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多年研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因选择茶艺音乐之缘由,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专门的关注。终于,在诸多的丝竹之中,我认识了古琴。在未识古琴之前,我常常把古筝之乐混同于古琴,后来才发现我的认识是多么的浅陋。古琴与古筝差别是太大了。不仅是琴形完全不同,琴声更是有天壤之别。带着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崇敬与景仰,我在2003年托学生从扬州购置了一架古琴,欲学习弹琴之法。无奈当时无锡没有老师教学,又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去外地学琴。后来又是读研、写作,一下子学琴之事就被耽搁了下来。

今秋,食品文化硕士毕业,教学工作较少,便给自己放了大假。心也闲适,在壶上茶烟袅袅、引发思悟的时日里,灵感一来,想起了以前我曾经下过决心学琴之事。于是,上网一搜:无锡已经有古琴研究会了,2006年11月26日成立。还找到了琴会的会长,他也广收学生。几次电话往来,我在2007年11月8日正式成了一名学琴者,加入了无锡古琴研究会,成为一名会员。古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被寻常百姓知晓的十分有限:一个非常寂寞的琴,一个文化内涵极其深邃的琴,一个很不时尚的琴,一个很不落伍的琴。

学琴已有多日。在日日练琴与思索之中,我越来越能体味到古琴身上诸多的魅力。尤其是琴道之中所蕴涵着的“自然观”与中国茶道中的“自然观”竟然是如此的相通相合。弹琴要求静心,正襟危坐,心手闲适。人与琴和、指与弦和,弹琴之手指的运动犹如“手指的舞蹈”。指法之中,一切都是自然的,指法的承转之中,一切又是那么的适心,没有多余的动作,也没有别扭的动作,弹琴是顺随自然之道的,弹琴之后,内心是快乐的,精神是满足的,心情是舒畅的。古琴大家吴兆基先生曾说,弹琴是用“气”弹,而非“力”弹,细细思来颇有味道。也许就是因为顺应了自然大道,历来的琴家多是长寿者。我的老师吴炯先生说,他常常于冬季夜深在阳台弹琴,身上并未着厚衣,然弹多曲,竟也能全身有微汗,我思之可能是因先生弹琴已气脉通达,人与琴相合所至吧。

中国茶道讲究简约、怡畅、旷达、自然。中国茶艺也是自然怡畅,如行云流水而不拘泥于过多的繁文缛节。虽然各类茶的泡法丰富多彩,加上不同的茶具、茶俗,泡法千姿百态,学习者也难以穷尽。但我总想,无论茶艺的动作如何设计,如何变化,其围绕中国茶道的核心是不变的,茶艺的过程与结果应是艺茶者心情舒畅的吃茶、思悟、静心、修养。泡茶动作的简约不是随便,茶艺中要处处体现出人性的关怀,对茶友的真诚与惜缘,对茶、茶具的爱惜与尊重。自自然然地泡茶,而不要让观者“作呕”:当下有些过于艺术化的茶艺表演,已经失去了弘扬茶文化的本义;而仅仅只会动作娴熟地泡茶而不知用心体悟茶道之理者也不在少数,这一切都需要茶艺从业者用心面对。尊重茶,泡好每一杯茶,惜水,惜茶,惜光阴。

学琴的时日在渐渐地增长,我对琴道与茶道的思索也在不断地增长,自然的弹琴和自然的泡茶,一定会让一颗久居在都市里不自然的心,柔软和自然起来,一切都将随着我们继承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化血脉而不断承传……

cy260.COm小编推荐

人生茶味


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杯清茶,一点一点地浸泡,慢慢地品尝,细细地回味,在氤氲的茶香中慢慢体会清香的悠远至味。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让心灵安静下来,做到处变不惊,从容淡定,物我两忘的。面对尘世里种种的诱惑,有多少人放弃了操守与品格,把自己送到了悬崖上?

其实,很多时候,你需要的,不是万千财富,而是一壶清茶。一个人,泡上一壶清茶,那清幽的茶香,会让你放下生活中的种种复杂,会让你慢慢思索和感悟,会洗去你心灵的尘埃。那袅袅的茶烟,也一定会给你清澈的领悟,让你的那一刻变得生动而博大,更会让你变得轻松而旷远。

生命中没有永远的精彩,也没有永远的不幸,岁月之河在经过了大浪淘沙的波涛之后,最后一定会归于平静。生命轮回,春秋枯荣,这烟火人间里的至味,我们安静下来之后,自然能够参悟。而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够放下?

