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乌君山地处福建省光泽县城东北,海拔1640米,山顶又以坐立的双猴石而名猴子山,自古有“东南名胜”之称。在清朝,以产老君眉御用“贡茶”而闻名遐迩。

“老君眉是清代天下闻名的贡茶,其特点是色香味,经久不散。这与乌君山产茶的地域生态气候环境有关,更有加工工艺上的独到之处……”雷世国在他光泽县的茶场里,说起当地清代“贡茶”老君眉,滔滔不绝。

只流传于传说和史料里的“贡茶”

今年45岁的雷世国家住在乌君山下的坪溪农场,从小他就了解老君眉在当地的历史。老君眉,为岩茶的一种,是茶中的上品,在清朝列为御用贡茶,产于光泽县乌君山上。据清《闽产录异·货属·茶》记载:“老君眉,光泽乌君山亦产,叶长味郁,然多伪……”民间对老君的历史和传说。不仅如此,他还翻遍了有关的史料,希望从中找出有关老君眉茶的记载,有朝一日能让当年贡茶“复活”,再现辉煌。

因为不懂技术,雷世国的“愿望”最初只能停留在脑海中,直到2008年,他在与一位武夷山做茶的朋友交往中,学到很多加工制茶的知识技术,又向民间的茶叶师傅学习古老茶叶的制法。想要恢复古茶,延续老君眉贡茶风韵的念头,才真正被提上了日程。

于是,雷世国先是承包了乌君山上的200多亩老茶园开始进行改造,随后又选用当地好的茶种,通过重新培植茶叶,最后再用采下的茶青按当地民间制茶的方式,进行试作老君眉茶。经过一次次的试验,雷世国的老君眉终于试种成功。

“好茶在加工”。虽然乌君山具有优越的茶生长气候环境,产出的茶质地很好,但加工是一大难关。为了使茶叶的味道更贴近古贡茶,雷世国又多次到武夷山等地向茶师学习,与茶叶加工的同道交流技术,回来进行反复试验。并请制茶能手和技术人员一起来研制。从杀青、揉捻、初烘、摊晾、复烘等工序,他一次次地试验,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温度掌握和手工操作都有独特严格要求。现在,将雷世国制出的老君眉放入杯中,只见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一片一片,不仅茶色清亮黄,如琥珀透明,而且味道甘醇,一杯下肚,全身舒爽。“茶要的是品质,不在乎多,而在乎精。”雷世国说,以后他还要请制茶技术能手继续研制岩茶,研制出更好的茶,让乌君山产的茶名副其实,让消逝的老君眉茶风韵得到传承延续,再展昔日“贡茶”的辉煌。

延伸阅读

八角亭大工匠之“精制大师”雷国昌


罗永浩都始料未及茶人的匠心精神竟如此神般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各类出色表现的匠才。他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以身作则,践行匠心精神,他们能够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返璞归真,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追逐匠人的中国梦。社会的浮躁,或许会让许多人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忽略这些匠人的存在。何为“匠心精神“?匠心,匠者之心。由内心到作品,呈现出他们追求完美、把作品做到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专业又敬业,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具有这样的技艺修养,可称之为“工匠精神”。

具体到茶行业,如今的茶人还需要匠心精神吗?八角亭的高级茶叶工程师雷国昌师傅是这样看待的:如今社会都在呼吁提倡匠心精神,似乎把匠心精神给神化了。具体到我们做茶的,其实就是认真做好每一个茶。例如我是做茶叶精制,就是要把控好每一个环节,力求将茶叶更完美的滋味和健康的饮品呈现给消费者。

用“匠心”做好茶

时代在快速发展着,工匠情怀、匠心精神屡屡被人提及,罗永浩用工匠情怀营销自己的锤子手机。但或许连老罗都未料到,茶人的匠心精神竟如此神般。

从一片茶树上的叶子到消费者手中的茶叶,中间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现在大多数人只关注到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的初制,也就是从鲜叶到干燥成毛茶这个工序。其实从一片叶子到成为商品茶的过程,除了加工成毛茶,还有两个环节,一个晒青干毛茶熟茶的精制,另一个紧压加工和包装。雷国昌师傅向记者说道,茶叶精制就是在初制毛茶的基础上再进行精细加工。其目的是根据市场要求,把各地毛茶定级归堆,进行形态整理,拼配调级使之达到样品等级要求及产品品质规格化。随后,他又言道,茶叶精制要经过很多环节,我们茶厂(八角亭茶厂)都是严格按照茶行业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进行茶叶的生产的。一般来说茶叶精制加工大概要经过以下的环节:毛茶定级归堆—筛分(毛分,抖筛也称级别筛,复分,风选)—半成品验收(交拣,交抄,交压)—拣剔—拼配—匀堆—(熟茶潮水)—压制—干燥—审评检验—包装—入库。

毛茶定级归堆:毛茶因不同产地,级别,生产工艺,季节,品种,树龄等影响,品质不近相同,所以毛茶收购过程中,根据上述差异进行定级归堆,便以产品品质调配,保证出产品质的有序稳定;它跟匀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筛分:筛分的工序主要是均匀上料,防止漏筛,分清长短,分路去料,分清规格;抖筛:按级别换筛,分路取料,划分老嫩,分清粗细;风选,分别轻重,沙石隔尽,分清杂异,分档清楚。

