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一个人若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价值,首先得爱上这份工作,而中粮茶业的杨维仁就是这样一个把喜爱融入工作,把工作作为理想的老茶人。

5岁结缘忠茶一生

杨维仁初次接触茶叶时只有5岁,那时候,父亲经常带着他去茶馆与朋友喝茶。杨维仁坐在一旁看着他们冲泡、品饮,口渴了也就倒一点来喝。虽然年纪小,还不懂得品茶,但杨维仁也觉得这种带着淡淡香味的水不但解渴,而且喝完之后嘴里甜丝丝的,很是舒服惬意。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杨维仁正式与茶结了缘。

亲历中茶普洱的诞生

“中茶”牌商标注册于1951年12月15日,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茶叶品牌。“中茶”牌商标注册后,由中茶公司(中粮茶业前身)授权中土畜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云南中茶”前身)在渥堆发酵技术,对普洱茶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杨维仁的制茶生涯中,7581普洱方砖是绕不开的话题,“7581”是由昆明茶厂生产的普洱方茶。7581既75年定级以8级茶为主,1代表昆明茶厂,茶叶就这样编出的茶号。昆明茶厂生产的7581市场反应非常好,当时最好喝、最好卖的是7级茶和8级茶加工的普洱茶,因为它滋味醇厚、汤色也好、香气也好、耐泡。

茶叶经营放开以后,中茶公司又遇到了新的困难,由于当时国家以指定性计划下达的价格收购,茶厂的收益得不到保障,茶叶的收购成了大难题。适逢当时正处在易货贸易时期,国外对于茶叶的需求量很大。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出口创汇,杨维仁亲自到货源科,与上级管理部门积极进行沟通,希望大家以大局为重,共同努力促进公司的发展,将中国茶叶推广到世界中去。为了保证质量,杨维仁还跑遍了从边境到高黎贡山的茶园,深入到初制所查看茶叶的初制,是否符合中茶的要求。鼓励他们多做好茶叶,为茶叶不断升级,从质量中找效益。就这样,杨维仁顺利地完成了茶叶的收购工作,为提高云南茶叶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今年,已是杨维仁在中茶工作的第52个年头。而在中粮的全产业链大家庭中,有着很多像杨维仁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员工,也不断有更多怀着梦想和激情的新面孔涌入进来。他们用共同的努力成就了产业链上一批又一批的好产品,也将中粮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化大舞台。正如宁高宁曾说过的:“把精神和理想的目标看得更重一些,把自我提升看得更重一些。真正认同高境界的理想、使命、精神的东西的人,会成为我们组织里越来越重要的人,他们会推动公司的进步。”

Cy260.com精选阅读

杨忠专注茶席十二年


政和县地处闽北武夷山脉中,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顺理成章地,竹制品加工产业便成了政和县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首。

本次政和茶业采访小组刚踏脚政和县,便被大大小小的竹产品广告牌所吸引。沿途经过了很多大型竹具加工厂,据陪同采访的负责当地茶产业的朋友介绍说,全国70%的竹茶盘均来自政和县。这个数字昭示着,一方小小的竹茶盘俨然成了政和县地方经济的主动脉。它也意味着政和县的竹制品加工早已告别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经营模式,正在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稳步前进。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采访到了当地的竹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祥福茶具。此次访问虽短暂片面,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竹产业生产的看法。我们不禁想到,经济的大力推动给竹产业注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而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领头羊、老大哥,竹产品的生产应该也能给同为传统农副产业的茶业界一些指导。

采访的过程很顺利,因为祥福工艺有限公司的杨总是一位干练的年轻人,没什么架子,而“创新是生存之道”则是他常提及的一句话。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道

“你看看这个桌子是什么质地的?”在展示区,杨总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一款茶席。它色泽庄重,摸上去纹理精细,木质坚硬,具有红木家具般的气质。“这其实是一款仿红木的竹制茶席。”杨总说,“竹子本身的颜色会让人觉得不上档次,所以我们采用进口的抗磨、防水涂料,将竹制茶席打造成与红木家具媲美的仿品,但其成本会比红木低很多。”

创新是祥福的生存之道,早先的竹制茶盘很讲究风格的仿古,雕龙画凤,并配以吉祥的动植物图案。但随着人们消费观点的转变,一线城市和一些新兴城市的消费者更偏好简约风格的茶席。简约并不代表简单,如何让没有珍禽异兽的一方茶盘也不失中国的文化内涵,杨总带领的开发团队为此想了很多的点子。也许是受到了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启发,杨总的团队开发了竹嵌石的茶盘。竹制的茶盘上配有一方墨石,墨石本身就是一种可以用来收藏的奇石。在竹制茶盘里垫上一块墨石,看似简单的搭配低调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市场反应出奇的好,甚至让年轻人也爱不释手。

“其实,竹制品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购买产品时总会考虑产品耐不耐用,价格是否实惠。而近十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的则是文化消费、意境消费。我们的产品也要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而转变。这也使我们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开拓是发展的关键

“竹子能加工的产品很多,比如竹筷子、竹席、竹地板,但那些并不是我们的优势,长期以来,我们只专注于竹茶盘、茶席、茶桌等与茶相关方面的生产与开发。”杨总介绍说,“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又是我们的劣势。要知道,虽然我们的竹制茶盘销量非常高,但喝茶不一定必须要配茶盘,而即便配茶盘,也不一定就要选用竹制的茶盘。所以竹茶盘的市场需求量其实并不算大。”

