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六堡农家茶:春天里的回归与启程

开春以来,韦洁群一直很忙。她创办的六堡茶厂每天都赶着生产春茶,她带着十多个工人遵循传统工艺加工茶叶,忙得不亦乐乎。她说,春天是最好的采茶、制茶时节,茶叶尤其鲜嫩,所以要抓紧时间做出更多好茶。

近年来,六堡农家茶的市场销量和知名度持续提升,这给一路坚守过来的韦洁群带来了不少信心。

数十年坚守传统技艺制茶

现年57岁的韦洁群出生于六堡茶原产地苍梧县六堡镇,做六堡茶几十年,一直坚持采用传统生产技艺。2009年,她获评选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日前又升格为该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3月24日,记者来到苍梧县六堡镇塘平村,走进韦洁群的茶厂,看到了传统农家茶别致有序的生产流程——十几个炉灶同时开火,工人们在对鲜茶叶进行杀青、炒制、揉捻,将经过渥堆的茶叶取出,再复揉、烘干、分类……整个厂区茶香扑鼻。

韦洁群穿梭其间忙活着,一会儿看看炭火的温度合不合适,一会儿瞧瞧揉捻的力度够不够,一会儿又去检查分类筛选的情况,每道工序都看得很紧。那些通过她现场检查的茶叶成品,条索紧结、粗细均匀,呈鱼钩或螺状。她算了一下,当天的产量约20公斤,均为上等一级茶,预计今年包括社前茶和明前茶整个春茶的产量有几千公斤。

不过,跟现代机器日产数十吨六堡茶相比,传统工艺茶的产量实在是少得不显眼。近十年来,机产茶以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势逐渐抢占市场,六堡镇及周边很多茶厂纷纷建起生产线,实行大批量生产和销售,传统工艺茶的市场份额被迅速挤压和消减,手工制茶的人越来越少。

“越是这样,我才越要坚持传统工艺,老祖宗的东西需要有人传承。”韦洁群说。那一套传统六堡茶的的制作技艺,她早就熟记于心,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从种植、采摘直到制作、陈化等各个工序,都严格遵循传统古法。近几年来,她还开班授课,向乡亲们传授制茶技巧,不遗余力地推广传统制作工艺。

传统六堡茶吸引力在攀升

和韦洁群一样,在制作和推广传统六堡茶的道路上努力着的,还有以“公司+农户”方式加工生产销售传统手工六堡茶的六堡镇人邓俊义和一批茶娘。近年来,邓俊义将当地热心种茶制茶的妇女组织起来,建立家庭茶叶农庄,实行规范化种植、采摘和手工制作,产品经检验合格后,再统一包装上市。

“如今的消费人群大都追求产品的自然生态和养生价值,喝茶也一样。虽然产量不如机械化制茶,但六堡农家茶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原生态性质,原产地原茶种纯手工制作,风味独特。”市农业局有关技术人员说。根据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实验分析报告,六堡农家茶的茶多酚平均含量、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含量等相关指标都比厂制茶要高,其市场潜力正在逐步显现,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事实就是很好的说明。韦洁群的执著和坚守正在得到回报,不少喝过的客人会主动找上门来买茶,她生产的优质农家茶供不应求。而邓俊义带领的茶娘所生产的精致手工茶,在市场上卖到2000多元一公斤,高品质的甚至卖到20000多元一公斤,在广州、北京等地大受欢迎。

茶叶专业农艺师韦成高从事六堡茶生产销售几十年,见证了六堡茶产业的一路发展。他说,六堡茶历史悠久,在清朝后期就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但在上世纪末期,六堡茶生产销售一度没落,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企业“走出去”等措施,才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机械化厂制茶已经逐步打开市场,六堡农家茶也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打好原生态品牌,走出一条与厂制茶互补的发展道路,推动整体六堡茶产业提升。”韦成高说。

六堡农家茶发展还需努力

“村里种茶制茶的人又开始增多,我感觉以前那种‘茶香满村’的盛景很快要回来了。”最近,六堡镇塘平村的茶农梁家艺颇多感概。他和周边近30家农户与韦洁群签订了合作协议,发展规范化管理的有机茶园,由韦洁群收购他们的茶叶原料,并聘请他们参与生产,进行统一加工和统一销售。这给他们吃了定心丸:“茶叶有人收,还有工作做,收入不用愁了。”

早几年,六堡镇的茶叶销售并不稳定,种植成本高,客商收购价又低,茶农想靠种茶增收非常困难。渐渐地,一些茶农选择少种茶或者干脆不种茶,传统农家茶变得少人问津。

“现在好了,茶农的种茶、制茶积极性开始回升了。”苍梧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近两年来,六堡茶产业发展提速,政府也逐步加大对茶农种茶以及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六堡茶种植和茶叶生产销售趋势向好。截至目前,该县六堡茶种植面积约7万亩,主要集中在六堡镇,当地农家茶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加快发展,茶农收入大幅增加。

广西茶叶学会理事长麦楚均指出,发展六堡农家茶是振兴六堡茶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不过,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农家茶在坚持和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还要适应市场需求,在茶叶原料的供应和质量、生产包装过程的安全和卫生、文化内涵的宣传推广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科学健康发展。

如今,一些农家茶生产企业和家庭手工作坊已经在努力寻求突破点。部分企业新建了厂房,规范杀青揉捻、发酵、烘干压制、分茶等生产环节;部分茶农开始改变原有种植方式,实行标准化种植,提升原料品质;部分厂家还规划建设休闲农家乐项目,对外展示农家茶的加工、成品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农家茶……

六堡农家茶,期待着演绎越来越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延伸阅读

六堡茶专家:漫谈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农家六堡茶

农家六堡茶的由来

说到农家六堡茶的由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

据笔者的考据研究,六堡茶的工艺发展分多个阶段,从六堡茶乡开始有零散茶树种植到唐宋为肇始阶段;唐宋始至明清这个阶段,可以称作为六堡茶的初级生产阶段。受当时整个中国茶业兴盛所影响,自宋元开始以当时流行的蒸青工艺生产蒸青绿茶,当时制作的是茶饼,继承了唐宋代制茶的基本工艺,并将工艺大多保留至清代中期。在明代开始流行散茶的时候,亦开始逐步向散茶制作过渡。至清朝嘉庆道光开始,由于产量逐步扩大,出现原始?堆做法,但未形成工艺。当时,六堡茶同时有散茶、饼茶和花卷茶(柱状的茶柱,类似湖南安化千两茶)等产品。

就在中国的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直至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六堡茶产量和出口量得到飞速发展。这个阶段直至1937年,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一次大兴盛时期。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两次蒸?压箩成为标准工艺。出现用大箩筐运输,在香港或马来西亚分装的做法。这个阶段,茶的种植生产规模也达到了顶峰,茶的品种均采用六堡原种品种。

这就是我们今天六堡茶的前身。可以说,六堡茶能够成为一代名茶而扬名海外,很重要取决于这个时期六堡茶的生产和品质优秀。

1937年以后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经广州到香港再转口海外。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再发展到后来的梧州茶厂改进工艺,生产现代渥堆发酵工艺的六堡茶,出口的六堡茶也逐步变为现代工艺的产品。传统工艺做法的六堡茶在1976年至1979年5月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之后,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进行精制生产。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几经起落,在土改之后获得一大发展,不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迅速衰落。之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再起再落,原有的生产工艺也缺乏承继,茶树种植也零零落落了。

