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可不刮”,这是甘肃、宁夏一带流行的一种说法,所描述的是当地非常盛行的喝茶方式“刮碗子”。这“刮碗子”中所使用的“碗子”,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盖碗。

盖碗也称为三才碗,俗称有“三件套”、“三炮台”等,由三部分构成:顶部为盖,中间为碗,底部为托。

碗盖小于碗口,一般为圈钮,方便拿放;碗口大于足,且多为圈足;碗托为圆形托盘,边沿凸起,中部凹下,凹下部分刚好是放置茶碗的地方。

以上三个部分组成的盖碗,造型独特,茶碗上大下小,且碗盖比碗口小一圈,将碗盖置于碗中,喝茶时不必将碗盖揭起来,只需要半张半合即可;这样,喝茶时茶叶不会流进嘴里,茶汤可以徐徐沁出。另一只手拿着碗托,可以避免直接拿茶碗时的烫手问题。

在许多清朝相关的电视剧里,我们会经常看到里面的人物使用盖碗喝茶,总会有“刮碗子”这个动作,为什么要“刮碗子”呢?

一是帮助均匀茶汤

我们知道茶汤往往是上淡下浓,一般我们要均匀茶汤,可使用公道杯。盖碗则是直接揭盖品茶,所以利用“刮碗子”这个动作,可以调节茶汤的浓度。嫌茶汤太淡,只需将碗盖轻轻一刮,底部浓汤便会往上翻滚,茶汤变浓。

二是剥除隔离茶叶

喝茶时碗盖半张半合,将茶叶隔离在碗盖之后,只有清冽的茶汤徐徐流出,甚是惬意。另外,有时候水温较低,茶叶会漂浮于表面,借助碗盖,便能刮去这部分茶叶。

三是均匀茶汤的温度,释放茶香

茶汤除了前面说的上淡下浓,也存在上冷下热的情况。觉得茶汤温度不够,轻轻一刮,整体温度调匀,温度有轻微上升;觉得茶汤太烫,也轻轻一刮,可释放一部分热量。另外,这轻轻的一刮,还可以将茶香释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目前紫陶盖碗也逐渐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茶友开始选用紫陶盖碗泡茶,在使用盖碗时,你“刮碗子”了吗?

小编推荐

紫砂壶泡茶为什么要固定使用一种茶叶


紫砂壶,对于大多数茶友来说,是老朋友了。尤其是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这一特性使得很多茶友都爱不释手。明代文人闻龙曾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紫砂壶既然越用越好,而且强调内外皆用,泡多样的茶岂不是对壶的保养更有效果,但为什么都说“一壶不事二茶”呢.

不少紫砂壶玩家在用紫砂壶泡茶时都会固定使用一种茶叶,其中缘由许多人并不知道。

这种习惯的养成与紫砂壶的特性有关。因为紫砂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茶汤来。因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味的鲜度与纯度,否则今天泡乌龙茶,明天泡普洱茶,后天又泡花茶,那么必然导致茶味混合,了无个性可言。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人为了在壶内形成“茶山”,使其看来更具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其中,任其阴干。但若是当地高温多湿,茶壶内极易产生霉菌,若就卫生观点考量,此法实不足取。更有些人泡茶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于壶内,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认为此法可收内浸外养之效。殊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既善于吸附茶汤,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以此养出的壶,只怕日后冲茶时,亦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健康,实是得不偿失。

喝茶品茶这种休闲似的文化活动,除了本身品尝茶的滋味,另外讲究的一是静心养心,从容淡定,二是快乐随意,舒畅欢心。当你坚持“一壶不事二茶”时,你体会到的是茶汤细微的原味本色,是没有一丁点香气混杂的最原始的清雅之味,感受到的是一种个性张扬的意境;而当你的视线越过了“一壶不事二茶”时,感悟到的又将是另外一种境界:散漫、随意、包容,从容而为,却又天然成趣!

使用盖碗泡白茶,如何避免烫手?