如何拓展新的商机一直是杨总考虑的问题。祥福的优势并不在庞大的厂房和优秀的技术工人,在政和,这样大规模的竹制品加工厂有很多,也不乏与竹制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技师。祥福的核心价值在设计和创意团队。这就好像苹果手机一样,究竟会有多少人关心手机的加工厂在哪?零部件提供商是谁?大家记得住的只是苹果这个名号和它背后那个无形的团队。杨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情,既然有一支优秀的设计开发团队,那么就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竹制品虽是祥福的基础,可市场才是祥福要服务的对象。按杨总的话说,艺术本身是互通的,雕塑、绘画、音乐,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所以,如果有好的想法,不一定非要用竹子去实现,陶瓷、木材,甚至塑料,自己加工得了的自己加工,加工不了的就外协加工。只要产品能被消费者接受,就大胆去做,勇于开拓。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

处在“急速扩张中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手工艺企业”是我在心里给祥福的定位。急速扩张需要人、劳动密集型需要人、手工艺企业也需要人。人才似乎是祥福典型的企业瓶颈,但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杨总之后,他看似早有准备。

“技术性的员工不好招,年轻人又不敢用。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我这里的老员工有很多都是十几年跟着祥福一直走过来的。”杨总说,“我们公司就是一个舞台,公司提供自由的空间,让大家共同在这个舞台去发挥,我们提倡内部创业,每个人都是股东,绩效达到一定级别的都能享有公司的股份,既然大家共同创业,就都可以享受到企业的经营利润。”

当然,有了目标有了人才,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奋斗,“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就是专注,我们专注于这个行业已经十二年了,而且还在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未来五年,我们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来自:中外烟酒茶2012年第7期

包忠华:将老乌山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


在青藏高原的南麓,滚滚的澜沧江冲破横断山脉的阻拦奔腾而下,在其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古濮人在这里种了至少三四千年的茶,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民族。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临沧与普洱一带有一种云南茶叶栽培史上的奇葩——藤条茶,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成为一项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园艺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中对之作了详细的介绍。

藤条茶是云南自古形成的一种传统茶树采养方式,不仅仅盛行于双江的勐库东半山与邦协,还分布在临翔区的昔归与永德、澜沧等地,而在澜沧江的东岸,无量山纵贯普洱市的景谷、镇沅、景东三县,从景东的大朝山东镇开始,穿越镇沅的宝仓山、老乌山,一直延伸到景谷的苦竹山,这绵延将近一百公里的古茶区,拥有20万亩茶地,其中有4万亩古茶树,大多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堪称天赐普洱市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

普洱市茶文化学者、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在去年底与今年初,数次考察这一带独特的茶叶资源之后,与普洱市茶人李琨合写了《老乌山:茶界的又一匹黑马》一文,提出了将老乌山打造成普洱市第二个景迈山之战略构想,其后又针对景东、镇沅与景谷三县的古茶山打造与宣传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深入规划,以及没有找到自己核心价值之弊端,于今年4月份提出了整合景东、镇沅、景谷三县在无量山系的古茶资源,以横跨镇沅、景谷两地的老乌山为核心,打造老乌山古茶区,并将藤条茶作为最核心的资源与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发与宣传,使之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

将藤条茶作为核心名片来宣传,是要冒点风险,同时需要足够的识见与勇气。

为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正名

“茶树不采不发,越采越发,但光采不养,就会造成过度采摘,不但使茶叶品质下降,也往往会大伤茶树元气,甚至会导致其衰亡。云南先民在长期种茶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云南大叶种乔木型茶树的采养方式,一方面保证了产量,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养护手段,保证了茶树的旺盛生机,这就是云南特有的藤条茶采养方式。”长期耕耘在种植与加工第一线,对藤条茶有深入研究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说。

建国以来,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普洱茶的传统采养模式被抛弃,采用了追求产量、卖相、嫩度的绿茶化茶园管理模式,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同时大面积定植台地茶。到了2003年普洱茶兴起之后,随着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最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但所谓的不干预理论,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在追求靠产量来换取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茶农面前不堪一击。于是,这几年“过度采摘”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

当云南茶叶摆脱了现代过度干预的绿茶思维,采取了几年黄老无为而治,而治理不了过度采摘之痼疾之时,是不是该回到老祖宗的传统去看一看,有什么可救当今之时弊,这样一来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就走到前台。

其实,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的。

“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李琨说,“藤条茶采养方式的原理跟种果树是相通的,都需要修枝打叶,疏花疏果,松土施肥,老百姓在采藤条茶的同时,进行修枝叶、疏花果的工作,自然会造成满地枝叶的现象。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丰产茶园管理模式、最近流行的不进行人工干预模式与云茶传统采养模式都有其生存空间。比如在追求产量、卖相与嫩度的时代,密植的灌木型台地茶园就大受欢迎,而到了古树茶概念兴起之后尽量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茶园就深受欢迎。但在利益驱使下,老百姓往往会对茶树进行人工干预,以提高产量,增加利润。这时,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就到了隆重登场唱主角的时候了,因为其兼顾了产量与养树的统一,能让广大茶农学会正确的、科学的干预茶园,在兼顾品质、产量与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下探讨出云茶产业大开发之全新路径。

