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起,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茶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来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际上,茶有茶道。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同,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静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一定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让壶里一直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也不一定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常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一定要非常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人只要能做到这些,“纵难希遇羲皇,亦可匹俦嵇阮”,就算无缘生活在伏羲上皇时的理想时代,至少也可以像嵇康、阮籍那样,啸傲山林,怡情自乐。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世人忙忙碌碌,总脱不开眼前这点烦恼。如今大家邀集一起去茶馆,大多是为了谈事,谈到口干舌燥时,喝茶是为了解渴。喝了接着谈,谈了继续喝,远离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思的澄澈,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谈到茶的缘起,讲到“心思澄澈”,就不能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茶圣”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一部《茶经》,让他名垂青史,为世人传诵,为后世评说。

从历史背景来看,陆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起伏的乱世,经历了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几代更迭。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至衰。从个人的经历看,陆羽身世蹊跷,他三岁被遗弃,“陆羽”之名和“鸿渐”之号,都是成年后自己起的。庆幸的是,遭父母遗弃的陆羽被龙盖寺老僧智积收养了。如此幼小的孩子,自然无法念经诵佛。那又能做些什么呢?“茶禅一味”,于是,师父教他烧水、煮茶、识字、念书,学会了很多知识,譬如烹茶辨水。

佛寺的生活清清静静,陆羽在禅茶的熏陶中成长。但随着见识的增加,对外面攘攘红尘难免心存向往。终于有一天,他不告而别,逃出寺外。据说,陆羽走后,师父深感痛心,从此不复饮茶,一来为了怀念陆羽;二来喝其他徒弟烹的茶,喝不出陆羽的那番天真滋味,喝不出陆羽参透的禅茶智慧,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徒弟。

离开禅寺的陆羽进了戏班子,做了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他遇到了一位贵人李齐物。

陆羽的家乡在现在的湖北天门,唐代时称作竟陵。当时谪守竟陵的是原河南太守李齐物。李齐物偶遇陆羽,非常欣赏他,让他离开戏班,还为他聘请老师,教他读书,陆羽由此结识了当时的很多名人。

又过了六年,陆羽认识了被贬官到竟陵的诗人崔国辅,两人一起辨水,共同烹茶,游处三年。这三年中,陆羽才开始真正名扬文坛,开始专注于茶道,开始了自己最热衷的事业。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南逃,到了无锡惠山,乱离红尘,不碍他徐徐开启了一段游惠山、品惠泉的悠闲生活。

读《茶经》时,我们会发现,陆羽特别注重水的类别。他将全国各地的水分为二十品,足见他静心体味之精深。当他喝到无锡惠山泉水时,对茶的领悟突然被激活了。

随后,他到了浙江湖州,遇到了一生最重要的一位朋友诗僧皎然,两人成为至交。

皎然不仅诗上功夫了得,对茶道更是有精深的研究。他虽年长陆羽十几岁,但两人因茶而引为知音,“缁素结交”四十余年。陆羽写作《茶经》时,得到了皎然很大的帮助和指导。陆羽后来四处游历,到过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经历了多年颠沛流离之后,最后将自己葬在湖州,选下的墓地恰好与皎然塔遥遥相对。

陆羽爱茶、爱水,与他早年在龙盖寺的经历密不可分。他心里头永远无法放下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师父智积。唐代宗时,陆羽写出《茶经》,名动天下,被迎进宫中,成为皇室奉养的名士。

一次,在宫中品茶聊天时,唐代宗问他:这一辈子还有什么心愿希望我帮助你完成?

陆羽说:平生最愧对之人就是我师父,如果能让我与师父再见上一面,此生无憾了。

于是,代宗就派人请智积和尚到宫里品茶。

智积委婉地回绝:自从陆羽走后,老僧已不复饮茶了。

前来延请的官员坚持说:这可是当今圣上请你,还是去一下吧!

智积万般无奈,只好随行来到宫中,与代宗一起品茶。席间,代宗吩咐最好的御茶师,用最好的茶、最好的水,精心地烹煮。但是,智积和尚只是礼节性地端起茶,沾一沾嘴唇,随即就放下来。他对代宗说:不复饮茶,就真的不想再饮了。自陆羽走后,喝什么茶都不入口了。

代宗悄悄地吩咐,第二泡茶由陆羽来烹煮。闲谈之间,茶端上来,智积和尚仍是礼貌性地沾一下嘴唇,手顿时僵住了,瞬间老泪纵横。他对代宗说,陆羽原来就在宫里啊!就这样,师徒俩劫后重逢,仍然在一盏茶中。

这只是一个传说,并非信史所载。但可以由此看出,一壶茶由什么人来泡,用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寄托,喝的人是可以知味的。陆羽之所以与众不同,被世人尊为“茶圣”,就在于他泡茶时的用心、专注,以及那份虔诚陆羽的生命也如涓涓山泉,浸润了茶中最透彻的滋味。

《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共十章。第一章写“茶之源”,说的是茶的由来,对“南方嘉木”追本溯源。第二章写“茶之具”,即制茶的过程需要哪些工具,配备什么样的设备。

第三章写“茶之造”,即采茶、造茶的七道工序。第四章写“茶之器”,介绍当时的茶具,共列出全套茶具二十四组。第五章写“茶之煮”,介绍如何辨水,用何种水烹何种茶,将泡茶之水分为上中下三等。第六章写“茶之饮”,介绍如何饮茶、分茶,如何喝出茶的真滋味。第七章最有趣,写“茶之事”,讲古人与茶的缘分,讲茶的典故和寄托。第八章写“茶之出”,讲茶叶的不同产地和品质优劣。第九章讲“茶之略”,与“茶之具”中种种繁复茶具对应,说明茶之本质在草木之间,当人真正回归自然时,冗长繁复的程序都可以省略掉,因为已经心接万古自然了。第十章写“茶之图”,陆羽认为在饮茶的场所,都应悬挂弘扬茶道的画轴,因为饮茶是一种文化仪式,要有一定的氛围,有一个雅致的环境。

