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今年50岁的余小胜是一名小学老师,除去这个身份,他还是广德县杨滩乡五合村圣封茶叶合作社的负责人,带领家乡的茶农一起致富。余小胜介绍说,合作社共有300多户茶农,因为2014年茶叶市场并不明朗,高档茶叶价格明显下滑,目前滞销的茶叶已经超过3000斤。“茶叶是我们当地的主要支柱,如果今年的茶叶卖不动,农民来年的日子会更加艰辛。”作为带领大伙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余小胜为此忧心忡忡。

教师创办合作社带领茶农“抱团”致富

1985年春天,余小胜正式成为三尺讲台上的一名老师,30年的教学生涯让他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由于五合村自古便以种植茶叶为生,而且茶农都以散户经营,收入低廉,并没有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2004年中旬,余小胜在教学之余不停走访和调研,决定成立茶叶产业合作组织,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方式运作来改变这一局面。“我们通过组建这个。“我们祖祖辈辈以产茶为生,茶叶的质量绝对有保证,我们就缺销路和市场。”余小胜说,如果滞销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影响整个茶叶产业。亲爱的读者,如果您需要购买新茶,就请伸出爱心的双手帮一把这些茶农。

延伸阅读

9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竟然回乡创办茶产业合作社


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上海做白领,可90后女孩王钧为了自己的追梦之旅,毅然辞职回家乡赣榆的龟山脚下做了一名“茶姑”,创办了茶产业合作社,帮助家乡人共同致富。

2009年,王钧考上了苏州的一所大学,报名那天别人都是父母陪同到学校的,可王钧坚持不让父母陪同,她要锻炼自己独立处事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除了认真学习拿奖学金的目标以外,业余时间王钧都花在了兼职或是做生意上。她在超市做过临时促销员,发过传单,帮公司做过问卷调查,还做过服务员,做过机构代理。在自己寻找并获得工作岗位的同时,她还把发现的工作机会介绍给班上想做兼职的同学。“按说我们家每个月给她生活费,一点也没问题,可她自从上大学后就很少跟我们要钱,全靠她自己兼职赚钱!”王钧的父亲称。

2011年大学毕业后,王钧应聘到上海的一家大公司工作,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工作轻松工资也挺高。但是到了2012年元旦,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陪父母一起创业。“当时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些同学朋友都劝我要慎重!”王钧称。不过,经过她的坚持,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

回家的这几年时间,王钧一直默默努力着,在梦想的道路上,研制红茶,改进绿茶,开发龙井茶品种,累得人都瘦了一二十斤。不过,付出总会有回报,她自创的“芦阳春”品牌茶叶在各类评比中连连获奖。不停地自我学习,如今王钧拿出自家的茶叶,就可以说出茶叶所产的时间,从口感上判断加工工艺上应该做哪些细节调整。

如今,王钧的已经有1000多亩的规模,周边不少百姓都跟在她后面搞起了茶园,王钧带着他们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后面我们还会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扩大致富的规模!”讲到这些,王钧信心满满。

陈启东:从“经济能人”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在安溪县白濑乡下镇村村民眼里,37岁的年轻茶农陈启东是一位走南闯北、头脑活络的“经济能人”,他利用平生所学,创办九凤岩成立,陈启东担任理事长,合作社共吸收了60户茶农,拥有茶园1500亩。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社员们参加茶王赛九成以上获奖,茶叶质量节节攀升,收入逐年提高,毛茶价格平均达到了180元—250元/斤。

陈启东认为,合作社的茶叶能卖到这样一个好价钱除了制作的原因外,还得益于家乡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镇村有着海拔高、生态良好等特点,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茶叶质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他认为,生产出一泡好茶,要具备天、地、人、和条件,即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制茶技术等,向阳的茶叶比较缺水,容易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做出来的茶就带有桂花香;而山坳里的茶叶叶子薄、枝头长,脱水比较慢,就适合做消青的茶。他建议,茶叶与土壤的高度最好保持在30厘米左右,修剪成圆形,保证让每一片叶子都能晒到太阳,这样的茶叶子肥厚,大小均匀,质量上乘。

陈启东是计生户,妻子林燕玉是永春达埔人,丈夫为合作社的事忙碌之时,她就打理店里的生意,他们唯一的儿子今年5岁。

陈启东兴趣广泛,除了爱茶外,他还喜欢收集各类奇石,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到海边、河边捡石头。另外他也喜欢收藏名家字画,希望能建一座别墅,来展示他的藏品。他说,自己的最大梦想是扩大合作社规模,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

