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冲上一泡,浓香扑鼻,呷上一口,唇齿留香,一种初恋般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就是“柘荣青茶”的味道。

“它糅合了多种制茶工艺(红茶、冻顶乌龙、白茶、绿茶的工艺),兼具绿茶的鲜爽清幽、红茶的甘甜浓醇、白茶的清纯毫香;冲泡方式简单,用盖碗、飘溢杯、玻璃杯等冲泡出来,高香、醇厚的滋味各有不同,每个品茗者,都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茶主人吴春祥如此介绍。

30出头的吴春祥,柘荣人。3年前就怀揣这么一个梦想:从红茶、白茶、绿茶的夹缝中研制“青茶”,打造柘荣优质茶叶的公共品牌。

有梦想,就能飞翔。

爱上一个人,传承一项技艺

2001年大学毕业的吴春祥,带着恋人到深圳一家外企打工。恋人出身茶叶世家,是柘荣茶叶泰斗级人物刘绍安之女。在相濡以沫中,吴春祥深受感染,爱上了喝茶、研究茶,对茶叶情有独钟。

在柘荣茶叶界,提起刘绍安无人不晓。他曾是县国有茶场场长、高级农艺师,在茶叶领域摸索了50年,有40多年的制茶经验,是国家级名优绿茶“仙岩雪峰”的创始人,也很想把一手制茶绝活传承下去,他十分看重吴春祥。

2005年,吴春祥跳槽到了厦门,开始在茶叶领域寻找自己的人生支点。此时安溪铁观音甚嚣尘上,他接触了不少安溪茶叶,多次到安溪茶厂调研考察。

这年底,他毅然决然来到福安晓阳镇,与人合作创办了锁泉乌龙茶场,他是主要的股东之一,20多万元高薪聘请了安溪最顶尖的制茶师,建立起1000多亩乌龙茶茶叶基地。

他一边耳濡目染制茶师的制茶技艺,一边参阅大量的茶叶杂志,最古老的茶叶书籍当数1956年出版的《茶叶加工技术》,其中有红茶、白茶、绿茶等各种茶叶的加工技术介绍。到2009年,虽然诸多原因把锁泉乌龙茶场转让了,但他却学到了安溪师傅制茶技艺的精髓。

也是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到一点:办茶厂,制茶技艺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此时,他心中已经萌生了研制自己品牌茶的念头。

他决定回到柘荣单干,办自己的茶叶公司,得到了老丈人大力支持。

做“订制茶”,走精品路

2010年,他注册了以他老丈人刘绍安为主要茶技师的“安记茶业有限公司”,开始租借柘荣县城郊乡仙后村的茶叶培训基地办起了厂房。刚开始为维持生产,他主要仿制大红袍,跟着市场跑,市场热卖什么茶,他就生产什么茶。

“但不管做什么茶,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制茶技艺和茶叶品质得到认可。”他决定以传统工艺取胜,做质量最好的茶,找到一批最优质的客户,由此萌生了生产“订制茶”的理念。

他通过在济南、上海、北京、天津从事茶叶经营的朋友面对面推销自己的茶叶,征求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组织生产,推销“订制茶”。很快,北京的一个客户向他要了500多公斤的第一单“订制茶”,这大大鼓舞了他的信心。“订制茶”也成了大卖点,此后便一发不可收。

“既然是‘订制’,就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诚信经营。”他亲自考察原料的来源地,海拔必须在550米以上,对用药用肥也有严格的要求,并在全县确定了2个200亩基地,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他甚至提出了“原料三不收”原则:混料青区域,不收;采摘不标准,不收;雨水青、露水青,不收。制作过程中甚至还分天分批分区域,分早上下午。

精细严格如此,加工制茶上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品质纯正,深受客户的好评。

虽然如此,他深深感到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品牌。经过再三思考,他把眼光定格在研制“青茶”上。

心中有大局,梦想终成真

2012年,坦洋工夫、正山小种等红茶品牌一度名声鹊起,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茶青1公斤卖到400多元,也由此掀起了全县种植金观音热,全县三分之一茶农种植了金观音,甚至建起了市茶科所第一个金观音种植基地。

也是在这年初,吴春祥回到老家绸岭村,租用闲置的学校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开始了用金观音研制“柘荣青茶”之旅。

在研制青茶工艺过程中,如何通过简单的工艺把金观音的高香留下来,把苦涩味去掉,是个大难题。他每年都要试验七八次,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到2014年,随着红茶市场淡销,金观音等茶青价格也一落千丈。而吴春祥研制“青茶”工作也进入第三个年头。“金观音是制作青茶的最好原料,如果没有后续产业来支撑,就会出现价贱伤农的后果。”吴春祥油然而生了一种责任感和大局观念,也更激发了他加快研制青茶的紧迫感。

无独有偶,在这一年,柘荣县把茶产业作为“五特好柘荣”之“一特”加以推动,正思考柘荣茶叶公共品牌定位问题。吴春祥研制“柘荣青茶”很快进入县领导视野,并得到了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底,经过三年的艰苦研制,“柘荣青茶”工艺基本定型,在赠送品尝中,得到了很高评价。“今年开始试生产,正申请发明专利。”吴春祥笑着说。

吴春祥的成功,让人刮目相看。今年,他还当选为柘荣县大学生创业协会会长。他介绍,接下来将在做精“柘荣青茶”工艺的基础上,做好团队组建、厂房规模、基地建设、品牌包装、市场销售等规划。

如今,他已经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150亩的老茶树基地,老茶树树龄均在30年以上,最长的100多年。“老茶树要三年后才有绿叶,而且不用农药,全部采用有机肥,一年一采,用它制作青茶,味道纯正、醇和。”吴春祥看的很远。

CY260.com编辑推荐

云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高照的收藏之道


云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高照的收藏之道

21世纪以来,云南及全国关注普洱茶发展的专家学者,主张普洱茶列为单独一类中国名茶。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从微生物学、生物发酵工程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解释。茶叶采摘后,茶叶就带有与之共生的一些真菌和细菌。茶叶离开植株,茶叶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营养和矿质营养,成为寄生于茶叶内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培养基。由此开始,茶叶内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它们的生物酶发酵过程开始运行,后发酵的茶叶又开始了茶叶微生物的生命旅程。

