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刚刚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贵卿,依然保持着既有的沉稳和冷静,“茶叶就是生活必需品,不能当作奢侈品来卖。”他淡淡地说。

这就是王贵卿的理论。作为一家国有茶企的管理者、老茶人,他无疑是国内茶行业的旗帜性人物。

在厦茶人眼里,王贵卿获此殊荣实至名归。从当兵转业至今,王贵卿在厦茶公司一干三十多年,凭着军人的那股豪迈干劲,以及对国际国内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王贵卿硬是把厦茶公司从濒临倒闭的边缘拽回来,最终化腐朽为神奇,让厦茶公司的“海堤茶叶”旌旗插到了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而今的“海堤茶叶”,已然是国内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市场风向标。

坚守茶叶安全底线坚定走大众化路线

“春节前他们代我领回来的!”指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殊特津贴证书”红本本,王贵卿语气平淡,殊不知,他已是中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整个系统中唯一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茶人。

“他严守茶叶质量安全底线,如今已经成为国内茶产业的一个风向标。”厦门茶业协会的一位会员如此评价。

61年的积淀,而今厦茶公司的“海堤茶叶”已经漂洋过海销往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和欧洲市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是出了名的严苛,“海堤茶叶”却最早跨入,这足以证明厦茶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的绝对可靠。

在厦门海关的记录中,厦茶公司几十年来所出口的商品,也从未有不合格案例出现。在王贵卿看来,这首先得益于厦茶公司有一批靠得住的种植基地,怎么施肥、怎么杀虫、怎么管理,厦茶公司对茶农既舍得技术也舍得花钱,从源头上把住了安全底线,这种源头监管模式,而今已成为国内茶业同行大为赞叹的成熟样板。

而王贵卿坚持的“大众化”的定位路线,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更成为国内茶叶市场中的一杆旗帜。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就不合适卖出奢侈品的价格,就得让百姓消费得起。”王贵卿的眼中,透着坚定。

昔日挣扎在破产边缘如今持续五年增长逾20%

厦茶人替王贵卿领回“特殊津贴证书”,还二度捧回了中茶公司旗下中国土产畜产总公司颁发的“持续成长奖”。

按照规矩,参与评选的嫡系企业首先必须是连续五年,并且每年保持至少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仅此一项条件,厦茶公司就成为唯一的入围企业。2014年,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厦茶公司的增速依然超过25%。

“可能很少人知道,厦茶公司实际上只是中土畜的一家‘孙公司’。”王贵卿说,“从企业的辈分上论,厦茶隶属于中土畜,中茶是中土畜的子公司。”

鲜有人知的是,今天看起来顺风顺水的厦茶公司,十一年前却挣扎在几乎破产的边缘。

“当时连员工工资都开不出来,整天有人上门要账。”厦茶公司始于1954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具备垄断性的进出口权,活得颇为滋润。进出口贸易政策放开后,厦茶公司接受改制,一家原来基本靠垄断资源生存的出口企业,突然被抛向市场,其生存能力可想而知。

对于厦茶公司来说,那是一个最好永远不再提起的伤痛。

2003年,王贵卿被推上总经理一职。上任第一年,他发布了第一号政令:总经理自己先带头降薪35%,副总经理降薪20%,其他中层干部降薪10%,愿意选择与公司共甘共苦的,来日必将加倍偿还。

破釜沉舟的气魄和胆识,让厦茶公司上上下下看到了公司重生的希望。

20吨订单一天内交货关键战役奠定今日厦茶

让厦茶公司起死回生,在厦茶人看来,王贵卿指挥的关键一役奠定天下。

厦茶公司的传统优势在茶叶出口,日本是主战场,王贵卿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赴日本。

2003年,东京一家茶饮料生产企业急需二十吨茶叶,但中国的供应商迟迟供不了货,而且要货的时间逼得很紧,然而,王贵卿冷静把握住了这一商机,几个越洋电话后,心里有数的他保证:“三天时间,20吨符合要求的茶叶安全送到你的仓库!”

