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邱季端谈儒商思维投资古董普洱茶

十五年前,曾经我的一篇《我是儒商》的报道与他结下知友,近日,他的一个举动,让我再度寻找这位儒商,他就是“蓑笠翁茶禅居”的投资人邱季端先生。

“儒商”是“儒士”与“商人”两种不同典型人格的复合。他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以义制利,二是关怀意识。理解儒商,应该从三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指商人具备一般知识和文化的修养。由于知识和文化修养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获得,因此,儒商首先是指受过一定学校教育的商人,才算具有“儒”的背景。第二个层次,是指必须用儒家道德规范来指导商业行为过程,因此,儒商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自身行为规范的商人。第三个层次,一般是指成功的并能够广泛惠及社会大众的商人。儒商怎样做生意、管理企业

儒商在精神价值上的一种导向性趋势,就是旨在寻求经济活动与文化精神间的沟通,推进商业和伦理的结合,借助儒家思想的价值效应,塑造商人的人格形象,以提高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名誉声望。显然,儒商的精神特质,就是力图构建一种儒化的经济伦理观念体系。本质上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做生意,怎样管理企业。

因个人兴趣爱好及对中国历史的厚爱,邱先生收藏不少的历史文物,他仍然以儒商思维拓展新的领域,为人们寻找有益健康、保养、增加财富的新思路、新方法,挖掘出人间圣药“古董普洱茶”,在蓑笠翁茶禅居就能品尝到各式各样的“古董普洱茶”。

三年前,邱先生在江西省抚州金溪县一家村民家中聊天,突然发现其家中老屋上悬挂满了许多箩筐,好奇的问:“这是什么东西”。老乡随意的说:“是父辈在解放前留下的老茶(普洱茶)”。邱先生接着问。“是普洱茶吗?”老乡说:“是的,解放前,抚州有很多人在上海等地做生意,因战乱,一些老乡放弃在上海的生意,前往香港发展,留下很多东西无法带走,如这些茶就是放在仓库,让我父辈他们运回来。”这时,邱先生开始用心的关注,因为他知道,只有普洱茶才能放这么长时间,难道是大家常说的老普洱茶?带着疑问,邱先生找到了不远处的小学,小学校长是邱先生的朋友,问起此事,这位小学校长告诉他:“我们从小就知道村里很多人都向他们家要过此茶,村里的医生经常让病人找他要这茶做药引,用于治病,效果不错。”邱先生开始了他的寻找“古董普洱茶”之路。他思考成熟后,一次性将这位老乡家的老茶全部买走,同时也将他兄弟家中的老茶也买走了。为此,邱先生历经两年多的时间,走遍江西、湖南、上海、浙江等地,开始了寻找并了解这些老茶的出处和历史,通过许多知友帮忙寻找同类的老茶———“古董普洱茶”,只要有,他就买。当时茶买回来,不敢送人,也不敢叫别人喝,只是一个人在家试着喝,大约喝了半年的时间,自己轻微的高血压没了,每年痛风的毛病也没了。有一次,邱先生一位朋友便秘多年,他大胆的送了一点老茶给她喝,一周后痊愈,这位朋友十分感谢邱先生,为她解决多年的痛苦。有许多喝酒的朋友,拿此茶用来解酒,发现效果特好。从历史记载可以查到,在民国时期,普洱茶出现比黄金还贵的现象,从这点可以发现。

邱先生如此投入,我们不解的问,对“古董普洱茶”如此投入,其目的是什么?邱先生很坦然的说:“不为别的,因为本人受益,就要将受益的好东西传授给大家,让所有人懂得什么是健康、什么是茶文化、什么是财富,让所有人懂得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收藏,慢慢收集普洱茶,如同云南种茶人所说,爷爷收茶,孙子卖,这就是我的目的,同时,希望用科技的手段来完善茶的研究与发展,并给予大力的支持。”

扩展阅读

陈淦邦:谈老普洱茶的仓


关于「陈年普洱茶」之「干仓茶」和「入仓茶」之分别,基本上,差不多是每一个新进的普洱茶爱好者也会发问的问题。

在其他的茶类当中,「不可受潮」是保存茶叶的基本知识。所以,初学普洱茶的茶友就会感到奇怪:「普洱茶不用密封的吗?」「如果用密封的胶袋把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不刺激的口感,于是大幅提高储存环境的湿度(不论是天然或是人为故意的),故有所谓的「湿仓茶」之出现。