如果能够邀请我们的家人一起,或者邀请我们的朋友一起,来品尝茶的滋味,那番情景,就不是一个温暖能形容的了。那份相守,那份瞩目,那份亲切,胜过多少冷静的承诺,胜过多少遥远的眺望啊。

对于我们来说,人生中所有的需求,其实我们都可以很简单地就可以拥有,不同的是,我们是否可以以一颗平静淡定的心,从容看待人生里的苦乐悲欢。

山水从不问人间恩怨,也不关心人生沉浮。

一壶清茶,自会带我们去山水之间,忘却尘世的云烟,放下人间的恩怨,享受自然的鸟语花香。

一壶清茶,能让我们笑看浮云流水,能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块垒,更可以让我们走向山川,拥有一颗博大的心。

茶味人生 禅茶一味


你一直喜欢茶。不止是喝茶,你说你更喜欢茶文化,喜欢观赏茶汤的色调。每次泡茶时,茶杯上如山岚般的云烟,像一段段尘缘,更像一段从前。

我喜欢看你泡茶时的样子,你一边撒茶,一边烫着杯子。你说,茶有三泡,第一泡味道较苦涩,不能喝,要倒掉,所以很多人用第一泡来洗茶;第二泡茶汤正浓,出汤后,须稍凉些饮用。第三泡,茶的味道由浓转淡,但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我曾问过你,最喜欢哪一泡?你说,你最喜欢第三泡。你说茶的味道,不宜太浓,也不宜太淡,适中正好。第三泡正好亦浓亦淡,好似生活留给你的味道。

你喜欢拿第二泡给我。旁人都以为这是你的习惯,而我知道,茶的第三泡,更符合你现在的心境。由浓转淡,你手中的茶,仿佛已进入不惑而知天命的中年,平和与淡定。褪去了第二泡的浓烈,经历了青壮年时期的蓬勃,正准备收获迟暮时分的厚重与醇香。

我的生命,在你眼里,只是一个还未开始的开始。你的所有对生命重新燃烧的期许,都随着出汤的瞬间,注入了第二泡中。所以你递给我第二泡,那是你对你逝去的青春年华最为深刻的怀念。你仿佛看见又一个自己,是那么充满热血地期待尚未开启的命运。

你说你并不只喜欢品茶,更喜欢泡茶的过程。那种感觉,仿佛是将你人生的精彩与平淡,像珍宝般,一一细数一遍。你还告诉我,泡茶最重要的是水温,不同的茶性适应不同的水温,就好比人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没有最喜欢的茶。你说过,茶无上品,适口为珍。虽然不同类的茶,味道各有不同,有的清香,有的醇厚,有的苦涩中带甜,但对爱茶人士来说,只要喝到嘴里,依旧是喝一股未曾重复的感叹而已,喝的是此刻的心情。或者说,你更喜欢这些不同品类的茶迥然而异的汤色和淡淡的幽香所映照出的你彼时的心境。

闻香是品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说你喜欢将茶杯放到鼻尖的那一刻,仿佛一下置身事外周遭一切变得宁静和祥和,呼吸之间,就像完成一次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你说闻香要从左到右,满满将茶的香气吸入心脾,然后洗清身体里的浊气,再轻轻地吐出来。感觉此时的身体就像一个过滤器,只保留余香,排除浊气。

最后是品茶。当舌尖触到茶汤一刹那的感觉,像是迎接生命中早就存在的惊喜。在你徐徐咽下的过程中,慢慢开启,亦浓亦淡,全在自己的感觉和心情。那种感觉,像是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原本带着神秘色彩的寻觅,探究,终在一瞬间找到答案。有人说,喝茶可以让人简单,大概缘于此吧。

古人有“禅茶一味”之说,与东方人文思想的精髓不谋而合、浑然天成。这,也许就是茶的魅力,茶的神奇所在。

茶味人生


茶,自在。一株茶树,简简单单,只要有立身之地,就什么也不会计较,山坡上、田埂边、岩缝里自在生长,而且往往“高山云雾出好茶”,鲜见有人将茶树当盆景来伺候。一片茶叶,朴朴实实,尽采山川风露之精华,率先绽放鲜嫩之新叶,即使让人采摘殆尽,也无怨无悔。一座茶园,密密匝匝,树与树、枝与枝、叶与叶互帮互衬,从不你争我夺,宛若一堵绿色城墙,又像一支整齐的队伍。正因为茶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人们在享受茶的无穷意蕴时,有谁牵挂过茶树呢?《庄子》里边讲,“相忘以生”、“忘适之适”。茶悠然自处、恬然自适,答案就在“忘”字。脱离了名缰利锁,活出了率性真实,故能圆融自在。

