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巴金喜欢喝茶,却不太讲究,家家户户都有的白瓷杯就是他的茶具。泡茶方法也和农夫村妇一样,抓把茶叶,用开水一冲,味道自然也很一般。而且,他喜欢把茶叶丢在书柜里,这样,茶水就有了油墨的味道,外人实在难以下咽。

好友许四海是制壶大师,实在看不下去巴金这样糟蹋茶叶。于是,他送了他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壶,还专程从家里带了一套,为他表演茶艺,用特别的手法冲泡的茶,还未喝,香味已经在房间里弥漫,巴金喜不自禁,一边喝一边感叹:“没想到这茶还真听许大师的话,说香就香了!”

老舍则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写作,如果没有茶,喝多少水都觉得不解渴。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都不忘随身携带茶叶。饮茶,是老舍一生的嗜好。他在《多鼠斋杂谈》说:“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一次,老舍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他的嗜好,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热水瓶。老舍颇为开心,赶紧泡好一杯茶,准备慢慢品。没想到刚喝了几口,一不注意,服务员端起杯子给倒掉了,老舍很生气:“难道她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其实,这是东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人家以为老舍喝剩了,很体贴地倒掉呢。

后来,嗜茶如命的老舍居然提出要戒茶,原因是物价高涨,“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粮食涨,茶也凑热闹,茶和粮食确实一样重要,难怪老舍只是叫嚷一阵,并不见他真正戒茶。

郭沫若故乡四川乐山沙湾镇曲曲弯弯的茶溪,青翠欲滴的茶山,从小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1岁就写下了“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句子。

他到全国各地,遇到好茶,都少不了品茶的环节,一开心,忍不住就题首诗写个字。被他题了诗写了字的茶就红遍了全国。因为喜爱茶,所以连剧本都不放过。在1942年写的剧本《孔雀胆》中,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自己的泡茶心得:

“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它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得赶快斟了。”

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趣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正如一杯好茶,每一片茶叶须得经过在滚烫的开水中跌宕起伏,方能清香四溢。

扩展阅读

茶叶茶梗皆上品


爱喝茶的广州人无论是去吃饭还是喝茶,有很多都会在上茶前仔细观察茶叶,并且会从中挑选出茶梗较少甚至没有茶梗的茶袋来泡。事实上,茶叶中不但要有一定的茶梗才能泡出更浓的香味,茶梗里还有一定的营养物质,若喝茶只挑“叶”却无“梗”,品尝性和功效性都会减少一大半。

很多人认为茶梗没有营养就丢弃,还有的人认为好的茶就是没有茶梗的。但专家向记者表示,茶叶的营养及精华就在于茶叶梗和叶片,每天食用6克茶叶梗,可以很好地预防衰老和防辐射。专家还表示,除此以外,一定程度上茶梗还具有一些预防疾病的功效。

不过,由于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不但无视茶叶梗对人体健康的良好效果,甚至还认为有茶叶梗或茶叶梗较多的茶叶,就一定是劣质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水口感也会因此大大降低。孰不知,茶梗对茶叶泡出的口感品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专家介绍,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所以,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而茶梗的长度则根据茶类品种和花色不同而有所不同。

【名人与茶】之老舍视喝茶为艺术


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说过:“喝茶本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的前面了。”老舍对祖国茶艺术之落后不无遗憾刘少奇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毛主席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7年创作了,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创作《茶馆》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二岁时,他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他从小就熟悉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十分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中的曲艺戏剧。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在那里附近有家茶馆,他总爱驻足观看里面的热闹景象。成年后,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

他对北京茶馆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老舍对茶的兴趣很浓,不论绿茶、红茶、花茶,他都爱品尝,一边写作一边品茶更是他的工作习惯,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有人问道为什么写《茶馆》,老舍回答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茶馆》为三幕话剧,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很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合及农民村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剧本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了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革。"茶馆"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了旧北京茶馆的习俗,《茶馆》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的一个侧面。

世人皆谓 是知己便是茶


世人皆谓,人生难得一知己,既是难得,又何必强求呢?

苏东坡有句诗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视茶为佳人,认定茶是可以帮助自己排忧解愁的心爱之物。

可见,如若茫茫人海中,无法求得一知己,那么何不像苏东坡一样,与茶对话,在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人生中让茶成为你朝夕相处的良朋益友。

茶,它是无声的,但是于无声之中胜似有声,于静默之中给人以强大的力量。

它不吵不扰,就那么静寂无声的呆在它的位置上,以最美好的姿态等待着你的到来。

茶,它不会像咖啡一样,给你以浓重的苦涩感;它也不会像酒一样,给你以膨胀感,让你有面红耳赤的机会,让你有肢体不协调的时候。

它总是那么优雅,不急不躁、稳稳当当是它的个性,有着俯瞰众生的气魄,有着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运筹帷幄的气度,教会你以淡定、从容的姿态为人出事。

