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一碗清洗自己的心灵

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禁得住独处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我们需要与他人对话,但更需要多与自己对话。慎独,从来都是有识之士追求的最理想的境界。

一碗招待好友

人总需要一两个知己,朋友就是最大的财富。任何时候,你成功,需要有人共享你的喜悦,才不至于高处不胜寒;你失败,只要有真心的朋友,都可以再次东山再起。高山流水之境界,无数人追求。

一碗保持沸腾

激情,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就像一只漏了气的皮球。没有充足的气体,如何能弹跳出更长远的未来。需要有一种保持沸腾的状态,时刻保持对事情的热情。

一碗留着清醒

人生如酒,醉梦常有。世事经常把我们灌醉,我们也常为世事所迷。倘若一不小心醉了,还要留待一碗好茶来解酒。别人可以把你灌醉,但你要让自己保持清醒。

一碗集聚沉淀

一首好诗需要久品,一杯好酒需要深藏。在获得成功之前,我们总是需要积攒更多的经验和智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唯有沉淀,才能让内涵更丰富,清香更持久。

一碗装满施予

没有金钱,我们可以有爱心;没有权利,我们可以为别人提供经验上的指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别人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他人。

Cy260.com精选阅读

一柱香一杯茶 就是一生的缘


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

美好的东西常常是相通的。

茶如诗词,有的婉约,有的豪放;茶如书法,有的丰润如“颜筋”,有的劲瘦如“柳骨”,有的中规中矩如隶楷,有的张扬奔放如“颠张狂素”;茶如歌,有的抒情温婉,有的激越豪迈,有的清远悠扬,有的荡气回肠。

茶与诸多艺术形式貌不似而神似,我们完全可以将茶也看成一种艺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而有参悟的茶人们无疑就是个艺术家。

君不见,品茶之高者,总是气度不凡,或儒雅斯文,或气宇轩昂,绝无鄙陋粗俗或猥琐下流之辈。

酒能热忱一时,茶能温暖一生。人生注定要飘浮,注定要经历风雨和磨难,注定要在起起落落中归于平静。

品茶,品人生之五味,品生命之甘醇。

一柱香,一杯茶,就是一生的缘。

知足者欢喜常随,茶意人生,是一种大气,一种广阔,一种无垠。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

正如“心外无佛”一样,茶道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用心泡茶,以真挚待人,便是高手。

李拂一生平 节选


李拂一生平节选,李拂一先生讳承阳,字复一,笔名拂一,以笔名行,清光绪二七年生于普洱府城,书香之家。其先翁瑞应公,国子监生,先后被任为永昌府(今保山)、普洱府、思茅厅等电报局委员(时无局长之称),因公务繁重,不幸于宣统元年以积劳瘴故于任。时先生方九岁,越年先慈又见背,下有一妹一弟,备极艰苦,半工半读,始完成中学学业。后承先翁门生悯其清苦,力荐入思茅电报局任职,生活始稍安定,先生艰苦力学,博览群书,并勤于写作。

车里地区,即十二版纳,民初著作成称其人为野蛮之人,其地为烟瘴毒烈之地。李拂一先生于民国十二年冬至其地,始发觉其民知礼好客,性情平和,有其文物制度,其礼数不同于内地,其地山清水秀,景物宜人,亦与汉地无殊,乃将观察所得笔之于册。十三年夏,先生随其岳父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公树勋率十二版纳各猛土司头人赴省垣晋见唐省长继尧,在先生建议之下,呈准将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改组为普思殖边总办公署,积极推展建设边地之工作,富滇银行总行任命先生在猛海筹设分行,并代行经理职务,定居猛海。十八年,猛海改制为佛海县。

李拂一先生对于十二版纳之史地、民族、语文、社会组织、文物制度等,作进一步之研究,于十八年写成《车里》一书,将十二版纳之实际情况介绍国人,颇引起国人之注意,今国内备民族学者,咸认《车里》一书为开启傣学先河之作,其后先生又有《泐史》、《车里宣慰世系考订(汉泐文对照)》、《十二版纳志》等之作印行。

