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创作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认识紫砂、学习紫砂,进而学习其独特的工艺流程,结合生活、大胆创新。

紫砂壶的创作,必须要具备三大艺术要素:其一是实用性,其二是传统思想性和古雅美,其三是独创性。创作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认识紫砂、学习紫砂,进而学习其独特的工艺流程,结合生活、大胆创新,在创作过程中循序渐进:

1、学习理解紫砂工艺

创作一件紫砂作品,首先应该从理解紫砂壶艺的形象结构开始:壶身好似人的身体,那么壶嘴、壶把、壶盖、壶钮、壶脚则如人的五官四肢,这一切都必须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统一,以及装饰内容的统一和作品形象与表达思想的统一。

2、了解紫砂壶的实用性

紫砂壶不同于其它艺术品,它集欣赏与实用于一身,除了要具备优美的造型、丰富的内涵外,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实用功能,要求手感舒适、口盖严密,壶嘴出水流畅,壶把拿来顺势得手等等。

3、理解制作基本功在创作中的作用

紫砂作品的优美造型是依托精湛的制作技艺来完成的。一把完美的紫砂作品,壶身要和顺挺括,线条流畅;壶嘴、壶把舒曲自然,似若生成;壶盖则如人之冠,要得体,口盖直而紧,虽然倾侧但无落帽之忧;嘴眼外小而内锥,可无窒塞不通之弊;“克盖”与壶身必须和谐统一,具有活泼自然的节奏感;“截盖”要与壶身合成一整体,不能参差不齐;“嵌盖”则嵌纳于壶身,以严密、合缝、通转而不容丝发为上。此外,各部位的细部衔接要干净明快,塑件要形象逼真、精雕细琢,装饰要画龙点睛、相得益彰,以及砂料烧成等等。

以上要求必须迫使壶艺创作者要熟练掌握紫砂工艺的各个技术要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最完美的造型设计也无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4、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工艺美术作品

紫砂壶艺造型是通过其他工艺品鉴赏、提炼而来的,比如:青铜器造型、古陶瓷造型、古代器物造型、实用器物造型、各种几何图案型、瓜果花木形象,或写真、或变形塑造,用浮雕、半圆雕的手法装饰应用,如莲、荷、桃、梅、竹等。学习以上兄弟工艺,可以从这些造型中捕捉创作灵感、把握经验、吸收养分。

5、传世精品是创新之根本

在传统的紫砂壶艺造型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造型完美的器型,它汇集了历代前辈艺人的创作智慧,经过数百年来人类社会在文化艺术上的演变,很多器型不断翻覆提炼修改,日臻完善,虽古犹新,孕育着紫砂壶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精华,我们要从中汲取素养,取其精华,以充实自己的设计构思,并且不断地实践,研究掌握其中高难度、高技巧的部分。例如邵大亨的“鱼化龙壶”,圆形的壶体上展现的是大海中波浪的形象,壶盖犹如波涛涌起,立体雕出龙首探出,且伸缩自如,壶柄作龙尾,如蛟龙出海。所以说学习传统、认识传统,在紫砂领域里刻苦锻炼,并掌握高难度的传统工艺,才能有创新的突破。紫砂工艺的发展不能舍源逐流,唯有不忘本、肯学习、肯钻研,才能不断提高创作水准。

6壶艺创新的要素

探索壶艺的创新要吸收和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增加新的东西,这样才能有新的突破,要能够捕捉其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谛,而这个真谛就是美的本身。如作品“新月壶”壶身为一半圆球体,壶把沿壶身向上伸展,恰似一弯新月,底足为三个半圆角,似众星拱月。此壶打破传统造型,能够抒发自己的艺术语言,给人以油然而生的艺术感觉,在创作中要特别注意三个要素:

(1)形式美

形式来源于自己对造型的熟悉程度,取决于自己的精心设计,要清晰地知道壶身的形状,更要鲜明地强调壶体的每个部分,嘴、把、口、底、足、钮各部件的支配方向,必须清楚线条的来龙去脉、缓冲过度、明暗转折、虚实对比,这样才能深入空间而获得形的深度,把点、线、面处理好以后一切也就找到了,作品的形也就具有了生命。

(2)神韵

壶的神韵也是通过形象表达、散发出的情趣,创作的时候不仅要在平面上探索,更要在起伏上思考。一切生命都是从一个中心迸生出来,然后由内向外滋长发芽、灿烂开花,要设想形象(壶)正向你迎面而来,向你突出、向你诉说、向你表达,这种想象具有强烈的内在冲动。

(3)意境

意境是壶的精神思想内涵,用实质性的东西来表达作品的形象美、内在美而表现出气质美。

一件优秀的紫砂作品,创作思路要源于生活,既要方便使用,又能陶冶性情,让爱壶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气质是有健康的情感来表达健康的意境。如果一件新创作的紫砂壶只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关系,只有实用的功能,充其量只是一件实用工艺品,没有意境就没有生命,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情感的产物,完美的作品其本身就应具有充沛丰富的感情在抒发,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内涵丰富才能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是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