拣剔:茶叶拣剔夹杂物主要分茶类和非茶类两大类,现主要靠人工精选剔除,茶类夹杂物主要是茶花,茶果,马蹄,鱼叶,老梗,黄片,杂片等,非茶类夹杂物主要是沙石,谷物,扫把苗,杂叶杂质等;也通过机器挑拣:包括风筛、过静电、机拣、灭菌等环节,这些设备一般要正规茶厂才有,也就是在茶厂里可以用分筛把茶叶等级分出来、风扇吹灰和枯叶、碎末等、过静电就不会有体毛情况出现,过了设备的茶叶可以灭菌。确保茶叶出厂洁净卫生,达到食品要求。

匀堆:根据拼配环节拼配好的品质通知单,把拣好的半成品按比例,轮号上茶,顺序开堆,并均匀拌和到一处。一般来说,不同茶地茶树采摘的鲜叶滋味会有不同,即使都是大树或者小树(台地)也一样,而且片地会有一些差异,所以有必要进行匀堆。这个精制环节,是所有精制环节中最复杂的,是保证每一片,每一泡品质差异的关键。

压制:称克精准,茶料布匀压实,形状周正美观。

干燥:控温除湿,水分达标,饼重均匀。

包装:干净卫生,牢固结实,美观大方,刷唛清晰。

入库:把制好的成品茶做好相应的记录后放入仓库存放

渥堆发酵:这个环节是针对发酵熟茶。目前)是有一定历史的近60年的老工业区,是经过计划经济和现代管理的老企业,具备了完善的生产监控管理体系,按照各生产环节的工艺要求定员,定岗制定出相应的工艺规范和操作管理规程,严格按照企业行业标准和食品卫生要求,保证了每批产品都达到食品行业产品标准,让消费者放心,加强员工的品德修养,做有良心的企业,做有品德的茶人。

历史·寻找雷永丰 (三)


清末,云南普洱茶界谁最有名?不是同庆号,不是易武的车家、李家、黄家,也不是倚邦的元昌号。那时最有名的茶界名人主要是三个人:茶帮代表雷逢春(字朗然)、茶行代表周肇京、云南唯一的茶局宝森号李家。当然,乾利贞的大东家袁家五公子是特科状元,在京城和浙江做着省级官员,也大大的有名。不过这里,我们只说茶帮代表石屏商人雷逢春。

在滇南的红河州,有一个小城叫石屏。石屏在清代的云南有着特殊的地理地位。石屏以北,汉族居民较多,石屏往西、往南,就进入了所谓夷人(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因此,石屏的汉人既是开垦的先锋,又可以把石屏作为后方的基地,储运和支援。乾隆30年(1765年)前后,境外部族进攻版纳,六大茶山易武一带的少数民族居民大量逃入老挝。这样,地荒了,茶没人采了,贡茶自然也就无法完成。为此,当地官员特地跑到石屏去招商,允许他们进入茶山采茶、种茶、制茶,茶叶制好后,还需要运出去销售。这为石屏的汉人开启了致富之门。

雷逢春应该是1854(或1853)年出生的。他的祖上是湖广县太史巷雷家湾人,明永乐年间入滇。据说,年轻时雷逢春就和他的堂兄雷应春等一起去茶山讨生活。据传说,创业时,他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打工、放牛、挑茶样样都干,省吃俭用,善动脑筋,渐渐地积累起一点财产。很快,他开设了自己的茶庄,专办茶叶生产、运输。那时,云南的交通不便,盗匪横行,运输和百货行业是一些风险相当大的产业,产地和销售地的物价差必须加上马帮、盗匪损失(类似于今天的保险提留)等项目。因此,如果每批商品都能运到并销售出去,利润就相当可观。所以,做商业发家很快,危险也相当大。

至今,无法考证雷逢春发家的细节,只知道雷逢春的企业名称很多,比如泰丰祥,后来更多的是用永丰或雷永丰来称呼。雷家进茶山也不是雷永丰和雷应春两人,比雷逢春高两辈的的雷甘霖、雷龙泉和雷逢春堂哥雷应春、堂侄雷银藻等,都葬在茶山上。这样推断,雷家应该是在杜文秀起义前后,几辈人一起涌入茶山的。

当时的茶帮各号并不自己运茶,所有茶货都雇请马户承运。雷永丰的茶大多以猛海出产的坝子茶和倚邦茶为原料,虽然原料质量一般,但产量很大。他创制了很多的牌号(相当于今天的商标),如雷永丰、雷朗号、新春老号、双印雷朗号、广发祥、春华祥等,这些牌号的老茶我至今没有见过,但在各种文件上,永丰茶庄或雷永丰却是如雷贯耳,大名鼎鼎,雷永丰的茶销到了四川、贵州、湖北、北京等地。

1911年,思茅成立商会,商会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茶商,大多是石屏人;另一部分是百货商人,既有石屏人又有思茅、普洱人。因此,石屏茶商在思茅商会占主导地位,他们选举雷逢春为商会会长。由于茶帮在昆明的文庙东巷购买了仓库、住房,他们在这里处理茶叶省内批发、出省销售和联络省市官员的工作。因此,雷逢春并不常在思茅,他在昆明的联系地址就直接写“昆明文庙茶帮”。

1916年,雷永丰在他的每一饼茶的内飞和大票上加印了“鹤王”商标,防止假冒。

历史·寻找雷永丰(一)