午后的庭院,阳光懒懒散散在地面铺展开,树上的每片叶子随着秋风的送达,摇曳着轻盈的身姿。

有的悠悠然飘落地面,有的依旧在树枝上摇摇晃晃,不愿坠地。

鹅黄,铁锈红,褐色,墨绿……每片叶子相互交叠,勾勒出一幅秋色宜人的风景图。

和好友一同慵懒的在庭院中漫步,看着地面五彩斑斓的落叶,不免想起了秋寿眉,也是各种各样的颜色相互交错。

若是此时在白瓷盖碗里泡上秋寿眉,定然再惬意不过。

说泡就泡,喝茶的兴致就是这样油然而生。

两人回到茶室,好友拿出2019白露寿眉,称茶,烫杯……

泡茶的前期准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但将茶汤倒入公道杯时,他端着盖碗的手哆嗦了一下,茶汤差点洒了出来。

好友尴尬的笑了笑,“不好意思,盖碗有点烫……”“没事没事,用盖碗泡茶都会经历烫手这个过程。”回想起自己当初刚用白瓷盖碗泡茶,也是经常烫到手。但烫着烫着,便学会了用白瓷盖碗泡茶。想必不少的茶友都有过相似经历。想喝茶,怎能不学会用白瓷盖碗泡茶呢?

什么样的盖碗,容易烫手?

刚学泡茶时的烫手虽是正常现象,但挑对合适的盖碗也能尽量避免烫手。

挑选茶具时,见到胎壁厚,盖纽低,碗沿窄的茶具,都不应购买。

无论是其中哪一点,都会让你在泡茶时烫手。

若是这三点全部聚齐在一个盖碗上,那必烫手无疑。

如同音乐爱好者没有选到合适的耳机或音响,无论听多么优美动人的歌曲,都会在音质不佳的设备下,黯然失色。

若是不慎购买有这其中任何一点茶具的茶友,应和这副茶具尽早断舍离。

先说胎壁厚的盖碗,在外貌上已经可以扣分了,臃肿的身材,笨拙呆板。

胎壁的厚实让人觉得好像不会烫手,其实并不然。

正是因为这实在的胎壁,让沸水能够更加安然在里面散发热量,不好散热。

最后将散发的热量满满的收入身体,以致在泡茶出汤时,不可避免的烫了手。

所以,挑选盖碗时,适宜选胎壁薄一些,原料好一些的盖碗,更容易散热。

使用过程更轻便,不容易烫到手。

然后是盖纽低的盖碗,器型设计上缺陷明显。

盖纽是我们食指在杯盖凸出部分的受力点,若是盖纽过低,便容易烫手。

矮矮的盖钮设计,好比是盖碗里的侏儒。

在沸水冲泡时,盖纽不满它那低矮的高度,想极速吸收热量,让自己长高,却只是白费力气。

特别是盖碗凹陷处,那里积蓄了满满的愤怒,若是将食指置身于此,只会被它的愤怒牵扯,烫了自己的手。

最后是碗沿窄的盖碗,心胸狭隘的它总是易怒。

当你在泡茶时,碗沿没有尽量的往外翻,那你的大拇指和中指就要遭殃了,远离它的碗身才是明智之举。

所以,在挑选盖碗时,在避开上述的提到的不利点。

从实用角度看,选大小适中的,盖钮略高,碗沿略开一些的盖碗,更能满足我们的泡茶需要。

盖碗泡茶时,如果您常觉得容易烫手,除了远离不好惹的盖碗外,还要学会如何与盖碗相处。

新闻上,那些你侬我侬的爱侣,一路走来,为什么会分手,伯劳纷飞?

原因再多,最后只能归于不合适。

可见,学会相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那对于把茶当成精神伴侣的茶友而言,学会和茶具相处也非常重要。

只有先学会和茶具相处,学会泡茶,才能在最后得到茶的慰藉。

那要怎么才能和茶具正确相处,避免摩擦呢?

首先,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搭配协调。

这样,才能在和茶具相处上更得心应手。

大拇指和中指应在碗最外沿的部分放好,然后将食指放在盖纽上。

刚开始的时候,不能与盖碗过于亲昵,三根手指应要矜持一点,若是将手指直接放在碗身上,直接容易烫手。

切记,不能将食指放入盖纽中,这是一定会烫手的!

当三根手指都互相配合好,调整好后,就可以进行冲泡。

泡茶注水不必过满,过满的水容易溢出。

会让人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应将大拇指与中指放在何处?

水量适当就好,让沸水与碗口在同样的高度上便可,不用对此投入过多的热情,不然效果将适得其反。

冲泡时,要快出水。

一开始泡茶时,最好不要坐杯,不然将茶泡苦,也容易被烫手。

泡出的茶会带有苦涩感,并不好喝。

茶汤出水时,要让食指与出水口处于同一方向。这样才能避免茶汤如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奔腾,最后烫了拇指。

泡好一杯茶,练习盖碗冲泡,是不能少的过程。孙敬,苏秦要是没有头悬梁,锥刺股,怎能成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泡茶需要技巧,也需要多多练习。

当你一次一次被烫了手,学会对碗盖运筹帷幄后,自然就不会再烫手了。也许哪一天你就能在新手面前大显身手,成就感满满地说道:“我也被烫过手!”。

紫砂壶为什么要整口?


