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邂逅陈年六堡老茶

这出自梧州六堡镇不依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几下,居然可以成团———

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老茶

喝好茶要讲缘分,能喝上陈年的六堡老茶更要有茶缘。

这个机缘居然让我给赶上了。

前些天,在一次例行的六堡茶精品鉴赏会上,我们喝了被大伙称作中国六堡茶“收藏专家”李博兄泡的一款陈年六堡农家茶。

当他展示干品时,就让我们一愣,怎么茶叶可以是絮状如棉花呢?我们只知道当年是朝贡之物,在北京故宫干仓收藏了上百年的的普洱茶也没成絮状,现在这出自广西梧州六堡镇不毕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前所未闻,实属罕见。

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了几下,居然可以成团?我想,这到底能说是茶吗?假若是茶,到底收藏了多久?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模样?带着一箩筐的谜团,满脸的狐疑我们开始了这罕见茶品的品饮。

大家将茶品把玩了许久,讨论了许久,甚至用高倍的放大镜观察了许久,最后茶干品还是被放入了那极品紫砂壶,注入了专门到40公里开外的深山老泉取的水,煮沸了的蟹眼水,几秒钟的工夫,干茶就吸饱了水,大家眼前一亮,发现本来是铁锈红的茶颜色一下子发出黑油油的亮光,结成团块沉到壶底。

出茶汤,透过晶莹洁白的玻璃茶海,展现在大伙眼前的茶汤是一片金黄。李兄说这茶大约有42到45年的历史,是长时间“风化”形成的。(我想可能还不止这个年份)以后的茶汤会稍浓,但是汤色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的确,洗茶后的第一泡是冲泡完成,后面各泡都是煮的,汤色基本没变,黄油油的茶汤,煞是好看,茶韵缥缈。

诚如《续茶经》中王氏《谈录》言:“茶品高而年多者,必稍陈。”蔡襄《茶录》也说:“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

就这样,一道一道的煮茶,一道一道的品茶,尽管第一道到第十六道茶汤的汤色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茶汤的味道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七八泡后泛出橄榄的味道,到后来转为西洋参类的淡淡的药味。各泡茶汤茶味虽然不浓,却很清爽,自始至终茶汤入口甘滑,犹如舌底鸣泉,生津止渴,浑身畅快之感难以言状。

李兄还说这茶可以冲上30多泡都不变味。说实在,我喝过很多六堡老茶,唯独这款絮状的六堡茶我认为是我所喝六堡老茶之最。陈香之中蕴含了轻轻的陈韵。

其实,世间值得品味的茶很多,只是我们未及遐迩去悉品。或许,我们过于注重眼前、过于在意茶的档次和茶的名气了,以致错过了许多邂逅的机会。

今天,我们有缘和这种陈年老六堡农家茶邂逅,确实是一份茶缘、一种荣幸。【■太极文并摄(见梧州西江都市报2008年9月16日许崇荣文并摄)】

精选阅读

如何识别陈年六堡虫屎茶?


如何识别陈年六堡虫屎茶?

茶友“茶幽幽”问:“六堡虫屎茶有年份之分吗?”

相信很多茶友都听说过虫屎茶,近年来因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开始受到大家的追捧。茶茶最近也重口味了一把,尝试喝了几杯,滋味确实是挺诱人的,但至于这茶是否有年份的说法,茶茶还真不太了解。为此,茶茶特地咨询了几位资深六堡农家茶人士。

经过咨询,茶茶得知,虫屎茶是有年份区分的,随着陈放时间的不同,茶的滋味也有区别。

为了验证这种说法,茶茶拿出两款不同年份的六堡虫屎茶,分别是三年和十五年的,试着冲泡了一下。从外观上,肉眼几乎无法分辨这两款茶有何不同,都是约米粒大小,细圆,油亮,褐黄色的“金粒”,细细地闻上一闻,还有丝丝泥土的芳香。

▲三年(左)、十五年(右)六堡虫屎茶

开汤品饮,三年的虫茶茶汤浓重,边缘泛着清褐色,端起杯子初闻有淡淡的泥土芳香,入口略甘,带有些许药香味。十五年虫茶的茶汤呈红褐色,泥土的香味不是十分明显,但药香扑鼻,入口有些清凉的感觉,如同微微的薄荷清爽味,甘醇爽口,香气清郁宜人。

▲三年(左)、十五年(右)六堡虫屎茶茶汤

资深茶人告诉茶茶,制作虫屎茶的茶叶最好是端午节前后的,嫩叶多且无毒。茶虫的生命周期很短,一年就吃一次茶叶,待茶叶水分不足,多数就都死在茶叶里面了。

现在的虫茶分两种,一种是陈年的六堡茶老茶婆因年代久远而生虫,咬食老茶婆后排出了一粒粒细小的黑色粪粒,经清理筛分晾晒成,这部分量非常少,价格更是不菲,可谓是一两黄金一两茶。因为是自然生成,可遇不可求,不是所有的陈年老茶婆都有,但也不是把老茶婆存放着就能收获虫屎茶,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好茶,比如六堡阴凉的老房子里。另一种是性价比较高的虫茶,虫子以吃藤类植物、茶叶为主,这种虫茶的产量相对大些,所以价格容易接受。但也有通过六堡茶粉制粒造假的,造假的虫屎茶比较好分辨,一般粿粒比较均匀,用手捏全是粉末,一泡全部溶掉,汤色混浊。

▲陈年老茶婆

背景知识

▶▶什么是虫屎茶?

