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

五一假期刚结束,上海茶业交易中心寻茶小队在第一时间来到了武夷山——继西湖龙井,白毫银针之后,上茶中心即将为大家带来武夷山桐木村的夷红系列红茶。想知道有关2017年武夷红茶的情报吗?快跟着上茶中心的两位寻茶人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桐木村

在桐木村村长胡永飞的带领下,我们驱车近两个小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一路绕山从平地来到海拔960米的桐木村。桐木村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严控区内,其外围还有生态修复区、自然村落区等保护区域(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即将更名为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

随手拍摄的木牌,体现严格的控制,最大化保护着本地生态系统

一车一杆,进入之前需要接受工作人员的检查

桐木村的环境管控特别严格,事先我们已听说过,陌生的外村人想要进入本村,如果没有本村人带领,是连村子大门都进不去的!而一路行来,我们深切感受到所谓严格控制区名不虚传。在进入桐木村的皮坑哨卡前,我们是靠胡永飞村长刷脸才得以入内。胡村长给我们介绍,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桐木村里严禁任何人随意砍伐树木,因此,在深山老林之中,是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极佳。

胡老先生(胡永飞村长的父亲,中间)回忆说,他小时候茶园里的茶树就是这样的,几十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

由于没有过多的人工干预,从不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剂,茶树枝干上附生着苔藓、藤蔓等各种植物,各种野花相伴而生

接着,胡村长的父亲胡老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夷红茶园。与别处茶园里整齐美观的景象不同的是,这里的茶树东一丛西一簇,长势不均,大小不一;茶树根部都包裹着厚厚的苔藓,与各种野花相伴而生。胡老先生告诉我们,这片茶园在他小时候就是这样了,现在依然如此,具体树龄也尚无考证;并且这里的茶树,从未打过农药,施过化肥,甚至连修剪台刈都没有,很少进行人工管理,只求最大化地保持茶树的野生环境。

上茶中心的寻茶人王昱老师,不由得摘下鲜嫩的芽叶,放在嘴里咀嚼

我们随手摘了几片鲜嫩的茶芽,直接放入口中咀嚼,令人惊奇的是竟毫无苦涩感,满口溢出天然的甜香和花香,徐徐咽下口中的香甜,一股自然的韵味贯穿五脏六腑。等我们从这种美妙的感受中回过神来,不由得对今年的武夷红茶产生了极大的期盼之情。

采茶人忙着采摘一颗颗细嫩的芽叶

现在正是武夷红茶制作的时节,茶园里不远处的几位采茶阿姨在挑选采摘着嫩嫩的茶芽,一颗颗的芽头,在采茶阿姨的手中不断跳跃,似乎一种甜蜜的味道弥漫在满村满园里。

咦?茶园里怎么还会有母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优良的生态,极高的海拔,原生态的老茶树,造就了夷红金骏眉的丰厚品质,花香馥郁,经久耐泡,十余泡仍旧风味不减。上海茶业交易中心即将发售夷红系列之正山金骏眉,高山金骏眉,臻稀好茶,欢迎拨打申购热线400-632-9979垂询。

精选阅读

探秘普洱紧压茶


探秘普洱紧压茶以前很多人认为,把普洱茶做成紧压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存放;另一方面是觉得紧压茶更有象征意义,因为有形状的东西更能让人记住。其实最初普洱茶紧压,只是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引起的运输损失,才把散茶紧压成型。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历史上大多通过茶马古道将之运送到把更难多的普洱茶运输到京城或者西藏,长途跋涉,为了更方便运输,制茶人于是就把茶压成饼、沱、方、砖茶等几种不同形状的茶”。而压制成型的又以饼状普洱茶居多,一饼357克,七饼为一挑(也就是现在的一提),六提为一件,方便计算以及骡马驮运。

大多数人还认为饼茶比散茶乃至其它形状的茶好。这种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看法过于单一,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依照以往的惯例,“一二级作散茶,三四级作沱茶,七八级作饼茶,九十级作砖茶”,然而现在的普洱茶,其外形和重量无关了,制作成饼的,可以为100克、300克、357克、400克、500克等重量不同的普洱饼茶。这样制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做出的适当改变,这种改变在现在看来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市场在变动,消费者在变动,生产者不得不“变动”。尽管如此,可是357克仍然是制作“七子饼”最标准的计量单位。

此外散茶比紧压茶占地方。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来看,收藏紧压茶(饼茶、沱茶、方茶、砖茶)有利于品质的陈化,只是陈放的时间要比散茶长,但长时间陈放后的紧压茶效果比散茶更好。当然了,普洱茶最后能不能陈化得好,口感是否尚佳,还得靠茶叶本身的品质为基础。因为茶叶原料在品质过硬的前提下,再辅以优良的制作工艺,紧压成饼,才能转化出优质的普洱陈茶。

从收藏爱好和储藏角度来讲。有关专家提醒,家庭收藏、大型的仓储普洱茶,则应以收藏压制以后的普洱紧压茶为好,这样陈化出来的品质和口感才会更好。原因有三点:

其一,收藏普洱茶的目的在于获得良好的品质、实现增值。同一时间生产出来的普洱茶,不论生熟,经高温、烘焙过的紧压茶,其滋味远比散茶来得醇厚、甘爽。奠定了紧压茶收藏时初期品质基础优于散茶的原因。

其二,紧压茶经蒸压以后,茶体较散茶紧实,存茶空间小、有利于大量储藏,从而降低藏茶成本。

其三,紧压茶因有一定的形制,具有“观赏性”。更重要的是普洱紧压茶多为“方”、“圆”两种,与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思想相吻合:“圆”的饼茶是象征“天”的象形,“方”的砖茶是象征承载万物“地”的象形。在“天地”的交融、庇佑下,才能让人们更加幸福的生活下去?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困鹿山寻茶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困鹿山寻茶

银生茶庄园夜色美,满园春意惹人醉。在春雨绵绵的夜晚,相约侯建荣先生,与一众师友团团围坐,品一盏困鹿山皇家茶园古树茶,身心为之沉醉!唯愿时光再慢一点,夜晚再长一点,为这山、这茶、这人暂且停下,凝结成这似水年华里的一朵幽香的茶花!

犹记得2012年的那个春天,赴云南普洱市宁洱县访茶困鹿山,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山名是如此的形象与生动,就连灵巧敏捷的鹿都困身于此。更不用提我们这些尚且要借助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人们了。从宁洱县城往困鹿山的县道,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完全是我们这些来自于中原腹地的人们所不知的。驱乘的轿车时时挂擦底盘,发出令人心悸的声响,时时令人担心会抛锚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上。离开县道盘旋上山的乡村道路,全程都是土路,扬起灰尘几乎完全遮住了后车司机的视线,不时要停下来等待,远远望去,前车疾驰而去拖起一道灰尘。

到了困鹿山宽宏村,下车步行。古茶园与这小山村依山而存,茶在村中,人行茶间,绘就出一幅活色生香的生活画卷。在茶园的边上,找到了一棵被砍伐过的树,刚好可以作为顶好的拍照落脚点。于是使出打小在乡村生活的看家绝技,手脚并用爬上树去,斜倚在树上俯拍掩映在茶园中的村庄。古茶树鳞次栉比,大树下面补栽上了小茶树,充满生机生长的郁郁葱葱。我爬上树去看风景,树底下的人仰着头看我,茶山装饰了我的梦,我在杨晓茜老师的相机里也化作一道风景。

2015年春天,再度扺达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相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老师,共赴困鹿山宽宏村探访遗存的皇家贡茶园。比起2012年首次到访困鹿山,路好走了太多太多,全程基本铺通了柏油路、水泥路,只有二公里左右的土路尚且泥泞坎坷不平。李兴昌老师感叹道:“政府要将村民全部迁出来,以后古茶园与古村落共荣共生的形态将不复存在!”

