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白茶的茶毫】

茶山探茶源,清新的采茶女孩

春风里桃花红,杏花白,柳叶青,到处生机勃勃。土林茶园里的春天更是一派绿意盎然,一畦畦茶树参差错落,勾勒出宛如少女般的优美曲线,修剪过的茶树露出了嫩绿的苞芽。绿的茶叶、绿的生机尽收眼底。春天里的茶园是美丽动人的,是让人心醉的,因而引来无数茶友游茶园的一派风光。

远处是云雾缭绕的无量群山图景,云气氤氲,绿树苍翠欲滴,那是人间少有的绿,那是无量山之绿。眼前是清新自然的无量茶园。春天里来好风光,缕缕新茶放清香。来到无量山,勿忘无量人。无量山当地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构成了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民族风景写生图。一名年轻美貌的少女茶友也跟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土林的无量山茶园。身着休闲装、肩背竹篓筐、头戴小草帽,来到春茶园,在彝族采茶人热情的带领下,少女开始了第一次的采茶之旅。

据说,采茶只取一叶一蕊,对于牙尖处的茶叶,可挑选细小嫩绿采茶人的采摘。少女怀着一颗初遇茶园,初采新茶的好奇心,游走于连绵不断地茶园中,寻觅着那尚待采摘的茶叶尖。遇见了,便慢慢地将拇指和食指握住其先端,稍稍用力,拈新生之细芽,然后放进竹篓筐里。每采摘一枚新芽,少女心中的喜悦慢慢浮现于脸庞。清风吹拂,吹动了少女的柔发,吹动了茶园的心扉。看着少女含笑低眉,不禁想起了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那句“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虽说此景无关琵琶,然而此情却是贴切的很:一样的温柔,一样的婉转,一样的如痴如醉?

越过古茶树的枝条,少女轻轻坐下,回望肩上竹箩筐中满满的新茶叶,仿佛看见了浓郁纯净的普洱茶水,闻到了清新香醇的普洱茶香,缭绕心间…

精选阅读

广西六堡 一探黑茶中的“古墓派”


广西六堡一探黑茶中的“古墓派”

有一种茶,就像金庸笔下的古墓派,有出身,有故事,代代传人武功高强,却隐隐不为世人所熟知。像《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冷艳神秘,于古墓中潜心修炼,功法独特,大器晚成。

又像《倚天屠龙记》里的黄衫女子,家学深厚,一朝出世,技惊四座,力压周芷若。

江湖不知名,武功盖世未可知,它就是广西六堡茶。

六堡茶,属黑茶类,出身梧州,属于中国广西。梧州,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城,享有“百年商埠”之美誉,曾作为两广总督府,素有“广西水上门户”和“两广咽喉要地”之称。

千里西江源发云贵,经梧州与珠三角相连,横贯东西,通江达海,形成一条黄金水道,使梧州士商萃集,百货入出,铸就了商业百年的辉煌,成为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梧州现存全国最完好、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群,就是岭南文化和梧州商业文明曾经辉煌的见证。

梧州最大的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六堡茶,经过这条黄金水道,漂洋过海,到达东南亚地区,蜚声海外。

好出身有好家学,梧州三大知名茶厂就像六堡茶的三本武功秘籍,这个六月,跟着问山,一起探究六堡茶的渊远家学。

茂圣茶业——广西首家上市茶企,这本秘籍,够大够强,活力无限。

梧州茶厂——广西茶行业唯一“中华老字号”,这本秘籍,功法独特,经典始终

苍松茶业——六堡第一片有机茶园开创者,这本秘籍,天资卓越,以质取胜

六堡茶,梧州之嫡子,证商史,树辉煌,有据可循。

六堡镇,古称多贤乡。地方产茶的记录可推至清初,而后在同治年间编修的《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

晚清,在“下南洋”华工日常需求的推动下,六堡茶出口贸易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六堡及周边地区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几乎家家参与种茶、制茶。

民国,六堡茶依然保持强劲的出口势头。至抗战爆发前,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年产茶5450担,年产约50万担。

一杯六堡茶,摆在你的面前,故事在不言不语的岁月里,只有实实在在的数据在说话。数据是否又缺乏温度?