不过,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六堡人也一直有把六堡茶当药用,以防不时之需的习惯,因此一直都有小规模的种植,很多农家也在屋前屋后,种上一些,供自己饮用和药用,一些六堡老茶多是作为药用而不是品尝而被收藏至今。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兴起,自2004年开始,六堡茶日渐受到市场的追捧,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农家六堡茶也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

农家茶叶的分类

农家六堡茶也有茶友称之为六堡农家茶。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不够准确,不利于其推广。溯其根源,建议这种继承古代制茶工艺,采用原种六堡茶所制作的六堡茶称作“古法六堡茶”更为适合,让人一目了然,其作为现代六堡茶在历史上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应予肯定,也应作为六堡茶中的一个传统品种、特色品种,得到重视、开发和宣传。六堡农家茶除了应该规范名称之外,其选用品种、卫生监管、制茶工艺等都应该予以规范,以利于这个特色品种的培育和发展。

古法六堡茶(农家六堡茶)的品种很丰富,有茶谷(即茶芽)、中茶、老茶婆等,其他的茶的各个部分也得到充分利用,如茶花蕾、茶果、茶宝(茶虫屎)等,按采摘时令划分,又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春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六堡原种茶在当地种植量不多,农家一般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拿去卖,换点生活用品。而茶农自己多是喝些粗茶,如老茶婆、二白茶、茶果等。

茶谷和中茶都是古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从前是茶商到乡村里面收茶,在六堡茶的采收季节,也有茶农往往直接拿到市场上交易,这种六堡茶由茶农自己采摘制作,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干”的古老传统工艺流程,制出茶成品;在秋季霜降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也有采用蒸汽杀青),阴干后,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老茶俗称“老茶婆”,是六堡茶特有的特色品种。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农家古法所制工艺就是其“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在历史上曾经普遍采用过的古老工艺,精制工艺是后来逐步形成的。

传统茶文化有待传承

古法六堡茶的种类多,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饮方式。

古法六堡茶里面的茶果,因其不容易“出味”,也是多采用煮饮的方式,别具一番风味。茶花则更多为女士所喜爱,冲泡简单,更有人用之泡酒,确实别出心裁。六堡传统更有将茶用于美食之中,是为茶宴,也堪称是六堡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六堡镇各个茶区,当地人至今仍保留着煮茶的习俗。茶选用的是老茶婆或中茶,而茶壶则有专门用于煮茶的陶制“茶急”,喝茶的是用瓷碗和大的瓷杯,不过到了现代多是直接用玻璃杯喝了。据当地老茶人介绍,现在六堡人敬神的时候,还必须采用这种煮茶的方式,而且流传下来有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序。围坐茶桌,煮茶喝茶也固有一套规矩,茶娘居中,茶杯摆成一圈。茶急洗涤干净,把茶放入冲洗干净,放在风炉上煮,等到水将开时,轻刮去浮沫。此时,茶香满室,余香袅袅。第一杯茶,须先敬神,专门有个杯子,是不喝的。接着,先敬座位中老人长者,长幼有序,递茶者须双手为敬,接茶者也要双手接茶,并致谢为礼。这套古老的茶艺体现了六堡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出敬老爱老、和谐互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茶艺茶文化也逐渐失传,到了现在,问起六堡的年轻人,这些煮茶敬茶的礼节大多都不知道了,颇为可惜。许多六堡茶的历史掌故包括六堡茶中著名的品种,如清同治版《苍梧县志》里面记载的“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产长行虾斗?者,名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中提到的虾斗茶,其实是六堡里面的一代名茶,更有着一段传奇的掌故和辉煌的历史,也几因乡里口音所误,以讹传讹,险遭埋没了;更有现在已经变身为一个老旧民居的茶亭,历百年风雨,记载着多少六堡茶的兴衰沉浮和风起云涌。这些与古法六堡茶一同传承下来的,除了其古老的制作工艺,还有其深厚的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历代相传的煮茶茶艺,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

地道原种六堡茶产于恭州陈放五年左右会显槟榔味

生态健康绿色环保

汤色清亮,滋味浓厚

粗茶,是个宝

据查阅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茶医学研究》,该书是2005年11月出版的,关于茶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该书介绍了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医学研究成果,其中提到关于茶多糖的最新研究成果。原来,一些粗老的农家茶,如中茶、老茶婆这些,往往含茶多糖更多。书中论述:“六级的粗老茶中茶多糖的含量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茶友们都知道,六堡农家的茶大多“粗枝大叶”,较为粗老,很多人因此觉得“端不上台面”,却往往因此“走宝”(错失好东西之意)。

资料显示,茶多糖不是单独一种化学成分,它实际上是一类复杂而且变化很大的混合物。其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茶叶多糖复合物。而茶多糖的药理功能有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凝血及血栓、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和保护心血管等功效,其药理药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及日本民间常常用泡饮老茶来治疗糖尿病的“民间秘方”,说道“茶叶愈粗老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越好,有效率可高达70%,日本高山大学研究系深田经长达3年的反复试验,提出了用冷开水泡茶治疗糖尿病的做法。”资料显示,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故粗老的中低档茶中因含较多茶多糖而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这些茶因含咖啡碱等兴奋成分较少,含有大量茶多糖,可对慢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

古法六堡茶特别是当地人称之为“中茶”和“老茶婆”的,一直以来以粗老为显著特征,如何冲泡饮用也有一定的讲究,除了我们平时的几种泡饮方法,不妨试试加盖闷泡,时间可以适当长些。

古老的六堡茶是先辈们留给了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如何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将古老的六堡茶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好,更好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是历史赋予六堡茶业界人士的使命和责任。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彭庆中

农家六堡茶干茶

朋友来访,煮水泡茶待客,朋友指名要喝“农家六堡茶”,于是,便拿出放之阁楼的“农家六堡茶”,喝上几泡。

尽管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但茶友们如此叫开了,约定俗成,也找不到更好的叫法,姑且也这样叫“农家六堡茶”吧。

据一位经营农家六堡茶的老板介绍,农家茶主要是茶区茶农所产,“茶谷”和“老茶婆”已属成品茶,为六堡茶的传统产品。据说此类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松柴明火烘干”工艺流程,产出的茶成品称为“茶谷”;而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阴干,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

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里看,这种“农家六堡茶”只是完成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而没有进行精制工艺流程的六堡茶。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原料毛茶”。

新农家六堡茶的茶汤汤色橙黄,如果用暖水瓶“闷泡”,汤色会变红一些。不管如何,“农家六堡茶”有着其固有的消费群体,农家六堡茶的“茶谷”,内含物比较丰富,新茶茶汤浓而苦涩,经数年的陈放后,减少了其苦涩滋味,汤色有明黄色转为橙红色,味浓而回甘,确实也别有风味。老茶婆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也较为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当地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据民间流传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

