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叶。

行知:游学云南探秘普洱!

七彩云南,茶之原乡。2011年至2017年,连续七年的时间,来自中华文明腹地,中国八大古城之一的郑州市,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的师生,因了普洱,千里茶缘一线牵,年年茶季,相约云南游学,访茶普洱。

茶行业内人士称:“茶中最难是普洱”,也恰恰因为深遂的七子世界,奥妙无穷,引得众学子一次又一次踏上彩云之南这片神奇的红土高原。云南省的地域是如此的辽阔,在超过3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十六个州市,其中足足有十一个州市都出产普洱茶。想要踏边青山访普洱,直叫人感叹:“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辽阔的普洱茶疆域中,声誉最为卓著者有三个州市,滇西的临沧市,誉为普洱茶仓;滇南的普洱市,普洱茶名起源地;滇南的西双版纳州,普洱茶的主产地。

普洱茶的三大主产区,每个地方,都有令人向往的小产区名山头名村寨古树茶。

滇西临沧市凤庆县的香竹箐,3200年树龄的茶树王,引得无数人前往朝拜。2014年秋天,行知一行十人,在六大茶山公司凤庆茶厂骆兴厂长带领下,从凤庆出发,驱车往返百余公里历时六个多小时奔赴香竹箐拜谒母树,天遂人愿,去的路上风和日丽,在见到母树那一刻,每位成员都热泪盈眶,以茶为生的人们,理当饮水思源情系母树。回来途中遭遇瓢泼大雨,历经艰辛返回凤庆,雨住云收,天空中神奇般出现了彩虹,行知师生们忍不住欢呼雀跃,以为上天眷顾。

临沧普洱王者,非临翔区邦东乡昔归莫属。2014年秋、2015年春、2017年春,行知一行访茶昔归,体验了云南游学连续七年以来最神奇的体验。夜宿邦东乡,位于巍峨的高山顶上,清晨从邦东乡盘山而下穿越云海来到澜沧江边上的小村庄昔归,跟着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阮仕林先生体验了亲手炒茶的辛苦与快乐。阮斌老师带领我们前往澜沧江转弯的地方,海拔700多米高的芒麓山腰参访昔归古茶园。回首仰望,来时的云雾已经升至山巅。多年来困扰我们的难题应刃而解,独特而优越的小气候,是造就云南海拔最低,但品质杰出的昔归古茶的奥秘所在。

临沧古树普洱茶王后,世人皆知为双江县勐库镇冰岛老寨古树茶。这个早年人迹罕至的少数民族寨子,在几年前,因为来自河南的郜鸿亮先生率先承包古茶树而一举成名天下闻。从勐库镇沿南勐河边乡村公路盘山而上,因了冰岛大名,路过的南等水库也改名冰岛湖,当地政府力图开发旅游,原本地质条件就差的乡村公路,经历今年雨季水毁近半,皮卡车艰难龟速行进,勉强爬上西半山顶冰岛老寨。家家户户房屋翻盖一新,处处小洋楼。倒是连当地的少数民族都能用简单的河南话同行知师生们打招呼,让人会心一笑。

澜沧江两岸,美丽的西双版纳,北回归线附近唯一的一片热带雨林。普洱茶最负盛名的古茶山大都集中于此。2.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只有二百多万人。2011年至2017年,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连续7年云南访茶,停留时间最久的首推西双版纳州。

澜沧江以西,江内古六大茶山,只有攸乐山位于景洪市基诺乡,攸乐山又名基诺山,传说与云南少数民族崇奉的茶祖诸葛亮颇有渊源,连房屋的造型据说都是依照孔明先生帽子样式建造。而今来自诸葛亮故里河南南阳的行知学子自是惊喜万分,不辞辛劳,顶着炎炎烈日前往基诺乡亚诺村,攀上龙帕大寨古茶山寻访古茶树,高比例的紫芽种是攸乐古树茶香气特异的缘由所在。

古六大茶山,其中有四座全部都位于勐腊乡象明彝族乡。据古书记载:“尤以倚邦、蛮砖为胜。”现在已经日趋荒芜的倚邦老街在清中期曾经是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倚邦茶山尤以清代贵为皇家贡茶的中小叶种曼松王子茶名动天下。经历了战乱、瘟疫、灾荒等劫难,如今曼松古茶树只留下区区一百八十多棵。为了一睹昔日皇家古茶树真面目,2014年春天,在则道公司涂俊虹副总裁陪同下,马哲峰老师拖着访茶途中意外扭伤的脚与行知学子步行进入密林深处探访古茶树,陪同人员深受感动。

古六大茶山中蛮砖古茶山中最有名的当属曼庄大寨,2011年、2014年春、2015年春、2016年春、2017年春,五度访茶曼庄,品味古茶,极为钟爱。古六大茶山中,2014年1月、3月、9月份,同一年中三度造访的唯有莽枝古茶山秧林寨子和革登古茶山新发寨子,古茶园残余无多,在莽枝尚有收获,至革登四下搜索,未获古茶空手而归。访茶的路上,总是喜悦与遗憾交织在一起。

古六大茶山中原本包括漫洒,后来居上的易武取而代之,现今的易武茶山合易武、曼洒两大茶山为一,统领古六大茶山。民国时期尚且为单独的镇越县编制,现今只是勐腊县的易武乡。2011年至2017年,行知云南游学访茶必到易武。易武几乎是所有普洱茶友们心中的圣地,尤其是留存有车顺号、福元昌号等私营茶号遗址的老街,逛上一逛,尚且能够感受到老茶号的气息。易武山四大村寨有高山寨、麻黑,还有凡普洱茶友所到必留影拥有千年古茶树的落水洞,最受追捧的则是行人几乎难至的边境瑶族古寨刮风寨。古六大茶山的那些寨子、那些古茶,还有那些老茶号,最门儿清的当属乡土学者,《古六大茶山史考》一书的著者高发倡老师。2014年春,2015年春,2016年春行知一行专程拜访高老师,边品味古茶,边聆听高老师爆笑讲述古大茶山前尘往事,大家乐开怀。

澜沧江以东,靠近边境,汉语中内外有别的表达由此显现,名为江外六大茶山,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新六大茶山。核心之地,就是现在勐海县辖地,自民国以后取代了古六大茶山勐腊县地位成为主流,延续至今已逾百年。勐海县已经成为最为集中的普洱茶企业聚集区,行知一行深入到六大茶山公司、班章茶叶有限公司、勐海天龙茶厂参观普洱茶现代化制作工艺流程,在益木堂有限公司,与勐海县主管茶叶的何青元副县长不期而遇,与这位茶学博士出身的主管领导展开座谈会,并且有辛参观了普洱熟茶渥堆发酵车间。

新六大茶山中交通最为便利的当属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位于从勐海县连通到景洪市的国道边上。从山脚下到山底的众多寨子统属哈尼族的一个分支,他们自称为僾尼人。路旁边巨大的广告牌:南糯山,全球古茶第一村。这并非是自我夸耀,南糯山至今遗存有上万亩连片古茶园。其中,位于半坡老寨密林深处,有人工栽培型八百余年茶树王。2012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行知一行都步行来回三个多小时观瞻茶树王。半坡新寨,尚有勐海茶厂的前身,佛海茶厂旧址。徘徊不肯离去,深切盼望当地政府早日兑现将其建设成为普洱茶博物馆的承诺。

新六大茶山中当今声名最为显赫的当属布朗山,现在已经被更加响亮的班章的名字所掩盖。事实上,班章是勐海县布朗山乡一个村子的名称。班章村委会拥有古茶园的寨子包括哈尼族老班章寨子,哈尼族新班章寨子和布朗族老曼峨寨子。统属于班章,古树茶身价大不相同,老班章贵过新班章一倍,新班章贵过老曼峨一倍。2012年至2017年,行知一行见证了老班章古树茶价格翻了快十倍。今年更是目睹了老班章寨子茶树王开釆的盛况,毛茶的价格达到了三十二万元一公斤。去往老班章的六十余公里土路,恐怕是名气最大的烂路,常有各种越野车辆陷身泥潭,难以自拔。14年秋季更是有人驾驶崭新陆虎翻入深沟车毁人亡。回想今年春天进出班章,两次车陷险境,又侥幸脱身,得有多大幸运。祈盼环山公路早日通车。

新六茶山中的大勐宋,位于勐海县勐宋乡,最有名的寨子是雨季过后路烂到皮卡都过不去的那卡,茶却极好誉为“小班章”。相较生态更好,与森林浑然一体,古茶园面积更为广大的是保塘旧寨,拉祜族古村寨,这个舍弃了政府出资建造房屋,而举寨迁往深山更深处的少数民族,世代守护着这片古茶园,远离喧嚣尘世。每每品味这有强烈山野气韵的古茶,都有脱尘的气息,吸引行知年年到访。