王小平

艺名王平,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1964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80年开始学习制壶技术,经过数年磨练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刘惠大指点,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掌握了造型、设计知识和全手工制壶技术。1993年创办王平陶艺工作室,专门从事紫砂壶的全手工创作、创新。所制作品讲究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器形的圆稳、匀正、珠圆玉润。作品“新月壶”在2006年江苏省宜兴市丁蜀成校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二等奖。

延伸阅读

紫砂壶艺的舒适性


在一件紫砂艺术作品中,对于人生某一侧面之某种真正的揭示,能显示这件作品思考的深度。而对于自然的、和谐的、艺术的原则要求则显示着一件作品内在性格的崇高。而一件内在性格崇高的艺术作品他必须象征艺术、造型艺术、观念艺术于一体。这是紫砂艺人在几十年艺术的创作活动中体悟到的,紫砂艺人也是遵循这个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的。

只有这样我们创作的作品,才能达到和进入一种最高级的形态,但我们只是试图根据艺术史的事实,分析自我艺术实际是怎样。不是为紫砂壶艺术创作拟定规则,如果在本文中形成了一些新的假设和概念,或对已在的概念提出了某种新的解释——那么我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激发喜爱紫砂壶艺术的同道对于艺术和美学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而脱离了实际。而且茶具终归是要用的,按照大众说法还要用的舒服。由此沈教授总结说:在紫砂茶具在有思考深度中添加壶艺的舒适性更为贴切,符合茶壶的美感。

那什么是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呢?舒适性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艺是从泡茶的使用功能上逐步发展而来的,泡茶的使用功能成为其艺术形式的天然属性。品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和精神上的享受,人们也就必然会对茶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就是其中之一。在泡茶时,滴子、口盖、把手、壶嘴等都有其各自的功能。茶壶作为冲泡和盛装茶水的容器,滴子开盖,口盖作为茶叶、开水进出之处,把手端拿茶壶,壶嘴倒茶,都要追求最大限度的方便和舒适,使人在使用和享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满意足之感,这是不同于艺术美感而又与艺术美感紧密相连的一种美感。人们会觉得一件使用舒适的作品会更美。

然而,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对艺术创作却又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所创作的壶艺作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舒适性的同时,而没有使用功能的痕迹,这是壶艺作品创作的最高境界。有许多成功的艺术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成功的作品,将其实用功能的属性完全剥离,而作为一件没有使用功能的纯艺术作品来欣赏时,您将能惊奇地发现,从其壶体到口盖、滴子、咀把一切都是相互有机组成的一个艺术整体。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具有极大的难度。这也正是壶艺之“格律”之一。在这样“格律”的约束下,进行“填词”创作,迫使作者对作品的创作不得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竭力追求使用功能的舒适性而又不露使用功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紫砂壶的泡养方法及养壶守则


紫砂壶已经成为茶客和品位人士品茶最常用的器皿,如何泡养才能使得紫砂壶容光焕发,养出较好的效果等问题成为部分壶友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养壶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不能为了养壶而养壶,要学会在泡茶品茗的同时滋养心爱的紫砂壶,重点是享受泡养的过程。

紫砂壶老玩家认为,养壶如养性,养壶之道,其实就是养人之道。养壶之法在两处,外养与内养。外养即勤泡茶,勤擦拭。由于泡茶时温度较高,壶壁上的气孔会略微扩张,此时可用茶巾擦拭紫砂壶表面,使得茶水中的微生物吸附于紫砂壶壁的气孔之中。久而久之,紫砂壶表面就逐渐温润了。

那么内养又为何?内养的关键是:一仆不侍二主,一壶不泡二茶。由于紫砂壶的特殊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只泡一款茶的紫砂壶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长久使用,壶内壁积聚茶垢,即便沸水注入空壶,也会茶香四溢。

泡养方法

1、先将开水将壶身的里外淋烫一下,这样既可以起到净壶和去霉的效果,也可以起到暖壶醒味的功效。

2、如果使用茶叶,首先要注意将壶身略微的垫高点,让圈足超过水面一定高度,防止壶身留下了水线或色泽分布不够均匀。

3、将第一次泡好的温润泡茶汤盛放在茶器中备用,等冲第二泡茶的时侯再使用此茶汤浇淋壶身以及外表,这样反复的施行直至全过程的结束。

4、由于紫砂壶自身就具较高的透气性,遇热时,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气孔相对来说会慢慢扩张变大。这时可以采用养壶巾去擦拭壶身,让茶油慢慢的渗入到茶壶里面的细孔当中,时间长了便可以累积出光泽来。

5、每次泡完茶将它冲至无味以后,应当仔细的将茶渣去除干净,然后再用热水将壶内壶外再涮洗一次,将茶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且将壶盖拿下来,以便于茶壶的风干。否则,由于紫砂壶的口盖密合度比较严密,放任它密封阴干,是很不卫生的。

有些壶友趁着壶身高热的时侯,用沾有茶汤的棉布巾在茶壶上下擦拭,由于这时器表温度比较高,湿巾里面所包含的茶汤一擦就会挥发掉,留下可以使壶身滋润的茶油,如此便能够提高养壶的成效。

