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李桂荣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一任天真”茶品牌创始人。作为一位经营企业十多年的企业家,色母经营是他的主业;而作为朋友眼中的“茶痴”,从2005年开始接触茶,特别是古树茶,茶已然是他的第二人生。

他与诸葛茶翁一起合作、习茶,经过数年,对古树茶有了自己的一个理解与把控。“一任天真”是他在对优质茶山茶资源品质的把控下创立的茶品牌,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个基于对茶理解的作品。

这杯茶因纯粹而不俗

真正说起来,茶品牌并不是他的主业,仅是他的兴趣与乐趣。因为他除了“一任天真”的茶品牌外,还有远在东莞的色母厂,这个他自我经营十多年的企业,是他的主业,更是他做茶的经济后盾。

然而正是这个浓烈的兴趣,以及完全出于喜欢而去做的茶,融入了李桂荣对茶的深刻理解而不俗。

这些年来,他每年都去茶山收茶,一年要去到四五次,为自己的茶品牌寻找资源。秋茶时大概十几二十天,春茶时去茶山的时间会长一点,大概一个月左右。

为了追求古树茶的纯正与高端品质,了解最极致最高端的普洱茶饮品是怎样的,于是一直探索。

这是一个不计成本去热爱的兴趣,所以“一任天真”的产品量不足以称为生意,更像是李桂荣基于自身对茶理解的一个作品,或许正是因爱而生,李桂荣才会热爱这片茶山,将每片茶叶视为纯净的真爱。

这份爱缠绵了十多年

这一切,都离不开他这些年与茶的缠绵。

作为年轻的企业家,李桂荣经营色母厂十多年,无论是家里还是办公室,都可以找到茶的踪影,可以说是一日不可无茶,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茶痴”。

2005年第一次接触茶,是从一杯古树茶开始,那入口滋味醇厚,韵味久留于口的感受久久让他难以忘怀。

在遇茶、寻茶,与茶相伴的这些日子里,他也加深了对茶的认知,经过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近两年自己也尝试着独立完成了几批茶。而且经过这两年身边朋友的品饮,都觉得他做的这些茶已经非常惊艳。

“当然,这些是朋友们过于夸奖啦,”李桂荣笑着如是说:“我把茶视为自己的一个人生作品,作品好坏只能他人评判,我自己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

潜心茶事,造就佳品

2017年头春古树纯料顶级红茶

“一任天真”头春古树晒红,精选云南勐海区古树头春纯料大叶种茶青制作。

2017头春古树晒红,不烘干,新茶的香气的确不够高扬,但正因为没有高温制程,红茶在留存上没有普通红茶2年的赏味期限制,蜜香会越来越好,轻揉捻,中发酵,低温干。

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

古树红茶汤色红黄,汤厚味甜,苦涩不强,气韵高雅,喉韵深,余味悠长。

叶底肥嫩鲜美,颜色褐中带黄,色泽油亮,茶条完整匀齐,果香浓郁。

2017南糯古茶头春古树纯料普洱茶生茶357克饼

头春纯料古树茶,特选南糯山头春纯料古树茶。

在原料精挑细选之余,生产工艺也毫不马虎,每一道工序都用心做到尽善尽美。

饼形整洁,条索紧结。

口感醇厚顺滑,层次丰富协调,苦感微弱,蜜韵悠扬。

汤色透亮,粘稠。生津十分明显,让人回味无穷。

备注:茗星个人经历及其产品信息皆由茗星本人提供。

扩展阅读

一位习茶人的自白(一)


茶人们常说:不美则死。你眼中他们或许很作,但我的体会是:在大自然中喝茶,用的是山泉水,采撷的是山中花,静静地喝茶,听着流水声,再看那朴素的茶席融合在大自然中,毫不违和,一切都好,只缺烦恼。

柴米油盐酱醋茶,寻常人家生活中的七件要事中,茶排在最后,但是近年来茶似乎成了生活的主角。伴随她的是“生活美学”这个概念,茶成了创造美、营造美、带来美的介质。

在我的印象中,茶是待客之物。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抓一小撮茉莉花茶放在纸杯中,用暖水瓶中的水冲泡,客人随意喝着,聊着家常。茶在那时,是朴素的温暖的情谊。这样喝着茶,直到去年中。一天,一位朋友送来一种叫“凤凰单从”的茶,他说:这个茶的味道,像你。我将它放在了抽屉里。又有一天,和网友聊天,我说很爱喝茶,他问我都喝什么茶,我脱口就说:茉莉花茶!他没再接话。又有朋友送来一种茶,叫福鼎寿眉白茶,问我喝过白茶没有,我说:喝过喝过,安吉白茶不错。他说,安吉白茶是绿茶,不是白茶。接触喝茶的朋友多起来之后,想起上面的经历,就成笑话几桩。

于是,去书店买了关于茶的书,一个奇妙的世界从此展现在我的面前,我为之倾慕热爱,并找到了今生的精神寄托——这个世界,就是茶的世界,她既小到一滴水,一片树叶,一块土壤,又包容了宇宙万物的哲学思想。难怪她6000多年前诞生在中国,中国人读懂了她,并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最后如英国这样傲慢的国家也接受并爱上了她。

1910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考察了东方各产茶国,搜集了有关茶叶的资料,最后写成《茶叶全书》。这是一本西方思维的理科生写的书,他从茶叶种植的土壤气候温度等,一直写到茶叶的贸易,而关于茶器和文学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其中有一节很有意思,题目叫:对嗜茶者的忠告,“茶可以在早餐、午餐和晚餐时饮用,但按照美国人的习惯,茶特别适宜在午后饮用,比如说午后4点”。威廉的书符合西方式的科学研究思维,看完此书,就像把茶叶解剖了一样。

其实,关于茶叶研究的书,在当代有很多,以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为巨。这本书,包含了中国茶叶的历史、茶叶种类、饮茶习俗、茶叶器具、茶叶人物、茶学著作、茶叶机构、茶树生物学、茶叶贸易等等,号称茶学精品工具书。我从网上买回来以后,一直放在家中的沙发上,还没来得及查阅。