马德记:信阳平桥区马氏生态茶叶合作社负责人


【管护】生物杀虫维系生态平衡

在采访中,马德记说得最多的是“生态”两个字。他说:“我们合作社出去的茶只有生态茶没有其他茶,有好的茶资源才能做出好的茶叶,所以一切要从源头抓起……”

马德记说:“我们的茶园,从来没有喷洒一滴农药,从一开始,我就采用灯光诱虫和紫色板黏虫,效果非常好。我们茶园装的都是太阳能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发光诱虫。”

马德记认为,种茶不能盲目,要讲究科学种植,种多大面积,留多大间距,这都有讲究。他还为茶园建了防护林,以维系生态平衡。

【创新】培育原种茶研制“信阳红”

为创造优质的茶资源,茶园新插茶树苗,都是由马德记自己的苗圃中培育出来的。马德记茶园有最古老的原种茶69亩,据马德记介绍,原种茶的特点是口味好,产量低。通过潜心研究,现在他已经培育原种茶300余亩。

马德记告诉记者,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参观他的茶园时,提出能不能尝试生产红茶。

不久,“信阳红”研制成功,立刻在北京、郑州刮起了“信阳红风暴”,书记的点题,给信阳茶企和茶农指明了一条增收创富的道路。茶农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马德记愧疚地说:“卢书记是在我茶园提出‘信阳红’金点子的,而我却不是信阳第一家生产‘信阳红’的。书记提出的点子,我不敢盲目去做,怕把好事做砸,一直在思考,通过去福建、安徽、湖南等地学习考察后,我觉得卢书记才称得上真正的茶专家,只有对茶深有研究,才能点出这样的题。我聘请了一个有四十多年红茶制作经验的老师傅和两个博士生在我场里指导了一个月,那时我也跟着学习,终于研制出了质量上乘的‘信阳红’。”

【责任】严把质量做好茶

在谈到茶品质方面,充满睿智的马德记自信地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也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像我们前期试验做的质量还不稳定的红茶,我都封存在仓库里,以后也可以作为企业发展历程的纪念品,但决不能流入市场。去年9月15日在“信阳红”茶品质鉴定会上,平桥区茶办在我仓库里任意抽了两份红茶样品,通过评比得了两个金奖。”

为保证生产出来的是原生态茶,马德记的生态生产出了高品质红茶,得到了信阳市委书记王铁的大力支持,帮助该合作社在平桥区征了120亩地,并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红茶生产线。

在采访结束时,马德记说:“我一直把做茶当成事业来做而不是当成生意来做。作为茶人要有责任感,要抓好茶叶生产的源头,严把质量关。”

闵汉英:“逼”出茶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孝昌县邹岗镇二刘村,原本是无人愿意“挑头”的“空壳村”,在闵汉英的带领下,变荒岗为“聚宝盆”,成立联合社,联手打造茶产业的“航母”。

展望未来,60多岁的闵汉英信心百倍:“合作之路是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我们将租赁邻近村山坡岗地,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改善民生,努力终圆心中梦

追求无穷期,圆梦正当时。闵汉英知道,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

闵汉英带领村级一班人,实施民生工程,先后筹措120万元新修通湾公路7公里;投资65万元,建起高标准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150余万元兴办村幼儿园,整治塘堰13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绿满孝昌”行动,投资100余万元实施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近五年来,二刘村民生工程总投入达450多万元。

村委会还承担了村民应缴纳的水稻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帮助20余户特困户建房,资助40余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如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集体和农户家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庄环境面貌明显美化。“二刘村”变“一流”村,这正是闵汉英——一个合作社理事长的无限追求,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心中的梦。

溪龙乡黄杜村女子茶叶合作社副社长钟玉英为茶事奔走


刚过完年,作为溪龙乡黄杜村女子副社长的钟玉英便开始为茶事奔走,“要是银行同意按揭,合作社成员们也就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了。”

