶叶”开启制茶创业路


从普通的打工女摇身一变成为武义县车门春”,注册会员从最初的12个发展到现如今的162个,覆盖了柳城畲族镇、西联乡、坦洪乡等3个乡镇。

终身事业

蓝仙娥深知品牌的价值,“卖给客商600元/斤的红茶,人家转手就卖3600元/斤,没有品牌就不值钱,”于是,浙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星功夫茶”品牌相继注册成立,并于今年7月通过食品质量安全认证。

据悉,2013年,该公司红茶年产量为100吨,年产值达500万元,产品以批发的形式销往全国各地。“每年年终我们都会把会员、客商聚集起来,交流茶叶种植经验、如何改进产品制作工艺等。”蓝仙娥介绍,公司以分红激励会员,同时又以质量倒逼会员。

“今后,我们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辅之采摘游等体验式的营销方式,做大做强自家品牌,把它当做终身事业来做。”就这样,蓝仙娥在制茶的创业道路上一路前行,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赖上它(制茶)了”。

马新辉:凤凰山茶场茶叶产业致富带头人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山东乳山市徐家镇东峒岭村的凤凰山茶场,见到了茶场的创始人马新辉。眼前的马新辉,柔弱的外表,温和的声音,让人很难把她与“女强人”联系在一起。但正是这位普通农家妇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甘平庸,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茶场,并注册成立了凤凰山茶业有限公司,不仅为自己的人生创出了一片新天地,也带动了乡亲们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初中毕业后的马新辉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开始了打工生活,可是年复一年的辛苦却无法改变她的生活,自己在的企业也不景气,让她萌发了一个自己创业的念头。就在此时,她获悉徐家镇政府出台了鼓励农民种茶的优惠政策,也听到了有关人士对于茶叶市场的前景分析和评估,心里猛然一亮。可是对于茶叶,自己是一点也不了解,更别说是种茶了。经过反复的考量,她决定放手一试。2008年1月20日,她走进了徐家镇政府的大门。相关负责人听了她的想法后非常支持,协调有关方面很快为她调整好了土地,并为她联系了供应茶种的厂家。

2008年2月,马新辉承包了徐家镇东峒岭村北的350亩荒山,并很快办好了手续,从此开始了她的种茶生涯。一开始什么也不懂,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恳求茶种供应商在供应茶种的同时给予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茶是种上了,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地里长出来的全是杂草,却不见一颗茶苗。当时,马新辉所有的朋友都指责她投资的不慎重,她自己也慌了,毕竟承包土地、购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工人一大笔工资。情急之下,她急忙给茶种供应商打电话,才得知原来是一场虚惊,对方告诉她茶苗的出芽时间很长,或许一个月或许几个月。尽管还带有几分疑虑,但她必须得相信对方,因为她要给自己信心。接下来的日子也是马新辉最艰难的日子,眼看着地里长出的杂草影响到茶苗的生长,马新辉天天泡在茶场,和工人们一起一根一根的拔掉杂草,每一棵茶苗都经过了她无数次的抚摸。

由于在茶叶的种植管理方面毕竟是个门外汉,好多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要强的马新辉暗下决心一定要真正的掌握种植管理茶叶的技能。2008年10月底,马新辉参加了市农业局组织的在青岛农业大学举办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在那里她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真正认识到农民企业的不足以及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同时她也认识了许多日照的茶业精英,从他们那里她学到了许多茶园管理的诀窍。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让马新辉觉得充实了好多,脑子里不再是一片空白,她决定走出去亲眼看看同行们的茶园,向他们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多次去日照和青岛等地的茶园现场考察学习。眼看着自己付出的辛勤汗水有了回报,凤凰山茶场里的茶树日渐繁茂,马新辉的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她的茶树长势好,忧的是茶树需要足够的给养才行。摸摸自己已经空空的口袋,倔强的马新辉硬着头皮为茶园借来了第一笔款买来了有机肥,可没过几天就用完了。蹲在地头看着茶苗的马新辉不停地翻打着朋友亲戚的电话,总算又借来了第二笔款,解决了肥料短缺的大难题。