为了记录好这个最后的画面,我们逡巡在古茶园里,到处寻找最佳拍摄点。2012年我只身徒手攀爬的那棵被人修剪掉枝叶的大树,经历了数年风雨,树干已经腐朽,碰之即落,决计不堪再用。于是目光投向另外一棵树,委托身手矫健的年轻小伙李源明爬上树去,用镜头记录下这即将消失的景象。

李兴昌老师带领大家在古茶园内探看,边走边讲。这片古茶园,古茶树的数量虽然只有373棵,但仔细观察,仍然不难发现,茶树成排成行,属于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同一行的古茶树,测量树干围径大都在120公分以上,也有80公分左右。大致相同的树围,说明应该是在同一时期栽种。古茶树既有大叶种、特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相伴相生。对此,银生茶业董事长侯建荣先生有不同的见解:认为是古茶树衰老,而又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所致。

2012年到访时,古茶树下面补种的小茶树,如今已经生长的葳蕤茂盛,足有半人多高。据说,2015年春天古茶树的鲜叶,等在古茶树下收购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800元一公斤,或许这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而到了2017年的春天,在困鹿山宽宏村,一位茶农讲:“鲜叶的价格,大叶种的二、三千元一公斤,小叶种的三、四千元一公斤。”折算下来,四公斤多鲜叶才能炒制出一公斤干茶,成本价辄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在云南一线名山头的古茶山中,价格上涨的幅度首屈一指。

2017年春天又赴困鹿山宽宏村皇家古茶园,上午时分尚且艳阳高照,待我们下午驱车赶往茶山的路上,远远望去乌云笼罩在远处的山颠,预示着风雨欲来。走到宽宏村的入口处,发现已经立下了一块石碑,勒石以记古茶园的前程往事。天空中已经开始飘落濛濛细雨,同行的解伟涛拿着手机指给我看当天的天气预报,下午有雷阵雨黄色预警。千辛万苦到了这里,于是同大家深入茶园探看。古茶树下面补栽的小茶树已经一人多高,古茶树、小茶树相互混生在一起,已经蔚然成林。最大的一棵古茶树的前面,摆有一个香炉。据说:近年来已经恢复往年的习俗,在每年开园釆茶之际,先要举行焚香祭拜仪式。只是从未亲眼见过。这棵树被称作困鹿山的茶王树,相邻的另外一棵被称作茶后树,都已经被用木栅栏合围了起来。云南各茶山将茶树称王、封后似乎成为了一种风气,不独困鹿山是如此。只不过少有官方的肯定,多是民间的行为。究其实质,多数无外乎商业利益的驱动。

在茶园里驻足尚且不久,雨势逐渐增大。于是只好回到古茶园边上茶农留下的旧屋里暂且避雨,转瞬之间倾盘大雨将古茶园笼罩在漫山烟雨中。几年的光景,困鹿山古树茶价格的飙升,使当地的茶农摆脱了千百年来困窘的生活。加上来自于政府的补贴,距离古茶园不远的地方,一栋栋现代化的新居拔地而起。只是只到如今,宽宏村的村民,并没有将古茶园边上原有简陋的旧居拆除,而是因陋就简的保留下来做了初制所。得亏如此,才使我们一行人能够在这滂沱大雨中,贮立在屋宇之下栏杆前,隔着雨帘凝望近在眼前的古茶园。却意外地发现,有一棵古茶树大多数枝叶已经枯干,频临枯死的边缘,倘若再不及时进行修剪,恐难久存于世。

久久驻足停留不忍离去,而今年春天这雨水似乎比往年要多得多,前几日只是晚上下,今天则在白天下个不停,完全没有往年旱季阵雨来去匆匆之势,而有缠绵不去的趋势。眼间天色将晚,只好恋恋难舍作别困鹿山,踏上返程的路。

从困鹿山回到宁洱县城,念起银生茶业董事长侯建荣先生的邀约,银生茶庄园在距此地只有三十公里的普洱市,于是欣然前往。

晚上与侯建荣先生相约品茶,先生拿出2015年曾定制的一款困鹿山古树茶来共同品鉴,轻手泡汤色黄亮,热闻杯盖,果香芬芳;冷闻杯底,香气幽长;滋味入口醇香,苦隐涩弱,回甘生津较快;尚具山野气韵。真真是一款具有绝妙风格的好茶。

夜宿银生茶庄园,窗外细雨霏霏,滨湖傍山的木楼,水面映衬出点点灯火,让人丛生依依惜别之情。只好在内心告慰自己: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的相遇。青山不老,绿水常流,古茶树岁岁常青,在下一个茶季,我们还会山水有相逢,来赴这茶人的约会。

马哲峰云南寻茶:莽枝正山寻茶


马哲峰云南寻茶:莽枝正山寻茶

云南的大山,给予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性之美。位于滇南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的莽枝古茶山,恰如其名,正是云南茶山性格的入神描述!

从象明彝族乡出发,往勐仑方向十多公里,然后转向通往安乐村委会的盘山公路,曲曲弯弯盘山而上,数十公里的乡道,全程都已经铺好了弹石路面。只是还没几年的光景,名山古树茶给予这个地处僻远的山村滚滚而来的财富,茶农们纷纷修造房屋,大车小辆的碾压,使得其不堪重负,很快又回复到了一条破烂不堪道路的旧有面目。

山路崎岖且又狭窄,导致交通事故频仍。今年春天,我们到访莽枝茶山的路上,亲眼见到四个姑娘开了一辆四驱的吉普越野车,为了避让对面的车辆,陷入路边的泥沟,好在几经努力惊险脱身。而另外一辆运输建筑材料的大卡车,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下雨导致路边泥土塌陷,车辆交汇的时候,没有能够保持好平衡,整个车辆翻进了深沟里,只有等待救援。

有一种说法:只有在云南会开车的才算是合格的司机。听上去像是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并非如此。每每出行云南,团队里第一重要的就是拥有丰富山地驾驶经验的老司机,这是安全最为重要的保障。入云南访茶,租车的时候,来自东北沈阳的姑娘知佳说:“选沃尔沃吧!安全!”来自河南郑州的解伟涛笑着说:“安不安全,主要看司机!”此诚肺腹之言。饶是如此,从2011年入云南访茶至今,连续7年间春秋两季入山访茶的经历,让我们从无知无畏的满山疯跑,到如今再三优化路线,终究人的安全才是最最要紧的。

莽枝茶山、革登茶山同属于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管辖。战争、瘟疫、灾荒,有清一代已经伴随普洱茶名播天下的古六大茶山,历经劫难后的惨痛记忆一定是深深的烙印在心中。私相猜度,生活在古茶山上的人们,无比渴望过上安稳快乐的生活,所以才会有了安乐村委会的名字吧!

劫后余生的莽枝茶山、革登茶山,古茶园的分布范围广阔,却少有连片成林的。加之地广人稀,被划分在了同一个村委会的行政管辖之下。以致于人们留下了莽枝茶山、革登茶山是小茶山的印象。为此,曾专门请教于《古六大茶山史考》的著者、乡土学者高发倡先生。高老师显然对此并不认同,而是用一惯幽默诙谐的语言反问:“就象莽枝古茶山,宽十五、六公里,长三十多公里,这样的茶山还算是小茶山的话,什么样的茶山算是大茶山呢?”想想也是,通常人们会把自己浮光掠影的印象误以为是全部,而那不过是个小小的局部罢了。

莽枝古茶山留下来的古茶园,分布于安乐村委会行政管辖之下的各个寨子,古茶园最为集中的寨子就是秧林村。生活在富足生活时代的人们,才有闲情品茶。而生活在传统农耕时代的茶山上,茶是人们赖以换取安身立命生活物资的根本。民以食为天,比之于茶,更为重要的是粮食。想来,秧林寨子的名字,才是莽枝茶山上的人们内心深处所想要的。直到今天,生活在茶山上的人们,几乎也没有足够的可藉养家糊口的粮田。除了茶园以外,就是橡胶林。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水果,也都是从走村串乡的流动商贩手里买来的。自家也会饲养牲畜、家禽以供食用。比之于肉蛋白,蔬菜就更为稀少。所以在茶农的眼中,许多植物都是可以用来食用的。比如芭蕉花、芭蕉心,还有杉松的嫩梢,以及一种不知名的树上盛开的白色花朵,都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行走茶山,茶农给予来人最热情的款待就是管饭,上桌的蔬菜能多几个花样,足以表达内心的热忱。一饭一菜,在茶山上来得尤为不易,这是许多外来的人所不知道的!时时可以见到,有些人圉于自身的无知,辜负了别人的一番心意。

2015年的春天,第一次到访莽枝茶山。若非是同行的马博峰老师曾参加过2014年秋天益木堂组织的茶山行,来过莽枝茶山,我们很有可能就会开车一路跑过去。浑然不会觉察到,我们日思夜想盼望的莽枝古茶园,就位于道路的两旁。在马博峰老师的指引下,大家将车辆停放在路边,深入到古茶园里去探看。与未曾到过古茶园之人的猜想不同,古茶园里并非全部都是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而是古茶树、老茶树、小茶树混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其中最为珍贵,也最为稀少的就是古茶树。据我们曾经拜访过的当地的一位专家吿诉我们:早些年做古茶树普查的时候,每亩古茶园里古茶树平均在200多棵。最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每亩古茶园中古茶树的平均数量已经下降到了80多棵。闻听这样的结果,让爱茶的人们是极为心痛的。茶树并非全部都会如人们所愿,能够生命之树长青。而是伴随着树龄的增长,由于自身的衰老,病虫害的侵袭,以至于人们掠夺性开采,不断消亡。近年来行走云南古茶山,早先还会发现在古茶园中枯死的茶树。后来反而见得比较少了,但明显感觉到茶园里的古茶树变得稀疏。近年来古茶园中补栽的小茶树增多,想来是清除了枯死的古茶树,并有意补栽上小茶树的缘故。

2015年秋季,参加益木堂主办的古六大茶山行,在益木堂主王子富先生的带领下,又一次来到莽枝古茶山。秋季的茶园里,历经雨季过后杂草丛生,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艺术家赵文亮先生,一不留神滑倒在草丛中,仍然快活的哈哈大笑,相机的镜头记录下了这欢乐的一幕。

2016年春天,再赴莽枝茶山,在秧林寨子的古茶园里,遇上一对茶农夫妇,正手持木棒奋力打茶果。询问得知:茶树上结了太多茶果的话,会耗费茶树过多的营养成分,影响茶树新梢生长。在茶园里四下游走,爱茶姑娘们年轻的脸庞,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现出动人的光泽,古茶与佳人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情!