虫屎茶,是产地少数民族语音直译,坊间又称“龙珠茶”,虫茶并不是茶,只是因外形似珠茶,冲泡后汤色如茶水,故名“虫茶”。主流产地是湖南、贵州、广西,其实“虫茶”只是一种统称,根据昆虫所取食的植物不同而异,主要品种有三叶虫茶、白茶虫茶、化香虫茶。我们的六堡虫屎茶,属于化香虫茶。

▶▶六堡虫屎茶怎么制作?

产出虫茶的是一种叫做化香夜蛾的昆虫,茶农在春夏之交,把采摘回来的叶子发酵,这会使叶子散发出清香,从而引发化香夜蛾在茶叶上产卵繁殖,长出的幼虫就以这些叶子为食,通过这些幼虫食道后的产物,晒干过筛,再稍加炒制,就制成了虫屎茶饮品。

▶▶虫屎茶的保健功效

据现代医学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虫屎茶内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矿质元素,含有近20种氨基酸,具有极佳的营养保健功效和极高的饮用价值。

▶▶虫屎茶如何冲泡?

茶漏先置于公道杯上,将适量的虫茶倒入茶漏中,先用100℃沸水冲洗一道,去除虫茶的灰尘,第二道就可以喝了。

▶▶虫屎茶的价格

市场上虫屎茶价格大多与年份有关,一年左右的大概百元以内,三至五年的300~600之间不等,存放几十年的,每斤可以卖到1万多元。

曾强:当广生祥邂逅六堡茶


曾强:当广生祥邂逅六堡茶

三百多年以前,广州十三行商圈,万商云集,华洋杂处,货如轮如,富可敌国。这里是中国当时最繁华的十里洋场、商场,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茶叶、丝绸与瓷器是洋行商号营销的大宗商品。

而在西江上游,六堡山区,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盛产好茶。山民茶农通过“茶排古道”,将六堡茶运销广州,再转销港澳与东南亚各国,使之成为著名的侨销茶,深受南洋采矿华工的喜爱。

精明而识货的广东商人寻香而至,深入六堡茶乡采购茶叶,其中就有一家名曰广生祥的商号,在六堡茶乡设店收茶。这三百年老店,与千年六堡茶从此结下世纪情缘。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百年之后的今天,广生祥又出现在百年商埠梧州。这个粤商老店的掌柜,却是一位河南人,项广胜先生。他抹去历史的烟尘,拂拭“广生祥”这百年老店的招牌,再续与六堡茶的情缘。

项广胜不远千里,来到梧州,对六堡茶情有独钟,他迷恋于六堡茶丰富的韵味,陶醉于六堡茶乡碧秀的山水,沉醉于六堡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不辞劳苦奔波于中原大地,宣讲六堡茶,推广六堡茶,箪食壶浆,一如当年夫子周游列国。以致有人视之为另类、异类。

这大约便是六堡茶魅力之感召。梧州这方热土,当年得以成为百年商埠,皆因具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性格,能接纳各省客商来梧经商发财。那诸多的商会、会馆,便是明证;骑楼城下那条“会馆街”,便是见证。

再续百年情缘,再传百年佳话。六堡茶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需要更多的外来投资,需要更多的经销商,更大的营销网络;梧州要发展要开放,需要多种语言的交流,更密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你若盛开,茶香自来。

曾强先生简介:

曾强,1959年生,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与文学评论、岭南文化研究。曾任梧州日报社总编辑、社长、党委书记,高级编辑;现任梧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兼任梧州市文联副主席;梧州学院西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文艺批评作品,出版《传播游戏》、《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与人合著)、《桂商》等著作;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广西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梧州市第一批优秀人才”称号。

六堡茶:六堡老茶树 尚能发新枝


六堡茶:六堡老茶树尚能发新枝

在市河滨公园鹤岗楼附近的环山小道旁,寥落地生长着200多棵从珠山的一个小山坡上移栽过来的六堡茶野生老茶树。这些老茶树的顶端被切除了,刚刚长出稀疏的绿叶。它们淹没在茂密的树丛之中,周围没有任何标识,若非有人带领,恐怕笔者不会发现。

野生老茶树身世之谜

这些野生老茶树原来生长在珠山的一个小山坡上,占地约500平方米,大小茶树约200棵,树干直径最大的有10厘米,直径在8厘米以上的也有30多棵,最高的茶树约有5米。“还没有移栽之前,它们长得非常茂盛,有的刚开花,有的已经挂满茶果,老茶树下面还长出了很多小茶树,好几代同堂啊!”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何志强摊开2008年他在鹤岗楼附近拍摄的几张照片,向笔者描述了老茶树移栽前后的生长状况。

据梧州六堡茶专家、茶叶高级工程师郭维深鉴定,这些野生茶树树龄最高的有50多年,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六堡茶的原生态野生种。郭维深以前只在梧州六堡镇的深山里见过几十棵六堡茶的原生态野种,六堡茶的原生态野种在市区能够长得如此茂盛,极为罕见。

那么,50年前珠山上有六堡茶树吗?第一个把六堡茶树种在珠山上的人是谁?