当时的厦茶公司困难重重,就是正常运转中的中国企业,给人的一贯印象也是“生产效率低下”,然而,当这位负责人用疑惑的眼光对上王贵卿自信坚定的眼神后,一笔微妙而类似博弈的生意就这么谈下来了。

大洋彼岸,守在厦茶工厂的员工们,其实谁也没有把握能够按时按量地出货。那个时候,日本对中国茶叶的质量管控非常严格,这对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生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时的物流水平不像现在发达,就算生产顺利,货物能否如期到达也无法把控。承诺了就要做到,厦茶公司内部铆足了劲,熬夜加班生产和出货。

等待就是一场煎熬,当时还在日本等待货物到岸的王贵卿,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始终七上八下。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凌晨五点,20吨茶叶包装好了。通过遥控,王贵卿让司机在凌晨六点多就把商检人员直接接到厂里进行关检,紧急沟通后又让机场关检开了绿灯,凑巧得很,当天下午正好还有一趟航班飞往日本,乘客不多,够装得下20吨茶叶。下午5点,20吨茶叶提前运抵客户指定的仓库。

日方公司负责人惊呆了!

“现在说起来就像做梦,一个集装箱的货,从厦门茶厂加工封装到报检通关,并运到东京,前后只用了不到24小时的时间。”那是一场令王贵卿终生不忘的战役,以至于今天回想起来依然激动不已,觉得“有如神助”,简直不可思议,“换在今天,很难说还能够做到”。

从日本回来后,王贵卿带回了300吨订单,当年年底,日方公司又追加了800吨订单,第二年,厦茶公司从日方公司拿到的订单一口气增加到了2700吨,这个量几乎是日本当年茶叶全部进口的一半。

这一仗拯救了厦茶公司。

延伸阅读

吴疆:茶界怪象,越贵的茶越难喝


正常而言,茶越老越贵,则越好喝。旧茶更贵,符合经济规律,但是,左右价格成长的因素很多,时间要素,仅仅是其中一环。

旧茶价格膨胀,取决于通货膨胀,这是一般的价值规律,由长期上行的经济规律所决定,如此,成本则一直在增加。

诚然,主导旧茶上涨的因素很多,诸如毛料选择,初制及精制的工艺高低,仓储加工工艺的水平等等。如若皆属正常,还得受到品牌因素之左右。

旧茶更好喝是导致价格上涨另一主要因素。普洱是后熟工艺茶品,岁月之转换,茶体内含物质也随之转化,随之柔和,随之甘醇。

然而,事实上,我们很难遇到越贵的茶越好喝的情况,而是,越贵的茶越难喝。

市场上旧茶的营销体系,让人匪夷所思。

最近从东北到了深圳,这间歇抽空去了东莞一次。正常来说,华南区域是普洱茶的前沿阵地,喝茶的理念应该比较正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东北还是华南,大家都还是按照前期港台茶商定义的老茶去理解茶,市场出现的情况则千奇百怪。

我在2003年开始接触普洱,当时的茶叶尚属正常,消费的层次比较清晰,青砖、青饼、青沱、熟饼、熟砖、熟沱,各有消费群体,而且,当时的市场由于都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体系,无论是勐海茶厂的经营部,还是下关茶厂,普洱县茶厂的办事处,都是一样的理念,熟茶才是普洱茶。市场也没有争论,不过是根据自己喜欢,选择不同的茶品。

当时的市场不大,圈子极小,存茶随意,然而,实际可以选择也无非是三大厂的茶品,港仓茶并没有开始回流,直到2005年才有所改变,但是,市场绝大部分既不知道台湾大师,也不知道市场会流行百年老茶这一说。

经过两年的助推,2008年,云南开始流行喝超级古董老茶,我去思茅采访,某普洱茶企业家每天带我去一家茶室品鉴,茶室位于思茅市区中心,就两间房两张桌子,每泡20克,收费一万元起跳,品鉴的茶都是至少50年代往上走,这在当时的思茅属于天价,尤其是与当时茶产业一派衰败的景象对比,更是强烈。然而,领导喜茶,所以,每晚茶桌皆需预定。

我第一次喝百年老茶,差点一口吐出来,那种浓烈的六六粉味道,扑鼻扑面而来,非常霸道占满人的口腔、鼻腔,但是,眼见旁座的达官贵人皆正襟危坐,如饮宫廷玉液,一瞬间,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否有误?