茶,它可以是感性的,在你孤独无助时,像母亲般温柔,抚慰你所有的感官,愉悦你的灵魂,鼓舞你奋发前进;它可以是理性的,像导师一般,让你在安静的氛围中沉着思考,理清思路,不被外界所侵扰。

茶,世间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变数尽收纳于它的浮浮沉沉之中,如明镜般洞悉世间万事万物,每一次都能倾听你的内心独白,与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这时候,你可知最是知己便是茶。

苗族万花茶


苗族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饮茶成俗,并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甚至哲理观念的载体世代相袭。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体现。在苗族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处处离不开茶。

简单介绍一下苗族的几种茶俗

第一,当孩子出生时,苗族的左邻右舍用带有露水的茶芽梢作贺礼。如果生的是男孩,就送一芽一叶的芽梢,如果生的是女孩,则送一芽二叶的芽梢,寓意“一家有女百家求”;

第二,苗族同胞以茶为聘,象征男女爱情忠贞不渝。“吃茶”是订婚的代名词。未订婚的女子必须恪守“一女不吃二家茶”的规矩。苗族男女的婚配,要有“三茶”,即媒人上门,沏糖茶,表示甜甜蜜蜜;男青年第一次上门,姑娘送上一杯清茶,以表真情一片;举行结婚仪式的当日,以红枣、花生、桂圆和冰糖泡茶,送亲友品尝,以示早生贵子、生活和美;

第三,苗族人临死前由村中长者用青蒿叶沾一点茶水洒到嘴角,入殓的棺材里要放茶叶,湘西北一些地方还有在死者手里或嘴中放置茶叶的习俗。悼念亡故的亲人或祭神祭祖,苗族同胞常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借以表达至真至纯的虔诚。苗家茶祭是由巫师主持的对植物神与水神媾生茶水表示崇敬的祭祀活动,内容包括叙述茶史、膜拜茶神和与宾共饮。其内涵丰厚,音舞古朴典雅,具有颇高的观赏价值和考究价值。

提到苗族茶俗不得不提的是苗族的万花茶,人们就可以联想到苗家人热情好客、用万花茶待客的习俗。万花茶清香沁人心脾,喝一口,余馨经久不散,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万花茶晶莹透亮,是苗家人敬客的上乘饮料。这种茶的制作十分独特,其程序是:把成熟的冬瓜与未老的柚子皮,切成手指模样大小、形状各异的片片条条,接着在上面加工,雕刻出花色多样、形象靓丽、栩栩如生的虫、鱼、鸟、兽、花草等吉祥如意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活灵活现、酷似彩蝶飞舞花间,有的活像喜鹊欢聚枝头,还有的则仿佛“鱼欢秋水”“银树挂果”“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新荷含苞”“蝶恋牡丹”,如此等等,宛若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各放光彩,各显其姿,实在美不胜收,情意融融。

每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天高气爽,苗家姑娘们一个个身着花边褶裙、头缠花帕、体态婀娜地围坐在村口的高大树荫底下,右手捻着小刻刀,左手捏着冬瓜片、精雕细刻着万花茶。经过雕镂的万花茶,还得再用一番功夫。将之浸泡于稀稀的石花水之中,让它去掉生涩苦味,接着与明矾、青铜一起用文水煮沸返青的方法,使之仍然脆嫩、新鲜。然后再把水沥干,添加等量的白糖、桂花香精或少量的蜂蜜细心地搅拌均匀,再反复暴晒,达到透亮若白玉样子,方大功告成。饮用时,抓几片置于杯碗中,用滚开的水冲泡,就成为浓郁香甜、美名远扬的万花茶了。用这种清香浓郁的茶种招待宾客,苗家人是有他们的习俗规格的。

首次上门的客人,茶杯中大都有三片万花茶;假若是多次上门的常客,茶杯中就只放两片万花茶。饮茶时,主人还在各个茶杯中置有一枚特制的小汤匙,方便客人品茶。喝完茶后,杯子可不能随便乱放。要做到确切不误的置于端茶来的盘子中的原来位置上,或者等待送茶的女主人亲自端茶盘来收。万花茶还独具一番风采,苗家小伙子和姑娘用它来表达之间的爱慕之情。当小伙子登门求婚时,假如姑娘中意,便在茶杯里奉献给小伙子透明如玉的四片万花茶:其中两朵“并蒂莲花”,两朵“凤凰齐翔”。

如果姑娘不中意,不答应的话,那么,茶杯中就少了一朵万花茶,仅有三朵,并且都是些单花独鸟。求爱者知趣,只好辞谢而去。万花茶是苗家姑娘勤快、智慧和高尚习俗的产物,更是我国茶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独放的奇葩,是出自苗家人手中的艺术珍品。苗家姑娘别出心裁、心灵手巧地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真挚追求,对美好人生的爱恋憧憬,毫无保留地雕镂进了美丽、香甜、情意浓郁的万花茶之中。

