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白茶十年】

十年六堡颠覆性口感

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给了茶客们更多尝试的机会,日复一日各地香茗的滋养带来更多对口感的追求,因此茶商面对现代茶友不断改变的口味,也是颇费一番心机。比如尊雅茗茶十年六堡,运用传统工艺制作,却在原料上别出心裁,使用凌云白毫制成的这款六堡茶,经过十年干仓陈化后,为茶客的口腔带来了一种颠覆的滋味。如果你喜欢六堡茶的同时又喜欢一种清新自然的滋味,也许这款茶便能满足您口味的需求,成为您心头新喜好。

藏家:广西南宁尊茗茶叶有限公司

藏品:尊雅茗茶十年六堡

收藏品鉴:盖碗中投入些许干茶,沸腾的水缓缓注入,洗茶润茶……第一道出来的茶汤红亮剔透,艳丽得如同经年的红酒,骄傲地彰显着这款茶品的年份。持杯轻轻啜饮,茶汤入口瞬间便感觉到顺滑,滑落之后在口腔中留下甜醇滋味。一泡接一泡的茶汤中茶的红浓与醇厚韵味提示着我们这款茶的所拥有的六堡血统。但与此同时,一种别样的清新自然的感受却也席卷着我们的味蕾,让人联想想起制作它的原料——凌云白毫本身所带的自然花香。

收藏理由:

1.原料等级高,嫩度好金毫显现。

2.融合了六堡和普洱的特点,风味与众不同。

3.陈化年限长,从2005年起至今已有十年。

4.干仓存放,干茶黑褐有光泽,叶底油亮富有弹性,活力十足,茶汤红亮剔透。

5.茶叶符合欧盟食品卫生标准,是一款达到欧盟卫生标准的黑茶;生产商广西南宁尊茗茶叶有限公司经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卫生安全有保障。

延伸阅读

【行业十年】吴平:六堡茶标准化进展概述


【行业十年】吴平:六堡茶标准化进展概述

摘要:目的:对2003年以来梧州市六堡茶标准化进展进行总结,为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探索道路。

方法:通过六堡茶行业性标准体系建设、企业标准建设、实施标准的作用、实施标准存在的不足及标准的创新发展进行疏理归纳。

结果:2003年以来,从无文字标准变为行业标准形成体系,企业标准适应产品创新要求,确保六堡茶产品的质量安全。

结论:六堡茶产业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六堡茶标准化的推动作用尤其显著。

关键词六堡茶;产业;发展;标准化;进展

中图分类号:TS207.2;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2003年以来,随着六堡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进程的开展并最终获得保护,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至2016年底,产量达12000t、产值12.8亿元,创下了六堡茶有记载以来发展的最高峰,其发展历程值得探讨和总结。

二、标准体系建设

1.行业性标准化建设

六堡茶一直以来是以出口为主的茶叶,在以往的出口贸易活动中,由于出口外贸经营公司在2003年以前没有形成文字的产品标准,在对外贸易洽谈中,外贸公司的业务人员一般拿着经外贸公司制成的标准茶号样品到广州交易会上与客商洽谈,国外客商看中了那一个标准茶号样品就签订合同订购该样品所代表的货物,这称为凭样品成交。

在货物出口时,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也以成交的标准茶号样品作为评判标准,只有货物与成交的标准茶号样品相当或高于成交样品,则才会判定为合格并且放行出口。2002年,为了顺利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而制定的GXCIQ88--2003《六堡茶》标准,是六堡茶行业性的第一个标准,也是出口标准,该标准首次提出了六堡茶、六堡香等术语及其定义。

此后,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相继制定7个六堡茶省级地方标准、4个市级地方标准、1个国家标准。这些标准覆盖了茶树种植、六堡茶加工、六堡茶产品检验等环节,并且根据相关政策变化及产业发展进行了适时改版完善,或者制定新标准替代原有标准,其相互衔接形成动态的标准化体系,促进了六堡茶产业的规范化发展。详见图1。

图1六堡茶现行有效的行业性标准及其适用范围示意图

图22003年以来六堡茶有效的标准数与六堡茶生产企业数、总产量的关系

由上可见,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催生了行业性标准的产生,行业性标准的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其影响是相互促进的。

2.研究机构参与标准化建设

随着六堡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梧州市的六堡茶研究机构应运而生,2011年1月成立了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2013年1月成立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3年8月成立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1月13日成立中国广西六堡茶研究院,2017年7月18日成立梧州六堡茶研究会。

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25名委员,其中23名是由梧州本地的政府主要监管部门技术人员、六堡茶主要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该委员会随即组织技术力量着手修订DB45/T435—2007、DB45/T479—2008两个广西地方标准,并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

2014年11月26日,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DB45/T435—2014《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DB45/T479--2014《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DB45/T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等三个广西地方标准,这三个标准相互匹配协调,形成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体系框架。

在2014年至2015年,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组织科研人员参加了《六堡茶加工与感官审评术语》广西地方标准及《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国家标准的制定。

目前,正在已经获得立项的广西省级地方标准有《六堡茶冲泡及饮用方法》、《六堡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六堡茶感官审评方法》、《六堡茶茶园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规程》、《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规范》等5个标准,目前正在制定中。

上述研究机构的成立和运作,实现了梧州六堡茶技术力量的整合,有力促进了六堡茶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3.生产企业的标准化建设

梧州茶厂曾于1995年4月10日发布首个六堡茶企业标准Q/WC003-1995《六堡茶》,2001年3月26日发布了改版后的Q/WC003-2001《六堡茶》标准;茂圣公司先后制定有企业标准Q/MSCY01-2005《六堡茶》、Q/MSCY01-2008《六堡茶》;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中茶公司前身)制定有Q/CYJCK01-2006《六堡茶》。

随着DB45/T581地方标准于2009年6月30日的实施,所有六堡茶生产企业依法规规定放弃了企业标准的执行改为执行统一的广西地方标准。

至2016年底,获得生产许可证(QS/SC)的六堡茶生产企业多达50家,其中梧州茶厂、中茶公司、茂圣公司、天誉公司、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苍梧六堡茶公司)、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芊河公司)、广西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泰公司)等龙头企业无论在生产的历史、规模、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无疑更加具有领先的实力,因而其技术人员成为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员,并且积极参与了相关六堡茶标准的制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这几家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六堡茶相关地方标准的起草、讨论、确认标准送审稿和报批稿,并参与了这些标准审定会的答辨;其中前三家龙头企业还参与了六堡茶国家标准的起草。

(2)认真贯彻六堡茶行业性标准并获得多种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

(3)部分龙头企业在六堡茶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新产品,随着新产品研制的成功,及时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实现规模生产,如茂圣公司制定有Q/MSCY0001S-2013《金花六堡茶》、Q/MSCY0002S-2013《六堡茶珍》、Q/MSCY0003S-2016《六堡珍姜茶》、Q/MSCY0005S-2016《茂圣调味茶》(含陈皮六堡茶、柠檬六堡茶、菊花六堡茶、甘草六堡茶、金银花六堡茶、桂花六堡茶、茉莉花六堡茶、姜味六堡茶、枸杞六堡茶、薄荷六堡茶、茂圣花茶、玫瑰六堡茶)等企业标准,中茶公司制定有Q/WZZC0001S-2014《窨制花茶》(含桂花六堡茶、茉莉花六堡茶)、Q/WZZC0002S-2016《调味茶制品》(含陈皮六堡茶(六桔茶)、柠檬六堡茶、菊花六堡茶、桂花六堡茶、玫瑰茶六堡茶、荷叶六堡茶、山楂六堡茶、金银花六堡茶、姜味六堡茶、枸杞六堡茶、甘草六堡茶、罗汉果六堡茶、薄荷六堡茶、茶树花六堡茶)等企业标准。

由上可见,六堡茶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成功研发催生了多样化的企业标准,而企业标准的实施又反过来保证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其影响也是相互促进的。

4.实施六堡茶标准的作用

六堡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的实施,有效地打击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为梧州的六堡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实施标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促使生产企业积极地在梧州辖区范围内建立茶叶原料基地或采购梧州本地原料;