“这些茶树是1958年茶厂职工种下的,当时开山种茶的都是厂里拣茶车间的职工,大概有10多个人,他们从苍梧六堡镇和狮寨镇的深山或农户家中的茶园采集了茶苗,然后种在了珠山。”梧州茶厂1953年的第一代职工黄础雄介绍说。另据当年参与开荒种茶的80多岁的老人宋仲斌介绍,当年茶厂职工从六堡镇和狮寨镇采集回来的六堡茶苗约有1000多株,主要种在珠山的南面和珠山尾部。当时梧州茶厂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茶园组,负责管理茶园。1960年,茶园组解散,茶园也一直处于荒芜状态。后来珠山公园的管理部门在珠山尾部的小山坡上种植了大量竹子,使得茶树的生长环境过于荫蔽,大批的茶树在那时死掉了。

据了解,2005年珠山上的野生老茶树约有1000多棵,后受地质灾害影响,老茶树的数量大为减少。2007年底,为防止这些野生老茶树再因地质灾害和人为破坏而减少,有关部门将200多棵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移栽到了市河滨公园鹤岗楼附近的环山小道旁。

老茶树可发挥新价值

何志强对这些在珠山发现的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爱护有加,有事没事他都喜欢去珠山上走走看看,以了解老茶树移栽后的生长状况。梧州六堡茶专家、茶叶高级工程师郭维深表示,虽然野生茶树原生态种植的价值很高,倘若不移栽,若干年后这些弥足珍贵的老茶树很有可能将不复存在。

“一些群众不知道这些树是野生六堡老茶树,也不知道它的价值所在,经常砍来做刀柄,因为这些茶树树龄普遍很高,木质很结实。”何志强无奈地说,200多棵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移栽后,成活率达95%以上,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了一些关心老茶树的热心人士的顾虑。然而,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移栽后再次被丢荒,令很多人感到惋惜。

如何才能让老茶树发挥新价值?何志强表示,六堡茶野生老茶树都是没有经过杂交的纯正品种,茶叶专家可以对其进行科学研究,了解其生物性状,然后通过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来培育新的六堡茶品种。作为六堡茶故乡的梧州,现在却已经很难找到与六堡茶文化历史渊源相关的东西,这些老茶树可谓弥足珍贵。另外,六堡茶是历史名茶,我们若能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对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也很有帮助。因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把茶树当作文物来保护。与此同时,梧州还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茶树普查,为所有的老茶树建档,避免老茶树再被人破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依托六堡老茶树建立六堡茶博物馆。

陈年六堡茶的价值体现和选购


陈年六堡茶的价值体现和选购

近年来,随着六堡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直盛名在外的六堡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也在逐渐改变,受到越来越多的茶友的喜爱。又因其在一定的年份内,越陈越佳的特质,在茶叶收藏爱好者中受到追捧。有人只重年份,追求越陈越好;也有人认为,年份不过是数字而已。众说纷纭,那么陈年六堡茶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陈年六堡茶的价值体现

选干仓、弃湿仓

湿仓是人为的改变六堡茶存放时的温度、湿度,能够加速其陈化。湿仓茶,茶叶会因存放时间、空间发热的影响无法透过空气对流,进而产生恶性循环,茶自身发热,又被环境二次影响,导致茶味带有仓味和霉味。茶完全破坏了茶叶纤维,改变了茶叶原有的本质,违反茶叶内质自然氧化发酵的规律,这与饮茶健康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干仓是指温度、湿度适中,即常温下,通风透气,清爽无杂味,不易滋生有害菌的仓储环境。现在主流的消费观念认为,干仓才是六堡茶储存的最佳形式,认为干仓滋味正宗,充分展示了茶叶的活力感,是真正的六堡茶的味道。

唯“年份论”不可取

茶的存放环境以及陈化程度等等因素决定着它的品质。其实存放30年以上的六堡茶目前很少存世,四五十年以上的六堡茶更是微乎其微。一款存放10多年的茶,如果并没有达到这个年份该有的品质和内在质量、口感,也不能称之为老茶,反之,如果仓储条件和陈化的程度都非常理想,存放七八年的茶,就已经达到了10年的效果,那这款茶也可以说是‘老茶’。而且我们喝茶是喝茶的真味,是因为好喝才爱喝。如果一款30年的老六堡不好喝那其价值当然就不如一款好喝的没年份的茶。

对于六堡茶,不要简单地认为年代越久远越好。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茶品的品质会朝“好”的方向转化。而且茶总有它的合理的寿命,超过合理的贮藏时限,其香气和滋味总体上都会走下坡路。

重品质,轻包装

茶叶,不管被赋予了多少功能和附加值,它的本质仍然是食品,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陈年六堡茶亦是如此。现在部分六堡茶包装十分讲究,甚至脱离了根本。一片茶在手,一要观其形,看棱角是否分明,条索是否密致。二要察其色,颜色是否正常,是否霉变。观汤色,不同品质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的茶,汤色不同,还要反复冲泡看其耐泡性。三要闻其香,是否有六堡茶独有的香气。善于区分陈香与霉味,对有异味和有奇香的茶都要警惕。四要尝其味,相信自己的体感。

年份只是数字,品质和存放才是王道

陈年六堡茶的价值,优良的茶叶品质是基础,适宜的贮藏方式是保障。有六堡茶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发酵程度刚好合适的六堡茶,其陈化时间在15-20年为最佳,发酵偏轻或偏重的,则适当延后或提前。

▼具体的辨识标准和参考指南

干茶看外观

五年到十年左右的六堡茶,手感明显轻于较新的茶。由于长期存放,自然陈化发酵,干茶外观会有一层很自然的灰“霜”(注:湿仓存放也会有一层白霜,但湿仓做旧的茶会发黑,面上霜较“死”,没有活性)。干茶颜色会偏褐红,甚至棕色,干茶外观应该干净、无霉变的痕迹。超过30年以上的茶,手工采茶较多,用剪刀剪的茶较少;50年以上的茶,则都是手采茶,外观看起来是条状,因当时是以脚踩进行揉捻。