绿茶提取物可防止亨廷顿氏症


德国科学家报告称,绿茶提取物(EpigallocatechinGallate)可以减缓体内蛋白质积累,防止亨廷顿氏症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绿茶对人体有益。习惯饮用绿茶的人,得癌症的风险较低。绿茶能够起到有效的减肥作用,防止老年痴呆。

亨廷顿疾病,痴呆证和柏金森疾病等都属于神经性疾病,是由蛋白质突变导致的。这种不治之症与遗传有关。在15,000人当中大约有一人患有此症。德国目前已知患者约有8000位。英国提供的患者数目大约是5000人,美国为3万人。这种疾病的特征是走路颠簸,平衡力差,步伐不稳。俗称亨廷顿夜盲症。

1993年,科学家发现了揭开蛋白质突变密码的基因,即亨廷顿蛋白质.。这一蛋白质一旦变异,便会拉长蛋白质链,使整个亨廷顿蛋白质失去正常结构。这些突变蛋白质人体无法处理,积聚在患者的大脑中,最终导致脑神经细胞中毒。这项新研究是由中心分子医学柏林委员会的MaxDelbrück中心的ErichWanker教授发起的。年)。由DagmarEhrnhoefer于本周在名为“神经退化疾病,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框架”的国际会议上提出。“我们证明绿茶提取物有效地阻止亨廷顿蛋白质突变的产生,”DagmarEhrnhoefer称。

Wanker教授的实验小组进行的实验表明,绿茶提取物能够抑制亨廷顿蛋白质的表层活动,并利用果蝇基因有力的遏制蛋白质突变。后续的实验中还发现果蝇的感光和活动能力得到了改善。Ehrnhoefer总结说:“研究结果表明绿茶提取物能够降低中介毒性。”

如果这种活性剂所需的保护可从绿茶或补充物中获得,那么,进一步的研究则显得非常必要。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提到绿茶及其提取物的益处。绿茶中氧化剂浓度据说比红茶多出四倍(红茶是被氧化,发酵过的绿茶)。

消费者不断的意识到绿茶及其提取物的益处,相关的研究论文也不断的出现,有关报告儿茶酸的研究论文,从2000年的430篇增加到2003年的1500篇。在欧洲,茶需求量不断增长,2003年已达500公吨。DSM公司声称拥有95%纯度的绿茶提取物,TaiyoInternational则拥有90%以后纯度,两家欧洲茶主要采购商在儿茶酚市场上双足鼎立。

拍卖行骗局:紫砂壶估价从180万飙到500万


日前,数百位与王先生有相似遭遇的“送拍者”聚集在一起,他们遭遇了各种花式“拍卖”,希望通过抱团的方式来挽回自己的损失。

9成投诉者第一次参拍

10月15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人汇聚到上海,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藏品送拍”被上海十几家拍卖行收取了“鉴定费、保证金”,其中最少的2万元,最多的超过50万元。

来自沈阳的张先生告诉《IT时报》记者,他在一次旅行途中捡到了恐龙蛋和古残陶片。这两件宝贝值多少钱,张先生自己并不清楚。将宝贝送至拍卖行是因为那天他在网上检索“恐龙蛋化石”“价值”这几个关键词,出现的搜索结果中最靠前的就是“恐龙蛋化石拍卖”信息。进入其中一些拍卖网站后,张先生发现恐龙蛋化石竟然这么值钱,“至少能卖到40多万元。”张先生选择了上海一家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并与之取得联系,“对方说这个恐龙蛋化石估价在500万元。”张先生没有多想就付了6万多元的鉴定费。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投诉者中超过90%是第一次参与拍卖。他们中有的是从网上获取拍卖信息后主动与拍卖行联系,有的则是将自己的藏品资料上传到社交网站后,收到了来自拍卖公司的联系电话。

拍卖前先收取高额佣金

从线上到线下,上千位投诉者在不同拍卖公司的遭遇都大同小异。

上海的蔡女士家中有三把收藏多年的紫砂壶,去年底,她开始关注互联网上的拍卖信息,并对排名最靠前的三家拍卖行进行实地走访。“拍卖公司的营业执照、法人代表信息,我都看过。”蔡女士说,这几家拍卖公司看起来都很正规,其中一家名为宝弈艺术品销售中心,在徐家汇一栋商务楼内包下一整层楼面。经过一段时间沟通后,蔡女士与这家艺术品销售中心达成合作。

销售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知蔡女士,她送拍的紫砂壶已经被挂在公司的网站上了,一旦有买家中意就会来找他们谈,但这只是场外交易。真正的主场是在香港,他们将举行现场拍卖会。

