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类。

今年37岁的邓雪梅,出生于夹江县普通农村家庭,受当时家庭条件的影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初学毕业后,她便来到峨眉山市川主乡,靠在茶园里帮人采茶谋生。谁也没想到,当年为求生存而走的路,却让邓雪梅从此与茶结缘,并成为峨眉山市川主乡杨河村的女能人。

与茶结缘落户杨河

峨眉山市川主乡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代村民就开始成规模地种植茶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川主所产的茶叶别有一番风味,在周边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了谋求生存,减轻家中经济负担,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邓雪梅来到了川主乡帮人采茶。

采摘茶叶既考验毅力又考验心细,同时又对采茶人手的灵活性有很高要求。特别是采摘明前茶,因可采摘的时间只有几天,而采摘的又只是茶树最为幼嫩的叶片,所以采茶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毅力,既要一心一意、长时间不休息地采摘,又要拿捏好力度,不能损伤了茶叶。艰苦、劳累的采茶生活磨练出了邓雪梅顽强坚毅、踏实能干和拼搏、不服输的优良品质。

因聪明、勤奋,邓雪梅成了这一带的采茶能手,并认识了同样对茶有着浓厚兴趣的当地小伙子周安均。在接触一段时间后,二人结为夫妻,开始走上与茶有关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发展茶叶

2005年,邓雪梅夫妇创办了川杨竹馨茶厂。不久,销路好了,自家的茶园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邓雪梅决定成立茶叶合作社,依靠合作社将茶农们联合起来,将川主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2007年,峨眉山市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为了带动茶农们一起致富,邓雪梅坚持主动上门收茶,很多时候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同时,邓雪梅和家人还不断的开荒种茶,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经过7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有100多户茶农加入合作社,并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心系茶农共同致富

在创业的过程中,邓雪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带动家乡茶农共同富裕的初衷,当有茶农们找到她,提出想要加入合作社的时候,她总是免费赠送茶苗,并免费技术指导,帮助茶农对自己的茶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收入。

2014年,邓雪梅决定把川杨竹馨的生产加工房从交通便利、方便品牌推广的山下搬迁到山上。当时,公司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会增加公司的物流成本,对品牌的推广不利,产品生产成本会上升。但邓雪梅认为,加工房搬迁到山上,可以缩短收购茶叶的时间和路程,既有利于公司收购更为新鲜的茶叶提高产品质量,又能减少茶农们运输茶叶的成本,并有利于和茶农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形成双赢。后来,川杨竹馨的加工厂房顺利搬迁,极大的方便了茶农,使得川杨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农们收入年年增高。

2009年,合作社的茶农们人均增收0.6万元、2010年增收1万元、2011年增收1.3万元、2012年增收1.5万元、2013年增收2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令邓雪梅和合作社的茶农们更加坚定了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

努力拼搏成绩显著

在创业道路上,邓雪梅不断地通过购买相关书籍、影音制品来对自己进行充电,并抽出时间完全脱产2个月到四川农业大学进行创业培训。经过邓雪梅的努力,使她的茶叶种植、加工、品鉴等专业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邓雪梅通过多次考察,先后从雅安组织引进了“福选九号”、“福鼎大白”和“131”等茶叶新品种。经过对新品种改造,发展高产茶园1万余亩,使得川杨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的提升。

近年来,峨眉山市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乐山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殊荣;川杨竹馨茶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被评为“四川省茶叶生产企业最佳茶叶基地建设金奖”;2012年和2013年,公司的“川杨竹馨”还荣获了“中国(四川)国际金奖”,同年,公司研发的扁形茶被评为“四川省茶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最具地方特色茶产品金奖”。

延伸阅读

陈启东:从“经济能人”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在安溪县白濑乡下镇村村民眼里,37岁的年轻茶农陈启东是一位走南闯北、头脑活络的“经济能人”,他利用平生所学,创办九凤岩成立,陈启东担任理事长,合作社共吸收了60户茶农,拥有茶园1500亩。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社员们参加茶王赛九成以上获奖,茶叶质量节节攀升,收入逐年提高,毛茶价格平均达到了180元—250元/斤。

陈启东认为,合作社的茶叶能卖到这样一个好价钱除了制作的原因外,还得益于家乡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镇村有着海拔高、生态良好等特点,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茶叶质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他认为,生产出一泡好茶,要具备天、地、人、和条件,即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制茶技术等,向阳的茶叶比较缺水,容易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做出来的茶就带有桂花香;而山坳里的茶叶叶子薄、枝头长,脱水比较慢,就适合做消青的茶。他建议,茶叶与土壤的高度最好保持在30厘米左右,修剪成圆形,保证让每一片叶子都能晒到太阳,这样的茶叶子肥厚,大小均匀,质量上乘。

陈启东是计生户,妻子林燕玉是永春达埔人,丈夫为合作社的事忙碌之时,她就打理店里的生意,他们唯一的儿子今年5岁。

陈启东兴趣广泛,除了爱茶外,他还喜欢收集各类奇石,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到海边、河边捡石头。另外他也喜欢收藏名家字画,希望能建一座别墅,来展示他的藏品。他说,自己的最大梦想是扩大合作社规模,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