将老乌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不但能为藤条茶正名,也是探索一种区别于自然放养与过度开发利用的第三种茶树开发利用模式。

老乌山拥有全球最大的藤条茶区

4月8日,在景谷县凤山镇文绍村丫口村民小组,也是老乌山著名的大石寺古茶片区,包忠华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老乌山古茶区打造思路。

“我以前在普洱市茶业局工作,镇沅、景谷、景东都到过,都是直接去单个的山头,没把无量山系的“二无量”走通。今年大年初三,我与李琨从景东西北部的漫湾出发,沿着无量山一直向南走,经过的地区属于历史上景东县的西五区、南五区(西五区在如今的景东县西境,而南五区在解放初期划给了镇沅、景谷两县),即沿着漫湾、林街、景福、大朝山东镇、里崴、勐大、振太、小景谷、凤山,用三天时间顺着有茶山的山路走,人们把这条山习惯称为二无量,山的最高顶和核心区为老乌山,为了方便统一宣传打造,我就做主把它统称老乌山古茶区。我们发现这一片区,气候、海拔、土壤、茶树品种、种茶历史类似,最大特点是留养模式为藤条茶,总茶叶面积20万亩,以藤条为主百年以上的古茶有4万多亩,呈现种植密度不高,小区域分布的特点,以老乌山古茶区的名义,打造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中国藤条茶之乡。”包忠华说。

老乌山为无量山的一条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老乌山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近百公里。当地居民以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为主。海拔15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这里有近似的气候、海拔、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通透性好,是生长优质茶叶的好地方。

据介绍,以老乌山为核心的大老乌山茶区南北直线距离60公里,走公路的话将近一百公里,包括景东的大朝山东镇,镇沅的按板、振太、勐大,景谷的小景谷、凤山、民乐,总共7个乡镇。从老乌山茶树王“和尚寺大茶树”——树龄600到800年,以及苦竹山两棵五六百年的大茶树来看,当地栽茶历史至少在800年以上,而且这些大茶树都采用藤条茶的采法,表明当地早在数百年前就形成了独特的云南传统大叶种采养方式,并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推广。

打造云南茶叶第二个景迈山模式

光就茶叶而言,景迈山不是最耀眼的,老班章、冰岛地位在其上,但对茶区进行整体综合性开发,打通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用庄园经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打造最具特色的名片等方面来看,景迈山是云南茶产业深度开发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范本意义。

构建老乌山大茶区,就是借鉴景迈山模式对古茶山进行综合性的深度开发。

“过去这一带是以县为单位分别打造,景谷打造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镇沅打造老乌山古茶山、勐大古茶山等,多以行政名称为主的山头,分得太碎,不利于品牌推广。在大茶区整体打造之下,可以学习易武茶区的先进经验,像易武大茶区下面推介弯弓、麻黑、刮风寨顶级品牌一样,我们可以在大老乌山茶区之下推诸如文山、秧塔、苦竹山、打笋山、大石寺、和尚寺等顶级名片”包忠华说。

据了解,老乌山,不但拥有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澜沧江从旁边奔腾而过,留存多处新石器遗址,茶叶的始祖——3540万年之前的宽叶木兰化石,以及千家寨野生茶王就位于附近,而且其为银生节度故地,是“茶出银生”的地方,也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自古当地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农耕文化发达,拥有凤岗、按板等多处盐井,多条茶马古道分布其间,各路马帮往来于山涧,其地盛产的茶叶与盐巴被驮往四方,繁荣的商品贸易,催生了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乌山的先民们就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堪称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老乌山大茶区拥有的各种资源并不输于景迈山,可围绕茶这张名片,对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立体开发。

当古树茶成为稀缺资源之时,各路资本都去追捧名山茶,台地茶乏人问津,2010年在普洱市政府的引导与大力推动下,景迈山做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将景迈山古茶园周边的上万亩台地茶通过砍二留一进行稀疏留养,并广植覆阴树,禁止施农药、化肥,为之营造类似古茶园的生态环境,通过茶园生态系统的再造大幅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益。

景迈山开创的稀疏留养茶园管理模式,在普洱市、版纳州与临沧市等得到大面积推广,云南掀起了对低效茶园进行升级改造的浪潮。

包忠华认为,在过去追求产量的年代,云南茶园流行的是“低改”(低产茶园改造)模式,而到了追求品质的时代,我们也要提“低改”,不过实质完全不同,是低效益茶园的改造,也就是所谓的提质增效工程。

新时代的“低改”,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密集种植的有机茶之路,另一种是以景迈山为代表的稀疏生态留养模式。而老乌山大茶区构建的“中国藤条茶之乡”,可以探索第三条道路,对台地茶园进行云南大叶种茶传统采养方式的改造。

“老乌山古茶资源有限,最大面积的茶园还是台地茶,怎样对之进行提质增效,政府还是要引导老百姓回到藤条茶采养方式,对之进行升级改造。坚持二三十年后,就可以形成区别于景迈山的另一种生态留养模式。景迈山台地茶是稀疏生态留养,2010年开始留一砍二,产量下降,使用农药、化肥模式改变,恢复生态,不打药,也很少有病虫害,二三十年后景迈上的3万多亩台地茶跟古茶差不多。景迈山是一米留一株。我们推广老乌山大茶区藤条茶留养模式,留一砍一,把枝条留养,用三到五年来推动这项工作,二三十年后结合周边自然人文景观,以茶产业为主线,并深度挖掘茶马古道文化,打造云南最大的古茶区,使之成为第二个景迈山。”