▲不同年份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外观(图选自《六堡茶大观》)

干茶区分松烟香

适用于传统工艺的陈年六堡茶(农家茶)。

六堡当地的茶农,基本上常年烧火做饭使用的都是松柴或松树叶,存放在灶尾楼上的茶叶经过数十年存放和烟薰,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松烟香。这种六堡茶陈放的方法,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同类陈茶中,烟薰茶仅有六堡茶一种。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些人将新茶日夜不断地直接加速烟薰,希望达到松烟香的效果,但这样做是无法使茶叶具有松烟香的,只有一种闻起来呛鼻的火烟味,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它们区分开来。

试饮观汤色

有一定年份的茶,冲泡后茶叶展不开,有些会呈木化现象,如果乌黑油亮的,通常是炭烤出的“新鲜老茶”,并非真正老茶。例如六堡茶存放30年左右,茶汤呈橙色,40年以上颜色更深。

一般而言,六堡茶由于原料和工艺原因,某些新茶有时较浑浊,或者新茶一两年都比较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澄亮明净,越老的汤色越红越透亮。越体现出六堡茶的“红”、“浓”特色。如果是后期储存湿度过大,或受潮或淋水,或者是做陈做旧,会使得汤色晦暗、发哑,甚至浑浊,即大家常说的“酱油汤”。

试饮品滋味

一款真正陈年的非常好的六堡茶熟茶,应是没有丝毫杂味,带陈香,沉香很持续,很沉稳,入口有软化感,口腔、舌面应无明显涩感,茶味醇厚,于醇厚中体现出一种悠长的“茶气”。或会因六堡茶个体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陈香之韵,在口腔后部、在咽喉处隐隐回味。

做旧的陈茶,肯定会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现问题,如有的做旧的陈茶闻之也有“陈味”,但几道茶汤后,涩味明显;有的是看干茶很陈,茶汤也不涩,但茶汤浑浊,叶底发黑、霉烂、无弹性,很明显是做旧做陈的茶。

饮后看叶底

做旧的六堡茶,常用的手法是人为加大湿度加速六堡茶的后发酵,以达到“陈”的效果。但这样的高湿度“陈化”后,无可避免地茶叶本身的纤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茶底颜色会变死变黑,没有弹性,有些叶底会发粘、稀烂如泥。一款存储良好的陈年六堡茶的茶底绝对不会是霉烂发黑的。

补充:传统工艺六堡茶的陈茶会有松烟香或槟榔香及药香,熟茶工艺其他原料的陈茶会有木香、枣香等香型。一款优质的陈年好六堡茶一定是汤色油亮清澈、陈香细腻、顺滑棉柔、醇厚甘甜的。

与中茶六堡茶“三公主”的邂逅


与中茶六堡茶“三公主”的邂逅

正如绿茶迷每年都会翘首企盼着春天与春茶的美好相遇,六堡茶爱好者在每年的三四月也会有着自己的憧憬。因为作为六堡茶龙头企业之一的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会在此时公布这一年最新的六堡茶产品。听闻今年梧州中茶推出了宜品宜藏“三公主”003013特级六堡、112001一级六堡、1111小箩紧压六堡,被各大经销商抢购一空,还真让人期待有机会能一亲芳泽。上周,在南宁牛洛河茶行,让我一了这个心愿。“大姐”003013特级六堡首先登场,一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色泽乌润纯净,条索紧致隽秀,一看就知陈化时间不短,并出自经验老到的老师傅之手。果不其然,开汤后红润透亮,溢出阵阵槟榔香,滋味醇厚,能品出其中内含物十分丰富。难得的是连续冲了十来泡后,口感依然不变,真是厚实又耐泡。003013的余韵还在回味,“二姐”112001上场了。一下从厚重的口感转换过来,会发现满披金花的112001,口感相当纯正、干净,入口顺滑柔和,回味丝丝甘甜。有了比较后,大家的话匣子打开了。“112001浓淡皆宜,一定广受大众接受”、“陈香味正在慢慢出来,当下饮用,或者再存个三五年都很不错”……果然正值妙龄,饮用、收藏均有很大吸引力。1111小箩紧压六堡作为压轴登场。工艺控制非常好,条索肥壮,茶气突出,而且用的是难得的高山云雾原料,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让这个“小公主”个性鲜明,有着独特的高山韵味。入口后这样的感受更为明显,虽然与前两款相比稍显青涩,但能感觉它将来转化空间很大。假以时日,定是艳压全芳的尤物,升值潜力无限。一个下午邂逅六堡茶三位“佳人”,让人心动,叫人难忘。