李拂一先生对于边地建设贡献良多,规划街道、开辟公路、设立电灯公司、图书馆(藏书约两万册)、佛海测候所,又因边地医药缺乏、死亡率高,乃亲赴南洋,访聘高明医师,同时向印度、缅甸采购英德产品之医疗器材及药品,运达佛海,成立佛海医院。先生以开化边区,首重教育。抗战前,先后担任南峤,佛海两县教育局长,亦曾任两县秘书,任内增设学校,推广教育不遗余力,后叉任“省立佛海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战时先生与地方乡绅成立“云南抗敌后援会佛海分会”,被推为会长。民国卅三年,先生获省教育厅委任为西南督学区国教视导员。卅五年,获选为省参议员。卅七年,先生被选为佛海县国民大会代表,叉获委任为车里县县长,于是三月至京出席国大会议后,赴车里就任,辞职后任省府秘书、参议等职,滇变前来台。

卅九年,山河变色

李拂一先生一向默默工作、不矜不发尢对边地学术、浸淫不辍,数十年如一日,著述丰硕,举其紫紫大者,计有《车里》、《暹程纪略》、《泐史》、《车里宣慰世系考订》(汉泐文对照)、《十二版纳志》、《南荒内外》、《鸡卦图谱》、《徭族经书破理明》、《十二版纳纪年》、《镇越县新志稿》、《复庐存牍》、《复庐存牍卷二》等书。

李拂一先生献身边地社会,党国议坛,垂八十余年,今以百一十寿考令终,宜无遗憾。惟是国重元勋,士怀耆德,生平治行,盖难缕述,兹仅粗举大略,俾世之君子有以考见焉。

茶商林林:轮椅上炒茶,炒出别样的一生!


今年42岁、家住荷花社区的林林,在王哥庄是颇有名气的人物。这些年里,他经营过崂山绿石,开过茶厂,还搞过特色种植和生态旅游,虽然2003年因为车祸导致双腿粉碎性骨折,但他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到更多残疾人就业。10月25日下午,记者在林林开设的残疾人艺术文艺创作展销中心见到了他。

遭遇车祸在轮椅上仍坚持炒茶

林林从小喜欢艺术,1991年开始从事崂山绿石雕刻生意,一直做了10年,成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1年,他又包了20亩地开始转做茶叶种植,正在事业开始风生水起的时候,老天给了他一次重创。2003年,一场车祸中使他的双腿粉碎性骨折,骨头接上之后,整个人矮了五厘米。前三年,林林都在轮椅和双拐上度过。那段时间,家里的钱基本全被用于治疗,因为天生不服输,林林没有放弃自己的茶厂,坐在轮椅上炒了一年的茶。靠着这股韧劲,家里的经济情况再次逐渐好转,茶叶开始供不应求。

见过林林的人都说,他思路很活,很多不搭边的资源在他的整合之下,都成了赚钱的好门路。2013年,乡村生态旅游逐渐火爆,林林开始策划运营,把草莓采摘、采茶体验、做大馒头等组合起来,开发了一条独具一格的旅游体验路线,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300多人。

发展壮大了以后,林林开始考虑回馈社会。2014年,他在自己的厂区开辟出一块专门的区域,成立了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作展销中心,为残疾人艺术家无偿推广作品。“本身我就喜欢写写画画,周围又有很多多才多艺的残疾人,我就考虑给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林林告诉记者,他开始在门店和网络中推广残疾人艺术家的作品后,没想到深受追捧,残疾人艺术家也因此获得了收益。

心系社会帮助残疾人寻找归属

与残疾人接触多了以后,林林发现有不少人性格比较孤僻,不仅无事可干,还很难融入到群体中,时间一长,就导致与社会脱节过多。为此,林林又开始了新的行动。2014年11月,他又成立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组织辖区的残疾人来此进行面点加工、小工艺品制作、生态农业种植等,以此增强残疾人的信心。“就业中心采取弹性工作时间,每天工作时间小于四小时,通过这种方式,不少人再次被认同,重新找到了归属感。”林林说。

据林林介绍,目前就业中心中有30多名残疾人在工作,如今的他每周都会出去考察两天,到处去联系爱心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给残疾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一步林林还计划着筹备残疾人艺术团,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

只有干不成事的人,没有人干不成的事。这是林林一直信奉的一句话。林林本来叫林学林,小学报名的时候,林林觉得这个名字太麻烦,就自己在报名表上改成了林林,后来就一直这么叫了过来。“林林这个名字好记,顺口,我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片树林,为更多人提供挡雨的地方。”林林笑着说。

赵华琼:一生芳华普洱梦


赵华琼,女,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协会理事、云南茶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普洱茶叶协会理事、普洱市普洱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市政协委员、高级评茶师。在赵华琼的身上,很难找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多的,是经历人生捶打、事业凝练后呈现出来的玉石般的沉静和精美,由内到外自然流露的成熟和成功女性飘逸内敛的精神气质,如同盛夏绽放的荷花,华贵而不妖艳,这让她变得更加气场,更加内涵,她说,是普洱茶成就、丰富和延伸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一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树一个产业,为自己最初的梦想、为地方百姓的富足发展,这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事情,赵华琼做到了。她识茶、知茶、懂茶、爱茶、做茶,一生以茶为业,以茶为骄傲,以茶为精神寄托,普洱茶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秉性,就是赵华琼集时间之精华、自然之灵性、品德之高尚的真实写照!