也有的人先冲出一泡比较浓的茶汤用来作为墨汁,紧接着用软性毛笔或养壶毛刷沾此茶汤,反复均匀涂抹于壶身,用来提高茶壶接触到茶汤的时间以及频率。

养壶守则

里外兼修不冲第二茶

养壶养的不仅仅只是外表,壶的内部也应该一并去调养,这样才能够收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养壶的诀窍最重要的就是:一把壶只能够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的结构具有特殊的双气孔,它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经常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开水去冲也能够冲出淡淡茶汤来。

因此,一把不冲第二种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够保持原来的味道不变,否则如今的乌龙茶,明天的普洱茶,后天的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杂,毫无独特性可言了。

通常开始养壶以后,首先要避免再用洗洁精之类的化学物品去清洗,以免清洁剂的异味吸附或刷去了壶的光泽。不妨以养壶巾擦干净,或者用软毛笔沾着茶汤清洗干净。

另外,紫砂壶的造型多种多样,有些比如花货、筋纹器等这些茶壶比较容易产生茶渍死角,可以用软毛牙刷勤加清理。另外,壶的底部不太容易接触到茶汤,壶把经常含有手上的油脂,容易排斥茶汤;还有壶嘴下沿应当刻意去擦拭,像以上的这些细节部分,都依靠壶主用心的去照顾。

养茶壶卫生第一位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的人为了在壶里面形成“茶山”,让它看来更加具有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在茶壶当中,放任它自然风干,但由于许多地区高温多湿,霉菌极其容易滋生在茶壶里面,若就卫生的观点来判断,这种方法实在不可取的。

更有一些人泡完茶以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放在壶里面,直到下回使用前倒掉,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内浸外养的功效。其实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是既擅长于吸附茶汤,自然也容易吸收到霉菌。以这种方法养出来的壶,只怕以后冲茶时,也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与健康,实是得不偿失的行为。(伍策梦枕橹声)

紫砂壶的艺术化发展


紫砂壶是专用于茗茶的茶具,有着特别优良的宜茶功能,因此深得饮茶品茗君子的倾心喜爱。同时,紫砂壶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态,制作工艺的圆熟精湛,融实用和工艺于一体,享誉中外,成为公私藏家搜求的艺术珍品。

制作紫砂壶所用的泥料,具有极其良好的可塑性,性能之优异可以用来塑造一切壶式造型。另一方面砂壶的成型工艺完全采用手工制作,二者相契,如鱼得水,遂使壶式造型千变万化,几乎不受成型条件的限制。对于历代艺壶陶人所创制的壶式。虽然不能作出全面的精确统计,但估计以不下千万种,紫砂泥料的质地的优异和制作技艺精熟,既是构成紫砂壶造型层出不穷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使紫砂壶成为中国陶瓷器中独具工艺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奇花。

紫砂壶的起源应该比较早,当紫砂泥被用来烧制缸、瓮、罐、砂锅等日用陶器时,紫砂壶也当有烧造,不过这时的紫砂壶与后来专用于泡茶啜饮的紫砂壶,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属于日用陶,后者应是艺术陶的范畴。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紫砂壶由日用陶脱胎而出,并于日用陶分道扬镳,走上艺术化发展道路的转折,约在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也既由金沙寺僧供春所创。只要将这一时期前后的紫砂壶,包挎传世名器和考古出土品作一番考察比较。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由日用陶向造型艺术化、工艺技术专业化转化的特点。

1976年在江苏宜兴蠡墅羊角山宋代窑址,出土大量紫砂陶残器及废品堆积,残器有盖,流,把,腹片等,可以看出的器形主要为罐和壶种,尤以壶为大宗,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三大类,胎呈紫红色,表里均不施釉,泥质较粗,制作工艺还比较原始,说明早期的紫砂壶还属于日用陶器的范畴。

明代海棠形提梁紫砂壶

1966年在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发掘了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有一件完整的海棠形提梁紫砂壶,根据同的墓志记载,该墓葬成于嘉靖十二年(1533),而此壶则是迄今由考古出土的有确切纪年,而且是年代最早的一件紫砂壶,其造型和工艺技法虽然还保留着早期紫砂壶的特点,但泥质比羊角山残器细腻,制作工艺也更精致,造型已增添了不少艺术化的成份,如提梁作成海棠形,流与壶身的连接处加饰一个柿蒂纹片等。这件提梁壶器形比较大,通高17.7厘米,口径7.7厘米,低径7厘米,据此考察,其用途可能还是用于煮水。

紫砂壶的淘壶妙招


随着茶壶收藏风气的盛行,紫砂壶的投资价值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其市场价格也不断上涨,但随之而来的是仿制品也大量出现。收藏紫砂壶,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紫砂艺术收藏注意一下六点。

一、宜兴紫砂泥才是正宗土

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为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气性。但是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用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显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

二、艺术价值比“老”更重要

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市面上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作旧,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经常摸的样子,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作旧;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

三、染色紫砂不宜泡茶

宜兴紫砂由于其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天然色泽多达几十种,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等。但现在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最后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就会有异味,其价值反而不高。

四、买壶先识造壶者

除了看壶本身,如果条件许可,先跟制壶者交朋友可谓买好壶的一条蹊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鲍志强表示:“现在很多藏家对紫砂的了解不够,交了很多学费。要藏紫砂壶,先要从了解作者入手,特别是在高仿壶的仿真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认识每位大师的制壶特点,才不至于枉交学费。”

