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千年国饮不知孕育了几多“大国茶匠”,他们世代传承的是手艺,更是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对中华民族来说,工匠文化一脉相承,是一种生活中的伟大。日前,在普洱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人们被4位“大国茶匠”的故事深深打动。四位“匠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把握世界一个可触摸的片段,以过硬的产品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人格投射和审美视角。现在,让我们从春天出发,探寻“大国茶匠”们与一片叶子的故事。

“台地茶之父”肖时英:一生只育一株苗

年近九旬的肖时英老人,在茶界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叶之父”,民间也有人称他为“台地茶之父”。

在这超过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里,肖时英和他的爱人张木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

1954年,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就研究出了“以苗育苗”的新方法。多年以后,他们又解决了云南大叶种不易发根的难题,将大叶种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使大面积台地茶的推广成为可能。今天,在云南广为种植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一号”等都是他们所选育。其中,1987年“云抗10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现已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园。

1992年,退休后的肖时英又和妻子自掏腰包,在思茅区大寨垦建立了130多亩的“生态立体茶园”。他们将茶树修剪成立体形状,形成两个采摘面,并配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产量提高了两倍,并有效地调剂了劳动力,首创了新型“立体生态茶园”模式。

如今,老伴张木兰已先他而去,但肖时英依然坚持他们夫妻年轻时的信念:与茶相伴,研茶为乐。“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澜沧古茶董事长杜春峄:半个世纪的茶妈妈

杜春峄50年如一日地和一片树叶子打交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茶妈妈”。

50年前,15岁零两月的杜春峄进山,用脚步丈量万亩古茶园的每一寸土地,开山制茶,并精心养护了1700余年的邦崴茶王树。50年来,她一直践行手工制茶的“工匠精神”,爱茶护茶,亲力亲为。

茶妈妈对澜沧古茶的产品有一种骨肉般的情感。从采摘、摊青、杀青到毛料分类评审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要据当时的各种变化来进行精准细微的把控。关键时候,她全天要审评52个茶样,光泡茶的水就要用掉16升装的山泉水两桶半,一口茶汤走过她的喉舌,她能品出苦、涩、甘、薄、醇、水……10多种细微的变化。

她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原叶原料。当一款熟茶产品发酵时,她知道它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

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杜春峄知道,要想古茶长久存世就要保护好古茶树。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大旱,杜春峄发起了“古树保护供养活动”,倡议天下爱茶人积极捐出供养款,保护古茶树。她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古茶园,更亲自上山下寨,指导茶农留采,保证景迈山一年整体采2季留1季,并实现了澜沧古茶景迈山的合作社80%的茶树连续多年遵循这个方法,让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续下去。她还成立了“春億古茶文化基金”,专门用于古茶树的养护、对茶农的培训计划以及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动。

闻名世界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一个企业家要像匠人一样用放大镜观察产品,用耳朵倾听产品的哭泣声”。茶妈妈在多少个夜里无眠,她真听得见001、0085这些倾注着她心血的产品每天生长的声音。

普洱贡茶制作人李兴昌:没有秘籍的传承人

在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岁的彝族老人,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这位老人就是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家世代都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个古法技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了。

90多岁的老母亲,30年前曾经做过一件令众人不解的事,花一生积蓄买下了当年专门为贡茶提供原料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

李兴昌牢牢记往母亲郑重叮嘱的两件事:第一,对困鹿山上1万多亩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整理茶园的相关资料;第二,要管好自家茶园,世代相传的做茶手艺不能荒废。30年来,凋落不堪的古茶园在李兴昌的精心守护中重获新生。

按照家传,古法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有72道工序,36天的周期。而每一道手工制作的工序,李兴昌认为都必须用心揣摸,比如杀青环节就必须据锅中叶子的多少老嫩程度来决定火候、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李兴昌制作的茶饼拿起来可以吹得透,摔在地上却不散。这门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之所以能进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录,是和其世代传人的敬业精神和对其每道工序的精愈求精分不开的。

如今,作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四处演示和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并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前来学艺者络绎不绝。李兴昌的儿子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努力学习这门古法制作祖传技艺。

“云南茶农”董祖祥:有机种茶闯新路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多年以来,普洱市坚持发展扩大有机茶园的种植,全市现有有机茶园30万亩。

说起有机茶园的发展,董祖祥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南屏镇整碗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农民,他曾做过木材加工,砍伐过森林,后又种了5万亩人工林“赎罪”;他曾是村里的养猪、养鱼大户;也赚了些钱,但他总认为这些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他想到了种茶,觉得种茶才可以把乡亲们的劲儿拧在一起,把事情做大。

1999年,董祖祥在自家的30亩地上开始种茶,后来又创办了公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人介绍了“欧盟、美国有机认证”这件事,他明白了这是世界生态食品的最高标准,这与他一开始就下决心做清洁、安全的茶饮料的初心是一致的,他认定自己要做一个“绿色、有机、生态”的企业。他从此坚持在茶园里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代之使用的是粘虫贴、生物治虫、羊粪等有机肥料。他跑云贵地区收购山羊粪,他认为山羊是吃草的,不存在人工饲料的二次污染。当每年病虫害高发时,他除了用粘虫贴、灯光、家禽捕捉外,甚至还动用人工去捉虫。经过三年的土壤转换,他的2000多亩茶园终于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

近几年来,祖祥有机茶的出口单价平均超过35美元/公斤,个别产品创下每公斤2000欧元的纪录,批量出口日本的有机茶叶也曾达到480美元1公斤。祖祥有机茶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的,绿色生态茶园已建成20000多亩。

由于董祖祥一丝不苟地坚持,他的庄园已连续8年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2014年,他又投巨资对茶叶加工生产线按欧盟有机标准(GMP)进行改造。今年春天,符合有机标准的茶叶生产线投入生产,董祖祥的“一个集生产、加工、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有机生态茶庄园”梦想即将实现。

“茶园如果仅有绿色,那还少了风骨和韵味。”这是民营企业家董祖祥的一贯理念。他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不但“绿色”还强调“有机生态”的茶园,今天,董祖祥正带领他的家族团队逐步完成从一个农户向现代化农庄的巨变!