2017年的春天,又一次来到莽枝古茶山。曾经为了寻找到令人心仪的古树茶,我们拖着一整箱全套的茶叶审评用具上山,令茶农大感惊诧,但结果终归是并不能尽如人意。直到有一次,与《云南山头茶》一书的著者林世兴老师聊天,林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不要试图去教育茶农,没用的。有个老板叫一个茶农去釆单株,从大茶树上釆茶下来,发现下面的小茶树也发了,顺手釆下来扔进篓子里,都习惯了。把老板气得跳脚也没用。最好是选一片茶地都包了,先让他们把小茶树都采光了,接下来再釆大茶树。没有小茶树可釆了,都是纯纯的大树茶原料。”听得我们几乎笑出了眼泪,但事实上就是如此。这哪里是坐在书斋或茶室里坐而论道的人们所能想象的到呢?

常常会遥想千年之前的茶圣陆羽,有人说他是骑着一头脑袋雪白、通体黝黑的牛,古人称作白颅乌犎。晃晃悠悠的一路走,一路寻源问茶。茶圣陆羽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云南的地方政权与大唐中央政权,处于军事对峙的敌对状态。所以才会留下了遗珠之憾,陆羽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踏上云南这片茶的乐土。相较于茶圣陆羽,现代人何其幸运?飞机、高铁、汽车,便捷了不知道多少倍。而圉于自身的认识不足,以为足不出户便可以知晓山上茶事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即便是托了现代交通便利的福,赴云南茶山考察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感叹:比之于茶圣陆羽亲身垂范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还是走的太过匆忙了呀!

千年以前,历数十年之功著就《茶经》的茶圣陆羽,根植于传统儒释道文化,开创了古典茶学私学教育的先河。儒家的游学、道家的云游、佛家的行脚,名异而质同。现代以茶为业、依茶为生、专事教育的人们,入山访茶并非是今人的创见,而是承继先贤们的遗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贯古今的吴觉农先生,著就《茶经述评》一书,并开创了现代茶学官学教育的先河,开启了茶学高等教育,被誉为“当代茶圣”。茶学高等教育背后的主体是源于西方的科学,而科学终极目标孜孜以求追寻真理!

根植于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茶文化,注重“知行合一”,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信条。立足于西方现代科学思想的茶科技,同样追寻“理论联系实际”,同样要经得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你上不上茶山,茶山就在那里,历经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不悲不喜!茶原本源于自然的一种植物,爱它就去寻找它吧!它会向你揭示这神奇植物的终极奥义!

我敬爱的师长郭孟良先生,在其所著的《游心清茗:闲品茶经》一书的结尾寄语众人:“寻茶路远,你我皆是匆匆过客!”愿与爱茶的你我共勉!

观点:探秘普洱茶“长寿基因”


观点:探秘普洱茶“长寿基因”

普洱茶的长寿基因直接来源于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乔木大叶种是云南特殊地理与生物多样性的“馈赠”。

乔木大叶种茶树属于酸性植物,对土壤酸碱度比较敏感。它生长的酸性土壤PH值为4.5--6.5。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5度,普遍存在于海拔800--1800米之间,又因它所处的环境普遍为高山雾多,雨水充足,年降水量在1300--1800毫米,生态系统完整,而独具特色。

云南的茶树与其它植物的交叉存在,不仅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更典型地表现在它的异花授粉上。

乔木大叶种茶树在其长期的天然杂交中,直接导致了茶树的群体(野生或栽培)其外观的高大与肥硕,并且多区域、成片状存在。其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复杂的遗传性与多样性。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虽然,在中国大陆其它地方(如湖南、广西、海南等)也存在大叶种的茶树,但能经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认证”的古茶树几乎没有,存在最多的也就是“百年沧桑”。其茶树的外部形态与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也表现不同。茶叶的内含物质就差别更大了。

乔木大叶种茶相比其它产区的茶叶营养成分更高、更丰富。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相比其它地区大叶种茶树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不仅多酚类物质、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高于其它产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它们无法相比对的。

比如维生素E(VEortocopherol),为二氢吡喃的衍生物。茶叶中VE

含量比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要高,是菠菜含量的32倍,葵花籽油的2倍。含量一般为50mg~70mg/100g。

过去,很多人误认为绿茶中的VE比普洱茶高,因普洱茶经过萎凋和发酵,一部分VE

被酶破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分析手段的提高,又发现普洱茶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类黄酮,对VE的氧化起了保护作用,故普洱茶中VE

的保留量也很高,甚至超过其它茶叶产区。有的竟高达290mg/100g,如叶酸(folic

acid)即维生素B11,又称喋酰谷氨酸(PGA),由蝶呤啶、对氨基苯甲酸与L-谷氨酸三部分连接而成。叶酸在一般茶叶中含量约为50μg~

70μg/100g。高于很多植物。而由乔木大叶种制成的普洱茶,含有的叶酸竟达70μg~90μg/100g.。

又如肌醇(inositol),肌醇又名环已六醇,一种特殊形式的糖醇。由植物体内已糖环化而成,起磷酸储藏和磷酸化作用。不仅有游离型,而且还有其磷酸盐植酸钙镁型。肌醇为葡萄糖的异构体,在普洱茶中可达11mg/g,它随叶子成熟度增加而增加,与儿茶素的合成关联。也远高于其它茶系与茶种。

再以茶叶内含矿物质为例,一般茶叶目前发现的矿物质近三十种,而云南乔木大叶种茶现已发现的就超过四十种,既便如此,仍有很多我们尚未发规矿物质的存在。

具有特殊的“长寿基因”,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最为显著的特征。

云南不仅有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年长的茶树(树龄约为3000年),同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茶树也不罕见,至于范围很大的古茶园更是多区域、成片状地存在。

这里隐藏了一个未解的秘密,即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长寿”之谜。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及其植物,不可能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以病虫害为例,它是定期暴发的,很多物种的灭绝和衰减都与它相关。但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不管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却能存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得住如此之多,又如此之长的考验,至今仍显露出勃勃生机。

这个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这些古茶树起码具备一种或多种我们未知的抗病虫害的“基因”。我们曾试图通过它富含的矿物质探寻它“长寿”的原因,但仍感到证据不足。

比如乔木大叶种茶树富含的矿物质锰Mn(manganess)。

一般的茶叶含量在30mg/100g左右,比水果、蔬菜约高50倍。Mn是植物多种酶的激活性剂。茶树缺Mn,表现在“立枯病”,即叶子发黄,叶脉呈绿色,新梢顶端下垂,发展下去全枝萎蔫。乔木大叶种茶叶锰Mn含量比一般的茶叶要高,可达400~600mg/100g,远高于其他茶系。

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还有矿物质锌Zn(zinc),它是茶树必需的微量元素。

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如醇脱氢酶、6-P-葡萄糖脱氢酶和磷酸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基。同时磷酸二酯酶、碳酸酐酶、多肽酶等都是锌金属酶。这些酶有的可以促进呼吸作用,有的催化光合作用,有的促进叶绿素的形成。

植物缺锌,会使色氨酸合成受阻,茶树生长迟缓,叶数、叶面积、茎干等生长均矮小,出现小叶现象,且在成叶上出现花斑,称为花叶病,根系也会发黑而枯死。在乔木大叶种茶树中,我们发现锌的含量竟高达3~6mg/100g,是其它茶系的茶叶无法比对的。

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另一个原因。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但是,相对于破译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长寿基因”而言,这些研究仍相距甚远。

不要小看了这种特殊“基因”,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是一种还是多种因素在起的作用。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内含有一种或多种我们人类尚不清楚的物质。我们之所以没有找到这种物质,一方面是受现代科技水平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研究思路出现的偏差,加之我们以前对这一类物质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可是,一旦这些物质被我们发现并破译,它的意义将是深远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将是巨大的。

让我们将视角转向普洱茶。

当我们用这些茶树的芽、叶做出普洱茶时,无论你是成天接触它,或者每天都在品饮它,甚至在研究它。它仍是我们人类“陌生的朋友”。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至今我们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

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仍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因此,有一点也许是你未知的,当你手捧一杯普洱茶品饮时,你在享受它的香气、汤色及特有的口感之余,另一种更有价值的物质已经悄悄渗透到你的肌体,将自然界的一种“能量”嵌入你的基因,并积极配合你,拼命抵御来自现代社会的各种工业的、尤其是化学污染物与病菌对你的侵袭,增强你的抗体,延长你的生命周期。

这种观点虽然没有得到更科学的认证,但其立论的依据源于一种科学“猜想”,?一种科学“假设”。这不是“伪科学”,因为很多科学成果的最初设计都源于看似不切实际的猜想与假设。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蛮砖正山寻茶记


马哲峰云南寻茶之蛮砖正山寻茶记

长久以来,我都在反复的追问自己:蛮砖茶,到底好在哪里?