“普洱茶是我的太阳,矢志不渝地追赶我内心的目标,是我一生最伟大的事业”,赵华琼这样说,也这样做,“把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片绿叶研究好、发展好,服务社会,服务广大老百姓,是我们光荣的使命”。在岁月的长河中,赵华琼的每一个脚印,都被浓醇的普洱茶长久地浸泡过,这是她一生坚持不断的吟唱……

事业梦

50年代末期,赵华琼出生在原思茅地区普洱县(2007年4月8日,因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县相应更名为宁洱县),1971年,初中毕业,参加工作的赵华琼被分配到勐先乡供销社,在这里,这个充满好奇的小姑娘初次接触到了普洱茶,便与普洱茶结下了情缘。就是这不起眼的、老百姓家居饮喝的一片绿叶,竟然成为她一生追寻的梦。由于工作出色,四年后,她调回县外贸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公司),自此,她对普洱茶的钟爱,越发浓厚起来。当时普洱茶的种植非常粗放,仅是老百姓生活之饮品,谈不上科技含量,不成规模,没有市场。聪明慧智的赵华琼敏锐地嗅到这棵茶上所蕴含的东西,情不自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她从种茶历史比较长,基地比较集中的勐先茶厂入手,一个小姑娘家,硬是背着自制的宣传板(上面贴着她手写的普洱茶基本知识),顶着烈日,冒着寒风,赤脚走茶山、进农户家,苦口婆心给老百姓推广、培训种茶基本技术,为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种茶的积极性,打破普洱茶自产自销,没有经济效益的瓶颈,在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屁大的小姑娘竟然胆敢走出了集中收购、集中加工、集中调供出口的市场之路。在当时,在这闭塞的小城,这无疑是投下一颗小小的炸弹。敢于创新实践的人,总是最先得到成功的垂青的:短短的时间里,赵华琼就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出口之道,为公司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公司率先发展了龙潭坝、凉水箐、勐海田三个茶叶基地。1993年,外贸企业实现了国有民营扩大内销,赵华琼再次以超常的气魄,带着三个人,克服困难,承包了茶叶分公司,她自己任经理,此时,做茶叶这档子事情,赵华琼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就是在这段时间,她赢得一定的资金积累,为后来她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96年,赵华琼被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外贸公司副经理,1998年任总经理。2001年2月,县委政府任命其为新组建的国有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总经理,董事会选举为公司首席董事长。当时的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谓是百废待兴:厂房萧条,瓦落墙倒、草木丛生,机器锈迹斑斑、落满厚厚的灰尘,工人散乱、四处逃生活……赵华琼的事业梦再次遇到了拦路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不言后退的女人,硬是凭借她的坚韧和智慧,用四年的时间,实现了一个负债累累、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转变,重振生机,公司年平均销售量达3000多万元,茶叶基地产量达1000多吨,公司内部职工,七大茶山的几千名茶农都有了固定收入。公司走上正轨后,赵华琼坚持推广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技术之路,努力保证茶产品绿色、生态质量关,坚决走品牌发展之路,很快见成效,普洱茶的市场逐渐展绰,经济效益日益见好。2005年,由于改制,赵华琼含泪离开了她倾注心血打拼出来普洱茶(集团)公司,带着几个下岗工人,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创新研制“濮女”品牌,打造“普洱茶厂”老字号。9个月后,有远见卓识的她与深圳永年公司联手,组建了一个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集现代化普洱茶专业为一体的“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厂区占地上百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公司年生产规模达1500吨以上,自有和合作型原料基地5万余亩,为140余名下岗员工及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带动8000多户茶农增收。公司生产的“普克”牌系列产品,跳出常规思维,成为引领薪火相传,老百姓从中获得生存、壮大、发展,这是赵华琼做茶的最终目的。2007年1月,国家副总理回良玉到普洱茶厂,视察了该厂的生产车间,品尝了圆润回甘的普洱茶后,对赵华琼茶与人生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她继续高举巾帼大旗,展示现代女性别样的风采。

家庭梦

赵华琼不是仙、不是神,她是个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有着普通女人相同的追求和渴望:一个温暖的家,懂自己、疼爱自己的老公,女儿听话懂事,父母兄弟姐妹健康,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对赵华琼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赵华琼的父亲是个南下干部,骨子里充满军人的刚正不阿,赵华琼姊妹对父亲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他们的人生和性格秉承了父亲的传统,1984年,是赵华琼创业初期,给她鼓励和支持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这给她很大的打击。1990年,她相知相爱的丈夫又撒手西去,赵华琼的世界坍塌了!