艺术品销售中心的估价师对蔡女士的紫砂壶初步估价是100万元。几天之后,拍卖公司又特地请来自称是北京故宫鉴定师进行第二次估价。这位大师对紫砂壶的评估结果是:一把上品,一把中品,还有一把是即将成为国家级的藏品。蔡女士认为这样的评估是中肯和合理的,决定先拿出其中年资最短的一把试拍。

经过大师估价,这把紫砂壶身价从180万提高到了500万。这时,对方提出蔡女士要先交7万元手续费,并告知蔡女士“多付钱就能拍高价”。但蔡女士表示“拿不出这么多钱。最多只能交3万元。”经过协商,最终蔡女士交付了38700元。在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上,这笔费用的性质被定义为“为委托进行展览或参加指定的市场营销活动而提供相应服务佣金。”

那么这把紫砂壶到底是怎样拍卖的呢?之后,这家艺术品销售中心称在香港举行一场拍卖活动,没有去香港的蔡女士提出看现场的视频录像,却遭到对方推脱。当蔡女士最后提出要放弃交易时,对方才展示了一段所谓在香港wj酒店拍卖现场的录像。蔡女士说,录像视频中只有许多身着羽绒服的老太太在举牌,根本看不出这场拍卖会到底在哪……这时,她才真正意识到可能有问题,并走上维权之路。

在所有拍卖纠纷中,另一种常见模式是联系外籍人士进行“私下交易”。

山西运城靳先生今年初将自己家的一只铜洗盆上传到拍卖网上,想让网上的内行人士做评估。两天后,上海群御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交易员主动联系了他,表示这件“宝贝”可“私下交易”,愿意为他介绍欧美“高端”买家。6月27日,靳先生带着藏品来到上海,与所谓欧美买家见了面。两位欧美买家对铜洗盆很满意,愿意以238万元成交。这时拍卖公司提出要收取2.3万元保证金,确保靳先生不会二次转卖这件宝贝。结果一个月后,拍卖行方面提出,由于之前一批货物被海关扣留,第二批货需要暂缓成交。两个月后,对方再次提出,可以成交,但需要靳先生再次支付通关费,靳先生表示这笔费用不在此前协议内,拒绝支付。拍卖行以违约为由,终止合同,扣留了此前的保证金。

拍卖行正不正规看三证

记者尝试联系了蔡女士此前达成交易的宝弈艺术品销售中心,拨通了其官网上留下的一位徐女士的电话。但对方却告知,这并不是宝弈艺术品销售中心,而是另一家名为国信艺术品销售中心。记者提出想要送拍一件玉器,估值在400万元左右,这位徐女士就提出,根据估值,在500万元以下的送拍品统一收取68000元的营销费,“我们不可能白白为你宣传。”但记者问究竟是怎样的宣传时,对方强调主要是在香港,并含糊地表示,主要是在当地的报刊、杂志上进行宣传。当记者再次追问,具体通过哪家报刊宣传时,对方却始终无法给出明确的答复。

随后记者联系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秘书长李卫东,他表示,根据拍卖行业协会的规范,在拍卖成交前,拍卖行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只有在成交之后,才能按照此前签订的协议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他表示,如何判断一家拍卖行是否合法合规主要是查看三证,分别是由工商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商务部颁发的拍卖经营许可证,还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目前的市场上,各种不规范操作大行其道。根据协会掌握的情况看,全国范围内三证齐全的拍卖交易公司在300家左右,而真正能完全规范操作的不足60家,而在上海地区,则不足10家。因此要仔细甄别,那些以“服务营销费”为由提前收取客户费用的拍卖公司。

目前,我国法律对类似的行为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处罚措施,投诉者往往只能通过向工商部门举报,取缔对方的营业执照。

茶到底是何方仙物 茶的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汉族佛教徒中,对饮食的禁忌颇为重视,尤其是自梁武帝下令全国僧寺禁断荤腥以来,就严格奉行素食制度,从而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素食文化,这是汉传佛教区别于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特点之一。佛教主张清心寡欲,因此佛教徒饮食方面的嗜好是极少的。惟有茶,中国佛教徒不仅对其情有独钟,而且经过研究、开发与提倡,影响及于整个社会,以至饮茶之风经久不衰,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和日本等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那么茶到底是何方仙物?有些什么作用?与佛教有着什么关系呢?本文摘编自陈星桥的论文《茶·茶益·茶道》。后续关于此论文的其他内容将陆续整理发布,欢迎茶人朋友赏读。——凤凰佛教

通常将茶树上的叶子叫做茶叶,筒称茶。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原产于云南。其叶革质,可作饮料和药用,《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可见野生茶树也有大如乔木的。