农家六堡茶一直流传着另一种泡饮方法就是———煮茶。据说是特别适合老茶婆,笔者曾经试过用手头的铸铁壶煮,滋味确实不错,但由于铸铁壶的特性,煮过几道后,因析出铁质丰富,发生反应后汤色褐红,颜色也很深,总感觉不“爽”,不及用陶土的壶煮饮的好。一位试过用陶壶煮农家六堡老茶婆的茶友,试过后,赞叹说的确“别有风味”。

据一位六堡当地茶农介绍,以前他们煮饮农家六堡茶用的是“砂煲”,也就是我们平日说的瓦锅或陶壶,但合适的煮茶瓦锅一时没找到,等以后有机会试过这种煮饮的方法后,再向大家介绍心得。

六堡茶茶语: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茶


六堡茶茶语: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茶

这出自梧州六堡镇不依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几下,居然可以成团———

喝好茶要讲缘分,能喝上陈年的六堡老茶更要有茶缘。这个机缘居然让我给赶上了。

前些天,在一次例行的六堡茶精品鉴赏会上,我们喝了被大伙称作中国六堡茶“收藏专家”力兄泡的一泡陈年六堡农家茶。

当他展示干品时,就让我们一愣,怎么茶叶可以是絮状如棉花呢?我们只知道当年是朝贡之物,在北京故宫干仓收藏了上百年的的普洱茶也没成絮状,现在这出自广西梧州六堡镇不毕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前所未闻,实属罕见。

撕扯叶底,仍是丝丝缕缕,颇有韧性。

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了几下,居然可以成团?我想,这到底能说是茶吗?假若是茶,到底收藏了多久?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模样?带着一箩筐的谜团,满脸的狐疑我们开始了这罕见茶品的品饮。

这款老茶的叶底是褐色的。

大家将茶品把玩了许久,讨论了许久,甚至用高倍的放大镜观察了许久,最后茶干品还是被放入了那极品紫砂壶,注入了专门到40公里开外的深山老泉取的水,煮沸了的蟹眼水,几秒钟的工夫,干茶就吸饱了水,大家眼前一亮,发现本来是铁锈红的茶颜色一下子发出黑油油的亮光,结成团块沉到壶底。

这款茶汤色金黄,回味悠长。

出茶汤,透过晶莹洁白的玻璃茶海,展现在大伙眼前的是一片金黄。力先生说这茶大约有42到45年的历史,是长时间“风化”形成的。(我想可能还不止这个年份)以后的茶汤会稍浓,但是汤色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的确,洗茶后的第一泡是冲泡完成,后面各泡都是煮的,汤色基本没变,黄油油的茶汤,煞是好看,茶韵缥缈。

诚如《续茶经》中王氏《谈录》言:“茶品高而年多者,必稍陈。”蔡襄《茶录》也说:“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

煮茶十多遍,汤色仍是金黄。

就这样,一道一道的煮茶,一道一道的品茶,尽管第一道到第十六道茶汤的汤色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茶汤的味道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七八泡后泛出橄榄的味道,到后来转为西洋参类的淡淡的药味。各泡茶汤茶味虽然不浓,却很清爽,自始至终茶汤入口甘滑,犹如舌底鸣泉,生津止渴,浑身畅快之感难以言状。

力兄还说这茶可以冲上30多泡都不变味。说实在,我喝过很多六堡老茶,唯独这款絮状的六堡茶我认为是我所喝六堡老茶之最。陈香之中蕴含了轻轻的陈韵。

其实,世间值得品味的茶很多,只是我们未及遐迩去悉品。或许,我们过于注重眼前、过于在意茶的档次和茶的名气了,以致错过了许多邂逅的机会。

今天,我们有缘和这种陈年老六堡农家茶邂逅,确实是一份茶缘、一种荣幸。

农家“六堡茶”陷入生存悖论 ?


农家“六堡茶”陷入生存悖论?

清代广生祥分号和虾斗茶的茶票模子。

清代六堡茶老字号广生祥茶庄分号的茶票。

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正在制作六堡茶。

六堡镇最古老的收茶建筑——广生祥茶亭,后来被改为民居,才得以在“破四旧”等运动中保存下来。

老字号广生祥六堡茶公司还使用着传统的古法工艺生产部分纯手工六堡茶。

现代工艺的渥堆过程中,向茶堆洒水的量、洒水方式都是很关键的。(麦朝枢摄)

编者按: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许多传统手工技艺项目被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而重新焕发生命。然而,面对着现代社会质量标准的要求,一些与饮食、医药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项目陷入了生存困境。这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农业社会以口传心授为特征的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如何与工业化社会的标准保持一致?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可否在保留核心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工艺流程?二者的比例有否要求?等等。广西梧州有着1500年制茶历史的农家手工“六堡茶”面临的“名分”危机,让我们深刻意识到非遗保护的艰巨性,以及理论探讨的急迫性。

广西梧州市富民一路的六堡街是专营各种六堡饼茶、散茶、“老茶婆”和茶果的聚集地,陈伯昌的茶行就在这里。陈伯昌出生于苍梧县六堡镇,从小对六堡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耳濡目染,认识的人都唤他“六堡昌”。他告诉记者,在六堡镇,家家户户都喝六堡茶,存六堡茶,做六堡茶。

但就在去年年底,由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草拟了一份名为《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六堡茶》)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将传统农家六堡茶划归为毛茶,也就是半成品茶。换而言之,农家用传统工艺生产的六堡茶今后或许将不能在公开销售或宣传推广中称之为“六堡茶”。

“六堡茶”因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没有增加现代工艺流程而入选非遗名录,因为没有现代工艺而被排除在地理标志之外,因而不能称为“六堡茶”,由此农家“六堡茶”陷入生存悖论。

地方名茶传承千百年至今

六堡茶属黑茶,因产于梧州市苍梧县的六堡镇而得名,其产茶制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广西通志稿》曾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到清嘉庆年间,六堡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名列二十四名茶之列,享誉海内外。

在过去,六堡茶初制基本由农户完成,鲜叶采摘下来后经由杀青、揉捻、沤堆(堆闷)、烘焙、复揉、干燥,然后蒸压装箩,堆置陈化而成。而这种制作工艺一直在六堡镇及周边地区延续至今。2008年,传统的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2012年,六堡茶产量约为9000吨,品牌价值近12亿元。在六堡镇有将近6万亩的茶园,进行茶叶种植的合作社30多家,整个梧州内有大大小小经营六堡茶的商家260多家。

对于这份文件,身为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的陈伯昌于日前向梧州质监局递交了一份《业界人士对〈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征求意见稿)等三个六堡茶产业广西地方标准提出的若干修改意见》,该《意见》征集了100多家农家茶茶农、茶商、茶厂对六堡茶名称、工艺、特点的意见。“主持征集这些意见,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农家茶农、茶商的利益,也是为了保护最传统的梧州六堡茶的文化和历史。”陈伯昌说,尽管不知道这些意见能起多大作用,但是他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

地理标志标准是否对传统可能造成冲击

为了打响六堡茶品牌,让茶叶生产更加规范,2006年,梧州市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申请地理标志认证的申请。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批准对昌平草莓、富岗苹果、店子长红枣、从化荔枝蜜、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批准了梧州六堡茶使用地理标志的申请。2013年12月,《六堡茶》地方标准完成草稿。在这份标准中,把传统农家制茶工艺制出的六堡茶定为毛茶,而只有经过渥堆、陈化等现代工艺所制出的茶叶才能称为成品,并根据六堡茶“红、浓、醇、陈”等特点给茶叶划分了品级。

