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六堡、港仓、熟普的历史关联

前一阵子,欧茶趣我认识了很投缘的X茶商,前去拜访,X茶商特地拿出一款珍藏的陈年《云南普洱茶砖》让茶趣试品,深深的吸引了茶趣,这款茶砖入口润滑,酽而带韵,略微鲜活口感,让茶趣感受到老熟普的魅力。

当时,茶趣也没有考究X茶商的《云南普洱茶砖》具体是哪一个厂生产的,因为以往都是统一使用中茶砖外包,不过不像是昆明茶砖,因为茶性偏软但回甘、清樟香,偏向勐海风味。历史以来,使用《云南普洱茶砖》很多茶厂,有大厂的,有小厂的,有后期仿造的,而《云南普洱茶砖》最出名的是昆明茶砖,细问之下该茶砖距今约三十年,没有一丝入仓的痕迹,略带鲜活的口感足以为此茶砖正名。

说起昆明茶砖,最负盛名的是7581砖,也是云南熟普的开山之作,但说起那段历史,特别是为何要研制熟普,如何研制熟普,熟普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翻阅很多资料,并且根据判断得出,茶趣曾探知过熟普史,希望能让读者有一个贯穿性的了解。

一直以来,茶趣都对香港这个地区有一种感情,或许身在广州这个南大门深受香港文化影响,自少就看香港电视台、看香港电影,有香港的亲人,能接触到很多当时较先进的科技产品和未接触过的美味食物。香港曾经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常常听到的是香港的寸金尺土,粤语歌更是风靡全中国,就算是非粤语地区一样流行听粤语歌。而香港之于普洱茶,就是近代普洱茶发展重要媒介。不过,香港的市井气息非常浓厚,平民百姓的居多,老一辈的香港人是勤奋、务实、耐苦滴,但对学术上有造诣的人较某些地方少,导致香港之于普洱茶的历史一直没有很系统的阐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在香港的推广,令茶趣惋惜。

说起香港之于普洱茶,几年前,茶趣曾读到一句对联:"普洱鐵觀音松禱烹雪醒詩夢,龍井碧螺春竹院彌香蕩濁塵"。短短的二十四字,把作者对茶叶的认识、钟爱度、理解等精辟阐述,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普洱。香港的普洱茶历史及现状是怎样一个状态呢,茶趣也没有全面的了解,但阻碍普洱茶在香港发展的因素是挺多的,一直说着香港寸金尺土,租金的高昂,让香港旧式茶庄越来越少,或者转向非街街铺发展;香港接触茶的媒介一般是茶楼和茶餐厅,旧式茶楼几乎绝迹。什么是香港旧式茶楼呢?一般的旧式茶楼,是两层高的单元,占地约三百平方米,讲求的是水滚茶靓,茶楼是家族经营,茶客一般喝铁观音、寿眉、花茶,普洱茶当然是有的,但比一般茶贵,而且是陈年普洱茶,茶楼有一个存茶房,里面存放着一直保存使用的陈年普洱,有茶饼、茶砖、沱茶,新一点的是几年陈期,旧一点的有十几二十年,茶楼老板受采访时透露,陈年普洱茶曾经有人想高价收购,但茶楼坚持不售卖,就是为了一路以来支持的茶客,保证家族生意能继续经营,但因为租金高企,经营到什么时候还不得而知。再说新式茶楼,就是占地两千平方米以上,装修上档次的茶楼,以做早餐、午茶、晚饭为主,有铁观音、寿眉、花茶、普洱、红茶等选择,以往好的陈年普洱几乎绝迹,现在让茶客品饮的都是熟普为主。茶餐厅是一种一百平方以内的小店,里面一般是混搭的茶,例如奶茶、冻柠茶、橘蜜茶等。