CY260.com编辑推荐

诸葛亮与普洱茶的故事


相传,在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请膺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路上虽遇艰难险阻,孟获蛮兵的顽强抵抗,但诸葛亮凭着深明天文地理,熟谙韬略兵机,运筹帷幄,实行兵战与安扶相结合的策略。加之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渡过金沙江以后,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每擒孟获,以仁义相待,若其不服,则备马送出营寨,放他归去重整兵马再战。

有一次,诸葛亮率兵离开西洱河,沿哀牢山南进途中,军士来到桃花江畔的桃叶渡口,因触江水瘴气中毒,纷纷晕倒于沙滩,在万分危急之时,得到当地蛮濮人相助,送姜茶汤解毒而康复,送茶叶含在口中避染瘴气,才得以渡过桃花江作战。

诸葛亮看到茶叶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吕凯率军士以当地蛮濮人为向导,到哀牢山中采购茶子。赵云、魏延率兵过江后,分兵两路围歼蛮兵,于盘蛇谷第七次擒住孟获,押往塔郎甸诸葛亮帐前。诸葛亮仍以仁义相待,令解去绳索,问孟获今服不服?孟获跪于帐前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戴,欢呼跳跃。

至此,南中已平定,副将王平、云南太守吕凯受命在哀牢山中向蛮濮人采购的数十驮茶籽已驮运到,诸葛亮于7月亲率一支军队继续南进,深入裸濮、乌蛮、金齿、锅搓、羌尼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山川河流,体察民情,安扶民心,赠送茶籽和礼物,传授农耕技术,教民预防瘴毒。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各族酋长、族人的欢迎,并以丞相赐物和地名为荣。

诸葛亮经过一月的艰苦跋涉之后,回到斑鸠峰下的坝子安营扎寨。数月来不毛之地的征战之后,看到这里青山绿水,景致诱人,便触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约各酋长会盟,诸葛亮坐在轮椅上,右手持鹅毛扇,左手拿着书写的“思茅”二字说:“此地就称思茅吧!”接着他倡导各族团结,广植茶园,发展生产,共谋生计。当地一酋长跪拜双手接过写有“思茅”的绸绢,众酋长胜感荣幸,欢呼丞相赐地名。由于部族语音的原故,欢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谐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

诸葛亮在思茅小憩数日,让军士们在坝子边的小河洗澡、洗马后,班师返回。8月底“遂至滇池”,在滇池边受到孟获及当地酋长土官的热烈欢送,诸葛亮就此作出部署,留王伉、吕凯守四郡;吩咐孟获勤政驭下,善抚居民,勿失务农,即回蛮邦。安排完毕即起程返回成都。

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为筹划北伐中原再兴汉室,诸葛亮拨出银两,派得力将校和军士随纳贡的云南部族人到滇西南采购、驮运茶叶,以备军需和商贸之用。从而促进了滇西南各地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

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在思茅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后,重建毁于兵燹的“诸葛故垒”,改称“诸葛营”,营地中建武侯祠,塑有诸葛亮及琴童、武将的雕像。诸葛亮还被尊为茶祖,在思茅的同乡会馆举办“茶祖会”,每年农历6月19日,各茶庄茶号和各地商旅都要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恭读祭文,演出文艺节目,以祭祀孔明兴茶的功绩。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载:“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拓展阅读: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

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关于七擒七纵的具体过程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

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如此看来,诸葛亮、孟获都是普洱茶扩大规模种植功不可没的历史人物!

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肖时英


从开创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指扦插技术育出的茶树)选育、创建现代新茶园、首创大面积茶子直播法、倡导生态经济茶园到提出过渡类型茶树……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的肖时英,1933年出生于湖南新化县。曾在当地一家茶厂当了1年工人后,考入武汉大学茶学专业。大学期间,他首次见到云南大叶茶标本,就被吸引住了。在大学里,他认识了张木兰。1953年大学毕业,肖时英带着爱人张木兰前往勐海茶叶试验场工作。

很快,夫妇俩就成为骨干,据介绍,当时云南的茶树虫害多、产量低,他们开始了茶子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方法试验。经过多年的试验摸索,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几或是百分十几,提高到了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为后来运用扦插技术奠定了基础。

“原来云南的茶树都不进行修剪,产量很低,1960年,我首先对茶树进行修剪试验,通过5年试验,总结出了一套修剪理论。”肖时英称,当时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不知道该修剪多少、修剪后会不会减产等。

1987年,肖时英夫妇正式调入中国院(当时为茶树良种场),他和爱人选育出了云瑰、矮丰、云梅、短节白毫等多个无性系茶树新品;1992年,肖时英首次提出邦崴大茶树是介于野生与栽培茶树之间过渡型茶树,是研究茶树进化的宝贵样株。

选育一个新茶种不容易,有时需花费八九年时间,退休后,肖时英仍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继续选育茶树新品种。这么多年来,从城里到茶园,他往返数百次,而且很多时候都是靠步行。认识肖时英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茶上,生活并不富裕,一直过得很节俭,但对于他的研究成果,他都是免费传授的,很多时候,他还倒贴钱进去。