其实,真正带领人们走进茶的世界的,当属公元780年唐代学者陆羽先生所著《茶经》一书。陆羽被奉为茶的祖师爷,因为他的著述,茶在唐朝迎来鼎盛,在宋代发扬光大,在明清实现了古典与浪漫的结合,在现代成为精神食粮。开头一句成为永恒的经典:“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通过实践总结了哪里产的茶好,哪里的水泡茶好喝,用什么器具煮茶好喝,注水出汤的火候等等,成为日后茶人事茶的规范。今天看《茶经》,或许简单,但做初始规范研究的人,既无百度可查,又无动车可坐,是靠脚步和诚心奉献给茶的初心。

白居易有诗云: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人们是因为喜欢喝茶,才会爱茶。但很少有人问自己:什么是茶?我为什么爱喝茶。其实,这两个问题,是茶的迷思。除了鸦片之外,人类的饮料依赖有3个:茶,咖啡(可可),可口可乐。但十分奇怪的是,它们喝了的确提神,但关于茶,我觉得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茶能带来精神的愉悦,另一方面,每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后,我更愿意享受喝茶带来的宁静时光,茶能让现代人思想放空,在片刻体会刹那的永恒,让疲惫的心灵有安妥之所。

现在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茶空间诞生了,它们秉持了“生活美学”这样的理念,继承了明代以来文人茶室生活的风格,又融合了日本和台湾茶道的精髓,逐渐探索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新生与繁华。这些年,中国大陆的杂志《GQ》《三联生活周刊》都做了关于茶道的专题,以“三联”两期的《茶之道》影响最大,基本勾勒和展现了当下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茶道现状和著名茶人。研究和了解当代茶生活,可以从这两期杂志中学习和找到线索,每一个人物都是打开茶之门的线索,都是无尽宝藏。

一位80后的漆茶生活


提起80后大家都知道80后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故常与“90后”一同被探讨。后来此词被广泛的作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词,也由此出现了70后、90后等一些类似词汇。

但是提起漆,人们总会下意识地想到中国漆艺。从漆被运用的第一天起,其美丽的光泽就同时赋予它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使漆艺具有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就像京剧是“国剧”一样,大漆经常被称为“国漆”,它的色彩基调中含有内省静穆的审美趣味,它的气质是中国人温柔敦厚气质的折射,谦冲而温厚,含蓄而神秘,接近诗的意境和诗教传统。

认识一个叫剑兵的大小伙,我和漆器的缘就起于他。24岁的剑兵从事漆器制作到今年已经是第8个年头,作品也已入选2011年中国青年美展。正是他,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旖旎的漆艺茶具世界。

马未都曾在《说收藏》中提到,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有两种树对我们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是漆树。由此可见漆与茶的不解之缘,这似乎也预言着茶与漆的结合成为必然。漆器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就充满了它的身影,工艺、器形之丰富是任何其他材质的用具所无法比拟的。如今,它与茶道的结合,更是令人喜闻乐见。

初识其影

这里说是见习地,其实是偏居一隅的安静工作室,几个热爱漆艺的青年投身漆艺世界的居所。里面的空间通透明亮,空气里飘着墨汁般的香味,这就是“大漆”的味道,仿佛饱蘸着文化的意蕴。工作室则用窗户进行自然采光,据说这是漆器特殊的生产工艺所要求。

这里一切都显得慢条斯理。大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状态里,轻摩着手中的坯子,如同对婴儿的百般呵护。幽暗中,一件件其貌不扬的坯器渐渐被赋予了生命,变得温润而有光泽起来。

这里陈设的漆器以茶具为主,茶盘偏多,还有屏风、椟、手镯、发簪、桌椅几凳、梳妆台……这些漆器兀自散发着内敛却又迷人的光泽,件件让人无法取舍,那些精细至极的工艺,令人赞叹。除了漆器外,还有一些陶瓷、金属质地的茶具,这些是颇有心思的剑兵淘来的宝贝,它们就那样躲在阴影里,低调的美着,丝毫没有争宠的意思。

在漆器展示区里,一张漆黑厚重的原木长桌上,摆放着一个似古琴形状的暗褐色漆艺茶盘,虽然造型简单但工艺精良。漆面光亮如镜,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形。面上的金丝螺纹犹如行云流水,令茶盘愈加妖娆耀眼。白瓷茶盏置于其上,斟着透亮的黄绿色茶汤,轻烟一缕,茶未入口,漆器的美,已经钻入了我心里。

再识其美

落座的桌椅、茶具都是剑兵的漆艺作品。庄重的大片红色上,烙着泛着金色的银箔汉画像石图案,间或点缀大漆纯正的黑,彰显着一种典雅的堂皇。据剑兵讲,这一套漆艺茶桌椅,就做了足足一个半月。这套精美的桌椅曾多次被友人借去“小用”,只是每一次“小用”都要数月之久,也曾有人出价到12万执意购买。“这套桌椅算是我工艺水平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不是钱的事。”

茶桌上摆放着一个体态匀整的博古瓶,朱红为主色调,身着若建盏玳瑁般的漆面。以手拭之,油润饱满,平滑如肌。这是好的漆艺作品的共同特点:色彩饱满,滑润如肌。手捧的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漆艺敞口大杯,没有靓丽繁复的色彩,繁缛多变的纹理花纹。可是就这普通的杯子,其制作过程就是一个相当漫长、极其考验细心和耐性的过程,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好的漆艺作品,均采用传统中国大漆髹饰技艺,纯手工制作,经过制坯、刮灰、裱布底涂、中涂、上涂、描绘、贴金、罩漆、打磨、推光、揩青等制作工艺和艺术流程,完全靠手指触摸、眼力判断。一件漆器按工艺须上几十道漆,每道漆得干了之后再上后面一道。阴干时对天气的要求也很高,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阴天最佳。不仅如此,制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丝毫差错,前一环节产生的任何瑕疵,都将在后一个环节中暴露出来。边喝茶,剑兵便不时地起身拿相应的器皿为我解说,不厌其烦。