跟着问山,新时代茶界武林高手现身说故事:

苏淑梅——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十几年风雨,创立门户,深耕六堡茶,以“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理念,创造了属于她的六堡茶历史。

黄利华——苍松茶业品牌创始人,广西六堡茶标准制定委员会委员。

爱六堡茶,从根源之处。护六堡茶原种,精心繁育,他知道,六堡茶如何生长。

彭志伟——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系统了解六堡茶文化,历史沿革,大时期,小事件,可大可小,关于六堡茶的一切,他如数家珍。

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已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飘香中外。六堡茶茶身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间有金花,汤色红浓,香气陈纯、有槟榔香味,滋味甘醇,叶底黑褐色,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六堡茶,怎么红?有多浓?槟榔香又是什么?实力有多强,靠嘴说不算,靠嘴喝才算。跟着问山,在茶山上开六堡茶品鉴会:

它是“劳工茶”,受到海外华侨和矿工的欢迎:补充水分,清热解毒;调理肠胃,克服水土不服;是劳工身体的药,也是治愈劳工思乡之愁的药。

它是“贵族茶”,历经时间的打磨,越陈越香。治愈“贵族式富贵病”的茶,降脂去油,强健脾胃,护肝护胆。六堡茶,品质中的贵族,由于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出口到日本,被当地标为“六保茶”。以实力行走江湖,无畏海内外。

六堡茶,茶江湖的高手,墙外开花墙内香,今朝出山,搅动风云。它的神秘面纱在轻轻撩开,你,是否想一探究竟?

易武茶山的传说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种群较为单纯,大都属普洱茶种(学名为阿萨姆种),较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高10.33米、基围1.32米、树龄约七百多年的茶王树;有易武村铜箐河高14.52米,基围1.8米、树龄约四百多年的大茶树。

历史上,易武曾是西双版纳12个承担田赋的地区之一。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清雍正七年(1729年),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易武始改属普洱府思茅厅。民国18年(1929年)成立镇越县,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

在现有的典籍和传说中,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教授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然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

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易武茶区(易武、曼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66666斤,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当年的易武成为了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并被称为“利润城”。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奠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勐腊—老挝的勐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北京。

赏茶园风光 探六堡茶文化


赏茶园风光探六堡茶文化

5月27日,2017年第二届广西岭南风情旅游文化周六堡茶文化汇活动在我县六堡镇隆重举行。人民日报、新华社、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新浪广西、南方都市报等60多名区内外主流媒体记者和知名网友,他们运用网络直播和无人机航拍等多种科技手段,向外界展示六堡镇的优美风光以及六堡茶的独特文化。

活动当天,各路媒体记者和知名网友步行穿过六堡镇风雨桥长廊,来到苍松六堡茶厂的有机茶园。茶园内,采茶姑娘身穿民族服饰、背着茶篓,正在园中展示采摘茶叶的手法,另一头,茶厂负责人黄利华向大家演示和讲解六堡茶杀青流程,吸引了众多游客“长枪短炮”的聚焦。

“彭导,这个‘茶船古道’标志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历史故事啊?”在合口码头,《广西日报》的一名记者的提问,将游客们的关注点带向了六堡茶文化。导游还没来得及解答,远处的三个竹排载着数箩六堡茶已缓缓向岸边划来,竹排上,几名茶农正哼唱着悠扬的民间小调。“这就是昔日‘茶船古道’的情景再现,茶农们从合口码头出发,沿着水路把六堡茶外运出大山,进而走向世界……”彭志创说。听着悠扬的曲调与“茶船古道”的历史典故,慕名前来的游客感受到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六堡镇八集山庄茶园顶上极目远眺,茶乡风情、六堡风光尽收眼底,引来啧啧赞叹。当听说这座茶园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大家都表示不可思议,更为自己能亲睹这百年茶园而心生欢快,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手机不停地按动快门。

在六堡镇黑石山茶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在游客们展示其手工制茶的技艺。媒体记者和网友们传神贯注地解了六堡茶的制作工序和技艺,并动手参与体验揉捻、翻炒等制茶环节。