常言“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事是市井瓦肆、寻常巷陌、乡间村野的百姓生活,素来不离人间烟火,俗得不能再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粗茶淡饭,“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既是俭之所在,也是人之常情。在开门要办的七大俗事中,茶尽管排在最末,实际上又占据首要的位置。除了老话讲的“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其实是口腹之欲满足后的更高层次需求。窘可“大碗茶”,闲则细品茗。如若衣食足,便有闲工夫喝茶。可见,茶与人息息相关,既是日用必备,也是精神追求。

人固不能免俗,然人皆有雅致。一碗茶不仅折射俗世生活,而且映照精神世界,承载文化景观。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古人把茶称作“嘉木”、“瑞草”、“仙茗”,是要“贡五侯宅,奉帝王家”的。过去民间进贡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这说明,茶的出身其实是蛮高贵的。而在文士眼里,“琴棋书画诗酒茶”七大宝,茶是贯通其他六艺的,古诗词中常见有“听琴煮茗送残春”、“茶烟一榻拥书眠”、“诗清只为饮茶多”、“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等等之类的吟咏。不仅如此,茶还是状物感怀、抒发胸中块垒的仰赖之物。据说,东晋志士刘琨每“闻鸡起舞”必先饮茶,原因即在“体中溃闷,常仰真茶”。至于佛门寺庙,种茶、制茶、饮茶之风向来盛行,东晋时名僧慧远就曾在庐山植茶,敦煌行人单道开以饮茶苏助修,故有“禅茶一味”之说,意思是品茶如同参禅。到了唐代,喝茶蔚然成风,出现了茶圣陆羽写的《茶经》。自兹,茶作为一种文化广泛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制茶法有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由此又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画、茶道。茶由药用而食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这就有了艺术身段和文化意蕴。茶还是茶吗?不是,而是文化。茶溶于水,茶亦融入文明。古代中国不仅“以茶治边”,还借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把茶叶运往境外,茶在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文化使者、政治筹码的关键角色。由是观之,茶出入雅俗之间,无俗即无雅,其雅亦若俗,此间意蕴,尽显茶之本真。

世人都讲“最是知己便是茶”,苏东坡也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是人格化的“知己”、“佳人”,是助人排忧解愁的心爱之物。饮茶与其说是孤苦无助的内心独白,不如说是从容淡定的心灵对话,人道沧桑、万般心事都收纳于它的浮浮沉沉之中。因此,茶性蕴含茶德,茶德可悟茶道。何以见得?一曰隐忍。从采摘,杀青,揉捻,到焙火,最终还要经受沸水的考验,哪个环节不是百般蹂躏,万般折磨。茶始终隐忍,不忘初心,越是揉捻越能浓缩生命的精华,一遇沸水反能散发奉献的清香,为众生解渴、排毒、提神、怡情、静心、养性,从不讲求回报,可以说是“证得涅槃、普渡众生”。人生之修亦如是,只有历经栉风沐雨的砥砺,才能释放出人生的一脉幽香。古代的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居士修行先要“焚香”“煮茗”,都喜欢把日子浸泡在茶里,为的是过滤杂念、悟出菩提。坐禅、参禅的背后,下的正是一番隐忍的功夫。佛学大师赵朴初说,“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师从一片茶叶悟出许多佛法,涵养出云水禅心,难怪“无僧不爱茶,有寺必有茶”。次为贞洁。据《茶经》载,煮茶对水的要求最高,“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有诗言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都讲的是煮茶重水品,须是纯净、不受污染的活水,表明茶质玉洁不染、不容浊物。在古代婚俗中,之所以流行以茶叶作聘礼,就是因为“茶性不移”,象征男女爱情的专一和坚贞。再则清和。采茶讲时令,煮茶重火候,茶汤求均匀,水质决优劣,体现了和美、清静的自然法则。“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茶使人从杯盏中得到豁达、平和、恬淡,对清心修行、澄心静虑大有裨益。唐代有人把饮茶的好处提炼为“十德”,即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养志。照此说来,这“十德”既是茶性、茶品,也是茶德、茶道。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有情怀。有人说,喝咖啡的潇洒,喝酒的狂放,喝茶的含蓄。是的,茶没有咖啡苦,没有白酒烈,有的是本色滋味。杯盏之间,缕缕芬芳扑鼻而来,似空谷幽兰,又如桂香来袭。啜一小口,神清气爽;再啜一小口,沁人心脾;细细品茗,荡气回肠,正如古人所说“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很多时候,煮茶品茗更像是面对人生。饮茶不过拿起、放下两个简单的动作,过于执念于色、香、味、形,则难免举放失宜。人生的得失、宠辱、进退、甘苦,更应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事不能纠结于心、一味执着。茶香氤氲的日子最为悠闲,“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或夜对明月,或晨伴朝霞,水是沸的,心是静的,“心注一境”,宁静致远。如是,三五个友人围坐香樟院落,打来深山老泉,煮茶论道,畅谈古今,吟诗作对,泼墨挥毫,正如有联所云“说地谈天,且以烹茶寻雅趣;怡情悦性,还从赏月借春风”,其情其景,品的还是茶吗?分明品的是一种心情、一种缘分、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状态。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在开水中浮沉,人在社会中沉浮。品茶就是品人生。茶要细细品味才有滋有味,人生也是这样。茶浮茶沉、茶暖茶凉、茶盈茶虚、茶浓茶淡,都是人生滋味。有此心境,何来人走茶凉、茶尽杯空的感叹。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茶的年味