普洱茶越陈越香是有生化基础的,普洱茶经过后发酵,茶的营养物质一部分成为黑曲霉、青霉、根霉、酵母、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的营养,这些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生物酶,酶的发酵作用会产生数百种生化产物。茶叶中特有的一些生化物质,已经为国内外营养学的研究所证明。特别是普洱茶、大叶种茶的本质是极好的,千百年的古茶园,茶树聚集了山川雾气和原始森林土壤中的丰富营养。聚集了远离城市污染的环境,聚集了最好的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生理小种。这样的茶比生长在大农业条件下的其他茶种品质更上乘。

民间藏好茶,世上有珍品我认为,七子饼茶叶有芽、有叶、有杆,莫小看杆的作用,调节湿度唱主角护饼土有窝,七片相叠,窝和薄边就是保存空气,是微生物进行有氧生存的好环境:,七片竹叶包、绵纸包片、竹箩成件,包装物是全天然植物产品。过去许多精品陈茶出自民间,将来更会有稀世珍品的普洱茶出自爱茶人。藏茶有文化乐趣,也有经济利益,我给朋友建议,买六筒熟茶,买六筒,交给茶商,能换回比你现在十筒茶更多的投资。、按照行家推荐的方法,最好采用干仓法贮藏。

大学生返乡种原生态茶叶 网上销售获好评


岳西县白帽镇的江泳在淘宝上开店卖“岳西翠兰”茶叶已有两年多了,2014年他通过淘宝店和微博销售茶叶产值近100万元。问他淘宝开店的诀窍,他告诉记者,卖的茶叶是自己全程监控种植的,因此质量有保证,回头客才多。“产品不行,再好的营销模式也没有用。”

转行发展农业

江泳今年30岁,从小生活在山里,家里也是几代种茶。2006年他从湖南体育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和金融业有关的职业。2008年他只身来到深圳,在一家金融软件开发公司就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工作以后,2010年他自己在深圳开办了一家金融软件公司,效益还算不错,但是由于竞争激烈,他萌发了改行的念头。

“2011年,我和几个驴友一起去西藏旅行,在路上看到云南的驴友拿出普洱茶和大家分享,于是就思念起故乡的岳西翠兰。”江泳说,从西藏回来,他就开始从家乡订购一些岳西翠兰和同事们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种植茶叶的乡亲由于没有加工设备,基本都是卖茶青,价格低,也赚不到多少钱,留守的茶农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没有从事茶叶种植的。“当时我就想,应该把家乡的好茶叶推广到全国各地,于是我就回到了故乡。”2012年,江泳回到岳西县白帽镇,在当地种植100多亩茶园,开始了他转行的第一步。

种茶讲究原生态

江泳的茶园地处深山腹地,周边森林覆盖率达90%,气候温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呈弱酸性反应,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远离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非常适合名优茶生产。记者看到茶园里杂草丛生,江泳解释这并非是“疏于管理”,而是要确保茶最自然的样子。不用化肥,不用农药,茶与草、花、树遵循着自然的法则依赖生长。到了冬天,这些草又会枯萎,一场瑞雪过后,野草成了肥料,为来年的春茶提供养料。自然就是这么和谐。“我们这里海拔高,温度低,害虫也少,所以不打农药,茶叶品质好。”江泳告诉记者,周边茶农的种植也是这样严格要求,为了照顾老年茶农,他收购茶青的价格一般每斤要高于市场价5-10元。“我们只采春茶,就是要保证顾客喝到最好的茶。”江泳说,产量虽然低,但是品质好,因此很多顾客慕名而来。

淘宝店多元定价

2013年,他的第一批春茶上市,当时他来到合肥和两家超市合作,但是没想到超市长期欠款,结账难,这让他非常着急。“像我们这样的小微企业本身就没有钱,如果再被超市欠账,就很难做大了。”江泳说,就在当时他决定不再和超市合作,改变方式,用淘宝店的模式来销售茶叶。2013年下半年,他在淘宝上开了岳西翠兰推广示范店,这是淘宝上第一家专营岳西翠兰的店铺。经营淘宝店一两年,江泳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教训。“首先是品种要多,价格要适中,各个价位都要有。”江泳说,他在淘宝店上有礼盒专区、伴手礼专区、精品茶区、特色茶区、低价茶区等等。从每斤100元到上千元的价位都有,满足不同需求的顾客。

除了利用淘宝,江泳还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了@江泳岳西翠兰,目前有3000多粉丝,微博让江泳的岳西翠兰赢得了更多的省外客户,从北京到海南,从上海到新疆,他的茶叶销售到祖国各地,2014年,他通过网络销售茶叶产值近100万元,成为微博上小有知名度的茶叶哥。

谈到今年的计划,他说,现在要着手在合肥市建设自己的直营店,这个直营店一方面是宣传自己茶叶的品牌店,一方面还是卖茶、品茶人的聚会点,线上线下结合好才能使自己的茶叶卖得更火。

博罗石芽坝茶不愁卖 毕业大学生返乡种茶


 紫芽茶已出新芽。

钟振东在茶园查看茶叶生长情况。

名称:石芽坝

茶产地:博罗县湖镇镇种植

历史:50多年

石芽坝茶产自广东博罗县湖镇镇的光辉村、岗南村、下村村等。石芽坝是当地一个地名,因当地水土中矿物质丰富,茶树生长环境无污染,加上全手工采摘炒制,该茶颇受爱茶人士青睐。随着购买者口口相传,石芽坝茶逐渐打响了知名度。目前市场价每公斤600元至800元。石芽坝茶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门路之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茶园里也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1990年出生的钟振东,是其中一个返乡种茶的大学生。