今年51岁的钟玉英踏实能干,敢闯敢拼,于1990年创办旭飞茶场,将白茶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三四亩发展到如今的五百亩。她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旭飞茶业”,在家人的帮助下,她的白茶事业红红火火,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许多订单。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钟玉英说。她将自己的茶园作为实践基地,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为社员、茶农开展白茶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知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她还在场里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农户炒制技术。但凡茶农有困难,她必倾力相帮,曾经与张家上队的朱莲凤结成帮扶对子,为她讲述白茶的扦插、种植技术,提供信息、资金扶助,还安排她丈夫到茶场打工。在钟玉英的带动和影响下,整个木竹塔村民组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白茶和龙井,日子越过越好。

“自己有能力去帮助人,我感到很欣慰。”钟玉英不仅主动帮助销售能力欠缺的茶农销售干茶,还逢年过节都为生活上有困难的茶农家庭送上礼品、慰问金。她说,这样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

部客商访仙岩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鲍樟苗


近日,一群来自杭州和上海的客商慕名来到仙岩镇西鲍村的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采购越乡龙井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鲍樟苗忙着包装茶叶,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他在仙岩镇茶叶精采精制培训会暨民间人才评鉴活动中获得的一等奖证书。市场和业内的认可,来之不易,但如今已经在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与茶结缘

鲍樟苗20多岁就开始杀猪卖肉,其精湛的技术和诚实的为人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鲍樟苗在村中经营的肉摊生意很红火,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仙岩镇西鲍村不少村民开始办厂经商,村里的茶园出现了荒芜现象。看到茶园被疯长的茅草覆盖着,鲍樟苗觉得很可惜。1999年初冬,36岁的鲍樟苗向村里承包了近380亩无人过问的茶园,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这一年的冬天开始,惬意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自从承包了茶园后,他每天得三点半起床杀猪,卖完猪肉就去茶山割除杂草、开垦茶园,一直做到太阳落山,还得赶到邻村收购第二天要屠宰的生猪。每晚九点后,累得腰酸背痛的鲍樟苗才可休息。

承包茶园对鲍樟苗来说,最苦不是体力上的,而是资金上的不足。自从承包茶园后,人工费、肥料钱、农药钱等等,花钱像流水一样,原来的15万元存款花了个精光,茶叶炒制设备和采摘青叶等又需要花钱,而每天卖肉赚来的钱根本无法支付茶园的投入。鲍樟苗开始向亲戚朋友借钱,用于茶园里的开支。

面对繁重的劳动和资金上带来的压力,鲍樟苗总是乐观面对,茶园在他的辛勤汗水浇灌下日益茂盛,茶园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炒茶能手

10年前的一个春茶上市季节,鲍樟苗到杭州去卖茶叶,同样的茶叶,价格却比往日低了不少。对方解释说:“你的茶叶炒制还不到位,香气还没完全出来。”“炒茶技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价格。”鲍樟苗对茶叶的炒制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活到老,学到老”。鲍樟苗从杭州请来师傅指导,从茶苗的采购到茶园的管理,从采摘到炒制,鲍樟苗把技术要领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本子上,孜孜不倦地学习着。经过一番苦练,鲍樟苗的炒茶技术逐年提高,2008年他获得仙岩镇名茶机械炒制三等奖,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一等奖。

为扩大规模,2008年8月,鲍樟苗联合20多户农户,建立了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按照绿色有机茶生产方式,开展茶叶生产,做强做精生态名茶。2011年,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名茶加工区,购置了智能自动化龙井茶炒制机械。有投入就有产出,这一年,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生产名茶2.5吨,销售收入达70余万元。尝到了甜头后,鲍樟苗又进一步加大设备投入。目前,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共有各类茶叶机械20台,今年茶叶销售额比去年预计增加20%左右。

嶀山茶树绿满园,舜禹茗香飘四方。在鲍樟苗的努力下,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茶农生活的真实写照


茶农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市场上流通的茶叶,贡献最多的应该算是茶农,但是茶农不是卖茶者,不是炒茶者,他们是茶路上最贫穷的人,是茶路上忠实的守护者,是茶文化的起源。

茶农,每当想起他们的生活,心里就有一种无名的酸辣;想到他们的生活,心里充满了苦涩。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样的照片

采茶的姑娘的生活真是如诗如画啊!我们心里赞叹道。其实,在这精美的照片背后,是茶农们面对的贫瘠的土地,过着贫瘠的生活。或许,就在几天前,他们还为生活而发愁,为了吃饱饭而哭泣。。。。。

相机朝向那些真正的采茶人,我们就会看到诗意背后的生活

(亲爱的大伯,本应该在家享受清闲的日子,切还要辛勤的劳作。。。。)

古茶树有灵!