一部《茶经》对中国文化之影响无可估量,著名诗人梅尧臣作诗赞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唐代中期,禅宗兴起,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在煮茶、喝茶的过程和形式中,思想慢慢得到感悟,恰好应和了禅宗的这一理念。于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茶禅一味”的说法渐渐风行于世。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大多生长于南方,其生长之地也颇有讲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上等之茶生长在岩石中,中等之茶生长在沙砾、沙土中,下等之茶则生长在泥土中。“野者上,园者次”,野生的最好,园林种植的次一等。“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山阴下生长的茶最好不要喝,因其总不见阳光,过分阴寒、凝滞,喝了对身体不好。

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

陆羽在《茶经》里已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点关联是多么重要。所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人要注意自己的品德操行,为人节俭,德行高洁,这样的人喝茶,清茶润心,自然就会有默契。

大家都知道“神农氏尝百草”,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一些草是会让人中毒的。传说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叶,并用来解百草之毒。古代人很早就知道,茶是清冽的、性寒的,茶可用来去燥,用来败火。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

茶很清雅,不是浓郁的东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闲。记得我自己二十几岁时,完全喝不惯茶,更喜欢浓醇的咖啡。咖啡里有本味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喝完一杯咖啡,感受那种百味含混的浓沉醇厚,顿觉浑身热气腾腾,陶醉不已。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淡了。浓情对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

茶,今有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等,品类繁多。而旧时人们喝的多是绿茶。

泡绿茶,古人讲究“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时,清浅的绿色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绿色里,你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绿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唤醒了。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迷恋之处。

喝如此清淡之饮显然需要安静。“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一个人跟一盏茶静静地交流,能得其神韵;两三个人喝,颇有意思,能喝出茶趣,能喝出好友间的情投意合;如果七八个人群聚一起喝,就跟施舍茶一样,不过是为了解渴而已。

可惜今天人们喝茶,往往呼朋唤友,人声喧杂,虽是热闹,却少了份清静,越来越远离茶神、茶趣了。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整体,无法切割开来。也许你只需一盏茶、一壶酒,就能感受到所有的一切。走出国门,我们会发现整个亚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比如日本茶道讲究四个字——和敬清寂,与中国的茶道同脉同宗。

“和”就是一种中和之美。喝茶时能感觉到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朋友之间的和谐。

“敬”源于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念,意指喝茶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要有恭敬之心。我们以茶待客时,叫“敬茶”,常用的话是“请用茶”,没有人会把茶杯往客人面前一墩说“喝茶”!这就是恭敬之心。孔子说“仁爱”的第一点就叫“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敬茶,其实是敬人,也是敬自己的心。

“清”指茶叶的清雅。“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好茶的茶汤一定是透亮的,你能看见草木氤氲化育,能看见茶的魂魄在水中释放。茶的生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四季的风雨,经历了霜雾雹露,所以我们喝到的茶,是大自然孕育的精华。我很喜欢《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光而不耀”。一个人的人格,要有内在的光泽,但不能太耀眼。如果你的光芒到了刺眼的地步,不可逼视,这样的生命就太喧嚣了。如今的人们,大多外在锋芒毕露,缺少了内心的澄澈,而茶吸收了天地至清之气,自能洗涤我们内心的凡尘污垢。古人说:“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这一辈子,你可以得到些什么呢?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带走的,但是山中一杯茶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消受的。一碗清茶入肚,把草木清新之气吸纳进自己的生命之中,让体内的浊气在茶中逐渐消解、宣泄,那些滋养出来的清新光芒,自然会让我们变得“光而不耀”。

最后一个字是寂寞的“寂”。如今人们往往害怕寂寞,将寂寞等同于孤单和内心空虚。实际上,真正的“寂”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虚静空灵。一个人的心没有虚静,就不能懂得万物之变化,就不能看见世界的本真;一个人的心不空,就无法收纳万种境界。

中国人十分讲究这个“寂”字,认为寂寞之中往往蕴涵着大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讲什么是“道”时有这样的句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里面本身就包含了“寂兮寥兮”,唯其寂寞,并且“独立而不改”,坚守自己的操守品格,“周行而不殆”,即生生不息,处于周而复始的运动之中,这是万物的根本。这种“寂”不是死寂,而是生机勃勃中一点灵动的清寂。

很多人醉心于日本茶道,更有一些哲人和艺术家潜心研究它。

上世纪初,日本有一位精通美术和茶道的艺术家冈仓天心,常年旅居欧美。1906年,他用英语写下了著名的《茶之书》。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美’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他用如此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这种“温柔试探”唯有在茶道之中才能完成,因为它必须是静谧从容的。

冈仓天心用颇为浪漫的言辞,来形容充满感情的茶。在他看来,茶“既没有葡萄酒的倨傲自大、咖啡的顾影自怜,也没有可可那种做作的天真”。在他的眼里,茶这种源自东方草木之间的饮料是最能让心思静的。

茶道融合了东方道德伦理、宗教思想的精髓。它讲求卫生,要求保持洁净;它不求排场,讲究在简朴中见到自然;它追求平等,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爱茶,都是真君子,都有自己的品格在其中。

Cy260.com精选阅读

品茶得趣


旅游中,当人们跋山涉水到口渴汗流的时候,手头若有一罐茶饮料,开而啜之,顿令人浑身舒爽。如果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来者准备谈几句话急着要走,那么临时冲泡烫茶敬客,没有必要,而取易拉罐待之,既方便又礼貌。不过一般人公休假日,亲朋好友小叙,“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兰亭序》)互无戒心,牢骚全无顾忌,议论海阔天空。在这种情况下,人手一只易拉罐,未免太扫兴。俗话说:“手拿罐头,呒啥话头。”所以,传统的泡茶实在不可少,边品茶边聊夭,茶助文思,茶提诗兴。因此,自古以来,茶的瘾君子一般精行俭德。但是,有一个时期,朋友与运动并不并存,清茶小叙,也可能半句牢骚惹来一身祸水。现在这种品茶聊天的清福又回来了。二三其人,清茶相叙,谈笑一阵,口中无辫子,莫怕挨棍子,乘兴相会,坐久而散。这真是“尘心洗尽兴难尽”,笑口常开可延年。

在《岩栖幽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所以,即使到茶馆“吃茶去”,也是二三人相约为佳。不过到茶馆吃茶也是有意义的。