9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竟然回乡创办茶产业合作社


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上海做白领,可90后女孩王钧为了自己的追梦之旅,毅然辞职回家乡赣榆的龟山脚下做了一名“茶姑”,创办了茶产业合作社,帮助家乡人共同致富。

2009年,王钧考上了苏州的一所大学,报名那天别人都是父母陪同到学校的,可王钧坚持不让父母陪同,她要锻炼自己独立处事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除了认真学习拿奖学金的目标以外,业余时间王钧都花在了兼职或是做生意上。她在超市做过临时促销员,发过传单,帮公司做过问卷调查,还做过服务员,做过机构代理。在自己寻找并获得工作岗位的同时,她还把发现的工作机会介绍给班上想做兼职的同学。“按说我们家每个月给她生活费,一点也没问题,可她自从上大学后就很少跟我们要钱,全靠她自己兼职赚钱!”王钧的父亲称。

2011年大学毕业后,王钧应聘到上海的一家大公司工作,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工作轻松工资也挺高。但是到了2012年元旦,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陪父母一起创业。“当时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些同学朋友都劝我要慎重!”王钧称。不过,经过她的坚持,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

回家的这几年时间,王钧一直默默努力着,在梦想的道路上,研制红茶,改进绿茶,开发龙井茶品种,累得人都瘦了一二十斤。不过,付出总会有回报,她自创的“芦阳春”品牌茶叶在各类评比中连连获奖。不停地自我学习,如今王钧拿出自家的茶叶,就可以说出茶叶所产的时间,从口感上判断加工工艺上应该做哪些细节调整。

如今,王钧的已经有1000多亩的规模,周边不少百姓都跟在她后面搞起了茶园,王钧带着他们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后面我们还会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扩大致富的规模!”讲到这些,王钧信心满满。

马德记:信阳平桥区马氏生态茶叶合作社负责人


【管护】生物杀虫维系生态平衡

在采访中,马德记说得最多的是“生态”两个字。他说:“我们合作社出去的茶只有生态茶没有其他茶,有好的茶资源才能做出好的茶叶,所以一切要从源头抓起……”

马德记说:“我们的茶园,从来没有喷洒一滴农药,从一开始,我就采用灯光诱虫和紫色板黏虫,效果非常好。我们茶园装的都是太阳能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发光诱虫。”

马德记认为,种茶不能盲目,要讲究科学种植,种多大面积,留多大间距,这都有讲究。他还为茶园建了防护林,以维系生态平衡。

【创新】培育原种茶研制“信阳红”

为创造优质的茶资源,茶园新插茶树苗,都是由马德记自己的苗圃中培育出来的。马德记茶园有最古老的原种茶69亩,据马德记介绍,原种茶的特点是口味好,产量低。通过潜心研究,现在他已经培育原种茶300余亩。

马德记告诉记者,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参观他的茶园时,提出能不能尝试生产红茶。

不久,“信阳红”研制成功,立刻在北京、郑州刮起了“信阳红风暴”,书记的点题,给信阳茶企和茶农指明了一条增收创富的道路。茶农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马德记愧疚地说:“卢书记是在我茶园提出‘信阳红’金点子的,而我却不是信阳第一家生产‘信阳红’的。书记提出的点子,我不敢盲目去做,怕把好事做砸,一直在思考,通过去福建、安徽、湖南等地学习考察后,我觉得卢书记才称得上真正的茶专家,只有对茶深有研究,才能点出这样的题。我聘请了一个有四十多年红茶制作经验的老师傅和两个博士生在我场里指导了一个月,那时我也跟着学习,终于研制出了质量上乘的‘信阳红’。”

【责任】严把质量做好茶

在谈到茶品质方面,充满睿智的马德记自信地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也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像我们前期试验做的质量还不稳定的红茶,我都封存在仓库里,以后也可以作为企业发展历程的纪念品,但决不能流入市场。去年9月15日在“信阳红”茶品质鉴定会上,平桥区茶办在我仓库里任意抽了两份红茶样品,通过评比得了两个金奖。”

为保证生产出来的是原生态茶,马德记的生态生产出了高品质红茶,得到了信阳市委书记王铁的大力支持,帮助该合作社在平桥区征了120亩地,并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红茶生产线。

在采访结束时,马德记说:“我一直把做茶当成事业来做而不是当成生意来做。作为茶人要有责任感,要抓好茶叶生产的源头,严把质量关。”

闵汉英:“逼”出茶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孝昌县邹岗镇二刘村,原本是无人愿意“挑头”的“空壳村”,在闵汉英的带领下,变荒岗为“聚宝盆”,成立联合社,联手打造茶产业的“航母”。

展望未来,60多岁的闵汉英信心百倍:“合作之路是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我们将租赁邻近村山坡岗地,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改善民生,努力终圆心中梦

追求无穷期,圆梦正当时。闵汉英知道,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

闵汉英带领村级一班人,实施民生工程,先后筹措120万元新修通湾公路7公里;投资65万元,建起高标准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150余万元兴办村幼儿园,整治塘堰13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绿满孝昌”行动,投资100余万元实施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近五年来,二刘村民生工程总投入达450多万元。