古茶树一直排斥着现代工业文明。稍有污染,茶树就会生病,长虫,甚至枯死。即便是众多农作物喜欢的化肥,古茶树也从不沾染。曾有好事者尝试给古茶树施化肥,差一点害死古茶树!原生态的古茶树,是普洱茶的精髓!

茶农也秉承着优良传统。

看茶农采茶,绝对是一种艺术享受。什么样的茶该采?如何采摘又不伤茶树?善良的茶农心中早有分数。看他们攀爬时麻利的手脚,你会感受到人与茶树的默契、和谐,甚至亲密。古茶树,是茶农孩提时最好的玩伴儿!

采摘季节,每个采茶人都是最优秀的质检员,优秀的采茶人,不是见茶叶都采摘的。他们善睐的明眸,相中的是合格的叶片。不可心的茶叶,他们是从来不碰的。当他们手捧茶叶时,你看到的早已不是绿色的茶叶,而是他们的片片真情,很纯净、很纯净的真情。这时,除了赞美,还有其他的语言吗?

(奶奶高寿68岁,采茶整整60年。)

只有与茶农共同生活,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勤劳。他们黎明即起,深夜才休息。即便是累了,人可以坐下,手却一刻也闲不下来。耕锄、施肥、修剪、捕虫、杀青、揉捻……或者,移栽一棵树给茶树挡风、做伴,茶农总是有做不完的活计。闲时,不忘挑拣茶叶。普洱茶干燥好以后,要进行必要的除杂和剔除黄片,确保茶菁干净,等待压制成饼。

即便勤劳如此,他们的生活依然拮据。根本原因,是民风纯善,耻于言商。他们更喜欢以物换物,自给自足。在他们的观念里,把茶做好,是他们的本分。好茶自然应该与茶友分享。茶友喝他家的茶,他会感到荣幸。茶友夸奖他的茶好喝,他会羞涩,会高兴得像找到知音一样。以商业眼光看他们卖茶,倒不如说是在“以茶会友”更确切

(采茶能手,不施粉黛。她们远离充满诱惑的城市,没有功利,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心无旁骛,与世无争。)

与茶农交往,根本不必设防。你睡的,一定是他家最好的床铺。你吃的,一定是他家平时舍不得吃的美味。你喝的,一定是他家自酿的粮食酒,还有珍藏多年的普洱茶。

(茶农待客的茶饭,朴素而厚道。)

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高海拔常常意味着大风、强紫外线照射、自然灾害频繁。而茶农,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大自然里,年年岁岁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更为严峻的是,处于低迷时期的普洱茶,连续遭遇了经济危机、云南大旱。这些,都让茶农原本拮据的日子更加窘迫。但是,因为有茶友、博友的支持,这一切都不再可怕。每次回山,或者捎信来,茶农千叮咛万嘱托的,就是让我代表他们,谢谢大家!

湖南茶农唐怀挺:打造西莲茶叶品牌 做大茶叶产业规模


为了发展茶叶产业,西莲乡的农民唐怀挺放弃了在外地经营红火的生意,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种植。近几年来,该乡茶园面积每年增加20%,每年解决茶农短期就业岗位1000余个,新增茶农100余名,茶农平均收益增加2000余元,规模越做越大,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西莲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人民生活水平条件差,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天气,却非常适宜茶叶生长。2006年初,在山东从事云雾贡茶市场推广的唐怀挺嗅出了茶行业市场的巨大商机,他果断放弃了在山东经营正红火的门市,带着妻儿回到了西莲。

回到家乡后,唐怀挺发现西莲的茶叶却因生产加工技术的原因,销路狭窄,农民对种植茶叶已经失去了信心。为了让茶园重飘茶香,2006年7月,唐怀挺成立了张家界西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要发展,必须要有种植规模,唐怀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说服村民再次种茶。

为了呼吁老百姓种茶,唐怀挺带领大家去保靖县和古丈县去实地参观。回来后,鼓励大家并结合西莲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种植茶叶。