何时开始有茶馆,这是无法确定的。古代民间卖茶水的事早有记载。当初在漫长的驿道旁,荒村野渡边,半路亭中,分径岭上,古人为了照顾旅客,设摊卖茶,放桌放凳供休息,这种茶寮在前几年公路不通的边远山区还能见到。他们烧开水的风炉是三眼长火弄,40度向上接连烟囱,每只灶眼上放一只“来烧罐”,客来一把柴火,半支烟功夫,水就沸腾了,原来这种“来烧罐”是用做砖瓦的陶土制造的,壶高20厘米左右,壶腰直径不过22厘米,腰以下渐小,底直径10厘米,底部有锥状“漏斗”突入壶腹,从而增大了受热面积,所以,水容易烧开。三把罐子交替受热,供应开水神速。在村镇集市的形成中,茶馆也应运而生,为农民销售产品有个落脚点。而在城市,茶馆进一步发展,馆内陈式也不断变化,从长条桌到八仙桌,从大堂到内设雅座。以清初北京馆为例,当初店堂内设长案,茶叶与开水分别计资,有自备茶壶和茶叶者,可只买开水。茶客以旗人为主,虽官至三四品者,亦携鸟笼入坐茗憩,与马夫走卒杂坐攀谈,而一般显要则不入茶馆。

据古文记载,江宁(今南京)乾隆未叶始有茶馆,从“日色亭午,座客常满,或人凭阑而观水,或促膝以品泉”的记述,这种茶馆是相当文雅的。而同治初年,上海的茶馆,有的可供鸦片,有的茶馆在“每日未申之时,妓女联袂而至”,可见相当混乱。旧社会,湖州城内有十多家茶馆茶楼,友会聊天的,谈论诗文的去处都有,而大多数茶馆是生意人交流信息的场所。解放后,茶馆一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技知识,破除迷信的阵地。后来,茶馆一度衰落了,因为运动中无知己,人心隔肚皮,何必品茶聊天自掏晦气。改革开放后,茶馆又兴旺发达了,但是似乎只适应市侩们的需要,一般退休职工可望不可进,只好自备茶瓶,三三两两相叙公园边沿阶石,排排坐消磨个把小时,茶水虽凉,阳光温暖,要想说的话吐出为快,心中一乐,真是清福。

品茶如人生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我喜欢喝茶,但是,我不能随便喝茶;因为我属寒性体质人,所以,很多的茶不适合我喝。

茶叶,经开水一冲,茶叶在开水冲泡的作用下,上下翻滚,起起落落,一起一伏,散出的香气,沁人心扉。

俗语说:头道茶苦,二道茶香,慢慢品饮,没有了茶香,也没有茶色了,茶水就趋于平淡了。

人生如泡茶,人的一生,上上下下,起起落落;坎坎坷坷,最终都趋于平淡,了却一生,走完一生·······

喝茶能增进人们的感情,我和先生,每每泡一壶茶,慢慢品。随饮随冲,边品边聊;大到国家世界事,小到私家邻里曲;无所不谈,无所不说,悠哉悠哉。

年轻时,各忙各的,长时间静不下心来交流交流,两人有点小摩擦,就会起口舌之战。偶然发现,抽点时间,泡一壶茶,坐下来慢慢品饮,茶香四溢;喝茶的同时聊聊天,也是不错的选择;再忙,我们尽也要抽出点时间来,品茶聊天,慢慢地误会少了,笑声多了;两个人的心情也好了。

好的不是茶,是人;香的不是茶,香的人心;品的不是茶,是生活!

捧着一杯茶,还未放在嘴边,一股清香之气悠然飘起;令人心旷神怡,如此生活,好生惬意!

常喝茶,对人体有好处:

红茶,性温和,适合体质虚弱的人喝,每天喝几杯能温暖四肢寒凉。

绿茶,适合年轻人喝,防辐射;用电脑多的,可以喝绿茶;能使人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还能提高记忆力。

乌龙茶,适合肥胖人喝,有减肥的作用;还有抑制胆固醇上升的作用,还能燃烧脂肪,所以又减肥又抑制胆固醇。

玫瑰茶,我的最爱,玫瑰花调经理气、活血化瘀、疏肝解郁、调理脏腑,最适合女性的一道好茶;还能美容养颜呢!

女士们记得:春天喝玫瑰茶是最最适宜的时间哦!

因为,一冬天的进补和敛收,使得身体产生许多邪气。到了春季,春天是个生发的季节,花儿草儿开始露芽,整个大地蠢蠢欲动,所以,人的身体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要往外散发邪气。这时,来杯玫瑰茶,既赏心悦目,又能推动驱除邪气,对身体大大滴好,何乐而不为呢,女士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男士们,也能喝玫瑰茶,一样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还有薄荷茶,菊花茶,金银花茶······因人而异,因季节而异······

也有不适合喝茶的人,比如:缺铁性贫血,胃溃疡,神经衰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也有弊。

有人喜欢,三五知己,围坐一起,高谈阔论,大碗喝茶,喝茶侃大山;他们属于梁山好汉型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哥们义气!

我是属于爱静的人,闲暇时,沏一杯玫瑰茶,捧在手中,放几首舒缓的音乐;听着小曲上着网,悠闲自在,慢慢品饮;诗意生活,自娱自乐。在品茶中,享受悠闲、舒畅的感觉。

有时,也和邻家的几个少妇们喝喝茶,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你问我答,你说我接,好不热闹,生怕话儿掉在地上;你谈我侃,嘻嘻哈哈,笑声四起;也别有一番情调!