还有那紫砂为胚体,饰以漆艺腰线的茶壶。壶身和杯身上饰以朱红镶金的腰线。原本一套平庸的因这一道浅浅的腰线而马上灵动起来,那飞舞飘逸的腰线软化了紫砂的古拙,让紫砂也有了华丽的气质,百变而不失本色。由于传统大漆的健康无毒及极强的附着力。底胎涵盖了木、金属、竹、砂等众多材质,因此器形大到家具,小到包装,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漆茶唯隽

“传统文化回归和茶道复兴,越来越多的人讲究品茶,人们不但舍得花钱买好茶,在茶具消费上也是越来越大方,造型精致的茶具,逐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所以,我看好漆艺茶具。”对于漆艺茶具的未来,剑兵坚定地阐述着自己的看法。

漆的天然美,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很多热爱美学生活的人。漆和人这两个主体交融,魅力无穷。曾有人专门找剑兵定制一整套漆艺茶具,剑兵会耐心地听取客人的想法,和客人一起商讨方案,为客人提供最具参考性的建议,为客人提供最精致的手工。

茶性清静,使人心平气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茶文化给人以独特的精神享受,数千年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中国人;漆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漆器是品味中国传统生活不可或缺的高级用具。漆器和茶文化结合,碰擦出绚丽夺目的火花。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凡真正爱茶者,单是摇摩茶具,已经自有其乐趣。而剑兵则在这片诗意的天地里,汲取茶乡的灵感,创意并潜心制作的茶具自然天成。文/茉楠

李冶:陆羽的“红粉知己”成就中国第一位女茶师


在西安的时候,我很想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大雁塔,一个是法门寺。

在研读法门寺茶具的历史资料时,意外地发现唐德宗皇帝有一个宠妃李冶,竟是中国第一位女茶师,而且是茶圣陆羽的“红粉知己”,她的身世坎坷离奇,令人感慨万千。

安史之乱后,陆羽离开竟陵,沿长江而下,经过鄂州、黄州、彭泽等地,最后抵达湖州。湖州的风景秀丽、地灵人杰,邻近地区的茶泉都非常好,加上结识了方外至交皎然,陆羽便在湖州定居下来。

经由皎然的引荐,陆羽认识了一个色艺双绝的女道士李冶。

李冶原是吴兴一带的名妓,在诗歌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后来看破红尘,出家修道。由于她长得美丽非凡,写一手好诗,又能谈禅论道,附近的名士都乐于结识她。

陆羽就是在这种惜才的情况下认识李冶的。初次见面,李冶向陆羽敬了一杯香茶,没想到陆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著称,没想到尚未摆脱庸俗之气。”

李冶吃了一惊:“我们尚未开口谈,陆处士何以断定我未脱庸俗之气?”

陆羽说:“从这杯茶就可以断定了!”

李冶不解地问:“这茶里有什么事可以断定?”

“你所居的吴兴,啄木岭茶名扬天下,顾渚山的紫笋茶是历代的贡品,但你泡的茶和俗人一样,辱没了好茶。”

李冶更为惊奇:“茶,还有道俗之分吗?”

陆羽说:“茶,乃养生之精,可以解热渴、驱凝闷、缓脑痛、明眼目、息烦恼、舒关节、荡昏寐,长期饮用可以有力悦志、增益思考……这些还在其次,善茶之人必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茶的境界与诗情道心并无分别,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呀!”

李冶听了心中大为叹服,口中依然不服,说:“你还没有喝这杯茶,怎么说我未脱俗气呢?”

陆羽说:“茶水煮开时,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能显味,你用尚未开透之水泡茶请我,以致茶叶浮水、茶香未出,显露出你泡茶的时候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不是和俗人一样吗?”

李冶听了若有所悟,当场拜陆羽为师,学习茶艺。陆羽当晚即留宿观中,住了半个多月,这段时间除了与李冶谈诗论艺,就是传授烹茶品茗之道,李冶很快领略其中的要诀。后来,陆羽常来与她煮茶论道,使她的茶艺走向了新境界。不久之后,李冶不仅色艺知名于天下,烹茶煮茗的声名也震动八方。

唐建中四年(公元七八三年),德宗皇帝闻知李冶的诗名茶名,特别下诏召她上京晋见。德宗一见李冶惊为天人,当时李冶已经四十几岁了,但姿色脱俗,气质更是非凡。德宗惊喜之余,把她强留在宫中,并召幸了李冶。

第二年,大将朱泚发动政变,唐德宗仓皇逃走,后宫佳丽都被弃在宫中。朱入宫后找到李冶,被她清雅不凡的风韵所倾倒,把她占为己有,李冶迫于无奈,只好随在朱身边。

这场叛乱很快被平息了,唐德宗再度回京,恼恨李冶对他不忠,下诏将李冶处斩。

中国第一位女茶师,诗艺与茶道都达到高峰的女茶师,就在男性无知与霸权的心态下不明不白地死了,死在那些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的俗人手里!

李冶的形体如茶香飘散了,但她从陆羽学来的茶道艺术却流传下来,至今吴兴一带用的还是她的烹茶方法,湖州一带著名的“擂茶”听说是她传下来的绝技。

就在李冶被召进宫中的前几年,陆羽在湖州的青塘门外,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经》,时在公元七八○年。

谈完李冶的故事使我掩卷叹息,再想到法门寺地宫里那些皇室的茶具,更是怅惘无限。想到李冶当年也是用这种茶具煮茶来侍奉庸俗的皇帝,不像她的老师陆羽,听到皇帝召见,连夜逃出皇宫,浪迹天涯。她的心也是这样怅惘的吧!如同用未开透的水泡出的茶叶,半干半湿、半绿半黄地浮在水面,水是水,茶是茶,人已非人。

即使是一片茶叶的香气,也是在天地间寻找知味的人呀!

这样想来,慈恩寺大雁塔舍身的那只大雁,在万古长空中虽只有小小的身影,在一朝风月里,却又翼长万里,覆盖了整个蓝天。在人间的俗人,可能在一生里偶得风月,以权势和粗鲁服人,却只是历史里的一点烟尘煤灰,一提到他们就仿佛污染了我们洁白的衣裳呀!