二是促使企业树立起按标准规定生产的意识和观念,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标准要求;

三是促进生产企业在洞窖贮藏条件、产品微生物检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提高;

四是促使企业提高生产过程自检自控的能力;

五是促进企业及全行业提升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一言敝之,标准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六堡茶这个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创新标准获政府奖励

作为创新成果的集成,有13个六堡茶项目成果先后获得市级和省级政府的奖励,如《DB45/T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梧州检验检疫局等,2015年)获得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标准的实施提升了六堡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了六堡茶产品的竞争力。

三、结论

以上事实和数据表明:2003年以来,梧州市六堡茶行业性标准,从无文字标准发展到标准形成体系,企业标准适应产品创新要求,而六堡茶的行业性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则促进了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六堡茶标准化对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讨论

标准作为科技成果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规范秩序、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促进和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六堡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经验积累等方面越加深入,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其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全行业应加大现有六堡茶标准在广度、深度方面的贯彻力度。

(2)少数企业新创制产品(如金花六堡茶、柑桔六堡茶等)并制定有企业标准,若有较多企业跟随生产同样产品,则应当适时制定该新产品的行业性标准。

(3)及时将专利技术成果融入到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强化标准话语权,提高竞争力。

(4)鉴于国务院已经发布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旨在建立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面对这一潮流和机遇,六堡茶生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要勇于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争取成为本领域标准的领跑者。

普洱茶海外十年


普洱茶海外十年

一、海外吹来普洱风

普洱茶长期以来是一个奇怪的茶类,云南人生产了普洱茶,却几乎没有多少人喝它,绝大部分出口给港台人喝,这就造成了普洱茶产于大陆、藏在香港、兴在台湾的尴尬局面。韩国茶人姜育发在云南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云南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海外茶人怀着朝圣的心理纷纷虔诚地来到云南寻根。韩国茶人姜育发,就是朝圣队伍中的一员,1993年他首次来到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却惊讶地发现,当地人对普洱茶完全缺乏认识。2000年,姜先生在昆明街头流下了泪水,因为他在街上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昆明98%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剩下的2%也只听说过,作为一位研究普洱茶的学者,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事实上,港台长期以来作为普洱茶运动的策源地,向海外不断扩张,引发了日本、法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地此起彼伏的普洱茶热。普洱茶在海外局部地区热了数十年后才最终于2000年以后,以出口转内销的独特方式点燃了大陆普洱茶的热潮。

因此,长期以来,普洱茶的历史无疑是一部海外力量在推动的历史,大陆仅仅作为普洱茶的生产基地而存在。1993年在思茅举行的首届中国普洱茶节上,海外茶人首次受邀参加茶节以及国际普洱茶研讨会,这是海外普洱茶文化反哺大陆的开始。海外茶人真正为大陆茶界所熟知,还得等到十年以后。2002年在西双版纳举行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普洱茶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统一概念的地步,以结束两岸三地以及海外其他地区对普洱茶概念的分歧,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对云南普洱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统一了普洱茶的概念。这为普洱茶的第一个标准——2003年制定的普洱茶地方标准奠定了基础,从而结束了普洱茶的生产长期无标准可依,被迫借用黑茶与绿茶的标准的尴尬历史。此后,越来越多的海外茶人参与了蓬勃发展的普洱茶历程。在2005年的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上首次评选了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其中法国的甘浦尔、韩国的姜育发位列其中,这是大陆茶界对他们在普洱茶推广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并通过现代传媒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们的事迹。之后,随着越来越的媒体关注起普洱茶来,海外普洱茶界浮出水面,各种关于海外普洱茶的报道层出不穷,海外普洱茶由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越来越为国人所熟知。

普洱茶在海外经历了三次热潮,第一次热潮是七八十年代普洱茶在日本的兴起,以及沱茶热销法国;第二次热潮是1998年到2001年的德国普洱茶热,并波及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第三次热潮是2005年至今的韩国、马来西亚普洱茶热,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大马仓”。云南普洱茶的出口,随着海外市场的跌宕起伏,呈现高潮与低谷的不断转换。大陆普洱茶兴起后,普洱茶的出口迎来了黄金时代,从2002年起,普洱茶的出口数量和金额逐年攀高,到了2007上半年处于顶峰,此后2007年下半年出口急转直下,到了2008年更是处于冰河期,到了2009年普洱茶的出口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增加了三成,到了2010年,普洱茶出口4578吨,金额2622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31.3%和34%。普洱茶崩盘后的数据显示,普洱茶的海外市场从09年起处在快速的恢复与增长中,令人关注的是,一向冷淡的欧美市场近年来对普洱茶表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俄罗斯、德国、波兰、美国等国家对普洱茶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云南的普洱茶企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一向的“外战”英雄——海湾茶业,其一年出口茶叶400吨。同时,在龙润与同庆号的努力下,主打海外高端市场的“国礼茶”市场也被开拓出来,08年同庆号的茶作为温家宝总理赠送来访的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的“国礼茶”,2009年4月2日“G20”峰会期间,我国送给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是产自云南的“龙润普洱•国礼茶”。此外,2010年以来,天士力也积极向日韩两国推介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使得普洱深加工产品继传统产品之后走向了世界。当然,普洱茶的海外复兴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中主要的挑战有:一是如何克服文化背景的差异来推广普洱茶;二是越来越高企的海外市场进入门槛,最主要的是海外国家的进口检验标准越来越严;三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这是当前普洱茶出口需要亟待解决的课题。

与此同时,普洱茶越来越受到诸如美国《时代周刊》、英国《金融时报》之类的世界级媒体的关注。2009年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普洱茶——中国下一个抢手货?”的文章,开篇就充满诱惑和想象力地说:法国盛产香槟,墨西哥以龙舌兰酒闻名,意大利则有帕尔马火腿和奶酪,这些地方都因其独特优质的食品享誉世界。现在,假如中国也想这样出名,那会是另一个名字——普洱。

二、普洱茶的四大海外高地

日本:战后日本经济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三高”之类的富贵病,这样一来以减肥、降血脂效果著称的普洱茶就找到了市场,许多日本人称云南普洱茶为“快瘦茶”“减肥茶”,形成了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普洱茶热。从1978年开始,日本茶商纷纷到广交会上疯狂抢购普洱茶,或者通过香港进口普洱茶,到了1980年普洱茶出口日本达到了千吨以上。在疯狂的市场需求下,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纷纷用中小叶种生产所谓的炒青、烘青“普洱茶”,大肆出口日本。在假冒普洱茶的冲击下,许多日本人喝了“普洱茶”后并没有起到减肥、降血脂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健康,于是纷纷对普洱茶提出质疑,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了对普洱茶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导致普洱茶于80年代后期在日本的衰落。

进入21世纪以后,大陆的普洱茶热潮也波及到了周边的日本,中日茶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起来,以海湾为代表的云南普洱茶企也在积极开拓日本市场,日本喝普洱茶的人口又逐渐多起来了,虽然还远不能跟鼎盛时期相比,但也呈现一定的复兴之象。目前,云南普洱茶每年在日本的销售量为三四百吨,其中海湾的出口占据半壁江山。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在日本的第一次兴起靠的是健康理念,那么当前第二次在日本的兴起,除了打健康牌外还可以加大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力度,从而更好地让普洱茶融入日本这个茶文化的大国。2006年5月发生了一件大益商标在香港被福建商人抢注的恶性事件,虽然大益经过多方努力成功维权,但此事给云南茶界敲响了警钟:在普洱茶的国际化进程中,长期以来云南的普洱茶企只知道埋头生产,在市场与文化话语权方面,乃至涉及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几乎毫无作为,从而给投机取巧的商人以可乘之机。鉴于此,在2006年底,云南省茶业协会宣布启动普洱茶商标的国际保卫行动,首选目标市场是日本,省茶业协会与日本商标专业机构——日本东株式会社合作,共同促进普洱茶商标在日本的保护工作。这是云南茶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觉醒与开端,2008年底普洱茶国家标准的通过,让普洱茶彻底地打上了“云南制造”的烙印,这是云南在普洱茶话语权之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国标制定以前,广东是云南之外的又一个生产基地,湖南、四川、广西、重庆等地也生产过普洱茶,在泰国、越南、老挝与缅甸一带,则盛行“边境普洱”,大量东盟国家的原料被制成普洱茶销往世界各地。就连后起的日本也趁着本国的普洱茶热,在生产“日式普洱茶”。国标的通过,国内其他地方生产普洱茶就成为了非法,这将极大地促进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当然国外的普洱茶生产还需要通过云南茶界积极启动国际维权行动来制止。