我在品茶中体会到的感受就是一杯清茶,那种淡淡的滋味;初尝苦涩,醒脑提神;再尝甘美;香甜生津。茶养生气,除病气;散郁气,驱睡气。一个人在茶中有品味,自然在生活中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的人,自然对情感真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品茶使我宁静、淡泊,坦然面对一切。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像可口可乐那样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能品出茶味,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这就是在品茶中,悟出来的道理!正是如此,我们中国才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吧!人生如茶,品茶如人生。

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的芬芳与风雅之时,又慢慢地从中感悟到许多。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精华。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清香,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位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茫茫人海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品茶如人生······

于丹:在饮茶中留住乡土人情


人在草木之间,它给了我们一种态度,它给了我们一种中国人血液中的乡土。乡土,不见得是我们手里的耕作和脚下踩过的田野。乡土,有时候是我们魂牵梦萦自己去执守的一份信念而已。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面说过一句话,“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今天再看这句话,我们的感受就更深了,费先生写《乡土中国》这本伟大作品的时候,他哪知道中国的房价会有一天飙高到如此程度,他哪知道我们脚下的泥土正以疯狂速度被柏油盖满,他哪知道我们的孩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泥土了,而更悲哀的是有很多大都市的孩子,是从空气雾霾中知道什么是灰尘的。

田野何在?乡关何在?如果中国人再不喝茶了,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只去喝饮料了,我们不觉得,血脉中的某种传承,有可能被斩断吗?

用中国的茶,为这个民族留住乡土。这在一些茶乡还是可以期待的,因为喝茶不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而是一种态度的传承。我们今天很少有人喝出卢仝七碗茶的滋味了。当年人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饮卢仝七碗茶。”不需要去求仙,不需要去炼丹,好好喝茶就是养生了。而今天,当各式各样的补品满天飞的时候,我们宁可信任大把的胶囊,却不再信任一盏茶汤。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我们还能够在饮茶中留住乡土吗?

有人说茶会流失钙质,农药残留啊等等,对它的贬低固然是一种对它声誉的损毁,但有时候,过分的抬举也不见得就是对茶的提升。比如说,现在中国人喝茶实在是有点矫情了,特别是现在不敢再轻易请人吃饭,豪奢的宴席过后,最流行的是请人喝茶。喝茶要去的都是外表朴素,内在门槛很高的茶馆。今天喝绿茶,是明前的龙井,什么时候采摘的,什么时候炒制的,不喝这样的茶不好意思说是绿茶;喝岩茶,这是那三棵树上的大红袍,如果不是拿枪守着的这个树,都不好意思说这是岩茶;喝普洱,你说这是哪个寨的,我是哪个号的,你是八十年的,我就敢说是一百年的,不拿出这样的茶来,似乎就没有面子。但这是中国人真正喝茶的道理吗?有的时候过分的抬举,是另外一种贬损,我真不希望喝茶变成茶馆里的事,我希望的茶,是百姓茶事,是家家户户所存留的生活的仪式感。

中国人说生活,大家都知道这个说法,叫做:琴棋书画诗酒花,这是被人们认为雅士,风雅、门槛高。下一句呢?说得多亲切,多温暖,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来就跟柴米油盐在一起,茶本来是百姓开门七件事,茶就应该是一个人可以静品,呼朋唤友可以闲谈,从小到大伴随一生的一件事。年年岁岁,草木更新,人在草木之间接受春秋往来的涤荡,喝茶有那么矫情吗?所以我还想呼吁:让大家懂茶了、爱茶了是好事,但别再号召大家都上茶馆斗茶了。我们今天的争斗还少吗?中国人原来这么崇尚以和为贵的一个民族,我们的脾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暴躁,没有像今天这样出言不逊,甚至大打出手,每一个人为了自我利益的扩张与别人纷争。这个竞争,甚至从上小学就开始了。家长开始跟孩子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跟你的同学都要竞争。争了一辈子的中国人,争争斗斗,最后在茶上还要斗啊。喝茶,真正的本义是什么?开门七件事,早晨起来就想着有一泡清茶,一团和气,一天好时光在茶香里展开,我想中国的茶,就回到了我们血脉中的滋养。

于丹:且将新火试新茶


我一直认为喝茶是种仪式,心不静是泡不好茶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茶禅一味,喝茶是用茶香洗涤内心的过程与仪式。而“茶”字本身就是“人在草木间”。人在草木间,浸染山林之气,可以看流云、观虹霓、饮泉水,在这样的过程中,人心是亲近自然的。

茶也是要和着季节与心情来喝的。绿茶,一定要喝明前的。春天,大地阳气蒸腾,万物生长。江南茶树上的芽尖刚刚绽开,清明前采下来的嫩叶,用早春那刚刚封冻了一冬的凌凌泉水泡开,你会觉得草木之间生长的力量在眼前氤氲化开,春的新鲜、灵动带着一点点青涩,像刚刚舒展开的梦想,一下子全都在了这盏春茶之中。因此春天喝绿茶能够让人苏醒,让人精神焕发,让自己在春天里,跟着大地的草木一起蓬勃生长。生长的过程延续到盛夏,绿茶也一直能喝到盛夏。

一立秋,就该喝乌龙了。最雍容方正的乌龙茶当然是铁观音,我觉得最典雅的乌龙要数台湾产的冻顶乌龙,这种高山茶犹如它的名字,带着一股清冽之气和远远的幽香。而中国台湾的文山包种也是很好的乌龙茶,绵软醇厚,充满文人气息。翠玉乌龙也是很雅致的茶,三两知己小聚时喝它最合适。在清秋喝乌龙,是因为它茶色清亮、疏朗、绵长,有秋高气爽的味道。茶的颜色会让人联想到秋天,空气中透出金属般的光泽,盛夏的浓郁已经过去,人的心情走向清朗,世界走向饱满与成熟,天地开阔。这正是乌龙茶的况味。

到了冬天,是喝熟普最好的时候。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由生到熟,由翠绿的微涩到深红的绵软。隆冬时节,外面皑皑白雪、万物凋零。此时,手捧一盏浓浓的熟普,看着它红酒一样的颜色,喝上一口,醇香绵厚,暖意顿生。

一天之内,时间不同、心情不同,喝的茶也可以不同。早晨喝龙井,喝北方硬一些的茶,比如信阳毛尖,喝云雾气息更重一些的四川竹叶青,一天心情会很清朗;午后如果还想喝绿茶的话,可以喝非常柔细的碧螺春。用85摄氏度的水泡开碧螺春,犹如午后的阳光,淡定而悠远。