时至今日,我都记得自己第一次饮用所谓百年老茶的那种感受,也清晰地记得那种仓味、霉味、陈香叠加结合而产生出的一种强烈而尖锐的味道,让人印象深刻。其后的一周,我都泡在这种强烈而古怪的味道里,乃至于我返回昆明后再去品尝其他的任何茶品,皆无味。

喝茶本就是一种习惯。

习惯喝中小叶种绿茶的,喜欢龙井的上扬的香气,而习惯喝老茶的群体,则喜欢内敛、溶于茶汤的陈香,这是完全不同的习惯。同样道理,喝仓味茶也一样是一种习惯,长期品饮仓味茶、霉味茶,则认为单独陈香的自然香气不够味。

当时的云南上下皆流行这种六六粉味道的老茶,甚至zf定制茶也专门拉到深圳去存放出这种味道,我也一度误解广东仓原来就是这种味。后来始知,原来该企业家之前在深圳的某茶叶公司工作过,是一个普通职员,与港商的交流中只言片语听得一些仓储方法,自认为就是仓储理论,于是,所有茶皆按照出六六粉味道的标准存放制造,而领导也不懂,认为该味就是老茶味,于是,向天下推广,天下老茶于是皆六六粉味,这种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控制着顶级老茶市场的口味。

然而,市场在逐渐清醒之后,认识到霉味就是霉味,刺鼻味就是刺鼻味,哪里有自然的陈香味那么舒服?

应该说,云南是最先清醒认识到这种茶的危险之处的,一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职工其实是清楚普洱茶的滋味香气到底为何物的。二是,云南毕竟是产区,鲜叶到初制到渥堆,其间散发的不同香气,其实可以倒退市场演化的各种香气。

然而,产区之外的市场却远非如此。

这次去深圳,发现很多茶友从普洱内地热一开始即品鉴,几乎与云南同步。所有市场的逻辑都是领导喝,则余属皆喝,进而推导于市场。常理而言,品饮时间越长,喝茶的种类越多,越能清楚茶叶内含的物质,以及滋味香气的变化,但是,反应在普洱老茶的身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一个朋友的老茶说是60年代,我当时就指出不太可能有,因为当时云南并无生产记录,至少,圆茶的生产记录当时是没有的,这也是当时运动不断的历史大背景所决定的。

在深圳,无论是走到哪个会所,茶友谈论的仍然是那几个熟悉的港台大师,这些人的西洋镜其实早在云南被拆穿,然而,紧靠香港位处普洱茶最大消费地的消费者仍然毫不知情,这让人匪夷所思。

一个普洱茶收藏家港商胆大包天,甚至吹牛自己随国家领导人周游列国,其理由是该君收藏了一把古琴是国宝,弹奏的人要带国宝去演奏,该君也随行。这样的故事如果是在北京吹,估计当场就会有人打电话核实,然而,在远至边疆的区域,这样的故事可以成为一种传奇,可以佐证这样的收藏家的茶品。

同样是该君,在2007年的普洱茶杂志上号称:只藏茶而不卖茶。然而,现在全国到处不遗余力到处贩卖百年老茶。邓时海在该期杂志上说自己是普洱茶的耶稣,该君是上帝。我不知道后来人看到这样一篇堂而皇之刊登在国家正规官媒的文章会怎么想,难道大师都是需要极度膨胀极度狂妄,胡言乱语,才能写就普洱天价老茶这一篇“狂人日记”?

我们的社会,假茶认真茶,假人认真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体系,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也许,这才是当前普洱茶的文化。

在一系列无关茶品的行销运动中,大家谈论的是喝茶的达官贵人,谈论的是老茶的天价,谈论的是老茶流转的传奇,一个敢把银行的保安也称为银行家的群体,有什么不敢干?所有谈论的,有茶品有任何关系?

无论多老的茶,茶不好喝,还有任何价值吗?