村委会还承担了村民应缴纳的水稻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帮助20余户特困户建房,资助40余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如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集体和农户家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庄环境面貌明显美化。“二刘村”变“一流”村,这正是闵汉英——一个合作社理事长的无限追求,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心中的梦。

溪龙乡黄杜村女子茶叶合作社副社长钟玉英为茶事奔走


刚过完年,作为溪龙乡黄杜村女子副社长的钟玉英便开始为茶事奔走,“要是银行同意按揭,合作社成员们也就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了。”

今年51岁的钟玉英踏实能干,敢闯敢拼,于1990年创办旭飞茶场,将白茶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三四亩发展到如今的五百亩。她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旭飞茶业”,在家人的帮助下,她的白茶事业红红火火,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许多订单。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钟玉英说。她将自己的茶园作为实践基地,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为社员、茶农开展白茶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知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她还在场里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农户炒制技术。但凡茶农有困难,她必倾力相帮,曾经与张家上队的朱莲凤结成帮扶对子,为她讲述白茶的扦插、种植技术,提供信息、资金扶助,还安排她丈夫到茶场打工。在钟玉英的带动和影响下,整个木竹塔村民组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白茶和龙井,日子越过越好。

“自己有能力去帮助人,我感到很欣慰。”钟玉英不仅主动帮助销售能力欠缺的茶农销售干茶,还逢年过节都为生活上有困难的茶农家庭送上礼品、慰问金。她说,这样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

小小茶叶夹的创业梦 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今年39岁的黄炳定,家住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村那降坡。上世纪90年代,黄炳定初中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在揭阳一家茶具厂学习雕刻技术。2008年底,他与同在一个厂打工的老乡一起回到家乡,向亲友借钱筹办了广西第一家茶具厂。由于资金有限,刚开始他只能购买他人用剩的边角废料,用于生产批发价1.8元一把的茶叶夹。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产品不但行销全国,而且生产工人也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目前的62人。

艰辛创业只生产茶叶夹还屡遭退货

这是一把只有10多厘米长的茶叶夹,如果不是闪烁着红木特有的光泽,看上去就跟一把医用镊子差不多。1月29日中午,南宁市邕宁区广海茶具厂厂长黄炳定,就用这样一把茶叶夹,夹起一小撮茶叶放进茶壶后,淡淡地说:“这就是我们创业之初生产的产品。”

2008年年底,黄炳定回老家过春节。与往年不同,这回他决定过完年不走了,他要自己在家乡创业。“我在揭阳那家茶具厂干了5年,雕刻、打磨、喷漆……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胸,而且认识不少客户,除了资金,我已经具备单干的一切条件。”

办厂是件大事,一个人可做不来。于是,黄炳定找到几位一起在揭阳茶具厂打工的乡友,希望大家共同创业,大伙一听都非常支持。就这样,加上黄炳定的父母、兄弟,一个由8人组成的茶具厂挂牌成立了。

建厂之初,由于缺少资金,黄炳定的茶具厂只能生产茶叶夹。整块的木料买不起,他就购买家具厂丢弃的边角废料进行再利用。“可就是这样一个批发价1.8元1把的小东西,发给经销茶具的客户朋友也屡遭退货。”黄炳定苦笑道:“2009年年底一算总账,厂子不但没挣到钱,还亏了8万多元,大伙干了一整年,谁都没能拿到1分钱工资。”

屡遭退货只因产品比别人的厚了0.2毫米

通过经销商反馈回来的意见,黄炳定很快发现,自己生产的茶叶夹屡遭退货,是因为手感“太硬”。

原来,品茶在中国是一种儒雅的文化,喜欢喝茶的人对茶具通常都很挑剔,仅仅是一把茶叶夹,取茶叶时手感“硬”了点都难以接受。

黄炳定了解到,在我国,木制茶具以福建制造的最好,也最受欢迎。于是,他专程赶往福建的多个生产厂家取经学习,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设备不够精密,茶叶夹的木片比别人生产的厚了0.2毫米。“0.2毫米,肉眼根本看不出来,但就是这么一丝丝差距,使用时手感就输给了同行。”黄炳定感慨道。

从福建回来之后,黄炳定严把质量关,每一把茶叶夹都要由他亲手试过,手感合适了才允许发货。而为了省钱,他还尝试就地取材,每看中一棵树,都直接与树的主人商谈价钱,然后砍伐回来作为生产原材料。

功成名就产品经销商遍及全国各地

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厂越做越大,员工也从最初的8个人增加到62人。此外,除了原有的茶具厂,黄炳定还注册了一家“广海家具厂”,将业务拓展至家具行业。

在黄炳定的仓库里记者看到,其产品不但有各种规格的茶桌、茶托,还有雕花的八仙桌、太师椅等。黄炳定说,过去师傅是手工作业,每雕刻一幅茶托需要一整天时间,现在引进了电脑雕刻设备,6个钻头同时启动,3小时即可完工。而建厂之初每人每天只能打磨80把茶叶夹,现在熟练工人一天也可以打磨出600把了,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据了解,黄炳定的产品在全国每个省会城市都有经销商,在广东更遍及每一个地级市。“生意做久了,很多客户自然就成了朋友,现在,我早就不用出去跑业务了,产品出货基本都是对方先付款,其中不少还是预付款下定”。