包忠华对这项事业,信心满满,“今年春茶价格不理想,景迈古茶500—600元/公斤,生态留养100—120元/公斤,台地40元/公斤左右。而我们老乌山这边,藤条古茶120—200元/公斤,藤条生态留养70—80元/公斤,一般台地茶30元/公斤左右。这可以看出采用生态留养方式,效益增加非常明显。”

大茶区构建需要大品牌带动

要说明景东、镇沅、景谷茶叶的现状,老乌山大茶区的小景谷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从云南茶叶发展史来看,景谷、镇沅、景东茶区兴起于清朝,盛于民国,解放后沦为下关茶厂原料基地,复兴于近几年,茶叶重镇小景谷一直见证着其百年风雨。漫步小景谷街头,家家户户做茶卖茶,一间间房子堆满了毛茶,许多人坐在街边捡剔黄片,其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原料大仓库,是除了思茅之外普洱市最大的毛茶交易中心,每年从小景谷拉出去的茶叶当在五千吨以上。可惜了,小景谷,继续为他人作嫁衣,何时才能复兴号级沱茶时代的辉煌?

要说各大品牌不重视这里的茶叶也不是事实,只是大家每年来这里大量收购优质毛茶,却将其当做二三线茶区来对待。以这里的古茶为主打的,有李记谷庄、茶马司等屈指可数几家知名品牌,由于缺乏大格局下的整体规划,显得形影相吊,孤掌难鸣。

由于,老乌山大茶区的茶卖不起理想的价格,许多茶农转而求其次去追求产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做的是茶叶品质很难提升,极大影响声誉的事,让市场上形成一种观念,景谷茶芽头大,滋味淡薄,只适合撒面,以增加茶饼的卖相。

出生在镇沅,与镇沅、景谷一带的茶叶打了将近20年交道的李琨认为,老乌山遍地产好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之特点。这里多为丹霞地貌,地表‘猪肝石’虽被开采利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其“把把茶”“藤子茶”更深得茶客喜爱。

由此观之,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提质增效,整体打造大茶区品牌。包忠华认为可从三方面来入手:

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大交通,打通各县只修自己的而造成的断头路;

其次,大茶区统一规划,打造最具特色名片——中国藤条茶之乡;

最后,大品牌带动大茶区整体崛起。通过大茶企、大品牌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整合传媒与渠道资源,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导茶农与初制所提质增效。

目前,天下普洱茶国正在积极牵头做大茶区构建落地的几项实事:

一是由高产迈向高效。在过去是低产茶园改造,现在是低效茶园改造。政府引导,企业在收购价方面进行倾斜,让老百姓形成藤条茶留养习惯。

二是加工水平的提升。天下普洱茶国整合景谷3家、镇沅2家、景东3家合作社,输出晒红等技术标准,确定合理的毛茶收购价格,从鲜叶开始把控质量,保证合作者的利润空间。

三是产品研发。天下普洱茶国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老乌山晒红、老乌山紫茶、老乌山古树藤条茶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茶品,以市场口碑的形式打响老乌山的名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四是藤条茶申遗。建议镇沅县尽快启动构建“中国藤条茶之乡”工作以及藤条茶独特的采养方式申遗工作。

谢忠荣:茶中人生


茶鬼是我们老友,因懂茶而得名,我们敬他;又因懂茶,从茶买卖中赚足了经济基础,我们服他。一日,茶鬼教我们分茶之五味,把人的一生品得是有滋有味。

第一味茶之香韵。是否浓郁沉稳就代表茶之本质,好比我们初来到这个世界,天性是否聪慧一样。上学的时候,最容易分出来,好成绩的同学几乎是领跑了整个求学的过程,而一些成绩差的只能拖班级的后腿,不是不想学,是学不来、学不好,从没那种悟性演变成没那心思,有个别的还早早缀学了事。这就类似于古树茶和台地茶的本质之分,当然,虽然老树茶的茶气更足,味厚回甘好,但台地茶在水浸出的氨基酸、多糖和硫、磷、钾、钙等元素的含量上明显地比老树茶的高,也算是各有千秋,关键是在对的时候和地方。

第二味茶之甜度。就像我们的选择,有人选择清白前行,有人选择不择手段,有人选择随遇而安。这都是正常的,方向选对了,可能成功一蹴而就,选错了可能就一塌糊涂。但走过的路是否让人品出清甜,这就是人生努力的结果了。当然,成不成功也许并不重要,关键要做一个不让大多数讨厌的人。高雅清甜肯定是好茶,入口苦臭就不能再喝了,至少得让人品出淡淡的甜味吧。

第三味茶之汤色。忙了一通,终于到了出茶汤的时刻,我们跌跌撞撞,总算到了收获的季节。这阶段,无论你收获的是金钱还是名声,一定在别人看来是有值得向往和学习的地方。有的人不择手段抢别人的果实,被人嗤之以鼻;有的人脚踏实地起家且善行街坊,一定让人高竖大拇指。就如茶汤是否金黄通透、是否有黏稠感和厚实度,只要在口中转一圈,就足以分清好茶和坏茶。

第四味茶之回甘生津。人生成熟期,所作所为,总应该有一些担当,不能任着性子来。人的劣根性在于总是希望能不劳而获,总是希望享受过上等生活,总是希望低付出高收入,但是偷来的抢来的,睬着别人的肩膀捞取的,回想起来也不会感到光彩,会浑身不自在,坐不安睡不稳,结果是惶惶不可终日。真累!回甘和生津是茶的基本滋味,活到这阶段,你是否也有一招半式拿得出手,值得炫耀呢?