最早知道雷永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茶文化研究才刚刚开始,大家对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还知之不详。1993年在思茅召开的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994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大家更多的还是在讨论宏观的茶文化、茶叶交通史、茶叶技术,很少关注具体的普洱茶生产、工艺、经济运作模式以及普洱茶之所以是普洱茶这一独特的产品等等这些细节的东西。因此,到底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是如何经营的?为什么普洱茶会越陈越香?这些问题有人提出,未引起大家的关注。

为了寻找普洱茶的踪影,我翻遍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典籍,在《续云南通志长编》第609页,我看到了这样的记载:“(云南)川销茶历史最久、牌名最著者,为“宋圆牌”普洱圆饼春茶,川省茶价涨跌咸取决之。余如雷永丰、元庆、复聚、新春、宝森、永兴、三泰、庆春等茶号,均营川销。”从文中排列顺序看,雷永丰一定是当时较有影响的茶号。1994年,我看到是年出版的《思茅地区商业志》记载:“业主雷逢春,原籍云南省石屏县,思茅第一届商会会长,民国十年任云南省第三届省参议员。那时,思茅茶叶行业同仁共同议定,各户茶号加工‘圆茶’,每圆茶底料重量不得超过6两。‘雷永丰’为争夺名牌圆茶经销,私下与揉茶师傅串通,增加底料五钱。每筒茶(8圆)比其他茶号多四两,每担圆茶24筒,比其他茶号多9斤6两。驮昆明出售时,‘雷永丰’抬价销售尚供不应求,其他茶号压低销价仍难找买主。类似情况在同业中每有发生,无权无势茶商一旦被发觉,视作违章,处以罚款,而对‘雷永丰’所作所为,茶商仅在背后私语,不敢公开抗议。”该书还介绍了过去思普地区很多的茶号,并花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思茅原信昌的经营和运作,可惜,当时我并不知道原信昌还有个分号叫“敬昌茶号”,并且经营得相当出色。

尽管在我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两段记载都有一些问题,比如,“宋圆号”可能是“宋寅号”的音误,当时的24个4两也不等于9斤6两等等,但他们对雷永丰的描述却给我深刻印象。

1995年到2001年,我没有过多地关注普洱茶,但是,从2002年开始,我的兴趣又集中到普洱茶上。这个转变有赖于邓时海先生的繁体字版《普洱茶》一书,我吃惊地发现,普洱茶竟然可以这样喝?!而茶庄、茶号、茶品以及普洱茶所依附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对象,都变成饶有趣味的文化元素。这加深了我全面探索普洱茶文化的兴趣。探索的结果是,我对雷永丰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韦国泽:从茶叶到茶叶鸡 覃塘毛尖茶三代传承


春节前一个月,贵港覃塘名星茶业有限公司放养的特色茶叶鸡上市,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购买,不到一个月时间,3万羽“茶叶鸡”销售一空。

近日,记者来到该公司的茶场,听公司总经理韦国泽讲述他们家将“覃塘毛尖”茶三代传承,并从制茶发展到养殖“茶叶鸡”的故事。

据《中国茶经》记载,覃塘毛尖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荣获全国名号。韦国泽一家与覃塘毛尖结缘始于他的爷爷。1982年,时任覃塘公社茶场场长的韦爷爷带着“覃塘毛尖”去参加全国名茶评比,荣获全国“十大名茶”评比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如此殊荣,韦爷爷备受鼓舞,回来后领着茶场工人到平天山上开垦种茶,并要求儿子韦健跟着他学制茶技艺,把这门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韦健18岁开始学习制炒技艺,从烧火到上锅炒茶,苦练了五六年才初出师。他现场给我们展示了制茶中最后一道工序——复香。“锅太热了,小点火。”只见他把手放在特制炒锅上方感受锅的温度,一边让儿子韦国泽调整火势。“复香时锅里的温度需要在50到60度左右。”韦健告诉记者,炒茶时火候非常重要,像他这样凭手感能准确掌握锅温度的功夫也是在30多年不断的制炒经验积累出来的。随后他放茶叶入锅,双手覆在茶叶上熟练地推炒,如此炒制三四分钟,复香这道工序便完工了,茶叶经过烘炒散发出阵阵清香。

“爷爷制茶非常严格,对爸爸的要求也很严格。”韦国泽说,小时候看爷爷教爸爸制茶,印象最深的就是,再炎热的天气也要守在火炉前随时调整火势。现在到他学制炒技艺,也是从烧火开始,他足足学了三年。现在,韦国泽家里承包了100多亩的茶山,生产经营管理都由他打理,经过几年的学习,摊晾、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筛选、复香等制茶工序,一点也难不倒韦国泽。

2010年底,韦国泽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茶叶做饲料养鸡,让鸡肉更生态、健康?说干就干,韦国泽于2011年开始试养第一批茶叶鸡,因为没有经验,1000羽鸡苗只成活了200羽。2012年他开始试养第二批5000羽,但由于鸡舍卫生不达标又惨遭“滑铁卢”,损失25万多元。但他并不气馁,反思总结教训后在2012年底再次试养第三批茶叶鸡,终于取得成功,出栏茶叶鸡2.5万羽。现在,他家的茶叶鸡养殖已走上规模,从南宁孵化鸡苗后马上运回鸡场喂食茶水,在鸡苗生长过程中主要以青菜、玉米、米糠、茶叶混合拌料喂养,成活率达99%,年出栏3万羽。