法国:法国是欧洲普洱茶热的始作俑者,也是欧洲普洱茶销售最稳定的国家,历经三十年而不衰,光下关沱茶每年就能在法国销售百吨以上。现在不少西欧国家把沱茶放在药店和百货商店的美容化妆品中出售,还成为家庭摆设中的工艺品,在法国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你要外形美吗?那就得喝沱茶”。跟日本一样,法国兴起普洱茶热也是70年代的事,一个叫甘浦尔的法国老人于70年代末期将云南沱茶引进法国。作为云南沱茶在欧洲的总代理商,甘浦尔先生对普洱茶最大的贡献为,一是将下关茶厂的“销法沱”引进欧洲,1976年他与香港天生行茶叶公司签订协议,在法国销售下关沱茶。二是其提出了在云南和法国两地同时做普洱茶药理试验的建议。昆明医学院附一院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饮用云南普洱沱茶医治高血脂症55例,与疗效好的降脂药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云南普洱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而且缓治不伤身,长期饮用无毒副作用。1986年在巴黎举行的云南沱茶研究会上,贾可托教授宣布,在克雷泰伊的莫道雨医院临床试验表明,一天喝三碗沱茶,使20名血脂含量很高的病人,在一个月后血脂下降22%,而饮同样数量的其他茶的病人,其血脂则无变化,为此,甘浦尔先生于1987年7月在巴黎王子酒家举行一次有关云南沱茶研究的报告会,邀请医学界、营养学界的权威和法国各主要报刊杂志及华侨报刊的记者参加,会上宣传了云南沱茶对人体健康的奇效。通过这些实验和报刊的宣传,过去在国际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沱茶已小有名气,很多人将沱茶作为降脂减肥的药物来饮用,或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放在美容化妆品柜和保健食品店出售。

到了21世纪,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传播到大陆,于是云南普洱茶界开始了探索普洱茶庄园模式,以期能打造像法国酒庄那样的普洱茶高端品牌,乃至奢侈品品牌,在这方面柏联集团无疑是先驱者与最坚定的践行者,2007年其高调向外界宣布柏联将依托景迈山的优质资源打造全球第一家普洱茶庄园。在借鉴外来事物方面,云南普洱茶界有两个学习的标杆,一个是以英国的立顿红茶为代表的大众快消之路,另外一个就是法国葡萄酒庄园的高端之路。由此,可见法国文化在普洱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国:德国是继日本、法国之后的第三个兴起喝普洱茶的海外地区。在1999年,一位德国科学家发布了云南普洱茶的特殊保健功效后,引起了轰动,以致在欧洲掀起云南普洱茶热。据茶人李德应撰文回忆:“1998-2001年,我从深圳回昆明,担任茶叶公司茶苑出口部经理,经历了普洱茶出口欧洲市场最辉煌的历史。普洱茶在德国销量超过千吨,一时间喝普洱茶不但成了时尚,而且成了必需品,大腹便便的欧洲人热衷上了普洱茶,他们不但喝、品,还宣传普洱茶。当时公司存有不少优质的普洱茶原料,如特级散普、84001、421、Y561、Y562、78071等茶,每天接到的传真有五六份,都是订购普洱茶的。红茶部的和煦先生每天接到的电话订单更多。最少的时候一天组织普洱散茶2-3吨,多的时候10-20吨,全部都是空运德国(汉堡、不莱梅州)、奥地利(维也纳)总共出口了450余吨(含供给其他部门的),公司总共出口1000多吨,这些普洱茶几乎是T/T预付款。茶在生产线上,茶款就已到了公司账上,这在国际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可惜的是,德国普洱茶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按照茶人邹家驹的说法是,普洱茶刚进入就进行造神式宣传,虽然最初销路很好,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神话破灭,普洱茶在德国现在连1公斤都没有。

韩国:韩国跟马来西亚一样,都是大陆普洱茶热了以后才带动起来的新兴市场,其市场特征也体现了普洱茶最近的发展趋势,与以往的日本、法国、德国等传统市场注重即时品饮与保健作用不同的是,韩国与马来西亚在强调保健作用外还非常重视普洱茶的保值、增值作用,以至于在韩国出现了“投资普洱茶收益远超股票”的论调,在马来西亚出现了热炒的“大马仓”。据韩国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韩国有饮茶习惯的人群大概有400万,约占总人口的8%,但这个数量在不断增加,近年来韩国的茶产品消费市场以每年15%的增长率逐年攀升。其中,普洱茶的消费量仅次于绿茶,广受韩国民众青睐。此外,普洱茶在降血糖、降血脂以及改善代谢综合症等方面的功效已为广大韩国消费者所接受。普洱茶在韩国的流行程度,可以用韩国烤肉在中国的流行程度来类比。据说,韩国人之所以接受普洱茶,乃是因为普洱茶跟泡菜一样都是发酵食品,发酵食品的功效在韩国早已深入人心,这样一来韩国人在接受普洱茶方面就具有了天然的优势,再加上普洱茶的增值作用,使得众多韩国人对普洱茶趋之若鹜,普洱茶也成为了高端商品,价格被不断炒高,投资普洱茶成为韩国人的一种新型理财手段。价格为数百万、数千万韩元的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生产的普洱茶,乃至近些年生产的普洱茶都受到市场的追捧。近年来,韩国人不满足于仅仅在国内代销普洱茶,纷纷来到普洱茶的源头——云南的茶山上亲自收茶。这样一来,每年的春茶上市季节,以韩国人为代表的外国人纷纷涌上名山收茶,成为了茶山一景。

韩国与中国山水相连,同属于儒教文明圈,在文化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东北亚三国——中日韩,可以说是世界茶文化的主要创建者,日本贡献了茶道,中国贡献了茶艺,韩国就贡献了茶礼。因此,在普洱茶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与韩国就走得相当亲热,韩国人不仅仅满足于销售普洱茶,还举办各种普洱茶的研讨会、交流会,还积极引进各类中国普洱茶刊物的韩国版。韩国茶人姜育发,是韩国韩瑞大学茶学系主任教授,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给学生们讲授关于普洱茶的知识,近年来进行《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文史稿》的课题研究。2005年,姜育发在他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中指出,朝鲜18世纪就有人接触普洱茶,至19世纪朝鲜还出现朝鲜人自己制作了大如巴掌,类似于普洱茶青饼的茶饼。在姜育发多年查阅考证的诸多史籍中,还记载了18世纪的中国就有普洱茶造假的情况,“当时界定普洱茶造假的标准就是云南以外的地方制作的就是假普洱茶。

马来西亚:早在1990年代末,一些台湾茶人就把普洱茶带到了马来西亚,经过数年培育,到了2005年在大马华人社区吹起了一股普洱茶旋风,直至2006—2007年达到顶峰。以此观之,大陆与马来西亚的普洱茶热,其实都是一根藤蔓上结的两个瓜,都是台湾普洱茶市场于2000年崩盘后,台湾茶商被迫突围转战造成的。2000年前后,一些台商借道香港、广东,深入云南产区,通过数年潜伏最终点燃了2003年以来的普洱茶狂潮。与此同时,台商还南下南洋,进入了中国茶叶的传统侨销市场——马来西亚。解放后,中国特种茶港销的主要是普洱茶,侨销大马的主要是广西产的六堡茶。普洱熟茶与六堡茶是近亲,工艺与口感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替代品的关系,这为港台商人南下推广普洱茶无疑奠定了优良的先天基础。加上,马来西亚的茶文化正处于蓬勃的发展期,各种茶艺馆遍地开花,成为了传播茶文化的主要阵地,拥有丰厚茶文化传承的台商的到来无疑极受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欢迎,台湾茶人一时领大马茶文化的风骚,也带动了品饮收藏普洱茶的热潮。

