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茶毫。

勐海茶的发迹史

勐海茶的第一次兴起是在清末民国,普洱茶南洋通道的开辟,将勐海茶带入黄金时代。1940年代日寇犯边,这一通道已经废弛,而解放后虽然香港人民钟爱菊花普洱,但大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普洱茶只能通过中茶公司这一狭窄的通道与香港对接。这样一来,勐海茶厂只沦为生产车间,而不能参与到海外蓬勃发展的普洱茶运动中去,勐海茶从而陷入空前的尴尬之中,面对大陆市场,被绿茶边缘化;面对海外市场,被消费市场边缘化。勐海茶由此沦为守着金山要饭的花子,一直到普洱茶的价值再度被港台人突然发现,掀起了一场越陈越香的茶叶革命,勐海县的茶山资源影响力被放大,才把勐海茶从苦海中打捞出来,供在普洱茶的神坛上,勐海也因之再次成为普洱茶的圣地,成为普洱茶产地话语权的中心。

一、尴尬的“勐海共识”

现在做普洱茶的言必称勐海,殊不知10年前的勐海茶还是低档茶叶的代名词。在滇西南最大的毛茶交易市场——思茅五一停车场内,一车车的毛茶拉进市场,茶商们忙着看茶样砍价,思茅、景洪一带产的烘青茶,一芽二叶的可以给到15元一公斤,一芽一叶的可以给到30元一公斤,勐海产的茶呢,绝大多数七八元一公斤。滇西南茶区形成了茶叶经济“比较优势”:景洪、思茅的茶园大都为九十年代以来新开垦茶园,按照高产茶园的标准建设,种植的很多都是卖相很好的云抗10号,加上严格按照收鲜等级标准采摘,加工设备先进而且制作得法,这样一来这两个地方生产的绿茶,条索整齐、香气高扬、叶子翠绿、芽头白亮,深受甘肃与浙江茶商的追捧,他们纷纷坐镇思茅收茶,思茅也因此成了云南的“名优绿茶之乡”;而勐海的茶叶反其道而行之,不以卖相取胜,而靠低价来生存,跟思茅、景洪的茶叶形成错位竞争。当时,茶商们的“勐海共识”是,勐海民族多,很多地方穷,人也很懒,不会种茶、不会采茶,更不会制茶,这样生产的茶叶肯定是上不了台面的,只能是低劣茶叶的代表。

关于勐海茶山的封闭与落后有个经典案例——布朗山曾经是扶贫失败的全国典型,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据某报称,上世纪90年代初,勐海县乡镇企业局等单位帮助曼囡布朗族寨种植了80亩橡胶,幼苗成活率高。不料移交给寨里管理后,仅一年就被野外放养的牛踩毁过半。村干部却跑到该局报告:“你们种的橡胶没人管,被牛踩死了。”弄得接待他的干部哭笑不得。最后,80亩橡胶仅剩下80多株(约3亩)。还有一年,布朗山部分山寨遭旱灾,旱稻缺肥虚弱,农业部门拉了两车化肥到该乡(布朗山乡)分发给受灾的布朗族农民施用。有的农民却嫌麻烦,化肥背到半路就倒掉了,觉得编织袋还结实、漂亮,就提个空袋回家。

布朗山是闭塞、落后的勐海县的一个缩影,布朗山本身就是一个大茶山,布朗族在山里种了上千年的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古老的茶山被内地蓬勃发展的茶叶经济日益边缘化,甚至被邻近的景洪、思茅远远抛在后面,变得日益固步自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然,除了当地人的意识问题外,种茶不找钱,也严重制约了人们对茶园的投入,从而陷入了低投入带来的恶性循环——投入不足,导致收入低,因收入太低更不愿意投入。当时,勐海很多古老茶山的现实是,大面积的茶园被大面积抛荒,得不到有效管理,采摘不按级别采摘,加工用大铁锅杀青,制程简单粗糙,没有体现现代制茶工艺精工制作的特点,这样生产出来的茶叶如何在市场上建立竞争力?勐海茶沦为低档茶的代名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果按照绿茶的标准,可能勐海的茶叶永远没有出路,其辉煌将定格在1930年代。1930年代的勐海,因普洱茶的种植、加工与贸易重心由思茅、易武一代转移到勐海,通过英属缅甸,普洱茶源源不断销往南洋,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继满清后的民国第二春,勐海也因活跃的茶叶贸易而被称为“茶叶城”。1940年代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断送了勐海茶在未来数十年的前途,一件是日军入侵中南半岛,普洱茶的南下通道彻底断绝,另一件是中茶公司入滇事件。中茶作为四大家族控股企业,在觊觎勐海茶叶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欲从云南地方实力派嘴里夺食的同时,决定弱化普洱茶的生产,大力发展代表时代主流的红茶、绿茶,从这时开始普洱茶就逐渐淡出了云南人民的视野,仅作为能换取宝贵外汇的特种茶安排数家茶厂定点生产。习惯于普洱茶路径的勐海茶,在云南茶叶绿茶化、红茶化的狂飙突进中日渐沉沦,虽然有80年代南糯白毫、云海白毫的崛起,大规模的开垦茶园运动使得勐海成为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县等短暂辉煌,但最终还是被景洪大渡岗、思茅龙生公司与江城牛落河茶场等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生代在1990年代轻松超越,勐海茶也因此彻底一蹶不振,成为了市场的陪衬。