“六山之茶,以倚邦、蛮砖味较胜!”古书中对古六大茶山中的蛮砖茶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最早接触到的云南名山茶,一个是易武,另一个就是蛮砖。2011年春4月份,与好友李洪同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访茶古六大茶山,扺达的第二座茶山就是蛮砖。傣历新年过后,4月的太阳,正如同《古六大茶山史考》的作者高发倡老师所说的那样:辣!晒在皮肤上火辣辣的,生疼。在象明乡曼庄大寨,一位老人用童车推着自己的孙子就站在太阳底下。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为了让尚且不会走路的孩子早些适应么?

在一户茶农家里,看到他们一家正忙活着压制茶饼,随口询问:“有蛮砖的大树茶吗?”主人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只有架子上面晾着的那一片1公斤重的大饼是蛮砖茶山的古树茶,其他的茶都是从别处拉来的原料。”当时叫价1000元的大饼,下意识觉得有点贵,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下手。很久以后,当我重新认识的蛮砖茶山古树茶价值的时候,每每想起,都懊恼不已。

在当时的蛮砖茶山曼庄大寨,既没有看到连片的古茶园,也没有见到高大的古茶树,加之当时以为江内六大茶山价格昂贵,于是2012年、2013年将访茶的重心都转移到了江外六大茶山。与古六大茶山相比,新六大茶山连片的古茶园,动辄宣称数千上万亩,每个山头都有茶树王,树龄号称数百上千年,令人心醉神迷。直到2013年下半年,闲来无事,拿出一片2008年的蛮砖茶山古树茶,撬下一块,漫不经心的扔到壶里,随便泡来喝,只一口下肚,登时怔在那里。茶汤入口,滋味浓醇,甘冽香甜,苦而不涩,入口即化,迅急回甘生津,从口唇到舌尖再到齿颊,弥沦乎整个口腔内;香气馥郁,幽雅细腻,泌人心脾,芬芳若兰;完全就是《新普洱茶典》作者杨中跃老师所说的山野气韵,强烈持久。回想起益木堂主王子富所说:“古六大茶山的古树茶,新茶香味清幽、滋味淡雅,存放日久,滋味愈浓。”当真行家里手,深有见地!于是,从内心深处再次萌生对古六大茶山的强烈渴望!

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3年,春秋两季,一次又一次重访古六大茶山,愈发爱上了这里的古树茶。尤为喜爱曼庄古树茶,2015年春天,茶友丰云梅特意带领我们深入蛮砖茶山么莲寨古茶园,终于一窥蛮砖古茶树的真容。喜出望外,没有料想到,穿着半袖裸露在外的胳膊,被一种不起眼的毛毛虫刺了一下,登时感觉到火辣的痛,过了一夜,情况更加严重,急忙前去诊治。医生瞟了一眼我问道:“去茶园了吧?”我点点头,看起来散漫且态度敷衍的大夫,随手包了几包药,扔了一管药膏过来。嘱咐我:“药内服,药膏外用。“”几天过来,慢慢好转。心下思忖:这也反向证实了这茶园的原生态之好。

回想起与普洱茶专家杨中跃老师聊天:“蛮砖茶山的古茶树,大都生长在森林里,不太容易长得太大。”以我们连年到访,抽样测量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2016年春天拜访曾云荣先生,先生也曾提到:“同样的品种,生长年限相同,有的长的粗壮,也有的纤细。”连续这4年来春秋两季在古六大茶山各村各寨实地考察,也常听到茶农这样的说法:“那个茶树看起来并不太大,树龄却很老,有多久却很难说得清楚。”2016年春天再访蛮砖茶山各村各寨,抽样测量树围,大的多在60公分以上,多属大叶种、特大叶种。只是听到茶农在喟叹:“今年的茶树,疲得很,比往年晚发了20多天......”

2015年春天,从曼庄村委会么莲寨荔枝园古茶园回来的路上,茶友丰云梅顺手一指:“那边就是去瓦竜的路!”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伸向不知尽头的远方。隔日,结束象明乡革登、莽枝、倚邦、蛮砖四座古茶山的访茶行程,回程前往易武,路过前往瓦竜的岔路口,从未涉足过的地方,燃起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于是仗着胆子驱车前往,才走出不数公里,前方乌压压的黑云密布,眼见大雨将至,只得调转车头,与瓦竜擦肩而过。

2016年的春天,从易武前往象明,再度路过前去瓦竜的岔路口,天气晴好,于是驱车径直前往。导航在这深山里彻底迷失了方向,不停的召唤我们调头回转。一路走,一路问,终于到了瓦竜,这里是隶属于曼庄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

在一户茶农家里喝茶,热情的男主人听闻我们是第一次到访,主动提出来带着我们去看古茶园。随口问道:“有多远?”主人回答:“不远,走路半个小时。人多,还是开车吧!”结果我们驱乘越野车开出去40多分钟,接下来又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到古茶园。古茶园隐藏在山坳里,若非有人带路,绝难找到这里。即便是经历过砍伐,仍然可以看到残留的树干基部围径粗壮,60公分以上的四下可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尚有部分古茶树保存完好,也许是路太远,地处太过偏僻,才侥幸逃过了一劫。

回到茶农家里喝茶的功夫,忽然发现三辆越野车中,有一辆车的轮胎忽然瘪了。关键时候,5位身强力壮的男司机派上了大用场,分工协作换轮胎。这才发现,租来的越野车,居然有一辆的工具不全,这可真是吓了人一跳。如若只有一辆车,在这荒僻的山村出现故障,后果将不堪设想,好在有惊无险。

2017年的春天,再度到访象明乡蛮砖古茶山。想念瓦竜古树茶的特殊风韵,仗着驱乘的大排量越野车和熟门熟路的老司机,直奔瓦竜。今年春天,是这连续7年云南访茶以来,春茶时节最多雨的天气。前几日刚刚下过雨,从柏油路乡道转入么莲寨的弹石路面没多远,又驶上通往瓦竜的土路,一路虽然坎坷泥泞,总算顺利扺达瓦竜。继续前往相熟的茶农家里喝茶,许是来人多了,泡茶的不独有当地的山泉水,茶农还专门备的有农夫山泉,而我们还是习惯用当地的水泡当地的茶。古人云:“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瓦竜的茶极富特色,同属于蛮砖茶山曼庄村委会,曼庄、瓦竜的茶风格迥异。瓦竜的茶阳刚,入口苦、回味甜;曼庄的茶柔美,入口甜,回味甜。两种茶原本都是极好的,具有深远的喉韵,强烈的山野气韵!

闻讯从茶园里赶回来的主人,一身泥浆,勤劳的茶农,风雨无阻,在忙碌的茶季,辛苦釆茶、制茶,难有稍许的闲暇。婉言谢绝了主人带我们前去茶地探看的好意,在这样的天气,留在室内喝茶,好过在野地里看茶,安全总是最紧要的。

站在茶农家的楼顶上四下环顾,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有趣的是周围都是巨石高耸的山峰,与其他地方绝然不同。伴随古树茶价格的高涨,村子里旧貌换新颜,传统的老房子日渐消失,代之以一栋栋新建的楼房。今年头春古树茶的报价,比之往年上涨了40%,山头茶热度不减,由此可见一斑。

远远望去,远方的山头乌云压顶,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于是召唤众人返程,谢绝了主人邀请共进晚餐的好意,匆匆往回赶。行至半路,大颗的雨滴就开始敲打玻璃窗。倾刻间,道路开始变得泥泞湿滑,饶是越野车也如老牛般喘着气,艰难的往前跋涉。终于上到了么莲寨的弹石路面上,如注大雨瞬间模糊了视线。于是放慢车速,踏上返回象明街的归程。一天,就这样又过去了!

于喝茶来讲,钟意就好。苦也好,甜也罢,有回甘的都是好茶。于评茶来讲,香气和滋味乃是茶叶品质的核心和灵魂。于品茶来讲,一山一味,任谁又能不心醉于古树茶那山野气韵呢?

行知:游学云南 探秘普洱! ​


行知:游学云南探秘普洱!