近代中国茶叶的出口贸易,香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是最前沿的外销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内,国内茶叶主要通过香港销售到全世界,香港当时集茶叶成品销售、批发、来料加工、制作和包装等于一身,其中包括了普洱茶的相关贸易。由于当时香港房屋租金贵,存放大量普洱茶的地方是租金较低的地下仓库,香港的地理气候环境是高温高湿,且地下仓库是密不透气,从而形成了以往港仓普洱茶特有的味道.现在说起,感觉港仓仓存并不好,而出仓的普洱茶还需要退仓处理后才适合饮用。有时候,茶趣和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的普洱茶老板交流,都很认同港仓普洱茶那种特有的味道,是其它地方不能复制的味道,这和当时香港仓库的微生物环境、高温高湿地理气候环境、香港普洱茶业界处理控制普洱茶温度、湿度、进程等层层关联,是不传外界的特有方式。茶趣也细想一下,几十年前的微生物菌落,一直繁衍,和普洱茶作用,就是说是几十年前的微生物类型,和现今的新建仓自然有很大不同。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兴起喝普洱茶,作为存放大量普洱老茶的香港,自然被台湾普洱茶爱好者收购了一批又一批的陈年老茶,这些老茶大多是具有香港仓存特色的老茶,由于当时对陈年普洱茶的认知无太多可借鉴的资料,以为香港仓的普洱老茶就是标准的普洱茶味道,导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之初,在大陆,特别是广东一带,建仓存普洱茶,都有参照香港的仓存做法,主要是迎合台湾的市场需求,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好茶变成了做仓茶。到了现在,这些做仓茶的价格比同时期自然仓和干仓茶的价格相距很大,茶趣也一直有个疑问,88青饼,究竟仓存怎么样呢,虽然外界一直奉为干仓陈茶的代表。

跟台湾的朋友聊起,上世纪台湾普洱茶热时,大量老茶除了是收购香港存放的老茶外,马来西亚也是有大量老茶销往台湾的,马来西亚仓存,也是有点类似香港的。以往,马来西亚人喜欢喝的是六堡茶,普洱生茶在马来西亚并不畅销,压制成品的生普是搭着硬卖过去马来西亚的。熟普的催生,茶趣看来,也是由于六堡茶。根据一些记载,云南省茶叶公司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有计划研究熟普,后来不了了之。接着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云南省茶叶公司再次计划制作熟普,并安排人员到广州、香港、广西等地研究潮水发酵技术,并最终研究出适合云南省气候地理环境的潮水发酵工艺,制作出第一批的熟普砖。

邹家驱先生曾说过,1948年前,云南只有紧压茶,五十年代初,云南到港大部分为散茶。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六堡茶的地位绝对不低于今天的普洱茶。六堡茶是广西六堡乡生产的茶品,工艺一般是对当地的茶青进行杀青、揉捻之后,堆放发酵后,再干燥成茶,接着装进竹篱放进竹排通过西江运往广州集散到世界各地侨居地。六堡茶是当时的出口最大的华侨消费品饮的茶品,而最大的出口地,是马来亚,即今天的马来西亚。后来,六堡茶出口口岸逐渐由广州变为香港,由于战乱、茶价低、计划经济的影响,六堡茶的产量下降,一段时间更是停止了生产,香港方面的茶商也研究出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并从云南购入茶青进行加工制作成六堡茶,确保外销量不受影响,所以后来马来西亚饮用的六堡茶,茶青未必是广西六堡乡的,有可能是云南茶青,更有可能是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茶青。估计在这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茶叶公司见到六堡茶的热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计划安排下属茶厂研制潮水发酵茶品,即是想研究制作六堡茶,但史书并没有说明,而且云南方面经过深入研究,最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研制出云南特色的类六堡茶,即是熟普茶砖。而广州和香港比云南方面更早的研究潮水发酵技术,某些文章更说明香港的某位大家是近代研制普洱熟茶的第一人,但茶趣已记不起这位大家的名字了。

马来西亚人平常喜欢喝六堡茶,另外老水仙也喜欢。六堡茶和老水仙都是汤色深红而浓浓茶香的茶品。马来西亚人为何喜欢喝六堡茶呢,最早的解释是解乡愁。因为在清末时期开始,很多华人去到马来亚做矿工,当时清朝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马来亚的锡矿和金矿有劳工需求,大批的福建、两广人因求生而坐船去到马来亚。那时候去马来亚打工,可不像今天这样,有回国的机会,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无论从国内存活空间少、交通阻隔和采矿危险度高等因素来说。由于两广地区当时盛行喝六堡茶,劳工船随船运到马来亚的还有六堡茶,而六堡茶茶性消暑解渴祛湿,适合在马来亚当地的饮用,久而久之,带动了整个马来亚人都喜欢喝六堡茶,就算后来的普洱茶,也是当地茶商当六堡卖的。近代著名的普洱茶推广者--台湾省邓时海教授,出生于马来西亚,也是从小接触六堡茶、水仙和普洱茶,对越陈越香有独到的见解,估计其对普洱茶的深入研究也是受到六堡茶越陈越佳启发的。