“这份标准是按照《公告》的内容制定的,只是把《公告》里的条款更细化。”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副院长马士成说,但当这份标准进入意见征集阶段却引起了大批农家茶作坊和茶农茶商的反对,因为这个标准如果出台,将大大损害到他们的利益以及六堡镇农家茶产业的发展。

据陈伯昌介绍,改良后的制茶工艺,增加了渥堆、陈化工艺,使六堡茶发生了二次发酵。而渥堆陈化之后的六堡茶色泽更为红亮,味道更加醇厚,使六堡茶呈现出“红、浓、陈、醇”的特点(未经过陈化的六堡茶无法呈现深红的汤色)。

“如果农家茶定为毛茶,那么六堡镇的‘半成品’茶叶必然在市面上大量萎缩。更重要的是,如果农家茶被划入毛茶,那么意味着传承1500多年的传统六堡茶的历史将面临终结。”陈伯昌说。

更糟糕的是,马士成告诉记者:“严格来说,这些农家的毛茶是不能叫六堡茶的,今后梧州市或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六堡茶名字的使用进行规范。”

传统工艺“六堡茶”该何去何从

当传统工艺遇上现代工艺,当非遗文化的延续遇上产业化的迅速扩张,当老祖宗摸索出来的经验遇上商品标准化的文化导向时,要如何两者兼顾,六堡茶该何去何从?

广西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廖昆铭指出:“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前者保护的是茶产品,后者保护的是传统技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却能同时进行,互不相悖。”

“其实部分非遗项目是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不必要追求产业化开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表示,我国的非遗名录库是实行动态管理的,如果不按照非遗法规定进行保护,将在非遗名录库中取消该项目。因此,在实际开发中,政府需要衡量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取舍。

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说,在申报非遗项目的时候当地政府需要做出承诺,并严格按照这个承诺去保护。如果无法履行职责,将有可能被退出非遗名录。他建议:“碰到六堡茶类似的情况,文化部门可以申请上一级政府仲裁,或者协调。”

另外,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北京大成(南宁)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朱华律师也提出传统农家茶的茶农、茶坊、茶商可以联合相关村委、协会、乡镇政府及部门据理力争,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保护和发展六堡茶的品牌。

“传统制茶技艺因此而退出六堡茶领域绝对是很可惜的事情,但如果非遗保护和地理标志保护两者真的产生矛盾,那么需要各方共同协商解决,或者根据有关规定安排六堡茶退出非遗名录。”廖昆铭说。

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之争

其实关于六堡茶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冲突早已出现。在采访中,韦宇宁找出了3份分别在2007年、2008年、2009年由不同部门制定发布的六堡茶地方标准,在这些标准里就对六堡茶成品茶做出过相关的规定。而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相关《公告》更是直接对六堡茶毛茶和成茶的制作工艺、产品特点等进行了规定。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六堡茶的保护对象为经过两次发酵的精制茶。

“现在的标准只是把以前零散的标准进行梳理,而以前的标准、公告农家茶他们都没有注意到。”韦宇宁说,为了让现在制定的地方标准更加合理,他们把意见征求稿发送给六堡茶相关部门、单位、科研机构和协会,也由此引发了这场轩然大波。而另一方面,韦宇宁对六堡茶传统工艺的抗争不太乐观:“如果在国家《公告》没有发布前,农家茶的问题还可以再商榷,但是现在显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

然而这显然不是陈伯昌所想要的。“我们祖辈从明朝时候就种六堡茶,做六堡茶,现在这些都不能叫六堡茶了,这对我们的打击有多大!”陈伯昌据理力争的行为也在同行中引起共鸣,纷纷对他予以声援。一位姓蒋的茶商告诉记者,“申请地理标志和制定地方标准的时候,参与人员中没有一个能代表我们农家茶的。他们的标准都是为梧州的大茶厂制定的,根本没有考虑我们传统的小茶坊、茶农和茶商的利益。”

“不可否认的是,农家茶现在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很多人喜欢买农家茶回去自己收藏、发酵。”韦宇宁告诉记者,针对现在愈演愈烈的传统与现代工艺之争,政府部门计划另外再制定一个标准,对农家茶的定义、工艺等等进行规范管理。

“如果地方标志或地方标准里不能涵盖传统文化的内涵,那么它很可能会对六堡茶市场造成混乱,最后,标准还是要再次修改。”朱华律师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六堡茶的多元发展,既要规范好产业生产标准,也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不管是地理标志的注册人还是地方标准的制定单位,都应该站在壮大梧州六堡茶品牌的角度;地理标志的使用也应该是为了宣传梧州品牌,而不是为了壮大部分人的利益。”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春天里去看大班章』第一篇:新班章,老曼峨


『春天里去看大班章』第一篇:新班章,老曼峨

春光正当时

广大茶友纷纷表达出

强烈的云南茶山行意愿

无奈时间、精力有限

便也只能就此轻叹一声

这小小的心愿

我们肯定是要满足的

因此,这几天

我们打算给大家实时报道一下

云南茶山和茶厂正在发生的事儿

关注润元昌时间久的茶友

想必时常听到我们提及大班章茶区

但其真正的面貌

是否与你印象中的一样?

趁着春茶季火热之时

让我们久居云南的同事

先从新班章与老曼峨村寨

带大家走进润元昌云南大班章茶区

云南作为植物王国,植被旺盛,珍稀树木资源丰富,更是被子植物茶树的发源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无以数计的野生大茶树,先民通过移植、嫁接等方式将其驯化栽培,终成能入口的茶叶。

茶树林木相间覆满庞大的山脉,茶山延绵起伏似看不到尽头,数十尺的茶树高高耸立交织重叠,像是生来就让人抬头仰望的。

这正是属于班章五寨中的两大村寨—与老班章一脉相承的新班章与拥有最古老历史的老曼峨产区。

新班章与老曼峨,地理位置十分接近,经纬度、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也很相似,促使其所出产的毛茶在外形和口感上也极其相似,想要辨认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

01新班章

新班章,又叫上班章,位于布朗山东北边,平均海拔1600多米,四面崇山峻岭,为典型的山区,道路蜿蜒曲折,过去人烟稀少,可耕种的土地少。

因此,这里的土壤、环境受污染的几乎大大减少,生态良好,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作为哈尼族的居住地,新班章村居住着96户441人,拥有古茶园面积1380亩,底蕴深厚。

这个与老班章一脉相承、同气连枝的村寨,历史悠久,距老班章仅7公里山路,与老班章拥有多处相似点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茶树粗大古老,与森林伴生,大叶种茶叶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

却因为“新班章”名字让许多刚入茶门的小伙伴认为是新建的寨子,生长地大多是台地茶,平白受了冤屈,可喜的是,随着爱茶人对茶叶、茶区愈加强烈的求知欲,相信未来将会有大批的人欣赏新班章茶。