苍梧县依托六堡镇茶产业资源,以“茶”为主题,以茶为媒,以历史为底蕴,以景点为依托,向八方宾客全面展示了我县的六堡茶产业发展、历史人文底蕴和优美的旅游风光。

社前茶飘香 茶乡采茶忙


社前茶飘香茶乡采茶忙

惊蛰过后,苍梧县六堡镇里满坡的茶树沐浴春雨,吐露新芽,清香四溢,茶工忙着采摘社前茶和移栽新茶苗。

3月10日清晨,老茶工潘柳清带着二十多名村民斜挎麻袋,走上其中一处山头,按照“一芽两叶”的搭配,将茶树上的一小撮芽尖迅速掐断,放回袋中。不多时,茶工背着的袋子里已经存满芽叶,随即回收送至茶厂交由其他茶工进行杀青、揉捻、烘干等生产环节。“今年气温回升早,雨水足,茶芽长得快,而且量多。”潘柳清说。

据悉,因为今年气温偏高,立春之后就有人陆续采茶。

六堡镇历来有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制作“社茶”的传统,在这一天前采摘加工的六堡茶,称作社前六堡茶,也叫“茶谷”,是开春第一茶。社前茶与常见的六堡茶不同,它条索细幼,紧实干爽,弯如鱼钩,加上去年冬季以来茶园受虫害侵扰少,社前茶的品质和营养价值都优于其它时节采制的茶叶。

这几天,不仅是首批春茶的采收期,也是茶树育苗栽培的好时节。现有的六堡茶树品种繁多,没有统一的种植和育苗标准,茶树长势参差不齐,不利于机械化推广。品种问题早已引起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的重视,目前通过以大数据分析与传统的品比试验相结合,从群体种茶树中选取优良的单株或株系,进行比较测试后,淘汰表现差的,表现良好的继续进行比较,优中选优,并进行种植推广,逐步为全市各地即将建好的六堡茶标准化茶园打下基础。据悉,今年的社日是3月22日,六堡镇将于3月18至19日举办第二届六堡茶开茶节,邀请全国各地的茶叶经销商和市民游客到六堡镇品茗游玩。

前行中的圣源


前行中的圣源

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六堡茶种植、加工、成品销售于一体的六堡茶生产经营企业,以“承古纳今,传承发展;精心制作,诚信经营”为发展理念,是“梧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梧州市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圣源”六堡茶产品由具有四十多年六堡茶研制经验的茶业专家姚静健先生主持,运用“双蒸紧压”核心技术,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六堡茶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以及六堡茶后期陈化的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六堡茶的品质,凸显出六堡茶红、浓、陈、醇的特征。多年来,圣源公司在掌握制茶核心技术基础上,坚持科技创新、技术领先,在质量与诚信上下功夫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以优质的茶产品和良好诚信的服务打开市场,公司业绩、企业品牌快速攀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圣源六堡茶在多次参加中国(国际)高端茶博会中屡获“金奖”“特等奖”“茶王”后,近年来又先后获北京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中国名优茶产品”金奖;第九届中国(青岛)国际茶博会名茶评选金奖;第十二届广西-东盟博览会“农业黑茶类金奖”……“圣源”品牌凭着产品的优秀品质,先后获得“中国黑茶优秀品牌”“2014年度全国百佳农产品品牌”“2015年度广西最具影响力十大特产”“2015最具投资价值的新锐茶品牌金奖”“2016年广西电商节十大热销品牌”“2016广西特产行销全国30个核心品牌”之一等荣誉。2017年2月,圣源六堡茶参与竞标,成功成为了经联合国授权,中国向利比里亚派遣第五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外事礼茶和品饮特供茶的供应厂商。目前,“圣源”六堡茶已发展成为茶界知名品牌。

多年来,圣源茶业一直坚持向苍梧六堡镇偏远山区四柳、高枧、首溪、不倚等贫困村献爱心,先后送去50多吨生物有机肥,常年为农民进行六堡茶种植技术授课培训,与农村开展“公司+基地+合作社/专业户”的经济模式扶持带动贫困户,为农村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圣源茶业热心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先后组织或参加“奉献爱心、温暖同行”“爱心助学”“圆梦1+1”“关爱春蕾女童”“文化下乡义务挥春送温暖”“爱心助学慈善募捐”“国际残疾人日扶贫助困”“奉献爱心、助飞梦想——关爱孤残留守儿童慈善义拍”“中秋大家庭大聚餐”等扶贫助困的社会公益活动,经常下乡慰问五保户慰问社区困难户和捐助家庭贫困学生,先后为社区和乡村学生捐助一大批生活、学习用品,敢于社会担当的企业精神赢得了良好的口碑。2016年12月10日,圣源六堡茶体验馆在南宁落户,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在2017年3月由梧州市政府主办的“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马来西亚首站)活动中,圣源茶业槟榔香1106系列六堡茶深受海外客商和茶客朋友的青睐和盛赞,期间,圣源茶业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客商签订了一千多万元的茶叶购销意向合同……