前几年,就有一学说认为,普洱茶要「纯干仓」(因为是相对「湿仓」而言),就是因为一个「纯」字,使储存湿度极端地低,还要搅的像红酒一样,恒温恒湿。

过了几年的今天,这种「纯干仓」的储存方式不是不好,只是陈化的时间比预期中慢,像似有点不变化。于是,近年又有「自然仓」之提倡,指存放于天然的湿度,不太干、也不太湿。但得注意,所谓的「自然」或「天然」,是要配合存茶地的个别气候。在香港、澳门、广东一带和台湾某些地方,这「自然仓」当然合用,因为一年四季,明确明显,给予普洱茶生生不息的循环。

以上这些,都是给新手们的一些信息,可能有点儿难于明白,在认识普洱茶的过程中,这「干仓茶」和「入仓茶」是有了解的需要。

回到基本功,还是看看一些现成品,甚么是「干仓茶」和甚么是「入仓茶」?

那就是以「正常湿度」和「高湿度」所存放出来的旧茶品,看看若以「干仓」存放的茶的状态和若以「湿度稍高」的环境来存放茶的状态,究竟它们的状态分别会如何、和究竟可以如何辨识,这才实用。

【湿仓茶】:不太油亮、欠光泽、稍为灰暗、茶饼有点模糊感、或许会呈啡色的状态

【干仓茶】:干净、油亮、有光泽、不灰暗、条察清晰、茶香较鲜爽除了从茶饼本身可以看出分别之外,从叶底和汤色,也可以看出其分别。看多了,也曾经遇上,就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

余秋雨谈为何愿做普洱茶的传播者


07年秋,我在老舍茶馆喝到了尹总泡的一款茶,由于初涉此行不知何茶。走出老舍,我问袁老师,尹总所泡何茶?答曰:普洱。这就是我与普洱的初见。下面看看余老师与普洱是如何结缘并为之倾情传播的。

余秋雨

一个人总有多重身份,往往,隐秘的身份比外显的身份更有趣。说远一点,那个叫做嵇康的铁匠,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那个叫黄公望的卜者,还能画几笔淡雅的水墨。说近一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其实是一流厨师;一个天天上街买菜的邻居大妈居然是投资高手。

辛卯年秋日的一天,深圳举办“新生代普洱茶”品鉴会,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各家著名茶场、茶厂、茶庄、茶商提供的入围产品经过多次筛选,今天要接受一批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专家的终极评判。一排排茶艺师已经端坐在铁壶、电炉、瓷杯前准备一展冲泡手艺,一本本品鉴书也已安置在专家们的空位之前。品鉴书上项目不少,从汤色、纯度、厚度、口感、余津、香型、气蕴、力度等等方面都需要一一打分。众多媒体记者都举起了镜头,只等待着那些品鉴专家在主持人读出名字后,一个个依次登场。

品鉴专家不多,他们的名字,记者们未必熟悉,但普洱茶的老茶客们一听都知道。突然,记者们听到一个十分疑惑的名字,头衔很肯定:“普洱老茶品鉴专家”,却奇怪地与我同名。仔细一看,站出来的人竟然也长得与我一模一样。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一个秘密身份的无奈“漏风”。本来,我是想一直秘而不宣偷着乐的,没想到这次来了这么多“界外记者”。这次和我一起“漏风”的,还有我的妻子马兰,她在文件上标出的头衔也是“普洱老茶品鉴专家”,但她觉得我们两人既然一起“漏风”就不必一起亮相了,便躲在茶桌、茶客的丛林中低头暗笑。其实,几乎所有的高层专家都知道,她在普洱茶的品鉴上,座次还应该排在我的前面。

人们一旦沉浸于自己的某一身份,常常会忘了其他身份。每当我进入普洱茶江湖,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能写文章的人。当然也会看一些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那也只是看看罢了,从来没有以文章的标准去要求。这次在深圳“漏风”之后,就有朋友希望我以自己的文笔来写写普洱茶。

这就要我把两个身份交叠了,自己也感到有点唐突。我说,本人对文章的要求极高,动笔是一件隆重的事。但是,隆重并不是艰深。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高与至低“首尾相啣”,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如果谈普洱茶谈得半文半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那就坏了,禅宗大师就会朗声劝阻,说出那句只有三个字的经典老话:“吃茶去。”这就是让半途迷失的人回到起点。因此,如果由我来写一篇谈普洱茶的文章,一定从零开始,而且全是大白话。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交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我在上文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普洱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我当然不会去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普洱茶,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由京城想到等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等产地区分。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又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在一次次深夜冲泡中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什么是顶级普洱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我与他们,一起不知道喝过了多少茶。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有一次在上海张奇明先生的大可堂,被我戏称为“北方第一泡”的唐山王家平先生、“南方第一泡”的中山苏荣新先生和其他几位杰出茶艺师一起泡着同一款茶,一盅盅端到另一个房间,我一喝便知是谁泡的。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了,那个天地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普洱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要真正说清楚普洱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普洱茶的“核心机密”,应该在人们的感觉之外。