探访茶师王顺明与他的武夷岩茶大红袍


5月初,王顺明正在观察茶叶生长。每年的谷雨到立夏,是福建武夷山茶人一年中生产最忙的时节,年逾六旬的王顺明也不例外,整天起早摸黑,从采摘到生产,从包装到市场,从冲泡到品茗,从理论到实践,他都老当益壮,忙得不亦乐乎。

王顺明是享誉中外的著名茶人和国家高级审评师,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琪明茶叶创始人。他自1974年以来,一直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并亲自管理、制作大红袍母树20余年,其旗下“琪明茶叶”系列产品是岩茶大红袍中的珍品,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指定收藏的标准名茶。据了解,武夷山市有茶叶面积上万亩,茶企有一千多家,目前大部分茶叶都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但仍有一部分人坚持用手工制茶。“不论何种工艺方式制茶,只要能确保武夷岩茶的品质,都是可取的”王顺明坚持这样认为,并为之坚守传承和努力创新。

王辉军:让昭君白茶名冠世界


湖北昭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军

“尽管‘昭君白茶’品牌出道不到十年时间,但是昭君白茶的历史却十分悠久,‘昭君之美源于白茶’的传说不无道理,现在兴山县举全县之力发展成全省最大的白茶基地,随着白茶产量的提高,昭君白茶品牌美誉度的飙升,昭君白茶在2014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之后,品牌价值更加显现,昭君白茶一定能够像昭君一样名扬世界!”湖北昭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军在谈到昭君白茶的文化出路时一脸的自信。

厚重的昭君茶文化

闻名遐迩的香溪河发源于神农架,她像一条银丝带,漂游在群山之间,她一头连着神农云海,一头系住长江三峡。香溪两岸香溪水以翰墨之笔写满了传奇,在这条河边五百年里就出生了两位世界级文化名人,一位是骚人屈原,一位是美人昭君。千百年来,神奇瑰丽的昭君传说、丰富详实的历史典籍和灿若星辰的文艺作品共同构成了灿烂的昭君文化。

昭君故里属于大巴山余脉,群山耸峻,云雾缭绕,好山好水出好茶,这里生产茶叶的历史非常悠久,历史上曾为贡品叫白鹤茶,自然与美人昭君分不开,关于昭君茶的传说也很多,其中广为流传的当属白茶育美人的传说。

身为昭君第七十二代传人的王辉军讲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说昭君出生时忽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瞬间紫微星从天际划过,霞光万丈。王襄捧着刚出生的女儿,望着窗外的奇异景观暗喜,难道女儿是仙女下凡?当晚,王襄刚刚入睡,一女神坐卧莲花,手执杨枝从东方上空缓缓而下:“王襄,你女儿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天使,要精心养育。当年悟空大闹天宫打碎了王母娘娘的玉瓶,玉瓶里装有两粒种子一粒落在浙江的天荒坪,一粒落在你家对面山上的龙潭边,现在那粒种子已长成了一颗大树,你在清明前把鲜叶采回,秘制熬汤给女儿喝。”说完便不见了踪影。

王襄从梦中醒来,方知是观音菩萨托梦。王襄来到龙潭找到了那棵奇异之树,小心翼翼的把新芽摘下来,回到家里每天熬汤给女儿喝,女儿不仅百病全无,而且一天比一天长的漂亮……

昭君传人与昭君白茶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故事,经历过若干个年轮后也许会喜剧般的重合。王辉军告诉记者,他在昭君茶发展遇上瓶颈的关键时刻,无意间听说高桥乡龙潭村有一棵近百年的野树非常奇特,在清明期间茶叶叶面变白,色若玉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找到了这棵茶树,果然和传说的一样,他采下鲜叶赶到中国茶业研究所请求专家鉴定,化验专家告诉他这种茶叫白茶,是一种珍奇品种,含多种人体需要物质,氨基酸的含量更是普通绿茶的2至3倍,还具有较强的养颜美容效果,他欣喜若狂,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意味。如今这种珍稀白茶在昭君故里已经发展到一万多亩。

王辉军说:“怎么使珍稀白茶让人们从心里上认可并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除了茶的本质以外还需要丰厚的昭君茶文化。白茶育美人的美丽传说事只是浩瀚博大的昭君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星辰。因此可知昭君文化与昭君茶文化是一对母子关系,昭君茶文化是昭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昭君文化,弘扬昭君文化,打好昭君牌是唱响昭君茶文化的唯一途径。”