02老曼峨

苦茶系的老曼峨茶园里,生长着众多古茶树,粗大树干、分支盘旋交错,似乎可以想象它在千百年的风云巨变中里经过了怎样的顽强斗争。

这个隐藏在偏僻的中缅边境的大山皱褶之中的老寨,常年云雾缭绕,长久地润泽着茶树鲜叶。作为整个勐海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在布朗山的影响力深远,而其浓强厚重的滋味大概让很多茶友印象深刻。

滋养出肥厚芽叶,满满果胶感。

六堡农家传统制作工艺


六堡农家传统制作工艺

六堡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粗壮,长整不碎,叶条粘结成块,间有黄花又称“金花”(即生有黄色菌类孢子);色泽黑润光泽;内质香气陈醇,汤色红浓,如琥珀色,滋味甘醇爽口;有槟榔味,香气持久,特耐冲泡,茶汤隔夜色、香、味不变。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传统工艺是以六堡毛茶为原料,其加工制作方法为杀青、揉捻、渥堆、用松柴明火烘焙。

初制工艺: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

复制工艺:过筛整形-拣梗拣片-拼堆-冷发酵-烘干-上蒸-踩篓-凉置陈化。

初制阶段:白天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新梢,晚上制作。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

杀青——六堡茶杀青锅温160℃,每锅投叶2-2.5千克,杀青机每次投叶7.5千克,下锅后先闷炒后扬炒,然后闷扬结合,嫩叶多扬少闷,老叶多闷少扬。一般杀青5-6分钟,到芽叶柔软,茶梗折而不断,叶色转为暗绿为适度。

揉捻——摊凉后进行揉捻,有手揉和机揉两种,手揉一次可揉l~1.5千克,机揉依揉捻机的大小而定。

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损为辅,叶破损率在40%即可,揉时加压要适度,其过程大体如下:轻揉-轻压-稍重压-轻压-轻揉,揉后解块。一般1-2级茶揉40分钟,3级以下的茶揉45-50分钟。

沤堆——揉好之后,进行沤堆,即将揉好的茶坯放入箩内或堆放在竹笪上进行沤堆发酵。这是决定六堡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

堆高3-5厘米,每箩装湿茶坯15千克左右,堆沤时间在15小时以上,茶堆温度一般在40℃左右为宜。如温度高过50℃,则会烧堆,因此在沤堆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热。沤堆时温度低,即用60℃左右的火温将茶坯烘至五至六成干再沤堆。

复揉——经过沤堆发酵之后,茶条会轻散一些,因此要进行复揉5-6分钟。

干燥——烘干也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传统的方法是用烘笼,摊叶3.3厘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温80-90℃,每隔5-6分钟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干下焙摊凉半小时,即进行打足火,足火温度50-60℃,摊叶厚度6.6厘米,烘2-3小时,茶梗一折即断即可。

精制阶段:先进行冷发酵,将毛茶增湿,含水量达12%。堆沤7-10天,当茶叶水份干到10%左右,即上蒸半小时,至叶全软为度,叶含水达到15%-16%。通过沤堆的湿热作用,进一步促使茶叶内含物的变化。由于茶多酚非酶性氧化作用,继续使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增加,使其色、香、味加厚,达到六堡茶的特有品质风格。

六堡茶的品质要陈,凉置陈化,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欠缺。一般以篓装堆,贮于阴凉的泥土库房,至形成六堡茶的特殊风格后运销。因此,复蒸加工后的成品六堡茶,必须经散发水分,降低叶温后,踩篓堆放在阴凉湿润的地方进行陈化,使汤色变得更红浓,滋味有清凉爽口感,且产生陈味,形成六堡茶红、浓、陈、醇的品质特点。

六堡茶:北回归线上的黄金叶


六堡茶:北回归线上的黄金叶

六堡茶,属黑茶类,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历史上除苍梧县外,贺县、横县、岑溪、玉林、昭平、临桂、兴安等县都有一定量的生产。因主产于中国广西梧州六堡镇而得名。

六堡茶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等工艺制成,分特级和一至四级,可在适宜的环境下长期陈放。饮用六堡茶时,把六堡茶放在瓦锅中,加入山泉水,明火煮沸后,稍置放,待微温饮用,倍感味甘醇香,有提抻、益脾消滞、生津解暑的功效,若加适量冬蜜搅匀饮之,可治痢疾。储存五年以上的陈六堡茶,可治小儿惊风等症。六堡茶冲泡后隔夜滋味不变,汤色不浊,喝时清凉祛暑。

六堡茶的产地范围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所辖行政区域。六堡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六堡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指定。

六堡茶树品种

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梧州市行政辖区)采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叶种及其分离、选育出来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

六堡茶为灌木型中叶种,树势开展。分枝密,从芽色分有四种。即青苗茶占60%,紫芽茶占20%,大白叶茶占5%,米碎茶占15%。以青苗茶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

六堡茶树,多为有性系品种(现有部分开始采用扦插技术--无性繁殖)。原产广西苍梧六堡乡,后发展到广西20余县。我市邻近的贺州等地也有分布。树姿开放,分枝密。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或微隆,叶身平,叶质中。芽叶淡绿色,稀紫色,毛少,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百芽重46.0克,在3月中旬萌芽,4月初开采,属早芽种,萌芽终止期在10月中旬锯齿粗、深而稀,叶身平展稍内卷,叶质中,叶端钝尖;侧脉6—9对。花冠直径3.9厘米,花瓣6~8瓣,子房多毛,花柱3裂。果径1.5~3.4厘米,种子黑褐色,种径1.0~1.5厘米。产量中,抗寒性,抗旱性较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0%,茶多酚32.4%,咖啡碱4.4%,儿茶素总量14.4%。适制“六堡茶”,香味纯爽。适宜在广西六堡茶区种植。

走进六堡镇和六堡茶

六堡茶历史--茶船古道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个名茶之一。传统六堡茶是箩装紧压茶,以六堡镇的恭州村茶和黑石村茶品质最佳。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茶船古道”之名因此而来

截一段陈椽教授《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的一文字,这段文字中的两个观点,足以抛砖引玉:

六堡茶树的生长环境分析

六堡茶的口感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祛湿调肠胃的功效之所以历来得到肯定,除了“工艺是关键”之外,还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原料是基础”。

梧州地处低纬,北回归线贯穿梧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太阳辐射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一年四季,水热同步,冬干春湿、夏长冬短,季节分界不明显,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9.3-21.4℃之间,昼夜温差不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海拔高度为114米,茶产区茶山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或以下。

六堡镇及周边地区为喀斯特峰林往谷地的过渡地带,砂页岩风化而成的粗骨土分布广泛,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黄棕壤等,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6.5之间。

这种地理环境,对六堡茶树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高低,与树种、地理气候环境、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系;咖啡碱的含量则与茶树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我们先看看茶叶中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基本含量的常识。

茶多酚

茶多酚是影响茶汤口感浓厚度、刺激性、收敛性、苦涩与回甘,有保健功效的一类重要物质的总称。

就茶多酚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味道:茶多酚少,口感淡、刺激感弱,不苦且没有回甘;茶多酚多,口感浓,刺激感强,苦涩且有回甘;

2.树种:大叶种的含量比小叶种相对要多;

3.温度和光照: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光线越强的地方,所种的茶含茶多酚较多。南方茶产区种的茶所含的茶多酚比北方茶产区种的茶相对要多;