“爷爷对制茶总是精益求精,他教会我做人做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更要不断自我创新,好上加好。”韦国泽说。只见他动作娴熟,温杯、放茶、洗茶、沏茶,80度左右的开水从高处冲进杯子里,覃塘毛尖茶在水的冲击下翻滚,茶的清香慢慢散发出来。“下一步,我在打好的同时,扩大“茶叶鸡”的养殖规模,力争达到年出栏10万羽,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养殖致富。现在我们还在筹划规模养牛、养土猪,茶山靠近水库,自然风光好,大家来这边既可以吃到健康的美味,又有得玩。”韦国泽信心满满地向记者描绘他集吃、住、玩一体的茶农庄的蓝图。

《传承茶典》


西双版纳知名茶叶专家曾维然先生,年逾七旬仍笔耕不辍,《传承茶典》一书费尽他50年的心血。

这本16开本、350多页码的《传承茶典》,确实是曾老费尽心血编着而成,对此,州委、州政府和州委宣传部给予了大力支持。此书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西双版纳报社印刷厂印刷。全书虽只序列了3个章(领导、专家盛世论茶;茶叶元老真知灼见;维然传播茶事纪实),却集纳了148篇长长短短的文稿。这些文稿中还包含了几十年间的一些新闻报道,内容广泛,无所不包,反映了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50年间的茶叶发展轨迹,按照作序者张顺高老师的说法,是“属于西双版纳州自己的茶叶现代史资料”。张顺高老师在序言中还说:“读了这本书,就会知道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的茶叶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辉煌的,是一点一滴的历史积淀,今后如何继续往前走,在茶叶上创造更加光辉的成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曾维然同志1959年从大理农校首届茶叶专业班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省茶科所工作,基本上就与西双版纳的茶产业没有脱开过身。半个世纪以来,他亲身经历了我州的茶叶发展历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文稿,自己也时常撰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传承茶典》中的文稿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确实是我州的“茶叶现代史资”。

普洱茶映照中的雷平阳


被“雷平阳”这名字轰炸是好多年前的事,尔后一直在心中断断续续描绘这三个字覆盖下的表象里的形象,好奇,持续。

晃荡在这三个字占据的山头日久,汗颜,懒散总是使我不太深入,东西南北中各处扫描一二,每每逛行,心底疑惑就不由枝展叶茂:是个什么样的人会以地理数据标识罗列作诗?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悲悯地看着一条狗“如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无助走向死亡?更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是个什么样的中年男人竟然会写出“花朵从根须上爬直到抵达枝头的脚步声,果实打伤松鼠—松鼠在树下呻吟,风踩着叶子—叶子经络的断裂声……”这般清秀的文字?

终于,这年这月这日,在领导加文友的武德忠老师引见下,我站在了“雷平阳”这个虚词后的实体面前。

夜晚的茶室,灯光一地柔软,一口普洱茶的温度,将游走半空的思绪唤醒。见面前的淡淡顾虑,在酒红汤色的满与空之间点点化开,在我言出“可算见到真人”时飘出的憨厚笑声里烟消云散。我踏实端坐在了滇东北韵味的口音中,分享他的天高云阔,听风听雨听和声,听许多质朴如尘的道与禅。想起他曾在某个媒体专访说过:诗歌经常会把我逼上绝路,而散文则负责把我带回家。他风趣,特别强调自己就是个码字的农民工,并且他的字和他一样“老农”,穿过那“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的诗意,我被他并不高亢也不娇纵的语句浸染,自然地融入那份无束的谈兴,津津乐道下,不期,也找到家人似的亲切。

转至烧烤摊,坐在我对面的这个男人依旧那样平和,平和到我敬酒碰杯时,他一再将自己的杯口低于我的杯口,并连连对我声称“别叫老师我只是你的大哥哥,我是66年生的”,那份坦诚与率性让我如临春天,当面毫无造次感地脱口称他为“哥”;我更真切地看到这个面上没有温文尔雅、没有诗情画意的名家,顶着那头短过板寸的头发,厚道地笑着晃动脑袋,在白酒里豪放,在脱口而出的一句句诗词里激情荡漾。

热闹的夜间聚会,他可是海量,和在场的每一位他口里的同道之人喝酒。人声鼎沸,他捏块烤香的猪蹄边啃边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并孩子气十足地讲述,前一天深夜,在入住老宅子改造成的酒店里,为等长发白衣女鬼几乎无眠,可鬼始终未现,口发云南话里标志性的叹词:“麦麦,可怜白发生”,神情颇具遗憾;他还很逗乐地点评在场帅哥的艳遇故事,对其为讨姑娘欢心假冒自己书法的题词,体谅感叹:“算了,不和你计较,好歹咱俩是哥们”,真真一副邻家大哥风范。酒过半酣,他喝起歌“东边的草地上哟次哩啦索”,一个表面糙米般的男人,略为沙哑的歌声竟然会如此温暖,揭开各种光环,这个厚嘴唇、小眼睛的男人真实得好直白好可爱,难怪江湖有流传:雷平阳是个内与外极有碰撞力的汉子!

我算彻底明白过来,这就是个性情中人。南高原的版块上,他风尘仆仆的在山水间行走、在江河间畅游;感受自然神圣,感悟人文深沉;震撼历史悠远,震惊山川秀美。他的文字,为大地写,为大众写,为所有的热爱和不平而写,写出诗歌逼上的绝路,写出散文回家的幸福,写出渗透骨髓的无尽追求。

字里行间强势的男人,在深夜分别时,柔情万盏说出“散文是可以温暖人心的”,感动,长驱而入,直奔我的心田。挥手再见,他纯静地笑,豪情洋溢,洒脱高歌“我把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

明媚的红土地,一个笑起来就眯着月牙般眼睛的男人在徜徉,他深情的呼吸布满日出日落,他张扬的情感沁津脚下泥土,他是诗人、作家,更是谦逊的大家!