二、丰饶的贫困

茶产业被边缘化的勐海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李林骏先生在《勐海茶树资源概述》中是这样描述勐海的资源优势的:

(勐海)境内生长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4.6万亩,占全州(版纳州)古茶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其中:格朗和乡1.5万亩,布朗山乡0.95万亩,勐混镇0.8万亩,勐宋乡0.2万亩,西定乡0.38万亩,勐阿镇0.3万亩,勐往乡0.2万亩,打洛镇0.06万亩,勐遮镇0.05万亩,勐满镇0.04万亩,勐海镇0.03万亩。

延伸阅读

普洱茶的进贡史


普洱茶的进贡史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

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

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

《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

在西双版纳,无论是爱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

《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

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

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

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庐山云雾的茶史追溯


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相传,庐山种茶始于汉代,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徒便结舍于庐山。当时全山梵宫僧院多到三百多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崖登峰,种茶采茗。

唐宋两代文人墨客多有赞颂之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庐峰结庐而居,亲辟园圃,植花种茶,诗云:“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宋代诗人周必大有“淡薄村村洒,甘香院院茶”之句。

后来,明太祖朱无璋曾屯兵庐山天池峰附近。朱无璋登基后,庐山的名望更为显赫。庐山云雾正是从明代开始生产的,很快闻名全国。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即云:“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

庐山云雾是茶禅相通的佳作。庐山云雾茶历史上多由寺庙僧侣培植,质优而量少,据《新庐山志》记载:“山僧或寻采入林者,所获不过三数两”。东晋时,庐山成为佛教的一个很重要中心,庐山种茶始于东晋名僧慧远,慧远曾于庐山居住三十余年,讲授佛学,发展种茶。

《庐山志》载:庐山云雾茶“初由鸟雀衔种而来,传播于岩隙石罅”。呼为“门内加身”音“钻”,衡人俗字,后则直接称为“钻林茶”。庐山老者中,至今仍有人春末夏初入林寻觅。这种茶,叶片厚实,香高味浓,饮之爽口,齿颊久久留香。

钻林茶被视为云雾茶中的上品,但由于散生荆棘横生的灌丛,寻觅艰难,不仅衣撕手破,而且量极少。过去,庐山云雾茶的栽培多赖庐山寺庙的僧人,是他们清苦的汗水培育、浇灌了一茬又一茬的茶树。

庐山云雾,规模种植,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但与佛教仍然有关连。如1934年庐山植物园成立后,便自庐山山麓五乳寺引种茶苗,购进茶籽,开辟茶园10余亩。但在此前,庐山云雾茶的栽培与制作,多赖庐山寺庙的僧人。正如陈三立在诗中所说,是“山僧往来踝胫穿,猩啼号虎豹前”的结果。

“庐山云雾”茶的采摘,是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前后开始。尤其是清明之前所采的“明前茶”最为珍贵。此时大地刚刚回暖,茶芽非常稚嫩。《庐山志》中廖雨《采茶谣》记录了“明前茶”的采制:“常年采茶早,今年采茶迟。四月寒风吹,石圃云根冻,护香香一丝”。采回的嫩芽必须在当天进行处理,要经过刹青、抖散、揉捻、理条、烘干等多道加工工序。茶农加工一公斤成茶,大约需要十万多个鲜嫩的芽头。庐山云雾的品质特点: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经久耐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

1949年后,庐山云雾成为中国名茶之一。朱德元帅曾赋《庐山云雾茶》诗一首,赞誉此茶:‘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1991年产量近100吨。产品主销北京、上海、广州、南昌等地和香港、澳门等地区,出口日本、德国、美国。