第五味茶之喉韵。茶已穿肠抵胃,好茶是会在喉部形成清凉舒适感,使呼吸尤为顺畅舒爽,还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人生漫长旅程,苦吃过了,累也受过了,痛也痛过了,那么你是否有让一家人因为你的努力过上了平安和谐的日子,是否有些事情让周边的人为你点赞,是否为社会奉献过?如果你从中品出了喉韵,茶鬼说:应该算是不枉此生了。

《忠茶微刊之茶人专访》第九期——王树文(下)


茶人档案

王树文,生于1940年1月,云南通海人,大专学历。1973年从部队转业到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经济师职称,曾任经理办公室主任。

从事茶叶工作十八年,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有关茶的文章和论文四十余篇,获奖12次;历时5年,他全程参与今天被人们奉为“云南茶叶正史”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的编撰工作;他多次撰文,让“越陈越香”的观念深入人心;他主编《茶的故乡——云南》一书,旗帜鲜明地支持“云南是世界茶源”的观点;他搜集、整理、编导出民族茶饮表演艺术“云茶苑”,让云南多彩的民族茶饮艺术走出中国,面向世界……

在上一期的茶人专访中,王老跟我们讲述了他与中茶云南的情缘,本期,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王老的回忆,去回望中茶云南的历史,再去看看那一段“让云南多彩的民族茶饮艺术走出中国,面向世界”的岁月。

视频时长:约9分钟

建议WiFi下收看,任性的,请随意!

张心忠:如何缔造茶企与经销商的合作共赢关系?


文/张心忠,中国资深战略营销专家。

近几年的深圳发展迅速,几乎成为了茶行业的风向标,尤其每年如期主办的主题论坛更是让茶企和茶商们翘首以待。专家学者前瞻性的行业观察、业界翘楚深入浅出的案例分享、听众互动对尖锐问题的深刻剖析,确是精彩纷呈,更是发人深省。作为多次参与论坛的专家之一,我今年又荣幸地收到了论坛组委会的邀请,并受邀就“共赢,渠道建设”问题发表观点,基于这样一个渠道建设的话题,现就本人的营销研究经验得出几点体会,谨供茶界同仁参考。

一、构建信任的厂商合作关系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础。

渠道是商品从生产商到达消费者的必由之路,没有渠道就无法实现产品销售。渠道在营销过程中是厂家唯一无法完全主导决策的要素资源,必须谋求志同道合的商家伙伴一起来完成渠道建设和布局,所以,信任是合作的必然前提。目前茶行业的渠道仍然停留在简单的交易伙伴型关系,厂家对渠道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和营销服务,给钱就发货是多数厂家的销售行为。商家对厂家也没有高粘性的依赖关系,多渠道进货和唯利是图是茶商经营的常态,这样的厂商关系是无法实现共赢的。以品牌为纽带的厂商关系需要有排他性,即厂家不能在约定的市场范围内进行多头供货,商家也必须就同类商品不能多头代理经销,这样的唯一性约束是构建合作共赢关系的前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厂商关系就像是婚姻关系,彼此双方必须维系一种唯一合法关系,不能一夫多妻也不能一妻多夫,如果一方老是带着“情人”过日子,那信任危机就必然发生,没有信任就无法实现和谐,没有和谐哪来共赢?

二、树立一致性市场目标是缔造合作共赢关系的前提。

无论厂家还是商家都是企业,盈利是所有企业的经营的前提,往往大家都以盈利为销售目标,其实市场占有目标和市场经营目标远比简单的差价利润目标重要得多。市场占有和市场经营不是简单地去追求差价利润,而是通过市场运作去实现持续、稳定的规模利润。目前由于茶行业的厂商合作关系基本都是相对自由的交易关系,不具备树立共同市场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基础,所以,在茶行业要实现厂商共赢的合作关系,树立一致性的市场目标就成为必然的前提条件。

三、建设科学合理的利润分配模式是实现厂商共赢的法宝。

厂商关系从简单层面理解就是一种利益关系,通过相互合作和支持去实现各自的利益。其实,供应链条上的任何一环都可以谋求利益分配的主导地位。稀缺的资源型企业基本是厂家主导分配,快速消费品行业基本是零售终端主导利益分配,大型品牌企业基本是品牌主导利益分配,跨国贸易型企业基本是贸易主体主导利益分配。任何一个以合作为联系纽带的商品经营,要实现和谐共赢的目标,就必须由其中的某一主导环节来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并通过利益分配的过程来实现整个经营链条的环节控制,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就成为了合作共赢的有力法宝,反之,扭曲的利益链条必然导致合作矛盾,实现共赢几乎没有可能。