马来西亚真正为大陆所熟知,还是2006年以后的事,其标志性的事件无疑就是2007年“大马仓”的横空出世。普洱茶热起来后,引起了以海鸥集团为代表的财团的关注,在资本的介入下,继香港仓、广东仓之后的收藏普洱茶的第三极——“大马仓”高调诞生了。海鸥集团执行董事陈景岗称:“马来西亚得天独厚的气候特性已得到证实为最适合于收藏普洱茶,为普洱茶发酵之最佳条件,这里常年气候处于恒温恒湿,受热带雨林环绕的空气中所含的负离子系数极高,有助于加速普洱茶的发酵。把普洱茶存放于‘大马仓’中,茶叶陈化快、品质优秀,茶味自然真醇,韵足气厚。等到时机成熟、价值提升,再出口。”当地茶人普遍认为,大马可以吸收更多的茶叶来存放,届时再以优异的转化质量回销至原产地中国大陆,甚至成为香港、台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普洱茶集散中心。2007年10月9日,由马来西亚基金管理公司和马来西亚海鸥集团合作设立的全球第一支普洱茶基金在吉隆坡上市,这只规模为5000万马币,即一亿元人民币的基金,上市后即告售罄,并且有望在3年后取得50%的回报。2007年下半年大陆普洱茶已经崩盘了,马来西亚的普洱茶市场依然坚挺,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大马仓”与普洱茶投资基金,无疑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救世主——大马是普洱茶的福地,虽然大陆市场崩盘了,但普洱茶可以在马来西亚花开第二春。但后来的事实显示,马来西亚虽然是一个很不错的普洱茶市场,但毕竟普洱茶只在华人社区流行,而华人只有600万人,市场盘子太小,普洱茶的复兴寄托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市场上未免有些理想化了,因此,大陆普洱茶的复兴还得主要靠大陆人,这是08年以来的普洱茶复苏之路所证明了的。

一路有你:六大茶山感恩十年


一路有你:六大茶山感恩十年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将于2012年4月10日至12日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勐海隆重举行。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殿蓉女士将在本次庆典仪式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精辟总结公司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公司生产的各系列茶品和“六大茶山“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公司已具备了雄厚的生产实力,获得了数十次的茶叶评比大奖及多项社会荣誉,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届时出席庆典的嘉宾有勐海县政府领导、茶业界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600多名嘉宾们将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十周年生日的欢庆时刻。庆典主要内容有: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阮殿蓉董事长致辞;各级领导讲话介绍贺开古茶山资源保护开发项目的推进;宣布设立六大茶山基金,由朝阳基金和夕阳红基金组成;表彰和奖励优秀管理干部、优秀员工、一起成长的员工、优秀供应商、优秀经营商和优秀大客户;十周年庆典活动期间,公司还将举办十周年庆典文艺晚会、“六大茶山全国知名作家探秘贺开古茶山行”、泼水节庆祝活动、勐海曼谢长街宴款待参加庆典的嘉宾、新品鉴赏会等多项活动。

十年以上老白茶全是商业炒作


近日,关于白茶持续上涨的消息不胫而走。而在上个月结束的广州茶博会上中,不少业内人士也看好白茶的发展前景,看好老白茶的升值空间。但白茶市场也不乏以次充好的假货,资深茶人叶积平就表示,目前市场上鲜有6年以上的老白茶。因此,如何辨“白”也是一门学问。

白茶销量同比增三成

白茶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称。不少业内人士不仅看好老白茶的升值空间,也看好白茶未来发展的前景。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也表示,白茶的市场份额持续突破,今年白茶产量多达1.23万吨。

在此前的广州茶博会“媒眼看国茶”论坛中,《茶道生活》社长吴垠就表示,白茶之所以成为茶市新宠,白茶越陈越香,具有收藏价值;再者是白茶口感清淡,符合大众的口味选择,特别是老人和女性;最后,白茶特有的养生保健功能也契合当下消费者的诉求。

记者在芳村茶叶市场走访时,茶商张先生就表示,从今年年初开始,白茶销售额开始有显著增加,同比上升30%。

“实际上,白茶的价值长年被市场严重低估。”他还表示,因为白茶升值空间大,所以除了品饮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收藏老白茶。“‘白茶如酒,越陈越香醇’的特性让一些投资者看到了它未来升值的空间。”张先生表示,目前顶级白茶白毫银针的销售价格就从去年底的300元/斤一路飙升至近期的550元/斤。

不过,茶商吕道奎认为,白毫银针上涨过快,价格已接近顶峰,并非收藏首选。而2012年的“白牡丹”,如今的市场价格为200元/斤,未来升值空间较大,“至少可以翻一两倍”。

六年以上老白茶市场鲜有

白茶一火,市面上更是出现了各种年份的老白茶,6年的、8年的、10年的等等。记者在走访时也发现,有少数茶商更是打着8年、10年的老白茶旗号销售茶叶。如何辨别真老白茶也是茶友需要学习的功课。

资深茶人叶积平对记者表示,6年左右的老白茶在市面上不容易找到,而8年到10年的商品老白茶基本没有(茶农家自己存的除外)。

“白茶从2006年兴起至今才8年,现在市面上15年、30年的老白茶全都商业炒作的。”绿源茶业、福鼎耿宗钦在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白茶市场还存在白茶“做旧”的情况。政和瑞茗茶业总经理、“政和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余步贵表示,做旧的老白茶泡出来外形非常黑,像是普洱那种乌黑或乌褐色。

小贴士:如何辨别老白茶

“真正的老白茶,外观上比新茶偏暗,或是暗黄、灰暗,而不是红褐色或黑褐色的。”余步贵表示,冲泡后的叶底也是比较清楚的,泡出来应该是比较亮的。

叶积平建议,如果选择6年或以上老白茶要选择有口碑、品牌的茶厂,这样品质会比较有保障。

政和茶叶管理中心主任张义平则表示,带有霉味、酸臭味、馊味的老白茶一定不是好的老白茶。“真正的老茶应该是醇香浓厚,不能有杂味。有杂味的基本上就是储存不当。”

陈升号十年 铸就百年品牌


陈升号十年铸就百年品牌

11月25日,陈升号十周年庆典隆重举行,十年走来,陈升茶业先后建立了四大普洱茶原料基地,四大基地村寨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陈升茶业的发展,而陈升茶业也带动了基地及周边居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让“民族团结”之花灿烂盛开。

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公益爱心企业”称号授牌仪式。

陈升号河北运营中心组织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的机构负责人和嘉宾参加了庆典全过程,欢聚于勐海,共同见证了陈升号的辉煌;明天,让我们迎接下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十年!向十年来支持陈升茶业成长的所有人士致敬!