新六大茶山中近年声名鹊起的当属贺开,曾经是大布朗山的一部分,距离老班章近在咫尺,却风格迥异,班章犹如西楚霸王项羽,贺开则是生死相依的虞姬,一个浓烈,一个柔美。在贺开曼迈老寨,与年轻的茶农扎努喝茶聊天,说起相邻一家,几年时间,一家人各种缘由,相继病故,古茶园也由旁系亲属继承,扎奴语气平淡用两个字总结:“死了!”瞬间能够感受到人生的无常,甜美的茶汤里也能感受到悲伤的味道。好在近些年,六大茶山公司介入贺开古茶山开发,有了石子路,交通是方便多了。扎奴送自己的两个不到十岁女孩寄宿到勐混镇读书,孩子想妈妈了,放学后常常会手拉着手,走路十几公里回寨子里来。问及扎奴:“不再生个男孩?”笑着回答:“养不起!”年复一年问茶,“茶出勐海,谜藏贺开!”这一望无际古茶山,隐藏了多少欢乐与悲伤。

勐海县西定乡巴达茶山,位列新六大茶山之一。巴达茶山章朗寨子还是布朗族发源地,建有布朗族民俗博物馆。有些茶山,注定要留下遗憾,2013年春,行知一行云南访茶接近尾声,成员历经半月辗转颠簸个个筋疲力尽,前往巴达贺松探访1700余年树龄野生茶树王号召,因无人响应而搁置,孰料想去年九月份古树王寿终正寝,永远错失了机会,徒增遗憾。2014年春季、2015年春季、2016年春季、2017年春季在勐海行知一行连年拜访了《云南山头茶》一书著者林世兴老师,访茶种种辛苦林老师一语表述:“日暮乡关何处去?心力交瘁吊脚楼。”

离开版纳,前往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景迈山,亦为新六大茶山之一。传说景迈原本是车里大土司(今西双版纳)领地,清中期大土司女儿嫁给孟连土司儿子,景迈山作为姑娘嫁妆一并陪送了出去。云南古茶山中,景迈山生态保护完好无有出其左右者,现在正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或许有朝一日,景迈山也要拦路收票未尝可知。风景如画的景迈山分属于傣族的景迈村和布朗族的芒景村。翁基古寨布朗族传统民居保存依然完好,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2014年春,行知一行在布朗人供奉本民族茶祖帕哎冷寺里,巧遇央视《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一集中介绍的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的儿子,布朗族学者苏国文老师,为行知一行讲述布朗族与茶的故事。清晨,行走在哎冷山古茶园的石板路上,我们从茶魂树下的图腾,可以清晰看到生殖崇拜给予布朗族及普洱茶的深重影响。

到达普洱市,行知一行参观了普洱市博物馆,馆中陈放着从北京故宫博物馆迎回的镇馆之宝普洱贡茶,当年普洱市万人空巷,举城欢庆普洱贡茶回归普洱,隔着玻璃橱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普洱茶厚重的历史。

来到普洱每年都要拜访普洱茶专家。何仕华先生是澜沧邦葳过渡型千年古茶树王的发现者,更是将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推向世界,品鉴何先生自九七年开始压制的纯料景迈千年古树茶版比腊告生饼,感受花蜜香味景迈古茶非凡魅力!

自2012年游学云南结识杨中跃先生,每年普洱访茶均前往拜访,杨先生2013年夏天曾到访郑州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杨先生编著有《新普洱茶典》一书,已经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发行,饮誉东南亚各国,堪称云南名山头名村寨纯料古树生茶开山之作。

2014年秋,行知一行寅夜拜访了年近八十岁高龄的黄桂枢先生,著作等身,是普洱茶文化倡导者和奠基人,先生从人文学科角度妙语迭出纵论普洱茶文化。

普洱市宁洱县,历史上曾经是普洱府所在地,普洱茶名起源地。宁洱县文昌宫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行知一行多次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金瓜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先生相约品茶,并且在2012年有幸亲临现场感受李先生釆用传统技艺压制普洱,李先生这次亲身演示都被摄制组拍摄下来,荣登《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中。最难忘的还是2012年春、2014年秋季、2017年春季三次在李先生亲自带领下登临数百年来秘而不宣的困鹿山探访皇家古茶园,并品尝到了遗存至今不到四百棵古茶树原料制成的纯料茶。

回到昆明,行知一行先后造访了六大茶山公司总部,与阮殿蓉董事长共同审品交流贺开意境、秘境、禅境和班盆古树四款高端生茶。在中茶云南公司总部,王吉祥副总与行知一行共同品鉴中茶昆明茶厂经典熟砖茶标杆产品7581,述说中茶传奇经历。

古云海茶行主人陈露云老师,1995年压制纯料南糯山、景迈山古树纯料云海圆茶,成为乔木级普洱生茶的历史开创者,2013年至2017年,行知一行有幸多次与陈老师相约品鉴云海圆茶。

2011年至2017年,行知一行连年拜访原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苏芳华老师,受益良多,先生见证了普洱茶当代历史,获赠由先生主编煌煌巨著《普洱茶百科全书》。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蒋文中老师不仅著作等身,且开创性发明有金花普洱熟茶,获有国家实用发明专利,2012年至2017年,每年相约蒋教授,聆听先生妙语如珠纵论普洱茶都是一次难得享受。

2014年秋季,行知一行有幸拜访到了对古董普洱茶有精深研究的杨凯老师,所著《号级古董茶事典》一书是为鉴赏古董茶必读首选大作。

2011年至2017年,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独创云南游学,引起业界观注和效仿。2014年起更是春秋两度云南游学。回顾行知云南游学行程,一次又一次跋山涉山火行程数千公里,亲临名山名寨访名茶,用脚步丈量大地,遍历云南各大代表性名山。我们走过最难行的高速云岭高速玉溪至普洱段,我们穿越普洱至西双版纳之间热带雨林中最美的一段高速;我们行走在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上;我们走过柏油路、水泥路、砂石路、土路上;山路十八弯,几何级倍数的弯道,没完没了,似乎永无尽头;我们两次身处险情,又平安脱陷。但当我们走进古茶园,沉醉于此,乐而忘返,从晨曦到黄昏,这些旅途中的艰辛最终都换做甘甜醇美的回忆。我们遍访云南普洱茶名家,集众家之长,融为一体。我们参访众多茶企,从商业领域深入探访。访名山、拜名山、观名企,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践行了先贤王阳明,近代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

2017年春4月,来自辽宁沈阳、吉林长春、浙江宁波,河南南阳、许昌、洛阳和郑州的行知云南普洱茶游学班一行十人,在圆满结束云南春季访茶之际,马哲峰老师填词《江城子•作别云南师友》:“十年问茶路漫长,费思量,终难忘,万里茶路,何处是原乡?但得他乡遇故知,水已沸,煎茶香。夜来对饮滋味长,纱窗外,雨声响。言笑晏晏,执手话短长。相期来年釆茶时,春意暖,情谊长。”

未来的漫漫茶路上,我们将一如继续走下去,去寻找路的尽头,安放茶之心的心灵家园。

精选阅读

探秘普洱紧压茶


探秘普洱紧压茶以前很多人认为,把普洱茶做成紧压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存放;另一方面是觉得紧压茶更有象征意义,因为有形状的东西更能让人记住。其实最初普洱茶紧压,只是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引起的运输损失,才把散茶紧压成型。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历史上大多通过茶马古道将之运送到把更难多的普洱茶运输到京城或者西藏,长途跋涉,为了更方便运输,制茶人于是就把茶压成饼、沱、方、砖茶等几种不同形状的茶”。而压制成型的又以饼状普洱茶居多,一饼357克,七饼为一挑(也就是现在的一提),六提为一件,方便计算以及骡马驮运。

大多数人还认为饼茶比散茶乃至其它形状的茶好。这种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看法过于单一,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依照以往的惯例,“一二级作散茶,三四级作沱茶,七八级作饼茶,九十级作砖茶”,然而现在的普洱茶,其外形和重量无关了,制作成饼的,可以为100克、300克、357克、400克、500克等重量不同的普洱饼茶。这样制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做出的适当改变,这种改变在现在看来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市场在变动,消费者在变动,生产者不得不“变动”。尽管如此,可是357克仍然是制作“七子饼”最标准的计量单位。

此外散茶比紧压茶占地方。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来看,收藏紧压茶(饼茶、沱茶、方茶、砖茶)有利于品质的陈化,只是陈放的时间要比散茶长,但长时间陈放后的紧压茶效果比散茶更好。当然了,普洱茶最后能不能陈化得好,口感是否尚佳,还得靠茶叶本身的品质为基础。因为茶叶原料在品质过硬的前提下,再辅以优良的制作工艺,紧压成饼,才能转化出优质的普洱陈茶。

从收藏爱好和储藏角度来讲。有关专家提醒,家庭收藏、大型的仓储普洱茶,则应以收藏压制以后的普洱紧压茶为好,这样陈化出来的品质和口感才会更好。原因有三点:

其一,收藏普洱茶的目的在于获得良好的品质、实现增值。同一时间生产出来的普洱茶,不论生熟,经高温、烘焙过的紧压茶,其滋味远比散茶来得醇厚、甘爽。奠定了紧压茶收藏时初期品质基础优于散茶的原因。

其二,紧压茶经蒸压以后,茶体较散茶紧实,存茶空间小、有利于大量储藏,从而降低藏茶成本。

其三,紧压茶因有一定的形制,具有“观赏性”。更重要的是普洱紧压茶多为“方”、“圆”两种,与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思想相吻合:“圆”的饼茶是象征“天”的象形,“方”的砖茶是象征承载万物“地”的象形。在“天地”的交融、庇佑下,才能让人们更加幸福的生活下去?