近期雨少阴天多,影响了茶芽生长

钟振东住在湖镇镇光辉村岗二村民小组,屋后面的山上种满了茶树。满山茶树渐吐新芽,采茶工在茶园里忙着采摘春茶。

钟振东说,这片茶是整个村民小组33户村民种的,有200亩左右。他家分有3亩多茶园。钟振东家的茶园前一天刚采完茶青,一些嫩芽又长了出来。他说,近期雨下得少,加上持续阴天,影响了茶芽生长。“现在正是茶芽生长的时节,如果有足够的雨水和阳光,茶芽会长得很快,每天都能采很多茶青,质量还特别好。”钟振东已炒出了今年第一锅春茶,当天上午,他在另外一个茶园采了不少茶青,准备炒第二锅春茶。

在钟振东家茶园旁边,有一片茶树开了许多茶花。花香浓郁引来了不少蝴蝶。钟振东说,茶花开了,茶花会把茶树的营养都吸收了,茶树的嫩芽就会减少。“去年冬没有修剪茶树,春天就会开出很多茶花。”为了让茶树多长新芽,有时茶农还要请人帮忙摘茶花。

从小对种茶制茶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回乡种茶

从小对种茶制茶耳濡目染,钟振东对家乡的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里学的是机电专业,大三实习时,家里人已为他找到一份工作,但钟振东不想去,他喜欢山茶,喜欢在家里种茶。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开始了种茶事业。

为了种好茶,钟振东专门向技术员学习培育茶苗的技术。他专门挑选茶园中长出紫芽的茶树来扦插,扩种的8亩茶园种的都是紫芽茶。他还专门用花生麸与猪粪混合成有机肥,给茶树施肥。“用花生麸种出来的茶,茶叶的香味都不一样。”今年是新种茶树生长的第三年,去年8亩茶园产了250公斤紫芽茶,估计今年会多收几百公斤。

钟振东还注册了一个石芽坝茶品牌:石芽坝金中绿茶。他还成立了博罗县石芽坝山茶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5户村民入社。钟振东说,他想把家乡建成一个生态茶园旅游基地。

从河源移民到博罗带来老家茶树,留守村民专门种茶

光辉村的种茶历史并不长,光辉村是新丰江水库移民村。1958年,钟振东的爷爷奶奶从河源移民到博罗县湖镇镇。

来到湖镇镇安家后,村民想传承老家习惯,种一些山茶自己喝。屋后的荒山被开垦出来,村民各家各户都从老家带来茶树苗,在山上种了一些山茶。种的多是杂茶种,也被称为客家小叶种。这里种出来的山茶,不少人都觉得好喝,每年都有外人专门到村子里叶。卖茶叶成了村民的一项额外收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山坡地分到各家各户后,村民纷纷在山上开荒,逐渐扩大茶园种植面积,种上了山茶。

石芽坝的茶叶,原来每公斤卖100元,如今每公斤卖800元左右。这里的山茶不用拿到市场去销售,每家每户都有熟悉的茶客,每年上门购买。钟振东家去年产的400公斤茶,都是熟客们买走的。茶叶成了村民的一个经济支柱,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外,留守在村里的村民就专门种茶了。如今,村里的茶园有200多亩,每年产茶4000公斤左右。

手工炒茶:每道工序都需熟练掌控

采茶季节,每天早上6时多,钟振东就与工人上山采茶青。下午5点多,开始炒茶,一直要忙到晚上11点多。为了保证茶叶质量,炒茶的基本步骤,都是由钟振东自己完成。

手工炒茶有多道工序,茶青采回后,要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没有固定的标准,每道工序都需要炒茶人熟练的掌控能力。

灶台前,炉内柴火熊熊,铁锅已呈现出暗红,1500克茶青倒入铁锅中,钟振东双手飞快地翻腾茶叶,很快,一股茶叶的清香就弥漫开来,5分钟后,这锅茶叶倒了出来。“这是杀青。”钟振东说。杀青,是制茶最重要的一步,要在300℃高温的锅内不停地翻炒茶青,把茶青的水分蒸干,直到茶青的绿色褪尽。揉捻后,再进行100℃温度的烘焙。销售前还要用80~90℃温度手工再次烘焙进行提香。

“炒茶最辛苦的时节就是夏天了,每天炒茶都要出一身大汗。很辛苦。”苦尽甘来是对炒茶人最好的诠释。泡上一壶今年的第一锅春茶,清香扑鼻,颜色透亮,入口甘甜。喝几口,感觉神清气爽。

种植情况:湖镇镇的加上周边的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记者从湖镇镇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石芽坝茶园约有600亩,加上周边的茶园,石芽坝茶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亩。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打响石芽坝茶的知名度,湖镇镇政府还举办技术培训班,让石芽坝茶农乃至全镇茶农掌握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产出优质绿色茶叶。还挑选出种茶大户、炒茶能手等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社员之间的经验、技术交流,更好地让山茶种植技术信息互通,把石芽坝茶推向市场。

石芽坝茶有什么特色?

石芽坝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明亮,味道嫩鲜。其铁元素、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比较高,这些元素均对人体有益。

吕才有:普洱茶,一片小树叶,一个大产业


图为:吕才有,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教授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喝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那么简单了,它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提到茶,不能不提享誉世界的云南普洱茶。目前,普洱茶产业发展形势怎样,又如何做成千亿元产业?普洱茶的魅力在哪里,它为何备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吕才有教授做客《新华访谈》,解析普洱茶产业,讲述“博士茶人”和这一片树叶的故事。

视点一:普洱茶产业“墙内开花”,墙内外都香

近年来,普洱茶产业重新受到重视,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加,对普洱茶有了新的认识。消费群体也由国外转向国内,呈现“墙内开花,墙内外都香”的景象。

普洱茶作为云南茶产业的领头羊、排头兵,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重视。此前,普洱茶作为特种茶,主要销往国外发达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以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现在是内外都香。

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云南在中国茶产业处于前三的水平,而云南普洱茶又处于领先的水平。因此,普洱茶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视点二:普洱茶:魅力独特的茶业界黑马

云南大叶种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内涵成分是其他中小叶种的两倍,特征性成分中内涵成分丰富。普洱茶还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可以概括为“一减三调”。

