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一排麻雀挤在细瘦的枯枝上,瑟缩在寒风中,它们的眼睛盯着地面某处,指望发现一粒食物碎屑。

麻雀只是路上的风景,我的目的地在一幢白色的大楼里。

这是一间清爽简朴的茶室,每次当我敲打那扇铁门时,必有一股欣悦之情涌将上来。

竹桌上铺了一块玻璃,上面摆着黑檀木的茶海,小巧的茶杯,瓷白的盖碗,形态各异的茶宠,茶香袅袅,它们搭救了我的冬天。

易于陷入冷漠和寂灭的冬季,寒冷的海风殷勤地造访,北方淹没在荒芜里。忙碌之余,闭上眼睛,除了冥想还剩下什么?

最终,交流拯救了我,而茶室催生和完美了交流。

铁观音爽利的清香钻入鼻息,迅即擦亮眼睛,浑身猛然一震,凌厉清澈的香味,慵懒和怠惰遭到驱逐。我复习了青草的芳香,还有散布在春天的空气中的微醺。

它的鲜美,几可媲美海鲜,不舍得咽下去,希望它的芬芳长久地留在口中。

红茶是老友样的感觉,正山小种,丝丝入怀,温暖如阳春三月。身体深处正在复苏,被唤醒。我知道正山小种这名字才不过几个月而已,前几天在一本小说的第196页上偶然看见主人公要煮红茶正山小种,吃惊不小。这本书的名字是《回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德国作家施林克的新作,他的小说《朗读者》曾广受欢迎。看来德国人知道正山小种要比我早得多,对自己的孤陋寡闻万分惭愧啊。

眼光落在着红衣的泡茶的女主人身上,她在自己的位置上自信而娴熟。灵巧地注水,斟茶,应答自如,巧笑嫣然,她还未意识到自己应付谈话的技巧已炉火纯青。

女主人举起玻璃杯,请大家欣赏青绿的茶色,铁观音泡出的茶水有一片葱绿的影子,产自福建安溪的上乘铁观音,色香俱佳,仿佛从武夷山的青翠中裁下一小片,化入杯中。

在我的位置上,可以看见对面墙上的两个大字“茶缘”,以茶结缘,促膝雅室,不由得联想古人围炉夜话的场景,一个空间,一杯清茶,一些人。

此前我不谙茶道,也曾在某茶室某咖啡厅潦草地喝过一些东西,我只能用“喝”这个字,它们离“品”有遥远的距离,那些碗里泡过的,只是徒有茶的外表的玩意,内涵则乱七八糟,粗糙含混,严重败坏了品茶的雅兴。

茶桌旁,挤在一起的是一群人到中年的人。皱纹,脱发,眼袋,肥胖,腰肌劳损,血压高,血糖高等等,对他们的身体多方夹击,他们的人生已经过了辉煌的正午时分,他们的心理上时不时会有点小郁闷,好在每个人都有一个唤作“阅历”的收纳箱,只需从这个收纳箱中取点打趣的边角余料,生活便立即重新灿烂起来。

茶桌上的故事,有时很遥远,场景也千奇百怪。

有个雪夜,一位朋友说,那是在内蒙的一个不大的饭馆里,就在草原的边上,他和几个朋友围坐在火炉旁,窗外寒风呼啸,火炉上炖着羊肉,咕嘟咕嘟冒白气,肉香弥散在空气中。他们搓搓手,满上衡水老白干,羊肉入口即化,散发着只有草原上的羊肉才有的甜香。67度衡水老白干像小火团,在口里、食管中、胃里燃烧,周身暖烘烘的,精彩了这个原本寂寥寒冷的草原之夜,这个晚上会让他铭记一生。

另一位女士的经历有所不同,她曾在瑞士留学,那个曾被耶利内克、迪伦马特描摹过批判过的瑞士。只需听到日内瓦这个名字,脑海中立刻跳出一些景象,雪山、蓝湖、尖顶的山间建筑、一尘不染的空气,她在日内瓦上学。

她常从瑞士探访法国,途中需要搭乘一种公交车,车上没有售票员,乘客自己买票,途中偶尔会有查票的,一旦被发现逃票将受到重罚,在她买票乘车的经历中好像没遇见查票的。有一次,她上了车,这次有所不同,她没买票,车子到了法国边上,她透过车窗一看,发现路边有两个人,他们拦下车子,上车检票。可以想见,当前面的乘客检票时,她心里有多么惶恐不安,这时候既不能跑也不能补票,一切都是徒劳。她被罚了款,罚单会寄到她的住处。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此后将永远追随她,难以忘却。

尴尬出现在回忆中时,常常会引来笑声。

岩茶上来了,铁罗汉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说,原来此茶在东南亚一带广受欢迎,它奇异的香味十分霸道,在我对茶香的记忆中位置显赫,和烟小种一样经久难忘。

为什么叫正山?为什么叫小种?有人问。

正山是指一片区域,这里出产的茶味道纯正,叫正山是为了区别于别的地方,别的地方叫外山,地域不同,茶的品质也有高下。

主人边品茶边释疑,主人早年习武,拥有柔道黑带,虎背熊腰,性情爽直,易于相处。

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长日清谈,寒宵兀坐,清赏遣怀,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一方小小天地自得其乐。

茶香扑鼻,这个冬天多了些暖意。

扩展阅读

我的青春一杯茶香


家父爱茶,家中日日弥漫茶香,尤是春天茶季到了,新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这清香便沁入了我的童年。

也许是童年种下了茶根,这茶的力量便引导我来到茶的世界。

2007年,不经意间看到《茶博览》上面写着“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这八个字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既然爱茶,怎能不去茶都看看?

与茶结缘,真的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愿望,一个心境。

那年我来到杭州时,正值金秋十月,桂花香漫杭城,丹桂与茶竞相飘香,有桂树的地方必有茶舍。我来到这座充满茶香的浪漫都市,走入千年以前诗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访过父亲心仪多年的龙井茶村。记得从喝第一杯茶开始,我已知道,这就是我愿意留下的地方。

生命里最深的眷恋,那是难以获得的内心安静。转眼间八年过去,我从爱茶、寻茶开始,有幸识茶、学茶,再进入事茶、敬茶……这一条青春路上开满茶花,四季岁月弥漫茶香。有朋友问,这些年有什么收获?我笑应说:

我的青春一杯茶香。

与茶结缘,其实是与茶人结缘。有幸来到“你我茶燕”这家茶馆,结识茶燕主人倪晓英。与其说她是我们的倪总,不如说她是我们青春路上的老师。她教会我们如何用心泡好一杯茶,更教会我怎样认识茶人的人生;她给了我一个事茶的舞台,更给了我一个茶人的大家庭。沐浴这茶香,感受这如家般的温暖,在这里我学的很多知识都将终生受益。使我受益匪浅。

