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对健康】

云南昌宁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继续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昌宁县坚持“政策扶持,科技支撑,试点带动”,积极引领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促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昌宁辖区东部及中部约为70%的温凉山区、半山区适宜种植茶,投采茶园面积14.4万亩,无性系良种有机生态茶园6.72万亩,经认定的无公害茶园有4.2万亩、有机茶园0.33万亩、绿色食品茶园1.6万亩,其中以温泉、田园、漭水、翁堵、勐统、大田坝、鸡飞、更戛为主产乡镇,面积最大的温泉乡茶园面积达41663亩,田园镇茶园面积达32412亩,漭水镇茶园面积26348亩。

茶叶合作社发展初期,该县把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标准,业务部门在组织、规划、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责任和全县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及指导服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责及任务。从2008年开始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扶持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形成常态。选取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且运作规范的合作社作为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合作社的发展。县供销合作社等业务主管部门对合作社建前、建中、建后进行全程指导服务,发放相关指导材料,帮助做好宣传发动。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时,县业务主管部门均安排人员参加现场指导,确保章程、规章制度的通过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选举、各项决议的形成依法依规进行,同时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运行较为规范时,积极向相关部门推荐,帮助他们协调贷款、申请国家项目扶持。

2005年6月,该县引导组建了首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昌宁县卡斯谷板茶叶专业合作社”,至去年底,全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5个,注册资金5216.7万元,涉及人员3200人,其中农民1755人,非农民1445人,辐射带动1万多人,经营规模达26646平方米。

成立于2009年4月的昌宁县野珠山古树茶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60人,辐射带动1300户农户。至2011年底,该茶叶专业合作社种(养)规模达5000多亩,产品统一销售量60吨,销售总额达204万元,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04万元,户均增收0.15万元,与非社员户相比户均降低生产成本800元、增加收入2000元。

成立于2008年7月的昌宁县树根地茶叶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数1100户。至2011年底,种(养)规模达2100多亩,产品统一销售量250吨,销售总额750万元,帮助农民实现收入730万元,户均增收0.3万元,与非社员户相比户均降低生产成本380元、增加收入400元。

该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不断强化宣传培训,规范管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活力,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促进了特色品牌在农业发展中的效应。

2011年,全县茶叶总产继续增长,共生产干毛茶1282.9万公斤,完成年初计划1200万公斤的107%,与上年相比增加249.04万公斤,增长24.1%。其中,烘青毛茶706.43万公斤,占总产量的55.1%;红毛茶380.11万公斤,占总产量的29.6%;晒青毛茶196.34万公斤,占总产量的15.3%。茶叶产业效益明显。2011年,全县各个茶所共收购鲜叶4636.65万公斤,茶农户均收入5600元,茶农人均收入1320元;虽然干毛茶销售平均价20.66元/公斤,与上年同比每公斤减0.77元,减3.6%,但仍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5.4亿元,完成年初下达5亿元计划的108%,与上年相比增1.3亿元,增长31.7%。其中,农业产值2.6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0.44亿元,增长20%。形成了毛茶产量持续增长,茶叶价格保持稳定,茶农收入逐年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

cY260.com编辑推荐

云南昌宁县春茶生产实现“七增”


云南昌宁县春茶生产实现“七增”

今年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了茶叶生产工作会议,明确了任务目标和生产措施。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县茶办、县茶叶站和相关部门,责任挂钩到片区、地块,技术服务到村组、农户,克服连续数月干旱的不利影响,春茶生产实现了“七增”。

截至2013年4月10日,全县完成毛茶总产165.8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24.72万公斤,增幅17.52%;

实现茶叶农业总产值6205.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816.55万元,增幅41.39%;

鲜叶综合平均价8.98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1.68元,增幅22.96%;

总销售量152.45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24.77万公斤,增幅63.85%;

总销售值1670.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667.9万元,增幅19.4%;

销售均价42.22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10.15元,增幅31.65%;