五、从细节把握是否为好壶

瓷库中国专家提醒,看壶身和壶口内里淤泥的地方,在上片子和假底处会留有模具印子。另外看壶把,是否有模型的接头,像仿古与莲子这种壶把末端有飞起的部分,通常这些小地方会被忽略处理。

六、手工有时只是噱头

全手工紫砂壶与普通制壶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用磨具来使壶身、嘴、把成型。相对于磨具成型来说,全手工制壶确实有一定难度,没有一定资历的制壶者是不会通过全手工制作出一把好壶的。可以说,半手工用模具做出来的壶每一把都完全相同。而全手工制壶,仔细观察会发现有细微的差别。每一把全手工的壶就像是为买壶人量身定做的,真正做到“仅此一把”。

明代紫砂壶艺术欣赏:时大彬紫砂醴泉壶


明代商品经济活跃,手工业发达。在上层社会,文人、士大夫饮茶之风兴起,他们在茶具选用上往往融入了个人的品味和风格,其中紫砂壶受到推崇。据有关文献记载,紫砂壶由明正德、嘉靖年间的供春开创。继供春之后,紫砂制壶名家辈出,嘉靖至隆庆年间出现了“名壶四大家”,即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名盛一时。这时的紫砂壶,壶型不尽相同,样式千姿百态,极具艺术意趣。

万历年间,紫砂制壶工艺发展迅速,宜兴紫砂工艺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名家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其中,时大彬为时鹏之子,其壶作风格高雅,造型流畅灵活,匠心独运,妙不可思,在当时颇负盛名。明许次纾《茶疏》记述道:“往时供春茶壶,今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大彬在壶上题名款识书法亦是笔酣墨饱,周高起赞道“大彬款用竹刀,书法逼真换鹅经”。

此件明代紫砂醴泉壶为时大彬所作,现藏于苏州古玩城。该壶选料上乘,色呈棠栗色,表面参杂斑驳的浅色细砂,粒粒隐现,甚似熟透之梨皮,让人不禁想摩挲把玩。在明润古雅包浆的衬托之下,优美的紫泥机理隐约而见,正所谓“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壶身扁圆筒形,由上向下渐敛,短直流,圈耳,肩部起一棱线,自流部贯通至耳部,一气呵成,压盖微穹,配合严密,半环盖纽,底刻“万历丁未孟夏之月大彬”铭文及款识。

此壶原为海上收藏大家龚心钊旧藏。龚心钊(1870-1949)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19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是清代最后一任科举考官。光绪年间出使英、法等国,清末出任加拿大总领事,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家。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不问政事,以诗书文物自娱,所藏文物,精品颇多,如国之重宝“商鞅方升”

即为龚氏旧藏,其它如战国越王剑,宋代米芾、马远、夏圭等名家书画,宋汝窑盘,以及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曼生等制的紫砂壶,均为难得名品佳作。

龚氏所藏文物,必有精致考究之包装。该件明代紫砂醴泉壶有度身定做的瘿木囊匣,面板阴刻填金古物名称及“合肥龚氏瞻丽斋记”鉴藏印,该匣本身就是一件精美艺术品。在龚心钊之后,此壶曾流散到日本,近年来得以重返故土,倍受藏家珍惜。(张美)

藏家感悟 紫砂壶的鉴与赏


喜欢紫砂壶的人,无论是出于收藏、欣赏、使用目的,还是投资升值目的,总要走进市场。进入市场,就会看到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的紫砂壶,有的几元十几元一把,有的十几万几十万元一把,价格有天壤之别。真正的投资者面对传世名壶和当代名家作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假货?辨明真伪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人们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紫砂壶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但是一旦花了买真壶的钱却买了假壶,一切便成为泡影。如果是屡屡上当受骗,那么不仅会使收藏者在经济上蒙受损失,而且极易动摇乃至摧毁他们的收藏信心。因此,买真不买假,是收藏者投身紫砂壶市场并取得成功的大前提。

与瓷器等其他文物的鉴定相比,紫砂壶的鉴定有其独到之处。但大致来说,模糊的成分较多,科学的判定较难。这是因为:

第一,与瓷器、青铜器等相比,紫砂器制作历史短,产地、原料单一,鉴别起来有一定难度。紫砂壶出产于江苏宜兴的地方窑,属于民间手工业。这种行业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夫唱妇随,个体小作坊规模而已。除在壶上镌刻字画外,不需要多种工艺的合作和工序上的流水作业,整个制作过程都由一人操作,造型设计全凭个人爱好而定,“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由于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未能统一器型、统一尺寸、统一落款,各自为政,各展风采,各具特色,造成作品虽属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但个体之间差异极大。具体到每一个朝代或时期,并没有足够的作品数量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它的整体面貌和变化规律。这些方面,从方便鉴定的角度看,都无法与明清以来的官窑和民窑瓷器相比。因为瓷器烧制产量大,遗存至今基本上有其轨迹可寻,从古至今众多的学者给予充分的研究,其生产面貌和工艺特征十分清晰,并遗存有数百万件以官窑瓷器为代表的典型器可供参考。作为一种整体上缺乏规律性的文物艺术品,紫砂壶的鉴定无疑具有很大难度。