在黄炳定的带动下,当地不少外出打工者纷纷选择回乡创业。黄炳定的堂弟黄炳征告诉记者,他也注册了一家茶具厂,并通过开网店的方式面向全国销售。“我只要坐在家里守着电脑,每天就能发出去几批货”。

记者了解到,目前仅光和村就注册了12家茶具和家具生产企业,有力推动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望。

美好心愿规划工业园区造福一方百姓

乡亲们看黄炳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都亲切地称他为“大老板”,当地许多农户家里也都有人在他的厂子里打工,有不少甚至还是“双职工”呢。

目前,最令黄炳定头疼的是交通问题。从光和村村委会到那降坡,2公里长的村道虽然铺设了水泥,但宽度只有3.5米,别说大型货车,就连农用车会车都很困难。黄炳定每次从外面进原料回厂,大货车都只能停在村委会,然后再用小型农用车一车车往那降坡转运。

“如果道路等硬件设施改善了,村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黄炳定告诉记者,受投资环境所限,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都选择了异地创业,仅光和村,在广东建厂自己当老板的,就有好几个人。

黄炳定希望光和村也能采取由政府出面征地,企业自主建设的方式,规划出一片工业园区。“这个愿望一旦实现,不但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将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部客商访仙岩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鲍樟苗


近日,一群来自杭州和上海的客商慕名来到仙岩镇西鲍村的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采购越乡龙井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鲍樟苗忙着包装茶叶,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他在仙岩镇茶叶精采精制培训会暨民间人才评鉴活动中获得的一等奖证书。市场和业内的认可,来之不易,但如今已经在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与茶结缘

鲍樟苗20多岁就开始杀猪卖肉,其精湛的技术和诚实的为人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鲍樟苗在村中经营的肉摊生意很红火,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仙岩镇西鲍村不少村民开始办厂经商,村里的茶园出现了荒芜现象。看到茶园被疯长的茅草覆盖着,鲍樟苗觉得很可惜。1999年初冬,36岁的鲍樟苗向村里承包了近380亩无人过问的茶园,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这一年的冬天开始,惬意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自从承包了茶园后,他每天得三点半起床杀猪,卖完猪肉就去茶山割除杂草、开垦茶园,一直做到太阳落山,还得赶到邻村收购第二天要屠宰的生猪。每晚九点后,累得腰酸背痛的鲍樟苗才可休息。

承包茶园对鲍樟苗来说,最苦不是体力上的,而是资金上的不足。自从承包茶园后,人工费、肥料钱、农药钱等等,花钱像流水一样,原来的15万元存款花了个精光,茶叶炒制设备和采摘青叶等又需要花钱,而每天卖肉赚来的钱根本无法支付茶园的投入。鲍樟苗开始向亲戚朋友借钱,用于茶园里的开支。

面对繁重的劳动和资金上带来的压力,鲍樟苗总是乐观面对,茶园在他的辛勤汗水浇灌下日益茂盛,茶园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炒茶能手

10年前的一个春茶上市季节,鲍樟苗到杭州去卖茶叶,同样的茶叶,价格却比往日低了不少。对方解释说:“你的茶叶炒制还不到位,香气还没完全出来。”“炒茶技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价格。”鲍樟苗对茶叶的炒制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活到老,学到老”。鲍樟苗从杭州请来师傅指导,从茶苗的采购到茶园的管理,从采摘到炒制,鲍樟苗把技术要领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本子上,孜孜不倦地学习着。经过一番苦练,鲍樟苗的炒茶技术逐年提高,2008年他获得仙岩镇名茶机械炒制三等奖,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一等奖。

为扩大规模,2008年8月,鲍樟苗联合20多户农户,建立了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按照绿色有机茶生产方式,开展茶叶生产,做强做精生态名茶。2011年,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名茶加工区,购置了智能自动化龙井茶炒制机械。有投入就有产出,这一年,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生产名茶2.5吨,销售收入达70余万元。尝到了甜头后,鲍樟苗又进一步加大设备投入。目前,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共有各类茶叶机械20台,今年茶叶销售额比去年预计增加20%左右。

嶀山茶树绿满园,舜禹茗香飘四方。在鲍樟苗的努力下,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梅相靖:茶业能人致富乡邻


走进福鼎点头柏柳村,弯弯曲曲的山路两边,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鲜嫩的绿色,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制茶高手梅相靖就住在村里。今年66岁的梅相靖,出身在茶业世家,其先祖梅伯珍是福鼎茶业老行家,福建茶商名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将福鼎白茶推向世界各国,在茶商界有“梅占魁”之尊称。梅相靖从小继承父辈梅毓芳、梅毓厚、梅毓淮学习培育茶苗、出产茶叶。