说起白茶的品质,王辉军如数家珍,他说昭君白茶和昭君一样娇贵。就说白化返绿吧,其实是昭君白茶的一种特殊的生理机制。因受气候的限制,昭君白茶有效的生产时间并不多,产量也十分有限。在早春在15度到22度之间,幼嫩的芽叶失绿呈玉白色,以一芽二叶为最白,是最佳的采摘时间。春茶后期随着气温的升高,光照的增强,芽叶的颜色由嫩黄色逐渐变成玉白色,叶脉呈翠绿色,其幼嫩的新梢似朵朵初开的玉兰,十分奇特。通常春茶一芽二叶期为盛白期,盛白期过后,温度在超过22度时,白茶的叶色又逐渐由玉白色转变为淡绿色,最后成熟的老叶和夏秋季长出的芽叶成浅绿色。夏秋茶为绿色,故而昭君白茶生产时间只在早春。天气稳定采摘时间有短短20天。极端天气采摘时间只有10天左右,白茶的茶多酚含量则在10-14%,酚氨比只有1.6-2.3。这种罕见的高氨低酚现象也是昭君白茶香高味鲜的生化基础。而氨基酸高特别是高含量的茶氨酸,有利于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外界的侵害力,对于提高记忆度、降血压、减肥、护肝等都有明显作用。被称为具有“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白茶的属性,确定了生态、自然、环保。由于对气候的特殊要求,在22度尝属低温时期,不会产生任何虫子。因此也就回避了农药,由于白茶属于有机型,使用了化学肥料后,就会造成趋绿性强,形成了绿色。因此白茶不能使用农药的生理特征决定了白茶的生态属性。

昭君白茶的区域影响

王辉军在谈到未来的文化方向时说:“卖产品就是卖文化,茶叶与文化属于一脉相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十大名茶无一例外都是区域的大品牌,都是一个市级的大品牌。大品牌的影响就会催生整个产业的发展。”

宜昌茶属于优质茶产区,但是宜昌的茶叶价格与全国的区域大牌茶相比相差甚远,茶叶效益的低下,让宜昌茶的优质原料成为了外地品牌茶的加工基地。以黄芽为例,宜昌黄芽茶占了春茶高端茶比重的50%,但是在本土品牌茶中很难见到黄芽的身影,这就充分说明宜昌生产的黄芽茶成了其他大品牌的原料。

昭君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其和平使者的义举更是让世人肃然起敬,昭君是历史名人,“昭君”名贯全球。兴山县具有战略性的眼光推出“昭君白茶”,并举全县之力宣传“昭君”,推广“昭君”,培植“昭君”白茶很快形成兴山区域的品牌。

昭君之美源于白茶,白茶的发现为昭君之美契合找到了佐证,白茶的特殊属性、特点、功能、保健作用紧紧的跟昭君结合在一起,昭君白茶的品名本身就是很有文化深度、很有影响的品牌。只要地方政府有宣传“昭君白茶”就是宣传兴山县的高度,那么昭君旅游、昭君县城、昭君白茶等诸多的昭君制造就会脱颖而出,昭君白茶等品牌就一定会代表湖北茶阵容,向中国名茶发起总攻,假以时日,昭君白茶就成了全国的大牌。

周勇:一包茶叶让他意外走进大健康产业


近日,凯里举办大健康博览会,来自三棵树镇的青钱柳种植大户周勇在博览会上展出了10多种用青钱柳开发出来的产品,引发社会关注。今年48岁的周勇之前是生产钓鱼报警器的,他走上大健康之路,有些“意外”……

发明钓鱼报警器发家

周勇是黄平县人,十几年前,他去浙江发展,进入了一家电子配件生产企业。由于在生产一线干得不错,逐层提拔,最后成了厂里的高管。他时不时给老总汇报工作,但是他的汇报老出问题。