六堡茶经过上述的断层期后,老一辈的制作工艺已经没有,现时新制作的六堡茶,大多有云南熟普的感觉,不像老六堡茶那样有深深的槟榔香,还有红、浓、陈、纯的特点,而且六堡茶绝不是矿工茶那么简单,马来西亚社会各界都喝六堡茶,六堡茶也分几个等级,不同阶层根据自身能力品饮不同级数的六堡茶,而现今存世的老老六堡茶,大多是级数在中高端以上的六堡茶,并被马来西亚人定为魁宝。

现时普洱茶届,很多方面都在努力提高普洱熟茶的地位,其中有商业因素的关系,但老熟普,确实值得大家一品的。在茶趣看来,现在熟普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的,第一个时期是2000年之后,品饮价值是一般;第二个时期是2000年之前,品饮价值是非常值得品饮;第三个时期是七十年代的熟普,市场上稀少,难得一品,有机会一定要一试。所以,喝熟普,参考价值大的,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熟普,无论大小厂,都非常值得大家品饮,原因是当时制作熟普的原料好、工艺传统,陈期够,味道回甘汤色红润,不似2000年之后的熟普,由于工艺改变和选料影响,大部分熟普已经没有以往的特有味道,只有红纯的特点,味道也没有那么回甘。现时还时兴橘普,就是用广东新会柑橘皮搭配熟普散芽茶冲泡饮用,味道也是一绝,橘香和熟普香气溶于一体,冷冷的冬天喝上一杯橘普茶,带动满室的橘香,让自身健脾胃。橘普兴起于广东一带,特别兴起于广州,近七八年已经让更多的地区所认同接受,近几年一些云南大小型普洱茶厂也开始制作橘普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试哦。

CY260.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仓储的干仓、湿仓、港仓、莞仓


普洱茶仓储的干仓、湿仓、港仓、莞仓

关于普洱茶的仓储的问题,很多茶友还是不怎么明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干仓、湿仓、港仓,以后大家购买普洱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回事。

湿仓 

湿仓是一种加速普洱茶转化的捷径催熟法,将普洱茶放在一个潮湿又高温的环境里让其加快发酵,湿仓没有对温度和湿度进行科学的控制,所以出来的茶很多有比较浓重的仓味儿,存放不好的湿仓茶甚至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发现有霉变的茶是不能喝的。

左边湿仓茶,右边干仓茶

干仓 

比较简单的理解就是自然存放的茶,不用任何手段,自然存放自然发酵的茶都可以叫干仓茶。但中国地大,各个地方气候条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自然存放的同一款的茶,几年后转化的程度都会不一样。

干仓茶

现在中国的普洱茶绝大多数集中在云南、广东、台湾、上海、北京等地区,其中广东、台湾气候湿润,常年温度较高,因此这里的普洱茶转化的速度会快很多,另一方面,云南、上海、北京地区常年温度平均较低,湿度也低,所以存放这里的普洱茶转化的会慢一些。

按照经验,在有一张绵纸包装下的同一款普洱,放在北方地区或云南地区10年相当于放广州4年!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主要就是温度+湿度。有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发酵只有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湿度的条件下才会发生,云南气温常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北方地区夏天热,但一年也就只有3-4个月是夏天,其他时候温度也低,所以这里的普洱茶转化的相当慢。

当然,影响普洱转化的条件也有其他,包括仓库环境、包装、所以说普洱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茶就是这个道理,但还是那句话,再好的茶也是要喝的,只要是自己感觉好的茶就是好茶,至于其他条件,根据个人情况有所选择吧!