认识六堡老茶婆


认识六堡老茶婆

透亮的老茶婆茶气十足。老茶头很多人都听说过,在普洱茶、六堡茶中都有。但六堡茶中还有特别的老茶婆,大家知道吗?什么是老茶婆?是一种茶的名称还是一种六堡茶的品牌?记者为此专门走访了资深六堡茶藏家以及六堡茶当地茶农。霜降前后摘老茶9月底,记者先来到南宁市资深六堡茶藏家李良荣的茶室。茶室门口有一大竹箩装着墨绿、浅青、褐色不一的干叶片,李良荣介绍,这是已经上10年的六堡老茶婆。记者仔细翻看这些茶叶片,梗粗叶薄,平展舒开,残缺不齐,甚至部分叶片上还有一个个虫咬的小洞,若不是李先生告知,真没想到这些品相不佳的粗老叶子竟能泡茶。“老茶婆不是什么茶叶品牌,而是农家六堡茶的一个品种,用霜降前后一周采摘的六堡茶树老叶子制成。”李良荣介绍道。来自六堡镇的六堡茶农蒋爱兰则补充说道,茶婆是六堡人对茶树中的老茶叶的尊称,前面加个“老”字,并非指有年份的老茶,而是指老叶子。现在密植型的茶园通常是采摘当年年头留下来的老叶子;而一些山地上野生放养型茶树,则是采树上至少长了二三年的叶子来做。至于为什么一定要选霜降前后采摘的老叶,因为一年之中,秋冬相交之际,天气干燥,雨量减少,茶叶靠露水维持生长,嫩苗不徒长,老叶便增厚,叶质营养丰富,所以,此时采摘,茶叶特别甘甜,涩味减少。茶农自留“口粮茶”李良荣随后用紫砂壶给记者泡了那款上10年的六堡老茶婆。和六堡茶标准的“红浓陈醇”不一样的是,这款老茶婆的汤色淡雅,偏鹅黄色,清澈透亮,毫无杂质。入嘴以后明显感觉十分甘甜,而且口感醇厚,内含物质高。蒋爱兰说,老茶婆由来已久。过去六堡镇茶农舍不得喝卖得价的茶芽,都是拿去出售,而自己在家想喝茶怎么办,就是采这些粗老叶子进行简单处理后当做口粮茶留给自己喝。当然,“年轻”的老茶婆青味、涩味较重,口感不佳,所以茶农们会将其陈放,给其后期发酵,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好,保健效果越高,“茶农们常喝年份长的老茶婆养生,祛湿健胃。”陈年老茶婆难寻

随着近年来追求老茶的风气盛行,六堡老茶婆被许多茶商挖掘出来高价出售,因此老茶婆走入茶客们的视线。在一些大型茶叶节会上,常能见到很多六堡茶商挂着熏黑的竹箩、藤筐或者葫芦,上面贴着红纸写着陈年老茶婆,动辄二三十年以上。对此,李良荣和蒋爱兰都提醒茶客们切勿盲目听信,乱花大价钱购买,以免买到假货。李良荣说:“目前茶农家里10年以内的老茶婆还是有的,但动辄二三十年的陈茶肯定存货极少,基本凤毛鳞角,不可能有市面上那么多层出不穷的陈年老茶婆。”蒋爱兰也表示,老茶婆过去鲜有人追捧,茶农们一边陈化一边自饮,基本都喝光了,很少有存放几十年的老茶婆。即使有,数量也非常非常少,不可能有那么多成筐成箩的。所以对六堡茶了解不深的茶友建议不要轻易购买。

六堡茶:执子之手“老茶婆”


六堡茶:执子之手“老茶婆”

如果当下都市人对茶类追求的是那散发着浓浓的青春荷尔蒙的“青春”滋味,那么对六堡茶而言,打动我们心扉、让我们钟情的,一定是那岁月的沧桑。当一泡“老茶婆”呈现在有着“青涩”味茶友面前时,那一道绕梁三日的陈年菌香味儿,就足以让茶友蓦然回眸“六堡”那极富神韵的身姿。

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和菌香味而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初品六堡茶,茶香醇厚不提,单是那泛出点点黄色小金花的茶饼,就让人为之心动,跃跃而试的心情怦然而出。金花,属于一种无味的霉菌,含有有益于身体的物质,它能导致茶味变好,使茶汤滋味醇甜,回味生津。整个茶叶消除粗老味,综合口感变得滋味浓厚、鲜醇,而且带有甜味,汤色变红。而最为上品的当属老茶婆,又称霜降老茶婆。每年霜降前后采摘的老茶婆香气浓郁,品起来有一种愉悦的菌香味,别有特色。

很有醇厚感的茶香缓缓缭绕,充斥着屋子,这就是品鉴老茶婆的感受。它的第一泡与后几泡的茶味感不一样,每一泡都很有层次感。在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中,用舌尖细细体会,舌、鼻并用,边品味边品香,让人齿颊留香,直至最后完全渗透在味觉当中,令人颇有身心愉悦、沁人心脾之感觉。

如果说绿茶是出自那荷塘的一抹清纯绿叶,那么当你面对六堡茶那黑褐光润的色泽,便会感受到它就似一位饱经沧桑的故人。其茶色黑褐光润,汤色红浓,叶底呈铜褐色,嘬一口,滋味浓厚醇和,丝丝甜滑,并带有菌香味和槟榔香味……

六堡茶之老茶婆初相识


六堡茶之老茶婆初相识

导读-核心信息

主要保健功效:调理肠胃、祛湿健脾,降血脂、降血压、保护心血管,消除紧张情绪抗疲劳等。

老茶婆

【初识老茶婆】

在众多六堡茶中,老茶婆的地位是极其低的,但是近年来却越来越得到茶客们的喜爱和追捧,原因在于老茶婆祛湿健胃的独特功效。下面小编从定义、采制、几个方面对其作逐一介绍:

1.何为老茶婆:老茶婆是广西农家六堡茶的其中一个品种,使用霜降前后一周采摘的六堡茶树老叶子制成。茶婆是六堡人对茶树中的老茶叶的尊称,前面加个“老”字,是指老叶子(当年年头生长或生长2-3年的粗大茶叶)。“老茶婆”的“老”并非指存放年份久的之意。但老茶婆是随着存放陈化年份长短对茶味和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多年陈放的老茶婆,茶多酚类及叶绿素得到了天然的转化,变得甘醇馥郁,完全没有生涩之感。(如下图小编收存自然发酵了12年老茶婆)