第二,自明末以来,有关紫砂壶的记述和文献极为稀少,近几十年来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只有零星的几件。出土器,可根据墓葬纪年和同出器物的年代得出结论。各博物馆收藏紫砂壶数量不多,没有争议的标准器更是少得可怜。这与民窑产品整体数量受限制有关,也与紫砂器在历史上没有受到社会高层特别重视有关。虽然清代一些皇帝比较喜欢紫砂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迄今还收藏着一批当时制作的紫砂器,但这些紫砂器无论从数量上说,还是从受皇家重视程度上说,都无法与同期景德镇瓷器相比。这种情况,也给紫砂壶鉴定增加了难度。

第三,紫砂壶鉴定的科学性比较薄弱。历史上,虽然流传下来诸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等有关紫砂壶的著述,但它们都没有科学地、系统地论及紫砂壶的鉴定方法。近二十年来,随着新一轮“紫砂壶热”的兴起和发展,紫砂壶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也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程度,全国各地的文博专家、收藏家和宜兴紫砂艺人一起投入到紫砂壶研究工作中,有关图录和著作出版了上百种,它们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解决了许多有关紫砂壶史和紫砂壶工艺的疑难问题,一门“紫砂学”正在形成;然而,截至目前,专家们对于名家署款的紫砂壶尚未能够提出十分科学的鉴别标准,在此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影响了紫砂壶整体研究水平的质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水平与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研究水平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缺少科学、系统的鉴定理论的指导,是紫砂壶鉴定工作的又一个不利因素。

第四,历史上出现过大规模的高手仿古活动,高仿品很多。民国初年,上海的一些古董商人重金延聘宜兴制壶高手,不惜成本,不计时间,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等高手都是当时古董商的座上客。这批仿品均源于名家旧器实物,制作水平很高,在工艺上甚至还有超过原作的地方。若不谈历史价值,其艺术上的成就则是应当肯定的。就是现在一些博物馆收藏的名家名壶,或者已被社会公认的原作真品中,是否就有当时精美的仿制品,也是值得考察的。约百年前制作的这批高仿品大量遗存至今,又给紫砂壶鉴定工作带来一大困难。正是由于紫砂壶在常规鉴定上存在诸多困难,因此不能仅仅从微观角度认定其价值,而是要重点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通过宏观把握积累鉴赏经验,在实践中得到最接近真理的结论。既要认准每一个部件,又能在大的方面、整体气息上感觉对头,做到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地鉴赏,优秀的紫砂壶收藏家往往具备这样的本领。从宏观上把握,就是从本质上把握,而善于在宏观上准确把握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尤为难得。一把壶,拿到眼前仔细鉴别,所有的部件、所有的具体方面几乎都没有问题,但它却是赝品,因为“没有问题”的都是现象;反之,一把壶,整体气息上感觉对头,即使在某个具体方面对不上号,它也不一定是赝品。

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涉及文物艺术品“鉴”与“赏”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鉴定是手段,欣赏是目的,鉴与赏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会鉴定,分出真伪优劣档次,才有欣赏乐趣。无收藏知识,就谈不上鉴定,更不会有收藏者获取猎物后的享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鉴与赏是认定文物艺术品价值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鉴是鉴别文物艺术品的真伪、优劣,这就需要对文物的起源、演进、材质、工艺技法、造型纹饰等有一定的了解;赏则是对文物艺术品的把玩、赏析,主要从美学的视角来评价文物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并结合历史学、民俗学及科技史等深入观察,综合考证。如此,方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收藏者的难题——避免买到赝品,避免收藏赝品。这后一种观点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启发尤大,特别是应该强调“赏”的重要性。没有对紫砂壶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综合的把玩和赏析,就难以超越技术层面的鉴别,难以掌握“壶性”。孔子说“玩索而有得”,这句话值得深思。董其昌在《古董十三说》里说“玩古董有却病延年之助”,只要心胸悠畅,神情怡然,是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的。他又说“古董非草草可玩也。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这实际是说玩古董作为一种高雅的欣赏活动,需要一个与心境相适应的好环境。以往的紫砂壶收藏家往往重“鉴”轻“赏”,有实物而无视角,有知识而无感觉,有经验而无理念,有壶内功夫而无壶外功夫,影响了他们对紫砂壶价值鉴定水平的提高。

收藏紫砂壶看重艺术价值


对许多嗜茶的朋友而言,拥有一把“暑月越宿不馊”的紫砂壶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近日,中国制壶制茶大师武汉交流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曹亚麟、储立之、蔡正安等制壶制茶大师聚首江城共话“壶与茶的对白”。记者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听其细论紫砂艺术,详解收藏技巧。

紫砂壶始于宋,兴于明清,长久以来,紫砂壶在文人雅士的追捧把玩中,逐步形成“冶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的金石文化艺术风范。宋代词人苏东坡便有“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名句。