品茶,除了随季节、时间变化外,还要随人生的境界一起变化。20多岁的人往往喜欢咖啡胜过喜欢茶,苦苦的咖啡加进去香香的牛奶,再放上甜甜的糖块,甜、苦和浓香混合在一起,就是20岁的青春,有一点混乱,但是充满勇敢、生机勃勃。人遇见茶是要讲究机缘的,如果你对世界的看法、事业上的打拼、情感世界等等一切,都还在万分纠结的时候,是不会喜欢上茶的,因为你还没有走出咖啡的那份“浓郁”。但人过30岁,却往往会喜欢上茶,那时,你已经开始慢慢体味到茶里不求当下的浓郁、而求隽永的回甘,是另一种人生的境界。

因此,生活中一定要留出喝茶的光阴。正如苏东坡所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品茶与品人


不抽烟,不喝酒,工作之余泡上一壶好茶,邀二三知已,品品茶聊聊天。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和休闲方式。

品茶一般来说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品茶的地方。要选择清静淡雅之处,最好是荫萠之下、花园之中、书房之内等等。二是要有清心寡欲的人。所谓清心寡欲就是性情随和心地善良,不用心机,清淡处世的人。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配上这样的人,品茶才能品出味来,才能于品茶中得到乐趣。每每是一杯香茗在手,清香悦鼻,顿觉神清气爽。细啜慢饮,回味无穷。博古论今,谈天说地,忧烦尽去。吟诗作画,听琴对弈,雅趣横生。

可以肯定的说内心趋于浮燥的人是不会去品茶的。他们受不了这种寂寞,也没有这份耐心和细心,便无法领略这清雅的乐趣。他们喜欢的是酒桌上的喧嚣和牌桌上的争斗。如果他们去品茶了,十之八九也是迫于无奈的应酬。较之于茶,他们比较喜欢的是烟和酒。那些玩意有较强的刺激感,符合他们的心里需求。当然他们也需要茶,但那是用来解渴、用来“牛饮”的,而绝不是用来品的。花上几百元买条烟,上千元买瓶酒,眼都不眨。要花钱买茶,他们是舍不得的。话又说回来,即使好茶到了他们的手上,也只是体现了茶的商品价值,却难以体现其使用价值。

品茶对泡茶的器皿和水质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妙玉用贮存了五年的梅花上的雪水来泡茶,招待贵客黛玉、宝钗和宝玉。她所用的茶杯也是玉质的古玩珍宝。茶圣陆羽的《茶经》上说到泡茶用水时,也有山水上(泉水),江水中,井水下之说。泡茶的器皿似乎有陶器上,瓷器次,其它下之论。水和器是茶的帮衬,没有这种帮衬,再好的茶也难品出什么好味来。

想想人亦如此。光有自身条件是不行的,还要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才能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就我们的国情而言,一个人要想成功以下条件好像必不可少,即:才貌、机遇、位置、人缘。这里面,人缘似乎还要摆在首位。为什么?不必细说,大家一定都知道的。

茶有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黄茶、青茶、白茶、黑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质特点。绿茶香醇,红茶鲜爽、黄茶醇厚、青茶馥郁、白茶清亮、黑茶爽口。各具特色。但不管是什么茶,品茶一般要从色泽、香气、滋味和形状四个方面来品。比如绿茶,一般来说要求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看起来才养眼,喝起来才上口。有一个方面欠缺就不能算好茶,其档次就要大打折扣。

人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有经验的人,能从一个人的气质、谈吐,爱好和行为上分辨出这个人的“档次”。比如说出口恶言恶语的人,至少说明他缺少修养。就像做红茶发酵没有发好一样,做出的茶必然是红不红,绿不绿的。或者发黑发臭的也有。

茶有优劣。喝好的茶是一种享受,喝不好的茶简直是受罪。有时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热情的泡上一杯茶来。不经意间喝上一口,一股陈味、轻微的霉味、其它东西的串味直扑肺腑,真是难受。含在口里,进不得,出不得甚是尴尬。

与人相交也有类似的感觉。交上一个好朋友,一个知已,总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就是与正直的人打交道,心里也很受用。尚或不慎结识了一个不好的人,那也是件烦人的事。对于那些奸恶之人,人们往往是要避而远之的。

像爱抽烟、爱喝酒一样,爱茶的人也有不少。其爱法和喝法也各不相同,大可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学学品茶,于品茶中品出知识,品出韵味,品出快乐。最好是于品茶中交上几个豁达大度,性情平和的朋友。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林清玄︱人生的各种滋味尽显于茶


闲暇时,为自己沏了一杯新茶,透明的玻璃杯中,叶青水绿,清新爽口,宛如水洗翡翠,伴随着水雾的轻盈升腾,清幽的茶香也随之弥漫飘渺,似有若无。倘刻意去闻,它若隐若现不留痕迹,不经意间,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

静静地观望着杯中缓缓沉浮徐徐舒展的嫩绿芽叶,那蒸腾的氤氲,恍若江南晨色里迷朦的烟雨,透过这似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眼前仿佛幻化出淡淡的水墨意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茶有好多品种,有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等九大类型。每一种类里又包含许多,有碧螺春、龙井、毛峰、铁观音、云雾、祁红等十大名茶。如果按茶叶的形状分,更是千姿百态了,有花朵型的、茅型的、针型的、扁型的、螺旋型的……构成了一个各种形态美的茶叶王国,足以与人生纷繁的大千世界比拟了。

茶叶虽小,可它的形成颇为复杂,它须在阳光照耀下开花,在细雨濡湿中滋润,在云雾萦绕里成长,在慢火烈焰上烘焙,经过许多步骤的磨砺,才形成了可供品尝的茶叶。然后根据各种茶的性能,选择茶具及水冲泡时的温度。泡的过程也有讲究,一般泡茶只注入七分满的水,让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沉浮着,一缕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子中溢出来,里面的茶叶随着沸水翻腾着,然后渐渐地沉淀下去,一杯有着独特香味的好茶才算沏好了。

闭上眼睛啜一口,细细地品茗……幡然醒悟,其实人生就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原味和魅力。在那一次次的沉浮历练中,生命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如此,亦可以把人生的每个阶段譬喻为各色各种的茶。