2.老茶婆的由来:老茶婆由来已久,过去广西梧州市六堡镇茶农舍不得喝卖得价的茶芽,都是拿去出售,自己在家想喝茶,就采这些粗老叶子进行简单处理后当做口粮茶留给自己喝。

3.老茶婆采制以及其风味:霜降节气适时采摘,制成的老茶婆稍带有甜蜜感觉,味香醇浓厚,涩味减少。采摘时间应选择在霜降时节。即霜降前后三天采摘最佳,但实际采制可能在此节气前后一周。因为一年之中,秋冬相交之际,天气干燥,雨量减少,茶叶靠露水维持生长,嫩苗不徒长,老叶便增厚,叶质营养丰富,而茶树枝条,叶根正准备孕育始花。所以,适时采摘稍带有甜蜜感觉,味香醇浓厚,涩味减少。

4.老茶婆色味、年份及保健功效

存放年份短的“年轻”的老茶婆青味、涩味较重,口感不佳,将其陈放,给其后期发酵,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好,保健效果越高,“茶农们常喝年份长的老茶婆养生,祛湿健胃。”茶汤和六堡茶标准的“红浓陈醇”不一样,老茶婆的汤色淡雅,偏鹅黄色,清澈透亮,毫无杂质。入嘴以后明显感觉十分甘甜,而且口感醇厚,内含物质高,自然。

【老茶婆的冲泡方式】

一、冲泡法

(1)搓揉一下老茶婆茶叶。

(2)放瓷杯、紫砂壶或坭陶壶中用开水冲洗茶叶2次。

(3)冲泡后滤出茶杯饮用。(冲泡开水高温为宜,时间可适当延长)

二、煲煮法

使用用陶瓷类煮茶器水煮,如常喝茶,好重茶味的,可以适当加入少量六堡茶果一起煮。

三、闷泡法

用热水瓶一个,茶叶适量,先放茶叶,后冲入开水,再上塞盖。约3小时后基本溢出全味。待过夜后,茶色便似琥珀色。

四、简易冲泡法

拿一个电热水壶烧开水,等烧好后取茶叶放在碗内洗茶后把茶叶放入电热水壶里,等5-8分钟,这样茶叶也很快能出味。

中茶六堡茶 古法制作“老味道”


中茶六堡茶古法制作“老味道”

近日,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新推出的“老味道”才在第三届中国(南宁)国际茶业茶文化博览会上惊鸿一现,产品一经推出即销售一空。“老味道”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介绍,最难得的是它用大树乔木料坚持了古法制作,真正重现了六堡茶的传统老味道。

据悉,“老味道”是只有3400箩的小箩装紧压茶,朴实的外包装牛皮纸盒上,关于古法制作的介绍十分简洁明了:“鲜叶-杀青-揉捻-解块-堆闷(发酵)-干燥-汽蒸渥堆发酵-蒸压入箩-晾置陈化。经过窖藏及1000天以上后续陈化处理才出库销售。”张均伟说,别看这短短五六十字,其实要实现并不容易。

早在清朝时期,销往南洋的六堡茶销量就已相当可观,许多广东大茶庄干脆到六堡镇上设茶亭收茶。收茶主要以收购茶农交来的毛茶为主,为什么不直接从鲜叶采摘到发酵、入箩一条龙完成?第一是许多茶山仍属于茶农个人,茶厂没有那么多自家茶园;第二,多数茶农自身制茶技艺不高,场地设备等也有限制。这种向茶农收毛茶,运回茶厂再精制的流程一直延续至今,当下能实现从鲜叶采摘到晾置陈化一气呵成的厂家仍少之又少,即便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此次推出的“老味道”数量也非常有限。

听完了历史,再回头看看眼前这款“老味道”,外形漂亮均匀,芽叶乌黑肥壮,茶汤澄红明亮,是很“正点”的六堡茶汤色。充满期待地入嘴品尝,浓郁的槟榔香扑鼻而来、张扬高长,十泡之后仍有余香。而来自高海拔的大树乔木果然实力不俗,即便只有3年多的陈化时间,但滋味已醇厚有力,回甘强烈,让人憧憬它未来的转化潜力。“老味道”果然是款让人印象深刻的好茶。

六堡茶如何冲泡?(粗老叶篇)


六堡茶如何冲泡?(粗老叶篇)

茶如何冲泡,并无必定之法则,六堡茶也一样。一般认为,无论采用怎样的手法,以好水把茶冲泡好,自己觉得好便好。

众所周知,黑茶不嫌粗老,而且,有一定中叶粗叶的黑茶,其品感层次更丰富。六堡茶中也有一些粗老茶叶的品类,如老茶婆和中叶茶,这类粗老原料的六堡茶冲泡,就必须注意一下如何冲泡了,原因我们不妨先从黑茶的氟超标及相关研究说起。

粗老茶叶的冲泡,有些细节你不能不知道。

氟,没有不行,多了也不行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体的各种组织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氟,其主要集中在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尤其以牙釉质中含量最多。氟对骨骼和牙齿的生长与形成以及对钙、磷的代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预防龋齿和老年骨质疏松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氟还有加速伤口愈合、促进铁的吸收等多种功效。(据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张大春、王登良、郭勤的论文《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同样,这篇论文提到:人体对氟的日需要量为1.5mg~3.5mg。氟摄入过多会引发氟中毒,继而造成食欲不振、智力低下、精神反常,严重时可能造成瘫痪等不治之症。卫生部1986年颁布的“初级卫生保健计划”规定成年人每人每天氟总摄入量不能超过4mg.