谢忠荣:茶中人生


茶鬼是我们老友,因懂茶而得名,我们敬他;又因懂茶,从茶买卖中赚足了经济基础,我们服他。一日,茶鬼教我们分茶之五味,把人的一生品得是有滋有味。

第一味茶之香韵。是否浓郁沉稳就代表茶之本质,好比我们初来到这个世界,天性是否聪慧一样。上学的时候,最容易分出来,好成绩的同学几乎是领跑了整个求学的过程,而一些成绩差的只能拖班级的后腿,不是不想学,是学不来、学不好,从没那种悟性演变成没那心思,有个别的还早早缀学了事。这就类似于古树茶和台地茶的本质之分,当然,虽然老树茶的茶气更足,味厚回甘好,但台地茶在水浸出的氨基酸、多糖和硫、磷、钾、钙等元素的含量上明显地比老树茶的高,也算是各有千秋,关键是在对的时候和地方。

第二味茶之甜度。就像我们的选择,有人选择清白前行,有人选择不择手段,有人选择随遇而安。这都是正常的,方向选对了,可能成功一蹴而就,选错了可能就一塌糊涂。但走过的路是否让人品出清甜,这就是人生努力的结果了。当然,成不成功也许并不重要,关键要做一个不让大多数讨厌的人。高雅清甜肯定是好茶,入口苦臭就不能再喝了,至少得让人品出淡淡的甜味吧。

第三味茶之汤色。忙了一通,终于到了出茶汤的时刻,我们跌跌撞撞,总算到了收获的季节。这阶段,无论你收获的是金钱还是名声,一定在别人看来是有值得向往和学习的地方。有的人不择手段抢别人的果实,被人嗤之以鼻;有的人脚踏实地起家且善行街坊,一定让人高竖大拇指。就如茶汤是否金黄通透、是否有黏稠感和厚实度,只要在口中转一圈,就足以分清好茶和坏茶。

第四味茶之回甘生津。人生成熟期,所作所为,总应该有一些担当,不能任着性子来。人的劣根性在于总是希望能不劳而获,总是希望享受过上等生活,总是希望低付出高收入,但是偷来的抢来的,睬着别人的肩膀捞取的,回想起来也不会感到光彩,会浑身不自在,坐不安睡不稳,结果是惶惶不可终日。真累!回甘和生津是茶的基本滋味,活到这阶段,你是否也有一招半式拿得出手,值得炫耀呢?

第五味茶之喉韵。茶已穿肠抵胃,好茶是会在喉部形成清凉舒适感,使呼吸尤为顺畅舒爽,还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人生漫长旅程,苦吃过了,累也受过了,痛也痛过了,那么你是否有让一家人因为你的努力过上了平安和谐的日子,是否有些事情让周边的人为你点赞,是否为社会奉献过?如果你从中品出了喉韵,茶鬼说:应该算是不枉此生了。

何建伟:云南普洱茶一位忠实的呐喊者


徐燕文图

我认识何建伟大概也有五、六年的光景。他在广州,我在云南。平时见面不多,大凡能见到他都是在全国各地的茶叶博览会上。他是那种不用你随时挂记着,他却会在一个不经意间给你一个意外或是惊喜的朋友。记得一天夜里十点多钟,他打一个电话给我,说做了一款我肯定喜欢的茶。过了两天他托人带来了两公斤月光白给我,茶一到我手中,身边的茶友就一抢而光,都说很好喝。

何建伟是我见过的最为勤奋的茶人,他十六岁开始学茶。从茶厂的生产到最终的流通环节,他是无一不通。他不仅把他全身的精力投身于的保健功效,那么执着、那么热情。

2010年,我在昆明、澳门、广州、中山的茶博览会看到了何建伟。他的展位一般是人气最旺的。他对我说他每天他都在说云南普洱茶的好处,每当面对一些对云南普洱茶还比较陌生的市场,他很需要文化理论的支持。

喝茶本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雅事,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在字里行间看出我们云南普洱茶的好及云南普洱茶人的不凡。

李迅:茶摄人生


文/周滨

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一个人的镜头行走

2006年时,学工业设计的李迅,放弃了朝九晚五的IT白领身份,转而投入了镜头的世界。这之前在上大学时,他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这小小镜头里的世界,为何如此神奇,能映出包罗万象的生活呢?只是大学时代,李迅的兴趣被日常生活所掩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选择和别人一样上班、下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回忆当初,他常常想到刚拿起相机的时候,和刚毕业的妹妹用手中仅剩的二三十元钱淘了两大盒最便宜的散装饼干,当了近一个星期的口粮。而为了省钱,他每天还要赶着饭点去蹭高教出版社后面最便宜的食堂,两个人一餐还不到五元钱。这种轨迹直到在他接触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和圈子后,才被打破了:因为偶然,他进了娱乐圈,写起了剧本、当起了演员,还当了制片人,目睹了银幕前后的种种精彩与落寞,这让他的心灵,泛起极大涟漪。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与相机为伴,我与镜头起舞,我用相机来品味生活,我用镜头来思考人生,我用相机来书写爱情,我用

有许多人羡慕李迅在娱乐圈的经历,怀着好奇的心理向他打听,而李迅只是淡淡地忠告:“做事先做人,要诚信,尽职尽责以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而不是以这份工作所能带来的利多利少来权衡。”其实李迅坦言,自己在最初拿起相机时,从没想过会改变这一生的历程,也没想过以它做自己的终生职业。摄影曾是他的一种记录和寄托,让他想起那闪烁画面下曾经埋藏的唏嘘和野心、那艰涩童年及苦苦求索并徘徊着的生活历程:“命运总是会绕着圈子和你开玩笑,我从刚出生一抱进电影院就停止啼哭目不转睛盯住大银幕的婴儿期,到小学、中学时代因自恋拍过镇上所有照相馆的青少年,到进入大学用赚到的第一笔钱为自己买了一架国产凤凰单反相机,再到2006年从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摄影,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命运既定的轨道上。所以我从此不再犹豫、顾忌,将所有情感都通过那刚入门的相机和镜头而呈现为一幅幅画面。我真正知道了,自己愿为此付出所有,愿以画面作为我对世界的表达。”