圣源添喜:圣源六堡茶体验馆落户南宁


圣源添喜:—圣源六堡茶体验馆落户南宁

荣获2016年度“广西特产行销全国核心品牌”称号的圣源六堡茶,日前落户到广西首府南宁。12月10日上午,南宁市金湖路33号的大红漆门前一派花团锦簇、喜气洋洋,众多的茶界商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人士云集一起,共同庆贺圣源六堡茶南宁体验馆隆重开业!广西商务厅运行处许峰利副处长代表商务厅到现场指导,对圣源六堡茶体验馆在南宁开张表示热烈祝贺。广西电视台公共频道、广西女企业家协会、广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南宁兴宁江村镇银行、广西李氏宗总商会、广西归国留学人员商界人士联合会、广西万福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心心火锅店、南宁桂平商会、广西国联酱道酒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宁泽茗府商贸有限公司、广西大洋投资有限公司、南宁品昌行茶业、广西资源整合平台、广西健康人生公司、贺州惠中矿产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送上花篮庆贺并派代表出席了活动。

在体验馆开业喜庆中,圣源公司董事长李月梅、总经理韦燕娟等负责人在现场热情接待各方来宾。圣源公司副总经理唐世江在开张仪式上激情致辞,对前来参加开张仪式的领导、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在介绍圣源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和红、浓、陈、醇四大特点的同时,还就六堡茶的香、柔、养、亮等四个方面作了简单叙述,以“茶船古道出六堡,槟榔香茗在圣源”的妙句道出了圣源六堡茶的内涵和品质。

圣源六堡茶体验馆在南宁开张,连日来接待了不少的茶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各地客商。在品茶聊天、畅享交流当中,大家在关心了解六堡茶“双蒸紧压”制作工艺,以及六堡茶的相关文化历史的同时,尤其对圣源具有四十七年制茶经验的姚静健师傅所精心研制的,凸显红、浓、陈、醇特征的六堡茶大加称赞。一位在广西艺术学院从事声乐教学的教授自称,中国各个著名产地的红茶、黑茶、白茶、黄茶、绿茶他几乎都品尝过了,而唯独中国的黑茶——六堡茶让他一品钟情。近年来,随着对圣源公司的了解,自己就更加深了对圣源六堡茶的喜爱。如“好师傅”、“三年陈”、“香远”、“桂香”等,品饮过程,从口感到体感,无一不是一种畅意舒闲清雅的绝美享受。而许多专家学者和茶界达人,在置身充满如此雅气闲情的体验馆当中,也纷纷表示有种“家”的感觉。认为不虚此行、不虚此饮,表示今后要多到南宁体验馆接受佳茗养生黑茶保健的熏陶。

圣源六堡茶南宁体验馆,一个五湖四海茶人的“家”。

皖西采茶习俗


历经千百年,皖西地区留存下了许多有关茶的习俗,成为并丰富了皖西地区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皖西地区盛产茶,茶叶生产亦为重要农事。每年春风春雨过后,满山遍野的茶树嫩枝绿叶绽开之时,就是茶乡采茶的季节。俗谚“假忙除夕夜,真忙采茶叶”当是对茶乡人采茶忙碌景象的高度概况。

皖西地区的采茶季节,一般在清明以后的农历三月份(公历4月份)。清明至立夏者为头茶,又称春茶;立夏之后为二茶,又称夏茶,也有称为紫茶者;最后为秋茶,也称三茶、秋露白。春茶开采,外山在公历4月初采茶,内山芽茶在公历4月中下旬,瓜片茶在公历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黄大茶在立夏后三四日,高寒山区比丘陵区要迟7——10天。外销夏茶在6月中旬,黄大茶在6月下旬。春夏茶之间萌发出的茶叶叫“混子茶”,俗语云“尖对尖,中间40天”。皖西茶乡的茶农常把春茶后期茶树上所有单片、鱼叶、梗桩摘除干净,叫“翻棵”,因茶乡有“春茶不采净,夏茶不发芽”的说法。皖西茶乡一般不采秋茶,俗语有“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摘不得”和“卖儿卖女,不摘三水,采了秋露白,来年没茶摘”的说法,如果采摘了秋茶,就会影响到来年的茶叶产量和质量。旧时外山只采春夏两季茶,内山只采一季春茶,夏茶轻采养棵。现今黄大茶、春茶不蓄茶头,采夏茶,留鱼叶,不翻棵,不捋老瓦(老叶),不放茶飘。皖西山区新开辟的茶山一般要三年才能开园采摘,叫做“破庄”;老茶山每年开始采摘时,称为“开山”。旧时“开山”时节,主家还要奖励请来的摘茶“尖子手”,一般奖大钱一串。