通过庆典活动,大家亲身体会到了企业的发展和潜力,对陈升号企业的凝聚力更强了,在参观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研发基地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唐山市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石若刚表示,正规科学的现代化生产造就了陈升号的优质品牌,与时俱进的企业精神和匠心打造,令陈升号品牌的价值更具市场竞争力。

据悉,陈升号的又一力做,易武福元昌号,在产品研发和新工艺发展,传承历史品牌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未来的陈升号企业,在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发展上将会再接再励,共同谋求中国茶叶的新布局新发展。

普洱沉淀中原十年的高水准呈现


普洱沉淀中原十年的高水准呈现

9月6日至8日,2013普洱茶·河南品鉴展示会将在郑州国香茶城举办,邀请中原茶友共品普洱茶韵。本次品鉴展示会由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河南省茶叶商会主办,河南国香茶城承办,郑州茶叶交易中心协办。普洱来到中原市场十年,这是一次十年成果的高水准呈现,会会高人,品品名茶,咱河南的茶市、茶商、茶客玩的是专业,水平真不是盖的!高规格的普洱盛宴普洱名品集中亮相此番专业的普洱品鉴展示会,在全国还是首创。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姬霞敏介绍,目前全国其他地方只有综合性的茶博会,并没有这样专门的普洱品鉴展示会,“这是河南首创的、专业性的特色展会”。据了解,广州、北京都有大型的普洱茶集散地,如今,位于两者之间的河南也正在成为一个普洱中转大茶仓。“河南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客基数大,地理位置居中,处于交通枢纽地位,因此,河南普洱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助于促进全国普洱茶的流通。”姬霞敏说。与广州、北京这些发育较早的市场相比,河南普洱市场起步较晚,至今才有10年历史,但“河南普洱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已跻身全国前列,并且还处在最佳发展阶段”。茶商们看好河南的前景,纷纷前来抢占市场。本次普洱品鉴展示会就吸引了一批全国知名大茶商参与,包括茶马源普洱专业行、勐库戎氏、少林禅茶—祥源茶、和茶趣(冰岛普洱)、大益普洱、铁良老班章等。千余款普洱名品将在会上亮相,为中原茶人带来一场高规格的普洱盛宴。河南茶商最解普洱品鉴会上会会高人河南有一批专业茶商,去原产地做最正宗的普洱茶。“和茶趣”当家人郜鸿亮就在云南冰岛村包了700多棵茶树,他告诉记者,“冰岛的2000多棵茶树,现在有90%都被河南人包了。”郜鸿亮说,河南的“普洱狂人”很多,在冰岛常常能遇到河南人,他们都亲自去茶山看茶树、买茶。“河南茶客基数大,品位也高,对普洱茶的理解深,所以高端消费多。”“随着普洱的普及度越来越高,茶人们也更加专业,对普洱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姬霞敏说,“目前,河南有一些茶人自己囤茶,研究不同产地的茶,在不同存放条件下,经过不同时间之后的转化。这种深入的研究,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这也体现了河南茶人的水平和专业精神。”河南的普洱茶品鉴展示会,也秉承了这种高水准和专业精神。“上届品鉴展示会,我们请来了‘中国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这次我们也会邀请到业内重磅人物举办现场讲座,与中原茶友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普洱。”普洱文化最缤纷歌舞茶乡载风情

本届普洱茶·河南品鉴展示会上,一系列茶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敬拜茶圣陆羽,追溯茶文化的根源,寄托对传统茶文化的敬重;云南勐库戎氏将邀请几位熟练压茶工现场演示普洱茶饼压制过程,让茶友们零距离见证普洱茶制作的神奇过程,茶友还可以当场学习并制作茶饼,小试身手;主办方邀请专家进行普洱茶文化讲座,为您讲解普洱茶的基本知识、鉴赏标准、收藏方法、养生功效等,全面探讨普洱的鉴藏之道;普洱老茶专场品鉴会将提供4款以上具有时代意义的普洱老茶邀您品鉴;此外还有易武茶盲评比赛、第二届名优普洱茶评比、河南省第二届茶席设计大赛展等丰富多彩的现场活动。本次普洱品鉴展示会还带来一场来自普洱茶乡云南的大型民族歌舞及篝火晚会,由勐库戎氏邀请云南当地的民族歌舞团,与中原友人共同起舞。本次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将相继举办两场,茶友们可以围绕篝火,载歌载舞,普洱茶乡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引爆现场,在这个斑斓的秋日里,让中原茶客领略一场浓郁的茶乡风情。

普洱茶生态十年:产业生态之路


普洱茶生态十年:产业生态之路

茶叶跟云南上千万的人口息息相关,他们都在靠茶叶为生。但令人遗憾的是,云南茶叶长期养农,但不富农。目前这种局面正在迅速改观,以班章、景迈、易武、勐库等地为代表的茶农靠茶叶盖起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富裕生活。他们靠的是稀缺的原生态产品,通过奇货可居而脱贫致富。当然,云南大部分的茶农没有交上他们那样的好运,没有那么优异的先天资源可以凭籍,但其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对新式的台地茶园进行生态化改造,从而收获以前不敢想象的收益。云南由于开发得比较晚,相较国内其他茶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古茶园以及野生茶树群落。这是云南茶产业的最大一笔宝贵财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笔财富会越来越珍贵。但建国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也走过一段弯路,在片面追求产量的特定历史时期,对过去遗留下来的老茶园实行了大规模的台刈更新,将其改造成矮化茶园。在现在看来,这无疑是对古茶树资源的大规模破坏。与此同时,高产的新式台地茶园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云南茶园的主流。虽然,在产量思想的挂帅下,截至去年云南已经开发了500多万亩茶园,茶园面积全国第一,但摆脱不了产量第二,产值第N的尴尬局面。普洱茶在2003年以来的强劲崛起,无异于是中国茶叶的一场革命,越陈越香的概念颠覆了茶叶贵新的传统,而市场对古树茶的追捧,无疑宣告了中国茶叶生态时代的到来。普洱茶开启了云南茶产业的另一条路径,如果说,在绿茶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云南滇绿追求的是产量与卖相,而到了普洱茶风行的年代,生态与健康成为了茶客们的共识。2008年以后,鱼龙混杂的普洱茶市场终于尘埃落定,不是所有打着普洱茶旗号的茶叶都能受到市场青睐,好普洱茶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以产自云南的大叶种晒青为原料;二是生长环境要优异;三是制造与储藏要得法;四是要能越陈越香。云南古代本不产绿茶(特指烘青、炒青、蒸青),烘青工艺真正传入云南是民国年间的事。作为后来者,云南在发展绿茶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叶种不太适合制作名优绿茶,其制成的绿茶滋味醇厚但鲜爽度不够,而鲜爽与否是评价绿茶优劣的关键性指标,这样一来云南绿茶很难打通以华东为代表的主流绿茶市场,只能边销到西部各省;另一方面,云南在种植与加工技术方面与绿茶发达的省份尚有不小差距,长期以来云南就像一个勤勉的小学生不断向外省的老师们学习绿茶技艺,跟在绿茶大省后面亦步亦趋。普洱茶的崛起,是云南特有的本土茶类的崛起,宣告了云南人第一次能在一种热销的茶叶上拥有主导权与话语权。高举生态与健康大旗的普洱茶,代表了世界未来消费的主流,将改变长期以来云南茶叶价廉物美的尴尬地位,从而进入高品质高卖价的时代。云南省各级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这股汹涌澎湃的生态大潮,主动出击,积极引导,不再片面追求茶叶的单产以及规划连片的仅有茶树的万亩茶园,转而强调茶园的生态环境,把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生态茶园作为未来的主体来抓。在这方面,普洱市可谓最佳的践行者。普洱这座被媒体誉为“生长在茶林中的城市”,于去年提出了宏伟的生态战略构想:预计用3年的时间,将全市136万亩茶园纳入生态、绿色、有机的系统工程进行改造,使普洱茶成为100%的绿色食品。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在一次研讨会上称:“目前茶园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有机茶园的建设应该是我们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心,就是茶园的亩产减少20%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品质的提高,高品质才会有高收益,所以我们要研究出一套办法来。两年内我们要组织800—100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来落实这件事。我赞同马悠先生(生态学家)的观点,我认为,生态退回(到上世纪)50年,产业反而会前进100年!很久以来,我有一个梦,就是把我们普洱茶产区,建设成法国波尔多那样的地方,让普洱茶和葡萄酒这两个造福于人类健康的产品在世界上比肩而立!”这显示了普洱市政府在生态兴茶方面的高瞻远瞩和决心。

十年野生普洱茶叶价格上涨


十年野生普洱茶叶价格上涨了你们知道吗?十年野生普洱茶叶价格上涨明显,普洱茶被茶界称之为茶业黑马,以全新的"浓、稠、厚、润"的制茶理念,征服新老茶人的嘴巴,成了一个无可匹敌普洱王国中的新国,也昭示着一个普洱古树拼配新时代的到来。十年野生普洱茶叶价格上涨,给普洱市场的行情又翻了翻。