从理论研究来说,无论是云南本地和外地的茶,都是山茶科山茶属山茶种的植物,采用它的叶片来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形成不同的茶类。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云南在中国茶产业处于前三的水平,而云南普洱茶又处于领先的水平。因此,普洱茶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茶的发源地。云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优势,为生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茶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44个茶种和3个变种中,云南独有26个茶种和两个变种。云南大叶种茶树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5%以上,茶树品质优良,枝叶肥厚、内含物质丰富,是制作普洱茶及滇红茶的优质原料。

普洱茶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云南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环境成就了普洱茶。“一方水土产一方茶”,云南属于特殊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在云南品种的独特性方面,云南大叶种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基因型表现为乔木型和小乔木型,特别是它的内涵成分是其他中小叶种的两倍,特征性成分里,内涵成分比较丰富;在加工方面,普洱熟茶有一个独特的加工工艺叫做“渥堆”,学术称之为后发酵,而其他茶类没有这个工序;在品质特征方面,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熟茶通过后发酵以后,形成了陈香明显的特征;最后,它还有独特的保健功能,我个人概括为“一减三调”,也就是它有减肥的作用,无论是从现代科学实验和经验的积累来看,晚上瞌睡还特别好。每天喝三道茶,总量不超过20克,饮用是安全的。

当然在喝茶的过程中,我认为要适当讲究,关键是对水、投茶量和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普洱茶需要高温冲泡,更有利于内涵物质的浸出,也更有利于健康。

视点七:普洱茶学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研发支撑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主要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同时再进行文化的传承。我希望普洱茶学院成为一个引领普洱茶发展方向的国际化的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主要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同时再进行文化的传承。我们现在培养人才方面,包含学士、博士人才培养,比较齐全。另外我们的团队里有30多个老师,80%都是硕士以上,60%都是博士以上,而且是多学科交叉的。我希望我们的学院,成为一个引领普洱茶发展方向的国际化的学院,发挥“三导”作用——指导、引导、领导,要领导普洱茶发展的潮流和一直引领普洱茶发展的方向。我现在承担的任务,是国家茶产业体系里的普洱茶岗位“岗位科学家”的职责。从我个人到学院来说,应该竭尽全力,在普洱茶产业中发挥人才和研发的支撑作用。

90后女大学生包下千座茶山 做自己的CEO


毕业不到一年,90后广院女孩王晓湘做了自己的CEO。这个出生在茶乡福建的姑娘说,她的血液里都流淌着茶水。正是由于这种挚爱,她让茶变成了自己事业。“茶不知名分外香”,王晓湘的“不知名茶”工作室通过众筹的方式,已在全国包下了1000座茶山,“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茶农与消费者之间‘只有一杯茶的距离’。”今年5月,王晓湘又将带着她的茶席来到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把中国茶的魅力展现给全世界。

她的血液里流淌着茶水

她想让茶农与茶客之间只有一杯茶的距离

小女生与三千多茶商“谈合作”

王晓湘是茶农的女儿,是个从小在自家茶园里“野”大的姑娘。茶山上的清新美好、茶园生活的淳朴自由都深深影响着她成长。她常开玩笑说,“从还没出生我就‘懂茶’了,我的血液里流淌着茶水。”

这个90后的女孩喜欢茶,茶是她离不了口的话题。“上大学时整栋宿舍楼都知道我爱茶、我有茶,到我们宿舍来就有茶喝。”喝茶是一项需要“分享”的活动,每次王晓湘泡茶都觉得自己喝没意思,非要拉上同学们一起。久而久之,同班的同学们都受到了这个爱喝茶的南方姑娘的熏陶,“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同学专门带去了一整套茶具,我总开玩笑说,她是‘向世界传递茶文化’去了。”

在茶的世界里,王晓湘是个“百事通”,她不仅经营茶还收藏茶、学习茶。要问王晓湘对茶了解到什么程度?“喝一杯茶,我不仅能品出它的种类、产地,甚至连它采摘的时间、天气和采摘者的装备都能尝出来。”

别看王晓湘才二十出头,她在茶叶行业里可不算是“新手上路”。“从大二开始,我就‘经济独立’了。学费、生活费一切都靠自己。”大学期间,王晓湘把自家茶园出产的茶叶卖遍了北京最大的茶叶市场——马连道茶城。“我带着自家茶叶一家一家泡给茶商喝,让他们细细品味,并耐心解释为什么我家的茶是好茶。到大学毕业,马连道5000多家茶商,有3000多家都跟我喝过茶。”虽然当时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学生,但性格开朗的王晓湘满世界“谈合作”时可一点儿都不扭捏,“进了五星级酒店我也不‘发憷’。”

除此之外,每逢旅行出游,王晓湘总要留出时间专门去逛当地的茶城。“山西、陕西省内的不少茶城里都有我的‘合作伙伴’,那就是上大学期间到当地旅游时顺便结交的朋友”。王晓湘说,上大学期间到处“推销”自家茶叶为她现在事业积累了不少资源。“上学时,我是一个酷爱泡图书馆的人。同学们都知道,我如果不在图书馆,就在去推广我家茶叶的路上。”

在与茶叶市场接触的过程中,王晓湘也有自己的看法,“存在问题!价格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为什么所谓的‘顶级’茶叶卖得那么贵?很多时候,卖家只能给出含糊的解释,而买家太容易被说服。这高价里面大多是所谓的‘品牌价值’。”而对这个行业问题的深思也是后来王晓湘开始“众筹包茶山”、做“实在”茶叶的原因之一。

开办“广院下午茶”受热捧

去年5月,又快到毕业的时节了。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都有浓浓的校园情结,希望能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给自己的校园生涯留下难忘的记忆。王晓湘也不例外,她希望利用最后一点时间,做一件与茶、与学校都有关系的事,来纪念自己的青春。王晓湘与好友观察到,校园附近的餐厅在中午、晚上的“饭点儿”往往人满为患,而在上下午的大段时间里却冷冷清清、少人问津。“商铺这样闲置多浪费啊,不如交给我们利用起来,做点有意思的事!”