精制茶产量15.54万公斤,产值845.3万元,同比分别增167.93%、131.78%。

昌宁县茶叶专业村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昌宁县茶叶专业村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以来,昌宁县在农业产业建设中坚持走“优势、特色”的道路,把打造茶叶专业村作为增强茶产业实力、加速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建设、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举全县各方之力,支持和帮助田园镇的达仁村,温泉乡的尼诺村、松山村、光山村、联席村,漭水镇的共裕村,翁堵乡的翁堵村等七个行政村,充分发挥特色传统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成以茶业为主业的“茶叶专业村”,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七个专业村茶地总面积有效增加:从2005年2.8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5.2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2%;面积增长了87.19%,年均增17.44?;。

二是七个专业村人均拥有茶地面积大幅增长:从2005年的人均7.82亩,上升到了2011年人均9.11亩,增幅达16.49%;

三是七个专业村茶叶总产量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127.27万公斤,上升到2011年的308.63万公斤,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25.1%;增长142.5%,年均增28.5%;

四是七个专业村茶叶总产值增幅凸显:从2005年的2137.1万元,上升到的2011年8508.9万元,占全县茶叶总产值的32.18%;增长2.98倍,年均增59.6%;

五是七个专业村茶叶产值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明显增长:由2005年的49.92%上升到2011年的81.39%。

昌宁县茶叶出口实现重大突破


昌宁县茶叶出口实现重大突破

2012年以来,昌宁县以提升改造“昌宁红”茶叶品牌为契机,全力抓好好茶叶营销。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茶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在做好国内销售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大茶叶外销力度。

今年昌宁红集团已与全球排名前五名的多家国际茶叶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目前,与各国茶叶公司签定的茶叶销售合同已达2160吨,其中,提供联合利华公司红茶1500吨;俄罗斯Orimi公司红茶180吨,绿茶100吨;英国Twining公司红茶250吨,普洱茶20吨;德国J.FR公司绿茶100吨;法国Lepalais公司红茶10吨。按出口均价计算,可实现产值756万美元,合4778.6万元人民币;出口退税以15%计,可达716.79万元人民币。据云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站的相关数据,在云南省已签定的茶叶出口合同中,昌宁红集团有望成为2012年全省茶叶出口量最大的企业,“昌宁红”品牌的茶叶也有望成为2012年云南省出口量最多的茶叶。

云南昌宁县中低产和低质茶园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云南昌宁县中低产和低质茶园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昌宁县茶叶产业,繁荣茶区农村经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2011年,昌宁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稳定外延、提升内强为茶叶产业发展目标思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核心,以抓改造、办样板强基地为重点布局茶叶产业工作;紧紧围绕改造、提升、巩固的原则,在抓好历年已改造茶园管理质量水平提升巩固的同时,全力筹资增加投入、严格标准,扎实抓好中低产、低质茶园的改造和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高度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加快茶业发展步伐的理念;坚持“项目跟着产业走、服务跟着生产走、农户跟着协会走、协会跟着基地走、基地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来抓优化种植布局,提高质量效益。

二是相对集中规划严格标准实施这;为便于统一技术标准集中规模实施,年内项目安排在8个茶叶主产乡镇60个村范围内,并统一标准按照中低产和低质茶园“四改”的技术严格实施。

三是全力筹资增加扶持力度;在充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为投入主体的基础上,县政府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投入扶持的同时,安排财政预算资金190万元,专项用于中低产和低质茶园改造扶持补助;其中样板面积2万亩,补助100万元,非样板面积3万亩,补助90万元。

四是严格考核责任管理;对项目的实施自规划布局开始,就严格实行县、乡、村、组层层责任管理,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指导、有督查验收;认真作好跟踪责任管理,抓好工作进展和质量。对质量不达标的不予验收、不给补助。

经过全县8个乡镇、60个村、678个村民小组、12894户茶农的辛勤努力,截止2011年年底,全县共完成中低产和低质茶园改造面积72889.2亩,完成年初计划5万亩任务的145.6%,其中71507.9亩面积,已通过市、县两级实地检查验收,考核综合合格率为98.1%。通过强力抓好中低产和低质茶园的改造提升,有效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1282.88万公斤,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54018.0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09%和31.69%。