少年

柠檬茶

十几岁的人性初显露时段,在欢愉之余初识到愁的滋味,成长的岁月有了些许的烦恼,懵懂中呈现淡淡的青涩味。把其比喻为一杯柠檬茶,酸甜适口含着清香。

青年时期

雨花茶

二十岁左右,也是人生的一段如火如荼季节,情怀初开,至真至纯,滋味鲜凉而气色清香。所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沛的精力,初涉社会的冲劲与动力,激烈且纯真。可亮丽的青春总会有几抹灰色夹杂其中,宛如雨花茶,既象征着花的美丽、体现了雨后的清新与灿烂、散发出浓郁的馨香、让人爽心悦目,又含有茶所蕴藏的苦涩味道。

而立之年

碧螺春

到了三十岁,事业与家庭初有端倪,逐渐懂得了怎么样去打拼事业,如何去创造生活。就像碧螺春冲泡的茶,青翠澄明,可闻香、观色、品评。碧螺春茶叶的外形条型纤细,卷曲如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宜人,回味绵长,给人以轻快、柔美之感。诚如人生的黄金岁月的年龄,品尝到了清苦的茶味,阅历人生其实是一种去粗取精过程,除去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

四十岁

西湖龙井

如西湖龙井茶,捱过了人生的许多坎坷,趋向成熟的年龄。也是人生最操劳的时期,双肩须得扛起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重担。劳作中呈现出完美,成熟中体现了坚韧,言行中涌现出高贵。看西湖龙井茶的外形似碗钉,扁平光滑、尖削挺透,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汤色碧绿清莹,叶底细嫩成朵,如花瓣一般清香孤傲,缭绕回转中归于简单,似翡翠玉片一样光辉明丽,能给人以质朴、端庄,亲近于人的感觉。

五十岁

乌龙茶

步入五十岁的人生则像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郁味,又有绿茶的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适合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先闻香,后品味,品尝后齿颊留香,滋味纯浓,顿觉满口生津,回味甘醇。诚如此年龄已经事过千万,不需过分显露,真情自然涌出,成了收藏时间和珍惜情感的茶客。人生季节逐渐进入了淡泊阶段,历经了岁月磨练,开始磨练岁月。对人生中的某些事情已经能够看开、感悟,如茶的人生把一次次的记忆沉淀在心里,珍惜着自己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饮着茶。而那酽酽的茶已构成心中的一幅风景名画。

六十岁

寿眉

等进入了六十岁以后的年龄,如银针白毫抑或寿,聚众茶的甘香浓郁于一体。饱尝岁月风霜雨雪,收日月之精华,经自然调和,滋味浓厚。不必见人,只要其一点一滴,便可以勾勒出全部风华,人性已飘荡其身形之外,与天地山水合一。或许人生最不值得炫耀的资本就是年龄了,但仔细想一想正是由于年龄的缘故,才让我们真正品味其中的神韵。人生如茶,就连最深切的痛苦,刻骨铭心的情愫经过岁月的流逝净化,如同一首经典老歌的旋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但留下都是沉淀了的淡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当它趋于平淡之时,才是最稳定的人生真味。幸福也淡,痛苦也淡,历经了岁月的沧桑之后,感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开始用洞察的神情观赏花开花谢,用平静的眼睛注视阴晴圆缺。生命中多了几分睿智,少了几分激动,含蓄的人生给予了众多的经验和思考。

三毛说过“人生如茶,第一道茶苦若生命,第二道茶香似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品茶亦是在品味人生。悟出事业如茶,它有苦有涩更有苦尽甘来的甜蜜;友情如茶,浓时太苦,淡时悠悠,品茗之后,回味绵长,意犹未尽;爱情如茶,恋爱时的苦涩与甜蜜、相思和缠绵,正如一杯新茶,色泽诱人,磬香扑鼻;而婚姻的味道,犹如功夫茶:苦、涩、凉、甜,个中滋味,如何细说?

泡茶时不同的回合要把握好开水浸泡茶的时间不尽相同,时间长了,茶会变苦;时间短了,茶则变淡。这里需要对泡茶有一定的了解和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正如人生的机遇,一个人成功的奥秘在于他随时准备着迎取到来的机会,准备的过程即是了解及磨练的过程,只有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磨练才称得上准备,当机遇真正来临时,可以有备而上。快了则时机不成熟,慢了会失之交臂,其中所掌握度的原则当然与一个人阅历有很大的关联。

上等的茶叶,优质的泉水,加上恰当的火候,还要有冲泡的本领才得以成一杯好茶。成功辉煌的人生也必定具备几方面的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一定的才华修养,加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己“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社会生活驾驭本领。不同的茶叶泡出不同的茶味,低劣下等的茶叶只能泡出苦涩无味的茶,而优质上等的茶叶则泡出香醇宜人的好茶。

人生之路上,浸泡在人生这杯茶里,人生的苦涩最终何尝不是唇齿留香呢?阴晴圆缺,是月的轮回;悲欢离合,是人生的情结。既然是生活,我们就不能拒绝人生的苦涩;既然要追求,那么我们就继续坚持那份执着。人生如同独酌一杯酽酽的茶,体味人生的滋味如同在品尝一杯浓浓的茶。

人生如茶,可以浓烈亦可淡雅,等到夕阳迤俪余辉映照之时,举杯品茗人生这杯茶,清咧香醇,虽稍觉茶韵清苦,细细回味之中却有着不尽的甘甜。人生若得此意境,夫复何求?捧着、观着、品着会让人感觉到在这淡泊中,浸润了几分恬静。天籁中,飘来几分芳馨,似乎生命也随之摆脱了虚荣与浮躁,走向超然的极致。啜一口清茶,等待心中的渴望和来自遥远的感应,等待人生又一个漂流,等待生命的绿阴释放。如茶色清澈的思绪似泻银般朦胧的月光,在无垠的夜间缓缓洒下,浸入至我心深处。感觉这杯子里面浸泡的茶叶,亦如我看似简单的人生,其间在这浅浅的平淡里,已经储存了多少的期盼与坎坷。