云南知木 成功推出普洱茶期货运作模式


云南知木成功推出普洱茶期货运作模式

普洱茶市场竞争激烈、风起云涌,谁能在同质化的市场大潮中独辟蹊径,就是最大的赢家。云南知木贸易有限公司从2010年尝试普洱茶投资运作模式,以年底加30%回购的方式让购买“原始100”的茶友获利。“原始100”普洱茶是由环保专利“可食用茶树叶内飞”打造的优质纯料普洱茶。外包装采用纯棉布袋,隔离了印刷污染,达到真正的纯天然,每年产2000公斤左右,用的全部是高山古树原料,在3-4月开始发售,年底知木公司再以超过售出价30%以上价格进行回购,让普洱茶投资者在半年内就有很大收益。到2012年底,原2010年购买“原始100”的茶友已经获利500%以上,并且知木一直在寻购,拥有的茶友大都不愿出手。2013年知木更是推出春茶提前预付订金的期货方式,以往所有回购操作被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系列,真正成为知木一种特有的商业运作模式。不仅让提前预订的茶友得到很大的实惠,也让投资普洱茶的茶友得到最少30%以上的收益。在知木运作这个期货模式之前,有人曾问知木总经理杨旭:“凭什么让远在全国各地的茶友和投资者信任你们,还没有见到茶就先付20%的定金?”杨总告诉记者:“我们凭的是多年来累积的信用,‘原始100’普洱茶的上等品质还有定价。”既然是成功模式就必须与数据有关。那“原始100”普洱茶的总量和销售情况怎么样?经云南名茶网统计:从2013年1月14日开始,截止到28日12点30分为止,总量5580饼“原始100”已经被订购2330饼,还剩余3250饼。知木推出的这种普洱茶金融模式能走多远,我们将拭目以待!但愿这种新的运作模式能带动整个普洱茶行业发展,让更多的茶商认真做茶,不要想着靠投机取巧来赚取利润,应该凭着对品牌的追求、执着的信念以及对普洱茶的坚守,赢得“消费、收藏、投资”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观点:探秘普洱茶“长寿基因”


观点:探秘普洱茶“长寿基因”

普洱茶的长寿基因直接来源于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乔木大叶种是云南特殊地理与生物多样性的“馈赠”。

乔木大叶种茶树属于酸性植物,对土壤酸碱度比较敏感。它生长的酸性土壤PH值为4.5--6.5。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5度,普遍存在于海拔800--1800米之间,又因它所处的环境普遍为高山雾多,雨水充足,年降水量在1300--1800毫米,生态系统完整,而独具特色。

云南的茶树与其它植物的交叉存在,不仅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更典型地表现在它的异花授粉上。

乔木大叶种茶树在其长期的天然杂交中,直接导致了茶树的群体(野生或栽培)其外观的高大与肥硕,并且多区域、成片状存在。其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复杂的遗传性与多样性。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虽然,在中国大陆其它地方(如湖南、广西、海南等)也存在大叶种的茶树,但能经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认证”的古茶树几乎没有,存在最多的也就是“百年沧桑”。其茶树的外部形态与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也表现不同。茶叶的内含物质就差别更大了。

乔木大叶种茶相比其它产区的茶叶营养成分更高、更丰富。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相比其它地区大叶种茶树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不仅多酚类物质、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高于其它产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它们无法相比对的。

比如维生素E(VEortocopherol),为二氢吡喃的衍生物。茶叶中VE

含量比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要高,是菠菜含量的32倍,葵花籽油的2倍。含量一般为50mg~70mg/100g。

过去,很多人误认为绿茶中的VE比普洱茶高,因普洱茶经过萎凋和发酵,一部分VE

被酶破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分析手段的提高,又发现普洱茶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类黄酮,对VE的氧化起了保护作用,故普洱茶中VE

的保留量也很高,甚至超过其它茶叶产区。有的竟高达290mg/100g,如叶酸(folic

acid)即维生素B11,又称喋酰谷氨酸(PGA),由蝶呤啶、对氨基苯甲酸与L-谷氨酸三部分连接而成。叶酸在一般茶叶中含量约为50μg~

70μg/100g。高于很多植物。而由乔木大叶种制成的普洱茶,含有的叶酸竟达70μg~90μg/100g.。

又如肌醇(inositol),肌醇又名环已六醇,一种特殊形式的糖醇。由植物体内已糖环化而成,起磷酸储藏和磷酸化作用。不仅有游离型,而且还有其磷酸盐植酸钙镁型。肌醇为葡萄糖的异构体,在普洱茶中可达11mg/g,它随叶子成熟度增加而增加,与儿茶素的合成关联。也远高于其它茶系与茶种。

再以茶叶内含矿物质为例,一般茶叶目前发现的矿物质近三十种,而云南乔木大叶种茶现已发现的就超过四十种,既便如此,仍有很多我们尚未发规矿物质的存在。

具有特殊的“长寿基因”,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最为显著的特征。

云南不仅有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年长的茶树(树龄约为3000年),同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茶树也不罕见,至于范围很大的古茶园更是多区域、成片状地存在。

这里隐藏了一个未解的秘密,即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长寿”之谜。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及其植物,不可能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以病虫害为例,它是定期暴发的,很多物种的灭绝和衰减都与它相关。但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不管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却能存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得住如此之多,又如此之长的考验,至今仍显露出勃勃生机。

这个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这些古茶树起码具备一种或多种我们未知的抗病虫害的“基因”。我们曾试图通过它富含的矿物质探寻它“长寿”的原因,但仍感到证据不足。

比如乔木大叶种茶树富含的矿物质锰Mn(manganess)。

一般的茶叶含量在30mg/100g左右,比水果、蔬菜约高50倍。Mn是植物多种酶的激活性剂。茶树缺Mn,表现在“立枯病”,即叶子发黄,叶脉呈绿色,新梢顶端下垂,发展下去全枝萎蔫。乔木大叶种茶叶锰Mn含量比一般的茶叶要高,可达400~600mg/100g,远高于其他茶系。

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还有矿物质锌Zn(zinc),它是茶树必需的微量元素。

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如醇脱氢酶、6-P-葡萄糖脱氢酶和磷酸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基。同时磷酸二酯酶、碳酸酐酶、多肽酶等都是锌金属酶。这些酶有的可以促进呼吸作用,有的催化光合作用,有的促进叶绿素的形成。

植物缺锌,会使色氨酸合成受阻,茶树生长迟缓,叶数、叶面积、茎干等生长均矮小,出现小叶现象,且在成叶上出现花斑,称为花叶病,根系也会发黑而枯死。在乔木大叶种茶树中,我们发现锌的含量竟高达3~6mg/100g,是其它茶系的茶叶无法比对的。

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另一个原因。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但是,相对于破译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长寿基因”而言,这些研究仍相距甚远。

不要小看了这种特殊“基因”,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是一种还是多种因素在起的作用。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内含有一种或多种我们人类尚不清楚的物质。我们之所以没有找到这种物质,一方面是受现代科技水平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研究思路出现的偏差,加之我们以前对这一类物质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可是,一旦这些物质被我们发现并破译,它的意义将是深远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将是巨大的。

让我们将视角转向普洱茶。

当我们用这些茶树的芽、叶做出普洱茶时,无论你是成天接触它,或者每天都在品饮它,甚至在研究它。它仍是我们人类“陌生的朋友”。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至今我们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

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仍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因此,有一点也许是你未知的,当你手捧一杯普洱茶品饮时,你在享受它的香气、汤色及特有的口感之余,另一种更有价值的物质已经悄悄渗透到你的肌体,将自然界的一种“能量”嵌入你的基因,并积极配合你,拼命抵御来自现代社会的各种工业的、尤其是化学污染物与病菌对你的侵袭,增强你的抗体,延长你的生命周期。

这种观点虽然没有得到更科学的认证,但其立论的依据源于一种科学“猜想”,?一种科学“假设”。这不是“伪科学”,因为很多科学成果的最初设计都源于看似不切实际的猜想与假设。

普洱茶底必知


普洱茶底必知

看茶底判断茶料,不会完全准确无误,只是“尽可能的估计”。大多数的情况下,好茶自有好料之相;少数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看不见的制程或者是仓储错误,导致好料没能成为好茶。即使如此,研究茶底仍然是爱好普洱茶朋友值得了解的知识。欢迎新旧茶友讨论!