茶俗:贡茶


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公元前11世纪,巴、蜀等国曾向周武王进贡茶、蜜等物资。将品质最优良、或产量稀少的茶奉献帝王,开始于唐开宝末年,福建建瓯凤凰山成为御用北苑茶园。宋太平兴国初(975年),特别御制龙凤模,派遣蔡襄为福建转运使往北苑监制龙凤团茶。

根据宋代熊蕃所着《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仅仅北苑的贡茶就有四十多种,包括“御苑玉芽”、“龙团胜雪”、“万春银叶”、“无疆寿龙”、“瑞云祥龙”、“玉叶长春”等。其中“龙团胜雪”尤其名贵,所采的茶叶必须一芽带一叶,称为“一枪一旗”;再将一枪一旗的芽茶烫热后,只剔出中心一缕,放到贵重的容器里,用清澈的泉水泡浸,晶莹光洁净,如同银线,叫“银线水芽”;然后再用御制龙凤寸方模将银线水芽压成寸方小夸,上有小龙图案,叫“龙团胜雪”。包装十分考究,先用防潮的青箬叶包上几层,再用黄缎包裹,加朱红印封,放入朱漆盒,外加镀金锁。每年御贡的团茶只得一百夸,每夸价值四十万。

历代贡茶:

碧螺春产江苏苏州吴县洞庭山

碣滩茶产湖南武陵山碣滩;

君山银针产湖南岳阳君山;

顾渚紫笋产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

天目青顶产浙江省天目山;

天尊贡芽产浙江桐庐;

婺州举岩产浙江金华;

敬亭绿雪产安徽宣城;

涌溪火青产安徽省泾县涌溪村;

西湖龙井产浙江杭州;

庐山云雾产江西省九江庐山;

瑞州黄檗产江西高安。

普洱沱茶产于云南省思茅普洱和西双版纳。

曼松贡茶是什么茶 清朝皇室钟爱贡茶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皇室都有多种多样的贡品茶叶。其中的曼松贡茶,是一种连皇帝都舍不得喝的茶?曼松贡茶到底是什么茶?和小编一起去探寻探寻吧!

一百多年前,曼松贡茶为清朝皇室所钟爱,成为贡茶中的极品。1963年被发现的曼松人头金瓜贡茶仍静静沉睡在故宫博物院,成为贡茶历史上唯一的实物见证。

沧海桑田,曼松贡茶山走向没落,古茶树被烧被砍,茶农四散逃难。曼松茶逐渐成为老茶客口中无法再现的传奇。近年来,茶行业专家们幸运的发现生命力顽强的古茶树又抽出新的枝桠,在最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中焕发生机。仔细观察这些古茶树的根部即可发现,这些树干全部从直径20-30厘米的古茶树桩上再次丛生出来。残存的树桩正是曼松古贡茶园遭受劫难的见证,丛生的枝干正是曼松古茶树顽强生命力的见证。

丛生的枝干再现了清宫曼松贡茶独一无二的滋味,却因为产量极度稀少而特显珍贵与神秘。据曾亲口品尝过它的茶叶专家介绍,曼松茶入口便极甜润,香气含而不露,几盏之后,便能感觉到茶气十足,周身温暖。数泡之后,更能感觉到暗香浮动、回味悠长,久久不散。让品尝过它的人,难以忘怀,堪称普洱茶的王者。

正因为曼松茶的稀有、神秘和珍贵,在普洱茶备受热捧的今天,曼松贡茶也沦为恶意炒作的牺牲品。在这个过程之中,普洱茶王者曼松贡茶的价值被严重损害。

西双版纳州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恶意炒作给茶山的未来带来的危害,自2007年便协同云南则道茶业致力于曼松贡茶山的保护与发展。重塑曼松贡茶这张至高的文化名片,特别推出“生命之叶曼松贡茶限量珍藏版”,让爱茶之人真正有机会目睹并拥有真实的曼松贡茶,让以曼松贡茶名义造假者无机可乘。

中国贡茶准则


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前史了,晋《华阳国志之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候国向周王朝纳贡的有“土植五谷……茶……”,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发罢了,既未构成准则,更未历代相沿用。

唐代是中国茶叶开展的重要前史时期。中唐时期,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儒释道三教鼎峙,从外在涵养(指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律仪需求)转向内涵涵养(指对品德认识和思维意图的本质寻求)己成为他们一致。茶性高尚情雅,是他们内涵涵养最理想的饮料,因而三教都爱、颂茶,“田闾之问,嗜好犹切”。

安禄山反唐,硝烟充满,饿夫遍野,大众离乡背井,田园荒芜,出产降低:有识之士,把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边。继六朝之后,持续从广度和深度开发江南土地,“山且植茗,凹凸无遗土”,“给衣食,供赋役,悉恃祁之茗”。茶叶栽培业迅速开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继呈现、茶叶商品化成为农产品中仅有典型,开端构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为贡茶准则的构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贡准则的理论依据是“溥天之下,难道王土”,“食土之毛(指农产品),谁非君臣”。一起在上古时代,农业是国家兴哀决定性出产部门,但科学技能不发达,出产力低下,只要依托投入更多的劳力去从事出产,而工业和商业的开展也需求劳力,互相互相争套。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使劳力向农业歪斜,拟定了重衣抑商方针,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派生出贡茶、榷茶准则,成为抑商方针的重要支柱。