除尘节一过,年,就携着一路喜庆、喜悦和欣喜,一路小跑着,奔近了。

春节,就这样一路身姿摇曳地,走近了。

路过夫子庙的附近,红春联、红灯笼、红店招……一应俱全,一路喜庆的中国红,一路喜滋滋的忙着购年货的人们,还有一路忙着赶回老家过年的归客……

年味,就这样,从人们热热闹闹的购物中冒了出来;从人们匆匆返家的旅途中透了出来;从扳着手指算着给家人买礼物的喜悦中展了出来;从有条不紊地结束繁忙的工作中,悠悠地渗了出来……

年味,还从每个进出各茶馆、茶空间的客人们购买茶叶的心情中漫了出来。除了茶的香味之外,茶的年味中,还加上了许许多多、不同心情的过年的味道:欢庆的年的味道自不必说了;还有忙碌了一年之后,结束了手头的工作,想着一年来自己取得的小小成绩和收获,相比手中的那杯茶有着成功喜悦的味道;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的工作学习,千头万绪的事情处理,此刻,在接近春节的时候也一并地放下,那手中的茶汤里就有着一股轻松的味道;平时各自相忙,朋友们乘着大节来临,你你我我、我我他他、你你他他的相互聚会茶聊,更有着“不亦乐乎”的喜悦;而进出大小商场,大包小包购着礼物的人们,他们那盏茶汤的味道,肯定蕴含着浓浓的亲情的味道……

茶空间里进来的一对小恋人,应该是春节里即将要去拜见老丈人丈母娘或拜见未来公婆的,商量了好久,他们乐滋滋地买了两款“孝品一道”的白茶,由此足可见,两位年轻人对长辈的用情之真切,这是孝道之味;

路边的茶叶店内,有对夫妻领着孩子,在精心挑选着一个紫砂杯,或许是带给年迈的老母亲,或许是买给伏案的老父亲,说着带盖的杯子既可保温又可以捂手取暖的话,一旁的孩子看着,也一起出着主意,这又使尊老有了传承的味道;

画院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茶馆里,一边喝着手中的煮着喝的老白茶茶汤,一边讨论着线条的走向与勾勒,也一边等着老师的前来授课,一旁又有散发的墨香,裹着手中的茶香,更是一道醉心的习茶习画的茶的年味!

但愿,茶的年味,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诱人,越来愈醇香!

叶茹

禅茶之三味


禅茶一味,是近年来茶禅两界乐议的话题,那么此“一味”究竟味在何处呢?在我看来,涵盖于三点:功夫一味,恭敬一味,载体一味。

功夫一味,是指茶与禅都讲落实,熬工夫。由禅达悟,论的是根器与修行,自古至今,哪一间禅堂没有蒲团坐烂?而茶如白琳者,一看产地,二看火候——非生于峻险之地,非老火慢焙者不为上品。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一点:考功夫。

恭敬一味,讲的是态度。这需要从内心树立起对佛陀、佛教独立正确的认识,进而抽发出自然的尊敬。佛教的仪式中常常用茶礼、茶仪、茶供等方式来表达对“佛”,即“觉者”的尊崇,清雅庄重的仪式,正是寄托了信众们清净无染的恭敬之心,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二点:起恭敬。

载体一味,是说茶与禅都需要表达和衍演,古来祖师唱和酬答,历代茶人烹茶尽具,都是通过形式来表达一个内涵物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茶与禅的兴起、发展趋势相近,同根同源,这使茶之一事成为表“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使“禅”之一境,成为茶人们修行的最高追求。