一、春料

春料的主要特征:

芽至初叶的距离很短,这是和秋茶、夏茶来比。

另外有四个辅助特征?辅助意谓非必然?:

1.叶接梗处明显变粗,有人称为马蹄。

2.梗较粗壮?【叶厚梗粗与熟茶的关系】厚的叶及粗的梗里面的汁液富含光合作用的成果─淀粉,陈化后淀粉经过水解作用产生醣类,可以增加茶汤甜味,所以适当捻揉及裁切茶菁可以使释放更多含淀粉汁液。另外叶与梗的淀粉量多于芽,所以茶菁等级低作出来的熟茶更甜。?

3.叶较丰厚

4.白毫密多?【叶子为什么需要白毫】高山日光强烈白毫可以减少水气蒸发。?

这四辅助特征就是经过一个冬天储存的养份释放的结果。

二、芽头

辅助特征是园地茶胖粗,大树茶反而精瘦。

三、秋料

芽至初叶的距离较长,叶的厚度比较单薄,但是也有马蹄。

四、夏料?雨水料?

除秋料就有的特征之外,梗长而无力,梗面会因水份过多又干燥失水呈现凹痕,有点像芹菜梗。

五、台地茶叶面

主要特征:就是叶面薄弱,如薄纸易折;泡汤之后无力恢复弹性,甚至多次冲泡也不能展开,叶子愈薄当然愈差。

有三个辅助特征:

1.主侧叶脉较平或不明显

2.叶缘有明显密齿

3.大型茶园地有时候是用剪刀采摘(剪刀采茶的结果是茶梗断面整齐如切,另外叶面大小无法成为判断特征,因为施肥也可以增大叶面。)

六、大树茶叶面

大树茶指有明确范围,定期采摘的古树茶园。

主要特征是叶面丰厚坚韧,丰厚是因为大树茶的叶层的栅状组织比台地茶厚实;坚韧是因为大树茶海拔较高的生长环境造成。

低温时:高山上更低温,日晒时:高山上紫外线更强,括风时:高的树迎风更多。所以坚韧的叶质是大树茶适应环境之后生命力的表现。

即使压成茶饼,一旦泡汤后,叶面会很快的恢复弹性,折痕通常不会存在,茶汤中的大树茶叶面像皮革泡水般卷曲。

另外四个辅助特征:

1.主叶脉粗,侧脉明显,叶脉看似鱼骨架。因为叶子重,由侧叶脉再分出的细脉会比较较靠近叶缘。

2.叶缘齿较疏较小,但是也有齿缘红尖似蚁嘴。有可能是低矮大树的特征。有时会出现虫咬孔,也是大树茶的特征,但是也可能是管理较混乱的台地茶。

3.大树茶叶子颜色,二叶及三叶比台地茶深,近墨绿色。?【高山茶颜色为什么更深口感反而不涩】向阳山坡日照充沛,可以有更多叶绿素和光合作用而产生更多茶氨酚及葡萄糖,可以使口感更加鲜爽不涩。?

4.不大可能出现用剪刀采收,因为工人有时是爬上树采茶。

七、野生茶

野生茶不是指原始未驯化的近缘野茶,而是指因为路途偏远,乏人管理,无法像大树茶一样定期采收的茶树。这样区别是市场上确实有别于易武大树和班章大树等定期采收的产品。除了大树茶的特征之外,野生茶主副叶脉高冗明显,看似洗衣板。叶颜色更加墨绿。叶面更加的油亮?【高山茶叶子为什么更油亮】减少因为日光照射引起的水气蒸发,反之,叶的背面就不需要油光。还有如果雾气重的茶区,例如南糯山也不需要防止水气蒸发的油光叶面。?。叶梗更加粗壮,叶缘齿更稀疏,或只有叶尖有或完全没有。有可能因为树形非常高大。较粗的叶与梗需要迎风生长。叶缘无齿有可能是因为海拔更高,树形高大,人迹罕至。不必再防动物刮蹭,昆虫咬食等情况。

八、拼配料

如果同一饼茶,出现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特征时,就有可能是不同来源的茶叶拼配,出现二种不同的叶缘齿、叶脉可能是两种不同生长地。例如大树茶配台地茶。出现二种不同的梗面、梗长可能是春料配夏秋料。

九、叶形

如果依照叶形来判断出自那一个山区是否可能?虽然说易武茶、布朗茶及临沧茶叶形各有区别,但是因为我们采茶时是在叶子尚未长成前就采下,从幼叶到成叶,有的是先长成小圆叶,再慢慢变尖;有的则是先变尖,再慢慢变宽。如此一来。判断的误差就会很大。所以如果同一饼茶叶底出现有叶尖稍圆与稍尖之别,不能认为是不同来源。

十、黄片

野生茶茶饼可能更容易见到出现几片黄片,正式名称是鱼叶,也称奶叶。气候转温暖茶树春芽冒出之后会有一片暂时辅育幼芽的叶片,称为鱼叶。在鱼叶之后才会再长出真正的初叶、二叶。初叶开始能够光合作用,鱼叶立即开始变黄,而且容易脱落。如果采收时,鱼叶还没有变黄,就会一起进入制茶压茶过程。出现鱼叶是头春料的特征之一,但是若是当年气候乾旱严重,鱼叶出现也会多一些。

十一、叶脉

一般来说台地茶的主侧叶脉对数少,大树茶的主侧叶脉对数多。所以数叶脉对数是有效的辨识方式。尤其大树茶叶脉明显,又都以全叶形压饼。举例说:台地茶的优良种勐海大叶种是10~12对左右!台地茶的主力云抗10及14则在6~9对的居多。再看大树茶易武的落水洞主侧脉10对。勐宋的曼松主侧脉7~8对。勐海的贺开主侧脉12~15对。勐海的曼糯主侧脉12~18对。勐海的巴达主侧脉11~13对。半坡老寨主侧脉13对。帕沙主侧脉11~13对。双江勐库主侧脉9~11对。班章主侧脉19~21对。?幸好想从茶底认出班章料好像还不太难?

十二、切碎

出现切碎的叶底通常来自高产量的大厂:大益、下关、澜沧古茶等。切碎茶叶有助于不同来源的茶菁拼配,同时也节约了毛茶的细碎料。强调纯料及少量制作的大树茶通常不会切碎。

本帖在2010年自己发过的帖子上加以扩增及调整,前作是在自己喝普洱半年的粗浅心得,错误较多,写这个帖子,不是基于喝茶实际经验,只是凭着对普洱茶的喜爱,参考了海量文献,自己慢慢归纳写成,经验有限,错误难免,不吝指教。(文/太一)