当过村干部,干过多年的农活,对茶叶情有独钟的梅相靖,几年来,致力于发展茶业,经过一番艰苦创业、艰辛探索,他的外号“茶仙”已早已被省内外广大茶商、群众所了解熟悉,他的茶苗质优价高,总是足不出门即被茶商抢购一空,他成了点头远近闻名的种茶制茶能人。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梅相靖和其他村民一样,家里的主要收入靠种田为生,一年辛苦下来赚不了多少钱,但他不甘心,寻思着如何致富,于是就和父亲偷着种茶,年手制白茶数担,托人带到外省卖。当时,全村的茶叶总面积也不过四五十亩,茶站的收购每公斤价仅0.8元左右,而在广东,却卖了20多元。广东的茶人说,你们福鼎点头有这样的好茶,不能拿出来卖真是可惜。

从此,梅相靖开始努力研究培植茶苗,制茶,在原有育苗基地的基础上,选择新品种试点试种,加强育苗基地新品种茶树的繁育以及开发,并学会了从栽种、采摘、摊青、杀青,到揉捻、理条、晒干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把古老的白茶制茶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其白茶制作技艺2010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也光荣地被确认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几年,每到产茶季节,梅相靖就成为大忙人,茶农争着请他去帮助培植茶苗,他的足迹走遍福鼎所有产茶的乡村,他讲授过制茶技术的地方,茶农据此培植出来的茶苗、制出的茶叶价格总是大幅上扬。在茶乡点头,像梅相靖这样的种苗、制茶能手一天天地多了起来,茶园面积达到8万多亩,仅点头镇每年销往中西部茶苗近80吨,春茶茶青量约1500吨,每公斤售价50-75元,茶农收入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犹如倒吃甘蔗节节甜。

梅芳:从采茶妹到卖茶女惟喜欢


三岁那年,她坐在茶山的大树下,轻摇放在竹筐里的弟弟,看着山上忙碌的身影,看着他慢慢长大。

这是梅芳最初的记忆,至今能闻到山上飘来的阵阵清香。

香自杯中来当念采茶苦

梅芳坐在茶具后面,来回颠倒杯中的水,让空气把温度降下来。从初春毛尖开采,她重复这个动作已过万次。

“水温相差一点点,泡出来的口感可能就不一样。”梅芳说,茶艺是个细致活儿,简单又敏感。“相同的茶叶,相同的水温,泡出来的口味都可能有区别,找到一个口感最好的方法,得不断尝试。”

感觉水温合手时,她把杯中水倒入茶具内,茶叶随水起伏翻滚,香气溢出来。滤出茶汤,她依次给大家斟茶:“尝一尝,感觉怎么样?”她生怕把一杯茶泡坏,熟练中带着份小心翼翼。

“泡一杯需要干茶5克,就是五六万个芽头,采茶工要采五六万次,茶叶来自不易,要珍惜。”深知采茶的不易,梅芳对于泡茶便格外地上心,凭着多年的经验,她甚至能用手感觉到85度与90度水温的区别。

晨起露沾衣幕至携茶归

梅芳老家在浉河区游河乡,家中有茶山,童年的记忆里,都是与茶有关的往事。

她三岁多时,父母便带着她和弟弟上了茶山。她坐在茶山上的大树下,旁边是筛茶叶的竹筐,里面躺着几个月大的弟弟。再长大一点,她就开始随父母一起上山采茶。

凌晨5点多,4月的茶山春寒料峭。梅芳和家人一起,提篮携筐往茶山赶。到达山上时已过了近一个小时。

“一天都是在山上,直到快天黑。”梅芳说,为了节省时间,午饭是送上山来,直到日落西山视线模糊,采茶人才会陆续下山。“一天下来,拇指和食指黑乎乎的,都快不能打弯了。”

吃过晚饭,依然闲不下来。筛选、揉捻、抓条、炕茶,没有机器,一道道工序全是人来做,一直忙到半夜。

在梅芳儿时的记忆里,春天的每个周末几乎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只有星期天的晚上,才能偷个懒儿早点睡觉。“那时候的产量不多,基本上都是卖给亲戚朋友,留一点自己喝。”就这样,茶妹子喝着略苦又甘甜的信阳毛尖,一年年长大。

做茶叶惟喜欢

2008年高考时,因为没有发挥好,20岁的梅芳与大学失之交臂。不想再复习,该找个什么事儿干呢?思来想去,还是最喜欢、最熟悉茶叶,便到一个亲戚的茶店帮忙。5年的时间,她一直在店里做销售。

2013年,国家级茶叶市场——信阳国际茶城建立。“当时房租较低,自己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便想自己做。”梅芳和家人商议后,在这里租了个最靠外的铺子,起名”城华茶叶”。

当老板不必单纯卖茶叶,需要做的功课很多:茶叶快开采时,需要招采茶工;采出的茶叶需要在山上盯着炒;炒好的需要分拣;样品需要分类、品鉴;经销商需要维护关系;哪种价位的茶叶畅销或滞销需要总结。