随着村民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唐怀挺凭借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和对市场的考察,先后研制出了西莲云雾“毛尖”、“红茶”等品牌系列,订单源源不断。同时,唐怀挺只要有时间就指导茶农进行茶园建设,用自己所学的的种植技术帮助他们提高茶叶产量;写报告、打申请,为茶农寻求优惠政策。

2012年,唐怀挺当选为桑植县人大代表。有了新的身份,唐怀挺更加积极思考如何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唐怀挺建立了西莲乡“三鹤园”贡茶基地,茶园面积每年增加20%,每年解决茶农短期就业岗位1000多个,新增茶农100多个,茶农平均收益增加2000多元,规模越做越大,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唐怀挺表示,作为人大代表,将更好地起到带头作用,带东该乡及全县茶叶拓市场、走出去。

茶农张小苏的幸福生活


今年44岁张小苏是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的村民。西昆村是福建省历史名村,也是管阳镇茶叶种植比较集中的村子。张小苏一家祖祖辈辈住在西昆村,种植茶叶补贴家用。走进张小苏的家时,笔者感到诧异:这排排4层高、外贴瓷砖、内部装修漂亮、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的楼房,怎么会出现在偏僻的西昆村呢?它的主人是眼前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呢?随着,张小苏的介绍,笔者逐渐了解这位茶农的幸福生活。

15年前,张小苏的生活可以是贫下中农的代表。一家三个兄弟12人挤在一座两层的石头房里,夏天像蒸笼、冬天冷冰冰、南风天一到石头直滴水,整个屋子湿漉漉的。平常的生活,自己种粮种菜,虽说可以解决温饱,但是一有人情花销时,一家人坐在那里,面对面,干瞪眼。特别是到开学一到,一家人为几个孩子学费,东奔西走,求爷爷,告奶奶,才凑齐几个孩子的学费。看着邻居一个个买家电,建新房,除了羡慕,只有无奈。那几年为了钱可谓是愁死一家人。

8年前,张小苏经不住管阳镇、西昆村两委的“软缠硬泡”,刨掉了家里一亩地瓜地,种上福鼎白茶。由于,西昆村地处太姥山延伸山脉的山脚,以高丘陵山地为主,海拔300-700米,植被完好,生态环境优美,水质、空气质量上佳。产出的白茶,品质上佳,一采回家,即被茶场收购。经过统计计算,发现一亩茶园收入竟然高达2583.5元。一家人经过商量,决定将原来的山地改种白茶,经过4年多的努力,他们家的白茶种植面积达到了8亩。有了这8亩白茶,张小苏的生活发生质的改变。

张小苏介绍说,今年虽然天公不作美,头茶几乎颗粒没收。但是,茶叶价格的上涨,预计今年每亩白茶可采2500元左右,茶叶收入虽说比往年少一些,应该说达到20000元,不成问题。等到茶叶采完,再种上一两亩太子参、加上养猪,今年的收入将近40000元,收入一点都不比出去打工的收入差。经过,几年的积累,在3年前,张小苏从生活40多年的石头房搬出来,住进现在的新房子。张小苏的爱人骄傲地说:“对我们农村人来说,不简单,采茶采出一榴房子。建这榴房子,整整花了13万多。”

“咱们农村如果没有茶叶,就没有收入。现在的生活,想都不敢想。”、“采茶,是土里刨黄金。”张小苏的爱人如是说。张小苏有二个孩子,大儿子寄在西阳中学读书,小孩子在西昆读书,两个孩子读书的费用一年也要10000多,这些开销,都是茶叶中赚来的。

张小苏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他说自己除了种茶、采茶,做不了别的。现在,张小苏夫妇早上早早上山采茶;中午,将采回家的茶青拨茶针;然后送到茶叶加工厂加工。两个孩子成绩优秀,村里人都很羡慕。他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忙而不乱,他的脸上每天都洋溢幸福的笑容。

“只要“福鼎白茶”做得好,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临走时,张小苏满怀憧憬地说。

凤冈老茶农的“有机经”:茶叶泡水 诚信可不能“泡汤”


“茶品就是人品。不要认为我们农民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要想把茶树当成摇钱树,得有长远眼光,我们懂。”老茶农陈世民这样说。

陈世民今年63岁,几十年练就了不凡的制茶手艺,在当地很有名气。记者在贵州最大的“富锌富硒有机茶生产基地”凤冈县永安镇蹲点采访发现,老陈对食品质量安全有独到的见解,种茶、制茶处处不离“有机”二字。