口盖严谨,密封性好,是许多壶友评价紫砂壶做工的标准之一。

于是壶的口盖严密且通转,已经成了现今大多数壶友购壶的基本要求,而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有了整口这一工序。

今天与大家聊一聊紫砂壶的整口。

紫砂整口

紫砂壶在烧制时是会收缩的,由于壶盖与壶口并不是一体,在窑内高温下,因为泥料或制作薄厚因素等,其收缩会不同,有些会发生轻微变形。

其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可能进窑之前是严密通转的出窑就未必,这样烧制成品后,壶盖与壶口很难完全严丝合缝。

整口工序

整口,即是一遍烧制后,通过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盖子口多余的部分。

之后抹上同种泥料,再次烧制,这样,做出来的壶就口盖严谨了。

整口好坏

有许多壶友比较反感整口,因为经过整口过的壶,一般在壶盖口都会有色差。

因为整口破坏了明针,露出了砂粒和气孔,即使抹泥重烧之后,仍会有色差变化。

口盖色差

一般来说普通紫泥或者段泥,颗粒较粗的话,整口后的痕迹是相对看的出的,而朱泥大红袍或者目数较高的紫泥,越细腻,这个痕迹就相对越不明显。

因为整口后的划痕其实就是暴露在外的紫砂颗粒的感觉,自然是泥料越粗,痕迹越明显。

许多壶友认为整口是作者的工不到位,所以才需要进行修整,而且认为整口破坏了一把壶的完美品相。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这不能片面的讲是工的缘故。要想不整口的壶,口盖也严密通转。只有制壶者同时也对泥料、泥性都非常了解,掌握不同泥料的收缩率才能做到。

但很少有制壶与泥料都精通的壶艺人,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使是以前的龙窑老壶,很多壶的口盖都不是非常严密的。

整口工序

而且,整口对制壶的工艺也是有要求的:

1.盖子不能太大,不然整口时要磨掉的部分太多,极为费力难做。

2.壶盖一定要稍微大于壶口,如果做生坯时盖子大小正好,或者小了些,那烧成后口盖会更宽的。

其次,要求口盖要密封性好,又不接受整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矛盾的。

举个例子,一位作者做了一把石瓢,没有进行整口,导致壶盖有些涎水,壶友们纷纷抱怨不好用。这次他又做了一把石瓢,进行了整口,又有壶友抱怨破坏了品相,难看。

子冶石瓢

那紫砂到底是整还是不整口呢?

答案是市场说了算。

大部分的壶友都将密不漏水做为一把好壶的评判的标准,于是根据市场的反映调整,整口也就成了如今常见的一道工序了。

除了茶壶、盖碗还可以用“碗”泡茶


你知道吗?碗除了装饭盛汤外,还可以用来泡茶,称为碗泡法,并且还有一套专门的冲泡体系。

碗泡法对器具需求不高,主要靠的是一碗、一勺、一双筷。大致泡法是先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碗中,添汤,待茶,再用茶勺分杯饮用。看似简单,不过要泡好也并不容易。

碗泡法,步骤很简单,但需要掌握的技巧却很多,和其它所有泡茶法一样,都在于熟练掌握茶水比例、水温控制、时间控制、分茶速度、选对器型、冲泡次数、心静安稳等。

碗泡法的步骤

01、备器

可以是玻璃碗、瓷碗、陶碗、大口的建盏,甚至铜铁等金属的碗形器等皆可,外加一个汤匙,合适数量的品杯(一个人独酌时可以省略),公杯(大多数情况下可省略)。作为主泡器,这些就够了。

其中,像汤匙、公杯、品杯,在一个人独饮时,亦可省略。用碗泡好,捧着大碗,作牛饮状,像喝粥一样,是谓“茗粥”,亦未尝不可。而公杯,如果有汤匙分茶,直接分汤入品杯,公杯亦可省略。

一个人的时候,举起茶碗便可畅饮,甜甜的、温润的畅快,别有一番滋味;许多人分饮的时候,用分茶勺把茶舀至每个人的杯中,碗内茶汤清透荡漾,茶叶随分茶勺游动,更添一番情趣。

所谓自在个性、随性自适、大道至简,简而至简,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一碗、一茶、一人,奇妙无穷。