港仓 

港仓茶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叫法,也是最容易忽悠人的叫法,为啥这样说呢?一般的掌柜会解释港仓是放在香港仓储的茶,其实,说白了,港仓也是一种普洱茶的催熟方法(加速普洱生茶转化),只是比湿仓要技术含量高些,口感好,存放合理不会滋生有害菌。港仓其实也是一种湿仓,只是将温度湿度控制的很好,可以将生茶逐步一点一点催化,最后出厂是让人感觉新生茶转化成老茶的速度很快。同理,大马仓大多也都是一样。

香港1970年代兴起了技术仓,取代了长时间的自然仓储。通过入仓及退仓的手段,使茶品经过五六年达到当地人习惯的口感,提前上市销售。香港这种做仓方法,是有严格操作步骤的技术活。但这种做仓方法,虽然加速了茶陈化进程,却对普洱茶的内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经过入仓的茶也会变得不那么干净。

早期香港有刚入行的茶商因不懂入仓技术,就没有对茶品进行做仓处理,保留到现在反而成就了干仓XX青。也有人尝试瓦房仓储,防空洞仓储,海边仓储……云南还有人去元江仓储,以为在高温高湿的地方就会藏出好的普洱茶,但效果呢?之所以有五花八门的仓储,首要原因是没有理解仓储的核心要素。

莞仓

因空间、气候和经济等原因,东莞存放的大量老茶、科学仓储的探索经验和全民喝茶风尚的形成是东莞独有的优势。

近年东莞茶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规模,是全国主要茶叶集散中心之一,有大小茶馆7000多家。经过多年实践,东莞的天得茶业、双陈普洱、昌兴存茶等专业茶仓,以及于众多茶庄仓、家庭仓,积累了不少存茶经验。东莞这个不产茶叶的地区在全国茶类行业中,占据了茶行业环节中举足轻重的贮存环节。

未入仓茶

定义相对于入仓茶,没有刻意加湿、加温、不通风、添加其他药剂或物质,随自然四季变化,自然储存于人类可以长时间生活生存的空间,此为未入仓茶。

未入仓生茶,汤色从金黄、黄红、浅琥珀色、透亮琥珀红……依年份与制程、品种不同而有所变化。共同特色与关键在于:汤色清亮,且泛油光。

茶品即使存放于湿度稍高环境(如两广、福建、台湾一带),只要不经过刻意高湿、高温、不通风环境,不容易出现入仓茶锁喉感与仓味。

“果酸”是稍有年份未入仓生茶品主要特色,口感清爽不腻、回甘强,茶韵足、杯底留香。四、五十多年的印级茶,如果没有入仓,以重手浸泡仍微带苦涩味。

浅析普洱茶的干仓、湿仓、港仓的区别


浅析普洱茶的干仓、湿仓、港仓的区别

很多新来的朋友们都会说起一个问题,就是在茶叶店里购买茶叶的时候,见过很多人问老板,这个普洱茶是什么货啊?老板一般都是是回复说:干仓、湿仓、港仓,这三个回答。虽然看到听到过很多人问这个问题,但是还是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湿仓普洱茶是指使用一种办法加速其发酵速度,达到催熟普洱茶的效果,将普洱茶存放在一个相对比较潮湿而且又比较高温的环境中,这种湿热的环境会使茶叶自身的发酵速度加快,这种方法其实和熟茶的渥堆工艺是很相同的,但是熟茶的渥堆是经过科学的计算,完美的控制了仓库的湿度和温度,从而使其有益菌更好的生长。而湿仓的的催熟技术并没有很好的控制温度和湿度,这样可能会导致普洱茶在催熟的过程中会发生霉变。如果发生霉变的普洱茶是不能喝的。港仓普洱茶也是近些年出来的一种叫法,一般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普洱茶做好了以后,存放在香港的仓库里面。其实这也是一种催熟的技术,只是这种技术相较于湿仓来说技术更好一点,和熟茶相比,在茶厂里而渥堆后将茶叶转变为熟茶,然后再出厂推向市场。但是港仓是通过高温高湿度不通风的环境,让新生茶很快的变为老生茶,这样就可以拿出去当成陈年的老生茶卖。因为港仓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香港茶的特殊风格了。干仓普洱茶是一个比较常的仓储方法,只要是不通过人为的手段干预仓库的环境,让茶叶经过时间的陈化,慢慢的自然转化成老茶,这都可以叫做是干仓茶。一般情况下,干仓普洱茶的环境是“温度湿度适中、环境通风、无其他异味”的仓库存放这是比较正常的干仓茶。因为我国土地辽阔,南北方的气候相差比较大,所以就算是同一批出厂的新生茶在全国不同的仓库存放几年之后,自然转化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南方仓库和相较于北方仓库的转化速度明显是要快很多。专家解释说过,“发酵”这种反应要求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下才能很好的进行,南方的环境一年都处于比较高的气候,而北方只在夏季三个月中温度比较高,北方的空气的湿度也是很低的,一年四季都比较干燥,所以北方并不是非常的合适普洱茶的转化。南方因为温度和湿度都比北方更适合发酵的进行,所以南方的普洱茶转化起来会比北方的更要快。而普洱茶的原产地云南,我国的西南地区,一年四季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温度,所以云南仓的普洱茶转化也要比广东这边的地区要慢一些,但是云南的普洱茶转化虽然慢一些,但是出来的口感是非常的好的。普洱茶的仓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不管是从哪个仓出来的普洱茶,只有自己喝着好喝才是好茶,其他技术上说的再好也没有用,在购买普洱茶的时候一定要亲自品尝,不要听老板的忽悠,只有觉得好喝,才是最好的选择。