贡茶从李唐王朝开端构成准则,历代相传,连续几百年之久。唐代贡茶准则有两种方法:

朝廷挑选茶叶质量优良的州定额纳贡。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渚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峡州碧涧茶;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优茶。雅州蒙顶茶声称榜首,名曰“仙茶”。常州阳羡茶,湖州紫笋茶同列第二。荆州团黄茶名列第三。

挑选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天然质量优良,产值会集:交通快捷的要点产品,由朝廷直接建立贡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贡茶。

湖州长兴顾渚山,与常山宜兴唐贡山接壤,东临太湖,西北依山,峰峦叠翠,云雾充满,土层深沉,土壤肥美,茶树生态环境优胜,水陆运送便利,所产“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广德年间与常州阳羡茶同列贡品。大历五年(770)在此建构规划宏大、安排紧密,办理精密,制作精巧的贡茶院,它是中国前史上榜首座公营茶叶加工厂。

贡茶院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归”,是中心官工业的一个组成部份,除中心指使官吏担任办理外,当地州长官也有义无反顾的督造之责。这种官工业体系,对稳固封建经济结构,保护封建准则是极端有利的。

造茶要有必定的技能,贡茶院的劳力来历既不是官奴隶,也不是番户,而是由政府操控的一部份茶叶专业户,暂时以“和雇匠”方法人院造茶的。“雇者,日为绢三尺”,依日纳资作为他们酬劳。并有禁令避免官吏克扣他们的薪酬,反映了唐人出产联系的某些改变,有活跃的一面。但他们对政府有依靠联系,乃至没有人身自由,社会位置低下,是受压迫和受剥削者。

唐王朝不吝浪费公民血汗,贡茶院“有房子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每年春光明媚时节,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常州、湖州刺史带领百官先祭“碧泉涌出,灿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已修茸一新,然后开山造茶。朝廷规则榜首批贡茶要赶上清明祭祖大典,因而“阴岭芽未吐,使者碟已频”工大家“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艰苦疲困不胜,而官员则“有酒亦有歌”,尽情欢喜。

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刺史,亲身督造贡茶,对茶叶采制有切肤之痛,大胆题呈《茶山诗》给德宗皇帝,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罪恶行径,又减少了贡茶岁额。杜牧《题宜兴茶山》诗云:“山实东南秀,茶为瑞草魁……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拂天闻笑话,特别见楼台。”把其时宜兴贡茶区的秀美风景,繁荣景象描绘得非常精到,给咱们留下了一段诗写的前史。张文规“牡丹花笑主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杰出表述了贡茶在朝廷的显赫位置。

唐代贡焙制把私有茶园变为官茶园,茶农不能因种茶而营生,反而带来了重重灾祸,定额纳贡制,犹如苛捐杂税,加剧了茶衣担负,使他们生计日益贫穷,两者都是掠夺性的,是茶农双肩一付沉重枷琐,损害甚烈。

贡茶准则的意图是既要满意朝庭穷奢极侈的需求,又能绕过商品流通渠道,减少商业经营范围,阻止商品经济的开展,摧残资本主义要素的增加,保护封建准则的根基。但贡茶是专供皇室朝庭饮用的,不吝耗用巨资,制作精雕细镂,品目一日千里,客观上推进了茶叶科学技能的前进。一起贡茶的产制和运送,对驿道交通建造,区域联谊,民族团结也有促进效果。

入宋,贡茶沿用唐制,但顾渚贡茶院渐趋式微,福建建安(今建瓯)境内风凰山“北苑龙焙”代之而大兴,其规划也很壮丽,名声显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力民间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压以银模,饰以尤凤斑纹,彬彬如生,精深绝伦。“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成品茶按质量好次分红十个等级,朝廷官员按职位凹凸别离享受。宋徽宗《大观茶沦》云:“本朝之兴,岁建筑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全国……故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把中国茶叶制作技能、品饮技艺进步到一个新水平。把茶叶饮用价值和工艺赏识价值完善地结合起来了,由物质享受升华为精力享受。

宋代茶学专着,如《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录》等等,多以建安贡茶为首要内容,对推进茶叶科学知识的遍及和进步,宏扬祖国光辉灿烂的茶文化都有活跃意义。

入元明,贡焙制有所削弱,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园,定额纳贡制仍照施行。明太祖朱元璋,身世清贫,才略拔尖。他长于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虑危,处治思乱”的治国战略。他常说:“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并且因为他亲身参加元末农人大起义,辗战江南广阔茶区,对茶事有触摸,深知茶农疾苦,并表同情。南京称帝后,看到进贡的是精工细琢的龙风团饼茶,令他感叹不已!但他以为这既劳民又耗国力,因之诏令罢造,“唯采芽以进”。这一行动,本质上是把中国唐代炙烤煮饮饼茶法变革为直接冲泡散条茶“一沦而啜”法,遂开中国千年茗饮之宗,客观上把中国造茶法、品饮法面向一个新的前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前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天然经济占首要位置,但这不是说彻底没有商品出产和商品交换,特别是唐宋两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开展,明清又有了进一步增加,只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不起决定性效果罢了。