探秘:普洱茶前发酵、后发酵


探秘:普洱茶前发酵、后发酵

普洱茶前发酵和后发酵是普洱茶成品前必须经历的一个产品成型过程正当坊间多数的普洱茶学家,透过媒体及文章来强调干仓存放的重要(指较干燥的储存法),只要一谈起湿仓(潮湿或湿度较高的仓库),莫不闻“湿”色变,将湿气看成是洪水猛兽一般,退避三舍,期期不以为可,其实,抱持这种观念的人,对于普洱茶的「后发酵原理」是有所误解的。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就比较清楚,例如台湾乌龙茶的发酵方法,是利用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来帮助叶内有机物质及儿茶素的氧化。简单的说,所谓的发酵度,泛指的就是儿茶素(或茶单宁)氧化的程度,一般坊间皆以%来表示,如轻发酵茶在15%以下,中发酵茶在20%~35%...等。依照制茶者所需要茶叶的风味及口感来决定发酵的程度,一旦茶叶经过杀青后,就大致决定了,要改原有的发酵度及滋味,只能透过后续的焙火技术及自然长时间陈化的后发酵才行。但前者只能补足茶叶中局部发酵不足的部分及调整茶汤中的滋味结构,而后者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陈放,茶汤才会变得柔顺。但往往要喝之前,还是要经过再一次的焙火走水,茶汤才会甘醇爽口,否则超过10年以上的乌龙茶,滋味会愈变愈淡。普洱茶又是如何呢?大致可分为制作时的「前发酵」及制好之后的「后发酵」。传统普洱茶的制作流程非常简易,即将采收的生叶,放在锅内用手揉捻去菁,让其自然通风至干燥为止,一般含水率在9%左右即可,而做好的毛茶,叫做「晒青毛茶」或称「晒青」,归在毛茶类,但是与其它如蒸青及炒青的绿茶相比,不论颜色、滋味、口感却大不相同,那是因为大部分的绿茶,讲求的是尽量不要发酵,让茶叶保持愈鲜爽愈佳,而晒青却不同,在曝晒的同时,实际上茶叶已经开始发酵,尤其是云南属高海拔区,紫外线的辐射能量很强,即使是几小时的曝晒,都足已让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发酵,再加上自然风干时,茶叶本身含水量甚高,也带动茶叶内有机物质的氧化,因此若将其归类在不发酵的绿茶,实在会让人误解,(所以笔者也不能认同,目前云南流行的现代烘青普洱茶制法,因为即使是低温烘青,都会造成日后后发酵的困扰,此点,有机会再论述)。而普洱茶在制程中的前发酵原理大致与乌龙茶相同,都是靠茶叶本身内含的多酚氧化酶来进行发酵,但是为什么茶叶在杀青后,居然还能够在太阳下曝晒而不会积水或变红,原因何在?着实困惑了笔者数年之久,此部分一直到深入云南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锅炒揉捻时间的掌控只有几秒而已,并未将茶叶内的多酚氧化酶全面钝化,跟一般杀菁的意义不同,比较贴切的说法,应该叫做「去菁」,而书上写成杀青,实有误导之嫌。既然不是杀青,又为什么要多这一道手续呢?(实际上最古老的云南茶制法,是直接将生叶放在室外太阳下边揉边晒干为止)。这就好比料理师傅在炒青菜时,都会将青菜放在滚烫水中划一下,再放入锅内炒,如此先将表面的细胞膜破坏,并去除叶面的菁味,再炒时,青菜就能保持鲜绿,且不容易变黄变黑,并可缩短炒菜的时间。而普洱茶的「去菁」,在某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只是普洱茶的奥秘之一,真正复杂的是在毛茶制成后,其陈放的「后发酵」过程。谈起「后发酵」,在台湾几乎所有普洱茶的专家,都一面倒的认同只有干仓才能让普洱茶愈陈愈香,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不然,早期的普洱茶大都经过香港来台,在长时间的运送过程中,普洱茶已与大自然的环境有所接触,尤其在香港存放时,实际上已经过香港高湿度的洗礼,来台湾之后,自然放在干燥之处,其滋味的转化才会完整,但若纯就"新的普洱茶″存放而言则不尽如此,诚如前几期有介绍某些普洱茶的爱好者,将自己多年的存茶经验在文章上与大家分享,这种精神值得鼓励,但某些论点,笔者仍觉得有待论证,就好比文章中有提到将新茶存放至干燥的地方七、八年以上,虽然茶面干净有油光,茶汤明亮又带蜜香,十足的符合好茶的条件,但喝起来,嘴内总是略带苦涩,为什么?有关这问题,笔者也持续实验了五年以上,将新茶分别放在不同温、湿度的地方,长期观察其变化,结果与上述相同,长期存放在干燥地方的茶,口感生硬又略带苦涩,谈不上顺口甘醇,而存放在湿度略高之处,茶汤则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比较甘甜、柔顺。这样的结果,让长期研究台湾乌龙茶制作及焙火技术的笔者,百思不解。直到深入了解普洱茶制茶的技术及后发酵的原理的变化后才真正明白,原来普洱茶的后发酵并不同于一般乌龙茶焙火的概念,甚至某程度上是完全相反的思维,如乌龙茶是靠「火」:如热气、辐射能…等将茶叶内含的物质转化,而普洱茶是靠「水」-湿气来让茶叶内质转变。简单的说,普洱茶的「后发酵」,主要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微生菌(如曲霉菌、酵母菌…),在不同的湿(湿度)、热(温度)变化中生长,利用不同微生菌产生的酶类,来转化茶叶中的儿茶素、醣类、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质,加上菌类大量繁殖时所产生的热能,同步的改变茶叶的颜色、滋味及香味,若缺少了微生菌生存的环境,茶叶是不可能愈陈愈香的,就如同味噌的制法一样,若只是将黄豆(大豆)生放或煮熟后随便放,而没经过特定的曲菌来发酵,是不会变香变甘醇的。更进一步说明,普洱茶的滋味结构变化中,若缺少了湿气,是无法进行完整的后发酵,在「高湿度」下,茶叶会产生白酶菌(曲霉菌的一种),此时的茶正在进行发酵,茶面会变得灰暗,茶体变得松软,茶汤浑浊不明,汤色由绿转黄变褐红,这是由于茶黄素氧化转茶红素及茶褐素之故。而儿茶素在这时候会大量降解、氧化,醣类由多糖的大分子往单糖的小分子变化,茶汤喝起来沙沙的,但苦涩及菁味变少,四、五泡过后,茶汤变亮,口感也会变甜,此时的普洱茶,我们可称为「发酵阶段」。而茶叶在「高温」下,则会产生黄酶菌,茶体会慢慢变硬,表面渐渐产生油光,茶汤变明亮,甜味在前几泡就会更集中,茶叶也会变得更有陈香味,此阶段的普洱茶,称之「陈化作用」,而普洱茶在经过了至少一个完整的「发酵」,及「陈化」后,口感滋味就会往前迈一步变得更为甘醇顺口,如果觉得不足,再放一个周期,茶就会变得更好,一旦对现况满意时,就要反向思维,迟延发酵及陈化的速度,如此,才能享受到喝普洱茶的乐趣。坦白说,普洱茶是属于高难度的茶类,其变化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讲明白的(限于篇幅,无法详述,但若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与我连络),例如:新茶、旧茶的陈放不同,湿度及温度的最适条件如何?陈放多久?…等,都属于专门技术层次的领域,绝非一般消费者及理论派的学者能完全掌握的,跟喝普洱茶的资历多久及陈年普洱茶的收藏多寡,并无绝对或相对的关联,事实上是需要专门人才投入更多的心力,累积更多的经验,才能建立一套普世的共通标准,否则以目前各界还停留在各说各话,表面上听起来好象很有学问、道理,但深入探讨之下,却又不能完全究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对延续普洱茶的文化,实非好事。普洱茶讲究的就是「真」,真正的云南大叶品种,正统的制茶法,真实的年份及正确的存放法,希望笔者这篇短短的心得报告,能唤起普洱茶的爱好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普洱茶并深入的去了解它,而不要只是一昧的追求历史名茶(那张包装纸)及陷入一些空而不实的传说故事中。注一、上述有关「湿仓」的概念,是指利用大自然中湿度较高且干净的环境而言,非外界流行用水或水蒸气喷雾,刻意的制造人工潮湿的仓库,让普洱茶快速的二度发酵(非普洱熟茶制程中的渥堆),造成茶汤中只有茶色而无茶性,甚至会有苦涩味。

勐海茶厂与大益普洱茶“探秘”


勐海茶厂与大益普洱茶“探秘”

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西部地区的勐海,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这里的勐海茶厂在现代普洱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于1938年筹建之际就开始推动普洱茶的生产与贸易,在随后几十年的历程中对于现代普洱茶的中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普洱茶人工后发酵陈化技术的研制者之一,以及该技术的最早应用者,勐海茶厂长期来以其先进的制茶技术与工艺引领着普洱茶产业发展。作为目前绝大部分存世陈年普洱茶的制造商,勐海茶厂以其专业传承所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作为一线品牌产品,长期以来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可以说,勐海茶厂的创立和发展史,就是现代普洱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改制后的勐海茶厂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资格,如率先在云南省茶行业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证;成为该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益”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该品牌普洱茶荣获农业部颁发的“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是目前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巴达、布朗山基地被列为国家级普洱茶原料标准化示范区;云南省普洱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勐海茶厂等。(益闻)

云南滋味 世界共享:东盟华商会与大益一起走进普洱茶文化探秘之旅


云南滋味世界共享:东盟华商会与大益一起走进普洱茶文化探秘之旅

部分华侨嘉宾与工作人员合影6月12日上午九点,在世纪金源大饭店三楼国际厅,成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走进普洱茶文化探秘之旅”的大型茶会。本次茶会是为参加第13届东盟华商会的华商华侨举办的专场活动,由云南省侨办、大益集团联合举办,大益茶道院承办。茶会不但让海外归来的侨胞感受到云南本土特色,同时也展示了大益茶作为植根云南的全国知名企业、普洱茶行业领军品牌的滋味与魅力。

茶会上共品饮两款大益特色茶品:一款是“七子之歌”(熟茶),一款是“勐海孔雀”(生茶)。

大益普洱熟茶“七子之歌”,名称源于伟大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作品《七子之歌》,她又与现代普洱茶的“侨销圆茶”历史、“七子饼茶”历史一脉相承。在传统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大益普洱茶“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此次茶会选择“七子之歌”为第一道茶,表达了中国与来自东南亚各国家、地区侨胞嘉宾们血脉相连、亲如一家的浓情厚意。

第二道茶“勐海孔雀”也别有深意。孔雀是彩云之南的代表,是美丽的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吉祥之物。孔雀被视为“百鸟之王”,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勐海孔雀”是大益茶的经典代表之作,她以优秀的选料及全新的拼配,高度体现大益产品的价值。这款茶品为现场来宾带来了极佳的品感体验。

在品茶过程中,大益集团营销中心培训部林凤燕部长为现场来宾们介绍了普洱茶知识和文化,一边感受普洱茶的醇香滋味,一边体会茶文化的厚重内涵,同时还有大益八式、新茶乐等出色的文化表演,嘉宾们无比陶醉,十分享受。

大益茶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文坚为现场嘉宾介绍了大益集团海外事业的拓展进程。自2011年11月大益韩国株式会社成立,标志着大益集团就已经放眼全球、迈出了中国茶企国际化的第一步。如今,大益集团已经在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并开设数十家海外店。

东南亚华侨、华商对普洱茶并不陌生,普洱圆茶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份对故乡的怀念和牵挂。未来,大益集团还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让全球所有爱茶之人,都能够享受到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优质普洱茶,让全球所有消费者,都能获益于茶。

新疆客户飞云南 等待八天只为知木


新疆客户飞云南等待八天只为知木

“我们是带着试探性的心情来到新疆的,随身只带了两箱产品,1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带了七片,一是为了展示,二是为了让新疆茶友尝尝鲜。谁知道现场这么火爆,我这个小屋里都站不下了,你看我都站到外面了。哈哈!”云南知木贸易有限公司的杨总高兴的对我们说。

据杨总说,本次带去的产品都很受欢迎,像紫色梦幻、原始100、品味峰境等。其中由云茶报价网、木易坊、古云海联合出品的古木金饼因其上好的茶味、环保美观的包装,让很多人爱不释手。

克拉玛依的一个茶商还想要买断这批古木金饼所有的产品,但是杨总有点舍不得。他说这个古木金饼,2600公斤的茶叶他们精心制作了一个多月,从选料到制作、包装,每一处都花了他们很多的心思。合作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他们可以好好谈谈。此外,还有三个新疆的茶商也看上了他们的产品,想进一步和他谈一下合作的事情,杨总笑着说:“幸亏我来了!”