七彩云南,茶之原乡。2011年至2017年,连续七年的时间,来自中华文明腹地,中国八大古城之一的郑州市,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的师生,因了普洱,千里茶缘一线牵,年年茶季,相约云南游学,访茶普洱。

茶行业内人士称:“茶中最难是普洱”,也恰恰因为深遂的七子世界,奥妙无穷,引得众学子一次又一次踏上彩云之南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云南省的地域是如此的辽阔,在超过3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十六个州市,其中足足有十一个州市都出产普洱茶。想要踏边青山访普洱,直叫人感叹:“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辽阔的普洱茶疆域中,声誉最为卓著者有三个州市,滇西的临沧市,誉为普洱茶仓;滇南的普洱市,普洱茶名起源地;滇南的西双版纳州,普洱茶的主产地。

普洱茶的三大主产区,每个地方,都有令人向往的小产区名山头名村寨古树茶。

滇西临沧市凤庆县的香竹箐,3200年树龄的茶树王,引得无数人前往朝拜。2014年秋天,行知一行十人,在六大茶山公司凤庆茶厂骆兴厂长带领下,从凤庆出发,驱车往返百余公里历时六个多小时奔赴香竹箐拜谒母树,天遂人愿,去的路上风和日丽,在见到母树那一刻,每位成员都热泪盈眶,以茶为生的人们,理当饮水思源情系母树。回来途中遭遇瓢泼大雨,历经艰辛返回凤庆,雨住云收,天空中神奇般出现了彩虹,行知师生们忍不住欢呼雀跃,以为上天眷顾。

临沧普洱王者,非临翔区邦东乡昔归莫属。2014年秋、2015年春、2017年春,行知一行访茶昔归,体验了云南游学连续七年以来最神奇的体验。夜宿邦东乡,位于巍峨的高山顶上,清晨从邦东乡盘山而下穿越云海来到澜沧江边上的小村庄昔归,跟着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阮仕林先生体验了亲手炒茶的辛苦与快乐。阮斌老师带领我们前往澜沧江转弯的地方,海拔700多米高的芒麓山腰参访昔归古茶园。回首仰望,来时的云雾已经升至山巅。多年来困扰我们的难题应刃而解,独特而优越的小气候,是造就云南海拔最低,但品质杰出的昔归古茶的奥秘所在。

临沧古树普洱茶王后,世人皆知为双江县勐库镇冰岛老寨古树茶。这个早年人迹罕至的少数民族寨子,在几年前,因为来自河南的郜鸿亮先生率先承包古茶树而一举成名天下闻。从勐库镇沿南勐河边乡村公路盘山而上,因了冰岛大名,路过的南等水库也改名冰岛湖,当地政府力图开发旅游,原本地质条件就差的乡村公路,经历今年雨季水毁近半,皮卡车艰难龟速行进,勉强爬上西半山顶冰岛老寨。家家户户房屋翻盖一新,处处小洋楼。倒是连当地的少数民族都能用简单的河南话同行知师生们打招呼,让人会心一笑。

澜沧江两岸,美丽的西双版纳,北回归线附近唯一的一片热带雨林。普洱茶最负盛名的古茶山大都集中于此。2.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只有二百多万人。2011年至2017年,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连续7年云南访茶,停留时间最久的首推西双版纳州。

澜沧江以西,江内古六大茶山,只有攸乐山位于景洪市基诺乡,攸乐山又名基诺山,传说与云南少数民族崇奉的茶祖诸葛亮颇有渊源,连房屋的造型据说都是依照孔明先生帽子样式建造。而今来自诸葛亮故里河南南阳的行知学子自是惊喜万分,不辞辛劳,顶着炎炎烈日前往基诺乡亚诺村,攀上龙帕大寨古茶山寻访古茶树,高比例的紫芽种是攸乐古树茶香气特异的缘由所在。

古六大茶山,其中有四座全部都位于勐腊乡象明彝族乡。据古书记载:“尤以倚邦、蛮砖为胜。”现在已经日趋荒芜的倚邦老街在清中期曾经是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倚邦茶山尤以清代贵为皇家贡茶的中小叶种曼松王子茶名动天下。经历了战乱、瘟疫、灾荒等劫难,如今曼松古茶树只留下区区一百八十多棵。为了一睹昔日皇家古茶树真面目,2014年春天,在则道公司涂俊虹副总裁陪同下,马哲峰老师拖着访茶途中意外扭伤的脚与行知学子步行进入密林深处探访古茶树,陪同人员深受感动。

古六大茶山中蛮砖古茶山中最有名的当属曼庄大寨,2011年、2014年春、2015年春、2016年春、2017年春,五度访茶曼庄,品味古茶,极为钟爱。古六大茶山中,2014年1月、3月、9月份,同一年中三度造访的唯有莽枝古茶山秧林寨子和革登古茶山新发寨子,古茶园残余无多,在莽枝尚有收获,至革登四下搜索,未获古茶空手而归。访茶的路上,总是喜悦与遗憾交织在一起。

古六大茶山中原本包括漫洒,后来居上的易武取而代之,现今的易武茶山合易武、曼洒两大茶山为一,统领古六大茶山。民国时期尚且为单独的镇越县编制,现今只是勐腊县的易武乡。2011年至2017年,行知云南游学访茶必到易武。易武几乎是所有普洱茶友们心中的圣地,尤其是留存有车顺号、福元昌号等私营茶号遗址的老街,逛上一逛,尚且能够感受到老茶号的气息。易武山四大村寨有高山寨、麻黑,还有凡普洱茶友所到必留影拥有千年古茶树的落水洞,最受追捧的则是行人几乎难至的边境瑶族古寨刮风寨。古六大茶山的那些寨子、那些古茶,还有那些老茶号,最门儿清的当属乡土学者,《古六大茶山史考》一书的著者高发倡老师。2014年春,2015年春,2016年春行知一行专程拜访高老师,边品味古茶,边聆听高老师爆笑讲述古大茶山前尘往事,大家乐开怀。

澜沧江以东,靠近边境,汉语中内外有别的表达由此显现,名为江外六大茶山,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新六大茶山。核心之地,就是现在勐海县辖地,自民国以后取代了古六大茶山勐腊县地位成为主流,延续至今已逾百年。勐海县已经成为最为集中的普洱茶企业聚集区,行知一行深入到六大茶山公司、班章茶叶有限公司、勐海天龙茶厂参观普洱茶现代化制作工艺流程,在益木堂有限公司,与勐海县主管茶叶的何青元副县长不期而遇,与这位茶学博士出身的主管领导展开座谈会,并且有辛参观了普洱熟茶渥堆发酵车间。

新六大茶山中交通最为便利的当属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位于从勐海县连通到景洪市的国道边上。从山脚下到山底的众多寨子统属哈尼族的一个分支,他们自称为僾尼人。路旁边巨大的广告牌:南糯山,全球古茶第一村。这并非是自我夸耀,南糯山至今遗存有上万亩连片古茶园。其中,位于半坡老寨密林深处,有人工栽培型八百余年茶树王。2012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行知一行都步行来回三个多小时观瞻茶树王。半坡新寨,尚有勐海茶厂的前身,佛海茶厂旧址。徘徊不肯离去,深切盼望当地政府早日兑现将其建设成为普洱茶博物馆的承诺。

新六大茶山中当今声名最为显赫的当属布朗山,现在已经被更加响亮的班章的名字所掩盖。事实上,班章是勐海县布朗山乡一个村子的名称。班章村委会拥有古茶园的寨子包括哈尼族老班章寨子,哈尼族新班章寨子和布朗族老曼峨寨子。统属于班章,古树茶身价大不相同,老班章贵过新班章一倍,新班章贵过老曼峨一倍。2012年至2017年,行知一行见证了老班章古树茶价格翻了快十倍。今年更是目睹了老班章寨子茶树王开釆的盛况,毛茶的价格达到了三十二万元一公斤。去往老班章的六十余公里土路,恐怕是名气最大的烂路,常有各种越野车辆陷身泥潭,难以自拔。14年秋季更是有人驾驶崭新陆虎翻入深沟车毁人亡。回想今年春天进出班章,两次车陷险境,又侥幸脱身,得有多大幸运。祈盼环山公路早日通车。

新六茶山中的大勐宋,位于勐海县勐宋乡,最有名的寨子是雨季过后路烂到皮卡都过不去的那卡,茶却极好誉为“小班章”。相较生态更好,与森林浑然一体,古茶园面积更为广大的是保塘旧寨,拉祜族古村寨,这个舍弃了政府出资建造房屋,而举寨迁往深山更深处的少数民族,世代守护着这片古茶园,远离喧嚣尘世。每每品味这有强烈山野气韵的古茶,都有脱尘的气息,吸引行知年年到访。

新六大茶山中近年声名鹊起的当属贺开,曾经是大布朗山的一部分,距离老班章近在咫尺,却风格迥异,班章犹如西楚霸王项羽,贺开则是生死相依的虞姬,一个浓烈,一个柔美。在贺开曼迈老寨,与年轻的茶农扎努喝茶聊天,说起相邻一家,几年时间,一家人各种缘由,相继病故,古茶园也由旁系亲属继承,扎奴语气平淡用两个字总结:“死了!”瞬间能够感受到人生的无常,甜美的茶汤里也能感受到悲伤的味道。好在近些年,六大茶山公司介入贺开古茶山开发,有了石子路,交通是方便多了。扎奴送自己的两个不到十岁女孩寄宿到勐混镇读书,孩子想妈妈了,放学后常常会手拉着手,走路十几公里回寨子里来。问及扎奴:“不再生个男孩?”笑着回答:“养不起!”年复一年问茶,“茶出勐海,谜藏贺开!”这一望无际古茶山,隐藏了多少欢乐与悲伤。

勐海县西定乡巴达茶山,位列新六大茶山之一。巴达茶山章朗寨子还是布朗族发源地,建有布朗族民俗博物馆。有些茶山,注定要留下遗憾,2013年春,行知一行云南访茶接近尾声,成员历经半月辗转颠簸个个筋疲力尽,前往巴达贺松探访1700余年树龄野生茶树王号召,因无人响应而搁置,孰料想去年九月份古树王寿终正寝,永远错失了机会,徒增遗憾。2014年春季、2015年春季、2016年春季、2017年春季在勐海行知一行连年拜访了《云南山头茶》一书著者林世兴老师,访茶种种辛苦林老师一语表述:“日暮乡关何处去?心力交瘁吊脚楼。”