皖西茶乡鲜茶叶的采摘因成品茶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旧时制作的银针、雀舌、芽茶,仅需采初展芽头的一针一叶或两叶;制作兰花茶则采一芽二叶或三叶;制作黄大茶需采一芽四叶或五叶;制瓜片茶需采一芽三叶或四叶。旧时采成年茶树,春茶按十留1片叶采,夏秋茶留鱼叶采。先采突出枝,再采蓬边对夹叶,后采枝杆茶;采大留小,采高留低,采面留里,见对夹叶就采;不掏茶肚,不翻棵洗蓬,保持茶树蓬面宽、平、齐、厚,常绿不衰。老年茶树,春夏茶留鱼叶采,及时采摘对夹叶,停采秋茶,及早封园。

皖西茶乡采茶人多为女性,故称为茶姑和采茶姑娘。采茶讲究眼明手快,一个采茶能手一天可采鲜茶叶达上百斤,她们挥动着快疾如风的双手,茶叶在她们的手下翻飞,来时一片亮绿的茶棵,去时变成一片乌褐的茶枝。整个采茶季节,鲜嫩的茶汁会将她们的双手染得乌黑,一时很难洗掉。俗语“下田会栽秧,上山能采茶”,则是皖西茶乡人评价女性是否能干的一条重要标准。皖西茶乡由于茶多人少,每到采茶季节里,都要通过亲朋好友从外地雇请一些采茶女工。她们三五成群,七八成队,结伴而来,走进茶家农户。她们的欢声笑语为茶乡添彩,遍及茶山的采茶女,为皖西茶乡的茶季营造出一幅亮丽的风景。通过茶季的交流,有些采茶姑娘还与当地小伙子互生爱情,永远把根留在了茶乡,谱写出一段采茶的动人佳话,留于人们饭后论说。

“风光只有春三月,处处山头唱采茶”。皖西茶乡采茶时节,遍山茶歌,男女应答调笑,轰轰烈烈,成为茶山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采茶艰苦,但在山风习习、白云相伴的茶园里,采茶姑娘和小伙子们在共同劳作中享受采茶的特有欢乐。如“茶山的歌挤破喉,茶叶满篓歌满篓,茶山为啥多茶歌,采茶的姑娘十八九,个个姑娘是歌手”;“(男唱)小小茶棵矮墩墩,手扶茶棵叹一声;一叹家中儿和女,二叹家中老母亲,三叹回家无盘缠。(女唱)叫声小郎不要焦,郎的盘缠我办了;毛竹扁担扳一条,开山毛尖数十包,小郎回家一担挑”;“(男)大别山上云雾罩,(女)茶棵青青是我们的宝;(男)妹子背箩溪边忙,(女)哥哥攀爬半山腰;(男)妹妹呀,你的歌儿唱得好,可别嫩黄芽丢了;(女)哥哥呀,高山采茶要心细手快,脚跟可要站得牢。”这歌声当自是采茶人们感情的真实流露。

勐海:不同的茶山,不同的品味


勐海:不同的茶山,不同的品味

不同的地区,茶有不同的味道,同一地区,不同的山头也有不同的茶的味道!今天讲讲“勐海,不同的茶山,不同的品味”

众所周知,茶叶的产地不同,其品质亦会有所不同。就勐海茶区而言,它涵盖了西双版纳澜沧江以南的地区,布朗山、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曼糯、巴达、景洪勐宋等古树茶山皆在其范围之内。由于该地纬度与海拔较低,气温稍高、雨量较多,因而茶性强、香气扬、涩度较高是此茶区茶菁的主要特色。