追喂了有机肥的茶园就像被充了气的气球一样,一天一个样子的改变,来不及欢喜的马新辉又得为销售环节考虑了。在随后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的培训之后,马新辉再一次认识到了企业品牌的重要性,于是注册了“乳溪”商标。2010年5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乳溪绿茶”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养育出来的乳溪茶一上市就得到了各地消费者的好评,新研发的99红茶以其醇厚的色泽和独特的口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为保证产品品质,马新辉一鼓作气,先后在徐家镇桑行村、圣石前村、威海正棋山旅游区等多地建立了有机茶园,从基地源头抓起,采用标准种植模式,建成“一体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有机茶叶基地。“口味独特,回味醇厚,价格合理……”,这是太多外地游客对“乳溪茶”的高度评价。真诚的服务,优质的产品,使乳溪茶2011年荣获乳山市第二届百姓最喜爱的消费品牌。2012年再获乳山市诚信联盟成员单位称号及第三届百姓最喜爱的消费品牌称号。

经历了一番艰苦奋斗,马新辉终于为自己打下了一番事业,致富后的她没有忘掉回馈社会,在经营自己茶场的同时,还向周边乡亲们无偿提供优质茶叶种植的技术支持,不断扩大茶园的规模和影响力,先后发展了6个茶叶种植大户,共解决劳动力200余人。不仅如此,马新辉的凤凰山茶场每年都会向徐家镇敬老院和学校提供资金帮助。“我将会继续努力,争取让我们的茶叶品质更上一层楼,我将以感恩的心态去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马新辉说。

贾培章恩施罗针田村茶叶致富带头人


罗针田村坐落在恩施市屯堡乡西南部,13个村民小组,4090人,茶叶是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长期以来,村里缺乏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1990年,贾培章为罗针田村的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他带头组建了罗针田第一个茶厂泡桐坪茶厂,并发动周围农户种茶。20年来的不懈努力,带动周围300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和引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20年以前,罗针田村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没有其它经济来源。贾培章看准商机,凭着多年的茶叶种植经验,率先开办了茶厂。屯堡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贾培章高超的制茶技术,茶叶供不应求,茶叶价格一路走高。尝到甜头的农户决定跟着贾培章干,率先把自家的10亩高产田种上了茶叶,坚决不施农药、不使用化肥,注重茶叶品质。2011年,该村已有300多户农户发展茶叶2918亩,为其茶厂提供了优质的茶叶来源。茶叶远销合肥、西安等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年纯利润可达10余万元。

为提高茶叶品质,贾培章买来相关书籍自学,每逢乡村举办茶叶培训班,他都积极参加。他还经常邀请专家来茶厂指导,降低生产成本,使茶厂和茶农得益。目前,他已申请注册商标、QS认证,并申请贷款改扩建厂房,进一步完善机械设备,带领更多的茶农增收致富。

作为村民代表之一,贾培章为全村茶叶如何科学管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他要求村民施有机肥,科学防虫害,走有机、绿色之路。同时,教育子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儿子贾常用已退伍回家,加入了茶叶加工行列,愿意像其父一样,带领村民致富。

名著《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中国茶道艺术是一种生活艺术,它的传承和发展,几乎是与历朝历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大家熟悉的《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着不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对饮食等方面的养生之道也有其精辟见解。

老君眉。老君眉是贾母最爱喝的养生茶。此茶是湖南洞庭湖中君山所产的一种银针茶。每次贾母喝此茶时,都取用梅花雪水浸泡。此茶色泽鲜亮,香气高爽,其味甘醇,既养心又养生,所以成为贾母最喜爱的养生茶。

女儿茶。女儿茶是川、黔西部的草药,别名岩果紫、黄茶根、女儿红,也叫普洱茶。《红楼梦》中第六十三回写宝玉吃了面食,怕停食,林之孝家劝他饮"普洱茶",宝玉饮后,顿时食欲便增。闷此茶时,可加入少许糖,泡一夜即可服之。此茶还有通经的功效。少女食之,效果更佳。

六安茶。这种茶是贾宝玉最爱喝的养生茶。此茶产于安徽霍山,据《长物志》载:"六安,宜入药品,但不善炒,还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蔡清炜:宁德80后茶人的白茶梦


在茶叶总公司茶城C区36号店,蔡清炜请我们分享“获奖茶之母”,他哥哥蔡清寿则神情自豪地观察着我们的反应。之所以称为“获奖茶之母”,是因为“翁溪”的金奖白茶就出自这批茶叶,它们是蔡清寿的杰作。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联合体,2000年来京打拼数年后,蔡清炜成立了“北京天天品茶业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全国批发铁观音、白茶和红茶;蔡清寿在老家打理“福鼎市天天品茶叶有限公司”,2013年9月,这家公司成为闽东地区的龙头企业;他们的父亲,则专门管理蔡家的有机茶园基地。