茶的历史悠久。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前1122—前1116),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就以茶作贡品了。有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四川一带即已有了茶的人工栽培,说明我国人民对茶很早就有了认识并付诸应用。不过在东汉以前,茶基本用作药品,而东汉以后,尤其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茶才逐渐用作饮料。一是奉行过午不食制度的僧人饮用,以补充午后的水分,提神益思,驱除睡魔;一是极少数统治阶级饮用,以解酒或除油腻。即使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只是南朝人有此嗜好。《洛阳伽蓝记》卷二载,陈庆之侮篾吴人“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卷三载,在魏朝王侯间,往往将茶贬称“酪奴”、“水厄”,“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可见当时北方人对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隋唐天下一统,为茶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尤其是禅宗的兴起,僧寺饮茶之风盛行,极大促进了茶的普及。出身于寺院的茶圣陆羽走遍茶叶产地三十三郡后,于元760年隐居苕溪(吴兴),20年后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标志着我国茶叶的生产和研究、应用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茶经》约七千字,包括源、具、选、器、煮、饮、事、出、略、图十节。“具”涉及制茶工具20种左右,“器”介绍了煮茶等28种器具。宋陈师道《茶经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夷戍蛮狄,宾祀燕享,予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见其影响之大。

唐代饮茶有四种:粗茶、散茶、末荼、饼茶。一般多采用煮茶法,也可根据需要配以作料、水果等。也有煮茶粥食用的。至唐末、五代,发明了“点茶法”,即净茶末撒入沸腾的水中,其茶品、水质、火候乃至器具等均有讲究。为了增进茶艺,僧人或士大夫常举行规模不等的“斗茶”活动,鉴别茶的优劣,品评烹茶技艺的高低。由此出现了一种将茶汤倾注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为“茶百戏”。《清异录》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据说他能使汤纹组在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正是由于饮茶之风的盛行,以至茶成为了文人雅士诗文书画抒写、描绘的内容,甚至步入了音乐、舞蹈的天地。

茶在唐代即已成为重要的外贸品,通过定期举办的“茶马互市”传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作为文化使者,通过佛教僧侣的交往,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尤其在日本发展形成了举世闻名、别具特色的茶道。当然茶更多的则是通过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或海路传到世界各地。据记载,茶传入各国或各地区的年代为:日本(805年)、阿拉伯(850年)、威尼斯(1559年)、俄国(1567年)、英国(1598年)、葡萄牙(1600年)、荷兰(1610年)、法国(1648年)、南美(1650年)。传入东南亚较早,但人工栽培较晚。如印度产茶始于1834年,斯里兰卡1867年。印尼1827年。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都直接效法汉语的语音,主要分为广东话“CHA”和夏门话“TE”。日本更是将“茶”的字形、读音一并拿去。充分说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我国地域广阔,名茶辈出,如西湖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黄山的云雾茶、福建的乌龙茶、四川的蒙顶茶、滇南的普洱茶等等,不胜枚举。但不管有多少种,总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白茶、乌龙茶(青茶)、花茶、紧压茶(黑茶)和红茶。其中绿茶出现最早,其次为白茶,即由满披白毫的嫩芽制成,有“白毫”、“银针”、“老君眉”等,宋代著名的龙凤团茶亦属白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发明于明代,而红茶则产生于清代。至于饮茶方法,约在明代中后期始由煮饮改为至今流行的冲泡法,使饮茶更加方便、普及。此外,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还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饮茶风俗,如西藏的酥油茶、蒙古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清茶、甜茶、香茶),云南的盐巴茶、桂北的打油茶、闽潮的工夫茶、广东的早茶、湖南的擂茶、四川的盖碗茶等。

目前,我国计有江北、江南、华南、西南四大茶区,19个省、自治区,1000多个县、市产茶,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1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1988年全力平茶54万吨,出口19.8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仍是茶类最全、品种最多的国家,其中绿茶、工夫红茶为国际市场主要货源。绿茶占61%,红茶占100%。

1978年世界茶叶总产量175万吨、其中印度55万吨,中国26.8万吨、斯里兰卡19.9万吨、日本10.5万吨、苏联10.3万吨、肯尼亚9.3万吨、土耳其9万吨、印尼7.3万吨。80年代,全世界已有48个产茶国。

目前,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其中茶叶历史最久,风行地区最广,饮用人数最多,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喝茶。茶被人们誉为“绿色金子”、“健康饮料”。

(本文作者陈星桥系《法音》杂志副主编)

野茶值万金


一教授,与朋友赴安吉天荒坪“天下银坑”,该景点所以出名,是因《夜宴》与《越王勾践》等片取景于此。他们游览后在景点外找了家农家住下。

教授爱喝茶,尤爱好茶。农家女主人是本地人,贮有自采的野茶,沏给教授喝。教授认为这茶远胜于别人赠他的高档名茶,向女主人提出要买一斤,并约定来年春天谷雨后再来小住数日,希望还能获得一斤。