众所周知,茶树是自然界中的富集氟的植物。一般而言,茶树根部从土壤摄入氟,而富集到茶树叶子上,特别是一些老叶子中。因此,在原料粗老的边销黑茶中,由于为了降低价格,原料大多是使用等级最低的粗枝大叶,往往会出现含氟量偏高的情况。

据长期从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的白学信2000年发表在《茶叶科学》的文章《砖茶高氟的原因调查》研究表明,不同部位的含氟量差异很大,“老叶与嫩叶之间的差异达12-36倍,茎梗中的含氟量较低。新萌发的一芽二叶新梢含氟量也很低,甚至测不出。”“茶树梗叶种的氟含量是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因此,原料粗老是导致黑茶高氟的重要原因。

黑茶中的粗老叶子其含氟量会高于嫩叶。

煮饮调饮习惯直接影响氟的溶出量

《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一文认为,黑茶含氟量较高,因此适当饮用对补充人体所需的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饮茶习惯、食物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藏胞往往因饮茶过多而出现氟中毒的现象。并且,国内对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这种氟中毒的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也有不少论文提及对这种现象的调查及预防,除了减少种植、生产环节的氟污染(过去很多茶叶生产厂以煤作为热源,会一定程度地增加氟污染的可能)有些论文更针对“砖茶”的降氟措施研究、提高饮用安全等进行了研究。

藏族人民的饮茶习惯更加大了氟的浸出量。

《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一文中说到饮茶习惯对氟浸出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藏、蒙、哈萨克等少数民族饮用黑茶的时候,往往采用熬煮后饮用,或在茶砖熬煮后加入奶、青稞调饮。而且边区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洗茶的习惯,同时,加奶加盐的习惯也使得氟的溶出量大大增加。不良的煮饮习惯会极大地影响着冲泡时氟的溶出及摄入。

少数民族的加奶加盐的调饮方法,也会一定程度地增加氟的析出。

中叶茶及老茶婆,是六堡茶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品种,其原料主要是六堡茶树中较为粗老的叶子,正因为不同的泡饮方式会对茶叶中的氟溶出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就要必要针对粗老叶原料的中叶茶、老茶婆的冲泡方法加以研究,通过合理、科学的冲泡饮用方式,降低在喝茶过程中氟的摄入,防止氟中毒。

科学冲泡可大大减少氟浸出

在这篇《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文章中,最后提到了“提倡科学的饮茶方式”,里面就专门阐述到这个问题:茶叶中氟的浸出率受浸提时间、浸提方式、冲泡次数等因素影响。

在1991年施嘉潘等人的《降低黑茶含氟量的研究》表明,藏胞传统的熬煮饮茶法,随着时间的延长,氟的浸出率达98%,而采用冲泡法,则仅仅是56%的浸出率。

采用冲泡法,而且科学地洗茶润茶,可以大大减低氟的浸出率。

而且,据陈巧玲《湖南省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论文里面提到,“罗淑华的研究发现,茶水比与氟浸出率成反比,无论是煮熬还是冲泡,第一遍茶汤中氟的浸出量占到了氟总浸出量的50%以上。”“当茶水比减少时,水中氟呈现下降趋势,然后浸出量和浸出率均增高,第一泡的氟的浸出量占总氟的65%,且前三泡基本把氟全浸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习惯将砖茶于水中熬煮30分钟左右,这也是他们摄入过多氟的原因之一,而且他们极少舍弃第一遍茶汤。”

由此,我们便可以找到一个降低粗老茶叶氟浸出和摄入的冲泡技巧,这点对于健康、科学地品饮这类粗老茶叶原料的六堡老茶婆、中叶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粗老茶该如何冲泡?

综上说述,回归到我们的话题“粗老茶该如何冲泡?”,如何才能尽量减低氟的摄入?如何冲泡好粗老的茶,利于身体健康?

针对氟浸出的规律,本人总结出两点粗老茶的冲泡技巧,与大家探讨研究。

第一,粗老茶必须充分洗茶润茶。而且,据“从室温到80℃,随着水温升高,氟浸出率增加”这个特点,我们还必须采用比较高温的水,进行洗茶润茶。而且,由于粗老茶的有效物质溶出也相对较慢些,我们洗茶润茶的时间相对也可以略为延长,让茶叶充分湿润、浸泡。部分有灰尘的、更为粗老的,不妨多洗一道。这样的一个步骤,可以基本把茶中的总氟减少50%以上(见罗淑华等《砖茶中氟的浸出规律研究》)。

第二,多采用冲泡,避免经常熬煮粗老茶,即使煮茶,时间也不要过长。这样也可以大大减少氟的浸出率。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煮熬法的氟浸出量高于冲泡法15个百分点以上。而且不要把奶、盐等与粗老茶一同熬煮和饮用(陈巧玲《湖南省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表明盐、奶等组合会促进茶汤中氟的释放)。不过,这点在汉人区域内“清饮”的喝茶氛围下,基本不成问题。