4.海拔:一般来说,海拔500米以上,随着海拔的增高,茶多酚的含量会降低,反之,随着海拔降低,茶多酚的含量会升高;

5.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小的地区所种的茶的含量比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所种的茶较多。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茶多酚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29.1%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27.4%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24.8%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16.2%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22.6%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33.8%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32.4%

氨基酸

氨基酸茶叶中含有约1%~4%。我们讨论茶叶的氨基酸,最主要研究的就是茶氨酸。天然的氨基酸在茶树生长中慢慢累积,在制茶过程中被巧妙地“利用”,使茶汤口感表现出鲜、爽、甜,如果具有刺激味的茶多酚的含量也恰到好处,那么,茶的口感就能表现出醇爽的特点。

就氨基酸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味道:如果茶叶当中氨基酸含量较高,口感就会表现出鲜、爽、甜;

2.树种:小叶种的含量比大叶种多,而小叶种的细嫩部位含量比粗老部位多;

3.温度和光照:北方的茶生长纬度高,气温相对低,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多,而南方的茶生长纬度低,气温相对高,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相对也低;

4.海拔:在同一纬度,高海拔地区所产的茶的含量比低海拔的高;

5.工艺比较:不发酵茶工艺可最大限度保留鲜叶原有氨基酸,后发酵控制良好的黑茶工艺可在后发酵过程合成大量氨基酸(主要通过酶促作用和微生物作用)。

《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氨基酸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2.9%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3.5%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3.3%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4.3%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2.9%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1.7%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3.0%

咖啡碱

咖啡碱是形成茶汤爽口感觉的重要物质,其含量与茶树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咖啡碱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茶树新稍:茶树新稍,越嫩的部位,含咖啡碱越多,反之越老的原料,含咖啡碱越少;

2.树种:大叶种类含咖啡碱普遍比中小叶种要多;

3.温度和光照:夏季气温较高,茶树生长最旺盛,夏茶所含咖啡碱最高。

4.工艺作用:黑茶类的发酵工艺,特别是古法六堡茶“罨”、“蒸”、“焗”工艺,咖啡碱能与儿茶素、茶黄素形成络合物,从而提供了一定刺激性而又较为协调的爽口感,咖啡碱随着转化而减少。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氨基酸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3.7%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4.0%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4.2%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3.4%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4.1%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4.1%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4.4%

梧州所处的桂东地区,5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较少,海拔相对较低。同时,六堡又处于独特的温凉气候山区地带,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有利于茶叶中茶多酚的形成。特别夏天,六堡茶树长得快,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多。茶多酚在后期的制作工艺和陈化中转变成了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三大物质,咖啡碱能与儿茶素,茶黄素形成络合物,从而提供了一定刺激性而又较为协调的爽口感。

对于氨基酸而言,六堡茶中的氨基酸是不是含量会少呢?古代的制茶匠人们一早发现了“缺憾”,他们找到了一个来弥补的“秘诀”——通过“罨”、“蒸”、“焗”等发酵工艺。如此,凭借着六堡茶鲜叶内质丰富,在经过反复罨堆、蒸焗(酶促作用)发酵和后期陈化(微生物的参与),大量的氨基酸得以生成。

六堡茶的岩韵

六堡茶之所以有“岩韵”,从其生长环境即可得到解答。六堡茶产区处在喀斯特地貌与丘陵平坡的过渡地带,随处可见风化期的岩石山壁。六堡茶树耐旱性强,在石缝中虽生长缓慢,但,一方面有利于茶多酚及其他内含物的形成,另一方面,独特的岩韵风味就变得得天独厚了。

六堡茶的显著祛湿功效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自古南方多瘴气,在六堡产区,茶树与祛湿清热解毒的野生中草药共荣共生;自古,茶在岭南一带被老百姓当做日常祛湿的保健药品。在今日,梧州的大街小巷,仍有凉茶铺,售卖各种养生凉茶。

六堡茶,能成为风靡一时的名茶,

绝非偶然!

天时、地利、人和,必让其永久不衰!

按工艺分类

六堡茶的工艺发展在不断地改进与革新中。这使得六堡茶的加工方法从古至今有了很大的差别,在六堡当地,既有按照最原始的方式制作的六堡茶,也有采用新工艺制作的六堡茶。这些茶叶虽都叫六堡茶,但无论加工工艺、成品品质、消费者认同或风味特色上来讲,都有很大差别。所以从工艺角度上来分,可以将六堡茶分为古法六堡茶(传统工艺六堡茶或农家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厂家茶)。

古法六堡茶的茶品很多,当地人将茶树的所有部分都用来做茶,除茶叶外,能做茶的还有花蕾、茶花、茶果、茶果壳,甚至茶宝(茶虫屎)等。一直以来,当地茶农都将上好的茶叶拿去卖,换些生活用品,而自己则喝些粗茶,如上述的茶花、茶果等。茶宝则主要用来入药。

古法六堡茶分类

古法六堡茶按采摘时令,又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春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

传承至今的古法六堡茶的分类一般有:

茶谷:指采用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春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的嫩芽部分制作的六堡茶。

中茶:指春末、夏、初秋采制的中等嫩度的茶。

老茶婆:指茶农采摘的当年或隔年的老茶叶,捞水杀青存放自饮的茶叶,因口感独特,自成一品,并流传开来。

二白茶:避开茶谷的采摘时间,待茶芽长高后,将茶芽、中叶、粗老叶一起摘下,也不反复揉捻,直接成茶,其茶是粗叶、嫩芽混在一起,看起来有黑有白,故称作二白茶,也算是一种粗茶。

现代工艺六堡茶的分类方法

20世纪60年代初,六堡公社成立了六堡茶厂,既收购鲜叶,又收购毛茶进行精加工,按照国家规定,将六堡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并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基本评价标准遵循红、浓、醇、陈的特点。感官特色为:外形条索紧结,色泽黑褐,有光泽,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纯陈,滋味浓醇甘爽,显槟榔香味,叶底红褐或黑褐色。

除此之外,六堡茶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有按茶树的类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等;按芽头的颜色,可分为紫红色、红色、黄色、绿色等;也可按陈放时间来分,按陈放仓的温湿度来分,等等。总之,每种分类方法都是为了方便区分茶叶的品质与口感。但也并不一定严格套用。

六堡茶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黑茶类风靡全国、行销海外,六堡茶除具有常规茶产品所具有的普遍功效外,还拥有专属功效—祛湿、降血脂、瘦身功效。独特槟榔香与“红、浓、陈、醇四大特性决定其市场口碑,以其良好的保健功效,独特的风味品质受到了众多爱茶人士的推崇是个人品茗及收藏增值的佳品。在自治区及梧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六堡茶产业被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已经步入发展的轨道,六堡茶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六堡茶、六堡茶旅游点双双入选“梧州市十佳美食美景”,广西黑茶瑰宝六堡茶正迎来春天。