野茶无人管理,纯天然无污染,采它颇费体力要登山攀岩,东寻西找,不小心还会擦去皮蹭破手,苦不堪言!冬去春来,女主人闲时常上山采野茶。一日,在攀岩时不慎踩空,跌下时断了锁骨与肋骨,被送至安吉医治花去万余元。

当教授次年又来时,女主人没有食言,奉上野茶后意味深长地说:“教授,这茶可珍贵哩,一斤值万金啊!”教授困惑地说:“你这是跟我说笑吧。”“是的,不过我也没瞎说。”她把事情经过一一道来。教授很内疚,都是为了自己才让她受了皮肉之苦,又花了不少血汗钱。他过意不去,表示要补偿,她拒绝道:“你的心意我领了,怪我自己不留神,这茶还是按去年的价卖给你。”

这个故事,很感慨:野茶的珍贵自不待言,而山民的纯朴更是千金难买的!

茶禅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离


茶禅相融一物一心不相离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醇香飘万里:紫砂芳菲


江苏宜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陶都,它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种陶土——紫砂。以紫为主辅以红、黄,三种自然色泽在艺人们的手中相互调配,千变万化,呈万紫千红,人们习惯称它为“五色土”。以五色土为单一原料,再经过手工拍打成型,在窑内1000多度的高温中烧制成一种无釉细陶,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紫砂艺术品。数百年来,紫砂与宜兴这座古城交映成辉,仿佛在用五彩陶艺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在金色秋天里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在宜兴采访了当代著名紫砂艺人鲍志强先生,与陶艺大师相对而坐,品茗而谈,从茶文化谈到陶文化,从书画印刻谈到人文情怀,从工艺技法谈到价值内涵……淡淡之间我们深深读懂了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毕生的心血、志向和追求。

壶中日月长

鲍志强先生告诉我们,江南宜兴,在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即开始烧制陶器,历经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数千年薪火不断。北宋初年,宜兴陶工发现了功能特殊的紫砂陶土以后,用它烧制出了紫砂陶。诚然,在明代中期以前,紫砂陶基本上属于日用品的范畴,直到明正德年间,在宜兴金沙寺内的小和尚供春创制出了一件以“树瘿”为蓝本的紫砂壶以后,紫砂陶才开始由日用品的厅堂步入艺术品的殿堂。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篇记载:“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时人曾用“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12字描绘供春壶,令今人如见其壶。此后各种形制优美、颜色古雅的紫砂壶相继问世。由此,后人也把供春誉为是宜兴紫砂壶的艺术鼻祖。据专家介绍,一把紫砂壶准确地说共有钮、壶盖、壶腹、壶把、流嘴、足、气孔等七个部位。而从制作的工艺上细分:又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之分;钮有珠钮、桥式、物象钮三种;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把有单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态可谓纷繁多样。历代流传的紫砂壶型制都有一定名称,至今还有数十种在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龙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鱼儿龙、寿星等。

谈到紫砂史鲍志强如数家珍,他说:到了明清两代,封建上流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真正盛行起来。明万历后到清代乾隆时期,宜兴的紫砂业迅速发展至全盛期,并外销到英、法、德、比利时等欧美发达国家。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堪称是紫砂史上最富盛名的巨匠和一代宗师,他把紫砂制作工艺完善成一套成型技法,时至今日人们仍在研习他流传下来的技法。当时除了大量生产紫砂壶外,紫砂花盆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等也大量涌现,形式纷呈,应有尽有。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的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他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文人的参与改变了匠人们做壶的方向,提升了匠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直接把各种青铜器、玉器的造型等等华夏文明的要素融入紫砂,使紫砂壶价值倍增。清代后期,紫砂名家高手与文人合作,把中国传统的雕塑、诗词、绘画、金石、篆刻等技艺与紫砂泥的特质相结合,使原本只具有卓越日用品功能的紫砂壶,在增添了诗词画印等浓郁的文化元素以后,其艺术价值得到大幅提升,文化内涵也愈加丰富,成为极具文人气质的特种陶艺门类。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嘉庆年间任溧阳县宰的陈鸿寿,他来到宜兴直接与紫砂高手杨彭年合作设计了18种款式的茶具,在紫砂壶上刻绘书法绘画,首开紫砂与书画结合的先河,后人将这18款茶具称之为“曼生十八式”,这种艺术风格一直影响到今天。到了咸丰、光绪末期,随着清皇权统治的衰败和国势渐微,紫砂艺术没有进一步发展。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批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林、俞国良、程寿珍等人最为著名。