余老师的文章引述完毕,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在接受普洱茶的过程中都是另外一个余老师,但又不同于余老师,因为再每一个人的感觉之外都有着一个对普洱茶的独立概念,不必言清,不必道明,懂得就好。茶,普洱茶,一个承载的介质,它有宽广的胸怀,容纳着万千的思想,那就是“和而不同、知而不辩、韧而不钢、缓而不辍”

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谈茶经


什么样的普洱茶值得收藏?什么样的普洱茶口感好?时下,普洱茶的保健功能、投资效应日益凸显,今日,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的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亲临太原,向龙城普通消费者现场讲述应如何品尝、收藏普洱这种“能喝的古董”。

“喝普洱,以存放3年以上的熟茶为最佳。”邓时海表示,普洱熟茶经过发酵,较之其他茶叶,避免了苦涩、性寒的缺陷,保健功能最佳,经过3年以上的存放,又挥发了发酵时存留的异味,口感纯正。

“新普洱熟茶可作为日常保健品饮用,但说到营养价值,存放50年以上的老茶更胜一筹。”邓时海说,普洱茶存放越久,茶叶中存留的细菌越少,茶叶的PH值越高,可中和人体因过多摄入肉食而产生的酸性物质,非常适合喜欢食肉的人群。

提到日渐升温的普洱茶收藏,邓时海建议藏家,最好收藏普洱青饼(即生茶)。因为经过存放,自然发酵的普洱生茶,其价值要远高于经过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

普洱茶“经营”和“投资”两者兼顾的茶商朱宁


许多想进入茶市的投资者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如何经营一家茶叶店?如何在茶叶市场脱颖而出?如何使普洱茶“经营”和“投资”两者兼顾?温州益圆茶业总经理朱宁分享了自己15年的茶市经营之道。

商报记者邵卢静

经营之道:

兴趣是你事业是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心态,越想着赚钱反而越赚不到,要把做茶叶生意变成一种享受;

凡事量力而行,有些人很喜欢自己打品牌,当自己还没有足够能力的时候,这条路必定走不通,借助他人力量未必不是件好事;

茶叶种类繁多,投资茶叶店需选择合适的茶种开展经营;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选址,人气不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交通便利),主要是有足够的停车位;

要有洞察、了解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并选择合适的品牌(当然也可以自主经营品牌);

当茶叶店发展到一定规模,并有了一定的客户群时,建议设置茶吧、茶座等,多渠道经营。

专营普洱解决压货苦恼

“普洱茶就像‘银行’,白天卖茶,晚上囤茶,两样都赚钱。”一落座,朱宁就开门见山道。

朱宁从1997年就开始做茶生意,当时是什么茶种都卖,利润很薄。“比如绿茶,喝的就是一个新爽,所以像温州的早茶就要拼一个‘早’字,虽然经济效益好,但毕竟时间短。”朱宁分析说,做普洱生意却需要长期的投资眼光。

2006年,普洱茶的价值逐渐浮出市场,普洱茶的投资热潮也随之而来。“普洱茶的年份、产地、品种等因素决定其价格,一般而言,普洱茶的年份越久价格越高。”朱宁拿出计算器,简单地算了一笔账。目前市场上2011年产的出品的多款茶具外,其他的都是朱宁从各处搜集而来,为的就是满足一些要求较高顾客的需求。从明年开始,朱宁还打算将自己的直营店装修成茶吧,以茶会友,推广茶文化。当然,这同时也是他的另一种创收方式。

朱宁还鼓励茶客收藏新老茶饼,并协助其藏茶。待到客人想转手卖出茶饼,朱宁就帮助其寻找买家,“这样一来,茶客购茶的热情会高起来。”

“玩茶友”变“加盟商”拓宽加盟渠道

方俊是一名普洱茶的收藏爱好者,收藏普洱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身边也有一票“玩”茶的好友。方俊说,开一家普洱茶店是为了“玩”友们有个喝茶聊天的地方,于是通过网上搜索,他确定了“大益”的品牌,也结缘朱宁,最终变成了朱宁的加盟商。