陈世民所在的永安镇田坝村森林覆盖率85%,全村2000多户近万人,人均2亩茶。“产业生态化”战略使生态效益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当地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一多半农户有私家车。用村民的话说,他们是“提前小康了”。

“你们看,汤色绿、叶底绿、外形绿,口感清爽。有机茶与普通茶当然大不一样咯。”坐在老陈家门前桂花树环绕的院坝里,老茶农亲手泡了几杯新茶,向记者谈起自己的“茶道”。

说起过去,老陈直摇头。田坝村缺水,“家家户户种苞谷,风调雨顺亩产也只有三四百斤。那时候日子穷得没法说。”

“田坝的变化从种茶开始。”老陈回忆说,以前他们不知道脚下的土地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种庄稼不行,种有机茶却很合适。20多年前政府发现了这一优势,倡导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为村民免费提供茶树种苗。老陈决心大,全家6口人的近20亩责任田全部种了茶。

发展有机生态茶产业,使田坝村一跃成为全县“首富之区”。如今的田坝,山上有茶,林茶相间,村在茶园,满目翠绿,有中国西部“茶海之心”的美誉。“茶旅一体化”战略又进一步延长了茶业产业链,茶园观光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里40多家生态茶庄旅店生意红火,节假日期间常常一房难求。

田坝锌硒有机茶声名鹊起,靠的是什么?陈世民搬起指头:“一是有特色,二是政府支持和引导,三是质量过得硬。”

对当地政府的扶持,老陈非常感激。凤冈县积极打造“锌硒有机茶”品牌,还千方百计引导茶农开拓市场,举办茶文化节把客商请进来,带领茶农走出去到山东、广东等地开展系列推介活动。从老陈家茶厂每年进几十上百万元茶叶的固定大户,几乎都是在政府搭台的活动中联系上的。“以前我们哪晓得市场是怎么回事?全靠政府牵线搭桥。”

“最关键的,还是质量安全。”老陈一字一顿地说,“你们不知道吧?种有机茶要求很高,不能用农药、化肥,只能用粘虫板和杀虫灯物理除虫害,更不能用催芽素之类的东西,规矩多得很。这些限制影响产量,但能保证质量。”

正在当地巡查的凤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瑞华也加入了与老茶农的“茶道”话题。他告诉记者,当地建立了一整套“从田间到茶杯”的质量控制体系,按照“猪-沼-茶-林”循环模式,茶园使用沼液、沼渣和农家肥,化学农药被严格禁止使用,对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检测还设置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王瑞华介绍说,风冈锌硒有机茶不仅在国内名声越来越大,而且打开了海外市场。田坝“贵茶有限公司”的产品通过欧盟463项食品安全指标的严格检测,2012年开始出口欧洲,去年出口增加到100吨,近期还开拓了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市场,订单超过200吨。

靠着政府坚持不懈的监管和引导,如今,“看长远、保质量、重品质”已成为田坝乃至整个凤冈茶区茶农的共识。

从傍晚聊至深夜,月光照在陈世民谈兴未尽的脸上。院坝不远处就是他家的茶叶加工厂,30多台制茶机器还在不停地运转。“订单接不完,最近家家户户都忙着呢。”这位与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茶农坦诚地说:“茶叶泡水,诚信可不能‘泡汤’,一句话,就是种干净茶、挣干净钱、做干净人。”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让咸安茶农尝到甜头


11日,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汪大珍茶场老板张长川正忙着安装杀虫灯、黄色板以及诱捕器,抢抓时节防治茶叶病虫害。

“这是一种全新的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张长川介绍,自己的茶园被纳入咸安区核心示范茶园建设后,前年开始尝试这些新方法,不仅省工省本,农药残留也减少了。“往年要治虫5次以上,去年只治了2次。”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茶产业,咸安区着力打造一批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区农业局积极引进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集成使用了太阳能杀虫灯,茶尺蠖性诱杀虫平台和黄色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操作简便,无污染,无农药残留。

经过三年的试用,示范基地内害虫控制效果明显,农药使用量下降20%,防治成本下降25%。

目前,该区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茶园达到3000亩,茶叶质量安全更有保障,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加,茶农对防控技术充满信心。下一步,区农业局将在全区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余小胜:创办茶叶合作社助茶农,盼茶农安心过年》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