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又筛选出5个新品种,不过还未命名,由于没有经费,目前还无法进行推广。

顾洵武的茶人故事


老县长顾洵武,以67岁正当年轻的年华离我们而去,我们感到格外悲痛。

所以称他老县长,是因为在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正担任着嵊县百姓的父母官“县长”之职。习惯成自然,就一直这样叫了下来。不过,当年的小顾县长,如今则成了老县长。

老县长是个忠厚耿直、个性鲜明的人。上世纪90年代,我曾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许多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不过,在众多往事中,令我们最难忘的是他对我们嵊州茶叶的挚爱、茶农的关爱、茶业的深爱,以及对茶人的友爱。正是这份情、这份爱,使他以自己毕生心血为嵊州茶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老县长常常自称“茶人”一个,他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会种茶,会炒茶,会筛茶,会品茶,会评茶,他懂科学理论,操作起来往往胜人一筹。如今依然名声响亮的茶亭岗茶叶基地,就是他当年在崇仁农技站任茶叶辅导员时开发出来的。还有,,还有这是碧螺春,这是普洱茶,这是乌龙茶,这是狮峰茶……一一道来,如数家珍,他对茶叶的品类、品相的熟悉程度,绝对可当茶叶博士的导师。

看完后,他用只有开心时才用的幽默字眼问我:“作何感想?”我想了一下,向他请教:这江南第一茶市怎么会在这交通极不方便、当地又不产茶叶的地方?他似乎早已知道答案,但并不直说,只笑笑:“听过他们的介绍,你就会晓得的。”果不其然,一会儿峨桥镇的镇长向我们介绍时讲到,原来明朝末年,峨桥出了个爱喝茶的大官,后来他不愿为清朝效力,便回家来做起茶叶生意来,慢慢带出了一批会品茶、选茶、配茶、藏茶、卖茶的行家,一代一代传下来,如今峨桥有三万多人在吃茶叶米饭,峨桥茶市就是这样形成的。我弄明白了,路上我对老县长说,看来要建设好一个市场,关键是要有一大批懂得专业知识的行家。他点点头,说事在人为就是这个道理。他又告诉我,就在离峨桥20公里外的芜湖,前几年造了个规模很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茶叶市场,想把峨桥的市面吸引过去。结果呢?“三月桃花一树红”,红了没几天,自己辛辛苦苦招来的客商都被峨桥吸引过去了。哦,原来老县长对外地茶市的情况一清二楚,他对茶叶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真是广博,不愧是个有心之人、用心之人,实在难得!

根据老县长的建议,我们又在火球似的烈日烤炙下,考察了我国北方的茶叶集散地--山东省滕州市。在滕州,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古老的“滕小国”,到处都是卖茶叶的“茶庄”。当地工商部门统计,在滕州销售茶叶的有2400多家商店,光专销茶叶的茶庄130多家,还不包括以“自产自销”名义到市场上零卖的散户。更令我们兴奋不已的是,许多店铺的茶叶柜上都标明“正宗嵊州茶”、“奖山龙井货真价实”……一路走来,只见老县长喜形于色,一会儿看看茶叶,一会儿问问茶价,似乎为嵊州茶叶在那里享有极高的声誉而欣喜不已。他不断地回过头来关照我:“要好好写个考察报告,让更多的嵊州茶叶销到这里来!”这天,他的话特别多,一直到吃饭,还在讲发展茶叶市场的事,讲政府要注意什么,经销者要注意什么,茶农要注意什么,主题词三个:质量、品牌、形象。

回来后,我按照老县长的思路,写出了一份他觉得相当满意的考察报告,连同总体上的调研报告,在政协常委会上,与市政府领导协商,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以老县长为主提出的许多建议,如开发绿色无公害茶园、改良现有的茶叶品种、提高制茶工艺,打造特色品牌等等,均被采纳。第二年,老县长还和市政府领导一起,到滕州举行了越乡龙井新闻发布会。所有这些,对嵊州茶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嵊州的茶人是不会忘记的。我则因受老县长点拨指教,增长了对嵊州茶业的了解,顺利地编出了一册文史资料专辑--《嵊州茶叶》。

鹿山苍苍,剡水汤汤,老县长的“茶人”精神,源远流长。在我们品茶的时候,一定会想起他!

云南茶叶专家“肖时英”泡出三道茶


三道茶

云南的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于茶文化范畴之内。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10多年来,“立体生态茶园”与他紧密相连。

他就是普洱市77岁的茶叶专家肖时英,由他首创的多品种组合种植、修剪两个采摘面的“立体生态茶园”,已被列入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了目标考核。肖时英冲泡出了“立体生态茶园”的“三道茶”。

第一道:品种组合“茶”

平常看到的茶园,普遍都呈平面修剪,或者任其自然生长;而且在一台地上,仅种植一个品种。但当记者站在时木“立体生态茶园”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茶树种植及修剪显得另类而特别。

多种品种组合种植、修剪出一个平面及一个斜面共两个采摘面,在占地110亩的茶园里,种植的茶树品种多达27个。“多品种组合种植,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还是首创。”肖时英兴奋地说。

记者看到,同一台地上,共栽有两行茶树,其中有木兰1号与景谷大白毫组合、有长叶白毫与短节白毫组合,甚至有大叶种与小叶种组合等多种组合种植,均分别有一个平面及一个斜面作为采摘面;少数台地上,也种植常规的单行、平面修剪茶树。肖时英解释:“一个茶园中既有双行种植、立体修剪,又有单行种植、平面修剪的茶树,目的就是进行产量等各方面的比较研究。”