十年野生普洱茶叶价格估计番了6000倍。在北京国际茶展上,记者见到了著名普洱茶投资专家陈国义,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投资普洱茶的收益。陈国义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他的店铺收购了一批生普洱,7.8元人民币/公斤,时至今日,这批普洱茶每饼的价格保守估计已经番了6000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产品的升值空间有普洱这么大。”

“当然,也不是所有普洱都有收藏价值”,陈国义说,值得收藏的普洱茶才有升值潜力。他介绍,这几年市面上的普洱茶品种越来越多,面对琳琅满目的普洱茶,许多刚开始接触普洱茶的人并不得懂得如何选购普洱茶。有人认为越贵越好,实际并非如此。

十年野生普洱茶叶价格上涨。陈国义告诉记者,挑选时一要看:十年野生普洱茶叶外形色泽呈褐红色,条索肥嫩,整齐紧结。二靠闻:好的普洱茶透着一股清香,陈年普洱茶有陈香,无异味;三品味:优质普洱茶的滋味醇和,爽滑,有回甘。另外,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

十年野生普洱茶叶价格涨幅明显


十年野生普洱茶叶价格上涨明显,普洱茶被茶界称之为茶业黑马,以全新的"浓、稠、厚、润"的制茶理念,征服新老茶人的嘴巴,成了一个无可匹敌普洱王国中的新国,也昭示着一个普洱古树拼配新时代的到来。

十年野生普洱茶叶价格估计番了6000倍。在北京国际茶展上,记者见到了著名普洱茶投资专家陈国义,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投资普洱茶的收益。陈国义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他的店铺收购了一批生普洱,7.8元人民币/公斤,时至今日,这批普洱茶每饼的价格保守估计已经番了6000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产品的升值空间有普洱这么大。”

“当然,也不是所有普洱都有收藏价值”,陈国义说,值得收藏的普洱茶才有升值潜力。他介绍,这几年市面上的普洱茶品种越来越多,面对琳琅满目的普洱茶,许多刚开始接触普洱茶的人并不得懂得如何选购普洱茶。有人认为越贵越好,实际并非如此。

陈国义告诉记者,挑选时一要看:十年野生普洱茶叶外形色泽呈褐红色,条索肥嫩,整齐紧结。二靠闻:好的普洱茶透着一股清香,陈年普洱茶有陈香,无异味;三品味:优质普洱茶的滋味醇和,爽滑,有回甘。另外,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

普洱茶的科学十年:回顾与展望


普洱茶的科学十年:回顾与展望

陈杰

从事近三十年微生物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凯耐特生物制药研究员。2002年开始转向普洱茶深加工的研发,任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参与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完成了中国古代普洱茶膏的破译工作,制定了第一个现代普洱茶膏企业标准和检测标准,主导研发了系列普洱茶膏精品,成为现代普洱茶膏的拓荒者。2006年1月6日,其研发的代表普洱茶膏最高境界的“普洱茶母”(非卖品)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近几年来,其又从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角度尝试搭建普洱茶的价值链,并先后发表了《普洱茶的四大价值》、《普洱茶未来五十年》等系列专业文章。

在中国众多的茶叶品种中,普洱茶是一个另类。虽然它的生产与品饮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它的传播却一直受到局限,在二000年之前,除了西藏、广东、香港及台湾地区之外,极少有人知道普洱茶,品饮过普洱茶的人则更少。甚至就连普洱茶的产地云南,很多人也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云南生产的普洱茶基本上是外销品,在本地消费的极少,因为在当时,云南本地人钟情的茶仍是“滇绿”,是绿茶与红茶的天下。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难理解,因为普洱茶第一功能就是“解油腻”与“刮肠通泄”,相对以前中国人面临的?饱困境及营养不良,普洱茶显然不适合他们品饮需求。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兴起必须有一个社会与经济的前提:即社会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寻求更高一级的保健与养生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普洱茶正是具备了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诸多要素,才有可能成为人们(准确地讲是一部分人群)品饮茶叶的首选。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以前对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就显得很少。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例,在国家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茶叶论文及科研成果,普洱茶所占的比重不及绿茶的十分之一。以至到了本世纪初(准确地讲在二00五年以前),在中国最权威的茶叶研究机构中国茶叶研究所,你找不到一个普洱茶专家,但却能找到一批(不是一个或几个)绿茶专家、乌龙茶专家,甚至红茶专家。

当然,我们这样评述并非说以前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是一片空白。应当说,自上世纪五十年开始至上世纪末,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有两方面骄人的成绩:一是茶树品种的培育,如云抗10号、云抗14号及紫娟茶等,都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是由勐海茶厂开创的“渥堆发酵法”,不仅获得了普洱茶生产技术领域的省级科技成果奖,同时也为普洱茶后来的兴起与迅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虽然如此,我们仍坚持一个评价,普洱茶的科学研究不仅落后于其它茶类(主要指绿茶与乌龙茶),同时也与普洱茶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更准确地说,普洱茶在基础研究、功能分析研究、生产与制作工艺研究及深加工研究方面都逊色不少,某些环节则差距很大。

在中国大陆,对普洱茶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是在本世纪初。但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很多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相对也是落后的。倒是这个时期普洱茶的文化研究却是突飞猛进,从茶马古道到普洱茶的历史演变,都在云南文化专家与学者的研究报告和专著中清晰的显现,对普洱茶的传播与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虽然这个时期有一些科研论文及研究报告的发表,但与普洱茶的文化研究相比,其技术层面的科学研究仍是落后的。

真正对普洱茶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应是在二00八年之始。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开始呈系统化、规模化趋势。大量的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科技成果,形成普洱茶研究的主流,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我们也习惯将2008年称其谓“科学普洱元年”。

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科学普洱的序幕。

一、《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正式颁布2008年10月17日,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北京召开云南普洱茶标准介绍暨产销座谈会。并正式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的颁布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行为。它解决了过去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督无法可依的难题,是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控的根本大法。

云南省政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形成的三级科研网络:即省、地(市)、县的茶叶专门研究所或机构,依据这个标准为核心,开展更为“贴切”的科学研究,包括指导辖区企业技术进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

“保护环境、建设有机茶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升装备水平”成为基层茶农与生产企业的共识。换句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普洱茶界真正落地生根。

正是这种热情,云南普洱茶出现了三种令人心慰的现象。

1、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保护已由过去单纯的保护向科学养护转变。云南近几年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几乎都出台了保护当地古茶园的条例与细则,并对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重新进行规划,尤其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培育。这项工作前所未有,从政府到企业到茶农,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科学养护已经形成“全民共识”;

2、自觉将茶园的管理向有机茶园标准靠拢。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普洱茶价格的暴跌而带来的普洱茶产销的“趋冷”,并没有挫伤茶农与企业的信心。相反,在云南省各级政府的号召与指导下,人们痛定思痛,快速总结了以前的不足,下决心从普洱茶生产的源头抓起。于是,向有机生态茶园的管理靠拢,在云南茶业主产区强力推进。由此,近几年云南各地申报有机茶园认证的企业逐年增多;

3、生产企业的厂房与设备更新速度在加快。过去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加工条件几乎可以用“脏、乱、差”形容。近几年,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探讨科学的工艺流程及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其生产环境与设备水平的改进与更新速度可谓突飞猛进。在2005年以前,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就其总的装备水平均落后于浙江、福建、江苏等产茶大省的平均水平。但到了2011年初,这种局面得到彻底改变。现在的情况是,云南普洱茶企业总体的装备水平远超于其它产茶大省的水平。其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水平也处在全国前例。更加可喜的是,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已不满足只停留在通过QS的水平,即所谓的“达标”,而是向更高标准ISO22000/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迈进。应当看到,近几年申请这方面认证的企业也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

二、设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让科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就在《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颁布四个月后,另一场科研大戏在云南鸣锣上演。2009年4月,由云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科技厅牵头、普洱市政府主办的“百名海外归国博士科学普洱在行动”的活动,拉开了多层次科学研究普洱茶的序幕。

虽然这次活动见诸报端的信息很少,大量的科研课题尚在研究中,其科研成果的发布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它真正的意义是在云南、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科研机制:即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重参与的体系的构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一架构的设置不仅满足了科学研究普洱茶的要求,也附合当前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主流思维。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次活动?解释或许很多。但有一个解释却是必然:就是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必须与时代同步。

过去,当我们面对普洱茶无论是研究者、茶农、生产企业、经销商甚至消费者,都有过种种疑问:

普洱茶为什么“解油腻”?