从那年春天开始,守好店门、管好家门、护好山门,成为梅芳来回奔波的固定线路。“整个4月份,非常非常累,但心里很高兴。”梅芳说,当你喜欢做一件事时,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浉河港的四望山、董家河的黄龙寺,梅芳承包了几个山头;在白龙潭三潭附近,她与当地茶农也有合作。“网店销售走低端、拼价格,太水了,我不做这个。”梅芳说,自己的客户比较固定,大多是郑州、广州、濮阳的茶楼,云南也有两家。“他们是真正懂茶、喜欢喝茶的人,跟他们合作了多年,从客户变成了朋友。”

梅芳的店里,常年备了几桶纯净水。“水用得很快,4月份的时候,一天平均用三四桶,现在用得少了,一天也得一两桶。”梅芳说,每天店里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小时候喝茶,感觉入口有点苦,喝下去甜甜的,很喜欢。女孩子大多喜欢喝饮料,我从小养成了习惯,只要有茶从来不喝饮料。”

来店里的朋友和顾客很多,梅芳给大家泡茶,听他们的意见,乐在其中。

树品牌重内质

从一斤百元到过千,梅芳把茶分得很细。除了脱销了四五种,现在还有近三十个品种。“同一个时期采的茶有不同的档次,不同时期采的茶也有区别,不同的炒茶师傅也有区别。分得细,可供挑选的余地才多。根据销售情况、顾客的反馈,脱销的原因是什么,不好卖的又是哪类茶,便于来年做调整。”

从前年开始,信阳毛尖的销售明显下滑。“我们的政府客户很少,影响可为无。”梅芳说,信阳毛尖销售下滑,有大环境的客观原因,更有自身品牌价值的原因。“全国都知道龙井、普洱、铁观音,但信阳毛尖出了河南省,名气明显比不上别人。信阳毛尖真的很好,大文豪苏东坡都说‘淮南茶信阳第一’,为什么现在的知名度越来越小?”

从开店当老板,梅芳学习有关茶的各种知识,看了很多书。“都说信阳毛尖贵,但龙井一斤几千块大家不觉得贵,信阳毛尖一斤一千多就贵了,都是十大名茶,内质上没有什么优劣,但待遇差别真的很大。”梅芳说,究其原因,有曾经报道的毛尖参假、农药残留的负面影响,有信阳毛尖曾经“小浑淡”的弯路,也有宣传推广的力度问题。

目前,梅芳正在思考建立自己的,并在茶叶包装上贴二维码,可供追溯茶叶来源。“我们一年的销量一千斤左右,大山茶占了九成多。量不大,但绝对保证质量和口感。”梅芳说,自己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并不能改变什么,唯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茶的内质做好,让更多的人知道信阳毛尖的好。

邓文秀:信是有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真不知天地间何来此物,惹众生情迷氤氲,眷恋深深。神秘而骄傲的光彩,竟绽放出宿命里早已刻画好的容颜。

遇上它,是命中钦定的缘分。

爱上它,莫不是痴情终身的“原罪”?

明眸善睐,但她的眼中似乎更多一份孩子的天真。轻轻闻了闻杯中的茶,再细细呷一口,回味半刻,并准确说出了那茶的名字。

她当然不假思索,似乎忘了这是一场群雄逐鹿。能猜出茶叶的名字并不为奇,但她自信的眼神和肯定的回答总叫人不禁想知道她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女人向来对直觉有优势,所以多有果断的权力。她也说:“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意境”这两个字,于当下其实是过时的,因为怕太过做作,太煞有介事。但这个词绝对适合用来形容邓文秀。她身上确确实实散发着那种古典女子洗尽铅华的幽雅意境。古琴这种东西,多少人有爱的意愿,却缺乏爱的能力,这能力关乎理解,关乎悟性。而她有这个能力,这能力同样也体现在她爱茶的上面。

2年前,邓秀文第一次接触过之后便与茶结下来不解之缘,在师傅的引导下开始学会了泡茶,品茶,并热衷于推广所爱的大益茶。她说她乐于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泡茶品茶能够得到心灵的宁静与舒畅,而说道推广茶,她温柔地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

她是个感情的人,相信缘分,她相信与大益茶的这份缘,这份情是冥冥中注定的。

一个人只要心有所爱,就一定乐于在其中,不断丰富,从而会更接近真实的那个自己。而当问起何以走到复赛时,她的答案是:“静下心来,沉下心去,寻觅到每款茶的特点,处处留心便是学。”她依旧那么温柔自信,只因为她爱茶,忠诚且淳朴。

金针白莲和易物正山是邓秀文最喜欢的茶。她说金针白莲有特殊的香气,而易武茶,是茶中之后,细腻,香韵幽幽。其实,这两款茶又何尝不是邓秀文的写照,温柔而优雅。

她是个心思细腻之人,对茶叶的冲泡和品鉴自然有其特别的地方。她说,冲泡茶叶,关键是要让茶叶舒服地被冲泡,不同等级,不同水温,要适度掌握。很佩服她居然会与茶“换位思考”,站在茶的角度来考虑冲泡技巧,看来多少有些痴迷了。而对茶叶的品鉴她有最不同于别人的“绝技”:

看叶底!