洗茶润茶和合理的冲泡方法可以降低氟的浸出量。

据研究,按相关论文中砖茶含氟量一公斤含一百多至两百多毫克(砖茶的一般值)来估算,合理冲泡而不是熬煮调饮总氟只能浸出五六成,而且通过恰当的洗茶可以去掉50%以上,按合适的量每天正常喝茶,摄入的氟一般是不会超标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茶品调整,粗老和精细的茶交替兼顾,尽量避免每天持续地大量饮用粗老茶,如此科学、合理地饮用粗老茶,是可以放心饮用,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

中茶六堡茶:“老茶新品”获赞誉


中茶六堡茶:“老茶新品”获赞誉

近日,济南汉纳商贸有限公司荣获2014年度中茶六堡茶最佳新客户奖。一方面,“中粮集团”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一线品牌企业,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自与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合作以来,其企业负责人郭晓莉一直认准中茶六堡茶的销售,他对中茶六堡茶非常认可,也看好此茶良好的发展势头。

1600多年的厚重文化,古老而传奇的“茶船古道”,令六堡茶尽显岁月的痕迹,但因历史上以外销为主,为国人不识。面对国内市场部分名茶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六堡茶却一直保持着它质朴的品性。久居闺中、不为人熟知,这是人们对六堡茶的评价。其实,六堡茶具有调理肠胃,改善血液循环,去油腻、助消化,祛湿去瘴气的特殊功效,在东南亚地区等国际市场上一直有“侨销茶”、“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美誉。

2006年,梧州中茶公司逐渐把六堡茶的销售转向国内市场,经过几年发展,六堡茶由南方到北方,逐渐占据中国茶叶市场的一席之地,它的养胃暖胃、减肥祛湿等功效也慢慢被人认可、称道。现在,人们更乐意把六堡茶称为“老茶新品”,既是王者归来,又是众望所归。

寒冬献爱心 温暖六堡老茶人


寒冬献爱心温暖六堡老茶人

六堡茶作为有1500多年历史的名茶,其传统的制茶工艺能够得到承传与发展,与一群老制茶人的兢兢业业种茶、制茶是分不开的。

1月1日,和隆六堡茶厂及六堡农家茶协会、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和相关茶业界爱心人士为了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六堡茶制作技艺得以宣扬传播,也让更多人了解熟悉深厚的六堡茶文化内涵,和隆六堡茶厂在义卖活动中捐献200份茶饼,为制茶老人共筹得2万元整的爱心善款,心存感恩,回报制茶老人,以使六堡茶制作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当天一大早,六堡镇40多位高龄的老茶人就来到了六堡新茶街的活动举办地点,他们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但个个都精神奕奕,应了那句“喝六堡、身体好”的口号。此次活动中亮点多多,有苍梧县技工学校的学生们向老人们展示茶艺表演;六堡镇理冲小学的学生为老人们诵词歌唱;最激动人心的是捐赠环节,老人家们接过一份份爱心礼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老茶人都是从十几岁就开始种茶、制茶到现在,他们希望年轻一辈能守护六堡茶业并且推广六堡茶文化。

据了解,2009年6月,自治区文化厅把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农家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0月,中国茶叶学会命名苍梧县为“中国名茶之乡”。2014年7月,文化部把六堡茶制作技艺(农家茶)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

低调朴素有内涵的六堡老茶头


低调朴素有内涵的六堡老茶头

何为茶头?毛茶中比较肥嫩的芽叶,由于嫩度高,果胶含量高,在熟茶的渥堆发酵过程中,自然卷曲或纠结成块,形成了茶头。

相比于平时常见的六堡茶,老茶头是渥堆发酵时自然结块的六堡茶,外形大都是紧结的颗粒或小团状,茶客多称我们为“疙瘩茶”或“老茶头”。

众所周知,现代工艺六堡茶在制作过程中,需经过渥堆发酵这道工艺。而在人工发酵过程中,由于需要发酵的茶叶量巨大,在翻堆的时候无法全方位进行,并且茶叶经过高温高湿后,会溢出大量的果胶。这些果胶会把周围的茶叶粘连在一起,变成一团一团的,发酵到一定程度后,这些一团一团的茶叶被制茶师傅挑拣出来,经过人工分解成小块,就成为“疙瘩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茶头“。

可别看这六堡老茶头貌似颜值并不那么令人……喜爱,但能结块的老茶头,其实都是茶叶中最嫩最壮的部分,饱含胶质和糖份,其内涵物之丰富几乎皆是精华之最。

一般茶头只占总渥堆量的0.8-1.5%,因天然形成而产量低,可谓是弥足珍贵。懂茶的老茶客都知道,老茶头才是茶中之极品。

天然形成的六堡老茶头一般以“粒”、“紧”、“甜”、“糯”为主要特色,干茶色泽乌润呈褐色、紧实而饱满,冲泡后汤色红浓透亮,滋味醇厚甘爽。

一般来说,六堡老茶头的耐泡度较高,20泡后还可煮饮。老茶头在冲泡前,建议先以100度沸水醒茶两遍后,再品饮,滋味更佳。与冲泡相较,小编认为老茶头煮饮风味会更佳,因为老茶头内含丰富的果胶很难泡出来,煮的老茶头茶汤更香、更醇、更顺滑可口。

冬日闲暇之余,以盖碗或紫砂或坭兴陶壶冲泡一道内涵丰富的六堡老茶头,感受每一道茶汤的变化;或与三五知己谈天闲坐,烹一壶老茶头,与冬日寒香交融于茶汤中,满腔的陈韵柔和绵长交织舌尖,静坐享受道道老茶头给味蕾带来的心旷神怡。

冷绵绵的冬日,享受一杯来自老茶头的陈醇温暖,足矣。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邂逅陈年六堡老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