商品经济的开展,是资本主义发生的条件。中国封建社会中,因为商品经济的开展,现已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发,从明代中叶现已稀少呈现了资本主义要素的幼芽,到清代中叶这种幼芽有了进一步开展。

清代,中国茶业进入鼎盛时期,全国构成了以产茶着称的区域和区域化商场,商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产业资本,如福建建瓯茶厂不下千家,小者数十人,大者百余人,以茶为业者日众,又如江西《铅山县志》载:“河口镇乾隆时期业茶工人二、三万之众,有茶行48家”。中国出口农产品以茶为大宗。清代前期,尽管采纳历代产茶州定额纳贡制,但到中叶因为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要素进一步增加,贡茶准则则随之逐步消亡。

贡茶准则是中国封建礼教的标志,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品。

贡茶的颜色


范仲淹不仅写过《岳阳楼记》,还写过一首《斗茶歌》。这首《斗茶歌》,全称《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写的是春天来了,福建的贡茶造好了,马上就要运到京城了,在运到京城之前,地方官举行了一场点茶比赛,看谁点茶点得最好,同时也试试这些贡茶的品质是不是优良,能不能拿来献给皇帝。全篇很长,很有气概,容我抄录两段: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这几句写福建出产名茶,驰名天下。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这几句写点茶过程,先把茶饼碾成茶粉,再把茶粉点成茶汤,茶粉碧绿,茶汤也碧绿,质地胜过奶油,香气超过鲜花。

绿色的茶粉,绿色的茶汤,浓浓地盛在茶碗里,散发出阵阵芳香,范仲淹笔下的福建贡茶很像现在的一道茶:日本抹茶。但是贡茶跟抹茶并不像,因为抹茶通常是绿色的,用贡茶点出来的茶汤却是白色的。

宋徽宗说过,通过茶汤的颜色可以推断出贡茶的品级:“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大观茶论·色》)好贡茶不可能点出绿色的茶汤。司马光也说过:“茶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张舜民《画墁录》)茶汤跟墨汁刚好相反,墨汁越黑越好,茶汤越白越好。所以说,范仲淹笔下的贡茶应该属于次品茶。

蔡京的伯父兼书法老师蔡襄比范仲淹懂茶。蔡襄见过各种各样的贡茶,造型各异,颜色各异,有青有黄,有黑有紫,这些颜色主要来自茶砖外面涂抹的油膏,把油膏刮掉,里面还是白的。蔡襄还说,为了突出茶汤的白,点茶必须选用黑碗,建窑烧造的茶碗最佳,胎很厚,釉很黑,深底大腹小口,保温效果好,用茶筅或者茶匕迅速搅动的时候也不至于让茶汤飞溅出来,茶汤点好,黑白分明。

蔡襄读过《斗茶歌》,读完对范仲淹说:“欲革公诗之二字。”(刘斧《青琐高议》)您的作品有误,我想给您改两个字。然后他把“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改成了“黄金碾畔玉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飞玉尘、起素涛,这才叫贡茶嘛!

历史·寻找雷永丰 (二)


寻“雷”经过和考据趣事

2003年,我买到第二、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书中,我看到雷波、黄桂枢等人在多篇文章里介绍雷永丰的经营史和经营理念,这些文章对我寻找雷永丰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我对普洱茶文化研究的深入,我看到了很多关于雷永丰的文献,这些文献修正了很多过去我们所得到的雷永丰的信息。但更多的是口述和文献相矛盾带给我的困惑。比如,以前研讨会和零星发表的各种文章和回忆录都说,雷永丰在昆明经营复济号茶庄;大有庆在昆明经营永兴号。但从文献上我梳理出,昆明没有复济号茶庄,与复济名字相近的只有复聚号,他的老板是杨茂臣,他的儿子杨禹三在解放后还担任了昆明茶厂的副厂长。而陈永兴号则是一个更老的茶庄,他们在30年代分家成3个茶庄,分别是同庆茶行(后改名为源庆烟茶庄)、永兴茶庄、顺利茶庄,他们和雷永丰号的关系应该也是批发商和供货商的关系。

2007年,我在北京看到一个叫滇边老号杨复济的,我走进她的店,和老板聊起来。

问:你们茶店为什么起名叫杨复济呀?我感觉像药店。

答:我们是老字号,解放前在昆明很有名。

问:是你们家的字号吗?

答:不是。是这本书上说的。

说着,店主找来一本书,指着书上的文字向我介绍说,你看,这页、这页都有介绍。我无语。这几篇文章都是介绍雷永丰的,我无法向她讲清楚杨复济只是雷永丰家后人回忆时的一个口误,而这个口误却被当成了有根有据的正史,注册成了店名。

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联系上了雷家的后人,机缘巧合,我认识了雷波。雷波是雷溅波的女儿,也就是大有庆高峻的外孙女。她曾经担任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副所长,他很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长辈的口述资料和雷家、高家的家谱。尽管他对茶庄的事情了解得不全面,但我和她的多次交谈,解开了我很多的困惑。

历史·寻找雷永丰(四)