又是一个金秋十月,也许十月是我的幸运月。在倪总的鼓励下,2011年10月12日至14日,我参加了杭州市茶艺技能大赛,顺利通过了理论与操作考试及自选茶艺比赛。

这不仅仅是茶艺技能的赛事,而是茶道精神的诠释与表达,也是茶文化的代代传承。我们茶燕人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项赛事,并通过这一活动学习了更多东西。如备赛期间,发生了很多令我感动的事情。首先茶燕对赛事提出的目标是创新,从茶艺主题到茶席设计,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为了营造杭州江南水乡的主题氛围,我们走了很多地方,找了好多家店铺,才找到与茶席设计相符合的湖蓝色台布和桌旗布料,又根据茶桌尺寸,再请裁缝加工制作。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想要做到精益求精,却不容易。

茶具的选配,亦花费心思。茶具是一套好茶艺的重要载体,是茶席设计的核心。为了能使整套茶席更加完美,我们着实花了一番心思,一一翻遍了倪总多年来收集和珍藏的茶具。一件件拿出来,擦拭,摆放,思量……直到满意为止。

每当我们找出一件茶具时,倪总都能如数家珍般,讲出每一件茶具的来历,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其中的许多茶具,都是倪总的恩师们忍痛割爱送给倪总的,还有很多是中外茶人相互交流时,赠送给茶燕的。此时,我们仿佛不是在找一件器具,而是聆听代代中外茶人源远流长的茶道传承。经过几天的忙碌和反复琢磨,当一套完整满意的茶席设计好时,我如释重负,但又感觉心里沉甸甸的。那不仅仅是一套茶席,而是一位位真茶人认真专注的茶心。除了责任,我顿时多了一份对茶具的敬畏。此后,无论在茶馆还是在家里,我再也不敢把茶具乱放,因为内心已存了对它们的虔诚。

即使是一段茶艺解说词,也不能轻视。从初稿到定稿,我们逐字逐句地一遍遍修改,字字斟酌,不敢半点马虎。至于后期的动作练习,更是应了那一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

熟知茶性,用心去泡。一个好茶人,功夫只在一杯茶中。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有这样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叫做“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醉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是由于人们空腹饮了过量的浓茶而引发的反胃、乏力的现象。这种现象是茶使人的血糖和血压降低,钾离子增加所导致的结果。但我以为,这对联所说的“醉茶”,并非指这种生理上的“醉茶”,而是指精神上的“醉茶”。

神层面上的“醉茶”,是一种心灵上的陶醉。试想,约三二知己,闲坐雅致的斗室里,手握洁净晶莹的茶具,鼻闻阵阵的茶香,让人仿佛进入了“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仙境,哪有不醉之理。但这种醉,也可以说是一种感受,一份心情,以及环境、氛围所营造出来的结果。换言之,是茶不醉人人自醉。

茶”的境界并不是人人可以获得的。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这里说得很清楚,要享有“清福”,一要有工夫,二要练(也就是多饮和多听专家的品评)。对于一个还要为生计奔波劳碌,或不需要奔波劳碌而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的人来说,茶只是一种偶然用来解渴的东西,是牛饮。同一盏茶,贾母和刘姥姥会饮出不同的滋味来。能对茶产生“特别的感觉”,除了跟品茶的环境和品茶的经验有关外,还跟品茶者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气质、修养等诸因素有关。

有些多余了。但在未能被茶所醉之前,酒也是我们的必需。从两者的特点来看,茶与酒又各擅胜场,不可互相替代。

酒是感性,茶是知性;

酒是诗,茶是哲学;

很浪漫,茶很古典。

但对于饮酒过量的人来说,醉往往是一种麻醉,是一种逃避,是暂时的解脱,酒醒之后,内心的痛苦并未消除,“借酒消愁愁更愁”。即使因喜庆而喝醉了酒,酒醒之后也是一片空虚,快乐的心境早已化为烟云。而醉茶,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是一种超脱,它可以让人从心底里把烦恼消除。醉茶与醉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茶亦醉人何必酒”,并非是否定酒,而是旨在提倡一种更理性、更高雅而又更有益于身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富足和休闲的人多了,因而醉于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嗜酒,特别是酗酒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少了。

我的茶生活


我大抵算得上喜欢喝茶却很难喝到好茶的那种穷人。有道是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倘若家里少了茶,我是必须到外面去购买的。尽管我的日子比较贫寒,但如果哪天嘴边少却了淡淡的茶香,便会感到生活丢失了些许有意思的滋味。

其实我喝茶的茶龄并不长,经历也不怎么值得炫耀。因为出生在北方贫困乡村的我,对茶叶是比较陌生的。我到15岁左右,还不晓得茶叶是什么样子。家在农村,父母经常为一大家子人填饱肚子发愁,哪里还有闲钱买茶叶喝呢?

依稀记得那时家里来了客,顶多是倒上一碗白开水。在我少年的心目中,喝茶是悠闲自在的城里人的享受,跟我们乡下人八竿子打不着。第一次接触茶,是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是在一位家境较为富裕的同学家品尝到的。不过那时并不觉得茶水怎么好喝,只是觉得满嘴的苦涩。或许是咱们穷人命苦,无法接受这奢侈的贵族般的生活方式吧。

我养成茶瘾,是大学毕业到新疆工作之后。尽管那时收入不算高,但无须为生计发愁。因为生活在城市的人群中间,因为西北的少数民族喝茶成风,因为“近朱者赤”,渐渐地我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不过那时在新疆喝的也不是什么好茶,而是大众化的砖头般的茯茶,好大的一块,需要用手扒开慢慢享用。茯茶是用茶叶梗儿切碎制成的,但茶味浓香,喝起来有助消化之功效。在维吾尔哈萨克人家,饱食一餐牛肉后,美美地喝上几杯茯茶,感觉确实不错。

在我看来,新疆最好喝的茶莫过于奶茶,不过奶茶在边城不易见到。我多次去过西北草原,因此有幸喝到了奶茶。在哈萨克同胞的毡房里,放牧为生的哈萨克人嗜茶如命,除了家家喝奶茶外,茶还是待客的上品,到哈萨克人家做客,不喝奶茶是说不过去的。热情的主人欢迎远方来客,必杀一头羊,然后沐浴夕阳,坐在开阔的毡房外,燃起一堆熊熊篝火,大家围着大盆装的煮羊肉猛吃一顿,其气氛十分融洽,令人回味无穷。饭后便是喝奶茶了,女主人提着一小铜壶奶茶,一一给大家斟满。奶茶除了可以开胃外,还有丰富的营养。

边城十载,我和茶结下了莫逆之交。尽管收入不丰,但几块钱的茶资还是付得起的。一块茯茶,大抵七八块钱吧,可慢慢享用一个多月,既经济又满足了喝茶的嗜好,两全其美。大雪纷飞的冬日,若有好友光临,泡上一壶茶,一边神侃一边饮用,可谓其乐融融。