邓秀文不止一次强调看叶底的重要性,这是个聪慧的女人,事实确实也是叶底最能体现茶叶的本性,观其叶底能看出茶的品质,性格,更有甚者,甚至能从观叶底模拟该茶的整个加工过程,任何一个细节都逃不过。

邓秀文与茶的缘分还不止于此。她还在茶中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真感叹这是怎么的一份天赐良缘,尽让这女子如此神奇地遇上了,而这其中的美妙与欣喜是属于邓秀文的,难怪她那么相信缘分,尤其更珍视与茶的缘分。接下来的角逐不知道她会有怎样的表现,但她表示最重视的还是乐在其中,并且要做个有茶韵的好茶人,这份情怀,何曾是输?

邓时海与金庸


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台港人批在一块,是否太牵强?金庸因武侠小说而名世,邓时海痴情于普洱茶而成为著名茶人。小说与茶,相去甚远,但将两人放在文化这个巨大的背景里.却是有话可说的。

我们先来说说这鼎鼎有名的金庸。金庸原本是报人,为了赢取更多的读者的眼球.他在抓上搞小说连载.手段是被人们定义为通俗文学的武侠小说。金庸不懂武术,也不会拳腿功夫,但想像力惊人。于是,凭一支笔,闯下了任何武林高手也难用拳腿打下的江湖,这江湖之大,说出来让人哩目结舌,那可是一个比太平洋还大的江湖白。金庸是大师,文坛不服者甚少,只有大师才能将一个近乎于下三烂的通俗玩意儿折腾得满世界都知道,都佩服。我想武林中人,不服"金大侠"者,也怕不多巴?从多如牛毛的武林宗派中,无一派向他兴师问罪,便可知"金大侠"在武林中的威信。

邓时海于金庸,那自然是小王见大王。但大王是王,小王也是王.个中本事,好生了得。在茶界,准确来说,在方兴未艾的普洱茶界,邓时海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这从邓时海出入茶馆,尾随者众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一日,我在足明翠期边的满庭芳喝茶,刚坐下,安静的茶室里就有了些骚动。进来一群人中,居前者的不凡气度让人不敢小视。我的茶友比我见多识广.小声告我那人是邓时海。我哦了一声,朋友问我想不想认识.我说不。我早过了追星的年龄.别说邓时海,就是金庸我也犯不着陪着笑脸.点头哈腰去结识。但就内,心深处.对邓时海还是敬惫有加的。

我喝普洱茶,是因了邓时海。邓时海写的关于普洱茶的书,我是在家就着一杯绿茶读的。读着读着就把一杯上好的绿茶倒了,到街上找昔洱茶。我吃惊的是.足明似乎满世界都是普洱茶。我进了一家小店.问老板娘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该茶的好坏如何区分。老板娘甚是热情,拿一本脏兮兮的书对我道.看邓时海的书就知道了。我说我正是看了邓时海的书才来找茶喝的。老板娘说。,丈多数普洱茶迷,跟你差不多。

我读邓时海的书。没把它当科技书来读。我是把它以文化读物读的,我想,大多数茶迷也如是。什么是"无味之味",什么是"舌底鸣泉".我是不大相信的。但我相信邓时海对的那份真诚。应该说,没有金庸,中华武木在世界的影响将大打折扣。说到此,我想问一问茶界,如果没有邓时海。今天的普洱茶热.还会有吗?我敢负贵任地说,在邓时海之前。云南的大部分地方。是不喝普洱茶的。而今,喝普洱茶的云南人.对普洱茶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于邓时海。从这一点说.在普洱茶世界.对邓时海都应该她一种感恩之心。

如今.茶界对邓时海是一片讨代之声,说他篡改历史者有之.说他混淆视听者有.有人甚至说他不懂茶,是伪茶人。有人又甚至认为他在编造历史?口株笔伐之时。我要在此对那些所谓的茶专家说专家一句.邓时海跟你们比。自然专家不了.但就茶文化来说,其境界也是你们不可企及的。这一点,武林人比茶界中人要聪明.他们至少知道.金庸的"屠龙剑法".不是武术意义上的真正剑法.用它屠龙不可,就是屠蛇,恐怕也是杀蛇不成反被蛇咬的。所有他们不跟金庸叫板。试想想,谁要是看了金庸的武侠书来气,硬要找上门去,跟金大侠比试拳腿功夫,恐怕只会赢来"一介武夫责声。

壶中有日月,茶里有乾坤1茶叶的制作工艺是科学.但茶本身和它负载的,更多的是文化。文化是需要有一颗包容与宽容之心的。不要怕邓时海将一海耗普通砖茶夕沙成了珍品,也不要帕一块陈年普洱价比黄金。真该帕的是.那些把研品当真品的人,男p些丧失了诚信的黑,心商人。他们.才是该口诛笔伐的!