原来,周勇的老板是台湾人,特喜欢钓鱼,每次周勇去汇报工作时,老板一心盯着鱼竿,任凭他呱唧呱唧的说,他只是点点头,没作任何回应。

次数多了,这对周勇的工作很不利。周勇下决心设计一个电子产品,主要用于帮助老板钓鱼。

接下来他把自己关在车间里,闭关了一个星期,出来之后,他便带着自己的发明以及工作汇报册再次找到了老板,同往常一样汇报。

趁着老板吃饭的空隙,周勇悄悄的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挂到了钓竿上,当大家围坐吃饭时,挂在竿子上的玩意“嘀嘀”的响了起来。

老板跑出来一看,发现钓竿中了鱼。

“这是我设计的中鱼报警器。”周勇对老板说,为了让老板认真听自己汇报工作,以后钓鱼就用这个报警,不用老盯着鱼竿了。

此后,周勇的工作汇报变得容易起来,而老板对他更加器重。

商海沉浮,后来,周勇所在的企业被变卖,他含泪离开。此后,不服输的周勇对自己原先给老板设计的中鱼报警器进行了改进,并大量的生产,产品投入市场后引发轰动效应,周勇赚了很多钱,可谓腰缠万贯。

三去江西学技术

2008年下半年时,一个朋友从江西给自己捎来了一款自产自销的茶叶,不仅好喝而且对高血压的控制有着一定的作用。

起初,周勇并未在意,还把茶叶送给了身边的朋友。几个月后,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周勇称茶叶不错,想购买一些。

周勇找到了先前赠送自己茶叶的人。通过交流他获知,原来这种茶叶叫青钱柳,市面上销售价格极高,最贵的可达数千元一斤。

周勇觉得商机来了,立马找到江西的朋友,并亲赴江西对青钱柳种植加工进行了考察。

2011年,周勇从浙江“杀”回凯里,立志种植青钱柳。

“没技术真是害惨了人。”周勇说,确定种植青钱柳后,他信心百倍的在当地以高昂的价格收购大量种子,并按照传统的办法,育苗下种。

谁知,一个多月过去后青钱柳种子,躺在温床里,没有发芽,这让周勇损失了十几万,仔细琢磨后周勇觉得应该是育苗中的某一环节没处理好,于是他赶赴江西、福建等地以每天1000元的价格雇请育苗专业技术人前来凯里指导育苗。

“这些人神秘得很。”周勇说,育苗师傅请来了,但育苗工作却不要任何人参与,每天只看到他在育苗室里进进出出。

一个月过去了,周勇的青钱柳苗长出来了,可技术没学到手。

周勇认为是自己工作没有做好,就又是请客吃饭,又是拉关系套近乎。几个回合后,师傅感动了,毫不保留地将青钱柳育苗技术传授给了他。

育苗的难题虽说解决了,种植技术、加工处理的问题接踵而来,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诸多问题逼得周勇不得不三去江西。一去三个月,解决了很多困难。

研发十余种青钱柳茶

在掌握青钱柳育苗、种植的基础上,周勇向技术层面上更深处进军。从2012年开始,他结合凯里三棵树镇的自然地貌,发明了青钱柳与其他珍贵药材套种的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有助于青钱柳的成长,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截至2014年,周勇的800亩承包地上的青钱柳长成了2米多高,长势比预想的好。

青钱柳长得不错,周勇又开始钻研深加工技术。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他的系列青钱柳产品亮相,其中包括青钱柳茶、速溶茶、胶囊、青钱柳面条、饼干等,总计10多种。据周勇透露,这些产品中的大部分已经向相关部门提出专利申请,一旦手续办理完成后将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茶叶,浸泡两三次就没有茶味了,但周勇研发的青钱柳茶,则可以泡10次左右,非常节约。

相关链接

青钱柳,又名摇钱树、麻柳,胡桃科,仅存于中国,是冰川世纪幸存下来的珍稀树种,具多种药用价值。我国南方多省均有发现,多以零星分散。因青钱柳繁殖困难,令其成为濒危品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青钱柳茶,本为湘西南一种古老的地方常饮茶。是用胡桃科植物青钱柳叶片采取茶炒而成。如今随着青钱柳的保健功效被普遍认知,人们将青钱柳芽叶经古法制茶工艺与现代中药饮片加工工艺相结合炮制而成的干燥芽叶,具有降糖、降脂、降压、提高免疫力等诸多功效。去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将青钱柳叶批准为新食品原料。

李娟|茶,让我明白什么是爱!