由此,朱宁发现发展加盟商的渠道是可以多面的,把“玩茶友”变成“加盟商”将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比如走南闯北的客商,在外经商的温州人,普洱茶的投资者、收藏爱好者,经营其他茶种的商家,这些都是普洱茶的购买者(销售链上的“下家”),朱宁都通过努力让其了解“大益”、了解普洱,从而变成大益茶的加盟商。朱宁说,在他的50多家加盟店里,就有30多家是原本就从事茶叶经营的店家“转型”做普洱茶。

通过这样的方式,朱宁在取得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浙江区域授权不到两年的时间,轻松发展了4家直营店和50多家加盟店,加盟足迹遍及温州、丽水、义乌、台州、衢州、嘉善、宁海等地。

禅茶:一种智慧的思维


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还包括了儒学中的一些观点,使它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还影响到许多东方国家。

据说圆悟克勤禅师曾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成为比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器是茶之父。泥土与火电结合成最质朴的陶或瓷。捧在手上就像托起了大地所有元素。而我们人类生命短暂,躯体渺小,我们必要和手中的茶碗产生一种依恋的亲和力。不要只看成一件容易打研究会或只能盛着茶水的容器。

唐代中国的赵州僧人说了“吃茶去”三字禅,成为一则至今难以破解的公案,我看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要老实承认我看不懂。韩国釜山市已故的茶星崔圭用老师提出他的“吃茶去”,并在山中刻了很大的石碑“吃茶来去碑”,成为两国禅茶文化的交流纪念。但是去和来有什么区别吗?彼此的方位有了变化,去和来有什么影响喝茶的关系吗?对此,我也作了一偈:“赵州僧人吃茶去,韩国茶星吃茶来。茶碗圆团似明月,欲知西北即东南”。关于这个问题,原在赵县柏林寺、现在黄梅四祖寺的净慧禅师当我的面说:“吃茶去的去,不代表空间的转换,时间迁流,都是指当下的,可见当时吃茶风气很浓厚。至于说修行,它也不是空的,别人没法替代,是如人喝茶,甘苦自知。禅应该说是没有来去,也可以来去。但赵州僧人说的是吃茶去。”禅公案理解不能机械化强求一律,它关乎个人的悟性。

中国在上世纪因为民族和国内的问题几乎动乱了年。茶中的文化内涵,包括禅与传统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它自身的魅力,一方面是几乎一代人的期盼,只在最后的年才渐渐在中国大陆复苏。才有了与韩国、日本茶团体的交流,才有一批热心的人重新去系统整理和频繁交流。尤其在禅茶一味的体悟实践方面,韩国与日本茶人要比中国目前的状况研究得深刻。这不仅是历史原因,也是社会经济方面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中国是茶的母国,饮茶历史之久远,茶树品种之众多,各民族茶俗之丰富是世界其它产茶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茶人正在努力。

专家:普洱茶为生命艺术之茶,现低价时期可投资收茶


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第一人的邓时海教授说,大马没有四季之分,常年如夏,而且雨水充足,有湿度,做为需要时间发酵存储的普洱茶,是最理想的仓储国度。

如何选好茶,邓时海说先认识茶文化,多了解茶道,找一家信任的茶店,从中找好茶。

许多在中国云南生产的普洱茶,被带进大马,存储了一段时日,除了在大马及东南亚销售,许多会被中国大陆、港台茶商收购回去。在未来的20年,普洱茶市场依然是有市场,尤其中国大陆喝普洱茶的人口不断的增长,以其需求量,除了普洱茶,其量够大也够多,其他生茶是无法满足这庞大的市场。

称为茶中之王普洱茶可喝上百年

邓时海指出,普洱茶在中国已存在了约3千多年的历史,以前都统称云南茶,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是有名的贡茶。全世界各民族都有喝茶的习惯,只是大家的喝的茶不同,有红茶、生茶、普洱茶,各种各式的茶都有。红茶主要需加奶加糖,对健康保健有一定的影响。

可保健收藏投资

在茶系当中,普洱茶可称为茶中之王,主要它可喝上百年,尤其熟茶,属温性,可保健不伤身,同时也是可收藏,投资。越陈越香应该是指茶与酒,目前市场上,还可以找到超过百年的普洱茶系。

现长居台湾的邓时海(73岁),本身为大马江沙人的,中学毕业后以侨生升往台湾深造,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杨家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在注重养生之道的邓时海也对茶艺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于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普洱茶一书,带动各界对经过长时间发酵存储,已去除了寒性,转化为温性,适合各年龄层品茗。