“农家六堡”成新宠 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得到喜爱


“农家六堡”成新宠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得到喜爱

说到农家六堡茶的由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

据笔者的考据研究,六堡茶的工艺发展分多个阶段,从六堡茶乡开始有零散茶树种植到唐宋为肇始阶段;唐宋始至明清这个阶段,可以称作为六堡茶的初级生产阶段。受当时整个中国茶业兴盛所影响,自宋元开始以当时流行的蒸青工艺生产蒸青绿茶,当时制作的是茶饼,继承了唐宋代制茶的基本工艺,并将工艺大多保留至清代中期。在明代开始流行散茶的时候,亦开始逐步向散茶制作过渡。至清朝嘉庆道光开始,由于产量逐步扩大,出现原始?堆做法,但未形成工艺。当时,六堡茶同时有散茶、饼茶和花卷茶(柱状的茶柱,类似湖南安化千两茶)等产品。

就在中国的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直至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六堡茶产量和出口量得到飞速发展。这个阶段直至1937年,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一次大兴盛时期。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两次蒸?压箩成为标准工艺。出现用大箩筐运输,在香港或马来西亚分装的做法。这个阶段,茶的种植生产规模也达到了顶峰,茶的品种均采用六堡原种品种。

这就是我们今天六堡茶的前身。可以说,六堡茶能够成为一代名茶而扬名海外,很重要取决于这个时期六堡茶的生产和品质优秀。

1937年以后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经广州到香港再转口海外。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再发展到后来的梧州茶厂改进工艺,生产现代渥堆发酵工艺的六堡茶,出口的六堡茶也逐步变为现代工艺的产品。传统工艺做法的六堡茶在1976年至1979年5月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之后,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进行精制生产。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几经起落,在土改之后获得一大发展,不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迅速衰落。之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再起再落,原有的生产工艺也缺乏承继,茶树种植也零零落落了。

不过,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六堡人也一直有把六堡茶当药用,以防不时之需的习惯,因此一直都有小规模的种植,很多农家也在屋前屋后,种上一些,供自己饮用和药用,一些六堡老茶多是作为药用而不是品尝而被收藏至今。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兴起,自2004年开始,六堡茶日渐受到市场的追捧,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农家六堡茶也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

农家茶叶的分类

农家六堡茶也有茶友称之为六堡农家茶。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不够准确,不利于其推广。溯其根源,建议这种继承古代制茶工艺,采用原种六堡茶所制作的六堡茶称作“古法六堡茶”更为适合,让人一目了然,其作为现代六堡茶在历史上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应予肯定,也应作为六堡茶中的一个传统品种、特色品种,得到重视、开发和宣传。六堡农家茶除了应该规范名称之外,其选用品种、卫生监管、制茶工艺等都应该予以规范,以利于这个特色品种的培育和发展。

古法六堡茶(农家六堡茶)的品种很丰富,有茶谷(即茶芽)、中茶、老茶婆等,其他的茶的各个部分也得到充分利用,如茶花蕾、茶果、茶宝(茶虫屎)等,按采摘时令划分,又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春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六堡原种茶在当地种植量不多,农家一般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拿去卖,换点生活用品。而茶农自己多是喝些粗茶,如老茶婆、二白茶、茶果等。

茶谷和中茶都是古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从前是茶商到乡村里面收茶,在六堡茶的采收季节,也有茶农往往直接拿到市场上交易,这种六堡茶由茶农自己采摘制作,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干”的古老传统工艺流程,制出茶成品;在秋季霜降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也有采用蒸汽杀青),阴干后,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老茶俗称“老茶婆”,是六堡茶特有的特色品种。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农家古法所制工艺就是其“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在历史上曾经普遍采用过的古老工艺,精制工艺是后来逐步形成的。

传统茶文化有待传承

古法六堡茶的种类多,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饮方式。

古法六堡茶里面的茶果,因其不容易“出味”,也是多采用煮饮的方式,别具一番风味。茶花则更多为女士所喜爱,冲泡简单,更有人用之泡酒,确实别出心裁。六堡传统更有将茶用于美食之中,是为茶宴,也堪称是六堡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六堡镇各个茶区,当地人至今仍保留着煮茶的习俗。茶选用的是老茶婆或中茶,而茶壶则有专门用于煮茶的陶制“茶急”,喝茶的是用瓷碗和大的瓷杯,不过到了现代多是直接用玻璃杯喝了。据当地老茶人介绍,现在六堡人敬神的时候,还必须采用这种煮茶的方式,而且流传下来有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序。围坐茶桌,煮茶喝茶也固有一套规矩,茶娘居中,茶杯摆成一圈。茶急洗涤干净,把茶放入冲洗干净,放在风炉上煮,等到水将开时,轻刮去浮沫。此时,茶香满室,余香袅袅。第一杯茶,须先敬神,专门有个杯子,是不喝的。接着,先敬座位中老人长者,长幼有序,递茶者须双手为敬,接茶者也要双手接茶,并致谢为礼。这套古老的茶艺体现了六堡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出敬老爱老、和谐互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茶艺茶文化也逐渐失传,到了现在,问起六堡的年轻人,这些煮茶敬茶的礼节大多都不知道了,颇为可惜。许多六堡茶的历史掌故包括六堡茶中著名的品种,如清同治版《苍梧县志》里面记载的“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产长行虾斗?者,名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中提到的虾斗茶,其实是六堡里面的一代名茶,更有着一段传奇的掌故和辉煌的历史,也几因乡里口音所误,以讹传讹,险遭埋没了;更有现在已经变身为一个老旧民居的茶亭,历百年风雨,记载着多少六堡茶的兴衰沉浮和风起云涌。这些与古法六堡茶一同传承下来的,除了其古老的制作工艺,还有其深厚的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历代相传的煮茶茶艺,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

农家粗茶也是宝

据查阅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茶医学研究》,该书是2005年11月出版的,关于茶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该书介绍了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医学研究成果,其中提到关于茶多糖的最新研究成果。原来,一些粗老的农家茶,如中茶、老茶婆这些,往往含茶多糖更多。书中论述:“六级的粗老茶中茶多糖的含量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茶友们都知道,六堡农家的茶大多“粗枝大叶”,较为粗老,很多人因此觉得“端不上台面”,却往往因此“走宝”(错失好东西之意)。

资料显示,茶多糖不是单独一种化学成分,它实际上是一类复杂而且变化很大的混合物。其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茶叶多糖复合物。而茶多糖的药理功能有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凝血及血栓、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和保护心血管等功效,其药理药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及日本民间常常用泡饮老茶来治疗糖尿病的“民间秘方”,说道“茶叶愈粗老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越好,有效率可高达70%,日本高山大学研究系深田经长达3年的反复试验,提出了用冷开水泡茶治疗糖尿病的做法。”资料显示,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故粗老的中低档茶中因含较多茶多糖而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这些茶因含咖啡碱等兴奋成分较少,含有大量茶多糖,可对慢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

古法六堡茶特别是当地人称之为“中茶”和“老茶婆”的,一直以来以粗老为显著特征,如何冲泡饮用也有一定的讲究,除了我们平时的几种泡饮方法,不妨试试加盖闷泡,时间可以适当长些。

古老的六堡茶是先辈们留给了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如何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将古老的六堡茶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好,更好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是历史赋予六堡茶业界人士的使命和责任。