2006年时,李迅组成了自己的摄影团队,集体创作了摄影大片《那一年,那一抹青涩回忆的诞生》。这组镜头最终流行网络并一发不可收拾,而李迅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后来有许多个夜晚,他抱着电脑通宵工作到天明,试着将中国文化、西式时尚、画面冲击力、故事内涵性、人文关怀等种种元素融合在镜头方寸之间。他要用自己脑海中的本能画面,去创造利润并推动这个团队的集体发展,所以肩头的压力颇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最多睡六个小时,每天生活的感觉犹如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刻闲不下来却看着时间在身边飞逝。

“实在是太累了,我就想寻找一个更安宁更古典的内在世界,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而很幸运的是,这时我遇上了茶。”李迅微微一笑,那顶标志般的鸭舌帽下,是他若有所思的眼神。

一颗心的茶话空间

出生于湖北荆州的李迅,对故乡最深的记忆,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蓝天。他也记得在家乡周边的那些小城里,有着许多茶室,人们闲适地坐在一起,三五成群地聊天。在那漫长而青涩的少年时代里,他常回味这幅画面里的乡情乡韵,也对茶有了别样的好感。

“我真正喝茶是从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的,还记得第一次喝的那泡茶是信阳毛尖,那小小翠绿的叶片躺在清澈而透明的玻璃杯里,像青春一般动人。而那年我刚23岁,正徘徊在淡淡惆怅的初恋情愫中,喝完以后就觉得很特别,不但头脑清明,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许多。”从那以后,李迅深深爱上了绿茶,他爱绿茶的透明与澄澈,像他的心一般无瑕。

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李迅常常要进行大量的创作,为此他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这时茶就派上了用场。“平时我工作紧张、心情烦躁时会喝淡淡的绿茶,而心情低落时就会泡上一杯浓茶。因为摄影师的工作状态非常不定性,忙的时候可能通宵达旦,压力太大时我就用最爱的绿茶来减压,这不失为一个良方。”受李迅影响,他身边有许多的摄影师朋友都爱上了喝茶,一旦有闲暇的时刻,大家就会齐聚在李迅家,喝茶聊天,借以放松长期绷紧的心灵。

除了摄影的业余时间里,李迅还爱上了淘茶具,每当他在家邀朋友喝茶时,就会把各种珍藏的茶具拿出来,与友人共赏。而朋友们也知道他的爱好,所以就有人专门花费近万元买了上好的赠给他。这份情谊让李迅很感动。“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我很感激茶让我们惺惺相惜,在彼此的时间和空间里互相鼓励前进。我也会珍惜和茶的缘分,好好地欣赏它、品味它,感受我生命里难得的轻松。”李迅如是说。

在李迅眼里,其实茶是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物质,爱茶之人即使不太了解茶文化,却依旧能从清清茶汤中,感受它的韵味和精神,达到与茶在精神上的共鸣。而且更主要的,茶对人的身体极有好处,是一种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有很多的亚健康症状,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也像别人那样爱喝碳酸饮料,后来就发现这些可乐、雪碧什么的,喝多了会使人发胖、引起糖尿病,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导致出现骨质疏松。而爱上喝茶以后,我的精神感觉特别好,身体轻松了,整体健康指数也非常平稳,即使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依旧有许多创作的激情。”李迅笑言,自己也并不总是有时间摆上一整套茶具,更多的时候,他要为各种类型的商业大片来回奔走,手里就只能带一泡便携装的绿茶。“但是没关系,尽管形式简略了,但内质依旧存在,我用茶来稳定自己的心灵,使它不致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李迅进入了他的摄影培训小组,到外景地进行一组婚纱习作的训练。我发现这时候的他,完全进入了一个忘我的世界,闪烁在那镜头中的眼神,既有着不容置疑,又怀着雄心万丈。而这个文艺范儿十足的青年人,就在此时透露自己一直想要完成的心愿:“我想创作一些结合中国茶的题材,因为我觉得茶这种古老的物质,可以由镜头体现出不一般的青春时尚,让生活动感十足。我也想让这悠久传统的茶文化变得更自然、更轻快,让身边更多更广大的年轻人,都爱上喝茶,并懂得欣赏好茶。”

原来,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借问茶香来何处,安溪乌龙铁观音。”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便身在此山中。

李宗垣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最具权威性的评茶大师,用毕生的精力审评铁观音,成为安溪铁观音评审的领军人物,他致力于探究铁观音种植、制作方法,在2006年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为铁观音产业建功立业。记者慕名前往安溪茶都,拜访这位茶界著名的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

总结铁观音300年制茶技艺

一见到李宗垣老师,三杯茶未了,他便拿起《安溪铁观音制作品评》一书,赠与我,我不胜感激。谈及此书,李宗垣老师颇为自豪。2006年初,他将我国300多年来的铁观音的种茶、制茶方法经验,以及他在工作实践中的实验结论写了出来,这也是对铁观音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作了第一次全面的收集、积累、总结与提高。

事实上,早在1980年,李宗垣老师便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谈及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李老师记忆犹新,回忆道:“当时还没有电脑,全是手写稿,我在平时看青做青时,收集了不少采制技术,后又将稿件寄给安徽的陈椽老师,他将稿子化整为零,仔细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几经改稿,终于成文。”

李宗垣在之后3年间连续陆续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7篇,1985年还参加《中国名茶研究选集》的撰稿。问及如何能将制茶经验写成文章,如何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时,李宗垣说:“其实这要得利于在学校刻苦学习,对茶叶制作的基础知识牢固,将实践经验及时地总结、提高。当然,在平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要留心,学习他人经验,不断充实自己。”

茶之道无止境

1962年8月,李宗垣,毕业于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叶专业,之后分配到安溪的产茶区工作,在西坪、大坪等地,一干就是十八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收购茶叶、制茶,他什么样的活都做过,挑水、扫地、做饭样样行。

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李宗垣善于摸索、总结制茶技术,在做青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记录、分析茶青,杀青之后,也要细致地观察水分的变化。“如果只看青,而不亲手去做青,那永远也学不会,而且还要用心学,将学习应用到实践中。”李宗垣感慨道。为计算失水率,他每摇一次青要称一次重量,算出失水的重量与时间长短的关系,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终于在千百次的实践中得出重要结论。