赵华琼和丈夫的婚姻生活,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热情似火的语言,有的是相敬如宾的亲情,是耳濡目染平静自然,尤其是她走上创业之路后,丈夫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对她嘘寒问暖,关心备致,他们像一个整体,融洽得那么和谐,生命的无常与无情就在这个女人最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降临了:丈夫身患肝癌,从发现到去世,只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即使赵华琼把每一天掰开来,当做两天使用,丢下所有的工作,寸步不离地守在丈夫的病床前,端药喂饭,亲力亲为,还是没办法弥补对丈夫的愧疚,表达对这个山一样沉默的男人的挚爱。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怀揣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点钱,义无反顾地把丈夫送到昆明大医院,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希望医生有回天之力。“阿琼,别再花这个冤枉钱了,以后你一个人领着姑娘过日子,会有太多艰难的,把你们母女俩丢下,我实在放心不下……”赵华琼说不出话来,豆大的泪滴,落在病入膏肓的丈夫脸上……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一个个离去,赵华琼的生命抽空了。那是在整理丈夫遗物的一个深夜,赵华琼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个夜,无论如何战胜不了这个痛了,她给妹妹写了封遗书,把不足五岁的女儿托付给他,手握安眠药瓶(过度伤心、悲痛和劳累,让她换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只能用安眠药来强迫自己入睡),她想,生不能相随,就用死来满足他们相依的梦吧。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在赵华琼的脚一步步向天堂迈进的关键时刻,睡在旁边木床上的女儿翻了个身,喃喃地梦语到“妈妈,妈妈……”赵华琼痛苦不堪的心,再次被女儿稚嫩的呼唤戳得鲜血淋漓:孩子已经没有了爸爸,那是爱人自身无法选择的选择,难道自己要人为地让女儿也没有妈妈吗?这是一个有责任的母亲的选择吗?在天堂的丈夫会张开双臂迎接自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是在那个流淌了太多血和泪的黑夜,赵华琼战胜了人生最大的困难,完成了人生最大的蜕变:为给女儿创造比较好的成长环境,活下去,完成丈夫心愿,活出两个人的精彩!直到现在,赵华琼还保留着那天晚上写的遗书,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见证。在经历了这次转变后,赵华琼更加坚强,更加吃苦耐劳,在普洱茶这条路上,走得更加无反顾了。赵华琼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丈夫去世20多年了,她自己也从一个困难重重,灰头土脸的单身母亲,成长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日子过得富足有余了,和丈夫的兄弟姐妹依然保持着当初的亲情,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

赵华琼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茶,她力争做得最好,做政协委员,她也力争做得出色,她连续担任市、县政协委员,多次获得优秀委员称号,所提的“加强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培训”、“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等提案获优秀提案,唯独做母亲,她很不够资格。女儿生产期间,她因为工作推不开,叫医生给女儿打催产剂,女儿生产第二天,她就跑回厂里了;女婿手术躺在病床上,她丢下含泪的女儿,跑去上海出差;多少个除夕夜,女儿一家三口陪着她在宽敞寂静的厂里过年……

现在,女儿一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够到省城,呆在他们身边,疼了能够送水递药,饿了能端上一碗热饭,就连6岁的小孙女也常常要求她:“外婆,您来带我嘛,我不要一个人待在家里”。赵华琼何尝不想这样,像所有幸福普通的中年人一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她停不下来呀,还有许多普洱茶未知的领域需要开发,还有许多粗放的模式需要改进,还有许多不科学的观念需要校正过来,还有许多产品需要她去挖掘和研究,她依然重复着20多年来的生活模式: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进入产区,就进入高度的亢奋状态。女儿一家也非常体谅理解母亲,尽量抽时间来陪母亲,学校放假就把孩子送到母亲身边。