“在我们的身体内,每天约3千CC的水份,除了一些疏果,还需2千CC的水份,而普洱茶是其中补充最好的水份。邓时海指出,大马的茶文化年代已久,以前南来的客工,经已把中国茶带进大马,对普洱茶的认识则较慢,以前多以六堡茶、乌龙茶等居多,后普洱茶的普及化,才带动大家喝普洱的热潮。

有人投资收藏才有老茶喝

茶文化得以延年不断的推演,主要还是要有商人的投资,有人投资收藏,经过一段时日后,众人才有老茶喝。

他说,任何有潜能的商品,一定会有人炒作,普洱茶也一样,普洱茶的价格在几年前的炒作跌价后,现处于低价时期,要投资收茶,不论是自己喝或投资,都可以存储。

普洱茶要怎么选,才知好茶,邓时海说,喝茶人首必需要找一家相熟的茶店,从新手开始学习,多喝不同的茶系,了解普洱茶品种。品茶先从茶香开始,接着茶的口感,感受其回韵,再来是回甘或生津。喝茶也是可以培养雅质、雅兴,多上一些茶艺课及多交流,就了解茶文化多一点。市场上也是有一些仿茶品,把劣质茶当好茶卖,这一点,大家必需要仅慎。

马来人也喝茶保健

从事批发及零售的巴里文打邱茗茶有限公司东主邱文诚说,普洱茶也分多种类,有茶饼、茶砖、茶陀等,各种类中又有不同的品号与店家出产。

他在这一行经有20年了,其店刚于最近迁新店,茶友都可来其店品茶,他乐意分享茶文化。他也有与中国大陆投资家在云南开设茶厂,出产双天号茶系,质量方面,肯定优质。

邱文诚说,现在顾客中也不乏马来同胞,一起喝普洱充保健茶,普洱茶是可保健不伤身,多喝无害,而且价格普及化。

老徐谈茶:学普洱茶,先入为主易被打脸,还得实践出真知!


普洱茶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轻,古老是世界茶叶发源地在云南,最古老茶农是云南澜沧江沿岸的濮人(今布朗族等)。年轻是2005年后才迅猛发展名声显赫,2006年成了股票、房产、普洱茶三热词之一。作为云南人的我也是2005年下半年跟风才开始喝、买、存普洱茶的。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普洱茶好似一个年轻的老人,骑着一匹雪白的黑马,跨世纪地狂奔。

我们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看书、上网、听讲,直接实践实地求知毕竟局限或不现实。所以在此,茶友我提醒大家:看书、上网、听讲等学习普洱茶知识是必须的,但不要深信不疑,更忌先入为主,否则会被打脸,甚至毁“三观”。先入为主,会误入歧途。略举两例说明,茶友我只讲实际,不必展开,也不愿争辩。

1、定义不准

社会大众、爱好者、从业者,对于古老的普洱茶的认识,才刚刚起步。

2003年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置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1973年研制,1976年才压砖的昆明茶厂熟茶代表普洱茶?

2008年定义:普洱茶是“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且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仅“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几个字就有两个与实际不符:一是古六大茶山倚邦产贡茶最多,但主要是中小叶种,现在叫的猫耳朵,莽枝和革登中小叶种也偏多,攸乐、蛮砖、易武也有中小叶种;而且很多产区大叶种与中小叶种是混生的。混采的成品口感与韵味都比单采大叶种好。二是下关茶厂的原来产品就有意掺有10%左右的烘青茶,用于提香;早期的下关沱茶里配烘青茶,是个标准的配方;三大茶厂之一下关茶厂生产的边销、销法茶不是普洱茶?要么是我们对历史、现实视而不见,要么是历史、现实错了需要我们更正。

回到茶本身,只要好喝,自己喜欢,不要用定义对号入座。存在即合理,更不能修正或篡改历史。普洱茶客观存在并按规律发展着,下定义是现在少数人的主观行为。

2、文字不实

现在人们学知识、查资料,都习惯“百度”一下,我也如此。但发觉网络文章怎一个“复制”了得!字词、标点符号等明显错误都不改,以讹传讹,更不要说内容的真实性了。

比如对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古树茶介绍,茶书或网络介绍最多的是:面积:“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只有2900多亩”;分布:“古树产地:亚诺、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特征:“条索黑亮,香型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扬水柔,舌面苦涩度稍高,因茶树龄普遍较小,茶性较烈”。