回到县城以后,李宗垣先后在茶叶公司、茶委会、茶果局工作过,当过审评科长,安溪特种茶包装厂厂长,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更广的天地,但活到老,学到老,李宗垣在教学中还在不断地学习。

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生产队技术人员较为缺乏,茶农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李宗垣不辞劳苦地下各乡镇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有一次在湖上乡沙堤镇讲课,出乎意料地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个茶农,他们安静地席地而坐,李宗垣老师连续讲三个多小时,竟没一个站起来。而今,李老师到茶都时,常有不认识的中年茶农上前,嘘寒问暖,感谢昔日之恩。

专家评茶也争议

1996年,李宗垣老师参加广州的一次茶王赛的审评工作,当时有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等分门别类进行评比。铁观音是品评的重点,茶样逐渐分成两种不同风格的茶样。其一是传统的制茶方式,这类茶主要以西坪、华祥为主,受台湾茶叶制作方式的影响,以轻发酵为主。其二是混合方式的制茶方式,即拼配的茶。在最后决赛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说,传统的茶叶滋味好且浓厚,香气高,而支持混合型的人群认为,混合型有利于促进茶叶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的意识。次日便是公布获奖结果的日期了,评委们争议了很久,最终确定传统型获胜,李宗垣老师一看手表,已经是凌晨两点钟。

1999年,清香型的出现是铁观音发展重要转折点,打破了很多铁观音的传统评定标准。清香型在做青时需采用空调做青,掌握茶叶的发酵波,控制烘焙温度,在打青、回青、消青、拖清等都有不同之处。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消费者对茶叶口味的要求,要结合市场需求,清香型也如雨后春笋,逐渐壮大成长起来,新的审评标准也建立起来。如今的评茶更是一种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的生活艺术。

李宗垣认为,茶乃高尚之物,它不但是健康的饮品,而且需人们精心、高雅地品评,方能悟出其道,常以茶会友,不但有亲和力,更能体现随和、平心的一面。(洪嵘)

张跃华:一位职业的茶人 要把蒙顶山茶做大做强


张跃华是土生土长的四川名山人,自幼随父辈采茶、制茶,一手手工茶做得一流,是个技术好手。他这一辈子,与茶形影不离。

从1994年开办跃华茶厂,到今天的跃华茶业,张跃华用他的实际行动推动着蒙顶山茶的发展。回首过去的20年,张跃华说:“辛苦是肯定的,但只要看到蒙顶山茶的发展越来越好,再多的苦也能咬牙坚持。”

也许,在张跃华的心里,他并不在意别人是否把他当作是一名职业茶人。但张跃华自己,早就已经挑起了蒙顶山茶发展的重担,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推动蒙顶山茶发展的队伍中,让蒙顶山茶再创辉煌。

张跃华:“在品牌塑造方面,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更加用心,让产品的品质作为品牌的坚强后盾,大胆地闯市场,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茶市上保持蒙顶山茶应该拥有的地位,让蒙顶山茶更上一层楼。”

基地建设

是产业发展的生命之基

“质量求生存”,这是张跃华从开办茶厂就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确保茶叶的质量,第一道关口便是茶园基地的建设。于是,张跃华开始在茶园基地上做文章。

在核心基地内,茶叶基地的归属权在茶农,而张跃华则要负责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在茶园内套种树苗,增加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要提供茶园科学管理所需的机具和技术指导。

2008年起,张跃华又得到了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四川茶叶创新团队绿色防控专家毛建辉的协助,以位于名山区红岩乡党村坝的茶园为核心,建立了常规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如今,跃华茶业可控的茶园基地达到2万余亩。

去年11月,在张跃华的努力下,雅安市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专家大院落户跃华茶业,意味着将来会有更多、更权威的茶叶专家为跃华茶业的基地建设把关,给予更专业的技术指导。

张跃华说,有了茶园基地建设作为保障,蒙顶山茶要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就有了更足的底气。

“从2013年开始,我们组织春茶之旅,邀请经销商、忠实消费者到茶园基地参观,了解蒙顶山茶究竟是选用什么样的原料制作的。”张跃华说,这样做的关键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蒙顶山茶就是在生态环境很好的状态下生长的,让大家对蒙顶山茶的品质有更多的信心。

品牌塑造

让蒙顶山茶更上一层楼

尽管说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但对于传统的茶产业来说,创新,需要的是对传统的传承和脚踏实地的探索。

关于蒙顶山茶品牌的发展,从大范围来讲,有“蒙顶山茶”通过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同时也是中国驰名商标。但从小范围来说,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品牌作为支撑。

为了让“跃华”牌蒙顶山茶得到认可并深入人心,张跃华花费了不少心思。

“品牌的发展,除了要有好的产品作为基础,还要有精准的定位和设计、推广。”张跃华说,雅安茶行业的发展,虽然不缺种植、生产类的技术人才,但在市场推广、品牌打造上确实存在差距。所以,在着力进行品牌塑造时,张跃华不得不借助外力,请了专业的策划团队,对产品的包装、专卖店的形象,以及市场推广手段进行统一设计。

在最近的两三年,“跃华”的品牌形象提升了许多。对此,张跃华认为,在品牌塑造方面,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更加用心,让产品的品质作为品牌的坚强后盾,大胆地闯市场,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茶市上保持蒙顶山茶应该拥有的地位,让蒙顶山茶更上一层楼。

李瑞河的回甘人生


李瑞河,193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祖籍福建漳浦。现为天仁集团总裁、天福集团总裁。一个曾连续相亲三次都没人要的穷小子,却能坐上台湾茶业的头把交椅。

一个因“证券风波”而一败涂地甚至差点破产入狱的台湾老人,于58岁高龄进军祖国大陆,打造出“天福茗茶”这样首屈一指的茶业品牌。

他,就是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一个在茶中演绎人生传奇、同时把中国茶推向世界的风流人物。

把吃苦当吃补

李瑞河出身于茶农世家,从小就与祖母等劳作于茶园间。年幼时每逢采茶季节,他就为采茶的父亲和叔叔伯伯们送茶水,当他摇摇晃晃地走近茶园时他总会吆喝起来:“大家来吃茶喔!”