我那时出席过几次像模像样的会议,故有幸喝到比较名贵的茶,诸如龙井茶、君山珍茶、大红袍等,但喝时并不知是名茶,因此味道几乎同普通茶无异。后听说是名茶,且价格贵得令人咋舌,便感慨不已:咱们小老百姓,能有粗茶喝喝就不错了,上千元一斤的名茶,我一个月薪水还不够呢!咱消受不起。

来到南方,我茶趣大增。不仅是天气炎热的缘故,更多的是南方的茶好喝,而且价格便宜。我比较喜欢喝乌龙茶,尤其是对安溪的铁观音情有独钟。我不喜欢练功般的功夫茶,用牛眼睛般大小的花碗,慢慢地呷,实在没劲。

每日中午,我会泡上一大壶茶,然后徐徐斟入普通塑料杯中,一喝就是两三杯,洗脑清目,竟然格外受用。当然有时兴致所及,我会在夜晚泡上一壶浓茶,直喝得悠悠然飘飘然,让自己发思古之幽情,念天地之悠悠,自有一番妙趣。或翻上几页闲书,或信手涂鸦,茶便成了我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喝茶能喝出好心情,能品出生活的真味——或甘美或苦涩,本是我始料未及的,何况一杯热茶入腹,还能清心健脑呢!那种淡淡的优雅的芬芳通过味蕾,让我在安静的夜里,获取一种恬淡似水的安详心境。于是茶不但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滋养了我的精神绿洲,而且还拓宽了我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今生今世,能与茶相伴而行,应该是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

感谢茶,给我平淡无奇的生活注入了缕缕芬芳,使我留住了一些淡而有味的鲜活的生活气息。其实茶就是生活最好的写意,可能苦涩,但一经细细品味,便会感到一股香醇渗入丹田,涌进血脉,让你体验到生活的底蕴和至极的快乐。

我不懂茶,茶却很“懂”我


喝茶,仅是喜欢而已,很多事情都是“在趣不在理”,趣味远比理由更能让我倾心。一切皆因喜爱而生,适量地饮茶能够让我的心更加安静、纯净、稳定,茶能消去浮躁、清理身体、给予我平稳且持久的能量。

我很享受泡茶的过程,在与茶与水的互动中能够领悟一些禅理,这些感悟是来自于茶水与内心的交流与互动。人与茶之间无需言语,仅仅通过水这一媒介就可以完成一次心灵的对话,在泡茶的沉默过程中,能够让默契发生,真正的沟通不需要用废话建立,我与茶之间虽无需言语,却可以通过水进行无阻碍的、自由的沟通,语言的终极是孤独,沉默反而会开启那扇“紧闭的门”,让心豁然开朗。

喝好一杯茶是静心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一杯水上,把分散的心回归到一点的专注上,养生便不只是杯中的茶水,而是我的心,其实照顾自己和养生的基础,就是要调理好自己和水的协调性。

水,能够解身体之需;茶,能够治心灵之渴。

专注于茶汤,一如直视内心,茶汤的起伏变化,就像呼吸吐纳一般自然,同一款茶,茶汤的味道因人而异。茶汤是茶人内心的反射,情绪与素养都会影响到茶汤的表现。心安静时泡出来的茶,是一种味道;心浮躁时,又是另一种味道,可谓心情如何,饮一口茶便知——仿佛茶水比我更清楚自己的心情。

很多人都在强调要“懂茶”,其实我觉得我一点都不懂茶,而是茶在“懂我”。

至于我为什么喝茶,是因为在一杯茶中会不小心瞥见众生……茶树是接受了阳光雨露得以生长,属自然之物,所以杯中不仅仅是茶和水,而是很多生命的合体,更有山川景象和各种虫鱼鸟兽,容纳了这么多的自然精华,叫我不得不爱。

在习茶的过程中,它带给我无穷的想象力和写作上的灵感,习茶令我的内心愈加沉静,同时也为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行茶事就像画画和写作一样,可以在现实之外的另一个维度里任心驰骋,充满乐趣。

适度地为生命留白,适当地沉默能够储蓄能量,闭上眼睛,合上嘴巴,才能打开心眼,以安静打通身体的脉络,以调养自己的身体,平稳身心,让自己与自然、与大地、与宇宙建立和谐共存的关系。

我的心中有一间“茶室”,室内陈设均由想象生成,有时身在茶室外,手边没有茶具,但茶事依然可以在心中进行,每次在心中行茶事更要庄重、平和,因为它在意念中发生,行茶事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态度,道理很简单,你对它温柔就是对自己温柔,对它粗暴就是最自己粗暴。

如果心中有间茶室,那么即使手边没有茶具,依然可以在意念中完成一次庄重的茶事礼仪。这个想象中的礼仪,它的作用就是能够让我平静,保持心情愉快。

感谢茶,让我悟到了很多很多......

我的外号叫“茶杯”


不好烟,不好酒,好茶。

工作一直是文案,好茶首先得提神。烟酒茶都是提神的东西,不沾烟酒的人如何提神?问高人,高人说:“我就喝茶。”象棋大师柳大华下棋必喝茶,棋不顺时,就端茶杯,遇大赛,看到柳大华就看到他的茶杯。

从此就喝茶,年轻时喝茶没什么讲究,有茶叶就行。喝久了,喝习惯了,偏爱菊花茶,每次都买上好的野菊。泡茶时,比例自己把握。上火了,菊花就多放些,火泄了,菊花就少放些。经常在电脑前码字,菊花茶也有养眼的奇效。

我喜爱哪款茶叶,必到产地去看茶树,看茶树生长的环境。我是湖北人,家乡附近最好的山区是五峰,那里产茶。五峰经常有野物被活捉了到菜市场卖,我瞧那野物,比如野鸡,眼睛有神,羽毛闪亮,见人就扑腾。于是我就联想那山有多高,水有多清,树有多密。

单位一放假,就找空跑到五峰去考察。车在山腰跑,雾在山谷绕,看不到茶树;雾散了,才发现茶树就在雾里。近看茶树,叶尖细嫩得令人疼爱,阳光一照,茶绿得沁人心脾。再看树脚下,没有人工肥,腐叶滋润的泥土散发出清凉的芬芳。我如此看重茶叶的质量,是因为人一天喝的水比吃的饭多,茶水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身体的素质。

人说烟出文章酒出诗,我没试过。我要说的是,茶出文字材料。如果说文章和诗是神来之笔,那么文字材料就是苦活,白领做的苦活。十年文案,我发现同行中有八成以上是茶君子。究其原因,一是办公室禁烟,二是茶更能为文案解乏。不敢揣度别人的感受,我只说我的菊花茶。

茶的享受,从泡茶始。配茶、冲水就是一种休息和愉悦,枯燥的办公,调剂出生活情趣,就是一种享受。我经常听到办公室隔壁的领导在办公室偶尔五音不全地哼歌,正是他离开电脑准备泡茶的时候。茶,让人一下子轻松了,放开了。茶只要沏上了,喝不喝,都会跟茶开始产生交流。时不时要揭开茶盖闻一闻、瞧一瞧,茶水的一丝清香,茶叶的一点绽放,都是语言,是茶在说话,让独坐电脑前的我,不再孤独。乏了,喝一口,清香入腑,有美食感。写着写着,也许忘了什么,喝一口,就又想起来了。头儿要求加班,猛喝几口茶,怨气也就下去了……