市场评价“攸乐古树茶”,听到的是又苦又涩,自己喝的也是又苦又涩。

攸乐山古茶园分布图

但实际是资料与现实出入太大。面积:仅现在发现采摘的就有7200亩,还在逐步发现“国有林”中的古茶树;分布:从北到南每个村委会都有古茶园,茄玛→巴亚老寨,巴亚→巴破、扎果,司土→司土老寨,新司土→亚诺、巴飘、么卓,洛特→洛特老寨、普米、啊窝绕,巴卡→巴卡新寨、洛科大寨、洛科新寨、巴别、银场,巴来→巴来下寨、小普希等等。特征:一毕业就分到基诺山乡工作多年的故友李春阳书记发表的文章《也说攸乐古树茶之特质》“攸乐古树茶味道甘爽,少许苦,入口慢慢地变成了丝丝甘甜,茶汤柔顺,一丝丝香气从茶汤里慢慢飘出,淡淡的香不浓却很悠长,细细品味,给人以无限遐想。笔者认为,这才是攸乐古树茶香扬、苦轻、涩淡、柔顺、细腻、平滑的特质”。

本人对基诺山很熟,原对攸乐茶印象不好,但今年中秋前朋友从基诺山寄来的散茶--“大树茶”、“荒山茶”,虽是去年的秋茶,但特征与春阳兄弟文章吻合。一入口就是易武味,还打电话去责怪朋友,礼尚往来送当地特产就行,没必要去买易武茶来送我。结果可想而知,被朋友好好说教了一回。基诺人对茶叶的分类是大树茶→荒山茶→台地茶,对应我们的古树茶→乔木茶→台地茶。好的茶源在洛特老寨和小普希,当地人买了自己喝,朋友送我的是洛特老寨的。

攸乐山小普希古茶园

详细了解,不是攸乐古茶不好,而是我没喝到真的,我喝过的是台地茶,而且可能是靠近大渡岗附近的坝子茶。攸乐古树茶都被拉到易武当易武茶卖掉了,有人统计过每年攸乐古树春茶有20吨。现古六大茶山市场份额商标易武占80%,曼松占15%,其它只占5%。那么倚邦、蛮砖、攸乐、莽枝、革登生产的茶那里去了?--都当易武茶买了,卖“易武”更好卖、更赚钱。

作为古六大茶山之首的攸乐山,民国时期姚荷生有一首《龙江打油诗》:“昔从武侯出汉巴,伤心丢落在天涯。于今不问干戈事,攸乐山中只种茶”。历史上号级茶“可以兴”砖茶用的是攸乐茶山的乔木茶青。能作为古六大茶山之首的攸乐,古树茶也应该是又多又好。本质柔顺、细腻,唇齿留香,茶杯内有淡淡的清香,很温柔的攸乐古树茶,被我冤枉多年,打脸也是应该的。

掌握实情的当属基诺族村民,可能语言和文字表述等原因,把论文写在茶树上,走自己的路由你们去说吧;中间茶商,攸乐茶当易武茶卖,好卖赚钱,还愿意说?消费者,一是没能深入实地,二是没品饮到真的,就只能用市场中假的攸乐古树茶口感来推翻历史、歪曲事实,我也在其中。

3、信自己的茶

我赞赏有空上茶山学习普洱茶的观点:最好不要在别人的文字里形成价值观,身体力行才是靠谱的知识获取渠道。

云南各大茶区古树茶,一山一味,一地一香,千山百味,各呈特性。普洱茶的世界没有止境,每个产区和风格各有不同,不同的山头,不同的配方,不同树龄,不同年份,不同的滋味。就算很多普洱茶大师或发烧友穷尽一生,哪怕他一天喝一款,此生也无法尝遍所有品种。

什么样的老师,都比不过实践,比不过事实本身,那我们都跑到茶山学习体验去?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必要,因茶是用来喝的,只要用嘴巴来辨别,就轻松靠谱有乐趣。开一泡茶,在品饮中学习,在学习中品鉴,实践就能出真知。

个人认为,我们作为消费者,坚持安全(生态)、好吃标准,既喝老茶也喝新茶。自己存的茶说得清道得明,每次买来的茶在外包装上标注买的日期、茶品名、以及在何店向何人买的。遇中意的茶,一次买上3公斤,压成357克标准饼一提零一饼,余下的140多克散茶就喝新茶,连续品饮形成口感特点的记忆库,零的那饼作为观察体验,每年撬两泡品鉴,感受此款茶越陈越香的转化过程。让普洱茶伴随着自己的生活,信事实、信自己,信自己买的、存的、关心的茶,多好!