普洱茶为什么能够“降血脂”?

普洱茶为什么越陈越香?

普洱茶为什么可以降血糖?

普洱茶到底是“药”?还是食品?

诸如此类,或许还有一大堆的“为什么”再等待我们的回答。这些疑问伴随2007年普洱茶“暴跌”达到顶峰。面对种种的质疑,无论是我们,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经验之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我认为”或“古人云…”等等的简单说辞。人们需要用更科学的实证方法(也是实验方法获得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来诠释普洱茶。这恰恰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现,也是普洱茶发展到今天无法规避的必然。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疑问,我们也有责任将这些问题搞清楚。我们经常说普洱茶是我们人类“陌生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至今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仍存在很多的疑惑:我们可能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面对这样一些难题,我们首先应当清楚的是,解决这些科学难题不是一个科研单位或几个专家学者所能做到的。它需要多个科研单位,甚至是跨省、跨国界的科研机构协同与合作,形成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氛围。以普洱茶生物发酵领域为例,它就涉及多个生物学门类,有生物科学(偏重于动物学、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生物技术(偏重于实验技术,如细胞、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生物工程(偏重于工业生产,如发酵工程等);生物医药(偏重于药品研发等);生物信息学(偏重于利用计算机解决生物学问题,多做于蛋白质结构分析等);还有动植物检疫、生物安全等几十个专业。

因此,“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恰恰是基于这些因素做为出发点的。它不仅在中国茶业界树立一个好的科研思路,也必会为普洱茶蠃得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围墙的研究院”主要的科研任务分为六个方面:

1、基础研究。包括普洱茶内含的化学成分,大叶种茶叶的基因图谱、普洱茶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机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色、香、味的演化过程与机理,年份茶理化指标的鉴别方法与标准等等;

2、功能性研究。包括普洱茶解酒与护肝的功能与机理,普洱茶解油腻、刮肠通泄的原理,普洱茶抗辐射的机理,普洱茶提升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等等;

3、药用成分及药用机理的研究。包括普洱茶降血糖的研究,普洱茶降血脂的研究,普洱茶降胆固醇的研究,普洱茶抗动脉硬化的研究,普洱茶抗癌的机理研究,普洱茶抗氧化机理的研究,普洱茶饮用安全性研究等等;

4、传统工艺水平的提升。包括普洱茶微生物发酵的机理及发酵模型,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物酶及酶促发酵的机理,普洱茶发酵过程全自动流水线设备的研发,普洱茶压制设备的改进与提升,普洱茶无菌化生产流程环境要求与标准,普洱茶环保包装物的选用与标准等等;

5、陈化机理。包括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普洱茶不同区域、不同方法陈化的动态模型研究等等;

6、深加工产品研发。包括纯茶饮料(不含香精、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固态速溶茶(粉、膏),茶叶香水(不含香精、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普洱茶内含化学成分单体的萃取与产业化(如茶红素、普洱茶皂素等),普洱茶酵素等等。

以上六个方面的科研课题,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是遵循一种“大思路、大科研、跨学科、多领域、多层次、重参与”的科研思路与方法。2009年九月,由云南省主持的“普洱茶科学研究研讨会”上,发布的较大的科研课题二十多项,小的科研命题近一百项。而且近两年又新增了若干新的科研项目。

三、用科学奠定普洱茶"新商业文明"

普洱茶是一种茶品,也是一种商品。过去,普洱茶界只满足于传统的模式,以粗放型的生产、销售为核心,忽略品牌与特色的构建。更缺乏一种科学的统筹与精细化的管理。有些企业则更热衷商业炒作,出现了多个"盛于炒作、败亦炒作”的典型。很多人愿意将2008年前的普洱茶界戏称为“普洱江湖",可以反映出行业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不成熟等弱点。

用现代科学文明与现代科学方法规范企业的行为,成为普洱茶界共同思考的课题。于是,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品牌化成为普洱茶发展的主流思维,唱响了用科学奠定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序曲。

“新商业文明”是什么?

新商业文明的提法起源于2008年国际社会爆发的金融危机之后。当时国际上很多知名学者在对这场金融危机冷静地思考之后发现:发达国家所崇尚的现代文明背后,隐藏了诸多商业欺诈、贪婪、盲目、浮躁、功利思想等等的弊端。究其责任是社会责任与社会道德的缺失。因此,提出了八字“新商业文明”:开放、透明、分享、责任。

同样,相对普洱茶,我们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简单的修补。而应当以科学的态度,乃至科学的方法重新搭建普洱茶特有的价值链,诠释普洱茶的“新商业文明”。

那么,普洱茶“新商业文明”是什么?

以科学的方法生产高品质的茶品,通过文明的传递向客户输送“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愉悦的享受,实现普洱茶“大健康”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科学的方法高品质文明的传递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

这里,科学是第一位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都必须渗透科学的精神。换句话说,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使科学方法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普洱茶做为一种商品,已不是简单的茶叶集合与叠加,是科技力量的集中体现。

近几年,云南众多的普洱茶企业围绕普洱茶“新商业文明”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虽然有些企业并不明确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内容与提法,但他们的种种做法与最终所实现的目标都与这一提法悄然一致。或许,正因为坚持这一科学的方法,促使云南普洱茶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形成蔚为壮观的企业集群。

如勐海大益茶厂,做为建厂达70年的老企业,一方面始终坚守传统工艺的阵地,使“大益茶制作技艺”在2009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又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的原则,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工艺进行有效梳理。2010年大益集团又获批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企业总体的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为可喜的是大益茶厂独创了"大益茶道",并以“惜茶、爱人”为茶道宗旨,以“洁静正雅、守真益和”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和谐、统一的茶道思想体系。这种以茶为媒,通过识茶、赏茶、饮茶来学习礼仪、陶冶情操、增进友谊、修身养性,最终促进精神的享受与人格的完善,由“益己”达致“益人”、“益世”的追求。面对这些举措,我们还能简单视为一种销售技巧?还是一种文明的传递?

如柏联普洱茶庄园,更是巧妙地将茶园与茶厂融为一体。这种庄园的概念是由柏联集团搭建与引入,在云南是第一个,在中国大陆上万个茶企业中也是第一个。它不仅壮观、优雅,是普洱茶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巧妙融合,更是近几年中国茶叶企业发展的经典。它的主要优点是实现三种无缝衔接:一是实现了茶园与茶厂的无缝衔接,茶厂直接管理与监督茶园的各项指标,包括申请有机茶园认证,使品质的监督从源头抓起。我们经常说普洱茶的品质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其实就是茶园。这是庄园产业的第一个特征;二是实现了茶叶从采摘鲜叶到进入茶厂的无缝衔接。这中间无需运输过程,避免了运输环节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确保了原料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全过程的无缝衔接。而不像一些企业是从收购茶农或初制所的晒青毛茶入手。这是庄园产业的第二个特征;三是实现了消费者与普洱茶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柏联普洱茶庄园有意识修建了一条环厂的观光走廊,它虽然坚持观光者与生产现场隔离,只是隔离的方法采用透明的大玻璃幕。观光者可透过大玻璃看到普洱茶各个生产车间及生产制作过程。这种不轻易让观光者进入生产作业现场(同样是为了避免二次染菌及作业环境的清洁化),又让观光者对普洱茶的生产过程产生最直观的了解。这也是庄园产业第三个特征,也是对消费者最有魅力的地方。值得很多企业借鉴和学习。因此,普洱茶庄园的搭建绝非一个简单概念,也不是在茶园建一个茶厂或将茶厂周边栽一圈茶树这么简单。它的公开、透明是茶企业现代文明的体现,更是企业对自身品质自信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需要补充的是,就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提法而言,第一个倡导者便是柏联集团董事长刘湘云,在2008年底,她率先提出将普洱茶纳入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她反对简单的推销,更反对过渡的炒作,她更愿意在向消费者展示与品饮普洱茶的同时,一并推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普洱市永年茶厂,它所生产的普克puerhkiss系列产品近两年成为上海高端白领的新宠。它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发酵技术,使熟茶的品质堪称一流。同时又引入花草茶的概念,使普克puerhkiss系列产品即有传统特点,又具备时尚特性,深受白领阶层的喜爱。形成了普洱茶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这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对普洱茶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我们说固守传统是好的,但是拘泥于传统则是落后的,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则是科学的。