下面我们且就勐海茶区的新八大茶山来谈谈其茶叶品质的差异:

1、布朗山

位于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古树茶产地主要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龙等。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2、勐宋(勐海)

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勐宋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余亩。其中以那卡茶区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滋味醇厚饱满,口感丰富协调,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但显著持久。

3、南糯山

南糯山位于勐海县格朗和乡,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尤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气较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明显,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香气较不显。

4、帕沙

帕沙茶区位于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帕沙古树茶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味。

5、贺开

贺开茶区位于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海拔1400-1700米。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是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贺开茶区古树茶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6、曼糯

曼糯茶山位于勐海县最北端,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曼糯茶区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其所产的古树茶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

7、巴达

位于勐海县西部,海拔1580-2000米。古树茶产地主要为曼迈、章朗、曼帕勒等。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其中尤以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最为出名。该地所产古树茶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8、勐宋(景洪)

勐宋位于景洪市大勐龙镇勐宋村,它是云南纬度最低的古茶区,海拔1500-1800米,降雨适中。勐宋茶区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目前仍有五千亩古茶园,长势良好。总体而言,勐宋茶区古树茶山韵明显,香气饱满,汤质厚重,杯底香强,甜茶苦涩较短,回甘较快;苦茶苦涩明显,长久不化,回甘较弱。

世界茶源上演普洱传奇


世界茶源上演普洱传奇

彩云钟爱的云南,还有一片树叶的传奇,这就是茶。

云南澜沧江腹地独特的气候,孕育了茶树这种奇特的植物。在传统的汉文献记载中,茶出西南巴蜀地区。但最早的巴蜀,是个泛化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日的云南部分地区。现代边疆地理史学的兴起和现代植物学谱系的建立,让张宏达教授这样的学者们最终确立了云南是世界茶树之源的结论。

这种结论和在云南相继发现了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古茶树的完整古茶树系列是无比吻合的。实际上,云南不仅是世界的茶源之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地区,无论是文献里濮人种茶的记录还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各种活着的古老的茶俗都能佐证云南是世界种茶、饮茶的发源地。如今的田野调查、科学研究加上文献梳理,已经不难勾勒出世界茶叶传奇的大致脉络:茶源云南,由云南传至巴蜀地区,由巴蜀地区传至中国内地沿海地区,再由中国内地沿海地区传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和欧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茶从云南传到内地之后上千年,在唐代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并在宋代达到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明清时期虽有回落,但却继续发展。在中国的茶文化谱系里,唐代崇尚阳羡茶,宋代崇尚北苑茶,明清时期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崇尚武夷茶、乌龙茶、龙井茶。尤其是清代中后期,普洱贡茶已“名重京师”并被皇家尊为国礼,甚至还被大文豪曹雪芹写进了不朽名著《红楼梦》。但名气也仅仅是在贵族圈子里,这是因为普洱茶在京师是很精贵的,一是因为量少,二是因为路途实在太过遥远,以古代的交通条件,贡茶从今日普洱的古六大茶山运到北京,那价格不贵得令人咋舌才叫奇怪!那个时期的普洱茶除了进入藏区的边销茶,并没有进入内地人民的寻常百姓家,甚至也极少进入内地文人的文章诗词里。

普洱茶的真正崛起,是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天这短短十余年的事情。但这十余年,借着现代媒体打造的“平的世界”普洱茶却崛起得极其强势和惊绝,堪称中国茶近十余年来上演的最大传奇!这十余年里,普洱茶不仅迅速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列,还在迅速巩固地位的同时势头全面压过了其他茶类。这是不是有点来得太玄乎?一点都不玄乎?只需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普洱茶的现代传奇虽然令人炫目,但却没有任何奇技淫巧的花架子,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现实因缘,它虽然来得如此迅猛骄傲,但它一切的光荣,却都名至实归,实属必然!

必然之一:这是历史的积淀,不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积淀,也是云南数千年茶俗的积淀。世界上最好的茶出自世界上茶树的发源地,本属理所当然!