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晓湘和同学一路谈了七八家餐厅,希望这些餐厅可以在闲置时段“借”些位置给他们,举办活动。既不耽误做生意,又能免费做宣传,不少餐厅都欣然应允了王晓湘的请求。王晓湘与好友每人拿出500元的“启动资金”购置了茶具,后来在中国传媒大学一度小有名气的“广院下午茶”活动就诞生了。

除了为自己的毕业留点记忆以外,王晓湘还希望通过“广院下午茶”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上了四年大学,除了自己本班的同学,几乎不怎么认识其他的校友。我认为这样的大学生活有点空虚。”不久,这个免费提供茶水、茶点,只为把校友们聚在一起谈天、喝茶的活动就开办了。

“反响一直特别好,我们把参加人数控制在10人,但每次报名的都有好几十人。”活动每周都举办,每期一个主题,对主题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报名,有时还会邀请在这方面有造诣的广院校友一同“下午茶”与大家畅谈。说是“广院下午茶”,其实参加的可远不止中国传媒大学本校的学生,时常有北大、清华等其他高校的同学也来“蹭”茶喝。“‘下午茶’喝着喝着就变成了‘流水席’,来来走走,不断有人加入。没座位就抱着靠垫坐在地板上,三三两两、谈天说地。”

直到去年7月王晓湘毕业,“广院下午茶”活动一共举办了22场,直到现在还是不少传媒学生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众筹包千座茶山茶价降低九成

转眼离校的日子到了,此时的王晓湘还没有想好自己的前路和方向,“我不想上班,和所有人一样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我想做一点我真正喜欢的、我能做好的事。”一次“下午茶”,几位好友半开玩笑地提议,“大家都这么爱喝茶,何不集资包一座茶山专供‘下午茶’,既知根知底、保证质量,又能节省中间多道费用,岂不一举两得?”

王晓湘从这句玩笑话中找到了自己创业的思路,干脆包下山头,接手茶农对茶山的经营权;众筹募集资金,让消费者成为茶山的股东。同时,把所需的全部费用,分项目明码实价发布在网站上,让茶农与消费者之间“只有一杯茶的距离”。王晓湘透露,由于少了多道中间商经手,不知名茶山上出产的茶叶价格大约是市面上同等质量茶叶的九分之一。

品牌取名“不知名茶”的寓意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王晓湘这么解释。

为了考察茶山的情况,王晓湘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走遍了福建、广西、云南、四川等多个省份数不清的茶园。在“找茶”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故事让她难以忘怀。去年夏天,王晓湘找茶找到了广西偏僻的山区,火车到站时已是夜里12点。此时下着滂沱大雨,外面漆黑一片没有一盏灯亮着,仅有两辆“黑车”等待载客。王晓湘心里做着激烈思想斗争,“是坐车到县城里找旅店住宿一晚,还是直接上山投宿农家呢?”车站距县城和山上都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如果直接上山,明早就可以直接考察茶园,而投宿县城则明天还要再辗转半日。为了节省时间,王晓湘最后决定冒雨上山。深夜两点,大雨的山中没有一户农家亮着灯。王晓湘战战兢兢敲开了一户茶农家的门,最后被收留在农家极其简陋的储藏室过夜。

虽然,“找茶”的过程总是艰辛、曲折,但踏上茶山那一刻的愉快和轻松让王晓湘觉得吃一切苦都值得。郁郁葱葱的茶山、新鲜清甜的山果、清新纯净的空气、雾霭晴岚的天气变化……茶山上的一切都让王晓湘感到那么惬意和自由。“我一直认为农民是非常诗意和可爱的职业,他们就是在大地上创作的艺术家。”“‘网媒人’的思维与农业文化的情怀”,王晓湘这么评价自己。

如今,“不知名茶”已经包下了1000座茶山,成了一个有近400个“股东”的品牌。今年5月即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博会邀请了王晓湘和她的“不知名茶”团队参与中国场馆部分的展示,希望她和她的团队带世界领略中国茶的魅力与风情。王晓湘说,这的确是一份鼓励与殊荣,但她的目标不仅仅在此,“我希望未来能够在全世界的知名学府里都开一家‘不知名茶’线下体验茶馆,让国外的年轻人也了解中国茶,让茶真正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变身“茶场主”用互联网改写茶市格局


当同学们离开校园,青涩而忐忑地走上工作岗位时,郑州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陈星却已变身为“茶场主”,坐拥千亩茶山,月销售额达50万元。他还“牵手互联网”,悄然改写着茶叶市场格局。

22岁的小伙子陈星,身材消瘦、皮肤黝黑,脸上还长着几颗青春痘。他出生在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信阳市龙潭村,可谓是喝着毛尖长大,对茶叶也自有特殊的感情。他发现茶叶销售中的一对矛盾难以解决——外地人买不到正宗的高山好茶,本地的好茶却又难有好的销路。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茶农只会种茶不会卖茶,卖茶的却往往又不懂茶,市场逐渐被‘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搞乱了。”说起茶叶,陈星收起了稚嫩的笑容,露出一股认真劲儿。

为了找到化解矛盾的答案,陈星开始了创业探索之旅。他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学习市场分析的方法和创业理念;他走访茶馆、观摩学习、到茶叶公司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完成《信阳市绿泉茶叶营销策略分析》,获得郑州大学优秀论文。

“我要做的很简单,就是整合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建立从种到饮的闭环,用互联网提高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喝茶的喝到放心好茶。”说这话时,陈星的眼神里写满了自信。

有想法容易,能干成却很难。2014年底,陈星和同乡、校友组建了团队,用十万元启动资金成立茶叶公司。他和团队走遍方圆几十里,考察地形地貌和周边旅游市场,逐步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虽然资金有限、缺乏实践经验,但团队新颖的创业理念和年轻人的干劲,赢得了各界的赞许,校方和资方也纷纷伸手相助。

如今,陈星的团队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在生产基地信阳市黑龙潭,他们的合作社已有200多户茶农、2000多亩茶山,包括体验采摘区、茶山分租区、立体种养区,游客可以实地体验采茶、炒茶等生产工艺,分租属于自己的茶山;在郑州市,他已经铺开了三家品茶体验馆,客人在此可以品茶、斗茶,以茶会友;在互联网端,他开网店、上线客户端,开发出茶叶“从种到饮”的可追溯系统,客人在千里之外,也能够了解、购买“绿泉茶叶”。