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曹亚麟先生便是江苏宜兴人,在他看来,紫砂艺术早已融入了宜兴人的血脉,“从小就耳濡目染,发自内心地喜爱”。在这个领域钻研多年,曹亚麟对紫砂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我看来,紫砂艺术与诗词、书画、音乐是相通的。诗词受格律所限,却可用短短几十字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书画用线条和明暗表达,却能包罗万象;而音乐,用7个音符可谱成千变万化、千古流芳的佳作。创作紫砂壶也是如此,通过造型、线条以及色彩的组合,可以谱成无穷尽的紫砂乐章。”曹亚麟说。

说到紫砂壶收藏,曹亚麟将市面上的紫砂壶分为两大类:日用品和艺术品。曹亚麟表示,作为日用品,紫砂壶只需满足造型美观、制作精美、泥料精良、使用舒适的要求即可,“不追求原创,美观实用,收藏者自己喜欢就行。这种紫砂壶以日用为主,只有技术价值,没有艺术价值,不建议收藏”。“作为艺术品,紫砂壶不仅要满足日用品的要求,更须具备原创的艺术美,和表达丰富思想文化的内涵之美。”曹亚麟说,“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是,这种具备唯一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品”。对于许多藏友提出的,如何鉴别紫砂原料优劣的问题,曹亚麟坦言,甄别成型的紫砂壶非常困难,“最保险的方法是跟着名家买,他们不会用差的材料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紫砂壶精品西施壶的历史


图:紫砂壶精品"西施壶"欣赏

"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而且,最早做这个壶型的,当属徐友泉大师。

日本明治时期的研究中国紫砂的学者奥玄宝,在明治甲戌年(相当于清同治13年)所著的《茗壶图录》中的"式样"篇章里,就有关于西施壶的记载:"式有数样,曰小圆、曰菱花,、美人肩、西施乳"。

民国年间,由紫砂藏家兼紫砂史学家李景康、张虹合著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紫砂史专著《阳羡砂壶图考》里,在记载徐友泉时写道:"又,友泉尝为吴梅鼎父延揽于家,穷年累月、竭智殚思,制有云罍、螭觯、汉瓶、僧帽、苦节君、扇面方、芦席方、诰宝、圆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莲子、合菊、荷花、芝兰、竹节、橄榄六方、冬瓜丽、分蕉、蝉翼、柄云、索耳、番象鼻、鲨鱼皮、天鸡篆珥诸式。"徐友泉,名士衡,友泉是他的字,明万历(1570年-1619年)人,生卒年不详。从供春(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年-1566年,生卒年不详)做出第一把有史可考的树樱壶到徐友泉的年代,中间只不过隔了50-70年左右,经历了赵梁、董翰、袁锡、时朋(时大彬之父)"四名家"以及时大彬这两代人。徐友泉是时大彬的弟子,这样算来,他应当是紫砂壶史上自供春之后的第四代人物了。小编翻遍了自己所能接触到的紫砂文化典籍,尚未发现徐友泉之前有谁做过西施壶的记载。徐友泉是有史记载做过西施壶的第一人。

李、张二人关于徐友泉做西施壶的说法,其实源自明末时人吴梅鼎的那篇激情飞扬、文采横溢的《阳羡名壶赋》。吴梅鼎出自官宦世家,在紫砂壶历史上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其曾祖吴仕,字克学、一字颐山,号拳石,江苏宜兴人,明正德甲戌(1514年)进士,官至四川参政。号称紫砂壶鼻祖的供春,就是吴颐山少年读书时的家童。吴颐山少年时曾到宜兴金山寺闭门读书,家童供春在服侍少主的同时,偷学金山寺僧制作紫砂壶的技艺,不经意当中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中国紫砂壶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祖师。吴梅鼎的父亲,更是把徐友泉请到自己的家中为其研制紫砂壶。由此可见,吴梅鼎一家祖孙几代与紫砂壶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这种长远的家学之源以及深厚的紫砂学识造诣,那篇空前绝后的《阳羡名壶赋》才让他写的是那么的情真意切、多姿多彩!尤其对于徐友泉更是浓墨重彩,大加赞许,甚至用"技而进乎道"来肯定友泉的功力。文中说:"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接着,吴梅鼎谈到其父与友泉的关系,"缅稽先子,与彼同时",并提到他父亲请徐友泉来家做壶,"爰开尊而设馆,令效技以呈奇",而徐友泉在他家做壶是相当认真的,"每穷年而累月,期竭智以殚思",正是由于徐友泉的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加上他的紫砂功力,做出了许多作品,吴梅鼎写道:"尔其为制也,象云罍兮作鼎,陈螭觯兮扬杯。仿汉室之瓶,则丹砂沁采,刻桑门之帽,则莲叶檠台。卣号提梁,腻于雕漆,君名苦节,盖已霞堆。裁扇面之形,觚棱峭厉,卷席方之角,宛转潆洄。诰宝临函,恍紫庭之宝现,圆珠在掌,知合浦之珠回。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格高西子;腰洵约素昭青镜之菱花,肩果削成采金塘之莲蒂。菊入手而凝芳,荷无心而出水。芝兰之秀,秀色可餐,竹节之清,清贞莫比。锐榄核兮幽芳,实瓜瓠兮浑丽。或盈尺兮丰隆,或径寸而平砥,或分蕉而蝉翼,或柄云而索耳,或番象与鲨皮,或天鸡与篆珥。"此中提到的一大堆名词,都是形形色色的紫砂壶款名,其中"美人"、"西子"指的就是美人肩、西施乳。吴梅鼎的父亲与徐友泉这么相熟,梅鼎本人年幼时必定和徐友泉过从甚密,说不定徐大师在做壶时顺手丢一块泥巴让小梅鼎玩玩,那也是人之常情、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吴梅鼎记述徐友泉摹形象体、殚精毕异而作美人肩、西施乳,瓷库中国专家认为当可采信。