离开版纳,前往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景迈山,亦为新六大茶山之一。传说景迈原本是车里大土司(今西双版纳)领地,清中期大土司女儿嫁给孟连土司儿子,景迈山作为姑娘嫁妆一并陪送了出去。云南古茶山中,景迈山生态保护完好无有出其左右者,现在正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或许有朝一日,景迈山也要拦路收票未尝可知。风景如画的景迈山分属于傣族的景迈村和布朗族的芒景村。翁基古寨布朗族传统民居保存依然完好,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2014年春,行知一行在布朗人供奉本民族茶祖帕哎冷寺里,巧遇央视《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一集中介绍的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的儿子,布朗族学者苏国文老师,为行知一行讲述布朗族与茶的故事。清晨,行走在哎冷山古茶园的石板路上,我们从茶魂树下的图腾,可以清晰看到生殖崇拜给予布朗族及普洱茶的深重影响。

到达普洱市,行知一行参观了普洱市博物馆,馆中陈放着从北京故宫博物馆迎回的镇馆之宝普洱贡茶,当年普洱市万人空巷,举城欢庆普洱贡茶回归普洱,隔着玻璃橱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普洱茶厚重的历史。

来到普洱每年都要拜访普洱茶专家。何仕华先生是澜沧邦葳过渡型千年古茶树王的发现者,更是将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推向世界,品鉴何先生自九七年开始压制的纯料景迈千年古树茶版比腊告生饼,感受花蜜香味景迈古茶非凡魅力!

自2012年游学云南结识杨中跃先生,每年普洱访茶均前往拜访,杨先生2013年夏天曾到访郑州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杨先生编著有《新普洱茶典》一书,已经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发行,饮誉东南亚各国,堪称云南名山头名村寨纯料古树生茶开山之作。

2014年秋,行知一行寅夜拜访了年近八十岁高龄的黄桂枢先生,著作等身,是普洱茶文化倡导者和奠基人,先生从人文学科角度妙语迭出纵论普洱茶文化。

普洱市宁洱县,历史上曾经是普洱府所在地,普洱茶名起源地。宁洱县文昌宫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行知一行多次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金瓜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先生相约品茶,并且在2012年有幸亲临现场感受李先生釆用传统技艺压制普洱,李先生这次亲身演示都被摄制组拍摄下来,荣登《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中。最难忘的还是2012年春、2014年秋季、2017年春季三次在李先生亲自带领下登临数百年来秘而不宣的困鹿山探访皇家古茶园,并品尝到了遗存至今不到四百棵古茶树原料制成的纯料茶。

回到昆明,行知一行先后造访了六大茶山公司总部,与阮殿蓉董事长共同审品交流贺开意境、秘境、禅境和班盆古树四款高端生茶。在中茶云南公司总部,王吉祥副总与行知一行共同品鉴中茶昆明茶厂经典熟砖茶标杆产品7581,述说中茶传奇经历。

古云海茶行主人陈露云老师,1995年压制纯料南糯山、景迈山古树纯料云海圆茶,成为乔木级普洱生茶的历史开创者,2013年至2017年,行知一行有幸多次与陈老师相约品鉴云海圆茶。

2011年至2017年,行知一行连年拜访原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苏芳华老师,受益良多,先生见证了普洱茶当代历史,获赠由先生主编煌煌巨著《普洱茶百科全书》。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蒋文中老师不仅著作等身,且开创性发明有金花普洱熟茶,获有国家实用发明专利,2012年至2017年,每年相约蒋教授,聆听先生妙语如珠纵论普洱茶都是一次难得享受。

2014年秋季,行知一行有幸拜访到了对古董普洱茶有精深研究的杨凯老师,所著《号级古董茶事典》一书是为鉴赏古董茶必读首选大作。

2011年至2017年,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独创云南游学,引起业界观注和效仿。2014年起更是春秋两度云南游学。回顾行知云南游学行程,一次又一次跋山涉山火行程数千公里,亲临名山名寨访名茶,用脚步丈量大地,遍历云南各大代表性名山。我们走过最难行的高速云岭高速玉溪至普洱段,我们穿越普洱至西双版纳之间热带雨林中最美的一段高速;我们行走在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上;我们走过柏油路、水泥路、砂石路、土路上;山路十八弯,几何级倍数的弯道,没完没了,似乎永无尽头;我们两次身处险情,又平安脱陷。但当我们走进古茶园,沉醉于此,乐而忘返,从晨曦到黄昏,这些旅途中的艰辛最终都换做甘甜醇美的回忆。我们遍访云南普洱茶名家,集众家之长,融为一体。我们参访众多茶企,从商业领域深入探访。访名山、拜名山、观名企,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践行了先贤王阳明,近代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

2017年春4月,来自辽宁沈阳、吉林长春、浙江宁波,河南南阳、许昌、洛阳和郑州的行知云南普洱茶游学班一行十人,在圆满结束云南春季访茶之际,马哲峰老师填词《江城子•作别云南师友》:“十年问茶路漫长,费思量,终难忘,万里茶路,何处是原乡?但得他乡遇故知,水已沸,煎茶香。夜来对饮滋味长,纱窗外,雨声响。言笑晏晏,执手话短长。相期来年釆茶时,春意暖,情谊长。”