两代茶人的思维碰撞与融合


“我以前起床第一件事,是到茶园察看茶叶长势,如今却是关注电脑。”日前,笔者来到婺源县赋春镇林搞促销活动时,时常会被“秒杀”一空。“林生茶经过十几年的品牌打造,赢得了市场口碑,是信誉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贾苏华说,“我们的有机茶回购率很高,这也是金总这么多年兢兢业业做茶叶品质的回报。”在天猫商城林生旗舰店,笔者看到月点击评价达2000多人,销售额是实体店的十几倍。

品质赢得信誉,电商创造奇迹。如今,林生茶顺势而为创办网上“开心农场”,发展互联网金融众筹(代种茶)项目,让网友线上投融资,线下体验茶叶代种生产过程。一开始,金林生感觉这个点子不怎么靠谱,而现实却让他再次见证了互联网奇迹。不出一个月,林生茶推出的2万元份额众筹项目就筹到了10多万元资金。如今,这个互联网代种茶项目既提前卖出了茶叶,又带动了林生茶园旅游体验项目发展。“到这里‘认养’茶树,以后经常来走一走,还能看茶道、学制茶,体验茶园乐趣。”广东茶客孙娜高兴地将“广东孙娜的茶树”标志牌插在林生茶代种基地。如今,像孙娜一样,来自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茶客纷纷在林生茶代种基地“认养”茶树。

“我们希望通过新一代茶人的好创意,通过‘互联网+金融+农业基地’的模式,让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贾苏华说。如今,金林生在山上种“实体”有机茶,贾苏华在网上销售“虚拟”大众茶;金林生想让他的茶庄做成百年老店,贾苏华想让江西绿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婺源这两代茶人,在思维方式上虽有碰撞也有融合,两者相得益彰,让江西绿茶将在“互联网+”的时代道路上越走越远。

邓时海谈“普洱韵淡薄”的原因


对于这个应该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茶树的退化导致原料的退化。第一个原因,是好茶的版块是会移动的。从历史看,早在周朝时普洱茶就已经是贡茶了,现在凤庆香竹箐有一棵千年老茶树,据说就是周朝时种下来的。是不是周朝时凤庆的茶很好我们无从推测,但到汉朝时根据记载好茶是在益州(今昆明一带),唐宋时期是银生(今景东一带),明朝时转移到大理苍山一代,清朝时候是普洱,清末民初是易武和六大茶山。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号级茶,比如同庆号、宋聘号等都是易武茶,等到民国初年主要是六大茶山。

后来的印级茶,红印、蓝印、绿印都是六大茶山的比较好。本世纪前10年大家认为最好的茶在班章,2008年时是老班章,2010年时最贵的茶就到了茶的品质也很好,2012年起价格也是一路暴涨。

从这样的发展趋势看,第一个原因是普洱茶的版块是在不断移动的,而这种版块的移动影响了普洱茶品质的慢慢退化,普洱茶的韵味也因此慢慢在消退。

第二个原因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古茶树矮化和密植。现在为什么许多产品以古树、大树乃至山头为卖点?因为台地茶就是矮化、密植的代表。不过邓时海表示说,山头主义的普洱茶能不能成为普洱茶的真正标杆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现在还只能说是彼一时此一时的别致品质。第三个普洱韵慢慢消退的原因是采摘过度。农作物是需要休耕、轮耕的,过去一季,比如春茶大概只采两拨,一般是在清明前后和谷雨过后共两拨。现在比较严峻的事实是,古树茶及山头主义盛行导致采摘过度,单是春茶可能采到4~6拨,过度采摘现象比较严重,古茶树、古茶园没有得到好的休养生息,使得茶树退化,进而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

邓时海指出,好茶版块的移动、种植的矮化和密植,都会形成普洱茶品质本身的退化。再加上采摘过度使得茶树没有休养的时间,使得普洱韵在慢慢消失。不过邓时海也表示说,根据他的经验并不是所有的普洱茶,普洱韵都在慢慢消失的,所以现在做普洱茶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到好的普洱茶原料,也即那些能够赋予好的转化的普洱茶原料。

现在茶界山头主义盛行。邓时海针对这一现象强调说,他看过许多的山头茶,根本就没有普洱的韵味,如果大家都一味地只讲究山头茶的话,将来做茶就没必要到云南了。

比如说台湾的冻顶山,把冻顶的乌龙晒干压成饼,就很有冻顶山的品味特色,但是它没有普洱韵,就不应该是普洱茶。假如我们不讲究普洱韵的话,每个山头做出来的都是那个山头的特色。