四、实施和谐的分工协作是厂商合作共赢的理想状态。

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各自具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的,即其中一方不能被另一方取代,各自生存需要有对另一方的依赖,这样的关系就需要分工协作,只有依照各自的核心能力去分工协作,才会实现合作共赢的经营目标。现实当中的厂商关系,由于受到所谓“上游一体化整合”或“下游一体化整合”的战略思潮影响,很多上下游厂家和商家为了扩大战略规模打破分工协作,强行进入自己没有优势、缺乏核心能力的区域,最终导致失败。所以,依据厂商各自的能力,实施和谐的分工协作,抛弃野心和野蛮的整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这是一种理想,也是科学发展。

陈亚忠:坚守诚信做好茶


在彩云之南,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腾冲。在腾冲县境内,美丽的髙黎贡山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轻云薄雾染层林,高山云雾出好茶。在云南出品的茶叶中,“高黎贡山茶”闻名遐迩。“髙黎贡山茶”走出大山,形成品牌的背后,是陈亚忠这个女企业家29年对诚信做实业的坚守。

陈亚忠是一个平常的女人,她出生于大山深处的普通农家,仅有初中文化。但陈亚忠又是不平凡的,她是云南省人大代表、全国创业之星、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物、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娇小的身材、睿智的眼睛,从容而又淡定的笑容。这就是陈亚忠给人的第一印象,与想象中女强人的形象不太一样。谈到做实业的体会,陈亚忠感触最深的就是“诚信”二字。她说,自己29年的创业之路实际上就是诚信创业、诚信生产、诚信经营之路。一个食品业企业家的坚守,说到底是对良心的坚守。

这位女企业家言词不虚,品行也不虚。2011年,陈亚忠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一个初中毕业的普通农家女孩为什么能成就一番事业?

“敢闯敢干,信守承诺。”这是陈亚忠对自己的概括,也正是这样的品格成就了她的创业梦想。1983年末,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年轻的陈亚忠来到新华乡大摆田村茶所,初次接触制茶业。1985年初,由于该茶所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经乡村干部多次讨论后决定拍卖。当时陈亚忠才18岁,一没经过商,二没制茶的经验,但她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凭着勇气和毅力,她做出了大胆的抉择——贷款4万元,购买腾冲县新华乡大摆田村茶所。这在当时可不是小事,村里的人议论纷纷,说这个姑娘怕是疯了,贷了这么多款,以后都没有人敢娶她了。顶着贷款的风险和闲言碎语的压力,面对简陋的设备、老化的机械,她迎难而上,毫不退缩。通过努力拼搏,陈亚忠用两年时间,终于盘活了几万元的资产,茶所开始有了收益。此时的茶厂面对更新设备、扩大规模等众多需要用钱的地方,陈亚忠首先想到的是信守承诺,及时归还贷款。1987年底,陈亚忠提前归还银行贷款,这让村里人刮目相看,也赢得了银行的信任,为她的创业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9年来,陈亚忠全力打造“高黎贡山茶”品牌,成为云南茶叶企业的龙头,辐射茶园面积12万多亩,带动农户4万多户,直接受益茶农16万人。

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成长为一个产值上亿元的现代企业?

“诚信生产、诚信经营。”这是陈亚忠对自己和对企业的要求,也是陈亚忠和她的公司能由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成长为一个产值上亿元的现代企业的法宝。陈亚忠从茶叶基地建设管理、茶农技术培训、茶叶加工厂房建设、茶叶加工技术标准等方面抓起,每一件事和每一个过程都力求确保产品质量。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陈亚忠还多次冒险进入海拔4000多米的原始森林寻找古茶树,亲身经历过蚂蟥、毒蛇、猛兽和恶劣气候的威胁。有人问她,一个女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到原始森林去?她说,为了让消费者喝到真正无污染、原生态的好茶。凭着这种惊人的毅力,陈亚忠先后找到并承包了两万多棵有百年及千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诚信生产、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保证了高黎贡山生态茶的良好品质。2004年,“高黎贡山生态茶”系列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高黎贡山普洱茶、绿茶、红茶荣获有机食品认证。

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有这样一件事让她的员工们难以忘怀:一名广东客商在公司预订了100件普洱茶,一个月后,普洱茶在拍卖市场的带动下价格陡然上涨,100件普洱茶可以多卖100多万元。面对高额利润的诱惑,有人劝陈亚忠说,这个客户只是口头上预定,现在普洱那么贵,别傻了,赶快把茶叶卖了吧。但陈亚忠依然按照约定的价格把茶叶卖给了那位广东客商。

诚信铸就品牌,品牌壮大企业。目前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拥有优质茶加工总厂1个,分厂16个,联营茶所26个,茶文化交流中心1个。2011年收购加工茶叶4069吨,实现产值1.4亿元,实现销售9600万元。公司先后荣获“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云南省茶叶生产先进企业”等荣誉,2011年排名中国茶叶行业百强第42位;“高黎贡山茶”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陈亚忠说,她是髙黎贡山的女儿,她要像茶一样清白做人,诚信做事,直到永远。(半月谈记者杨益菊)