“禅茶一味”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做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康记的茶味


世上的茶品千千万万,究竟怎样的茶才算好茶呢?康记古树老板康华振称:“最适合自己口感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康华振;湛江人,一直从事室内装修行业,现如今经营着自己的,《康记古树》;在1998年,康华振因工作关系去到深圳发展,接到很多福建的项目,几乎每一天都要跟福建人打交道。有一天去到一个福建人的公司谈生意,一进去便看到那位福建老板的桌面上摆放着一个大到占满整张桌子的茶盘,茶盘中各种茶具齐备,令康华振大开眼界,一坐下福建老板便冲泡了一壶茶,一开口便说:“来来来,先喝杯茶再说”。在谈生意的过程中,康华振每开口说一句话,福建老板又斟上一杯茶给他,这个项目总共要谈三天,在这三天内康华振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先喝杯茶再说”由此而知福建人对茶的传递方式很不同。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在福建人心目中,茶甚至重于酒,故同安一带有着“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福建人待客都用安溪铁观音,大红袍等上好茶叶,每逢有客到访,屋中主人必拿出珍藏的茶叶,泡上一壶青茶热情地邀请客人喝上几杯,边聊边喝,他们觉得“客来无茶等于失礼”。

真正的茶源头都源于福建人较多,渐渐地康华振几乎每天都被福建人的喝茶习惯和氛围感染着,开始喜欢上茶的味道,一开始接触比较多的事茶叶品种,系铁观音。康华振当时觉得福建人的铁观音茶很纯,很滑,口感甚好。“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康华振自从喜欢上喝茶以后,便认识了很多茶友,常聚一起喝茶,聊天,这样的聚会令康华振认识了更多不同种类的名茶名品,在一次茶聚中,在座的一位茶友与康华振分享起云南西双版纳各大茶山的茶树资料,从未到过云南的康华振见资料上的各大茶山感到非常好奇,瞬时觉得除了铁观音之外,是否还有更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叶呢?

2005年6月,康华振独自来到西双版纳,一踏进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茶山,立即被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震惊了,仿佛有天气交融的感觉,康华振一边感受着温暖湿润的气候,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一边考察着当地的茶山,茶树,康华振称“当地的环境及气候极好,环境保护得也相当好”。在考察中,认识了位当地的茶农,茶农带着康华振来到一个布满乔木大茶树的山头,那里的大叶茶树高达10米,茶子壮硕,叶面革职感明显,叶脉清晰,这是康华振首次那么近距离地接触到茶叶的出处,显得格外兴奋。茶农摘下一片乔木大茶鲜叶,泡上一杯给康华振尝试,康华振立刻感受到茶叶香气,深沉而厚重,入口的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令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这就是康华振一直想要的味道,康华振称“当地的地方经济环境不是很开放,所以最大的吸引就是将这些东西拉出大山外,肯定有市场”。康华振希望让更多的茶友认识到古树茶的滋味,于是开始深入研究高海拔和名山上老树茶的制茶基础,从原料采集到再制作,一丝不苟,细心维系茶叶的水嫩。

在2014年,康华振用自己的姓氏命名,《康记古树》开始了他的茶叶生意品牌之路,康华振称“自己想花钱是希望达到自己的理想,属于自己的口感。想做茶叶这个市场,做品饮型,用自己的姓氏命名就是想延续性的去做,而不是短暂性的炒作,要做出什么茶值得喝,适合自己喝的路线”。康华振的茶从饼、砖、沱,不管什么形状,何种制作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位喝到这种茶的人,都能够从中领悟到那山、那水、那片茶区的温情脉动。这是一个时代的期待,也是一代人的守望。康华振希望自己做的茶,能够代代相传,直至多年后,人们依旧可以用他的茶泡一碗茶汤,在自然禅静的茶香中,品味人间的美好时光。

茶味,有几层境界!