关于未来,陈星希望打造信阳毛尖原生态第一品牌,也期待建立茶叶销售的统一网络平台。

张贝贝:从一名大学生到拥有两家茶叶店的老板


选茗、置具、烹煮……在一环扣一环的操作之后,茶叶变成了芬芳四溢的茶水,细细品一口,有苦涩也有甘甜,在26岁的店老板张贝贝看来,这就是人生的味道。

从一名大学生到拥有两家茶叶店的老板,张贝贝仅仅用了3年时间,这一切变化都要从大三的那次实习说起。

对于学习网球专业的张贝贝而言,找一个对口实习的单位实在是难。2010年暑假,在多方寻找无果后,张贝贝决定到男朋友的老家福建省武夷山市学习茶艺。“当时我已经读大三,也该为以后想想了,走网球这条路心里实在没底,跟男朋友一起做茶叶生意或许是个不错的想法。”一周的茶艺培训让她对茶、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她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那时候,我让男友从家乡带来茶叶样品,两人开始跑业务,创业的第一步就这样迈出去了。”万事开头难,张贝贝的创业路是难上加难。没有资金,他们租的房子当起了仓库;没有交通工具,他们用两条腿丈量着一家茶店与另一家茶店的距离。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整个人仿佛脱了一层皮,同学见了她都打趣地问她是不是刚从非洲旅游回来?而她始终用质朴的话语和阳光般的笑容来回答。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贝贝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讲解和演示,让别人接受了她推销的茶叶,也认可了她这个人。一位客户听完她的推销后,订购了一批茶,临走时对她说:“小姑娘,你现在是做茶叶的,这是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商品,你的装束也要尽量正式一点,不能老是穿运动服呀!”一句话把张贝贝说得满脸通红,同时也让她感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张贝贝有了一些积蓄。2011年10月,他们位于文昌大道的武夷山茶场开张了。“茶叶主要从男友老家的茶场直接供货,品种有大红袍、小红袍、水仙、肉桂等武夷岩茶,茶店主要以批发为主。”2012年,张贝贝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喜结良缘。对于经商,张贝贝毫无经验可谈,丈夫成为她最大的依靠,遇到困难,两人相互商量,相互扶持,茶店办得有声有色。

看着茶店生意越来越好,张贝贝寻思着不能满足现状,她要南下学习茶的制作。“我们不光要物美价廉,还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张贝贝再次南下福建,在当地茶农家里学习实践3个多月,从种茶到做茶再到生产加工茶叶,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序她都认真学习。

在张贝贝夫妻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茶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她的产业已经由安阳走向了濮阳、新乡以及周边城镇,40平方米的小店面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生意的需要。“有时候客人到了店里,别说品茶了,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咱总不能把客人往外推吧!所以,去年年底,我瞅准时机,在豫北茶城租了200多平方米的店铺。”张贝贝说。

张贝贝说,之所以租这么大面积的店铺是想做到一步到位,以前吃过店铺面积小的亏,以后可不能吃二回亏了。走进张贝贝在豫北茶城的店铺,只见一楼陈列着各种茶具和各类茶叶,二楼则隔成了数间茶室。“我今年还向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申请了小额贷款,等贷款批下来后,我再进点、茶宠,丰富丰富店里的品种,等时机成熟了,我们还要创建自己的品牌,设计商标、包装,把茶叶销往更远的地方。”对于未来,张贝贝有着自己的规划。

记者感言:26岁是一个本该稚嫩的年龄,然而,26岁的张贝贝已经在自己创业的路上有了别样的感悟。在张贝贝看来,自己的创业路虽有挫折,但更多的是快乐,她的这份快乐来自于自己的锲而不舍,来自于自己的那份执着。

张贝贝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总会眷顾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成功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们祝愿张贝贝的茶店越办越好,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鲁大学生雷宝获83万美元资助创建中国茶品牌


一名22岁大学生在交换到美国留学后,萌发创业梦想,进入教育部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春晖计划,快消茶叶项目让她获得83万美金的创业资助,在1月6日晨报A21版《鲁大学生雷宝获83万美元资助》的报道刊登后,引起读者的关注,为此记者通过各方渠道,最终联系上雷宝本人,对她进行了全方位采访。YMG记者徐峰摄影报道

一封Email让她获得了参赛机会

在偶然的机会下,雷宝进入了学生会。“一开始我只是个小干事,有次参加领事馆的聚会,领事让我们每人都发一封邮件给他,写下中国和美国的发展差异以及将来回国后我们的打算。”雷宝说,就是这封邮件让她有了参加选举的机会,后来得知在同去聚会的各个大学的留学生中,她是唯一一名发邮件的学生。而就在选举当日,她的一名好友因受到外国人骚扰,为了帮忙报警她没去参加选举。“去警察局录了很长时间口供,结束的时候领事打电话说选举还没结束,还是让我去。”雷宝说,在接到电话后她赶往会场,虽然很多人她并不认识,但也许是因为在场投票的学生代表们听说了她帮忙报警的经过,她以三十多票的成绩胜出,“自己都没敢想,是巧合吧。”雷宝这样解释。而领事馆则称,中国留学生会就两个任务,一个是帮助中国留学生,另一个是发扬中国文化,雷宝的行为也正印证了第一点。

“春晖杯”获优胜,带项目跟团回国考察

采访中,雷宝告诉记者,她是从由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主办的“春晖杯”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这个面向留学生的比赛意在选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虽然创业资助高达83万美金,但这笔资助必须在回国落户后和申请无息创业贷款后才能拿到。“我是从鲁大交换过来的,毕业又申请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准备毕业后回国创业。”电话中,雷宝对未来有着具体的规划。而此次能通过电话联系上雷宝也得益于“春晖计划考察团”的考察之行。