“陈仓”六堡茶


“陈仓”六堡茶

前几日,有幸得到了PF兄的几款茶。其中的六堡茶是我从前未曾有缘得遇的,只知道是黑茶的一种。对于未曾谋面的茶,我总怀有深深的好奇与期待,期待一种全新的体验。

昨晚,拿出试喝。

是散茶,不算特别匀整。泡出来的茶汤虽也红艳,但稍嫌不够透亮。但是一款茶,只要有一个特点能感动我们,它就算一款有价值的好茶。这款茶的特点是——它有神奇的仓味。这种仓味,来源于漫长岁月的陈化。

我很感动于这样清高悠远的仓味,因为只要在储存的过程有些受潮,这种仓味就不可能达到它目下的这种纯净感。如今,它的仓味还是如此高远,给人以安宁冲淡的感觉,就如在聆听一曲古琴。这种境界,就仿佛经历了极致的绚烂,归于平静,万籁此俱寂。

这种仓味,让我想起了曾在张姐家喝过的99年的普洱,也是有一种浓重的陈仓味,非常类似,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属黑茶,亦是多年陈化,有同样感觉的陈仓味,也不足为奇吧。

PF兄当时跟我形容,说它有雪花膏的气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珍珠霜、白玉霜。当时我就好奇,真有那么怀旧的味道?如今喝过,我鉴定为陈仓味。也可见,同样的茶,带给每个人的感觉是很不同的。

第二日,翻查百度百科,形容六堡茶应是槟榔味。可叹我没吃过槟榔,在网上苦求槟榔味是什么味,也不得明了。也可见,喝茶的人,若想能好好领会茶的滋味,平常还是应该多多接触花果草木,才能明了那些神奇的气息与口感。

我还有个小小的私心,闻着这仓味,就如回到了小时候。小小的个子,踮着脚,艰难打开外婆平日紧闭的衣柜门,一股古老的陈仓味铺面而来……今晚六堡茶的仓味,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童稚的年代。人若能如孩提时无忧,该多好!可惜,岁月带给我们浓重的“陈仓味”。

茶与人也要看缘分,若能喜欢它的独特气息或口感,就是与这款茶有缘,它自然能带给你独特的感受与遐想。每个人都在寻找能感动自己的茶。每款茶也在寻找能赏识它的知音。

补记:

昨夜,独自,静心,再品这款六堡茶,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开茶时才发现,因为有外婆的麝香风湿膏放在旁边,这款茶很不幸沾上了麝香之气。初次冲水的时候,干茶竟发出了簌簌的声音,也可见,这确实是一款“干”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同乱丢的下关沱没有沾上麝香气,独独六堡茶“中”气了,确实是够“干”的茶啊,存放不错。

第二次冲水后(算是第一泡),异味基本祛除。

第二、三泡,槟榔香很明显。我终于明白了,过去认为的陈仓味是错觉,这应该就是槟榔。鉴于没有真正吃过槟榔,暂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稍保留意见。第三泡香气略转淡,第四泡后更淡,之后一直维持这个香气水准。

第三、四泡,香气虽转淡,但口感上更圆润一点,略清甜,略带普洱的感觉。

都说六堡茶“红、浓、陈、醇”为好,颜色确实是红亮清透的,衬着鸡翅木茶盘,有红酒般的色泽,不逊于99普洱太多。

可泡七八泡,对于散茶来说,已经可以了。若想坚持至第十泡,那就必须在开头几泡上扣好出水时间。

对于陈年好茶,冲泡技术尤为关键。曾经发挥失常,将99普洱泡出过酱油汤般的感觉,难以入口。发挥最佳时,也未曾能泡到老板娘张姐的水准,那种高远冲淡的感觉,非吾辈目下所能及啊!