“你有钱、有车、有房,一辈子吃不完了,干吗还这样没日没夜地奔波?”很多人都这样问她。赵华琼只能笑笑,别人不会理解她的,不会理解她这样拼命地工作并不是为了钱、为了名声、为了荣誉的,她是为了一生一世的普洱茶情节,为了把普洱茶做强、做大、做精。“就如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辆高速奔驰的车辆,我没有办法停止下来的”,赵华琼说,她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和带动更多的茶人认识普洱茶、品饮普洱茶,健康全人类。这个外表坚毅、执着、认真的女人,内心其实非常柔弱的,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寂寞会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把这个成功的女人紧紧包裹住,她想倾诉,她想疼爱别人,也被别人疼爱,想像所有情趣婉约的女人一样,为自己心仪的男人洗脚捶背,或者躺在宽厚的怀抱小憩,或者在夜灯下相视着品茶读书,拥有女人所应该拥有的一切,可从丈夫去世,到现在,她都紧闭了情感的大门,拒绝了许多好意,把时间、精力、爱心,一切都交给了普洱茶,那时,她才35岁,一个何等风华正茂的年龄!

“如果机会适合,条件成熟,我想成一个家,找一个能够执手相伴的男人,享受生活的馈赠,细细地品读每一个日出日落的岁月时光”。这个执着、忍耐的女人,已经被时光磨练得更加漂亮、柔情,深情款款了,如果哪位男士邂逅了她,读懂了她,爱护了她,并牵手走过春华秋实,何尝不是一段佳话,不是赵总人生一笔靓丽的色彩呢?

无论斗转星移,赵华琼都可以在时光的洪流中向世界呈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那是几百上千年岁月沉淀过滤出来的一壶玛瑙色的醇香回润的普洱茶!

刘国英:一生与武夷岩茶结缘


资讯:今年44岁的刘国英与武夷茶相伴已有23个年头。1987年,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武夷镇农技站。当时武夷镇九龙山茶场刚成立,作为技术人才,刘国英被抽调到茶场,一呆就是4年。4年中,围绕新茶园开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岩茶粗精制加工技术等,他潜心研究,业务提高得很快。第2年,20出头的刘国英当选场长。为了提高制茶品质,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在1989年至1991年的武夷山市毛茶评比中,九龙山茶场生产的梅占年年夺冠,水仙、肉桂则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产品在云霄、漳州一带十分畅销。

在指导茶农种茶、制茶过程中,刘国英深深感到,科学道理光靠嘴向茶农宣传远远不够,得有配套的示范基地,茶农才信服。

1993年,刘国英倾其所有开发了100亩茶山。1997年,他筹办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承接了省茶科所的新品种区试研究。有了这个载体,刘国英不断制出品质一流的武夷岩茶,并在国内诸多茶赛事上获得茶王、状元、金奖、名茶奖等一系列奖项。他每年在武夷山主要产茶乡镇要举办十几期培训班,2003年还编写了武夷山市农村实用技术丛书《武夷岩茶的栽培管理与加工制作》,赠阅给茶农和茶企。2009年,茶业公会荣获“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0年跻身“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近年来,武夷山市不断加大对武夷岩茶的宣传力度。刘国英积极组织茶企参加政府主办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系列推广活动,每年还组织茶企业参加各种茶叶展示展销活动。2008年,他牵头主办《问道武夷茶》月刊,这也是第一本关于武夷茶的宣传专刊。刘国英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标兵”、“劳动模范”。2006年,他被授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吴觉农:我一生事茶,是个茶人


吴觉农(1897-1989)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是我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

“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说的即是“茶”的发现;而在千年前的唐代,陆羽曾驾一叶扁舟探索了茶的幽深与浩瀚;至20世纪以后,当中国的茶业在危难中面临枯萎凋零之时,吴觉农先生像一位高瞻远瞩的船长,引领着中国一代茶人走出困境、绕过激流险滩,并且无私地为中国茶业奉献了七十年。

吴觉农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从小就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将原名“荣堂”改为“觉农”,他说:“我的名字叫觉农,为什么叫觉农呢?我的一生中,最关心的是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生产,表达了要为农业振兴,唤起农民自己起来革命以改善生活的决心。”

吴觉农先生的贡献一部分在于开放的姿态。他是1922年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叶试验场学习研修。我们知道日本的茶叶无论是栽培还是茶道的弘扬,都是来自中国,始于大唐帝国,盛于宋代。此后,日本茶事迅速发展,在茶树的栽培技术、茶道的普及方面都有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吴觉农先生从茶乡浙江来到日本眼界大开,尤其是日本茶人搜集到的来自世界各地关于茶叶方面的资料,让吴老先生如鱼得水。当他看到英美等国的学者将印度列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谬论时,利用在日本看到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的文章,以雄辩的事实论证中国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挑战,是中国专家站在世界的高度首次对茶叶文化和历史的详尽阐述。