第二道生态绿色“茶”

肖时英与老伴张木兰都是中国院的工作人员,退休后,两位老人拿出存款又借了一些钱,租地开建时木茶厂和“立体生态茶园”。老伴去世后,肖时英忍受着沉重的悲痛,依然在茶园里忙碌。

云南大约有300多万亩茶园,但产量一直上不去,有时候就算茶叶丰产,但茶农也未必能丰收。追根溯源,就是由于种植品种单一,茶树集中发芽,许多茶农根本采摘不过来,最后许多嫩芽都长成了老叶了。“我们首创多品种组合双行种植,很好地就错开春茶发芽高峰期。”肖时英解释到,“例如,长叶白毫与短节白毫组合种植,因为前者是早芽种,后者是迟芽种,两种茶树的发芽会相隔15天左右;另外,不同茶种可以优势互补,能增强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抗旱防寒作用等。多品种组合双行种植,再进行系统修剪,形成立体的两个采集面,采集面增加了一倍,茶叶产量也相应的增加了一倍。经过比较,平面树形亩产量为184.4公斤,而立体树形产量则达到了374.1公斤。”

茶园里种一些其它树种,既可以改善茶园环境,还可以提供木材;养鸡不仅能增加茶农经济收入,还能有效防止茶树害虫,所以茶园里很少打药。

第三道增收致富“茶”

“刚开始搞‘立体生态茶园’时,许多人并不看好,认为会失败,还有人说我是疯子。”肖时英告诉记者,后来,有人看到“立体生态茶园”果然很好,于是前来请教,也开始对平面茶园进行改造。

据介绍,2008年1月,“立体生态茶园”项目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随后,在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对近5000亩茶园土地开展了开垦方法试验、多品种组合种植等试验。

以上就是关于云南茶叶专家“肖时英”泡出三道茶的详细介绍!

有关苏轼与茶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者之一的苏东坡,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走出去后,当官、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到,把茶文化推向高峰。端午前,一场苏东坡以及他最爱的茶和竹有关的茶文化盛事,在他曾经流连过的苏坡桥宽庭举行。这是对一代文豪和饮者的纪念,也是对茶文化的传承。

苏轼

茶香四溢的人生

在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在其中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升斗小民,在生活中总是留下了形形色色有关茶的话题。纵观我国茶史,这个看似平常却又浓缩了历史精华的饮品衍生出了诸多意味深长的生活情趣,而中国文人与茶之间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苏轼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苏轼爱茶众人皆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与茶和品茗相关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仕途遭遇连续的打击后,苏轼必须在精神上找到一个支点支撑自己,他不同于李白可以抛开一切的外在影响去纵情山水,苏轼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所以茶成了与之相伴的好友。也成就了苏轼茶香四溢的传奇一生。而有关苏轼与茶的故事,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讲完……

爱酒不善饮爱茶更善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来自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使得人们对苏轼留下了爱酒的印象。其实,苏轼爱酒却并不善饮,他曾作诗自嘲“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而对于茶则不一样,他连夜办公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写词咏诗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梦醒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茶,已经成为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苏轼品过的茶也可谓是数不胜数,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中的“新饼”产自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中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庚岭下……此外,还有四川涪州的月兔茶,江西分宁的双井茶,湖北兴国的桃花茶等等,不一而足。在品茶的种类上,苏轼可谓当之无愧的大家。

而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苏轼所作的《汲江煎茶》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苏轼为了饮一盏好茶,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的场景。当他取水完毕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对细节无比执著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茶美自不必说,苏轼坚持认为水也是泡出好茶的重要组成元素,他曾在《求焦千之惠山泉诗》中说道“精品厌凡泉”,其对烹茶细节的执著可见一斑。

在苏轼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钟情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每日往返劳顿的辛苦,悄悄在水桶里装上了普通的河水,但却被对水非常挑剔的苏轼所识破。后来,苏轼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此外,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

苏轼不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对于磨茶也很精通。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作东坡壶。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轼足迹遍及各地,从四川到浙江,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在这当中,有关苏轼饮茶的趣事也是层出不穷,最令后人难忘的,莫过于他在莫干山中做出的那“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千古绝对。

关于这个对子的故事版本相当多,但较为被认可且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在一次外游中,路经莫干山,并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相当的冷淡,只是应付地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了声“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地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轼,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苏轼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

苏轼在客厅休息片刻,就起身拜别老道,这时老道急忙请苏东坡为其留下墨宝留念,苏轼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立刻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不已。从此以后,这个对子也被后人用来作为警示“势利眼”的典故,并广为流传。

深知茶性以茶治病

苏轼喝茶、爱茶,与他深知茶的功用密不可分,他曾在《仇池笔记》中的《论茶》一则中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而民间所传苏轼不仅用茶治好了文彦博的痢疾,更维护了大宋的体面。

相传有一年,北宋皇帝过生日,辽国派遣特使来祝贺,苏轼受皇命前往作陪。前宰相文彦博当时已至耄耋之年,作为宋朝的名臣,文彦博曾在宋辽战争中打退辽兵无数,成为辽国既敬又怕的人物。辽国特使提出要夜访文彦博,苏轼陪同其前往。当他们到了太师府,文彦博却面带难色地把苏东坡叫到一边,悄声说道:“近日老夫患了痢疾,一天要上十多趟厕所,只怕在饮宴中有失体统。”对此,苏轼则显得胸有成竹,镇定地说道:“潞公尽管以茶代酒,我带有太皇太后赏我的龙团,你放心到堂前陪客吧!”