如天士力生产的“帝泊尔茶珍”,它的主创者沈培平、盛军、阎希军在研发产品的同时,动用了近百名国内外科学家参与其中。虽然“帝泊尔茶珍”从表面上看与其它企业生产的普洱茶粉相似,但对其进行的各项功能性研究则前所未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围绕一款产品投入的科技力量只此一例。这种大兵团研究的方法是“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最具成果的一项演练。我们更愿看到它继续深入并硕果累累。

如蒙顿茶制品,是一家普洱茶深加工的企业,专业生产普洱茶膏。他们在实践普洱茶“新商业文明”中最大的特点是本土化策略的成功。做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他们没有从总部派入一兵一卒,企业所有人员都在云南当地选聘。因为他们坚信科学重在培育培育产品、培育市场、培育人才。同时,他们又第一个在香港成立了“中国茶膏博物馆”,并率先在昆明成立了展示中心。为普洱茶深加工提供了一个很好范本。

当然,优秀的企业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例举。

我们应当看到,普洱茶“新商业文明”刚刚起步,尚处在实验与摸索阶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无论走多长的路,我们都要相信科学的力量。因为

只有科学才能塑造高品质的茶品;

只有科学才能实现文明的传递。我们将传统的销售用文明传递替代,寄希望于销售向更文明、更科学的模式转变:

只有科学才能让人们认同健康生活方式,并在认同的基础上,去不断尝试、体验,并达成同识,形成生活习惯,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才能得已确立:

只有通过上述种种科学的方法,普洱茶才能真正践行它的社会责任,以其实现“新商业文明”的价值。

没有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方法,普洱茶“新商业文明”只能是一句口号或者成为摆设,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首发《普洱》五周年特刊来源杭州网)

普洱未来十年猜想:在品质时代决胜终端


普洱未来十年猜想:在品质时代决胜终端

在2014年,我提出了“普洱茶行业将进入品质时代”的观点,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这个品质时代究竟会发生什么,亦即有哪些关键因子在进行深度博弈,从而推动行业未来的进程?通过近期的思考,我以为在炒作风光不再,行业对品质空前强调的今天,要做品质,首先必须到上游,从茶园开始,乃至对加工与仓储进行布局,惟其如此,才能开创品质时代。

可以预见的是,从2015年起,在未来的三到四年,行业的重心在于上游,主抓产品品质的提升是重中之重。拥有雄厚上游基础的茶企,将积极推行品牌战略,利用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在强势品牌文化的摇旗呐喊之下,向下游的渠道与终端资源进行攻城略地;反过来,拥有渠道资源的商家,也会到上游布局,从而使得这个阶段盛行“全产业链企业”之玩法。

到了第四年、第五年,当高品质产品不再稀缺之时,这时下游的渠道与终端将赢得行业话语权,从而进入渠道为王与决胜终端的时代。

行业品质提升之红利:不讲品质→稀缺品质→整体品质的提升

普洱茶从2003年兴起,其走过的十余年道路,其实是行业整体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即由不讲品质,到讲稀缺品质,再到今年起整体品质的提升。在强调稀缺品质的年代,B货盛行。要告别行业装B,资本除了追捧稀缺的名山茶之外,更要布局二三线古茶山,以及对普通茶园进行生态改造,这样一来资本才能实现在中高端市场的量产,以获取规模利润。

在未来,立志于中高端市场的品牌,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类似古农茶业倡导的不走量,只做手工精品茶,为少数茶叶发烧友服务,打造普洱茶界的奢侈品品牌。但如果资本要追求规模利润,就会走上另一条做量的路径,如果按照炒作,或者给行业稀缺资源注水——做B货的模式,肯定是做不长久的,有远见的企业肯定要想方设法大规模提升原料的品质,以解决高品质产品不能量产的问题。还有一点,名山茶在大家的追捧下价位高企,而且因生态环境破坏、过度管理与采摘等问题导致品质下降,这种性价比不高、只有极少数人消费得起的茶,相信许多茶企会将其作为顶级极品茶名片,而不会作为企业的主推茶品,当然做B货的除外。

这样一来,不管是做奢侈品还是做量产的高品质产品,必须从源头上进行布局,用巨额的资金投入来提升行业产品的整体品质。

为什么品质对普洱茶行业如此重要,这是因为普洱茶已经形成相对于其他茶类的比较优势——优质的生态环境所产优质茶,许多消费者就是冲着高于其他茶类的品质体验来购买普洱茶的,这就是从2003起普洱茶一直在享受的品质提升福利,也就是品质边际效益递增福利。

再过三四年,普洱茶的整体品质提升将面临边界,亦即进入产品品质边际效益递减阶段。因为市面到处是好茶,广大消费者对好茶麻木,认为品质高是理所当然,并不能构成购卖的决定理由,这时产品优势不再彰显,行业将进入决胜终端时代。

品质提升红利终会消失,行业将决胜终端

茶企纷纷提出全产业链战略,是行业竞争不充分的表现,也就是说,做上游的存在向下游延伸的巨大机会;做下游的也可以从容布局上游。做全产业链还有三到五年美好时光,大家且行且珍惜。其后,将进入残酷的决胜终端阶段。何以故?在大家纷纷强调品质的时代,加上品饮价值高的中期茶大量入市,可以预见,再过三四年好茶不再稀缺,普洱茶行业的竞争将由产品说了算,进入渠道,尤其是终端说了算的时代。这时,行业将诞生超级终端品牌,其将对品牌茶企的全产业链战略进行强力狙击,许多品牌将失去终端话语权,将成为制造商品牌,为终端品牌供货。超级终端品牌将在品质时代强势崛起,这就是普洱茶未来十年发展的最大秘密。这是我近期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抛砖引玉,请各位朋友指正。

整个行业品质提升还有一个过程,这个为期三四年的提升过程,也是上游生产主导的过程,换言之,这是优质产品的黄金时代。再往后,产品边际效应递减,渠道,尤其是终端将露出可怕的牙齿。

“茶叶沃尔玛”的出现尚需时日

当年,沃尔码、国美都是靠品牌货折扣店起家的。其创造奇迹的机缘在于,生产过剩,行业话语权由制造品牌向商业品牌让渡,从而出现超级零售品牌。许多人想在茶行业复制茶叶沃尔玛奇迹,但对行业特性与引爆机会点把握不了,都没有成功的。

2007年的“茶生活超市”可谓这类项目的先驱。虽然其失败了,但它提供了茶行业发展的一个可能方向——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实行仓储式销售服务,打造品牌货折扣连锁超市。在这条光荣荆棘路上,先驱者前赴后继,就我视野而言还没看到成功者。2015,如果由互联网企业,用大数据加上金融的支撑来完成这一貌似不可能的任务,如何?请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5年,茶行业也面临生产过剩,但上游产品环节还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许多企业可以通过重金布局上游大幅提升产品品质,从而在严酷产品同质化竞争之下杀出一条血路。以此观之,在未来数年,茶行业的重心在于上游制造品牌,而下游的渠道品牌可以进行前期布局,但真正发力还得等到四五年之后。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十年六堡 颠覆性口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十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