在普洱茶历史上雷永丰还有另一个创举,那就是将七子圆茶增加一饼,生产每筒八饼的八子圆茶。因为价格不变,八子圆茶每筒的重量增加,一时为雷永丰增加了不少订单。

雷逢春生有三子二女,其中大儿子雷恩溥、二女儿(男女混排为老三)雷恩宽尤其值得一提。

1903年,雷恩溥考取云南最后一届举人,随后派任酆都县令、永宁县令。卸任后,他回到昆明,在协助经营自家的永丰号茶庄的同时,担任云南商务总会公断处长、副会长等职务。因为自家在衙门有人,(商务总会类似于衙门,具有很大的商务仲裁、商务判决的权利)所以雷永丰特别愿意打官司。比如,1912年,雷永丰联合周同春、宋信和、袁乾利、刘恒和、宋庆丰、许福兴、马瑞丰、张裕丰等向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要求减税;1917年,因雷恩溥的堂弟雷世琪和他的儿子雷震宇欠债不还,雷恩溥将他们告到个旧商会,要雷震宇将自家的锡矿交与雷永丰,每年收益的70%用于归还欠债,30%用于雷震宇与其母的生活费。

1917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雷永丰号大公子雷恩溥任云南总商会公断处处长,主管商务纠纷裁决和文件的起草。这一年他们起草了一个文件,要求各茶商卖茶时必须在大票或外包装笋壳上标明产地,景谷、贵州等地的茶不能写普洱茶或正山字样。这引起了猪街(在现元江县,茶来自现红河县)茶商的不满。猪街茶商同源祥、恒和昌、德泰祥等联名告状,认为雷恩溥处事不公,违反约法。至于内飞、笋面,他们认为是商标的一种,不需要商会来定标准。他们的猪街茶从来都只写茗山特产,未写普洱正山特产,自然不算假冒。现在非要让他们写猪街茶字样,这是破坏他们辛辛苦苦建立的海外和国内市场。他们还说普洱不产茶,很多人却在普洱、思茅用坝子茶生产普洱茶,暗指雷永丰有用猛海的坝子茶冒充普洱正山茶的嫌疑。雷恩溥看到这个状子,立即写了一封辞职信,想表示自己清白。商会正副会长极力挽留,认为同源祥、恒和昌、德泰祥等公然反抗、侮辱商会的官员和整个商会,是一种丧心病狂的表现。商会将开会公开支持雷恩溥,训斥这些茶庄的小人行经,维持商会尊严。虽说商务总会方面对雷恩溥有偏袒,但也不是像《思茅地区商业志》所说,“对‘雷永丰’所作所为,茶商仅在背后私语,不敢公开抗议。”

这个案子对我们理解普洱茶的演变意义重大,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什么是茗山茶,什么是正山茶,什么是坝子茶。坝子茶是可以当作攸乐山的普洱茶卖的。而猪街茶只是在民国以后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当普洱茶卖。

历史·寻找雷永丰 (五)


由于雷恩溥在总商会做官,永丰号很愿意通过诉讼渠道解决问题。1920年,雷永丰联合思茅、普洱、墨江、元江等地茶商乾利贞、宋寅号、恒和元等告地方盗匪不断,茶货多次被抢,赶马人被打伤,要求政府出面剿匪,对过往商队尤其是茶商派兵保护;1921年,雷永丰告赶马人(也就是马锅头)张正安、张泰安兄弟提茶不运,欠债不还;同年他们又因同丰号倒闭,在清理三角债时要求同为茶商的杨复聚号应将其拖欠同丰号的房租中拿出一部分,抵还同丰欠雷永丰的欠款等等。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雷永丰很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从另一个角度,永丰号却有滥用诉权的嫌疑。

民国十年前后,思茅只剩下12家大茶号,他们是:大吉祥、联茂号、雷裕兴、德兴恒、雷永丰、恒丰号、恒和元、瑞丰号、同信公、福源祥、瑞丰祥、福寿号。这其中,雷永丰的掌舵人此时是雷沛周;大吉祥号,雷沛周的妹夫高峻是合伙人;雷裕兴号,很可能是雷沛周的堂侄雷以宽负责。至于雷家其他的亲属,被称为茶帮后人的还有:雷近之、雷润生、雷仰高。

我们再说雷逢春的二女儿雷恩宽。雷家是思茅的大户,大户人家就要雇佣很多伙计或长工。那年头,学徒的地位很低,但当上伙计就很容易有出头的机会了。1904年,有个石屏小伙叫高峻的,祖上应该也是商人出身,为了学习经商,他只身来到雷家,从学徒做起,随后升为伙计,雷家看他聪明肯干,就将二女儿雷恩宽许配给他。高峻不满足于长期在岳父门下打工,他用妻子的嫁妆和首饰作资本,开始经营百货、土杂,先与别人合办大吉祥茶庄,随后开办了自己的商号“大有庆”。经过几年的经营,大有庆的业务突飞猛进,1930年前后,他们在思茅南正街购买了思茅最好的房子做商号,制茶作坊也在其中。

同时,大有庆在下关等地还开有堆栈(相当于现在的仓库)为自己和别人的茶庄提供货物存储。1950年,这些堆店转租给了下关茶厂。

在开始创业的时候,雷恩宽就以自家做手工的一点点辛苦钱补贴丈夫,即使自家茶庄做得很大的时候,雷恩宽仍然每天和茶工一起参加捡茶女工的捡茶。

高家的儿辈都在国外留过学、孙辈也很成器,高峻的女儿留学日本时与同学、远房表哥、左联诗人雷溅波相恋,这一支又转姓了雷。“小姐与伙计”的故事终于修成正果。只是,他们的后人没有人经营茶叶,雷、高两家的茶庄传统已经断绝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雷世国:立志传承“贡茶”风韵》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