蒋远才:做好离合器内心有定力

从四处“打游击”的小作坊,到生产摩托车离合器的小型加工厂,再到今天跻身强手如林的重庆摩配行业的“隐形冠军”,10多年来,蒋远才和他的重庆利德工业制造公司,一直坚守在制造业领域。

走进位于重庆大渡口建桥工业园的利德公司见到蒋远才,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去年的经济大环境不太好,但我们公司的业绩还是达到预期,增长10%以上,缴税上千万元,资产总额超过4亿元。”说起公司的近况,蒋远才面露微笑。

近几年来,受政策及市场因素影响,摩托车及其配件行业增长有所放缓,但利德公司一直保持了稳健增长。2009年销售离合器552万套左右,前年销售589万套左右,去年销售633万套,年均增长保持在5%至10%。更为难得的是,几年下来,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利德公司的产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大长江、宗申、隆鑫等全国摩托车十强企业的关键供应商。

蒋远才把公司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首先归因于“有定力,能够静下心来”。“我们公司从1997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三次迁厂,一次转型,从最初生产通机启动轴,到2000年开始做摩托车离合器至今,一直没有离开过制造业。”蒋远才说。

2008年前后,眼看摩托车及配件行业利润下降,周边一大批摩配企业纷纷抛开“挣辛苦钱”的主业,转进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利德公司当时资产规模达3亿元,自身拥有老厂区数十亩土地,当地政府也表示支持企业搞地产开发,并可以在周边拿地上百亩。当时,重庆的房地产业正处于“黄金利润期”。

面对挣“快钱”的难得机遇,蒋远才并没有头脑发热,而是请来一家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为利德的长远发展“定位”。根据咨询公司分析,蒋远才认识到,作为一家中小型企业,利德资金有限,很难支撑多元化经营,如果贸然转向,很可能丧失自身原有的优势;与此同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些暂时高盈利的行业如房地产等,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的成熟,终将回归理性。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业,是国家的经济之基、发展之本,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与支持,有持续发展的空间。”蒋远才说,基于这样的判断,利德更加坚定了做好老本行的信念。

尽管有坚守的信念,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摩配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已从2000年前后的50%,降到现在的2%左右,“搞摩配不挣钱”几乎成了业界的共识,不少企业只能以规模换利润。

蒋远才却另有看法:传统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许多企业抱怨原材料涨价、国际市场形势不好,虽然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要看到其中的机遇,那些一味依赖廉价原材料、能源的企业将被淘汰,重视内部管理和新品开发的企业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主动求变适应环境”。

从2008年起,蒋远才开始推动利德转向精细化管理和技术进步求效益的发展之路。蒋远才介绍,首先是打造标准化管理体系,做到作业标准化、工序流畅化。形象地说,就是从总经理到一线工人,从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6点下班,每一个时段做什么、怎么做都要了然于心。

在蒋远才办公室两面宽大的墙壁上,贴满各种表格,有“总经理日工作安排看板”“公司月工作进度表”“公司年度工作七件大事”等,企业的进货、订单、生产、销售数据随时更新。

蒋远才说,通过学习国际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公司对一些关键性的生产环节做了大幅改进。比如优化库存,过去公司产出管理粗放,日均库存占用资金达2000万元,改为按日订单限量生产后,大大节省了零部件及成品的库存量。再如细化生产线布局,将原来所有品种和工序都在一些大生产线上作业的方式,细化为培训线、新品线、专利产品线等9条小线,厂房面积减少了60%,生产效率提高了30%,产品质量控制也明显提升,产品不良率降低了50%。

2009年,利德公司投入500万元,用两年时间开发出一套比同类产品使用寿命延长3倍的三轮车重载离合器SL300,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年销量达100万套,其利润水平是同类产品的近10倍。

“制造业不是不赚钱,只要扭转过去向廉价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盲目扩张要利润的惯性思维,在经营管理和技术革新上精耕细作,制造业发展仍会海阔天空。”蒋远才说。

谢友忠: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出,要大规模开展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那么就桂林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身上有什么特点?近日,记者采访了龙胜的谢友忠和阳朔的赖玉梅两位种植大户,试图从他们身上感受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如果不是开春后的那一场雪,气候变冷,冻坏了部分春茶,对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里市村委努丹村的谢友忠来说,这几天已经进入了他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10年前偶然一次打工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及家人今后的生活,让他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成为马堤乡的致富能手。他为什么能找到致富的门路?坐在谢友忠家木楼上的火塘边,他跟记者聊了起来。

一次“有预谋”的打工

事情还得从2003年说起,那时谢友忠在广东潮州的一家工厂做电工。偶尔听在一起干活的朋友说附近一家茶场的老板种茶叶效益不错。谢友忠听了非常感兴趣,于是专门去茶场打工,做些采茶叶、烧火之类的活。在茶场,谢友忠发现茶场生产的好茶叶每斤可以卖到数千元,甚至更高,即便是普通的茶叶每斤也能卖到几十块钱。种茶叶用的地大部分是山上的丘陵地,茶叶耐旱,又不和水田争地,这跟老家努丹村山地丘陵多水田少的情况很相似,谢友忠心想:“回老家种茶也许能够得到钱。”