1922年吴觉农先生学成回国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重要文章《中国的农民问题》,该文后为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用作参考教材。1931年他到上海商品检验局任茶叶检验处处长,后又兼任浙、皖、赣等省茶叶改良场场长。其间,1932—1934年,吴觉农先生出任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场长,在积极推动茶叶改良工作的同时,积极筹备祁门茶业改良场;1934年,胡浩川先生出任祁门茶业改良场场长。

祁门茶业改良场是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创新,它“开中茶自来未有的创举”,在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方面开我国茶界实业之先河,一批泰斗级的专家学者,包括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吴觉农先生明白,茶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要振兴中国茶叶就必须对茶叶的产制运销进行全面改革,为此写了《中国茶叶问题》、《中国茶叶复兴计划》等书。他倡导在茶区举办茶农生产运销合作社,以抵制洋商的垄断和中间盘剥。

抗战初期,吴觉农先生担任国民政府国家贸易委员会主持人,承办东南各省茶叶统购统销及中国与苏联的茶叶贸易。同时组织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的同仁,翻译美国人威廉·乌克斯的茶叶著作《茶叶全书》。吴觉农先生和他的同仁抱着“使贫弱的中国茶叶界稍稍有点生气”的信念,克服因战乱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终于在1949年5月完成全部翻译工作,并由上海开明出版社出版。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茶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的一次思想的革命,有人认为是“中国茶叶改革途上的一个里程碑”。吴觉农先生主持翻译的《茶叶全书》当时只印了1000部,现已成为难以找到的孤本,东方出版社又组织人马重新翻译了《茶叶全书》,分上、下两卷出版发行。

吴觉农先生还在晚年主编了一部校译评述唐代陆羽《茶经》的专门著作《茶经评述》,以严谨的注释、丰富的内容为学术界所推崇和赞誉。《茶经述评》不仅注释校译《茶经》,还依《茶经》体例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推动了我国茶学的新发展,堪称“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在茶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吴觉农先生自然而深刻地展示了与以往中国传统茶人不一样的文化风貌。可以说,正是以吴觉农为代表的中国茶人开始,中国的茶叶文明才逐渐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吴觉农先生在当代茶叶文明史上的卓越贡献,使他在生前就拥有了“当代茶圣”之名,并得到了全国茶人的一致拥戴、全世界爱茶人们的深切敬意。

钟永:结缘白茶 种植大户倾其一生为茶而生


2月6日,刚过立春,中都镇黎明村5组的农户们就忙碌了起来,这一天他们要集中进行茶苗种植。“前后相隔40公分,左右间隔15公分。”村主任一边提醒农户注意栽种间距,一边介绍这已是该村种植的第三批白茶,全村共种植了318亩。等到正式投产后,能实现每亩1万元的收入。

一斤白茶售价3千,最贵高达8千。如此震撼的数据对于种茶大户钟永清,曾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而现在,他引进的安吉白茶,尚在试种阶段就实现了2千元每斤。钟永清认为,结缘白茶便是屏山茶产业走向成功的开端。

谈及缘何引进白茶,已为屏山县理事的钟永清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中都人,他这一生都注定离不开茶叶。从小就看到家中长辈种植茶叶,苦心经营却只能换得几毛钱。后来村民们纷纷挖掉茶树改种粮食,钟永清对此感到无比揪心,由此暗下决心努力学习茶技。

1992年茶叶专业毕业的钟永清回到了家乡,自告奋勇地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他先后做过技术人员、承包过茶厂。期间,他通过技术指导,让村民的鲜叶从1元每斤卖到了5元每斤,也曾因为投资失败变得倾家荡产。直到2000年,钟永清以第二家批发商的身份,进驻成都五块石茶叶批发市场后,才结实了安吉白茶,这一传说中的茶叶瑰宝。

实地调研茶叶之乡再树瑰宝品质

2011年,钟永清带着疑惑走进了浙江省安吉县,深入实地调查亩产值过万的白茶。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走访十余家农户,全都异口同声地表示每亩至少收入1万元,甚至有的白茶能卖到每亩3万元,这与普通川茶每亩几百元的价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次结缘深深触动了钟永清,他先后7次去吉安调查学习,并邀请浙江等地专家前来调研考察,下定决心把白茶种植技术引入中都。当年,他便在中都镇7个村流转了600亩土地进行试种,不断邀请市县专家进行指导交流。