“我们当时的吃茶其实是喝茶梗泡的‘排骨茶’。”李瑞河回忆说,“当时种茶的人多,的人少,我们家跟一般农民一样都很穷,甚至一家人舍不得喝茶叶泡的茶,那些都留着卖,这正是所谓‘烧瓷的吃缺碗’。”

令他印象更深的是,有一次一位茶商到他家收购茶叶,当时天快黑了,正好是晚餐时间,眼看着茶商举棋不定,李瑞河的母亲就把客人留下,并且含泪宰杀了一只一直留下来下蛋的老母鸡。茶商酒足饭饱之后,才向李家收购400斤茶叶。茶农的卖茶难,母亲的挥泪杀鸡画面,李瑞河历历大目。

长大后,李家为了生计弃农从商,举家搬迁,开起了一家小茶店。李瑞河作为长子承担起家庭经济重任跑起业务,用一部脚踏车跑遍高雄、台南等地。每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李瑞河都会“入门看人意,入山看山势,见农说农话”。有时候看到主人家里小孩在做功课,他会关心一下书念得怎样,小孩有不懂的地方,他还会顺便拿起纸笔指导一下。“我反对强势推销,在卖东西给别人之前,要先学会关心别人。”李瑞河说。

慢慢地,李瑞河以自己的勤劳和诚恳打开当地市场。当然,商场如战场,随着市场的开拓,李瑞河触及了一些同行的利益,甚至受到威胁“再去找他们,有你好看的”。对此,李瑞河的父亲一直教导他以和为贵。

21岁那年,李瑞河入伍,部队生涯又给李瑞河上了一课,最苦的时候21天没洗澡。但他把吃苦当作进补,把“被管理”当作是“学习管理别人”,他说“差使别人之前,要先学会差使自己”。

三次相亲没人要

夸下海口促辉煌

成年后的李瑞河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一表人材。然而他却一直没找到对象。25岁时连续相亲三次均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售票小姐,还是代课老师都以“卖茶的没前途”、“家庭不富裕,弟妹多负担重”等理由拒绝了他。李瑞河解释说,当时兄妹共有9个,全家人就靠一个小茶店吃饭,人家一打听都吓一跳。当然,相亲的失败跟他埋头工作,没有积极主动追求对方也不无关系。26岁时,一战友实在看不过去,为他介绍个对象。刚开始,女方家长一听说他家情况就拉下脸。不过这次李瑞河没有退缩,而是壮大胆提亲:“我们家世代种茶,虽然兄妹多,但我打算以后让每个人都开一家茶行,我们9个兄妹一人开一家,那九家茶行就可以组成一个大公司,让你女儿当老板娘······”准岳父听后哈哈大笑:“年轻人,有气魄!”

就这样,李瑞河定下终身大事。结婚后的1961年11月10日,26岁的李瑞河率先在台南市西门路开第一家茶行——“天仁茗茶”。开店成本4万元台币中,有1.2万元台币是岳父交给女儿带到李家的,还有8000元台币是妻子变卖首饰的钱。肩负着那份亲情和责任,李瑞河破釜沉舟,立誓要“汗洗台南”,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军人精神去兑现他的诺言。14年后,李瑞河果真在台湾开了9家“天仁茗茶”,后来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他的店遍地开花,而且创办天仁茶厂、天仁茶园、陆羽茶艺中心等,当竞争对手感受到他的威胁时,他已是势不可挡,奇迹般地创建了资本额逾40亿元的天仁集团。

商海浮沉,失败不失志

1988年8月8日上午8时8分8秒,李瑞河与8位董事一起为天仁证券公司开幕剪彩,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那一长串“吉利”的数字并没给他带来好运,而是噩梦的开始。两年后,台湾股市崩盘,天仁证券因从事丙种垫款,出现30亿的财务损失。这对再有钱的人都是个晴天霹雳。出事后的连续7天,他几乎瘫痪在家,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为了避免引发更严重的一系列问题,一周后他还是提起精神处理危机。在记者会上,李瑞河坦承过失,并承诺:愿意用名下的财产来偿还债务,宁可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穷人。其落泪坦白的照片成为第二天各大报的头条新闻。随后他辞去一切职务,变卖家产抵债,包括在美国的一幢房子。为了恪守“成功的荣耀全体共享,失败的责任我肩独担”的信条,他还一人独担司法追究,好在不用服刑。他的诚信,他的重情重义,使他失去万贯家财的同时也赢得了尊重和信任。“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大陆市场的希望。”李瑞河说,经过1990年到1992年两年的疗养期,他重新振作,而诱发他人生第二春的,正是祖国大陆12亿人口的大市场。后来的事验证了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的事迹也成为闽南歌《爱拼才会赢》的最好注脚。

1993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瑞河筹集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后踌躇满志地转战大陆。由于在大陆是从福建起家,他把公司起名为“天福茶业公司”,打算产茶做外销。然而新的事业刚开始,打击又来了:生产的第一批茶从东南亚转运回台湾时,因政策原因被海关扣留4个货柜的茶叶,损失1000多万元台币。

出师未捷,李瑞河没有气馁。而是调整经营策略,转型做内销。这时候他表现出来的不是“老迈”而是“老道”,用他的话说是“在台湾行销茶业数十年,经验丰富,来大陆驾轻就熟”。在福建立足后他搬出以前积极的经验,迅速向全国扩张,由点到面。如在某大都市的闹区设点,在实践中培养服务人员,之后提拔优秀人才为店长,再派他到邻近区域开设店面,一间变两间,两间变四间······

他先后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1300多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云南、浙江、江苏等省建有14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3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天福”获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家茶业企业。天福集团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

2011年9月26日公司股票(天福06868.HK)在香港证交所主板上市。

以茶会友,以情留人

李瑞河在台湾茶界称王用了几十年时间,而在大陆这个十几亿人口的辽阔土地上驰骋,他却用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的成功秘密何在?李瑞河概括为“自助、人助、天助”。他说自助是前提,人助是纽带,天助是机遇。