昨日我们去他店里喝茶,他和我们讲,一个新疆的茶商,22号就飞到了云南,她很喜欢他们产品的环保理念和美观、简洁、大方的包装风格,一直在等他回来和他谈合作。“今天我才到昆明,她才见到我,太抱歉了,8天啊,我真的是很感动。看来云茶在新疆还是很有市场的!”

2011首届新疆茶博会于本月25日-2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据悉受欢迎的云南茶企,还有很多家,看来云茶进疆之路可行!

云南滋味 世界共享 ——东盟华商会与大益一起走进普洱茶文化探秘之旅


云南滋味世界共享——东盟华商会与大益一起走进普洱茶文化探秘之旅

6月12日上午九点,在世纪金源大饭店三楼国际厅,成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走进普洱茶文化探秘之旅”的大型茶会。本次茶会是为参加第13届东盟华商会的华商华侨举办的专场活动,由云南省侨办、大益集团联合举办,大益茶道院承办。茶会不但让海外归来的侨胞感受到云南本土特色,同时也展示了大益茶作为植根云南的全国知名企业、普洱茶行业领军品牌的滋味与魅力。

茶会上共品饮两款大益特色茶品:一款是“七子之歌”(熟茶),一款是“勐海孔雀”(生茶)。

大益普洱熟茶“七子之歌”,名称源于伟大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作品《七子之歌》,她又与现代普洱茶的“侨销圆茶”历史、“七子饼茶”历史一脉相承。在传统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大益普洱茶“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此次茶会选择“七子之歌”为第一道茶,表达了中国与来自东南亚各国家、地区侨胞嘉宾们血脉相连、亲如一家的浓情厚意。

第二道茶“勐海孔雀”也别有深意。孔雀是彩云之南的代表,是美丽的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吉祥之物。孔雀被视为“百鸟之王”,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勐海孔雀”是大益茶的经典代表之作,她以优秀的选料及全新的拼配,高度体现大益产品的价值。这款茶品为现场来宾带来了极佳的品感体验。

在品茶过程中,大益集团营销中心培训部林凤燕部长为现场来宾们介绍了普洱茶知识和文化,一边感受普洱茶的醇香滋味,一边体会茶文化的厚重内涵,同时还有大益八式、新茶乐等出色的文化表演,嘉宾们无比陶醉,十分享受。

大益茶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文坚为现场嘉宾介绍了大益集团海外事业的拓展进程。自2011年11月大益韩国株式会社成立,标志着大益集团就已经放眼全球、迈出了中国茶企国际化的第一步。如今,大益集团已经在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并开设数十家海外店。

东南亚华侨、华商对普洱茶并不陌生,普洱圆茶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份对故乡的怀念和牵挂。未来,大益集团还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让全球所有爱茶之人,都能够享受到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优质普洱茶,让全球所有消费者,都能获益于茶。

活动现场

大益“勐海孔雀”与大益“七子之歌”

“普洱茶味道不错!”

被普洱茶给吸引住啦

嘉宾们积极参与互动

部分华侨嘉宾与工作人员合影

七彩云南“酝化直通车全国行”普洱茶投资与收藏讲座举行


七彩云南“酝化直通车全国行”普洱茶投资与收藏讲座举行

近日,普洱茶投资与收藏讲座在太原举行。首场七彩云南“酝化直通车全国行”——普洱茶收藏与投资讲座在龙城举行,七彩云南茶业聘请业内权威的茶专家,对普洱茶的投资收藏进行深度解读,并开设老茶品鉴专场盛宴,邀各界来宾共同品赏陈年佳茗,感受时光赋予普洱茶的无穷魅力。前来参会的各界来宾达200余人。

据介绍,普洱茶被称为“能喝的古董”,具有越陈越香的品质特性,这一特质造就了其独有的投资与收藏价值。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品质好、存放得当的普洱茶,每年均有大幅度的涨价,涨幅在15%——40%之间不等。品质特别好的普洱茶,年价格涨幅甚至翻倍,是投资理财的上佳选择。据了解,在首场七彩云南“酝化直通车全国行”活动中,两款由七彩云南茶业为投资收藏爱好者专门打造的茶品——2013七彩“1889”以及“云滋味”首次重磅亮相。据悉,继首场活动在太原成功举办之后,七彩云南“酝化直通车”系列活动还将陆续开往沈阳、重庆、武汉、济南、青岛等十多个重点城市,增进普洱茶收藏者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为收藏者提供服务。

普洱寻茶记—行走秘境 穿越千年的游学


普洱寻茶记——行走秘境穿越千年的游学

初识马哲峰先生,是由于他行走于云南茶山的那些文字,印象中他像一个茶山的游侠,不时在茶山游走,行走已然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其中,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称勾起了我大脑深处的记忆。

我接触到易武、攸乐(现基诺)、南糯山、布朗山这些奇异的地名的时候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我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军人,心怀着无边无际的浪漫主义和对古巴游击队领袖切·格瓦拉这个有些反叛而坚毅形象的膜拜,神往着热带丛林里游击队员的生活,从军校报名来到西双版纳勐腊县这个中国最南边的国境线上,军营就驻扎在离南腊河不远的一片热带雨林里。南腊河被当地传说称为“天上来的茶水的河流”,而其中“腊”字在当地民族语中是茶的意思。不过,这个地名的含义,我也是很久以后才弄懂的。而南腊河上游的那些支流、山涧和溪水正是从易武、倚邦、革登附近那些被称为“古六大茶山”的雨林深处汇集而来的,似乎,几十年后与茶结缘,就是因为当年喝了这河里的山泉水沾染了灵气。更有意思的是,南腊河从勐腊流向西南50多公里之后便到了一个叫“绿三角”的地方,并从这里流出国境,汇入那条上游被称为澜沧江、中下游被称为湄公河的东方大河,而南腊河汇入大江的“绿三角”正是一条大河两个名称的分界线。这条名为澜沧江的大河的沿岸分布着一百多座古茶山,它也成为了中国云南普洱茶产区的地理标志。此后的几十年间,我曾有机会数次在“绿三角”停留并久久眺望,深深感受到热带河流深沉的母性,她是那样的博大、包容和温情。

由于普洱茶产生于如此遥远的边地,再加上清朝末年以来的战乱、贫困、文化的百年断代,它几乎销声匿迹。但在21世纪初,普洱茶蓦然回归,让内陆尤其是中原地区浸润在绿茶生活里的人们感到有些错愕和新奇。普洱茶产地聚居的众多种茶制茶的民族,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拥有奇异的风土人情,甚至连气候带的不同、海拔的高低也造就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神秘。18世纪曾有一位法国探险家说,喜马拉雅山那些向南延伸的支脉,就像一座巴摩尔塔,无数的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形态的人会从不知名的缝隙里突然蹦出来,就像远古的精灵。

马哲峰先生和所有的人一样,刚接触普洱茶就迎面碰上了它那套让人困惑而迷乱的话语体系。在这些晦涩、繁杂、混沌的符号面前,有些人知难而退,而马哲峰先生则决定带着好奇心一探究竟。

马哲峰,河南人,早年在大学里任教,因爱上茶和茶的文化,退出教职自办茶文化工作室,潜心做一个茶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碰上了普洱茶,也许是有感于它的神奇、深邃与广博,那热带雨林里那些隐秘的生态奇观,那被大山包裹的山寨里唱着遥远古歌的各族山民,那不期而遇的一片又一片自然生长了百年、千年的古茶林……对于生长在中原大城市的马哲峰来说,都是无法摆脱的诱惑。自2011年他首次进入云南茶区,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年一至两次,为一片普通的树叶开始了探索和游学。哲峰连续走了七年,几乎走遍了澜沧江中下游的那些普洱茶的名山古寨,并且写下了几十篇类似游学笔记的文字。他信手写来,谈见闻,谈历史,谈经济,谈风土,谈人物;不雕琢,不刻意,像茶桌对面的朋友,几杯淡茶下肚,海阔天空,构成了一种朴实而恬淡的语境。过后回味起来,他文章中的种种关注之点,却内蕴着一种人文的宽厚与旷达。原以为哲峰有文青经历或是接受过文学写作方面的训练,但得到的答复却是并非如此。也许这答案就隐藏在他的5000多册个人藏书中。