所以,好茶,应是懂得的人、在和谐的环境与心境中,才可匹配啊!

六堡茶的历史


历史地理

广西六堡茶是历史名茶。属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后发展到广西二十余县。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低温杀青、揉捻、沤堆、干燥制成。分特级、一至六级。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主销广东、广西、港澳地区,外销东南亚。

六堡茶中有六堡散茶和六堡篓茶之分。

六堡散茶,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故称为苍梧六堡,六堡茶生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如今产分布在浔江,郁江,贺江,柳江和红水河两岸,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廿至卅个县。

六堡茶品质特点是条索长整紧结,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正统应带松烟和槟榔味,叶底铜褐。

六堡茶是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新梢,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制成;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揉捻则是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为辅,因六堡茶要求耐泡,故细胞破碎率宜在六十百份比之间,沤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沤堆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减掉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并使叶色变为深黄褐青,沤堆时期,掌握到出现粘汁,发出特有的醇香,即为适度,所以属于后酦酵茶。

六堡茶选料以恭州村及黑石村茶叶最好,他处之茶不如恭,黑二处优异,仅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与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特别是发金花的,更受欢迎,而且品质越陈越好。

六堡茶中之篓茶,乃是用竹篓包装的六堡紧压茶叶,篓高57厘米,口径53厘米,每篓装37至55公斤。方法将毛茶经过蒸揉,装篓,踏实,然后放置阴干处,晾贮几个月使茶紧结成块,通过后酦酵纔可形成六堡茶的独特醇、陈香味。

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血粘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高)、高血糖(糖尿病)、尿酸高引起的痛风症等人群。

广西六堡茶是什么茶?经过本文的介绍后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吧,存放广西六堡茶时,要注意不宜密闭,应略透气。用棉纸,宣纸或牛皮纸包裹即可剥开后存入瓷瓮或陶瓮内,瓮不必密盖,可以略为透气。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个名茶之一。传统六堡茶是箩装紧压茶,以六堡镇的恭州村茶和黑石村茶品质最佳。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茶船古道”之名因此而来。

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开始重新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在1953年以前,梧州有大小私营茶商十余家,经营茶叶以六堡茶为最大宗。然长期以来,六堡茶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这种方式制约了六堡茶的发展。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小型手工业生产加工场设在了角嘴路“老虎冲”内,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下半年,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改为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加工厂也转为梧州支公司领导。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迁往南宁,梧州设立办事处,加工厂属办事处领导。1954年,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1955年8月,中国茶业公司批准梧州加工厂为工业企业单位,名称由“中国茶业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厂”改为“广西省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办事处即告撤销。1959年后,梧州茶厂全称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在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笠→入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当时,六堡茶成品分一、二、三、四、五号及级外茶。一号六堡茶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滋味醇厚,有槟榔味,汤色红亮,叶底嫩匀。除了严格对样加工外,茶厂还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针对茶叶品质进行合理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茶厂加工出来的成品一般由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销往广州、香港、东南亚以及日本。因为六堡茶耐久藏,越陈越好,而且陈年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养胃健身等功效,民间常用陈年六堡茶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据说早期到马来西亚的华侨主要做矿工,劳累一天后必须要喝上一大碗浓浓的六堡茶才能消除疲劳,因此,矿主招工时会特别注明有六堡茶供应,否则就招不到工人。由于六堡茶特殊的保健作用,故其一直成为马来西亚华侨的生活必需品。

而香港经销茶庄则常以“陈年六堡茶”、“不计年”作为商标,用大宇标榜“正宗梧州六堡茶”,以显示其经营的六堡茶品质优良正宗。1991年日本黑茶协会会长堤定藏先生专程到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梧州茶厂考察,对梧州六堡茶的品质风格和加工工艺大加称赞。后经日本药业界检测证实,六堡茶有强力降脂解腻、减肥健美功效。消息传开,六堡茶曾一度风靡日本东京。