02、温碗

用沸水烫洗碗匙杯等,保持器具干净。

净,是为净器、净身、净心,安住于当下。无论要泡什么茶、何等级的茶,不分心,只求自得于这一刹那。

03、投茶

取茶适量

04、注水

建议投茶后,稍作停留十秒二十秒,使茶微润,借以出香、浸润茶。缓一下,身心皆安,不急不徐。中投法,不偏不倚,亦是“中和”“中庸”之道。

碗泡茶,是沿碗壁旋转注水,还是定点注水。水流宜聚不宜散,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注水力道过猛,茶叶在碗中如波涛翻滚,味则差矣。

心静汤清,水注急,心不安,水躁汤浊。

一碗好的茶汤,都是茶人心情的表达。

05、静待

不同的茶,出味快慢有别,黑茶出味最快,红茶次之,乌龙茶再次之,黄茶绿茶白茶最慢。

因此,静待出味的时间,就是相应的延迟三五秒钟。

06、分汤

待茶色起,是一人独酌品饮,或是多人借汤匙分杯品饮,亦或是用汤匙舀茶汤入公杯以使茶汤匀无分别心,那就看不同的品茶场合了。

07、续水

碗泡法,一般每道茶汤都有留根,再续水。这样能延长茶汤的滋味。

碗泡法的优势

形状开放。不会限制叶片在冲泡过程中的舒展。

季节性。特别适宜春天众多新鲜绿茶上市时的季节,更别说夏日喝茶了。一个宽敞的碗,瀹上秀美的绿茶,清新可人,凉风习习。现在苏州地区的碧螺春还有延用大碗泡茶的习俗,这便是民间碗泡的遗留风尚。

省事。一碗、一勺、一杯即可,抓一把茶叶往碗里一扔,凉了会儿的开水高高冲下,茶勺一舀杯里一倒,妥妥的开喝。最接地气,大碗茶的感觉。

省工。不用刻意去计较几秒几秒出汤,几泡几泡折腾。想起来就舀,舀出来就喝,无拘无束随意喝,图个自得其乐。

省力。对于一些稍懒的茶人来说,喝完茶随手端起碗倒掉茶叶,水龙头上一冲,就这么轻松。

散热快。不易闷熟或闷馊茶叶。不会有壶泡带来的蒸煮感觉,同时茶汤温度更适宜直接品饮。

温度容易控制。入水的角度和位置、水流的大小和力度,都随心所欲。

观察容易。茶色、汤色等一目了然,特别是查看叶底,便于更好地了解茶的工艺特性。

使用过的紫砂壶存放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喜欢紫砂壶朋友家里面肯定不止一把紫砂壶,但是也不可能每把紫砂壶都会天天使用到,有的壶也许要等上2-3个月才会用到或者是用过的紫砂壶想保持起来,等过段时间在用。那这时候,有部分的人会对壶不经过任何的处理就随便放起来,其实这对紫砂壶本身来讲并不是件好事情。

那么一把使用过的紫砂壶存放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把已经用过的紫砂壶,一定要让其完全阴干,壶内不能够有湿气存在。判断紫砂壶是否干燥,可以放上一块纸巾,盖上盖子,第二天打开壶盖看看纸巾是否潮了。

使用过的壶不能够直接包裹起来或者放到盒子里,因为紫砂壶内的茶垢很容易会出现霉变。

应该放在通风透气、避免阳光可长时间直射的地方。不能够放在闷燥之处。最好家里有一个专门放置壶的博古架或者是多宝格。

壶长期不用还需要在此壶里放一把干燥的茶叶,此茶叶一定是这个壶一直泡的这种茶。不定期看看壶内茶叶是否出现了潮湿,如何发现潮湿了应马上倒掉此茶叶,打开盖子重新把壶彻底阴干。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壶内的茶垢出现霉变,我们都知道茶叶最容易吸潮吸味,空气中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水汽,这些水汽会通过壶口、壶嘴进入紫砂壶的壶内,如果壶内有一把干燥的茶叶,这些茶叶就第一时间吸收这些水汽,我们就可以保持此壶内的干燥度了。

紫砂壶是一定要养的,实在是没办法不养,也应该把新壶开一下壶,开过壶的紫砂壶也会慢慢出包浆,只是这速度和正常养壶来讲要慢很多,虽说同样是一把新壶,但是开过壶的和没开过壶的摆放在一起,还是比较容易的能看出效果。(来源:紫砂文化馆,

紫砂壶为什么要盖“内壁章”?