一、境外之境

当我们开始喝茶时,茶的味道是一样的-苦的。茶的味道很简单,味蕾还没有被打开,甚至喝下所有的茶都是这样一种感觉。此时,“茶味”还没有进入这个国家,所以被称为“海外领土”。

二、初境

在喝了一段短时间的茶后,茶的与众不同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可以喝苦甜茶,对茶的类型可以有明显的区别。进一步细分仍然无法体验到茶的味道,但可以逐步进入国家,因此被称为“开始”。

三、韵境

多喝点茶,可以更敏感地了解茶叶的风味细节,开始能够进口水与茶的结合,茶汤的质地、厚度、流畅度、饱满度、口感的保留度、生金、回干、咽喉韵、舌根、茶的味道等。此时,饮茶者逐渐追求茶的“韵”味,因此被称为“韵镜”。

四、觉境

“睡眠”不是“睡眠”,而是“发现”的“感觉”。当这一次,茶已经在喝一种感觉:人们泡茶的感觉,茶带给人们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感觉。

当这一次,最初的状态和韵律可以逐渐不再在意,而震惊\“感觉”在生活的感觉,一个美丽或口臭可以很容易被你捕捉。老人常说:这茶已经知道是什么样的了,不需要喝。在这种情况下。到这个时候,你已经完成了生命的觉醒,所以它被称为“意识”。

五、修境

“意识”一旦达到,就有必要在实现后进入“精神境界”。茶是一种药,但有很多东西要学。如平凡的地球,却可以诞生和滋养一切事物,包括一切事物。向大地低头,向大地学习,但彼此看着,与茶相遇。

茶,静而不干,平时看不见世界,安静而温和,等于别人。品茶或泡茶,也要有这种情操,以茶为媒介,在生活中进行精神修养,所以叫做“修炼”。

六、度境

练习者,因为智慧根有每一个深度,力量有重量和重量。然而,所有的修行者都不可能成为成佛的神仙,尽管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也要成为菩提,许下伟大的愿望,发誓要活在所有的生物中,愿所有的众生都成为佛陀摆脱痛苦和欢乐的道路。只要茶是边,茶是方便的门。

而如果有法律的修正,绝不能隐藏正确的法律,应该广泛传播,立功的美德是不可想象的。此时,茶是一种方便的方法,可以测量所有的生物,所以它被称为“环境”。

赵州茶平常味


各位茶友、各位道友、各位朋友:

清明时节,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朋友们,在五叶堂前,忆可亭下,通过茶会的形式来怀念师父。我们的师父慧公上人,离开我们将近两年了。在2013年的谷雨时节,他老人家非常地洒脱,说走就走,这种禅者的风范,给我们每一个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对我们产生了很强大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通过茶会的形式来怀念师父,把师父“生活禅”的理念,“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通过茶来给我们加油,给我们加强动力。看过各位茶艺师的表演,诵过老和尚的诗偈,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喝这杯茶一样,有不同的体会。从禅宗来讲,禅是不立文字的,是不可言说的,但是,还是能通过一种形式来启发大家的。我想,这个茶也应该是这样的。

大家知道有一本书叫《指月录》,柏林寺有一个大厅叫“指月楼”,为什么叫“指月”呢?如果说我们不知道天上的月亮,要通过手指,可以因指见月。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茶,来因茶见道。茶是清净的、是清新的。茶的味,可以使我们安住下来,在安住的过程中,来把握、来进取,那么所谓的悟道也应该是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启发。所谓明心见性,心,就是说我们这个心的状态,心是念念不停的,有善念、有恶念,就好像茶一样,有红茶,有绿茶。那么这个心的善念和恶念是它的相——相状、表相,那么心的性是什么呢?茶有红茶,有绿茶,它是它的味,也是它的相,那么它的性是什么呢?我们要明心见性,要品茶,也要来悟性,那么这个性怎么悟呢?要说难以表述,但是只能通过一种启发、启迪的形式、比喻的形式让大家来因指见月。因茶悟道,就是在这种平净的、清净的、祥和的状态之下,把它延续、展开。

我们也讲平常心是道,赵州禅师的开悟就跟平常心是道有直接的关系。平,就是清净的,跟我们的茶味是一致的。那么茶呢?从字意上来讲就是保持的、平衡的、平稳延续的,所以如果我们能把茶的这种状态保持下去就可以不离道。

有一个故事说日本的一个禅师,有客人来了,这个禅师就吩咐侍者说:“你去取茶粉去,用茶粉泡茶来接待客人。”大家知道,我们在宋朝以前喝茶都是喝的茶粉,到现在就简化了,但是,在日本还是喝茶粉的。那么这个侍者就去找茶粉,结果没找到,茶粉喝完了。侍者回来就对师父说:“师父,没有茶粉了怎么办?怎么接待客人?”师父说:“没茶粉,面粉也可以呀!”那么,禅师就用面粉泡茶来接待客人。如果我们能体会到面粉泡的茶也有这种清净、清凉、清雅、清和,那么同样它也是道。