未来的漫漫茶路上,我们将一如继续走下去,去寻找路的尽头,安放茶之心的心灵家园。

探秘:普洱茶前发酵、后发酵


探秘:普洱茶前发酵、后发酵

普洱茶前发酵和后发酵是普洱茶成品前必须经历的一个产品成型过程正当坊间多数的普洱茶学家,透过媒体及文章来强调干仓存放的重要(指较干燥的储存法),只要一谈起湿仓(潮湿或湿度较高的仓库),莫不闻“湿”色变,将湿气看成是洪水猛兽一般,退避三舍,期期不以为可,其实,抱持这种观念的人,对于普洱茶的「后发酵原理」是有所误解的。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就比较清楚,例如台湾乌龙茶的发酵方法,是利用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来帮助叶内有机物质及儿茶素的氧化。简单的说,所谓的发酵度,泛指的就是儿茶素(或茶单宁)氧化的程度,一般坊间皆以%来表示,如轻发酵茶在15%以下,中发酵茶在20%~35%...等。依照制茶者所需要茶叶的风味及口感来决定发酵的程度,一旦茶叶经过杀青后,就大致决定了,要改原有的发酵度及滋味,只能透过后续的焙火技术及自然长时间陈化的后发酵才行。但前者只能补足茶叶中局部发酵不足的部分及调整茶汤中的滋味结构,而后者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陈放,茶汤才会变得柔顺。但往往要喝之前,还是要经过再一次的焙火走水,茶汤才会甘醇爽口,否则超过10年以上的乌龙茶,滋味会愈变愈淡。普洱茶又是如何呢?大致可分为制作时的「前发酵」及制好之后的「后发酵」。传统普洱茶的制作流程非常简易,即将采收的生叶,放在锅内用手揉捻去菁,让其自然通风至干燥为止,一般含水率在9%左右即可,而做好的毛茶,叫做「晒青毛茶」或称「晒青」,归在毛茶类,但是与其它如蒸青及炒青的绿茶相比,不论颜色、滋味、口感却大不相同,那是因为大部分的绿茶,讲求的是尽量不要发酵,让茶叶保持愈鲜爽愈佳,而晒青却不同,在曝晒的同时,实际上茶叶已经开始发酵,尤其是云南属高海拔区,紫外线的辐射能量很强,即使是几小时的曝晒,都足已让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发酵,再加上自然风干时,茶叶本身含水量甚高,也带动茶叶内有机物质的氧化,因此若将其归类在不发酵的绿茶,实在会让人误解,(所以笔者也不能认同,目前云南流行的现代烘青普洱茶制法,因为即使是低温烘青,都会造成日后后发酵的困扰,此点,有机会再论述)。而普洱茶在制程中的前发酵原理大致与乌龙茶相同,都是靠茶叶本身内含的多酚氧化酶来进行发酵,但是为什么茶叶在杀青后,居然还能够在太阳下曝晒而不会积水或变红,原因何在?着实困惑了笔者数年之久,此部分一直到深入云南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锅炒揉捻时间的掌控只有几秒而已,并未将茶叶内的多酚氧化酶全面钝化,跟一般杀菁的意义不同,比较贴切的说法,应该叫做「去菁」,而书上写成杀青,实有误导之嫌。既然不是杀青,又为什么要多这一道手续呢?(实际上最古老的云南茶制法,是直接将生叶放在室外太阳下边揉边晒干为止)。这就好比料理师傅在炒青菜时,都会将青菜放在滚烫水中划一下,再放入锅内炒,如此先将表面的细胞膜破坏,并去除叶面的菁味,再炒时,青菜就能保持鲜绿,且不容易变黄变黑,并可缩短炒菜的时间。而普洱茶的「去菁」,在某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只是普洱茶的奥秘之一,真正复杂的是在毛茶制成后,其陈放的「后发酵」过程。谈起「后发酵」,在台湾几乎所有普洱茶的专家,都一面倒的认同只有干仓才能让普洱茶愈陈愈香,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不然,早期的普洱茶大都经过香港来台,在长时间的运送过程中,普洱茶已与大自然的环境有所接触,尤其在香港存放时,实际上已经过香港高湿度的洗礼,来台湾之后,自然放在干燥之处,其滋味的转化才会完整,但若纯就"新的普洱茶″存放而言则不尽如此,诚如前几期有介绍某些普洱茶的爱好者,将自己多年的存茶经验在文章上与大家分享,这种精神值得鼓励,但某些论点,笔者仍觉得有待论证,就好比文章中有提到将新茶存放至干燥的地方七、八年以上,虽然茶面干净有油光,茶汤明亮又带蜜香,十足的符合好茶的条件,但喝起来,嘴内总是略带苦涩,为什么?有关这问题,笔者也持续实验了五年以上,将新茶分别放在不同温、湿度的地方,长期观察其变化,结果与上述相同,长期存放在干燥地方的茶,口感生硬又略带苦涩,谈不上顺口甘醇,而存放在湿度略高之处,茶汤则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比较甘甜、柔顺。这样的结果,让长期研究台湾乌龙茶制作及焙火技术的笔者,百思不解。直到深入了解普洱茶制茶的技术及后发酵的原理的变化后才真正明白,原来普洱茶的后发酵并不同于一般乌龙茶焙火的概念,甚至某程度上是完全相反的思维,如乌龙茶是靠「火」:如热气、辐射能…等将茶叶内含的物质转化,而普洱茶是靠「水」-湿气来让茶叶内质转变。简单的说,普洱茶的「后发酵」,主要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微生菌(如曲霉菌、酵母菌…),在不同的湿(湿度)、热(温度)变化中生长,利用不同微生菌产生的酶类,来转化茶叶中的儿茶素、醣类、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质,加上菌类大量繁殖时所产生的热能,同步的改变茶叶的颜色、滋味及香味,若缺少了微生菌生存的环境,茶叶是不可能愈陈愈香的,就如同味噌的制法一样,若只是将黄豆(大豆)生放或煮熟后随便放,而没经过特定的曲菌来发酵,是不会变香变甘醇的。更进一步说明,普洱茶的滋味结构变化中,若缺少了湿气,是无法进行完整的后发酵,在「高湿度」下,茶叶会产生白酶菌(曲霉菌的一种),此时的茶正在进行发酵,茶面会变得灰暗,茶体变得松软,茶汤浑浊不明,汤色由绿转黄变褐红,这是由于茶黄素氧化转茶红素及茶褐素之故。而儿茶素在这时候会大量降解、氧化,醣类由多糖的大分子往单糖的小分子变化,茶汤喝起来沙沙的,但苦涩及菁味变少,四、五泡过后,茶汤变亮,口感也会变甜,此时的普洱茶,我们可称为「发酵阶段」。而茶叶在「高温」下,则会产生黄酶菌,茶体会慢慢变硬,表面渐渐产生油光,茶汤变明亮,甜味在前几泡就会更集中,茶叶也会变得更有陈香味,此阶段的普洱茶,称之「陈化作用」,而普洱茶在经过了至少一个完整的「发酵」,及「陈化」后,口感滋味就会往前迈一步变得更为甘醇顺口,如果觉得不足,再放一个周期,茶就会变得更好,一旦对现况满意时,就要反向思维,迟延发酵及陈化的速度,如此,才能享受到喝普洱茶的乐趣。坦白说,普洱茶是属于高难度的茶类,其变化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讲明白的(限于篇幅,无法详述,但若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与我连络),例如:新茶、旧茶的陈放不同,湿度及温度的最适条件如何?陈放多久?…等,都属于专门技术层次的领域,绝非一般消费者及理论派的学者能完全掌握的,跟喝普洱茶的资历多久及陈年普洱茶的收藏多寡,并无绝对或相对的关联,事实上是需要专门人才投入更多的心力,累积更多的经验,才能建立一套普世的共通标准,否则以目前各界还停留在各说各话,表面上听起来好象很有学问、道理,但深入探讨之下,却又不能完全究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对延续普洱茶的文化,实非好事。普洱茶讲究的就是「真」,真正的云南大叶品种,正统的制茶法,真实的年份及正确的存放法,希望笔者这篇短短的心得报告,能唤起普洱茶的爱好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普洱茶并深入的去了解它,而不要只是一昧的追求历史名茶(那张包装纸)及陷入一些空而不实的传说故事中。注一、上述有关「湿仓」的概念,是指利用大自然中湿度较高且干净的环境而言,非外界流行用水或水蒸气喷雾,刻意的制造人工潮湿的仓库,让普洱茶快速的二度发酵(非普洱熟茶制程中的渥堆),造成茶汤中只有茶色而无茶性,甚至会有苦涩味。

勐海茶厂与大益普洱茶“探秘”


勐海茶厂与大益普洱茶“探秘”

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西部地区的勐海,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这里的勐海茶厂在现代普洱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于1938年筹建之际就开始推动普洱茶的生产与贸易,在随后几十年的历程中对于现代普洱茶的中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普洱茶人工后发酵陈化技术的研制者之一,以及该技术的最早应用者,勐海茶厂长期来以其先进的制茶技术与工艺引领着普洱茶产业发展。作为目前绝大部分存世陈年普洱茶的制造商,勐海茶厂以其专业传承所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作为一线品牌产品,长期以来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可以说,勐海茶厂的创立和发展史,就是现代普洱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改制后的勐海茶厂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资格,如率先在云南省茶行业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证;成为该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益”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该品牌普洱茶荣获农业部颁发的“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是目前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巴达、布朗山基地被列为国家级普洱茶原料标准化示范区;云南省普洱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勐海茶厂等。(益闻)

马哲峰:勐宋寻茶记


马哲峰:勐宋寻茶记

年年来云南访茶的日子,每天叫醒我们的除了闹钟,还有梦想中心心念念的茶山。

勐海的清晨,透过窗户向外张望,晨雾笼罩下的街道,昏黄路灯照耀下,尚且空无一人。早早的起床盥洗,用过早餐,打点好行囊,驱车前往今天的目的地勐宋访茶。那里有益木堂主王子富用云南话常常念叨的:“腊卡!”更多的人,习惯读作那卡。也还是从王工的口中,知道了那卡,更多了份对那卡访茶的期待。

往年入云南访茶,若说难事,非道路难行莫属。亦如四度到访云南的沈阳姑娘张知佳所言:“每次回去的时候都说下次坚决不来了,到了茶季,不长记性的又来了!”

2013年,几经周折决意上勐海县勐宋乡寻茶,咨询了众多师友,看到我们开的居然是别克商务车GL8,一个个头摇得拨浪鼓一样。最后试着征求两位在版纳做了多年茶生意的韩国友人意见,得到的答复是:“保塘可以,那卡不行。”或许是连日的奔波过于疲惫,两辆车上的人都没有想起来给车加油,想着勐宋乡会有加油站,搜寻问询的结果让众人彻底傻眼,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勐海加油。自此养成了习惯,凡往勐宋都会下意识的看一下油表。此次偕同益木堂牧马人车队出行,依然如故,入山访茶,满满的油箱才是信心所在。

往年去勐宋乡的县乡公路坑洼不平,想起2013年,别克商务车老牛喘气般勉力往上攀爬,整车人无不提心吊胆,担心这车万一搁到半路上。2014年和2015年,虽然换作了租来的两驱越野车,仍然颠簸的车上的人跟开锅的饺子样上下左右乱撞。2016年春天伊始,去往勐宋乡的柏油路整修一新,不复往日坎坷颠簸之苦。从勐宋乡通往各个寨子里的乡村道路,早年都是砂石路面或者土路。果如友人所言的那样,商务车拼尽全力也只能到达保塘,去往那卡几乎成了一种奢望。2015年春天,得益于保塘寨一对年轻茶农夫妇的带领,避开正在施工的道路,绕道前往那卡。回程的时候,都不想再走回头路,结果绕到景洪市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才下到国道上,一天的时间大半耗在了路上,用来自浙江宁波的王芳所言:“整个人都不好了。”

2016年春天再赴勐宋,从乡里前往大曼吕村那卡寨的水泥路面,已经修到了距离寨子只有3公里的地方,较之以前简直就是换了人间。2016年11月6日,偕同益木堂王子富堂主共赴那卡,强悍的吉普牧马人嘶吼着在高山之颠辗转迂回飞奔。窗外,右手边的云雾似乎触手可及,车左侧的白云却在远处的山谷间浮动。距离那卡不过数公里,为山间云海吸引的车队停了下来,益木堂的黄杨林、顾宸懿更是跳到了牧马人的车顶上,在云海的映衬下,化身为一道风景。