紫砂壶为什么要盖“内壁章”?可以作为鉴别全手工制壶的标准吗?关于“内壁章”,可谓众说纷纭,也经常有壶友来问。

为什么要盖内壁章?

内壁嵌章,俗称“內封”,一般是作者的印章,可以看做是一把壶的“身份证”。

内壁章

比如一个比较知名的紫砂壶制作者一般会在内壁加个印章,代表这个壶是他做的,是代表一个人的作品。

能鉴别全手工吗?

紫砂壶上所有盖的印章都不能用来鉴定全手工和半手工,印章代表的不是手工制作,而是做壶人是谁。

内壁章

内壁章确实可以作为判断紫砂壶是不是全手工的依据之一,但不是说有内壁章就一定是全手工,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全手工:

一般来说,内壁章是匠人把泥料打好之后平置在泥台的状态下完成的。

全手工制作的壶,印款一定是在打泥片,起围身筒前敲打在泥片上的,这样围拢身筒,并拍打身筒时,印章就留在了壶的内壁。

也有的陶手在身筒的粘合线上加盖自己的印章,所以内壁章就成了鉴定全手工的依据之一。

半手工:

因半手工的壶,是需要借助模型来帮助起形的,那么就有个挡的动作。如果泥片上有印,则早就被挡得模糊一片了。

半手工制壶

如果半手工的壶有内壁章,那么就代表是做好壶后用橡皮章加盖的。因为是成型后加盖,内壁章都是规规整整的。

这么做的原因无非是下面几个:

1、给半手工的壶盖内壁章,这只作为一种制壶人的身份鉴别

2、抓住大众心理,仿制全手工壶时也会在内壁盖上章,很多机车壶都会在制作完成后用橡胶软章在内壁留印。

很多老壶内壁都没有章,但不代表不是全手工制作的,顾景舟价值9200万的松鼠葡萄套组也没有内壁章,仅在壶盖内有一印。

顾景舟价值9200万的松鼠葡萄套组仅壶盖落款“景舟”

在某宝上买的壶,几十块钱的也有内壁章,但是动动脑子就知道不可能是全手工的,泥料和工艺自然也差。没内壁章不一定不是全手工,有的做出来没加印章也是很正常的。现在很多机器做出来也有加印章,所以印章不是代表这个壶是不是手工制作,而是一个身份代表。不能仅凭这个就判断一把壶是不是手工制作,还需谨慎辨析。

为什么有的紫砂壶要多遍烧?


经常会看到“这把紫砂壶经过多次烧制”这种说法,是因为一次没烧制好,才去多次试吗?其实并不是。

那么为什么之前的紫砂壶只需要烧制一遍,而现在的则需要烧制两遍或者多遍呢?到底是烧制一遍好还是烧制两遍好?

什么时间段烧制一遍?

民国以前,丁蜀本地还没有使用现代窑烧技术,多是使用的龙窑烧制,而龙窑的可控性都比较差,每多烧制一遍就更增加一次风险,烧制破损,所以之前的壶通常都是一次烧制而成的。如此一来,壶的口盖,很少会严丝合缝,除非是对泥性把握到极致的大师,但终究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现在的紫砂壶要烧制多遍?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推板窑、电窑等新式窑的使用,温度就十分好控制,而人们对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为了口盖的严密通转,就有了烧制两遍的工艺。第一遍烧制低温,出窑之后在口盖处用金刚砂打磨,之后再入窑烧第二遍,这样的成品壶便能够达到口盖严丝合缝了,这也就是业内所说的“整口”。第二遍烧制高温,达到泥料结晶温度,这个时候的壶一般来说就是成品了。也有的壶在第二遍烧完之后,发现砂料的呈色不理想,于是还会再进窑烧制第三遍。

当然了,烧制的次数越多,结晶的程度也就会越高,烧坏的风险也比较大。另外第一遍烧制后的壶一定不能过水,不然烧制第二遍的时候肯定会出问题。所以“二次烧成”,指的是在第一次烧制出窑之后,进行整口、除去火疵,再用壶的生泥擦抹在打磨处发生的“破皮”,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烧制。因破皮经过擦抹会构成新的结晶,烧成后这些瑕疵就看不到了,而壶也趋于完美。

不管是一遍、两遍,还是三遍烧制成,只要最后能够为我们呈现出一件尽可能接近完美的器物,那便是好技术,就是值得推崇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使用盖碗时为什么要“刮碗子”呢?》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