【三个春天的等待】中茶六堡 春蕊绽放


【三个春天的等待】中茶六堡春蕊绽放

“春风过后发茶香,放笔横卧梦蝶床。”茶与春天总有着不解之缘,在追逐新茶的季节里,是否想过经历过窖藏的六堡茶中,其实也能品出春日滋味?世人提到六堡茶,首先所想到的总是“红、浓、陈、醇”,但每一款六堡茶,在具有共性同时亦有其独立个性与风格,鲜爽、柔滑、猛烈、纯净、丰厚……甚至让人在齿颊留芳中,感受到春意的清新典雅,中茶六堡茶新发的这一支“春蕊”,便是如此的一款茶。

上等春茶原料雨前初见,惜茶如金。经历了2011的冬,赶在2012的春雨来临前采下茶菁……茶树经过了冬季的休养生息,茶芽肥硕,叶质柔软,营养物质丰富,芳香物质和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丰富,而苦涩度较低,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六堡茶传统分类分为细茶、元度、粗茶、行茶等。元度,亦称原度,原指较为上乘品质的春茶。原度六堡茶一直被视作等级较高的六堡茶,条索紧结,乌润;造就了陈香木香显著、汤色栗红等品质,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中茶六堡茶人精选了2012年广西优质产区原度级别上等春茶为原料,倾力将其加工精制为六堡茶,深得传统制茶工艺的精髓。

三年天然窖藏既是春茶,更是陈年窖藏六堡茶——“春蕊”精选优质春茶原料,采用了黑茶六堡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又经过渥堆发酵和窖藏陈化。春茶由于营养物质丰富,故而叶肉肥厚,为后期转化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陈窖中藏下一瓯春,三年陈化守望,期盼中六堡茶滋味一点一滴越发醇厚,香气一丝一缕愈加陈纯。中茶六堡茶人匠心独运,完美结合春茶丰富内涵与严格天然窖藏陈化工艺,融合二者于一身,“春蕊”品质自然不凡。

三个春天的等待经历了三个春天的等待,圆润周整的“春蕊”茶饼终于登场亮相。揭去包装,色泽黑褐油润的饼面上显露着金毫,撬取些许,用热水来激发,三年春天在盖中绽放成红浓明亮的茶汤。倾倒入杯,轻轻啜饮,浓醇爽滑的滋味在味蕾上铺开,饱满细腻绕在舌面,舌甜喉润,感受到陈香纯正绵长带槟榔香,平和沉稳不飘扬。悠长的余韵包围了每一位品饮“春蕊”的人,甜醇持久似春雨润物细无声,闻香徐徐袭人,如花蕊吐芳隐无形,春意绽放在三年陈的六堡茶中。

吴燕:梧州六堡茶香里的“铁娘子”


吴燕:梧州六堡茶香里的“铁娘子”

她们自信聪慧、积极创新、敢为人先,一面有女性的温柔细腻,一面不乏男性的果敢与大气。在梧州的民营企业家中,这样一道风景线已越发亮丽——梧州市工商联的女企业家们。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女企业家行列中,不仅仅是原来那些来自于零售和化妆品等拥有大批女性顾客的行业,而是在更广泛的商业领域留下了她们的倩影。或许她们已经身处高位,也可能是才崭露头角,实际上各行各业里,都可以觅到她们营运企业、规划策略的芳踪。

本报今起推出梧州优秀女企业家系列专访,讲述她们的创业故事和管理经验。希望读者们能从这些女企业家的“创业经”中收获一份坚持的力量、一股逆流而上的勇气。

无论是对包装材料的选用,还是对外观的设计,吴燕(左一)都希望做到尽善尽美。记者杨珊/摄

六堡茶的由来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为了帮助苍梧贫苦的老百姓,龙母在黑石山下播撒了一批茶树种子。在甜美清泉的滋润下,种子很快长成一棵棵叶绿芽美的茶树,哺育了一方百姓。

梧州市天誉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是六堡茶的受益者,更是六堡茶的传承人。“这是上天赐予的珍贵财富,我们只有用心打造、尽心呵护,才能问心无愧,担负起传承的责任。”

从“爱茶人”到“种茶者”

吴燕与茶之间,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在六堡茶产业还没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时,吴燕就已经是个“茶迷”。“身边人都知道我的爱好是喝茶,以前专挑铁观音和乌龙茶喝。”

改革开放后,许多年轻人开始奔往珠三角“淘金”,这让当时身为教师的吴燕心动了。“我试着询问家人的意见,没有一个人是不反对的。”那时,教师是一个公认的好职业,不仅受人尊重,福利待遇也很不错。

“但教学工作日复一日,少了些挑战,所以我还是想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吴燕毅然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从低做起。正是由于这段工作经历,为吴燕日后创建茶业品牌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1年,一些对茶业研究颇深的朋友找到吴燕,向她提议可以往六堡茶行业发展。对家乡的眷恋和茶叶的喜爱,让吴燕决定要在茶叶行业中大展拳脚一番。很快,梧州市天誉茶叶有限公司成立起来了。而此时的吴燕,还没来得及考虑生意倘若失败带来的后果。

“我总觉得人不要什么都向钱看,今天经营茶叶生意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用心地打拼,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品茶容易种茶难。或许吴燕对喝茶饶有见解,但在茶叶经营行业,她算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有过外企工作经历的吴燕深知,摒弃“同行相轻”的旧观念,勇敢“走出去”交流才是突破口。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详细了解了许多龙头企业的发展史。茶叶文化内涵丰富,这也让我有了思绪,以茶文化为载体,走质量把关的路子,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从“带头人”到“好妈妈”

对于女性企业家来说,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是个考验。吴燕也坦言,一个成功的女性不仅要在工作上发挥出色,还要在家庭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在工作中,吴燕发现,目前茶叶发酵大多依靠传统工艺,比较落后。因此,吴燕把目光转向了技改。不久,天誉茶叶自行发明了全自动智能发酵装置、塔式连续震动蒸茶装置,让茶叶发酵的时间缩短一倍。此外,这两项发明还荣获了国家发明专利。

“别看茶店到处都是,其实六堡茶产业还没发展成熟,就像一个婴儿一样,需要多方面的呵护。”目前,梧州市种植六堡茶的企业有几十家,茶叶的检验标准成为吴燕最关心的话题。

“许多小企业都追求短、平、快,也就是希望尽快获得收益,因此很容易忽略茶叶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的问题。”吴燕说,为了保证茶叶质量,她们在种植、采摘、制茶和包装方面都严格把关,图的就是长远发展。“一些小企业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那么龙头企业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茶叶的检验标准和程序更应该尽快完善。”

吴燕的魄力在工作中体现无遗,一些员工反映,吴燕在工作中要求严格,许多事都亲力亲为。然而,吴燕身上也具备女性独有的细心与柔情,茶叶的包装设计、企业大厅的装饰装修……都经过吴燕的精心挑选。同时,在对外宣传六堡茶遇阻时,吴燕也会耐心向客商推荐和解释。

尽管工作繁忙,但吴燕总能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我从未缺席过孩子的成长岁月。”吴燕笑言。此外,吴燕也通过各种捐助活动投身公益。每年,天誉茶叶都会拨出专项资金用来资助贫困学子、建设校园等。

吴燕的目标,是让六堡茶走出国门,誉满全球。“当前,六堡茶行业正在经历洗牌阶段,但我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农家茶:春天里的回归与启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