刚才就说红茶有红茶的味,绿茶有绿茶的味,那么赵州茶是什么味呢?赵州茶就是平常心的味。这个心是平静的,是清雅的,如果能保持,能延续,这就是道。所以,净土宗讲一心不乱,禅宗讲明心见性,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念一句佛号,不是念一句就结束了,而是要依此延续下去。那么延续下去的状态又是什么呢?我记得有一次在柏林寺问禅寮,那一天,师父接待客人非常多,从早上一直接待到中午,中午吃完午饭还有客人,快上晚课的时候还有客人来。客人还没有到,我就希望让师父休息一下。师父平时的精力是很充沛的,他的精神总是那样的饱满,但是,已经接待了一天的客人,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感到非常疲劳了,估计师父也应该是疲劳的。于是,我就对师父说:“快上晚课了,还有客人来怎么办?”师父说:“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呀!”其实,师父的心就是清净、清雅的,它在平的前提下保持常,就是平常。

我们拥有了平常心有什么作用呢?就是能够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我们修道的作用就是要“觉悟人生”,同时来“奉献人生”。我们通过喝茶来悟道,然后就以奉献的精神来各做各的事。通过今天的禅茶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师父的理念,在提升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方面,师父首先强调我们个人的品德,通过修道喝茶,来提高我们个人的品德,然后落实到家庭的美德,再普及到社会的公德,作为我们出家人,我们还要提升自己修道的道德。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要提高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我们出家人要来提高个人的修道道德。

阿弥陀佛!

汪涵的茶味人生


在汪涵心中,茶是最适合一个人喝的,两个人是顶点,三四个人根本就不是喝茶,是聊天了。茶也是可以静静跟它交流的东西,它可以让人安静,跟酒令人高涨不一样。

▲汪涵人物照

想和它相互思念

汪涵爱喝茶,研究茶道佛经,特别爱看木心的书。对于汪涵来说,喝茶其实很简单,只要不破坏茶的味道,都可以。

要说讲究,可能是水,他泡茶的水,是广西巴马长寿村的一条小溪的水,也叫可滋泉,托朋友每个月运十几箱过来,仅仅只是用来泡茶。

问及为什么偏要用这个水,最初有朋友在那里,了解到像巴马长寿村那样纯净的水不多了,泡茶喝,挺好,也就一直坚持下来。

▲汪涵在他的“培荣书屋”待客

既是减压,又是享受

强大的工作力度下,茶是帮助他减压的一种享受。他坦言道“茶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跟它达到一种“互相思念”的境界,我希望喝懂它,它也希望我了解它,这是一种何等平静窝心的感觉啊!”

真正懂茶的人,面对人生,更多的是一种淡然。曾有传言台里想让他当副台长,他拒绝了。喜静的他不喜欢北京,不喜欢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地方,不是不能拒绝诱惑,而是喜欢享受孤独。

其实人生就像茶一样,无论是从茶叶的选择,泡茶的手艺,还是品茶的心境,到最后都还原成一个最原始的动作,把茶杯端起来,喝掉。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就像汪涵一样,专一一种水,“如法炮制”淡淡茶味人生。

▲汪涵擅长左手写书法

最摩登的古代人

这个有着过亿观众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名利场里翻滚、尽尝人间烟火的背后,却是“不合时宜”的清高、疏离与自在。“要懂得享受孤独。”

抗拒电脑、抗拒微博——很多人用这些东西和看他的节目一样,“本身是在填补内心的寂寞,因为他们不懂得享受孤独。寂寞是心里空虚到一片落叶掉到肩上,你都会无病呻吟。他得益于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湖南广电这个平台上,凭借天赋、努力和机遇,一路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台上,他是游刃有余的湖南卫视当家主持,妥帖、老到,带来无数欢笑;台下,他是面面俱到有口皆碑的好男人,念佛、喝茶、看书、练字。他染尽人间烟火,却不为俗尘所扰;他向往散淡闲适,但仍有现世悲欢。时节正好,对汪涵来说,未来还在大路上。

祝愿他用巴马可滋泉水冲泡的茶味人生旅途中,永远淡淡的茶香满溢。同时思索当下的我们,是否在学着懂得取舍,懂得选择,今天的我们选择用什么水来冲泡我们的人生,是享受孤独,还是渴望万丈光芒,无论是哪种,都别忘了回归最原本的自己。

傣家的三味茶


竹子是傣家人的芳邻,也是给他们带来福分的植物。他们不仅用竹子作为建房的资料,还把竹作为喝茶的东西,锯下一节节竹子,就是绿色的杯盏。

傍晚,洲工商局的搭档把咱们带进傣族村寨,迎面走来位头插鲜花,身穿乳白色紧身衣,腰里淡黄色筒裙,系银腰带,名叫玉罕的傣族少女把咱们引上竹楼。波淘(老大爹)在楼梯口面带笑容欢送咱们,让咱们进屋落坐。一个火塘上水唱着歌,象欢送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波淘刊已为咱们预备着“竹筒茶”。