昌宁县强化五项措施全力加快茶业发展


昌宁县强化五项措施全力加快茶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茶叶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茶叶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2012年,昌宁县讲在进一步明确加快茶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强化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力加快茶叶产业的发展。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建立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各茶叶重点乡镇也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领导,负责茶叶产业发展。同时,组建了县茶叶协会,促进行业自我管理,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茶叶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管理,将茶叶产业发展纳入各乡镇、各相关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每年表彰一批先进企业和个人,培育典型,带动发展。

三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在合理维护、利用好原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要求各职能部门积极争取产业发展项目,合理整合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流域治理、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资金,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茶叶市场和生产加工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四是进一步落实科技支撑。充分依托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合茶叶科技服务队伍力量,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茶叶生产主体作用,加大茶叶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力度,提升茶农素质。鼓励、扶持成立专业服务队,开展茶园机耕、机修、机采和茶园施肥、茶树病虫统防统治等有偿服务,提升茶园管理水平。

五是进一步强化宣传推介。支持和鼓励制茶企业聘请知名厂商、茶商、专家学者来昌宁开展营销培训,组织引导熟悉市场营销知识、热心茶叶产业发展的机关在职干部和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茶叶科技人员,参加政、企共建企业服务团和专业营销队伍,分期分批组团到全国各地茶叶市场宣传推介昌宁茶。

在充分运用现有文学、报刊、媒体宣传推介昌宁茶业的同时,探索建立昌宁茶业信息网,鼓励和支持制茶企业参与国内外茶叶展销,采用广告、网络、连锁、代理等形式拓展市场、构建昌宁茶叶营销网络。

澜沧古茶召开茶农合作社、初制所交流会议


澜沧古茶召开茶农合作社、初制所交流会议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景迈、芒景古茶树的环境和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7月4日,澜沧古茶在云南厂部召开景迈芒景各片区合作社和初制所交流会议。茶妈妈杜春峄、景迈芒景合作社、初制所负责人及厂部领导代表参加了交流会。会上,澜沧古茶向各合作社、初制所负责人展示和分享了公司上半年的努力与成果;大家就2013年上半年的鲜叶采摘、原料加工收购等情况进行了总结交流,学习厂部最新的生产技术、茶园管理方法等,并最终达成共识,对景迈芒景现存不多的稀缺古树茶资源进行定期养护,予以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景迈芒景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澜沧古茶保证原料品质尤为重要的一面。

各合作社、初制所负责人通过视频了解公司发展

景迈芒景是澜沧古茶的活水源头,澜沧古茶在景迈山有近半个世纪的根基,目前有十余个专业的合作社及初制基地。一直以来,澜沧古茶和景迈山的茶农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一种长期建立起来的稳固合作关系。本次交流会的举行,不仅让最新的工艺、相关行业信息在公司与茶农之间得到及时传达,是澜沧古茶与合作社、初制所保持良好沟通、交流的体现,而且为景迈芒景古树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茶品品质的优化与提升,作出了一个优秀茶企业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推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思路的提出,云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据云南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联系人、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山区产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有了地理标志后,文山三七就从“土特产”变成了高原特色品牌;品牌效益推动了三七产业的发展、农户增收。据数据显示,仅2012年上半年文山全州三七产业实现现价总产值(不含种植业)8.86亿元、销售收入22.62亿元、税利2.2亿元,预计年底实现总产值47亿元、销售收入72亿元、税利13.7亿元,这三项数据分别是2005年(14.99亿元、11.49亿元、2.65亿元)的3.14倍、6.27倍、5.17倍。在“十一五”期间三七种植平均每年解决长期用工2.57万余人、短期用工711.41万人次。在海外市场方面,文山三七由原来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传统消费国家扩展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欧美国家,出口量由2005年的220吨飙升至2010年的1000吨。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认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每个地理标志产品都有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质监部门负责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的使用,有力地维护了地方特色产品的声誉。以普洱茶为例,企业申请使用普洱茶专用标志须执行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综合标准》、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这些规范对普洱茶的保护区域、种植、加工工艺等做了详尽要求。据业内人士介绍,2002年广州茶博会上100克的普洱茶拍出了16万的高价。这次拍卖引来市场对普洱茶的过分预期,市场的逐利本能导致疯狂的扩张,2007年普洱茶产量达到高峰的9万吨。普洱茶地理标志的使用促使企业、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也能放心地购买普洱茶,现在普洱茶产业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相关部门在2011年针对全国地理标志所做的调研,将云南的文山三七、普洱茶以及宣威火腿列入综合价值指数“五星级”地理标志行列,而获得五星级评价的地理标志仅占所有调研总量的6%。2005年6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制定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从而加强了对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的管理、监督、执法。云南省质监部门还针对地理标志产品多为地方特色农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产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一些企业对地理标志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加大了对宣传工作的推进力度。记者了解到,云南特产很多,但是很多并未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由于没有地理标志保护,仿制品较多,冒用产地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应该更多地支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要提升相关生产经营者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认识,培养其权利意识,让其参与到地理标志价值的开发中。此外,要延长相关产品的产业链,以地理标志为卖点,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