若说江外古茶山,相见恨晚的非勐宋莫属。尤以那卡最令人朝思暮想,这是个只有40多户人家的拉祜族山寨。以历年来在勐宋保塘寨、那卡寨对拉祜族的印象,他们似乎有意与外界保持距离。在保塘拉祜族寨子古茶园里,两个正在玩耍的拉祜族小孩看到照相机,猴子般身手敏捷的就近攀上一棵树,藏身在浓密的树荫里,用手微微分开树枝向下悄悄探看。而在拉祜族那卡寨古茶园里,抬头望见一位拉祜族的少女站在一棵碗口粗的茶树上釆茶,瞧见有人拍照,羞涩的笑了笑,从近二米高的古茶树上凌空纵身跃下,转身到更远处继续釆茶去了。

犹记得2015年春天,那卡寨一位拉祜族茶农,向我们形容他家的茶来自一棵核桃树那么大,两个人都抱不住的大茶树,我们询问他树在哪里?他一本正经的说:“我带着你,从天亮走到天黑,都走不到。”逗得所有人哈哈大笑,他自己也嘿嘿的笑起来。象这样擅长与外人交流的拉祜族茶农,在那卡寨子,却也极为少见。

往那卡寨子背靠青山中的古茶园探看,资料上显示那卡有比较多的中小叶种,据我们实地在茶园里的抽样调查,真正占优势的仍然是高比例的大叶种、特大叶种。边走边看,尽量拣选大树抽样测量,树干粗壮的围径大都在60公分左右。

出身拉祜族的曾云荣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民族文化学者,在勐海茶办工作了三十余年,先生参与制定的《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条例》规定:清朝末年1900年以前的茶树称为古茶树,清末民初直到解放前也就是1900年~1949年栽种的称为大茶树,1949年解放以后栽种的茶树称为小树。

令人纳罕的是那卡的小气候,旱季竞然也向来多雨,好茶得来殊为不易。直到曾云荣先生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勐海的冷空气与景洪的热气流交汇造成的。”

今年春天,在那卡相熟的茶农家里喝茶,院里的毛茶正在晾晒,天空忽而落下一阵急雨,茶农着急忙慌把正在晾晒的毛茶收到屋檐下,刚收完太阳又出来了,只能又拿出来,如是者多次,令人颇为无奈。往年访茶的经历告诉我们,能有多大的收获,其实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遇上这样的天气,想要做出好茶,只能是望而兴叹了!喝了那卡的茶,古树、中树与小树,或许深受这天气影响,找寻不到往年的风韵,有得只有满心的惆怅。

从高处向下俯瞰,短短的3年时间,这个拉祜族古老山寨,渐不复昔日的传统面貌。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结构的新式楼房。好处在于,来自古茶园的收益,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在客商的要求下,提升了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往年想要一点好喝的那卡,唯有从茶农手里收购鲜叶,自行加工才能达到要求。如今的茶农,也舍得将资金投入建设日光房,尽量摆脱对天气的绝对依赖。

2016年的春天,公认的大气候条件好,然而那卡受小气候条件的影响,茶的品质较天气晴好时落差如此之大,正是让人深受教育。

2016年11月6日,下午离开那卡,车过蚌冈,晨起云雾缭绕的美景不再,浓密的雨雾正在翻越高高的山岗,能见度不足100米。跑出数公里之后,一下子从云雾中穿越而出,回头望那云遮雾绕下的那卡,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云南茶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的变化。

那卡,好的年景,茶总归是极好的,甚至于我都不喜欢别人称那卡为“小班章”,那卡就是那卡,有属于自己的风韵。

我相信,茶人大扺有茶祖神农的遗风,用自己的舌尖品味古茶。我笃信,茶人们亦有自己的信仰,年复一年,如虔诚的宗教徒般的转山,只为追寻自己的梦想。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还有相伴相守的一盏古茶,供你回味云南入山访茶的时光,每一天云上寻茶的日子,都是再也回不去的旧日美好日光。

马哲峰老师简介

云南西双版纳益木堂茶仓高级顾问

湖南安化连心岭茶业公司高级顾问

湖南长沙岁越茶业有限公司茶文化顾问

广西梧州市广生祥六堡茶有限公司顾问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所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国家级高级评茶师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云南普洱:探秘普洱茶的发源地


云南普洱:探秘普洱茶的发源地

一杯色泽澄清、汤色红润的茶水,一股沁人心脾的温醇香气,品普洱茶就如同在品味一段散发着陈香的岁月,甘中有点涩,涩中有点甜,回味无穷。要探访普洱茶,怎么也绕不开的城市就是普洱市。这座小城,在历史上因是普洱茶集散地而闻名。它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地,茶马古道就是从这里起源走向世界。如今,在普洱茶的历久弥香中,普洱这座城市愈陈愈香。

宁洱古城:马蹄声声商贾往来

从昆明搭飞机到普洱,从机场到市区,一路上似乎都能嗅到空气中茶叶的清香。仔细一看,公路上的绿化带竟然都种植着修剪整齐的茶树。这真是一座长在茶叶中的城市,普洱,名不虚传!

美味的豆汤米干。

真正的普洱古城是一个叫宁洱的县城,从思茅区出发,走思昆高速,约半小时就能到。宁洱就是当年普洱府的所在地。1729年普洱府设立,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普洱府城已经成为一座有着20多万人口传奇般的大城。宁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勤劳的宁洱人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而宁洱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贾也是从这里开拓了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五条茶马古道。一时间,这座小城商号林立,其中的众多商会会馆显赫一时,数得出来的就有:江西会馆、徽州会馆、两湖会馆、秦晋会馆、两广会馆、四川会馆等数十家会馆。2007年宁洱地震之后,宁洱县城全面重建,很多旧城墙不复存在。不过,在街头巷尾兜兜转转中,依然能找到老城的痕迹。在一个小巷中,江西会馆的招牌仍然很是醒目,很多宁洱当地的特产都能在会馆里买到,比如宁洱银器、玉石等等,价格很公道,店员也不跟顾客讨价还价,像极了20多年前的国营老商店。

营盘山:万亩茶园嗅茶香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有八大产茶区,离普洱市区最近的是营盘山,驱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营盘山上的茶园共有2.3万亩,大片大片的台地茶随着山势高低起伏,浩浩荡荡。很难想象,矮小的台地茶也能制造出如此强大的气场,成片的台地茶像翻滚着的巨浪排山倒海般地袭来,令人舍不得眨眼。

营盘山

营盘山的最高处是问茶楼。登上问茶楼向远方眺望,轻薄的雾气与远方的连绵青山相拥,云雾缭绕处尽是茶园,层层叠叠的茶梯延至云海,如梦如幻。在营盘山上坐落着全国唯一的普洱茶主题公园——中华普洱茶博园,这里集中展示了普洱茶采摘、杀青、揉捻、发酵、干燥、加工制作等整个过程。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普洱茶的采摘和制作,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文化。走累了,来到茶园里喝上一壶普洱茶,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棵里:写满茶马古道往事从宁洱县城出来,走国道10多分钟,在公路一侧就可以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这就是那棵里——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一条当年马帮上京城,出缅甸、老挝的必经之路。据史料记载,直至上世纪40年代末,宁洱尚未通公路,只有驿马通行大道。商贾以锅头带领马帮驮运普洱茶等货物在驿马大道上穿行。出境驿道有东北路、南路、西北路、东南路、西南路5条。南路经思茅,过佛海,到打洛,入缅甸,全长311公里。那棵里是南路的重要驿站,客栈密布,马帮云集。如今,当时的驿道、风雨桥、驿栈等古迹犹存,风雨桥也恢复重建了。

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那棵里。

走进那棵里,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棵里的村民很少,游客更少,偶尔有一两个摄影爱好者端着长枪短炮在亭台楼阁里进进出出。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头流向村尾,碾子房里硕大的碾子在流水的带动下,不停歇地转动着,千百年来,那棵里村的村民就用这种碾米的方式为来往的客商提供食物。如今,村庄里的房屋仍然保持着木质结构、泥巴外墙,而村里的小路都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显得古朴、厚重。

那棵里的巨大碾子磨。

TIPS美食:普洱的早餐可谓一绝,尤其是宁洱豆汤米干,更是集美味和营养为一体。所谓米干,就是把米用石磨磨成浆,蒸而成米干。而豆汤是将黄豆泡水或花生泡水磨成浆过滤,煮熟后放在米干碗里。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佐料。交通:昆明每天有约4个航班飞往思茅机场,航程约40分钟,思茅机场距离普洱市区很近,打的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闹市区。也可以选择从昆明客运站乘巴士到普洱市,车程约5小时,全程高速。特产:普洱的第一大特产当属普洱茶。普洱市区内有几个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不管你看上了什么茶,都可在店里抓上一把泡一泡试喝一番。另外,宁洱的银器和蛋糕也值得一买。尤其是宁洱蛋糕,主要有鸡蛋蛋糕、荞面蛋糕、枣蛋糕、茶叶蛋糕等不同口味,其中,茶叶蛋糕很有特点,甜而不腻,有股茶叶的清香,值得一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寻茶武夷·桐木村探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武夷岩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