“比赛后我申请加入了春晖计划考察团,回国考察市场,从广州深圳到北京上海,联合当地政府与全国知名企业、投资人谈创业项目,像中关村等大型科技创业园区也参与到其中。”雷宝说,自己和企业投资人通过考察相互介绍,不少投资人也会单独约见他们,发出开设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邀请。在采访中记者得知,40人的考察团里雷宝的年龄最小,其余人均在30-40岁间,而就是这名最小的创业者成为了这个考察团的副团长。

货架上的茶包激发她创建中国品牌决心

说起让雷宝一举摘获优胜的创业项目,离不开她从小就喜爱的“茶”。“家里有亲戚在做茶叶生意,我从小没离开茶,也特喜欢喝。”雷宝说,她逛超市、商场时发现,中国虽然是产茶大国,但在快速消费品中却极少见到自己的品牌。“超市的货架上卖的袋装茶都是些外国牌子,我就想咱中国这么多种类的好茶,为什么在快消市场上不能有一个自己的牌子。”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她便开始市场调研,一轮下来后发现,国内的茶大多打出的都是品种,人们熟知的也是茶的种类,很少有人对品牌上心。而各个地市所做的茶叶推广,也没有建立起一个过硬的品牌。

开公司有风险,家人起初并不同意

雷宝说,她将来的快消茶产品主要面向的人群还是20-30岁的年轻人,经常出差的差旅人,将快消茶包投放进高级酒店、餐厅、公司会馆等地。雷宝说,除了在考察过程中投资人等伸出的橄榄枝,其实她早就筹备了一个在国内和国外的团队,加入其中的多是与茶叶打交道的朋友以及注册会计师等。而目前对于自己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打开市场。虽然这个项目广受青睐,但起初雷宝的家人并不同意。“我妈觉得凭借自己的实力在美国,或是国内都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先工作赚点钱再说开公司的事。”通过雷宝的努力,最终她的家人跟她站到了一条战线上。“现在我妈有时候就会说,你什么时候开公司啊,算我一个,我们也想加入。”雷宝笑着说道。

留学成绩全A,担任留学生会主席

创业项目摘得殊荣,学习生活中的雷宝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采访中,雷宝向记者透露,一定要等到毕业才回国创业的原因是她现在是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主席,还有很多职责和义务要尽。去美国不到两年的她如何获得投票,从选举中脱颖而出?用雷宝的话说是“巧合”,但听完她的叙述记者发现“巧合也只会留给努力准备的人”。雷宝在大四那年通过鲁东大学交换到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留学生涯开始后她一直保持着课程全A的记录,这并非易事。

雷宝与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傅博领事及美中硅谷协会王旸会长在北京。

雷宝随回国考察团在高铁上,摆出“胜利”手势。

一个茶商和一个贫困村的情缘


“小陈”陈焕华(中)正在茶园查看贫困户茶叶长势。

7月4日一大清早,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灵镇凯堡村的茶山上,贫困户张正贵哼着小调和邻居们上山采茶。看着满山遍野的茶叶,张正贵无比踏实地说:“小陈不走了,我家今年脱贫有了底气!”

张正贵口中所叫的小陈,名叫陈焕华,今年38岁,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4年前,大学刚毕业的他就与凯堡村“结缘”。这些年来,他动员村民开荒山、种茶叶、办企业、创品牌,让凯堡村甩掉了特困村的“帽子”。

如今,在异乡漂泊14年了,小陈已不是当初的年轻小伙,思乡的情绪也越来越浓。不过,为了帮助张正贵等贫困户彻底脱贫,他决定留在“第二故乡”再干几年。

小陈进山震惊了——

特困村的人均年纯收入仅800元

陈焕华告诉记者,200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他随朋友从福建赶来钟灵镇考察投资项目时,刚一来到这里,就被当地贫困的面貌所震惊:全镇11个村有一半属特困村,人均耕地不足6分地,人均年纯收入仅800元。

作为生意人,陈焕华的朋友打起了退堂鼓:谁会到这样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来投资?不过,拗不过当地人的热情邀请,陈焕华答应到其中一个特困村——凯堡村看一看。

“我们山里人想致富,找不到出路,也没有思路。小陈,你是大学生,你来帮我们找找出路吧!”见有大学生来村里考察投资了,凯堡村村干部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带着陈焕华翻山越岭四处考察。

凯堡村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邻,全村668户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不过,陈焕华发现,这里家家户户都种茶。可惜的是,村里的茶园不成规模,茶叶卖不出去。有了这个发现,陈焕华决定留下来,对当地茶叶品质作进一步考察。

很快,他找来专业团队驻扎村中,用4个月时间,勘查当地气候、土壤、水质,检测所产茶叶的内在品质。最终,检测结果令陈焕华喜出望外:凯堡村具备发展茶叶的绝佳环境,所产茶叶品质也属上乘。

小陈留下创业了——

凯堡村依靠茶叶产业整村脱贫

得知陈焕华要来村里投资办厂,村民们奔走相告:“小陈不走了,要带领我们种茶叶、办茶厂!”

不过,纵使凯堡村有种茶的绝佳环境,但要把茶叶产业发展起来,对于非农业专业毕业的陈焕华来说并非易事。

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小陈从家乡带来600万元资金,在凯堡村成立了秀山县钟灵茶业有限公司,开始了进山创业的漫漫长路。

经过多方学习与多渠道“取经”,很快,小陈在凯堡村实施了“基地+农户”的“两步走”计划:一是将零散的几百亩低产茶园流转过来,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打造成一个茶叶种植示范基地;二是将有头脑、有经验的茶农培育成大户,统一实行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