努丹村离马堤乡有20多公里,是一个传统的高山苗族寨子,村里面的人都喝油茶,种的都只是打油茶的茶树。即便是在龙胜,谢友忠也只是听人说过在和平乡有人种茶。

到了2004年,村里选举换届,谢友忠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加上已经40多岁了,他就回到村里准备开始种茶。妻子开始不是很理解,觉得从未种过茶怎么敢种?但在谢友忠的坚持下,妻子只得跟他开始上山开荒种起茶叶来。

历经波折,如今种茶年收入40万

里市村有个人在桂林的广西茶业科学研究所租房住,认识了所里的农艺师周玉秀和原所长韩志福。听说谢友忠要种茶叶,他把这两个专家介绍给了谢友忠。专家从所里给谢友忠代购了一批茶叶苗,同时指导他如何护理,怎样炒茶等。又告诉他柳州三江也是搞茶叶种植生产交易的,可以去那学习参观,学习技术和了解市场。谢友忠一边开荒种茶,一边从电视上、书刊上了解种茶的相关知识,慢慢地摸索,自己学会了扦插育苗。

谢友忠的脑子一向比较活一些,能折腾,在村里小有名气。有几户村民看到谢友忠种茶,觉得应该能得钱,也就跟着种了起来。到2006年,茶叶开始有了一点收益。然而,到了2007、2008年,市场波动大,一斤茶叶只卖到十几块钱,有人就打起了退堂鼓。谢友忠自己也进退两难,“有点撑不下去了,力不从心。”到底是种还是不种?茶科所的专家鼓励他说,市场波动是正常的,慢慢地就会好的,你要坚持先把规模慢慢做大。谢友忠硬着头皮继续开荒种茶,到了2009年,茶叶的价格果然慢慢提高了。

渐渐地,谢友忠把村里周边4个荒芜的小山头开辟为60多亩的茶园。当初跟他一起种茶后来又退出的村民,也把茶园承包给谢友忠让他代管,谢友忠一共已有百亩茶园了。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两年他种的茶叶供不应求。今年还没有到采摘季节,已经有好多商家打来电话要求全部买了。谢友忠种的茶,其中价钱最高的春茶每斤已经能卖到200多元了。这两年,他的茶平均年产量在5吨左右,均价为每斤40元,年收入都超过了40万。因为经济效益好,谢友忠在广东打工的小儿子已经回家来帮助家里种茶。随着茶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儿子也将回来。每到茶园忙碌的季节,谢友忠都要雇佣村里20多人来帮忙,每人每天的报酬从70到100元不等。

种茶之前的经历,为他的致富埋下“伏笔”

里市村委有200多户,1900多人,每人只有几分水田,其他都是山场,这几年在外打工的很多。努丹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几乎是与世隔绝。即便是现在,村里人要赶圩,大多时候要步行16里路,走路得花1个多小时,去一趟县城就更远了。谢友忠靠种地实现年收入40万,这在马堤乡是很罕见的,为什么他能找到致富的门路?记者发现,这跟他之前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3月14日,记者跟马堤乡的小杨在芙蓉圩见到他的时候,见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身材颀长,像个乡里的干部。他手里拿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的好像是书本,记者打开一看,果然是书,是中国茶叶杂志。谢友忠告诉记者,是茶科所的专家告诉他,从杂志上可以了解最近的茶叶市场的行情、动态以及相关的种植技术等等。

一聊起读书,谢友忠眼睛好像放出了光。到了家里,他从卧室给记者找来几箱书籍,除了种茶叶的书籍,还有很多是机电方面的书。看到上面有很多复杂的公式、线路示意图,记者禁不住地问:“你能看得懂么?”

“基本都能看得懂,我是搞机电维修的!”谢友忠笑着说。

谢友忠的父亲早些年毕业于当时的桂林师范学校,此后一直在马堤乡里任教。上世纪70年代,谢友忠高中毕业,是那个时候村里为数不多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受父亲的影响,谢友忠一直就比较喜欢读书。高中毕业后,他学习木工帮助乡里的人装修房子。

到了1987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谢友忠偶然看到了外地一份培训机电维修的招生简章。常年坚持读书学习的谢友忠也去参加了培训。回来后,恰逢村里的变压器坏了。村里人听说谢友忠去外面学习机电修理了就让他试一试,结果修好了。大家都相信谢友忠能修理机电,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请谢友忠去维修机电,他便以此为生。到了1998年,朋友介绍他到广东做电工。此后才有了到茶场打工,回乡种茶,创出一番事业来的经历。

记者手记

爱读书善读书,让他把握了致富的机会

这些年,谢友忠靠种茶叶致了富,引起了县里和乡里的关注,他从打工到种茶的经历被人们广泛提及,带着传奇色彩。然而,其实,他种茶致富和之前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谢友忠跟记者聊起致富经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只不过是多读了一点点书罢了。”正是因为“多读了一点点书”,让他开阔了视野外出学习机电修理技术;又因为有了修理技术,让那个时候很多村民还足不出户的时候,谢友忠已经走遍了龙胜周边,又到了广东,开阔了他的视野。直到接触到种茶的信息后,开始他“有预谋的打工”,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偶然,但这之中往往蕴含着必然。马堤乡在外务工的人员那么多,为什么让谢友忠把机会给把握住了?最起码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爱读书、善于读书让谢友忠不断思考,不断开拓新的路子。这,或许是新型职业农民身上的重要特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忠“粮”心,忠茶情 ——记中粮老茶人杨维仁》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