霍邱女茶商实现六安茶叶出口零突破


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销往国外自古已有之,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六安茶在国际舞台,绽放出新光彩。在六安市,有一位霍邱籍的女商人凭借一己之力,实现了近些年来六安茶叶自营出口零的突破,她的名字叫陈德云。

与茶结下不解缘

陈德云是霍邱县人,她的事业却在金寨县。早在2005年,陈德云由于招商引资来到金寨县,之前她也投资过一些行业,但最终金寨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吸引了她的目光。

陈德云爱茶,金寨恰好盛产茶。在她办厂的金寨县境内,到处是茶园,有些农户房前屋后都会种植个几株茶树,而金寨独特的气候也让金寨的茶味醇汤清叶碧。陈德云想,自己一直在做进出口生意,国外人也爱茶,金寨的茶这么好,为什么不能把它推广到国外呢?陈德云告诉记者:“金寨山好,水好,人好,我喜欢喝茶,更喜欢喝金寨的茶。”

六安茶海外飘香

说干就干,2013年,陈德云通过自己本就从事进出口事业的优势跟一些外商洽谈,引进了一个出口茶叶加工项目落户金寨县斑竹园镇农民工创业园,一家叫“竹茗”的集茶叶种植、出口基地建设、初制、精制加工与自营出口于一体的企业应运而生了。

并不是所有事都是一帆风顺的,建厂初期茶农对茶叶品质方面意识不够,收购回来的茶叶农残含量高,给茶叶出口造成很大困难。为了改善这一困境,陈德云想了很多办法,控制化肥使用量,鼓励茶农用有机肥;提倡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防控用具,与茶农大户、合作,鼓励茶农们控制农残含量。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9月份“竹茗”的第一批绿茶自营出口,实现了六安茶叶自营出口零的突破。2014年出口创汇1472万美元,实现产值超过1亿元。

改变传统观念

陈德云的成功不仅是经济上的成功,她所带领的“竹茗”对春夏秋茶的综合利用也改变了金寨当地重春茶、轻夏秋茶的传统生产观念。“开发利用夏秋季茶叶资源,生产不同档次的炒青绿茶可以充分调动茶农积极性,我们现在年增收夏秋茶1500吨,并销往国外市场,为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盈作出积极贡献。”陈德云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出口茶大都是属低档大路茶,在春季加工名优茶后,如继续采摘夏秋茶生产大路茶出口,不仅可以避免茶叶荒废在茶园上,而且更能直接体现在茶农的增收上。通过扩大夏秋茶生产,促进六安茶叶外贸出口的增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品,弘扬六安茶叶出口地位,促进茶叶产业良性循环并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竹茗的茶主要出口往非洲以及西亚的部分国家,接下来陈德云想主打有机茶概念,让六安茶走向更宽广的国际舞台。

老杨说茶:出产茶叶的好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出产茶叶的好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笔者学茶、寻茶十年间,亲身探访了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区、武夷岩茶核心种植区域、洞庭碧螺春茶核心产区、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等多个中国十大名茶原产地。通过对名茶核心产区茶园、制作工艺的实地探访,笔者得出了以下三条不成熟、不完善的结论。

好茶叶生长地特征:

1、好山、好水、好的生态环境、适合的气候才能出好茶。俗话说的好,高山云雾出好茶,在笔者亲身探访过的茶山中,出产好茶的种植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很好,植被具有多样化特征,人工污染少的地方,而且好茶多产自山中,尤其是湿度较大、海拔较高的山间。2014年、2015年笔者连续两年赴云南西双版纳班章、勐宋、贺开等知名普洱茶产区探访古树茶,身在勐海县的群山峻岭原始深林中,感受不同山寨茶树生长环境的气息,对应该寨古树茶的口感特征,就会发现普洱纯料山头古树茶的香气口感特征与茶树的生长欢迎一一对应,相互印证。2017年十月的武夷山寻茶之旅中,在竹窠在小山场环境里面,通过空气中的味道就找到了竹窠肉桂茶的山场味和岩骨花香的岩韵。

2、出产好茶的地方,大多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名茶产区大多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比如:武夷山茶叶的种植加工至少有1500年以上;云南出产茶叶的历史在文献上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湖南种茶、饮茶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浙江杭州的径山茶在宋代就已经远传日本。

3、出产好茶的地方,大多都创制出了鲜明地域性的制茶工艺和独特茶种。云南的普洱茶采用晒青工艺制茶;武夷岩茶采用双炒双揉、手工碳焙火的工艺制茶;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采用过红锅、松烟熏制的工艺制红茶;安化黑茶茯砖茶采用发花制茶工艺等等。中国的知名茶种大多具有独到的传统制茶工艺。(来源:苏州老杨说茶)

为什么喝茶的比喝酒的人要富裕?


以前听生意人说生意做得越大都是喝茶的很少有人喝酒,北方人做生意的时候爱喝酒而南方人爱喝茶,这也就是为什么南方生意人比较富有的一个小原因吧。

喝茶的时候,都是在聊怎么做生意,都觉得自己穷,琢磨怎么赚钱。

茶越喝越清醒,思路越来越开阔。

酒桌上喝酒的时候都是在吹,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行,必须让别人知道。

喝完吹完回家睡觉,第二天继续喝,继续吹。

正所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喝茶是一种心境】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日子过得久了,历经多了,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如是,爱喝茶。说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

呜呼哀哉,捧一杯茗茶,在这淡淡的清香中体味人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邓雪梅:女能人创办茶叶合作社带动茶农共同富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