六年前布局

对于很多茶商和制茶企业来说,白茶市场日渐升温只是近两年的事,蔡清炜却在2008年成立天天品时,同时申请注册了“翁溪”商标。翁溪村位于白茶之乡福鼎点头镇,是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华茶二号——“大毫茶”发源地。

蔡清炜兄弟俩“出手”如此之早,与其说源于“先知先觉”的商业嗅觉,不如说是由于一种压抑多年的不服气。蔡清寿认为第一届斗茶大赛就应该设立白茶奖项,他说:白茶是历史名茶,一直都是出口的,为什么在国内市场就不行?如此,一场数年前开始酝酿的白茶之战,从他们申请翁溪商标那一天起,正式打响了。

“一茶一树”

蔡清炜特意打开手机里的茶园图片,介绍他所说的“一茶一树”限产理念。

北方茶友听到“单枞”,“老枞”这些说法,脑海中很容易出现人一多高的小树丛。这是个误会,现实中的茶园,是一蓬蓬,一簇簇地生长在闽北梯田或者台地里。

蔡清炜的茶园是另一番景象:它们像是果园,看上去稀稀拉拉,有些茶树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树龄。蔡清炜说,几年前,他们砍掉了其中一些茶树,确保“一平方只种一棵树”,而密植的茶园每平米茶树多达数十株。

“稀植”是一方面,蔡家在点头镇小学周围和新农场共有30多亩茶园,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合作茶园,全部实行人工锄草,上有机肥料,这些都意味着种植环节将产生更高的投入。蔡清炜说,每年锄草时,常要雇几十个人,人均日工资200多元,要花一个多月才能锄一遍……

“一茶一树”的种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主动限产理念。据蔡清炜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亩茶园均产100-150公斤,他们的300多亩茶园一季约产10吨茶叶,但限产之后,就只有不到1吨了。

“我们牺牲了九成的产量,换来高品质的茶青。”蔡清炜告诉《中国商人》,在翁溪村,他们的茶园是海拔最高的,由于实行了稀植,茶树可吸收足够阳光和养料,蔡家的白茶在斗茶大赛中赢得专家如此点评:“毫芽壮实、匀齐,色银白,汤色浅黄明亮,毫香鲜爽、鲜醇,叶底黄亮肥壮。”

“天青地白”

专家们对白茶外观与汤色好评,代表了行业和市场对近年来白茶新工艺的一种追求。对蔡清炜的父亲那一代人来说,则意味着一种疼痛抑或遗憾:作为一个老茶人,蔡清炜的父亲偏爱焙火稍高一点的茶,其茶汤呈现“铁褐色”。

“可我们还不是白茶第一品牌,我们必须做市场和消费者能接受的茶,因此我们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观念并不总是一致的。”蔡清炜说,但是在制茶的关键环节,蔡家父兄三人绝不会节省人工。

比如白茶的“晾青”,蔡家的标准是必须达到60个小时。蔡清寿说,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如果天气好,一天可能就晒干了,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温度过高时,就要搬到屋子里。

之所以如此辛苦来回倒腾茶青,是因为萎凋时间不够,茶叶会发青,如同草一样绿。只有达到60个小时,才能很好发挥出茶叶中的黄酮等精微物质,才会出现老师傅们要求的“天青地白”形态,以及白茶特有的毫香。

“您看,我们茶底是活的,没有一片发黑的死叶。”蔡清寿说,对于白茶来说,渥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序,渥堆厚度在25cm刚刚好,渥堆太厚,温度和时间掌握不恰当,容易把茶做死,更不会出现隐约而迷人的“果蜜香”。

蔡清寿是一个“爱茶如命”的人,清闲时,他会来京城转转。更多时候则是参与当地,或者跟村里的人斗茶。“从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找到某一款茶的难喝之处,并研究如何改进其工艺,是蔡清寿的乐趣。

蔡清寿15岁随父学制茶,一晃已25年过去,如今蔡家白茶茶园种植已经申请了专利权保护。和他的弟弟一样,蔡清寿的梦想是做出人们愿意“天天品”的——好喝的白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小小茶叶夹的创业梦 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