喝菊花茶对我身体带来的好处,也多次在QQ空间与人分享。首先是我的视力比一般人要好,人到中年,许多同行都戴眼镜了,我没有。菊花茶对缓解视力疲劳,是有医学依据的。但这种缓解非常轻微,只有长期坚持喝一种茶,才能见成效。再就是扁桃体,文案的职业病之一,就是扁桃体经常爱发炎,特别是有烟史的朋友。办公室的老许,抽空就要跑到卫生间抽一口的,以前老听他喊咽喉疼。自从被我搞成“菊花茶友”后,扁桃体就安分了。我也是这样,扁桃体和整个咽喉部位,一直没半点毛病。再就是气色,搞文案的走出去最显著的标致就是气色不好。茶水有规律地有效补充,让我的气色一直很好。

喝茶,也缓解了我的生活节奏。上卫生间都要一路小跑的快节奏时代,要把节奏慢下来,还真不是件容易事。但茶文化天生就是慢生活享受,茶水是泡出来的,茶味是品出来的,热茶是要慢慢喝的。与茶对话,你需要斯文,需要空闲。当我们活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的时候,茶让你安静下来。

我生活中的许多灵感和创意,都是在阳台上品茶时想出来的。我空坐着,老婆有事会叫我,但我喝茶的时候,老婆是不打扰我的,她不认为我在喝茶,认为我是在补充能量,跟吃饭一样。

当一个人的爱好成为习惯时,也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或彻底融入了生命。好酒者年老时没了名字,叫“酒坛子”;我现在没怎么老,也有了外号,叫“茶杯”。

杨仕冰:说说我的茶事


近十年的茶龄,对于89年的我来说,似乎不那么短。每当有人问起我,你怎么也喝茶时,我总是乐于告诉她们我喝茶很久了,我是个“茶隐”,也有“茶瘾”。

很久以来,我都想写写关于自己与茶的事,一直没有思绪,但回想起来它总是伴随着我的成长。

有人说,只要与茶有关就能成为茶人,我很欣喜我能被列入其中。

小时候,还不知道茶是什么,只知道外公每年春天都炒茶,还一年四季用茶泡饭,也许这就是我对茶的童年回忆。

读大学时,我来到了昆明,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的茶故乡,在这里我学会喝茶,并且一直相伴至今。还记得那时,学校有个创业协会,他们开办了一个茶吧,一边卖书一边卖茶,我和里面几个成员甚熟,常来常往,于是开始了解茶,开始了我的茶旅程。

工作之后,我发现我愈发喜欢茶,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总是泡茶,然后喝上一杯,心旷神怡。更幸运的是,我认识了亲爱的刘,她和我一样嗜茶,不但和我分享好茶,还带我更深的认识茶。其中,我体会了采茶,也亲手制茶,当初只为兴趣的初衷,也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我仍然每天喝茶,它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中领悟并不深,只知道喝茶是我的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我愿化作一片茶叶,绿绿的,可以回甘,最后怡然。

今年外公九十岁了,仍然炒茶,而且只喝自己炒的,喜欢外公的坚持,所以我也会一直坚持喜欢着。

图文/杨仕冰

我眼中的陈启富


我眼中的陈启富

陈启富在一张硕大的画桌上专心致志地画画,窗外淅浙沥沥的小雨并没有影响他作画的心情,我手托着腮,在画桌的另端安静地看着他。这次算是见识了什么叫下笔如有神,不到会儿,朵恰似在风中绽放的山茶花跃然于纸上,他仔细看了几眼后,满意地对我说,“好啦,走,喝茶去。”

知道陈启富是在“首届中国普洱的辉煌历史。在巍峨的普洱城墙之外,就是派云南的自然风情,或浓或淡的南方热带雨林散落画卷,问有流水益觞,赶着牛马的商队、放风筝的稚童……

《普洱府秋集图》局部特写

《普洱府秋集图》的名气在业界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活动的邀请,在一次活动上有位商会会长非常欣赏陈启富的才华,向他发出邀请,想请他留在商会并给予丰厚的报酬,但被他婉言拒绝了。我个劲的追问为什么,陈启富笑着说,“我是个家乡宝贝,北方虽然发达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但那里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连走路都几乎是小跑。再说了,很多艺术家不是都到云南来采风吗?我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采风了,去受那洋罪干嘛?普洱气候好,空气好,吃的生态,生活随意简单,我阳台下面就是绿油油的稻田,你们城里看得到吗?”说完我们大笑。

此时,屋外的雨小了些,我决定到阳台上看看,爬山虎的藤蔓沿着墙壁和铁栏攀缘而上,阳台四周成片的水稻在蒙蒙细雨中轻柔舒张。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报道中说,在法国你拥有一套市中心的豪华别墅并不稀罕,稀罕的是你能在郊外拥有间房前有树,屋后有水的乡村小屋。简单、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这不就是陈启富每天的所享受的吗?

【石昆牧专栏】我的茶气之道


未来能感受气感的人,肯定越来越普遍,就像2001年港澳台茶商一致不认同我推崇古树与干仓,08年批判我提出日本老铁壶优点,09年说我怪力乱神说沉香。自小能感受能量流动,08年至今提到气感时,一样饱受批评。只是批判之人,无法真实感受茶气,诚如无法感知心跳、喉韵,只能微笑而不与争辩。

经典普洱体系对于茶气理论认知,来自中医基础,而不仅只是单纯身体感受。中医论万物有归经,属性寒凉温热,归经十四正经、奇经八脉,属性与经络也为现代医学证实存在,只是少有人能像心脏血管一样感受到。

自古,茶是食品也是药物,自然也有属性、归经。典籍记载茶属寒凉,入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经络,但这是在普洱茶未出现之时。普洱茶归经更加广泛、深入,目前除五脏外,小肠、心包、三焦、膀胱、带脉等等亦入经。以致,只要是茶,就会有茶气,无论新老、生熟、大小树、制程、干湿、优劣,只是茶气走向、顺逆、旋堵等不同。

新茶寒凉,以膀胱经、肺经等较显,老茶以胃经、脾经等为主;无论新老茶,心经、膀胱经必走。任督脉则非必然,许多茶友误将膀胱经感受为督脉上行。若有农药化肥,主伤肝经、肾经、膀胱经等为主。甚或对脉轮有感受的人亦知,茶与脉轮的相关亦十分清析。茶的药理在身体作用,能感受到身体经络流动,甚至脉轮旋动,这即是经典普洱体系的茶气感受。