蒙山茶的茶史简介


蒙山的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自唐开始,直到明、清皆为贡品,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贡茶之一。许多古籍对此都有记载。如“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贡三百三十五斤。……”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名茶的总称。唐宋以来,川茶因蒙顶贡茶而闻名天下。白居易诗有“蜀茶寄到但惊新”之句。当时进贡到长安的名茶,大部分为细嫩散茶,品名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闵19有诗赞美龙团、凤饼茶,曰:“薄润犹含雨露鲜,离披散叶当纷然,请将一副和羹手,捏作龙团与凤饼。”

现在,一些传统品类的名茶都被保留下来,并加以改进提高。品名有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50年代初期以生产黄芽为主,称“蒙顶黄芽”,近来以甘露等为多,但蒙顶黄芽仍有生产,为黄茶类名优茶中之珍品。

蒙顶茶产地四川省名山县蒙山,位于城西十五里,地跨名山、雅安两县,为邛崃山脉尾脊,地势北高南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名山胜地颇多,素有“剑阁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俗谚。

蒙顶山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阴雨天较多,年日照量仅1000小时左右,一年中雾日多达280—300天。雨多、雾多、云多,是蒙山特点。古人曾用“漏天难望蔚蓝明,十日曾无一天晴,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来形容这里的气候。只有秋季,才会出现天高云淡的景象。

据统计,这里夜间雨量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真是“天漏中心夜雨多”。蒙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茶园土层深厚,PH值4.5—5.6,适宜茶树生长。所以人们说,蒙山上有天幕(云雾)覆盖,下有精气(沃壤)滋养,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

普洱茶的来历,茶史


●武侯遗种的传说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里,至今还流传着武侯遗种的传说。武侯即是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公元225年,他率军南征到了缅甸北部重镇腊戎,因此打通了通向印度、缅甸的商路。由于云南一带天气湿热、蚊虫众多,军中疫病流行。当地医生用野生茶叶煮水让士兵服用,使得疫病得到控制。

诸葛亮认识到茶叶的功用,在南征后返回蜀国的时候,他看到许多病弱的士兵不能跟随其回国,只能留在当地,于是诸葛亮做了两件对茶叶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一是从当地部落首领哪里购得茶籽运回蜀国播种;另一个就是让那些留下来的士兵在当地兴种茶叶,将茶叶作为以后跟蜀国交换的商品。诸葛亮的这两项举措不仅为留下的士兵找到一条生路,还推动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当地的基诺族还奉诸葛亮为茶祖,每年举行祭拜活动。

普洱茶史

普洱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那时候的普洱茶并不叫做普洱茶。在唐朝,普洱市属银生节度,因此普洱茶当时叫作银生茶;宋朝时,朝廷为了与少数民族交换战马,建立了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为了运输方便,普洱茶被制成紧团茶,销往川藏地区;元朝时,普洱茶被命名为普茶,是市场上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明朝到清朝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有记载道: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而且普洱茶被列为贡品,受到朝廷的赞赏,极大的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设置了普洱府,普洱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普洱县城,在当时,普洱府是滇南重镇、茶叶的集散地,滇南的茶叶均集中在普洱府加工,然后再销往全国各地,因此普洱府的茶就被称为普洱茶,沿用至今。

 

普洱茶的发展史


唐代之前

在商朝时期,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先祖就已经开始有制作茶叶的历史了,周朝时期他们还将茶叶进献给周武王,不过那时的茶叶并不是叫普洱茶这个名字。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征讨孟获的过程中,军队深入密林之中,由于不了解当地的环境,密林中瘴气很重,加之士兵不习惯环境,很多都病了,当地的居民告诉诸葛亮喝普洱茶可以治愈,后来诸葛亮就让大军都喝茶,士兵的病情好了很多,后来成功降服了孟获。

唐代至清代时期

到了唐代,茶马贸易发展起来,普洱茶从普洱地区通过茶马古道传向内陆地区与世界的许多角落,促进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宋朝时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过到了明朝后期普洱茶才真正的命名为普洱茶。清朝末期由于战争等原因,加之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叶的发展,普洱茶产量下降。

清朝之后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缘故,云南茶叶产量急剧下降,普洱茶也随之降到了低谷。解放后,普洱茶的产量慢慢回升,到现在,普洱茶的发展迈进了新的篇章,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

勐海县获得“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勐海县获得“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勐海县是云南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生产普洱茶的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号称产自勐海的普洱茶品牌数不胜数,市场处于无序竞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乃至以次充好的局面。

为保护“勐海茶”的区域品牌,勐海县着手进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2014年12月“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审核,取得了商标注册证。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标志着只有在勐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以其独特的种植及制作工艺,生产出的具有特定产品品质品的勐海茶品,才能使用“勐海茶”商标;而未经许可的企业及产品,不得使用勐海茶商标。