起身再泡一杯茶,仔细地观察着又演练一遍。明亮的杯中,几片黄绿色的毛尖,等待着涅般的洗礼,静静期盼着灵魂瞬间的蜕变。热浪袭来,沸点和欢腾相击,旧痛和新伤浮起,在水深火热的挣扎里,幸福和忧伤,欢愉和哀鸣一起涌来,释放出了自己全部的身心,开始了慢慢伸展变绿的过程,一缕淡淡的清香弥漫着直入鼻翼。“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手捧一杯茶,品茗其中的滋味。面对着这样一份不落喧嚣的幽静,心也如茶汤般渐渐地清澄起来。

茶的品尝,引人思索,确实,人生的滋味尽显于茶,品尝茶亦是对人生的体味感悟。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茶意春秋品悟人生


一片茶叶历经苦难,在水的呼唤中走向涅槃,在人们端起茶杯享用它因煎熬而发出的清香时,得以生命的终极圆满……。我此生别无他求,只希望能像一片茶叶一样,在苦难中走完人生之后能给世间留下一抹淡淡的清香。

——自题

我喜欢喝茶,特别是在周末的阳光午后,沐浴后沏上一杯茶,静静的去品,或随手拿一本书,边看边喝,或约三五好友边喝茶边聊天……但始终体悟不出茶中之禅意,只是迷恋那茶与水交融时的一抹清香,然而能喝出那一抹清香的味道此生足矣。

我是一个不讲究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随意的人,喝茶并不去茶馆郑重其事地去品,因为我总觉得如果专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乐趣则大打折扣。就如同平时喜欢写点文章,然而如果规定了时间,为了发表的目标而写,写出来的文章则带有浓厚的匠气,既不能给读者带来思想,更不能给读者带来美感。灵感来时可能一气呵成,若无灵感则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是写不出的。

喝茶的器皿也不讲究,没有刻意去喜欢某一种器皿。例如用紫砂壶喝茶时,紫砂壶透气的性能能够使得茶叶的味道有活力,但是看不到茶叶在沸水中翻腾、舒展的情形。用玻璃杯喝茶,虽然能看到茶叶与水交融时的情形但是味道也就稍逊一筹了。是啊,世间无完美嘛,呵呵。思绪穿越,让我回想起了六年前去游西湖时曾看到西湖边上的少女头上戴着蓝底白花的头巾,在满是茶树的西湖边采茶,那一段风景真是极富美感,也有“超然物外意在其中”的意境。

茶的真味是什么?我觉得是沉淀。一片茶叶本是树叶,而与人结缘则彰显其价值。然而味道是短暂的,茶过三巡味道也就像白开水了。但是就是那么一会儿的茶香,则需要这片树叶在茶树上受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历经雪雨风霜,再经过采茶少女的采摘和筛选才能装到茶桶里与喝茶的人结缘,完成它生命价值的最后体现,走向生命的终极圆满。是啊,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正是:

茶在沸水的煎熬中得以舒展,

人在苦难的历练中得以永恒。

人生不过如此,不管你有没有豪车洋房、显赫地位以及别人赞赏的名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知足。《道德经》上说:“知足者富。”如果最基本的生活有了保证,是否还需要蝇营狗苟?如果你过度关注别人的评价,那你会活的很累,因为你的担心比真实情况更糟。你不开心是因为你有所求,或者要求过高。倘若能用平常心生活,哪儿会来那么多的麻烦呢?济公和尚曾说:“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我想在后面再加一句组成对联:“一切到头毕竟空,急什么?”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人要有追求,这没有错,重要的是追求什么?是名利吗?不是。是财富吗?不是……因为这些都不是自己的。那么什么才是自己的?功德!净土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为什么有的人去了,而有的人去不了呢?因为业力的牵引和对世间的执着,或者说是对自身的执着。俗世中的人们总是为了显赫的名声,为了财富利益,为了高人一等的地位,有的勾心斗角、有的拉拢关系、有的编排他人的坏话、还有甚者用一些更加恶毒的手段,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执着,换句好懂的话就是自私、就是占有欲太强、就是好胜心太强、就是贪慕虚荣。可能许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这些,但这是事实。正是这些让我们活得很累。

难道就不能活的轻松一些吗?答案是能。只要你愿意就能活的轻松。把该放下的放下吧,不然又能怎么样呢?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执着什么呀?没什么可值得执着的,难道不是吗?

闻茶香,交挚友,品人生


以茶待客不仅体现着自身的教养,同时也是礼貌待客的一种体现。当然要到达较高的品茶境界,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养成对茶的深厚情感,用心去体验茶所特有的甘醇。如何去品茶里面也是有很多的学问的。

在饮茶时要懂得细心品味。这样做,不仅体现着自身的教养,而且也是待人的一种礼貌的做法。在饮茶之时,应当小口地细心品尝。每饮一口茶汤后,应使其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咽下去,这样品茶才香。

在端起茶杯时,应以右手手持杯耳。端无杯耳的茶杯,则应以右手手握茶杯的中部。万一有茶叶进入口中,切勿将其吐出,而要嚼而食之。

饮盖碗茶时,可用杯盖轻轻将飘浮于茶水这上的茶叶拂去,不要用口去吹。茶太烫的话,也不要去吹,或是用另一只茶杯去折凉茶水,最好待茶自然冷却。饮用红茶或奶茶时,不要用茶匙舀茶,也不要将其播放在茶杯中。

喝茶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古代的时候,文人骚客、达官贵族总爱在茶室中约上三五好友共品香茗。喝茶喝的是一种雅致的氛围,尤其对于追求生活品味的高雅人士,更加注重墅居中的茶室设计与布置。提到喝茶,怎么能没有茶室呢。

于紫砂中品岩茶的“岩韵花香”


泡养

汤色

外观

紫砂与茶,是一种始于根脉的惺惺相惜,一种达于信仰的文化默契。而对于吃茶的人,也许是在茶与壶的泡养之间、也许是在茶香的入喉之间,感悟紫砂与茶之间无与伦比的匹配之美,豁然开朗。作为乌龙茶之一的武夷岩茶与铁观音一样,适合与各种紫砂搭配,达到醇厚的口感。对于紫砂与茶的关系,高级评茶师沈红如此感悟。

岩茶,生长于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是具有岩韵的一种乌龙茶。同是生长于福建的茶叶,岩茶与铁观音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制作工艺,前者重发酵,轻揉捻;后者重揉捻,轻发酵。