摆开酒宴,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辽国特使见文彦博面容清癯,须发皓然,不禁叹道“久仰潞公大名,百闻不如一见,潞公鹤发童颜,何异当年。”而文彦博则举起茶杯道:“岂敢、岂敢,特使过奖了,老朽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今日只能以茶代酒,还望特使不要怪罪。”宾主一直畅饮至夜半方才尽欢而散。酒席上,文彦博始终端坐,没有上一次厕所,其礼仪完全维护了大宋朝廷的体面。

事后文彦博心中不解,感觉今夜的茶叶特别芳香,呷了几口,很是解乏爽神,三五杯下肚后,肠胃上的疾病似乎也开始有所好转,初始担心的痢疾,完全没有丝毫的影响。为此,文彦博特意拜访苏轼,问是怎么一回事。苏轼笑答道:“那日潞公所饮并非龙团,而是姜茶,一半蜀地的真茶和一半生姜细颗,用新汲水浓煎出来的。姜属热,能温肠胃,茶属凉,能去火解毒。这一凉一热,能调平阴阳,饮它无病则防病,有病则治病。家人用它,很是灵验,所以才请潞公一试。”文彦博听后,不断地点头感叹。

之后不久,在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斗茶斗智茶墨结缘

在唐宋时期,文人雅士们以尚茶为荣,不仅嗜好品饮,而且参与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风兴起,人们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讲究的还自备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发挥名茶的优异品质。这种“茗战”之乐,使得众多文人墨客为之趋之若鹜。范仲淹的《斗茶歌》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经过一系列的比斗,苏轼和司马光所泡的白茶脱颖而出,但苏轼带来泡茶的是上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此比司马光的白茶更胜一筹。苏轼心中高兴,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状。

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轼的气焰,于是笑问苏轼:“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众人听了拍手叫绝,认为这题出得好,以为能把苏轼给难住。哪知苏轼胸有成竹,微笑着在室内踱了几步,从容不迫地欣然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益彰,一语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晒茶会上的古琴演奏者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对饮茶一道,东坡深得独到之秘。同时,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有研究。从他的诗词中可略见一斑:

《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

约会苏东坡享受茶文化

——本报与宽庭、茶风雅颂杂志主办的晒茶会精彩纷呈

2014,成都,宽庭,晒茶会,竹……

宋代,苏坡桥,斗茶,苏东坡,画……

一场茶会跨越千年,让宋代茶文化在苏东坡曾经居住流连过的地方重新演绎。茶会的张罗者,是一个网名叫“宽庭女主人”的成都“茶痴”,经营着一家茶文化主题餐厅。她与成都著名茶人王龙组成了一个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成都茶文化的弘扬,每逢初夏,他们就会盛邀成都茶人,举办一次晒茶会以茶会友,渐渐地在成都知名茶人茶客中产生了极大影响,每次茶会应者云集,不少知名专家成为座上宾。这次他们不仅请来了徐金华(徐公)、钟渭基、王天成、刘贵民、何修武等著名茶文化方面的专家,还邀请到了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四川博物院魏学峰副院长、著名辞赋家李镜、著名画家杨志立等。来自四川、云南、重庆、青海、广东等地的600余位爱茶人士,在2014年5月30日的下午“邂逅”苏东坡与宋代的茶文化。此次活动由成都日报社、宽庭文化主题餐厅、茶风雅颂杂志社主办。

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走进宽庭,就看到了十分明显的标志牌:“可以清心”竹文化主题茶会。红毯两边淡淡的墨竹画,引导着“可以清心”晒茶会主会场的方向。进入会场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爱茶人,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时尚美女!“从来佳茗似佳人”,当年苏东坡的这一诗句,也许正是他参加茶会有感而发的罢。

真是好不热闹!晒茶园里早已经是人头攒动,除了绿树鲜花,就是穿着既时尚又传统的男女茶友,茶园的小路两旁,有空的地方,全部摆好了各式各样的茶席,各种色彩各种质地的桌布,衬着风格各异的茶具,点缀着各自适配的各型摆设,各种插花、各种器具……,各种摆设,看得人眼花缭乱,真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因为是竹文化主题茶会,好多茶席的摆设和取名都与竹有关,比如“满竹一茶”“竹林闲趣”“轻雨”“空山”等等茶席,不仅仅将桌面的茶席布置得十分有意境,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所处的场地,有的将竹林地铺上了一层绿纱,放置了茶炉、童子;有的将四川的大熊猫与山石、竹叶、竹筒茶相结合;有的利用现场石磨当茶桌……有的极简,一片竹帘一个茶壶三只茶杯即可;有的极奢,一把老银壶,几只名窑瓷杯,价值不菲。晒茶园中,但见美女美服、笑靥玉臂,烧水洗盏、泡茶分汤……30多道茶席,每一个都有笑盈盈的茶人,行云流水一般地奉出一杯杯香茗,有红茶,也有绿茶;有新茶,也有老茶;有黑茶普洱,也有青茶大红袍;有热茶,也有冰茶……真是热气腾腾、香气缭绕,各种好茶尽现、各类茶友尽欢……同时,晒茶会上还有与茶相关的禅服和茶服,有高端大气的蜀绣屏风及围巾展,有金丝楠古典家具展,也有来自云南专门研究香草的老师随手采来香草做成熏香,还有当下流行的酵素产品、果蔬萃取……

苏东坡茶与竹

随着悠远嘹亮的笛声,下午3点半,晒茶会的开幕式正式拉开序幕。“茶,可以清心,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知己故交,独自成趣。竹,亦可以清心,青青几枝,疏疏几叶,月下清影,窗前墨色。”伴随着优美的男女声朗诵,“可以清心”晒茶会盛大开启。