2012年,钟永清成立屏山县天仙玉叶茶业有限公司,并带动473户茶叶种植户,共同组建了屏山县永清白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核心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拓市场、抓基地、创品牌,使合作社发展获得了显著成效,在同年的西博会上初露锋芒,受到较高的好评和效益。

“中都白茶氨基酸含量高达9.3%,是一般绿茶含量的3倍,比原产地白茶还高出3个百分点。”钟永清自豪地说,利用红沙土优势,结合中都特色油菜,将枯萎的油菜做底肥,中都白茶不仅能提前一年投产,而且品质更高。

连片推进万亩基地创造边远乡镇过亿产值

在中都镇黎明村农户栽种茶苗当天,该镇新权村3组的村民开始采摘第一波早春茶—乌牛早。相较于2月底3月初采摘的早茶,乌牛早整整比宜宾其他早春茶提前了接近一个月。但钟永清表示,这100亩早春茶并非发展重点,而是为了提高农户种植白茶的抗风险能力,错开采摘高峰期而培育的,以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一边是县城最偏远的乡镇,一边是助农增收致富的佼佼产业。中都镇与白茶的关系,仿佛白茶与乌牛早一般,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014年,随着中都镇成功试种白茶,当地党委、政府已把茶产业作为富民裕镇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加上新发展的1200亩,目前,中都白茶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亩。屏山县农业局长朱淑佳介绍,屏山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已经通过评审,按照规划,3年内中都镇将发展白茶1万亩,实现茶业综合产值1亿元以上,把中都镇打造成万亩白茶生产基地。

“茶王制造专家”李宗垣:一生事茶,其乐无穷


人物名片

李宗垣,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全国化技术委员会乌龙茶工作组副组长、高级评茶师、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

李宗垣被誉为“茶王制造专家”。他从1993年开始,就参加安溪县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特别是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长沙等地举办的茶王赛,在他手上诞生了数十位茶王,带出一大批评茶专家。

李宗垣用毕生的精力探究铁观音,为铁观音审评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在李宗垣看来,茶叶的品评要随社会进步而发展,要结合市场,甚至要能够指导生产,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本报讯1963年福安农专毕业迄今,李宗垣与茶结缘50余年。半个世纪中,从不识茶到学茶制茶,从知茶懂茶到品茶评茶,从写茶总结经验到开拓茶市,执掌安溪县茶叶公司多年的李宗垣,研究铁观音茶树种植,担任铁观音赛事评审,深耕茶业市场一线,亲历铁观音市场发展变化,被誉为“茶王制造专家”……回忆着自己与茶结缘的日子,李宗垣感慨:“一生与茶做伴,其乐无穷。”

说茶缘

一生与茶做伴

1942年,李宗垣出生于安溪县凤城镇。虽说是“城里人”,但那时候茶少价高,小时候的李宗垣常常“喝不上茶”,更不知道茶这种植物长什么样。1959年初中毕业后,李宗垣考入福安农校,被安排进入茶叶专业就读,从此,他与茶结缘,一生相伴。

当时的茶叶专业在福安农校里是重点专业,学校不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开设茶园开垦、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制作、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实践课程。经过三年中专的学习,以及之后两年继续在校大专深造,1963年,李宗垣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安溪茶叶公司,先后在下属的西坪、大坪、虎邱等茶叶站工作,负责向农户收购茶叶。

“我一到岗位,就接到自上级下达的‘命令’——提高茶叶产量,达到全县五万担的指标。”李宗垣说,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计划经济时代,茶园国有,由国家统一收购,收购价格也极低,因此茶农积极性很低,安溪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区,全县茶叶产量也只有三万多担。

基于这样的现实,李宗垣思索良久,最后提出:“当务之急,唯有科学种植、管理、采摘,通过提高茶园单产,增加茶叶总产量。”这在以规模为纲的粗放经济时代,无疑是更为先进的“思维”。

为完成全县五万担的工作指标,李宗垣开始和同事到安溪各个乡镇,到茶农家中,传授他在农校学到的茶园管理与种植技术。

期间,李宗垣同事杨浩湘提出了平面采摘茶叶的设想,就是把茶叶定高并进行水平采摘,扩大茶树光合作用面积,提高茶叶产量。李宗垣知道这种新方法后,极为兴奋。他同杨浩湘整天耗在茶园做采摘实验。“最疯狂的时候,我宿在农家,连续‘掐’了一个星期的茶叶。”在他们的努力下,同美农场的茶叶平面采摘实验大获成功,县里很快组织各乡镇参观、学习、推广,茶园单位产量大幅提高。