必然之二:云南普洱茶的价值,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过往,受到某种程度的遮掩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日的信息时代,人们认识事物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有全面提升。普洱茶在生态文化崛起、多元文化兴盛、中心文化受到反思,边地文化价值更受尊重的当下,得到发现和受到推崇是必然的。但看一个有趣的现象就能明白普洱茶崛起的必然性:普洱茶崛起的推手不是云南人,而是台湾、香港、广东等地的国人,是因为这几个地方的经济生活水平较高,品味的提升之所至。一句话:世界茶源之地的普洱茶传奇,不是被世界茶源之地的人们掀起的,而是被一种当今世界受到推崇的现代观念掀起的!

当代普洱茶惊艳传奇的上演,说白了,是当今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传奇上演,它才如期上演!

"世界茶源"在普洱 百年"茶源"之争尘埃落定


"世界茶源"在普洱百年"茶源"之争尘埃落定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这在国际上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原因是在1824年,国外一些学者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茶树,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就引发了“茶树发源地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百年“茶源”之争。

直到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地区(现普洱市)举办,来自亚洲、美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古茶树现场考察分析,达成共识:“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权威论断,从而使得这场争论有了结果。

“型过渡茶树”的概念是由以肖时英、何仕华等一批普洱市的茶叶专家提出并得到国际公认,即茶树的花、果实等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茶树特征,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栽培型茶树特征,是野生型茶树向栽培型茶树演化的直接证据。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驯化栽培成过渡型茶树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从此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名扬中外。

普洱有117.8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是地球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茶资源基因库,同时还有很多人工种植的野生型古茶树,这是人类培育、驯化古茶树的活标本。

茶树起源于何时?历史学家无从考证,却被生物学家解决了。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在普洱市景谷县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也是唯一没有受到第三纪冰川波级的区系,目前世界上仅见于景谷盆地,距今有3540万年;在普洱市的景东县田心、景谷县煤厂、澜沧县勐滨等地发现的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有2500万年;有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有澜沧邦崴1700年和景东文岔12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有以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以及146万亩的栽培型生态茶园。

普洱成为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生物链。为此,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一个百年之久的“茶源”争议终于尘埃落定。

实探广西梧州“茶船古道” 千年六堡茶焕生机


实探广西梧州“茶船古道”千年六堡茶焕生机

作为中国历史名茶及著名的侨销茶,茶中“黑宝石”六堡茶早在清朝中后期就已远销东南亚地区。日前,记者来到六堡茶的孕育之地广西梧州市,探寻“茶船古道”历史印迹,深入了解六堡茶制作工艺。

【解说】六堡茶属黑茶类,因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

【解说】与人们耳熟能详的“茶马古道”的陆路不同,“茶船古道”通过水路将六堡茶销往海外。梧州六堡茶沿着西江走出珠三角,到达东南亚,乃至日本、北美地区,成为一条充满传奇故事的“茶船古道”。

【同期】(广西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我们六堡茶是一个传统的侨销茶,传统的销区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那么当前,我们在传统销区的基础上,也在推动国内的销售,现在目前国内的销售,也实现了一个很大的增长,应该说是墙内墙外都在开花都香。

【同期】(广西梧州茶厂厂长刘泽森)六堡茶,我感觉前途光明,应该说发展空间很大,主要体现在,第一个它产量比较少,第二个它价格比较低,第三个属于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太大,所以只有黑茶类,特别这种发酵过的茶类,它才能够有祛脂肪,解腻的功效。

【解说】梧州市官方介绍,近年来,梧州市全力做强做大茶产业,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打造六堡茶。目前,六堡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梧州乃至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六堡茶制作技艺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梧州全市六堡茶产量达1.12万吨,品牌价值15.79亿元人民币。(张广权俞靖广西梧州报道)

云南茶山旅游的设施现状


云南茶山旅游的设施现状

要想有一次愉快的旅游,最基本的食、宿、行都是缺一不可的。

因为云南的茶山暂时还未进入国家级的旅游规划项目,所以与旅游有关的设施大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这也意味着云南茶山的设施相对较差。以笔者连续五年行走茶山的经验来看,只有景迈山因为有政府指导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是相对最完备的,从山下的惠民镇,到山上的景迈大寨、芒景村,旅馆、酒店的数量应该是所有茶山中最多的,而且不乏一些条件设施都非常好的酒店,如惠民镇上的柏联精品酒店,与柏联普洱茶庄园连在一起,不仅人住在茶园里,还能够全程参观现代企业的制茶过程。