然古代人能感受与理解中医药物属性与归经,现代人身心繁忙、不清净,越难感受茶之气感。大概还要五六年才会些许人理解,尤其经典普洱体系内茶友为主。虽然已经有人在调查所谓气感,观之为停留在口感刺激性,抑或身体寒凉温热、酸麻胀痛,打嗝出汗等体感,而体感是经络行气之表象,并非真实体悟经络气感。但此仍为进一步感受经络气感之快捷方式,若再一步静心,应可体悟真实茶气。

若时常品饮有施打农药化肥除草剂之茶类,更会导致经络气滞,比不喝茶问题更大,因茶为至清至洁之物,能清理体内杂秽,若再有农药化肥,反而带入更深层,这也是为何经典普洱体系坚持洁净茶的原因。

感受到茶气,并非用来炫耀能力,而是能理解与分析怎样的人,在什么时候,该喝什么茶,藉以利益他人。真实体悟茶气之人,身体必然敏感而精壮,少近杂浊之物,此可鉴之。

石昆牧2014.12.30

陈志刚:茶叶是我的爱好


——记广州论茶西南赛区复赛12强之一

陈志刚“2012年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西南赛区复赛12强之一,大益茶授权专营店店主,十几年与茶叶的接触中,他与大益茶结下了一份浓浓的情,用他自己的话:“那份情真是没办法用言语形容,不管以后是怎样的情况和状态,我会和大益茶一起走下去,把大益茶的生意好好做下去”。

“我为普洱茶的那份细腻与质感所吸引”,2002年陈志刚在台湾朋友的带领下涉足茶行业,“在进入茶业行业之前,我做过很多工作,但总感觉每份工作都只是挣钱讨生活,没有那种归属感,直到十年前接触茶行业,相识了普洱茶,我发现自己找到了爱好,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底蕴、随时间渐变的细腻和质感深深吸引了我,我知道自己找到了那份工作的归属”。谈起缘何接触普洱茶,陈志刚的一言一语都能让你体会到,那种爱不单单是因为普洱茶生意给他带来了多大的物质满足,而是接触普洱给他带来了一种精神快乐。

“茶友间都知道,喝茶只能上不能下,接触过大益普洱茶,就不再愿意接受别的”,陈志刚说这就和“吃过好吃的食物,你就不愿再吃不好吃的食物”是一样的道理。随着对普洱茶行业的了解,陈志刚对大益的爱越来越浓,“那时大益在市面上就已经很出名,像7542、7572、8582这样的茶品一面市就受到众多茶人茶友追捧,那时进货渠道体制单一,只有金实茶叶市场那里有一个是个危机,但因为对大益的那份深情热爱,陈志刚选择了在整个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进入大益,现在回看,他觉得自己当时的决定很明智。谈到多年来做大益茶生意的心得,陈志刚说“以诚待客、以真心对待客人是最重要的,终端零售最关键的的就是耐心,耐心听茶友消费者的需求,用心、尽心满足他们需求”。

“和大益茶朝夕相伴,积累了自己对每款大益茶茶性的了解,泡茶时用心地去感受每一款茶的特性,将自己对每款茶茶性的认知不断融入实践,日积月累便增强了自己对每款茶之间干茶、茶汤、叶底差别的熟识”,谈到入围“2012年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西南赛区复赛12强陈志刚这样说到。

茶香有九种 懂香才懂茶


茶叶香气组成复杂,形成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品种、地域、栽培条件、鲜叶质量、加工方法等都会影响着茶叶的香气。著成品茶香气归纳为以下九种香气类型,不妨一起看看,你杯中的茶是什么香型?

1、毫香型

干茶白毫显露,冲泡时茶叶所散发出的特有香气,称之毫香。凡有白毫的鲜叶,嫩度在一芽一叶以上,经正常制茶过程均可能会有毫香。

茶叶示例:如银针茶一般都具有典型的毫香,另外部分毛尖、毛峰则有嫩香带毫香。如白毫银针、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2、嫩香型

茶叶的一种鲜嫩香气。凡鲜叶新鲜柔软,一芽二叶初展,制茶及时,会带有嫩香。

茶叶示例:各种毛尖、毛峰等,如都匀毛尖、紫阳毛尖、峨眉峨蕊、雁荡毛峰等。

3、花香型

茶叶散发出类似的各种类似鲜花的香气,按花香青甜的不同,又可分为青花香和甜花香两种。青花香香型可包括兰花香、枙子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金银花香等。甜花香的有玉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和墨红花香等。其品种很多,一般鲜叶嫩度为一芽二叶,制茶合理,会有一些花香特点。

茶叶示例:属花香型的茶有青茶、花茶和部分绿茶、红茶。青茶如铁观音、包种、凤凰单枞、水仙、浪菜、台湾青茶等有明显的花香。花茶,不同茶品有其各自的花香,其中以茉莉花香占的比例较大。绿茶中如桐城、舒城小兰花、涌溪火青、高档舒绿等有幽雅的兰花香。

4、果香型

茶叶中散发出类似各种水果香气,如毛桃香、雪梨香、佛手香、桔子香、李子香、香椽香、菠萝香、桂圆香、苹果香等等。

茶叶示例:闽北青茶及部分品种茶属此香型,红茶常带有苹果香,如白琳工夫、滇红工夫等。

5、清香型

香型包括清香、清高、清纯、清正、清鲜等。一般见于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制茶及时正常的绿茶等;另外,少数闷堆程度较轻,干燥火工不饱满的黄茶和青茶类摇青、做青程度偏轻及火工不足的,香气也属此香型。

茶叶示例:清香属绿茶的典型香,如竹叶青、恩施玉露、蒙顶黄芽;此外如清香型铁观音也是此香型。

6、甜香型

该香型包括清甜香、甜花香、干果香、甜枣香、桔子香、蜜糖香、桂圆香等。凡鲜叶嫩度在一芽二、三叶,红茶制法,可能会出现这些特点。

茶叶示例:甜香为工夫红茶的典型香型,如宜红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等。

7、火香型

凡鲜叶较老,含梗较多,制造中烘焙火温高、充足、糖类焦糖化。该香型包括米糕香、高火香、老火香及锅巴香在内。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有黄大茶、武夷岩茶等。

8、陈醇香型

像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和湖南黑茶,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伴随着持续的后发酵等一系列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出陈醇香型。很多普洱茶爱好者所推崇的“越陈越香”及“陈韵”,主要指的就是这类香型。

茶叶示例:属此类型的茶有陈放的普洱茶、六堡茶等。

9、松烟香型

凡在制造干燥工序用松柏或枫球、黄藤等熏烟的茶叶,一般具有松烟香。

茶叶示例:属此香型的茶有小种红茶、沩山毛尖、六堡茶及黑毛茶等。很多时候也是各种香型的综合呈现,可能以一种或几种为主。

茶香入室


日渐入冬,

一杯好茶

最是温暖人心。

虽说喝茶是桩寻常小事,

茶汤之所以香、甘、醇,

其实与水、与茶器、

与场所氛围

有着微妙的关系。

如今喜爱品茶的人们,

在家中收拾一间茶室

或布置一方茶席,

通过适度的装饰

与合理的搭配,

渲染一番趣味与美感,

即使并不精通茶艺,

也能将一杯茶,

喝出百般滋味。

11月对于习茶之人来说,是个忙月。天气渐寒,又到开炉日了。宋朝词人宋庆之写过一首《开炉日赋》:“……纸被添新絮,茶瓯煮细泉。虽云方寸地,春意一陶然。”可见这个时节,若是能在家烹上一壶茶,再小再简陋的屋子也仿佛有了温暖春意。