现在邓时海较为忧心的是,将来的普洱茶到底要走向那个方向。“在2005、2006年普洱茶热潮中,市面上经常会看到很多像在福建用乌龙茶晒青压成饼的假的普洱茶,这个是肯定没有普洱韵的。所以我认为普洱韵将是将来决定普洱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假如我们不谈普洱韵的话,就不要谈普洱茶,谈山头茶了。韵味是非常复杂的很多条件形成的一个非常简单而又主观的印象表现,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希望做普洱茶的人一定要找到这个韵味,不要各说各话,甚至各人走的方向都不一样。”

谈《请革芽茶疏》


《请革芽茶疏》写作到现在已有四百七十周年了。这是安徽茶叶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事。这篇文章对封建王朝的贡茶制度进行了鞭挞和暴露。

曹琥明史无传,生平不详。据疏文测之其在明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三年(1515-1518年)前后署理庐州知府。此文约写于1517-1518年。

明朝是中国最黑暗、最腐收的封建王朝之一。皇帝的昏庸、皇室的穷奢极欲、太监的跋扈横行、王公贵族的贪婪诛求,把中国农民推到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亦有少数封建士大夫的明智之士看到了这种矛盾和危机。尽管他们从其本阶级利益出发,或出于忠君思想,指出了这些矛盾及其危险性。甚至做了一些缓和这些矛盾和改良措施,为民请命,被人们视做“青天大老爷”。“清官”,如海瑞、况钟者流,曹琥就是其中的一员。但是客观上却无情地暴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丑恶,同时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史料。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性,从而激励着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疏文开宗明义第一句就点出:“为节贡奉以苏民困事。”民困乃是因贡奉太多之故也。“臣闻天之生物,本以养人,未闻以养人者、害人也。……以一人之奉而困天下之民,以养人物而诒害人之患”。矛头所向,直指至尊,把无上权威的皇帝推到贻害万民的罪魁、祸首、元凶的位子上去了。接着指出明初:“额贡芽茶风岁不过二十斤……迩年以来,贡额之外有宁王府之贡,有镇守太监之贡。是二贡者有芽茶之徵、有细茶之征……宁府正德十年之贡,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

正德十年距明初不到一百五十年而贡茶额数竟翻了三、四百倍之多。这还仅仅是宁府一处之贡。如果加上皇帝宫贡、监守太监之贡,实征自民间的更不知是多少倍了。甚至连太守曹琥也不禁要问:“实贡朝廷者几何”,其弊可知。更有甚者,“官校临门、急如星火”致使“农夫蚕妇各失其业,奔走山谷以应诛求者、或相对而泣,或因怨而怒,殆有不可胜言者”。读至此人们不禁联想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王涯倡“榷茶法”,民怨沸腾,激起有名的“甘露之变”。民可载舟也可覆舟。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近日抚州守御千户所千户吴隆;赉执牌面到府,内称舍人秦钦,传奉令旨,去年进贡不敷,要得加添数目,等因在内,其令旨之有无,臣不得而知,若传奉之应否,臣不能不为之寒心也。”从而对封建王朝最神圣不可亵渎的“令旨”,也持有怀疑态度了。

该文进一步指出芽茶之贡有五害民:有失农时、民艰于食、民不聊生;官商勾结遂使“射利之家、坐索高价”致使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以盘剥小民;官校乘机私买私卖以鱼肉乡里,遂使朝夕盐米之小民相戒不敢入市。并指出芽茶之贡是“皆切民之深患、致祸之本源”。

与曹琥同时稍后一点陈霆在他的《两山墨谈·卷九》(书成于1539年)上写道:“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于朝士之故旧者……予谪宦六安,见频岁春冻,茶产不能广,而中贵镇守者,私徽倍于宫贡,有司督责,头芽一斤至卖白金一两”山谷窭民有鬻产卖子以充者,官司视之漠然,初不为异也。故茶在六安始若利民,而今为民害则甚。”此段文字可与疏文互相参证。

《请革芽茶疏》虽写芽茶贡之弊,但就其积极因素来看是对整个贡茶制度的抨击。鞭辟入里、触目惊心。他不仅在安徽茶叶史上有其显着的地位,在全国茶叶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一页。陈祖规木、朱自振两先生在所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中收录了该文。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邱季端谈儒商思维投资古董普洱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