“一个好汉三个帮。三国时有桃源三结义,有三个好汉就可以打造一个王国。”除了自已努力和把握机遇外,李瑞河最看重的还是“人”与“情”。

其实李瑞河在台湾时就与不少高官称兄道弟,来大陆后又巧妙运用茶业经济与政治的结合点,长袖善舞。曾有人借政治色彩问他“你到底是穿什么颜色衣服的”。李瑞河巧妙地说是“茶色”。他解释说,红、绿、蓝调配一起,就是茶泡出来的颜色。“茶是和平、和谐的饮料。”在李瑞河看来,茶能调和人际关系,能让你在寒冷时知道温暖、在得意时学会平静。他说,不要小看茶这种农产品,运用得好,它可以助你以茶会友,广交四海朋友。他补充说,人应该严谨而不失幽默,茶是个很好的介体,否则越老会越没人缘,越没人缘会越懒。

有一次,天福女员工泡茶时,李老询问她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有没有男朋友,还赞她几句。他说:“像这样,关心一下人家,开开玩笑,又不用付钱,却利人利已。”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李瑞河说“把员工当作自家人,这就是我的用人之道”。正因此,天福的管理被誉为“有人情味的管理”。而天福的企业文化和茶文化也随着“天福茗茶”这一品牌渐渐深入人心。惟一令李瑞河感到不足的是:“不够脚手(闽南语,意为不够人手)”。

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

如今,天福茗茶、天仁茗茶两大名牌正风靡世界,天福茶博物院也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茶文化基地,而天福茶学院则是全球首个专门培养茶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李瑞河,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经销商,也是茶文化积极推动者,业界有“世界茶王”之称。

说起近年来茶界群雄崛起,竞争激烈,李瑞河坦然笑道:“竞争虽然让人讨厌和紧张,但对我们长期投资者来说不但没什么影响,反而更有利。”他说关键是共同把蛋糕做大。随着大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上茶这种健康的饮料。

他还分析说,一个国家的国饮与国家政治、经济、人文是有密切联系的。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英国人向世界行销红茶,因此才有“立顿”;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因此才有“咖啡、可口可乐”;而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此中国的茶必将香飘四海。为此,李瑞河一边布点全球,积极备战,一边期盼国富民强。他说,反过来,茶也会影响一个民族。“日本人彬彬有礼,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作用。对于中国,我希望中国的茶道能塑造一个富而好礼、祥和乐利的‘大同社会’”。

天色渐晚,天福茶博物院通过广播播放《感恩的心》。李瑞河说,每天下班时间都会播这首歌。他说他这一生想感谢的人太多太多,也希望人们活着能心怀感恩。

李瑞河道:为人当心善志远,真正的伟大是平凡的,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的,真正的力量是温和的······

李拂一生平 节选


李拂一生平节选,李拂一先生讳承阳,字复一,笔名拂一,以笔名行,清光绪二七年生于普洱府城,书香之家。其先翁瑞应公,国子监生,先后被任为永昌府(今保山)、普洱府、思茅厅等电报局委员(时无局长之称),因公务繁重,不幸于宣统元年以积劳瘴故于任。时先生方九岁,越年先慈又见背,下有一妹一弟,备极艰苦,半工半读,始完成中学学业。后承先翁门生悯其清苦,力荐入思茅电报局任职,生活始稍安定,先生艰苦力学,博览群书,并勤于写作。

车里地区,即十二版纳,民初著作成称其人为野蛮之人,其地为烟瘴毒烈之地。李拂一先生于民国十二年冬至其地,始发觉其民知礼好客,性情平和,有其文物制度,其礼数不同于内地,其地山清水秀,景物宜人,亦与汉地无殊,乃将观察所得笔之于册。十三年夏,先生随其岳父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公树勋率十二版纳各猛土司头人赴省垣晋见唐省长继尧,在先生建议之下,呈准将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改组为普思殖边总办公署,积极推展建设边地之工作,富滇银行总行任命先生在猛海筹设分行,并代行经理职务,定居猛海。十八年,猛海改制为佛海县。

李拂一先生对于十二版纳之史地、民族、语文、社会组织、文物制度等,作进一步之研究,于十八年写成《车里》一书,将十二版纳之实际情况介绍国人,颇引起国人之注意,今国内备民族学者,咸认《车里》一书为开启傣学先河之作,其后先生又有《泐史》、《车里宣慰世系考订(汉泐文对照)》、《十二版纳志》等之作印行。

李拂一先生对于边地建设贡献良多,规划街道、开辟公路、设立电灯公司、图书馆(藏书约两万册)、佛海测候所,又因边地医药缺乏、死亡率高,乃亲赴南洋,访聘高明医师,同时向印度、缅甸采购英德产品之医疗器材及药品,运达佛海,成立佛海医院。先生以开化边区,首重教育。抗战前,先后担任南峤,佛海两县教育局长,亦曾任两县秘书,任内增设学校,推广教育不遗余力,后叉任“省立佛海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战时先生与地方乡绅成立“云南抗敌后援会佛海分会”,被推为会长。民国卅三年,先生获省教育厅委任为西南督学区国教视导员。卅五年,获选为省参议员。卅七年,先生被选为佛海县国民大会代表,叉获委任为车里县县长,于是三月至京出席国大会议后,赴车里就任,辞职后任省府秘书、参议等职,滇变前来台。

卅九年,山河变色

李拂一先生一向默默工作、不矜不发尢对边地学术、浸淫不辍,数十年如一日,著述丰硕,举其紫紫大者,计有《车里》、《暹程纪略》、《泐史》、《车里宣慰世系考订》(汉泐文对照)、《十二版纳志》、《南荒内外》、《鸡卦图谱》、《徭族经书破理明》、《十二版纳纪年》、《镇越县新志稿》、《复庐存牍》、《复庐存牍卷二》等书。

李拂一先生献身边地社会,党国议坛,垂八十余年,今以百一十寿考令终,宜无遗憾。惟是国重元勋,士怀耆德,生平治行,盖难缕述,兹仅粗举大略,俾世之君子有以考见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李桂荣:茶,一位企业家的第二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