陋室也享茶

习惯喝茶的中国人,多多少少对茶文化之源远流长有所感触,对流派众多的茶道也怀有敬畏之心。喝茶若是喝得讲究,要有好水、好茶、好器,还得懂烹茶、懂品茶,有心研习茶艺的话,可谓“茶海无涯”。

但是实际上,享受喝茶这件事,并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与巨大的投入,最要紧的是慢下来,给自己找一个舒服的角落,好好拾掇一下,即使是在陋室之中,也能坐拥沁人心脾的茶香。

现代人的居住环境不尽相同,居家品茶的场所与方式也因人而异。有条件的专门开一间茶室最惬意,空间不足的也可以设一方茶席。再不济也可以为自己准备一套合用的茶具,像是泡茶用的壶、饮茶用的杯或碗、贮茶用的罐或盒,加上辅助的茶巾、茶针、茶荷等等。有时间的话,到处走走看看,也许就能淘到自己的心头好,然后坐下来,泡一壶茶,慢慢地品。

茶室与茶席

举办茶事的房间被称为茶室。作为茶室的房间本身并无特殊之处,唐朝以前,人们饮茶都是席地而坐。如果是正规习茶的话,茶室内应设有壁龛和地炉。整个茶席的色调以席面的色彩与纹理为基础展开,若是以原木或者大理石的台面作席,上面可以什么也不放,也可以辅以布、丝、绸、缎、葛等材质的茶巾,与竹草或荷叶编织的铺垫搭配,其纹理应与房间的其他装饰物构成和谐的组合。

早在宋时,人们就已将茶席置于自然之中。在花园或露台上设茶席,喝茶的环境与氛围便与在室内时截然不同。当然,设在室内的茶席,也可以有取材于自然或表现自然的艺术元素环绕周围,比如与茶艺共称“四艺”的插花、焚香与挂画。从现代家居空间设计的角度而言,无论是花卉盆栽、字画挂轴、屏风、布帘、竹匾,还是陈列古典工艺品的博古架与古乐器,都是为了营造茶室空间的别致雅趣而设。此外,茶室的设计还包括席面的布局与装饰、茶具的组合与搭配以及茶点的选择等等。根据个人喜好,茶室的空间可以有一个主题,通过各种道具的渲染与点缀,将茶事的仪式感烘托出来。

Q1.通常而言,多大的桌子适合用来作茶席?茶室的装饰色调上有何讲究?

A:茶室的茶主人位置与客人的距离,也是传达滋味的距离,不宜太远,因此茶桌宜小不宜大。茶室的色彩以最基础、最安全的大地色系为好,例如麻布、竹器、木器、陶器,都会与茶的气场很融合。

Q2.在家里设茶席,有哪些必备的茶具?

A:我比较习惯在家里采用干式茶席,壶下会有壶承,旁边放有茶巾、盖置、茶针、茶则。此外,还需要水盂来装洗茶水及茶渣。其实,初习茶道并不需要专门购买成套的茶具。有时候,我会用四处旅行拣来的石头或是小玉件来当茶针架,甚至拿植物盆景的底托来做壶承。

Q3.茶室中摆放哪些家具更合用?有哪些装饰物可以放在茶席中增添饮茶趣味?

A:想要让客人品茶有滋味,首先是要让人坐得舒服。有时为了美观采用和式桌椅,会让客人越坐越累,就无法专心品茶。家中的茶室不比外头的会所,我建议避免丝绸与水晶灯之类的闪亮物件,更多地使用自然元素与清雅的颜色,在柔和的基调下用小而精致的瓷器、玉器来加强茶席的细节,比较不会流于纷杂。在不懂插花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家中盆景剪一段小巧的植物花卉,插在桌边增添趣味。夜晚招待客人喝茶,我通常会点上蜡烛,关掉顶上的大灯。这样与朋友相聚时也会具有幽静茅草屋般的怀古情调。

我爱茶,而且还会上瘾


我喝茶上瘾是近来的事。前几年也喝茶,但那时茶于我不是必需之物,有亦可,没有也不会感觉缺少什么。喝得断断续续,只能说是“与君相识”。但我又认为茶乃风雅之物,为我喜欢,所以一旦得了机会,自然就要好好品味一番。

我所说的这个机会,指的是今年初春,由于工作关系在“茶都”信阳的一面时间。彼时正是新茶上市时节,一些朋友得知我在信阳,纷纷托我帮他们带新茶。我也就来了兴趣。在此之前,我还没有正儿八经地真正关注过茶的品质,多是得了什么,就喝什么,至于茶的味道如何,茶叶是好是坏,很少认真体会。记得当时司机小石带我,讲了一个真实的笑话。说是曾有一内蒙大汉来信阳,他朋友,临走自然要送二斤茶叶。为体现好客之道,朋友之情,小石送了数百元一斤的上好茶叶。谁知这大汉却不领情,回去不几天即打来电话,说送的什么茶啊?全是茶叶沫子!小石说,这朋友是不懂,信阳毛尖,顾名思义,茶芽越小,乃至状如针尖者,为上品。据说一斤特级毛尖含嫩芽3万余,需5名采茶女采一天,可见其细嫩珍贵。不过小石这下得了教训。后来他这个朋友第二次来信阳,临走送的就是从地摊上买来的十几元一斤的粗茶,泡开来,郁郁葱葱,颇有气势。这大汉果然十分喜欢,夸好茶。

这个小笑话让我第一次对茶的好坏有了形象的认识。但是小石的做法我并不赞同,他利用了朋友的不知。有人说茶是人中君子,这种做法我认为有失君子之道。

都说新茶好。得了新茶,我就想一改往日以解渴为目的,细品一番。泡在透明环璃杯中的新茶,经过两三番沉浮,惬意地舒展开来,很细,很嫩,碧绿之中还带有一点鹅黄。仔细一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香味直泌心脾。真的,那种香味不大说得清,只能去闻,去品味,去感觉。我曾去过初春的信阳茶山,见过那里的茶园。山青水秀,茶园氤氲在一片薄雾之中。在办公室里,反产于那里的茶喝上一点点,仿佛又置身于那里的青山绿水之中,又呼吸到了那里清新的究气。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泡上一杯茶,即使不渴。看不小的茶芽在水中舞着蹈着,慢慢张开,舒展如落落君子,看到那一杯澄碧,心里就静,就欢喜。慢慢地,竟这样上瘾了。坐在桌前,没有一杯滚烫的茶在手,就觉少了点什么,不能安心。