最初为了生存接触茶,懵懵懂懂却不知何时竟然喜欢上手中这杯茶。因为喜欢,所以想知道,她从何而来、长于何地、生于何方,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么美的她!

刚接触时,我并不知道哪里产茶。只知道到有个名为西湖龙井的茶,于是去了杭州。在那我没有一味的去追寻龙井茶的始末,机缘巧合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叫好茶楼专做武夷岩茶的店。在那里,我遇见了学茶路上最重要的导师宋老师,是他让我认识了岩茶,从此学会喝茶!

想懂茶,要先学会喝茶

要懂茶,得先学会喝茶!

半醉半醒之间,我已越来越被一名为“岩茶”的茶所牵引。脑子里,就想着我要去被人们称为“碧水丹山”的武夷山。听说那里很美,有玉女峰与大王峰两两相望。据说那是一对相爱而不能相守的恋人。还有一条名为九曲溪的溪流从他们面前绕膝而过,听说每天有好多竹筏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嘻笑而过。我想,热闹的九曲溪或许是为这对苦命的恋人带去些许安慰!

岩骨花香,心之神往

带着对岩茶的莫名向往,我毅然离开了与我有教导之缘的好茶楼。来到武夷山时,正当岩茶出产旺季,我来不及欣赏这如梦似幻的美景,以最短的时间进入了一家叫闽峰茶厂的地方学习武夷岩茶的采摘与制作。当然我不是要学到制茶师傅那样的级别,只是通过制茶的所有环节来进一步了解茶。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这里大家对我没什么约束。所以我很自由,早上跟阿姨们上山采茶,看着满树绿油油的茶叶心中莫名的感动。岩茶的采摘不比绿茶,她没有一芽或是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而是要新生叶片完全展开,长得最适宜的时候,采下她最新的三到四个叶面。不管是哪个品种的采摘,都要借用新鲜嫩易折的特点,以食指为着力点将其采下,而不是用指甲掐下。

面对茶叶,我有用不完的耐心

朋友说,采摘茶叶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确实是,好的岩茶高丛较多,当然也不缺老枞大树,一人一天基本才够采一株大树,而小树可以采上4到5株。

采茶

我喜欢做茶的每一个环节,当然采茶也不例外,平时一些朋友会说我急性子,可是面对茶叶我有用不完的耐心,时常会自己一个人窝在角落采一株或是一丛茶树。到了茶季,因为长时间采茶,对于采茶人来说,这手无疑要脱一层皮。

晾青

有时也会在厂里帮忙打下手,等到中午将阿姨们采好的茶叶,从茶园里拉回来。就跟大家一起去晾青,我很喜欢茶叶采下时的鲜香,好品种的那香气特好闻,每次一碰到茶青,我就是抓一把来闻闻看有没有香、是什么香。

天气好的话茶青都是太阳晒青,为了晒青均匀我们会每隔10分钟左右给她翻青,茶叶本身含有多种芳香物质,随着太阳的光合作用一部分芳香物质会慢慢的释放出来,香气出来了,也就说明晒青时间差不多了。闻着淡淡的芳香我就莫名的开心,会觉得很神奇。

发酵

接下来就是放入滚筒摇青机里,进入下一步发酵。这就是岩茶的半发酵,为了发酵均匀会在差不多的时间翻青。发酵时间因茶而定,制茶师傅这叫:看茶制茶!

杀青

待茶叶出现绿叶红镶边的时候,发酵时间结束,进入下一步炒青。以前是铁锅炒,现在除了一些极品好茶,大部分采用滚筒炒锅,以柴为火源,以电驱动来完成最后一步杀青。

揉捻

炒好的茶叶会在第一时间进入下一步的揉捻过程助其成型。揉捻结束就是理条烘干!到这里岩茶的初制也就完成了,此时的茶我们称之为半成品毛茶。接下来便是挑选黄片和茶杆,以及进入精制环节:岩茶的焙火。因火候程度不同,岩茶又分为低火茶、中火茶、高火茶等!

茶,不顾一切去追寻的爱!