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宜兴紫砂业的急剧衰退时期,1945年抗战结束时,宜兴还留存有陶窑64座,但到1949年前止,产量最多时仅开烧46座。曾经有过六七百人的紫砂从业职员,到1949年前只余下30余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辟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新纪元,宜兴紫砂也从战火中获得了新生。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紫砂艺人,他们为新中国紫砂业培养了许多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可否认,十年动乱对文化和艺术的摧残,宜兴紫砂业的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开放以后,宜兴紫砂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将宜兴紫砂业和紫砂文化推向一个发展的新高度。

紫泥新品泛春华

相较5000年文明古国,紫砂壶的历史并不长,但其起源、发展、繁荣、鼎盛,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谈到紫砂壶里面的历史文化,鲍志强先生娓娓道来:紫砂壶作为生活器具,一开始都做得比较大,在把玩方面有所欠缺。直至明代中期,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盛行,一手可握的壶型才逐渐兴盛。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论,乃作小壶”。那么,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到底说了些什么呢?子曰:“茶壶以小为美,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定,太迟则已过。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从此,这些符合饮茶方式和文人趣味的小茶壶,便竞相出现在匠人的制作和文人的条案之上。

晚明特别是清嘉庆以后,随着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书法之风日盛,当时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都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佳作。《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意思是说,乾隆十八年郑板桥罢官返乡,卢恰巧再任淮南盐使。据说,郑板桥至盐署拜望卢,守门的刁吏长得嘴尖肚大,正捧着紫砂壶喝茶,见郑板桥衣着不整,拒不通报。旁人说,这是扬州文士,不可怠慢。刁吏便指着壶要郑板桥作诗一首,以证明自己的身份。郑板桥即指着茶壶赋诗一首,辛辣幽默一语双关,既是指壶又是指人,成为史上著名的一段典故。

紫砂工艺品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载体,鲍志强强调说。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紫砂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功能也是独一无二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紫砂动情为紫砂而歌,留下了许多传世的经典诗句。如: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说“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欧阳修说“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从这些优美的诗句里,我们读到了袅袅茶香和着紫泥的芳香,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此时的紫砂宛如一股清泉带着泥土的气息,玉石的温润,匠人的质朴,自然坦荡地来到你的面前,你若与之倾诉,它便于你倾听;你若与它体温和抚摸,它便还你温暖与明媚。紫砂在诗人眼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以壶言志、以壶抒怀,有可能人生际遇、生命体验就这样被诗人轻轻流淌在笔下,而镌刻了这些诗句的紫瓯金砂则寄予了人们多少的情思神往在上面,我们焉能说这不是中国文化的一段华章。诗书画印于一体表现在紫砂壶上,让紫砂文化的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紫砂的审美特征与实用功能在中国文化精粹的层面上得到了日臻完美的统一,所以才有了今人眼中“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的赞叹。

近年来,原本用于品茗、把玩的紫砂壶不仅成为高端艺术品市场备受瞩目的焦点,而且越来越成为普通百姓乐于接受的一种文化。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富足让人们具备了闲暇时间培养和享受各种爱好的条件;二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茶文化的兴起拉近了紫砂与人们的认知距离,使接触变得更为方便和广泛;三是人们投资收藏意识增强,收藏品市场壮大,使得宜兴紫砂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和兴旺。

好的紫砂泥制成的茶壶,经一段时间的泡养,火气渐退,能慢慢地呈现出特有的柔和沉稳的色泽,砂粒含蓄细腻,质感温润自然,茶叶久泡而不变味,为沏茶品茗提供了优越的特性。因此,人们常说紫砂壶是有灵性的。它的魅力让多少制壶大师和文人墨客都动了真情,岁月经年,它用独有的语言,记载着历史的声音,也将紫砂文化用另一种方式传承着。

此曲只应宜兴有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赠花卿》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天上才有的仙乐,人间难得一闻,则愈见其奇妙了。观鲍志强先生的作品,也颇有同感。谈到紫砂创作,他最由衷的体会就是,紫砂壶是人文情怀的表达,小小一把壶有很深的人文情怀在里面。他本人最喜欢一把名曰“五代诗文留香”的八方型茶壶,就巧妙地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篆刻融为一体。壶体参照古代玉雕和陶器的造型特点,八方的壶体犹如古代的竹简,上面镌刻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诗人赞茶的诗句,有杜牧(唐)的“泉嫩黄金涌,牙香紫壁栽”,梅老臣(宋)的“汤嫩水清花不散,口干神爽味偏长”,元好问(元)的“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文征明(明)的“紫英凝面薄,香气袭人浓”,董元恺(清)的“一枝碾破愁千结,好供二泉同啜”。清茶一壶,五个朝代的文人写出了五种韵味。“用它品茗,散发的是书香与茶香。”鲍志强先生如是说。而悠悠岁月人间百态,壶里乾坤却又述说了多少的悲欢离合。如他创作的《有余金砂壁壶》的铭文是:月是故乡明。壁有“和氏璧”“完璧归赵”之意。据说这把壶最早由一位台湾同胞收藏,收藏者捧回时,激动地说“我收藏的不仅是一把壶,而是一捧日夜思念的故土和一片浓郁的乡情”。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先生的作品题材广泛,时间跨度大,有歌颂盛世和谐吉祥喜庆的,有赞誉山水秀美鸟语花香的,有祈盼丰收喜悦平安幸福的,有回望历史文化诗书精粹的……这些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浓浓的人文情怀,我想,这也正是他的作品广为收藏者喜爱,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方寸之间,有容乃大,真水无香,意蕴无限。鲍志强先生的作品,所传达的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种艺术创作境界和社会人文精神,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一样的语言,所以,它有了精气神。