我的同事中许多是福建人,喜欢喝功夫茶。办公室永远有一套精美的茶具,以前都是他们泡,我喝。喝茶逐渐成瘾后,我开始自己动手。长期的耳濡目染,使我对那套复杂的茶具并不陌生,使用起来居然也像模像样。这更激发了我对茶的兴趣。前不久读了陆羽的《茶经》,方知单单一“茶”字,真是太有讲究了。从种植、采摘、加工到煮茶的水、盛茶的皿甚至烧茶的柴,都有一番讲究。古人称烹茶为煮泉,所谓水为茶之体,茶为水之魂,没有好水,那魂也就不可寻。以水为例,烹茶以泉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而烧水的壶则以铜质为最。了解了这些后,才知道我以前自以为对茶的“与君相识”,也是一种无知的见解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在我们老家,把白开水叫茶,喝白开水就是喝茶。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吩咐,赶快烧茶。风箱紧响,柴烟涌出,茶很快端上来。一看,不过是一碗略嫌浑浊的白开水,放上一会儿,碗底就积着一层白色的水垢。在我们老家,是没有喝茶的习惯的。只逢年过节,讲究的人家买二两茶叶,至多十几块钱,也看不出好坏,有贵客来了,抓一些放入茶杯冲开,认为这样显得贵气,更显示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马哲峰: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


导读:《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是马哲峰老师以美学的视觉审视普洱茶,分为五部分来讲述普洱茶的美,即:普洱茶的形态之美、普洱茶的汤色之美、普洱茶的香气之美、普洱茶的滋味之美、普洱茶的叶底之美,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人说茶中最难是普洱,我说茶中最美是普洱。普洱茶中从不缺乏美,设若我们以美学的视角审视普洱茶,那么,会从中照见一个怎样瑰丽的普洱新世界?且听我慢慢为您道来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

一、普洱茶的形态之美

以茶的形态变迁来俯瞰普洱茶,仿佛是一个因时空交错,遗落在遥远的七彩云南,绝世而独立佳人。当紧团茶倍极尊荣的唐宋时期,她抱朴守拙,以“散收,无采造法”自然钟野紫的形态,游离于中原人士的视野之外。中原腹地,紧团茶历唐宋元明数百年,遇上了出身草莽明太祖朱元璋,一道“罢造龙凤团茶”的圣旨,旧有的尊荣在君恩浅处,化作过眼云烟。或许是山高皇帝远,极边之地的云南,假以“蒸之成团,西蕃市之”现实需要之名,承继了紧团茶的衣钵。

有清一代,普洱茶名播天下。瑞贡天朝的普洱茶,散茶与紧团茶并存。比照中原腹地的名优绿茶,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普洱散茶,无疑是为了迎合主流。另一种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紧团茶,则有讨得皇帝欢心并以此来表达忠心的意味。

从上贡皇帝的普洱紧团茶的名称和形态,就可以管窥一斑。现有的文献中,有明确记述女儿茶的,非普洱茶莫属。从清乾隆年间的张泓和稍晚道光年间的阮福对女儿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采制女儿茶的是称为“夷女”的少数民族女子。阮福描摹形态为“小而圆者”。这种形态出现的缘由,直到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年在云南普洱茶山游历的过程中,才寻找到了答案。

在景迈芒景的哎冷山茶魂台,在巴达章郎布朗族博物馆,在南糯山半坡寨,在布朗山老班章寨子,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那就是生殖崇拜。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后来的文明社会。发达的中原文明先民一脉相承的祖宗崇拜,落后的云南少数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生殖崇拜,本质并无不同。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来考量,女儿茶正是云南少数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产物。在封建王朝的皇帝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向皇帝表达忠心,上贡皇帝女儿茶都隐含着深层的寓意。另一种普洱紧团茶人头贡茶,尽忠的意味更加明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普洱市博物馆,隔着玻璃,我长久的凝视普洱贡茶。在我看来,普洱茶的形态之美,在女儿茶、人头贡茶中蕴含有狞厉之美。

普洱茶名称和形态的变迁,无言的诉说着云南民族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间从未停止过的交流和融合。清中期用来上贡的女儿茶,到后期被称为景谷姑娘茶,雅称为私房茶。民国时期今儿被更加文雅含蓄的名称沱茶所取代,馒头形也被窝窝头型替换,这显而易见是汉族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边疆文化交融的结果。

自清末民初伊始,汉族带来的中原文明对普洱茶形态影响表露无遗。直到建国以后,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最好最细嫩的原料用来制作沱茶内销;老嫩适度的原料用来制作俏销的圆茶;边销的则是牛心型紧茶,牛心紧茶又名蛮庄茶,后来被砖茶所取代。这些都写进了茶学的教科书中。饼、砖、沱,毫无疑问的是普洱茶中的主流形态。如果我们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来看待这些形态,天圆地方,人为万物之灵,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浮出水面。

侨销港澳台东南亚的圆茶,无声的召唤这些海外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举杯邀陪明月,低头思恋故乡。

边销藏区的砖茶,召唤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新的长城。

内销的沱茶,饮茶思源,莫忘亲恩。

二、普洱茶的汤色之美

普洱茶终其一生,身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换,这其实与我们人一样。

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嫩叶,到锅炒杀青,揉捻做形,日光干燥,名为晒青毛茶。现代人以茶叶科学的名义,赋予了它一个明确的身份,大叶种晒青绿茶。它的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富于光泽。

晒青毛茶一经紧压成型,身份发生了变化,普洱茶的国家标准自此开始承认它属于普洱生茶的合法身份。历史上,生茶向来占据主流。新鲜的普洱生茶,仍然属于绿茶的范畴,茶品的汤色依然以绿为美。奇妙之处在于,这才仅仅只是普洱生茶变化的开始,历经经年的储存,普洱生茶的汤色由绿转黄,最终逐渐变红,汤色的变化意味着普洱生茶品质的升华。因其汤色后期变化性大,周期漫长,展现的是普洱茶的古典美学因子。

晒青毛茶经过泼水渥堆发酵,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普洱熟茶,无论紧压与否,都是法定的身份与地位。熟茶的汤色红浓明亮,在后期储存的过程中,色泽变化远较生茶小得多,仍然以红色为基调,只是在汤色的深浅和明亮度、清浊度上有所区分。问世较晚,展现的是普洱茶的现代美学因子。

茶文化视野审视普洱茶的汤色,崇奉的是“道法自然”的原则,各类普洱茶品汤色,无不遵循这一原理。色彩绚烂的普洱茶汤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普洱茶美学的丰富性,亦如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自唐代以来,儒释道主导了中国的茶文化。中国茶的主色调向以绿色为基调,中国人固守着这一抹绿色,沉醉其间。地域色彩强烈的青茶、黄茶,边销的黑茶,外销的红茶,各据一方。放眼国内外,茶的世界,版图色彩不一。变革自二十世纪八十年开始,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国内茶版图色泽渐趋斑斓。文化的交流和融会才是核心。