近年来,随着黑茶类风靡全国、行销海外,六堡茶以其良好的保健功效,独特的风味品质受到了众多爱茶人士的推崇。在自治区及梧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六堡茶产业被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专业市场的建设已经起步,六堡茶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六堡茶、六堡茶旅游点双双入选“梧州市十佳美食美景”,广西黑茶瑰宝六堡茶正迎来春天。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据《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据《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记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从各类关于六堡茶的文字记载可见,当年的六堡茶的产销十分兴盛,在港、澳、南洋等地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然而,六堡乡地偏一隅,高山环绕,山路难行,当年盛销的六堡茶是通过什么渠道从偏僻的山区运送出去、远销各地的呢?

何志强介绍说,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水道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当年这条热闹熙攘、舟来楫往的水路运输,便是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

然而,六堡茶自明清开始出现的繁荣时期,却从抗战爆发的1937年开始,进入一个衰落期。

据抗战后的资料《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记载:“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

战争的影响给六堡茶业带来重创,由于茶叶需求量急剧下降,长途的交通运输也被中断,六堡茶在1949年建国前的生产处于低迷时期。

“六堡茶的重新振作是在1951年之后。”何志强说,当时全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从而也调动了茶农的种植茶树的热情,种植面积也由此扩大。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即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11月,中国茶业总公司梧州支公司创建。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梧。1954年,六堡茶由于肩负“出口创收”的使命,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国家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推广创新技术。据《茶叶采制方法中》记载,当年为提高六堡茶品质,部分茶区进行了“青茶改制”,编写了各类毛茶初制方法,更创新出很多制茶机械,如木制的水力揉捻机等。

然而,这股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六堡茶兴盛之风并没有重现其昔日的辉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得刚刚复兴的六堡茶生产重新进入低迷,加上当时茶叶的收购价格偏低,茶农种茶制茶的积极性严重受损,茶园逐渐被丢荒。此外,由于当时执行不利于发展传统六堡茶的收购政策,客观上导致茶农摒弃了六堡茶传统后发酵的生产工艺,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本特有的传统风味,加之人们消费口味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堡茶产业渐趋衰落。

“酒香不怕巷子深”。20多年后,六堡茶这个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茶历经沧桑,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伴随着普洱茶热销的东风,与普洱茶有着类似加工工艺及功能的六堡茶,终于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其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六堡茶的发展历史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等原因,销量逐渐降低,六堡茶被其它名茶所取代。

在中国清朝初期,南洋马来西亚就已经发现并开始开采锡矿,中国广东、广西两地越来越多人去那里“淘宝”。但是因当地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很多人肠胃不适拉肚子,于是他们带去的具有祛湿除燥、通便驱痢、调理肠胃功效的六堡茶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来就有饮用六堡茶习惯的粤桂两地人于是更加喜爱和依赖六堡茶,当时在广州、潮州一带迅速兴起了以六堡茶易锡的贸易,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六堡茶有仓味怎么保存


六堡茶产自广西梧州,是一款典型的黑茶代表,也是黑茶中的珍品。而随着黑茶的流行,同为黑茶类的六堡茶也愈来愈受人们的存眷。六堡茶作为陈茶可久储,但储藏六堡茶也有讲究。否则就会有仓味或者陈味,甚至会有霉味等。

六堡茶保存要点

1、为了能够有效防止六堡茶有仓味异味,要注意存放时不宜密闭,应略透气,用棉纸、宣纸或牛皮纸包裹即可,剥开后存入瓷瓮或陶瓮内,瓮不必密盖,可以略微透气。

2、如果六堡茶茶叶有仓味了,可以放置于空气中,等到它的仓味散尽再储存。

3、如果六堡茶的茶汤口感有出现“紧”或“涩”,可将茶叶剥散或摊开,待其天然“回润”,益增其滋味之丰富及香气。

4、六堡茶存放的环境要选好,应该避免放在厨房和一些有怪味的地方。

5、散仓味以每年10、11元月吹北风时,让天然风吹最好,因北风干燥,湿度在50度高低,平时干燥天时可开窗透气,雨天时要留意密闭窗户防止受潮,留意勿受太阳光直射。

6、有气之茶(以50年代居多)如不立即品饮时,应保留其外包装,以护其气。品饮前再将外纸去除,剥开“回润”,曾经常品饮,即可渐入佳境,“回润”至适当时,即可用纸包裹储存。

