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目前,宜兴紫砂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支持国家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宜兴紫砂的起源及发展的有关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什么叫紫砂器?紫砂器又叫紫砂或紫砂陶器。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多种名称:如“茗壶”、“宜壶”、“砂壶”’、“瓦壶”、“沙壶”、“泥壶”、“注春”、“茶注”等等,都是泛指宜兴紫砂器。它是采用宜兴丁蜀地区藏量丰富、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所制成。这种紫砂泥是一种呈紫红色、浅紫色的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陶土,其岩石类型为粉砂质泥岩。用于制紫砂器原料的紫砂泥、红泥、绿泥三种,既可单独制造,又可合理配制。因此,烧成后的紫砂器色泽甚为丰富。

紫砂泥是一种高可塑性黏土(据测定,可塑性指数达17左右),有较好的成型性能,凭着艺人们熟练的技巧,制作出器形多样、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紫砂器皿来。所制产品有各式茶具、花盆、酒具、文具、烟具和陈设工艺品等几大类,而以茶具、花盆为大宗。

紫砂器有较优良的实用功能。古人对宜兴紫砂的实用价值作了详细的描述,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书里高度评价了宜兴壶。他指出,到了明代随着制茶方法的演变,即不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以致在“近百年中,壶黜银锡,而尚宜兴陶”。说明随着宜兴紫砂壶优良的实用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称颂,而远远超过沿用已久的银壶和锡壶了。“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进一步描述了宜兴紫砂茶壶的使用特点。到了清代,更有“以尽色、声、香、味之蕴”,多了一个“声”字的描述。“声”是“色”的相应补充,此时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品种和色泽已更趋丰富多彩,它的“声名”也更大了。

对于宜兴紫砂茶具和花盆的使用性能,最近有人作过初步的和简单的实验,证明紫砂壶类确有保持茶香:紫砂蒸锅耐蒸煮、耐热急变性好;紫砂花盆类有种花不易烂根、长势好、落叶迟等特点。主要原因是紫砂器里外不施釉,坯体含有较大的吸水率(壶类1.6—3.19%花盆类1.3—5.19%),气孔率(壶类4.01—7.8%,花盆类3.35—12.07%)。因而具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所致,具有排气吸湿的功能。紫砂花盆有种花不易烂根、长势好、落叶迟、透气性佳等特点。

以往,还有所谓紫砂器泡茶“越宿暑月不馊”的说法。当然,在一些文献上也并不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如清初的吴骞在《阳羡名陶录》里,指出这是“俗夫强作介事”而“不知越数刻而茶败矣!”。最近有人曾将紫砂茶壶与瓷壶作过使用比较,经泡茶后在短时期内,瓷壶的酸度增加比紫砂壶为快。但是,如果时间越长久,则两种茶壶都会先后由面长霉,使茶发馊。因此,可以这样说,用紫砂茶壶泡茶确有在暑月中越宿(越一、二宿,不是越多宿)不易馊的特点,它在使用上比瓷壶显得优越是无碍的了。

于是,宜兴紫砂器:用当地藏量丰富的、含铁量较高的紫色、紫红色泥所制成;经摄氏1200多度高温烧成,一般多为里外均不施釉,具有一定气孔率的、色泽丰富的;并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诸装饰艺术于一体的紫红色陶器,这就是紫砂器。

小编推荐

宜兴紫砂 天下无双


陶都宜兴6500余年连续不断的制陶文明史孕育了宜兴紫砂这一质朴又神奇的陶种。明、清两代至今,文人墨客的参与介入,又使紫砂登上了神圣的艺术殿堂而享誉世界。当今盛世,紫砂更为繁荣兴旺。紫砂艺术界各种流派、风格纷呈。或以材质具有特色而走红,或以工艺精到而取胜,可谓各擅胜场。

多少陶艺家与陶艺大师在上苍恩赐的紫砂土上发挥着自己聪敏的才智,把沉睡在大地上的紫砂土演绎得色彩斑斓、千姿百态,赋予陶土艺术生命。当代紫砂界的陶艺家们,在紫砂造型、装饰的设计创新上,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就紫砂陶土在窑炉、窑火烧成的变化上的研究而言,宜兴陶瓷世家“黄金周”可谓佼佼者。

在宜兴陶艺名人纪念堂里有一位名人周谟,是周古梅女士的祖父,曾为宜兴青瓷的恢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宜兴陶土和釉的研究达到了无出其右的水准。

而他的孙女周古梅女士,继承祖法学习紫砂陶艺,挖掘历史失传的紫砂名品,成功地用黄龙山独产的“老段泥”以特殊的烧成工艺,恢复了明代曾名噪一时的紫砂“黄金鸡血段泥”。把黄龙山老段泥的纯天然材质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形成了色泽类似老庙黄金般华丽,并在黄金色彩中开出一片一片类似云般的红点,使作品色泽稳重,华贵玉润,犹如失传已久的紫砂“天茶星”。用这种紫砂原料加上特殊工艺烧制而成的壶艺作品,由于材质的含铁量大大高于其他材质,因而具有壶身能吸附小磁铁而不掉落的特征,从而成为她的店号“黄金周”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周古梅的作品除了多次获得各类博览会金奖外,其代表作品“子冶石瓢”还被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

时顺华先生说:“我们中华文化历来讲究‘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紫砂茶具是中华茶文化和陶文化结合的产物。首先,它是生活中的日用品。同时,在创作中作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融进了作品之中。所以,它又是一件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一件上品的紫砂壶艺,必须具备材质纯正而具特色,工艺精到而日用功能完备,造型优美而文化内涵丰富这三个特点。周古梅女士的壶艺作品,可以说具备了上述三条标准。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紫砂壶爱好者收藏家喜爱她的作品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黄金周”对于黄金段泥和窑变的研究,既使其作品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也为宜兴紫砂闯出了一条有待更多人去研究的道路。

宜兴紫砂大事年记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

,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当时较着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

明代后期。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佰(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等。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明末。宜兴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宜兴紫砂壶起源研究


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依据,而且赞同者还为数不少,我虽不通文史,但总有些许怀疑。

宜兴紫砂壶起源何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此书将紫砂壶的产生,归为金沙寺僧所创。从侧面我们可得知在金沙寺僧时已有紫砂壶了。也就是说,在明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了。该书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宜兴紫砂壶”的专着。

清干隆年间吴骞编《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皆延续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说法。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国学论衡》第三期,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该文认为“泡茶用壶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阳羡紫砂壶宋元已有,有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之句为证,文中提到周履道、马孝常《荆南唱合集》中有「阳羡紫砂」的记载1。还提到蔡司沾《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元朝隐士孙道明。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印行),认为紫砂创始年代,以诗词所提供线索,可推到北宋,观点与谈溶相同。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并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依据,从而认为“宜兴紫砂器已获得当时嗜好饮茶风尚文人的称颂”。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页392“江苏宜兴窑和紫砂器”一节云:“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姚迁等编着,页20,紫砂制器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砂罂”、“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

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以上《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宜兴紫砂珍赏》等认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续了谈溶的说法。

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

这里有一点尚需解释,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的专家以为,宋代已有紫砂器,因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壶。这是将紫砂器与紫砂壶相混了。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称为紫砂器。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壶,但不可以认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壶。紫砂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对泡茶方式的适应理解和认识,有了这种生活基础,才逐步产生了紫砂茶具。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浅谈宜兴紫砂器》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