从高原之地的藏区,到港澳台东南亚,再到海外,后又返回内陆。普洱茶行销的路线,犹若茶马古道般曲折迂回。从固守传统到接纳创新,文化的融会和交流从未停歇。

生茶也好,熟茶也罢,随着岁月的绵延,普洱茶终将老去。老而弥坚,愈陈愈香,时间成就了普洱茶,也造就了我们,结果好与不好,要回过头来看先前种下的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但愿从普洱茶汤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照见初心,莫失莫忘。

三、普洱茶的香气之美

令人愉悦的气味谓之香气,香气乃是普洱茶美学的核心和灵魂之一,闻香识普洱,藉由香气的引领,我们步入茶世界的桃花源,自此不闻他茶,唯爱普洱。

自唐以降,这一千多年以来,儒释道为翘首的华夏正统文化所到之处,成千上万的历代名茶,所受影响深入骨髓。尤以具正统主流地位的名优绿茶为甚。自古及今都追求清新自然的香气。从清香、嫩香、毫香、花果香味、果香和花香。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香中尤以兰花香味最为殊胜。茶圣陆羽《茶经》中要求茶人身体力行:“精行俭德”,被后世崇奉者以拟人化的方法,投射到了茶品的香气上。

宋代范仲淹所做《斗茶歌》有:“香薄兰芷”的描绘,明代的张源《茶录》描摹茶品“茶有兰香”。兰,以其高洁的品性被誉为君子的象征。兰为王者香,以兰香喻茶香,是为传统儒释道文化浸淫下的茶人,对茶品最为美好香气的追求。

清代张弘撰《滇南新语》中描摹岁贡的芽茶,已改用了“味淡香如荷”的美好词汇。兰、荷,在香气的文化品性上一脉同源。普洱茶借由上贡的机缘,凭借士人的生花妙笔,开启了茶文化融汇的进程。

传统儒释道茶文化视野下,茶品香气,以纯为本,道法自然,以香喻德。如今最为美好的普洱茶香气,一如既往,誉为兰花香。

当今的普洱茶,在所有的茶类中,以众多的名山头乔木古树生茶独树一帜,几无产品堪与其比肩。以文化视野下的哲学观点视之,茶,天涵、地载、人育的灵物。每一座山的茶品,都有着曼妙迷人,而又自身风格卓绝的香气。易武茶的兰花香,景迈茶的花蜜香,冰岛茶的冰糖甜花香,贺开茶的果密甜香等等。可以视同为现代茶文化视野下,兼纳并蓄,多元化思维下的产物。

迎合现代潮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在普洱茶香气美学上,归类于现代主义的产物。熟茶香气有普香、梅子香、枣香、参香和沉香,无需长期等待,当下即可享受。

回溯过往,自唐及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的云南茶,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异数。它的出产地域长期有利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在遥远遍地的雨林中倔犟的生存了下来。边地之人从不掩饰对中原文化的向往,现今流传在滇南少数民族中间所崇敬的茶祖诸葛亮即是佐证。惜乎受到正统文化教育的士人,看待这茶多有偏见。迟至明代的谢肇淛《滇略》(1620年)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每个时代,总有为数极少的杰出之人,能够超越身处时代的局限性。明代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越胜也。”这种远见卓识,令今天的我们自愧弗如。幸运的是,数百年以后,李元阳有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邓时海先生,化用明人李元阳的提法,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使普洱茶香气臻于独特文化境界,藉此融入主流茶文化的行列,为当代世人所公认。

普洱生茶,一脉传承,承继千年古典茶美学的香气精髓。

普洱熟茶,开拓创新,展现当下现代茶美学的香气潮流。

普洱老茶,继往开来,融会古典与现代茶美学香气之大成。

四、普洱茶的滋味之美

茶的滋味五味皆蕴,我们用自己的味觉来感知茶味。舌尖最能感知甜味,舌根于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于于酸味尤为灵敏,舌头的表面着重于涩味。茶的滋味就是生活的滋味,亦是人生的滋味。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自中唐时期陆羽的时代开始,中国茶脱离中药的范畴转投饮品的怀抱,美味成了共同的追求。

绿茶引领下的古典茶美学“贵新”,向以新鲜自然为上。我们暗自猜想,或许是远离茶产地的缘故,越是不易得,尤为珍惜的缘故。

翻看茶史,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一直深受人们的宝爱,自唐及今,已逾千年。如今,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虽然与名优绿茶绿茶同属一类,滋味都以“涩、苦、鲜”为主,滋味的强度上却有天壤之别。或许是饮食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滋味清淡的名优绿茶深受青睐。与之相比,大叶种的普洱生茶苦涩感强烈,远超中小叶种的名优绿茶。而在鲜爽度上与其相比,亦无明显优势。是故几百年以来,普洱生茶一直无法跻身于名优绿茶的行列。

当今名山头乔木古树普洱生茶的风行,科学家以为其内含物质与名优绿茶相若的缘故。茶美学途径的探寻更具趣味性,独具个性风格的普洱茶引人入胜。

普洱生茶被邓时海先生划分为阳刚性与阴柔性两大风格,普洱茶由此独具茶美学风格。

阳刚型的普洱生茶滋味苦重,苦的类型千姿百态,苦的强度各不相同。小勐宋苦茶的苦比黄连,苦后无甘;大勐宋的苦感尖锐,回甘迅猛;老曼峨的苦干凝重,回甘较慢;新班章的苦感较重,回甘较快;老班章的苦甜平衡,入口有苦,迅疾回甘。

阴柔型的普洱生茶滋味甜美,香甜的类型各异,风格绝不不同。易武的兰花香味,香甜柔美;贺开的果蜜甜香,甘甜醇美;景迈的花蜜香味,甘甜纯正;冰岛的花样芬芳,冰糖甜美。

我们禁不住的赞叹,没有任何一种茶,犹如普洱茶这般具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个性风格。

普洱熟茶所代表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的茶美学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因为产地气候、原料、发酵工艺等原因,昆明茶厂、命名为宫廷普洱。

既往看待原料的老嫩,叶底一目了然。但以茶美学的方法看待叶底,细嫩不再是唯一的法则,反倒是原料老嫩适度,无论新茶或者愈陈愈香的老茶,后期的综合表现都更胜一筹。阴阳辨证的艺术鉴赏方法融入了茶美学之中。

六、结语

我的普洱茶美学主义,将普洱茶置诸于自唐及今历代茶美学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

普洱茶的美是古典的,承继了古典茶美学的精髓。普洱茶的美是现代的,开创了现代茶美学的新领域。

普洱茶的美是民族的,凝结了历代云南民族茶美学的精华。普洱茶的美是华夏的,开创了华夏茶美学的新境界。

普洱茶的美学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美在你我,美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文/马哲峰: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级高级考评员,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香袅袅,搭救了我的冬天》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