景迈山上的旅馆、客栈、山庄林立,大多是茶农将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旅馆,设施比较简陋。有实力和远见的茶农会各方集资,在寨子周围重新盖上有当地民居风格,房间设施完备的酒店,如大寨的“景迈人家”、芒景的“布朗公主山庄”、“阿百腊庄园”都是非常优质的酒店。

住的问题容易解决,吃就更不是问题了,茶山上餐馆也不少,而且民风淳朴,就算是陌生人,想去茶农家蹭顿饭,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唯一欠缺的只有“行”,景迈山已经是云南古茶山中路况最好,并且唯一有公共交通车往返的茶山,只是开的班次比较少,一天2-3趟,错过了就没有了。自己有车会更方便一点。

除了景迈山,云南的其他茶山,最好就不要考虑在山上留宿的问题了,旅馆基本没有,除非有相熟的茶农,愿意让你借宿家中,但条件也不会太好,哪怕是富裕得像老班章这样的村子,茶农也大多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一般的城里人应该是不容易适应的,当然,如果你愿意体验这样的乡村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只是防蚊虫、跳蚤的药得备好。

“食”的问题,在山上基本只能靠在茶农家蹭饭了,至于“行”的话,没有一辆性能好、底盘高的越野车或者皮卡车,上茶山一定会增加路途上的困扰的。茶园,尤其是古茶园,基本都在山区,山路十八弯,领教过你才懂!

如果去景迈山以外的其他茶山,在旅游设施方面就更加显出自发性强,规范性弱的特点。要解决住宿问题,只能到茶山所在的乡镇上,还得是相对热门的茶区,乡镇的上的旅馆的接待能力才相对好一点,比如易武乡、象明乡、勐库镇、小景谷乡等,这些旅馆都是随着普洱茶的兴起而迅速增加的,而且这几年的配套设施进步已经很大了,普洱茶无人问津的时候,谁会去那些穷乡僻壤住宿啊!

离乡镇再远一点,那就是县城了,在县城,就基本无忧了。一些县城如勐海县,因为普洱茶的兴起也迅速提升了旅游设施,小小县城酒店林立,不过到收茶旺季依旧是一房难求。除此之外,建在茶区的企业、工厂也会在厂区开辟一片接待区,提供简单的客房和员工餐,不对外营业,只接待客户和熟人,这个也只算是凑数的旅游设施了。

总之,云南茶山旅游的设施建设确实存在许多的不完善的地方,如果对茶山环境不算熟悉,或者没有熟悉的人带领的话,来云南茶山旅游基本会是一场“非华丽的冒险”,旅途中多少会出现一些障碍,当然,对于旅行者来说,遇见未知、排除障碍的过程,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与记忆啊!

基诺普洱茶山


基诺普洱茶山

茶叶,如今仍然是西双版纳基诺山的一项骨干产业。而基诺山做为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美丽的风景,下面就让我们为大家好好讲解这论坛基诺山普洱茶山,让大家更加了解基诺山的一些相关信息。

基诺山普洱茶山位于景洪市所辖区域内,方圆600多公里。东距勐腊县勐仑镇42公里,西距勐养20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是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居住着18000多勤劳勇敢的基诺族人民。基诺山距景洪50余公里,距昆洛公路上的勐养镇压19公里,从旅游热线的勐仑植物园行驶8公里,便进入基诺乡辖区,再往前走10余公里,就是基诺族的发源地--龙帕寨,几代人同居一间大草房的寨子。沿路高山林立,植物繁茂,石崖纵横,河道弯曲,公路如同羊肠小道,汽车行驶在弯曲柏油路面上似昆虫爬行,沿途景色十分迷人。生活在平原的游客更是感叹万千。

基诺山-西双版纳基诺族的故土,基诺山是基诺族世代繁衍生息之地,位于西双版纳州境中部略偏东侧,面积为622.9平方公里,是西双版纳景洪市辖区内一个有名的山区。我国的基诺族,大部分聚居于此。西双版纳基诺山,古称攸乐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西双版纳基诺山的古名,《普洱府志》中有着一段纯系传说的记载:“旧时武侯遍游六山(指六大茶山-笔者),留铜锣于攸乐,置芒于莽芝,埋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其山。”昔日之攸乐山,似乎是依孔明留铜锣于山内而名。但史书上并没有孔明南征到过西双版纳的记载。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茶山探茶源,清新的采茶女孩》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的茶毫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