紫砂壶:利用线条来表达艺术


宜兴紫砂壶主要是利用紫砂泥料固有的机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特点表现其装饰效果。紫砂壶往往在成型过程中同时完成装饰工艺,如线条的装饰以及造型上弧面反弧面的利用等。

线条装饰在我国陶器上的使用可谓源远流长。彩陶纹饰中的线条运用变化万端,主要以它的二维平面形态,如折线、曲线、直线、点线来适应造型的变化。这种蕴涵着主体审美情感及想象力的线条,为中国绘画线条规定了最原始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对我国的青铜器、玉器的纹饰乃至其后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自然撚也包括紫砂陶的装饰用线,起到开山的作用。紫砂壶的线条装饰,其实是茶壶造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20余种。这些线纹的运用,既是一种装饰的艺术手段,又起到确保器体质量的作用,可以增强成型时粘接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也就是增加了实用功能。

中国陶瓷的造型,基本上是线条的运用。线条艺术。是紫砂壶艺术的最基础的本质,也可以说。壶艺所用之线是最富有情感之线,陶艺家的情感宣泄的主要艺术概括手法就是线条,常言有“壶如其人,”但更是“线如其人”。线条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多端的。如:S形、V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螺形、波形,以及长与短、粗与细、纵与横、曲与直、虚与实、断与续等,它们可以使人们心理产生快与慢、刚与柔、滞与滑、利与钝、顿与挫等不同感应。一般来说,直线具有刚劲、挺括、正直等特性。给人以一种力的感受,如:著名工艺大师李昌鸿在1984年制作的一把“壶”,此壶似方非方,似圆非圆。立意新颖,线条挺括,立体感较强,恰似汉字的一个“壶”字。又如:“方壶”、“八方壶”、“僧帽壶”,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中轴线、平行线准确匀挺。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曲线则是有优雅、柔和、活泼、流畅等特性,给人以一种活力感。如:壶艺泰斗顾景舟的“石瓢壶”,整体看似金字塔结构,一个三角形沿着它的两边画两根平行线作为嘴把,它通体几乎是没有直线,把所有的线化为似直非直的线,似曲非曲的线。当这样的线溶于壶的造型中,使茗壶一下变得生动起来并充满张力。又如:邵大亨的“掇只壶”,用S形的线把身筒捆住。造型呈现出有张有收的对立统。同时注重线条的过度。以似人化的手法,表现有肩、肚、足的曲线,使壶体饱满圆润,隽永耐看,显示着活泼柔顺之美。因此,邵大亨的“掇只壶”真的很美。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陶艺人的线条美。始终贯穿在整个壶艺造型设计构思中。当然。对于线条的运用。从事紫砂造型的艺人一般都在自觉运用,不同艺人所创制的线条技法和线条风格,都应体现出对容体的真挚感受,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容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线才充分地体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这也使线得以源源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从中看到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和智慧精神。林凤眠指出:“美学可以把知识的对象的真,意志的对象的善,艺术的对象的美,完全统一在一点上。”线条的运用正是具备了人类共同的审美意识,体现出人类的认识意识,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意义,反映了人类的真美精神和民族意志。因而,体悟和表达陶艺人意境的语言,正确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紫砂壶是如何开壶的


一把新出窑的紫砂壶是没有光泽的,暗淡无光的,也不能直接用来泡茶,因此对新紫砂壶保养开始使用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行家叫做“紫砂壶开壶”。为紫砂壶开壶,是热爱紫砂壶的人们赋予的一种礼仪。不要太在意紫砂壶开壶,紫砂壶开壶就是开始用壶。紫砂壶开壶主要是为了为了去除壶内的杂质和火气,使用开过的壶才比较卫生。紫砂壶开壶的方法有多种,以下四步是最实用的方法:

紫砂壶开壶第一步:热身首先将刚买归来的紫砂茶壶,用沸水内外冲刷一次,将表面尘埃除去,然后将茶壶放进没有油渍的煲,加3倍高度的水煮两小时,这样茶壶的土壤味及火气都会去掉。

紫砂壶开壶第二步:降火将豆腐放进茶壶内,放一倍水煮1小时。豆腐所含的石膏有降火的功效,而且可以将茶壶残余的物质分解。

紫砂壶开壶第三步:润泽滋润将买归来的蔗切开后,放在煲内,然后再煮1小时。蔗的自然糖分,能够让茶壶得到前所未有的润泽滋润。

紫砂壶开壶第四步:重生最后便是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茶叶,放人茶壶内煮1小时。