在岩茶当中,大红袍最为有名,此外还有许多不胜枚举的其他品种。比如知名的四大名枞,其中包括铁罗汉、半天妖、水金龟、白鸡冠。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用大红袍取代半天妖,与其他三种并称四大名枞的。

岩茶的外形呈弯条形,色泽丰富,有乌褐色,或者带有墨绿、沙绿、青褐等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如水蜜桃、兰花、桂花、乳香等等,依个人不同体质品评。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

岩茶因其特有的制作工艺,对人体有着较为丰富的保健养生功能,对肠胃有保健作用。不过,沈红也指出,因为岩茶火工较高,不太适合夏季饮用,而是更适合春秋两季,如果要在夏天饮用的话,要注意选择焙火较轻的品种。

岩茶的冲泡方法与铁观音大致相同,紫砂壶和盖碗都是适合的茶具,其不同点在于,用盖碗泡可以闻香,用紫砂壶泡口感较为醇厚。一般投茶6克左右,如果器型较大的紫砂壶则可适当增加投茶量。用紫砂壶冲泡岩茶没有器型限制,越老的茶越适合用紫砂。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一款茶叶选一种紫砂壶专门泡养。也有一种说法是朱泥壶更为适合品味岩茶的各种香气,这可能是因为朱泥壶密度较高的原因。

冲泡岩茶要用沸水,具体冲泡过程为“热壶-投茶-洗茶-冲泡-淋壶”。一般的闷泡时间不宜太长,部分口感淡的品种可以闷泡久一点,达1分钟左右。

岩茶适合长时间存放品饮,陈茶的口感会更绵长醇厚,汤色也越重。保存环境要求遮光、密封、不串味。商报记者原琳

于丹:喝茶,用中国人的方式获得一种宁静和清雅


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在喝茶中真的让今天都市的孩子多一点懂得呢?四时是什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看春生,“春”,原来我们写大篆的时候,上面是“草”字头,底下还有个“屯”字,象征种子破土,发芽,右下角是一个太阳,那画出来的是欢欣蓬勃的大地回春图啊。写到今天的“春”字,太阳还是在下面,很多人说“日”为什么在下面?因为中国人的大地回春,暖气、阳气的蒸腾,是从大地出来的。所以你会觉得地下复苏的时候,新枝、嫩叶都开始向天空招展致敬了。我们喝茶,最早从绿茶那一点雀舌,到长出来的旗枪,一枝一叶的那种新鲜脆嫩,都是大地暖阳的精华,所以你会觉得沐春风而思飞扬,春天这个生长的季节,万物在向天空致敬。而中国人说:“临秋云而思浩荡”,到秋天,枝头的果实啊、谷穗啊,一切被压弯的时候,它就开始了向大地的回归。

所以春生夏长,夏天蓬勃,秋天要秋收了,最后到冬藏。你看中国字写得多么好:厦者、大也。这个民族大,华夏,华美丰硕的一个民族。屋子大,我们叫厦门,所以你看,外面放上一个屋子的架子,大厦就起来了。夏天,是太阳大,人的火气也大的季节,所以怎么能不用绿茶去平衡呢?到了秋天,“禾”木旁加一个“火”,今天的农民不也火烧秸秆吗?所有的庄稼收完了,草木灰还田,到了这个季节了,万物收获。而到了冬天,“冬”的上面的这个大反文,是结绳记事记到了两头,一年终了。下面的两点,是象形的两个碎冰门,当然安溪是不会体会到那种刺骨严寒的。但是你如果到了东北,听东北话有个形容词说:哎呀这天啊,嘎嘎的冷。什么叫“嘎嘎的冷”,就是那种冰门嘎嘎破碎的声音。所以当一年季节结绳记事到了头,还有碎冰门,这个时候就叫冬天。

看看中国的四季啊,你怎么敢违背它。春生夏长,人澎湃的时候,你一定要喝不发酵的茶去降燥去火。到了秋天,为什么现在各地的人都这么认铁观音、认乌龙茶呢?是因为乌龙茶里面,铁观音喝完了翻过来看它的这种青叶镶红边之美,它在半发酵的过程中含着不发酵茶的清洌,也含着发酵茶的甘醇,它的那种韵味的悠远,恰恰就平衡了中国的春夏秋冬的燥热与严寒,它让人达到这样一种温和的平衡。

所以,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不极端,它中和了所有的美。而中国人往往在萧瑟严寒的天气,是喜欢喝点全发酵茶的,比如红茶。中国人喝红茶、喝熟普洱,都是愿意在一片萧瑟的寒气中,喝那一点暖暖的琥珀红,入心暖身,所以那种生命中的温暖,是靠着茶香氤氲激活的。我一直觉得人要相信,相信是一种理由,相信是一种信仰,我们今天的人就是越来越不信这些茶了,宁可去信大把的补药。其实中国人四季平衡,一定是有它的原理的。这样跟着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有茶香相伴的话,我想我们还一直活在自己的水土里。所以我真的很希望,一代一代中国的孩子,可以不再熟悉农耕的方式,但是起码还爱一盏中国茶。

现在有些时候,一说喝茶,都是英式红茶,喝的都得是下午茶,加牛奶,兑茶点,一个人得398(元)、598(元),很豪奢地聚这么一场。谁能知道最早的英式红茶,是怎么运出去的?谁还能知道那些最初的渊源和故事呢?谁还能够去追溯正山小种的前世今生呢?看看我们这一方乡土上,对茶有多么的忽略?其实说一句悲哀的话,现在中国的孩子,知道正山小种这个名字的,绝对不如知道立顿红茶的多。但这就是祖宗和孙子之间的关系,我们谁还能让大家循着茶香,触摸到祖先的骄傲。我们总说爱国啊,爱国不是一个空口号啊,今天不是所有的孩子背上都能刺着“精忠报国”冲上战场的。我觉得一个人爱茶里面,也能够去滋养他爱国的基因吧。一个人爱喝自己祖辈的茶,用中国人的方式去获得一种宁静和清雅,你能说这里面没有哲学吗?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于丹:品茶趣品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