茶与竹是苏东坡人生中的挚爱,这位品茶的高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后世人辑成的名联)、“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东坡还是一位画竹的高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他留下的名句。苏东坡与文同一起,开创了中国独有的“文人画”!苏东坡是天才的文学巨匠,也是爱茶、懂茶、种茶、痴迷茶的极品茶人,他还是一位茶壶的设计师,传说提梁茶壶的样式,就是东坡先生发明的。

为纪念苏东坡先生,主办方把这次晒茶会分为“茶之韧·竹之贞”、“茶之恋·竹之情”、“茶之雅·竹之文”、“茶之柔·竹之劲”、“茶之静·竹之清”五个环节,将苏东坡最爱的竹与茶交织一体,通过舞蹈、丝竹演奏、现场作画、茶百戏表演、斗茶等一一呈现给大家。

在古琴的伴奏下,一位90后舞蹈家的《竹梦》,把“茶之韧、竹之贞”表现得淋漓尽致。最为精彩的是“茶之恋、竹之情”环节:竹笛演奏的《乱红》将观众带入了潇潇翠竹林。接着茶艺师演绎宋代苏东坡茶诗竹画意境——“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随后一个深沉浑厚的男中音,开始朗诵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一生的总述:

1037年,四川眉山诞生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的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东坡。

舞台上出现了读书的苏东坡。家童因为得到好茶,跑来报告苏东坡。嗜茶如命的苏东坡十分高兴,立即叫夫人前来点茶。在沉稳欢愉、畅快淋漓的男声朗诵中,苏东坡的《试院煎茶》画面情境再现: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茶百戏与斗茶

茶百戏始于唐兴于宋。宋人喝茶十分讲究,除了好喝还要好看,在汤茶上作画蔚然成风。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宋人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在这次晒茶会上,茶人王龙为观众演绎宋代“点茶法”,他将茶粉与水融合,用茶筅击打茶汤,形成乳白色汤面,再以一枝翠竹当笔,一杯茶水当墨,在黑色宋盏茶碗中画一枝翠竹。精彩的表演让观众大开眼界。

斗茶也是一种始于唐兴于宋的“雅玩”,古称“斗茗”“茗战”,比拼的是茶叶质量。此次晒茶会“斗茶赛”,一共收到茶友送来参赛的34个茶样。评委《茶风雅颂》杂志主编王龙、云南著名茶人胡建芳,用“双密码感官审评法”,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对于此次晒茶会,著名茶专家徐公和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作为熟知历史和书画的专家,魏学峰说:在苏坡乡的宽庭晒茶园举办的晒茶会,具有着别的地方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意义,当年苏东坡曾经在这里办学修桥,他又是画墨竹和文人画的开山式人物,今年宽庭的晒茶会以竹为主题,以茶为载体,以地方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发扬光大!

“从来佳茗似佳人”,本届晒茶会,爱茶的人们在初夏的好时光,体会了一番与佳人约会般的茶会、与宋人苏东坡相会的茶会、与青青翠竹相约的茶会,也体会了一下与茶宴相约的茶会。

失而复得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珍贵文化遗产,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他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可见,茶百戏始于唐代,而兴于宋代。

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茶百戏在宋朝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蔡京曾在《延福宫曲宴记》写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当中描述的就是宋徽宗常召集大臣比试点茶、分茶技艺,还亲自点茶、分茶赐宴群臣的盛况。

此外,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等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元代后茶百戏技艺开始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人章志峰于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

文人墨客

爱斗茶

斗茶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也被称为“斗茗”、“茗战”,在我国古代,斗茶是文人墨客最为青睐的一种“雅玩”,而斗茶技艺的起起伏伏也成为我国文化的缩影。

根据史料记载,斗茶始于唐代,当时称为“茗战”,后于宋代盛行,称为“斗茶”。宋代斗茶的主要方法是点茶法,比试内容则分两方面:一为茶色,即饼茶和碾成细粉的抹茶的色泽。二为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宋代的梅尧臣在《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愈少愈佳未知尝何如耳因条而答之》中详细描述了宋代斗茶时茶汤的品次:“忽有西山使,始遗七品茶。末品无水晕,六品无沉柤。五品散云脚,四品浮粟花。三品若琼乳,二品罕所加。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一日尝一瓯,六腑无昏邪。”

受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元代后斗茶活动开始衰落,但元明清时期依然有斗茶存在,明·程嘉燧在《再过杭州访许成之同鲍溪父话旧》中记载:“湖头城角雨如麻,宿酒残歌夜斗茶。”清·金农在《吉祥寺泉上十韵》中云:“惜哉无名缁,绿尘斗茶荈。明朝续水缘,石鼎携松筅。”

相比宋代花样繁多的斗茶模式,现代的斗茶内容显得较为单一。由于泡茶法无法在茶汤中形成各种图案,因此当下的斗茶主要比试内容就是茶叶的品质以及冲泡的技艺,并不强调斗茶的艺术性。但近年来,随着诸多斗茶技艺的逐步恢复和普及,斗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代人又能在茶香四溢中重新领略这充满古风的娱乐活动。

禅茶故事


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前去请教医生,医生劝珠光应多喝茶;珠光听从医生的指示,而后果真不再打盹了。因此,他逐渐喜欢喝茶,且认为喝茶时也应具备礼节,于是创立了“茶道”,而有茶祖之誉。

完成“茶道”之后,一休禅师就问道:“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

珠光答道:“为健康而喝茶。”

于是,一休禅师便给他“赵州吃茶去”的公案:“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以佛法大意,赵州答道:“吃茶去!”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

珠光默然!