这样茶壶便不再是“了无生气”的死物,脱胎换骨后,吸收了茶叶精髓,第一泡茶已经能够令茶人齿颊留香。

紫砂壶知壶与识壶


按步就班玩出专业与感情,我们华夏民族5千多年所传承的东西,其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在这一领域中你有多大的素养,就会喜爱什么样的东西,就会有什么层次。从外行到内行,从不懂到懂,从玩假的慢慢看到真的,有句普通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同一张画,一张画的好,另一张画的不好,可是摆在一起,好的就突出了。

紫砂壶知壶

要知历史,介绍紫砂壶目前情况首先要了解紫砂壶历史,即紫砂工艺历史、发展史,以及工艺构成。紫砂是优秀民族传承,从茶文化发展而出,明代起为实用品,对于何谓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等老一辈的紫砂艺人,应该研究了解,加之理解,从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及理性的充分认识。

知现在、了解现代,此单指宜兴紫砂壶。华夏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师传徒承。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现在,此外我们作品的造型艺术有时代性,不能、将明朝的搬到21世纪来,也不可以一代十,以点带面的简单领会,因为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

是知人,何以要知人,这个作者做的壶是雕塑,还是光、素,要知“人”的艺术品、艺术道德及声誉,要从那方面得知呢?不是靠宣传,也不可一味的垂青所谓的名人效应。众所周知,真正的艺术品是放在桌面上,群众来抬轿,民众最有鉴定的资格,是经得起推敲的。

紫砂壶知壶

识壶方面,何谓真?假?好?坏?,壶从大众化到高最层次艺术品,其中分二个层次,一是一般群众普及层次,另一个是高文化水平层次,取决于各阶层不同人士的对紫砂艺术地领会与理解。

谈识壶非一言两语说得明白,总括地说无非是两个字,一是“理”,一是“趣”,所谓的(理)即是实用性的体现,在使用中是否合理;所谓的(趣)即是否有趣也就是艺术性的体现,是否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第—是合理:当然,除了对于泥料要有相应的或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以外,壶最主要的是用来泡茶的,泡茶拿起来舒不舒服为第一要紧,第二是泡茶叶、冲开水时方不方便,倒起来流畅与否,用起来舒不舒服,若产生一点点不舒服的地方,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实用品。

适用是理,还包括用完之后,茶叶倒掉方不方便,洗刷方不方便;这都是适用的理,合理与否要看其符合要求,若不合理也无所谓的欣赏,是找麻烦、找不痛快,这个茶壶就可以不要了,用杯子好了,也就不要欣赏茶壶了。还是应该选一个适合自己用的壶,这样就会愈用愈有感情。

第二是有趣:趣味,就是美,漂不漂亮,喜不喜爱这个造型,你喜欢梅花的、松干的、镶银等花货类,还是喜欢几何形的光素类,这要根据个人的欣赏角度。个人的欣赏水准及底蕴,直接影响到所选壶的状态,如明朝家具较简略些、清朝家具较复杂,所以造型也有它的时代性。过去敦煌的雕塑、石刻、壁画是历史遗留下来,依然令后人叹为观止,这是有她的艺术独到性和历史性所致。

艺术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壶基本上也是一样,总结出这个趣与这个理,你就会愈有趣愈爱它,这是发自真心去爱她,和紫砂壶去用感情沟通达到情感释放,人壶合一,这就是你最好的紫砂壶。从我有个圆的倒又想要个方的,有个方的就想要其她类的,日久天长这样你就会顺其自然变成紫砂行家里手。

紫砂壶经典壶型:文旦壶


文旦壶创于明末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清末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文旦”文字释义为:“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

文旦壶曾有一老壶铭:何必凤凰夸御茗,浣女词前落日尘,松竹开三迳,花落鸟啼水自流。亦有书记载: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梦之柚。”那么由此可知,文旦壶在这里的创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黄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黄色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颜色,而那成熟的果实清甜甘酸的滋味,就像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绵长。在这里,一把紫砂壶的仿生态,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与雅丽。

现文旦、西施、贵妃变化很多,每个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演绎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壶名也让人有点难以分辨。清代文人吴梅鼎曾经称赞文旦壶说:“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壶的韵味风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无骨;又似西施那动人的曲线,丰神绰约,俊俏天成。

紫砂壶经典壶型:如意壶


“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历来如意就被各大家所喜爱而用于制壶,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寓情于形,寄情于景,传递自己的祝福。

正传统的“如意壶”端正秀美,既古朴醇厚,又简约时尚,是紫砂壶的一种经典壶型。"如意壶"飞起的壶把与昂起的壶嘴相对称,形成了流畅的线条,方中带圆的壶身显的大气美观,深受壶友的喜爱。

"如意"是吉祥的化身,一直深受大众欢迎。如意壶在传统的壶型上有所变化,气势非凡,结构比例十分完美,尤其是如意纹饰,轻盈灵动,整壶制作难度较高,而此壶既具小品之细腻,又有大品之霸气,把握有度,堪称精品。

最初制造如意壶的为清乾隆年间的邵茂林,宜兴川埠邵氏宗族为制壶世家,壶艺名声卓著,有“邵家壶”之称。最初此壶是为迎合富商、市民情趣而选的款式,但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被其所折射的人文历史背景和蕴含的传统文化所吸引,如意壶也越发受到欢迎。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艺术家:紫砂壶的创作及壶艺创新的要素》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