令村民们佩服的是,小陈种茶不走老路:为提高育苗基地的茶苗成活率,小陈组织科研人员发明出“茶苗黄土覆盖无性扦插法”;为指导茶农建设优质高产茶园,他专门聘请西南大学的教授前来现场授课;为让茶农吃下发展茶叶的“定心丸”,他在钟灵镇建起了一个设备一流的加工厂;为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他还致力于新产品研发及品牌培育工作,先后开发出21个绿茶品牌、3个红茶品种,其中,“钟灵毛尖”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跟着小陈干,不愁不发财。”杨正友一家4口人原本是贫困户。自从2003年起,跟着小陈种了4亩茶叶后,每年仅卖茶叶就有2万元收入。后来,杨正友还应聘到小陈基地上班,每月工资还有1500元。如今,杨正友已盖起了砖瓦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和杨正友一样,跟随小陈种茶的农户越来越多,一度占到全村户数的八成。其中,100亩以上的大户有5户,10亩以上的农户有76户。后来,在小陈的影响下,凯堡村还成立了3个,5个茶叶大户又相继成立了茶叶公司。

2012年,凯堡村茶叶面积发展达到6000余亩,茶叶亩产值超过4000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跃至6500元,凯堡村实现整村脱贫。

渐渐地,小陈的茶叶基地还扩大至其他乡镇,茶叶示范基地达1560亩、茶苗基地400亩,带动全县发展茶叶8.5万亩。2015年,小陈的茶叶公司销售额达3500万元,实现利税298万元。

小陈暂时不走了——

“最后的贫困户”有了脱贫的信心

14年过去了,小陈已经把凯堡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乡情绪越来越浓,也有意回老家去发展。

凯堡村村主任秦显忠告诉记者,去年年初,得知村里还有贫困户生活困难,小陈改变了主意,决定留在大山里再干几年。

小陈调查后得知,凯堡村的34名贫困户中,有7户丧失了劳动能力,可享受国家兜底帮扶政策。“对于其他的27户贫困户,怎么帮呢?”小陈想,输血式扶贫不是长久之计,必须采取造血式扶贫,才能让这些贫困户彻底脱贫。

经过周密考虑,小陈想出一个“企业+大户+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他的企业负责“领头”,为大户提供茶叶种植材料、技术服务及原料收购;安排大户负责“结对”,定期与贫困户开展多样化的帮扶活动;发动贫困户负责“出力”,发展茶叶种植或参与基地务工。

“现在正是茶叶盛产期,我每天都可采35斤鲜叶,再卖到小陈公司去!”贫困户张正贵是个残疾人,妻子患有严重脑部疾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是小陈结对帮扶对象。今年,他种植的4.5亩茶叶长势喜人,预计可卖1.8万元。

“小陈就是我的‘靠山’,我家脱贫有信心了。”张正贵高兴地说。

贫困户龙友元的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自从去年小陈安排大户杨再应与她结对后,就免费给她提供了种子、肥料、技术扶持。今年,龙友元的3亩茶叶产量倍增,有望突破1.1万元,脱贫有望。

如今,小陈的“企业+大户+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已从凯堡村“复制”到洪安、海洋等贫困村,正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搭上产业脱贫的“快车”。

邓时海:一个谈经验,一个说科学


经验与科学太难完全交集了!我有个经验问了科学,科学说"应该不会吧!"我的经验是"喝陈老普洱比喝新生普洱,有尿尿的感觉比较慢比较少。"

事件回放:白水清先生一篇刊登在《老茶文摘》的文章,被某些人和网站别有用些地炒作攻击,把白水清和陈文品两篇文章拼接成了现在广为流传的《白水清VS陈文品》,事态持续发酵,陈文品继续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抨击此事。

2014沉寂了一年的茶界,因为一篇短文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默默无闻的陈文品,一夜成了“名人”,众多大师,专家,学者,权威也纷纷出场,此事件炒作大于讨论,其实就是学院派“茶呆”挑战经验派“茶人”的闹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文品先生您品过老茶吗?一个看似对老茶的理解近似于真理的教授,在没有长期的接触就妄自攻击才是最不科学,最不道德的!你的科学符合事实规律吗?有多少你可以研究的强项和很多迫在眉睫的茶课题你不去参与,偏偏趟这坛子混水,没事儿闲的蛋痛,不务正业地炒作,好玩吗?

一个呆在学院的井底之蛙看外面的东西必定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白先生的经验是实事求是,是整体性的,是系统性的,我想也是对老茶普遍性的最有代表的归纳总结,所以我看了大部分内容都非常亲切,反而对这个不务正业,学术上没有建树地教授非常鄙视!

一个“老茶头”的独白


不知何时开始,人们关注的焦点渐渐瞄准了“我”,以前难登大雅之堂的边角料茶,如今竟有了一个小清新的美名——自然沱。这美名的由来,大抵是因为在渥堆发酵过程中,能够自然纠结成“块”的,恰恰都是这批茶叶中等级较高,较为柔嫩的部分,也可“自恋”点说是这批熟茶中的精华。

“我”是一个老茶头,不是那所谓佛家禅宗始祖灵前,献茶或煮茶待客的役僧,而是发酵池底所剩下的边角料,以前茶工们都称我为“疙瘩茶”,亦称茶头。

相对于普通的普洱茶,我们是渥堆发酵时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自然结块的茶,外形都是一团一团的疙瘩,不大美观。相对于条索状的茶,发酵度正常范围内的茶头,内含物会更加丰富,茶汤更浓,更耐泡,但泡到最后也有大部分茶头不会散开,还是黏稠在一起的状况,相对同等发酵程度的熟普,甜度和汤水的亮度都会更高,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老”的假相,所以也被称为“老茶头”。

不知何时开始,人们关注的焦点渐渐瞄准了“我”,以前难登大雅之堂的边角料茶,如今竟有了一个小清新的美名——自然沱。这美名的由来,大抵是因为在渥堆发酵过程中,能够自然纠结成“块”的,恰恰都是这批茶叶中等级较高,较为柔嫩的部分,也可“自恋”点说是这批熟茶中的精华。

“我”是随着熟茶工艺的出现而产生的,以“颗粒”、“紧”、“甜”、“糯”为主要特色,干茶色泽乌润呈褐色、紧实而饱满,冲泡后汤色红浓清亮,滋味醇厚甘爽。“我”和常规的熟普相比,更是多了一份醇和与自然,历经时间的洗礼,无论以后大家还是否热衷,“我”都将在时光的点点滴滴中,不慌不忙地改变着。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柘荣青茶”: 一个大学生的创业梦想》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