在半个多世纪的紫砂陶艺创作生涯中,从紫砂艺人到陶艺大师,鲍志强完成了化茧成蝶的美丽蜕变。他所创作的精品佳作数以百计,所荣获的各类奖项不计其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曾连续四届蝉联素有“陶艺奥运会”之称的全国陶艺创新设计评比大赛一等奖,连续三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评金奖,两次入选世界上著名的“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他的作品,以壶言志抒怀,以壶博古开新,无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笔墨色彩运用上,亦或在刀法雕刻工艺上,都显示了经年累积下来的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他的作品,富有浓厚的金石韵味,在陶刻刀法上,除了能熟练运用双、正、冲、切等传统刀法外,他还自创了“乱刀”这一新技法,并且擅于通过运刀的轻重缓急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还富有浓郁的书卷气息,不仅草、隶、篆、行各体皆精,尤其草书,线条流畅,笔法遒劲,饰于紫砂之上,仿佛空谷之声悠然而来。他的作品,更富有浓烈的传神色彩,山水花鸟笔墨淋漓尽致,特别是在梅兰竹菊文人画的表达上最具功力,从中不难寻到很多前辈国画大师的艺术踪影。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用“神工天趣”来形容鲍志强先生的作品,著名画家、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则称之为“千般风流”。鲍志强作品的精神和格调由此可见一斑。如今,鲍志强先生的作品在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南海紫光阁等地均有收藏。他还多次赴国外和香港、台湾等地访问交流,受到政界和民间的广泛欢迎,人们称呼他是中国紫砂的“形象大使”。对这个称谓,鲍志强先生坦陈,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宜兴紫砂,喜爱中国陶瓷艺术,是件好事,能在这里面出一点力,是每一个艺术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因为我们赶上了一个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强盛和艺术繁荣的好时代。对于当下社会的浮躁与功利,鲍志强先生则用沉静、内敛和修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近年来,尽管声名鹊起,但他依然热衷于下一代人才的培养,所带徒弟数十人,现在都是紫砂界的技艺骨干;他长期为紫砂技校授陶艺课,普及紫砂文化;他鼎力支持和参加一些非商业性的纯艺术大展,为的是让紫砂艺术有更高水平的交流和发展……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艺术大家的豁达胸怀和艺品高洁。

在鲍志强先生的创作中,有一套特别值得一提的作品,就是他在第七届全国陶艺评比中获一等奖的作品《紫玉飘香茶文具》,共有40件组成,作品多而不繁,风格鲜明,主次清晰,造型装饰完整,表达了我们民族传统茶文化明朗、简洁、优雅的文人品味。作品既蕴含古老又饱蘸新意,将陶瓷艺术神韵和茶文化的精神魅力完美地统一起来,堪称是一套极具传承价值的惊世之作。我们深深地感到,在宜兴还有多位和鲍志强先生一样的我国当代优秀的紫砂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和他的紫砂技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宝。如何让这些民族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使紫砂不仅成为宜兴的城市文化名片,而且在世界艺术品市场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艺术品、收藏品市场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我们经常提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我们不仅要做文化大国,而且要成为文化强国。那么怎么办?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要深入挖掘自身文化与文明的内涵,加强对传统文化瑰宝的保护与传承。要通过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传递更多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诚如人们一说到童话故事就会想到丹麦,一说到神话故事就会想到希腊,一说到泡菜就会想到韩国一样,我们也需要有中国自己的文化符号。中国五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故宫、长城、颐和园,京剧、变脸、舌尖上的中国各领风骚,紫砂也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紫砂,乐于接受紫砂文化的熏陶,而像鲍志强这样的艺术大师,实际上就是这文化背后的推手和布道者,他们用自己毕生的心血、精力和艺术才情,谱写了一道万紫千红、深厚浓郁的民族文化盛宴,他们的贡献是值得敬重的。(许冬梅)

茶禅相融 一物一心 不相离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

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

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着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老舍:万物静观皆自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