云南昌宁:千余株古茶树成了村民“摇钱树”


云南昌宁:千余株古茶树成了村民“摇钱树”

提起昌宁你便想到了千年茶乡,这里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古茶树、古茶林。其中,较为集中的古茶树群6片1万余株,野猪山就是古茶群集中分布的一个点,分布着千余株百年以上古茶树,其中12株树龄已达千年以上。在那里,古茶树包裹着村民的房屋,寨子的田边地头栽种着古茶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如今,当地村民利用自身宝贝发展产业致富,古茶树变成了“摇钱树”。

生机盎然古茶树

古茶林里的人家

目睹:古茶树和房屋相互交融

七月的野猪山,雨雾蒙蒙。日前,记者涉足于这片古茶树,被这里的风景深深迷住,难以忘却。野猪山位于澜沧江西岸,属漭水镇老厂村范围,平均海拔2000多米。这里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古茶树的特殊生活环境。走进古茶树群,每一个自然村的田边地头、房前屋后都分布着大量的古茶树,古茶树包裹着房屋,房屋身在古茶树中,相互交融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茶树一直以来,都是以这样的一种半野生方式生存着、延续着。

据统计,这里分布着千余株百年以上古茶树,其中,12株树龄已达千年以上。

品牌:“老乔生”已远销省内外

近年,野猪山的古茶树正随着一个叫“老乔生”的茶叶品牌走出大山,走进喜茶爱茶者的生活。“老乔生”就是从这些古茶里得到灵感,意为“古老的乔木生态茶”。随着市场对生态茶的需求越来越大,世世代代生活在野猪山的农民鲁忠相等几个农民看准了商机,注册成立了“野珠山古树茶专业合作社”,并建立起了集初制、精制、包装、营销为一体的茶叶加工厂,依托独特的古树茶资源,开始了“老乔生”的创业路子。

据合作社理事长鲁忠相介绍,合作社现已发展会员160户,去年共生产干茶60吨,实现产值300余万元,支付农民鲜叶款200多万元。其中百年以上古茶产量1.3吨,实现产值130多万元,其余茶叶95%以上是树龄在5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大树茶。目前,百年以上古树茶加工出来的红茶、绿茶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远销广州、成都、昆明等地。

古树茶太少,只能用这样的小机器来加工

村民:古茶树摇身变成“摇钱树”

今年70多岁的老人李开文告诉记者,过去这种大树茶叶与当地茶混在一起销售,卖不出更好的价格,有的人家干脆把茶树砍了栽种为其它的经济林果。如今,有了“老乔生”这个品牌,他们的古茶树一下子变成了“摇钱树”,大家都把它们当成了宝。

看着雨雾中生机盎然的古茶,茶厂专门负责原料收购的常务副厂长杨中平告诉记者,古茶树是老祖宗给他们留下的宝贝,每年采摘茶叶的时候,茶厂都要派出专业人员,挨家挨户地去守着茶农采摘,直接在茶树下进行收购,以保证茶叶的品质。“用古树茶加工出茶上市以后,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欢迎,现在每天都能接到省内外茶商的电话要求定购。今年出厂价达到了1190元/公斤,但仍然供不应求。”杨中平说。(崔敏刘增向吴再忠徐剑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昌宁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继续健康发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对健康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