提高茶叶产量是李宗垣一生事茶的开始,如今他已73高龄,仍亲手做摇青茶叶“走水”实验,他说:“我不知道哪一天就不在了,所以要抓紧时间多做有益铁观音的事。”

谈经历

边做边学边研究

从1963年毕业分配,到1981年被上调到县茶叶公司总部,李宗垣扎根基层长达18年。“这段时间于我而言,不仅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也加深了我对茶叶的认识和了解。”李宗垣说,做茶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要做起来难,光看光有理论是没有用的,“要亲自动手去做,边做边学边研究,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才能更好掌握。”

李宗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西坪时,他常怀揣笔记本到农田学茶园管理和剪茶,离开的时候,笔记装满一箱;在大坪乡,他天天晚上到农户家里,盯着专业队制茶能手学细枝末节的技术;在虎邱,他仍觉得“未看透”,除了天天跟茶农一起做茶,还跟石山村老茶农一起,反反复复做实验,一遍遍上称,计算各环节茶青失水率,摇青、出水转数……

“基层其实有着最丰沃的学习土壤。在基层茶叶站收购茶叶的那些年,我向很多同事、前辈、茶农们学习,亦师亦友,共同研究了很多制茶技术。”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李宗垣在制茶、品茶和审评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1981年离开基层茶站后,他决定写书,这时候,在农村吸收到的安溪铁观音茶园管理经验、制茶技术,成为他写作源源不断的“文思”,先后于1983年编著了《安溪乌龙茶初制技术》,1990年参与编著《安溪乌龙茶审评技术》,2006年编著《安溪铁观音制茶与品评》,成为茶农们实用的工具书。

多年的茶叶理论和实践的积累,李宗垣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专家。各种大型茶王赛邀请他担任评茶师,在他的品评下,诞生了一个个茶王,被誉为“茶王制造专家”。2002年,他参加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考试,成为首批通过考试的4名高级评茶师之一,堪称“铁观音第一茶师”。

论传统

“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

这几年,安溪茶界回归传统的呼声,在全县上下响彻一片,那么何谓传统,何谓革新?

在李宗垣看来,传统与革新是一对矛盾体,但常常相互转化。“过去的传统,置于今天或是革新,今日的革新在明天又成为传统。”

他举例说,安溪在解放前直至80年代,其实是采用轻发酵工艺制茶;80年代之后,为适应出口长久储藏、运输的需要,茶叶发酵越来越充分,带动了重发酵浓香型铁观音的流行;1993年,台湾茶回到家乡,带回了本源于安溪的轻发酵工艺,各乡镇又开始流行清香型茶叶,当时采用该工艺的祥华乡“勇青红”,令人回味至今;2000年之后,空调制茶盛行,具备“鲜”“香”轻发酵特点的清香型铁观音成为市场主流。“所以,现在我们呼吁的传统,其实是80年代的革新。”

正因为传统与革新矛盾统一,所以在李宗垣看来,没必要纠结于传统铁观音与清香型铁观音哪种更“正味”更好,他说:“茶叶终究是一种饮料,关键看市场需求,有市场才能经久不衰。”

时下,浓香型铁观音受消费者喜爱,“回归传统”成为顺应市场需求的选择。但在李宗垣看来,“回归传统”并非简单的工艺回归,安溪铁观音提纯复壮、恢复生态,是安溪茶叶回归传统的基础与前提。“时光流逝,铁观音的植株、安溪的生态,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长久以往会影响安溪铁观音独特的观音韵,所以要保护优质种质资源,将现有的正宗红心铁观音茶树进行摸底,对老茶树进行挂牌编号保护,对红心茶苗穗进行压条和扦插;鼓励引导茶农回归老品种、老土壤、老茶树、老技术,回归自然。”

“‘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李宗垣说,安溪产茶地域广阔,不同山头、地域,有不同气候、土壤、生态,会产生铁观音不同的植株特点,各个地域茶农制茶方式也不尽相同,最后形成的茶叶香气、韵味往往带有神秘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山头香。“此种特点下,安溪铁观音‘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李宗垣表示,各乡镇地区、山头,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地域和环境的不同制茶。

中国乃礼仪之邦 以茶待客礼仪必不可少


中国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泡茶水温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0C,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点。

敬茶要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

总之,我们待客敬茶所遵循的就是一个"礼"字,我们待人接物所取的是一个"诚"字。让人间真情渗透在一杯茶水里,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灵里……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一生不可少的“六杯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