玉罕将已晾干的春茶,熟练地装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给“波淘”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约6-7分钟后竹筒内的茶便软化,“波淘”用棒槌将竹筒内的茶冲压后,又填满春茶烘烤,这样,边烤、边冲、边填,直至竹筒填满冲紧停止,待茶烤干后,剖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随即约请咱们来到凉台上的小圆竹桌旁坐下,玉罕一碗碗将茶水捧送给咱们。这种“竹筒茶”喝入口中,既有竹子的幽香,又有茶叶的芳香,十分可口。

竹筒茶是居家茶,曩昔一直是傣家人款待进入家门的客车人用的,物质年代,啥都可能成为商品,就是竹筒茶也不破例。在一些餐厅,一些茶室,都有秀丽的少女给你泡制竹筒茶,仅仅每一次端给你香味袭人的竹筒茶,都得付不少的小费。

花茶是傣族同胞又一味茶,也是到西双版纳的游人心醉的一个饮品。傣族同胞制作花茶的桂花主要有金桂、丹桂、银桂。桂花香气浓艳,常常能随风飘荡,往往有一树桂花一村香的说法。桂花香味稠密而典雅、耐久,无论制绿茶、红茶、乌龙茶均能获得较好的窨花作用,是一种多适性茶用香花。傣族同胞爱花,小卜肖的姓名大多与花相联,节日里的头饰不是金银玉器,而是一束精当的鲜花。就是在喝茶上,男人也把花置入其间,让花香醉到心上,把花的容颜留在心间。所以跟着桂花的入驻,茉莉、玫瑰等花也被人归入茶叶,在民间的杯里,仍是典雅的席宴,都会看到花在香茗里的芳踪,都能闻到春天在水里的滋味。

傣族同胞喝花茶,很有考究,白叟喝的是桂花茶,年轻人喝的是茉莉花茶,谈恋爱的人喝玫瑰茶,而桂花茶又都分了等级,金桂是上等品,只能年岁大的人喝,银桂是次品,必定岁数的人就可以喝,丹桂更差一砦些,只需结了婚都可以喝。茉莉是结过婚的女性喝的份,玫瑰茶就只有年轻人用了,不管小卜肖仍是小卜冒,初约的当地必定要用玫瑰茶,就是谈不到一块,也要在玫瑰茶与玫瑰茶的交杯里分手。

柠檬茶,其实是爱情茶,是傣家“三味茶”里最绚丽的一味,也是最让游客难忘的一味。有一篇小说是写西双版纳爱情故事的,姓名叫做《悲伤柠檬茶》。故事讲的是一个上海知青,在喝傣家小卜肖泡制的柠檬茶后爱上了泡茶给他喝的小卜肖,后来成婚,再后来却跟着许多上海知青回到了上海,把当年那个给他泡制柠檬茶的小卜哨丢在版纳。日子象澜沧江水,一刻不停地向东流去,流走了他们的爱,也冲散了一个家庭,当某一天的傍晚,这位已是某公司司理的上海知青来到一家茶室,喝了一杯柠檬茶之后,居然哭了,他回到西双版纳,人回来了,最终他竟把他的公司也搬来了,在澜沧江一步一回头的当地,他的工作得到开展,他的爱情重又蓬勃生机。

秀丽的西双版纳栽培着许多柠檬树,每一个果子都能泡出一对恋人。柠檬茶通常是款待游客的,一杯柠檬茶想留住那些酷爱象脚鼓的客人。

不知禅味 亦即不知茶味


如果说寺院钟、鼓、磐、钹、香、板为眼、耳、舌、口、鼻、身所设立之法器,那么茶盏、茶汤则为心之道具,禅之羽翼。

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的弟子村田珠光曾阐述其茶道要义:“一味清静,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相接之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及天下泰平。”

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将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精髓和盘托出,其化神奇为平淡的语言造诣令人叹服。

禅最大的特点是一种真善、顿悟、自然、超越,而忌人为和做作,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陆羽乃茶人开悟的先驱。

这一切源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底蕴上有同样内涵:阴柔、静寂、清旷、安详而又端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

法喜禅悦并非出家人的专利,亦为茶人之一大精神享受。

先有禅定后有禅宗;先有茶人的以茶明德,以茶助悟,后才有《茶经》问世。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琴韵茶味》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