于是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在手上时,一休禅师便大喝一声,并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然而珠光依然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珠光向一休禅师道过了谢便起座,走向玄关。

一休禅师叫道:“珠光!”

珠光回头道:“弟子在!”

一休禅师问道:“茶碗已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喝吗?”

珠光两手作捧碗状,说道:“弟子仍在喝茶!”

一休禅师不肯罢休,追问道:“你已经准备离此他去,怎可说还在吃茶?”

珠光诚恳地说道:“弟子到那边吃茶!”

一休禅师再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将是如何?”

珠光沈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于是,一休禅师大喜,便授与印可,珠光完成了新的茶道。

在日本所流行的茶道、剑道、拳道、书道、花道等,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赵州茶”,在中国禅学史上是有名的公案。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的里面,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般若心经》云:“以无所得故。”此之谓也。

中国新首富马云和普洱茶的故事


阿里巴巴今晚就将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随着68美元发行价的确定,打破美国甚至全球IPO记录已经没有什么悬念,马云也将成为新的中国首富。在阿里巴巴持股8.9%的马云,上市后将以219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成为中国首富,这在世界富豪榜上可排进前30名,与索罗斯等人接近。(来源:人民网)

阿里巴巴的上市故事,中国将改变世界!马云涉足普洱茶将改变什么?

普洱茶,不用介绍了,大家都熟悉。

马云,更不用讲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

近几年,围绕着马云产生了不少的话题,从阿里巴巴开始,马云开始构建属于他的商业帝国:电商、物流、足球、太极拳、普洱茶……每一步棋,都会引起业内讨论,每一次亮相,都是行业的焦点。

在马云构建的商业帝国中,阿里巴巴是大手笔,它创建了一个商业奇迹,也改变了中国人购物习惯;创建菜鸟网,瞄准未来的物流体系;投资足球,为中国球迷圆梦,同时带来品牌的巨大附加值……但马云投资太极禅,与普洱茶结缘,似乎令人大跌眼镜,各种猜测不断。

如果说阿里巴巴、菜鸟网与足球是马云拓展帝国疆域,构建更强大商业体系,那么太极和普洱茶,在这个帝国中,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去年,马云和李连杰的景迈山之行,引起了茶业界的一片惊呼:马云要投资普洱茶了!但冷静下来分析,就目前普洱茶的这点量,从商业的角度来考虑,能入马云的法眼么?

一年过去了,猜测变成了现实。由马云和李连杰共同投资的北京太极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太极禅系列普洱茶,其中的两款重量级产品——茶禅一味、秋月禅心,经过星云大师的题字加持,在茶叶市场亮相,一时间,成为了业内争相收藏的普洱茶高端产品,毕竟,这是马云和李连杰联手推出的第一款普洱茶产品,收藏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两款产品上,北京太极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与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的商标并列出现,又让业内产生了很多议论,有人说马云收购了柏联普洱茶庄园,有人说马云只是个人喜欢,做一点茶玩玩,也有人说马云碍于面子,不得已才做的普洱茶,所有这些猜测,都不准确。

也许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严谨和对品质的追求打动了马云和李连杰吧,他们选择与柏联普洱茶庄园共同打造,也许不是偶然,但马云图的是什么呢?用马云自己的话说:科技的东西很容易被更高的科技替代,而普洱茶这样随着时光流逝而更显价值的东西不多了,何况普洱茶还那么健康!

我们揣摩不了马云的心理,但太极禅茶所体现出来的品质、包容和那种越陈越香的特点,也许正是马云所看重的。就像投资太极拳,他抢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茶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人应抢救的传统文化!

在茶叶领域,英国的立顿成为了行业老大,而我们国人,大约也应该有自己的品牌。

朱元璋与灵山茶的故事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草根创业故事之三——肖文波:瑶岭育“金芽”


下岗后,受父指点去种茶

肖文波1971年出生于资兴,1990年,未能考上大学的他应征入伍,1993年退伍后安置到东江水泥厂工作,当了一名普通工人。2002年,东江水泥厂改制,肖文波买断工龄下岗,之后到处打工,生活不定。“那时我很迷茫,不知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何方。”肖文波轻声道来,“2004年,我父亲建议我去团结乡团结村承包茶山,因为那里的茶山正无人承包。父亲是学农业专业的退休教师,以前去过团结乡指导茶树种植技术,因此了解那里的情况。”

肖文波的父亲肖健祥,曾任资兴农民中专校长。于是,在2004年的那个夏天,肖文波来到团结,承包了村里50亩茶山。在父亲的指导下,肖文波从零开始,学习最基础的茶叶树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全套技术,慢慢地,三四年后,肖文波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并拥有了稳定的客户,他想着扩大生产,把茶业做大做强。然而,2008年初的那场冰灾,给了肖文波很大的打击,他的茶叶树冻死了20亩,当年减产一半,损失达10来万元。面对挫折,肖文波没有消沉,反而越挫越勇。之后,他陆续在团结乡半垅村、洴泥村承包了200多亩荒山,开发种植茶叶树。2010年,肖文波因此获得了资兴市首届“种养销大户”荣誉称号。为了更好地掌握种茶技术,2010年至2011年,肖文波还自费学习了园艺专业函授课程。

艰难中,以心交心拓市场

做茶业,最大的困难还是销售。肖文波说,开始种茶的那两三年,他带着样品到郴州、衡阳、株洲、长沙、广州等地到处去推销。“有的人还热情,有的人却冷眼相待。”肖文波说,他记忆最深的是2007年4月,他带着样品到了株洲,看到一家较大的茶庄,就走进去向老板推销自己的茶叶。