7、无气或略有仓味的茶,宜将外纸撕去,清理干净,适度透气后再储存。

8、以冷气送风会过于干燥,想去除仓味时可用此法,但仓味去除后,仍需以天然空气,适当的湿度来“回润”。

六堡茶的仓味

1、六堡茶仓味

首先,六堡茶如果储存不够讲究方法的话,那肯定会出现仓味的。而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仓味,就是茶叶在出厂后,退仓不够带出的不良气味。除了仓味外,还有储存条件带来的杂味、堆味等味道,这些气味都会影响茶叶的口感。如果茶叶带有这些味道,通常要经过洗茶、煮茶等步骤去除味道,才能更好的品饮。

2、六堡茶霉味

其次,我们要对六堡茶会出现霉味的源由了解下,相信这个大家还是比较清楚的。那么霉味是因为高温或者高湿环境下,通常我们指的是一种味道,都是茶叶霉变形成,闻起来会有恶心的感觉,类似受潮的衣柜里面的味道。

3、六堡茶陈味

另外,六堡茶自带的陈味就不一样了,这个一定要与霉味和仓味区分开来。那么六堡茶的陈味往往是茶叶陈化转化出来的香气,常常伴有中药香,闻起来不会使人不舒服。

六堡茶宜久藏,越陈越好,因为久藏的茶叶有“发金花”,即生有金黄霉菌(学名为冠突曲霉菌)。因金黄霉菌能分泌多种酶,促使茶叶内含的各种物质加速转化,形成特殊风味。陈年的老六堡,在30—50年左右,色泽黑褐油润,会有槟榔、松烟香味,清爽醇厚,味中有甜、汤色澄明。据化学分析,茶叶含咖啡碱、茶碱和挥发油等特质,有兴奋大脑、心脏和健脾胃的功能。

梧州六堡茶历史源远流长


梧州六堡茶历史源远流长

乾隆二十二年,朝廷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六堡茶则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古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堡茶“茶船古道”,它见证了六堡茶的辉煌。到嘉庆年间,六堡茶因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六堡茶闻名于世是在清朝,但若要追根溯源,六堡茶则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因前些年产量有限,六堡茶主要以外销为主,被称为“侨销茶”,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名。

我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通过综合历代史料典籍和当代专家学者们的大量观点,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上古舜帝南巡,有力地证明了六堡茶产地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文明史的古老城市,而六堡茶,也有着1500多年历史。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提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的观点。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对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直接推动梧州六堡茶文化发展跃上了更高层次。

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六堡茶,因此被茶界人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历史上的六堡茶


历史上的六堡茶

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保,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

六堡茶成品有制成块状的,也有制成砖状、金钱状的,如“四金钱”。还有散装的。其品质特点是:色泽黑褐光润,特耐冲泡,叶底红褐色。汤色红浓似琥珀,醇和甘爽,滑润可口。有槟榔味。越陈越好,港商常以“陈六堡”,“不计年”作商标。陈六堡茶含茶黄素0.13%,含茶红素18.7%。还有部分茶褐素,故呈琥珀色。陈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助消化等功效,在闷热的天气里,喝六堡茶特别舒畅。

《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问(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据苏海文在《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绍:“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价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3950担(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1954年以后,六堡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样茶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但是,六堡茶的收购价格比同等级的烘青茶收购价格低,所以有不少原产六堡茶的开始转产烘青茶,虽然烘青茶原料要求高一个级,但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基本差不多,而六堡茶还多一个沤堆的工序,实际上用工也差不多。

六堡茶历史上和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场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广西六堡茶减产,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销量逐渐降低,终于为其他名茶所取代。

1981年。云南销往香港普洱茶500吨,四川销往香港普洱茶650吨。广西六堡茶却由原来年销1500吨左右下降到444吨。同时,越南的贺江茶,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场,现六堡茶年销往香港量为300~400吨,1983年,横县茶厂加工的六堡茶成品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和经贸部荣誉证书。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港仓、熟普的历史关联》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