因为茶牵引我不断的追寻,在这过程中我不断的成长,这过程不免辛苦却是值得,不知道是茶懂了我还是我懂了茶,我只知道茶将是我一生的挚友,是茶成就今天的我。不顾一切去追寻的就是爱吧!

如何防止茶园药害的发生


茶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若使用不当,则容易造成药害,影响产量和品质。茶园产生药害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农药品种选用不合适,药液浓度过高、喷洒量过大、水质不好(如污水或硬水等)、施用次数过多,以及农药混配不当或没有严格按操作规程施用等;如果在高温、高湿和强光的情况下使用化学农药,也会容易诱发大面积药害。预防药害应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严格按指标用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避免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附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达到20%,茶毛虫每亩有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即可使用农药防治。

采用正确的施用方法喷雾是常用的方法,从高容量喷雾转向低容量喷雾,不仅提高了防效,而且能降低药害的发生;毒饵可放置在地下害虫为害的洞口的3-4厘米处,将其诱杀;塞孔是防治蛀干害虫的一种施药方法,可用棉球浸敌敌畏后,塞入虫孔里熏杀害虫;根区土下施药,可用乙磷铝100-150倍液或苯菌灵1000倍液灌根等。

科学配制药液准确掌握药量和浓度,液剂要用量杯量,用针筒抽,不能随便倒药;粉剂要按用药面积过秤,分装成小包;可湿性粉剂,先调制成糊状,配成母液,再加水稀释,保证施药质量。要把药液送到防治部位,谨防重喷,特别注意不在高温、高湿和强光条件下使用农药。做到能兼治的不单治,能挑治的不普治。

注意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永春“茶王”郑清池 让马来西亚人接受高端乌龙茶


不久前,一个下着春雨的夜里,记者在永春“茶王”郑清池家喝佛手“茶王”茶。喝着他制作并亲手沏的佛手茶,整个人瞬间清爽起来。宾主在氤氲的茶香中相谈甚欢。郑清池说,他做的永春佛手茶保持传统的金黄汤色,“三泡后更好喝,七泡有余香”。他非常爱惜自己的茶,把泡完的茶渣拿去浸泡后供漱口用。

泡茶,除了好茶好水好茶具外,泡茶的技艺也很关键,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马来西亚,当地30%的华人有喝茶的习惯,而其中70万是永春籍侨胞。25年前,郑清池到过马来西亚,他带去永春佛手茶,自己亲手泡给当地华人喝,受到一致好评。在马来西亚的亲戚的孩子萌生了卖茶的念头。可是,当真开始卖茶,情况不容乐观。1990年,从永春购进的10担茶叶(500公斤)两年才卖完。1992年,郑清池再去马来西亚旅游时,发现亲戚的孩子已经能泡得一手好茶,这也让他坚定了在马来西亚推广永春佛手茶的念头。

1994年,永春佛手茶在马来西亚渐渐打出名气后,郑清池搞了个与茶有关的宜兴茗壶展,一把茶壶卖出10万马币的价格,也让当地人对动辄数十万人民币的宜兴紫砂壶啧啧惊叹。1995年10月,郑永针和儿子郑清池的永春佛手茶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2000年1月4日,马来西亚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系乌龙茶之约”中国茶文化活动,主角正是郑永针、郑清池父子。随后,卖永春佛手茶的店也开到吉隆坡等地。永春佛手茶、闽南水仙和铁观音“茶王”也都卖出超过10万元的价格。

2005年,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到大地茶行品尝永春佛手茶,感叹中国茶的美妙。通过茶行,马来人开始接受高端乌龙茶。郑清池提到:有一次,著名茶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副所长郭雅玲到马来,在当地喝到永春佛手茶后称“你们的好茶都跑到外国了”。

郑清池提起父子两代“茶王”的佛手茶情缘,充满自豪。他提到,茶界泰斗张天福曾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一泡极品佛手而情有独钟,还称赞“茶王”郑永针做的茶是“茶王中的茶王”。2010年1月31日,郑清池到张天福家拜访。张天福泡了10道茶来接待,这是张天福接待客人的最高规格。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界奇才王贵卿:是他让濒临破产的厦茶重发生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