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区域性特色产品的一种重要手段;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力度,在国际、国内上均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可替代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进一步充分、合理地利用与保存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地域内货真价实的优质特色产品,促进当地相关特色行业的发展。由于具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在市场上比不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同类产品价格会高出20%以上,将十分有利于具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和传统产业的市场拓展;同时,依法通过对相关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益,因此“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所产生的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将惠及该地域的全体群众和有关企业,推动当地有关企业和农民的进一步增收致富。

普洱茶的故乡:云南勐海


普洱茶的故乡:云南勐海

勐海是闻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和我国产茶最早之地,有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和800余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境内热带亚热带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省级口岸。

勐海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

境内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塔节”、布朗族的“桑堪比迈节”集中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境内佛教壁画贮量丰富,工艺美术风格独特:贝叶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开展。傣族赞哈、古乐、绘画,布朗族情歌弹唱,拉祜族芦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让人耳目一新、余味深长。在浩瀚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中,初步搜集整理了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的民间舞蹈11个种类、63套跳法,舞曲、打击乐谱32首。佛塔、佛寺蕴含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国艺术园中的奇葩。杆栏式建筑,全国独树一帜。

勐海县境内有勐邦天鹅湖、景真八角亭、独树成林等景点可供游客游览,加之气温暖和,是旅游避暑的理想之地来到勐海,一定要去看看第一圣泉“大益”。普洱茶以其浓郁的芳香,绝妙的口感享誉天下,勐海茶厂有一口川流不息的“圣泉”,这口神奇的水井是“大益”独领风骚的成功之源。

勐海的孔明广场,是每年泼水节举办活动的地点。白天有特色民族民间歌舞表演,比如傣族、哈尼族源生态的民俗歌曲演唱、拉祜族、景颇族等)斗鸡、民族赶摆活动。晚上一般是拉祜族的三跺脚篝火晚会。这里是展示西双版纳勐海特色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呈现民族大联欢的场面。

勐海有个很特别的寨子,就是曼峦回寨,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峦回寨整个村子的村民穿傣服、讲傣话、居傣房,但信仰不是普通傣族民众所信仰的小乘佛教,而是信仰伊斯兰教。

还有曼贺佛寺曼贺佛寺,建于公元1168年,历尽沧桑830多年,依然完好的掩映在竹林中。

记得要购买一些正宗普洱茶,还有其他手工艺品也可以供人选购。

交通:

昆明——勐海可以到昆明市汽车

客运南站乘坐直达班车,发车时间为:中午12点至下午17点。车程为10小时左右;景洪——勐海每天都有班车前往,每隔20分钟发一次车。车程约一小时左右;勐海县内交通县城内可以乘坐人力三轮车及“摩的”。

住宿:

勐海县城内有各档次的宾馆酒店,价格便宜。

美食

烤肉烤肉,傣语称“景丙”,多用香茅草捆绑,常见的有烤鸡、烤猪肉、烤牛肉、烤竹鼠、酸牛脚筋、酸牛肉、酸猪肉、酸竹笋、酸鱼等、卵石鲜鱼汤、螃蟹松、螃蟹肉剁生、油炸花蜘蛛、蝉酱、包烧鲜鱼等。

2020龙井的茶史与品质


浙江龙井茶,堪与传统名茶"西湖龙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谱中的后起之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始产于唐朝,明代益盛。在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叫“雨前茶”。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还有“早采一天是宝,晚采一天是草”的说法。龙井茶泡饮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极品。

先时此茶按产期先后及芽叶嫩老,分为八级,即“莲心、雀舌、极品、明前、雨前、头春、二春、长大”。今分为十一级,即特级与一至十级。一斤特级龙井,约有茶芽达八万个之多。狮峰山上的龙井为龙井茶中之上品。该茶采摘有严格要求,有只采一个嫩芽的,有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其制工亦极为讲究,在炒制工艺中有抖、挺、扣、抓、压、磨、搭、捺、拓、甩等十大手法。操作时变化多端,令人叫绝。四绝品质则是:色绿、香郁、味醇、形美。

浙江龙井茶,堪与传统名茶"西湖龙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谱中的后起之秀。萧山是浙江龙井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浙江龙井茶在我市的社会价值要超过它的经济价值。在招待亲朋好友时或喜庆宴会后,如能饮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可以增添亲切热烈的气氛。

清代品茶名家赞誉龙井:“甘香如兰,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无味,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弥漫齿额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勐海茶的发迹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的茶毫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