在哲峰寻访茶山的许多笔记里,几乎都要提到去茶山的那些崎岖曲折的山路,寻路的艰辛,遇险的惊恐,行走的疲惫,到达的欣慰……这仿佛是一次次时空的穿越,一遍遍引导他进入丛林中那些陌生而幽暗的小径,目光所及的不同生存环境及其巨大反差,让他的心灵不时受到强烈的撞击。渐渐地,他发现这些多次把他带到山野、林间、村寨、火塘边的形形色色的路,让他看到了最本真的自然、最悠远的历史、最多样的人文形态,让他走进了人类学、民族学的现实生活长卷,同时也更贴近了生命的美与善。

哲峰的行走和游学,走的是一条心灵回归、精神朝圣之路。从黄河文明的源头走向类似史前的蛮荒,从后工业化的水土污染、雾霾重重走到热带原始森林的天朗气清,进入“大自然的本底”,他仿佛看到了千年前黄河流域原初的景象,看到了人类的功利与渺小、大自然的造化和伟力,看到了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生存必须遵循的比例感。从千家寨、香竹箐,到邦崴、景迈山、易武,他看到了茶树的起源、栽培和发展,看到了最原始的手工制茶的完整链条,看到了茶林和原始森林自然地相融,他感叹村寨在茶林里、茶林在村寨中那样一种茶与人、人与茶共生共融、相生相伴的美好与和谐。他明白了:人不能妄自尊大,人只是自然众生中的一环。

十分赞同一种说法:旅行是一种行走的阅读,一个真正的旅行者往往能成为一个人类学家。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哲峰行走于云南茶山访茶,经历着不同的民族地区。就在几十年前,这些民族地区的社会形态还处在十分久远的阶段,与内地相差着好几个世纪。例如:部分深山里的佤族、哈尼族、布朗族等,有的甚至还在奴隶社会末期或封建社会早期,处于被称为“人类童年”的时期。30年来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私有经济等观念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和必须适应的现实。社会转型的痛苦、焦虑,获得的欣喜和生活巨变后的超常的复杂心态,千年难遇。哲峰的文章中对此多有描写,无形中成为一种十分宝贵的时代见证,其中有些段落可以看作精彩的人类学田野考察笔记或索引。如果,哲峰的文字能有更多现代风土人情、宗教文化方面的感受融入其间,这些笔记将会更加丰满有趣。不过,哲峰还年轻!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很大一部分是由他的人文素养决定的,而人文素养的深度与厚度,又取决于他的阅读与阅历。台湾的艺术评论家蒋勋说:我有一梦,总觉得自己是一种树,根在土里,种子却随风云去了四方。有一部分眷恋大地的,在土里生了根;有一部分喜欢流浪,就随风去走天涯。哲峰七年的茶山行走与游学,已经超出了行为本身,它将成为哲峰生命里的一个印记。他在不断地行走中发现了茶对人类生命的美、对生活的温润、对时光的善意。对于现代人来说,行走与游学是一生的事情。我想,哲峰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因为前面总有无尽的美在幽暗的生命之河中闪光。

寻茶武夷·桐木村探秘


五一假期刚结束,上海茶业交易中心寻茶小队在第一时间来到了武夷山——继西湖龙井,白毫银针之后,上茶中心即将为大家带来武夷山桐木村的夷红系列红茶。想知道有关2017年武夷红茶的情报吗?快跟着上茶中心的两位寻茶人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桐木村

在桐木村村长胡永飞的带领下,我们驱车近两个小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一路绕山从平地来到海拔960米的桐木村。桐木村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严控区内,其外围还有生态修复区、自然村落区等保护区域(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即将更名为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

随手拍摄的木牌,体现严格的控制,最大化保护着本地生态系统

一车一杆,进入之前需要接受工作人员的检查

桐木村的环境管控特别严格,事先我们已听说过,陌生的外村人想要进入本村,如果没有本村人带领,是连村子大门都进不去的!而一路行来,我们深切感受到所谓严格控制区名不虚传。在进入桐木村的皮坑哨卡前,我们是靠胡永飞村长刷脸才得以入内。胡村长给我们介绍,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桐木村里严禁任何人随意砍伐树木,因此,在深山老林之中,是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极佳。

胡老先生(胡永飞村长的父亲,中间)回忆说,他小时候茶园里的茶树就是这样的,几十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

由于没有过多的人工干预,从不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剂,茶树枝干上附生着苔藓、藤蔓等各种植物,各种野花相伴而生

接着,胡村长的父亲胡老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夷红茶园。与别处茶园里整齐美观的景象不同的是,这里的茶树东一丛西一簇,长势不均,大小不一;茶树根部都包裹着厚厚的苔藓,与各种野花相伴而生。胡老先生告诉我们,这片茶园在他小时候就是这样了,现在依然如此,具体树龄也尚无考证;并且这里的茶树,从未打过农药,施过化肥,甚至连修剪台刈都没有,很少进行人工管理,只求最大化地保持茶树的野生环境。

上茶中心的寻茶人王昱老师,不由得摘下鲜嫩的芽叶,放在嘴里咀嚼

我们随手摘了几片鲜嫩的茶芽,直接放入口中咀嚼,令人惊奇的是竟毫无苦涩感,满口溢出天然的甜香和花香,徐徐咽下口中的香甜,一股自然的韵味贯穿五脏六腑。等我们从这种美妙的感受中回过神来,不由得对今年的武夷红茶产生了极大的期盼之情。

采茶人忙着采摘一颗颗细嫩的芽叶

现在正是武夷红茶制作的时节,茶园里不远处的几位采茶阿姨在挑选采摘着嫩嫩的茶芽,一颗颗的芽头,在采茶阿姨的手中不断跳跃,似乎一种甜蜜的味道弥漫在满村满园里。

咦?茶园里怎么还会有母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优良的生态,极高的海拔,原生态的老茶树,造就了夷红金骏眉的丰厚品质,花香馥郁,经久耐泡,十余泡仍旧风味不减。上海茶业交易中心即将发售夷红系列之正山金骏眉,高山金骏眉,臻稀好茶,欢迎拨打申购热线400-632-9979垂询。

普洱茶山寨行的山寨圈现象


普洱茶山寨行的山寨圈现象

在天涯看见一篇文章,虽然言语尖刻刺耳,但有些地方却又不无道理,稍加改动应用于当下茶圈,就算伤害了某些人幼小的心灵,也希望不要对号入座,更不希望跟帖的时候那个啥啥啥了,除非你觉得自己够XXX。

在我们乡下有猪圈,牛圈,羊圈,进了城以后我发现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圈,户外圈,山寨圈,我要讲的是挤满把自己打扮成祈求安乐死的家猪的伪山寨圈。

“山寨行”最初简单的形式是走出家门走进茶山,它的精神内核是推崇一种更为简朴的山寨生活方式,并以这种方式去体会未知世界,体验自然的状态,认知世界的同时更是对人类本体的一种精神回归。我们所认同和提倡的山寨行理念是:真实、客观,并且寻找一定的意境,以一种朴素主意的方式行走于山山寨寨和感悟大自然语言。

“山寨行”是良师益友,教给你的是自然而不是矫揉造作,勇敢而不是无知者无畏,个性而不是简单的与众不同哗众取宠,独立而不是唯我独尊置他人与不顾,自信而不是张扬,坚持而不是固执,博爱而不是狐朋狗友,责任而不是琐事缠身疲于应酬碌碌无为,坦荡而不是来者不拒,洒脱而不是好吃懒作玩事不恭。

而“伪山寨圈”俨然成为一种时尚,是刚面市的卡拉OK,或者是新款手机,是伪小资的标志,你山寨了,你就高素质了,你就与众不同了,你就文化了,你就上九流了。背个大包在别人眼前晃悠,你就自我膨胀了,你就飘起来了。渐渐汇成了一种飞扬跋扈的恶流。一辆辆的各式吉普车穿梭于山寨之间,茶商一旦念上这本经,山寨行就开始偏离了轨道。伪山寨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学无术,跑了几座茶山村寨,拍了一堆无意义的照片,跟茶树合个影,跟茶农合个影,拍一些茶农生活及一些加工,拍几片茶叶,这些都是

重复了又重复,无意义再无意义,配文粗浅如流水账,深讨论坛一部分人叫好。

山寨圈里面成为了虚伪者、蜕变者、自以为是者的大本营。大家面带微笑,就像电影里时髦雅致的上流社会,互相打着招呼“嗨~~~!”“又去哪座山了?”“又收到什么好茶了?”在看起来随便不拘小节的举止下,他们似乎被一种情绪所感动,即,他们是特殊的。

洋人善于把从可乐到摩托的一切都折腾成文化,咱们能把从二胡到旗袍的一切折腾成商业,自然也能把山寨行变成一种强硬的广告。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和更加轰轰烈烈的商业大潮里,我们的文化先是在一刀斩头焚书坑儒的批孔运动里抛弃了过去,接着在慌乱的开放门户中,篡改西方的同时篡改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伪户外文化可以与亚文化,快餐文化或文化粪坑的美女小说,时尚杂志划等号。它的特点是便与操作、流通、消化,也便于排泄,它的经典程度与文化深度皆在其以娱乐消遣性为主要功能的带领下不堪一击,而这正是它的优势或者幌子。

山寨行的普及是件好事,它让你感悟自然体验真实。朋友和我讲读过《怎样成为亿万富翁》后的心得:想发财就要找人脉——就是发展下线。做活动、聚人气、促销售,这是一般的模式。通过各种活动来聚人气,绞尽脑汁想出一些很COOL,很IN,很HIGH不扎吗啡同样让人亢奋的事来,而从来不去引导他们尚未确定的山寨行精神指向,以至与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没有噱头真的会饿死人吗?