“当时老板泡茶品尝后,觉得我的茶叶好是好,但因为我是生人,他把价格压得很低。我没有利润,只好一直跟他谈,从上午谈到下午,对方仍不肯松口。为了不轻易放弃每一位客户,我最后答应了他给的价格,保本卖给他。供货一年后,这个老板还来了我的茶业基地考察,认可了我的产品和为人,此后每年都向我订货,订单也越来越大。订单大了,也就有点利润了。”肖文波说,“这事令我感触颇深,那就是销售眼光要放长远,只要保证质量,以心交心,还是会有市场。”有了销路还要送货上门,但那时物流远不如现在发达,每次送货肖文波都是自己肩扛手提,坐火车、转大巴,历经辛酸曲折。

除了给茶叶经销商供货之外,肖文波还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资兴市新区和东江各开了一家茶楼和茶叶店,自己也做起了终端销售。打开了销路之后,肖文波与合作社的茶叶基地逐渐扩大到了如今的1000多亩。

成功后,不忘带瑶民致富

团结乡的瑶民历来有种茶叶的传统,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茶叶也是瑶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但一直以来,瑶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延续着“白天摘茶叶,晚上炒茶叶,赶集时卖茶叶”这么一种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忙碌辛苦却效益低下。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2011年12月,团结乡成立了资兴市瑶茗香,吸收社员150多户。2012年,肖文波被社员推选为该合作社理事长。

合作社的茶叶产量多了,为了做出自己的品牌,2013年,肖文波给合作社的茶叶注册了“回龙仙”商标,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开发新品种,还设计了自己的包装,并申请了专利。他的茶叶加工厂也从2004年的小作坊发展到规模生产线,吸收了不少当地瑶民就业。近年来,他先后投入了20多万元,购置了杀青机,揉捻机、烘焙机等茶叶加工现代化设备,并且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统一技术、管理、加工、销售等,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现在,社员只要把新鲜茶叶采摘下来,直接卖给合作社即可,劳动强度减轻了,收入却也比以前翻了番。今年,肖文波打算投资30多万元,新建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目前正在征地协商中。

谢明军:做有故事的普洱茶


谢明军正在为记者展示他所经营的普洱茶

为了一个醇香茶梦

这是一个雪落无声的冬日,记者走进了位于荆河东路的醇香居茶荘,见到了八零后的总经理谢明军。店内红黑色的货架,茶室古典雅致的风格,与眼前这名年轻帅气的谢经理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面对记者的疑虑,谢明军微微一笑:“喝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时尚爱好,你想不到吧?”他认真地说:“目前,有很多时尚的年轻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渴望着健康、绿色、环保,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学热的带动下,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当这种文化深入骨髓,受益的恰恰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生于1980年的谢明军,专业是电气自动化,毕业后进了一家国企,从事电气自动化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毫不谦虚地称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这个每天和计算机、电子元件和各种机器打交道,脑子里装满各种电气线路和计算机程序的年轻人是怎么想到做茶叶生意的呢?

为了那份浓厚茶缘

在山清水秀的滇之边界,谢明军品着醇香的大益茶,心却飞到了遥远的天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留下了的千古名句。他一生爱茶,所作的《斗茶歌》也广为流传。范仲淹后人的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则鲜为人知:1938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一群热血青年翻山越岭,来到了山清水秀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他们肩负重大的使命——“振茶业,换外汇,援抗战,救中国”。1940年,在他们的多方努力和筹措之下,拉开了云南机械化制茶的序幕,创立了和一心报国只做好茶的精神却从此留了下来,在跌宕起伏中走过68个不平凡的春秋。

因为这个故事,因为这份茶缘,谢明军决定自己就做大益茶,引进纯正的普洱。开店后,有朋友前往品茗或者咨询,他总要将自己所代理茶产品的前世今生,从头到尾地讲一讲。

为君奉上最好香茶

“要做就做最好”,这是谢明军的职业信念,也是做人做事的标准。

喜欢普洱茶的最初原因,不是因为它的香醇,而是从电视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位云南的舞蹈艺术家——刀美兰。她特别注重养生,用普洱茶泡饭,因为这样可以清洗肠道多余油脂,而且还有美容纤体功效。她还用炒茶泡的水洗头发,六十岁都满头乌发。谢明军说:“看了那个报道以后,我们全家都开始尝试喝普洱茶,最初我们不习惯那个味道,而现在喝茶已经演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他介绍说:大益茶的“益”不仅指对身体有益处,还有一种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茶为健康之饮,此为身体之“益”;茶为文明之饮,是修心养性、启迪智慧的媒介,此为精神之“益”;茶为和谐之饮,雅俗共赏,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此为沟通之“益”。

古人有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谢明军也喜欢这样的自得其乐。有时他会约上三两知己一起喝茶,谈天说地,畅所欲言;而当家人欢聚一堂共饮,则又是另一番滋味。或许这样喝茶,不是为了单纯品赏,图的只是那份热闹,那份朋友相逢的喜悦,那种家人团聚的温馨。他说:“饮茶之乐,其乐无穷。喝功夫茶,泡茶的每一道工序,都能让我感到兴致勃勃。也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便是一种享受。”

喜欢喝茶、聊茶、琢磨茶的谢明军唯独对自己的创业感悟说得最少。“我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相信我会做得更好!”采访结束时,他简洁而坚定地说道。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人故事:“大国茶匠”肖时英与普洱茶的故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