环境是一种很容易令人在不自觉中妥协的压制的牢笼,国外有个理论叫“环境决定论”中国有句话叫“近猪者赤”,你选择这个圈子是因为你觉得它纯净——但它只是相对纯净,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受社会恶习的影响,当有了一个俱乐部形成的交流平台,恶习又惯性的传播(惯性是自由的死敌,它与质量成正比,普遍存在于人类一切景态中,包括我们的灵魂和思维,即使你想遏制它),就像一个小偷经过一段铁窗学习,反成了老偷。山寨圈变成了滋生靡烂的温床,我们就是一锅井底之蛙周身布满被加热的温水,让你脑里渐渐长出了苍蝇,之所以你看不到是因为你脑里有个苍蝇。

一些山驴的“山寨行”意识仅是源于山寨行为的表层化渴望,山驴们、打扮得越来越像思想家,脑子却越来越像家猪,由此又形成了另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艳尸旅行”,带上几个PLMM就能以人衬景,山驴们对于物质日益变态的强烈欲望使我们的灵魂越来越苍白扭曲。每个人都似乎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腐烂无动于衷,当一切都不自然,不自然就成了自然。

山寨圈更象THEHOUSEOFDOLLS用灯红酒绿尿出昙花一现的自慰文化,将自身放到远离户外本质的半空中的海市蜃楼的小资幻影里。圈里的人就象是《夜访吸血鬼》里的一帮永远不死们,《大开眼界》里的体面的绅士淑女们,山寨行是他们百无聊赖吗啡扎腻了之后又一选择。

朋友经常旅游回来对我讲:我发现了几个好茶园,我找到了一些好茶,认识了一些很好的茶农,也认识一帮茶界大佬。我不知道朋友这个词是怎么定义的,再加上“好”字是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炫耀自己的资本,大家在一起消费,当然很开心了,我跟大灰狼一起吃涮羊肉一样开心。培根曰:群众不等于同伴,脸孔只是浮光掠夺影。进入社会的人都知道“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周星星同学讲的更好:如果有好处,我能把爹妈晃晕了。一两句免费的鼓励和精神支持就叫理解了么?就叫好朋友了么?山寨行就一定不是垃圾了么?大浪淘沙,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极端恶劣或极具诱惑)才能去真正认识你周围的人。

每日都是忙碌的,前天大家AA聚餐,昨天在一起茶聚,今天上网聊天,明天一起进厂,后天爬山爬树,大后天拍托。大家聚在一起山呼海啸的神侃,用合肥话讲叫“聒蛋”东北话叫“裤裆里拉胡曲儿——扯**蛋”扯蛋、扯蛋就是打这来的。民族的东西就是出彩,一针见血。我想明白山驴究竟在欢呼什么?他们所做的一切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不要说“凡存在必有理”存在等于正常吗?有理等于合理吗?如果眼前是正常的山寨行、正常的小资、正常的糜烂、正常的狂欢、正常的麻木、正常的无聊、正常的膨胀、正常的玩物丧志,那不正常哪去了?

小小的山寨圈还横生出许多帮派“你是玩哪个山头的?”“玩XX山头的人够Y挺的”“你喜欢喝哪个山头?”告诉你:“我是东北仁,我撒尿和泥自己玩”。早年的山寨人因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使他们更为豁达,可我却看到了一帮自私的斤斤计较的人,即使看起来平和、淡定、从容,不如说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甚至是更深的城府、小市民般的谨小慎微,厚黑的最高境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是写在脸上,后面暗藏着刀光剑影,互相指责“XX收到假货”“XX太业余”“XX不是技术派”相互拼比叫劲。毕竟山寨行也是特种旅游,既要跟大家分享也要求得一份真知灼见,才能保证大家的安全感。对产品的吹嘘推销属于损人利己的现代生存方式尚可接受,对山寨行的靡烂纵容却是损人不利己的道德缺憾无法容忍。

我最烦那些山驴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而且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现在人人都可以享受GRANDTOUR,旅行象一道工业流水线一样操作简单,你见到的只是证实了自己事先形成的思想先入为见,根本达不到触摸真正的灵魂和脉搏的目的。仅仅追求更高更远更多,固执与“我来了”的变态的地理上的经过和“我看到了”的感官上的满足。上下车、住宿、爬山、找小吃,每早醒来不知身在何处,回到家里想不起去过哪里。我分不清走在麻黑,老班章、景迈的风光有什么区别;南糯山、冰岛、困鹿山的茶树有何种不同。

山驴们像蝗虫一样疯狂地扫荡着每块仅存的乐土,茶树看多了是否会审美疲劳?各山的叶子有何不同?各地的民风如何如何?“美”不仅仅源自风景,更多的是因为历尽艰辛的找寻过程。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觉自己又次被升华,其实咱们都是物质一代,狼以上品种,千万别以为自己的消费都化为精神食粮“吃进的是良心,拉出的是思想”拍拍屁股抹身回来,继续该披狼皮披狼皮,该披虎皮披虎皮,磨刀霍霍。

山驴和那些普通的游客没什么区别,别自我感觉良好自鸣得意,吹嘘自己去过的地方和经历,其他城里人确实很少有,但当地的山民已经祖祖辈辈不知走了多少遍。山驴把买来的毛料、茶品、土特产和旅途的照片像战利品一样与人展示时,和欧洲的殖民强盗心态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糟,还在无形中怂恿了自己和观者的虚荣和欲望。

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无论是一片茶山,一只动物,一条小溪,我们对于他们都是外来者、打扰者。更何况身上还带着社会上的习气。你给山区带来的破坏就像是白人带给土著的“喷嚏”,更可怕的是你把他们变成了“你”。过去茶山秀丽现在垃圾满地;“不见苍山老妇,只闻莺歌燕舞,酒色入云霄”。有个广告词是“CHANGEYOURLIFE”,但我看到的是山寨在被改变。山驴已经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一种噱头,虽也纵情山水,更多的是走别人走过的路,过于表达“城里人”的姿态,着实有悖于山寨运动的真谛和内涵,动机不纯行为不端,只是方式现代了,手段更苍白罢了。更有一些山驴子把茶山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每每肆意妄想路上的摘叶换金,茶山猎艳。点击着论坛及QQ,不需要多少资本你可以达到你想表述的一切。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理念,有自己的快乐方式,有自己寻求快乐的手段。但山驴的活动如果没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和娱乐、采风、旅行团有什么区别?新人在活动中受到了怎样的引导?有什么东西能不断传承?又把自然置于何地?只能用文字图片宣扬了一种到此一游的苍白认识。

大家都是碗口粗的蛇,没有必要让我再添足。当圣洁的茶山被戴上弄臣的尖顶帽,理想和热血成了饭后的甜点,口号在论坛一遍一遍高呼,山寨精神被蒙蔽,被栽赃,被隐瞒,被利用,被强*,被阉割,山寨行就变成皇帝新装里的群体盲动,一切被纵容,被默许。我们必须认识这个圈子的肮脏,必须承认这个圈子已经迅速地远离自然并异化着。

伪山寨已经无法用《七宗罪》所涵盖。我是个自私的人,眼不见为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当我发现周围的朋友被渐渐的改变时,就有说的必要了。人总是在等一个字——“逼”,在这个字之前,人们是绝不主动,绝不行动。而在这个字之后,没有意外的话——鱼一定会死,网却不一定会破。就像尼采说的“与无聊相斗,天神亦输”。本想冲上来刺刀见红,回手只给了一枪托子;本想指哪打哪瞄准了点射,最后却成了火力覆盖。“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你还是要说什么都无所谓,那就让我们一起玩火自焚吧。(文/瘴雨蛮云)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行知:游学云南 探秘普洱! ​》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云南普洱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